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马裤先生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裤先生读后感 篇1
假期无事,随手翻看老舍先生的小说集,读到了老舍先生的精品小说《马裤先生》,马裤先生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大部分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展现人性本来面目的一个人。
马裤先生的“本领”是使唤人。马裤先生为了显示自己是二等车厢的“文明人”,连续四五十声“茶房”一声比一声惊天动地,足以把“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脱毛”;马裤先生举手投足都有“老爷”派头,他不理解茶房不是机器,更不是只为某些人作奴隶的,如果人人都这么折腾他、使唤他,就是铁打的身子也是要应付不过来的。很难想象,在新民主主义时代的“人人平等”喊了多少年之后的今天,“马裤先生”这类人依旧没有绝迹。只要看看那些倚仗钱财,目无一切的先生和女士们你就会发现,历史与现实是何等的相似了——饭店吃饭要把“服务员”喊得地动山摇,到商店购物是如何显摆自己是大款。“马裤先生”的表现对于现代社会的“老爷”们同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因为当一个人无限放任自己之时,他给别人留下的印象绝不是伟大与崇高,而是渺小与庸俗。
马裤先生的另一大“本领”便是不顾他人感受的我行我素。在别人头上打鞋底,吐痰,傍晚睡觉时咬牙还打呼噜,如果说那四五十次“茶房”的叫声还只是让一个人不得安宁的话,那以上种种陋习表现就是让车上左邻右舍都不得安宁了。如果说“咬牙打呼噜”是一个人的生理问题,仅凭个人意志无法克服的话,那么打鞋底和吐痰这类行为可就是纯粹的不文明了。当然,或许马裤先生那个时代正是火车刚刚兴起的时候,这种我行我素之辈可能并不少见。不过看看今天火车上仍然存在的种种不文明行为(例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皮鞋也要“上床”)马裤先生一定会欣慰的说:“我的精神没有丢啊!”可是,朋友,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是否会对这种“欣慰”感到脸红和羞愧呢?自认为“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的'我们,是否真的在文明方面进步了呢?
当然,马裤先生的“本领”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他的行为既让人发笑又让人厌恶,既滑稽愚昧又引人深思。我想,老舍先生塑造这个人物绝不是让我们在笑过骂过后就万事大吉,透过马裤先生的种种“表演”,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大声呐喊“沉睡的国民们哟,你们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外表!”
马裤先生读后感 篇2
马裤先生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更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大部分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人性。马裤先生的平凡,或者说是“夸大之后的平凡”,让人心有戚戚焉。这种小说所造成的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共鸣,才是这篇小说的幽默所在。
我认为一个故事的好坏,绝大部分不在于文字的优美,或者是描述的巨细靡遗,或者是故事的情节合理。一个故事,无论再简短再简单,只要其中包涵着能与读者心底发出共鸣的真实感,就算是成功的。而我认为老舍的这个故事是成功的。
我想,作者企图使用马裤先生这个人物写出人性的缺陷,使读者在发出会心的微笑之余,还能顺便做些自我观察与自我反省。
马裤先生读后感 篇3
看完《马裤先生》后,我觉得这篇小说十分有趣。
为什么叫他马裤先生呢?因为这位火车上的客人无名,穿着马裤,所以叫他马裤先生。为什么以他为主题?因为这个故事在他的叫声中开始的。
在故事中,马裤先生不停地叫茶房帮助他拿很多东西。我觉得他十分懒。他自己不去,而要茶房帮着拿。而且他的叫声还十分惊人,也就是很大,茶房就算是有天大的事也要放下,来伺候这位马裤先生。然而,他得到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拿手巾把”。在马裤先生叫了5次之后,茶房不是装听不见就是耳朵已被震聋,头也没回地就走了。看来茶房也被叫烦了,懒得理他。之后,他叫了40-50次“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说明茶房已经讨厌他了。在“我”进了城后,还听见了一声“茶房!”。看到结尾,我乐坏了。
看着这位可笑的马裤先生,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每天爸爸妈妈都伺候着我好吃好喝的,我不要像马裤先生那样乱叫人,让别人讨厌自己啊。
马裤先生读后感 篇4
我们的何老师让我们看《老舍先生读本》,里面有一篇短篇小说——《马裤先生》。
这篇文章实在是太好玩,太逗人了。文章里的那位马裤先生,前前后后一共喊了60多次“茶房!”而且喊的声音超级大,也让茶房很无奈,只能当做没听见,不理会他了。
书中幽默地说,因为茶房受不了马裤先生的催喊,连“茶房的眉毛都要掉光了。”让我笑得前仰后翻,肚子都笑得痛死了!
因为这篇文章实在是太搞笑了,所以我念给爸爸听。爸爸听我一念,也受不住诱惑,哈哈大笑起来,太好玩了。
文章里还描写马裤先生喊人的声音是“一个雷、一个霹雳,一定很响很突然吧!”
此外,我还认为马裤先生有点高傲,让人们不禁觉得他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因为这篇文章描写人的形象太生动了,我觉得老舍先生真的很厉害、很棒!我打算再多看几遍。
马裤先生读后感 篇5
马裤先生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更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大部分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人性。马裤先生的平凡,或者说是“夸大之后的平凡”,让人心有戚戚焉。这种小说所造成的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共鸣,才是这篇小说的幽默所在。
我认为一个故事的好坏,绝大部分不在于文字的优美,或者是描述的巨细靡遗,或者是故事的情节合理。一个故事,无论再简短再简单,只要其中包涵着能与读者心底发出共鸣的真实感,就算是成功的。而我认为老舍的这个故事是成功的。
我想,作者企图使用马裤先生这个人物写出人性的缺陷,使读者在发出会心的微笑之余,还能顺便做些自我观察与自我反省。
马裤先生读后感 篇6
暑假读了《民国先生》,感触颇深。此书以扎实的史料功夫,流畅优美的文字,再现了近代教育家和知识分子不为之人知的风采、情意、抱负与挣扎。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到好父亲梁启超,从教育实业家张謇、陈嘉庚、李光前,到出版巨擘张元济、陆费逵,从名人雅集,到友人情谊,本书呈现了民国文化人的人生百态和民国新教育各方面的图景,读之令人感叹。
在近年来的民国热中,民国教育也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书通过各章角度独到的观察、叙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民国文教生活的全景画,其丰富的内容能让读者对民国教育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此书叙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文人往事以及作者的身边事,文字平易而不失文采,娓娓道来像演说也如好朋友之间的聊天,读来十分亲切。
书中以人带事,不但介绍了民国时传统学校教育的情况,也探讨了家庭教育,教育出版,学校音乐教育等问题,令读者在感慨之余,也对当下的教育产生思考。
特别是梁启超先生的事例,更令人受启发。梁启超先生早年投身政治,但出生入死的残酷生活并没有让他变得世故、冷酷、无情或者圆滑,他总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重情感,那么富有人情味,他的整个人生观贯穿着“爱”和“美”。他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全人类生活的全内容,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表出来的方向很多,内中最少有两件的的确确带有神秘性的,那就是“爱”和“美”。
梁启超这种人生态度,对他的孩子们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而他的孩子们也都得到了他的真传,虽然每个人都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但他们个个生机盎然兴会淋漓,从不悲观,个个都在追求“爱”和“美”,成了人生的成功者。
由于孩子远离身边,梁启超只能在书信中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生活、学习的新情况。收不到他们的信,每次都焦急万分,而收到来信时,则会像小孩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在信中,梁启超常常这样称呼他的孩子: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孩子们、老白鼻……从这些称呼当中可以足见他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
俗话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向父母讨债的。天下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必耗费父母的心血,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同样梁启超的这些子女也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在梁启超给子女的家信中,也能常常看出作为父亲的煎熬与纠结。
梁思成与梁思永,从小就是一对活宝,专爱调皮捣蛋,对他们的成长,梁启超没有少操过心。1923年5月8日,他在给思顺的信中写道:“你最爱的两位弟弟,昨日,从阎王手里把性命争回。”原来5月7日,思成与思永开着刚从菲律宾带回来的汽车被另一辆汽车撞伤了。时隔三天,5月11日,梁启超在给思顺的又一封信中写道:“前两天我去看他们,思永嘴不能吃东西,思成便大嚼大啖去气他。思成腿不能动,思永便大跳大舞去气他。真顽皮得岂有此理。”须知此时的梁思成已经是22周岁的大人了,尚且如此顽皮,可想梁启超的孩子绝非天生优秀,全是后天成就。因为这场车祸,梁思成推迟一年出国留学,并留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一截,更严重的是他的脊椎受到了严重损伤,后来得天天穿着钢制马甲。但梁启超并未对这样的孩子打骂相加,甚至连腹诽都没有,反而仍在信中给予赏识与鼓励:“这回小小飞灾,很看出他们弟兄两个勇敢和肫(纯)挚的性质,我很喜欢。”对推迟一年出国,梁启超还特别写信给梁思成宽慰他:“盖身体未完全复元,旅行恐出毛病,为一时欲速之念所中,而贻终身之戚,甚不可也。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读《民国先生》,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马裤先生读后感 篇7
都说读一本好书,像品一杯美酒,那老舍先生的《马裤先生》就是一杯陈年老酿,令我回味无穷。
《马裤先生》主要写了作者在火车上碰到了一位穿马裤的先生,以及他和茶房(服务员)之间发生的事。在作者的笔下,文中人物个个鲜活明亮、栩栩如生。
乍一看,整篇文章像是讲笑话一般把所有的事一笑带过,但仔细品味,又感觉像是“人生观”一样,用哲理把事情娓娓道来。
当马裤先生用像打雷一样的声音喊茶房的时候,“茶房的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一看,好像在说笑话、讲幽默,回头又一想,其实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茶房的心中厌恶却无可奈何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看那马裤先生忘了买报,对着茶房颐指气使的时候,“我急忙把我的报赠给了他,这是我的耳鼓出的主意”。初读,给人的感觉像是在文字的墙壁上刷了一层“幽默”的油漆,但恰恰是这种冷幽默表达了作者对像马裤先生这种趋新的市井人物的讥嘲!这种幽默化的写法既让这篇文章妙趣横生,又没有切小“哲理”的蛋糕。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自私自利的马裤先生,尽职隐忍的茶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马裤先生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他就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放大,我们也该观察自己、反省自己,远离虚荣和自大。
马裤先生读后感 篇8
马裤先生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更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大部分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人性。马裤先生的平凡,或者说是“夸大之后的平凡”,让人心有戚戚焉。这种小说所造成的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共鸣,才是这篇小说的幽默所在。
我认为一个故事的好坏,绝大部分不在于文字的优美,或者是描述的巨细靡遗,或者是故事的情节合理。一个故事,无论再简短再简单,只要其中包涵着能与读者心底发出共鸣的'真实感,就算是成功的。而我认为老舍的这个故事是成功的。
我想,作者企图使用马裤先生这个人物写出人性的缺陷,使读者在发出会心的微笑之余,还能顺便做些自我观察与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