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学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上学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上学的文章1:师范记师

文/陌上花

在师范上学期间,有两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老师是“艺术型”的,姓杨,教音乐,不修边幅,穿着随意,无论外貌还是谈吐的确带有“艺术家”气息。

师范学校经常搞一些文体活动,像合唱比赛、演唱会、诗歌朗诵会等。搞大合唱的时候,杨老师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因为他所教的每个班级在男女生和声、分部、领唱、指挥,甚至是队伍的排列等方面,都需要他帮忙指导。本来他平时就不怎么注意着装修饰,一周下来,他脸上的胡须更长更密了,鞋子更脏了,连裤子的裤腿边缘也松松垮垮地被踩在了鞋跟下……看着他忙忙碌碌的身影,看着耐心教导我们时他脸上的笑容,我们都觉得杨老师的“邋遢”也是一种独特的美,我们都会由衷地说:杨老师,真好!但每每这时,杨老师那冷艳的妻总会面带不悦之色地喊他回家吃饭,杨老师边走边回头对我们说:“没事儿,吃完饭我再来……”

二十几年过去了,杨老师当年可爱的“邋遢”样子依然在我脑海中:微黑的脸庞,自由的胡须,嘴角一抹浅浅的笑,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两条细长的线,在舞台上陶醉地演奏着各种乐器:笛子,唢呐,二胡,手风琴,吉他……

第二位老师是“书生型”的。他是我们的文选老师,姓赵。当时赵老师大学刚毕业,瘦瘦的,戴着一副银边黑框眼镜,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最初,年轻的赵老师和我们交谈时还带着点大男孩的羞涩,不过上起课来,他可就让人刮目相看了。“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神采飞扬”用来描述他上课时的样子是最合适不过了。他慷慨激昂地背诵李白的《将进酒》,他情绪高涨地朗诵王勃的《滕王阁序》;他会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讲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再到晏小山的“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从李商隐到温庭筠,到鱼玄机,到薛涛……他的文史知识非常广博,常把知识拓展延伸至课本之外很远的地方,让刚刚初中毕业的我们听得聚精会神,心驰神往,陶醉得很。赵老师还有另一个亮点——一手漂亮的粉笔字。看他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一首首诗句,简直就是一种超爽的享受。

像古今所有的书生一样,赵老师也是一个不媚世俗的人。那些虚头巴脑的荣誉,他宁可不要;那些应景逢场的戏,他也懒得去跑龙套。我们上师范的最后一年,学校只剩两个班级,还要照例举办运动会。两个班各选拔两人参加项目,选取前三名发奖。赵老师是二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体育老师恰好是另一个班的班主任。赵老师征求了他们班学生的意见后放弃了参加运动会:我不陪你玩了,我什么都不要,都是你的,你自己玩吧。运动会当然也就没有举行的意义了。我们都感觉赵老师好率真,好可爱!

毕业前夕,赵老师用行书给我写下了“文思飞扬的女才子。祝:幸福永远!”的毕业留言。这是老师对我的谬赞,我实不敢当。每当看见他写下的这一行如行云流水般秀逸多姿的毛笔字,我就会想起那个高高瘦瘦的周身清爽的儒雅书生……

关于上学的文章2:边缘人

文/拥抱一棵树

这些年上学一直在外面,寒暑假偶尔回家家里也就我一个人。很少有机会能跟家人在一起好好的待一段时间,但是当这样的机会来临的时候,又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毕竟这几年一个人在外面,每天感受着不同的思想文化,养成着不同的习惯,跟父母之间的矛盾有时候总会无法调和。我想我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独来独往,有时候他们问起我会不会想家,我只好小心应付过去。因为从心里,我已经不怎么恋家了,但是对他们来说,好像说实话就意味着背叛一样。

家人里唯一联系最多的是大姐。我上次给姐姐打电话,她因为不喜欢我说的事,直接对我说,我不想跟你说了,然后就挂断了电话。我当时也只是无奈的看着手机屏幕发了半天呆,那是母亲跟她说了什么她不喜欢的话之后,她不再接母亲的电话,母亲央我打电话问问我才打过去的。今天在群里跟人说话,她突然出来问我,我莫名其妙的很烦燥,跟她顶了好几句。她那次挂我电话不过听不进我的意见。她一直偏爱儿子,女儿让爷爷奶奶带,在那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的小山沟里。儿子跟着她们夫妻在外面上幼儿园,我有次去她那,她那儿子撒起泼来连自己爸爸都打,虽然只有四岁。跟她真是特别亲,我想大概因为都不喜欢她老公吧——那个在她眼里窝囊到一无是处的男人。我在电话里劝她别太宠着儿子,女儿在那样的学校都不管,她反说那也比她好。

大姐小时候很想上学的,父母不许,而且她的腿自小留下的病根现在还在疼,据说那时候父亲在外面,爷爷奶奶不管不问,所以耽搁了。因着这些,她其实一直是怨着父母的,或者她自觉没人比她更惨了,女儿跟她一比,其实过的很幸福?这才是问题所在,农村一直充斥着这样奇怪的观念:大家教育儿女的时候都是那自己做对比。尤其是为了让儿女觉得自己很幸福的时候,直接跟自己比较,全然不顾他们生活的是怎样的年代。我一直知道母亲是这样有着传统而迂腐的观念的,因为她常常说你们已经很好了,我们当初怎么样怎么样。只是不知道,我的大姐,好歹也在外面生活这么多年了,竟然也拿自己女儿跟自己比较。我有时候也分不清,这样的比较视为了比出女儿的优越,还是比出自我的同情。因为那种语气,其实也是带着抱怨的,她怨着父母在这些影响她一生的事情上那么随随便便。

中午的时候,父亲打电话给我,本来那个点上班时间,家里在这方面都很默契,因为长期要电话联系,所以总在晚上才打。那时候办公室还来了上级的上级,我慌忙的跑出去接电话。父亲上来就说,你工作顺心吧,现在要发挥你的才能什么的。我一直觉得家里人说话不该有这种客套,或者看起来得体但是没有半点感情的问候。所以听到他那么说我是有点不高兴的,何况今天穿的鞋子割破了两只脚,中午吃饭都是勉强走过去的,这几天一直咳嗽不停,今天还咳出血了。我在外面受任何委屈,都不可能在电话里哭给他们听的,但其实我心里肯定带了这样的期望,我希望我可以在父母家人面前哭出来。所以,大概是我自己不顺心因为不敢哭,所以说话抱怨了几句,他叫我买什么买什么,好像我有很多钱一样。我从学校出来工作,买床,买日用品,体检,买月卡,买饭卡之类各种各样躲不过的花钱的关口,那次小心翼翼的跟母亲说打给我三百就好,但其实只体检就有一百五了。后来她打给我一千,虽然不够,但是也不敢再开口说钱的事了。那段时间花了朋友一千多,加上我的一千,才勉强在这安顿下来。钱再省着花,对还没有半点收入的我来说,依然是很紧张的。所以他说叫我买桌子买厨具的时候,我抱怨了几句,他非常不高兴,说了我几句,我没办法继续跟他说话,他直接挂断。下班的时候,因为要去赶车,而我脚疼的厉害就提前出来,想着打电话回去道个歉,毕竟我态度不好。结果父亲一接就开始冲我吼,吼了我两句,我说你别生气了,他说晚上回去跟我打,他在买开斋的东西,然后又挂断了。

开斋是我们这些少数民族最大的节日了,小时候在家,每年过节母亲都会做很多这个民族独有的好吃的东西,然后亲友间互相走动带着。我估计父亲也不会注意,他对一个人在外面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女儿说这些的时候,她会怎么想,估计也来不及想,因为他说完就挂断了。

父母对我其实一直是怨着的,或者家里人都是怨着我的吧,就像姐姐怨着父母一样。这有一个奇怪的生物链,姐姐怨着父母,因为她没有上学,因为她那条腿。父母怨着我,因为他们的四个儿女中只有我上大学了,他们怎样愧对着姐姐,就怎样的怨着我。我寒假回家的时候,跟朋友去敦煌玩了几天,父母每天催我回去,怨我不想家。我初中开始住校,我记得那时候母亲去外面打工,父亲和弟弟在家,我每个周末回去返校之前都要蒸好多馒头才能走。后来上了高中,高一的时候没办法适应一个人那么远的呆在学校,想起家里处处都是好的,老是上课上一半就去市集赶车回家去,因为一直成绩都不差,老师也很包容我。那时候父母会很惊奇,我竟然会想家想到直接跑回去?在他们眼里,上学一直是很幸福的事情,因为至少不用干农活。所以每次回去都要问我好几遍,到底为什么要回去。后来慢慢的不回去了,有时候周末也不回去,父亲开始经常在电话里恨恨的说我。农村人骂人很难听,父母亲也不例外。说我怎样的心狠,对他们太毒辣,怎样的不体谅他们,怎样的花他们钱,实际上就是没回去干农活。那时候真是想死的心都有,高三的我简直活的没有人样,大冬天的穿一双布鞋,鞋带还老是漏在外面。我那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考个大学,毕业了还够他们的钱就***。他们从来不知道在钱的事情上给我怎样的压力,只知道我心狠毒辣。

后来上了大学,父亲送我去学校,他也是个懒人,不愿带太多东西。结果去了学校发现什么都要买,铺盖、日用品、校园卡充值等等的。后来索性就不买了,第二天他就回去了,我送他到校门口,自己哭的跟个狗一样,看着他离开。

说起来我当初要报的志愿是医学,我翻遍了那本书,好一点的医学都是5年或者七年。可我是想着早点还够他们的钱就***的,所以随便选了个学校的四年的专业。再后来后悔了,大四的时候想要读个研究生,跟父亲电话里说了下他说可以,研究生也可以贷款的,我应付了几句,就再也不存此想法了。本科四年贷款,每年我自己回去满世界找担保人,研究生再贷款,我这辈子都用来还债好了。那次回去我就再也不看考研的书,买的资料都送给别人。感觉又掉回了四年前一心想着还完贷款就***的我。

后来每次提起,父母都说你怎么不读研呢,人家说你这专业读研好找工作。就像之前他们问我,你为什么不读医学呢,出来当个医生多好。我有时也抱怨几句,不过道理永远是说不通的。

我就这样一直活在这样的矛盾里,一边是生我养我的父母,一边是难以释怀的梦想。好像永远无法调和,所以一再妥协,一再放弃,终于,成了这副狗模样。父母也没办法心无芥蒂,梦想也触不可及。

关于上学的文章3:梦的追逐

文/常欣萍

从小就听身边的长辈说:长大后要上学,将来当老师,也可能是受亲戚的影响,从小就有一个梦就是考大学,当老师。时光匆匆,我已经长大了,也考上了大学,也开始了实习,站在三尺讲台上是实现着自己的梦,完成着自已的愿望。虽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真正地追逐这个梦想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可是在自已的坚持与努力奋斗下也实现了,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当看见这些可爱的学生的时候,就觉得校园之所以这么美好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有他们天真的笑声充满校园,有他们激情澎拜的青春活力校园,校园才可以这么迷人。朗朗的读书声,清脆的声音,也不断地鼓舞着老师们,让老师们在工作中也是幸福快乐的,虽然会累,可是因为有学生也会变得很欣慰。

在课间和学生们诉说自己当年的上学经历,感觉历历在目,仿佛昨日一般,记忆犹新,跟他们说着这些回忆是心里是那么的快乐,学生们也很感兴趣地听你说着,感觉就像和老同学老朋友回忆一样,同时也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青春奋斗不止,梦想的脚步也不止。每天讲课时就是在实现着自已的梦,感觉是那么幸福,传授自已的知识给他们觉得那么地有意义,有价值。作为一名老师是件多么快乐与幸福的事情。因为满足所以快乐,看到学生好好地在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就足够了,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好。

梦的路上有亲人的陪伴有朋友的陪伴有老师的陪伴有学生的陪伴,这么多人都在自已也不会感觉到孤独,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更加的坚定支持着自已,所以更加坚持不解的向前走,不断地在梦的路上奔跑,路途的风景也是那么的迷人。

在顶岗实习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了作为老师的幸福,也越来越喜欢上了老师这个职位,也越来越喜欢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课堂,也越开越享受这里的实习生活。

关于上学的文章4:田园生活

文/吕西群

当年,尽管我通过上学,成了一个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如今,尽管工作生活在城市已经三十多年,但我心里总有一个梦,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梦,那就是怀念我的故乡——吕家堡村。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关中农村。记忆中村子中央有一个涝池,夏天便是小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涝池的西北角有一棵七八个人才能搂住的皂角树。巨大的树冠几乎遮满了这片涝池。夏秋之际,蛙鸣一片,像是接力在合唱,声音悦耳而响亮,给夏日的夜晚增加了不尽的乐趣。

故乡的土壤非常肥厚。记得在村子的东边,一沟沟大葱郁郁青青,每当收获时候,一车一车送到西安的蔬菜副食公司,让城里的人吃上新鲜的蔬菜;五月的时候,金黄灿灿、沉甸甸的谷子弯下了腰,害羞得不敢看人。地里插着假人的袖子迎风摆动,风景煞是好看。西边的田里,小麦地里的喷灌机像一位位首长,很潇洒地挥舞着雨雾,麦子在人工的雨露中愉快地生长着。

小时候最难忘的是夏天吃西瓜。那是真正又沙、又甜的大西瓜,让我终生不忘。硕大的西瓜子一个也不能丢,洗净、晒干又能吃上一回。六月的时候,大人们把间出的包谷苗带回来,铺在门前,我就躺在绿油油带紫色的苗子上,很是舒服;有时,在院子吃饭的小桌子上,躺着看着很高很高、很蓝很蓝的天上,白云在慢慢地移动,仿佛我也跟着漂浮的白云在游动。那时候的乡村,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与安闲。

那时候,农村经济虽不富裕,但人心安定,民风朴素,家家户户根本看不到防盗门。人们上工或是出门,用老式锁子把门一锁,钥匙往木门里边一放,就走了,很少有人带什么钥匙。放羊的早上把羊拉出放到村边的草地上,把羊橛砸到土中,让羊自个吃草,后晌黑再去把羊拉回来,天天如此,一只也丢不了。有一回,一家的女人让男的去拉羊,男人出去把羊橛一拔,牵着羊唱着秦腔就回来了。女人问:羊呢?男人一回头,不知啥时候羊自个跑回去吃草去了。

那时候的乡村,好像是真正的田园生活。如今,这一切,成了我记忆中的梦。

关于上学的文章5:绿色出行

文/卢达成

想到上学,我最头疼的是路上堵车。以前,妈妈是开汽车送我上学的。大客车像座大山挡住视线司空见惯,出租车冷不丁飞过来插队绝非偶然,那些不看红绿灯强行穿过的骑车一族,目中无人快速通过……真是喇叭尖叫天天有,堵车事件频发生。鲁莽乱闯有人敢,尾气飘飘无人管。

今天,妈妈响应学校的号召,骑车送我去上学。虽然《尽量不要开车,谢谢合作》的告家长书大家都已经领到,但真正积极响应的学生家长并不多。除去路两侧的临时停车点,本不宽的马路只容得下两辆车相向而行。个别驾驶员见机就想钻过去,却与对面过来的车碰面,有秩序的行车路线彻底毁了,来往的车辆就此搁浅,将校门外一百米之内的地方围了个水泄不通。那些骑车送孩子的家长只能另辟蹊径,和路两旁的行人去争道。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大汗淋漓的蒋校长亲自维持着秩序,在百米之外,打开汽车的车门,将车上的孩子一个个护送到人行道上。没有语言,只有动作,雪白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湿。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绿色出行,那么此时的蒋校长肯定会在校园里,为国旗下讲话作准备呢!

关于上学的文章6:感谢李老师

文/林校娟

上学以来,我认识了许多老师,其中最值得我感谢的是曾经教过我数学的李老师。

李老师衣着朴素,黑发稍卷,嘴巴能说会道,心灵手巧,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哪个学生上课不专心,都逃不脱她那敏锐的眼睛。李老师常常面带微笑,深受学生的喜爱。

李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一次,我做数学作业遇到了一道难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鼓足勇气到办公室找老师。李老师得知来意便耐心地为我讲解。尽管我听得很认真,可老师讲完一遍后我还是不大明白,老师又不厌其烦地为我讲第二遍……直到我听懂她才会心地笑了。难题解决后,老师又和蔼可亲地说:“以后遇到不会做的题,欢迎你再来向老师请教。”

李老师热爱本职工作,常常忘我地工作着。一次,李老师患重感冒,还老咳嗽,声音嘶哑。同学们叫老师去打打点滴,可她为了不耽误我们的期末复习。吃点药就来为我们上课。讲一会儿咳几声,那咳嗽声像钢针刺痛了学生们的心。同学们劝老师休息一会儿,可老师只是说:“没事的!”接着又继续讲课。多好的老师,多么尽职尽责的老师呀!

李老师是我最值得感谢的老师!

关于上学的文章7:那条路

文/秋东月

那条路,儿时上学走过许多回,时光流逝,我已经长大了。这次回家特意沿着那条路走走看看。

以前窄窄的石子黄泥路,现在变成宽阔的水泥路了。河水还是从它身旁缠绕过,静悄悄地倾听着每个人的故事。

儿时上学,都是天还没有亮,就从家里出发。一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背着沉重的书包,跨着轻快的步伐,活泼可爱的像一群精灵。

那时候家里都比较贫穷,没有手电筒,一般都是凭着感觉走着那条熟悉的小路去上学的。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就会把树枝上缠点破棉布浇点茶油点燃去上学,在这微暗的火光中,可以看见一张张童稚的笑脸,这光仿佛就是希望,在这条路上引领我们前进。

上学的孩子就有希望,有未来。这是村路流行的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村里这一辈上学都是家里勒紧裤腰带挺过来的。

现在看了那条路并不长,但是儿时的我们要走四十多分钟才能到学校。不管刮风下雨,白雾笼罩,还是天寒地冻,白雪飞扬,我们都会沿着那条小路,高高兴兴地去上学,那有着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梦和最童真的故事。

那是一个白雾笼罩的早晨,我和哥俩人沿着这条熟悉的小路去上学,由于路挨着河流,河雾飘扬,佛法天地合一,走在路上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听见潺潺的河水声。

走在一个转弯处,只听见“砰”的一声响,我把手往前一伸,拉不到我哥了,处于我害怕了,悲惨的叫着哥的名字,没有人答应,眼泪不听使唤的流出来了。

我大声的哭喊着,哭声和流水的声音搀和在一起,似乎成了一种天然的音乐。突然听见一声:“来拉我!”我吓破了胆,抱着头坐在地上悲伤地痛苦起来,“我是哥,快来拉我,我掉到河里了。”

我怯生生地伸头探视过去,只能隐隐约约的看见哥爬在河提上,不能往上爬了,我立刻爬了过去,一手抓住小路旁的一颗小竹树,一手去拉我哥,哥身手敏捷,一下子就上来了。

他全身都在发呆,和我说,还好我水性好,要不淹死了也没有人知道。这路太窄了,以后不能成列走了。我回去换衣去了,你在这里等我。

我的眼泪还没有干,看见哥没事自然高兴了,但是三魂早就没有了,现在就只剩下七魄了,哪里还敢在这里等啊!跟着哥后面慢步跑回家去了。

一冬天的早上,我们一行五人去上学,走到一个庙下面,看见里面有光就都好奇的去看,原来是油灯点燃着的,太冷了,我们就拿了油点上路,走到一田野处,看见有一堆稻草,就将稻草点燃了,用来取暖,火光照亮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红通通的,我们欢歌笑语,不再想上学会迟到的事,只想着此刻很暖和。火势越来越大,火光越来越亮,惊醒了熟悉的村民,只见很远处一间屋子灯亮了,门也开了,站着一个老汉,恍恍惚惚地叫嚷道,你们怎么烧了我的稻草,我要给我家的水牛过冬吃的。他边喊着边跑出来,看来是要来抓我们“问罪”。我们三步做五步跑,很快就跑了,跑着喘不过气来,弄的满头大汗。

这些点滴的记忆,一直都在我心中,永远也抹杀不去。那条小路的原装,再也回去了,可是那条窄窄的路,那一次次的结伴而行,那潺潺的流水声,一直印在我心里。

路变宽广了,现在路旁都有路灯了,上学的孩子不用再抹黑了,也不再胆战心惊了。但是路还是那条路,村里每次孩子都必须去走的路,走过那条路的孩子,可能会拥有更好的明天,走过那条路的孩子,可能会让那条路变的更宽更美更有故事。

我站在那条路上,张开着双手,抬起头,深呼吸着山的味道,听着流水的声音,任凭风吹打着我的脸,仿佛一切尽在昨天,又都在未来。

关于上学的文章8:我的老师

文/桂颖萍

上学,放学,每日里途经那个路口,看到那座已经废弃的学校,我总会想起许多,能回忆起来的老师,似乎也只有她一个。

我在那读书的时候,学校好像管得不是很严,上课的时候,总有不少人做小动作,或者前后左右地互相闲聊,还有的,甚至在老师背过身写字时,会偷偷地溜出门去。后来,学校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是个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的女老师。她梳着一个马尾辫,显得干净利落,声音并不大,很温柔的样子,是一个不太像老师的老师。

对于上课时同学讲话这个问题,老师显得并不是十分在意。她总会笑着对我们说,看你们那么能聊,不妨让我们来一次真正的讨论,内容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我们乡下孩子的生活什么的。那时候天很蓝,小鸟飞得自在,同学们也总会兴高采烈地侃上一通,甚至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呢,总会适时地引导,把好话题的方向。对讲得好的同学,她还会大方地进行奖励。老师说,大家在村里上学,读书有限,用这种方式锻炼锻炼思维与口才,也是不错的选择吧。老师还说,语言交际能力强很好,但也要看场合,如果我们把交谈的内容写到日记里,或是用在作文上,就更棒了。

老师好像从来没骂过我们,至多瞪瞪眼。孩子嘛,活泼开朗点才好,如果把他们培养成了一个个不说不动的“算盘珠”,那样的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呀。她常常这样劝另一个爱发火的老师。她像妈妈,却又不像妈妈那么唠叨。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也听她的话,上课反而不那么闹腾了,该说的时候才说,不该动的时候尽量不动。

对了,老师很乐意听我们倾诉烦恼,更乐于替我们排忧解难。每天,她也是学校最后一个走的人。当她批阅完作业的时候,会慢悠悠地踱到教室,帮着整理好值日生整理后依然显得有些凌乱的桌椅,还会清理清理卫生,最后轻轻关上门,回家。

我那时候其实很自闭,很少主动和老师搭话,更别说问问题了。有一次,天本来还是晴空万里,转眼竟乌云密布,雨横风狂,很恐怖。我一直待在教室里,看其他同学陆续被家长接走,心里更加的躁动不安。老师来教室的时候看见了我,她知道我家人还没来,就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她跟我说了很多,很多。她告诉我,她已经注意到我不怎么说话了。她说,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很重要,试着张开嘴,你会发现和别人交流并不困难。她说,老师完全可以感知你内心的丰盈,你的语言也不会贫乏,试试吧……

后来,我慢慢地“化茧为蝶”,变得开朗多了。遗憾的是,我差不多还没读完一学年,那个学校就被中心学校兼并了。一切,物是人非。我终究不清楚那个老师去了哪里,只听说,她原本就是个代课老师,并校时被清退了……

我常常想,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好老师呢?或许,在内心里,我早已视她为最好的老师了吧!

关于上学的文章9:我们要和他一起上学……

文/路惠民

三年前,一名叫张恒的残疾同学,来到铜川市第五中学2013级一班。张恒同学自小因为疾病导致下肢不能站立,个性要强的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克服种种困难,随同同龄人一直读书上学。上学对于一个下肢残疾不能行走的同学,是多么难得一件事情,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现在即将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业。

张恒同学家住印台区南关,按照学区划分隶属于铜川市第五中学学区,从家到学校有相当一段距离。刚上初中那一年,为了上学,他的家人用手推轮椅推着他上学,天阴下雨更是苦不堪言。张恒同学的家人以及邻居为了支持张恒,点燃他生活的希望,总是克服种种困难,背着他上下楼,保证他按时上学。

张恒同学所在的铜川市第五中学2013级一班班主任——朱淑琴老师,多次为他做思想工作,经常与他谈心,鼓励他鼓起生活学习的勇气;2013级一班全班同学也向他伸出了热情的双手,让他感受到学校、班级的温暖,社会的关爱;班里部分男生看到这一情况,在薛晨同学的带领下,主动担负起每天帮助接送张恒同学上学的工作,他们自行安排,轮流接送,从未因任何原因而耽误张恒同学的上学,薛尔利、李紫昂、王世雄、李钊等同学彼此团结协作,悄然地担当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张恒同学初中三年的上学路走得很是平稳、安全、温暖。

后来,印台区残疾人联合会得知这一情况,多方联系努力,为张恒同学支助了一辆残疾人电动车,使得张恒同学的求学之路,由困难走向更加简单。每逢天阴下雨雪,因为帮助他的同学都要为他打伞,护送他上学、回家。张恒同学告诉我们:“我是被保护得最好的人,大家都顾不上自己。”。

“如果我我能够站起来,我一定更加努力学习,快乐生活。”这是张恒经常对妈妈说的一句话,面对困难他也曾灰心过、迷茫过。但现在,他的座右铭是——折断翅膀心也要飞翔。

薛晨和他的团队——帮扶张恒同学的一群“小伙子”,每天帮助张恒同学上学、回家,在校期间的生活细节,他们考虑的很是仔细,工作做得也很细致。张恒扶助小组的薛晨同学说:“我们没多想,我们是同学,不能因为他身体患病就抛弃他,我们要跟她一起念完初中,一起考上高中。”

铜川市第五中学校长雷辽宁说:“我们一定要克服种种困难,帮助张恒同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我曾担心这名轮椅新生会因为身患残疾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后来,我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

“学校作为育人之处,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思想也很重要,学生们自发帮这位残疾男生,从中体会到的真情,比百遍千遍的口头教育效果还要好。”德育校长惠哲如是说。

一个持续三年而且还将继续下去的行为,源自“我们是同学,要一起毕业”这样简单的话语。

朴素的话折射出“互爱互助”的信念,践行着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年,是一种追求;1000多个日夜,是一种自觉;关爱在彼此的心底。教育所致力于的普世价值观得以实现。影响的不只是某个人,是一个群体,我们更希望是一代甚至代代相传……

曾经绝望的张恒同学,社会、家庭和学校、班级同学的关爱给了他人生的希望,是他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关于上学的文章10:上学记

文/维摩

天气暖和起来,白昼开始变长。

某天早上醒来,奶奶坐在炕头,递给我一个书包。那是她头天晚上在煤油灯下完成的,深蓝色的粗布,细密扎实的针脚,正中间用红布缝了个五角星。那五角星如此耀眼,让我立刻想起了高原之外的父亲。

“娃儿,上书房吧?”她说。

书房就是学校,上书房就是去学校。我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可是听到这话却快乐地答应着,一丝不挂地跳下床来。

那天早上的太阳是红色的,静静挂在村口大槐树的枝丫上。我唱着五音不全的歌,连蹦带跳地去学校。

所谓“学校”,只是一间房子,一块黑板,一个老师而已。学生大约二十来个,按照年龄分了四个年级。四年级上课的时候,其他年级的孩子做作业;三年级读书时,其他年级的孩子自习,依次类推。书本只有一套,在老师的手里。需要学习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学生自行抄写到自己的本子中。我的书包里,也如别人一样,一根铅笔,一纸薄本。橡皮是奢侈品,很少见,写错了字,用右手食指在嘴里蘸了唾液,把纸上的字迹抹掉即可。

某个夏日的午后,我还在甜美的午睡中不肯醒来,奶奶摇了摇我说:娃儿,妈妈托人来接你了。我在懵懂中点点头,爷爷把我和行李抱上了车,然后他下车跟奶奶一起向我摆了摆手。我就继续睡了。

见到母亲已经是晚上,我下意识地喊了句“妈”。也许是我乡音太重,她立刻笑出声来,说:“我娃变成草灰了。”

“草灰”是我母亲县城的方言,类似于“土鳖”。说完这话,她立刻烧水,给我洗澡、剪指甲、换衣服。因为那一句“草灰”,回县城的头一个月里,我怯得不敢说话。在实验小学分班会上,我两次听到自己的名字,竟然不敢回答,最后人流散尽,我急得哭了起来。

哥哥却是不久前刚从武汉回来,他眉飞色舞地给我讲述大城市的样子,给我讲父亲的军营,给我看从靶场上捡来的亮晶晶的子弹壳。

我很羡慕他。

后来,我就不再羡慕他了。1986年,我随父母走出大山,走下高原。初到洛阳,我被宽阔的中州路惊得说不出话来,路上自行车的洪流和路边稠密的房子同样让我好奇。五金交电公司和百货商店成了我上下学的必经之地——前者在冬天会挂着厚厚的棉门帘,里面烧着两炉很旺的炭火,后者则在夏天常常开着吊扇。还会路过一个很小的新华书店,门口的小黑板上总是写着新书广告。

学校比村里和县里的都要大很多,校园里有一架很高很长的滑梯,铁皮和钢筋搭建而成,锈迹斑斑,只有梯子和斜面是锃亮的。人走在上面,会有嗡嗡声和轻微的弹性。因为这架滑梯,我总会早半个小时到校,也不滑,只是躺在上面看天,想着山里的同学,想着温暖的草垛,想着那些温柔地嚼着干草的羊。

滑梯边的槐树下挂着半截铁轨,遇到停电,教导主任就拎着锤子,穿过半个校园去敲它,当——当——当,声音稳定而悠长。

时光的河流无声无息,却无可阻挡地改变着生活的面貌。当年的父亲还是健朗的军人,如今已是白发满头。几个月前,我陪他回晋东南老家,专门拐到仙翁庙看了看。那些年他在那里上“完小”,每星期需要回家背口粮,而现在那里已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小有名气的景点,常有外地人到那里参观拍照。他说只有村小学成绩优秀的孩子,才能到“完小”读书,你赶上了好时候,没受过这个苦。

他忘了我曾经读过半个月的村小学,也忘记了我不会说普通话时的窘迫,但我不得不承认我比他幸福,就像我儿子比我幸福一样。

儿子现在就读的,是我1986年走进的那所小学。五金交电公司和百货商店早就被高楼取代,中州路也不止一次被拓宽,人行道变成了停车场。与我不同的是,他冬天已经不需要在上学路上走进商店取暖,也不会在夏天的教室里汗流浃背,暖气和空调使他们更容易度过严寒和苦夏。校园里虽然没有了铁制滑梯,但是多了塑胶跑道和人工草皮。他不需要学习用口水擦去错字的本领,也不需要因为停电而听到铁轨的敲击声。

我曾经因为囊中空空而徘徊在书店门口不敢进去,在他听来,就像一个故事。

关于上学的文章11:甜水子

文/石子

儿时,上学或者放学,我们这些调皮小孩,看见路边的田土里有甜水子,又不是自己家的,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偷偷地扳下两根,把没有成熟的高粱丢进草丛中,躲进苞谷地里,或者躲到丘坡的僻静处,享用起来,甜甜的汁水在嘴里,刺激得我们口舌生津,肠肠肚肚都美滋滋的。

我们儿时就这样经常当“偷儿”,偷红苕、黄瓜、豌豆等生吃,偷两根甜水子高粱秆,那是家常便饭小菜一碟。

甜水子是一种高粱秆,现在几乎绝迹于乡村,更绝迹于城市了。

生长时期的甜水子和高粱没有多大区别,它其实是一种专供大家吃秸秆的高粱,就像我们吃甘蔗一样,只是比甘蔗小多了,甜的程度差多了。

改革开放以前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儿时,甜水子比较多,乡村很多地方都有,老百姓爱种。因为这种庄稼,它既可以结高粱,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秸秆又甜脆,满足我们这样的小孩的口福,而且,甜水子还可以拿到街上去卖,换得一些钱来贴补家用。

那时候大家都种甜水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乡村落后,极左,生产队的土地,只能生产粮食,不允许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

如果有甘蔗,大家肯定不愿意吃甜水子了哈。因为甜水子小,撕去皮之后,没有多少肉,也没有甘蔗甜哟。

在我的印象中,家中的自留地种过几年的甜水子。当初种下苗子的时候,感觉甜水子比一般的高粱苗要纤细,叶子的色彩没有一般高粱苗那么翠,淡一些。甜水子长高了,长大了,和一般的高粱没有区别了。高粱没有成熟,甜水子是不能去扳来吃的,因为秸秆嫩,不甜,而且,扳了秸秆就要损失高粱了,谁都不愿意哈。

一根甜水子,从头到尾,实心,吃起来脆,汁水也多,比我们去扳来的一般的高粱秆包谷秆甜多了,而且,那些高粱秆包谷秆汁水少,寡淡寡淡的,泡木木的,没有多少味道。偷吃甜水子,有时慌张,怕人看见,于是,动作就搞得快一些,粗心一些,一不小心,撕皮的时候,甜水子的皮把手指拇划破,鲜血长流,我们便从经常穿的破旧衣衫上撕下一块破布,把手指一裹,继续吃那甜水子。

我们是认得甜水子的,虽然它和一般高粱区别不大,但是,我们小孩,一个一个跟猴一样精,只要吃了几次,就熟悉了。一到高粱地,一看高粱穗子,就知道哪一根是甜水子了。因为甜水子的高粱穗子要比一般高粱穗子直一些,青一些,穗子的高粱米要小一些。因此,一些农户把甜水子和高粱混着种植,防备我们这些调皮小孩偷,但对于我们来说,大人的那点小聪明,岂能瞒得住我们。

那时,乡场的集市上,经常有甜水子卖,四五分钱一根,最多一毛钱一根,家境殷实一点的人家,又没有种甜水子,为了哄自家小孩,便买两根回去当零食。一到家,儿女们看见,满心欢喜地围拢去,在大人身边又是唱又是跳,幸福极了。

甜水子,销声匿迹了的甜水子哟,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那么又甜又脆。

关于上学的文章12:广场边的卖艺人

文/伏鑫

上学、放学的时候,路过市中心的铜马广场,总会听到阵阵喑哑的二胡声。

那是广场边上的一位卖艺的老人,埋着头,在兢兢业业地营造着那份苍凉。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我跟着妈妈到市中心的书店买书,就见到这位卖艺老人低着头坐在那儿,自顾自地拉着一把二胡。当时我对二胡一窍不通,加之年龄尚小,便对那胡子拉碴的老爷子由衷生出一股崇拜之情——以为他是一位很有水准的艺术家。

于是,带着这最初的印象,听着这不甚了了的二胡,度过了许多岁月……

一天的音乐欣赏课上,老师郑重地捧出一盒珍藏已久的磁带:“这是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听着那凄切忧伤而又婉转圆润的旋律,我不禁悲喜交集——喜,是因为卖艺老人所拉的,正是这首曲子;悲,是因为我不曾料到卖艺老人的技艺与大师竟是如此悬殊!

此后我每次路过,总忍不住多看老人几眼,目光中虽然少了几分崇拜,却多了对其不堪命运的悲悯。我几乎没有看到过老人抬一抬头,他仿佛完全与外界隔绝,一个人完完全全地浸入到了音乐的意境中,浸入到了自己借音乐来宣泄的某种情感里……他是通过音乐来慨叹生活的艰辛?还是抒发对坎坷命运的自怜?抑或表达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茫然?没有人知道。但在那不太圆润的粗糙的乐声中,人人都可以看到:他的须发在一天天变白,他几乎从不更换的破旧的蓝布衣衫渐渐看不出色彩,他的黝黑的脸上皱纹在一日日变深且爬满了脸部的每个角落……他几乎不抬眼看人,他也从不开口说话,搁在面前的布满裂纹的白色瓷碗里总是寥寥的几枚硬币——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贫苦的卖艺人。

但他毕竟是一位卖艺人,卖艺人有卖艺人自己的骄傲。他拥有的不仅是与他风雨相伴的二胡,更有以音乐换取生活的尊严——全不似靠出卖尊严换取同情和怜悯的乞丐!在那匹昂首奋蹄的大铜马下,他拉着他珍爱的二胡,在艰难的生命旅程中坚毅前行。

那曲在他的手下变得有些支离破碎的《二泉映月》,似乎与他的身世极其相配。虽然老人没有阿炳高超的演奏技巧,也无法像音乐大师一样层层铺垫最终爆发出情感的洪流,但这又何妨?艺术女神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即便是最卑微的卖艺人也可以在音乐中显示其独特的亮色。的确,他的音乐显得生硬,艰涩,难登大雅之堂,但这或许正是演绎他的人生、讲述他的故事的最好的载体……

尽管读中学的我变得越来越忙碌,但每次路过广场,我都会稍稍放缓脚步,向卖艺老人投去我关注的一瞥;甚至平时我会少用些零花钱,为的是能在那苍凉的乐声中稍稍驻足,向那只白色瓷碗中弯腰投上一枚硬币。

关于上学的文章13: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文/龚娅妮

每天上学,当我抬头仰望蓝天,总会看见鸟儿在自由翱翔;每次放学,当我踏着大步回家,总能听见,小鸟在放声歌唱。多么美妙和谐的景象!

地球离不开鸟儿,但是,当我们还在默默地欣赏着这些展翅高飞的鸟儿时,却不知它们正面临着灭绝的危机。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个人私利,随意猎捕、毒杀、出售、收购鸟儿,让它们再也不能在天空中飞翔。他们不知道鸟儿是整个动物界中益处较大的类群,例如:一只大山雀一天捕食的害虫相当于自己的体重;“森林医生”啄木鸟一年能吃掉1500多条害虫;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多只田鼠。

可想而知,地球上如果没有鸟类,人类将遭受更多的灾害。没有鸟儿捕食害虫,害虫就会繁衍更多的后代,它们将会把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碧绿碧绿的草原一食而空,整个地球都会遭到袭击,我们岂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样的灾难上演?

朋友们,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保护鸟类,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

关于上学的文章14:错落的年华,不懈的闯

文/咘小芯蝶島

每天上学,放学,吃饭,睡觉,重复的节奏循环的播放着,坐在教室中,忽然感到有些空洞,心若止水的平静,在嘈杂的班级,显得有些喘不过气。

回想一下,有多久没能静下心来享受读书的乐趣了?似乎应该有很久了吧!自从上了高中,繁重的作业压力让我不能在左右自己,不能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便选择了退缩,缩回自己织的小茧中,一点一点的堕落,是不是真的迷失了自我?不想承认,也不能否认。每一次双手捡起课本的时候,除了应付,就只剩下心中的一丝丝不甘了,应付考试,应付家长,应付自己,不愿意去做一个不肯学习的人,便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应付的看书,越看越不懂,成绩越来越烂,心中也就越来越不甘心了。曾经的曾经,曾经那么美好,那么努力,那么天真,而现在,再不敢去放肆了,不知这份不甘心,还有多长时间的寿命。感觉无力了,厌倦了,一切变得不从心了,幻想可以挥斥方遒,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的唤醒了我,都是那么飘渺,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春天悄无声息的来了,微风拂拂。二中,学校中的怪咖,清明节没有假期,没有了假期,自然搁浅了许多新的活动,没有新的活动,怎么能有心的开始呢?孤单与寂寞忽然袭来,侵上心头。幻想幻灭后,清明了。感到身边围绕着一个个不屈的灵魂,一位一位风骚的诗人,一个一个雄姿的将军,阴盛在身边充斥着,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一段段凄惨的命运。辞世千年,有灵魂的寄托,他们还活着,而看看现在的自己,一股腐烂的味道,是不是我已经死了?要一个死了的人给活着的人扫墓吗?所以,我甘心过一个没有假日,没有祭奠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欲断魂的感觉,是不是超脱的轻快?让灵魂毫无牵绊的游离体外,这是多么令人清爽的快感。有一天,也许我会痴迷上这种无拘束的感觉。

把,我的灵魂,装进纸箱,寄送到天堂;那,云端的光,会不会是,希望的形状。这一生太多的应付,这一刻彻底的打碎,这一次丢掉所有的不甘!必修1、2、3、4、5,选修……一本一本码好,放在桌角,没有太多的理由,单纯的想,纯粹的做,奋劲的拼。同样的熬夜,期待着不一样的收获,当澎湃的心又一次平静的时候,就是最现实的突进,心境不同了,所想所做也变得轻松了。没有依赖,没有拐杖的生活,真正吮吸过知识的甘露后才发现,这种感觉是多么的似曾相识,多么久违,山水又相逢,一切尽在不言中。像是多年未谋面的朋友,许多欢喜,却发现沧桑后,我们都变了,心底再多的欢喜怎么也拱不出一丝丝的亲切。因为时间,太久了。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让一切归零。望窗外,星宿沉默山岳,天地交融在了一起,回忆渐渐清晰,一种感觉,慢慢的寻找。是大自然的释怀,天地的宽容,让生灵平等,使万类放开,如此的豁达与平和,让我忽然想到了校训:遵自然之规,循做人之道。这是不是在告诉我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墙壁上的挂钟,时针指到了2.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每场战役打响的时刻。因为胜利,无法抛弃黎明之前的黑暗。

努力的平息胸中那颗不安分的心,捡起几曾丢弃的课本,迎接夜空的第一道曙光!

关于上学的文章15:宅男与抗疫者

文/鬼啸寒

上学期间喜欢阅读,特别是通过手机看新闻、看名著。虽然那时手机上还没有无线网连接标志,但是我们已经走在运用流量阅读的火热时段。也是那段时间,知道了“宅男”一词,当时对此词的流行没有过多了解,但是从内心里却觉得更多是处于宅在城市的商品房里,有些固定经济来源,让人极为羡慕的生活方式。而对于那时住宿舍来说,虽然很宅,却是觉得只是一种选择的不同。

而在2019年末2020初,我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网络提倡我们宅在家,不出门,勤洗手,多通风。这一次,真正做到了全民共宅,虽然有仍然不宅的、有闯封路的。但是于我来说,这是一种上天的恩赐,因为我本想在2020年期间多阅读几本书,写一部长篇。而宅在家写作,基本就是不用出门,这未尝不是多样收获;而后是计划在菜地里种上一些蔬菜和烧包谷,网购几棵果树用来栽种,看一下生长效果,去投入更多的力量,发展一片果园,以享生活的乐趣与多姿。让我们能够用一种专注的投入,获得更多不同的灵魂上的悸动。

宅家时刻,是非常好的安居方式。躺在床上,阅读休息时刻,看着窗外的风景,除了大地、山川、叶落之树、风声,差不多已有好几天没有看见车辆从家门口过路,有时本想拿着一本杂志去山间的茶林里阅读,而面对新冠,和排解枯燥,就不在上山读书了,而是选择去走一走,透透气。省一级响应期间,出门没多远,在一个转弯的支路那里,看见了一块用大字笔写的标语:茶园、白果、中对宝村民不许外出窜门,车路已中段。于是我们迂回去了另外的地方,去了快修完工的县道上走走,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回家继续沉迷写作状态,或睡睡觉,或学习一些技能,比如养鱼,怎样购买鱼苗和处理鱼苗投入,比如得知晓养鱼的水须是自来水晒三天后在放入,以保证有氧气;刚收到的鱼苗得放在蓄水池里泡三小时后再打开投入池里饲养等。真正做到,在家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抗疫时刻,至于这种擅自挖路阻断交通是不是违法,有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允许,我们打开电视才知道,中央新闻一再呼吁强调不许擅自封路,因为这会带来一种出错的后果,而且难以估算和承担,比如倘若有人发烧、不舒服,就会不方便及时处理。但是在做志愿填表的时候,还是认真填写资料的,包括填写的过往者的时间、车牌号、姓名等。还会准备着一个环保垃圾桶,供过往行人扔废弃的口罩。还有,不断践行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为做好一个合格公民,合格抗疫者而努力奋斗和行动。

当我们看见贵州确诊病例很少,并且与全国一天一天下降了,隔离救治很到位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处在幸福之中,一种没有被病毒围攻的幸运。我们快乐的生活着,感受着生命的伟大与脆弱,感受着祖国的发达与强大,而后去投入到巨大的劳动能量中,我说得是脑力劳动。像宅男的安逸,像抗疫者的无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