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散文

请欣赏早餐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早餐散文1:漫说年味

文/粤湸

晨起,早餐都没顾着吃,就提着大包小包赶往爸妈家。近来,揣着事先写好的购物单,陆续从商场购买了各式各样的年货,又化整为零的来来回回搬了N次,最终,分门别类的叠堆在妈妈家的小柜子里面。

在乘车返回的途中,我累得坐没个坐相,歪着身体把头靠在阿威肩头,实在是提不起精神,可眼睛和脑子却一刻也没闲着……

透过车窗,看到沿路几乎所有临街的商铺,被色彩鲜艳的灯笼、春联、盆景等装饰着,在门口和抢眼的位置,全都摆上了琳琅满目的年货;途经的不少街巷和路段,显得既热闹又拥挤,诸如年橘、桃花、蝴蝶兰、风信子、水仙等花卉,以及南北水果等等,纷纷荟萃,闪亮登场,仿佛是以迎春的新姿恭候世人,同时,渲染出了过年的喜庆,让这过年的味道,带着浓浓的花香,带着丝丝的甜味。

眼中所及,街头市井,商家买家、男女老少、公家私人、荷包涨瘪,一概不论,全似在为过年而筹备着。不禁感叹:年关已至,年味渐浓。

年味,是啥味?

年味,就是过年时特有的味道。

这种味道,可以吃出来,可以穿出来,可以玩出来,可以走出来,也可以在思念、团圆、和忙碌中感受出来。

回想小时候,年味是在妈妈的操持下,所看到的、闻到的、和吃到的。那时,工作很忙的她,总是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把家里衣被清洗一遍,把所有的角落清扫到位,还要为我和弟弟们赶做新衣服,更要忙做好吃的,每年的年前,妈妈都要打鱼糕、做珍珠丸子、皮冻、和糯米酒等家乡菜,她还学会了做粤菜,自制萝卜糕、芋头糕、炸油角和蛋散,为了顾及爸爸的生活习惯,年三十晚必包饺子和汤圆。如今,对过年从不马虎的妈妈已高龄,行走不便的她,冬天基本不离家,也没有气力做年活了,逢年过节早由我唱主角,爸妈家离我住的地方又有点远,两个家都要照看,觉得压力大,过年时无疑更甚。可不管有多累,过年,就是要用心的来营造气氛,而年货作为一种符号,又是必不可少的,在搬来搬去中,搬回了满屋的喜庆和温暖。今年,身为主妇的我,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忙活了一轮,终于把自家每个房间、柜子、和角落,全面的、认真的、彻底的扫除了旧尘,清理了旧物,进行了一番布置,还不忘“总把新桃换旧符”,家里几个花瓶,全都换上新买的花,小花瓶、和中等大的花瓶,插上粉红色的桃花,还有黄色的跳舞兰,放在玄关背景墙前一人高的陶瓷瓶,添加了几枝娇艳的牡丹花,令满室生辉。坐在柔软的沙发上,看着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家,经过我的努力,换来了窗明几净,简洁有序,忽然发现,年味中又多了一层“累并快乐着”内容。

我想,年味不仅有滋有味,还应该是有形有色,假如要给中国年披上一种颜色,必是有如旺火一般的中国红。自打远古时那一把“红”火驱走年兽起,“红”,其本身“吉祥如意”的意蕴便注定亘古不变。总之,中国年味,是热热闹闹,是大吉大利,是春运一票再难求,冰封的路再难行,也挡不住归心似箭和思乡情浓的脚步。其实,年味里,还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这不,两天前,二十四个节气之首的“立春”,已然比蛇年的春节先行了一步。春天来了,新的一年来了。

过年的味道,真是总也品不完之味,从除夕、到初一、再到十五的拜年声中,由淡变浓,由浓变淡,又由淡变无,然后,从年初到年末,开始新的期待。年年如此,循环往复。在整个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十足的年味,和丰富的生活。

于我而言,漫说年味,亦是人生一个未尽的话题。

早餐散文2:谈镇江早餐小吃的风味

文/孙肖斌

很多事情说起来很有意思,过去习以为常的事情,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变得很特别。比如说吃这个事情,每天都要进行的,少一餐都不行。以往由于工作忙节奏快,并未特别在意,现在从原岗位上退下来,轻松自在许多,就比较关注生活上吃的一些细节,除了自己讲究口腹之乐外,还特别喜欢四处转转看看,体味家乡镇江在吃上面的风土人情。

曾经拜读过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那种对吃的赏俗之趣,算得上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梁先生娓娓道来的一些吃的场景和趣味,仿佛让人隔着书卷就能嗅到食之味香,咂巴出美食的百种滋味。有时读至半夜感到腹饥,就着白开水啃几片面包也能如同吃大餐一般有嚼头,那真的是由情入心,情至所致,在想象回味中体会吃的快乐。

梁先生描写早年的京城美食真是一绝,北京人能吃会吃也早有所闻。如今人们对美食的讲究和追求一点不输梁先生笔下的当时。镇江小地方有着自己的一方美食天地,每到傍晚城里的宾馆饭店通常是人头攒动,大家呼朋唤友,吃得不亦乐乎。各家宴席上尽管十碟八围、冷盘热炒、煎炒饨闷的菜品佳肴各不相同。但烹饪调味做法其实都大同小异,顶多分个南甜北咸菜系流派不同而已。要说最能体现当地吃的风俗和百姓口味其实当属早餐这一顿。在我看来,早餐吃什么和怎样吃才是真正考量当地饮食优劣的关键所在。

“宴春”是镇江餐饮的一块名牌,其经营早点的名声流传了大几十年。除了是当地人陪客人早餐宴请的首选之地,也是外地爱吃的游客热衷寻觅光顾的地方。凭着叫得响的名头此店一年到头生意火爆,蟹黄汤包、鸡汁干丝、姜丝肴肉外加红汤细面是其高档经典的早餐搭配。但此等早餐目前已是价格不菲,动辄一餐下来人均百十元不在话下,距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已有距离。偶尔品尝可以,作为家常用餐恐怕勉为其难。

正因为每天早餐必不可少,大家又都是工薪阶层,所以看早餐如何眼光还是要放那些民间饮食上。事情也是如此,只要外出就餐,普通百姓常常光顾的都是那些不起眼的小门店面,甚至街头摊贩,平民美食往往是藏在大街小巷的某个角落。对此,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一般都不陌生。

在我住的地方不远,有一家专卖汤圆的小店,很受附近居民的追捧,原因是每天早晨有荠菜馅的汤圆和馅饼供应。荠菜鲜美人人皆知,一般只有当令季节有卖,而这家店一年四季备有鲜肉荠菜馅料实属不易,想必店老板为坚守小店特色生意下足了功夫。由于是精选加工的米粉和精心调制的馅料,口感味道确为一绝。凡尝过此家荠菜馅饼和汤圆的无不称赞,难怪每日可卖的数量尽管有限,但总有人愿意排队等候。

现在还有一种鸡蛋煎饼也是很出风头。一到清晨,街头巷尾卖煎饼的皆推车出摊。这是一种做法颇有讲究的小吃,葱、蛋、酱、菜和面粉相互融合,在滚烫的鏊子上一炕,四处飘香。康复医院对面的饼摊女店主做得尤为上乘,面粉和得有劲道,饼摊得薄而不漏,两个鸡蛋打碎调均铺满整张,加甜酱葱花、香菜,滴少量香油,增加其辣香醇厚。配菜以火腿肠和油条为主,油炸得金黄的薄脆则是辅料,翻煎两遍后乘热卷裹而成。至于虾皮、榨菜丝和萝卜干添加与否,便依各人所需了。大冬天一帮上班族围着个热气腾腾的煎饼摊常是镇江街头一景。

如果说煎饼是赶着上班人的专属,那温火节奏的面条就不能不提。“早餐吃面”是许多镇江人多年不变的口头禅。面馆多绝对是镇江的一大特色,大街小巷星罗其布。既能成为镇江三怪之一,锅盖面自然拥趸甚多。在众多的早餐品种中,锅盖面当之无愧成为主打。镇江人吃面条喜欢多样化,口味特别挑剔,对面条的软硬,配料的色味,浇头的菜肴都十分讲究,店家也会摸准食客胃口组合成不同菜码配料巧为搭配,力图使自家与众不同,形成特色。最近看到店家招牌上出现一款叫“全家福”的新品,一去探究,原来就是将所有荤鲜混合打底,综合成一道全荤量大的面条大餐,有一碗享尽口福的蕴意。正是口味刁钻的食客促使锅盖面的的技艺日益长进,且花色品种不断创新,其早餐的霸主地位不可撼动。

再说最为常见的油条烧饼豆浆,这种过去再熟悉不过的早餐搭配虽未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似乎也到了强弩之末,一些经营摊位已被挤至集市角落。据我观察,买烧饼油条当早餐的人日渐稀少。为何传统的早餐老三样日渐不受人们待见,恐怕与这两样已不属当今健康食品有关,制作麻烦且有空气污染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买包子烧卖等面食当早餐的人还有不少,主要还是图个方便快捷,塑料袋一拎买了就走人,饿极了在上班路上就地解决,亦可到了办公室再慢慢享用。一般居家中老年人喜欢买包子或馒头,这类面食柔软易嚼好消化,早餐在家佐稀饭酱菜很是适宜,有的人家已将此作为多年的习惯。

如果再深入到菜市场周边、学校附近或是民居集中的社区,在小食摊点或饮食铺里不时还会见到诸如锅贴、糍粑、蒸饭团、油墩子、茶叶蛋、韭菜饼等传统风味小吃。小贩现做现卖,买者即买即食,图得是趁热新鲜,价廉物美。不可否认,按传统方法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口感独特,滋味透鲜,吃在嘴里绝对是还原记忆里的味道。当然这类食物已不是早餐专供,而是成为人们休闲逛街时随意解馋的食品。这几年还有不同类型的连锁经营饮食店也大做早餐市场,甚至洋品牌专营店做起了早点生意。尽管不算主流,但也常有人光顾,年轻一族和中小学生通常是消费主力军。洋早餐和大品牌连锁店的加入增添了早餐文化的一道风景,满足了的人们在吃上面的好奇心理,提升了饮食品味,使人们感到吃的新鲜好奇也是一种生活乐趣,起码在感觉日常生活乏味早餐想换个口味时不妨也有了新的去处。只是这类情况不是普通市民的生活常态,钟情于传统饮食的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享有丰富美味的早餐不单是舌尖味蕾的满足和品味美食的感受,更传递人们对更好生活追求的态度,这何尝不是普通百姓对生活奔小康的共同期望。

早餐散文3:适合的生活

文/冯积岐

清早起来,吃一顿简单的早餐,泡一杯茶水,坐在桌子跟前,或读书,或写作。晚饭后,出了建国门,去环城公园散步一个小时,回来后,看一个小时的新闻——这就是我的一天的生活。有时候,一整天不下楼;有时候,十天半月不走出东大街一步。妻不止一次的说过,我生活在都市里无异于年轻时在故乡农村——犁地、播种、收获。天黑了就睡,天明了就上地劳动,十几天见不到一个人影。我在不同的场所说过,我的活着就是写作,我的写作就是活着。我的生活状态确实是这样,这绝不是作秀。我乐在其中,苦在其中。直至有一天把自己写到医院,在病床上躺十多天,回到家,又重复着读书、写作的旧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的生命随着笔尖而流淌。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的活法不过如此罢了。

在灿烂多彩、丰富饱满的生活面前,我的生活无疑是毫无亮点的,毫不夸张地说,我已是当

代的“盲”——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使用电脑打字(发个邮件也吃力),不会玩弄摩托、汽车;不会跳舞不会唱歌不会麻将扑克,戒了烟戒了酒,不去KTV,不去酒吧咖啡厅,生活中有诸多的“不会”、“不能”。也许,在年轻人看来,我这样的老朽式的生活应该被吐槽了。有时候,我在公共场所看见年轻人低下头手在手机上拨弄,我不知道他们在手机上看什么寻找什么。我想,手机里肯定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他们

的兴奋点——他们那样的生活着,而我只能这样的生活,我把自己的生活削减得如同一根青青的竹,看似单纯,却茂盛。

我虽然生活在当下,可是,我的生活状态可以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沈从文他们的生活状态接轨——那时候,鲁迅几乎是宅在家里的,沈从文走遍了湘西之后,其生活状态也是“安静”的。这些大师们对时代对人生的把握是精准的。原因是,一个好的作家完全靠自己

对这个人生这个世界独特的感觉而做出理性的判断的,如果作家靠大量的信息来滋养自己,自己的感觉是迟钝的麻木的,即使沉入在信息的海洋里也很难写出对时代对人生有准确把握的作品。有一次,我和陈忠实老师谈论当下的小说,陈先生说,当下的有些中短篇小说还没有记者的特别报道写得好。老先生的话令人深思——有些作者虽然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可是,他们把这些信息并没有升华为小说——从素材到素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一个好的作家来说,并不是获取的信息越多越好,而是作家对生活的透析能力越强越好。

生活没有模式可言,没有样板可言。我觉得,适合于自己的生活就是好生活,我并不是要倡导人们都简单的生活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应当是不伤害他人、有道德、有规范的生活。不论你的生活状态简单或繁复,如果创造着美好的人生,那就是意义所在了。

早餐散文4:感恩早餐

文/左漪璐

星期六的早晨,我习惯地打开台灯。拿起身边的闹钟一看,时针刚刚指到6点钟。我想,时间还早,今天又是周末,让我再多睡一会儿吧。

这时,我突然发现身边熟睡的妈妈。我知道,往常再过半个小时,妈妈就会准时起来为我做早餐了。我心想,以前每天都是妈妈给我做早餐。今天,我就给妈妈做一回感恩早餐,让妈妈尝尝我的手艺。

说干就干,我立刻蹑手蹑脚地溜到了厨房。可是到了厨房我却傻眼了,因为那里的食材实在是太多了。有西红柿、茄子、豆角、大白菜、黄瓜、胡萝卜、鸡蛋、火腿肠等等。

该给妈妈做什么早餐好呢?汉堡包、胡辣汤、豆腐脑、油条豆浆、面包等等,我的脑子飞快地把自己曾经吃过的早餐全部都过了一遍。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眼看妈妈就要睡醒了,我的感恩早餐还没有着落。这时,我突然想起冰箱里的鸡蛋,灵机一动,我就给妈妈做一个最简单的炒鸡蛋吧。

于是,我立即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手把其中一个鸡蛋在碗边磕了一下,双手沿着裂缝轻轻掰开,只见鸡蛋就从蛋壳缝里流了出来。

我把两个鸡蛋都敲到碗里,又撒了一点盐,倒了一点清水和料酒。因为每次妈妈做炒鸡蛋都会倒上一点清水和料酒,炒出来的鸡蛋格外清香。

我拿起一双筷子,沿着碗边把鸡蛋朝着一个方向均匀地搅拌,大概过了二三分钟,鸡蛋就变得均匀了。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煤气炉,把炒菜锅放好,用炒菜铲倒了一点油,仔细沿着锅底慢慢地搅拌了一下。

这时候,油烟开始冒了起来,原来是油热了。我手忙脚乱地把碗里的鸡蛋倒进油锅,只听见“哧哧哧”的声音,原本平平常常的鸡蛋进了油锅,就好像一朵黄色的花朵,膨胀开了。

我赶紧用炒菜铲一边把鸡蛋搅匀,一边关掉煤气灶。如果火太大,就会把鸡蛋炒糊了,那样炒鸡蛋就算失败了。我又拿出两个馒头,装进塑料饭盒,放进身边的微波炉,把时间转到了一分钟。

就在我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突然发现厨房的门被打开了。原来是炒鸡蛋的香味把熟睡中的妈妈惊醒了。看到我在厨房做的一切,妈妈一把抱住了我,激动得连声说“谢谢宝贝,你做的这顿早餐真丰富啊!”

我连忙请妈妈品尝我做的馍夹炒鸡蛋,兴奋地告诉妈妈,我也会做早餐了。今后一定做更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让妈妈为我自豪才对。

早餐散文5:温暖的早餐

文/何红雨

每天清晨,我出门上班,都能看到街边那一张张红黄相间的风雨伞。伞下,是一张张微笑的面庞。而那伞下的氤氲的食香也慢慢散发开来,吸引着每个早班族匆忙的脚步,内心的温暖也油然而生。

大约是在六年前吧,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一夜之间开出了数百朵如鲜花般红黄相间的风雨伞花。也是从那时起,每个早起的人们,都与这些风雨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爱上了这伞下弥漫着浓浓温情的饭香。

包子、花卷、豆浆等40多个品种的早餐,不仅可以根据口味自由选择,而且为方便上班族的需要,早餐点还可以刷卡购买。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讨得了市民的许多好口碑。

早晨,当我出门上班时,在街口那张温馨的风雨伞下,买到自己喜欢的浓香豆浆和包子时,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也恰好照耀过来,使我倍感快乐和幸福。此刻,已经睡醒的城市,也显得格外鲜活起来。行走在古老的城墙下,看到那些刚刚结束晨练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走到那红黄相间的风雨伞下,购买豆浆、包子或八宝粥。这时你会发现,这些弥漫着食香的风雨伞,以及伞下那一张张满足的笑脸,确是古城每天清晨最靓丽又热火的一道风景。

其实,和我一样,每个享受着温馨早餐的市民,大概都不会忘记西安没有这些早餐点时的情景吧。那时候,赶早班的人们,只好急匆匆地挤在狭小的弄巷或街头小摊点前,随便而简单地吃点早餐。而那些小摊点多数经营环境差,卫生也无法保障,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早餐的最大隐患。盼望放心早餐,成为许多市民的共同心愿。

2006年12月18日,为响应民意,在市政府支持下,西安市放心早餐工程在大雁塔北广场正式启动。随后,这个极受市民欢迎的好事,在全市街头开始陆续“生根开花”。

记得有媒体报道说,到2009年时,西安放心早餐已经可以解决全市15万人的早餐问题,网络覆盖面也从试点初期的五个区16个街道办扩大到七个区34个街道办,销售网点从初期的100多个增加到600多个,日单点销售额从平均每天不到200元上升到500多元,日供应量从3万份增加到15万份,还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问题。

西安放心早餐目前销售的自产几大类早餐品种,包子、花卷、豆浆、胡辣汤等40多个品种都有了自己的质量标准,这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在全国也是首创。

今年国庆期间,我一位来自东北的朋友,在西安旅游的几天里,天天早晨都会购买放心早餐,具有商业头脑的他,边吃边夸赞,但也并没忘记要将西安的放心早餐引进到东北——“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放心早餐确实能为人们提供方便、经济又卫生的营养早餐呀……”

听着东北朋友的这番话,作为西安市民的我,颇感欣慰。

“三年前,西安获选当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老百姓在对幸福的解读中,有一项就是:习惯了家门口的放心早餐。让每一位市民的美好生活从早餐开始!”我对朋友说。

现在,每天清晨,当我走过那些红黄相间的风雨伞前时,我都会向所有为市民提供放心早餐而默默工作的人,情不自禁地致以敬意。

早餐散文6: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文/小末

从小,我们就在父母的叮嘱下知道早餐的重要性,也知道不吃早餐的恶果。父母的唠叨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美味的早餐,让我一整天心情愉悦。如果不巧吃到不舒心的早餐,会让我的一天都变得不那么愉悦。

恰逢周末,和朋友约了到北国商城逛逛。早晨,饥饿的肚子给我发来了警报,咕噜咕噜的响声仿佛在给我提醒,我需要去吃早餐了。开心地和好友踏进了北国商城的大门,这次最吸引我的并非北国的女装,而是北国商城美食广场的美味,因为它可以填饱饥饿的肚子。天津狗不理包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走进店铺要了一笼包子和好友共享。味道还算不错,可能因为真的有些饿了,那笼包子不一会儿就被我们一扫而空了。

这让我从不研究饭怎样吃更营养的人,心里也有了小小的思考。可能因为不再那么年轻的缘故,觉得一个煎饼果子都能填饱肚子。就因为懒惰时常作怪,所以就懒得去做营养早餐。说到营养早餐,牛奶、鸡蛋、全麦面包、脱脂火腿一下子闪现在我的眼前。但如果天天让我吃这些,真的还不太舒服,相对来说油条、煎饼果子更能让我开心。

吃完早餐后,来到了家电区,一个猛烈转动的榨汁机吸引了我。其实,早餐也许并非需要太复杂,一杯富含多种营养的蔬果汁也许就满足了早晨的营养。甚至还有更高端的搅拌机,似乎什么都能做出来。冰激凌、各种营养糊糊都可以做出来,这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呀!在忙乱的早晨,不费吹灰之力,一杯充满蔬果清香的蔬果汁就摆在了眼前。之后,你可以用屌丝豪爽的方法花1分钟的时间一饮而尽,也可以用白富美的方式把它倒在咖啡杯里,慢慢地享用。用最小资的方式,感受早餐的气息,也许这就是我想要的美好的开始。

前几日,雾霾笼罩小城邢台的上空,今天晴朗的天气让心情也瞬间变得明朗了许多,以前总是期待无风的早晨,但现在觉得有风的早晨更好。但无论雾霾与否,活在当下,用良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早餐散文7:早餐店里的小故事

文/高平

爷爷悄悄地对孙女说:“你看见吗,前面座位上那三位,一定是婆婆、儿媳和小孙女的关系。”爷爷的孙女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你怎么会知道?”爷爷低声在孙女耳旁说:“你看,儿媳先自已要了两碗馄饨。”然后才问那位老夫人:“你喝点啥?”那婆婆缓缓地说:“我喝碗豆浆吧。”小孙女又问:“奶奶吃个茶鸡蛋吧。”儿媳妇则迭忙说:“你奶奶不吃鸡蛋。”开始吃饭了,儿媳和小姑娘喝着馄饨,吃着鸡蛋、火烧,婆婆则喝着那碗豆浆干嚼着那个火烧,再看那儿媳,面无表情,那婆婆似十分拘谨,这一切老爷爷看得清清楚楚,心中无限感慨,对孙女说:“世俗观念,这儿媳对待婆婆和闺女对待娘家娘是不一样的,肯定这婆婆是没有工资收入的。”

“人家是婆婆吗?”孙女还是有点疑惑,这时爷爷的老伴忽然肯定地说:“我听见的,那位小姑娘叫是奶奶。”

“真的吗?所有的儿媳对婆婆都是这样吗?”孙女问道。爷爷说:“那不一定,要看儿媳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老爷爷喝了一口豆腐脑又继续说:“人间有许多的好儿媳,但是似这样的儿媳也还是不在少数的,要不,为什么有的村里年年评选好婆婆好儿媳呢?”老奶奶也发了言,说:“但愿天下好儿媳越来越多。”老爷爷很赞赏地说:“那样就能创造幸福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早餐店供应快完了,人们纷纷散去,老爷爷一家人的窃窃私语,谁也没有听见。

早餐散文8:掬一捧花瓣当早餐

文/孙小枝

凌晨,一阵手机铃声将我惊醒。我揉揉眼打开手机:玉兰,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玉兰花正蛮横地开在我的屏幕里。接着是朋友的留言,玉兰花都开了,你在哪里?

对于玉兰,我是情有独钟的。记得去年3月,我小住温县。一个下着细雨的早晨,我裹着大衣穿行在大街上,急于寻找一家早餐店喂喂肚子。在太极广场转弯处,一棵白娟一样的花树点亮了我的眼睛。树不高,青灰色的皮,光滑的杆。树上的花儿也不是太大,奶白中加一点淡黄。这花树,我叫不上名字,就去问扫地的大叔,大叔说,它叫玉兰。哦,这就是玉兰呀!

我站在树下,与玉兰对视,顿觉这冰凉的雨丝也有了暖意。一阵微风吹来,花瓣飘进我的怀里。我擎起,掬了满满一捧,将头埋在花瓣中,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一吸不要紧,勾起了我的肚子咕咕乱叫,才想起我出行的目的。

恰好,在玉兰花的对面,就有一家冒着热气的早餐店,我捧着花瓣进去,那顿早餐我吃得刻骨铭心。

说起玉兰,我就想起了小玉。还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来了个插班生,细细的辫子,南方人。随父母来到本地,成了我的同桌。小玉爱在本子上画画,花花草草的啥都画,画最多的是像莲一样的花瓣,有着细密花蕊的花,我说是莲花,小玉说是玉兰。她说她家院子里种着一株玉兰,每年3月,不长叶子先开花,她爱在花树下拾花瓣。

我知道爱画花的小玉时常想家,但成年后的她并没有回去,而是嫁到了这里的小镇上,成了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老天并没有给这位瘦弱的女子多半点恩惠,反而增加了磨难。就在她生下儿子不久,老公患股骨头坏死瘫在了床上。当我知道消息后,送去了1000元钱。小玉的脸上非但没有半点感激,反而是一脸的怒气:你是怜悯我,还是嘲笑我?对你说,我不需要你的怜悯,更不允许你的嘲笑。我有两只手,我可以照顾好他们。说着把钱甩给了我。

小玉在一家小学门口开了个小卖部。我多次偷偷去看她,只见她把孩子用布条绑在背后,忙忙碌碌地卖东西。老公坐在轮椅上,配合她收钱找钱。

此刻,我正是被小玉的来电惊醒。于是飞快地穿衣下床,夺门而出。

可是偌大的一个公园,我去哪里寻找。我一边打电话,一边登上土堤,放眼四望。柳未绿,花未红。下堤,过小桥,穿过石楠的青翠,枇杷的褐绿,在一座小红房的后面,看到了一排排的玉兰树。小玉正盘腿坐在地上,支起画架,专心致志地在临摹。

我悄悄绕到她的身后,猛拍一下她的肩头。她吓了一跳,嗔怪道,多大了,还疯?惊了我的花魂。我说,还花魂呢,做春梦吧你。多大了,还想当画家?

小玉放下画笔,幽幽地说,啥画家不画家的,儿时的一个梦想而已。现在只是爱好,爱好你懂吗?爱好是不分年龄的。

我问她家里的情况,小玉说,现在好多了。女儿已经参加了工作,儿子在读研。丈夫经过多年的康复治疗,生活已经能够自理。现在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平面设计。

你好有成就感,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外带一个文案人员。如果你自己再在绘画上搞出点成就,简直是女性中的典范了。

小玉腼腆地笑了。问你个问题,你说三八妇女节为啥要定在3月呢,咋不是4月,5月,或是6月?我想呀,春天像女人,花枝招展。女人像春天,蕙质兰心。

小玉抬起头,看着稀稀疏疏的玉兰花说,我很感谢老家院子里的玉兰树,在我最困难时,我时时想起它。玉兰春花夏果秋黄冬凋,多么像人的一生呀。它能够不畏严寒,知春而发,常常使我勇气倍增。

我顺着小玉的视线看树冠的花朵。不算洁白,有玉的质地,不算摇曳,有莲的孤僻。每一朵都精雕细刻,每一瓣都典雅高贵。我弯腰将风吹掉的花瓣拾起,掬一捧在怀,又想起了在温县的早餐。于是捧花瓣到小玉脸前,你闻闻,啥味道?小玉低下头深吸一口,一股清香的味道呀!难道你就没有闻到早餐的味道?早餐的味道?小玉瞪大了眼睛。走吧大小姐,我请你吃早餐。

说着我拉起小玉向一家热气腾腾的早餐店奔去。

早餐散文9:一碗鱼粉慰乡愁

文/王亚

近来做孩子的早餐奴,见天地钻山打洞找各种食材变着法子编排出二三十天不重样食谱,只为哄她多吃些。而我自个儿,只好一口栖凤渡鱼粉。

与北方好面食一样,南方人民论起家乡米粉时,人人各端一碗,各执一词,浑然要打下一个米粉江湖,又碗碗皆可夺得武林盟主一般,怀化鸭子粉同柳州螺蛳粉打得不可开交。就连同名的“鱼粉”,衡阳三塘与郴州栖凤渡还有原汤、红油之争。

各粉入各胃,“刀光剑影”的米粉江湖终究争不出个子丑寅卯。

家乡在郴州,老城,有清淑之气。“清淑之气”是韩愈老夫子的话,彼时他正过郴州,与苏仙岭景星观的廖道士交好。郴江水缓缓在郴山丘岗间淌了几千年,再注入耒水,汇入湘江。此谓“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又是少游句子。我就在这样一个老城里住着,清早跟着祖父往屋后的苏仙岭探一回秦少游,再趴上父亲的凤凰单车后座穿街串巷去寻一碗栖凤渡鱼粉。整个早晨都缓慢悠长。

据说时任耒阳县令的庞统途径郴州,曾在栖河古渡打尖留宿。栖凤渡因此得名。有好事者称栖凤渡鱼粉也因庞统而风靡,一碗辣椒红油汤底鱼粉抚慰了他的羁旅愁绪,从此励精图治,后世方有了“凤雏先生”之称谓。这实在是诳语了,辣椒这个外来食材传入中国尚是明朝的事情,凤雏如何在三国吃到香辣味的鱼粉?

好吃的鱼粉都在于汤底。栖河的鲢鱼、家养猪的筒子骨、菜地里的土姜片,加井水文火酽酽地熬一夜。晒干的红尖椒用石臼捣成粉,一勺土茶油倒入锅底,待油略温便搁辣椒粉,滴几滴酱油撒些盐花,炒出喷香红艳的油辣椒。待鱼汤熬得了,倒入油辣椒,放盐、葱花、豆油,淋些生茶油,汤底就有了,汤白辣椒红。佐料里有一样豆油是栖凤渡鱼粉必备,亦是郴州一带独有。黄豆煮了捣成泥,几经发酵晾晒呈酱黑色,隔数条街也能闻见香。豆油香与酱油味不同,酱油是冷香袭人,直接而浓郁。豆油有粘稠的暖意,有黄豆的原香,馥郁又跌宕,一重香里又翻出一重。香味即便在粗陶罐里存着也隔不开,一点点漏出来,犹爪挠人。拿筷子从粗陶罐里挑出一小团豆油往红油鱼汤里搁了,待分释于汤中,香味更暖。几乎眼见得老祖母在灶边塞柴火,灶上铁锅里红酽酽的鱼汤翻滚,香味可在梁檩上回旋几日。

郴州米粉也分几种,经压榨呈圆条的叫“榨粉”,米浆蒸成“摊皮”再切的称“切粉”,切粉又分干湿,与别处从米粉形状称“圆”“扁”“宽”不一样。我见过外祖母做切粉。将粳米略添一些糯米加井水泡发,石磨磨成米浆待用。特制的铝制平底屉笼架在铁锅上,一格屉笼倒一层米浆,隔水蒸,一块蒸好的“摊皮”略晾晒切了可煮一碗粉。这样做出来的切粉滑软又筋道,入口还不待你回味,它已经滑落肚去。干切粉则是将湿切粉团成团晒干,待客时便拿出几团,最经得煮。

湿切粉具一个“鲜”字,煮时须快入水,速捞起。要煮透,又不能煮太透,不透不滑软,太透少筋道,火候最难。记得外婆煮粉,总一手拿筷,一手持大漏勺,湿切粉搁漏勺中。铝锅里的水滚了三滚之后,迅速将漏勺置入滚沸的水里,筷子同时伸进去将切粉来回搅拌数次,又迅速提起漏勺在锅沿抖几抖,将多余的水抖落便倒入粗瓷碗里。动作一气呵成,浑如张宗子写天镜园捞笋,就差旁边立一个堂倌高喊一声:“捞粉!”

粉捞出来,长勺伸入铁锅搅开辣油舀汤底浇汤头,又是一气动作,堪比一套武林招数,也须样样拿捏到位。

一碗栖凤渡鱼粉端上桌,一层火红的辣椒油酽酽地盖住粉,上面几块鱼肉也是裹牢了辣椒。再伸筷子搅匀,鱼的鲜味和汤底的香味都一股脑蒸腾出来,还未吃已馋涎偷咽。吸嗦一口,鲜香在嘴里汹涌鼓荡,辣早不是什么事了。一碗下来酣畅淋漓,连汤都一口饮尽,还总忍不住叫再煮一碗。吃粉的人互相看看,一个个一嘴的红辣椒油,成了“猴子屁股”,这才想起辣来,倒浑身爽利通泰。

欲更一慰馋虫,可在一三九的圩日去往城北几十里的栖凤渡镇赶一次圩。鱼粉摊鱼粉店一溜排开,摊浆蒸粉晾晒切粉熬汤舀汤……十八般武艺一齐摆在台面上,直是一个鱼粉的江湖。你只须找一张桌子大剌剌坐下来,唤一声:“老板,来一碗鱼粉,要辣!”一碗红亮馋人的米粉瞬息端上,再风卷残云般吃毕擦擦嘴,简直多了一股子傲视群雄的豪气。

如今离郴日久,一碗栖凤渡鱼粉便成了念而不得的乡愁。一旦回家,哪怕夜里也得找家鱼粉店吃一碗,竟常吃到泪流满面。

早餐散文10:温暖的早餐

文/木之杨

有一段时间,我为早餐如何解决伤脑筋。一家三口人,在哪吃,吃什么,很少有统一的时候。儿子上学走得早,睡眼迷蒙之际,直嚷没胃口,要到学校去吃;老公喜欢在外吃面,而我对馒头、粥情有独钟。但,一个人煮粥,费时费力不说,量也不好把握。

情急生智,我想出了到父母那儿蹭饭的好主意。我们住在上下楼,近水楼台得饭嘛。母亲准备的早餐花样不多,长年如一日,米粥、玉米糁粥,馒头、包子,白煮蛋,清炒白菜或凉拌黄瓜什么的,虽简单却有营养,清淡可口又下饭。

早餐的时间总是觉得很短,一是要赶着去上班,更重要的是,每次与母亲边吃边聊,东拉西扯的,时间不知不觉就流走了。我和母亲个性较像,都喜欢说说笑笑,父亲说我们母女是一对话痨,母亲却说爱说话的闺女最贴心,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如果都闷头不语,实在冷清得不像话。有趣的是,在我和母亲欢声笑语之时,父亲淡定如初,固守食不言的古训,鲜少发声,听到精彩处,也不过莞尔一笑。但凡事有例外。有一天,我评价母亲做的菜太清淡,笑说这哪是炒菜,简直就是水煮菜,寡淡无味。母亲乐呵呵的,蛮不在乎我的玩笑,一直埋头吃饭不说话的父亲却当了真,认真地反驳我:“我就喜欢吃***做的饭,你们几家做的饭都不如***做的好吃。”听了父亲的话,母亲开怀而笑,笑得很幸福,也很知足。而我,默默低头再不敢言语,心里却早已被父母平凡朴素的真情感动得稀里哗啦。

换了新豆浆机后,早餐的内容略有改变。我与母亲分工合作,我打五谷豆浆,母亲热馒头、煮鸡蛋。说是五谷,其实随心而变,不拘形式。红豆,黑豆,绿豆,黑米,红米,薏仁米,花生或核桃,红枣,等等,喜欢吃哪样就放哪样。一人一碗,香浓热乎,直喝得唇齿留香,感觉美滋滋的。

人到中年,每天仍能像一个未长大的孩子那样,依恋在年老的父母身边,与他们共进一顿简单而温暖的早餐,对我来说,这就是莫大的幸福。

早餐散文11:往昔分,爱恨两难

文/卜水

早上买早餐碰到房东,和房东简单寒暄了几句,就没有话题了,我已经是极度困惑了,迷蒙中看到房东老是盯着自己看,我疑惑,房东说我眼里有东西。关于我眼里的东西? 我开始强打起精神和房东聊开一会儿。他说他从我眼睛里看出一些东西,我想,会是什么呢?不会是压抑着的心情吧?我这样猜测。房东对我还是蛮亲切的,他交代我把晾干的衣服收到房间内,我点头答应着,因为我工作或感情上的原因吧,自己却忘记了,一直动荡漂泊在路程上,家里也住不久时,真的没有什么必要。

有时候,你选择与某人保持距离,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你清楚的知道,她不属于你。人生遇到的每个人,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很多人如果换一个时间认识,就会有不同的结局。或许,有些爱,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多情是一种病,徽因在转身时或许流过泪,但决绝中意犹未尽的是害怕自己受伤,不经意回首间独自呢喃“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徐志摩在康桥畔辗转的忧伤,多情中无法释意的迷茫,柔波中只怕你做不的那一软温柔的水草,若我真回首,只怕你温柔后的多情,比冷漠更长长久久,从一段初恋里仓皇潜逃,甚至来不及跟对方道声别离,如此坚定,怎可毫发无伤?只是我要的安定,你的多情我自承受不起,是“过了”而不是“无”。

风起枫落,一袭帘卷,凌乱了,幻灭的,无意间轻描淡写的画面,只是水不知深浅,然后痛不知轻重。或许是该坚强了,也许一切仅仅只是勉强吧!累吗?累,舒服是留给死人的。风过,我却依旧停留。追梦吧!没有尽头怕什么,这样无论到哪里都是终点。追风的小孩,追梦的我。

早餐散文12:填补“空巢”

文/陶绍教

与老伴煮早餐,给爱犬喂食梳毛,给花草浇水,然后相伴去跳舞、去买菜做午饭。上午时光就这样度过。

56岁时我成了空巢老人。儿子在他乡成家立业,本想招上门女婿,可女儿又远嫁他乡。我和老伴短暂失落后就想通了,女儿有自己的意愿,切勿将想法强加给她,要不往后婚姻不美满,她会把责任推给父母,类似的现象颇多,教训深刻。我们还觉得,健康快乐靠自己,少依赖他人,晚年才有安全感,于是调整心态填补“空巢”。

下午,我和老伴常从事各自的爱好。她喜打牌、唱山歌,我好下棋、拉二胡,且各有朋友圈。兴趣外还常有新活动,如随圈内朋友去郊游、聚餐等。我们相互理解,各自有空间,快乐过生活。

晚上没其他活动时,我们就带爱犬去散步。回家后或相伴看电视,或读书报,或聊天儿,10点准时睡觉。

儿女为工作忙碌为生活奔波,关爱父母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就尽可能减轻儿女负担,自觉稳妥安排晚年生活,即主动密切邻居关系,互留电话号,有急情能获帮助,保证生活安全,不过多依赖儿女。

如今我已和老伴充实、平安、快乐做了10余年空巢老人。

时下,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的儿女远在他乡父母无条件共同生活,有的儿女各立门户父母自过日子,有的父母不愿随儿女居住,有的则是失独等。空巢老人悲情多,子女不在身边,一旦生病无人救治酿悲剧。有的面对静悄悄的家倍感孤独,烦心事无处倾诉等而致老人孤独寂寞、悲观失落,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甚至因情绪低落无人劝慰而自杀。

因此,空巢老人莫消极对待生活,当积极填补空巢求幸福。一是有充分思想准备,逐渐减少对儿女依赖;二是培养兴趣爱好,参加文娱活动,让生活丰富多彩;三是走亲访友,及时倾诉烦恼获安慰,保持心情舒畅;四是加强锻炼增体质,有病早治保健康,自我料理少求人;五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取社会组织关心帮助,以此填满“空巢”,让幸福快乐伴晚年。

早餐散文13:莫教孩子贪便宜

文/张聪蓉

有家早餐店,品种很多,还自制了许多凉菜,有朝天酸辣椒,有辣仔姜片,有酸辣海带丝,有榨菜萝卜丝等,深受顾客喜欢。

有一次我吃早餐时,对面坐着一对母女。女孩大概八九岁的年纪,很喜欢吃店里的凉菜。她母亲对女儿说:“拿个大一点的碗,这是免费的,不要钱,多夹一点没关系。”女孩听她母亲的话,就在旁边桌子上取了一个大碗,夹了好多凉菜,两人十分高兴地大口吃起来。

可是,当母女俩吃完后没多久,小女孩的肚子就痛了起来。小孩的母亲急忙把孩子带到早餐店隔壁的诊所治疗。诊所的医师告诉她,小孩因吃多了凉菜,引起急性肠胃炎,只要吃点药就没事了。她母亲听了很不好意思,怪自己不该有贪便宜的思想。

由此,我又想起另外一件事。去年秋天桂花怒放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母亲带着她读小学的儿子在院子里摘桂花。因桂花树很高大,当母亲的就叫儿子爬到树上去摘。当小孩折了三四枝桂花送给***妈时,一时不慎从树上掉了下来,一只脚的裤子划破了,脚上的皮蹭破一块,鲜血直流,她不得不把孩子带到附近的一家诊所去包扎。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当家长的如果教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去贪便宜,时间一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公私不分,就会私而忘公,损公肥私,变成对国家、对集体、对家庭有害的人,到时就后悔莫及了!

早餐散文14:珍贵的早餐

文/子佳

“只有早晨吃饱,才能一天干好。”曾经,这句话在我最失落的时候给予了我最大的鼓励和安慰,也让我吃到了生平最珍贵的早餐。

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像所有热血青年一样,选择到陌生的城市追寻梦想。可惜,理想常常败给现实,我首先面临的竟然是生存。

为了节省开支,我租住在郊区简陋的房子里,房东是一对老夫妇,儿子儿媳外出打工,留下两位老人照顾孙儿。

出门在外,人心难测,我自是多了几分顾虑,与人处事,警醒得很。即便看上去慈眉善目的老房东,也交流不多。

那段时日,我每天疲于奔波在找工作的路上,结果,却换来无数次的闭门羹。在那种亢奋、焦躁、烦闷、失落的情绪交织下,我对自己产生了极度怀疑,甚至开始自暴自弃,生活也越来越不规律。加之入不敷出,又不能和父母说起现在的惨状,只好逐渐精简食量。早餐,因为忙碌省了,中餐凑合垫垫,晚餐免掉,权当减肥。不出门的时候,泡面度日。

熬了几日,我都快撑不下去了,房东阿姨居然还来添乱。那天一大早就跑来敲门,很歉疚地说:“闺女,我家燃气灶坏了,能借你的电锅用用不?”我随口答应:“用吧,反正我也不做饭。”阿姨端走没多久,就又送了回来,只是,锅里多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她笑笑:“你的锅大,做多了,面条不能放,该坨了,倒掉可惜,干脆你吃了吧。”说完,转身就走。

鸡蛋面热腾腾的香气实在诱人,这么宝贝的粮食,怎么可以浪费。我就当做好事,狼吞虎咽地帮阿姨打扫了剩饭。饱餐之后,心情忽然好了许多,周身暖暖的,瞬间来了劲头。想起几日的颓废,立马打起精神,再次整装出发,去找工作。

晚上回到出租屋,我特意到阿姨屋里小坐,大叔端出一盘子新煮的花生给我,笑意盈盈地说:“吃吧,工作不打紧,慢慢来,别累坏了身子。”阿姨看看小孙子,看看我,说:“出门在外,自己可不能亏待自己。尤其是早饭,不能少。只有早晨吃饱,才能一天干好。”我明白阿姨的牵挂,想起妈妈的叮嘱,默默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阿姨经常做多早餐,只管喊我过去打扫“剩饭”。我明白两人心意,乐得享受这份关爱。而且,阿姨做的疙瘩汤、小馄饨、面片、鸡蛋羹、蛋炒饭、小油饼、糊塌子,实在香到难以拒绝。

那几日,虽然工作照样毫无眉目,但是因为饱饱的早餐,让我一下子有了底气,毫无懈怠地坚持了下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月之后,我找到了第一份适合的工作。稳定下来,我搬到了公司宿舍,早餐也随之有了着落。

后来,不管工作如何繁忙,生活怎么疲累,我都永远记得按时吃早餐,也永远不能忘怀那爱心早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