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文章

请欣赏七十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七十文章1:母亲,我在他乡为您祈福

文/王芳

七十多岁的母亲,这几年,总被病魔纠缠,想到她每次犯病,我都不在她身边,就愧疚不安。总想能多请几天假,在她身边好好陪陪她,给她做饭、洗衣,给她洗澡、擦地,陪她说说话。

前年,孩子上了高中,走不开;今年,因单位工作忙,放不下,便一拖再拖。每每想到母亲躺在病床上,眼巴巴地盼着我回去,我就寝食难安,多想插上翅膀,飞到她的身边,给她端一杯茶,削个水果,尽我这个长女的孝道和责任,都因我远在他乡不能实现。

长夜无眠,听妹妹在电话里诉说着母亲在病中的情况,我眼泪止不住地流着。母亲,去年您手术,我守在您身边,看着您身上插满引流管子,恨不得那些管子,都插在我的身上,可是,我替不了您,只有眼睁睁看着您和病魔搏斗。那三天,我仿佛穿过生死隧道,一直等您。

母亲,也许您舍不得,我这个从小让您操心的女儿;也许您,牵挂我这个漂泊在外的女儿。两天后,您终于醒来,那一刻,我们姐妹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是您爱女的心,还是您一生的善良?上帝不忍心,毁了这份亲情。半月后,您又能下地,又能陪父亲散步,又能给我们包饺子了。“一亩地有块场,一百岁有个娘。”娘啊,有您在,我们多么幸福。

母亲,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刻,您都有一颗爱我们包容我们的心。小时候,您步行几十里卖粮食,换来花布,把我们姐妹装扮得个个像公主一样漂亮。再苦,您苦自己,从没有亏欠我们姐妹,父亲常年工作在外,都是您,拉扯我们姐妹风雨兼程。我们姐妹在您温馨的呵护下,长得亭亭玉立,读书、求学,走出了小乡村。

母亲,女儿何尝想离开您。可人生的变数很多,未来的岁月未必尽如我意,更无人能预知命运会有怎样的风刀霜剑。

我注定不是守在您身边的女儿,我是一个漂泊的人,天涯路,女儿心,从黄海到江南,母亲,哪一刻,女儿都不愿意离开您。

絮絮叨叨中,黎明来临,您抱紧我的棉袄,告诉我在路上,一定不要把棉袄忘记了,母亲,我怎知,您在棉袄的口袋里缝上了密密厚厚的爱,当我触到棉衣口袋里您积攒的养老钱时,泪水汹涌而下。母亲,你疼儿,儿知道哇!但我又怎么能要您的养老钱。

母亲,绿树临风舞动,那是女儿在远方为您祈福,在这个温馨的日子,我是一棵守望的绿树,把思念的枝桠伸向海边,心如青莲,盛开在母亲的心湖,在明月清风中,在群星灿烂时,在花开的日子,寄一段心语,送给我亲爱的母亲,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七十文章2:慈母仁心

文/潘松平

深深地读着您七十三岁消瘦的脸庞,那眼角两侧长而细的鱼尾纹,那满头的雪花,流溢着几多的期待和沧桑。紧紧地搂着您坚强的肩膀,不管岁月如何无情地砍削您的年华,不管现在的您经历了多少蹉跎,您的名字就是我们的光彩与骄傲,您永远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

您的眼睛,能把我们曲折的道路照亮,您的耳语,是激励我们不懈奋进的音乐。时间无法停止轻缓的节奏,您用慈爱的纤瘦的双手,把我们从襁褓中摇大,让我们在风雨中逐渐坚强成长。不管我们为了美好的生活奔向何处,仍然希望在您慈祥的羽翼下,静静地聆听您的循循善诱的教诲。不管四季变化,我们有意的报喜不报忧,也抚不平岁月带给您的憔悴。您的身躯如苗岭青峰的巍峨,让我们在您的肩膀上屹立;您的叮咛如清水江的河水沁人心灵,让我们深记教诲。

我们祈祷时光之河倒流,让您步履昂然的走在四季的风景里。我们随着风流浪,伴着星光歌唱,忘不掉您每次电话里泉水叮咚的唠叨;在清澈的巴拉河畔,少不更事的我无力减轻您的负担;在发达喧嚣的海边都市,我增加了您的担忧;在侗乡寂静的荷花塘,我只有趁空多回去几次,看看您眼角那闪动着喜悦的鱼尾。

您,永远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辛勤操劳着。您的爱,恒古不变,流芳百世;您的爱,不是闲情雅致,不是矫揉造作,是一腔的热切和不停的期盼,是一辈子的勤劳与贤惠。您的孕育,您的呵护,您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不管任何时候,都是生命中赤橙红绿青蓝紫的流光溢彩。

您,就是我们心目中伟大的、有一颗平凡仁心的母亲。

七十文章3:七十块钱

文/李立泰

星期六惠玲回家看婆母,见老太太一脸愁容,唉声叹气。

原来婆母昨天在小区空地撸扫帚菜掉了钱。

老太太们撸扫帚菜,全是撸最嫩的尖儿,蒸蒸吃,美极了。

“妈——”儿媳一声喊,把老太太从心幕的电影中拉出来。“哎——惠玲来啦。”老太太的脸色频道没转换好,给儿媳开开门,惠玲一眼就把老太太的心电图扫描了。

“妈,您咋不高兴啊?”“高兴!高兴!你来家妈还不高兴吗?”

老太太不自然地放松,装出笑容迎儿媳。

“妈,您告诉我为啥不愉快?”“昨天撸扫帚菜,掉了七十块钱。我找了一上午,还叫你二婶子、四大娘帮我找,也没找到。沿着昨天我撸扫帚菜的地方都找了,没了。”

“妈,才七十,别难过,我给你。”惠玲给老太太七十。老太太推辞不要,儿媳非给不行,就放到桌子上了。虽然儿媳给了钱,老太太还是高兴不起来。

惠玲借故说出去一趟。她去了四大娘家。

惠玲问四大娘:“俺妈丢的七十块钱都是几十的钱啊?”四大娘说:“惠玲啊,***那七十,五张十块的一张二十的。”惠玲又问:“四大娘,俺妈的那些钱是新票啊,还是用过的?”“她说了,是用过的。”“是平展的还是卷着的?”“***说卷着哩。”惠玲谢过四大娘就回来了。

第二天惠玲又来婆母家。老太太问:“惠玲,今天你没去***家啊?”

惠玲说:“妈,我没去。俺妈说:***丢了钱不高兴,去陪***吧。”老太太说:“俺这亲家母真好。”老太太先进屋去了。

惠玲喊:“妈!妈!”老太太又出屋,问:“咋啦惠玲?”

“妈您看,那树枝子里不是钱吗?”可不是,老太太一看还真是钱。

她亲自捡起,破开一看,是七十块钱。

“找到了,找到了!”惠玲高兴地抱住妈。老太太高兴得眼热。

娘俩包饺子庆祝钱失而复得。老太太送儿媳走,遇上四大娘。惠玲说:“四大娘,俺妈的钱找着了。”她们都高兴地笑了。

晚上,老太太夜不能寐,为孝顺的儿媳满意。欣慰的是难为惠玲了。

“憨闺女,你不知道妈的七十块钱里还一张五角的哩……”

七十文章4:野韭菜

文/袁朝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民公社要进一步提高公有制的纯度,广泛开展了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我父亲是生产大队队长,这项工作主要由他落实。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就是一部饥饿史,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自留地是农民心尖上的肉。为了好开展工作,父亲只能从自家头上开始,家里原有四块自留地,他把最肥沃的一块河滩地和最大的一块缓坡地率先交给生产队,顺带把我母亲在院坝边种的葫芦和南瓜折算成粮食,从生产队应分给我们家的口粮中扣除。那时生产队收的稻谷和小麦先要缴公粮和购粮,上缴后所剩无几,要想吃点细粮主要靠自留地。我们那个大队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大,母亲认为按别的大队比例我们那儿自留地并不多,就说:你原来在公社工作过,区上和公社你都很熟,能不能说一下算了。父亲不愿意,母亲就急了,因为一大家人天天要吃,当即就吵了起来:你当队长当的连饭都没吃的,未必公社的话比你的命还重要。父亲想起六十年代初在公社工作时,农村闹饥荒,他擅自做主将地里未成熟的豌豆胡豆收了,给社员们度命,自己却违反政策被一撸到底开除党籍,又想起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被游斗,心里烦躁,大发雷霆后就出去了,留下母亲一个人抹泪,我被吓得缩在墙角。

过了会儿,母亲从墙角拿了把锄头扛在肩上,右手拉着我让我提个小竹篮也出门了,我们来到被没收的自留地,那时大概是深秋了,地里的庄稼早已收完,只是在地边上弯弯曲曲有两行正在枯黄的草一样的东西,母亲用锄头把枯黄的部分除掉,就开始挖了起来,我那时才四岁多,就问挖那个有啥用,母亲说那是韭菜。那时农村普遍很穷,种地的种子都是从收的农作物中挑选的,为了不伤及韭菜须根,母亲像对待孩子一样小心翼翼,挖的时候尽量离韭菜根部远一些,所以挖出来是一坨一坨的土,每挖一坨我就把它捡进竹篮里。

挖完后,母亲将很重的竹篮挂在锄头把扛在肩上,拉着我来到没被没收的另一块自留地,那块地还算平整,在大路边两米多高的坎下,大路边有一条窄窄的斜坡可以下到地里,在斜坡下到一半时有一个约两米多长一米五宽的一个二级平台,那是很多年以前上面的路基塌陷下来形成的,是板结的黏土,不长庄稼,平时作为田间休息或放农具的地方。母亲决定把韭菜跟移栽到这里,她先把这块板结的土地翻了一遍,然后横竖成行的全部栽了下去。过了几天,母亲担了一挑渣滓肥覆盖在上面,又担挑水粪浇了一遍,怕冬天把韭菜根冻死,让我到附近的田坎抱了些稻草盖上。

那时,父亲是大队支书兼大队长,还负责管理建在邻村的三官庙小学,公社和区上干部经常下乡都是在我家吃饭,终年人客都多,家里本身也有10来口人,母亲做饭的任务赶得上公社机关食堂了。为了待客和生活必须,母亲还要负责喂猪,猪长得慢,头一年农历三、四月买猪仔,先以喂猪草为主养一年多架子猪,到第二年农历九月,开始用麦麸、红薯、米糠、包谷珍催肥,冬月到腊月出栏,所以猪圈老有三头大猪和三头小猪。三头肥猪屠宰后,腌成腊肉逢年过节和待客吃,猪油炼化装在坛子里供全年炒菜。因为主粮不够吃,每顿做饭时一大半都是红薯、南瓜、土豆,母亲害怕我们吃不下去,就在菜上面想办法,所以,她就经常挖野菜、采野蘑菇、捡地耳子、晒萝卜干、淹酸菜等等,以保证每顿饭有三四道菜。每到吃饭时,堂屋的大桌子一般只有客人、我婆、父亲和两个干体力活的哥,我和姐姐弟弟们都在灶房随便吃一些填饱肚子,母亲侍候大家吃完了才胡乱对付一些残羹剩饭,有两次她两眼一黑就晕倒了,那时我太小啥也不懂,现在看来是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导致的。

母亲是个极其善良的人,那时经常有上门乞讨的叫花子,我们居住在大院子最北一户,在农历二三月家家户户吃的都很紧张,有时叫花子挨门挨户乞讨连一口饭也没要到,最后乞讨到我们家时,我母亲宁可自己不吃,也会多少打发一些吃的给他们。

种完韭菜的第二年春天,家里来客人了,母亲递给我一把菜刀让我去割韭菜,那天是早春,多少还有些冷,我欢天喜地跑去,看到刚刚长出的韭菜在冷风中是那么的瘦弱,接近土的根部很纤细,只有两厘米左右,有些泛红,上面分叉的叶子又窄又薄,握在手里感觉粗糙,如野草般。拿回家后,母亲做了碗豆油皮韭菜汤,我记得用一小块肥肉切成肉丝炼油,临出锅时又打了一个鸡蛋,做好后满屋都是浓郁的香味,以至于其他菜的香味黯然退去。

年复一年,我和母亲经常穿梭于老屋和韭菜园子之间。上初中时我寄宿在学校,那时土地已包产到户,家里土地多了,但周末回家我还是会随母亲到那块自留地干干农活,看看韭菜园子,韭菜看起来还是瘦弱,但总是挺直着脊梁。过了不多久,父亲去世,家里更加贫困,在学校我基本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周末赶快跑回家,有时母亲会给我做一碗韭菜肉丝面,其实家里也没啥好吃的,我看到母亲没有血色的脸,把面端到自己房间里,一边吃一边眼泪滴在碗里。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学到咸阳去上学,因为助学金较高已基本能吃饱饭,我时常想起母亲给我做肉丝面的情形。一个周末,我随同学到他姑父家去,他姑父住在郊区农村,快到他姑父家时,我发现一大片绿油油的禾苗,我以为是麦苗,但根部粗壮,叶片很宽,叶子也很长。我问同学是不是小麦新品种,同学说那是韭菜,我说我们那里韭菜园子都很小,而且韭菜很纤细也很矮,他笑着说,你们那是野韭菜,这是专门种着卖的,我顿时对老家的韭菜有点自惭形秽。后来,为了比较两种韭菜,我到咸阳机械学校的同学那里,在他们宿舍做了一顿韭菜鸡蛋饺子,吃到嘴里大失所望,远没有家乡的韭菜香,因为用学校的制图板作案板,害的同学赔了几十块钱,最后觉得两个韭菜就不是一个东西,老家的韭菜如同香菜、葱一样,其实更金贵。

上完学,我成了城里人,暂时淡忘了母亲的韭菜园子。没两年,母亲去世,韭菜园子因没人打理也随母亲而去,瘦瘦弱弱的韭菜,同样瘦弱的母亲忙碌的身影,还有那碗香气扑鼻的韭菜肉丝面,成了我不断加深的记忆。后来我每次回到老屋,总会到那块自留地转转,在空荡荡的韭菜园子静静地坐一会儿,仿佛母亲还在地里忙碌。

野韭菜实际上并非野生,是陕南山里人家种的,只是在原始农村环境中,它看起来瘦瘦弱弱,但在贫瘠的土地里很坚韧的生长,奉献出的却是最美的东西。就像我的母亲,在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坚韧、勤劳、善良的性格,她尽可能地照顾好每一个人,却将苦难留给自己。母亲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她就像一颗流星在我的天空中划过,但却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我都能挺过来,无论自己多么艰辛,都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在蹉跎的岁月里为身边的人点亮一盏盏心灯。

七十文章5:一蓑烟雨七十载

文/柳喻

昨日,父亲打电话来。就像所有的河湟乡下老农一样,他和子女说话也一向是很客气的,慢吞吞,语气里充满了忐忑和谦卑。

我接通后,叫声爹。他停顿了几秒钟,似乎在思索,然后才说,丫头,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一下,不知你有没有时间。

他的语气仿佛是要托付我去办一件为难的事。

我问他怎么了。

他接着说,这样子,这几天,我看天气不错,你们都回来吧,我买了一只羊,想请你们好好坐一天。

这就是我的父亲。说话总是慢条斯理,欲言又止,正事杂事都要铺垫几句,然后又直截了当说出来。我观察过很多河湟老农,他们都喜欢这样子说话。无论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还是吃饭之类的小事,他们都会起兴几句,继而用一种非常缓慢的语气,三言两语直奔主题。我和父亲打电话,说话时间从来不超过一分钟。

父亲的一生命运多舛。他和新中国同龄,生于1949年10月,一生起起落落,大饥荒时挨过饿,改革开放后拼搏了几年,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人生暮年又圆了汽车梦。他常说,他的人生其实就是一部西部农民史。父亲早年读书很多,有文化底子,说话一向文绉绉。我认为他说的不为过,中国西部的农民就是这样的。

父亲出生不久,远在贵德县做生意的爷爷返回家乡,开始一心务农。据父亲说,他是长子长孙,备受祖母宠爱。少年时遭逢大饥荒,吃尽了苦头。青年时,父亲不愿意固守乡关,一心想远行,便带着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个到了海西天峻草原,在那里和牧民们生活了几年。父亲很喜欢过那种天高云淡,自由驰骋的生活。他自己放牛牧马,也教书行医。后来,在爷爷的建议下,他在天峻县城新源镇开了一家民族用品商店。父亲的生意一做十几年,稍许积累了一些资本后,便回到故乡县城,在塔尔寺脚下买了一套上下两层楼的商铺。乡下有地,父亲便交由族里叔叔们去种,他贴补一点辛苦钱。

我的故里葛家寨的宅院曾经历过三次大修建,最后一次建成了一院红瓦黄梁的松木大房。庭院里种植了大批花木。母亲好客,做得一手好饭,人又活络,因此,亲朋好友常常会来家中相聚。

在我的记忆中,故宅里总是其乐融融。母亲总是忙里忙外布置饭菜,父亲招呼大家喝酒,一时兴起,便会给大家来上一段手风琴表演。父亲会拉很多乐曲,能听着旋律即兴拉曲子。手风琴是父亲最喜欢的乐器。他不会拉俄罗斯民歌和青海民间小调,一上手便是像《东方红》《骏马奔驰保边疆》这类的旋律。

我的外祖父是平弦高手,在村子里独领弦索风骚数十年,几位姨妈也跟着能歌善舞。酒酣时分,葛家寨宅院常常一边是弦索高鸣,清音嘹亮,一边是儿童嬉戏,蜂拥进出。

原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永久。母亲四十六岁那年,因病离世,父亲那时刚刚五十岁。在沉重的打击面前,父亲颓废了几个月,家中生活支离破碎起来,连房屋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有一位叔爷爷比父亲大不了几岁,叔奶奶离世后,整日饮酒,再也没有振作起来。我们很担心父亲也会一蹶不振。

有一日,父亲忽然进了城。回来时,他买来一台大电视机,是当时最流行的款式。后来,他置办材料,将故宅装修一新。院子里新添了一些花木。又过了两年,父亲考了驾照,买了一辆小汽车。他白日里在县城开商铺,夜晚独自守在葛家寨大院里,与花木为伴。

父亲不善言辞,也从不向人诉苦。他名字中有一“奋”字,他便给自己取字叫“志高”。他常给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人要精精神神地活着。再怎样的苦难来临,我也未见过父亲低下头。父亲的性子有些倔强,甚至孤傲,不善与人沟通,家中外交一向由母亲掌握。母亲走后,父亲不大和人来往,甚至连亲戚也不走动。他的生活半径缩小到了生意领域。但对于生活,他依然有着很高的追求。

父亲对穿着颇为在意,衣服总是干净整洁。他喜欢穿西装,着皮鞋,戴一顶礼帽,天冷时挂一领围巾,像旧时的教书先生。

父亲的商店原本以经营绸缎、氆氇为主,我给它取名叫“锦绣山庄”。但伴随着牧民们服饰的改变,父亲的生意一年比一年清淡。这样惨淡经营了两三年,父亲经过慎重考虑,果断转行,将所有绸缎存货低价抛售出去,重整门面,经营起了瓷器。他自己取的店名,叫“天意瓷器店”。父亲擅长色彩搭配,店内总是色泽富丽,而又不失生活意趣。他的生意又开始有起色。

父亲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他坚信每个时代都能造就人。他每日读书看报,关注新闻,晚年又练起了书法,写得一手好行书。

河湟乡下每一个稍具规模的村庄几乎都有像父亲这样的老农。身份是农民,懂得四时庄稼,能下地干活,懂房屋建造,但又擅书擅画,或擅乐器擅曲子,或擅药理,或擅管理擅做生意。他们集儒雅与乡土于一身,用自身的绵薄之力诠释着“耕读传家久”这一传统精神。父亲便是其中的一位。

热爱生活,在坎坷命运前总能痛定思痛,整装前行,挺起腰杆儿做人。这是父亲的人生哲学。

一个地方,人的性格总是和当地山川、气候有很大关系。山水造人。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一文中,赞扬西北人民身上的白杨树气节。只要在西北地区的土地上真正生活过,用心体悟过当地人的精神气质,就会发现每一个农民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白杨树般的孤傲气质。粗率而不粗糙,细致而不缠绵。

七十文章6:九·三阅兵赋

文/陈晖

二0一五,纪念抗战;岁在乙未,七十周年。阅兵庆贺,诏告宇寰: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

一曰缅怀:主席检阅,总理司礼。英模团队,抗战老兵,支前模范,英烈子女,咸来受阅,以彰其功,以慰英灵。

二曰武威:昔我雄师,卫国精英;今吾铁军,保家长城。薪火相传,军魂一宗。三军列阵,八部天龙。旌旗猎猎,英姿飒爽。铁甲滚滚,银鹰翱翔。红箭熠熠,闪电霹雳;东风浩荡,长空鹰击。披坚执锐,舰载歼轰。常核兼备,倚天长弓。更有巨浪,未露狰狞。无人预警,耳眼千里;空海天地,联合打击。利矛坚盾,固我长城。长缨在手,何惧苍龙?

三曰国宾:五十政要,辐辏云集;十七国军,列队献礼。哈柬韩俄,委老巴塞;塔瓦墨阿,斐埃古白。睦邻兄弟,战略伙伴,贺我胜利,助我国威,佑我华夏,威加寰内。

四曰和平:裁员卅万,军强兵精。兵不在多,贵在胜赢。虎贲之师,紫电青霜;熊罴之旅,莫邪干将。厉兵秣马,强我国防。扩张称霸,非我主张;和平共处,人类梦想。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珍爱和平,中华梦扬。

七十文章7:我们这一代

文/宋天玉

我们这一代,走过了七十余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感谢党的培养教育,感谢恩师的带领,感谢我们共同的努力。当回首往事时,不难发现,一路脚印走来,我们都是在党的旗帜下,在奋斗中砥砺前行。

因为我们奋斗了,没有辜负党的期望,没有忘记乡亲的嘱托,没有推卸肩负的责任,没有丢失自己的信仰。一直到古稀之年,我们还深深怀念着一路走来激情燃烧的岁月,奋力拼搏的战斗,工作登顶的激动,披红戴花的喜悦。我们用血汗艰辛铸就了人生,谱写了春秋,唱响了凯歌,创造了品牌。

功劳不用自吹,它已经写入史册;成绩不用标榜,它已经在人心中;品牌不是自夸,它已经屡经鉴定;人生没有重走,它已经辉煌写就。我们没有后悔,我们没有失落,我们没有衰退,我们没有骄傲,我们没有气绥,我们没有“退休”,丢掉包袱轻装上阵,继续前行。

我们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那不是懈怠的理由,在我们的人生字典上,没有无所作为这一说,有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们不忘的是初心,我们坚守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的楷模是共和国的英模,我们的目标是“两个百年”梦想成真。

我们重踏征程,不是再就业,不是再上班,不是抢年轻人的饭碗,不是想再挣份工资。我们知道自己的现状和水平,我们知道社会服务业还有真空,我们知道大爱无疆还有缺失,我们知道奉献永无止境,我们知道夕阳无限好,我们知道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们就是要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为社会补位的、为政府排忧的、为民众解困的阳光事业。

我们有着丰富的阅历,这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是一座极待开发的富矿,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抗争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我们要挖掘它、我们要书写它、我们要讴歌它、我们要高扬它,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责任、担当、使命、工作,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精心创造的桑榆品牌。

七十文章8:两间土坯房

文/王玲

出生于20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我,本没有属于自己的窝,游离而凄凉。父亲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知青下放到一个叫禄口的小镇教书,原本在大上海的他把青春献给了名不见经传的乡村。

那年月,父亲经人介绍与母亲结了婚,“婚房”就是他在学校的宿舍。母亲常住娘家,几乎过着分居的日子。怀上我后,为方便被照顾,母亲才不得已挤进原本属于父亲和他一位同事的宿舍。尴尬的男同事,出于同情再也没有回来住过。宿舍虽不是自己的,却完整了一个家庭,让一对贫困中甜美的人升腾起无尽的遐想。

当母亲沉醉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时,厄运却突然降临。父亲患上脑癌,残酷的现实将刚刚营建起来的梦击得粉碎。生我时母亲大出血,之后又大病一场,接着父亲病危,他不久便撒手而去……留下病恹恹的母亲和我。凄凉的日月,艰难的生活,让年幼的我无法感知家的概念。

父亲走后,我和母亲搬离了学校,投奔乡下的外婆。断了一切经济来源的我们,当时只能靠年迈的外婆牙缝里省一点口粮艰难度日。母亲营养不良,早早就没了奶水,只能靠米汤喂养。我每天饿得嗷嗷大哭……艰辛岂止这些,买不起肥皂的母亲,洗衣服只能在池塘里漂漂。有次隔壁邻居实在看不下去,回家拿了块肥皂给母亲。偶尔,村里人也会舀一小碗米送来给我们母女,舅舅隔三差五送些稀饭,毕竟那年代大家都不容易。巧的是,二姨妈没过两个月生下表妹,怜惜我的她,用奶水喂养表妹的同时也喂养我,让瘦小的我逐渐胖起来。听二姨妈讲,那时我一见到她,便高兴得手舞足蹈。

寄人篱下不是家。我出生一年后,母亲便把我托付给外婆,自己出去打工,她下定决心建一个属于我们母女的家。

那年代,找工作谈何容易,母亲没办法,只有去建筑工地做小工。每逢下雨,她才会从工地回来看我。有次,我刚好生病,半夜心里难受,母亲还没来得及点亮煤油灯,我就“哇”地吐了一枕头。母亲清理完,抱着我放声大哭,她的无助、艰辛、痛苦、焦虑、孤独、悲观……似乎一下子发泄出来,她多么渴望给我一个家,给我一个温暖的小屋,给我一个属于我们母女的空间,不受别人白眼和议论。那时,建一座自己的房子的愿望在她心里更加强烈起来……

整整两年,母亲在外拼命干活,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家里的日子也渐渐明朗起来。她取出攒下的钱,买来木料、椽子、芦帘等建房材料,没钱买砖头,就请舅舅和二表哥帮忙做土坯。那时,他们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只有起早摸黑帮着做土坯。做土坯是力气活,二表哥当时是个半大孩子,母亲每天炒一碗油盐饭给他吃,不影响他长身体。而她煮点稀饭,干的捞给我,自己总是喝点汤汤水水。家里养了两只老鸭,下的蛋,母亲从未吃过一只,一部分给我吃,一部分拿去小店换了油盐、肥皂等日用品。几个月后,土坯墙砌好了,只差屋顶上的瓦了,母亲实在无力购买,正一筹莫展之际,大队出于同情,批了张条子救济,母亲才从窑厂拉回瓦块,终于让梦想的家如愿以偿。

对于一个柔弱的女人来说,两间土坯房是母亲的骄傲。建造过程中,不免欠下一些债务及人情,母亲便又出去做工挣钱还债,还买了一些物品送给帮助过我们的人。自从搬进土坯房,我也就有了自己的家。那年我四岁。

七十文章9:相思林

文/浪居之音

在合肥南七十公里左右有一个小镇,二千多年的历史,叫汤池,是出温泉的地方。

王安石曾经有一首诗咏东坑泉诗歌,寒泉时所咏,独此沸如蒸。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发兴。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更忆骊山下,欣然雪满塍。这里的小兰花茶,很有名,说是茶叶吸附了遍地野兰花的香气,故名。传说的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源地,也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所在地。

小时候去过汤池,跟一个知青去的,他的女朋友在汤池上班,那时候我只有八九岁。我们走了四十里地,花了四个钟头才到。女生宿舍里是上下铺。记忆中宿舍是在河边一栋房子里。河中全是鹅卵石。铺满的河床。河里的水很浅,也很清。像是一条纤细的白纱巾。

后来才知道汤池还有一片相思林。约一千亩地,至于这片树林为什么叫相思林?至今无从考证,据说大概是因为树林中有许多两颗甚至是三颗只有一个根系的树生长于林中,像兄弟,像恋人,像夫妻那种亲近那种纠缠那种依偎从而得名。

第一次来相思林,便喜欢上了,也许是她的名字,也许是那无边无际的翠绿。漫步其中和友人相视一笑,浅浅的说几句心里那一刻的感受。

有这一段时间的闲暇,故能时不时来相思林走走。 相思林中的罗汉石窟雕塑得不敢恭维,几位新四军将军塑像也只能远观。孔雀东南飞纪念祠堂也要门票,这些的不如意,都不能消除我对此地的依恋。茂林修竹之中点缀着双鹤迎客、双猴观日、嗷嗷鹿鸣、周郎与小乔等雕塑。

诗经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意思是: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如何让自己成为自己心灵上的嘉宾,如何让自己成为他人心灵上的嘉宾呢?或许这个都很难做到,但是我在此刻能享受到呦呦鹿鸣那种自然随意亲切,放下了所有的负累,等待着呼唤,等待着转机,等待着契机。

我喜欢这里,喜欢树木的随意生长,喜欢他们的形态各异,喜欢他们的浓密疏松,粗细大小浑然天成。更喜欢这里的静谧。喜欢这里的静谧莫不如说喜欢这一刻内心的静谧,一缕两缕阳光透过枝叶掸去了身上的尘埃,莲花坞的水莲花在凉风里静坐。林里有庙宇,竟然还有鸵鸟园。我知道我所寻觅的静和佛门的静默迥然各异。不知道我所寻找的静跟鸵鸟把头颅埋在沙子里是不是异曲同工呢?

每次来汤池,我都想寻觅记忆中的那条河。时光过去了四十年。早已境迁人非,相思林畔那条河不知道是不是记忆中那条河流?河名马槽河?那男知青的名字还记在心里,他英年早逝。那女知青现在也不过六十出头。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奇妙吧,一个人的爱情尘封在另一个人的记忆里。

游客远游新过岭,每逢芳树问芳名。长林遍是相思树,争遣愁人独自行。这个是唐人徐凝写过一首《相思林》的诗。汤池的相思林的树名泡柳树,百度了半天,无解。这种树只是当地人的一种称呼叫法而已。

有这样一片树林,我和很多不认识的人一同走过。在曲折的小道上,会心一笑。

七十文章10:祖国在我生命之上

文/毛文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秦淮河畔一个叫禄口的小镇,所在村方圆十里丘陵,严重缺水,生活十分艰苦。成长岁月中,我见证了其一路波澜壮阔的发展,昔日贫困乡村如今变成了机场落户的空港新城,道路四通八达,地铁、高速贯穿,城乡一派繁华,感慨之余为之写下许多赞美的诗章,也让自己成长为一名爱国爱乡的诗人。我的诗集《一个农民的祖国》,在201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入选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在北京又次印刷走向全国寻常百姓家。

我幸运的是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中成长。据爷爷在世时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在地主家干活,长大了就在地主家当长工。那年代,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梦想与希望。爷爷的爹妈生了七个孩子,可活下来的仅有三个,其余不是病死便是饿死。他说,解放前期,他娶了家道败落的奶奶为妻,前面生的几个男丁因饥饿与疾病相继夭折,只剩大姑妈、二姑妈两个女孩子,到父亲出生倍感珍惜,就取名三丫头,从内心希望像女孩子一样能坚强地活下来,延续香火。很快解放了,人们不再为日子熬不下去悲观,不再为吃饭犯愁,不再为疾病恐惧,后来顺利有了二叔和小叔。

在父亲的记忆里,童年是悲苦的。解放前的某个除夕,家里已断粮多时,奶奶一早去娘家求助,那时所有贫苦大众生活都十分艰难,日暮西山,他们姐弟仨等来的只有十几片雪片糕,一人分食几片,就算草草过年……对父亲而言,小时候的记忆不愿多提,那不亚于梦魇,说的更多的是解放后全村人的欢欣鼓舞,日子好起来的感慨,祖国发展、强大、繁荣对老百姓的重要。

对于我,童年已经消除饥饿,只是科技还不发达,粮食产量还不高,每年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时候,总有一段时日靠红薯、南瓜粥等补给。再者,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十分匮乏,农村居住条件比较差,基本是泥巴墙茅草房,补丁衣服蔬食餐,鱼肉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才可以吃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和我们的父辈,以及我们的儿女,才享受到繁荣发展带来的甜美果实,才有了现代生活的优越与幸福。

用农民诗情记录时代的发展,感怀农村的变化,表达出农民梦、农村梦、中国梦,这是我爱上诗歌三十多年来一直执着的事情。为此,我为故乡、为祖国、为生活、为青春、为梦想等写下诗歌二千余首,出版诗集《触摸乡村的心跳》《聆听乡村的心音》《一个农民的祖国》等四部,以江南农村生活的视角,集中反映新时代农村的风土人情、改革开放、富裕富强、乡村振兴的文明之景,以及从善良仁义、勤劳朴实、追求向往、家国情怀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在乡村,对繁重脏乱的体力活,我从没有抱怨嫌弃的感觉,诗中呈现的多是美好:吱吱嘎嘎的扁担,借启明星的光/把粪送到张望的地头/露水的菜,在乍现的朝霞中/和汗心有灵犀,不让承重的筐/空空而归……知了的号子,在正午/把日头喊得更烈,撒欢的苍蝇/放弃暴尸河埂的鱼,雪亮不安的锄/和急切的草帽,扎进田地,汗洒/整夏最珍贵的甘霖……(《儿时的马塘村》)。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行动,感恩也是一种情怀。我熟悉的父老乡亲,他们和土地相守一生,有着自己的爱国情愫,在我的诗中更有直接又热烈地表达:我的祖国,一亩三分地的耕耘/就是我为祖国的耕耘/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寒来暑往/为的是不让懒惰荒芜祖国/为的是不让杂草干扰祖国/为的是不让病虫伤害祖国……我的祖国,我最富有的是汗水/我流汗就是为祖国流汗/忠诚的汗、执著的汗、卖力的汗/汗水滋润祖国的地/汗水滴灌祖国的绿/汗水汇进祖国的河……(《祖国在我生命之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温历史,纵观发展,感受经济繁荣的大好形势,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常态,我更是感慨地写下了《祖国,我奔跑是为在你的速度中不掉队》等诸多篇章,而一切就是出于一个农民对故乡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未来的路还远,发展不停,繁荣不止,我想在新的征程上,我会在享受更多发展成果及感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中,以饱满的爱国爱乡之情,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

七十文章11:父亲的种田情结

文/徐龙

父亲今年七十九岁,二十年前虽开过大刀,但他一直勤于田间,对农田充满深情。

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就下地干活,在生产队种田赚工分。那时,一年要种一熟麦子和一熟稻子。记得有几年曾推广双季稻,变成一年三熟。父亲和乡亲们除了生产队开会,就是忙于农作,天天都想出高产,但那时农业还基本属于 “小农经济”,犁田、栽种、收割、打谷这些农活全靠人工,尽管起早贪黑地干,亩产还是不及现在的一半,一日三餐,也多半吃不饱。只有逢年过节或祭祖的时候才有所改善,零食更是无从谈起。有时生产队晚上加班脱粒,就有猪肉烧青菜吃。那时,生产队劳力分甲、乙、丙、丁四等记工分,父亲应该是甲字劳力。他和母亲辛苦一年,所得工分,到年底结算,才近一百元左右,过年买粮买布,略有结余,算是生产队为数不多的富裕人家了。有些人家工分不多,人口又不少的,就只好借生产队的储备粮过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分田到户,田地就成了农民名副其实的生活根基。父亲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平日里除草施肥,农忙时更得起早贪黑。记忆中,农忙时,全家齐上阵,父亲更是主力。我和妻子也打打帮手,妻子和母亲捆把子,我和父亲挑把子。由于责任田离家较远,父亲用他那瘦弱的身体一担挑起八个把子,一路号子,步态稳健,不输年轻人。后来发展到用板车拖,效率倒是提高了不少。把子到了场上,父亲还是主力,因为他担心安全,不让我和妻子、母亲靠近脱粒机,只好由他将稻把子或麦把子亲自送进脱粒机里。

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大型收割机的推广,一些累人耗时的体力活被机械取代了,父亲这才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即使这样,父亲的农民习性,仍改变不了,继续在废弃的铁本工地上拓荒似地种植油菜、黄豆、花生这些农作物。平时,依然挤出时间不辞劳苦地照料开辟出来的那块地。去年,政府发出禁止在铁本工地上种植的通知,父亲心里感到十分难过,在家失落了许多天,后经多方劝说,心情才好些。

如今,国家政策允许土地流转承包。我心想,父亲这么大岁数也应该好好休身养老了。于是,我私下做主,将我家责任田流转承包了。第二天,父亲知道了,教训了我一通,说是自己种的粮食好,又不要用钱买,说什么也要继续种田。无奈,我只好收回承诺,请求别人谅解。

我理解父亲,因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手心脚底的茧子是他们辛勤的印记,盈盈的晒谷场是他们的荣耀台。他们是从苦难的日子里走来的,曾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吃过糠,咽过观音土,其中的苦是我们难以体会的。在父亲心里,只有种好田才有希望,这是父亲对农田的眷恋。

七十文章12:人生七十也潇洒

文/余宪文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每当我站在镜子前顾影自怜,总感到李白的这两句诗颇为传神。人生苦短,从小到老,从满头乌发到一片花白,岂不是弹指一挥间。也曾想到过使用染发剂之类“挽留青春”,但同是满头白发的老妻第一个反对,她的理由倒也充分:“岁月无情,谁的头发也不是常青树!”

此言极是——我毕竟是70岁的人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那么,70岁呢?

孔子不愧为先贤圣哲,他说过:“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理解孔老夫子的大概意思,是说人经过了一生几十年的磨练,一切已趋于成熟,不管做什么,都可以安心了,不至于出“大格”的。于是,我抄来16字作为座右铭:“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

不想再到社会上去发挥余热了。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不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不存在“舍我其谁”的问题。在我们这个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里,老翁老妪总占着一些岗位,颇有与人争利之嫌,不如痛痛快快退下来。

不想再为儿孙后代攒钱了。辛苦劳碌了多半辈子,没为儿女们留下什么遗产,可也没少给他们“经济补贴”。早一点给他们“断奶”,早一天使他们减少依赖性。剩下几个钱怎么办?我和老伴已商量妥当:捐献给希望工程。

这样一来,对自己,对别人,对事情,都可以坦然面对了。当然,我不会忘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还是要做点事情,想些问题,“随心所欲”可以,但要求活得充实。

我最想干的事情,抓紧时间整理一下此生写过的诗文。这些诗文有的发表过,有的纯属私藏“手稿”,大约20万字,其中既有我思想感情的轨迹,也打上了时代变化的烙印。去粗取精,似乎可以从中概括出一个总的主题: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我还想总结一些书本上不好找的人生感悟,以使我的孩子们受益。其中有这么一条:有些事情不要把它看得太重,否则就是作茧自缚。更要淡泊名利,莫为其所累。人生在世,要潇洒地活,要潇洒地走。

宁静致远应无恙,安度晚年好时光——这是我来到这个世界70年之后,无拘无束的内心自白。

七十文章13:七十年的爱情,一辈子的遗憾

那年,他7岁,她6岁。

他们是同学和邻居。他们每天背着包一起上学,牵着小手一起放学,下雨的时候同撑一把伞。她长得很漂亮,男生们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可是他们表达喜欢的方式总是很奇怪,他们揪她的手背扯她的头发,她疼得直哭。他就会忽然出现在她身边,对所有男孩子说:“她是我妹妹,不要欺负她!”

做勇士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因为她而被一群男孩揍了一顿,却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们从此不再欺负她。就这样,他们一路走来,到了中学。他已经是个高大英俊的大男生了,而她,却显得平凡了。美丽的女生们都希望把他旁边的她换成自己,可是谁也取代不了。这么多年以来,每天早晨他都是骑着单车载她去上学。他们约定,将来考学也要同一所学校,这样他可以继续照顾她。

他很优秀,有很多爱慕者,她常常被迫做着邮差的工作,那些女孩子总是要在给他写情书之后拜托她递给他。他从来不看,总是扔在一旁,满不在乎!她很小心地问他:“你看那些信没有?”“看了!”他漫不经心地回答。“那你喜欢不喜欢那些女孩子之中的某一个?”“不喜欢?”她给信的次数多了,问的次数也多了,他对她大发雷霆:“以后不要给我看这些信了!你别那么多事!”她委屈地对他说:“你让人一点安全感都没有!”然后就怒气冲冲地跑了。

高三毕业了,她没有和他考同一所学校,而是相隔那么远地分开。那年,他19岁,她18岁。偶尔暑假回来,在同一个院子里相逢,他会问:“在学校还好吗?有没有人欺负你?”她淡淡地说:“还好啊,我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看着她的背影,一种难言的伤痛像小老鼠一般慢慢啃噬着他的心。***妈说,她留在那座城市了,有个很疼很爱她的男朋友。他微笑着祝福她,却满心落寞。

大学毕业那年,他回来时身边多了一个女孩。那是他的女朋友,说不出有多可爱,只觉得女孩身上有种与她相似的习性。可是那年,她偏偏一个人回来了,当他们在大街相遇的时候,她看着他身边拽着他手臂的女孩子笑着说:“身边的位置终于有人了!”他尴尬地对身边的人介绍说她是他的妹妹。

他用哥哥的语气问:“还有一个人呢?怎么没有陪你回来?”“他?”她冷笑一声,“早分手了!他和你一样有太多女孩子喜欢,我一点也感觉不到安全感!”她捻了捻头发,对他身边的她说:“不过,我哥哥可是个很好的男人哦,他一旦爱上了谁,一定会一辈子用心去爱的!”女孩子羞涩地笑着说:“他就是有太多的追求者,以前我跟他是好朋友,很多女孩子见我们关系不错,就叫我帮她们送信给他,后来我自己也写了一封……”听到这里,她的脸色突然惨白,黯然地对他们说:“对不起,我有点不舒服,我要回家休息一下!”他看着她失态地离开,突然感觉到了些什么。

回到家中,趁着女朋友陪妈妈做饭的间隙,他在书柜的角落找到那堆尘封多年的情书,他一封封地寻觅着,他总感觉到这里面一定有她写的。他终于在最后一叠里找到那张写着她秀美小楷的淡蓝信封,他懊恼得跌坐在地上。“其实我一直希望自己不是你妹妹,虽然你一直都用爱妹妹的方式来爱我,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希望能一辈子坐在你的单车后座上,希望能永远听你说你要保护我,希望你对我的每一个承诺都能实现。我希望你能看到这封信,而你对我的态度,与我对你的态度,都会由这封信决定。你不喜欢我,我自然不会死死纠缠的,我会安静地躲开,要多远,就躲多远……”眼泪滑落在纸上,仍然无法赶走那种爱她却又伤她的痛。第二天,他想去找她,拿着那封信。可是走到了她的家门前,却又迟疑了。

他能辜负跟着他回到家乡的女朋友吗?她从在学校开始,就—直照顾着他,她对他的爱,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了他,她会死!他不能辜负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女人。那几个晚上,面对女朋友,他没有任何兴致。他想了很多,第二天,他抱着女朋友说:“对不起……”可是,当他再次去她家的时候,她的妈妈却告诉他,她已经离开了,工作安排在了另外一个城币,离这里更远的地方。几个月后,他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去了她所在的城市,当他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被吓呆了。

他笑着抱紧她:“我来带你回家!”“可是……”她举起自己的右手,那上面戴着一只订婚戒指:“我准备结婚了!”他惊讶地看着她,怎么会这么快?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她就要嫁人了!“你知道吗?我一直最爱的女人是你,那封信也是我刚刚发现的……”“别说了!”她长叹口气,“你应该对她负责,不能因为一封信就辜负别人……就像我,也需要回报他一样,所以我选择嫁给他!”她说得那样决绝,他听得肝肠寸断。

那一年,他26岁,她25岁。

她结婚了,留在了她丈夫所在的城市;他也结婚了,妻子是个简单贤惠的女人。他的父母生病没人照顾,他妻子比他还要热心。

她再回来的时候,虽然丈夫陪伴左右,可是仍然不敢直视他。于是,他们常常是,她陪他的妻子聊天,而他却和她的丈夫十分投契。他们聊的话题,仍然是他们小时侯的糗闻趣事,只是那种心情却没有了太多的甜蜜与回忆,他们要顾及身边的那两个深爱着他们的人。他们唏嘘,各自身边的人也感动着。原来时间真的会让爱更刻骨。

那年,他32岁,她31岁。

后来,每年她都要和丈夫回来过年,每年都和他们家一起吃团圆饭。他的孩子管她叫姑姑,她的孩子管他叫舅舅。他们之间的感情仿佛真的回到了最初的兄妹。

到了各自的孩子都要上大学的年纪,他赶紧给远方的她打去电话:“妹妹,你们那边有什么好点的大学,我想让孩子考那里,这孩子太不听话,老惹***妈生气,我叫他过去读书,你也好帮我监督监督!”她在电话里却笑了起来:“是吗?我还想让我孩子考你那里呢!我们家这孩子也不听话,不服她爸爸的管教,这丫头说只想听舅舅的……”她顿了顿,说:“不如这样,让他们都考同一所学校吧,这样他们兄妹彼此有个照顾,我们去看他们的时候还可以一起将两个孩子都管教一下。”他握电话的手抖了一下,心被拉回了多少年前。

孩子们在父母的安排下考进了同一所学校。他对儿子说:“你要好好地照顾妹妹,不能让任何人欺负她!”她对女儿说:“以后不要惹哥哥生气,不要老给哥哥惹麻烦。”

也许早已经有了预感,当他和她接到儿子女儿的电话说要结婚的时候,他们都笑了。孩子们的婚礼上,他坐在她的旁边,看着彼此两鬓斑白,他温柔地说:“我们最后还是成为一家人了!”她点点头,脸上带着疲倦的微笑:“只是等得太久了,只是最后在一起的却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那年,他67岁,她66岁。

后来,他被诊断出患了癌症。他绝望了,对所有人都排斥着,拒绝吃药拒绝治疗,他的情绪完全失控,看见妻子儿子媳妇就是破口大骂。妻子站在病房门外,心疼地叹了口气,对儿子说:“给你姑姑,不,是你岳母打个电话,你爸爸的毛病,只有她能治得了!”当她敲开他的病房门,她只说了一句话:“你要是还想再见到我,就听医生的话,吃药化疗;要是不想,那我马上就走,以后你是死是活我都不管了!”他看着她,却放声痛哭起来。

……

她站在他的墓前,眼里已经没有了泪水。

墓园凄凄无人,一阵风抚过她斑白的发丝,像是他的回应,也像是他的哭泣。

原来爱情,留在心里只会永远成为遗憾。

那年,他77岁,她76岁。

七十文章14:七十年的爱情,一辈子的遗憾

那年,他7岁,她6岁。

他们是同学和邻居。他们每天背着包一起上学,牵着小手一起放学,下雨的时候同撑一把伞。她长得很漂亮,男生们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可是他们表达喜欢的方式总是很奇怪,他们揪她的手背扯她的头发,她疼得直哭。他就会忽然出现在她身边,对所有男孩子说:“她是我妹妹,不要欺负她!”

做勇士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因为她而被一群男孩揍了一顿,却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们从此不再欺负她。就这样,他们一路走来,到了中学。他已经是个高大英俊的大男生了,而她,却显得平凡了。美丽的女生们都希望把他旁边的她换成自己,可是谁也取代不了。这么多年以来,每天早晨他都是骑着单车载她去上学。他们约定,将来考学也要同一所学校,这样他可以继续照顾她。

他很优秀,有很多爱慕者,她常常被迫做着邮差的工作,那些女孩子总是要在给他写情书之后拜托她递给他。他从来不看,总是扔在一旁,满不在乎!她很小心地问他:“你看那些信没有?”“看了!”他漫不经心地回答。“那你喜欢不喜欢那些女孩子之中的某一个?”“不喜欢?”她给信的次数多了,问的次数也多了,他对她大发雷霆:“以后不要给我看这些信了!你别那么多事!”她委屈地对他说:“你让人一点安全感都没有!”然后就怒气冲冲地跑了。

高三毕业了,她没有和他考同一所学校,而是相隔那么远地分开。那年,他19岁,她18岁。偶尔暑假回来,在同一个院子里相逢,他会问:“在学校还好吗?有没有人欺负你?”她淡淡地说:“还好啊,我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看着她的背影,一种难言的伤痛像小老鼠一般慢慢啃噬着他的心。***妈说,她留在那座城市了,有个很疼很爱她的男朋友。他微笑着祝福她,却满心落寞。

大学毕业那年,他回来时身边多了一个女孩。那是他的女朋友,说不出有多可爱,只觉得女孩身上有种与她相似的习性。可是那年,她偏偏一个人回来了,当他们在大街相遇的时候,她看着他身边拽着他手臂的女孩子笑着说:“身边的位置终于有人了!”他尴尬地对身边的人介绍说她是他的妹妹。

他用哥哥的语气问:“还有一个人呢?怎么没有陪你回来?”“他?”她冷笑一声,“早分手了!他和你一样有太多女孩子喜欢,我一点也感觉不到安全感!”她捻了捻头发,对他身边的她说:“不过,我哥哥可是个很好的男人哦,他一旦爱上了谁,一定会一辈子用心去爱的!”女孩子羞涩地笑着说:“他就是有太多的追求者,以前我跟他是好朋友,很多女孩子见我们关系不错,就叫我帮她们送信给他,后来我自己也写了一封……”听到这里,她的脸色突然惨白,黯然地对他们说:“对不起,我有点不舒服,我要回家休息一下!”他看着她失态地离开,突然感觉到了些什么。

回到家中,趁着女朋友陪妈妈做饭的间隙,他在书柜的角落找到那堆尘封多年的情书,他一封封地寻觅着,他总感觉到这里面一定有她写的。他终于在最后一叠里找到那张写着她秀美小楷的淡蓝信封,他懊恼得跌坐在地上。“其实我一直希望自己不是你妹妹,虽然你一直都用爱妹妹的方式来爱我,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希望能一辈子坐在你的单车后座上,希望能永远听你说你要保护我,希望你对我的每一个承诺都能实现。我希望你能看到这封信,而你对我的态度,与我对你的态度,都会由这封信决定。你不喜欢我,我自然不会死死纠缠的,我会安静地躲开,要多远,就躲多远……”眼泪滑落在纸上,仍然无法赶走那种爱她却又伤她的痛。第二天,他想去找她,拿着那封信。可是走到了她的家门前,却又迟疑了。

他能辜负跟着他回到家乡的女朋友吗?她从在学校开始,就—直照顾着他,她对他的爱,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了他,她会死!他不能辜负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女人。那几个晚上,面对女朋友,他没有任何兴致。他想了很多,第二天,他抱着女朋友说:“对不起……”可是,当他再次去她家的时候,她的妈妈却告诉他,她已经离开了,工作安排在了另外一个城币,离这里更远的地方。几个月后,他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去了她所在的城市,当他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被吓呆了。

他笑着抱紧她:“我来带你回家!”“可是……”她举起自己的右手,那上面戴着一只订婚戒指:“我准备结婚了!”他惊讶地看着她,怎么会这么快?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她就要嫁人了!“你知道吗?我一直最爱的女人是你,那封信也是我刚刚发现的……”“别说了!”她长叹口气,“你应该对她负责,不能因为一封信就辜负别人……就像我,也需要回报他一样,所以我选择嫁给他!”她说得那样决绝,他听得肝肠寸断。

那一年,他26岁,她25岁。

她结婚了,留在了她丈夫所在的城市;他也结婚了,妻子是个简单贤惠的女人。他的父母生病没人照顾,他妻子比他还要热心。

她再回来的时候,虽然丈夫陪伴左右,可是仍然不敢直视他。于是,他们常常是,她陪他的妻子聊天,而他却和她的丈夫十分投契。他们聊的话题,仍然是他们小时侯的糗闻趣事,只是那种心情却没有了太多的甜蜜与回忆,他们要顾及身边的那两个深爱着他们的人。他们唏嘘,各自身边的人也感动着。原来时间真的会让爱更刻骨。

那年,他32岁,她31岁。

后来,每年她都要和丈夫回来过年,每年都和他们家一起吃团圆饭。他的孩子管她叫姑姑,她的孩子管他叫舅舅。他们之间的感情仿佛真的回到了最初的兄妹。

到了各自的孩子都要上大学的年纪,他赶紧给远方的她打去电话:“妹妹,你们那边有什么好点的大学,我想让孩子考那里,这孩子太不听话,老惹***妈生气,我叫他过去读书,你也好帮我监督监督!”她在电话里却笑了起来:“是吗?我还想让我孩子考你那里呢!我们家这孩子也不听话,不服她爸爸的管教,这丫头说只想听舅舅的……”她顿了顿,说:“不如这样,让他们都考同一所学校吧,这样他们兄妹彼此有个照顾,我们去看他们的时候还可以一起将两个孩子都管教一下。”他握电话的手抖了一下,心被拉回了多少年前。

孩子们在父母的安排下考进了同一所学校。他对儿子说:“你要好好地照顾妹妹,不能让任何人欺负她!”她对女儿说:“以后不要惹哥哥生气,不要老给哥哥惹麻烦。”

也许早已经有了预感,当他和她接到儿子女儿的电话说要结婚的时候,他们都笑了。孩子们的婚礼上,他坐在她的旁边,看着彼此两鬓斑白,他温柔地说:“我们最后还是成为一家人了!”她点点头,脸上带着疲倦的微笑:“只是等得太久了,只是最后在一起的却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那年,他67岁,她66岁。

后来,他被诊断出患了癌症。他绝望了,对所有人都排斥着,拒绝吃药拒绝治疗,他的情绪完全失控,看见妻子儿子媳妇就是破口大骂。妻子站在病房门外,心疼地叹了口气,对儿子说:“给你姑姑,不,是你岳母打个电话,你爸爸的毛病,只有她能治得了!”当她敲开他的病房门,她只说了一句话:“你要是还想再见到我,就听医生的话,吃药化疗;要是不想,那我马上就走,以后你是死是活我都不管了!”他看着她,却放声痛哭起来。

……

她站在他的墓前,眼里已经没有了泪水。

墓园凄凄无人,一阵风抚过她斑白的发丝,像是他的回应,也像是他的哭泣。

原来爱情,留在心里只会永远成为遗憾。

那年,他77岁,她76岁。

七十文章15:凤凰起舞的日子

文/黄理瑞

七十载的风风雨雨,经历的是沧桑,收获的是桃李满天下。

七十载的苦心经营,付出的是汗水,得到的是一颗颗感恩的心。

正值化州市那务中学建校七十周年校庆,全校师生都沉浸在无比喜悦和激动之中。10月22日,这个重要日子,早在校庆筹备之初就牢牢地驻扎在全体师生和校友的心里。所有的人都期待了很久很久。这一天终于盼到了!所有人的激动心情都在这一天集体迸发了,犹如火山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重重热浪,在校园中升腾,升腾,直达云霄。

当日的校园早已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彩旗飘扬。综合楼、教学楼前挂着一条条热情洋溢的竖标,校道的上方拉着一块块好客的横幅,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校园穿红着绿的,打扮得活像一个美丽的新娘。

才早上六点半,师生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早早出来去迎接校友、嘉宾的归来。他们的身影在巨大的气柱和拱门中穿行,那轻快的脚步和灿烂的笑容绝对是最美丽的风景。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别着校徽举着彩旗,对归来的校友和嘉宾夹道欢迎。欢迎的队伍像两条长龙,一直蜿蜒到府前路。

这是全校师生对校友、乡贤、嘉宾的最高敬意。校友、乡贤们虽然在外打拼,身在异国他乡,但依然情牵母校,时刻关注母校的建设与发展。

在筹备庆典的短短几个月中,学校共收到了校友、乡贤及各届热心人士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共计300多万元,并先后捐建(造)了珠海广场,中山园、陵秀苑,还有高标准的CBA灯光球场,以及宽敞的陵秀西路。还请回了一尊巨大的校训石,撑起了一块蛮有意蕴的校徽。这一切的一切大大绿化美化了学校的环境,改变了办学条件,还为师生们学习、工作、为人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太阳慢腾腾地从东方那边升了起来,露出了一张圆圆而又火红的笑脸,给校园内那棵苍劲葱郁的凤凰树披上了金色的衣裳。凤凰树俨然一只金色的凤凰,她张开双翅正以百倍的热情迎接校友、嘉宾的归来。

不一会儿,一辆辆锃亮的小汽车载着一颗颗感恩的心,缓缓地在夹道中穿行,最后整然有序地停在母校的“心坎”里。同学们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欢呼声响成一片。校友频频挥手致意,脸上荡漾着无尽的笑意。不少同学声音喊哑了,但始终热情不减,一如既往地欢迎陆续归来的大师兄、大师姐,欢迎各级领导及热心人士。这是心与心相互交流,这是情与情的回响。敢问人世间哪有如此美丽动人的画面,哪有如此撩人心脾的交响。

到了十点,太阳在肆意地吸收了大家的热情之后,变得更加强烈,更加灿烂了。

此时此刻,校园人山人海。庆祝大会就要开始了,但久别重逢的校友互致问候,有不少人还被学校的美景和展览馆高雅的艺术所吸引,迟迟未肯到会场就座。

那务中学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圣地。如今历届新老校友欢聚一堂,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气血方刚的青年,也有健壮持重的中年。在主席台上就座的作为代表的有领导、有专家教授以及商界精英,还有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和优秀人才。

庆祝大会的会场设在学校运动场的西面。横披写着:“热烈庆祝化州市那务中学七十周年华诞。”上联是:“读古今之书汲文明之粹日月光华齐庆七十华诞”,下联是:“明做人之理养浩然之气天地精英共聚圣地学府。”还有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两条飘扬在主席台上空的更为醒目的竖标:偏东的一条是:“承数代师心劈九利圣地为杏园引陵江奇水耕耘三尺台桃李竞芳菲。”偏西的另一条是:“蘸千年浓墨展六皇山脉作画卷握笔架神毫挥洒七十载华章凝重彩。”

大会是在富有激情而又高亢的校歌——《陵秀之歌》的歌声中开始的。“滔滔陵江胸怀百川,巍巍六皇志存高远……”多么优美的旋律,多么动听的歌声啊!蜜蜂、蝴蝶也在凤凰树上翩翩起舞,连凤凰树也情不自禁地晃动了起来。

大会先由现任校长唐明致欢迎辞,接着是校友、教师、学生等代表作了发言,之后是各级领导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的发言,都充满了对母校的感恩与关爱。特别是他们回忆起在母校读书的岁月时更是感慨万千。他们无不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他们也为母校的发展壮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他们还热切希望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努力拚搏,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母校增光添彩。

隆重的校友捐赠仪式更为引人注目,更为令人振奋。它把庆祝大会推向了高潮。其中刘开春董事长捐款80万元,陈权雄董事长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共计30万元。

最后由赵果鲜副市长代表化州市人民政府,唐明校长代表那务中学为刘开春和陈权雄董事长颁发了名誉校长的牌匾和证书。这时全场掌声雷动,人们纷纷对他们投以钦羡的目光和深深的敬意。

欢乐的时光总会在不经意间流走。转眼间太阳在欢声笑语中落下了西山,沉沉睡去。但校园依然那么喧闹,那么欢乐。欢声笑语,火树银花的校园又迎来了新的嘉宾——漫天的星星和皎洁的月亮姑娘。

在灯光的怀抱中,所有的人都急切地期待在大舞台前,他们或坐着或站着,期待着精彩的文艺大餐让他们品赏,让他们饱享。那样子,他们似乎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精彩的“镜头”,任何一个细枝末节。

演出伊始,开场舞《风凰花开》就把观众的目光紧紧地吸引住了。那优美的舞姿,那猎猎的彩旗加上舞台上的灯光效果,那简直是仙女在云中翩翩,在雾中跹跹。

相声《幸福热线》,表演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高超的艺术技巧,引起了观众的一浪高一浪的欢笑,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人们为之陶醉,确乎前俯后仰,合不拢嘴。

街舞刺激的情景,演员们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乐曲以及时不时传出的阵阵哄笑,使观众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挤满了整个运动场,连满天星斗都在不断地眨着眼,它们的投入程度比观众还要观众呢。

在欢声笑语和轻歌曼舞中,化州市那务中学结束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七十周年华诞的庆典活动。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历史的转折,她将承前启后,以更加辉煌的成就和骄人的业绩跻身于化州、茂名、乃至广东省中学名校之林,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合格的新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学校争光,为祖国争光。

陵秀这只美丽的凤凰,在《陵秀之歌》的伴奏下,明天将舞出更为令人陶醉的舞姿。我们拭目以待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