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散文

请欣赏饺子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饺子散文1:走向暖

文/张志华

立冬那天,吃了顿萝卜肉馅儿饺子,不怕真的冻掉耳朵,只为对习俗的致敬和对冬季的恭迎。秋随着飘落的黄叶挥手而去,冬稳稳地接过霸王旗,遍插街头巷尾和原野山岗。

冬天来了,不用谁来宣告发布,骤降的气温最能明示一切。人们缩脖佝背,裹得如同粽子一般,我也翻箱倒柜,将闲置许久的羽绒服找出来,重新裹在身上。因为骑电动车冷,等公交车不方便,我决定从此开始走路上班。

清晨,当我抬腿甩臂地走在人行道上,忽然想起自己不走路上班已经有好几年了。当我放眼望去,瞬间便发现与先前走路的不同:几年前的冬日,步行和等公交车的人不少,路上的车辆倒还不多,而如今,除了骑电动车的人多外,最为壮观的当是马路中间连成排的汽车长阵,另外,非机动车道边和人行道上也停着不少车,使得整个街道非常拥堵。相比较而言,人行道上的行人则少得可怜。我大步流星、昂首向前,觉得整个长长的人行道成了自己独自表演的T台,于是,我模仿前几天在公园里模特们走路的姿势,挺胸、收腹、提臀、摆胯,恍如无人之境。

“走路真好,不但不冷了,还可以观览路边的风景人情。”当我脑子里突然跳出如此感受时,自己不禁哑然失笑。滚滚红尘中,光鲜、靓丽、富裕、体面、尊贵,无不令人羡慕,无不令人尊敬,放眼一看,这么多人都拥有了私家车,下雨防淋,寒冬温暖,唯有我两手空空,两袖兜风,默默中还无人陪伴,怎么还能不羞愧,反陶醉?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前几日与有车朋友的一次谈话,朋友建议我赶紧买车,我却口吐白沫地大谈不买车的诸多好处,听完我的话,朋友发出几声冷笑:哼哼,那你冷去吧!从他的笑声和言语中,我明显读出了鄙视和不屑:买不起就不买呗,干吗吃不到葡萄非说葡萄酸呢!也是,潮流使然,不买车最直接的原因,不是你穷得买不起,还能是哪种?想想也是,遍观世上的人们,谁不向往美好、富裕的生活,谁不希望在人前光鲜体面?我知足而乐的表象下,难道真的没有隐藏阿Q精神的光芒?难道真的没有羡慕到眼红的渴望?想想真不是。

我也希望拥有自己的座驾,否则就不可能早早拿到驾驶证了,只不过,就目前的家庭状况而言,我还不能跻身于有车族,这是现实,我必须坦然接受,并让现实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出最暖的光亮。人这一辈子,可能会遭遇困难、贫穷、挫折、疾病,可能会经受冤屈、不公,也可能享有富有和尊崇,但无论身处何境,位居何位,都要处事不惊,保持平常之心、从容之态,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身边的美丽和感动,让神秘莫测的生活有滋有味、妙趣横生。没有私家车的时候就选择走路吧,在心里安放几分淡然,在眼前铺满纯净的自然,稳稳地迈出一步步,让每一步都更靠近温暖。

饺子散文2:荠菜饺子

文/藏玉华

“哎呦”,菜场里又到处飘满了荠菜的泥土芳香,馋得我直想吃用它作馅包的饺子。我也不由回忆起早春二月到郊外挖荠菜的情景。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你看那极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荠菜花,带着早春的原野气息从冰天雪地里破土而出,“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的确,多日的雨终于被太阳的灿烂驱散,放眼望去,沉默的大地朗润起来,料峭的春风悄悄捎来满山遍野的荠菜花香,弥漫着、缭绕着……借着春意荡漾。我闭起双眼,肆意地、尽情地、深深地吸吮着。

返青的麦田里长出许多野荠菜,我饶有兴致地挖着,这儿一棵,那边一簇,撒落在阡陌上麦田里。这是从《诗经》里一路走来的荠菜,“谁谓茶苦,其甘如荠”,从那时候起到东坡先生“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的清苦生活里,人们对荠菜有了更深一层的情愫,而在今天的生活中,它则成为人们珍贵的绿色食品。

“春来荠美勿忘归”,该回家喽,拎着一兜鼓囊囊的荠菜,踏着轻盈的脚步得意地哼着小曲,久违的畅快袭上身来。

“三春荠菜饶有味”,回到家就该包饺子啦。

扎上围裙,撸起袖子,拿着剪刀,挑拣荠菜。我把略去杂草和枯叶的荠菜浸泡在水盆里,刚刚还是灰头土脸耷拉着的荠菜,一旦吸足了水,顿时面貌一新。一片片羽齿状的叶子支棱着,嫩生生绿莹莹的。把洗净的荠菜用开水一汆再经冷水一激,顿时,那种渗透在大地深处的芬芳便散发开来。

剁碎的荠菜搭配上其他佐料搅和成馅心,包妥的饺子鼓鼓的透着诱惑。一个个热气腾腾飘着清香的荠菜馅饺子咀嚼在嘴里,口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舔舔嘴唇,咂咂嘴巴。这无法抗拒的荠菜饺子的诱惑啊!

瞧着盖帘上密匝匝的饺子,我感觉好像缺点什么。细细一想,美食是需要分享的。我随即打电话邀雪儿来品尝。她兴奋地来到我家……锅上氤氲着白色的气体,乍暖还寒的时节,小小厨房洋溢着温暖。雪儿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打着嗝吆喝再来一碗饺子汤。“不着急不发慌,吃了饺子再喝汤。”雪儿美滋滋地边吃边说。几个饺子就让她这么快活,我懂得了快乐的简单。

饺子散文3:商洛三题

文/贾永红

饺子

那年冬日车过秦岭,眼看着就到商洛地界了,司机却把车泊在了路边,硬要大家下车休息半个小时吃饭。吃饭就吃饭,我跑到一家饭店,一女子穿着白大褂笑眉笑眼地搭腔:

“乡党,你吃啥咧?”

“都有啥?”我问。

女服务员亮亮秦腔道:“油泼辣子面、浆水面、臊子面。”

我问:“有没有水饺?”

“你要水饺?”她盯着我,说:“要吃,现包现煮。”

“来得及吗?我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

“不会误你上路的!”

果然,三个姑娘行动起来极利索,和面、剁馅、擀皮、包捏、煮,井然有序。

“一个饺子多少钱?”我问,没想到,刚才搭腔的那位竟愠了脸,说:“乡党,你捣乱不是?我这饺子不论个的!”

绝对的误会!

当下,我蓦然醒悟。论个卖饺子这是新疆的章程。于是,我笑赔不是,说自己刚从乌鲁木齐回来,对咱这的行情不懂。这么一解释,姑娘们乐了,说:“外嗒卖饺子还论个?太小气了。给你一斤吧!”说话间,饺子已端了上来,乖乖,两碗水饺面前一摆,就先让人瞪目结舌了。瞧那碗,够唬人的!瓷粗口海,食者必先拿出一副架势来应付。看来人家笑咱陕西乡党“碗大过脑袋”是不为过了。我自小生活在商洛山区,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老碗,古朴得让人始而惊、继而笑。两块五毛钱一斤不为贵,比起乌鲁木齐三毛钱一个饺子不知实惠了多少;而且,这水饺味道香美,给人印象深刻。

秦腔

古镇今非昔比,街宽了,房高了,现代化的装潢使之多姿多彩了。但是音响效果颇佳的卡拉Ok歌舞厅,光临者却寥寥无几,而东头的一家茶馆却热闹异常。原来,这茶馆请来了一位吼秦腔的把式。

我从面馆出来向东走约百米的样子,只听得头顶上传来一声吼叫:

“傻孩子河南连天遭天旱!”这悲怆的音律,的确使人骨也铮铮,血也滔滔。寻觅过去,果见茶馆里外都是人,许多人挤不进去,就在外面听戏,一老者满脸皱纹纵横,口叼旱烟杆儿,竟听得入神,摇头晃脑,悠然自得。一曲终了,我问他年轻时是否也吼过?老者张开没牙的嘴,说:“年轻时我也是把式哩。想当年商洛上下,方圆百里,哪个不晓得我?”

把式就是行当的意思,只有那些艺技高强者才能得此冠称。我生在商洛,深受秦韵的感染,知道商洛人对秦腔感情尤深。那年月日子焦苦,乡民们喊着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的口号,喝的是包谷糁子,但吼起秦腔来却精神抖擞。后来我问过一位民间艺人,他说,秦腔有健身之妙用,有个头痛脑热的病,只要吼他几声秦腔,此病必除,一如气功师发功,妙在那一声声嘶喊中!

秦腔,秦民之魅力。秦民们可少衣缺食,唯独这秦腔不能不吼。人们借助秦腔高兴时宣泄,寂寞时抒哀,红事助兴,白事壮行。如此刚强豪爽的精神,难怪是秦人之声了。

辣子面

人说南辣北甜,意思是南方人能食辣椒,嗜辣成狂。譬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吃辣成癖世人皆知,而四川的麻辣系列,则闻名于天下。

能食辣者,本事也!

但商洛人敢以此比高低。

回商洛头一天,我就去领教陕西纯粹的油泼辣子面。辣子面馆在古镇西端,经营者年已古稀,练就一手绝活。看老者擀面如同杂耍一般,一张面在他手里竟被玩得响亮、庄严、细腻、诙谐,有如汉唐诗赋。

一碗面往面前一摆,便是一碗汪洋,一层红油。吸进腹中,初觉不甚辣,之后,辣就于不知不觉中扩散于周身,以至于舌干、汗流、唇裂、泪下。我放眼四邻,无论男女,各守汪洋,一片唏嘘。问对面坐的汉子,汉子曰:这是咱这嗒的骄傲,咱这嗒有两大特点:一是辣子,够味;一是秦腔,够韵!

饺子散文4:从吃水饺说开去

文/姜乐

饺子,历来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最爱。除夕之夜,一家老小围着桌子热热闹闹的包饺子,下饺子,吃饺子的场景,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心底的追求。也许,那样的温馨与团圆才是中国人所最需要的。再看那饺子,个个包的严严实实,从外面看根本窥见不到里面的内容,要经过在热水中的滚开三次,才能入口,真可见中国人的谨慎。即使是煮好的裂开口的饺子,隐隐的露出一点馅,也因那数次的热水翻腾而难以看出原材料来。由此,中国人的保守内敛与含蓄可略见一斑

研究饮食文化的确是一件趣事。因为,由此可以窥到人的心理。你看那美国人的汉堡,里面的材料一览无余:大菜叶子,炸鸡腿,抹上一点沙拉酱,便随随便便的夹在两片面包之间,像极了他们的性格:直率,坦诚,热情如火。而精明的日本人就不同了:那寿司是些半成品卷制而成的,还要切上这么几刀,于是便呈现出半开半露的特殊形态,正好体现出他们的中庸:不保守,也不激进。还有,那“情色王国”意大利的比萨饼,花花绿绿的材料铺在一张大饼上,多像感官世界的一道盛筵,华丽,暴露。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中国人的含蓄,美国人的奔放,日本人的中和,竟然都在小小的食品上体现的如此淋漓尽致,不免令人伏案沉思,生出一些跳跃的灵感:忽然就联想到这三个国家的人对于恐怖文化的态度亦是如此的不同:美国人喜欢造出一些“异形”之类的大家伙,吓人却不恐怖;日本人的恐怖片拍摄的场景尽是日常生活,却有种深入骨髓的惊悚;而中国的《聊斋》之类的鬼怪花妖,其实是不会常常吓到人的,因为他们的善良与传统。

如今,文化融合现象如此普遍:在当地的一条小吃街上走一趟,就可以同时品尝到各地不同的美味;打开电视,只需更换频道,就可以欣赏到各地不同风情的影片。但是,真正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也许,汉堡、寿司、比萨饼只是可以偶尔用来调节情绪,丰富生活的。相信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最向往的,还是那一锅与家人一同分享的,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饺子。

饺子散文5:白粥

文/刘吾福

下岗街上有几家饺子馆,生意都还做得可以,老板呢,大都是一些工厂的下岗工人。

每天早晨,饺子馆里的食客都比较多。

后来,乡下的老汪也进城来,在下岗街租了一个门面,做饺子馆。

饺子馆里的饺子一般有蒸饺,拇指大小,用圆圆的小竹蒸笼,一层一层地蒸,一笼十个蒸饺。三块钱一笼,一般肚量的人,一个人一餐有了一笼,再加上一碗白粥,也就够了。还有米饺,那就是用大蒸笼蒸出来的,里面的馅很大,一块五一个,一般来说,一个人吃两个,再加上一碗白粥,就饱了。

这里的关键就在那一碗白粥。

白粥是用稍软一些的大米,用大锅子煮出来的。一碗一块钱,这都是行情价。食客们有了这一碗白粥,肚子自然就被撑饱了。

老汪的白粥比一般的饺子馆的白粥要做得更好些。

老汪的白粥用的大米是泰国香米,不像其他几家饺子馆,用的是本地的大米,又硬又不香。那泰国香米又软又香,用细火慢慢地熬,熬出来的白粥又香又稠又粘,吃了叫你简直流连忘返呢!

更重要的是,老汪的白粥不收钱——那才叫真正的“白”粥呢 ——只要你吃一笼蒸饺或者两个大米饺,就可以任你吃一碗或者两碗白粥,都不会收钱的。所以,老汪的饺子馆人气特别旺——那是另外几家饺子馆不能比拟的。

附近小区有一个跛子,大约五十岁左右年纪,每天一瘸一拐地“颠”到老汪的饺子馆里来吃早餐。

到了老汪的饺子馆里,跛子从老汪的台板上拿一个碗,去锅里舀了满满一碗粥,坐在桌边“稀稀”地吃。连吃两碗,然后放下手中的碗,对老汪说,汪老板,给我来一个大米饺……跛子拿着那个大米饺自己并不吃,却另外舀了一碗白粥,连那个大米饺一起拎了,回家去。这样一来,跛子明显占老汪大便宜了——才一个大米饺,就蹭了老汪三碗白米粥!

尽管在一旁的食客们“嗤”着鼻子,对于跛子的这种“蹭”白食的做法很不屑一顾,但是,老汪什么也没有说,依然对走出门的跛子说,好走啊!欢迎你再来啊!

说“再来”,跛子还真的“再来”——跛子每天都来,无论天晴下雨,从不间断,而且,总是一个大米饺,“蹭”三碗白粥,而且自己从来不吃大米饺,总是吃两碗白粥,总是将大米饺和一碗白粥带回家去。

每当食客们议论起跛子来的时候,老汪总是淡淡一笑——这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可怜的人哪!

就这样,跛子一直在老汪的饺子馆里吃了大约一年,也就是“蹭”了一年的白粥。

这一天,跛子又来了,跛子手里拿着一扎人民币。

跛子语无伦次地对老汪说,汪老板啊——谢谢你这一年来对我的关照哦,这里是五百块钱——我娘说了,不要贪别人的白食。我娘特别喜欢吃你的大米饺,更喜欢吃你的白粥——是你的大米饺和白粥让我娘多活了大半年呢!前几天,我娘已经去了,我娘搭帮你,活了整整九十岁呢!

跛子说着,就将手中的钱递给老汪。

老汪将手一推,咋说?我老汪会收你的钱哩?你将我老汪看成什么人啦?

老汪说着,就又亲自拿了一个大米饺,舀了一碗白米粥给跛子吃……

跛子含泪吃完了大米饺和白粥,交给老汪一块五角钱,然后一瘸一拐地走出门去。

老汪看着跛子的背影说:

好走啊!下次再来啊!

饺子散文6:饺子的滋味

文/老鱼鹰子

过年吃饺子,年年如此,年年吃。虽然饺子的形状没有多大的改变,滋味儿却年年不同,大不一样。这不只是饺子馅儿的不同,现在生活好了,要吃啥馅儿都有,不论菜馅儿还是肉馅儿;调料又是那么的全,想吃啥味儿都行。但我觉得还是缺点儿什么。到底缺啥呢?

每当吃饺子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地回想自己小时候,每年正月初一早饭是那么的好,吃的是哪么香,那么饱。那是因为吃的饺子,盼了一年才吃到嘴里的饺子。那时候,每年春节每人供应二斤白面,平常是见不到的。所以每年我们只能吃上这一顿饺子。剩下的白面,是来招待客人的,就没我们兄弟姐妹的事了。

吃罢年三十的晚饭,我最大的事就是盼着大人们包饺子,那时我家人口多,十来口人,早早的姐姐们就开始洗白菜,切馅儿,大约要七八颗大白菜,当时父母要把在家的两个姐姐五个弟弟填饱肚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一个个都是填不满的嘴,吃不饱的肚子。把馅儿切好后,再拧干白菜中的水,拌馅儿都是父亲的,那时也没什么调料,除去平常用的五香粉,盐,酱油外,又多了两样,一是豆豉,二是面酱。当时我最爱闻豆豉和面酱的味了,趴在火炕上,一边儿摆饺子,一边儿闻着那味儿道,就别提想着吃的事了,更别提要是肉馅儿该有多好了。

过去想的,现在都有了,随时随地都能吃到,但总觉得没有白菜馅儿拌上豆豉和面酱的那滋味儿,人哪,真怪,好像是缺了追求,生活就缺了滋味儿。

饺子散文7:冬至饺子香

文/郭克秀

冬至时节,依稀听到母亲的唠叨,“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童年的记忆里,冬至这天是必须要吃水饺的。

母亲总说,饺子是最团圆吉祥的食物,把牵挂和温暖都能包裹进去,还能辟邪驱魔。小时候的冬天总是异常的寒冷,每每清早起来我被冻得哇哇哭。母亲总是怜爱地把我揽在怀,然后对我说:“冬至那天多吃水饺,就不会感觉寒冷了。”于是,冬至那天,母亲总是早早地包好水饺,听话的我们个个吃得肚儿圆,母亲便开心地笑了。后来我明白了,母亲是希望我们健康成长,浓浓饺香里更多的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和期望。

后来走出家乡到外地求学,冬至这天总会想起母亲在火炉旁煮水饺的情形。热腾腾的氤氲雾气,犹如水袖般袅袅飘逸的精灵,用自身的暖意将寒冷的世界柔化得温顺绵软。此时,我的思绪更是被红泥小火炉烘托而起,母亲在火炉前温暖地忙碌,让我懂得自己的根永远随着母亲的身影恋着故土和记忆。

我们成家以后,冬至这天母亲总是会把热气腾腾的水饺送到我们小家门口。每每告诉母亲别送了,这么冷的天,这么远的路,可母亲总是说,你们上班没时间包,再说我出来走动走动也能活动活动胳膊腿。去年冬至那天飘起了雪花,天气异常寒冷,我们一天呆在暖气房里不曾出门。傍晚时分响起了敲门声,我还狐疑是谁这种天还串门。打开门,我惊呆了,是冒雪赶来的母亲,提着一保温桶冒热气的水饺。感动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母亲送来的不仅是水饺,还有暖暖的爱意和温馨的祝福。打开保温桶盖,一股馨香飘逸而出,瞬时弥漫全屋。母亲的爱,让我柔柔的心时刻温暖如春。

今年的冬至,我提前做了准备,连同我的祝福和爱意都包裹到水饺中,在冬至那天送到了母亲面前。

饺子散文8:包饺子

文/黄俊里

我的童年乃至少年都因包饺子平添了许多乐趣。我们这儿有一个习俗,每到春节来临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腊月二十九,父亲就发布命令:该包饺子了。于是,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而我们兄弟姊妹则围着父母雀跃嬉闹。父亲对包饺子这事看得很重,所以,对饺子的原材料要求很严格。如饺子馅儿要搞两种:猪肉掺白菜一种,牛肉掺大葱一种。那猪肉要肥瘦均匀,那白菜不要外面的帮儿,那牛肉要先用开水去腥后再剁碎,那大葱不能是冻的,等等。母亲也乐意接受父亲的“指示”,忙得团团转,忙得汗流满面,忙得不亦乐乎。间或,玩耍的我们妨碍了母亲干活儿,也不会受到往日般的责骂,至多,父亲严厉地瞪一眼,母亲说出类似“再闹不给你们饺子吃”的吓唬话来。我们也明白:这时的爹娘是不会打骂我们的,不仅因为他们的心情和我们一样好,更主要的是他们没工夫管我们。

因为要包很多饺子,所以头一天制作饺子馅儿,刀在案板上当当地剁着,甚至整个村落都响起了剁馅儿的声音,怎么听怎么像唱歌,那旋律极像冬天里穿在身上的一件棉衣,让人温暖。馅调好了,那香味儿沿着这家的墙头爬到了那家,又顺着那家的房顶溜到了另一家,满村子飘着醉人的香味儿。

第二天白天和面。面虽说不很白,却是自家地里生产的优质小麦磨成的,绝没有添加成份。这时,父亲必定开始在旁边“监工”,母亲和面,我在一旁调面与水的比例。往往水加多了,父亲就淡淡地说:“面和稀了。”母亲忙加面,然后继续用力揉和着面,都不敢反驳一句。面和好了,母亲在和好的面团上苫上干净潮湿的毛巾,以防和好了的面风干变皴。

吃过午饭后,父母把预先准备好的面板、几个硬篦儿、小擀面杖、三两个扁匙子一一洗干净,然后把面板架在屋中央,炕上放上短腿方桌。一切备齐了,一家人团团围坐就开始包饺子。

母亲揪的面团儿小巧玲珑,饺子皮擀得圆嘟嘟的,包出来的饺子更是秀丽可人。我拿出花剩下的二分钱,偷偷地递给母亲,让她包到饺子馅里。看谁能吃出硬币,谁吃出来谁有福,一年当中有钱花。母亲小声对我说:“去洗干净了。”我洗净拿回来,看着母亲包在两个饺子里,一个里一枚。母亲解释说:“吃到一枚有福,能吃到两枚的人福最大,一年到头钱不断。”

我想吃到包有小硬币的饺子,一年里有钱又有福,专挑饺子形状秀丽的夹着吃。我只顾找硬币饺子,饺子到嘴三下五除二的胡乱一嚼就吞下,很快就吃饱了,也没见到硬币的影子。正在纳闷,发现奶奶吃着吃着冷不丁停下,张着嘴不再咀嚼。我立刻明白,奶奶吃到硬币了,便喊着:“奶奶有福哟,奶奶有钱了。”只见奶奶用手心接着,吐出一枚小硬币,嗔我一眼说:“大过年的,别瞎嚷嚷!”奶奶说完又将手伸到嘴边去接,我连忙喊:“奶奶吃出两枚硬币有大福呀,奶奶又吃出一枚硬币了。”说完瞪着双眼看奶奶吐硬币,可是奶奶吐到手心里却是一颗老牙。我一惊,把一碗饺子汤碰洒在桌子上,母亲也知道惹了祸,脸色通红,赶紧拿一块抹布擦桌上的汤水。

小小的饺子,浓缩进了多少浓浓的情愫,小小的饺子,不仅代表着一种团圆与温暖,表达着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情绪,更彰显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情调,蕴含着一种温馨与绵绵的亲情。

时过境迁,往事已成为美好的回忆,饺子早已不再是人们过年时才包的美食,但是,我却非常怀念小时候包饺子的情景,毕竟包饺子曾经给我、给飘逝了的岁月带来过许多乐趣。

饺子散文9:母爱的饺子

文/何伟昌

在南国的灯光下,他打开记事本,重温着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回想这些年自己给母亲寄回的一笔笔汇款,这些钱足够老人用上好一阵子。但他已两个年头没有回家,想起远在湖南乡下老家的母亲,他眼前即刻浮现出一幅刻骨铭心的画面。

千里冰封,飞雪飘扬。校园里披上了一层毛茸茸的雪絮,光秃秃的树枝上挂满了沉甸甸的冰条儿,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万籁俱寂。这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他在镇中学寄宿,此刻蜷缩在校舍的被窝里复习功课,手脚冻得红肿,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打着颤儿,时不时放下书合上手,吹上一口热气取暖。昨天母亲捎信来说,今天要给他送棉被和棉鞋来,他穿好衣服在走道上跳跃运动着,尽量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眼睛专注着外面的动静。这时候,母亲远远地走来,头上系着一条围巾,肩上扛一个蛇皮袋,一身雪花,步履蹒跚地从雪地里向他走来……

他早年丧父,母亲拼死拼活送他们姐弟俩上学。姐姐考上了师专,毕业后远在异地教书,一年难得回家一趟。他也如愿考上了大学,毕业到南方这座城市工作好几年了,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一位漂亮女友。他想把母亲接来一起住,可老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不适应陌生的话语,不喜欢独自守在家看电视。母亲在老家喜欢串门,喜欢和左邻右舍拉家常,只来了一次没住几天就要回家。除了春节匆匆回去呆上几天,他平时给母亲寄回的也就是那一张张汇款单,一个匆匆问候的电话,很少回家……想到这里,他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他和女友商量后,下楼买了一束康乃馨连夜驱车往千里之外的家赶,他要回家陪妈妈过母亲节。

临近中午,他赶到了家,母亲正在堂屋剁肉馅包饺子,桌上已包好了一大堆。“妈,我回来了,回来陪您过母亲节。”母亲激动地放下手中的活,眼神里充满了惊喜。他纳闷地问母亲,一个人在家包那么多饺子干什么?莫非知道他今天要回来?母亲笑而不答,说等会伯娘来就知道。

伯娘进来道出了原委。这些年,他和姐姐都很孝顺,给妈妈寄回不少钱,让老人安享晚年,唯一的遗憾就是他们一年里回家次数极少。尤其是逢年过节,母亲总惦念着远方的儿女,希望他们能回家团聚热闹一番。每年的母亲节,母亲包那么多饺子是送给邻里乡亲的,送饺子时告诉乡邻:“饺子是儿子从城里带回来的,儿子吃完饺子就回城了。煮多了吃不完倒掉怪可惜的,就端上分给大家吃……”刚开始人家生疑,久而久之都明白了,笑着说,母亲养了一个懂事孝顺的儿子。听乡邻这么说,母亲总有一种幸福的成就感。

他从车里拿出那束康乃馨送给母亲:“妈妈,母亲节快乐!”母亲接过花,脸上的笑容像鲜花一样绽放。他鼻子一酸,一时无语。乡亲们都来看他,屋子里渐渐热闹起来。馨香溢满了屋子。

上世纪70年代末,物资匮乏,生活艰难。小时候,姐弟俩最爱吃母亲做的饺子。每逢集市,父亲大清早挑一担干柴或蔬菜去镇上赶集,每次都换回一块肥肉和一些饺子皮。母亲总把肥的割下来炼油,把猪皮和仅有的一小块瘦肉拌香葱剁成细细的肉酱包成饺子,让姐弟俩尝个鲜,家里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父亲走后,家似失去了顶梁柱的房子随时都会倾斜倒塌,原本温馨幸福的家庭冷清许多。但是,坚强的母亲没以泪洗面,没在别人面前诉苦,总是披着星光出门去,万家灯火回家来,在自家的责任田辛勤劳作,在地里种上一些鲜嫩的瓜果蔬菜。母亲总能抓住季节抢在别人的前面,挑去十几里远的镇上卖个好价钱。姐姐心疼母亲,好几次想辍学回家干农活都被母亲斥责赶回学校。平日里,母亲不让姐弟俩去田地帮忙干农活,让他们好好读书。后来,姐弟俩寄宿在县中学读书,每逢周日返家,母亲总是煮上一锅饺子让他们饱食一餐,并且叮嘱姐弟俩:“我知道你们最爱吃饺子,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有好工作有出息了,我天天包饺子给你们吃。”

岁月荏苒,母亲已是白发苍苍。望着母亲瘦弱的身子,他热泪盈眶,亲手盛满一碗饺子端给母亲。吃着母亲做的饺子,他觉得这比城里任何的山珍海味都美味,因为这是一份倾满母爱的饺子。母爱情深似海,爱如一束永不凋谢的鲜花历久弥香,它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和伟大,爱意芬芳呵!

饺子散文10:自家的饺子最好吃

文/许清华

咱们的每一个传统节日似乎都与某种特定的吃食有关。饺子,可以说是北方的春节符号之一。除夕之前的几天,家家户户都响起了剁馅子的“乒乓”声,节奏铿锵有力,透出一股欢快喜庆的味道。大年初一的早上,全家人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根本不用就菜。

有位华侨富商游历过几十个国家,尝遍了天下美味。有人问他什么最好吃。他回答:“好吃不过饺子!”这位华侨引用的是句俗语,在中国北方,几乎人人知晓。我想,在华侨的心里,饺子不只是一种食品,更代表了一种乡情乡思。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时,身处异国的华侨怎能不因故园之情而起莼鲈之思?

听母亲说,她少年时期适逢困难年代,终日难得吃饱,日复一日,地瓜面掺地瓜叶或野菜烧糊糊是主食,只有春节那一天才能放开肚皮吃一顿白面饺子,而正月初二就要重新吃菜糊糊了,连续几年都是如此。妈妈年纪虽小,却很会算计过日子。一年除夕,姥姥正剁白菜馅,她问:“妈,咱们把明天包饺子的白面省下来,不包饺子了,多喝几天面疙瘩汤不行吗?”一句稚气的又饱含成人心思和口吻的话,让姥姥心酸难耐。姥姥只好无奈地回答:“不是过年嘛?家家都这样。过年这天就得吃饺子。”在妈妈的童年记忆里,最好吃的美食就是大年初一的饺子。

老舍先生小时候很穷,所以他很羡慕邻家过年又是杀猪又是买蜜供什么的,羡慕得不得了。经常跑回来向母亲报告:哪家又请回来两个跟小塔一样的蜜供,哪家又买了多少猪肉等。***妈很平静地跟他说:“孩子,咱们不看别人,咱们包饺子。虽然饺子肉不多菜多,但你要知道,自家包的饺子最好吃。”

华侨所称道的饺子,与我母亲记忆里的饺子,之所以美味无比,原因就在于老舍母亲所说,是“自家包的”。

自家的饺子最好吃,胜过天下所有的美味。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里,包裹的是浓浓的亲情、乡情、家园情。

饺子散文11:肉核饺子

文/王春玲

三十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除夕,雪人般的大姑父出现在我们家,给我们带来了“肉核饺子”。如今想起,有暖暖的感动萦绕心间。

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里,家庭主妇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可是挖空了心思。年夜饭的饺子馅基本就能体现这一家的生活水平。记得那时候,我们家平时的饺子馅是萝卜,有股淡淡的怪味。大年夜的饺子馅才舍得用白菜的,还会多放一点油,肉是不敢奢望的。那一年,我的大姑刚刚嫁到了十几里外的一个大村里。大姑的公公是头脑活络的人,已开始“偷偷摸摸”地做点小生意,光景比一般人家要好一些。就是那年的除夕,我的大姑父顶着弥漫的风雪,给我们送来了“肉核饺子”,在那个年代无异于山珍海味啊!

正月里大姑回门的时候,我隐约知道了更多关于“肉核饺子”的事。年前,大姑的婆家召开了“家庭会议”决定大年夜吃“肉核饺子”,我的大姑又兴奋又难受,因为她念想着自己的爹娘一辈子也没吃过“肉核饺子”。大姑偷偷地拿了一些,赶在除夕早晨天亮前送到娘家,挂在了门环上。那时候没有电话,无法事先告诉家人。而且,按照乡下的风俗,出嫁的姑娘过了腊月二十三就不能再回娘家了,所以大姑只能悄悄地来去。后来大姑的公公婆婆知道了大姑“偷送”饺子的事,傍晚的时候又让大姑父送了些来。也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并没见到大姑送的饺子,也许是让起得更早的人拿走了,也许是让狗叼走了,我们只吃到了大姑父送的“肉核饺子”。

寒冬腊月的天,十几里的路要靠脚一步步地量过,大姑是趁天不亮匆匆来去的,大姑父是在无比忙乱的除夕干完了很多活后赶来的,又顶着那样的大风雪。当然,更可敬的是大姑的公公婆婆。大姑偷偷地把饺子送回娘家,虽是孝心可嘉,可在她婆家看来无疑是“吃里扒外”,“胳膊肘向外扭”啊!不想她的公公婆婆却给予了那样的理解和宽容。

如今,那段岁月已渐行渐远,大姑的公公婆婆也都已作古。而人到中年的我,却突然感受到了那些贫寒年月里来自亲人的温暖。

饺子散文12:最好的招牌

文/李奎明

这家饺子馆位于小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上,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门脸,一块普普通通不大也不醒目的招牌,在周围一家挨着一家豪华绚丽的商铺饭店映衬下,显得灰头土脸甚至有些寒酸。

那天我和朋友去的时候已经过了饭点儿,饺子馆里却依然客满。正当我们惊讶时,店老板热情地迎上来招呼我们落座。我们点了菜,边喝酒边聊天。不知不觉中菜被我们一扫而光,一瓶白酒也喝完了。朋友不胜酒力,半斤酒下肚就上脸了,从脸一直红到脖子,说话时舌头都短了。我也觉得有些头晕脑胀。

朋友大声招呼店老板再上一瓶白酒。工夫不大,一盘香味扑鼻的炒菜端了上来。店老板说,二位头一回来,这个菜是赠送的请品尝。不一会儿,两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也摆在了我们面前。你们要的水饺,猪肉大葱和茴香鸡蛋的各一份,都是现包的,刚出锅赶紧趁热吃吧!店老板上菜快,说起话来也干脆利索。

在酒精的作用下,朋友说话已含糊不清了。怎么不上酒?我们要的酒呢?看到只上饭菜迟迟不上酒,朋友急眼了,嗓门陡然提高了至少一个八度。

你们喝得不少了,不能再喝了,再喝就醉了。这么晚,一会儿还得安全回家呢!朋友不依不饶催他快点儿上酒,店老板只是在一旁好言相劝,根本没有要去拿酒的意思。

酒逢知己,朋友显然没喝过瘾,但却喝高了。他“啪啪”地把桌子拍得山响,气呼呼瞪着眼,脸憋得通红,脖子上大筋一蹦一蹦的,一副要动武的架势。

旁边吃饭的人纷纷围拢过来,有劝店老板的,更多的人则是在劝朋友,劝我。店老板不为所动,说话不急不躁,但口气相当生硬,倔得要命。上不了,没酒了!想吃就吃,不吃账都不用结,走吧!酒柜上明明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酒,天底下哪有这样做买卖的?不吃了,走!一气之下我拉起朋友结账走人。

一次无意中跟同事聊天说起这事,同事一听就乐了。你是说那对外地夫妇开的饺子馆吧!他遇上喝多的客人就犯倔,是怕客人喝多出危险。

一家饺子馆,不光能在门里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还惦记着客人门外的安全。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它会有那么多回头客和慕名而来的人了。

后来我去过很多饭店,再没遇见过那么倔却倔得可爱的老板,也再没吃到过那么香的饺子。我知道,我早已心有所属了。

饺子散文13:焐暖冬至的饺子

文/秦澍瑶

天冷的似乎要将石头冻裂,母亲打电话让冬至回家吃饺子,说准备包我最爱吃的萝卜猪油渣馅的。我搪塞道,快到年终了,单位事多。电话那边母亲很失落:我想着你们兄妹三个冬至能回家吃顿饺子,没想到你们都忙。

说实话,回趟老家也就一百多里路,为吃个饺子太不划算,光来回的车油费都够买十几斤饺子吃。挂完母亲的电话,我的心里不仅思潮起伏。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记得小时候,防寒措施简陋的乡村里,冬天冻破手和耳朵是家常便饭。为此,母亲除了尽可能地给我们穿暖外,冬至这天总是想方设法为我们包饺子吃,即使那馅是缺肉少油的萝卜酸菜。

记得那一年秋后,为了让我们冬至吃上肉饺子,父亲决定去陕北下煤窑。立冬之时,父亲托人给家里捎回一斤羊肉。母亲说,陕北的羊肉好,没膻味,这是煤矿上奖给你爸的。你爸舍不得吃给咱们捎回来,他一个人出门在外,挖煤很辛苦,咱等你爸冬至回来一块包饺子吃。母亲说着,就将那块羊肉挂在了屋子的当空。于是,冬至吃羊肉饺子就成了我们最大的期盼。每一天我们兄妹三个都要查日历看离冬至还有几天,都要看一眼那挂在空中的羊肉情况。虽然它已经风干失色,却如一只风筝,总是牵着我们的视线。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冬至的到来。一大早,母亲就从地窖里掏出了六七个萝卜,让我们去水井边洗,然后自己赶着为我们做过年的新衣服去了。也许是因为即将吃到香喷喷的羊肉饺子,虽然室外冰天雪地的,但我们却洗得兴高采烈。原本吊在空中的羊肉也被母亲取下,放在温水盆里泡着。洗完萝卜的我们,不时跑到门外,看路上有没有父亲的身影。出出进进地没带回父亲的消息,却带回来一屋子的风。母亲心烦地说道,你们能不能安生一会,脸都冻红了还往外跑。母亲的呵斥让我们没安分多久,就又跑出去了。

父亲是披着一身雪进的门,我们一边拿毛巾给父亲拍打身上的雪,一边给父亲报告母亲准备包羊肉饺子的事。听到还是自己两个月前捎回的羊肉,父亲嗔怪着母亲,怎么不早点给孩子做了吃。什么话也没说的母亲,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就去厨房了。突然,母亲惊慌失措地喊道,你们谁见盆里的羊肉没?我们都跑了过去说,不知道,刚才不是还看见在案上的盆子里吗?母亲说,盆子还在肉却不见了。那一大块肉,老鼠不可能拖动,会不会是让猫给叼走了?大弟分析道。大家赶紧分头去找,我们最后是在柴垛上发现的猫,胡子上还留有肉沫的它来回踱步怒叫着,而柴垛下,大黄几乎将那块羊肉吞食完了。看到自己梦想许久的羊肉饺子化成了泡影,六岁的小妹气得哭了起来,母亲和大弟更是拿起棍子打猫和狗,一时间鸡飞狗跳的。父亲一边替泪眼婆娑的小妹擦泪一边安慰道,不哭了,今天咱们吃不了羊肉饺子吃猪油渣饺子,说着从随身带回的包里取出煤矿上发的一块猪油。一听说又有饺子吃了,我们都转悲为喜。

那一天的猪油渣饺子,让我们兄妹吃得分外香。这种香不仅焐暖了那个冰冷的冬至,更是焐热了那些年少的心,让我们兄妹努力成长。

岁月无情,那个曾经为让我们吃上肉饺子下煤窑的男人,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那个忍受着满手裂口疼痛包饺子的女人,也已是满头白发。想到孤寂的炉火旁,母亲佝偻着腰身在给我们兄妹包冬至饺子的情形,我禁不住有些鼻子发酸,便打电话给弟弟妹妹,冬至那天,无论如何,都要赶回家吃母亲包的饺子。

饺子散文14:饺子馅水枪

文/唐建群

触手可及的幸福,也许就在自己的转念之间。

儿子今年八岁,按老师的话说,比较单纯不像一般同学显得成熟,虽然心智幼稚了点,但很有人情味,在学校生活中乐于真心的帮助别人。

一直以来,只要我在家,给他洗澡的美差一直由我完成。每次洗澡都会带玩具的他,从最初的小黄鸭陪着一起洗,渐渐到各种玩具小汽车一起洗,按他的话说,他是我的宝贝,我给他洗澡,而小汽车是他的宝贝,他也要给他的宝贝汽车洗得干干净净、香喷喷的……再到后来澡盆里的玩具主角变成了一个经他加工过的水枪。那原本是一个普通水枪,只是经过他的加工多了一点新意,在枪头的位置加了一个可以筒上去的白色空心塑料圆管,经过儿子讲解他这个发明是为了可以让水枪的水喷的更远更准。另外,他还在水枪的前半部分加上了一个不知哪里弄来的简易饺子加工器夹着水枪,呵,故取名饺子馅水枪。

我对于给他洗澡这件差事已经习以为常,对陪他洗澡玩具的变换,我也是熟视无睹。每次洗澡,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影响到我。因而儿子在边洗边玩的过程中都有所收敛,也就不那么尽兴。又是一个星期五,他做作业的时间比平常提前了一个小时完成,作为奖励,这一次洗澡的时候,我允许他可以洗久一点,并决定不阻断他的各种创意玩法,他也就尽情的玩开了。浴室墙壁上的各条毛巾都成了他射击练习的对象,边玩边说:“妈妈,哪条毛巾是你的,我给你的毛巾洗洗澡”,我指向他对面的一条红色毛巾,他立马举起水枪,兴致勃勃的开始一阵疯狂射击,几分钟我那条白天晒得还很干燥的毛巾就已经开始滴水了。他还得意地说:“妈妈,我好吧!我已经把你的毛巾洗干净了!”说着还来了一个将水枪拿到嘴边对着枪口“吹吹烟”的动作,这都不知道从哪学来的这么经典的动作,我顿时忍俊不禁。接着,他又开始让我看喷泉,他把水枪拿得低低的尽量控制着不让水喷到天花板上,然后就看到四周从我们头顶散落下来的小水花,这就是他制造的喷泉,他觉得自己成功了,就咯咯的笑开了花。眼前儿子纯真的笑脸,充满欢乐的笑声深深打动我的内心,虽然我的衣服因落下来的水花而打湿,要在平时我也许会表现出不耐烦,而此刻我不想破坏这么美好的画面,不想这一切戛然而止,所以理应回应他一脸灿烂肯定的微笑,然后一起沉浸在幸福喜悦之中。

对孩子来说,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只需亲人可以更多的陪伴在身边一起玩耍。而作为妈妈,只需用心耕耘,静待花开!对于孩子给予更多耐心和包容,关注他的成长和进步多一点点耐心,接纳他所谓的单纯和幼稚多一点点包容,相信我们可以一起收获动人的风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