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日子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日子的文章1:蹭露天电视的日子
文/刘正茂
童年时,最过瘾的事,就是跑到人家禾坪里蹭电视。每到晚上,我和小弟就从自家的狗洞里钻出去,半夜三更时,又悄悄从狗洞处爬进去。这样轻轻地钻来钻去,只是为了让我的父亲母亲,觉察不到半点动静。否则,我们挨竹条子的日子恐怕就会数都数不清。
村里最早的电视机,是14英寸的,大小跟狗洞差不多,最令人担心的是信号问题。有电视没信号,那就只好干瞪眼。那时电视机的信号,全靠一张伸向天空的铝线网去捕捉,就像猴子捞月亮似的。那张叫做天线的铝网,扎在一根长长的杉木树条的末端,插在高高的屋脊上,人在地上顺着手电筒的光往上看,就像一个小巨人。小巨人撑开它的五指总想抓住点什么,可惜常常什么也没抓着,空落落的感觉,真是让人像丢了魂似的。电视信号就像一个野孩子,鬼得很,明明昨晚还好好的,今夜屏幕上却全是雪花点子。于是,有人就只得爬到屋脊上去转天线。转天线的人就像演影子戏一样,手刚转动,电视机旁的人就都个个像被使了定身法似的,眼睛灯笼一样地盯着荧幕,心却随着跳动不停的画面七上八下。有人正要骂娘,突然从机子里冒出一个人影来了。于是电视前的人,便大喊“要得!要得!”摇天线杆子的人一听到,双手马上刹住,这时电视里的影子却又不知溜到哪里去了。看电视的人又喊:“要不得!要不得!”摇杆子的人只得又乐呵呵地回去摆弄。信号终于摇来了,屏幕却又浮上一层泡沫粒子般的雪花点,并伴杂着沙子敲击着玻璃窗似的吱吱声。画里的人物,有时像喝醉酒一样,个个左右摇摆;有时,又像打摆子似的,抖个不停。
要看上电视,还有一个要紧的条件,便是电。电老大脾气一向不好,有事没事总喜欢罢工,结果还得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见分晓。在农村,当钨丝灯泡橘黄的光在黑幕中依次升起来的时候,也便到了电视里“正式片”上演的时候了。主人这才舍得搬出电视,观众这才舍得来凑热闹。山里人平常总忙个不停,孩子们也是白天上学,散学后忙着干家务或帮农活。只有盼星星盼月亮,盼到鸡鸭进舍后,一家人才可闲下来准备吃饭。等到星星瞪大眼珠子时,父亲屋里的灯终于熄了,我和弟弟这会儿才敢摸起衣服溜出来。
那时,出来蹭电视的人很多。主人就把电视搬到禾坪里,还特意从屋里搬出所有的椅子和凳子,满脸尽是笑,看起来就像是家里在做喜事一样。等我们赶到时候,禾坪里已黑压压的站满了人。来得早,真是不如赶得巧,很多时候还是可以逮着剧情的高潮部分,心情自然好得很。但也有沮丧的时候,好不容易摸到那户人家的坪里,电视机搬走了,人也散了,心里能不黑乎乎的吗?
至今我犹记得儿时蹭露天电视时的火爆场面。当年《霍元甲》上演的时候,下新屋的禾坪爆满,树上也骑满了人。整个坪里,除了被剧情调动起来的唏嘘声、哄笑声、怒骂声、大赞声,就是电视里的人物对白。山里人性急,一看到霍元甲又要讲书生道理,便在底下“呀呀呀”地着急。山里人厚实,都觉得陈真是最可爱的,他虽然有些意气用事,却爱恨分明,敢做敢当。尤其是霍元甲死后,他报师仇雪国恨的壮举,看得泥腿子们就像喝了糯米老酒似的,如痴如醉。一首主题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更是瞬间风靡全国,成了国人扬眉吐气的流行歌曲。
今天,露天的黑白电视早已不见踪迹,大屏幕高清彩电搬进了千家万户的客厅,人们都喜欢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寻其乐,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人,反正毫无拘束地凑在一起的时候是越来越少了。真的怀念那些星光闪烁的夜晚,那个散发着稻草香味的露天禾坪,那么宁静,也那么热闹。
日子的文章2:念屈原
文/张少恩
一
这个日子,我们仰望上苍,频频问;这个日子,我们喜诵“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将这个日子打了一个结,将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打了一个结,将一个诗人高朗的情怀打了一个结。
一代一代的人在这个结上叹惋、追思、盘桓……这紧致的结,五彩的结永是我们的伤与痛、爱与恨、思与行……
一个忠诚的,有着高致情怀,明慧目光的人,即使献上坚执与决绝之心,依然没能唤醒昏聩的楚王,挽救他危难的祖国,艰困的人民。
汨罗江只收下了他的躯体,他的灵魂被放在春江花树的岸上,漫开,用辽阔的国土去盛。风在,阳光和空气在,人民在,他的灵魂则在……代代相传!
永恒的照耀与吹拂。
他没有死,真的没有死。他托意深微的《离骚》在呼吸,《九歌》《天问》在呼吸,一个民族的道义精神、爱国情怀在呼吸。
每一个有良知的心都是他的丹阳,是他悲伤的香草,是怀抱着他梦想的汨罗江……
我相信他的恒久,呼吸的不朽。民族不败,希望不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打下的那个闪烁的“结”,是对后人永远的提醒……
二
他应该看开一点,去远游,或者卧薪尝胆,不该用死殉他的梦。怀石沉江,并没有将楚王惊醒,换来国泰民安。虽然他集合了女鬼、林中君,唤来了山、川、云、日的神,但还是没挡住浩荡的秦兵。
汨罗江,你不该收下他的肉体,带走他的智慧,你应该抵制他的决绝,躲开他的眼睛。他投向你时,你应该彻底干枯,一滴水也不剩;你应该是围拢的胳臂,抱住那忧郁的腰身;你应该像一片云,托着他飘飞到秦国的上空,看看那生机勃勃的气象;你应该带着他去泰山之顶,去观日出、荡拂磊落的胸襟……
哦,汨罗江,他的死没有挽留辉煌而壮丽的郢城。多么无助啊!那双忧郁的眼睛,透着悲愤的心,香草美人的魂……
三
我在曾经的楚国土地上游荡,用双手抚摸那草、那树、那风、那月光和寂静。
我听到了他的声音,找到了他的脚印,看见了他孑然一身,深情的回眸。寻寻觅觅,思无涯际。
我是如此喜欢楚辞、凤舞、荆楚八音……灿烂的楚文化啊,源远流长的文明,让我找到了一个灵魂的出处,历史悠久的根。
诗人啊,你是莲,是菊,是高歌的燕,孤独的鹰,你是“木兰之坠露,秋菊之落英”,你是“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谁能读懂你呢?只有天空和大地,还有忠诚和善良的人民。
屈原啊,历史感念你,我们感念你,所有摇曳的草木,枝叶峻茂的芳物都怀有对你虔诚的膜拜、崇高的致敬。
心与日月同质。我们都在你灵魂的辉光里,传布着人间道义的芳菲。
日子的文章3:再见懵懂的日子
文/卷毛、也个性
昨日的光影碎片与今夕清深明朗的心灵碰撞,朦胧渺远的微光一闪而过,那些往昔的懵懂,不着痕迹地离散。当初的誓言太轻狂,时光的洪流将其反复涤荡,终于稀薄得只能在梦境中偶尔轻轻吟唱。不假思索的年少已远去,再见,那些懵懂的日子!
致一小学同窗
等到隔在彼此之间的时光将岁月的枷锁缠绕,我才明白你话中未言说的深邃。我读不懂你,如同鸟儿读不懂流云的心思。那个晚秋,我不知道你仿佛站在霜天雪
地的岸口。泪在眸光里静静交叠,倔强地不脱离眼眶。你别上领扣,阻遏了寒风,却无法抵挡内心涌来的阵阵凄凉。我麻木得意识不到自己面对离别的无动于衷,却在多年后翻捡往事时猛然发觉,那时我们共行的时光里惟一一次,见到你眸晶莹。
年华不允许逆流回转。叹息,叹息,那时懵懂,那脚步仓促。记忆的荆棘碎石无法涂改,再也不会冷漠,却只有抱憾,道一声:再见,那些懵懂的日子!
致一童年旧友
棒棒糖的甜意溶解心间,牵拉的手指被友谊丝缕环绕,唇角勾起蜜味的欢喜,校园的小花圃里紫荆初绽,星点的美好,细蕊蕴藏点滴情感。初春晨露润泽鲜绿的葡萄藤新须,没有任何糟糕的预兆。然而矛盾乍起。我们的关系急剧降温,冷硬成磐石。我看不到旭日初升的破晓晨光。现在想来,只缘一无足轻重的小事。你若不计较,我若心思再细腻些……可年少的我们,无措地被僵持的情境控制。错明明不在我,你却一直沉默,我也不愿主动和解,终于在与朋友们的议论中,看到你孤寂的背影渐行渐远,还有转身前睫毛轻颤的疑惑。今日忆来,似乎夹杂着些微暗暗的期许。当年无知的我读不出你的独来独往和面部冰封的线条其实充盈了融化的期盼,日复一日我固执地看着希望的眸光淡灭。就仿佛是一颗恒星的熄灭,让人感到寒冷和悲伤。后来,你的无语,让我感到,再也没有更远的距离。那咫尺天涯。
飞鸟载不回悔意深深。致歉,致歉,那时懵懂,那年少无知。枯萎的树木无法发出新芽,再也不会蒙昧,却只有遗憾,言一句:再见,那些懵懂的日子!
童年,不谙世事的眼睛。那些懵懂的日子,像一线光,悄悄闪现在心上,回转着时光的秘密。风吹过青春天空,时间已蹑手蹑脚地偷走生涩的音调。逐渐,看得透,放得下。于是,转瞬间,一切崩溃散落如微尘,了无痕迹。再见,那些懵懂的日子!
日子的文章4:沙堆上的树
文/小妮儿
记得,前些日子的一天,我漫步在市郊的一条村庄小路上。小路幽幽寂静,鲜有车辆。于是我大步徜徉在这条不宽的乡间小路上。路的两旁,植满松柏,三四米之高。不远处可以看到山岗。
我前行在小路上,并不时的四下张望。偶尔有股乍暖还寒的风从身后吹来,不过阳光正好。
忽然间一幕景象闯入我的视野:在距离一个污水处理站不远的一片空地上,兀起一片高高的沙土堆。更有意思的是,上面还长起了小树,三两棵,还挺高,半米或近一米。忽然让我很是感慨,心中不禁一乐,想什么时候这里居然还长出小树来了,而且还长得这么高了。太不可思议了。原来生命的生长力量是可以如此强大。其实记忆里,这条小路我以前来过,但是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只是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我来想去江边捡点小石头。因为我养了两只可爱的小乌龟,想为小乌龟的“家”捡两块小石头装点一下。不料,我在去往江边的路上便被拦截了,而这位阻路者就是这堆大大的沙堆。当时我拣了好多块大大小小的石头,还爬到了沙堆的半腰处,后来灌了两鞋慢慢的沙子退了下来。印象中,是没有小树的。所以我有点惊诧。
我一边走一边把头扭向沙堆的方向。只看见在沙堆的最顶端,小树细细的迎风站立,是那么的高,虽然它的“山头”只是一个沙土堆,而且只是在一座沙土堆上。但它却丝毫不输让远处山岗上同样未被春姑娘披上绿纱衣的山树。是一样的坚毅挺拔,虽然它的腰肢还很那么的纤细。
想想,很多时候生命的生长环境不容得自主选择,然而生命的姿态,却是可以由生命个体的本真来自主决定。就像这迎着阳光和着微风,招展着顽强不息的小树一样。虽然它只是生长在一片沙堆上;虽然它并没有生长在丛山峻岭之间;虽然它不知道自己的生长空间还有多长,沙堆随时可能会被毁坏或是被挪用掉。然而存在即合理,就可以有着生命不息迎风向阳的生长姿态。我想这也才是来自生命本真里的顽强不息的信念与执着吧。想必,哪怕是一颗种子被风吹落在了石缝里,只要有一点点的要素,它也一定能够长出属于它的一种生命姿态来吧。
日子的文章5:无书的日子
文/冯骥才
你出外旅行,在某个僻远的小镇住进一家小店,赶上天阴落雨,这该死的连绵的雨把你闷在屋里。
你拉开提包锁链,呀,糟糕之极!竟然把该带在身边的一本书忘在家中———这是每一个出外的人经常会碰到的遗憾。
你怎么办?身在他乡,陌生无友,手中无书,面对雨窗孤坐,那是何等滋味?我吗,嘿,我自有我的办法!
道出这办法之前,先要说这办法的由来。
我家在“文革”初被洗劫一空。藏书千余,听凭革命造反派们撕之毁之,付之一炬。抄家过后,收拾破破烂烂的家具杂物时,把残书和哪怕是零零散散的书页都万分珍惜地敛起来,整理、缝钉,破口处全用玻璃纸粘好;完整者寥寥,残篇散页却有一大包袱。逢到苦闷寂寞之时,便拿出来读。
读书如听音乐,一进入即换一番天地。时入蛮荒远古,时入异国异俗,时入霞光夕照,时入人间百味。
一时间,自身的烦扰困顿乃至四周的破门败墙全都化为乌有,书中世界与心中世界融为一体———人物的苦恼赶走自己的苦恼,故事的紧张替代现实的紧张,即便忧伤悒郁之情也换了一种。艺术把一切都审美化,丑也是一种美,在艺术中审丑也是审美,也是享受。
但是,我从未把书当做伴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
你读书,尤其是那些名着,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这些先贤智者着书或是为了寻求别人理解,或是为了探求人生的途径与处世的真理。不论他们的箴言沟通于你的人生经验,他们聪慧的感受触发你的悟性,还是他们天才的思想顿时把你蒙昧混沌的头颅透彻照亮———你的脑袋仿佛忽然变成一只通电发亮的灯———他们不是你最宝贵的精神朋友吗?
半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几乎叫我看烂,散页的中外诗词全都烂熟于我心中。
然而,读这些无头无尾的残书倒别有一种体味,就像面对残断胳膊的维纳斯时,你不知不觉会用你自己最美的想像去安装它。
当时,我的命运被别人掌握,我却掌握着另一些“人物”的命运;前者痛苦,后者幸福。
往往我给一个人物设计出几种结局。
小说中人物的结局才是人物的完成。当然我不知道这些人物在原书中的结局是什么,我就把自己这些续篇分别讲给不同朋友听。
凡是某一种结局感动了朋友,我就认定原作一定是这样,好像我这才是真本,听故事的朋友们自然也就深信不疑。
“文革”后,书都重新出版了。常有朋友对我说:“你讲的那本书最近我读了,那人物根本没死,结尾也不是你讲的那样……”他们来找我算账;不过也有的朋友望着我笑而不答的脸说:“不过,你那样结束也不错……”
当初,续编这些残书未了的故事,我干得挺来劲儿,因为在续编中,我不知不觉使用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调动出我生活中最生动、独特和珍贵的细节,发挥了我的艺术想像。
而享受自己的想像才是最醉心的,这是艺术创造者们所独有的一种感受。
后来,又是不知不觉,我脱开别人的故事轨道,自己奔跑起来。
世界上最可爱的是纸,偏偏纸多得无穷无尽,它们是文学挥洒的无边无际的天地。我开始把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铺在桌上,写下心中藏不住的、唯我独有的故事。
写书比读书幸福得多了。
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书是挖掘自己;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作是一种自我净化。
读书是享用别人的创造成果,写书是自己创造出来供给别人享用。
于是你为这世界提供一个有认识价值、并充满魅力的新人物,他不曾在人间真正活过一天,却有名有姓有血有肉,并在许许多多读者心底深刻并形象地存在着;一些人从他身上发现身边的人,一些人从他个性中发现自己;人们从中印证自己,反省过失,寻求教训,发现生存价值和生活真谛……
还有,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你的创作中,都带着光泽、带着声音、带着生命的气息和你的情感而再现,而这所有一切又都是在你两三尺小小书桌上诞生的,写书是多么令人迷醉的事情啊!
在那无书的日子里,我是被迫却又心甘情愿地走到这条道路上去的,这便是写书。
无书而写书。
日子的文章6:豆豉火焙鱼
文/董国宾
小时候嘴馋,可日子并不宽裕,母亲又总有办法给我做好吃的,最难忘的还是母亲做的豆豉火焙鱼。
一大早母亲就去菜市场,赶早买些小鱼仔回来。这些小鱼仔,花钱不多,母亲却能做出美味来,我觉得母亲用小鱼仔烧的菜,比大鱼还好吃。提前将小鱼仔一条条挤去内脏,加盐、料酒腌半个小时,接下来就开始给我做豆豉火焙鱼吃。先将锅烧热,倒入一点儿淡黄色的茶油,腌好的小鱼仔放进锅里,均匀摊开,慢慢焙煎,焙好一面再翻个身焙另一面。母亲焙出来的火焙鱼,条条完整,不粘不烂,黄灿灿的真是诱人。我在一旁心急地等着入口,母亲转过身来对我说,孩子别急,等菜烧好了,先给你吃。母亲再以谷物、花生壳,有时还用橘子皮、木屑,将做好的火焙鱼熏烘,母亲说这叫熏焙。最后一个步骤,母亲利落地动手翻炒火焙鱼,先坐锅热油,爆香葱姜蒜,加点儿红辣椒和两勺豆豉酱,将火焙鱼翻炒入味,淋一点儿酱油,最后起锅装盘。母亲不住地给我夹菜,我的小嘴塞得满满的,眨眼功夫,小肚子就吃得鼓起来。在家里,我吃了一顿又一顿火焙鱼,真香、真解馋。我眼巴巴地瞧着母亲,心想,母亲真好!
母亲烧的菜特香,她还用小鱼仔给我做白辣椒蒸小干鱼。这道菜也是母亲的拿手菜,我同样很爱吃。母亲从买回来的小鱼仔中,挑出稍大一点儿的,去除内脏,加适量盐后晒干,然后在蒸碗下层放一些白辣椒。白辣椒是薄皮灯笼辣椒晒制而成的,裹上米粉,上面铺上小干鱼,淋上蒜瓣、生姜、红尖椒混合的酱料,上锅蒸20分钟即成。小时候,我没少吃母亲做的豆豉火焙鱼和白辣椒蒸小干鱼。这些烧菜的小鱼仔,都是河坝里野生野长的,花钱不多且新鲜味美有营养。
长大了,我在城市里安了家,那天我把母亲接过来,亲自下厨房做了一道糖醋菊花鱼。小时候家境不好,母亲把小鱼仔做成美味让我解馋,这次我变着法儿,把鱼做成菊花盛开的样子奉献给母亲。这道糖醋菊花鱼黄澄澄,脆酥酥,形似菊花,口感极佳。
人间真情,以爱当先,母亲投入无限的真诚疼爱我,我用无私的爱回馈母亲!
日子的文章7:这样的日子
就是这样的日子,一天天的走过。马蹄踏踏,是梦中的情怀,雷声阵阵,是自然的恩赐。春天的风一经过,就是绿的嫩芽,就是花的天下。夏天到了,又是一片盎然的生机。
重复的日子,重复的动作。今天的一切,都是昨天的回忆;明天的要求,就是今天的节奏。
日子,就是这样的日子!
然而,心,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动了起来。眼前的叶子,不断长大,树木逐渐丰满起来,一种愿望,就在这成长的日子里,膨胀。
这是5月的夏天,温暖的日子,使潜伏心中的梦想,愿望,祈求,以及所有的念想,都在阳光的照耀下,展现在生命的季节里。我们选择平淡,我们选择普通,但绝不选择遗憾。平淡而不平常,普通但不单调,平和却不平庸,平静绝不寂寞……
花儿的芳香,使人陶醉,更勾起占有和享受的欲望。红色的果实,怎能放过,一定要拥有。没有欲望的人生,当然是一种生活的缺失。自然给了我们七彩的灿烂,我们就要用它来编织每一分钟!
日子的文章8:鸿雁传书的日子
文/晓根
您现在还会期盼邮递员在不经意间的时候送来一封期盼已久的书信吗?不会了。如今,除了一些正式公文可能会采用邮寄方式传递之外,人们大都采用了更为快捷的电子邮件、电话、微信、短信。所以,书信是越来越少见了。
那日,整理箱柜,发现一摞已经发黄的旧信。这些“陈年老账”大多是过去在部队和学校时收到的。奇怪的是,当时觉得平淡无奇的书信,如今细读却像陈年老酒一样醇厚味长。昔日的师长、同学、战友,仿佛依次从字里行间走出,与我握手、拥抱、叙谈。尤其是一位同年入伍又是同班战友给我写的信(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让我看得哽咽不已,泪水涟涟:“老兵走的时候我没有去送你,不是我不懂得感情,而是我无法承受那战友离别时的痛苦。想到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屋里睡觉、一起学习、训练、工作的战友就要离开,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泪水不由得就流了下来。因为大家都去送你们了,宿舍里没有一个人,我放开嗓子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希望我们不要断了联系,等我回到地方以后会去看你……”没想到一封珍藏于岁月深处故人手书的旧信,让我好一阵惆怅和伤感,如烟往事又呈现在眼前……
想起刚入伍时,面对的是一个陌生而又新奇的环境。那时最思念的是故土和亲朋,最盼望的是亲人的来信。年少气躁的岁月,各方来信的鼓励、关怀、劝慰,给人带来的欢愉是不言而喻的,有时读到一两封大为快意的信,甚至会觉得天更蓝、水更绿。信件频繁的日子,每月都不少于七八封。自然,收信多是因为写信多。好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写信是件极快慰的事情,那种沉醉其间的感觉,至今思之,仍觉回肠荡气,青春气十足。尤其是给恋人的回信,那种对文辞的斟酌、感情的倾注、书写的规范,并不亚于现在写一篇散文所耗费的精力。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我们最终劳燕分飞。我一气之下将她的所有信件付之一炬,以此来祭典我那失败的初恋。现在想来真是太幼稚了,那毕竟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段经历,该保留下来。
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踏上了外出求学的漫漫征途。
人在异乡,自然少不了信件。同学战友的调侃、家人的勉励,均在这几页素笺中展现。读着这些来信,往往能读出家乡的泥土气息和悲喜交加的生活,仿佛亲朋好友就在身边与我促膝长谈。然后,铺开信笺,打开秃笔,将情怀寄诸于白纸黑字之间。在我眼里,那一摞发黄的旧信,如同一叠精美的贺年片,传递着爱心,牵系着友谊。
然而,自从有了电话之后,写信,好像已是很久远的事了。尤其是结婚成家,与女同学、女战友通信自然受到约束,往日的朋友也因快捷的通讯手段取代了鸿雁传书。如此这般,便失去了信件所能带来的文辞之美、书法之美以及盼信、阅信、回信过程中的种种感情和心灵跌宕起伏的体验,失去了可品味和追忆的痕迹了。
对于书信趋淡的感伤,已日益随风而去,只是隐有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传入耳中,仍觉亲切。
日子的文章9:没有电梯的日子
文/顾夕
那天来单位上班,刚走进大楼,就见门口贴了份安民告示:电梯已坏,正联系维修部门,请原谅。
其实,这部电梯“罢工”早有征兆。那天,我和同事乘电梯下楼。刚下一层,电梯突然使起性子,无论你按什么键,就是停在半空纹丝不动。我们连忙向物业求援,电话刚拨通,电梯却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启动,像火箭一样蹿升上去。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发生在外地的几起电梯“吃人”事件,第一次意识到危险离自己这么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害怕起来,腿一软,人也差点摔倒。就在我们惊魂未定之际,它又突然急速下降,随后再次蹿升,忽上忽下连续折腾好几个回合才停下,让我们体验了一把坐着过山车呼啸着穿越隧洞的滋味。不
一会儿,维修人员赶到,检查了一遍,
抛下没有故障的结论后就离开了,只
留下我们在原地发呆。
现在,这部辛劳的电梯终于病倒了。时间一天天过去,然而,却没有丝毫维修的迹象。每天早上,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来到电梯口看看,希望奇迹能够出现。当看到电梯门依旧紧闭,而安民告示依旧笑对春风时,不免大失所望,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零件要从外国进口,还在办有关手续。”有 的说:“故障严重,一般技术人员无法维修,正在另请高明。”还有的说:“为了节约能源,管理部门决定停用这部电梯。”
渐渐地,人们似乎忘记了这部电梯的存在,每次经过的时候再也不去看它一眼,而是迈开双腿直接爬楼梯。一边爬,一边念着养生口诀:“管住嘴,迈开腿,睡得好,保健康……”倒也十分有趣。有时候,二三十个人同时爬楼梯,组成一支蔚为壮观的队伍,神龙见首不见尾。有的扶着把手稳步前进,有的累得气喘吁吁停下歇息,也有的大气不喘健步如飞。男女老少好像人人都是运动员,聚集在这里参加一场无人组织的比赛,没有奖励却有竞争,没有喝彩却有拼劲。在这没有电梯的日子里,爬爬楼梯,脚下是风景,头上是希望,爬着爬着,也就不觉得累了。
终于有一天,人们惊喜地发现,电梯前的安民告示不见了,指示灯显示一切正常。习惯了每天爬楼梯的人们,想到即将告别没有电梯的日子,心里莫名地有了纠结。乘?还是不乘?他们一时犹豫了起来……
日子的文章10:读书之妙
文/段金凤
在家里常常看书,日子就过得比较充实和愉悦。记得刚退休的时候,不少同龄人都忙着下海经商或自谋职业;我不愿这样做,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安度晚年要打发时光,养生保健,陶冶情操,我以为最妙的消遣无过于读书。
读书的乐趣,少年人往往不会有老年人体会得深刻。当今传播媒体信息的器材众多,有线的或无线的,自控的或遥控的,各种新产品围着人团团转,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乐此不疲。但就不少喜静、喜独处的老年人而言,广播略显嘈杂;电视过于喧闹;网络需要键盘操作且易染上病毒,浏览反成了一件苦差事。相比之下,书籍那份独到的沉静、深远、超脱和汪洋的内蓄,既包涵了以上媒介的信息含量,更具有它们没有的独到优点。
要安神养心,调摄气血,除去每天必不可少的运动外,就是避开浮躁与嘈杂。在床窗前或院角捧书而读。凝神间,仿佛进入了另一世界,烦恼和忧虑不复存在……你或可以深入,或可浅出,在无声中听到有声,在无画中窥看画面,不同的人物在脑海里纷纷复活。那份特有的情趣与美感,绝非在媒体的液晶屏上能够感受得到。更兼书籍有独特的存在形式:小巧轻便、容量弹性因人而异,既可随放随收,亦可随读随歇,不受时间和环境的任何限制,于老年人是最合适的。
暮年读书能摈除一切杂念,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我觉得此论甚妙,一个“玩”字便道出老人闲里看书的恬淡光景:读书不再是功课,也不再是为了考试,或者是应付单位、学校命题的差使和任务。这时的读书,是一种精神彻底放松的享受,完全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一切烦恼都应该抛弃,就像当年孔夫子不知老之将至那样,飘飘然,进入到一种很高的境界里。
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患老年性痴呆的病人中,有87%的病人在这之前不喜欢读书。人类不需要尾巴,尾巴退化了;不需要思维,大脑也同样会退化。语言是人类表达自己思维与交流信息的符号,需要再次进行抽象概论转换才能被接受;它既是静止的,又是被动的,必须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它的内涵。一位优秀的读者,他会喜欢文字的单色与规范,以便在平淡中汇集自己的精力,把想象的青藤伸延到无限的空间,达到其它任何媒传方式无法企及的高度。大脑深处的神经键激活了,人生便会拥有青春的活力。
总起来说,我坚信老人不能产生万事皆休的念头,首先是大脑不能僵化,人才显得有活力。有的老人退休后感到无聊和空虚,无所事事,整天痴迷于电视。其实,这样的生活不能填补就是家园的荒芜与失落;他们何不换一种活法,多读点书,把读书和养生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健康长寿,还将有益于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生活的绚丽色彩……
日子的文章11:心是什么
文/太平洋
心是什么
(前些日子,邢台市达活泉湖里的荷花正开得正美丽的时候,我们的班花儿来到市里找我们几个老同学玩儿,岁月如梭,但那美好的场景若一朵绚丽的烟花,使我感触颇多,随即记录下来。)
一个人的心事有很多,有些是可以公布于众的,有些只能藏在心底,甚至有的要藏一辈子。而有些藏在心底的故事除非知己是不会轻易拿出来的。这些知己有的或许是你的红颜知己,有的或许是你的生命中的另一半,再就是非常“铁”的老同学、老战友,只有这些知己才能相互将对方的心门打开,同欢喜、同落泪、同感动!打个比喻,心有时候就好比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闩,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不如里面的知己轻轻一拨。
这使我想起了前些日子的一次同学小聚,深切感受到一见到老同学,那心里面的小闩就被轻轻的拨开了,有说不尽的话,喝不够的酒,唱不完的歌……一点点、一幕幕,仿佛就在昨日,开心、幸福而感动!
7月里的一天,达活泉公园里的荷花正开的美丽的时候,中午我临下班了,忽然接到一个好熟悉的电话声:“哎,哪儿呢?我来了”。哇!原来我一个老同学(我们的校花、班花),来市里找我玩了,她还带着她如花似玉的漂亮女儿。
于是,我赶紧叫上市里的三个老同学,循着阵阵荷香,在达活泉西门附近,我们几个小聚一家香港猪肚包鸡馆,一间小屋,一个火锅,几个小炒,外加一盘水煮花生米、姜汁松花蛋等几个小凉菜,两瓶古顺,一捆冰镇雪花啤酒,几瓶雪碧和可乐,这是很普通极其简单的安排,我们老同学都不计较排场,只为见面谈心。
入座后,我们如同见了久违的亲人一般,大家边喝边吃边聊,我们回忆起学生时代的岁月,我那时候为什么拒绝他的追求,她深情款款而又一脸的无奈;我曾暗恋过谁谁,她说完嘿嘿一笑;曾经有5个男孩追过我,她的两只眼眼睛发出了钻石般的光芒;我曾喜欢上那个音乐老师,哈哈哈一笑了之……
后来,我们谈起了幸福,大家各抒己见,因为同一个事物,若是从不同的角度看,还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果,所以大家各有高见。一爱美学姐说:“能买到我喜欢的衣服就是幸福”,另一个则说:“能涨工资才是幸福”,身旁尚未买房的学妹说:“有爱,蜗居也幸福”,班花说:“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是幸福”!她一说完,立即引起共鸣,大家用力鼓掌,是她拨动了大家心弦最强音!“感时花溅泪”,她的一句话使我顿时想起了家里有一个身体不太好且做过手术的老母亲,我眼含热泪,赶紧斟满一杯酒,双手捧于班花,让后我们咣的一声,险些碰坏杯子,一饮而尽,我们默默祝愿天下父母一生安康幸福!
叙旧归叙旧,老同学嘛,酒还是要好好喝一回的!我们老同学到一块儿,根本不存在谁灌谁酒之说,兄弟姐妹们都很放得开,每人一圈的走酒官儿,中间还夹杂不断的小插曲(随便加杯加深),走完酒官儿后,因为桌上都是美女,我作为唯一一个大老爷们儿虽然酒量有限,但还是硬着头皮开始了“轮番轰炸”,每一杯我都喝得大吊顶。
再次举杯轮到班花儿时,我得起个啥词啊,干脆学着郭小川说:“三伏天打雷啊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啊锤对锤,今个咱们俩杯对杯,来对三杯”。
班花儿莞尔一笑,秀发一甩,嘴角一撇说道:“呵呵,猫咬盘子—满嘴瓷儿啊,臭拽是吧?若是真“顶火”,整就整六个,大家伙儿六六大顺吗!是不?姐妹们?”
“对,一帮红袖异口同声”。
你说都“将军”到这节骨眼儿了,认吧!我摇摇晃晃立起来,叫过来服务员,另添上五个高脚杯,六个杯子一字排开,全部斟满冒尖直至杯壁下流,哧溜哧溜的,我一鼓作气的干了,将近半斤啊!喝得我醉眼朦胧。
“好!爽快!大家通陪帅哥一杯,天天顺,万事顺!”一学姐起哄道。咣咣咣,大家喝了个通天乐。
酒过三巡后,我们就摇色子,划拳,一会儿又老虎杠子虫鸡 ,敲得瓶子杯子盘子叮当响,从中午12点坐下一直喝到下午6点多,直喝得心花怒放!交谈的投机十分,有些一直憋在肚子里的话也开始拿出来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说道动情处,亦不免 “梨花一枝春带雨”, 泪眼婆娑的,让人顿生怜惜之情。
其中的一个学妹说得一番话令在场的老同学非常感动。去年我就听说我这个学妹要在县城买楼房了,可是到现在没买下来,我悄声问她是不是有新的打算?她说她现在买不了,钱给另一个急用钱的同学了,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个同学的孩子得了胃病,在北京治疗,需要很大的一笔治疗费,她将买房子的钱全拿出来给同学应急用了,一开始,连她老公都不知道,她老公是个实在人,知道后很理解也很支持,还说同学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孩子,好人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后来老公和她还带着家乡的手工挂面、枣、苹果土特产专门去北京看了孩子一趟,这些土礼品也有祝愿孩子平平安安,早日康复之意!这件事也就他老公和我们几个老同学们知道,后来,老同学们都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来援助之手,并共同祝福孩子早日康复,茁壮成长!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老同学到一起如此的交心?如此的能喝酒?我想可能是因为跟着领导,喝多喝少说啥话都要看眼色行事,好累;跟同事话不能随便说,怕妨碍了别人;跟客户酒和话更要掂量,万一买卖黄了咋整!而老同学到了一块儿放得开,无拘束,谈得投机,喝得高兴有味道!在这里,一帮子老同学才真正体会到了“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人生味道!想想不是吗?
原创:南极冰雪
QQ;592841390
姓名:陈尚岭
手机:15131396106
电话:0319—3699500
地址:河北省 邢台市委宣传部 办公室
日子的文章12:故乡的水井
文/王应良
没有自来水的日子,故乡50余户人家用的水全靠村山脚的那口井支撑着。
村前铺有一条错落有致的石径,曲曲折折通向村的山脚,通向那口昼夜汩汩不息的水井边。每当启明星慢慢升起,村中就会传出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叫声,使得沉睡了一夜的山村渐渐苏醒,故乡的人们开始了绚丽多彩新的一天生活。全村老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挑上水桶,有的打着手电筒,有的举着火把纷纷涌向水井边。此时,远远望去忽明忽暗的电光、火光,把山村变成了无数个“之”字形图案,黑夜中的山村显得更加美丽迷人。挑水路上,大小水桶演奏出一曲曲欢快的乐章,人们相互问候着,说笑着,那种喜悦的心情似乎不仅仅去为挑水而挑水,而是去挑回家人一天的幸福,一天的欢乐。晨光普照下的石径,一溜水渍清新闪亮。
故乡的井水是大自然恩赐给的,水从山腹中无尽地倾泄而出,四季轮回,不管是狂风暴雨时节,还是炎热干旱天气,井水总是清澈见底,汪汪的、盈盈的。水质比地底下二十七层还二十七层的纯净水、矿泉水还要格外清醇甘美得多。
人们常说,有水的地方就人杰地灵。故乡的人们依恋井水,犹如叶依恋着根,无论是久别回故里,还是终日在农田地上耕耘,回到家后,都会急匆匆掀开水缸盖,用大瓢盛满水猛喝一阵子,喝足后都会倾情地大说一声:“真过隐!”。故乡的人们因为有了井水的滋润,使得全村邻里和睦、民风淳厚。恢复考试制度第一年,全村考取大学、中专的人数达12人,村民们高兴地说:“是井水给了村中读书人灵性”。
现在,故乡的人们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水井已被人们渐渐陌生而疏离。井中溢出的涓涓细流总是不停地欢唱着流向远方,悦耳动听的流水声,好像在向人们娓娓倾诉她灿烂的昨天,又好像在为故乡的人们,今天富足有余的生活而低吟回唱着。
故乡的水井虽然日渐远去,但人们仍会时时忆起他许多不老的故事。
日子的文章13:越是难熬的日子,越能让人成长
文/鱼间
朋友小北要去读研究生了,临行前,我们一起吃了个饭。他畅想着入学后的生活会是怎样,说着说着,却不争气地哭了。
当初他选择考研,整日不是在图书馆里埋头看书,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条路,终究要一个人扛过去。
临近考试的前几天,我给他打电话,他还在自习室刷题,简单的寒暄过后,小北说:“我现在连觉都不敢睡,生怕睡一觉,所有努力就白费了,考完试,我要睡三天三夜。”
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23点58分。小北说得没错,考研是一场以一敌百的孤军奋战,成长也是如此。
最终,小北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被顺利录取,出成绩那天,小北发了条朋友圈:“感谢那段孤独入骨的时光,感谢一路挺过来的自己。”
我们越来越清楚,成长从来都是一个人的金戈铁马,是一个人的醉酒狂欢。
只有经历过那些孤独而难熬的日子,才能够静下心来,真真切切地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为了心中所想,竭尽全力,努力生长。
那些能够让我们深夜痛苦的日子,才是让我们成长的日子。
我认识的一个学长,大学毕业那年只身北上,从南到北,坐了14个小时的硬座,加入了北漂的大军。
刚出火车站,大学时候所有的光环,便在地铁汹涌的人潮里,变得黯然无光。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一间昏暗潮湿的合租房,几乎花掉了他身上所有的钱。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可是实习期的工资不高,交完房租便所剩无几。
那段日子里,他白天衣着光鲜地挤着地铁,夜晚窝在狭窄的小床上饥肠辘辘,辗转难眠。同时入职的同事都陆续离开了,合租房里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每一次下班的路上,看到行色匆匆的行人和灯火通明的大厦,孤独感便油然而生。
他无数次想过放弃,也无数次地选择了坚持。
熬过了那段时光,现在的他成了公司的项目主管,薪资是当时的十几倍,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段难熬的日子。
回忆起那段日子,他说:“那段时光教会我的,就是要在难熬的日子里永不言弃,只有熬过了最苦的时光,才能品尝到最甜的果实。”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岁月静好,可现实有时是无可奈何的大江奔流。
还记得那句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每一段难熬的日子,都是生活和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在这个小玩笑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最好的姿态去迎接每一天,让自信和微笑驱散生活的重压,用坚持和汗水写下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个故事,无关学历,无关颜值,无关家世,唯一关乎的,是我们能否在孤独的日子里自我磨炼,把困难和坎坷变成生命里的鲜花和掌声。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发现,正是那段难熬的日子,成就了闪闪发光的自己。
日子的文章14:被风吹起的日子
文/Three-Jewels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当年崔护写下这句诗时,肯定意外一千多年后,会有人同吟此诗,念及的却是自己的父母。忘不掉去年的九月,和父母一起背起行囊坐上火车,走走停停南下,直达广州的种种坎坷。父母就像是带着希望的蒲公英,撑开他们微小的伞,给自己的孩子力所能及的旅行,不在高低,只在远近。于是和爸妈在一起的几天,成了不得不回家的理由,因为有他们,才是家。
—— 题记
开学了,是的,我到这里后的第一个开学。
就在这个早上,往常平静的校园就被行李箱的轱辘给碾的七零八落,断断续续地被叽叽喳喳的交谈挑起又挑落,这不,热闹就来了。一个个生面孔带来的是一个个眼里充满了希望的年轻脸庞,他们让这个小小的学校有了一种骄傲的理由,被认可,被选择。这种认可也终究被另外一两个充满了欣慰的有了皱纹的脸庞所证实。辛勤的付出和殷切的希冀让孩子看到并记在心里,并最终被自己的孩子回报,那些汗水和疲惫又能算的了什么呢?就像那荔枝,粗糙的外在又怎能掩盖内心的甜蜜呢?
你们在树林里,草坪上,湖边逗留的地方,又成了这几日天南海北的父母们驻足的理由,恍然觉得就像是在昨天我在给你们拍照。一年了,这闷热天吹来的风吹起了那汗涔涔的日子……在大热天你们陪着我报到,陪我到宿舍,到超市买生活用品,湿透的背在这南方滨海小城吹不干,那份辛苦在我心里也晾不干。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远在千里在外的你们,保重身体。
日子的文章15:渐行渐远
文/狗肚子里的猫
日子恍恍惚惚,闲下来就感觉无所适从,谁来陪我说说话?还是自言自语……朋友问我为啥总窝在家里,我想我是习惯了守着这样一尘不变的日子,忆着过往,品着人生,许着未来……
前些日子把抽屉里的照片都翻出来整理了一遍,妈妈突然说了句,“你还是小时候长的标致些”,突然想起按下快门的一瞬间露出的腼腆笑容,我想那时的我是透着点野性的,即使妈妈以为我是内向的……
后来的后来,现在的现在,我长大了。脑子里装了很多东西,想要整理整理,又空白了……我有很多烦恼,又好像没有一点烦恼。有人告诉我,我是一个对所有都无所谓的人,所以我才能活的这么开心。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是,又不是……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密封着成长的故事。除了自己,没有人会知道。被别人赞扬很幸福的时候,也只有自己知道,背后流过的泪水,有过的叛逆,还有记忆中涌现过的鲜红面孔。我们都是有故事的孩子……
于是,我慢慢的知道,活着更多的时候都是一个人,也许会孤独,但并不代表寂寞;慢慢的知道,快乐常常来自回忆,而痛苦常常来自于回忆与现实的差距;慢慢的知道,两个在一起的人不一定是朋友,有可能什么都不是;慢慢的知道,很多事情,明知道结局,却还是想停也停不下来……
那些,渐行渐远的人,是我遗忘了你们,还是你们丢弃了我?一些人、一些事,跟着跟着就丢了,看着看着就忘了,说着说着就累了,想着想着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