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立冬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立冬文章1:行走在冬天的季节里
文/崔长灿
立冬
霜降的脚步悄悄地从身边溜过,寒流从遥远的北方不约而至;在枝头上缠绵、缱绻了漫长一秋的绿叶,静静地、不慌不忙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然而,面对北风的一次次追求,那倔强、执着的秋叶,似乎还忘却不了秋光旖旎的温柔,苦苦地恋在枝头而不肯屈就。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无奈,北风借了一夜酷霜的援手,剪断了一腔别绪的离愁,让紧扣心扉的秋叶顷刻间从枝头跌落,一片不留。
心事重重的种子,也将一腔心愿掩埋,好让冬眠的胚胎在冰雪中度过漫长的等待,以蓄积足够的力量来报答春天的关怀,以无尽的岁月来演绎一场生命的螺旋。
喳喳乱叫的花喜鹊,为迎接苍凉萧条的季节,搜集起足够的果实,并将其藏匿于隐蔽的草丛和土砾之间,然后,让那尘封的记忆一任积雪封埋。
遥望空荡荡的田野,野草已枯,树枝已秃,唯有那农人的菜畦,尚有傲冬的白菜几株,为苍茫的大地点缀着几个绿色的音符。
甚至,连那素有傲寒之称的菊花,花香都已从枝头跌落,一幅金色的画卷,不知不觉,便成了一张花黄的旧笺……
立冬文章2:感悟人生
文/靳晓慧
立冬前的一场雨,就这样下得飞飞扬扬、痛快淋漓。冷飕飕的寒气,让人不禁有冬就要来的感觉。一个人就这样呆在孤单的城市里,心里就多了一点寂寞,一种生活中的苦辣酸甜,漫无边际地铺展开来。在漫长的生活中要让自己过得安然从容,富有活力,需要将自己的快乐化为奋斗拼搏的动力。
在生活中,我们扮演着一群为汲取生活而忙碌的人。很多时候觉得要是我一个人吃饭逛街,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更多的时候,吃饭逛街我想有人陪着,可以是一群朋友也可以是一位。我不是害怕寂寞的人,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只剩下孤独,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人生其实就是一碗白开水,没有多少润眼的色彩,也缺少某种甜蜜的滋味。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风和日丽,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工作中、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们会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许不小心的擦肩而过也会促成一段美丽的童话,你不小心走进我的边缘,我变成为你的视野
一直以来,都觉得一十月的天空,有悲伤在蔓延,但是经过岁月的磨练才发现这些都是岁月里的只言片语,真正的生活,需要我们自己来领悟。会生活的人永远是佼佼者。
立冬文章3:青葱旧时光 荏苒随风去
文/冯作华
立冬节气,天气不算冷。
淄博已经秋叶尽染金黄,午后阳光从窗户中斜射进来,茶几上的热茶,腾起一缕缕茶气,墙上挂钟嘀嗒嘀嗒地响着。那枚白底红字的“洪山技校”校徽,在阳光中熠熠生辉。它犹如一把打开思绪大门的“钥匙”,瞬间就让我回到了那个澎湃激动的青春岁月。
五十多年前,它只是一所普通的技工学校,但在那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年代,它的名声和地位不亚于现在的大学,考入了洪山技工学校,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不管你是车、电、钳、测绘等哪一个专业,学校全部包分配。当你戴上“洪山技校”的校徽行走在学校周边,那关注度,说得夸张点很像今天的“明星”。那时连续三年自然灾害频发,学校实行全额供给制,啥都免费,关键是能吃饱,对于经历过那段艰难困苦岁月的人来说,这实属不易。
年轻人,住校生,时间不管怎么过,一些“剧情”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年轻人的躁动是挡不住的。“爱情”这个词在那个年代是很晦涩的,十六七岁的男男女女之间是朦朦胧胧的,有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的则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跟心仪的女(男)同学情感上的心灵碰撞,也仅限于眼神上的传递和交流,说实话直到毕业了,连手也未曾拉一下的占到了百分之百:一个时代的爱情表达方式,有一个时代的烙印在上面,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喵喵喵,几声小猫的叫声,让我情不自禁地回头看看,把我拉回到了现在。墙上的时钟依旧在滴答滴答地响着。餐桌上,三个玉米面的小窝头静静地躺在餐盘上,那是老伴特意为我安排的“营养餐”。
1962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气非常冷。住在一间大通铺中的我们像往常一样准备洗漱睡觉。躺在床上没有多久,宗世懋同学就说肚子疼,看他脸色蜡黄,豆大的汗珠从脸上往下掉,疼得直不起腰。此时,身为班干部的我感觉事情紧急,不能再等靠,就与另外三位身体强壮的同学一起将小宗连架带抬迅速送往淄博矿务局医院。好在送医及时,这位同的胆道结石急性炎症经过治疗化险为夷。在返回宿舍前,小宗对我们仨说,宿舍墙柜中有自己“存”着的三个窝窝头,让我们回去分着吃了。那个年代粮食就是命根子,三个窝头就是一个人一天的口粮。小宗不知道下了多大的决心才说出这番话来。回去后,窝头吃没吃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只是这同学之间的“帮”和“谢”,都像电影胶片一样,一帧一帧地留在脑海中,难以磨灭。
当、当、当、当,墙上的时钟响了四下。叮铃、叮铃、叮铃,手机在一旁焦躁不安地响起。“别忘了接外孙,我去买菜了……”老伴在电话那头发出“号令”。“嗯,嗯,好的,好的……”
岁月静好,与时光相守,看四季交替,唯有时光不老。
立冬文章4:乡村年猪分外香
文/沧江鱼
立冬刚过,母亲便迫不及待地加重了对两头年猪的关爱,首先是一日两餐加质不减量,另外还特意外加一顿早点——爆炒玉米。玉米炒得金黄,两头肥家伙吃得喷香,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父亲也没闲着,每天劳作回家顾不上洗去脚上的泥巴,就一头扎进圈里,拍拍猪嘴壳捣捣圈门。末了,便一个劲地催母亲:“快去采几篮油菜花回来腌了!”逗得母亲恼怒地回嘴:“瞎慌什么,这不还早着吗?跟个娃娃似的。”父亲不好意思地笑笑:“一年就杀一回年猪,馋呗。”晚饭时,父亲对我和妻子说:“还是按老规矩,日子和菜谱由你俩定,找个周末把你们的同事朋友统统请来,好好热闹热闹。”
其实如今日子好过了,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有肉摊,品种也多,掏点钱就可以一饱口福。即使这样,过年杀年猪的习俗却还是一如继往。记得小时候农村生活清贫,一日两餐能解决温饱就算“小康”,大鱼大肉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于是养猪就成了每年必须完成的“功课”。家里一般喂两头猪,一头杀了做年猪,另一头卖钱用于日常开支。俗气点说,杀年猪是为了解馋;文雅点说,是对一年的辛苦作个总结和庆贺;说现实的,是为来年的肚皮作个储备。预先定下的日子到了,村邻亲朋如约而来。那天是全家最高兴的日子。炒猪肝、烤肉、卤下水、回锅肉……摆了一大桌,大家吃得狼吞虎咽,吃得风卷残云,吃得饱嗝连连。
年猪肥胖程度是一家人的面子,是一家人勤劳与否的象征。那时母亲尤以善喂肥猪著称,深得亲朋好友的敬重。饭桌上大家你一杯我一盅不停地给父亲敬酒,45度老白干灌进肚里,父亲喝得步履踉跄。但酒再醉,有件事却是永远忘不了的。饭后亲朋好友散去,父亲便使唤着要我帮忙递盐巴端清酒,把专门留下的猪脖子猪腿子腌装起来做腊肉。母亲也忙碌着炼猪油、灌香肠。这些可都是全家的命根啊,谁也不敢马虎。
日子天天过,年猪年年香,一直香到了今天。
而今我们几个子女也相继长大,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年猪的意义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杀年猪不再为解馋淘日子,变成了我们弟兄几个调解人际关系或休闲作乐的媒介。找个事少的周末,同事好友欢聚一堂,打牌、拼酒、侃大山,其乐融融,其情切切。“香”的不仅是肉,更是人间真情。这期间,有道菜可是少不了的。挑几斤精肉,剁成细沫,用事先腌制好的油菜花腌菜拌了,就是一道滋味独特的“生肉腌菜”。生肉甘甜润口,腌菜清酸回味,那滋味可真叫绝了!菜香、酒香、满口留香;心悦、神悦,情意浓烈。人间美景莫过于此。
交待完该交待的,五岁的儿子早嚷嚷着要找刀子了,母亲却反而沉默了。我想母亲的心里肯定是既高兴又难过的。高兴的是,自己辛苦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总算对子女们有了交代;难过的是,肥猪是自己一手喂养起来的,现在一下子要分离了,心里总有几分不舍。
深夜里,我隐约听到父亲和母亲在轻声地争论着:肥猪出栏后,又该上哪里买猪崽?
立冬文章5:做一个尊重节气的人
文/王月冰
立冬前一天,收到好友双楠在微信上发来的请柬,古雅的立冬图,俊秀的毛笔字,邀请我们明日去她家参加立冬聚会。忍不住心头一暖,双楠总是这样提醒我们享受四时之景,节气之美。
第二日前往,在路上接到通知,前往四时园集合。
四时园,是五年前双楠的先生周大哥租的一个小小农家院子。那时职场女汉子双楠产后抑郁,一切都是灰蒙蒙。为了让她能深刻感受四季,周大哥在离自家小区大约15公里的地方访得一处农家小院,杂草丛生的三分薄地,两间土坯房。周大哥苦心经营,在此种上四季花果。梨树,樱花树,桃树,橘子树,柿子树,银杏树,板栗树……各数棵;迎春花,玫瑰花,金银花,芙蓉花,大丽花,菊花……各数株;还有蔷薇一篱笆,荷花一池塘。
我们在春分那天收到双楠的电话,语气里全是惊喜与愉悦:快来赏花呀,可不能辜负了春天。我们去了,三五成群在花海里嬉戏,好久不曾感受这样美好热闹的春天。周大哥还种了荠菜、蕨、水碾子等好多野菜,大家一起采,返回他家,带着花香进屋,做野菜饼,煮花粥,炒野菜,配些梨花米酒,说笑,嬉戏,甚至吟诗作画,调素琴,歌唱。然后,捧着一丛丛花回家,带着微醉。第一次感受春如此之美。
立冬,原本想都不会想起的一个普通节气。在双楠和周大哥这,却是隆重的。
四时园里的菊花和大丽花盛开得无比丰腴肥美,还有兰花,馥郁芬芳,板栗绽放笑脸,橘子红澄澄沉沉垂下,柿子在高高的树上挂着小灯笼。男士们爬上高高的柿子树,我们女人则拿着竹竿敲下板栗。果实落在头顶,听到“啪”的声音,不觉得痛,只是惊喜。
两间土坯房被双楠夫妇修整得古朴整洁,砌了柴火灶,装了烟筒,安了烤炉,还用大陶罐插上了大束的野菊花。羊肉炖萝卜,板栗烧肉,蟹黄柿子虾,牛肉炖柿子,清炒紫菜苔,鲜榨的橘子汁,谷酒陈酿,后来又做板栗酥、柿子饼,一行人从中午吃到黄昏,划拳,猜谜语,脑筋急转弯,吟诗,成语接龙,唱京剧。
晚归,虽有毛毛细雨和寒风,但我们心好热。双楠和周大哥说:“冬至那天大家再来,到时梅花开了,来赏梅,喝梅花酒,吃梅花饼。如果有一场大雪,那就会更好。”
我忍不住想起夏至那天,也是在四时园,满池的荷花开了,有的擎满莲蓬。双楠拿出小碟君山毛尖,泡了小杯的茶给我们。立刻有人惊呼:“有荷香!”双楠笑,原来,这些茶叶,他们夫妇先晚将其置于荷花中,因为荷花傍晚花瓣合拢,便包住了茶叶,第二日早晨荷花再度盛开,茶叶便在荷香里熏染了一晚。好美妙的荷香与茶香的融合,那时天热,喝下这杯荷香茶,燥热顿消,长日清明。还有那意境,让生活多了无数分美与雅。
就是这样,一年四季,24节气,双楠夫妇总要选择几个典型的日子邀大家一起欢度,赏花品果,享受应季美食和佳酿。双楠的抑郁症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她在一个个用心感受的节气里让日子丰盈,雅致,静美,幸福,还由此迷上了制花茶和画植物图,并且都有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大自然之美,蕴于节气;认真感受节气,便是从大自然那捧过恩赐。不辜负,不虚度,由此收获生命最本真的幸福,真的很美。
立冬文章6:写在立冬到来之时
文/罗文博
不知不觉间今日是立冬了,温度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南方立冬,像是个略施粉黛的女子,不艳不素,还有一丝秋天犹存的温婉。
古人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水始冰,水面初凝。地始冻,土气凝寒,立冬果然一出场就给人们一个下马威。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得梅花便不同。在诗人笔下,冬天虽寒冷,能温暖心灵的事物却更多。一位不约而来的老友,一只红泥小火炉,一杯雪夜里熨烫正好的美酒。一个人可以躲在时间深处,安静而从容。
顾名思义,“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表示“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这一节气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在阳历的11月7、8两日。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立冬”时节正是南方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做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时间,巧用天时。
立冬了,天气没有特别的寒冷。这个深秋在迎冬时有些温暖,不过早晚的温差还是略显。随着“霜降”裹挟着秋日里最后一缕和煦的秋风,带走秋天的最后一缕残阳,冬季便将悄然而至。不管四季如何更替,生命总有恒常的温暖,霜降目送着一个季节的流逝,迎来的又将是一个生命的轮回。
初冬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莅临,脚步有些迟疑,是怜惜枝头上一朵花的孤寂与伶仃么?天空蒙蒙,使得这种灰暗的色调,变得单一而又深沉,像心灵中那些某个空白的时段。只是这灰色的天空也无法释怀一缕怅然。晚秋的忧伤还隐隐约约,实在是想抬手挥去,迎向新的季节,却终走不出那段梦境深处的迷惘。
一场秋雨一场凉,这凉着凉着就到了十一月。这个月里有个标志性的节令:立冬。 古人非常重视立冬这个节气,还因为常常依据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一季的寒暖,有个说法叫做“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立,建始也,表示一个季节自此开始;冬则是终了的意思。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农耕时代,冬意味着秋收结束,农作物收割储藏,人要归避寒冷了。
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远在汉魏时,天子要在立冬这天亲率群臣举行祭祀典礼,一是迎接冬气,二是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旌表与抚恤。在我们的民俗里,立冬时节要到坟山祭祖。冷风乍起,冬意渐袭,立冬时的祭祀又被称为“送寒衣”。适时,以新收谷物、时令佳品、纸火香烛祭祀祖灵,多烧冥币冥衣,叮嘱防寒保暖,禀报今年收成,祷告庇佑人畜两安,祈求来岁丰登。
在民间也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人们在这天以时令佳品祭拜祖灵,祈求上苍赐给来年的风调雨顺。同时,也在这一天放松休整,饮酒为乐。渐渐地,这成了立冬时最通行的风俗。这也符合秋收冬藏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春种秋收后,农人已经消耗了绝大部分的体力和精力,需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利来年春暖花开时进行新一轮的劳作。
进入冬天,城市开始过冬。阳光也开始过冬,像是在储存光耀,等候灿烂。秋末,大多看到的是阴晴不定的雾天和光芒不强的太阳,起风时,雾终于散去。城市开始供暖。
冬天里有着更多的好天气。阳光普照大地的好天气。我喜欢冬天里阳光强烈的光芒。寒冷的季节,路边梧桐树上没有落尽的叶还在片片成荫,还有那些高大的楼宇在阳光下形成的坚实暗淡,都显得特别清晰。荫影下的寒冷更加阴冷。走在冬天的阳光路上,整个人会被正午的太阳晒的暖洋洋,手已不再冰凉。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诗人李白在《立冬》一诗里,就写出了品冬酿作新诗的雅趣。
民谚云:“冬季进补,上山打虎”,冬令进补的意识,在民间可谓是深入人心,可是真正懂得进补之道的人却很少。立冬补冬,也不可盲目“进补”,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适当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需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一般在前几天,大多数主妇们就会三五成群地相邀着去药店买进补的材料,什么天麻、黄芪、党参、当归等等。除了这些中药材,还有就是炖鸡汤了,这个很重要,因为立冬这天炖的鸡一定得是土鸡,吃添加剂的鸡才糟蹋了那些补气补血的中药材呢。
所以,要么在哪个农户家早早买好了鸡,要么是有亲戚家送来。要不,就是自家鸡圈里养着。若临时抱佛脚,哪买得到吃谷吃糠的正宗土鸡?当然,那些没有鸡的人家就只有炖猪脚或排骨了。也有吃得奢侈的,宰狗,买羊肉,这是极少数极个别的“美食家”。
除了食补,古人还特别重视脑补。冬夜漫长,且又是农闲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提升乡民文化水平的方式。
在“立冬”时节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正如俗话所言:“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生命在于运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气温的降低,人在“立冬”以后新陈代谢的速度会放缓,因此在此时节锻炼不宜太激烈,以防止适得其反,快走、慢跑、跳绳、踢毽子、健身操、太极拳或跳舞、打球等运动均是不错选择。同时,要多晒太阳,进行阳光浴,注意保暖,增强体质,有病早医,无病早防。
不管怎么说冬天来了,暖也罢,冷也罢,总是要过去的这是自然规律。因为在冬的后面还有春夏秋的姐妹们等着走向人间送来春花秋月鸟语花香!既已立冬,离飘雪的日子渐行渐近,待到残雪消融,想来春天也为期不远了。
季节可以轮回,人却只此一生。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像一个演员,只是或悲或喜角色不同罢了。冬来了,每个心灵都想要寻找一处温暖的所在。这个时候,也只有静观其变,沉静地回味生命的历程。人生的苦难,多少悲愁闷,是躲不掉避不掉的,唯有直面,唯有接受。立冬之后,就是冬天,此时,我站在冬天的门口,向着远方,向着漆黑薄凉的夜色,轻轻念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立冬文章7:初冬暖意
文/陌上桑
立冬了,黄昏时分出门买东西,却不料起风了。
初冬的风,带着寒意,挟裹着阔大的梧桐树叶,呼啦啦作响。红的、黄的、褐色的叶子乱纷纷落下来,在地上翻卷起波浪,竟带着几分肃杀之气。这风,作势要进行最后的凛然扫荡,绝不拖泥带水。
寒意如蜿蜒的汗迹子,从衣襟倒过来攀爬到脖颈,不由紧紧衣领。路上行人稀疏,偶有车辆怕冷似的箭一般飞过。一辆人力三轮垃圾车正缓缓前行,落叶缠绵地追逐着它的脚步。车的主人,身着显眼的警示黄,猫腰费力蹬着车子,不时下来清扫。
暮色渐起,橘色的灯光次第亮起来,小城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一盏灯是为他亮着的。我忽然希望风能停下来,叶子也不要再落,好让他尽快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那个亮着灯的温馨的地方,他的妻子一定早早煮好了饭,盼着他早点回去。
他手中的扫帚划出几道爽朗的弧线,路面立时变得白亮亮光堂堂的,可风又来和他做对,刚归拢的落叶又调皮地飞出去几片,他耐心地和落叶捉着迷藏。终于,叶子在路边变成了一堆金黄的风景,他回身去拿撮箕,这次风倒挺乖巧,安安静静的,却是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和他开起了玩笑,叶子遂又散乱一地。
一对母女依偎着走过来,母亲亲昵地搂着女儿的肩膀,两个人边走边饶有兴味地说笑。她们已穿上了鲜艳的防寒服,给冰冷的街道增添了一抹亮色。看到刚刚清扫过的地方,又飘下几片落叶,女儿忽然弯下腰,一片片捡起来,她的小手捧着一捧金色的叶子,小心翼翼地走着,临近垃圾车,她松了手,叶子排着队落入车厢。女孩欣慰地拍拍手,母亲远远地望着这一切,微笑着,女孩快走几步,拉起母亲的手,走入前方的灯火中。
从超市里出来,几滴冰凉的雨落下来,风住了,扫落叶的人不见了。街灯一片橘黄,忽然想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意,这一刻特别想和一个人享受一下这真实而温暖的意境,于是我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立冬文章8:立冬冬未到
文/刘泽安
在老家,立冬这个季节从未受到过重视,不是人们要忽视它,而是立冬到了以后,人们没有感觉到冬天的味道,完全还是秋天的气候在延续,怎么会就立冬了呢?冬天的概念就是冷啊,冷没有在身上体会,不少人还穿着一件长袖,单袜单鞋都能挡得住风和雨的浸湿。冬字的下面两点本来就是将水化为冰的意思,可这时候的冬不是冬天,当然也就不算冬天,人们怎么会记得起呢?
可不管人们认不认,立冬就表明秋天已经结束。冬天已经来到,天气一天天就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那些只穿一件长袖还没有穿秋裤的人们也不得不改变生活习惯,渐渐换上厚衣裤和毛衣了。吹过来的风已经变得愈来愈冷了,连飘逸的小雨也有一股寒意,原先落到地上的落叶也逐步溶入泥土,看不见它们的英姿了,一副冷寂、空旷的大地画面铺展开来。原来还是生机勃勃的大地收敛了许多,绿色、黄色的土地一片片空寂了,颜色也统一起来,绿色、黄色都躲起来,大地就是一个颜色,像大山、小河一样,没有了主题颜色。但这时候的大地显得更加大而高而远,没有什么可以遮挡的,天空之下什么都可以看得到,鸟儿掠过的影子也像一条线画过天空,有时停下在那凝固的五线谱上,弹奏着冬天的乐曲。
立冬了,老家要包饺子祭土地爷了,虽然土地庙矮矮的,可威信还相当高,人们把它看作神圣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传说,土地爷本来是想把庙修得高一点,最好是高高地伸向天空,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皇帝时,皇帝想都没想,直接告诉他,你射一支箭上天空,有多高就建多高。土地爷想那多好,拿出最好的箭来体验,把吃奶的劲使出来,没有想到的是,箭在弦上还没射出去,弓就断了,当然也就没有高度,所以土地庙也就只能矮矮的。大人、小孩一起围坐在灶台,把软软的、白色的面粉与水揉合起来,搓、揉相结合,待水和面粉揉合到一定的程度,既不散乱,也不硬朗,散也散不开,硬也不成团,用油腻的光滑的木棍把它们往四周赶,渐渐的把面粉团碾得愈来愈薄,形成了一张薄薄的大饺子皮,再把它们分成一张一张的饺子皮。馅也要有讲究,肉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细腻,和上另外一些泡菜之类的菜叶子和菜梗,多少要适中,多了会撑破饺子皮,少了又让人觉得主人家太小气,做好了捞起来的时候,饺子不会爆皮,馅不会露出来,这样的饺子就端出去到土地庙,至少装得满满的一碗,虔诚地搁置在土地爷的面前,从冒着热气到冷冰冰时,那满满的一碗饺子还是满满的一碗饺子,可人们的心中有了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土地爷也敬了,来年一定会风调雨顺。
冬天来了,天空和土地成为一对朋友,天空更加辽阔,土地更加肥沃。人们心里明白,四季的更替更加美丽。
立冬文章9:立冬诗话
文/聂难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确定依据,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秋收冬藏,从立冬开始,时令进入冬天。立冬,曾引发了古代诗人们的无限感慨和诗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篇。
“诗仙”李白对季节的变迁总是如此敏感,他的《立冬》诗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之夜,笔墨结冻,也懒得写诗了,寒炉中温起一壶美酒,边取暖边饮酒驱寒,醉眼蒙眬中,竟将月光当作了满地雪花。细读之,浪漫之情跃于笔端,尤其是最后两句,想象奇丽大胆。从诗句,我们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立冬日气温要比我们现在低得多,但更使人感到一个云游诗人的思乡之情。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这是南宋着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立冬》诗。开头两句用夸张的比喻来写诗人的生活处境:简陋的屋子小得只能容下膝盖,墙低矮得只有肩那么高。“授衣月”在古代指该准备御寒衣服的九月,意即“立冬之时”。寒冬来临之季,炉炭得寸积,“布被棉”还得“铢称”,可见处境之艰难。寸积铢累意为点点滴滴地积累,寸和铢都是古代最小的计量单位。读到此,心酸之情油然而生。但最后两句,却忽然来了个大转弯,陆游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苦闷,而是欣然地接受。从这首诗中依然能看出诗人饱经生活苦难后的宽广胸怀。陆游很爱国,爱国自然体恤民情,深知民间疾苦,此亦可从诗中略知一二。
立冬日正处于秋末,所以黄花落叶之景犹在,故而诗人多有提及。元朝陆文圭《立冬》写道:“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黄花带露,红叶飘飞,村歌互答,闲情高卧,实在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象。而明人王稚登的《立冬》诗,则意味深重:“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诗人笔下的立冬可见些许禅意。秋去冬来,树叶落尽,立冬这晚已比昨宵冷多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因冷更盼家的温暖,却唯有禅月相伴,触景生情,望月怀远,其情切切,读来颇有感叹人生的意味。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这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仇远的《立冬》。仇远是陶渊明一样厌倦于官场的黑暗,而寄情于山水的典型中国士大夫文人。这首立冬诗是诗人五十八岁罢官后,游玩山水中所作。诗人登至山顶盘腿而歇,只见奇峰浩荡,而初冬的细雨早已打湿了毯子。后两句指这个冬天来得早,腿上穿的粗布还未添上温暖的棉絮。“布褐”在古代指粗布褐衣,与襦衣同为贫贱庶人所服者为褐衣。襦衣长至膝,褐衣也差不多。由此可见诗人罢官后的庶民生活是多么的窘困,读来不免让人感到一股初冬的寒意。
立冬时节,品读这些千姿百态、千愁万绪的“立冬”诗,感受穿越时光的“立冬”,分明感到有一股寒意从字里行间向我袭来。
立冬文章10:立冬 深切的思念
文/孙雨
今日立冬,平日喜鹊成群的科技园区,突然来了一只体型硕大的乌鸦。 一大早便顶着晨风在楼顶上恬噪,声音低沉而洪亮“哇!哇!啊!啊!”,使人想起“闭上你的乌鸦嘴” 的段子。果然,鸦嘴一张,让人心慌。告诉你万物萧杀的冬天到了,芸芸众生将失去自由。
其实,今年立冬前的赤峰在经历了霜降节气的一场寒流后,便迎来了连续十几天的“阳春”天气。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一丝风。至11月5日、6日,也就是立冬的前一两天,白天气温升至15度以上。我在英金河大桥桥墩旁观察:昨晚藏在缝隙中的那只瓢虫,享受了一早的温暖阳光,在九点左右便开始慢慢爬行了。还有,在秋末草地上一过就爬满全身的那种褐色的,形似蚜虫又比蚜虫大出一倍,微壳下藏着微翅的虫儿,如今也云集在这向阳的墩上。有的聚在一起亲热,有的爬几步就亮亮纤细的腿儿,晒晒太阳。平日缀网劳殊的蜘蛛,是没有心思再去结网了,在这一堆美味中孤独穿行。当然,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昆虫在那里聚集,和平共处,共享这一年里最后的温暖。
有时,专为那满树来不及慢慢变黄,就被一夜寒流冻在枝头,虽然枯萎却依然泛着绿色的叶子,送来一阵风。你仿佛正经历一场骤雨,万万千千的树叶瑟瑟而下,画着美丽的弧线随风飘落。但就在这时,风住了,阳光依然温暖,虫儿依然快乐。
下午,我看见一只蚕豆大的蜘蛛在地上爬行,便俯身让它爬上我的手指。它借着手指的温暖着实歇息了一阵子。我看见它细细的长腿的末端已经发白,几乎已失去活力。过了一会,它似乎恢复了一点力气,便果断翻身落地。我费了好大得劲才在几片枯叶边找到它,目送它走向心中的那一点温暖与自由。
只是能走的就都走了啊。夏天雨前贴地而飞的燕子,池塘边穿梭的“鱼郎”,还有树林中唱遍南北的鸟儿,如今是都不见了踪影了啊!还有,夏天在连绵无尽的由紫花苜蓿铺就的草地上蹲伏的那只肥硕的灰黄色的野兔,我早就认定它就是人类社会中的贪官,一看势头不好,凭着腿快,又没有什么天敌,一溜烟跑到国外了。
剩下的只在坚持。晚上从红山下的树林穿行。园区突然不见的成群的喜鹊却在这里或飞或落,深沉迷恋着脚下这片土地。于是你的心中也激荡起阵阵暖流,唤起那份曾有的真情与热爱。四季轮回本是由不得人类刻意摆布的,你不喜欢冬天,冬天也要来。你期待春天,就想起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立冬文章11:丑狗
文/程宗伟
进入十一月,过了立冬,万物已很是萧条。原野、林隙一下空旷起来。目光所及之处,了无遮掩,仿佛一眼就能看穿生的底细。而此时在眼前飘忽的,就只剩簌簌落叶了。还记得几天前在班上表扬了一个学生写的语句:“……那是银杏叶像蝴蝶飘飞的季节。”不错的,但这“蝴蝶”也许是一只断了翅的吧。
可天气出奇。已经连续几星期没下一滴雨了,天空每天阴阴哑哑,叫你把不准它是下雨还是天晴。空气因此也十分干燥,干燥得几乎让人能感觉得到其中的尘埃颗粒。妻在太阳风中一边抖晒着棉被,一边说孩子昨晚又出鼻血了。瞧瞧这阴霾的天,她补充说:怕是空气质量又不好了。
第二天她买了个拳头大小的洋葱头,随手搁在我的萨克斯管盒盖上,说是可以净化空气。我笑她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么个玩意儿,有用吗?
但不管怎样,日子似乎就这么一天天消受下去。
一天心血来潮,想摆弄下萨克斯。正准备取出乐器,无意间发现那洋葱头竟然萌发春意了。它顶端的割口处已冒出了新芽!新芽黄白中透着青绿。我纳闷了,它怎么会在这种时候这种环境下发芽呢?这里绝没有它发芽的理由啊——没有土,没有水,没有阳光!就这么赤裸地弃置在黑色尼龙布包裹着的乐器盒盖上!我慢慢蹲下身子,轻轻拿起眼前这团生命,却发现洋葱底部的根须,由于长时间的挤压卷曲着,好似没系好的踩在脚板底下的皱巴鞋带。除此之外,便是一层裹在外面的薄如塑料纸样的殷红外皮。透过它,似乎还可以看见洋葱的果肉。我双手托起它,放在眼前。细细端详一阵后,才有所发现。原来洋葱的表皮尽管干枯了,失去了生的迹象,一碰甚至还发出揉塑料薄膜般的窸窣声,但表皮保护下的里层该涌动着一股怎样的生命浪潮啊!我仿佛看到了活的皮层脉络里流淌着生的气息,又仿佛看到了在层层枯皮裹挟中,包藏着一种巨大的生命冲动;这股冲动只需生命哪怕从遥远的季节端头传来丝许生的信号,潜在的生命脉动就按捺不住,就搏跳不止,就要千方百计地找到回应生命呼唤的突破口,哪管个什么“杏叶飘飞”时节呢!
这让我想起了小区里的一只狗,是只半大的狗。从模样看,它应该是个“弃儿”,瞧它相貌就知道——兔唇嘴,门牙暴露,一只玻璃眼,谁会喜欢这样的丑狗?最要紧的是它的前左脚掌没了,腿没法支撑体重,总是半悬着,走起路来一磕一拜的,样子很滑稽。它就是这么个“残疾”,难怪主人遗弃它。它注定是要流浪的了。
小狗何时开始流浪的,我真不知道,但它一定漂泊了一些时间。它起先时常徘徊在我们这几栋楼之间,大概是因为这里有个垃圾中转站的缘故。上下班中,我经常和它不期而遇。有时看它在空地草皮上一瘸一拐地走着,那实际上是一种跳,动作很不协调;有时看它远远地停在某个墙角处,忐忑地张望着,好像有意回避过往人们挑剔的眼光;有时看它塌陷的肚皮,无助地理着枯黄的皮毛,一副离群索居的模样;有时又看它在垃圾堆旁努力觅食,小偷般不时举起那副丑陋嘴脸,显得小心谨慎。雨天,它就躲在低矮的冬青树丛下,瑟缩着,无奈着,仿佛犯了错没法回家的孩子。
但我注意到,第二年春天的某一天起,就不见了它的踪影。这原本没什么,包括我在内的小区里的人,大概没有谁会在乎它的。何况是那么一只“不堪入目”的“残废”狗呢。可我心里却也不由得不自在起来,有几次下班后竟还在中转站附近来回转悠几圈。我知道这是自己故意的。可我只看见春天的紫罗兰在我家前栋楼房的过道两旁灿烂地盛开着,满眼嫣红,仿佛怕赶不上这个季节,几道斑驳的阳光从树枝桠间挤进来,驱赶了冬的残留。
这天,我照例又在中转站附近逗留,突然间听到哪里传来小动物哼哼唧唧的声音。找了好一会,才认定声音是从楼房隔潮层的地洞里传出来的。我一怔,正低头想看个究竟时,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借着侧光,我看见那只丑狗正蜷缩着身子,和三只胖乎乎的狗崽偎依着,狗崽们眯着眼,肥肥的身躯上披着油光可鉴的皮毛,它们正满足地享受着妈妈怀抱的温暖。丑狗发现有人,立刻龇牙咧嘴地对着我低声咆哮。可我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内心反倒升腾起一股感动。尽管丑狗此时的嘴脸因为发怒而歪曲得更难看,但在我看来,她是那么美丽。她已经是妈妈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样一只丑狗,她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了妈妈!我想,她的外貌再丑陋,也遏制不住她天生的母性,她的体形再残废,也剥夺不了她做母亲的权力!她的行动再卑微,也改变不了万物的生生不息!这是一股怎样巨大的生命力量啊!这么一位母亲,在世界和自己孩子面前,她应该更为从容和淡定,更为坦荡和磊落,更为善良和清澈。
终于,她似乎认出了我来,知道我无恶意后,她也平静了下来,用友善的目光注视了我,又回过头去,看看她的孩子,再用鼻子闻闻他们,目光中充满了自豪与安宁,举首低眉间洋溢着满足与放心。这一切无不在告诉我她做妈妈了。此时我的内心跟她的或许是一样的。但我还有感动,感动这样的一只小狗,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的小狗,竟然也做了母亲,而且做得如此安静。这不禁让我感慨,生命是如此顽强、伟大。
回首间,春之光辉普照四周,我仿佛听见万物正发出无声的生命呐喊。
立冬文章12:走向暖
文/张志华
立冬那天,吃了顿萝卜肉馅儿饺子,不怕真的冻掉耳朵,只为对习俗的致敬和对冬季的恭迎。秋随着飘落的黄叶挥手而去,冬稳稳地接过霸王旗,遍插街头巷尾和原野山岗。
冬天来了,不用谁来宣告发布,骤降的气温最能明示一切。人们缩脖佝背,裹得如同粽子一般,我也翻箱倒柜,将闲置许久的羽绒服找出来,重新裹在身上。因为骑电动车冷,等公交车不方便,我决定从此开始走路上班。
清晨,当我抬腿甩臂地走在人行道上,忽然想起自己不走路上班已经有好几年了。当我放眼望去,瞬间便发现与先前走路的不同:几年前的冬日,步行和等公交车的人不少,路上的车辆倒还不多,而如今,除了骑电动车的人多外,最为壮观的当是马路中间连成排的汽车长阵,另外,非机动车道边和人行道上也停着不少车,使得整个街道非常拥堵。相比较而言,人行道上的行人则少得可怜。我大步流星、昂首向前,觉得整个长长的人行道成了自己独自表演的T台,于是,我模仿前几天在公园里模特们走路的姿势,挺胸、收腹、提臀、摆胯,恍如无人之境。
“走路真好,不但不冷了,还可以观览路边的风景人情。”当我脑子里突然跳出如此感受时,自己不禁哑然失笑。滚滚红尘中,光鲜、靓丽、富裕、体面、尊贵,无不令人羡慕,无不令人尊敬,放眼一看,这么多人都拥有了私家车,下雨防淋,寒冬温暖,唯有我两手空空,两袖兜风,默默中还无人陪伴,怎么还能不羞愧,反陶醉?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前几日与有车朋友的一次谈话,朋友建议我赶紧买车,我却口吐白沫地大谈不买车的诸多好处,听完我的话,朋友发出几声冷笑:哼哼,那你冷去吧!从他的笑声和言语中,我明显读出了鄙视和不屑:买不起就不买呗,干吗吃不到葡萄非说葡萄酸呢!也是,潮流使然,不买车最直接的原因,不是你穷得买不起,还能是哪种?想想也是,遍观世上的人们,谁不向往美好、富裕的生活,谁不希望在人前光鲜体面?我知足而乐的表象下,难道真的没有隐藏阿Q精神的光芒?难道真的没有羡慕到眼红的渴望?想想真不是。
我也希望拥有自己的座驾,否则就不可能早早拿到驾驶证了,只不过,就目前的家庭状况而言,我还不能跻身于有车族,这是现实,我必须坦然接受,并让现实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出最暖的光亮。人这一辈子,可能会遭遇困难、贫穷、挫折、疾病,可能会经受冤屈、不公,也可能享有富有和尊崇,但无论身处何境,位居何位,都要处事不惊,保持平常之心、从容之态,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身边的美丽和感动,让神秘莫测的生活有滋有味、妙趣横生。没有私家车的时候就选择走路吧,在心里安放几分淡然,在眼前铺满纯净的自然,稳稳地迈出一步步,让每一步都更靠近温暖。
立冬文章13:立冬,在时光里发呆
文/洛水
九月未授衣
这样的天气适合发呆。太阳散尽温度,猩红着脸,与高粱相谈甚欢。草木袒枝露叶,凉风一扫,到处是龙飞凤舞的狂草。夜色安然迷离,月华如练,在心头上凉一阵、冷一阵。
恍若一走神,就被白霜打湿,老了清秋,花白了时光。立冬是幅水墨画,人生是幅水墨图。李白醉醺醺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最大的雪并非“满前村”,而是白了头。所以大雪之前,需要白霜来热个身、提个醒。
在父母嘴里,霜还叫苦霜。一个“苦”字,囊括人生况味以及时光的味道。
古人说,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早已不是好读书的少年,这样的时节,骨质里的钙、铁仍会沉淀,像归根的落叶,在时光里沉浮、辗转。年华逐人老,寒意随冬增。我能酣然接受叶落归根,但难以释然,在我成长的路上,父母并行不悖地老去。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母亲眼花手颤,已做不动针线活;父亲腿脚迟缓,已不能骑行进城。九月授衣,如今只徘徊在记忆里,连他们御寒的棉衣,都是我挑选的。我曾想象他们试穿的模样,印象里尽是老态。时间去哪儿了?连我都记不起他们年轻的样子了。
立冬日,陆游写道:伤心到处闻砧杵,九月今年未授衣。洗衣机的搅动声响过寒砧,思绪随着衣物在流水里旋转,我忽地感受到同样彻骨的伤心:九月今年未授衣。
万物始收藏
秋收冬藏,这说的不是节气,而是生命的秉性。
或储藏食物,填饱咕噜的胃肠;或采集阳光,温暖阴冷的寒冬;或收藏时光,慰藉萧瑟的心灵。“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前后,愚钝的蚂蚁、聪慧的鼠类、狡猾的狐狸、凶猛的猎豹、勤劳的蜜蜂、优雅的喜鹊……都不约而同地开始自己的收藏。
于丹说过三只田鼠的故事。第一只拼命找食物,第二只努力找御寒物,第三只游手好闲,受到前两只老鼠的指责。冬天来了,吃不愁,穿不愁,但无聊透顶。第三只老鼠开始分享他的收藏:游荡时的见闻、故事。原来,它收藏的是温暖灵魂的阳光。
收藏阳光,多么有慧心。“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连禅都忌惮寒意,更何况世俗的众生。立冬适合采集阳光,恍若一转身,就与春撞个满怀。“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立冬也叫小(阳)春,时光也会“怀春”。
此去小春无多日,咫尺梅花一绽香。从春到冬,是一绽香那么近,又是一转身那么远,就像从我到父母。不知何时,我忘了转身,父母也在我的背影里,步履蹒跚,渐行渐远。
回家“授衣”。父母在晾晒衣物,都是我丢弃的。从小到大,它们安静睡着,构成我的进化史。父母一边掸尘灰,一边聊往事。阳光灼眼,跌足于她斑白的发丝,时光一泻千里。
立冬文章14:冬天趣称
文/刘广荣
在我国,人们习惯把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的三个月称为冬天,也指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们对冬天有多种不同的称呼,而文人墨客的有些称呼更是十分有趣。现采撷几种,与大家分享。
最常见的是把冬天称作“冬”,此乃简单明了之称。从有文字记载开始,至今一直沿用。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冬天的。如《兵车行》中有这么一句:“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诗人饱受战乱之苦,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笔下的冬天是萧条零落的。
古人提到“冬”的诗句数不胜数,“冬来三度雪,农者欢岁稔”(元结《雪中怀孟武昌》);“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由此可见,“冬”字的文化内涵何其丰富!
古人很多时候叫冬天为“三冬”。农历十月古人称孟冬,十一月称仲冬,十二月称季冬,这三个月合称“三冬”,故以“三冬”指冬天。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云“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唐代薛逢《九日郡斋有感》:“白日贪长夜更长,百般无意更思量。三冬不见秦中雪,九日唯添鬓畔霜……”薛逢被贬为蓬、绵二州刺史,离开京都很久了,可无雪的冬天,他的心仍然是寒凉的;南宋吴潜在《望江南》中歌咏冬天:“家山好,好处是三冬。梨栗甘鲜输地客,鲂鳊肥美献溪翁。醉滴小槽红。”吴潜眼里冬天是美的,有朋自远方来,纯朴的家乡人备一桌佳肴,用小槽红酒款待客人。与朋友畅饮,互相嘘寒问暖,借酒怀旧,其乐无穷……
冬天一片清凉,故它又有“清冬”之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冬夜集赋得寒漏》:“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唐代诗人王维《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云:“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冬天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天又称“九冬”。《初学记》卷三引《梁元帝纂要》:“冬曰玄英,亦曰安宁,亦曰玄冬、三冬、九冬。”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唐代尚颜在《除夜》诗中写道:“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明初文学家、军事家刘伯温说过:“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世上有人行大善。”
古人把冬天称为“北陆”,乃最有趣的称谓。《隋书志七曜》记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北陆原指太阳冬天之方位,后来被文人用来代称冬天。如西晋张载《七哀诗二首》中有一句“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唐代王季则在《鱼上冰》中写道:“北陆收寒尽,东风解冻初。”
此外,古人还把冬天称作“严节”“玄冬”“穷冬”“穷玄”“英玄”“岁馀”等。
立冬文章15:窗外的月季
时近立冬,一阵子风也萧萧,雨也潇潇过后,叶落,花零,水清,天高云亦淡。夏的喧闹,秋的烂漫转眼就雨消云散,繁华不再。
周末闲暇,总爱站在阳台望一望窗外的风景,换一份心灵的恬淡与释然。由于天气渐渐转凉,在屋内还真有些阴的厉害,所以近日就置了张摇椅,晒个太阳。又是秋风,又是苦霜,窗外的院子里,各样蔬菜均以枝枯叶落,一塌糊涂。即便是前些日子里,热情似火的洋莲花也难耐寒霜的威逼,蔫了花儿。惹眼的,唯有那株月季花,还是那般热情似火,清芬依旧。就是这株清芬,不经意间竟然已经高过人头,有两米多高了。该是有几个年头了。
由于自己住的是一楼,望远也就谈不上了,所以只有近观的份儿了。故而,在前几年就在后院的荒地里垦些许薄田以赋闲,撒几把绿草以遮掩荒凉,还植了这株月季来期盼开窗即闻的芬芳。其实说到这株月季,在栽植时并没在意它会长成什么样子。也就是随手在街边的一株月季上折下一支,然后插在了屋后的空地。后来的几年里,先是开出了三两朵,然后是三两枝,如今竟然长得比我还高,已经近乎一棵树了。
在这几年的时光里,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郁郁葱葱,摇曳婆娑,热情似火,又宁静似水,无论是在沙沙的春雨里,还是在炎炎的烈日下,甚或倾盆的夏雨里,即使在眼前瑟瑟的秋风里,一样是那样的安详自在从从容容地一如既往地展示着它超凡脱俗的孤傲的魅力,释放着它我行我素的芬芳。每当周末,或是晨练回来,或是中午,或是在院子里劳作休息时,或是在阳台上看书的空当,我总不忘是不是地多看几眼——这位老朋友。
据说,屋后的这块空地很快要有人开发。也许在来年的春天,月季积攒一冬的无数花苞将不能再开放,它婆娑的身子会悄无声息地倒下。花不再鲜艳,香不再馥郁……
在这多变的世界,我左右不了这株月季的命运。但它却给我的生命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时近立冬了,窗外的它依然还是那般鲜艳夺目……
立冬文章16:雪濛濛的日子
文/雪梅丛中笑
立冬前后,天色总是阴沉沉的,阴了好些天,下了一场淅淅沥沥软绵的细雨,这可是2015年最后一场雨。随着冷空气的袭击,雨水摇身一变,懒散零星的雪花竟飘飘洒洒由天而降。雪蒙蒙的日子,让人浮想联翩,感觉命运在大自然面前奇异的变化。
连着几天的降雪,窗外的景象异样清新,上天不厌其烦地编制了一层白的纱,覆盖着着大地的万物,就连树挂的雾凇也显得格外美丽动人。立冬才半个月,正是“小雪”节气之时,小雪却不误时机恰如其分地纷纷如期登场了。小雪慢慢腾腾不急不躁,下的有点自信而缓慢,好像泰然处之,也会独领风骚。
连着几天的寒流,雪不大,雪花是微不足道的小颗粒,只是偶尔夹杂着一星半点的大雪花,像是千军万马雪花中的领头羊。冬天的第一场雪,让人喜忧参半,但毕竟是冬季,是预料中的事,可今年的雪来得真快,确实给人以惊喜。这之前有人预测今年是暖冬,可初冬寒雪来得突然,路上行人被滑倒摔伤,交通事故频繁,电视上却曝出北方的大雪成灾,是50年来最寒冷的天气。这冬是暖还是寒,现实是最好的证明,雪蒙蒙的日子,老人和孩子呆在家里不出门是最好的选择。
50年来最寒冷的天气,是什么概念?1965年我18岁在读商业中专,在读条件相当好,住宿和吃饭高枕无忧,外面的风雪寒冷在头脑里没有丝毫印象。有的倒是小时候,家境贫困,在继母手下缺衣少食难熬的冬季。小时候不像样的衣着很单薄,缩着脖子头顶风雪赶路,到了学校同学问我:“脸怎么青一块紫一块,还有白一块的?”同学的问话答不出来,因为嘴也冻僵了。小时候的冬天,稀疏的头发遮盖不住冻麻的头皮,手脚都是冻疮,只有一次因手冻得很痛在大姑面前哭了。其实,冬天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境遇差,身心没有御寒的保障。
冬天,是四季轮回大自然的规律,年年有雪有寒流,根本的问题是生活的保障。经历了苦难,才知道什么是幸福;遇到了寒冷,才知道什么是温暖;命运的改变,是两手拼搏出来的;知足会长乐,让珍惜永存在心中。如今国富民强,老百姓的日子今非昔比,我现在衣食无忧淡忘了曾经风雪的冷酷。如今我尽管人老了,倒也想感受一下曾经浩瀚大雪的严寒,让现实生活和意志再次接受雪的洗礼。
这些天似乎比往年同期的冬季格外寒冷,除了上班族,老人和孩子都在家猫着。我老伴他似乎有强迫症,还继续去中山公园徒步,回来我问他“公园有人吗?”“没有几个”他回答。老伴这人当兵出身,爱运动,在家呆不住,除了徒步就是去买菜。老伴上午买了一些菜,下午又买回来一些东西,我接过来一看有一袋带壳炒花生,买的还不少。“买这么多啊?”我奇怪地问,老伴说:“净是老人买,说冷天在家守着暖气,看电视吃花生”。
老伴的话,让我想起年少的我,第一次由大连去山东看望离异改嫁的母亲。太久失去母爱的尴尬,让我不知相见的哭泣。那是一场厚雪覆盖着家乡的冬季,我的到来,忙乎了母亲一家人。贫困的年代,割了5毛钱的肉包饺子,煮饺子的水热乎乎满家飘香。母亲拿出带壳的花生,在锅里烘烤,现在想来,也许那是花生种子,因我的到来,竟被烤的香喷喷,一家人唯我坐在炕头上接受母亲的忙活。外面很冷,只有白雪皑皑闪着银光,屋内母亲挑亮了小油灯,亲切的眼神,和气的话语,久违的亲情,让我温暖到如今。
如今,时过境迁,曾经的岁月已过,往事也渐渐淡忘成烟,只有眼前的事物还在模糊着记忆。这几天寒冷依旧,只是微弱的雪花偶尔从天上漏下来一点点,证明雪还在继续。在雪蒙蒙的日子里,总是让人见景思情,想念亲人,回忆往事,牵挂家人是人生的永恒。
雪花落地无声,洁白刚强,志在千万里,雪染的风采震撼天地间。雪花是雨滴的姐妹,骨肉相连骨血相通,雨雪是亲情不变的基因。亲情不常在,但愿人长久,你安好我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