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散文

请欣赏家风的散文(精选12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家风的散文1:家风赋

文/刘慧敏

夫民为国之所本也,家为民之所出也,民风乃国事之所托,家风乃民情之所成,民风正则国运振,家风正则民情淳,故欲兴国事先化民心,欲化民心必重家风。欲建功立业,先修身齐家。士之处世,首重人品欲察其人品,先观其家风,人品之所造,家教居其首,古之圣贤,莫不身教言传,常存防微杜渐之心,朝乾夕惕,不懈励精图治之志,孟母迁居,岳母刺字诚有以也,孔融让梨,陆绩怀橘,岂无由哉,仲尼传道,唯恕与忠,孔明诫子,只淡及静,道德传家,诗书继世,士可百为,戒奢与惰,丈夫行事,贵俭与勤,陶侃日运百砖,终为社稷之臣,石崇珊瑚七尺,遂作刀下之鬼,羊续悬鱼,包拯抛砚,非己之物,虽丝毫而莫取,杨震拒金,博州灭烛,不当之利,任巨细均不沾,颜子之训,其辞切切,曾公之训,其意殷殷,先贤遗范,光耀后昆,今逢郅治,四海归心,实现中国梦,铸造民族魂,宏扬传统之美徳,树立时代之新风,扶植弟子,实师长之天职,培养儿女,乃父母之重任,以身作则,谨言慎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莫轻耳濡目染之效,积羽沉舟,集掖成裘,当知日渐月浸之工,宜塑之于未形,毋临渴而掘井,传播正能瑾,掌握真本领,五讲四美,八荣八耻,铭之于心,见之以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是观之,家风之谊,其大矣哉!

家风的散文2:一副楹联传家风

文/石大泉

藏书万卷可教子;

买田十亩尽种松。

记得我在读高三时,请父亲写了这副对联,贴在我们教室的门上。班主任看后,非常赞赏,他在班会上鼓励同学们好好读书,学好本领,早日成才。

其实这副对联所昭示的是我家几代人所传承的家风。从我记事起,这副对联就挂在父亲的书房里,是清末庐州最后一位举人、大书法家、经学家张子开先生书赠我爷爷的,可惜后来被毁。遵循这样的家风,爷爷、父亲和我们一辈子珍藏各类古典和现代名着数千册,有清宣纸版《康熙字典》、《石头记》、《芥子园画谱》、《镜花缘》、《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我们家不仅珍藏,而且要求子孙精读,使子孙们懂得怎样读书,开卷才是有益的,也就是说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记得20多年前还在读初中的儿子,我要求他认真阅读一下明代程大位写的《算法统宗》,这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数字入诗的代表作,书中有一首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我叫儿子算一算,未想到儿子釆用一元一次方程式,很快算出了答案,其中3人喝了9瓶差酒,30人喝了10瓶好酒。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读书才有收获。我家几代人一直信奉“耕读兴家”的哲理,要求子孙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懂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道理。因为读书,孩子们还牢记孔子的教诲:“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他们都非常孝顺长辈,经常回家看望。这祥和的家风潜遗默化感染着家中每一个人。

我们后辈没有辜负先祖的希望,不仅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还学有所成,几代人中有教授,有画家,有工程师,即使是普通工作者,也酷爱读书,学好本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

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我真正体会到读一本好书,就像香甜的母乳,营养着我们躯体的每一个细胞。我也常对自己的孩子说要有真才实学,不要做稻草人,因为稻草人穿戴上衣冠,毕竟还是一个草包。

家风的散文3:阅读的美丽

文/何红雨

在我还不懂得什么是“家风”时,就已经开始阅读了。

那时候,年幼的我,常会依偎在父亲宽厚温暖的胸前,翻开几页黑白色的小人书,似懂非懂地看着。

父亲时而会十分和善慈祥地为我讲解,幼小的我,在父亲的讲解中,似懂非懂地明白了小人书所描画出来的人物和故事。

这算是我有关阅读的最早记忆了。

读小学时,学校分给父亲三间房子,从那时起,我家就拥有了一间正式的书房。

记忆中靠东墙的位置,摆着两个高大气派的书柜,书柜的两扇门儿全都镶着洁净透亮的玻璃……我们,便可非常清楚地看见书柜中的藏书了。喜欢哪本,就取出来慢慢阅读。

父亲的书房还有一张宽大的床、一个长条沙发和一张米黄色的木桌。已然被书香所熏染的我,那时虽小,但已离不开书籍。

寒暑假,是我最自在惬意的时候,因为那时,可以一整天都泡在父亲的书房中,只静静地翻阅那些喜欢的书籍。

也常常会为一本还没读完的小说而忘记了吃饭,直到母亲将一碗温热的饭送到我的面前,才想起——呀,我还没吃饭哩。

参加工作后的我,换过几份工作,但是,却都不曾放弃过阅读。也是因了不肯丢弃的阅读,我才有了更多的择业机会。

女儿学前班时,我常常会做的事情就是:周末,带她去少儿图书馆。犹记得那时的她总是欢愉自在的,甚至不需要我的跟随,便只一个人,穿梭于图书馆的书架中,寻觅自己喜欢的图书。

喜好阅读的我,不知不觉间,竟影响带动了女儿、甚至老公,来参与阅读。

静寂的夜里,开启一盏略微晕黄温暖的台灯,然后,或静坐于桌前、或斜倚于绵软的沙发,细细地阅读一本自己分外喜欢的书籍……世界,在那个时候,仿佛都是自己的。书中的文字跳跳跃跃,亦翩翩跹跹,于是,心绪便也轻灵欢愉起来。

有天,读初一的女儿,捧回一份“西安市碑林区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的证书……我便再次肯定了阅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感觉到“家风”——家庭(家长)风气与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正是喜欢阅读的良好“家风”,熏染了女儿,使她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愈加开阔了视野,从而提高了写作水平,更提升了个人素养。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曹文轩在《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一文中这样说:“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而今,在我一个人,十分恬静欢愉地回忆一些往事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属于我们的“家风”——阅读。

那是父亲传承给我们的一种高尚良好亦难能可贵的“家风”,这成为我们家庭的精神财富。

正因了这种阅读的“家风”,我们一家人才会在纷纭喧嚣的尘世中恬然淡定,也内心宁谧从容。

早春的雨丝滴答答地洒落,淋湿了我的发梢,一阵清风穿越清晨的微雨,赋予我从未有过的净澈和自信。——或者,这样的一份净澈和自信,并非清风所赐,而只是,只是阅读的“家风”给予我的一种最珍贵礼物。

“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我十分喜欢也分外陶醉于这句话。但我更庆幸自己拥有酷爱阅读的好父亲。是他,给了我们良好的,关乎阅读的——“家风”。

家风的散文4:用家风铸就国风

文/孔令建

家风是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懿德丰盈的家风,必铸就馨兰般的人生美景。所以,有家风与没家风,是两回事。钱再多,没家风,子孙一样败光;没钱,但传承了好家风,生命也会发光。家风无关乎物质,穷人与富人,都可以讲家风。家风与精神有关,它是衣柜里一块典藏的粹玉。

咱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德懿丰盈的好家风。无论是身居高堂,还是枕席露野,都不忘祖宗遗留下来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这是司马光的人格正气,祖辈们视之为碧霄;“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这是曾国藩践行节俭之道的百年回响,先人们捧之为琬琰……正是这些先祖用中华民族最清正的遗风,在家室中垒起一道道天高之善,海阔之德,才使整个华夏大地,流泻着一股厚德载物的清波遗韵。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又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茫茫天地之间,家是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风败坏,社会风气必匪。所以,注重家风的构建,是命旅中头等大事。家风是一首多声部的乐曲,好学尚德,是家风;孝悌淡泊,是家风;勤俭节约,也是家风……无论你在生活中唱响哪一个声部,都必将对你的后代产生深远影响。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哲学家爱德华,在家族中树起了勤奋好学之风,后世子孙竞相承传,结果有13位盘居大学校长,100位高就教授,80位摘冠文学家,60位成了医生,还有1位问鼎过副总统;而另一个酒鬼兼赌徒珠克,一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他的鄙践与纨绔,不幸成了后世竞相仿效的玉律,结果在他的后代子孙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400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7人犯过诈骗罪、盗窃罪、杀人罪。正与反两方面铁的事实,给视家风如草芥,或者将家风败坏、身陷权势嚣、货利浮、声色舞的家长,敲了一记贯顶的钝击!

家风绝不容忽视,更非“雕虫小技”,它是森林里的一阵怒涛,是大海里的一股飙风,能力透纸背,狂吹四野,以水木清华的气流,迅速覆盖茫茫天地,给人类以清冽、以润泽。所以家风就像一粒种子,撒播于华夏大地,必成国风,成森林。家与国,从来就是唇齿相依的。古语有云:“身修而国治”,如若我们家家户户,以身作则,存真理、摄正义、留仁爱,练达而不失扑鲁,严谨而不掉疏狂,坦荡高尚,则“国治”无疑如老子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咱中华民族,自古有厚德载物之风。泰山脚下,长江黄河之畔,那万千灯火下“昭昭如日月之明,离离若星辰之行”的懿德善心,曾在时代的烟云中,从家延伸到国,激迸出一阵阵钟鼎巨鸣。到过岭南九江烟桥村的旅游者,必见村中的麻石门楼上,刻有“烟桥正道”几个升斗大字。据清末流传甚广的一本宣讲小说《吉祥花》载述,该村何君和,“慷慨好施,自奉俭朴,家虽贫能识大义”。德性自能流芳,有其父必有其子。曾授兵部主事的何文绮,深揖其父何君和之风,一生倡导利物济人,晚年憩归,谆谆诱教乡人,致令学生朱次琦这位岭南雄儒,掬其绳墨芬芳,在襄陵为官之际,心系民瘼,造福一方,到离任时,竟是千巷联袂,万人相送!辞官后的朱次琦,又将其厚德精神灌输给学生康有为。雄才大略的康有为,更是将师德发扬光大,在国难民蹇之际,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发动维新变法,解黎民于倒悬,其滔天巨德,正是从“烟桥正道”这条陋巷里的家园中始,升腾到京华的皇殿终。这个经典的例子,更加说明了家风与国强民伸,始终唇齿相依的。

在当今提倡民族复兴之际,让我们齐齐唱响家风的主旋律,用良好的家风,铸就伟岸的国风!

家风的散文5:家风民风度春风

文/戴健

新年新月新气象,家风民风度春风。莫道春归无觅处,雪影寒梅春意浓。

立春那天,合肥迎来久违的好天气。一觉醒来,推窗极目远眺,天蔚蓝蔚蓝,水碧青碧青,周边楼宇轮廓棱角分明,眼前梅花盛开粉白有致。好天气带来好心情,于是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句:“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变幻莫测:一会儿满天重雾,转眼间又出现鲜明美丽的太阳!”

难得有闲暇陪儿子看电视,恰此时央视新闻频道正在播出新春各路记者采访有关“家风”的新闻。已是初中生的10岁儿子问,奶奶常教导我们的“要学真本事”,是不是我们家的家风?我说是,儿子高兴了,“我们也在传承家风耶!”

我的母亲一辈子苦没少吃,童少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抗战初期“跑鬼子反”,小学尚未毕业的她随外公外婆,一家人自芜湖“抢渡长江”,过裕溪口、巢县、合肥、六安、立煌……在麻埠和古碑冲深山里“蜗居”的那段时光,她这个合肥城内的姑娘居然学会了开荒,种菜种粮。这点“手艺”在三年困难时期派上了大用场,她起早贪黑在派河边整地培墒,收获的山芋南瓜玉米等极有效地填充了孩子们干瘪的肚皮,使我们安然度过了那场大饥荒。

古人说:传家两字耕与读,兴家两字俭与勤。凭着“家学”的那点底子,新中国成立前夕母亲参加革命直到离休,都在好好干工作而且一直鼓励我们兄妹几个“要学真本事,好好干工作”。她从生火做饭引出“火要空心,人要忠心”和“福从口入,祸从口出”;待人接物她讲“叫人不蚀本,只要舌头打个滚”和“千差万差,来人不差”;持家过日子她又说“学会照搭兑,一生不受罪”和“青菜豆腐保平安”。父母言,大智慧。于是,上小学的我拓土坯一分钱一块、妹妹摇纺车纺线绞手套头一分钱一双,挣得了学费。16岁起我又自学裁剪为全家做衣裳,弟弟则给全家理发,我们这丁点毫末技艺,至今还派上用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始终坚信意外财与我们家无缘,从不幻想中奖,这也是我不买股票彩票的原因,惟愿脚踏实地,从知识中汲取力量,在勤奋中增长才干。“下过乡、吃过糠”的我辈如今小有所成,下一代也在健康快乐成长。儿子已在12家媒体或出过图像,或发过文章,或介绍报道,或接受专访。这个寒假,他主动找出我的自传抄写以练习楷书隶书,或许也是想从中领悟家风吧。我对他的发展取“无为而治”,从不逼迫,让他在玩中学,一切凭自己的兴趣,不参加任何补习班。只盼他在行千里路、读千卷书、写千篇文的过程中提高。

家风者,家庭风气、风格和风尚集大成也。我家的家风是合肥民风的缩影,而合肥的民风则在民谣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父子相会,夫妻团圆”;“莫与人家比过年,要与人家赛种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等等——体现的是“舆情”。旅美社会活动家吴世珊给我寄来题词:“身在海外,心系故园”;旅台歌视明星吴静娴在暌违40年后返乡,挥笔写下“山美水美人更美”——体现的是“乡情”。杨振宁记得他小时候合肥家中的春联每年都是“诗书继世,忠厚传家”;他的父亲杨武之少时一度迷上赌博,某夜晚归,其叔杨邦瑞独守客堂,只轻轻问了句“天已不早,汝身上冷否?”已然响鼓轻捶,杨武之自此终身不赌,卓然而成大数学家——杨家体现的是“亲情”。合肥民风在杨振宁身上发扬光大,他给长子取名“光诺”,他获诺贝尔奖后杨武之手书“有生应感国恩宏”,胡适引荀子《天论》赠字:“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行文至此,月逢上弦。我流连于梅园,浮想联翩,好一个雪后初晴的暄宵!“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与不似都奇绝。”新年新月新气象,家风民风度春风。莫道春归无觅处,雪影寒梅春意浓。

家风的散文6:“博士村”的家风

文/秦东风

河南邓州大丁村不足2000人,近代以来连出20个博士23个硕士90多个大学生,被称为“博士村”。稼穑传家、尊师重教、诗礼启后、做官为仕、文俊辈出,受到“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知识改变命运”等理念的影响,该村的孩子是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其良好家风,更是值得人们称道。

“遗子金满籝,不如教一经”。意思是说给子孙后代留下钱财,不如留下一部经书。做人修身要品质纯朴简约,教育子孙要用好方法。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大丁村形成了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就不足为奇了。

再苦再累,也不会让孩子辍学。相对于有的人对子孙的短视行为而言,哪头轻哪头重,大丁村村民最能“拎得清”。没有文化,挣钱只是一阵子,有了文化,不愁挣不来钱。换言之,没文化出力挣小钱,有文化动脑挣大钱。

祖辈影响,潜移默化。在丁氏祠堂展览室内,中国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博士、中国杰出语言学家、经济学专家、夫妻博士、兄妹博士、美国哈弗大学博士等不断熏陶着后人,“文风鼎沸、好学成才”之风在该村子孙辈的耳濡目染中得以不断传承。

团结协作,犹如一家。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大家都会一起庆祝,“光宗耀祖”的当然不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在彼此的庆祝中,更多的孩子们当然受到了一种荣辱教育,这种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激励自己的教育方法,胜过千百次的一般说教。一代代传承下去,大丁村就书写了一部光荣的族史,一部激励年轻人好学上进的族史。

人们口口相传的东西,比任何广告的作用都要大。良好的家风,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比把金钱留给儿孙要强过一百倍,这也许就是“博士村”留给人们的思考结论。

家风的散文7:家风

文/漠风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一个漫长的言传身教的过程。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好的家风,教给子女的是优良的品质,传给后代的是精神力量。有家风的熏陶,有家训的指引,有家规的约束,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才会风雨无阻,一路前行。

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虽位高权重,但他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告诫其子:俭以立名,侈以自败。后来便撰写了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司马光借鉴了诸多达官显贵之子的堕落与腐败的教训,吸取经验,从严教子,使得其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我们熟悉的三字经里曾有这样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良好的家风,与我们的父母息息相关。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有好的父母就能树立起好的家风。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虽然我的父亲母亲不识字,但是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他们就对我说:“不要出去招风惹事,更不能和别人打架,不能拿别人家的东西,贪图人家的小便宜……”虽然是些普普通通的话,但我一直按照父母的吩咐,认真地做着每一件事,直至我长大。

现在我也结婚生子了,我和妻子一样,时常用父亲和母亲教育我的话教育儿子,虽然儿子不懂,但是我相信,有一天他会懂,他会和我一样做好自己的事。其实,家风有时就是一席话,一席让我们铭记一生的话,虽然不是哲理,但它却是为人的道理,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行。

家风是一种传统美德,好的家风对社会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优良的传统,更需要这种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家庭里每一个成员的品德都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我们的社会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民风,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们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付出与努力,更需要我们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家风,需要一代代人的文化传承,需要时光的沉淀与积累。只有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小家风,才能更好地塑造我们的民风,中国风。

有人说家风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待人忠厚;有人说家风是勤劳踏实、节约朴素、正直清白;还有人说家风是诗书继世、谦虚谨慎、精忠报国。我说家风是一面鲜艳的旗,一面承载着道德、文明、诚信、礼仪、和谐、团结的旗。相信有家风这面旗的引领,我们的家会更幸福,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强大。

家风的散文8:节俭家风代代传

文/鲁迁

太阳一出满天红,

勤俭节约记心中。

吃不穷,穿不穷,

计划不周一世穷。

这是自幼习读诗书,刻苦成才的母亲编写的一首儿歌,算是一个家规,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德高望重的母亲,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把我姐弟六人培养成人,其中还出了三个大学生,在街巷传为佳话。

1966年我喜结良缘,我和妻子以母亲为榜样,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不仅含辛茹苦把三个孩子教养成人,并帮他们成家立业,还出资帮助妻弟妻妹盖楼房。节衣、节电、节纸等良好风尚,已成为我家的传家宝,好家风。今儿,专谈环保节水的事儿。

我在西安土生土长74载春秋。家住小车家巷大杂院内,作为长子,母亲同我生活在一起。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我家一直饮用苦涩的井水。

1962年古老的巷子,修建了自来水站(一个公用水龙头)。尽管水费便宜,又敞开供应,但在家规的训教下,我家三代人除做饭、喝水用自来水外,洗菜、淘米、洗衣、浇花等全用井水。

改革开放喜迎低洼地区改造,1987年举家迁入了大车家巷宽敞明亮、窗明几净的新居。尽管我家厨房、卫生间有好几个水龙头,用水十分方便、快捷。但我家依然精打细算节水如金。譬如用洗脸水擦桌椅,用洗衣水涮拖把,用洗菜水浇花,淘米水倒入常备的节水捅里(再用其冲厕所)。

家风的潜移默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熏陶和身教,我及儿孙也传承着环保节水的优良传统。我每晚一脸盆热水三用:一用是倒出三分之一的水,泡卫生巾清洗方便之处;二用是洗脸;三用是把洗脸水倒入洗脚盆洗脚。儿子、儿媳不怕麻烦地将东北屋厨房的洗菜水、淘米水、洗碗水穿过三个门,一一倒入西南角卫生间的节水桶里,又不厌其烦地将厨房里洗衣机洗衣用过的水,一盆又一盆地倒入卫生间门前的大洗衣盆里。我那上三年级的小孙孙,从学前班起也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再也不玩水枪打水仗了。每次将洗脸水、洗脚水,不是倒入节水桶,便是用来冲马桶。

嘿,还别说,三代人节水如此,细水长流,积少成多,一月节省2吨水,27载,就是324吨水。

也许从小受母亲写儿歌的影响,激励坚持写了一辈子童谣的我,目前还为环保节水创作了一首儿歌《低碳环保节水歌》:

万物来自不容易,日子理应珍惜过,

淘米之水涮拖把,拖净地砖冲厕所,

洗脸之水擦桌椅,洗菜之水浇花朵,

勤俭节约传家宝,环保节水记心窝。

我被誉为环保达人,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及省市电视台都多次报道我家节俭、环保低碳的事迹。这都得益于我们节俭用水的家风传承。

家风的散文9:家风润物细无声

文/李敬

最近,“家风”一词“忽如一夜春风来”般的进入大家的视野,顺着这股春风,我也审视自己的家风,发现我们家里没有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家训,也没有成文成条的家规,只有一辈辈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后人。

爷爷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乍一听是告诫我要站得端、做得正,细想起来就是教育我要行的正、立旳直,也就是要堂堂正正做人。爷爷还常说“面子多大祸多大”,这是告诫我要有自知之明,莫贪图虚名死要面子。奶奶常说“人勤地不懒”“春天刨一镢,秋天煮一锅”,这是教育我要勤劳;“吃了不疼瞎了疼”,这是教育我不要浪费。“人要吐口唾沫砸个坑”是我爸爸常说的一句话,这就是教育我要说话算话。我妈妈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教育我要勤俭节约;“莫饮过量之酒,莫贪不义之财”,“交上皇粮不怕官,孝敬老人不怕天”,这是教育我要遵纪守法,孝顺老人;“能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这是教育我要谦虚谨慎;“亲戚朋友脸换脸,邻里百家碗换碗”,这是提醒我与人相处之道。

这些通俗的话语就是我们的家训,我们的家风就是在这些朴素的话语中形成并一代代相传的。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禾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的家风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啊!好家风伴我成长,它给了我勇气,给了我自信,给了我独立……

家风的散文10:孝心

文/冯兆龙

家风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前,父母从未告诉过我们家风是什么,但他们却用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家风。

我小时候,不喜欢爷爷。因为他,我们家才成了地主家庭,“小地主”的绰号一直伴随着我童年的时光。我不喜欢爷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特别爱管我,逼我背古诗,写字练书法,更不许我撒谎、偷懒、惹事。他要我见人要问候,给大人端饭要双手递上。总之,他的要求,规矩太多了,那时的我特别烦爷爷。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讨我喜欢的老人,却受到父母的特别孝敬。

父亲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毕业后就留在省城教书,一年只有寒暑假回老家看父母。每次回来,他除了给我们买些糖果外,就是给爷爷买许多茶叶香烟和甜点,给奶奶则是一些布料、鞋袜等物品。那时的父亲一个月只有60元钱,全家8口人的生活全靠他那一点点微薄的工资来养活。即便如此,每次当他离家回省城的时候,他总是要背着母亲给爷爷奶奶一些零用钱。有一次母亲知道了,就说:“给爸妈钱时,不要背着我,你孝敬父母我也一样。”这时的父亲总是尴尬地笑一下。

记得爷爷奶奶才50多岁时,母亲就让爷爷奶奶享受到了老人的待遇。那时生活艰苦,一年四季除了过年能吃上白馍(麦子做的馍)外,平时只能吃窝窝头(玉米做的馍)。每次蒸馍的时候,母亲总会蒸一些白馍出来,白馍是给爷爷奶奶吃的。而嘴馋的我,每次看见盆里的白馍和窝窝头放在一起的时候,以为母亲没数,总会自作聪明地偷吃一个白馍,但是,每次都会被母亲发现,免不了一顿训诉。

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家地主的帽子被摘掉了。没过几年,我们全家便随父亲农转非来到了西安城。

十几年来,每次放寒暑假,父母铁定先回乡下看望爷爷奶奶,有时还把爷爷奶奶接到城里来小住一段时间。1993年冬天,爷爷得了一场大病,父母便把他接到西安来治疗,在爷爷住院的那段时间里,母亲每天都在家里做一些可口的饭菜,然后骑上自行车给爷爷送去。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天天如此。当时,我刚当兵复员回家等待分配,正好也一起照顾爷爷,母亲对爷爷的关心和照顾便久久地印在了我心里。

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2012年的一天,母亲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你爸身体不太舒服,让我快回家看看。当时,兄妹几个都有事,我也正在上班,便让妻子快回家看看。妻子赶紧回家,了解了父亲的身体情况后,便执意让父亲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是急发性脑梗,必须住院。妻子跑前忙后办理住院手续。住院期间,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争着轮流陪护父亲,母亲看到孝心在子女中默默传承,很是欣慰。

再过一个月就是母亲的生日了。前两天,我发现15岁的女儿在QQ群里发起了一个倡议,号召她的哥哥、姐姐、妹妹们给奶奶写封信,要求每个人要写出自己对奶奶的爱,然后在奶奶生日那天念给奶奶听。知道了女儿的想法后,我对她说:“我们大人能参加吗?”女儿说:“可以。”我想,那我就写一篇《让孝心成为我们的家风》送给母亲吧。

家风的散文11:母亲的话语 我们的家风

文/朱晓

母亲离世已近两年,悲伤、思念之余,我常常想起母亲生前常说的一些话。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许多智慧,也形成了我们的家风观念,为子女精神品质的培养积累了一笔无形的财富。

“日子不是一天省出来的”是母亲唠叨了一辈子的话。母亲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豫东农村,幼年时经历过吃糠咽菜、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这让母亲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小时候,家里常见的景象是,一碗剩饭剩菜可以连续加热吃上几天,一件衣服可以来回改动经历几个孩子的童年,甚至是一盆洗菜的水,母亲也会思量着如何物尽其用。

日子过得宽裕之后,我们对于母亲吃剩饭剩菜、珍藏旧衣物的行为觉得很不以为然,甚至有时候还经常会用健康养生、极简生活的新观念“打击”“嘲笑”母亲的行为。但是自从自己成家立业、掌管了柴米油盐之后,我才渐渐体会出母亲对于节俭的理解是多么深刻。生活中的“节流”不仅体现在一餐一饭、一水一电,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

“做人要凭良心”是母亲的又一句名言。母亲一生与人为善、待人宽厚,她为人处世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要让自己的良心安稳。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母亲有一次在大街上被一个乞丐模样的人施了迷药,骗走了家里一万两千块钱。母亲是没有工作收入的家庭妇女,这一万两千元在当时相当于父亲一年的工资,也是姐姐大学四年的学费。清醒之后,母亲号啕大哭,痛悔不已。过了很长时间,母亲才从被诈骗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以为母亲这辈子要视乞丐为“仇敌”了,没想到后来数次在家门口、街道上遇到乞丐或流浪者时,母亲依然会送上几个硬币或者一个热馒头。用母亲的话说,一码归一码,见到比自己苦的人不帮一把,良心不安。

“头三脚难踢”也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这是我们当地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万事开头难。我们的家庭子女较多,所从事的职业也各种各样,有人务农,有人执教,有人创业,也有人从事科研,但是无论哪个子女在哪个行业遇到了困难,母亲就用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凡事认识到起始阶段必有难处,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就变得坦然许多;认识到难处也只在起始阶段,我们也就增添了几分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母亲的这一句俗语鼓舞着我们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跨越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坎坷。如今,尽管母亲已经不在了,但是每当遇到思想上的困境或者行动上的障碍时,我依然能想起母亲的这句俗语。

节俭、善良与坚韧是母亲的风格,长久以来也形成了我们的家风观念。幼年时,母亲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的生命;成年后,母亲塑造的家风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如今,我也组建了小家,也已为人母,我相信母亲曾经塑造的这些家风观念在每一个小的家庭中都会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

家风的散文12:家风润泽我心田

文/向远思

题记:家风是融在我血脉中的情感,是润泽我心田的力量,它烙上了我家族的印记,无论我在哪里,都让我想到了温暖的家。无论我长多大,它都是我行为的准则……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我曾在好多地方都看见过这句话。是呀,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和家风,这也不是一两天就制定的,而是一代代日积月累形成的,我们家也不例外。

记得小时候,每次一大家人聚餐时,爸爸妈妈总是先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夹菜,也总是把好吃的留给他们。我有些委屈地问爸爸:“为什么您总是先把好吃的留给老人?”爸爸悄悄地把我拉往一旁,轻声地对我说:“百善孝为先,我们作为晚辈一定要孝顺老人,任何时候你都要记住,要懂得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这可是我们祖祖辈辈都在遵守的最基本的家风。”虽然我当时还不是太明白这些话的意思,但我记住了,东西应该让长辈先“享用”。不知不觉中,这条“孝顺长辈”的规矩成为我懂事以来必须遵守的“铁的家风”。

没错,家风就是这样,如同春风一般洒过,将温暖与生机带给我们,给我们带来满满的正能量。我家的家风不仅仅体现在家人之间,还体现在对人处事上面。我的爸爸妈妈很重视身边的亲朋好友,每每他们有困难,父母会毫不犹豫地想方设法帮助,尽管有时候他们也处于困难时期。这时,他们会告诉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告诉我他们也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并明确告诉我希望将这点发扬光大。正是他们的这种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每当看见身处逆境的人,我也会自然而然心生同情,把零花钱、文具捐献给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行为准则也渐渐成为我们的家风之一了。

是啊,家风正是在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中,在祖祖辈辈的亲力亲为中传承,家风就是一条条的治家格言,家风就如同一杯甘露,让人喝过后心旷神怡,倍加清醒。“恒者行远,思者常新。”这是爸爸妈妈都喜欢的一句话,每当爸爸工作中需要完成新的课题,他总是认认真真准备,一遍遍探究,有时半夜灵感来了,也会起来继续完善。父母希望我也能做这样的人,时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学习中的我,所以才有了我这个“远思”。这句格言直接被认可为我家的家风:有恒心的,做事能坚持到底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有思想的,做事爱思考问题的人,才会懂得创新。正是如此,我与爸爸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一些成绩。

当然我家的家风不止这几条,诸如“接人待物的礼仪,平时的勤俭节约,吃饭时一招一式”等等的家风,都是由祖辈传承下来,现在依然在他们口中念叨,认真遵守都能从中受益。

家风就是这样,一代代血脉相传,从爷爷奶奶到爸爸,从外公外婆到妈妈,最后再聚集到我身上。家风把一个民族的灵魂深深地传承,带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带着一个个家族的亲身经验,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它必将润泽我们每一个人,必将让我们每一个家庭更加自强,让我们民族更加自信,让我们古老的中国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