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散文

请欣赏亲情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亲情散文1:亲情的盛宴

文/王本道

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十五,神州大地处处是亲情的盛宴。天南地北,千门万户,伴随着大街小巷的爆竹声,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坐在一起,面对着美味佳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似阵阵春潮涌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和民族风俗各异,过年的形式和内容也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人们叙久别相思,释游子乡愁,其乐融融,其情切切。

忙年的节奏其实早在腊月就拉开了帷幕,无论身在何处,回家过年是国人的向往,带上儿女,带上年货,心怀期盼……家里人也围绕着一个“年”字奔走忙碌着。鸡鸭鱼肉、荤素搭配,一家人各自的口味喜好,父母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一定要让家庭中每一个成员上桌后都露出开心满意的笑容。回想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的“吃”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着实占有很大的比重,主副食品,包括蔬菜,全部凭票供应,置办一个年,真是要煞费苦心。

记得下乡插队那几年,刚进腊月门,我心里就盘算着回家时要带的年货,一年间省吃俭用积攒下的一点钱,基本用于购买当地的土特产。下乡的地方属辽南沿海山区,鱼、虾是要买一些的,还有花生、地瓜、粉皮都会兼顾。进入腊月后,多数村民开始杀年猪,当地的风俗是杀猪当天要请客,作为知青,我和同学们常常在被请之列。因为我在公社报道组工作,村民请客时常缺席,于是有些乡亲便割下斤把两的猪肉悄悄送给我,让我找机会开开荤。看着那一条粉嫩纤细的猪肉,我立刻想起远在异地走“五七道路”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于是将那猪肉小心翼翼地装在塑料袋里,与先前买好的年货一起,埋在宿舍附近厚厚的雪层中保鲜,等到放假时带回家去。那时,远在黑龙江工作的姐姐每年也回家过年,会带些蘑菇、木耳,还有干果。父母在乡下也积攒下来一些美食,妈妈使出浑身解数,总能做出一桌味道独特的年夜饭来。彼时,厨房传来砧板噔噔噔剁肉、切菜的声响,窗外阵阵爆竹,夹杂着人们的阵阵谈笑声,耳畔似乎演奏着一曲年的欢快乐章,浓浓的亲情盛宴早已在心中开启。

父母离世以后,连续几年我都很怕过年,因为二老在时,节日里的一切都由他们操持,如今,我失去了主心骨。特别是除夕夜里,听着窗外远远近近传来毕毕剥剥的爆竹声,我的心里总是萦回着《牡丹亭》里的两句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最小的妹妹小我8岁,当年上山下乡、返城工作都紧随着父母,结婚成家后也与父母比邻而居,对于母亲操持家务的能力,她继承得最好。知道父母离世后我郁郁寡欢,她便带着妹夫连续几年到我家过春节,为家里增添了浓浓的亲情和喜庆的氛围。今年除夕前,妹妹、妹夫很早就发出邀请,让我和妻到他们居住的城市营口过年,我们欣然应允。除夕这天,妹妹、妹夫在屋里屋外贴上大红福字,茶几上摆满花生、瓜子、糖果,又打开录放机,播放父亲当年最喜欢听的梅兰芳、马连良、裘盛荣演唱的京剧选段,接着便在厨房忙活起来。按照母亲生前的规矩,年夜饭要赶早(因半夜还要吃饺子),下午5点刚过,丰盛的佳肴就已端上桌。家常菜,老滋味,伴随着窗外阵阵鞭炮声,看着满桌熟悉的菜肴,闻着那久违的香气,仿佛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重新找到了当年回家的感觉。一个人味蕾的偏好往往是自幼养成的,自家的味道尽管一年年不断重复着,却总有着久别重逢的亲切。

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随着传统习俗的式微,人们对过年的期待感也不再“爆棚”,但是正月里,无论是十里长街还是村路乡道,笑意写在每个人脸上,温暖和谐的春光四处流溢。路人相见,即便并不熟悉,也都点头致意,平日里疏于见面的亲朋好友,发个短信或微信相互祝福,传递关爱之情,所有这些,都源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转向多元,但是传统社会的人情伦理并未消失,正以崭新的形式呈现。

立春过后,祖国的江河湖海、大漠山川处处春潮涌动。春节长假已经结束,节日期间的浓郁亲情余韵袅袅,人们正打点行囊,在亲人的叮咛声中再次踏上征途,投入新一年里的胜日佳景。

亲情散文2:朋友

文/王梓仪

人与人之间有许多情感,亲情、爱情、友情……每种情感都很重要,但我认为友情是最来之不易的,值得我们珍惜。

有一次,我在朋友家玩耍。我觉得一个人玩没意思就拉着好朋友一起玩游戏,我们一会儿跳绳,一会儿踢毽,一会儿跳皮筋……在跳皮筋的时候,我不小心被皮筋绊住了,眼睛一花,“砰”地—声摔倒了。好朋友可担心我了,连忙把我扶了起来,着急地说:“你没事吧?”我回答道:“没事!”其实,我的裤子上已经破了一个洞,腿上也有一点血,但我不想让她为我担心。可好朋友一眼就看到我腿上出了血,二话不说扶着我去擦药,还说:“对不起,如果当时我及时扶住你的话,也许你就不会受伤了。”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说:“没关系,这哪是你的错呢,是我太不小心才会这样的,你千万别自责啊!”好朋友把我扶到座椅上休息,我的伤口也在朋友的关心下变得不那么疼了。我很高兴能有这样的好朋友,希望我们的友谊保持一辈子。

人人心中都有一颗友情的种子,希望你珍惜它,爱护它,让它在你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亲情散文3:感受亲情

文/雪松

我的老家位于商城县南部山区,以前交通不便,我很少带女儿回去。转眼女儿都已上初中了,谈起老家却没有一点印象,对爷爷奶奶及老家亲人的感情也十分淡薄。我自己也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每年只回去看望父母一次,平时只是电话问候一下而已。慢慢地,亲情观念在家中淡化了。去年春节前,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带女儿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联络与亲人的感情,体验老家的过年习俗。

女儿不太情愿地跟我回去了。多年不见,看到小孙女已长成“小大人”了,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和大哥、二哥家一说,要大家一起过个团圆年。

老家的习俗,是中午吃年饭。年饭安排在大哥家,十多年大家没机会团聚在一起过年了,大嫂特地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年饭。放炮、烧纸、祭祖,传统程式过后,一家十口多人围坐一桌开始吃年饭,边吃边聊,其乐融融。看着满堂儿孙相聚在一起,从不沾酒的父亲也高兴地喝了两盅。

晚上,一家人围着炭火,看着电视,包着饺子,叙说着家常。女儿也和她两个姐姐打得火热。

大年初一,我和二哥带着孩子们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拜年。每到一家,都是热情地泡上一杯茶水,端上瓜子糖果等来招待,长辈们甚至没改传统习俗,一定要留我们吃上一碗饺子或腊肉糍粑挂面才肯让我们走。拜年,让我再次感受到乡村那淳朴、厚道的人情,而这样的人情在高楼林立的都市几乎已荡然无存。

初一晚上,我陪着母亲坐在火盆边,听她给我讲述村子里这两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舅舅和几个老俵家的事。她说,我的几个老俵这几年在外打工都发财了,把家里的老房子都拆了盖成了小洋楼,舅舅和舅母多次想让她去住一段时间,但母亲知道,自己八十多岁,身体不好,又不能坐车,走小路翻山越岭去二十多里外的舅舅家已是不可能的事了。说这些的时候,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高兴中带着一丝遗憾。看着母亲,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作为儿子,不但不能在她年老体弱的时候厮守在她身边照料她,甚至连她极为简单的愿望都不能帮她了确……

几天的假期转眼就到了,临走,母亲执意要我带点花生和鸡蛋,她说花生是自己种的,鸡蛋是自家鸡子下的,比城里买的好。大嫂也送来一块腊肉和一兜水果要我们带上,我知道侄儿还在上大学,她的家境并不好,说什么也不肯收下,推让中嫂子的眼眶竟噙满了泪水。后来电话中她说,女儿回老家短短几天就和家里人混熟了,真有些舍不得让她走,几年才回来一次,自己却没能力给她买件衣服什么的,感到很伤心。

像往常一样,走的时候,父母一直将我们送出村子,问我们什么时候再回来,直到我们上车,看着车走远了,他们才转身慢慢回去……

亲情散文4:亲情无价

文/陆烨

我的十三岁,是叛逆的,家人说一句,我会顶十句。直到那一天,我翻开了这本书——《忆棠的夏天》

《忆棠的夏天》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忆棠的故事。原本这个备受宠爱的小公主,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还有一个阳光帅气的“哥哥”。因为一次偶然,一个掩盖多年的秘密被揭开了:所谓的公主原来是个被人遗弃的孤儿,所谓的“爸妈”原来是谎言的精心制造者,连自己最信任的“哥哥”也是因为忆棠有恩于他而受忆棠的父母之命保护忆棠的。忆棠感到整个世界都遗弃了她。看到这里,我哭了,忆棠是那么可怜,一切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本来的小公主竟然是孤儿,昔日的爸妈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自己竟然是别人的替身。换了谁,谁也会受不了的。我突然想到了自己,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明明有一个完整美满的家庭还不满足,真是不应该啊。

后来,神秘的丰婆婆出现了,她让忆棠了解到一个她从来不知道的网络世界。她发现失去孩子的父母比孤儿更可怜。忆棠最终回到了“爸妈”的身边。这个结局是美好的,我的心里也甜甜的。

现在回想起爸妈的唠叨,一切都变得顺耳了,他们是为了我好。我的叛逆时代结束了,我能理解父母了,因为世界上将人紧紧连在一起的不只是血缘,更多的是亲情。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亲情无价。

我明白了,亲情,是任何东西也换不回来的!

亲情散文5: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亲情

文/郭蕾

每张照片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我愿说给你听。

时光匆匆,转眼间,整整20年过去了。我和表姐于1995年在禹城市徒骇河边照的这张照片,左边是我,右边是我表姐。

记得当时是正在上大学的小姨,借同学的相机,给我俩照的这张像。我到现在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尤深,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瞧,那时的我,手激动的不知道往哪放。

那时的我们,简单而单纯,天真活泼。玩是孩子天生的秉性,由于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岁数又相当,经常鬼混到一起。去别人家去摘他家的花,到河边钓小鱼,这张照片正是把我们从河边叫回来,照的一张。

照完后,还挨了一顿说,不让我们再到河边去玩,怕出危险。我们就是现在流行所说的“熊孩子”,那时的我们天不怕地不怕,组织小伙伴们成立游击小分队,专门到徒骇河边果树林去偷苹果。

有一次因为苹果林刚浇地,我去偷苹果,结果被陷入泥里,拔不出腿来,吓得嗷嗷大哭,最后还是看果林的阿姨把我抱出来,不仅没有说我,还给我好几个苹果。现在想想,是这么多爱我的人保护了我的童年,让我现在回忆起来,满满的幸福。

20年过去了,我和表姐俨然都已经成了大姑娘。我如愿以偿的考上公务员,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表姐则继续深造她的学业,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念研究生。我们时不时通个电话,聊聊家常,聊聊专属女生的小秘密,保持着20年前那份感情。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亲情,愿我和表姐,都有一个前程似锦的未来,都有一个平安喜乐的人生。

亲情散文6:明月清辉沐亲情

文/浦敏艳

中秋前一天下午,工作很忙,硬是挤出时间回了一趟娘家,五点半下班,六点十八分,已见到了展着笑容的双亲!

妈知道我最爱吃毛豆子摊蛋,白斩鸡也给热上了,还有丝瓜榨菜肉丝汤,咸水鸭。自家地里带泥拔起的芋头,去皮洗净,和着冰糖酱油,在土灶上捂得浓香扑鼻,都是家常菜,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

我们边吃饭,边拿出手机跟千里之外在皇城脚下打拼事业的妹妹通电话。先和妈通话,拉拉家常,爸爸边夹着菜,边洋溢着笑容。这些年来,妈妈在一双女儿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无法替代。每次打电话回去,爸爸总会十分识趣地说:“给你——大囡(小囡)的电话!”他不敢霸占着手机,如同霸占着一份绵密悠长的爱一般。他一向是刚性固执且喜怒不形于色,他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妈妈和妹妹拉完了家常,问爸:“要不要和小囡通电话?”爸爸像往常一样推却着:“不要!不要!”可是,手机塞上来了,妹在电话里喊“喂”了。爸爸把手机放在耳边,嘴角边是漾得更开的笑容,深深的,真切的,毫无掩饰的。这是一幅纯粹到极点的笑容,是对思念子女的干涸之心得以慰藉的、从心底散开来饱含着阳光的笑容。

爸爸告诉妹妹,那把她从北京带回来的二胡,他每天都拉,晚上“期末”的时候,就拉上几首曲子。匆匆,手机转到了我的手里,和小妹随意讲了些话,我心底里一直在疑惑刚才爸说的那个词:“期末”?什么是“期末”?

细细念着,突然发现,那不是期末,是“寂寞”!乡下人向来说土话,对于普通话的翻译,不知道如何拿捏。一时想到这“寂寞”二字,我的心肠肝肺霎时弥漫上了不安与愧疚——这只是一种无用的愧疚,仿佛是我的失职,此时却又毫无能力去补救。两个空巢老人,面对雨水笼罩的村庄,或黄昏夕阳下的老宅,一次次在寂寞里思念着一双女儿,无法抵挡种种孤独、无奈,似词人笔下的满城飞絮,一川烟雨,挥之不去,拂了还来。而这些,他却不动声色,淡淡地在笑容里化去,反而热闹地描绘起这一把二胡的好来。

吃完了饭,爸拿出二胡拉了起来。院里,月亮像新磨的银盘,月辉明净,琴声宛转似流水,曲调或欢乐或悠扬。妈妈和我坐在桌的另一角,不语,侧耳,倾听。爸拿出手机,叫我启动了录音功能,他细心拉琴,让我给录了好几首曲子。他告诉我,前阵子买了张二胡的碟片,好好学了学,最近又会拉了几首新曲子。这首《弯弯的月亮》,是碟片上的第一首,爸一直在练。

琴声咿呀传来,爸爸断断续续地回忆,不知为何,团圆的日子,我的鼻子酸了。推门看月,浩瀚广袤的夜空,浮云片片,那月儿可真圆。

月,一月圆一次,而人,一生里美好的记忆又能有几回?“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但人生悲欢常在,月本圆缺常轮,这是常态,莫为大喜,莫为大悲,珍惜此刻时光,撷取此轮明月,也许,若干年后,今晚的这一幕,又是以后记忆中美好的片段!

亲情散文7:亲情花

文/苏锦秀

18年前,因家庭琐事纠结,心高气傲的我拖儿带女搬离了婆家狭小的祖屋。在先生的劝说下,18年后,我心不甘情不愿地搬回祖屋与婆婆同住。有前车之鉴,我冷面朝天,一副与婆婆老死不相往来的姿态,可随后发生的几件小事,却让婆婆真正地走进了我心里。

我刚学会骑电动车,有次要带一个很大的塑料整理箱出门办事,车前放不下,车后不能绑,我急得束手无策时,婆婆突然拿过我手上的箱子,倒转箱口往后备箱上面一扣,稳如泰山!久居深山的母亲托人捎给我一些花苗,我想给院子里新栽的花苗弄一个遮挡阳光的物件,却想不出好的办法。第二天陡生高温,下班回家后,却见我的花苗住在了“新房子”里,花苗的模样还新鲜着呢。“新房子”的三根梁是三根竹棍,一端用绳子一捆为顶,另一端的三棍叉开插进泥土里,一个废弃的纸盒倒扣在竹棍顶端,遮挡强光。我第一次对婆婆笑了笑,这些让我无可奈何的日常难题,总能被婆婆轻而易举地解决,虽然婆婆目不识丁,生活智慧却胜过我这个骄傲的读书人。

人都说,家有老,是个宝。上班时,我再不用担心刮风吹丢了晾晒的衣物、急雨淋湿了阳台上的棉絮……我常常在超市给婆婆买些吃的,教给婆婆那些她没见过的水果怎么吃,没喝过的速溶豆腐花怎么冲泡……每天晚饭后,我会尽量陪婆婆闲聊一会儿,婆婆说她儿子小时的一些趣事,我说我儿子性情如何乖巧。我们相互比较儿子的时候,我便趁机向婆婆告状,这些年来,她的儿子曾如何如何欺负过我……婆婆沟壑纵横的脸,就笑成了一朵灿烂的菊花。

我和先生别扭上了,因书房之争。我想把向阳的、视线开阔的那间房子装修成书房,先生却要做卧室……做室内装修的小叔子,两天的敲敲打打就新做了三组高大的书柜,婆婆对诧异的先生说:这间房里再摆不下床了,隔壁房做卧室吧。先生郁闷,我却乐了,我这开心,是婆婆给的。

秋天的午后,婆婆穿着我给她新买的羊毛衫在院子里闲坐,几个刚到的婆婆说,真好看,好贵吧?婆婆幸福而骄傲地扯着嗓门答,武汉的大商场买的,好几百块钱哈,两个鹿的名牌呢!其实我告诉过婆婆,双鹿羊毛衫我是换季促销时两折买的。婆婆们又问,你家院子里这片新开的花儿真好看,叫啥花啊?婆婆答不上,我赶紧把头伸出窗外:这花儿叫“亲情花”,一年四季都开花呢!

是的,亲情花!是婆婆的智慧和慈爱,融化了盘桓在我心里18年的隔阂和坚冰。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滋补着我的幸福生活。而亲爱的婆婆,你就是开在我心里的永远的亲情花!

亲情散文8:亲情塞满后备箱

文/高中梅

不知不觉间,春节长假已经结束了。游子们纷纷告别家人,踏上了返程的路。有人在朋友圈里说,回去看父母的时候拎了两大包,从家里回来时,满满一个后备箱却还不够。后备箱塞满的是年货、特产,载不动的是沉甸甸的亲情。

不同的老家,同一个妈,后备箱装着的,是家人对孩子满满的爱。返程的那一天,与家人之间的对话往往都是:“家里的腊肠带上”“土鸡蛋已经装好了”“姑妈亲手榨的花生油炒菜特好吃”。很多人感叹说:“后备箱不够用!下次开货车”“我妈可能觉着我在外面会饿死!”“有一种爱,叫做恨不得把全世界塞进你的行李箱”……这样的话既暖心,又扎心。

无论是单身还是已婚,在父母眼里,我们仍是孩子。同事小唐每年都选择和爱人开车回家过年,尽管从工作的城市开车回老家需要7个小时,可父母希望他到时能多带一些家里的土特产回去。“重复的叮嘱,拿鸡蛋、拿水果,离家又要一年才回来,希望爸妈身体健康。”初六回城上班,小唐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么一条信息,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共鸣点赞。

小唐说,爱人有孕在身,家里人十分关心,为了营养,父母专程在年前下乡收购土鸡蛋,挨家挨户地问,为的就是让儿媳妇年后回到城市,也能吃到正宗的土鸡蛋。不仅如此,老家的水果和青菜也不能少,“左一袋、右一袋的,爸妈还觉得没塞满车子的后备箱不够满意。”小唐笑着说,不管什么时候开车回老家,父母从不会让他的后备箱空着离开。

有一种饿是“妈妈觉得你很饿”。邻居的女儿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春节假期回家待的时间最长,为了让孩子在家多吃点好的,走的时候还能多带点家乡的好东西,邻居可谓是绞尽脑汁。“做父母的,总是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不好,总想把家乡的味道全部带给她。”邻居说,家里有时候买到好的土鸡土鸭,或者乡下亲戚送来土特产,她都舍不得吃,会特意留着等女儿回来。她知道孩子喜欢吃辣椒,每次女儿回家时都要精心腌制一大罐辣椒酱,让孩子回去上班,也能吃到家乡的味道。

天南海北,虽然装的东西有差异,但特点都一样——满!有人说,网友们晒出的后备箱照片拼在一起,可能就是各地特产地图。不过,也有一些网友不按套路出牌,晒出的照片让人看得笑哭:有的装了20斤大米,有的装了30斤煎饼,有的装了几十个馒头,还有的装了家里的咸菜……但不论东西如何,不变的是满满的亲情,是浓浓的爱。

交通落后的古代,游子远行,父母自然牵肠挂肚。可在交通、通讯发达的当下,依然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备箱里塞满的,是吃食,是家的味道,更是满满的牵挂与爱。父母能给你的,不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但一定是他们竭尽全力给出的全部。

亲情散文9:温暖的亲情

文/吴江梅

刘青青是一名小学生,他家境很贫寒,父母离异,他的爸爸白天工作,晚上编织手工,尽管这样,钱总是不够用。刘青青很懂事,总是想给家庭挣钱,于是他未经父亲的同意,晚上偷偷帮父亲编织手工。久而久之,他因为疲劳过度,学习成绩下降,父亲对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差,最后甚至不管他了。直到有一天,父亲发现了刘青青的行动,以后对刘青青更好了。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其实隐藏着亲情之间的大秘密,这里隐藏着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又表现了亲人之间的感情问题。亲人之间的确是要相互关爱的,要不那还叫亲情吗。叙利奥就是因为关爱父亲才帮父亲抄纸稿,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行为。作为新世纪的我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我们不能只贪图享受,应该关心家人,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我经常给妈妈捶背、帮助她提重的物品、到菜市场买菜等,也常陪爸爸去散步、倒垃圾、拖地等,因为我爱他们。所以,我认为亲人之间是要相互关爱的。只有彼此关爱了,才能温暖彼此的心灵。

亲人之间的感情,直接影响着人的心情。如果两个亲人之间没感情,两个人都对对方爱答不理的,两个人的心情肯定不好;相反,如果两个人聊得很投机,这样两个人的心情会很好,气氛也会很和谐。因此,亲人之间一定要有感情。

友情也许最有趣,但它不能经常带给你乐趣。亲情就不一样了,它虽然不那么有趣,不那么热烈,却可以带给你一生的幸福,这就是亲情的好处。亲情的深厚可以影响到你,感情深了,就可以幸福地生活;感情浅了,就会过着不愉快的生活。所以,大家要让亲情充满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的心灵。

亲情散文10:辣辣的味道母亲情

文/周应福

我对辣椒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对辣味更是情有独钟,我吃的菜里如果辣味不足,我就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会失魂落魄一般,我吃的菜最怕的就是辣味不足,辣得不够深。当然,辣椒的味道也伴随着母亲的爱给我带来许多挥之不去的回忆。

小时候,我吃辣椒就非常的厉害。那时,母亲有做辣椒酱的习惯,每到年初,母亲都要把辣椒酱做成酱粑,晒干以后利于储存。母亲晾晒的酱粑总会突然减少几个,但母亲是从不过问酱粑下落的。那时我不但“偷”吃酱粑,还把酱粑分给邻居家的小伙伴,母亲知道了从不责怪我的。可是有一次,使我至今也不敢忘怀。我六岁那一年的一天,我同小伙伴们去割草,我用酱粑给他们换草,不曾动手就有了满满的一萝草。我特别得意,并且把这事告诉了母亲,谁知母亲竟大发雷霆,狠狠地打了我一顿,并且还骂了我“败家子”、“好吃懒做的家伙”。 那时母亲特别生气和伤心,我是无法理解的,为什么我白白的把酱粑送给小伙伴们吃母亲反而很高兴呢?就是现在我也仍然不明白。

后来我上学了,母亲每天给我准备早餐,她每天都起得特别早,把洋芋烧熟了,剥了皮,花成两瓣,然后在中间夹上辣椒面或者是辣椒酱,等我们起床,吃着洋芋去上学。那时的母亲是多么的年轻和漂亮,但她似乎不会休息,因为每当我看到母亲,总看到的是她特别忙碌的身影。

我每天吃着母亲精心准备的早餐,在路上就完成了吃早餐的过程,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买早餐的费用。那时,父母是不会给我们零花钱的,父亲的工资也只能用于家里最急需的开支。母亲只能用这样的方式给我提供早餐,直到我初中毕业。

初中毕业以后,我考取了师范学校。刚到学校的第一个星期,不知是第一次离开家,还是饭菜不合口味,学校食堂的饭菜我无法下咽,竟失魂落魄一般,我瘦了。第二个星期,母亲到学校看我,给我送来了油炸辣椒面和她亲手做的布鞋,辣椒面里还有许多火腿肉。按我家的习惯,家里的火腿是不能吃的,要留着待急需用钱的时候才能背到市场上买,解决家里的燃眉之急。然而,这次母亲却在炸辣椒时加入火腿肉,这使我无法接受。

第二天,母亲一大早就要忙着回家,我送母亲到车站上车。在汽车开出的瞬间,母亲嘴角抽动了几下,总想说什么却没有说。母亲不善于言表,只是热泪盈眶。那次,我看到母亲的两鬓已经有许多斑白的头发。

在师范读书期间,我每次打饭回来,都要在菜里加入带有火腿肉的油炸辣椒面,学校食堂的饭菜我就觉得特别的可口,很快就适应了学校新的生活。我还把油炸辣椒面分给我们班的同学,同他们一起分享辣椒独有的滋味,很快我们就成了知心的朋友,亲如兄弟。

师范读书期间,我最爱穿母亲做的布鞋,穿着它会感到特别的舒适。我在上师范以前,我穿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那时我穿布鞋如打鸡蛋一般,我几乎每个月都要穿破一双布鞋,母亲总会连夜赶着为我做鞋。有一次,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做鞋,由于光线暗淡,被锥子刺伤了拇指,流血不止,用棉花塞住伤口才勉强止住流血。

就这样,母亲常常给我送油炸辣椒面和布鞋,直到我师范毕业。

师范毕业后,我分配到我家乡的一所小学任教,承担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并从事该班的语文教学。学校设施滞后,不能住宿,我每天步行数十里给孩子们上课。在学校,全校的老师都没有各自的办公地点,每天的午餐都只能在办公室简单的煮洋芋和煮面条。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再次用油炸辣椒为我送行。

当时我班里的学生离学校都很远,每天中午都只能吃已经冷了的洋芋充饥。冷了的洋芋总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很难下咽,但孩子们却吃得津津有味。一天,我把油炸辣椒端到教室里分给孩子们,孩子们立刻就涌上来,就把辣椒面争吃光了。母亲知道后特别高兴,为我班里的孩子炸了许多辣椒面,让我分给孩子们吃。

就这样,母亲一次次用辣椒为我送行,我也一次次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结婚以后,妻子以辣椒伤胃为理由,反对我多吃辣椒。有孩子以后,由于孩子怕辣味,我家的菜里辣味越来越少了,辣椒那美妙的辣味已被亲人之间那份浓浓的爱给取代了。但每逢母亲做饭,母亲总会把我的菜都分开,加入适量的辣椒,让我感受辣椒那种奇妙的味道。

辣椒一次次的由绿变红,时间的车轮在飞速的旋转,在岁月轮回里母亲已经越过了花甲。母亲乌黑的长发早早地变成了根根银丝,岁月的锋刀在母亲额头上留下了抹不平的皱纹,母亲老了。许多疾病无情地纠缠着母亲,腰痛、腿痛、头痛、胃痛等无情地折磨着母亲,母亲在艰难地与病魔作着斗争。

在父亲和母亲的艰难维持下,我家姐弟四人都有了固定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都成家立业。母亲本应该告别她洒过无数次汗水的土地,但母亲却不听家人劝阻,仍然坚持种地。母亲对土地是有着特殊情感的,她怎能愿意离开她曾经精心耕耘的土地呢?

母亲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种辣椒更是母亲的绝活。我家的辣椒每年都会丰收,母亲总把吃不完的辣椒穿成串,挂在屋檐下。每到深秋,我家房前屋后总挂满鲜红的辣椒。母亲也常常把辣椒送给邻居和亲友,让他们共同分享辣椒的美妙滋味。

现在,我每逢工作之余,我都会回家陪父母谈心,向他们说说外面的世界。在做饭时,母亲都会习惯性地在我的菜里加入适量的辣椒,让我感受辣椒那独特的辣味。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当辣味刺激着我的时候,就仿佛母亲的手正抚摸着我。

亲情散文11:翘首以盼的春节

文/周宇

春节,是思念与团圆,是祝福与亲情,是珍惜与迎接。雪花纷扬,冬意渐深,花朵凋零,火红的春联,震耳的鞭炮,一年一年地重复着这首古老的歌谣,一切不变……大红的花朵依然绽放。

翘首以盼的春节终于来了,主持人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一家团聚,一年中的辛劳,在与家人团聚的一刻,都会如同被太阳照耀的冰雪一样融化成水。

蛇年将至,龙年已去。在这个除夕,新年钟声准时敲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辞旧迎新,蛇年新春。我的祝福随着烟花放飞,绽放绚烂。在这缤纷的夜晚,静静地欣赏绚丽的时光……此时此刻,霞光与彩翼共舞,鼓点与足音共鸣。

“辞旧岁欢欣鼓舞庆胜利,迎新春豪情满怀谱新篇”,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我无法阻挡时光流逝的脚步,只能将对春节的美好回忆刻在心中。看着墙上的新挂历,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是一个平静而又忙碌的一年,迎面而来的是一个美好的明天。

亲情散文12:丰富多彩过大年

文/郭领军

年是快乐的飞舞;年是亲情的相依;年是幸福的凝聚;年是团圆的浓情。从远古走来的年,不仅带着传统历史的幽香,更散发着新时代人文的芬芳,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亿万人民共追“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年赋于更加丰富的内涵。

让我们过上一个旅游年,在一年辛劳的工作、学习、生活之后,我们可以利用过年的大好时机,跟父母、跟妻儿走出家门,加入旅行的队伍。我们可以去看海,感受大海的博大与弘宠;我们可以去古城,感慨历史的往日与今昔;我们可以去红色圣地,追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也可以去科技馆,探索月兔探月、蛟龙探海的科技精尖。到时你一定会流连忘返,收获丰硕!

让我们过上一个歌咏年,目睹一年来,我们身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无论五音如何,我们都要唱出心中的歌,让我们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亲人平安健康;祝福朋友、师长生活美满;祝福五十个民族的大家庭团结和谐;祝福全世界永远和平、宁静!

让我们过上一个健身年,在年的日子里,我们要远离酒桌,远离赌局,一家人总动员,选项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或慢跑、或打拳、或练剑,用自己矫健的身姿,开启春天的大门,沐浴春风,运动出春天的朝气与生机,让健康之路更长,让生命之树常青!

让我们过上一个书香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金钥匙,走进知识的海洋,就走入了启人益智的新世界,沉静在书香里,心灵得到了纯净,思想得到了升华,精神得到了愉悦,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感悟一下生活,这样的书香年,我们会终身受益,一生难忘!

让我们过上一个爱心年,在万家团圆的喜庆里,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特殊群体,让我们走进敬老院,与老人们拜个年、问个安;让我们来到福利院,与孩子们共话美丽的明天;让我们走进贫困户,真心帮一帮,共谋脱贫致富新方案,我们还要真切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让他们真正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他们一个都不能少!

让我们过上一个乡土年,在这样一个思想受到多重冲击的今天,走到乡下过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可以站在春天的田野,喜看希望的阳光再次蓬勃升起;我们可以捧一把泥土,深情地闻闻泥土的味道,接一下地气,顿时我们会神清气爽,这样的返璞归真,使我们一定不会迷失奋斗的方向。

当然,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还可以选择过上一个低碳年、过上一个勤俭年、过上一个网上年等等,但无论怎样过年,只要自己喜欢,过得有意义、有内容,这样的年,就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如意年,就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吉祥年!

亲爱的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亲情散文13:随心诉说

文/艺佳

我们每个人离不开亲情、友情、爱情,离不开工作、生活、娱乐,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甚至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深知自己的责任,如何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因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社会经历等不同,内心都有着不同的人生想法和要求,对人对事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有一天随着自己长大成熟,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自信,不再有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热爱生命,热爱曾经帮助过的人,热爱亲情、友情和爱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每个人随着时光年轮、岁月流逝,会渐渐地老去,会认识到人的一生一路走来不容易。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路自己最清楚,吃过的苦、受过的难自己最晓得。人生只有经历了风雨,才会懂得去珍惜、去面对。

我们每个人曾经都年青过,年青时那种奔放、狂野的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想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地退去,会变得体贴温柔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追求、向往,追求人生最美的一切,向往人生最高境界。而每个人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又有多少呢?每个人对待自己有着怎样的要求,自己又该如何去生存生活,只有自己懂得。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都不是独一无二,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离开了亲情、友情、爱情,离开了工作、生活、娱乐,离开了父母的呵护、教诲,离开了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一切都是徒劳的。只有面对现实、面对自己、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因外界干扰蒙蔽了自己、不因逆境、阻力而气馁,不因客观因素而改变斗志,永远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我们每个人要给自己留有一份生活空间和私人领地,累了、困了,就休憩一会儿,让心灵释然。我们每个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都要一直向前走,不要被世事困扰束缚我们的手脚停滞不前。最美的风景就在前方,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寻觅。只有勇于战胜自己,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达到你想要的幸福。(郭三佳)

亲情散文14:珍惜亲情

文/李莉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帮母亲买菊花。看起来虽然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但却令我十分感动。

这个男孩是个乞丐,他四处讨钱,恰巧被多尔先生看见了。他看见小乞丐在向一名贵妇要钱,贵妇十分讨厌他,觉得他脏兮兮的,怕弄脏了她的狗,仿佛那只狗的身份比小乞丐还要尊贵。之后,多尔又在花店碰到他。他亲眼看见小乞丐买了一束菊花,又亲眼看见小乞丐从口袋里拿出了零钱,一块一块的,白花花的二十美元。当多尔先生走出花店,看见雨中的小乞丐时才知道,他原来是给母亲买花,而他的母亲早已逝世。

风和雨杂乱无章,街上人来人往,刚走出花店的多尔先生看见了远方的那个小乞丐,小乞丐手捧着那一束菊花,注视着他前面的坟墓,任风和雨敲打在他的身上。

就在这一刻,我哭了。

生活中,有多少无父无母的孤儿,他们是多么渴望父母的爱啊。再看看我们,有父亲,有母亲,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里,可是,又有多少人珍惜这份珍贵的亲情呢?

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了一个例子。说是有个人十分叛逆,十六岁。他交了个女朋友是个小混混,于是,他也进入了混混的行列。原本优秀的成绩直线下降,父母为了他操碎了心。可他呢,不但不知道回头,居然为了混混女友打了他的母亲,使母亲进了医院。就这样,他们家从小康之家变成了贫困家庭。母亲在医院起不来了,躺在床上,父亲被气出了高血压。但他们的儿子却依旧是那样,居然还说,谁让他们管我了,活该他们受罪。

一束菊花,表达了小乞丐对母亲的爱;一束菊花,代表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一束菊花,激励了人们珍惜亲情。

亲情散文15:母亲

文/蔡正雄

就在我四十不惑,感受到亲情珍贵之时,74岁母亲突然病倒了。

小时候怕母亲,恨母亲,因为她每天三顿只是让我们喝稀饭,还经常严厉地责骂我们,哪怕中午放学回家喝稀饭的那一会,还命令我们去田里劳作。

成人后离开母亲,觉得自由的天地令人欢欣,而从被母亲管束的小天地走出来,真是人生快意。

四十不惑。当我有了切身感受的时候,逐渐对亲情看重起来,就想着要尽可能多地围绕在母亲的老屋前后,一起分享亲情的天伦之乐。然而,母亲已至暮年。尤其是近两年,母亲病倒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恐惧,充斥着我的头脑,“赶快回家,陪陪母亲,能有多久陪多久!”

母亲得了“帕金森综合征”,她如今已经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强悍一辈子的母亲,现在每天就是坐在床边或者躺在床上,阳光好的时候坐在轮椅上推到阳台上一会,或者有在外工作的子女回家时,她坐着轮椅到桌前一起吃饭。陪母亲在床边坐着,她已经言语不清,但是能听懂我们的讲话,也能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每当夜里熟睡后,梦魇中母亲总是不断地喊叫,喊出的大多是从前的村邻和亲友的名字,也有她最喜欢的子女们的乳名。

于是,我经常跟母亲回忆从前。

我们小时候,母亲最盼望的就是每天有米面下锅。母亲娘家的条件比较好,她读了7年书,可以看书看信。但是,嫁入婆家后,因为灾害等因素,我们家几乎都是在贫穷中艰难度日。几个孩子的出生,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我们对于童年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饥饿。那时候,母亲最大的愿望是煮饭的时候能有米面下锅,不管是多少。很多时候,她是去田里找一些野菜、槐树花,或者半生的玉米、麦穗,先放进锅里熬粥给我们喝,她经常因为我们的“绝食”而感到沮丧,因为掀开锅后看到稀薄的水汤里滚动的绿叶,孩子们总会忍不住带着哭腔抱怨,并拒绝吃饭。

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父亲的头脑和母亲的勤劳,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成为全省首批“万斤户”(向国家年出售余粮一万斤以上),继而全力拼搏有望成为“万元户”。不幸的是,父亲被查出肝癌晚期。父亲病重后,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用于治病,最终,父亲还是病逝了,留下了一堆债务给家里唯一的成年人,母亲。

从此,母亲不仅要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还要承担着一笔笔还债的任务。很多村邻都说她会改嫁,因为,那时的母亲刚过四十,皮肤白皙。我们几个儿女,也做好了母亲改嫁的心理准备,但是想到要成为“孤儿”,心里还是非常酸楚。母亲没有走,她一直艰难地维持这个家。她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活,一个女人干男人的活,拼命干,使劲省,就是为了孩子们每周末回家后,能看到家里有个妈妈,能拿到一些零钱和粮食。我们在她的坚持下一直上学,最高学历读到研究生,也算全村较有文化的家庭了。这是母亲后半生的安慰和骄傲。

那时候,母亲养成了抽烟的习惯。她经常一个人在田里干活,累了就看看远方,点一支烟;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也是推开门,坐在户外看看天上的繁星,点一支烟。从此,她一直抽烟30年。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的发展和勤奋的家风,帮助我们实现了家庭生活的根本改善。我大学毕业后到苏州工作、安家,开始补贴家用,为母亲减轻负担。兄弟姐妹们也逐渐过上了好日子,下一代相继出生,整个家庭兴旺起来。母亲,也在前几年快70岁时,才放下几亩地,算是“享福”起来。其实,也就是她离开老家,到几个儿女家里,照顾孙辈和做饭洗衣。这样过了两年,她实在恋家,于是坚决地回到了故乡的村庄。在那里,她和村邻们打打小麻将,种点菜、养点鸡,为孩子们守住心中的“老家”。就在子女们的家庭稳定,事业有成,开始讨论如何让母亲真正享福的时候,却听到她几次说腿不太有力了,走起路来总是没劲。几次医院的检查,都说母亲没有什么健康问题,常规项目都很好,没有“三高”。这样,一拖下来竟至她的四肢僵硬、起卧困难、走路跌倒,终于有医院给出可怕的病名“帕金森”。

现在,母亲整日卧床。唯有能让她得到安慰的,一是儿孙满堂的欢闹,二是回忆她当年克服苦难,把子女们养育成人的壮举。每有亲友来探视,我都要跟他们回忆、强调一下母亲的操劳一生,这时候,母亲往往也要插话一两句,要么为她当初的选择进行解释——如果她改嫁了,这些孩子就是没娘的孤儿了;要么对她吸烟习惯进行辩护——当年的长夜难熬,没有床头人可以说话。

母亲也会对亲友谈起儿女们的孝行:就在她腿脚还能走的时候,儿女们带着她出游多次,看遍大半个中国,到了天安门广场,看了毛主席纪念堂;她胆颤地乘飞机、好奇地坐火车,感受着子女们“有出息”后带给她的欢乐。然而,子女们做得够吗?对母亲,我们最大的担心还是“子欲孝而亲不在”。

有母亲等待我们的家,是多么幸福啊!

亲情散文16:《感恩父母》读后感

文/徐子婷

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生活在人世间,或者说只要我们还活着,就离不开亲情。古往今来,亲情曾被多少诗人讴歌,曾被多少人惦念。亲情到底有多高多厚,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感恩父母》这本书用了八部分讲述亲情。“最深慈母情”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母爱的力量。在“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部分,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在“父亲,最温柔的名字”这部分,让我看到了父爱无言的伟大。“心灵的港湾”这一部分让我明白,父母的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人们常说母爱如船伴我航行,父爱如远方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每天早晨起床,我总能看见一个背影忙来忙去。忙家务,忙着照顾我的衣食住行,忙着培养我成人成才。到单位还要忙自己的工作,她就是妈妈。我习惯了每天被妈妈照顾的生活,妈妈也习惯了照顾我的生活,我知道这忙来忙去的背后就是——爱。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爸爸的爱总是有一种安全感,让我不再恐惧,我害怕走夜路,每当晚上下课时,爸爸总是会拉着我的手,他那厚厚的手掌,宽大的肩膀,顿时让我有了力量,恐惧消失,勇敢向前,瞬间变得幸福起来。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只要有爱,有父母,我们就是宝。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的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我们不必用任何事物去比拟,也不必用任何词汇去修饰,我们只需用心去感受。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上天赋予的那份亲情。

亲情是伟大的,我感恩亲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