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师梦》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4-21读后感

请欣赏《我的教师梦》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教师梦》读后感 篇1

读完钱理群教授的《我的教师梦》后,心中充满了感动,感动于他的教师梦,感动于他的屡战屡挫,屡挫屡战,感动于他对打工子女的那份真诚,更感动于他在教育失真的状态下,大胆喊出的教育理想。现将自己一些浅薄的认识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书中说道:“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一切不能为应试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授的知识多而交流的文化少,以至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们说学民族语言没用,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他们需要的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而是如何熟练地掌握汉语和外语的问题。钱教授说这是认识的错位。是啊现实中又有多少这种认识的错位呢?人们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现在这种非物质文化有多少在失传,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花大力气挽救这些文化,可为了应试,为了就业,我们的大学生却不愿去学本民族的文化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前不久,看到过一篇关于知识和文化的文章,文中说,知识并不等于文化,文化是一种民族的传承。文中列举了一件事例,在某中学放学后,一日本外教感慨地对中国的同事就:“在这个时候,我总是感到孤独。”同事问:“为什么?”“因为这么多的学生,放学走时没在与我说再见的,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聊天,还的的谈恋爱,只有一个学生用英语和我说拜拜,还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中国教师解释说:“一直都这样的,因为孩子们太累了。”日本外教说:“不对,在日本与老师道别时必须鞠45度的躬才行,否则就视为没文化,要是连续三次不与老师道别是要记大过的。在日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礼仪文化,也就是孔子,孟子里讲的礼仪之道,这是一种文化,知识并不等于文化。”那位中国的教师听了,颇多感慨,我看完文章也是感慨万千。想想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也传承下去了呢?我们是不是也淹没在了应试教育的洪流中了呢?

二、现实与梦想的纠缠

书中说道: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具有乌托邦性的;学校,也包括大学,本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梦乡。可这个梦乡现在却成了很多孩子的恶梦。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一切都为了应试,为了就业,人生的四个季节颠倒了,少年该狂的时候却老成了,老年人反而是狂起来没完了。书中说过,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条件,使孩子们能够尽享“成长之美”,可在应试的教育下,孩子们失去了好奇、探索的权利,离开了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在大学里,知识更是当作了商品来买卖,到处是急功近利的行为。

现实是如此不堪,但我们的教育是指导社会的,而非追逐社会的,我们做老师的还得保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精神的家园”。薛瑞萍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各种评优,被人称作“薛弃权”;陈琴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拒绝上“公开课”,忍受十几年不评职称的不公平待遇。这些名师为了自己的教育梦想,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更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背后的辛酸和艰难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在现实与梦想的纠缠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值得深思啊!

三、文理融通

钱教授说,知识面的拓宽,同进意味着人的视野、胸襟、精神世界的扩大,就可以民现各类知识。他还说老师要成为一名杂家。关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孩子们对你的敬仰之情可以说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你适当地展露一点你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他们就会惊叹不已,对你的崇拜又加深了一步。

我现在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曾经教过数学,所以有时候数学老师一忙,就和我说:“让学生做张试卷,做完后你给他们讲讲就行啊。”,我说:“你不怕我讲错了。”数学老师部是对我笑笑说:“你还能讲错了?”所以我教语文后也经常给学生们讲数学,刚开始学生们确实是怀有怀疑的情绪,可等我讲完了,他们用崇拜的眼神看我,那感觉到真好。

教《品德与社会》课时,迫使我一次又一次的充电,因为这门课真的是包罗万象,有疾病知识,有京剧知识,有地理历史知识,有民族风情等等。刚开始,我让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结果效果并不好,学生们只是为搜资料而搜,搜来后根本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资料搜了很多,知识学得很少。于是我就开始了自我充电的过程,我将每堂课的知识尽量内化、吃透,这样学生在说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我加以引导、点拨,学生们也就很容易记住知识点了。

这样的杂家老师也会让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感兴趣。那时我班的学生们有的开始和我讨论中国历史,有拿中国交通地图和我讨论交通线路的,还有的从上初中的姐姐哥哥那里借来生物课本和我讨论草履虫的。看来一个杂家的老师,会让学生们也变得丰富起来。

这本书中不仅有教师梦,还有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有对现实的抨击,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它犹如春风化雨植入我的心田。

《我的教师梦》读后感 篇2

《我的教师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xx年8月出版的北大退休教授钱理群的一本教育讲演录。读完钱教授的讲演录,我心中感慨万千。书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期盼。为中小学教师演讲时,他是教育界的老前辈,向晚辈传述自己在教育之路上的耕耘与收获;为大学生演讲时,他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帮助新一代的年轻人指出正确的人生道路;与中小学生在一起时,他又是一位慈祥的爷爷,充满爱心地期盼着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他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教育者,用他的梦想点燃每一个人的希望。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三方面:

1、要学会倾听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他们有时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需要吐出心中的不快。钱老在书中描述了他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其中一个女生给他写信说:“我在学校里遇见了不公平的待遇。我的学习非常好,但是我的老师因为我没有关系,没把我分到重点班,我受不了了,我想自杀。”当钱老看到最后这几句话时,简直吓坏了,他想,这孩子真要自杀该怎么办?但是仔细一看,这封信是用了很美丽的信笺写的,这孩子如此的爱美,大概还不会自杀。于是赶紧给她回信,安慰她,鼓励她,给她讲道理。以后这孩子几乎每星期都给他写一封信,倾诉她内心的一切……就这样一颗破碎的心慢慢地走向了健康向上的道路。

由此可见,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多么重要。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它需要一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心。我们教师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坚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呢?有时烦了、有时厌了、有时倦了、有时淡了。而耐心倾听孩子们把事情讲完,把心里话说出来,才是既尊重学生、又是我们老师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真正反映啊。套用钱老的话,倾听绝不亚于我们的精心备课,只要思想问题解决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说到底,“学会倾听”是一种美德,是对学生的一种“绝对尊重”。因为倾听,让学生有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甚至是归属感;因为倾听,也让教师所特有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

2、要教学相长。

钱教授说,他有一种理念,就是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

钱教授谈到他到附中上课,尽管他对鲁迅作品已经非常熟悉,但备课时,都要重新看,因为他心里存有中学生这样的对象,重读的时候,对作品就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实际上有对象存在的潜在因素的影响。另外在和学生交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都会引发钱教授对这些问题的新的思考。这是一个双向的运动。

这其实就是一种教学相长啊。但我们有时候却是“今天的你我,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备课笔记一抄几年,教材有变化了,才更新一部分教学内容,“相长”从何谈起呢?有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根据学情,不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偶尔也做做表面文章,“穿新鞋走旧路”,那种师生内心深处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被激发出来呢?

3、要真诚沟通。

钱教授说,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的内在的恶因子。那么怎样做到扬善弃恶呢?那就是真诚沟通。

有一次钱教授收到四川的一封来信。那名教师表达的是对北大的一种向往,钱教授很热情的寄了一本自己编的北大的书给他。于是他又给钱教授写信,说:“我想在你的面前不需要伪装什么,今天在我收到你寄来的书时我哭了。原来幸福时也可以流泪,而且这种感觉很美,很美。没有想到你竟然也记得我们,因为我们之间近似于陌生人。……”钱教授立刻给他回了一封信:“你的来信让我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爱,不只是你我之间,我们应该用这样的爱对待周围所有的人。这里有一种心灵的沟通。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样的沟通了。”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不是都能蹲下身子看学生呢?都能心平气和的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呢?其实多数时候,我们是以长者身份居高临下的,不说盛气凌人,和风细雨的毕竟还是少数啊。

钱老用他一生的思考和实践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有诗意而又神圣的”。

《我的教师梦》读后感 篇3

作为教师,意味着做教师的要为了社会、为了学生、为了事业牺牲自己。可是当我读到钱老的“对得起自己:教师工作的第一意义”这个小标题时,我心惊喜。怎么和“自私”的我想的一样呢,我的工作原则就是实现“师生双赢”。于是,我兴趣盎然的读下去。

钱老先生引用马克思的劳动观来说明教师工作中存在着“两种人”,一种人是“异化的劳动”者,另一种人是“自由的劳动”者。前者是“异化的劳动”——是一种强制,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劳动时如坐针毡,爽然若失,不劳动时如释重负;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劳动”——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不是为了满足自上而下的他人的要求,而是自我生命自由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才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和愉悦。

我很庆幸,因为我不是马克思先生说的“异化劳动”者,我是“自由劳动”者。我喜欢这份工作,我热爱教育教学。我自己真的很眷恋三尺讲台,我也非常的喜爱课堂,特别喜欢当班主任种自己那“三分田”。班主任虽然是“官虽小,责任无限大”,但是我喜欢在属于我的那“三分田”里,播种理想,播种美好,收获欢乐,收获幸福。当别的班主任嫌班主任费少而不愿意干或者是迫于学校领导的安排和要求而做班主任时,我则摆出一副即使没有班主任辛苦费我也喜欢干的心态。所以,班主任工作再累再忙再琐碎,我则乐此不疲。自然这份劳动真正成为我的一种享受和愉悦。

钱老说,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培育学生的青春精神;其实,教师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滋润了自己的生命而永葆青春:这是中小学教师的生存方式所特有的幸福。如果你的自我生命能在教师工作中不断得到创造,更新,那你的人生就获得了一种真意义、真价值,这时候,当教师就会成为你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生命的欢乐源泉。事情就会变得十分单纯:“为什么选择当教师?因为我快乐,我需要,我找到了意义,做教师对得起我自己。”这就对自我生命的承担——应该是教师工作的第一意义。

这些话引起我高度的共鸣。我深有体会的,我觉得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一天天成长着。每一堂课学生有收获,我也收获着;每一个活动,学生快乐着,我也幸福着;每一次谈心,叩开学生心扉的同时,我的心也敞开了;每一次交流,学生增长着才智,我也激活了智慧;每写一篇班级成长故事,我都幸福在字里行间里。在我日日的反省中,我都是这样质问自己,今天对得起学生吗?对得起自己吗?如果答案是“两者都对得起”,这一天我就非常的满意,否则我会深深地反思自己,第二天补过。

钱老也强调了,“中小学教师永远是,并且只能是”春天的播种者“,而不可能亲自收获”秋天的成果“。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只顾耕耘,不问收获“,自然我们就收获了没有贪欲带来的快乐。

做教师,虽然累但快乐着;做教师,虽然贫但自愿着;做教师虽然苦但幸福着!今生做教师,因为对得起自己,也因为它已经成为我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我生命欢乐的源泉。这就让我短暂的生命有了长久的意义!此生何乐而不为之!

《我的教师梦》读后感 篇4

最近,响应学校号召,开始读起了《我的教师梦》,钱理群老师的语言很朴实,很在理,犹如在你耳旁讲解。读到这样一句话,“请把时间和空间,请把生命的自由,还给中小学生”。我看了,觉得此话是在为孩子申讨自由。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是自己的自由时间,“被教师(以及背后的家长,各级教育部门、我们的教育体制)强迫着去应试而死读书,读死书了。”

钱老师真是一针见血,就说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孩子的心声,如果没有现在的教育体制,我在联想,如今的90后,00后的性格是不是就会改变些。

最近在教统计,我统计了喜欢各门课的人数,40个学生居然30多个人喜欢上体育课,我就问: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体育课?学生毫不思索的回答道:因为体育课最自由,最轻松,不用做作业,不用考试。这个就是孩子的心声啊,但是我也只能听听罢了,难道我就能让他们自由了吗?

不行,因为连钱老师这样的教育界人物都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说说,我们一介小卒还有什么能耐吗?孩子,形势所迫,你们只能自己找自由了,不过,有个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读书的话,那上学也就是快乐的事,既然快乐了,不就感觉自由了吗?

《我的教师梦》读后感 篇5

读完钱理群教授的《我的教师梦》后,心中充满了感动,感动于他的教师梦,感动于他的屡战屡挫,屡挫屡战,感动于他对打工子女的那份真诚,更感动于他在教育失真的状态下,大胆喊出的教育理想。现将自己一些浅薄的认识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书中说道:“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一切不能为应试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授的知识多而交流的文化少,以至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们说学民族语言没用,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他们需要的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而是如何熟练地掌握汉语和外语的问题。钱教授说这是认识的错位。是啊现实中又有多少这种认识的错位呢?人们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现在这种非物质文化有多少在失传,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花大力气挽救这些文化,可为了应试,为了就业,我们的大学生却不愿去学本民族的文化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前不久,看到过一篇关于知识和文化的文章,文中说,知识并不等于文化,文化是一种民族的传承。文中列举了一件事例,在某中学放学后,一日本外教感慨地对中国的同事就:“在这个时候,我总是感到孤独。”同事问:“为什么?”“因为这么多的学生,放学走时没在与我说再见的,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聊天,还的的谈恋爱,只有一个学生用英语和我说拜拜,还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中国教师解释说:“一直都这样的,因为孩子们太累了。”日本外教说:“不对,在日本与老师道别时必须鞠45度的躬才行,否则就视为没文化,要是连续三次不与老师道别是要记大过的。在日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礼仪文化,也就是孔子,孟子里讲的礼仪之道,这是一种文化,知识并不等于文化。”那位中国的教师听了,颇多感慨,我看完文章也是感慨万千。想想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也传承下去了呢?我们是不是也淹没在了应试教育的洪流中了呢?

二、现实与梦想的纠缠

书中说道: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具有乌托邦性的;学校,也包括大学,本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梦乡。可这个梦乡现在却成了很多孩子的恶梦。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一切都为了应试,为了就业,人生的四个季节颠倒了,少年该狂的时候却老成了,老年人反而是狂起来没完了。书中说过,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条件,使孩子们能够尽享“成长之美”,可在应试的教育下,孩子们失去了好奇、探索的'权利,离开了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在大学里,知识更是当作了商品来买卖,到处是急功近利的行为。

现实是如此不堪,但我们的教育是指导社会的,而非追逐社会的,我们做老师的还得保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精神的家园”。薛瑞萍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各种评优,被人称作“薛弃权”;陈琴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拒绝上“公开课”,忍受十几年不评职称的不公平待遇。这些名师为了自己的教育梦想,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更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背后的辛酸和艰难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在现实与梦想的纠缠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值得深思啊!

三、文理融通

钱教授说,知识面的拓宽,同进意味着人的视野、胸襟、精神世界的扩大,就可以民现各类知识。他还说老师要成为一名杂家。关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孩子们对你的敬仰之情可以说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你适当地展露一点你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他们就会惊叹不已,对你的崇拜又加深了一步。

我现在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曾经教过数学,所以有时候数学老师一忙,就和我说:“让学生做张试卷,做完后你给他们讲讲就行啊。”,我说:“你不怕我讲错了。”数学老师部是对我笑笑说:“你还能讲错了?”所以我教语文后也经常给学生们讲数学,刚开始学生们确实是怀有怀疑的情绪,可等我讲完了,他们用崇拜的眼神看我,那感觉到真好。

教《品德与社会》课时,迫使我一次又一次的充电,因为这门课真的是包罗万象,有疾病知识,有京剧知识,有地理历史知识,有民族风情等等。刚开始,我让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结果效果并不好,学生们只是为搜资料而搜,搜来后根本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资料搜了很多,知识学得很少。于是我就开始了自我充电的过程,我将每堂课的知识尽量内化、吃透,这样学生在说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我加以引导、点拨,学生们也就很容易记住知识点了。

这样的杂家老师也会让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感兴趣。那时我班的学生们有的开始和我讨论中国历史,有拿中国交通地图和我讨论交通线路的,还有的从上初中的姐姐哥哥那里借来生物课本和我讨论草履虫的。看来一个杂家的老师,会让学生们也变得丰富起来。

这本书中不仅有教师梦,还有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有对现实的抨击,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它犹如春风化雨植入我的心田。

《我的教师梦》读后感 篇6

最近,响应学校号召,开始读起了《我的教师梦》,钱理群老师的语言很朴实,很在理,犹如在你耳旁讲解。读到这样一句话,“请把时间和空间,请把生命的自由,还给中小学生”。我看了,觉得此话是在为孩子申讨自由。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是自己的自由时间,“被教师(以及背后的家长,各级教育部门、我们的教育体制)强迫着去应试而死读书,读死书了。”

钱老师真是一针见血,就说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孩子的心声,如果没有现在的教育体制,我在联想,如今的90后,00后的性格是不是就会改变些。

最近在教统计,我统计了喜欢各门课的人数,40个学生居然30多个人喜欢上体育课,我就问: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体育课?学生毫不思索的回答道:因为体育课最自由,最轻松,不用做作业,不用考试。这个就是孩子的心声啊,但是我也只能听听罢了,难道我就能让他们自由了吗?

不行,因为连钱老师这样的教育界人物都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说说,我们一介小卒还有什么能耐吗?孩子,形势所迫,你们只能自己找自由了,不过,有个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读书的话,那上学也就是快乐的事,既然快乐了,不就感觉自由了吗?

《我的教师梦》读后感 篇7

读完钱理群教授的《我的教师梦》后,心中充满了感动,感动于他的教师梦,感动于他的屡战屡挫,屡挫屡战,感动于他对打工子女的那份真诚,更感动于他在教育失真的状态下,大胆喊出的教育理想。现将自己一些浅薄的认识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书中说道:“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一切不能为应试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授的知识多而交流的文化少,以至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们说学民族语言没用,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他们需要的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而是如何熟练地掌握汉语和外语的问题。钱教授说这是认识的错位。是啊现实中又有多少这种认识的错位呢?人们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现在这种非物质文化有多少在失传,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花大力气挽救这些文化,可为了应试,为了就业,我们的大学生却不愿去学本民族的文化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前不久,看到过一篇关于知识和文化的文章,文中说,知识并不等于文化,文化是一种民族的传承。文中列举了一件事例,在某中学放学后,一日本外教感慨地对中国的同事就:“在这个时候,我总是感到孤独。”同事问:“为什么?”“因为这么多的学生,放学走时没在与我说再见的,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聊天,还的的谈恋爱,只有一个学生用英语和我说拜拜,还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中国教师解释说:“一直都这样的,因为孩子们太累了。”日本外教说:“不对,在日本与老师道别时必须鞠45度的躬才行,否则就视为没文化,要是连续三次不与老师道别是要记大过的。在日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礼仪文化,也就是孔子,孟子里讲的礼仪之道,这是一种文化,知识并不等于文化。”那位中国的教师听了,颇多感慨,我看完文章也是感慨万千。想想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也传承下去了呢?我们是不是也淹没在了应试教育的洪流中了呢?

二、现实与梦想的纠缠

书中说道: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具有乌托邦性的;学校,也包括大学,本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梦乡。可这个梦乡现在却成了很多孩子的恶梦。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一切都为了应试,为了就业,人生的四个季节颠倒了,少年该狂的时候却老成了,老年人反而是狂起来没完了。书中说过,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条件,使孩子们能够尽享“成长之美”,可在应试的教育下,孩子们失去了好奇、探索的权利,离开了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在大学里,知识更是当作了商品来买卖,到处是急功近利的行为。

现实是如此不堪,但我们的教育是指导社会的,而非追逐社会的,我们做老师的还得保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精神的家园”。薛瑞萍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各种评优,被人称作“薛弃权”;陈琴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拒绝上“公开课”,忍受十几年不评职称的不公平待遇。这些名师为了自己的教育梦想,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更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背后的辛酸和艰难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在现实与梦想的纠缠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值得深思啊!

三、文理融通

钱教授说,知识面的拓宽,同进意味着人的视野、胸襟、精神世界的扩大,就可以民现各类知识。他还说老师要成为一名杂家。关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孩子们对你的敬仰之情可以说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你适当地展露一点你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他们就会惊叹不已,对你的崇拜又加深了一步。

我现在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曾经教过数学,所以有时候数学老师一忙,就和我说:“让学生做张试卷,做完后你给他们讲讲就行啊。”,我说:“你不怕我讲错了。”数学老师部是对我笑笑说:“你还能讲错了?”所以我教语文后也经常给学生们讲数学,刚开始学生们确实是怀有怀疑的情绪,可等我讲完了,他们用崇拜的眼神看我,那感觉到真好。

教《品德与社会》课时,迫使我一次又一次的充电,因为这门课真的是包罗万象,有疾病知识,有京剧知识,有地理历史知识,有民族风情等等。刚开始,我让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结果效果并不好,学生们只是为搜资料而搜,搜来后根本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资料搜了很多,知识学得很少。于是我就开始了自我充电的过程,我将每堂课的知识尽量内化、吃透,这样学生在说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我加以引导、点拨,学生们也就很容易记住知识点了。

这样的杂家老师也会让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感兴趣。那时我班的学生们有的开始和我讨论中国历史,有拿中国交通地图和我讨论交通线路的,还有的从上初中的姐姐哥哥那里借来生物课本和我讨论草履虫的。看来一个杂家的老师,会让学生们也变得丰富起来。

这本书中不仅有教师梦,还有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有对现实的抨击,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它犹如春风化雨植入我的心田。

《我的教师梦》读后感 篇8

读完钱理群教授的《我的教师梦》后,心中充满了感动,感动于他的教师梦,感动于他的屡战屡挫,屡挫屡战,感动于他对打工子女的那份真诚,更感动于他在教育失真的状态下,大胆喊出的教育理想。现将自己一些浅薄的认识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书中说道:“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一切不能为应试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授的知识多而交流的文化少,以至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们说学民族语言没用,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他们需要的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而是如何熟练地掌握汉语和外语的问题。钱教授说这是认识的错位。是啊现实中又有多少这种认识的错位呢?人们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现在这种非物质文化有多少在失传,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花大力气挽救这些文化,可为了应试,为了就业,我们的大学生却不愿去学本民族的文化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前不久,看到过一篇关于知识和文化的文章,文中说,知识并不等于文化,文化是一种民族的传承。文中列举了一件事例,在某中学放学后,一日本外教感慨地对中国的同事就:“在这个时候,我总是感到孤独。”同事问:“为什么?”“因为这么多的学生,放学走时没在与我说再见的,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聊天,还的的谈恋爱,只有一个学生用英语和我说拜拜,还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中国教师解释说:“一直都这样的,因为孩子们太累了。”日本外教说:“不对,在日本与老师道别时必须鞠45度的躬才行,否则就视为没文化,要是连续三次不与老师道别是要记大过的。在日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礼仪文化,也就是孔子,孟子里讲的礼仪之道,这是一种文化,知识并不等于文化。”那位中国的教师听了,颇多感慨,我看完文章也是感慨万千。想想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也传承下去了呢?我们是不是也淹没在了应试教育的洪流中了呢?

二、现实与梦想的纠缠

书中说道: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具有乌托邦性的;学校,也包括大学,本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梦乡。可这个梦乡现在却成了很多孩子的恶梦。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一切都为了应试,为了就业,人生的四个季节颠倒了,少年该狂的时候却老成了,老年人反而是狂起来没完了。书中说过,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条件,使孩子们能够尽享“成长之美”,可在应试的教育下,孩子们失去了好奇、探索的权利,离开了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在大学里,知识更是当作了商品来买卖,到处是急功近利的行为。

现实是如此不堪,但我们的教育是指导社会的,而非追逐社会的,我们做老师的还得保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精神的家园”。薛瑞萍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各种评优,被人称作“薛弃权”;陈琴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拒绝上“公开课”,忍受十几年不评职称的不公平待遇。这些名师为了自己的教育梦想,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更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背后的辛酸和艰难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在现实与梦想的纠缠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值得深思啊!

三、文理融通

钱教授说,知识面的拓宽,同进意味着人的视野、胸襟、精神世界的扩大,就可以民现各类知识。他还说老师要成为一名杂家。关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孩子们对你的敬仰之情可以说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你适当地展露一点你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他们就会惊叹不已,对你的崇拜又加深了一步。

我现在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曾经教过数学,所以有时候数学老师一忙,就和我说:“让学生做张试卷,做完后你给他们讲讲就行啊。”,我说:“你不怕我讲错了。”数学老师部是对我笑笑说:“你还能讲错了?”所以我教语文后也经常给学生们讲数学,刚开始学生们确实是怀有怀疑的情绪,可等我讲完了,他们用崇拜的眼神看我,那感觉到真好。

教《品德与社会》课时,迫使我一次又一次的充电,因为这门课真的是包罗万象,有疾病知识,有京剧知识,有地理历史知识,有民族风情等等。刚开始,我让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结果效果并不好,学生们只是为搜资料而搜,搜来后根本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资料搜了很多,知识学得很少。于是我就开始了自我充电的过程,我将每堂课的知识尽量内化、吃透,这样学生在说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我加以引导、点拨,学生们也就很容易记住知识点了。

这样的杂家老师也会让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感兴趣。那时我班的学生们有的开始和我讨论中国历史,有拿中国交通地图和我讨论交通线路的,还有的从上初中的姐姐哥哥那里借来生物课本和我讨论草履虫的。看来一个杂家的老师,会让学生们也变得丰富起来。

这本书中不仅有教师梦,还有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有对现实的抨击,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它犹如春风化雨植入我的心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