家人文章

请欣赏家人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家人文章1:穷困时莫哭穷

文/一池月光

前几天,和家人去旅游。在景区商店里,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儿,拿着一柄木质剑,左右摆弄爱不释手,扭头对后面一对夫妻说:“爸爸妈妈,我想要!”爸爸走过去,拿过剑来放在柜台上,轻声说:“咱家穷,别买了。”孩子一脸失望赌气先走出商店。妈妈说:“就给他买吧,又没几个钱!”爸爸一脸自信:“这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谚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告诉人们,穷困是一种历练和动力,身处穷困更懂得奋斗,更容易成功。

但是,并不是所有“穷人的孩子”都能早当家。比如《红楼梦》里的金荣。

金荣在学堂受了委屈,气冲冲地跑回家向母亲抱怨。

金荣妈一听,也不管是非曲直,先指责儿子:“你又要管什么闲事?”接着开始哭穷:“若不是仗着人家,咱们家里还有力量请得起先生吗?”然后说儿子上学的好处,比如“茶饭都是现成”“你不在那里念书,你就认得什么薛大爷了?那薛大爷一年也帮了咱们七八十两银子”,最后指出不上学的严重后果“再想找这么个地方儿”“比登天还难呢”。

金荣妈一番话,让孩子知道自己家穷,只能依附于有钱人。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早当家!

很多父母都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遇到孩子想要的东西,不想买,就以“我们家穷”为借口来拒绝,目的是让孩子理解体谅自己,总觉得“穷人的孩子”理所当然会“早当家”,可事实,往往并不像想象的那样。

喜欢说“我们家穷”的父母,多抱有一种穷人思维,而这句话不仅没有省钱的作用,还会让孩子有种物质的匮乏感,失去自信,变得自卑,甚至过于看重物质,容易向权势和金钱低头屈服。

《射雕英雄传》中,幼年的郭靖可比金荣穷困得多,可母亲李萍并没有一味给他灌输“我们家很穷”“别惹有钱人”等思想,否则,郭靖哪有胆量和王罕的孙子打架。

李萍虽没上过学,却是个优秀的妈妈。郭靖刚出生时,李萍一无所有,但她不屈服于命运,不依附于别人,而是“含辛茹苦抚养婴儿,在大漠中熬了下来。她在水草旁用树枝搭了一所茅屋,畜养牲口,又将羊毛纺条织毡,与牧人交换粮食”“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勤勤恳恳,牲口渐繁,生计也过得好些了”。李萍还教导郭靖:“接待客人,不可要客人东西……”

李萍教会郭靖如何对待穷困。正是李萍的教育得法,穷小子郭靖才具备了坚韧不屈、正直善良、深明大义等优秀品质,最终成长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为国为民”的一代大侠。

作为父母,或许我们无法给予孩子足够富裕的生活,这没关系,但请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告诉他,让他明白:通过努力,我们一样可以富有。别总是跟孩子哭穷,那样会毁了他有可能更好的人生。

家人文章2:我爱的和爱我的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爱我的人有很多,有家人,有朋友,我爱的人,能真正懂我的,并不多。不光爱情中有爱,而且在亲情中也有爱,友情中也有的。爱是一种感觉,有时是一种默契,是一种理解。现实中真爱不多,在感情上,不光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现在人的爱情,除了金钱上的,还要有不一般的情商,不会说话显得木讷,太会说话显得滑头, 因为爱情需要磨合,所以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至少三观要一致,性格可以互补,那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旦急功急利反而适得其反。

爱我的人,都是真心为我好的,会给我一点点生活上的小意见,同时也会支持我的一切,只要是对的事情。他们可以不分男女,不分年纪,在我最需要他们的时侯出现。我爱的人,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或者有共同语言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是要去双方经营的,在互助的环境下,了解对方的缺点和优点,学习对方没有的,督促自已的不足,朋友之间是不需要去吹捧的,在角度放好,来个换位思考,才可以把感情维护的更好。

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朋友圈,可以城市周围,也可以在五湖四海,天涯海角。真心爱的人,不会去计较太多的付出,当你遇到困难的时侯,他就会出现你的身边,一点点的嘘寒问暖,也是一种力量。爱是互相的,所以你怎样对人,人家就会怎样对你。人有着多变得的性格,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想法,无法去认同,也不能去改变,这就是一种相处的方法。

都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其实真的是很难,有的人一言不合就会吵翻天,所以能成为朋友爱人,也是一种缘分,时而会缘聚缘散,分分合合的特别多,人生中的过客和路人都是这样来的,不要去勉强太多,是你的就是你的,可能现在的杀猪盘太多了,利用感情欺骗的人太多了,所以得有着防人之心。哎,现实的社会呀!

爱我的人,可能还没有出现,或许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麝自然香,期待会有更好的出现。

珍惜爱我的人们,人生有你们是我最大的荣幸,这个世界有你真好。

我爱的还有爱我的!

家人文章3:窑洞情结

文/山泉叮咚

以前,窑洞是老家人唯一的居住方式,十六岁之前,我一直住在窑洞里。后来,去外地求学,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窑洞,只在寒暑假时回去住住;参加工作后,大多数时间住在单位,住窑洞的日子就更少了。觉得窑洞就和父母亲一样,永远都在那等着孩子回来。

当城镇化进程推进到我老家的时候,为人老几辈遮过风雨的窑洞,一下子被轰隆而来的机器夷为平地。很少见过这个场面的乡亲们结伙成群地去邻村看那个壮观的场景,他们边看边议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受尽窑洞之苦的人们终于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终于不用再走那长而陡的坡坡,不用再把各种农用品及日用品从长坡坡上搬上搬下。他们眉飞色舞地述说着新居的宽敞明亮、出入便利,言谈之间兴奋地传递着各村推窑洞的消息。那时候,你不必出村就知道今天推到哪个村哪户人家了。对此,我只是觉得有点可惜,毕竟是一种延续了千年的独特的民居形式,一下子就这样无情地被摧毁,心里觉得有点不舍,仅此而已。阅历太浅的我并没有觉得推窑洞这件在农村民居改造历史上的大事件和自己有多少关系。

直到有一天,听到消息,外婆家的院子被推了。当时,我的心颤抖了,眼里浸出了泪花,一种莫名的酸楚袭上心头。

外婆家的村子是当地有名的先进村,他们的村书记也是方圆最有魄力的领导(没有之一),他领导的村子当仁不让地要走在城镇化进程的前列,他们村就成了我们周围最早告别窑洞的村子。推掉千疮百孔的窑洞让村民住进平出平入的平房,对书记来说是很有影响力的政绩,对村民来说是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象征。对我来说则是莫大的不幸,因为我童年的乐园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外婆家的院子被推平之后,我经常不经意地梦到她。梦醒之后我常常坐在床上默默地告诉自己,那个地方已经不存在了,再怎么想也回不到从前那个热闹、温馨的院子里去了。

妈妈说,自她记事起,外婆家就住在这里。院子东边几孔窑洞的前半部分都塌掉了,剩下的后半截窑做厕所、猪圈和鸡圈。窑顶的崖背上长满了荒草,每次我上厕所时都提心吊胆,老怕崖背上的草丛中突然掉下一只老鼠或者一条蛇之类的恶物。其他几面窑顶的崖畔上都稀稀落落地生长着野生枸杞、蓑草等各种杂草。尽管崖背破败、荒凉,院子却收拾得干净、平整,充满了温馨祥和的气氛。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为普通的小院增添了人气;生长茂盛的梨树、长满蔬菜的小园为年事已高的小院平添了一份生机。

每次一来到这个小院,妈妈和外婆就凑到一起说她们永远也说不完的知心话,我们姐妹则和邻居家的娃娃们在宽畅、明亮的院子里尽情地疯玩。玩到吃饭时,我们像客人一样,与外公一起坐到桌子上吃饭。这种待遇只有在外婆家才能享受。我家来了客人也会做待客饭,就是平时不常吃的臊子面、油饼馍,但要尽着客人先吃,到我们吃饭的时候,只剩下一些残羹冷炙(用这个词都显得有点奢侈,因为饭菜中根本没有羹和炙)。享受客人待遇不说,回家时,外婆还会偷偷塞给我们一些好吃的,诸如核桃、干枣、甜杏核之类干果。

秋天的时候,我和妹妹最爱去外婆家。名义上去看望她,实际上是惦记她院子里的那棵梨树,看看梨带色了没有、涩味退了没有。在梨子成熟的日子里,我俩常常赖在外婆家不想回去,妈妈叫回家时,我俩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这时候,明白我们小心思的外婆就叫妈妈先回家,说过几天让舅舅送我们回去,妈妈无奈,只有一个人带着弟弟先回家。几天后,馋劲已解的我们回家了,手里还会提着给家里其他人捎的梨。梨虽然是一种最普通的水果,但在那个年代里,对于胃口很好而缺少美味的我们来说无异于天宫中王母娘娘桌上的蟠桃。

现在,这所留下我许多足迹的乡村大院在机器的轰隆声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对此事非常排斥,因为它不仅仅让我们失去了童年的乐园,也让我们失去了可敬可亲的外婆。

推窑洞前,外婆的身体就已经不好,但还不至于那么快走到生命的尽头。窑洞推掉后,她没地方住了!一个一辈子养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母亲在自己的窑洞要被政府推掉之时竟然没地方住了!这时,我的妈妈,她的大女儿,将她接到了我家。在我家住了几个月后,姨又将她接了过去。几个月后,二舅把她又接回去了,回去没过多久,她就离开人世。

暑假前夕,听到外婆病情加重的消息,我准备放假后去看她。谁知没到放假,父亲就捎话过来,让我赶快回来去看外婆,他可能预感到外婆时日不多了。第二天,我就去了。一进二舅家的门,看到蜷缩在炕上的外婆,我心酸极了!两三个月不见,原来高大强壮的她,睡到那里那么瘦小,看起来孱弱极了,仿佛我一伸手就能将她抱起来。看到我,她的眼角流出来几滴混浊的泪水,我取出她平时最喜欢吃的油糕,送到她嘴边,她吃了一点就示意我不吃了。在她和妈妈面前,我强忍者,没有让泪流出来,但是,我的心在滴血。一辈子勇挑重担的外婆,一辈子历经磨难的外婆,一辈子刚强好胜的外婆,一下子就被折磨成这个样子,我的心里除过难过还是难过。两天之后,她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想当初,如果不推窑洞,外婆还有自己的小家,尽管独立生存的空间已经因为儿女的远离更加残破不堪。但是,推掉之后,残破不堪的“窝”没有了,她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惶恐。安土重迁的观念使她特别在意这个住了一辈子的破窑洞,特别在意这所日渐荒凉但却属于自己的小院子。儿女的家虽然也可居住,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家,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外婆是一个强性子的人,不愿意给任何人添麻烦,包括自己的儿女,况且委曲求全的生活她会觉得很难过的。窑洞推掉之后,外婆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一下子她被击垮了,感觉没有依靠了。所以,窑洞被推后不久,她的精神就垮了。精神垮了,身体也没能撑多久。

后来,推窑洞、住新房成了大家一致的追求,老家的窑洞越来越少了!直到有一天,我家的窑洞也推掉了!推掉之后,经常在梦里梦见它。每次回到家里,我都要去窑洞旧址上看看,寻找住在窑洞里的点点滴滴!

哦,曾经居住过的窑洞,一辈子刚强的外婆,历尽沧桑,都已老去!但是,在我的心灵深处,她们永存!

家人文章4:品茶

文/张云平

家人带来了明前的新茶,洗净茶杯,慢慢冲饮,只见那一片片芽叶在袅袅的水气中渐渐舒展开来,先是棵棵直立,继而悠悠的沉蕴下来,那茶色也渐渐的转为清冽润泽的淡绿,一如杯底的碧嫩叶尖。

茶,逾古而弥新。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确考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人们开始饮茶,但在古代的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茶的记载。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齐武帝时,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年间,一位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茶叶从中国传往世界,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古人讲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从茶的流传便可印证,人无分南北,大家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有着惊人一致的认同呵。

李白、白居易、苏轼、陆羽、郑板桥……古往今来为茶而痴醉终生的仁人贤者数之不尽,茶的美好究竟在哪里呢?历来人们以春茶为贵,试想小小茶树凛然承受一秋一冬的摧折与磨砺,不屈从于造化的辣手,在初春寂寥的天地间,料峭的清寒中抖擞精神,以柔嫩的芽叶怒放出脉脉生机……当这样的香茗入于口中时,随着那清冽的绿意清香充斥于心间的恐怕还有一份超越物我分野、独立命运之外、不屈于生死的共鸣吧。“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曾国藩晚年自嘲和自勉的对联,“一团春意思”可说是人生的点睛,是经历大是大非之后,在灵魂深处看到的光明俊伟——这与春寒早茶的意蕴又是何其的相似啊!

每当得到茶品,总喜欢深深地吸上一口,一股来自于田野的广阔的香气仿佛就随之浸润到身体里去。这样一种香气清而不浊,淡而弥久,让我们虽居一室之偏亦能感受到厚土的新鲜质朴与清澈欣喜。茶中有最清雅的植物气息,最醇厚的大地滋味,让人由不得喜茶之馨香,爱茶之颜色。茶,名人高士喝得,草根平民饮得,淡淡悠远的味道随水气氤氲蒸腾而上,沁心浸骨却绝不浓肥厚俗;秀雅清淡之柔条蔼然沉于杯底,稚拙祥和却毫无媚俗之意。明代张羽诗中曾写兰花:“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茶、兰品格竟有如此相通!

不畏风寒,蕴天下之春,茶可通梅花之品。清雅幽香,蕙质天真,茶亦有兰花之德。茶香纯正,茶质清远,馥郁袭衣,从容有格,茶之品在清在淡在和在久,茶之美在神在心在魂在灵。人们饮茶的同时恐怕也是在期许与自己心中那个清澈的灵性相遇吧。宋时林逋在《茶》诗中写道:“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无人识,闲对茶经忆古人”。一茶在手,与今古贤者神交,共品人生清味,共享一世春意,凡饮者如何不醉?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作为国人既有茶经可以拓性,又有茶德可以炼心,历练一生,茶之美亦可伴随一生。

家人文章5:童话

文/浪客部落

我请假跟家人去了上海迪士尼,人很多,上到七十多岁的老者,下到怀抱中的孩童,都在这个童话世界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场景,年纪那么大的人也会去玩着游乐园里最刺激的项目,明明很多场景和演出用的都是中文却还是有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来观赏。但是大家都乐在其中,一走进这个地方,熟悉的迪士尼音乐一响起,你就会有种莫名的感动。你会像个孩子不停地去看,去发现,去探索乐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尽管有些地方要排着长长的队。

我有个朋友自诩是不喜欢童话,不喜欢王子公主的。我觉得他完全误解了迪士尼,米老鼠的爱情就是平民的爱情,迪士尼甚至有些动画是不以爱情做重点的。人们鼓吹现实,以自显成熟,现实是没有人能真正理解现实,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现实。而一旦你概念化现实,现实反而不那么现实了。

“生活模仿艺术” ,这是王尔德说的,王尔德不算是什么正经人,他的人生轨迹也不值得效仿,尤其他又以毒舌闻名,他的话大概是不足信的。不过我们生活中却确实有着“生活模仿艺术”的例子。比如周润发扮演的小马哥,叼牙签穿风衣,据说这个装扮在那个时候的黑帮风靡一时,比如木村拓哉在电视剧《HERO》里演了一个十分有个性的检察官,而使得那年本来没什么人气的检察官职业有很多年轻人去报考,最简单的就是广告,广告完全是不那么接近生活的作品,但是广告的效应足以说明“生活”是有在模仿着“艺术”的,你会觉得广告里的东西感觉也像它表现得那样那么好用,那衣服穿起来就会是那些明星穿出的样子。那么童话呢?似乎童话没什么可让现实的人模仿的,比如你没法像动画里一样从高空摔下,脑袋上却只有几个象征晕倒的星星而几乎毫发无损,比如你没法一言不合就唱起歌来,走在马路上施展魔法,比如你没法真的做到激励人心如动画里那么轻而易举,只要做些傻事似乎就可以让他人动了恻隐。尤其是大家熟知的那句“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这句在网络里被当做真理流传甚广,有了这句话似乎更能说明童话大概是生活模仿不来的艺术。

然而我则认为常常叹息世事艰难,才是逃避现实的思想,因为它的潜台词是似乎世事本该容易。我自然知道一切来之不易,一切并非轻而易举,但是面对这些你只要去克服就好,如果你必须要做这些艰难的事,那么它们就不是艰难的,而是不得不做的,不得不做是没得选的。既然没得选,那么你要面对的就不存在两种状态,你没有可对比的事物又谈何艰难和容易呢。做不来就是艰难的?没有人天生能做好每件事。所以成年人的生活里如果没有容易二字,那么也就不存在艰难二字,有的只有做成做不成,想做不想做罢了。

之前看到很多解构童话的人,甚至还有那种摄影,拍摄结婚后的王子公主,美人鱼,还有成年的彼得潘。很多人看到这些一阵冷笑,仿若大仇得报。因为很多童话的结尾都是王子跟公主结婚的画面,然后就没了,最多加上一句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拜托,这是有悖常识的,没有人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些努力追求现实的人都这么觉得,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童话的原因,这根本就不现实,这是假的。我不否认童话的理想化,但是我不理解的是那些对此嗤之以鼻的人。如果你认为人们是不可能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的,两个人是不会幸福地在一起的,那么你为什么还会想结婚,想有个家庭,努力赚钱买房,追求爱的人。放下一切吧,醒醒吧大家,因为人是无法幸福的,两个人是没法幸福地在一起的。结了婚只有孩子哭,大人闹,出轨,冷战,彼此仇视。相恋不结婚又觉得没有名分,觉得这段爱情不真实,对方不负责任,然而结了婚就没法幸福地在一起了。那我们还寻找爱的人干嘛呢?童话都是骗人的,那么我们既然敢于面对现实,要我看就自己赚钱自己花,游山玩水,了无牵挂。但是大多数人偏不,就是想结婚,就是想有个家,就是想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可能最后的结果是在一起没多久就离婚了。我们图什么呢?图的就是那句不真实的“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我们知道这不可能,但是我们却无法阻止自己不去想,这是一种欲望,也许这就是童话值得生活所模仿的地方。我们为何会为对方许下一生的誓言,甚至还有着法律上的契约,因为在那一刻我们都是童话里的人,我们都觉得彼此是天生一对与众不同,我们就该在一起,然后幸福一辈子。

欲望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好让自己不畏艰难不顾一切努力去追逐它,直到发现原来自己跟别人其实没什么两样。这有点像《花样年华》所表达的,每个人寂寞的时候其实都一样。

迪士尼在要关闭的时候会有烟火表演。你看到那些烟火绚烂美丽,梦幻到让人忘我,但是你也知道这意味着结束。迪士尼就是这样,把结束留在最美的时刻。我们尽管讽刺这样的事,但是我们依然会有这样的愿望。还是有很多人希望有体面的死亡,然而在人体所有肌肉都松散的情况下,人是必然会失禁的,我想失禁绝不会是体面的。所以大概不存在什么体面的死法。人们还是希望在分手的时候大家都表现优雅,但是撕心裂肺就算是不表现出来,那么打肿脸充胖子我也很难认同这是优雅的。所以尽管我们都明知道现实是什么样的,可现实却是我们都不希望按照现实那样生活。

童话终究是超现实的,没人能改变这一点。但是我们就算嘴上否决它,内心却依旧嫉妒着这样的世界,彼得潘可以长不大,王子公主可以幸福,平凡的人终日有着自己的快乐……

我始终认为,相信童话绝不是天真,而是一种对自己的诚实。

家人文章6:何为书生

文/狄青

因为甫一出生便随家人被下放到农村,因而我童年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从土坯房烟囱里飘出的袅袅炊烟,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麦田,还有就是每天傍晚时分,大队广播站定时定点转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那应该算是乡下人获取外部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了。后来一点点懂事了,便发现村里人对下放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城里干部普遍比较和善,甚至很尊重,远要比一般城里人更尊重。

我父亲下放到农村前是一级翻译,精通三门外文。来农村前,他因工作需要经常会翻译整理国外的文字资料,所以文笔是不错的。所以,求他写信的乡邻总是络绎不绝。乡下人貌似没有文化,生活又普遍捉襟见肘,让我父亲帮忙写信的乡亲,却每次都会带来几个红薯、一把韭菜,甚至是一枚生鸡蛋,作为答谢。在同公社下放的还有几位书画家,我后来听说有不少农村的年轻人常去找这些人学习绘画和书法。

后来我长大了,才渐次明白,发自内心承认自己没有文化抑或缺少文化的人,要比对文化一知半解的人更推崇和尊重文化,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往往总是会“无知者无畏”,甚至有可能反过来去打压真正的文化人,去灭失有价值的文化。

话又说回来,有文化的人就一定掌握真理吗?抑或说有文化的人讲出来的话就一定是有道理的抑或是正确的吗?回答当然是“不一定”。这令我也多少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次的农民起义,领头的往往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庄稼汉,而多半是落第秀才或是乡野遗贤。比如领导黄巾大起义导致东汉向三国时期过渡的张角,比如最终导致唐朝走向灭亡的黄巢,再比如严重动摇清朝统治基础的洪秀全等人,他们都是农村的读书人,同时也都是落第秀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称张角系乡下的一个“落第秀才”,有人提出异议,因为东汉末年并没有“秀才”一说,而科举制度也是在之后的隋朝才建立起来的。这其实是很多人的误区。“秀才”的确是科举制度建立后所使用的一个词,但是并非是专门为科举制度所创造的一个词。“秀才”一词最早在春秋时期的《管子·小匡》当中就出现了:“其秀才之能为士者”,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秀才”一词,也就是说,秀才一词的出现比科举制度的出现要早了一千多年。

黄巢系山东菏泽乡下的一个才子,他的祖上是盐枭,到他这辈才喜欢上吟诗作赋。他五岁时便可与成人对诗,被四方称为神童,后养成恃才傲物的习性。但天不遂人愿,黄巢成年后几次应试进士科,皆名落孙山,《全唐诗》中收录有他的三篇诗作,其中两首都写得“杀气腾腾”。一首是《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另一首是《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说实话,我以为黄巢即使“高考”没有落榜,而成为执掌一方印信的官吏,怕是日后也会成为像安禄山、史思明那般扯起反唐大旗的重要诸侯。据说黄巢最后一次应试不第,便愤愤地写下了那首《不第后赋菊》离开了长安,从此发誓不再应试,而是继承祖业成为一方盐枭头领,同时亦举起了反唐大旗。

明末的桂林地方官曹学佺曾写下了“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名句。其实这句话是在曹学佺不畏强权,秉公执法后写下的,有当时的特定背景。曹学佺本身就是一个读书人,而且非常博学,也非常有气节,在清军入关后自杀殉国。清代诗人黄景仁也曾写过一首叫《杂感》的诗,其中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句子,这本是诗人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作,但世人却只记住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从此书生无用论开始流传于世,人们提到这句话时也总是语带贬义。

书生是读书人,而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是充实自身,是潜移默化地回馈他人,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做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为人们把是否能做官,是否金榜题名作为读书的第一甚至是全部目的,这才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因为倘使读书换不来官职与利益,果然也就只剩下个“百无一用”了。

家人文章7:腐皮飘香的日子

文/甘婷

老家人过日子,吃饭讲究一个“应景”或“应时”。四时佳蔬,现摘的果子,无论哪一样都是守着老农历看菜谱的,唯独有一样菜,大伙儿一年四季里老爱吃,它就是豆腐皮儿。

无论正处在什么月份,豆腐皮都是“时鲜”。吃豆腐皮吃的就是新鲜,这玩意儿容易腐坏变味,所以提着购物袋的阿婆们一般不爱买下午的豆腐,她们恨不得天天跑去抢那刚出炉的腐皮。小小的一张豆腐皮,色白如乳,薄如蝉翼,热热的、被小贩折叠成小方块,服服贴贴撂在摊位上,凑过去一闻,嘿!那豆子的天然香气,真让人馋得慌!

豆腐皮又名豆腐衣。在《本草纲目》中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或白豆、泥豆、豌豆、绿豆等之类皆可。”淮南王刘安所发明的豆腐在今淮南八公山,于是,使得八公山的豆腐闻名遐迩。其中做豆腐所用的水是那里的一眼山泉,别的水做出味道略有差异。所以那时就作为贡品呈献给了汉武帝。到明清时期,人们用豆腐皮做成了包子,清宫御膳档案中就有豆腐皮包子的记载。

在《红楼梦》里头有一关于豆腐皮包子的桥段就很有意思,写的是宝玉与黛玉从薛姨妈处回来因问晴雯道:“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后来,在得知自己的心意——“豆腐皮包子”并未被晴雯吃到,而是被“李奶奶”拿走的时候,宝玉还发了一通脾气。

这晴雯爱吃的“豆腐皮包子”,其做法并不难。据考证,在清代用豆腐皮做包子有两种做法,一是豆腐皮包裹馅,豆腐皮切大小合适的四方形,内放入肉糜、剁碎的香菇、木耳等,再用蛋清封口,韭菜叶扎牢上笼蒸熟。还有一种是豆腐皮切碎与冬笋,猪肉糜等放入发酵揉好的面团里,包好放蒸笼蒸。

还记得童稚时住在乡下,隔壁家婶婶就是一名“豆腐西施”。那会儿我家常光顾她的摊子,那手工石磨豆腐味道特别好,她家的豆腐皮我也没少吃,那样香醇浓郁的味道一直被我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我的母亲也曾“照书搬”做过几次豆腐皮包子。她做这道菜的时候一举一动都仿佛一幅美丽的油画:厨房是灰的,母亲穿着宽松的红衣裳,那蒸出来的豆腐皮包子色带微黄,顶上一根翠绿的韭菜叶儿束着“口袋”,那真是极好看的一幅画。

我一直记得,每一次,当母亲揭开锅盖时那一句惊喜的嚷嚷声:“娃儿,快来看妈给你做的好吃的!”那表情就像一个捡了宝贝跟大人炫耀的孩子似的,稚气、暖心,于是我的笑容就变得越发的灿烂。往往在那些时候,我总会乖乖地坐在桌前,大口大口地进餐,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但是好似人生总要留些遗憾。距离上一次与母亲一起吃豆腐皮包子已经过了好些年了,我早已长大成人,母亲终究还是在衰老中沉沉睡去。我再也没法尝到她的手艺,故而,如今想起来她做的那些豆腐皮包子依然口有余香,我的心却在一瞬间变得沉甸甸的。

家人文章8:改变自己,从管理情绪开始

文/七七、安娜贝苏

不对家人发怒火,控制脾气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和朋友相处时,你会为了维持关系忍受矛盾,可回到家,父母的一句唠叨却让你大发雷霆;工作压力大时,你会为了公司利益忍气吞声,可回到家,妻子的一句调侃却成为你恼怒的理由……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在外面受到的怨气带回家,却忽视了家人也在努力生活着,他们并没有比我们轻松多少。我们的每一次发火,都是在拉开与家人的距离;我们的每一分怒气,都是刻在家人心上的伤痕。对待家人,遇事不责备,平常多宽恕,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不让自己生闷气,稳定心态

情绪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越是身在低谷迷茫时,越要学会腾空自己,不生闷气、放下负担,稳定心态、见到阳光。有句话说得好:“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人生偶遇的失意并非没有希望。顺境固然可以助人获得成功,但逆境往往才能够激发出更好的自己。一条路走不通时,就换另一条路走;一件事想不明白时,就换个心态解决问题。当一个人扛过了所有黑暗就会发现,曾经以为的苦难早已变得不值一提。

遇事别太情绪化,戒掉冲动

事情发生了,解决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有人为一些小事纠缠不休,从微不足道的口角,演变成拳脚相向;也有人遇到急事就心态爆炸,把小事酝酿成大祸。然而情绪过后,一切的后果终究需要自己来承担。

遇事太过情绪化,日子只会是阴雨连绵,不见晴天。正如一句谚语说的:“一怒之下踢石头,只会痛着脚指头。”伴随岁月积累的,不应只有年龄,还应该有控制情绪的能力。戒掉冲动,减少戾气,才能让生活多一点风平浪静。做人冷静,做事理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处世莫要太消极,保持乐观

诚然,生活有时并不那么美好,但生活就是这样,有黑暗,也会有光。与其用消极的态度处世,不如积极地面对生活。 对于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不论身处何地,都别忘了守好心中的明月,照亮人生的一片天地。

很喜欢一句电影台词:“人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管理情绪,是处世的智慧,也是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愿你以平常心对待无常事,迎着阳光,温暖前行。

家人文章9:唠叨的爱

文/詹宝

家人对你的爱多种多样。一个亲吻,一个动作或一件事,都蕴含着家人对你无限的爱。我的奶奶虽然唠叨,却是我最爱的人。

那天,我玩电脑游戏刚进入高潮时,奶奶却来了一句:“时间到了,该关电脑了!”我哪里听得进去?没想到奶奶生气了,硬是让我把电脑给关了。这会儿,我不愉快了,“砰”一下把鼠标往桌上一砸,走进房间里去。当我关门时看到奶奶那双不知是失望还是伤心的眼睛时,我深深明白,是我错了。我非常后悔当时的冲动,唉。我决定用各种方式来弥补我的过错。

这不,我一大早便偷偷起来干活,扫地、拖地等等。奶奶来到客厅看到这一番情景后,惊奇地问:“你这孩子今天是怎么了,怎么变勤快了?”我把奶奶拉到沙发上做好,然后惭愧地说:“对不起奶奶,昨天我不应该发火的,那是因为我一时的冲动,其实我是非常爱您的。”奶奶听了,把我轻轻搂入怀中,欣慰地说:“傻孩子,奶奶也非常爱你呀,以后别再这样了。”顿时,我感觉家里溢满了温馨,充满了快乐,再也没有烦恼。

我对奶奶的爱虽然不象奶奶对我的那样深刻、细腻,但却是我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奶奶,我爱您。

家人文章10:妈妈的炒鸡蛋

文/浪子林杨

炒鸡蛋对现在每家人来说,都不算什么了,招待贵宾时都上不了桌了,也就是平时没人时,作为家常菜享用,可对我来说,这是一道难忘的美食,从年少一直到今天,每次吃炒鸡蛋时,我都感到亲切,那是妈妈活着时,为了给多病的我补身体,每天专门为我单独补给的上好食品,那也是妈妈对我厚重的爱,让我难忘一生。

那时我还很小,妈妈也健在,我的学习是非常好的,每次考试都双百,奖状挂满了一面墙,老师也很喜欢我,我还当上了班长,成绩一直都是第一,我也成了妈妈和老师的骄傲。可是。灾难也降临到我的头上,发烧,呕吐,头疼,最后去城里的医院检查是脑膜炎,还是晚期,医生告诉爸爸妈妈回家等着吧,治好的希望不大了,爸爸妈妈郁闷的带着我回家了,一夜也没怎么合眼,商量着怎么治我的病,也不能就这样放弃啊!

第二天,爸爸带着干粮,走了二十多里路程,去寻找一个退休的老中医,是一个在当地专治脑膜炎的老医生,现在叫专家。晚上,爸爸垂头丧气的回来了,没有找到,大海捞针啊,可看到我头疼的样子,妈妈又做好干粮,爸爸又去寻找最后的救命稻草,爸爸四处打听,饿了就啃一口干粮,渴了就要一口水喝,就在夕阳都要落山了,准备往回走时,无意中打听到一点信息,知道这个老医生的大概住址,就是不知道年岁已高的老大夫还在不在了。爸爸高兴的往回赶,披着一路的星光。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流泪了,连夜给爸爸烙饼,盼着早一点找到唯一能救我的老医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上帝还不想让我去见他,爸爸终于找到了他的家。三天,不停地走,不停地打听,终于找到了年近八十岁的老退休大夫。人还健在,身体还算硬朗。爸爸每天回家都感到脚步沉重,今天,感觉脚步是这样的轻松。听爸爸讲完找到的消息,妈妈抱着我的头泪水滴在我的脸上,脖子里。

爸爸赶着马车走了半头午,才到老大夫家,广播正好准备讲小说《岳飞传》,老大夫给我鼻子里,塞一个药捻子,我们一边听小说,一边等着旁边沉默的老大夫。他的老伴还总夸我这个小孩多好啊,怎么怎么的,大概过了有二十分钟,我突然打了一个喷嚏,老大夫才有了微笑,他的老伴告诉妈妈,一般的脑膜炎只要放上药捻子,几分钟就打喷嚏,证明还能治,我要再不打喷嚏,准备听完小说,就让我们走了,那就瞎子闹眼睛没治了。

还记得那时给我乎药,太阳穴和心口窝都沾上药,疼得我嗷嗷地哭,好几个大人按着我,都累得满头是汗,我也哭得没了力气,三个小时好像是重新再生了一回,难熬啊!把药都摘下来以后,也就是十几分钟吧,大水泡都起来了,挑破后都是黄水,还有点黏黏的,都过去了三十多年了,至今心口窝还留着一个黑色的印迹。这也是我重生的印记,假如,找不到老大夫,就算找到他不在了,也许现在我们就不会相识了。

那时我家孩子多生活非常艰辛,可妈妈为了给我补养身体,把家里的鸡蛋都给我炒了,吃了半年多时间,有时看到弟弟妹妹们,渴望的眼神,我都吃不下去了,可是妈妈很严厉的告诉我,必须得吃,很多次都是伴着泪水吃下的。所以,对于炒鸡蛋,我有太多的感受和理解,为了让我健康的成长,把全家用来换盐的鸡蛋,都给了我一个人,不久后妈妈也走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天堂的路,太遥远,妈妈啊!不要太累了!慢慢地走!

虽然都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可每当看到炒鸡蛋,我就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妈妈那黄嫩的炒鸡蛋,我才有今天的健壮,今天的一切,今天的美好生活。炒鸡蛋啊!我生命中永远难忘的记忆,谁也无法抹去。

家人文章11:两地书

文/赵淑惠

致我至亲至爱的家人:

不知不觉离家已一个月有余,“雪龙”号船现在距南极中山站越来越近。

船上条件很好,航行时有海信通,还可以打IP电话,但我还是想给家里写封信,声音和文字都是我想家的符号。

从澳大利亚出发后,船很快进入西风带,那几天最难熬,因为我晕船晕得一塌糊涂。

出发之前,从来没有担心过晕船的事儿,因为从小到大没有晕过车。没想到,晕车和晕船完全是两码事儿,躺在床上唯一的期盼就是风平浪静。庆幸的是,辛苦熬了一周,船顺利穿过了西风带,晕船的人们陆续“苏醒”,大家又活蹦乱跳起来。比较遗憾的是,没有赶上随船记者的采访。多想在电视上露个脸儿,那样的话你们就有可能在电视上看到我,也许能缓解、抚慰一下小宝贝那颗思念妈妈的心……

西风带一过,海况好转,我逐渐适应船上的生活了。虽然外面冰天雪地,但船舱内有空调,我们每人又有企鹅服、厚靴子、帽子、手套等防寒保暖的物品,即使外出作业也不会冻着。船上的伙食挺好,鱼、肉、蛋、虾以及蔬菜、水果都比较充足,厨房的师傅们做的饭菜非常可口,估计这段时间我又长胖了。

目前我们的大洋作业工作还没开始,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走航工作。中山站卸货这段时间,女队员的主要工作是帮厨。船上有健身房,我偶尔会跑跑步、打乒乓球锻炼身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大家从早期的互不相识到现在的慢慢熟稔,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船外的风景很美,偶尔会看到可爱的企鹅在冰上嬉戏,一只只贼鸥围着“雪龙”号船飞翔,或在船边的冰上等着觅食,有时还可以看到漂亮的雪雁在空中盘旋。

我在船上工作生活都很开心,你们不用过多挂念。愿你们在家里一切安好!

想你们的蕙

2015年12月8日写于“雪龙”号船

家人文章12:我们谈谈理想吧

文/周东江

有这么一个段子:一大家人围着一个六岁的孩子问他的理想,孩子说他想当医生。爷爷说医生好,社会地位高;奶奶说医生待遇也不错;叔叔说医生除了工资奖金之外还有红包;姑姑说更重要的是医生以后找对象方便。父母听后很满意,继续问孩子为什么想当医生,孩子一脸纯真地说:“不是说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吗?”

“医生”这个词在成人和孩子的眼里一下有了天壤之别:一个是土里刨食的现实,一个是翕张双翅的理想——孩子一定是把医生当做天使的。

忽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已经失去了人生的远大理想,到处是急功近利、狼奔豕突、贪婪无度,做事不择手段,做人没有底线。我们有不少人倒是不屑于“金钱拜物教”,而是膜拜“权钱拜物教”——权力和金钱的结合,生出了一个魔力无边的怪胎,只要念动咒语,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所有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从此“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一世,固然应当追求成功,但是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各不相同。比尔·盖茨将“成功的人生”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成功”和“高层次的成功”。他认为“低层次的成功”就是:你周围的人——亲人、朋友、同事、同学、客户以及路人,由于你的存在而感到温暖和幸福。“高层次的成功”就是:你用自己的能力和影响,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高层次的成功人生”一般是指政治家和慈善家,他们有能力去推动社会发展。但“高层次的成功”是建立在“低层次的成功”基础上的,这种“低层次的成功”我们几乎人人都可以实现,你只要日行一善,热心助人,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幸福,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人生。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那至少不害人,总能做到吧!

还是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段子,为了让我们都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让我们谈谈理想吧,像那个孩子那样。

家人文章13:你的兴致还在吗

文/朱百平

和家人到公园游玩。公园里,樱花、牡丹、郁金香花开正艳,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赛雪,着实让人爱恋。不禁心有所动,拿起手机,摄入镜头。回家后,发上朋友圈,没想到引发关注。有朋友留言赞我好有兴致,我很高兴,因为我将丢失的兴致找回来了。

兴致,兴趣是也。过去我从来不缺兴致。小时候随父母外出,充满好奇,看见啥问啥,直问得父母无言以对,甚至有些恼火起来才善罢甘休。参加工作后,我对这个世界的兴致有增无减。每次途经西安,我总是独自一人这家商店进,那家商店出。遇到书店,怎么也要在其间消磨一段时间。几年间,从解放路到东大街,再到南大街、北大街,我逛遍了大半个西安城。记得那年单位选送我到西安学习,我买了公交月票,每逢周日,就逐个景点地游,大小雁塔、兴庆宫公园、革命公园、莲湖公园等,逛了个遍。那年到浙江出差,结束后我也是独自一人游苏杭,看西湖山水,品苏州园林,那兴致怎一个“大”字了得。

不知何时,我发现自己把对这个世界的兴致丢了。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再好的风景,觉得看又怎样,不看又如何。几年不进一次商店,不看一场电影。平日里,除了上班,常常将自己锁在家里,懒得见朋友,懒得看电视、看书,甚至懒得睡觉,整天行尸走肉一般。亲,我的兴致哪儿去了?和身边的同事交流,发现如我心境的还有其他人。比如,在西安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未上过钟楼;家就在世博园附近,却眼看着手中的门票作废,也未曾入园观赏;不知终日都忙些什么,无非就是工作生活,柴米油盐,爱人孩子等。生活的激情都哪儿去了?或许是被生活打磨得所剩无几了吧。可是终日这样被动地生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再发展下去,抑郁了咋办?

不甘的我决心找回失落的兴致。和年轻人多交朋友,年轻人朝气蓬勃,与他们在一起会受到感染;和充满正能量的人多交往,心情会被他们积极的情绪调动,而对生活充满信心,发觉每天升起的都是不同的太阳;怀着一颗童心看世界,看什么都新鲜,看什么都好奇,把自己改造成一个老顽童;走进大自然,让山光水色洗去满心的灰尘。

如此一段时间以后,朋友相见,说我的气色好了,人也精神了。家人也说我的脾气变好了许多。我那丢失的兴致又慢慢地回来了。

你的兴致还在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吧,努力活一回,活出自己的精彩。

家人文章14:买房风波

文/葛婉智

“房子!房子!!房子!!!”我的家人无时无刻不在为买房的事儿烦恼!因为,我有一个舅舅快结婚了,家里正准备为他买一套房子。

可是,现在的房价太高,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周日,我和外婆到市区看房,觉得一个60平方米的小套还不错。可问了一下价钱,60多万呢!妈呀!一套小户型就60几万,那一套大户型不就要上百万了吗?外婆吓得赶紧拉着我溜回了家。

之后,家人在吃饭时就经常提到买房之事,有时吃完饭出去散步,还到处打听有没有便宜一点的房子。

我每天是和外婆一起睡的。有一天凌晨一点多钟,我起来上厕所,发现外婆居然还没睡着,睁大眼睛望着天花板在想买房的事情。外婆时时刻刻都在挂念房子的事情,这段时间她头上又多出了许多白发,房子啊房子,为了你,外婆可是操碎了心。我真想为外婆分担些什么,想为她做些什么。

外婆呀,外婆!你为什么要如此为房子担心?哦,我明白了,因为,你在担心舅舅,关爱他理所当然,但是,舅舅已成年,你可以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呀!唉,或许这些担心只有做了母亲后才会明白吧。

家人文章15:母亲的标签

文/刘丽华

母亲记性不好,可对家人或亲戚用过的日常用品从来不会弄错,在你下次回去小住时,母亲会准确无误地找出来,就像住宾馆似的,你根本不用考虑随身携带,这样省去诸多麻烦。而这一切源于母亲独特的标签。

母亲的标签花样多多,有吊牌式、胶布式、缀字式、字条式。标签的用处,小到牙刷、牙膏,大到棉被、被套。前几天,上大学的侄儿回学校去了,母亲就剪下一小块医用白胶布,贴在他用过的牙刷柄上,再戴上老花眼镜,用圆珠笔写上侄儿的名字,套入牙刷盒里,然后将他的脸巾、脚巾、浴巾烤干,一一贴上标签打包入袋收藏。

第一次看到母亲的标签,是我外出打工归来,当母亲将我留在家的毛巾找出来让我洗脸时,我一眼看到洗脸巾的右下角用红棉线缀了“华脸”二字,再看浴巾、脚巾,在同样的位置是“华澡”“华脚”,还有我用的盆、桶都贴上了我的名字。那一刻,特感幸福,这就是母爱的温暖!这种温暖让我感到在外所受的委屈都已微不足道。

接下来,我端碗吃饭时,母亲却没来吃,她架个木梯子准备爬上去给我取棉被铺床,我眼疾手快抢着爬梯子,结果看到高高的放物板上码着几个大包袱,包袱外都吊着一块小吊牌,我一个个吊牌看过去:萍、5斤;华、7斤;阳、6斤……这都是我们兄妹平时在家盖的大小棉被,母亲都挂了标签,这样很方便我们对号入座。

母亲的标签何止是日常用品,像冰箱冷冻层里的食物,她也贴上标签,即使结冰后难以分辨,只要看看标签就一目了然。有次邻居来取寄放在我家冰箱里的猪肚,一看到母亲贴的标签,赞不绝口。像父亲年老多病,同时要吃多种西药,为了避免药物吃混或漏掉没吃,母亲就采用标签,把每天要吃的药片先天晚上分别装在几个小空瓶里,再分门别类写上药名,一天几次,一次几片的小字条,塞入各瓶里,若是记不得哪种药吃没吃,吃了几次,只要一看小药瓶,数数药片就一清二楚。这个绝妙的方法,还在她的老年朋友中推广,非常受用。

其实,细品母亲的标签,岂止是关爱?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能力。

家人文章16:父亲的杏

文/孙江林

四弟在家人微信群发了几张照片:一颗颗硕大圆润的杏,挤挨着在负重弯曲的枝叶间跃跃欲试。我忽然想到父母,忍不住翻出父亲去世前的两张照片:

一张也是杏黄时节,父亲身穿黑衣站在老屋西侧房上,袖口上挽,右手半举着刚从树上折下来的结满黄杏的树枝,左手提着一塑料口袋黄里透红的杏,面朝镜头微笑,似乎在对我说,“想吃吗?”另一张照片上的父亲坐在院子里的矮凳上,黑色拐杖搭在腿上,左前方半步开外放了一只塑料桶,桶上装满熟杏。父亲看着远处,眉头皱着,像是在为上树摘杏的几个弟弟揪着心。照片上的父亲,脸有点浮肿,这是患糖尿病多年的症状。父亲的晚年话不多,但我从他的眼神中能读懂他的心思。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关于杏的记忆。

老屋的后院曾有一棵杏树,尽管长在几棵椿树和楸树中间,但枝繁叶茂,每年结果不少。我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到后院仰头查看一番:“这颗杏熟了!还有那颗!”杏树离厨房很近,母亲在做饭,收工回来蹲靠着厨房门歇息的父亲起身过来看了看,并不说话。“我会爬树,从椿树爬上去就能摘到。”想吃杏的我说道。父亲还不说话,没有同意的意思,我便不敢擅自乱动。只见父亲到柴房找出一根竹竿,用铁丝在一端折出钩子的形状,将铁丝的另一端缠绕在竹竿顶端,用细绳扎紧,然后将快熟的杏子钩下来,掰开,给每人分一点。那杏子真甜,甜里带有点微酸,让人回味无穷。

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年,大哥、我和三弟考上大学。那时虽说有助学金,但假期来去路费还得自己解决。我们回家后,尽量帮父母干些农活。一天,父亲说:“想不想到山庄去耍?顺便去打杏?”我们齐声叫好。这可是我们小时候暑假最熟悉的娱乐项目。但我们知道父亲是为了什么。于是父亲带领我们三个大学生拉着架子车,北行约30里山路,翻过分水岭,到队里的山庄住几天,每天背着口袋到山坡上打野杏,到小晒场上晾晒蜕皮,剥取杏核,收获颇丰。回家卖掉,竟凑足了路费。那时我们还年轻,但父亲已年近半百,村里的事、家里的事他都得操心,而且父亲脚上常有“鸡眼”困扰。舍不得花钱的他,每年只在三月、七月时到街道找价格便宜的江湖郎中“挖”一下。

父亲的杏,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杏,不仅延伸着我的童年记忆,延续着大山的情怀和奉献,也成了我们思念老人的重要依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