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4-25读后感

请欣赏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篇1

在暑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同?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篇2

萧红这个名字,我应该不陌生,不是由于这本《呼兰河传》、也不是那本名气很大的《生死场》。

对于她的了解,是由一本在图书馆借的,封面泛黄,脏兮兮的《马伯乐》,这本书应该很多人没有看过。

萧红对于生她养她的故乡怀有十分崇敬的感情,这也就能够说明她字里行间对于故乡的那种近乎水墨画的描述,人物的呼之欲出、各种神态,都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不是研究萧红的专家,也不想对她的人生进行解读,因为自己资历不够,也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只能就事论事的说说而已。

有人说,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这可以从书中看出来。而我却不认为这样,她的童年是多彩的,因为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无一不牢牢的刻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祖父忙碌时她的调皮和可爱,都是她多彩童年的生动写照。

农村的生活就是这样,有快乐也有阴影,封建思想的顽固,造成了层出不穷的悲剧,而作者所经历过的,双眼所看到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旧社会的写照。

从大的方面来说,她同情中下阶层的人民,这是一种大爱,而从小的方面来说,这是她童年的全部,她心目中的故乡,那个完整而又可爱的故乡。

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篇3

在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写,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心和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早被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就算再拼命的干活,还是会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到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教诲”。

《呼兰河传》里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

《呼兰河传》还是一部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萧红为人们毫不知晓的故乡作传,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传,这体现了萧红独特的写作视角。

《呼兰河传》用孩童讲述的方式,看似松散跳跃,但并没有脱离整体的结构。也正是因为借用了孩子的口吻,小说显得纯净朴素。萧红用她动人的笔调,描述着她童年的趣事。

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篇4

我读的书是《呼兰河传》,我觉得作者把自己童年的往事写得活灵活现,非常的动人。让人一看就记住了这活泼而又顽皮的小姑娘。我觉得这里面最惨的是小团圆媳妇,因为她只有12岁,但个子很高,被婆家说成是14岁。而且这还不够。

就因为她的饭量大,就被婆婆硬生生地打死了。最最幸福的当然就是作者萧红啦!因为她可以捉蝴蝶、摘黄瓜……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吃小烤猪、吃小烤鸭……我也想像她那样幸福的生活着。

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篇5

《呼兰河传》是一部萧红回忆童年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回忆了“我”和外祖父游玩时、“我”家的后院、大泥坑、看庙、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等等。不仅有悲伤、难过,还有开心、快乐。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婆婆花了大价钱请回来的,这小团圆媳妇一请来就生病。人们说她不像团圆媳妇,个子高,辫子长,太大方了,见了人不害羞······婆婆每次一到小团圆媳妇惹她生气的时候就把小团圆媳妇给绑或吊起来,然后打他,一打她,小团圆媳妇就说她要回家,可她一说她要回家,婆婆就更生气了,又打又骂,有时候惹火了,还会用烧红了的烙铁去烙团圆媳妇,烙出了个大疤。

童年是快乐的,有时也是悲伤伤心的。

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篇6

最近,我学了一篇课文《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选自《呼兰河传》,是文学洛神——萧红的代表作,出于对作者童年的好奇,我详细的阅读了《呼兰河传》。

这本书是一部“回忆性”的小说。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自己的故乡东北小城的童年生活。其中,我感悟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死。小团圆媳妇其实还是一位少女,只有12岁,由于自己的家人在他只有12岁时就把她给卖了,送给他们做童养媳,胡家老太坚信只有在棍棒底下,她才会听话。孝顺。可是,这位小团圆媳妇不服管家教,要回家去,结果胡家老太恼羞成怒,变本加厉。狠狠的打了她一个星期,折磨的得了病,出于良心,她婆婆舍得出大把钱给她治病(跳大神,各种偏方),但都无事于补,死已成定局。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清早学老祖父的唐诗,白天缠着祖父讲那些早已听厌的故事或看一看那些街坊们刻板的生活,后花园,书房只是他消遣的地方。初夏秋冬不断的轮回,单调而又刻板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上演着。相反,我的生活却是有趣的,新鲜事物不断的出现,这些东西是那么的好玩。一样是童年,两种截然相反的样子,恐怕是时代的变迁所导致的后果吧!

有的童年是美好的,有的童年却是充满悲剧的,我们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悲剧的会变成美好的,美好的会变得更加美好!

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篇7

其实我早在初中的时候,就在语文课本中读过有关萧红的作品《祖父和我》。当时为了丰富阅读内容,老师读了一段的结尾部分,配着音乐,听着听着,就使人的心揪在了一块,鼻子有些酸。就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萧红当时孤身在香港,心中怀念着她的祖父与后花园,而涌现出寂寞的悲伤。

初入我眼的《呼兰河传》是封面中间有幅土黄色的插图,树上没有树叶做点缀,天空中的鸟儿没有在树上栖息,一路飞行,几座屋顶矗立在树根上。整幅插图,也就如萧红笔下的呼兰河那般寂寞、荒凉。

我打开了《呼兰河传》,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带进了那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九十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弱的村庄整个村子里到处都是封建礼教,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萧红,那个出生在一个大财主家庭的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庄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阳光。

而小团圆媳妇之死,就如呼兰河畔的一曲悲歌,为精神贫穷,人性淡失的呼兰河人所创作的。我的心很是疼痛。一个单纯活泼健康的小团圆媳妇折磨、作弄以至惨死。可爱的小团圆媳妇来了没过几天就被婆婆打了,原因是媳妇不受气,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而左邻右舍也帮衬着落井下石。不久,小团圆媳妇就病了。殊不知,愚昧的胡家人就用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来治病,还用一只活鸡连毛带血吃下去。最终,跳大神出了个主意,用滚烫的开水连续洗三次澡,村里无聊的人听了,也都想去开开眼界。一次、两次、三次,小团圆媳妇终于受不住了没过几天就死去了。然而在那个时代,他们家的媳妇死了,不会伤心。只会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就想让这个媳妇 “ 活 ” 过来。

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享受着家人的关爱。实际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一个孩子要如何去承受夫家人的打骂呢?然而在那个时代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无人能够挽救。而有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呢?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传统意识以及麻木、残忍、愚昧的'看客庸众们。这个悲剧而又更深层次的揭示了一种强大愚蛮的背景环境,集体无意识下的相互同化,异化和扼杀人性。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像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只有祖父在后花园陪她。这在她心灵上留下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的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走完全程。

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篇8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知道了萧红童年在呼兰河留下的故事。

作者萧红细腻地写下了呼兰河是一个并不热闹的一个小村庄,叙述地写出了她的家和那美丽而沉寂的大公园。祖父,二伯……在萧红的笔下让我知道了那个小村庄的民俗风情和那些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折磨得病怏怏的。

作者萧红告诉大家,她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萧红家的大花园里,她的快乐童年回忆全部都装在这个大花园里了。她和祖父一起在这个大花园里笑声总是在荡漾。她和祖父的故事很多,比如,祖父铲地,但萧红不会,拿不动那锄头杆,于是祖父便把锄头杆拔下来,让萧红单拿个“头”来铲。因为不知那个是苗那个是草,所以用锄头乱勾一阵,把菲菜当野草割掉了。还有萧红看见祖父在浇菜,萧红抢过来浇,但她并不是往菜上浇,而是往天空浇,还说:“下雨咯!!”

呼兰河里还有很多有趣和令人发笑的故事。特别是呼兰河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最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一副眼镜,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据说这样做,来年都会生儿子的。还有卖带子的也特别多,妇人们都争着去买,她们相信,买了带子,就会把儿子给带来了。若是未出嫁的女儿,也误买了这东西,那就会变成大家的笑料。

呼兰河虽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

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篇9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中记载了萧红的童年时光,有悲伤、有欢乐。呼兰河是萧红小时候所住的地方,她的祖父死在了那里,她的二伯也死在了那里……

这本书里说了那里的冬天很冷,天空是灰色的,大地被冻裂了,整天飞着清雪。还说了这里卖麻花的人很多,虽然是冬天,但他们(卖麻花、卖豆腐的人们)还是坚持着卖。

一到黄昏,人们就络绎不绝地去看河灯。这边的人还喜欢跳大神(一种迷信)。

萧红小时候很顽皮,每次祖父去除草,她也跟着去。然后把旁边的花一朵一朵摘下来,然后一朵一朵地插到祖父的草帽上。祖父浑然不知,还以为是那年春天雨水大呀,这棵玫瑰开得特别香,二里路也闻得到。回家后,那插满玫瑰花的草帽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可开心啦。

萧红虽然有时很顽皮,但有时也很懂事。

她的祖母死的时候,来了很多人。虽然萧红不关心祖母的事,但是她招待客人招待得很好。她把她的小哥哥带到花园里,一一把东西介绍给他,自己也不打扰其他人。

随着故事中萧红的一天天长大,慢慢的,那里的小城特色我也了解了不少。他们跳大神,看河灯,看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片有欢乐、也有悲伤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小学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了,这本书和我看过的《城南旧事》有点相似。

作者萧红写了她在呼兰河的生活,,我最深刻的故事就是大泥坑。如果下了场大雨,坑有时会弄死几只猪,呼兰河的居民都说是瘟猪肉,萧红在她祖父的花院里玩的`不意乐乎,不仅想起了自已的童年,她那时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接着是关于节日的,比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大会等等,当作者给她的祖父的草帽上插玫瑰的时候,祖父说:“他在哪里都闻到玫瑰的香时。”我仿佛也进入 了那个世界和他们一起大笑了起来。当作者偏要吃掉进井里的鸭子时,我就想起了我的童年趣事了。作者家是荒凉的,他们在呼兰河的生活十分平常,活的平平凡凡,死的平平淡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童年,童年十分珍贵,是每个人心中的宝物,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童年,以后怀念起来是多么的美好。 当我读到团圆媳妇不幸有病去世了,我的心情和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和我们差不多大,应该是一个充满快乐的活泼的小女孩,可是她那么可怜,从十二岁就卖到了老胡家,她拼命的干活,有时还要受到婆婆的打骂。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她无法相比,我们要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呼兰河传》这本书充份体现出作者对以前的怀念心情,这本书也使我怀念起了我在姥姥家的平房时候的趣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