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散文

请欣赏诗意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诗意的散文1:拾掇路上的诗意

文/庙门口的人

去郊外办事,回转时经过一处山野,满眼金色的山菊花散散落落一路点缀。本想停留多看看,同行者说太阳就要落山,快走吧。没敢耽搁,只不经意地望了一眼西边天色,落日正好挂在树梢上。那天我只收获了“挂在树梢的落日”这句话。一直记着,感觉挺好。

很多的时候,我就是在路上收获着这些散散落落、自以为美的事物,或者说是散泛着温润光泽的印象;随手拾来装入囊中。有意思的是,近年来的阅读,也有了“常读常新”的感觉,仿佛一本书总是头一次打开,永远读不完。我知道这是记忆的原因,就是说很容易忘记上次的阅读,不过它还是令人愉悦,因为每一次的重新捧读,都会生发出新的感觉;可惜没有随手将它记下来,否则的话,可以成为很好的读书笔记。几天前一个秋雨淅沥的下午,我去一家机构商谈事情,顺路逛了一下书店,买了本黄永玉的散文《比我老的老头》。再去办事的地方才知道还没到上班的时间。于是,就在人家宽敞气派的屋檐下,信手翻开书的其中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写沈从文先生那篇中间的一段文字:“客观的颠簸虽然使他慌乱,主观上他倒是不停地在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且从不失人生的品位”。从那段开始,我一路读下去,直到人家上班与我打招呼。过去没有体会出“风吹那页读那页”的内心宁静。现在有了这份“翻到那页读那页”的随遇而安,觉得世上有许多诗意的体验多在过程中,就像一本好书,原来是可以从某一个段落,或者从某一页读起的。

这有点像日常家居般的放松。妻子习惯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而我难改散淡的习惯;感觉中居家应该是闲适与散淡的,有随手可取的书报、茶碗和吃食什么的,坐卧无拘无束、无形无态。我甚至认为,凌乱何尝不是生活的率真。一次,在与妻子的论战中,我拿出了一幅画给她看,是现代家居的画面,在那间整洁的客厅沙发上,一条红色的围巾被随意地放着,其中的一角拖到了地板上。这种柔和与协调的氛围凸显着家居的本质,它让我们关于对家居的认识渐渐地靠近了一点点。

生活的底色原本是自然拙朴的原色,快乐由此风生水起,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被时尚的风推着跑,忙的有点不可开交。我做事的地方有位孩子的母亲,迷上了网上购物,后来,她说要给孩子也在网上买一只书包。我对她说,休息的时候带孩子上街去吧,让孩子在与母亲选书包的过程中享受孩童的快乐,那种经历将永远成为孩子温馨的回忆。

有些事情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人毕竟是活在实实在在的过程故事里,又总是尽可能地将这一故事演绎的流光溢彩有点嚼头,呈现出精神的光芒来,而并非全是结果的现实。比如说,安庆人喜欢将“生炉子”唤做“逗煤炉”,生动勾勒出从前家居生活的俗常闲适。前几年报章上就城市居民“逗煤炉”影响空气质量问题展开议论,当时我很为那些老人们难过。你想,一个老人闲闲的,拢拾几爿柴禾,一板一眼慢慢地“逗”着煤炉,那不就是一种生活的消弭吗?

很多事情是急不得的,一急的话,过程的情趣也就无从品味了。老父亲健在时,每每要在菊花盛开的日子里,约一二老友来家吃螃蟹。真正是一瓶老酒、三五只螃蟹,说着过往的岁月,慢慢悠悠,消磨了多少秋日好时光。老父亲对我说;“螃蟹是应该这样吃的。而现在的人们应酬时也忙着上螃蟹,一带而过,可惜了。”后来,我一直在回味着父亲所说的“可惜”,是指“时光”还是指做为时令佳肴的“螃蟹”?或兼而有之,物我两忘。但人生过程宛如赶路,就像我那天急着赶回城里一样,只一句“挂在树梢的落日”,就已让我对这个秋天充满了诗意般的想象。

诗意的散文2:诗意桃花

文/聂顺荣

春天是娇艳迷人的桃花盛放的季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桃花情有独钟,赏花之余,吟诗作赋,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可谓绚丽多姿。

桃花如貌美的女子。桃花娇艳柔媚,易让人联想到年轻貌美的女子,最早将桃花比喻为貌美女子的是《诗经》中的那首《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此诗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借桃花对新娘的美貌与美德加以赞美。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容颜若桃李”,韦庄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等也借桃花的美衬托出了女子容颜红润,年轻美丽。

桃花是摇曳绽放的春色。“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对桃花是情有独钟的,每逢春催桃李的季节,杜甫总爱独步郊野,置身桃花中。天是红的,地是红的,人也是红的。一时间,天地变成了红彤彤的。陶醉在这粉红的世界里,杜甫眉头舒展,“黄河塔前江东水,春光懒困依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间浅红。”天地之大,诗人为桃花是爱。

桃花是爱情的使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就藏着一段“人面桃花”的爱情故事。据记载,有一年清明,诗人科举落地,春游时遇到一户庄园讨茶喝,正逢桃花烂漫时,沏茶的庄园主女儿娇美如桃,凝睇含笑,别后诗人患了相思病。待来年桃花正红时再来寻找梦中人,却见院门紧闭,于是在左门上题了此诗。少女见诗后十分惆怅,竟相思成疾。后来少女一家有感崔护的多情多义,几经转折,由姑娘之父作主让他们结为连理,从此传为美谈。

桃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世人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一诗也是对桃花表示向往的。宋末诗人谢枋得写过一首《庆全庵桃花》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诗人看了庆全庵的桃花后,没有遣责桃花的“随水流”,而别具匠心地把庆全庵比拟做桃花源。意在表达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

桃花是友谊的化身。李白一生狂放不羁、洒脱成性,就是这样一位“谪仙人”在桃花潭边,与挚友桃花居士汪伦喝酒吟诗,相互唱和。临别时,汪伦唱着歌为他送行,李白则站在小舟上,深情地吟唱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赠汪伦》便在这桃花艳艳的季节随着花香而绽放开来,流传至今,成为朋友间相互送别的佳作。桃花因春韵而绽放,友谊因桃花而永存。

桃花还是情义的见证。《三国演义》里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就为共同事业,三人意气相投,豪情满怀,便是在一个桃花似火、生机勃勃的园林,举酒盟誓,结拜兄弟。

然而,桃花却又是轻浮的。李白:“桃花开东园,含笑夺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桃李卖艳阳,路人行且迷。”前写桃花给人一种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印象;后述桃花卖弄姿色,迷惑路人。桃花一经诗仙品评为妖艳轻薄,其形象就大打折扣。“无赖夭桃面,平明雪井东。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李商隐干脆把桃花说成是“得意负心”的象征。

不管人们如何评说,每到春天,桃花依旧绚丽绽放,在这桃花盛开的迷人季节里,赏读桃花诗不也是一件雅事吗?

诗意的散文3:一条诗意的河流

文/肖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每次去浮桥河水库,就会想起这首古老的诗词。在那绿草萋萋,白雾茫茫的水天一方,一位佳人临水照花,站立成诗经里一道永恒的风景。

曾经陪几个爱摄影的朋友来过两次,浮桥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始终让我不能忘怀。走上高高的大坝,抬眼望去,河流缓缓流淌,水天一色,烟波浩淼。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青山如黛,让人赏心悦目。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心总是特别安静。

这是一条宽广的河流。浮桥河水库位于小城西北部,距市区15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供水、发电、养殖、航运等功能的大型水库。水库总库容5.4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水上航线22公里。在这片湖面下,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有鳜、鲟等名优品种,形成观赏鱼基地;同时,从一根根自来水管哗哗流出的清水,滋养着这方土地的人民。

遇上汛期,浮桥河水库就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迎接四面八方似野马奔腾呼啸而来的溪流和河水,还有黄泥滚滚的山洪,栖息、沉淀,清澈成一方安静的河流,然后依依不舍地绕着山脚流淌,流进干涸的麦田,润泽饥渴的禾苗,灌溉农人们希望的田野。它流进火力发电厂,带动工厂里轰隆隆机器的运转,带来万家灯火的璀璨光明,带来城市的美丽繁华。

这是一条诗意灵性的河流。春雨绵绵的早晨,湖面泛起一圈圈涟漪,在湖里泛舟,何等惬意!几只白色的鸥鹭在湖面与游人玩耍,时而靠近,时而远离,在小舟左右滑翔。隔着远去的时光,隔着岁月的尘埃,人的心也如这山水一般,空灵透明。

水库静卧在山林的怀抱。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5%,沟谷连绵,山峦重叠,林海松涛,山水相映,相得益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一方天地里,山水相依相恋。

这是一条深邃悠远的河流。小舟在水上行了许久,只见一座怪石嶙峋的奇峰矗立于层峦叠翠之中。同行的朋友说: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卧牛石主峰,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光黄古道盘亘其间。

我恍惚望见,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穿辽阔中原、越鄂豫小界岭、在杏花村与陈季常饮酒论诗后,沿着光黄古道踽踽独行。他上得岭来,停住脚步,放眼饱览卧牛石风光。浮桥河的山山水水,让他放下功名利禄,放下成败得失,放下胸中块垒,一切随风散去,只留下一片坦然,一片安宁。

轻舟继续逶迤南行,如画青山徐徐北去。接连转过两幅山水画屏,水下就是古西阳郡遗址,与下畈滩连成一片,湖面最为开阔。

这条河流,穿越千年风霜,默默看着光阴变迁,历史更替,人世悲欢。岁月悠悠,它不悲不喜,不忧不惧,日夜不息地流淌着,淡看日出日落,花开花谢……

诗意的散文4:诗意的栖居

文/陈晨

轮船缓缓地离开了吴淞码头,往公海方向驶去。大约一个小时后,来到一片碧蓝的海面上。

站在甲板上远眺,呈现在眼前是一片让人震撼的蓝色,透明而单纯,清凉而温润,深邃而辽远。海水荡漾起粼粼的波浪,似乎有一串串美妙的音符从海面上弹跳出来,无限温柔,又无限悠远,不由得让人深深呼吸,深深陶醉。斯情斯景,瞬间疗愈了逝者家属失去亲人的痛苦,转而为亲人能在这里最后栖居而感到欣慰。

海葬仪式开始了。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全体家属起立、鞠躬、默哀,与回归自然的亲人告别。也许是因着这一片海景作了背景,告别现场的氛围是庄严肃穆的,又是哀而不伤,安详宁静的。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家属把骨灰和黄白相间的菊花花瓣一起,送入特制的操作管道。如同一声如释重负的叹息,又如同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目的地后轻抒的欢喜,骨灰沿着管道一节节抵达碧蓝的大海深处,最后只有轻盈的菊花花瓣在海面上飞舞。

送别了逝去的亲人后,轮船开始回航。开了很久,还能看见那条黄白相间的菊花花带,在蓝色的海面上翩翩起舞,圣洁而美丽,宁静而安详。那是无数个逝者在挥舞着双手向亲人告别,遥遥地喊着:“别了,珍重,等着与你们重逢。”

诗意的散文5:草木的诗意名字

文/梁凌

年少时读《红楼梦》,看到“茜纱窗下公子多情”“桂魄流光浸茜纱”,一直疑惑:茜纱,是种什么样的纱?看《诗经》,读到“终朝采绿”“终朝采蓝”,心想,绿和蓝,到底是什么样的植物?而在《楚辞》里,那些香草,又长得什么样子?一直无解。

这些疑问,在遇见《草木缘情》后,都迎刃而解。书作者是台湾的潘富俊博士,一位热爱古典文学的植物学家。他用多年的研究,架起了一座桥。沿着这座桥,潘教授带领读者穿越到古代,指点花草,配以图片,一一详解。

原来,茜纱就是大红窗纱,是用一种叫茜草的植物根染成。秦汉时期,茜草是高品位的红色染料,王侯的红色织物,都是茜草所染。

“采绿”的“绿”,原来就是荩草,是古人用来染绿衣、黄衣的。这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野草,像茅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为了拔除这些草,母亲费了好大劲。所以它在《诗经》里受宠,但到了《楚辞》里,因为到处蔓生妨碍庄稼生长,就和萧、蒺藜、苍耳、葛一样,成了被痛恨的恶草。

同样叫“蓝”,染绿色的,叫蓼蓝。染青的,叫木蓝、山蓝。我们说的“青出于蓝”,指的是木蓝和山蓝。所以“终朝采蓝”,采的什么蓝,是染绿,还是染青,不知道。

在《诗经》里,“采采苤莒”,“苤莒”其实就是车前草;“菰”,就是茭白。菰米是当时的主食。“旋花”原来就是我小时采的“打碗花”。“苕”不是红薯,是紫云英。最寻常的狗尾草,叫“莠”;狼尾草叫“莨”。

“蓼蓼者莪”,“莪”就是播娘蒿,我们老家叫“米米蒿”,喜欢跟小麦长在一起,小麦成熟时,开米状黄花,籽可打油。十几年前,我一个远房姨妈,在毒太阳下采这种草,问她干什么,她说是打油。现在才知道,它原来就是《诗经》里的“莪”,它一下子把姨母汗流浃背的劳动,提到了“采莪”的审美高度。

少时读《楚辞》,会闻到阵阵香气,兰,芷,芳,荪,荃,杜蘅,江离,薜荔……古诗“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中的“蘼芜”,和《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的“江离”,原来是同一种植物“川芎”,在中药铺里,这不是一味药嘛!曹操喜欢将它藏在衣袖里,一个大老爷们,经行处,香风阵阵,挺好玩的——不过他也可能是用来治疗头痛的。

不仅仅是川芎,其实我们现在常见的中药,在《楚辞》里,都是香草。

如“兰汤兮沐芳”,“兰”指泽兰,“芳”是白芷。白芷叫“芳”,也叫“芷”。同样,菖蒲叫“荪”,也叫“荃”。想起多年前看过一个女孩子名叫“荪荃”,当时以为她用了“孙权”的音,还纳罕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她怎么看都像一株清雅摇曳的菖蒲。

仔细读完这本书时,正是初冬。外面霜风凄紧却感觉不到冷,只觉身心都被盎然的绿色和古意浸透,散发着淡淡的莹光。现在,当我剥开一枚猕猴桃,会想起它《诗经》里的另一个名字“苌楚”。吃棵白菜,脑子里立马跳出“菘”。切萝卜时,心里默念:“采葑采菲”。心想,过不了多久,春天就会来,当世界被绿色攻占,又可以采绿采蓝采薇采茆……“薇”是野豌豆苗,“茆”即莼菜,就是秋风起时,引发晋人张翰莼鲈之思,辞官归乡的那种水生植物。

诗意的散文6:那一刻,我的世界诗意盎然

文/夏菲菲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屹立在时间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籍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抒发了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在我看来,书是我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是伴随我成长的歌谣。每当我读书时,我的世界诗意盎然。

看李清照独上兰舟,分一缕愁;伴李煜依楼眺望,随梧桐飘荡;学杜甫搔脑勺,叹烽火年月无休止;跟太白扬帆渡黄河,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时候,我总是要爸爸买故事书,那一个个跳动的小故事,总会浮现在我的脑子里,一想起那些有趣的情节,我就会咯咯的笑。

长大后,那些薄薄的故事书已经满足不了我求知的欲望,于是,我又开始寻找新的读书目标,我找到了童话。伤心的时候,我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起在街头落泪;快乐的时候,我跟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起唱歌跳舞;惊喜的时候,我随着丑小鸭一起享受突如其来的喜悦……

时光流逝,作文书又成了我看书的首选。作文书上融汇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着佳作。写景作文,语句优美;叙事作文,过程详细;写人作文,特征突出;状物作文,描写细致……不管是哪种写作方式,作文书都能淋漓尽致地将它们展现在我的面前。

升入高年级,四大名着成了我的阅读乐趣:《水浒传》中的武松行侠仗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知书达礼……

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大地没有太阳;学习中没有书,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力量。读书的那一刻,我的世界诗意盎然。

诗意的散文7:诗意的桑叶

文/金风

提到采桑,读书人自然的想到那美丽聪明的罗敷女,一方面惊叹她的美丽,另一方面赞赏她的聪慧,义正词严而又不缺幽默的化解了使君的纠缠,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的同时还诗意的赞美了勤劳的人生。

故乡的蚕桑生产兴盛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先是漫山遍野的种植桑苗,一二年后改良品种,嫁接上优良品种。春天一到,经过改良的桑树便一个劲儿的发芽长叶,满世界一片绿色的海洋。孩子们便三五成群的追逐于桑林间采摘桑椹,良种的桑椹又大又甜,乌金闪亮。春雨过后,一尘不染,顺手摘下来就可以塞进嘴里,多汁多液的桑椹立即就融化了,甜透心脾。盛季的时候还可以提着篮子去摘,桑椹可以入药益肾,泡酒喝的时候加进些冰糖,味道清新爽口,是难得的酒中极品。

最诗意的是采摘桑叶。那又大又厚实的桑叶,当你伸手采摘的时候会发出噌噌噌的响声。几个人同时采摘就奏响了一支交响曲,那穿梭在枝叶间的红红酥手,虽不及罗敷的细软舒活,却分明的翩翩起舞,像是天鹅的频频颔首,又似孔雀的娇羞多情。采下的桑叶用背篓装着或是用大篮子装着,翡翠一样的一座座小山,寄托着采桑女绿色的幽梦。

偶尔也有计划不周的年份,家种的桑叶不够了,就得去悬崖峭壁间采摘野桑叶,那多半是男子汉或准男子汉的专利了。那是一项同样充满诗意却又平添几分奇险和刺激的差事。那一年,我和哥哥去采摘野桑叶,我们攀岩走壁,再爬上高高的野桑树,把他们的枝丫砍下来,摘下桑叶用背篓装好,为了多采一些,往往还要在结结实实装满桑叶的背篓上搭上一条同样装得胀鼓鼓的口袋,然后背着它再攀沿走壁。有一次,我背篓上的口袋没有系好,掉下悬崖去了。我目送着那装满桑叶的袋子一弹一跳的滚下山崖,直至最后袋子被砸烂,纷飞的桑叶表示那袋子已经粉身碎骨。幸好自己还牢牢地抓住崖边的一棵老松树,有惊无险的安然无恙。

那些嗷嗷待哺的蚕宝宝吃饱喝足,睡过四觉之后终于开始吐丝了。它们精心地把自己包裹起来,白花花的茧子使人自然的想到白花花的银子。我们就自然的想到下期的学费不用犯愁了,想到父亲和母亲那灿烂的笑容。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充满诗意的日子!但偶尔也回忆起母亲那脸角渗出的汗珠,难免在诗意之余有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诗意的散文8:葫芦的诗意生活

文/王大为

春天的时候,李姐给了我一棵小小的葫芦苗。只有四片叶子,顶上两片还没蚕豆大,细细的根须连着一点土。我把它种在单位门口旁边的空地上。葫芦苗一天天长大,藤叶渐渐茂盛。我偶尔地给它拔拔杂草,浇浇水。

没指望它真的能结出葫芦来。休完半个月的假,回到单位,却在密叶间发现了小葫芦,惊喜得“呀呀”大叫。再找,一只、两只、三只……它们都只有小拳头大,粉绿粉绿的,长着细细密密的绒毛,像孩童的脸,可爱极了。

葫芦,最具烟火气。

它是夏日里最平常的菜蔬。菜葫芦要挑那种颜色浅绿、带绒毛的,有经验的主妇挑葫芦,还会悄悄地用指甲掐下一点皮来尝尝,一尝就知道这葫芦烧出来是不是甜丝丝的。葫芦切块素烧,放几片火腿提提鲜那就更好。书上说葫芦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清热,解暑,止渴,利水。

葫芦老了,风干了,从中锯开,就是两个葫芦瓢,大些的漂在水缸,小些的放在米瓮,各尽其用。葫芦瓢轻,质地硬,用起来称手,还耐用。用得久了,就有了包浆,光滑锃亮,透着古意。也能做成铁拐李腰间的那种宝葫芦,挂在墙上,多用来存放种子。这些东西过去在农家多的是,一点也不金贵。

可平常又带着泥土气的葫芦,天生带着“艺术”气质。

葫芦生就一副“萌”样。如鲁迅先生所说,“所有俨然穿着人的衣冠的鼠类,都尖头尖脑的非常有趣”,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葫芦也是一样,这串在一起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圆总能引发人们的美感和爱意,人们说葫芦就是“福禄”,将对它的喜爱上升到精神的层面,想不爱它都不行。

葫芦最可入画,画过葫芦的画家只怕不计其数,齐白石老人就特别爱画葫芦。看白石老人的葫芦,不过是笔粘藤黄,三两笔而就,可拙朴自然的意境跃然纸上。老人画葫芦,常题“依样”二字,其中一幅题有:依样画第三回喜其小有趣。“喜其小有趣”,透出的不仅是生之温暖与快乐,更有情趣上的愉悦与满足。

居家的小院里或是阳台上,若是种上一棵葫芦,搭上架子,等到一只只小葫芦悬在绿叶间,这一片天地就有了别样的风情。有朋友爱书画,她的案头,摆着几只陶罐,还有一只葫芦,显示着主人不俗的审美趣味。照片发到网上,引得朋友们一阵惊呼。

“要在平凡中活出诗意”。小小的葫芦做到了。

我把我的葫芦拍了照片,发到群里,很快,朋友们纷纷跟帖:“我要一只哦。”“要留种子啊。”语气里都有着和我一样的欣喜。

我的这些朋友,爱旅游,爱美,爱生活。照顾家,忙工作,也始终不离读书、写作、画画,日子过得知性而充实。虽然大家都不再年轻,可心中还有梦,步伐依然坚定。他们也是努力要在平凡中活出诗意的人。

我想好了,要把这些葫芦送给我的这些朋友们。

诗意的散文9:诗意的秋

文/李忠元

走过了春,经历了夏,终于迎来了醉人的秋。

秋是美丽的,绝不缺少诗情画意,随便抽取一个节点,哪怕是一轮明月,都能平分一段秋。

但秋是多愁善感的,它是一首诗,字里行间五味杂陈,爱诗的人也需细品,才能读懂它的内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秋有几多离愁别绪,统统都在秋天皎洁的明月里。

是啊,难得的中秋朗月下,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方桌子边,手持一块月饼,饮茶赏月,该是多么诗意的事啊!

但秋也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时候,这份离情别意让秋诗意而伤感。

秋的诗意不只在明月里,更在丰收的田野里。

秋风会变魔术,他就像一个无比高明的画家,用时间的魔手拂过田野,田野立马就被她染成了一片金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仿佛喝了季节酝酿的一杯老酒,秋一下子就醉了,一溜歪斜地舞蹈,红了高粱的脸蛋,笑弯了稻谷的蛮腰。

丰收了,丰收了,在丰收的这杯甜酒里,种田的老把式醉得一塌糊涂。老汉弯下腰,手里的镰刀一挥,庄稼就无比温顺地成了他的战利品。

终于,挥镰的老汉累了,停下手,伸直了腰板,抽下腰间的手巾,俘获粮食一般,收获额上细密晶莹的汗珠。

身前的稻谷在这一瞬偷空站稳了脚跟,伸出不再摇晃的脖颈,平铺成一块黄澄澄的地毯。饱满的籽粒虽然还猫在稻壳里,却不忘调皮地眨着眼睛,卖弄秋波。

望着满眼的金黄,挥镰的老汉喜上眉梢,脸上的褶皱顿时没了秩序,怒放成一朵醉人的菊!

远处,树上的叶子金灿灿的,黄得更是诱人,清风一吹,幻化成一只只好看的蝴蝶,飘飘然,在空中翩翩起舞。

两只缠绵的鸟雀,时而在飞舞的落叶间盘旋,争相觅食,时而在洒满余晖的枝头逗趣,醉意啁啾!

渐凉的秋意里,秋蝉也抓住季节的裤腿儿,声嘶力竭地鸣唱,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弄丢了这诗意的秋!

路边,一丛丛菊花开满枝头,斗秋风,炫红颜。

迁徙的候鸟一路啁啾,穿过天高云淡。

雁阵声声,掠过脉脉斜阳余晖,吟咏的还是一首千年绝唱。

秋天不只是丰收,秋天的壮美到处都有。

诗意的秋,到处是诗意!

诗意的散文10:诗意的校园

文/周跃刚

时常独自伫立在百年老树旁,无端揣测它过去与多少场风雨进行了搏斗,端详它被岁月锤炼的铮铮不屈的筋骨,于阳光下坚守着祖传的情操。心不免开始颤动。而这样的树不止一棵,信步走下去。同心路的两旁几乎都是这些伟岸的身躯。它们经历无数个暖春,酷暑,凄秋,寒冬,如今依旧傲然挺立。像卫士,更像校园的守护神。

这些树下建造了一个园子,名为“静园”。这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之一。而今,在春天,常有鸟雀在枝头叫玩。作词,谱曲,歌唱,一气呵成。也有闲人常于树下观赏。或者坐在石凳上,或者站着远观。阳光从叶缝间银条儿似的砸下。砸在的地方,便生成红橙黄绿蓝靛紫,飘飘而散,好不美哉!

在高楼上向下望,这些树昂首挺胸。刚从冬眠中苏醒的新绿,传染扩散,如“洪水猛兽”,遍及整个校园。不知者以为自己身陷绿海,且醉于其中。它们还钟情蓝天,信仰阳光。不断抽枝,不断向上。对阳光的热爱,是它们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此刻,心荡了一下。似乎有暖云飘过,坐在高高的云上,徜徉。

无论如何,这些树总逃不过我的镜头,不管它们多么多么低调与严肃。

除此之外,校园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便是花了。放眼四看,花开在阳光下,校园里,绿树旁。芬芳一拨儿追随着一拨儿,到处亲吻。将封闭的心扉吻开,将熄灭的火吻燃,把发霉的日子吻成诗意的春天。看到这些花,心情不免激动。粉红的桃花永远情,洁白的栀子永恒的爱。还有更多更美的色彩缤纷的花,于我眼前如一个个花季少女。青春着,天真着,梦着,憧憬着,浑然不知凋谢为何物。

是的,校园里的花啊,是一群正待出嫁的少女,而树则是她们心目中最钟情最理想的郎。也许我们永远听不懂它们之间的语言,它们或许以唱情歌的形式已经私定终生,或许以眉目传情的暗箱操作决定山盟海誓。我们会怀疑,它们相距甚远,如何能够在一起?但,亲爱的,不要忘了,距离产生爱情,不是还有芬芳吗?不是还有蜜蜂、蝴蝶?

有了花与树,总不免有人。从一道真正的风景里,会走出一个人。他应该有纯正的自然的心境,所有思想寄托于无限春光中,享受来自自然深处最美也最让人惬意的那种感觉。校园依旧在无限春光中。热烈的阳光抨击着一切懒散。人们都精神抖擞着,歌唱着,舞蹈着······

这应该是一种缘,来之不易;这应该是生命与春天签下的合同。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一场交易,正神秘着进行着。

春天,是一个开始,就像花与树,开始他们崭新的爱情,就像人,开始我们自己的奋斗,就像我们的校园,开始了它最富诗意的青春之旅。

诗意的散文11:莲花呀莲花

文/张光明

莲花,一种多么美丽诗意的名字,一提起来,仿佛就进入了一种空灵,庄重、圣洁的意境和境界,哦,莲花是一种在浩淼的烟波上翩翩舞蹈出下凡仙子般曼妙仙姿的特别花朵,在天地辽阔中演绎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朵,哦,岂止是阳光映照得莲花分外红润,其实莲花反过来映衬得大地更加葱茏苍翠、广袤开阔;映衬得天空更加明净而朴素、辽阔而旷远;映衬得,白云更加悠悠飘移洁白,阳光更加闪闪亮亮的芬芳,大地更加葱茏而广阔。莲呵,让天地为之动容。

感觉莲花,总是有一种翩翩然的端庄的诗意美,美丽而不娇艳,惹目而不招摇,妩媚而不轻浮,随风舞蹈而不露半分放浪,全身无处不在的是散发出来的那种洁身自好,不容亵渎的端庄圣洁美。走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看多了浓艳繁华、贪恋富贵的女子、那样地在各种膨胀的欲望中沦落,甚至自我作贱,如果世间的女子都如莲花般高贵庄、重地绽放,我们还会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混乱吗?因此,总不免对乡村浩淼烟波上的莲花心驰神往,总想去池塘边、湖泊边,静静地伫立,静静地观赏莲花。

在那样的天高地阔中,烟波在阳光的闪闪亮亮中浩淼着,一层层的阔达碧绿的荷叶,漫无边际地铺展开去,仿佛只有把这样别有灵性灵动的绿意渲染到极致,沉吟感叹般地弹奏出绿的韵律,绿的抒情旋律,才能唤来,迎来一朵朵莲花,并伴奏它们的翩翩起舞。也唯有那样的荷叶之绿,才能映衬出莲花的高贵、庄重、圣洁之美。站在一望无际的荷花前,自己也仿佛化入了阳光,化入了天空的空灵空阔空茫无边中,生命如蓝天大地一样博大无边了,焕发出一种蔑视世间丑态丑恶的大气。

莲花呵,高贵、庄重、圣洁,却绝不冷艳,更不冷漠,反而有一种本色朴素的亲和感,让人去与之心心相印地亲近,喃喃低语地亲昵。其实,世上很少有花能如莲花般直入心灵,给人以心灵的抚摸擦拭,抚慰在尘世挣扎中的累累伤痕,擦拭掉心灵中的种种污浊的欲望和一团乱麻的纠结,让疲倦的灵魂轻轻地舒展如莲。难怪佛家中的佛、菩萨、罗汉、都坐在莲花座上,莲花才代表了高贵、庄严、圣洁的极致,难怪母亲小时候对我们说观音菩萨比世上的任何女子都美丽,观音菩萨也是站在或坐在莲花座上呀!那满塘满湖的莲花哟,想是那些一代代一世世在尘世中走过一遭,不忍再来世上受一点点轻薄作贱的女子而纷纷投胎转变为莲的么?

难怪有诗人说:“生当如莲花般高贵、庄重、圣洁之静美”。绽放到了极致,才能如此令佛、菩萨都神往敬重,才能在污浊的世间传经布道般唤醒芸芸众生的慧根,形成了莲花那美仑美奂,无法言说的超凡脱俗的气质、神韵、韵味,让人欲语还休,只能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天地间,临水而望,永不厌倦,进入至乐至美至空至灵的境界。

诗意的散文12:诗意的赵老师

文/钟春香

我相信,所有89级初一六班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第一个教他们地理并担任班主任的赵老师。赵老师在灿烂的霞光中,展开中国地图,深情地对我们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它每一寸土地,将是最可耻的事情!所以你们一定要学好地理,为走遍祖国,为保卫祖国做准备……”

二十年前的那个秋天,刚刚师范毕业的赵老师,在杜鹃花开的清晨,用他激情昂扬的话,迎接了我们这些刚刚要长起来的,既活泼调皮又黑瘦自卑的农家少年。

我们班是学校里出名的烂班差班。本来入学成绩就不好,再加上那几个活跃分子翻江倒海似的闹腾,教室里时而尖声怪叫,时而鼓掌傻笑,有睡觉的,有瞅窗外的,有扔书撕本子的,后来还有听评书说相声的,几乎除了赵老师,其他任课老师不是被我们气炸了肺,就是折戮沉沙,永不登我们教室的门。

最后只剩下了赵老师,他正了正自己的眼镜,说:“同学们想气我走,我还不走呢,我问你们,你们还真破罐子破摔了?可我手里要是有一个破罐子,说什么也舍不得摔!谁再说我们班是差班、烂班,我就和他没完!谁再承认自己是差生,我就请他走出这个教室,像咱们这样的穷孩子,俯下身子学习,脚下才会有路啊!”

班里开始有隐隐的哭泣,继而是热烈的掌声,当悲壮悄悄抓住我们幼小的心,我们终于鼓掌而哭。

在潜意识里,赵老师就是拯救我们这些泥孩子的人。我们中间有背着自己弟妹上学的;有交不起学费,接受他救助的;还有一些真正卧薪尝胆负载家庭希望来读书的。但我们这代人就是平静得出奇,既没有那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迈,更没有憧憬未来建设未来的雄心。

赵老师用诗一般的地理课,告诉我们怎样在人世间行走。他挥着教鞭说:“看啊,孩子们,平原上的小麦玉米红高粱,孕育了你我和远古的圣人,于是孔子捧着《诗经》,走过古老的黄河岸边;于是战国的烽烟,在这片土地上肆虐地燃烧,于是神采奕奕的东方朔,穿越广漠的平原,辅佐一代明君!淘尽岁月的尘埃,你知道这里物化天宝,这里人杰地灵吗?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双脚站立的地方……”

我以前从不知道地理课会使人着迷,黄河的九曲回肠,长江的潮涌月夜,诗一般引领我们到达心灵的天堂。古树上的大钟,在赵老师的摇晃下,发出悠远绵长的声音。阳光明媚,杜鹃花开,树影零乱,叠映他深深浅浅的笑。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走向教室,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翻开书本听他讲课,成了我们最向往和期待的事情。我们都认为赵老师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平凡的幸福,可是他这一生既没有娶妻生子,也没有奉养父母双亲,在他24岁的时候,就查出患上了尿毒症,而且都到了晚期。

我们在为赵老师筹款的时候,一直请求他的父母,让我们见一见他,因为我们是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唯一的一届学生,除了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听过他诗一般的地理课。可当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不能睁开双眼,我们看不到他任何的留恋和怨恨,生命就这样静静地来,静静地走。三天以后,我们听到手术失败的消息,赵老师离我们远去了!

星河灿烂,人生无限,我们又将在何处相逢?那一年的秋天,母校迎来国家的好政策,漏雨的红砖房教室将要推倒建成气派的教学楼;花坛里的古树和那些盛开的火红杜鹃花,也阻碍了学校的扩建,将要被砍伐和掩埋。在红砖房轰然倒塌的那一刻,在杜鹃花不情愿离去的那一刻,在古树连根拔起的那一刻,老校长悄悄地收藏起那个古钟,封存了我们所有的记忆。

可是我们真的能够忘记吗?忘记蝴蝶虽有一双潮湿的翅膀,但它终有穿越黑暗的力量吗?虽然我们都将步入人生的中年,但是我们没有因为弱小而放弃,没有因为孤独而不勇敢,是赵老师那摇晃古钟的身影,是他于黑暗、贫穷、孤独的地方,展开的美丽华章震撼了我们!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不能忘却的是,我们真的曾一起抵达过心灵圣洁的殿堂!

诗意的散文13:诗意春节检修

文/李凤高

我在煤矿机电部门工作三十余年,现在虽然不干老本行了,回味初心还是蛮诗意的,尤其是其中所涉及的许多安全细节,我相信,个中滋味只有经历了,才能真真正正体会得到。

我1983年参加工作,1984年的春节检修,是去矿井主井绞车房给电机除尘,大家立好了三脚架,施工负责人安排三个人每人负责看住三脚架的一根腿子,我就是其中之一。工作中,我仿效他人一边用手扶住腿子,一边用脚挡住柱脚严防它跑出支窝,起重机渐渐开始承重,电机盖子被吊了起来,这时候,就非常关键了,绝对得死死盯住每一根腿子,不能有半点闪失。还好,检修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不过事后师傅对我的表现评价是:有点发呆,要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处之,检修现场千变万化,各种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需要我们去机智应对,绝不允许存在丝毫的侥幸与蒙混想法。

随着工作经验的逐渐积累,在1985年的春节检修中,我基本做到了眼勤、手勤、腿勤,来来回回给师傅门递递材料、工具,跑个腿学个舌,打打下手,都能应对自如了。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心情也比较诗意,信手拈来,就写下一首小诗《唱给节日检修工人的歌》:“节日的煤城/家家团圆人欢笑/好不热闹/你们的节日/却过在井巷/过在机房/别有一番味道/虽吃些辛苦心也甜/为的是矿山血脉/涌动一个新的春潮”,这首小诗很快就在我们的矿工报上发表了,这对我的业余文学创作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渐渐地,我开始觉得繁忙的维修工作不再是枯燥乏味,而且充满了诗意。

一转眼七年就过去了,单位春节检修涛声依旧,这次是清洗副井绞车的减速箱。箱体硕大,开盖后钳工师傅们用汽油清洗箱内油污,由于工作量大,干了好长时间还没干完,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家正专心检修,干着干着,突然就有一位师傅晕倒在了减速箱箱体里,可把我们给吓坏了。大家急忙将他抬到厂院里,解开他的上衣和裤带,大声呼喊着他的名字,又是掐人中,又是做人工呼吸,好不容易才使他醒来。后来才知道,他是由于清洗检修部位用了大量汽油,导致了苯中毒,结果住院治疗了一个半月才痊愈上班。领导在分析此次事故的教训时强调:一是施工现场空气流通不畅,没有通风措施;二是一人在苯浓度较高区域工作时间过长,没有做好后备人员的及时替换工作。认定本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关键是安全工作没有跟上。所有参加检修人员,必须针对本次事故,做深刻反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提高安全意识,筑牢安全防线,今后在每次施工之前,必须先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安全施工规程,认真严肃的加以学习贯彻,事先做好各种预案及各项准备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决不能让类似事故重演。

1999年春节检修时,我已经担任单位的机电技术员工作了。检修之前由我来负责认真编制检修计划,制定严格的安全施工规程,指定施工负责人、安全负责人,明确各自所肩负的责任。报上级技术主管部门把关审批后,于检修前,向所有参加检修人员认真贯彻此安全规程,检修人员无异议后,必须在规程后面的纸页上郑重承诺签名,签下各自应承担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所有的工作都做的天衣无缝了,我还是心怀忐忑,如履薄冰,积极配合段队领导一起,共同看住安全,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

回首来时路,行百里者半九十,春节检修的确经历了不少,在安全上万幸自己没有马虎大意过,心亦坦然,情亦坦然,如今改行从政工,品味初心,亦苦亦甜,所谓谈笑凯歌还,作诗的功夫远在诗外,应当最最符合我此时此刻的心境。

诗意的散文14:金村,长江之畔的诗意家园

文/陈利生

一直都惦记着苏南的金村,在这个四月天终于成行。

刚踏上金村的土地,我的心就随着这灵秀静谧、典雅古朴的苏州文化古村而莫名激动。激动之后,马上归于平静。人—静,心自然空灵。

春天,嫩绿的色彩在村坊间恣意蔓延,一种清新的气息涨满视线,塞满鼻息,沁入灵魂深处。远处的“金村苑”牌坊,静静地兀立着。那些关于金村的往事、古村的气息,穿越时空隧道,倏然而至。

金村,15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晋代兴村、明代兴业、清代兴街。据载,到了明末清初,金村商号林立,商贾云集,富饶丰裕,俨然成了江浙一处繁华之地。

长江哺育了金村,也演绎了不少人间传奇。在这块土地上,流传最久的恐怕是“金七抗倭”的故事了吧。嘉庆年间,江浙两省沿海屡遭倭寇侵扰。金七率领乡人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百姓为纪念这位抗倭英雄,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金村庙会。

吴风吹拂几千年,长江浸润几千年,再坚硬的种子都会发芽。金村,真不愧是滋养读书人种子的沃土。“二十余井井井流甘,一百余家家家识字”,即是金村崇尚诗书耕读的写照。自明清至今,涌现出8名进士、13名举人、100余名太学生和秀才、9名黄埔军校生和20多名海内外正教授级人才。

小村是渐行渐远了,但她深厚的人文底子,却依然从那一个个名字里传达出来——医德盛名的金兰升、善古文辞的金鹤冲、金石学家赵古泥、虞社社长金鹤翔、文学大家钱谦益……无一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一册册泛黄的家书,一页页尘封的历史,一行行隽永的文字……道不尽这风月柔情,览不遍这前朝旧梦。金村人就这样沉迷于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为文化,这里诗书不断,弦歌不辍;因为文化,这里蝶舞莺飞,满眼春光。

穿过幽幽深巷,便踏进了古色古香的“园茂里”,这里曾是早期党革命活动的所在。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疲倦而又高大的身影,如点点星光在黑夜中闪烁。他们坚信,长夜过后,终将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这不,屋前那一口古井,井壁上长满了墨绿的苍苔,井栏尽是吊绳勒槽,斑斑驳驳,该经历多少岁月的风雨。面对古井,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南湖的红船。

这边,是烟雨沧桑的古民居,青砖、黑瓦、白墙,倒映在水中,犹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小桥流水,纤嫩的柳丝,扭成万般思绪,轻风摇曳,任流水泛起的涟漪。漫步在这样一个古村落中,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这不,那暗泾烟柳,永昌晚枫,见证了金村园起伏的历史。古树们静静地站立成一种姿势,也许只有它们,能读懂这座村庄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

那边,是一排排漂亮现代的新民居,掩映在红花绿树之中。这样的风景“倏”地一下进入视线,让人眼前一亮。过了小河,原来有这等美丽的风景在等着我们。

古老而又年轻的金村,显得安静祥和。

匆匆的我们,不免生出几分羡慕。文友说,看了金村,就有想住下来的冲动。我相信,这不是矫情。我确信,大伙也与我一样,早已醉倒在金村风姿绰约的小巷里,迷失在金村这本厚重的古书里。

诗意,是人们自古以来就追求的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之中,诗意从来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我想,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处纷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那么你就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拥有一片纯净的天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许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梦境。

回眸,再望一眼春风里的金村,绿意葱茏,阳光轻泻。在这个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如一阵轻盈的风,带着淡淡的诗意,带着淡淡的乡愁,一闪成过往。

长江边的金村,我远道而来,只为看你一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