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文章

请欣赏懂事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懂事文章1:读书已像呼吸一样自然

文/陈慧颖

自从我懂事起,妈妈就经常给我讲故事或念故事书。我识字后,妈妈便让我学着看书,书——从小就是我形影不离的伙伴。

我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课外书,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出处和故事呢!就拿这本《日记起步》来说吧,书上写着“陈慧颖 ,2008年6月1日”这几个字,这本书是我快上一年级那年“六一儿童节”吵着让妈妈买给我的,里面的字都有注音,段落也很短。那时,一拿起这本书,我便不肯放下,从书中我学会了很多知识,为我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它可以算是一本“功臣”书吧;还有《好词好句好段》这本书,上面写着“陈慧颖,2009年元旦”这几个字,这是过元旦那天,妈妈问我要什么礼物,我说买这本书吧。书里面有许多好词佳句,我都能熟读背诵,上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我写的一篇文章里用了这样一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老师还夸我会用拟人句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我们就有了广博的知识,善读书我们就变得睿智,精读书我们才能善于思考、勇于求索。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教会我们读书的方法,让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告诉我们要养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要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坚韧精神。

今年我已经升入六年级了,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必需,读书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假如没有了书,人类的生活将会多么无趣呢? 新的一学期已经开始,让我们在家都热爱读书吧!

懂事文章2:感谢父亲

文/彭金辉

父亲离开我们已12年多了。

从我懂事开始,父亲的眼睛就很不好,走路都得摸索着。

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师生,“三年困难”时期,为照顾奶奶回到了农村。后来,父亲本可恢复教书,因为3个孩子太小,眼睛又不好,他最终选择继续种田。

儿时的我很顽皮。一次,我与一同学打架,致两家冲突。同学的父亲冲到我家,要打母亲。劝阻中,父亲的眼睛挨了重重一拳,从此几近失明。

要是打官司,那人得被判刑。但父亲说都是一个队上的,低头不见抬头见,没有起诉,只让赔了一年的工分了事。

不久,分田到户。“双抢”时节,父亲经常在午间,冒着烈日,摸到别人家田里,帮着捆几堆稻草或扯一担秧。我们说他多事,他却说没有累死人的,只有懒死人的。

每每我家农事忙不赢时,队上的壮劳力们也总是无偿地帮我们。父亲的付出,赢得了乡邻的同情与尊敬。

小时候,家里很穷。青黄不接的季节,一家5口经常是靠红薯丝度日。父亲总以自己不饿为由,吃很少;3个孩子的学费,每到开学,父亲都得去学校求老师宽限一阵,真不知那么困难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刚满6岁,父亲就带我下田劳动。2年后,我就能独立挣工分:打禾时搂禾把,我被大人们抢着要。9岁时,我被评为大队“双抢”模范。

我的学习,却总让父亲操心、头痛。我小时候贪玩,读书总不上心。考初中,我算术7.5分;考高中,差了近70分。为此,我没少挨父亲的责骂,最气的时候要将我绑在板凳上沉塘!我对父亲是又怕又恨。直到后来因学习、工作离开了家,我才体会到父亲的恨铁不成钢。

几经周折,我于1987年转学到岳阳读高中。为了不被“打道回府”,通过努力,我以年级第一的成绩留了下来。1989年高考,我考上中专,总算为辛勤劳作的父母争了一口硬气。

中专毕业后,我当上了戒毒警察。

每次回家,父亲总让我干挑粪之类的体力活:“虽然你当了干部,但不能忘本!”

每次回家,父亲都要唠叨:你的工作不像种田,要求上进;执法要一碗水端平,老百姓最恨执法不公;对违法人员不要动辄打骂,他们也是人,犯了国家的法没犯你的法……

我一直严格执法,对违法人员公平管理、耐心教育。偶因气急而想动粗时,耳边总传来父亲的唠叨——我不能再因为“不听话”而让父亲受气!

2003年9月,父亲胃癌手术后,回乡下休养。由于工作忙,我很难回家一次。每次打电话回家,父亲都说身体好转,要我安心工作。

一天下午,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当班。其实,当天早上妹妹给我打了电话:父亲病情恶化,已多日未进食。由于大队警力紧张,我没能及时赶回家。

母亲告诉我,父亲临走前让医生用最好的药,说要等大儿子回来。我知道,父亲是带着遗憾走的。但他决不会责怪我,我如他希望的,在“好好工作”。我亦无悔,我用辛勤的汗水,维护着一方平安,实践着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

是父亲的朴实、严厉与勤劳影响了我,待人以宽、乐于助人、从不偷懒,他留给我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父亲,儿子感谢您!

懂事文章3:在阳光下成长,我懂事了

文/曹炎林

我的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虽然缺失母爱,但我仍然觉得很美满幸福。已经十一年没有见到妈妈了,她的容貌我早已记不清了,在我的记忆中模糊了。但我相信那一定是一副慈祥而又温和的面孔,我更深信您和其他母亲都一样温柔可亲吧!

在我的记忆中,两岁多时,奶奶因长期生病,经多家医院治疗后最终去世。欠下的外债很多,爷爷多病,也不能劳动。妈妈看我们家里穷,负担大,就没有和爸爸商量,有一天,只告诉邻居说想去打工,第二天就狠心抛下了刚学会走路不久的我。

多年来,虽然您已经在外地有了新家,可是我想说:我不恨您,亲爱的妈妈,我爱您!我现在已经长大懂事了。您若不信,我给您汇报一件事:去年夏天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我放学回到家吃完爷爷做的饭后,从书包里掏出数学作业本做作业,我低着头认真地写着,汗水不时滴在本子上,坐在身旁的爷爷看见了说:“我来把电风扇打开,孙子学习太热了,凉快凉快吧。”他起身打开了电风扇刚坐下不久,说自己头有点晕。刚说完不到一分钟,爷爷就一头栽倒在地。当时吓坏了我,我边哭边喊着:爷爷!爷爷……伸手想把爷爷扶起来,可是怎么也扶不起来,于是急忙跑到隔壁王伯伯家。请来他扶起了爷爷,他背我也帮着在后面抬起爷爷的两条腿,从我们租房的住地向两河镇中心跑去。虽然路程不算远,用了有三分钟的时间。但是,我觉得时间太长、路程太远,后来到了医院,几位医生诊断爷爷的症状是中暑。急救并打上吊瓶,不一会儿爷爷终于开口,微弱地说:“我在哪里?”这时我一颗紧张的心也平静了许多。我急忙擦去了眼眶的泪水,跑回家中给爷爷拿来了水。爸爸在外地打工,我怕耽误他,于是我就到学校请了假,守护了两天就出院回家了。妈妈您说,我是不是长大懂事了?

我朦胧地记得,那时妈妈在家的时候每天给我们做可口的饭菜给我们吃,我也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可是现在您离开了这个家,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一年也很少回家,照顾不到我们。衣服实在脏了若是夏天的薄衣服就自己洗,若是冬天的厚衣服我实在洗不了,爷爷就帮我洗。爷爷原本不会做饭,为了照顾我,也在集镇租了一间房同我生活,现在也能做一手香甜可口的饭菜。他还经常督促我的学习。有爷爷的关心、照料,我生活得很幸福,有爷爷的陪伴我很开心。我现在也意识到了:这也是在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现在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关心照顾得很好,我的语文老师就是我的代理家长,经常给我辅导作业,对我的生活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早上和中午两顿饭都在学校吃,与同学们在一起享受着香喷喷的营养午餐,那真是爽啊!在学校一天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觉得很好。回到家,可亲可敬的爷爷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着我,我感到无比幸福!

这学期,学校为了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组织全校师生到子午银滩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实践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期中最难忘的是沙滩排球。我的代理家长——王老师用温暖的手拉着我说:“沙滩排球是很有意思的一项运动,我们去参加吧!”我很高兴地参加了。只见老师和同学生们各个都身手敏捷,潇洒自如,两脚轻轻一跃,排球就如一个快活的小精灵,快速地跳过了网。对方也不甘示弱,用尽力气。阳光暖暖地照耀着金黄的沙滩,闪烁着光芒,犹如一片晶莹的黄褐色的大海,本来风平浪静,当一个个矫健的身影活跃在沙滩上玩排球时,就像刮起了一阵风,金色的“海浪”翻腾起来,朦朦胧胧,分外壮观,我就乐在其中。

懂事文章4:南城门的那些事儿

文/孙维艳

从我懂事起只看见汉阴城有南、北、西三座城门,而且只有北城门上有城楼。南城门顶上是一方大约四五十平方的平地,地面用沙石、石灰抹平,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地皮剥落了,长出了杂草,被分隔成几块平地,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对于当时南街上的人来说,却是一块宝地。

过去的老街,街面狭窄,两边住户密集,房屋低矮,住房都是竹笆或泥墙,黑瓦房顶,想得到充足的晾晒空间是不可能的,尤其到了腊月天家家洗被单,就只有到城墙顶上想办法了。当要洗被单的那天,我母亲很早就吵着到城墙上把绳子绑到电线杆上占地方,晚了别人绑了绳子就晾不成了。绑好绳子还是第一步,洗好,晾上不算完成,关键是过去没有洗衣机,手拧不干,腊月阴沉天多,经常要晾两天,下午赶快收回去,第二天早上要继续绑绳子占地方。在这一两天的晾晒过程中也不轻松,过去条件都差,物资紧缺,一床被单就是一件不小的家当,也许就是一家人全年的布票的供应量,都看得特别金贵,这种条件下顺手牵羊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我在帮家里干家务的时候还顺带有一个任务——看被单,这个“看”不是站在旁边守着,因为站在家门口能看见城墙上,就是隔一会我要站到门口望一眼城墙上,被单还在,又进屋去干其他事,腊月天大人孩子都有事情的,不会专门让你看被单的。有几次我一时忘了出去看,突然想起来,心里一紧,吓得面色发白,丢下手中的事情,飞一般地奔出门去,看到被单还在,心里的石头才落地。可是“咚咚”跳的心脏好久都平静不下来,这时才感到吓出一背的冷汗已变得冰凉。因为不敢想象假如被单被偷,一家人这一年盖啥,不会被大人打死也会被骂死,当时想想都后怕。

到了夏秋季节,城门顶又是我们晒粮食的地方。我父亲是城镇户口,母亲是农村户口,过去孩子户口随母,城市粮食供应只有我父亲一个人的,我们母子几个是农村户口,付了公分钱之后,有幸分到了口粮。当父亲挑回刚收下很潮湿的粮食时,我们又有新任务了,只要不是下雨天,我就要先到城门顶把那几块平地扫干净,父亲把粮食挑上去我们帮忙摊开,为了尽早晒干,一天当中我要到上面去很多次翻动,这是最轻松的活。粮食晒干了,我们和父亲把粮食归拢、装袋,一家人都感到这一年有保障了。这时夕阳照在城墙顶上,我们几个收装粮食的人似乎被这紫色的霞光纱衣包裹着,嗅着被晒干了水气散发着纯粹的新鲜粮食的气息,听着干燥的谷粒被铲进麻袋时相互挤撞发出的哗啦声,好像这天、这太阳都在关照着我们一样。更让人自豪的是,当我们把粮食抬进家的时候,平时享受商品粮供应,但是常年吃的是陈米、陈面的邻居发出的“多新鲜的粮食”的赞叹声时,让我们感觉占尽了生活的好处。

城墙顶下的城门洞,城门早已不在,因它顶上超强的厚度,隔去了盛夏烈日的酷热,又因城外吹来的风是河风,所以再热的天城门洞都是凉快有风的,对于没有任何消暑电器的年代,南街上的人和进出城的人当然不会放过这块天然避暑胜地。盛夏的两三个月,南街上的几个老人就是这里的值班客,我爷爷便是其中一个。每天早晨八九点钟,几个老人就带着条凳或躺椅先占住城门洞中间的位置,中间原先是安放城门的地方,要宽一点,坐在那里即使过拖拉机也不用担心安全。其实那时机动车也很少,只不过是中间空间宽一点,感觉自在一点,风也要凉一点,有一句没一句的谝着家常、说着古今。他们属于没事干的一拨人,过去没有吃早点的规矩,城里人没有田地可侍弄,他们就在这里度过一天天的早晨。到了十一二点,该是吃早饭的时候了,城门洞开始热闹起来了,南街上时不时的从这个门或那个门里走出的大人小孩都端着碗,边走边吃。虽然人不同、碗不同,但碗里的东西大多相同,百分之九十的碗里都是苞谷糊糊浆水菜,但大家还是相互交换一筷子碗里的菜,比较着各家炒菜人的手艺,夸赞着哪家人的茶饭做得香。吃饭的人把门洞的两边都站满了,中间留着一条过道,这时河对门进城卖菜的人纷纷出城回家了,走过这里的时候,不少人也要在这停一下,暂时享受一下这里的凉气。其实也没有坐的地方,就是在这里站一站,也能给他们单调的生活增添点热闹,一来二去也混了个脸熟。陆陆续续的出城的人中不时有人打招呼:“来吃一碗再走。”彼此都知道这不过是些客套,因为那时哪家的锅里都是按人下粮的,回答的人也并不在意,只要有这声招呼,就有个见面的情谊了。住在南街口的人当走到城门洞的时候,碗已经见底了,就是端着空碗,也要在这里站一站,并不急着回去添饭,生怕错过了这个热闹时机。因此,经常能听见哪家的主人站在门口当街大声喊叫或训斥自己家人错过了添饭或洗碗的时间。

过了早饭时间,这里的热闹渐渐消退,该干活的干活去了,该下河洗澡的下河洗澡了,又剩下值守的几个老人。靠的靠在城洞墙上,躺的躺在躺椅上,有的发出了轻微的鼾声,手上的蒲扇权当被子盖在肚子上;有的似睡非睡,看似眯着眼,偶尔进出城的脚步声都会使他们睁一下眼,睡是睡不踏实的,但是屋里的闷热难耐使得他们还是选择了这里。门洞外能把人晒脱皮的大太阳,门洞里的清凉微风形成鲜明对比,这宁静凉爽的环境给他们带来一个个安适的中午。

吃下午饭的时候,这里又要重复吃早饭的场景,只不过少了吃饭人和进出城的人的招呼声。进城办事的人都乘上半天凉快办事,就只有这条街上端碗吃饭的人了,程序依然如此。

从冬到夏,城门顶上的喜悦和城门洞下的热闹在轮回交替着,从南街街头到街尾,哪一家都和这座城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给了我们果腹的希望、肌肤的清凉、也给了我们人情的温度,生命的暖意。

懂事文章5:点燃生命的火焰

文/小城雪儿

从懂事起,虽然因为父母的宠爱,过着自由散漫的日子,但同时也因为出身的贫苦,打小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唯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虽然未进过一天幼儿园,没补过一天课,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会在考试前自觉学习。初中转学后,我形成了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每天给自己定下一个学习任务,并且给自己下了死规定,不完成任务,不能外出,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没想到,这个习惯从童年沿袭到了今天。

虽然,今天的我已步入中年,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艰难的考试。而每次考试前,我依然每天为自己定下了学习任务,不完成这个任务,不能画画,不能写作,甚至不能逛街购物,在苦读的时间里,世界上哪怕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都无法撼动我那颗为了目标而冲刺的决心!当忙碌了一天的我下班回家后,快速地做完所有家务后,便拿起书本,按照既定的目标学习。于是,每天我至少连续苦读两个小时才能放松下来。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自由、随性,自我约束力极强。

其实,我真的好厌恶考试,像许多年少的孩子般,厌恶这些传统的考试制度。可是,又不得不面对。有时,我甚至后悔自己入错了行。不过,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呢?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生存而奋力打拼着呢?在所有打拼的日子里,虽然内心苦涩,生活却因为一次次的目标而生动活泼起来。

不是吗?我们的日子其实都不过是重复昨天做过的事情,循环往复!只是,如果每天都有一个目标,我们那颗沉寂的心自然会活跃!并且会因此而迸发出力量,点燃生命的火焰!于是,我又暗自窃喜从事这样一个专业。在枯燥无味中不断地索求,进取!让生活自然而然地回归现实,甚至找回了当年那个小女孩的情怀!

生活啊,因为有了目标而苦闷

却又因为有了目标而长满了力量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这是哪位伟人的至理名言?

懂事文章6:梦中的小山村

文/张国领

我从懂事起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走出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去看外面的世界。

没想到自38年前离开山村后,小山村却常走进我的梦乡。随着岁月的流逝,回到山村去,又成了我的另一个梦。

我梦中的小山村位于中原腹地禹州市神垕镇的“西山眼儿里”,它的名字叫白峪村,这是个古老而普通的村庄,也是个安静祥和的村庄,凡走近它的人,都会被它的秀美所吸引,都会被它的灵气所打动,都会被它的古朴所感染。村庄不大,环村皆山。几个自然小村落就在避风朝阳的山垭处。山村村头相接,村尾相连,早晨,东方泛白,晨曦初露,众鸟鸣奏,传唱着和谐与希望。鸟儿们有的在房檐下筑巢,有的在院子里的树杈上建窝,仿佛它们就是家庭的成员。春天,山花烂漫,芳香弥漫,蝶飞蜂舞;到了秋天,红叶铺满了山坡,挂满枝头的柿子、梨子、山里红,惹人眼馋,醉了的不光是人,还有鸟儿、兔儿、拖着五彩大尾巴的山鸡们。每当炊烟升起时,饭香会穿过树林的缝隙,伴着霞光山岚飘香田间劳动者,人们忍不住会往自家的房顶多看几眼。

关于白峪这个村名的来历,父亲曾告诉说,当年光武帝曾从村南的大刘山上经过,村民们因不允许到山上近距离看皇帝,只能在村子里望南山而拜,这一拜就拜出了个村名,皇帝离开之后村子就叫“拜御”了,后来,“拜御村”改为白峪村。父亲所说的无据可考,我却一直信以为真,因为村子里确实留下了许多类似的民间传说,这传说滋润了一代代山村孩子的心灵。

白峪村归神垕镇管治,神垕镇是个举世闻名的古镇。钧瓷从唐朝开始被世人所知,到了宋朝,成了宫廷瓷。钧瓷神奇的色彩、光泽、开片、器型,使那一把泥、一座窑、一炉火焰与很多人的命运联系起来。我上高中时,神垕镇有几个钧瓷厂,这些厂子都是禹县的国营厂,由于钧瓷的原因,镇上三分之一的人是城市居民户,他们吃商品粮,大人在瓷厂上班,子女长大了自然就成了瓷厂的工人,就业有保障,生活有保障,男孩子找对象更有保障。我是被镇上人称为“西山眼儿里的白峪村”的乡下人,虽然村里到镇里只有四公里的路程,可心理上的差距早超过了十万八千里。神垕镇在我心里一直是大城市,因为它有工厂、有烟囱、有街道、有神奇的钧瓷。儿时走出山村的梦想,并不是指向郑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现在想来神垕镇就是当年梦想的天堂。

令我没想到的是,后来,那些藏着多少人希望和梦想的大钧瓷厂纷纷倒闭了,工人们纷纷建起了私家小钧窑。我每次从北京回白峪村探亲,都要穿过神垕古镇,每次都能勾起少年时的诸多回忆。同样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白峪村来了几个外地人,他们在阡陌之间、荒野之上几番考察之后,开始了小心翼翼的挖掘,听说挖出了不少瓷片。不久后中国考古界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在白峪村,发现唐朝中晚期神垕钧窑遗址,这被列为2001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很快一块“神垕钧窑址”的石碑在村头立了起来。

张风州是喝着白峪村的水成长起来的男子汉,很快他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村子里建起了第一座钧窑,并给钧窑起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国风华韵。他要让这里一千年前就刮起过的中国流行风,要让钧瓷上流动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神韵,通过自己的双手在钧窑古遗址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风采。他走访名家,苦研古方,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不断出新,终于烧出了一窑窑令人叹为观止的钧瓷精品、珍品,有的作品还填补了我国钧瓷的空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望着“国风华韵”四个大字,儿时的村庄与现实的村庄在我脑海里一一闪回,顿觉这是最能代表白峪村思想精髓的四个字。小山村历经千年而不衰,靠的是什么?不正是勤劳、善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己任,又在时代的大潮中激流勇进的精神吗?

在离开白峪村38年之后再来谈对它的热爱,我知道我是没有底气的,但山村对我的热爱和梦想定会欣然接受,因为我孩提时的小脚丫已像印章一样,早就盖在了每一块山村小路的石板上。

懂事文章7:原创

文/岁月静好

上帝知道你

从她懂事起她就抱怨着,抱怨着上帝的不公,抱怨没有出生在显赫富贵的家庭,没有惊世骇俗的容貌,没有一点让她可以骄傲的所谓的资本。相反她不仅生在贫穷人家,容貌还不敢恭维。她就这样的抱怨着……

有一天,她无意间来到一个教堂,教堂里有一个叫上帝问的地方。那是专门向虔诚的教徒们解疑答惑的地方。可以将你的问题写在纸上,然后把它交给“上帝”,等待回复。她这样做了,并虔诚的祷告了一番。第二天,她早早的来到了教堂,直奔上帝问那个地方,在一摞信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颤抖的撕开了信封:

亲爱的孩子:我知道你是一个人才,有一天你会成功。我让你出生在贫穷人家,因为我知道你会证明给所有人看,贫困阻碍不了你的成功,相反会给你动力。孩子,你要明白,一帆风顺不叫成功。起点越低,你的经历就越多,你获得的财富就越多。我让你生的丑陋,因为我知道你会不依靠外貌就能取得成功。你只要发挥你的内在的努力,顽强就行,我知道你有这些东西。

孩子,不要埋怨我,你应该明白,我是更偏爱你的;贫穷是我送给你的宝贵的经验财富;丑陋是我给你提供展现优雅气质的平台。你要懂得并利用你所拥有的一切,它们都是你的财宝,因为我所创造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所有的东西。

孩子,去经历去体验通往成功之路的所有快乐与悲伤吧!看,连我都知道你,你还伤心埋怨吗?

看完,她早已泪流满面,原来她一直不知道上帝都知道自己。

懂事文章8:老屋

文/平阳歌舞

记忆中,我稍懂事起,我家住的已经是三间单层瓦屋。母亲告诉我,我家老屋是二间茅草屋,和另外二户人家合建成一幢。由于人口多了,牲畜多了,茅屋确实无法再住,三户人家一商量,一并拆了茅屋,各自选了一块地基,盖了新屋。我二岁时就搬进了新屋,所以,对老屋没有印象,也就没有儿时的什么趣事。那时,村里还有一幢茅屋,又矮又暗,却并全不是用茅草盖的,大多用的是稻草。我想,我家原来的老屋也一定是这样。

考上高中第二年,父亲把三间瓦屋拆建成二间二屋层楼房,记忆中的三间瓦盖平房便成了老屋。在老屋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我是在老屋里一边放牛一边读完小学初中的。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每学期都会被评为三好学生,拿到的奖状贴满了饭桌前的壁板。贴满奖状的壁板成了我家独特的风景。客人会因此不断赞许着我,让父母感到脸上有光。但夜深人静时,我独自熬灯看书太迟时,会招来母亲的责骂,因为点的是煤油,每个月只计划分配到二市斤,根本不够点。幼稚的我不能不听母亲的话,心里却对母亲产生了一种极度不满。自村里通电后,母亲同样不许我看书过晚,因为那时收入实在可怜,能供我上学已经不容易,哪还有钱付电费?老屋虽说有三间,但打了厨房,做了粮仓,再住上七个人,已经够挤了。可是有一年上面突然派来了地质钻探队。据说整个村地下都是明矾矿,他们就是来打井探矿的。他们需要租房子,母亲竟将东首的一间腾出来租给姓蔡的一对夫妇,为的是增加一笔收入。

父亲是泥水匠,常外出做工。家里的农活便落在母亲身上。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都由母亲统一安排,帮着家里做事。我就是这时候学会了做饭烧菜,下地干活,帮着耕耘和收获的,从中懂得了很多农业知识。后来,我常因自己能栽稻种瓜豆而自豪不已。在老屋里过日子,是无忧无虑又快乐无比的。但也发生过一次惊恐人心的事,那就是老屋差点失火的事。

那是秋天的一个中午,母亲正在煮饭,把灶堂烧得旺旺的。忽然,母亲发现有火球从烟囱内掉下来,并听到火烧的呼呼声。母亲意识到不对,跑出屋外,抬头一看,只见屋背的烟囱冒出黄黄的火焰。母亲知道是烟囱长时间未清理,内积的烟垢结块后因烧火过旺燃烧了。这是很危险的,一到时间,烟囱会因燃烧发热而爆裂,那么干木结构的屋子就会燃烧,后果不堪设想。邻村就有一户人家因烟囱燃烧导致整幢九间木房被烧毁,那场景真是惨不忍睹。母亲慌了,当即呼天叫地喊叫起来,顿时,整个村里轰动了,响起一片救火的呼叫声。几乎所有村民都放下手中的活,提着水桶端着脸盆跑来,不断提水端水往厩厂屋背上泼水。但火势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旺。还是一位老者有经验。他让母亲抱来一床破棉絮,用水泼湿,将烟囱下口堵死,然后,让一个年轻人爬上屋背,将水慢慢往囱口倒,火很快就灭了。我不明白这种灭火方法的原理,后来到读了初中,才明白,就是断了烟囱内的空气,再泼水冷却。从这次失火中,我看到了邻里之间那种互帮互爱的纯朴感情,没有自私,谁家有难,谁都会挺身而出。同现在一些人比较,那种打照面都不认人的邻里,让人感到人情冷淡。

我初中毕业不久,父亲把老屋拆建成二间二屋楼房,当时是全村独有的,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了新屋,老屋就消失了,在老屋发生的一切便留在记忆里。有了工作后,我很少回家,逢年过节回家,也只是住上一二天。姐姐妹妹都出嫁了,哥哥也娶了媳妇。工作十年之后,觉得新屋已不合时世,就在附近建了三间水泥结构的楼房,原来的二层木楼又成了老屋。老屋同新屋比较,显得黑暗、潮湿和破旧,没有风扇、空调、电视机,也没有冰箱、燃具等现代化设备,依然是土灶、木桌、水缸,木梯窄小没有扶栏,上下楼还得小心翼翼。古稀之年的父亲母亲为了不掺入下辈们的生活,执意居住在老屋里,依然勤劳朴素,饲养着鸡鸭猪,过着"落后""原始"的生活。每每想起自由的日子里,大鱼大肉,花天酒地,却没有想到老屋的父亲母亲,心里就是一阵阵刺痛和愧疚。

子 其实,老屋和新屋是相对而言的。人一旦有了更新的屋子,原来的新屋也便变成了老屋。人的快乐和痛苦,祸福和荣辱也是相伴而行的。但对任何人来说,发生在老屋里的故事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住在老屋的人更令人牵挂。

懂事文章9:“懂事”

文/尚梅兰

父母在世时,很注重家风的传承。虽然我的父亲只读过两年私塾,母亲目不识丁,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良好的家风传承。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常常教诲我们:“一个家要想过好,那么可能让家不好、让家人不好、让自己不好的事情都不要去做;自己不好,家也不会好。一家人要惦着彼此的好,必须使家常常充满正能量,要善解人意,对家人的爱要真心,无论对任何人都应持以善心!”从小父亲就给我们立规矩,使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那些“不能”——做人不能没有教养,不能对父母视若无睹,回家不能如入无人之境,不能遇到长辈和家人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和乖戾之气,父母绝不能容忍。

“一定要做个懂事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父亲说:“没有良好的家风,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艰难的。”

长大后我们都相继成家立业,偶尔有家庭矛盾时,去父母那里诉苦,父亲就会谆谆教诲我们,告知我们幸福的秘诀,他说:“没有人的婚姻是完美的,生活的确很累,但是作为家长,必须努力做个有涵养的人,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学会忍耐,想想身上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自己的家人相互包容,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好婚姻都是夸出来的,男人需要的是肯定和赞美,尤其是在外人面前一定要给足面子;学聪明点,做一个儿女孝顺,亲友爱戴,豁达通透却不自以为是的人;要想有美满婚姻,必须切记:假话全不说,真话说不全,要学会妥协和退让,要懂得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婚姻才能和谐幸福,长久维持。”

父母的智慧,是这个家永远掘之不尽的宝藏。谨记这些良好的家风,代代相续,才能让这个家未来更美好。

懂事文章10:懂事的玉树花

文/梧桐花开时

人和动物息息相关,动物和植物也有很多相似一处。鹦鹉会学人话,含羞草会笑,我家养的一盆玉树花就很懂事。

在农村住的时候我在自家的院子里养了很多花草。院墙上爬满了丝瓜、冬瓜。一条小狗跟随我多年,随我散步不离我左右,是个铁杆的保镖加随从,院中间的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成就了我多篇佳作。热爱生活,生活才会给你带来乐趣。

城里住商品房,一家一户相对,见面打个招呼,各忙各的工作,平时也很少来往。搬家时,朋友送过来几盆花,我也买来几盆,顿时室内花开四季,一屋子的芬芳,又是浇水又是施肥,天天下班鼓捣,还惹来妻子的炮轰,“就这么大的空间,还倒腾什么。”

可好景不长,茶花枯萎,兰花焦根了,君子兰烂叶了,就连最好养的文竹也死亡了,一番苦心都变成泡汤了,让我好不伤心。就剩一盆不起眼的玉树花,悄然的开在旮旯里,保持绿意,肥厚的叶子像那缅甸的绿翡翠,娇嫩的枝干,处处透射着可爱。我把它搬到客厅的茶几上,给它显赫的地位,显出对它的爱护。

玉树花又名燕子掌、玻璃树,树冠挺拔秀丽,茎叶碧绿,顶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别致。三年前,李守元、周士平两位同志来家聊天,略懂花道的周士平先生说:“玉树不适宜在室内养,每到到夜晚,它会释放出一种毒素,麻痹人的神经,让人昏昏欲睡”。妻子一听这可了不得,说什么也要搬出去扔了。我想家中仅此一绿,不能扔,我偷偷从楼道搬进屋,放在阳台的橱子上。

阳台远离卧室,一盆花能放多少毒?我想起就会浇水,想不起来就好长时间不过问。妻子更是不闻不问,一连几年无人问津,有时三两个月都不浇一次水。唉,玉树花由原来的娇儿变成了弃婴。前段时间天热,阳台也天天晒满衣服,玉树花放在最里面,我一看翡翠般的大肥叶子老太太的脸似的,皱纹斑斑,一根花枝几个分叉枯瘦如柴,看了之后我心疼起来。赶紧提水浇上,没出多长时间,将要枯死的玉树又重新焕发生机,第二天一早竟然春意盎然、晶莹剔透。

看了玉树花的变化,我在想着它就像一个懂事的孩子,默默无闻,你不关心它,呵护它,它依然坚强。你关心、爱护它,它就会给你带来一树绿意,心情就高兴。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相通的,它们也有感情,赏花如同赏人,花有花的气质,人有人的风骨。

近来查资料,玉树花不仅白天释放氧气,还具有绝大多数花卉所没有的、夜间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其肉质茎上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放出氧气,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朋友一句话,让玉树花饱守了好几年的不平待遇。对它太不公平了,我保着愧疚的心情,对玉树花进行修剪,换了一个好花盆,浇水施肥,把它重新搬到客厅,恢复了原来的地位。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芬芳。

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花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语,花语传递花的色香味与神韵,心语传输心的神骨与气韵。玉树花就是一位特懂事的花中君子。

懂事文章11:故乡一日

文/李苏翔

懂事以来,父母已经带我去过很多地方,欣赏过壮美的山峰,领略过无垠的大海,穿梭过繁华的都市。可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故乡的美。

清晨,我们开车从城里出发。晌午时分便已驶上那条并不宽阔但却十分笔直的乡村公路,两边的树木高大挺拔,绿叶迎风摇曳,在阳光下闪着亮光。我迫不及待地放下车窗,闭上眼尽情地呼吸着,享受着,盼望着尽快到达路尽头那熟悉的院落。

到家了,奶奶已备好了丰盛的饭菜。没有大鱼大肉,但都是从门口菜地里摘下来的,吃在口中,分明有着不同的滋味,天然而又纯净香甜。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吃过饭,坐在院中的小凳上,清爽的微风将我的衣袖轻轻撩起,拂过我的面颊,直沁入心底。虽然头顶太阳,却感觉不到暑热,倒觉得更像是春日。

乡村的天空蔚蓝无边,蓝得纯粹,蓝得大气,没有一丝瑕疵。清风吹来几片云朵,像一个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徜徉在天际,也将我的思绪带到很远的地方……

午后很安静,躺在二楼的床上,我都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还有外面树叶的刷刷声。看着窗外蓝天上时不时飘过的白云,我舍不得拉上窗帘,沉沉地睡去。

朦胧中听到有人喊我,睁眼一看,外面已经有些暗了。父亲说带我出去转转。走出家门,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路两边,有说有笑。孩子们在石子堆上爬上爬下,嬉笑打闹。他们接触不到电脑与手机,但脸上满溢着纯真而又甜美的笑容。一只大狗侧卧在路旁,两只眼睛安详地看着我们,偶尔还吐一下舌头,也在享受这宁静的黄昏。

路上遇到不少父亲儿时的伙伴,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进门做客,父亲客气地谢绝了,简单地聊上几句,我们便朝村子外的田野走去。

晚霞挂在天际,像一幅随意剪裁的金色绸缎,带着耀眼的金色边沿,在不断变化中慢慢地消失不见。远处的村庄笼罩在夕阳淡淡的金色余晖中,袅袅的炊烟在高高低低的房顶升起,消散在深邃的天空,偶尔还能听到大人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田野里慢慢暗下来了,昆虫的鸣叫声响起来了,一条白色土路曲曲弯弯地伸向远方,黑夜似乎要把一切都收走,唯独把故乡朴素而又恬静的美永远地留在我的心里。

故乡,真好……

懂事文章12:你看得见吗,其实我还是不够懂事

我以为,你没有了,我会崩溃,我会绝望,我会一蹶不振。事实证明,我崩溃了,我绝望了,但是没有一蹶不振,我还是过着自己的生活,吃饭,睡觉,购物,好像什么都没有变,我确定自己是爱你的,可是,这份爱有些可耻,有些羞愧,有些没资格。

你知道吗?你冰凉地躺在那里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些许却步的。那是你,是我最亲爱的你,我却,害怕,这种念头很快被泪水忽略,可是,不止一次,我怕靠近你的骨灰,我怕直视你的照片,我害怕,又逼迫自己不能这样,这样子的我,不值得你疼吧,你后悔吗?

现在我躺在床上,总是会睁着眼睛,想着死亡这个词,想着死亡这件事。我总会强迫自己不去想。我其实还很胆小,还很不懂事。

懂事文章13:故乡的豆皮

文/李汉超

从懂事的时候起,我就对豆皮颇有好感,以至后来情有独钟,越吃越想吃,越吃越爱吃。

豆皮是故乡特有的一种时令风味食品,一般在深秋至次年的初春这段时节食用,大约可以吃五至六个月。想吃的时候,先把水舀进锅里烧开,再把适量的豆皮下进锅里煮上四、五分钟,然后再放进小白菜,再煮四、五分钟,此时陆续放进盐、猪油、味精、大蒜等佐料,用锅铲再顺着锅底搅和几下就可以盛得吃了,十分方便。豆皮吃起来十分爽口,不糙不腻,热气腾腾,吃在口里,顺着喉咙一直温润到心里,那感觉在冬天特别温暖。如果煮的时候能调点瘦肉进去,那就更好吃了。准确地说,豆皮属于故乡的冬天,冬天食用最为合宜,早了吃在口里像树皮,晚了吃在口里像豆渣,是难以吃出真正的豆皮味来的。

每当晚稻收割以后,故乡就进入农闲时节,乡亲们就忙于烫豆皮了。豆皮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先把米浸好淘好,再用石磨磨成米浆,然后用瓢舀着当锅一转,用锅盖闭上分把钟,就可以起锅了,再摊冷一卷切成丝状晒干,随时都可食用了。不过制作中还有一些讲究,浆要不时搅动以免沉淀,火工要恰 到好处以免炕糊,豆皮摊冷再卷以免粘连,刀法要一致以免粗细不均,等等。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帮忙大人磨米浆的情景:点着一盏小油灯,祖母和母亲交换喂磨,我和弟妹帮父亲推磨;父亲怕我们困倦,不停地给我们讲一些好听的故事,如薛仁贵征东、梁山伯与祝英台、水浒一百零八将等之类,父亲讲完一个,我们总是不等他喘息又“逼”着他讲下一个故事,祖母和母亲常常略带笑意地望着我们;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过去了,米浆也磨完了。现在故乡都用电动机磨浆,再也不用石磨了,当然也就无法体验一家人聚在一起磨浆听故事的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了。

父亲烫豆皮的手艺在湾里是有名的,不仅动作麻利,而且烫得均匀,锅台上也干净清爽,不像有的乡亲糊得一塌糊涂。看着父亲得心应手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的熟稔自如,我心里痒痒的也想试试;在父亲打岔的间隙,我总要抢着烫上几个,但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一个豆皮烫不团圆不说,还揭不起来,常常要破成好几个惹得父亲笑着摆头。烫豆皮中途或末尾,可以做热豆皮。把起锅的豆皮翻过来铺在锅里,洒上些许以盐菜为主的馅子,酌油炕好,用铲子叠成正方形——这就是热豆皮。那时我一次可以吃上三、四个,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除了自家人吃以外,常常还要做一些送给本家和邻居,每家四至五个不等。要是谁家没人,就只好叠几个白豆皮再送去,让他家炒得吃。在乡下,烫豆皮是农家一年当中的喜事之一,送热豆皮便是送喜气,这是乡邻们质朴情感的一种表达,其情切切,其意融融。这也是烫豆皮中的高潮部分,欢声笑语不断,一种幸福祥和的氛围就像池塘中的涟漪,从内向外弥漫开来。

近年来,父亲年岁已高,身体也不大好,再加上缺少帮手,没有烫豆皮了。而乡亲们却烫得十分红火,不光烫得自家吃,还拖到城里去卖个好价钱。有的干脆办起了豆皮加工厂,成了豆皮专业户,产销一条龙,豆皮畅销武汉等地,三结豆皮成了品牌,享誉省内外。

我爱吃豆皮,一进冬天,我巴不得餐餐吃豆皮。早晨过早,吃上一盘炒豆皮或者两三个热豆皮,喝上一杯豆奶;中午或者晚上下豆皮吃,多放点白菜,拣两块霉豆腐,就可以吃上两大碗,那感觉热烘烘美滋滋的。

懂事文章14:隔代有爱

文/万有利

在我懂事的时候就曾听老人们说:“隔辈亲,亲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当时对这句话很不以为然,根本不理解其中的蕴意。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现在自己也当爷字辈了更深体会,最初的体会是当医生用推车把女儿和外孙从产房里推出来时,我开始有了“隔辈亲”的醉人感受。外孙出生以后,爱唱歌的我,时不时地还哼上两句阎维文演唱的《隔辈亲》:“都说隔辈亲,隔辈亲在心,抱起你呀,小宝贝,就是抱着幸福,亲情和温馨……”。

我出生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祖辈是逃荒去的东北。我是兄弟四个当中的老大,刘兰芳曾经在评书《岳飞传》里有句经典台词让我记忆犹新:“小儿子、大孙子是老太太的命根子”。此话一点不假,小时候,爷爷奶奶拿我们兄弟四个像想宝一样对待,尤其是作为老大的我,小时候更是被他们宠爱有加,从小就被“隔辈亲”的浓浓亲情包围着。爷爷年老时的眼神不好,在照顾我时经常遭奶奶的责斥,这里怕磕着我,那里怕碰着我。记得有一天中午,奶奶做好了饭,让背着我满屋子转悠的爷爷把我放下吃饭,由于爷爷眼神不好加上他也确实累了,往炕上放的时候没有注意炕上还有一盆稀饭,把我的一只小脚放在盛稀饭的盆子里,烫得我“哇哇”大哭,幸亏我穿着袜子,否则不堪设想。从那以后,奶奶给爷爷下了军令状,以后不准再动孩子。可爷爷还是当耳旁风,经常抱我搂我,倍加呵护与疼爱。我上小学时,一次下大雪,爷爷拄着拐棍去给我送棉衣,每次放学时总有一个“三寸金兰”的身影在门口张望等候,太多的太多,让我体味到祖辈的爱。

外孙的出生,自己也当了祖辈,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隔辈亲”的深层次含义。小外孙很乖,在襁褓中时每天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吻一下“小宝贝”。小外孙的小胳膊小腿像棒槌一样丰满壮实,真想咬一口,可又不舍得。一次,在抱他时觉得胸前热乎乎的,虽然是童子尿洒了一身,可心里更是热乎乎的。每每当他睡觉时,家里宁静得很,电视不敢开、洗衣机不能转,就是走路我们也要蹑手蹑脚,唯恐吵醒小可爱。记得一次我感冒了,好几天没敢靠近他,每每都是踮起脚隔门而望。可是还是让这次感冒给我带来一次不小的风波。由于感冒,在一次打喷嚏时,不小心把小可爱吵醒,遭到了妻子劈头盖脸的责怪,把我开除那个房间,撵到另外一个房间独居,我只好说下次再有这事儿我温柔点而“投降”。

外孙渐渐长大了,喜爱的玩具可以用汽车拉,像样的衣服可以用箱装。为了给他留下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我为他注册了一个叫“为未来封存童年记忆”的QQ号码,将他的每一个瞬间的照片都上传到空间留作纪念。如今外孙天天在成长,日日在变化,从“哇哇”的啼声,到“咿呀”学语,从幼儿大班,到如今的小学一年级。他在爱的氛围中逐渐长大,每当我下班累了的时候,背上总有一双小手给我按摩、捶背……每天当他完成作业后看电视第一个要播的是少儿频道,下班后拿给我拖鞋的总是那双稚嫩的小手,每每周末在公园里玩耍的是一双大手牵小手……这让我领略到了“舐犊之情”的真正寓意,也品尝到了“含饴弄孙”的乐趣。

现在我终于明白,“隔辈亲”是一种人生天性,也是一种人之常情;是一种爱的延续,也是一种天伦之乐;是一种永远阻隔不了那种血脉相连的真情,更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