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立冬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立冬散文1:立冬 深切的思念
文/孙雨
今日立冬,平日喜鹊成群的科技园区,突然来了一只体型硕大的乌鸦。 一大早便顶着晨风在楼顶上恬噪,声音低沉而洪亮“哇!哇!啊!啊!”,使人想起“闭上你的乌鸦嘴” 的段子。果然,鸦嘴一张,让人心慌。告诉你万物萧杀的冬天到了,芸芸众生将失去自由。
其实,今年立冬前的赤峰在经历了霜降节气的一场寒流后,便迎来了连续十几天的“阳春”天气。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一丝风。至11月5日、6日,也就是立冬的前一两天,白天气温升至15度以上。我在英金河大桥桥墩旁观察:昨晚藏在缝隙中的那只瓢虫,享受了一早的温暖阳光,在九点左右便开始慢慢爬行了。还有,在秋末草地上一过就爬满全身的那种褐色的,形似蚜虫又比蚜虫大出一倍,微壳下藏着微翅的虫儿,如今也云集在这向阳的墩上。有的聚在一起亲热,有的爬几步就亮亮纤细的腿儿,晒晒太阳。平日缀网劳殊的蜘蛛,是没有心思再去结网了,在这一堆美味中孤独穿行。当然,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昆虫在那里聚集,和平共处,共享这一年里最后的温暖。
有时,专为那满树来不及慢慢变黄,就被一夜寒流冻在枝头,虽然枯萎却依然泛着绿色的叶子,送来一阵风。你仿佛正经历一场骤雨,万万千千的树叶瑟瑟而下,画着美丽的弧线随风飘落。但就在这时,风住了,阳光依然温暖,虫儿依然快乐。
下午,我看见一只蚕豆大的蜘蛛在地上爬行,便俯身让它爬上我的手指。它借着手指的温暖着实歇息了一阵子。我看见它细细的长腿的末端已经发白,几乎已失去活力。过了一会,它似乎恢复了一点力气,便果断翻身落地。我费了好大得劲才在几片枯叶边找到它,目送它走向心中的那一点温暖与自由。
只是能走的就都走了啊。夏天雨前贴地而飞的燕子,池塘边穿梭的“鱼郎”,还有树林中唱遍南北的鸟儿,如今是都不见了踪影了啊!还有,夏天在连绵无尽的由紫花苜蓿铺就的草地上蹲伏的那只肥硕的灰黄色的野兔,我早就认定它就是人类社会中的贪官,一看势头不好,凭着腿快,又没有什么天敌,一溜烟跑到国外了。
剩下的只在坚持。晚上从红山下的树林穿行。园区突然不见的成群的喜鹊却在这里或飞或落,深沉迷恋着脚下这片土地。于是你的心中也激荡起阵阵暖流,唤起那份曾有的真情与热爱。四季轮回本是由不得人类刻意摆布的,你不喜欢冬天,冬天也要来。你期待春天,就想起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立冬散文2:冬日三题
文/孔伟建
南窗
冬自立冬始。
立冬来临,天气渐冷,我这间向阳办公室人气渐旺起来。工作之余,大家往往会过来坐会儿,晒晒太阳,聊聊天。他们都说,冬天,晒晒暖真好。
窗户一面,大而敞亮。窗台上,一年四季,绿色不断。
其实,都是些易养的泼辣的花草。吊兰、芦荟、龙血树。
龙血树是别人淘汰的,我见了,不舍,搬了来。刚来时,它的蜡质叶子都要枯了,我给它换了土,浇了水,把它放在窗台向阳处,渐渐地,它大病初愈般的有了起色。现在,长势喜人。
吊兰,也是从别的办公室移栽过来的。一开始,很小一株,柔弱的样子犹在眼前。可现在,它分蘖繁殖得厉害,整个花盆都快装不下了。来串门的,见了,有喜欢的,就移了一棵去,一来二去的,不知惠及了多少人。
芦荟,其貌不扬,却有药效,招人待见。从一开始的一小株,现已繁衍了十几株。大大小小,遍布窗台。
照料花草,不过举手之劳,却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再易养的花草也要照料。
鸟迹
一只鸟飞了出来。它是从一片树林里飞出来的。
每天,天不亮,我就去爬山,爬那座叫做龟山的小山。
天冷了,夜愈长,天明得愈晚。一路之上,鲜有人迹。当我一步步爬上山顶,俯视山下,才见星星点点的灯光亮起。
下山之时,才见曙色。熟悉的山路、熟悉的山林都慢慢现了原色。就在这时,我常会遇见一只鸟或几只鸟。
树是柏树,不知植于何年。这儿一片,那儿一片。许多树,挤在一起,反倒显得安静了。
我就站在小树林身边,听见扑拉一声,一只鸟儿飞走了,不见了。而我,还呆立在原处,思考小鸟出走的原因。
我看不见鸟长得怎么样,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大小如何,这些,我都一无所知。
我不知道,它住在哪里,它有无巢穴。我只知道,它是一只鸟,一只能挥动翅膀的会飞的鸟。
我听得见翅膀扇动空气的声音,它是因为听见了我的动静,还是受了惊吓,才早早起床?我是不是惊扰到了它?
我所目击的这次飞行,只是眨眼功夫。
它飞向了光明,转眼,就不见了踪影。
并非所有的不知所踪,都是遗憾或者灾难。我知道,那只小鸟,一定在不远处找到了乐子。
枯草
一岁一枯荣。
一到冬天,我的心就会变得空旷。
朔风吹起,野草枯黄。几个忘摘的秋瓜悬于篱架之上,随风摇晃,凌空体验着高处不胜寒。
我看见枯草,我的脚踩在上面,我感觉脚下软软的。我似乎听见一种声音,一种来自枯草的声音。我想用一些文字来形容这声音,可我一时找不到。
这些行走于大地上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一生的漂泊,无声无息。
我知道,接下来,还有新生的草在春天蓬勃。如同黑夜之后,白天再来。
这些小草的沉默,并不等于失声。
动物植物,大自然的一切细微事物,都被轮回牵着。一生一死都关情,一动一静皆有趣。
你,我,我们,本来就是尘土。最后,终将复归沉寂、归于尘土。
立冬散文3:冬天趣称
文/刘广荣
在我国,人们习惯把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的三个月称为冬天,也指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们对冬天有多种不同的称呼,而文人墨客的有些称呼更是十分有趣。现采撷几种,与大家分享。
最常见的是把冬天称作“冬”,此乃简单明了之称。从有文字记载开始,至今一直沿用。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冬天的。如《兵车行》中有这么一句:“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诗人饱受战乱之苦,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笔下的冬天是萧条零落的。
古人提到“冬”的诗句数不胜数,“冬来三度雪,农者欢岁稔”(元结《雪中怀孟武昌》);“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由此可见,“冬”字的文化内涵何其丰富!
古人很多时候叫冬天为“三冬”。农历十月古人称孟冬,十一月称仲冬,十二月称季冬,这三个月合称“三冬”,故以“三冬”指冬天。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云“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唐代薛逢《九日郡斋有感》:“白日贪长夜更长,百般无意更思量。三冬不见秦中雪,九日唯添鬓畔霜……”薛逢被贬为蓬、绵二州刺史,离开京都很久了,可无雪的冬天,他的心仍然是寒凉的;南宋吴潜在《望江南》中歌咏冬天:“家山好,好处是三冬。梨栗甘鲜输地客,鲂鳊肥美献溪翁。醉滴小槽红。”吴潜眼里冬天是美的,有朋自远方来,纯朴的家乡人备一桌佳肴,用小槽红酒款待客人。与朋友畅饮,互相嘘寒问暖,借酒怀旧,其乐无穷……
冬天一片清凉,故它又有“清冬”之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冬夜集赋得寒漏》:“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唐代诗人王维《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云:“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冬天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天又称“九冬”。《初学记》卷三引《梁元帝纂要》:“冬曰玄英,亦曰安宁,亦曰玄冬、三冬、九冬。”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唐代尚颜在《除夜》诗中写道:“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明初文学家、军事家刘伯温说过:“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世上有人行大善。”
古人把冬天称为“北陆”,乃最有趣的称谓。《隋书志七曜》记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北陆原指太阳冬天之方位,后来被文人用来代称冬天。如西晋张载《七哀诗二首》中有一句“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唐代王季则在《鱼上冰》中写道:“北陆收寒尽,东风解冻初。”
此外,古人还把冬天称作“严节”“玄冬”“穷冬”“穷玄”“英玄”“岁馀”等。
立冬散文4:初冬暖意
文/陌上桑
立冬了,黄昏时分出门买东西,却不料起风了。
初冬的风,带着寒意,挟裹着阔大的梧桐树叶,呼啦啦作响。红的、黄的、褐色的叶子乱纷纷落下来,在地上翻卷起波浪,竟带着几分肃杀之气。这风,作势要进行最后的凛然扫荡,绝不拖泥带水。
寒意如蜿蜒的汗迹子,从衣襟倒过来攀爬到脖颈,不由紧紧衣领。路上行人稀疏,偶有车辆怕冷似的箭一般飞过。一辆人力三轮垃圾车正缓缓前行,落叶缠绵地追逐着它的脚步。车的主人,身着显眼的警示黄,猫腰费力蹬着车子,不时下来清扫。
暮色渐起,橘色的灯光次第亮起来,小城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一盏灯是为他亮着的。我忽然希望风能停下来,叶子也不要再落,好让他尽快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那个亮着灯的温馨的地方,他的妻子一定早早煮好了饭,盼着他早点回去。
他手中的扫帚划出几道爽朗的弧线,路面立时变得白亮亮光堂堂的,可风又来和他做对,刚归拢的落叶又调皮地飞出去几片,他耐心地和落叶捉着迷藏。终于,叶子在路边变成了一堆金黄的风景,他回身去拿撮箕,这次风倒挺乖巧,安安静静的,却是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和他开起了玩笑,叶子遂又散乱一地。
一对母女依偎着走过来,母亲亲昵地搂着女儿的肩膀,两个人边走边饶有兴味地说笑。她们已穿上了鲜艳的防寒服,给冰冷的街道增添了一抹亮色。看到刚刚清扫过的地方,又飘下几片落叶,女儿忽然弯下腰,一片片捡起来,她的小手捧着一捧金色的叶子,小心翼翼地走着,临近垃圾车,她松了手,叶子排着队落入车厢。女孩欣慰地拍拍手,母亲远远地望着这一切,微笑着,女孩快走几步,拉起母亲的手,走入前方的灯火中。
从超市里出来,几滴冰凉的雨落下来,风住了,扫落叶的人不见了。街灯一片橘黄,忽然想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意,这一刻特别想和一个人享受一下这真实而温暖的意境,于是我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立冬散文5:立冬记
文/万承毅
朔风吹进渝南小城,一阵紧似一阵。广场边、街道旁、楼栋间,眼见之绿更加浓郁,氤氲着薄雾似的,白蒙蒙又幽深深。日子突地变得沉郁和悠长起来。
是立冬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已然尾巴。春秋是美丽的,春花秋月两相宜。夏有荷香蝉鸣相伴,也不寂寞。唯有冬季,冷寂,凋敝,鲜有人喜欢。一年之末,万物收敛,严肃端庄,貌似冷漠,实则为了来年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不欢不怒,不怨不嗔。犹如父爱,深沉含蓄,少人谙解罢了。
立冬,冬季从此开始。来年从此孕育。四季轮转,生生不息,冬的规避和藏隐往往令人忽略了它的贡献和作用。一年之初,从冬算起,方才圆满;犹如孕母,怀胎三月,始见人间春暖,令人欣喜开颜。没有冬藏,哪来春花?
冬也并不无趣。冬之佳话趣闻,因为冬雪飘零、积雪如絮,平添一份诗意、多增一种温情。白居易与刘十九雪夜邀饮、把酒夜话的脉脉情谊,因为一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流韵千年。没有小火炉、没有天欲雪,没有天地之间寒气压城、白雪将临作背景,这场酒也仅算友人间一场小饮,稀松平常。
王子猷雪夜访戴更是令人叫绝。雪夜睡醒,开室酌酒,四望皎然,慢步吟诗,忽忆戴安道,乘小船去访,行经一夜到了,却造门不前而返。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雪夜兴起、乘舟访戴,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一切都变得洒脱、畅快、淋漓尽致!如果没有了“大雪临夜”“四望皎然”作铺垫,想来,王子猷的兴致也未必能调起,自然就没有了雪夜访戴这段佳话。
立冬之后,飞雪飘洒,以雪为约,踏雪寻梅,一切都变得诗意起来,飘逸起来,洒脱起来。还不知多少逸闻趣事由此生发,令人神往,叫人愉悦。可见,冬季有趣。
立冬后,口福高。民俗有云:北吃饺子南吃葱,铜锅羊肉好过冬。身处渝南一隅,算是江之南,吃葱倒是没怎么听说,当地人唯独对“立冬吃牛羊”颇为喜好。霜降以来,风寒雨冷,天地渐呈萧索凉寂之态。大街上、小巷道,各种羊肉牛肉的店招一日多胜一日,迎风簌簌飘摇,鲜亮成一面面旗帜。羊牛肉香渐次扑腾四溢,满街飘逸,令人垂涎。而效果也颇为显着,进出食客竟也日盛。
本地有着名的“杨四羊肉”汤锅,主人姓杨,排行第四,人称“杨四”。老家在盛产羊子的关坝镇上,十多年前就开起了羊肉汤锅,其味也正、其汤也鲜,性温味甘、暖中补虚,名声渐盛。每逢冬季,餐馆火爆,几进几出的馆子,食客人满为患,伙计穿梭不停,一片闹腾。后来,杨四将羊肉汤锅开到了城区,成为“好吃狗儿”们冬季必去之地。立冬那天,本地熟人相见,还会问一句:“去杨四了吗?”方才算得跟上了节气的潮流。
立冬始,人怯寒,懒动弹。自此,人们四肢疏懒,喜欢蜷曲于室,用脂肪肉膏御寒斗冷,时不时肚饥腹饿。“立冬补冬,补嘴空”“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食补,算是为明春蓄能积量,苗条淑女们开开吃戒也无妨。万物皆知在冬季收藏,冬眠,积蓄,人也应该适时敞开胃腹,该吃吃,该喝喝,以慰一年辛劳、以补孜矻之身,为明年奠基垒石,方能迎来春暖花开。
如此,立冬日,冬之始,人有了慰藉,有了祈盼,寒凉悠长里也盛开出美来。
立冬散文6:立冬的样子
文/马浩
立冬,意味着时序进入了冬天。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都被六个节气充填,立冬,是最后一个季节冬季迎来的第一个节气。我总觉得二十四节气,是中原人根据中原地带的时序物候变化总结出来的,江南塞北,只能作参照,不完全对的上号,就拿立冬来说,立冬是什么样的,无疑黄淮地区的物候最有发言权。
霜降一过,秋天便走到了冬季的地界,带头赶来的风里有着砭骨的寒意,河流似乎更细瘦了,更清冽了,河边的芦苇仿佛一下子变得刚硬了起来,芦花从灰到白,此时,农人要开始割芦苇,铰芦花,留着芦花越冬御寒。
寒冬,芦絮可以用来填鞋,把芦絮捻成线,编制成芦茅鞋,芦絮还可以铺在床上当褥子,在物质贫寒的年代,人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
水边野生的菖蒲已不再苍翠,大约由于水分的被秋风抽干了,进入冬天,便耷拉着脑袋,割罢芦苇,顺便也把菖蒲收了,在河岸边晾晒着,晒干了,可以用来织苫子,菖蒲的叶子里天生着气孔,可以保暖,苫子可以当席子铺,也可挂在门外以作门帘,冬天,闲居在家,屋里生着火,阳光从苫子缝隙中溜进来,屋子是暖暖的,人是惬意的,一任冷风吹。
穿心红的红萝卜,萝卜缨好像不怕霜降,一星半点的霜奈何不了它,翠生生的,立冬了,西北风随时都可以吹来,趁着天气暖和,拔回家放心,拔萝卜时的心情是愉悦的,感觉哪只脆甜,拔出来,撸去叶子,用叶子擦擦萝卜身上的土,用大拇指剥皮,此时的萝卜皮非常好剥,从头剥到尾,卷曲成螺丝状,随手甩在一边,白莹莹的萝卜玉一般的质感,一口咬下去,冰裂般的清响。
大白菜蹲在田里,像位守望者,在等待着冬的如期而至,它对寒冷有着先天的免疫力,大白菜古人称之为菘,意味着冬日不凋,岂但不凋,反能在寒风中生长,农人为了让大白菜抱心生长,便在立冬的时日,用草绳把大白菜捆起来,以防叶片四散开去。
大白菜,不到天气落雪了,是不会砍的。大白菜经冬的历练,味道甘美。
辣疙瘩,一种类似青萝卜似的大头菜,立冬之后,拔完萝卜就开始拔它了,它不好直接入口,天生就是为了被菹,也可切成丝做成小菜,俗称辣疙丝。
辣椒也要割了,也有人连根拔起来的,那是种植的少,种植面积大只能用镰刀去割,辣椒棵上缀满了红的紫的青的辣椒,辣椒叶依然青青的,枝叶间还有白色的辣椒花,可惜生不逢时。
把辣椒棵子拉回家,垛在院中,随吃随摘。
棉花也要拔了,成熟的桃子,拔下来依然可以吐絮,没有成熟的,已无法成熟了,时令到了,拔下来,拖回家,分成若干小垛,码放在门前的空地上,等着棉桃吐絮,再去采摘。
……
此时,该收的已收,小麦在寒风中默默地生长着,如果发现麦苗长势太好,要用碌碡碾压,长的时机不对,不利于抗寒越冬。与小麦陪伴的,尚有油菜,多在田头地脑的边角地带。
立冬时,各地的人们为了利用好物产,过好日子,慢慢地形成了地方习俗。
黄淮地区,立冬要挖地窖,窖藏萝卜、山芋、白菜,要编织草苫子,用草封堵俗称雀户眼的屋墙上的小窗户。
据说南方,像绍兴一带,立冬有酿造黄酒,唱社戏的风俗。
塞北则开始储备食物,开始漫长的猫冬时光。
季节有季节的样子,节气有节气的样子。立冬是什么样子呢?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漫画了几笔,在漫画的过程中,感受着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立冬散文7:秋将去 又立冬
文/王霞
一场秋雨一场凉,这凉着凉着就到了十一月。这个月里有个标志性的节令:立冬。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有四个标识着季节开始的节气:立春、立夏、立秋,还有就是立冬。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农耕时代,冬意味着秋收结束,农作物收割储藏,人要规避寒冷了。
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远在汉魏时,天子要在立冬这天亲率群臣举行祭祀典礼,一是迎接冬气,二是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旌表与抚恤。在民间也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人们在这天以时令佳品祭拜祖灵,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同时,也在这一天放松休整,饮酒为乐。渐渐地,这成了立冬时最通行的风俗。这也符合秋收冬藏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春种秋收后,农人已经消耗了绝大部分的体力和精力,需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利来年春暖花开时进行新一轮的劳作。
既然是休养生息,用丰富饮食犒赏全家就成了要紧的事,有句民谚“立冬补冬,补嘴空”,说的就是这个理。我国地大物博,南北气候不同,习俗也有不同。在南方,人们会烹调鸡鸭鱼肉犒劳一家人。到了北方,则是以饺子作为主打。吃饺子过立冬是有讲究的。立冬是秋冬之交,因此有“交”子之名的饺子是当仁不让的标志性食物,这和除夕夜的新旧年之交替有异曲同工之意。
吃饺子还有另一种让人温暖的含义。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回乡时正值隆冬,看见南阳的百姓饥寒交迫,耳朵多被冻伤,又兼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就总结了多年的临床实践,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人们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于是,过冬至吃饺子就成了习俗。再后来,人们在立冬这天也吃饺子。有句很有趣的俗语是这样说的:“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酿冬酒也是立冬的一件大事。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记载:“上辛,命典馈渍曲,曲泽,酿冬酒。”说的是在立冬时要做好酒曲,用来酿冬酒。此时,稻谷已收,有了酿酒之材,又兼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能发酵形成良好的风味。因此,人们把从立冬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酿酒的时间称为“冬酿”。所酿之酒,以备此后的冬至、除夕等节日时祭奠天地君亲、祈求福祉所用。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诗人李白在《立冬》一诗里,就写出了品冬酿作新诗的雅趣。
古人非常重视立冬这个节气,还因为常常依据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一季的寒暖,有个说法叫做“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
当漫长的冬季在休养生息中缓缓度过时,也预示着繁忙的春天就要到来。是啊,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立冬散文8:清晨的冬风
文/徐子婷
立冬刚过,天气就冷了。枯黄的树叶随着潇潇的寒风,纷纷投身于大地母亲的怀抱。远处的青山瘦了,近处的小草枯萎了,树枝好像赤裸的木偶,机械地扭动着身躯,似乎在和昨天告别,满目萧条、满目枯黄……
冬天的悄然而至,让我好不适应。天空的星星闪闪烁烁,或隐或现。屋里还是那么冷,我躺在床上,下意识地往被窝里缩了缩,透过月光看窗外,甚至还能听见寒风的呼呼声。渐渐地夜空开始发亮了,这时的我早已被窗外的景物吸引住了,只有在乡下才能看见如此美丽的夜空,才能感知星星带给你的问候。
快乐的世界苏醒过来了,天色已经微明。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空气里却已经弥漫着破晓时的寒气,透过窗户,朦朦胧胧地散发着一股清香。这时候东方的天空已经发白,在白亮亮的天幕背景的衬托下,那突兀高大的黑山峰的轮廓也就显得更加清晰。从没注意到,在冬天隔着一条山沟的山峰原来是如此雄伟,豪无荒凉之感。高大的山峰连绵起伏,像保卫家园的巨人,顿时让我不再害怕。天色更亮了,东方露出一抹红霞,在蓝天的映衬下,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虽说冬天的太阳不会火热,但却是温暖的。
走在小路上,享受着冬天带给人们的快乐。踩着几片快要起飞的枯叶,静静地捕捉着冬的美丽,我在用特别的方式感受着特别的美。邻家的瓦房仍然闪亮发光,但门口的树木早已凋零,树下毫无猫狗的踪迹,几只小鸟打破了沉寂,它们的歌声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头顶。向远方望去,田地里没有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只有那枯黄的杂草,这大概就是冬天的别具一格吧!深深地吸几口新鲜空气,大声地朝山那边喊出:“冬天,我爱你!”回声久久地回荡在耳旁……
蜿蜒的小路是通往哪儿的?我不愿去寻找,只愿坐在这儿安静地倾听冬风的吟唱,观看着被那调皮的冬风刮起的枯叶,在大地舞台上纵情歌舞。风吹过脸颊,我尽情地感受着冬的美丽,享受着清晨的东风带给我的快乐!
立冬散文9:冬天的清溪河畔
文/李春生
立冬了,几场连绵的阴雨后,气温陡降,不过举目望向清溪河畔,这里依然是色彩斑斓。那些四季桂花,在凛冽的寒风中依然飘逸着幽幽的桂花香,细碎的黄花点缀在绿叶间,生机勃勃地迎接着严寒的到来。这种四季桂是桂花的一个优良品种,四季开花,四季飘香。夏秋两季芳香浓郁,春冬两季微有香气。但在这严寒的天气里,它独守着悠悠清溪,更显端庄高雅、悦目怡情。
河畔一丛丛猫儿刺,(又称鸟不宿)枝叶繁茂,叶形奇特,呈八角刺状,在清冷的冬日越发显得苍翠欲滴,尤其是红色圆润的果实,鲜艳美丽,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颗红玛瑙耀眼夺目。兴济桥边的香樟树,树叶还是那般青翠,寒风里还能闻到香樟淡淡的香味,一颗颗紫黑色的果实隐身在稠密的树叶里,当寒冬降临,万木萧瑟的时候,能看见的高大绿色植物除了松、竹,也只有香樟树了。一年四季在它柔情的庇护下,清溪河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
兴济桥头“一览亭”前的几棵乌桕树,树叶都已经落尽,光秃秃的技丫上挂满了一串串白色的乌桕籽,几只鸟儿正不紧不慢地啄食着树上的乌桕籽。不时在枝头啾啾低语,互相催促在这晴好天气里,多准备点过冬的粮食。乌桕树慷慨地伸展着技丫,一蓬蓬饱满的乌桕籽挂在技头,任凭鸟儿们采食,树底下的草地上也落满了白色的乌桕籽,一颗颗圆圆的在草地上滚动,恰似珍珠一般。记得童年时,乌桕树的籽粒是孩子们的最爱。每到这个季节,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爬上乌桕树,采下许许多多的乌桕籽,做小竹枪里的子弹,即使寒冷的冬天也玩得兴致勃勃。
古亭旁的几株腊梅树,树叶落尽,虬枝疏斜,在枝头萌发出无数花蕾正含苞待放,似乎正翘首期待着今年的第一场雪,她要在风雪里绽放。严冬常来河畔赏梅,更喜欢读咏梅的古诗词,特别是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金风萧瑟,百花纷纷摇落;此时只有梅花稀疏的枝影横斜交错,映在清莹的水波,醉人心脾的馨香在静静地飘浮,伴着浮动的月色,这景象就是一幅着色的水墨梅花图。
林逋诗中的情境,我在这里见过,虽然寒冬里清溪河畔,“岸柳飘零无意绿,却有梅花满枝红。”亭前几株疏影横斜的梅树,每当梅花开放时,我喜欢坐在一览亭里闻着幽幽梅香,看梅树稀疏的枝影映在清溪水中……“严冬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冬天虽然寒冷寂寥,但我依然有梅作伴,即使雪花纷飞的时候,我也常踏雪前来,在树下看梅花绽放枝头,于最寒冷处给孤独的梅花送去我的问候。“折取一枝悬竹仗,归来随路有清香”。在这样万花纷谢的时节,只有树头绽放的梅花装点着银妆素裹茫茫旷野,装点着风雪严寒中静谧的清溪河。
清溪河畔的冬天是美丽的,静静的河水,摇曳的竹林,绿色的树叶、红色的树叶,树头各种颜色的果实,点缀着色彩斑斓的清溪河。就是到了雪花飞舞,冰天雪地的时候,还有梅花开放满枝红。
立冬散文10:温暖的苕窖
霜降过后,很快就立冬了,寒意开始袭人。这个季节本是草木凋零,一派枯萎、破败的萧瑟景象,然而在川东北农村,本该寂寥的山乡反倒热闹起来,勤劳的农人结束了田地里的忙碌后,又满心欢喜开始了另一件繁琐却又充满甜蜜的劳作———冬储。
从土里挖回来、拔回来堆积如山的红苕萝卜,从树上一个个摘下来用箩筐挑回家的柑桔,还有从地里一趟趟背回来的卷心菜,这些人畜今冬明春赖以生存的口粮,敞放在屋里是经不起风霜寒露侵蚀的。川东北的农人不用为此着急,智慧的先辈们早已找好了温暖的居所———苕窖。苕窖不仅仅是用来储放红苕的,这种依据川东北丘陵地貌,在房前屋后小山崖底部水平纵深凿就的两三平方米的小坑,俨然一个安稳的避风港。那些紫的红苕、白的萝卜、黄的柑桔就将在这宁静的避风港里住下来,温暖地越冬了。
然而,把越冬的瓜果搬进苕窖并不是随意简单的过程,农人们总是依据习俗看着节气,选定一个大晴的日子,颇有些仪式感地开始这件他们眼中重大的农事活动。天刚露出鱼肚白,男人们就早早地起床下地,从床下翻找出钢钎、锤子、锄头等农具,一路来到几月不用的苕窖前,前后察看一番,用锤子将苕窖底部凹凸的地方细细凿平。记忆中,每年这个时候,父亲总是把我叫上,给我的任务就是寻找老鼠洞。在父亲“叮叮当当”敲打声中,我蹲在苕窖里,或趴在窖壁前,眼睛紧盯着窖底窖壁的小洞小坑,仿佛一眨眼,躲在洞里想偷吃瓜果的老鼠就会探出头来,调皮地冲我扮鬼脸。
男人们在修整苕窖时,女人们也没有闲着,她们把沾着泥的红苕一堆堆摊开,灵巧的双手麻利地翻拣着,锄头挖烂的、碰伤的、脱皮的通通放一边,留作近段时间食用,完好无损的垒放另一边准备进窖。老人们哄着小孙,也见缝插针地过来帮忙,翻拣柑桔、瓜果,他们把那些大个的、没虫眼的、色泽光润的轻轻放进垫着谷草的箩筐,许是想着来年的好收成或是未来的好日子,他们嘴角总是浮现着温暖的笑意!小孙孙嘴馋了,婆婆大方掰开几个柑桔,向小孙嘴里塞上几瓣,在场满手泥土的女人也人人有份,大家说笑着,双手忙碌着,嘴里咀嚼着,甜蜜丝丝缕缕,在心头荡漾开来。
当瓜果一堆堆分门别类整齐码好时,分拣工作就告一段落了,这时,男人们提来桶,打好水,放上药水,按比例调匀,将手没入药水中,迅速取出,往瓜果身上轻扬,再没入、再轻扬,如此反复。这可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药水洒少了,无济于事,洒多了,又适得其反,瓜果会中了毒一般迅速腐烂。这些药水,不仅可以防虫咬食瓜果,还可以强化瓜果防冻效果,就像为瓜果穿上了一件神奇的保护衣。而于看热闹的我,更愿意把这件隐形的衣服想成是瓜果的“嫁衣”,那一枚枚公公婆婆们爱不释手或金黄或透绿的宝贝,就将穿着新衣风风光光搬进“新房”了。
天已近黄昏,搬运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女人们把瓜果挨个儿装进箩筐,男人们则挑起沉甸甸的担子,大踏步朝着苕窖进发,孩子们则跟着男人跑前跑后,捡拾从筐里溢滚出来的瓜果。苕窖的木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男人挑了一担又一担,一趟又一趟,苕窖里的瓜果越堆越高,男人们的鼻息渐次急促起来,步伐也跟着迟缓起来。
随着最后一筐澄黄的柑桔倾倒进窖,关上窖门,上锁,艰苦而愉快的窖藏工作就此结束。往后几个月,苕窖就成了女人的另一个依靠,仿佛有了苕窖,这个冬季女人操持这个家就不用发愁了。今天想炒盘卷心菜了,明儿个要打苕粉了,后天要走亲戚了,女人们背着篾背兜,牵着孩子就奔苕窖,估摸着份量,想要什么拿什么,仿佛这就是她们取之不竭的“宝库”,她们取走的不仅是果腹的食材,更是朴素而简单的快乐,和女人关于幸福的全部向往。
冬季窖藏的习俗在川东北默默地传承着,垮塌了的苕窖旁又悄悄开凿了新的苕窖。那些由石头和泥土组成,看似不起眼的苕窖,储存着一代又一代川东北农人们的收获、希望和温暖,这份温暖———丰厚而持久,足以带着每一个勤劳的川东北人,以最从容的姿态,越过冬季最凌厉的严寒。
立冬散文11:大雪三候
文/程中学
大雪是立冬之后的第三个节气,这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寒冷的天气更进一层。一般地,北方地区由零星小雪变为大雪天气,而南方也会是寒潮如流,并出现冻雨现象。冷,是这个时节的最大特点。气象专家介绍说,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且是五日为一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一候:鹃鸥不鸣。鹃鸥为鸟类。意为这个季节,天气寒冷,飞禽无踪,走兽无影,连寒号鸟也停止了呼叫。寒号鸟是最懒惰、最爱啼叫的鸟类,栖息于山岩峭壁的岩洞或裂缝中。因为经受不住寒气的入侵,不爱筑巢的寒号鸟冷得直打哆嗦,一打哆嗦,寒号鸟就禁不住发出一声声的哀鸣。然而,一到大雪节气,连寒号鸟的悲鸣声也听不到了,说明天气已冷到了极点。此时,多数动物已进入冬眠或找到合适的地方过冬,大自然间静寂而安宁,正为“冬藏”。
二候:虎始交。虎是哺乳类食肉动物,发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从节令上推算,大雪节气正是虎求偶交配的时期。古人认为,此时为阴气最盛时期,盛极而衰,阳气已经有所萌动,于是老虎开始求偶。虎求偶,是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最温馨的一件事。生命的孕育与延续,珍贵物种的保护,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一面。万物皆具灵性,动物尚有情,情亦暖人心。
三候:荔挺出。《物候说》:仲冬雪季,万物沉寂,一种叫荔的兰草,也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在此时独独长出地面。荔草不是荔枝,而是一种野草,也叫马兰。由此,我想起北方纵横交错的田间、车道上,那些一入春便最先蓬勃出绿意的植物——箭状的叶子以向阳的姿态挺拔成长,并不断开出紫色的花朵。它们被马车、拖拉机等一遍遍地辗压后,却一次又一次地昂起高贵的头颅继续生长。从春到秋,不知疲惫、不知疼痛地在风雨泥泞中贡献生命的绿意。直到秋尽冬来,万物凋敝,所有的人都以为它们与其他动植物一样,灰飞烟灭、无影无踪。殊不知,它们却在这孤寂冷清的冬天里,以天为被、以雪为枕,蕴积了强大的生命力量,独与严寒抗衡,震撼人心。
大雪三候是古人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出的生活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象征着一种精神和力量。它启示、教育人们:积蓄力量,用情暖冬,以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面对一切。冬天来了,连最不起眼的马兰草都在蕴集生命的力量,那么,我们人类又该做些什么呢?冬,也是终之意。那么,我们离春天,自然也不会太遥远!
立冬散文12:乡村『立冬』
文/魏益君
一场冷雨,一阵凉风,把秋天送走了,于是,一个新的节令便如约而至——立冬了。
立冬了,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
清晨,轻柔的风儿开始带着寒意,炊烟的色彩也开始变浓。暖暖的炊烟是那么的惹人爱怜,袅袅的、直直的升起,映衬着苍茫的天空。忽有一阵轻风,烟柱被风儿折弯,压在农舍的身后,像是给农家的院子梳了一条长长的辫子。继而,炊烟渐渐散开,漫上房顶,挂在树梢,笼罩着温情的农舍和农家悠闲的日子。一柱冬日的炊烟,总给人温暖的怀想,使人悠悠然想起灶间烧火的母亲,和被灶膛跳跃的火苗映红了的那张慈祥的脸庞。
村头的白杨林开始叶落纷纷,林子里铺满了一片金色。太阳也起得晚了,摇一摇睡得惺忪的红彤彤脸蛋儿,趴在树梢,与满地的黄叶相映成金色的柔美。晨风吹来,树叶沙沙,枝头还总有那么几片树叶不愿落下,在冬风里飘飘,不知道是对秋天的留恋,还是对冬天的招摇。
立冬了,并不是没有了绿色,新播的麦苗已经吐绿,一行行,长成优美的诗句。初冬的晨雾总是青睐这片绿意,慷慨地罩上一层轻柔的丝幔。当风儿吹走丝幔,叶尖上便缀满了珍珠般晶莹的晨露。麦苗儿尽情吮吸着初冬的甘露,为着另一个节气的拔节,积蓄能量,养精蓄锐。
谁家的汉子踏着晨露走向变得清瘦的荷塘。他知道,满池的艳丽过后,便是庄稼人真正的喜悦了。汉子穿上水服,走下池塘,捞出一节长长的惊喜,与自己比着身高,脸,笑成了一轮初冬暖暖的太阳。于是,乡间小径上,女人开始挑一担鲜藕,笑意盈盈地走向乡村的集市。“新鲜的莲藕唻!”女人一声长长的吆喝,如同新鲜的冬藕,鲜亮清脆。
立冬了,日子开始一天天变冷,也许会有一场雪,给大地披上洁白的羽裳,让千峰万岭变成银山,使消瘦的树木进入冬天的花季。于是乎,冬天变得温情脉脉,开始进入孕期, “不是一夜寒彻骨,哪有清香扑鼻来”,冬天里孕育着春天,静静期待着,期待娩出一个艳丽的季节。
乡村的节奏开始变得不紧不慢起来,猫儿狗儿懒洋洋地追逐着太阳,追逐着一份温暖。农人有了闲暇,围一个火炉,沏一壶浓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开始了神仙般的日子。不知谁家的门口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在迎娶穿一身红衣的新嫁娘,把一个寒冷的冬日闹得热气腾腾。
立冬了,一切的一切都开始孕育,农家孕育着一个新的希望,大地孕育着一个明丽的春天,一切都美好着,激情澎湃着……
立冬散文13:在时光里行走
文/李人庆
已是立冬时节,但阳光依然温暖。当那灿烂明亮的阳光从屋顶漫过来的时候,我正在背孜乡背孜街古村落的一处民宅。带着一份悠闲,一如这散漫的阳光。
民宅坐南朝北,土木框架结构,青瓦覆顶,传统的一进三建筑。临街是三间门面店铺,最右的一间是大门,大门为砖砌拱形,上方凸起的是刻有牡丹、寿桃等图案的砖雕。走进大门,是幽深的穿堂,直通后面的院落。院子不是很大,分左右厢房,正中是上房,主体建筑相对于厢房明显的不同是地基高,建有五级台阶,高大气派,古朴,清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虽然古宅历经风雨侵蚀,墙体多处开裂脱落,青瓦的缝隙里也不时地会拱出几株瓦松、杂草,甚至是树的幼苗,但置身这里,我还是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句。吟诵着这美丽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鸡鸣狗跳,看到了灶膛里升起的缕缕炊烟。是啊,千百年来,传统的村落不仅孕育了中国乡土文明,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几多乡愁。
背孜乡地处鲁山西北,与汝州接壤,自古为连接洛宛之要道。背孜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四面环山,荡泽河宛若《诗经》里少女甩落的一只水袖,多情地偎依着村庄,恬静,幽美。背孜村历史悠久,不远处的歇马关为古今要隘,战略要地,“王莽撵刘秀”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传说,更为这里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底蕴。如今,虽然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所包围,但老街两旁,依然排列着多处或青砖青瓦,或土墙青瓦的建筑。临街的大都是曾经的商贾店铺,多为四大扇门的传统建筑,门楣上的木格子均有浅度的木雕。屋顶有五脊六兽,门前上马石、拴马石一声不响地静默着,处处流露出古色古香的韵味。虽然,喧嚣繁华已成过往,但这些古老的建筑就像耄耋老人,苍老却依然健在,平和,亲切,质朴,让人心生敬意。
顺着街中的水泥路往西不远,一转弯,一座城楼忽地扑入眼帘。城楼建于清同治四年,青砖拱顶,榆木大门,每扇门高一丈八尺,宽六尺,门洞内有砖砌小屋,供打更值守人员休憩。城门一为防御外来侵袭,二为防止水患,虽经风沐雨,但保存尚好,只是经过多次修缮,依稀能看到现代工艺的痕迹。由于交通改道,从此经过的人日渐稀少,昔日繁华忙碌的城门不免显得有些荒凉。
城楼外,就是荡泽河,河水清澈,在明亮的阳光下缓缓流淌。一位农妇正坐在河边的青石上浣衣,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河边的麦田、菜地里,萝卜、白菜、菠菜和着麦苗竞相生长,在视线里蔓延着一片碧绿,刹那间,仿佛又让我回到了少年时光。
一座城楼与一条河、一个村落相厮相守,不知道走过了多少的光阴。这一切,只能在斑驳的墙体和岁月的缝隙里去找寻,留下一声叹息。
离开古村,随行的朋友说,看完古村落,一定要去九峰山,那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古树古寺和众多的传说,与小村一脉相承。
路是蜿蜒曲折的简易公路,水泥路面,仅能容一辆车通行,忽高忽低穿行在山的半腰。路的尽头,是一个叫范家庄的自然村,芳草萋萋树木绵延的山腰里,掩映着几处高低错落的民居,大概有十来户人家。人不多,但房前屋后摆放的蜂箱却不少。一位老人告诉我,由于这里背靠九峰山,春夏秋三个季节鲜花不断,他们就家家户户养蜂酿蜜。在这里,春有槐花蜜,夏有荆花蜜,秋有菊花蜜,质地纯正,尤以秋天的野菊花蜜为优,不由地让人心生羡意,恨不得立马尝尝。
小村的村头和村中,有两株虬枝盘错的黄连树,树木古老,树龄逾千年,刻满经年的沧桑,已被有关部门列入古树名录加以保护。古树裸露的树根如坚实的臂膀和凸起的胸肌,紧紧地贴着每一寸土地,仿佛要把身体与大地融在一起。
出村,踩着山间小路一直往上,峰回路转,一座座兀立的山峰显现眼前。无疑,这就是九峰山了。九峰山由九座高低不一的山峰组成,群山围拢的洼地名曰九女坑,据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是一潭碧水,潭中常年有泉水喷涌。一日,天宫的九个仙女路经此地,看绿影婆娑,山花烂漫,水波潋滟,遂宽衣入潭。正当她们击水嬉戏之时,忽有一牛郎现身岸边,仙子大惊,躲闪不及,就化作了九座山峰。传说是美丽的,但也让人伤感,美丽的仙子从此成了莽莽青山,听起来总让人心生哀怨。
告别九峰山,转身继续向上,很快,我们就隐没在杂木树丛中。山的上面,还有楚长城,有大寨,有乌鸦洞,有曾于明代重修的祖师庙……这些或现存的,或过往的,都是一种诱惑,诱惑着我,还有和我一样的人不断地向上攀登,赴一场与自然、时空的心灵之约!
立冬散文14:写意冬天
文/梁惠娣
好像只一个转身,就立冬了。南方的冬天不太冷,冷得温婉、潮润,像温柔的女子,安静端庄。冬天像一幅水墨画,一笔一划勾勒的都是诗情画意。
天空苍茫,田野辽远,山寒水瘦,北风铆了劲地游走,像调皮的孩童“呼”地从山村的这头奔到那边,欢蹦乱跳的。野草枯赭,深沉内敛。在春天夏日,它们是那样的青春勃发,到了秋冬,姿态低下来,谦逊安静地说着悄悄话,把新的希望埋在泥土里。溪水清濯,收住了叮咚的脚步,化身为镜,观照自我。水面上气雾缭绕,那是冬之晨雾正在婀娜舞蹈。在苍灰的田野上,一棵古老的乌桕树长满红叶,像是撑着一把红伞,充满喜庆。又像擎着燃烧的火把,烧红了半边天,烧得人心里暖烘烘的。芦苇花白茫茫,随风曼妙舞蹈,这是南方的雪。青葙举着紫色的伞盛装出行。荒寂的农田上,干枯的稻秸歪倒在泥土上,晚稻归仓,土地酝酿着春耕的希望。一棵棵鲜嫩的艾草不畏严寒,探头探脑地从荒田的泥土里钻出来,人们纷纷挎着篮子到田里采艾草,来年做艾草春饼。
菜园里一片喜人的绿意。香葱、小蒜、小青菜新鲜青翠。青椒像小灯笼挂满枝头。扁豆满架,像绿翡翠。红萝卜最害羞,羞红着脸埋在泥土里。茄子紫得发亮,肚子胀得像怀了孕的少妇。芥菜、大白菜比赛谁长得更粗壮。红薯最贪玩,使着劲从地里拱出来,红薯花穿上粉紫色的曳地长裙去参加风的舞会,在大地的舞台上旖旎舞动。
乡村人们喜晒冬。阳光像母亲温柔的手,轻轻地抚过大地儿子的脸颊,一切也变得温暖可亲。人们靠在墙根边沐着冬阳,抽着旱烟,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农事家常,在人们的嘴里东拉西扯,像怎么也扯不断的线。小猫小狗慵懒地趴在地上,眯着眼睛晒太阳。老黄牛悠闲地待在牛棚里,像个思想者,思考着有关犁与耙的哲学,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出的笛声,遗落在墙角。山村上空,炊烟袅袅,飘散着米饭、葱花炒蛋、青椒炒肉片的香味。炊烟是离家的游子最魂牵梦萦的乡愁。
山村的夜晚,像个寂静的黑洞,窗外月色晦暗,朔风渐紧,人们享受岁晚难得的余闲,于是烫一壶酒,煨一锅汤,围炉热热闹闹地说半席话。
冬天,山村水廓,像是一幅彩墨画,裱在时光画框里,静默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