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散文

请欣赏散文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散文的散文1:生活中的散文

文/兰草ygl

人生,如时空的流星,来不及感叹,来不及梳理转瞬即逝。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生活的方式不一样,对世界的感知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散文让我不由自主地追记起忙忙碌碌、索索碎碎中囫囵吞下的一切,包括我的理想、我的快乐、我的烦恼、我的孤寂。

记得在中学读书时,学校里有什么活动,代表学生致词的常常是我。有时本来政治色彩很浓的活动,让我一表态都变得很轻松、浪漫,我喜欢随意、自然,不大喜欢那种政治的理性的议论。

下乡插队的第二年,我19岁,偶然写了篇散文,正好去公社开会,就开玩笑似地投到邮筒里。大概过了一个月,那天我正在地里插秧,大队通讯员扬着报纸告诉我,我的名上报啦!当时,正值批林批孔运动,散文这扇观赏诗情画意纯美风景的窗口蒙着左的浮尘,特定的年代营造了特定的艺术氛围,现在看来那儿篇稚嫩的散文明显烙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新生事物在艺术园地很受宠,知识青年写自己生活的作品不多见,那位陌生的编辑来信鼓励我,使我对散文由神秘莫测变成了一种真挚的渴望和追求。

说实在的,那时我并不懂什么叫散文,只不过是信手拈来有感而发罢了。紧张的劳动生活之余,我常常趴在土炕上写了改、改了写。

现在想来,人的一生本能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可以让你把握,让你凭靠。散文把我介绍给市里一个机关。我将仅有的那么点墨水都倒出来,倾注在编辑 《广阔天地》小报、采写知识青年典型上,望着窗外日夜奔流的松花江水,顿觉施展才华的天地格外广阔。

那天,我赶回县城办理党组织关系,接待我的是位中年女同志,她的模样我记不清了,可清楚地记得她那质疑的眼神,把我当时满腹的欢愉一下子冲散了。她看看我看看调令:“你父亲做什么工作?”我听出了弦外之音,我知道在普通中学当会计的父亲够不上一官半职,没好气地回答:“在街道打更。”看得出她好像还想知道什么却把话题打住了。

迈出那扇庄严神圣的大门,我心里说,要说敲门砖可不可以是散文呢?只不过是当初我只凭兴趣,想不到它能给我带来好运而已。

遗憾的是,从那以后因种种原因,我与散文挥手告别,一别就是十几年,再次握住散文的手臂时,我已不是那个梳着两条小辫清纯的女孩,我的儿子已背着小书包进学堂了。

参加工作以后,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对我的认识是从集体户墙壁上糊的报纸刊载我的散文开始的。听了他的话,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我真想去看看当年写信热情鼓励我写作的编辑,和他说两句话。

细想,人的一生中真正能永久记忆的人为数不多,我很感激那位编辑,在我人生困惑时期,给我不甘寂寞的心和自我奋争的勇气。

我真的找上门去了。他人已过中年,一腔浓浓的河南口音,听起来仍像当年读那封简短的信一样亲切。他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浪里淘金,为人嫁衣,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阅读他的经历,我在心里说,他不就是一篇美丽的散文吗?

或许我与散文有着这段难忘的情结,闲暇时读散文觉得眼前有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淌,周围一片静静的辉煌。

散文是真实的,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有时我想,我独钟偏爱散文,是不是我这个人太真实的缘故呢?

光阴似水,算起来我在机关工作近30年了,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伴着平平凡凡的人生,人们常说官场的事变幻着制约着的东西很多,做人也难免受到世俗的困扰。有的人已不复真实,趋时媚俗,让平庸伪劣得宠,但我还是觉得一个人既要过得充实又要过得真实。我不愿粉饰、厌恶虚假,正如虚假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散文一样。

散文的散文2:散文人生

文/俞东升

人生百态,各有其帅,用文学体裁来譬喻,很真切:有些人的经历如小说,跌宕起伏;有些人的生命如诗歌,激情四射;有些人的生活如戏剧,高潮迭起;有些人的状态如散文,绵延悠长……

我的生命处于何种状态,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我的人生不是小说。因为,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的人生注定不会出现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会有痴男怨女的纠葛,更没有爱恨情仇的困扰,当然也就没有大喜大悲的结局——缺少了这些小说要素,我的人生写不成一篇小说,即使是微型小说也写不了。

我的生活也不是诗歌。因为职业的缘故,每天与乡下朴实憨厚的孩子们在一起,没有月落乌啼的惆怅情感,没有唐风宋韵的浅吟低唱,没有起舞弄影的优美典雅,有的只是“传道授业”的刻板生活,绞尽脑汁的课前准备,批阅不完的琐细作业,还有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流水一般的学生……乡村教师既要当知识导师,又要做生活保姆,而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与诗情画意有些“不搭界”啊。

当然,我的生活更不可能成为戏剧,缺少舞台上的华美灯光,也没有豪华乐队的伴奏,更没有观众的喝彩与尖叫。我的人生脚本只能写得平平淡淡,庸庸碌碌,没有一丝涟漪,没有一处波澜,当然也就没有震撼人心、一鸣惊人的舞美效果。

想来想去,我只能说,我的生命是一篇散文,而且是一篇小散文,更像是自己常写爱写的一些随笔式的小散文,内容平实,格调纯朴。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的确,我的生命状态非常“散”,每天的工作时间就如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的内在精神却是“聚”的,对于本职工作,我凝心聚力,尽心竭力。

教书,我们是认真的。不论是教学哪一门学科,无论是对待哪一位学生,我都会认真负责,不负我心。这是我的散文人生的一条主线,也是散文的中心,一百年不动摇。而业余时间我的爱好却是散漫的,读书,写字,上网,种菜。虽不是很“雅”,却也不俗。我常常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看山花烂漫,看小桥流水,看云卷云舒。散文人生里,我时而匆匆行走,时而驻足欣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曾经的埋怨激愤,变成了现在的心平气和;我从当年的苛责纠结,变成了如今的心怀感恩……

散文人生,既是春华秋实的美艳和丰满,也是夏荷冬松的馨香与从容。

散文的散文3:做个像散文一样美丽的女人

之前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其中曹云回答女嘉宾的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女人比喻成一本书,你喜欢的她是什么类型的书籍?”他也不假思索很随心地说道:“我喜欢的女人像散文,首先是散文比较真实,其次,散文有感情,它是在真实感情的基础上随心而发出的,欣赏时候感觉也很惬意自在,所以很美。”

因为他的回答和他的性格也大致相似,即使最终他没有牵手成功,但是,他的那种淡然和从容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能够达到内心如此的平静,需要很多修为。

一直以来,我也经常写些随笔,感觉都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记录身边的事情,写得也比较得心应手,也比较符合自己安静的性格。因此我也比较喜欢散文的轻逸,散漫,无拘无束,纵然是伤感痛苦在散文中也总是能演绎出不绝的美感,何况是美妙的极富生活情趣的幸福和温暖呢?

我很赞同平凡女人的生活是散文式的生活,闲散而真实;幸福女人的心情是散文化的心情,轻缓而淡雅;经典的散文要常读常新,需要你用毕生的心情去体会,那肯定会如水一般的婉约,如红酒一般的浪漫,如颜色一般的善变,而美丽的女人不是只靠外表获得长久的美丽,外表的美丽不会永恒,只有如散文一样真实闲淡的女人才能经受得起岁月的考验,沉淀的时间越久,才更风情万千,才更加美丽淡然。

如果你是在人群中无意间浏览到她,她会像优美的散文一样,平静、矜持、淡漠,甚至冷峻,也许眉目间还会有一点点的忧郁,这时的你也许会觉得她是另一种人,是你不曾了解的一类人,很神秘,不熟悉,不能游刃有余把握的,独立的,仿佛来自遥遥的世界。而如果她在你的身边坐下来,开始说话,或者开始微笑,你又觉得很亲切,很温情,仿佛一触即热,可感,可触,从发际,从眼神,从腰身,从表情的部位的颤动,散发着温度,一种实实在在的妥贴,唤起你心灵深处对于温情的久已遥远的记忆。

无论女人是一篇美丽的文章,亦或是一本耐读的书,我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像散文一样优美的女人,真切地活在生活之中,也许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甚至有点不合适宜的伤感,但是,善良的心,也能足够从容和安然。

散文的散文4:阿强微散文--女猫

爱饲养家禽的姥姥,也爱养小动物。在我的小城,住老房子里的人们大多都养只猫来防老鼠,听大人们说:老鼠闻到猫的气味就会避而远之,一旦老鼠和猫相遇,老鼠的腿就不会跑了,眼睁睁地被猫一口咬住。

我的一位收留了很多猫的邻居称雌猫为“女猫”,当然雄猫就是“男猫”,邻居们觉得称呼得亲切,也就随着她称呼猫咪们了,由此可见我们小城的人是把猫当朋友或家人,自然也不会把它们烹饪成“龙虎斗”,当作名菜去解馋和炫耀的。

我花了很多时间观察姥姥养的那只灰黑白相间的女猫,但从来没有看见它和老鼠相遇的情景,它叼着老鼠飞快地跑到僻静的角落里的样子我是见过几次。

在它吃叼来的老鼠时,我试图靠近它,想看它是如何吃老鼠,我一走近它的角落,它立刻叼起那个死老鼠,眼睛紧盯着我,发出“呜呜”的声音,它一定是认为我是要抢它的猎物呢!

姥姥的女猫来我家有几年了,似乎每年春天都会在小储存间的一个柳条筐里产下一窝猫仔。“不要去碰猫仔,猫仔身上沾了人的味,猫妈妈会把它咬死的。”姥姥告诫我们。

猫仔刚生下来的时候,我好奇地到猫窝去看,猫妈妈把猫仔藏在身下,两只眼睛敌视着我,两只前掌露出尖尖的利爪,威慑我不得不走开去。我曾经趁猫妈妈不在的时候,到那柳条框边数猫仔,它们兄弟姐妹共六只,还拿起尚不会走路的猫仔仔细看了一番,随后几天里我并没发现猫仔妈妈咬被我拿过的猫仔。猫仔一个多月大的时候邻居们就会把它们一只一只地抱走了。

冬天里,姥姥的女猫经常在饱餐一顿用人们吃剩的鱼汤鱼骨和玉米窝头拌的杂烩后,趴在温暖的炕上闭着眼睛,低声地打着呼噜晒太阳。我在没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好玩的时候,就挑逗它玩,看它睡得沉,肚子随着呼噜声一鼓一鼓的,我悄悄把嘴靠近它的耳头,猛地向它的耳朵里吹口气,它一下子跳起来,身上的毛都立起来,用疑惑惊恐的眼神看着我,接着就晃晃头,抖抖毛,“喵喵”叫几声,无奈地逃离了我的恶作剧。我看着它不堪的样子哈哈大笑。

也有的时候,我想和它多玩一会,就和它头对头趴在炕上,看它闭着眼睛瞌睡,用手指戳一下它的头,它就不睁眼地躲一下头,不耐烦地叫一声“喵”,我戳一下,它的头就躲一下、“喵”一声,直到它实在忍耐不了时候,就挥舞它的前爪回击,它的动作敏捷,一下子就能击中我的手,可它向我挥爪的时候,总是把它的利爪缩回掌里。到我玩够了,我就开心地离开,回头见它又闭上眼睛继续睡觉。

还有的时候,见它在睡觉,我拿一根细草棍,轻轻碰它一只耳朵内侧,碰一下,它的两只耳朵尖都会同时下弯,遮盖住耳朵眼,撇向两边的胡子也一跳,但依然是头不抬眼不睁。不一会儿,它的两只耳朵又恢复到警觉的直立状态,还是一动不动地睡着,我再捅一下,一双耳朵又下弯……,这时的我就和它比耐心,我多半是会输给它,因为一旦小朋友叫出去玩,我就会放弃和它比耐心的捅耳朵游戏。

天黑下来的时候,它就跑得不见了踪影,几乎总是到第二天早上我醒来看见它在一边用舌头舔它的前爪,再一遍一遍地用前爪在它自己的脸上抹画。偶尔也能看到它闭着眼睛,张大嘴巴打哈气,后腿直立,脊椎朝下弓,前腿向前趴着伸懒腰,一副目无旁人的憨态。

姥姥的女猫是我的玩伴,虽然我总是欺负它,它还是拿我当朋友,从不记我的仇,还常和我玩抓老鼠:我拿个线团,把一块纸板立起来,隔在猫和线团之间,把纸板微微抬起,和炕面之间露一条缝,把线团靠近纸板,顺着缝隙左右移动,姥姥的女猫就会双眼盯着纸板后面移动的线团,不时地猛扑向线团,我当然不会让它轻易扑到线团的,当它扑过来,我立刻把线团挪的离纸板远一点,它就头贴纸板,把它的前爪伸过缝隙左右划拉。常常我和它进进退退玩得十分投入,我们俩都把线团当成真老鼠一样地认真。

“猫的眼睛在黑夜里都能明察秋毫,大白天的还能识别不出线团?它是在陪我玩,它真是“老猫深算”呀。也算我平时没白喂它不少它爱吃的东西。“我心里想。

它也常常主动地依偎在我边上,让我顺着它的头向后捋一捋它的毛,它舒服地闭上眼睛,“喵喵”轻声地叫。遇到我没耐心的时候,它一依偎过来,我就狠掐一下它的后脖颈的皮,它“嗷”地一声跑开了。过一阵子它还会来依偎我,似乎它总记不住我掐过它。

又是一年春天,姥姥指着她的女猫说:“你看它的肚子,它快要下仔了。”

我到储藏间找它的窝,柳条筐里有了一些软软的草,也不知是它自己絮的还是姥姥给它准备的。“它的窝都絮好了。”我对姥姥说。

“你不要老去它的窝,它下仔前还会拔下一些自己的毛絮在窝里的,它闻到窝里有人的气味就不高兴的。”

有一天晚上,我到储存间找东西,看见姥姥的女猫站在它的窝边上,前爪下面按着个东西,我用手电一照,“呀,是一条鱼。”我上前把鱼拿到手里,它见我拿走了鱼,“喵,喵”围着我叫,我没理会它,拿着鱼走了,它看我没有把鱼还给它的意思,就跑出去了。

“姥姥,女猫叼回了一条鱼!”我拿鱼给姥姥看。

“这条鱼还挺大,不知道谁家凉的咸鱼让它盯着了,猫见了腥物都留不下。把鱼叼回来吃,一定是它在不常去的地方叼的鱼,要是在熟悉的地方,它会当场就把鱼吃了。”姥姥说。

“我想吃这条鱼,姥姥给我烤着吃了吧!”总是觉得饿的我马上说。

“好,你把鱼洗干净,放在锅里盖好了,别让猫叼回去了,明天做给你吃。”姥姥吩咐我。

那条鱼的的味道我已经没有印象了,姥姥的女猫给我“偷回一条鱼”的记忆至今清晰地储存在我大脑的D盘里一个明显的位置:

无论姥姥的女猫是有意为吃不饱肚子的我做了回“偷鱼猫”、还是我无意间撞上了它的“收获”并强行地享用了它的“收获”,我能有那条鱼吃,终究是它的“功劳”;我的一个非人类“朋友”的“功劳”,而少年嘴馋的我却不知道我是抢了我“朋友”即将降生孩子们的一份营养的奶水。

那窝猫仔曾经因为猫妈妈的奶水不足而凄凉地叫了吗?我的猫朋友曾经为那窝孩子能吃到足够的奶水,再去做“小偷”了吗?这些问号将一直是我的“D”盘文件里无法再编辑下去的一部分。

散文的散文5:散文的简洁之美

文/王克楠

自从“大散文”出来以后,散文的篇幅加长已成为一种趋势,有些作者的散文无限制地加长,竟然加长到几十万字。

一篇小说,可以分为短篇、中篇、长篇,乃至小小说。小说表达的是生活画面和人物性格,长篇小说是在一定的历史长度展开的生活空间,小说长一些,是情理中的事,但对一篇散文来说,本来用几千字就可以表达的,非要拉成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就难于让人理解……当你读一篇几十万字的散文的时候,不由会提出疑问:这还是散文吗?

小说之美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情景对话,环境描写等,小说里的人物站起来了,这部小说就站起来了。散文从来不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业,是依靠文本里“意思”去感染人。就那么一点“意思”,用得着几万字、几十万字去叙述吗?因此,笔者趋向散文写短一些,能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

散文写短一些,就是需要散文的文字简洁一些。文字简洁一些,不仅是篇幅的需要,也是审美的需要。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一向讲究“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就是说,讲究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蕴。汉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语言简洁而丰富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称赞一个女人身材美的时候,常常会说“肥一分则肥,瘦一分则瘦”;写散文也是这样,无端地拉长散文篇幅,不仅无能,而且无效。

那么,怎样才能努力做到行文简洁呢?

首先,行文叙述要尽量减少拉过程,要讲究表意,而非表形。汉语的表意功能很强,这是汉语一大优势,一定要把这个功能发挥好。一个人的一生中的长度很长,但是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一生时,感到值得讲述给人听的,也不过是几件事。写散文也是这样,要把最有意思的东西表达出来,足以产生足够大的辐射效应。为什么说散文无法高产?皆因为散文写作不是开工厂,不是工厂里的流水线,而是一个的人格的辐射。殊不知,一个人的内在当量再大,也不会一直处于辐射姿态,总会有停歇的时刻。表意,即是把最有意思的事,用最精短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散文的上乘境界。

写散文,千万不要拉过程,不要过多地进行环境烘托,尽量不使用“对话”,尽量让“我”在场,尽量不要用第三人称写散文,这都是散文简洁所需要的。

其次,写散文要收敛。写散文讲究“意会”,尽量避免直脱脱宣布自己的生活态度。东方民族的性格一般比较内敛,无论悲喜,藏在心中,不事张扬;而西方人性格奔放,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性格就是性格,并无好坏之分。涉及文学创作,东方人行文“收敛”一些,是有必要的;西方的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当作露出水面的“冰山”,何意?即使把自己的文学感受最大限度地收缩在人物形象里,做到“含而不露”,对于创作者的思想,更是藏而不晦。一位西方作家都能领会到这一层,东方作家为何不能这样做呢?

俄罗斯短篇小说之父——契科夫的小说创作,非常讲究收敛。契科夫从来不会把想写的东西用“甲乙丙丁”排列法,排出来,而是从最精彩的片段落笔。也就是说,只用几个精彩片段就把人物鲜活地“领”出来了。中国清代志怪小说家蒲松龄先生的创作也是这样,很少过多地进行场面和背景描写,因此,就出现了文学里的白描。白描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很难熟练使用的写作技巧。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轫者之一——鲁迅先生,非常擅长使用白描法去勾勒人物,他笔下的人物,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没有使用太多的文字。不仅小说,包括鲁迅散文里的人物,三味书屋里教书先生,阿长,日本的藤野先生,也没有进行过多的烘托和铺陈,但人物非常鲜活, 且辐射性强。鲁迅先生本人非常讨厌行文的唠叨,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把立意凝聚在最有表现力的场景和细节上。

其三,一定要注意留有空白。有了空白,就可以充分调动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为什么很多人写散文会冗长不堪呢?其原因在于作者不相信读者的鉴赏力和想象力,像大人哄孩子一般千叮咛、万嘱咐,不断地重复和唠叨,烦人得很。留有空白,即是不要在文中把想说的话说透、说尽,主动留一部分空白,让读者参与进来。留有空白,不仅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也反映在绘画上。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虾,从来不在宣纸上画水,只是在宣纸上勾勒出虾的各种姿态,将水泊隐含在纸的“下面”,构成了动静相宜的艺术效果。八大山人的绘画也是这样,画面上有鱼,没有水,该画水的地方,成了空白,读者也不会认为没有水。

艺术中的空白,反映了东方审美。这种“空白”理论,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观,老子的《道德经》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基调便是虚实结合。在东方的哲学里,“有”和“没有”是相对的,一如禅宗,“心”有,自然会有万水千山;“心”无,人在闹市亦觉得凄惶。明朝的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之说”,主张心学,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东方智慧。西方讲究实用主义,看得见,摸得到,方予以承认。中国中医学上的“经络学说”,是西方医学所不承认的,因为人的十二道经脉无法用解剖刀解剖出来。

有不少优秀作家非常讲究空白,其有意省略、空缺的部分,蕴含了审美元素。如沈从文的小说,非常注意空白之美,沈从文的小说里有叙事空白、结尾空白、心理空白等。这些空白不仅没有封锁读者可得到的信息量,反而显得更加畅通;文字愈发深入人心,极大地启发了读者的心智和想象力,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也。把“空白”结合到散文写作上,即是讲究达到“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仅实无虚,就会行文呆板;仅虚无实,读者也会被折腾得如坠进云雾。虚实相宜,反映了——意境美,意境不仅有“意”,还有“境”,意为境生,境为意设,二者相宜也。如甘肃作家杨永康写的“先锋散文”,文本里的物象好像并没有确指什么,因为没有确指,反而产生了“多义性”,散文涵盖了更多的东西。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笔者主张散文行文简洁,但并非不加区别地一味反对“长篇散文”,当作者不得不用长篇文字来表述的时候,还是可以写的长一些,并非一概越短越好。

散文的散文6:欣赏《生命列车》

文/月亮

配乐哲理散文《生命列车》太优美了,它那精彩的文字、高超的朗读、绝美的配乐,娓娓叙说着生命的全过程,把生命演绎成在搭乘一辆奔驰的列车,呼啸而来,奔腾而去,向着未来,直到终点。

在列车上,可不要忘记向同行的父母说声道谢。父母于你的恩泽、关爱和陪伴,它是那样的短暂,以至于一个疏忽,还来不及报恩尽孝,便可能会成为永远的遗憾。

在列车上,可不要忘记在旅途中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亲朋好友,也不要忘记善待他人,有了他们的帮助以及他们有了你的帮助,旅行才会轻松,才会愉快。志同道合、同车共济,这样的机遇一生中往往是不多的,要懂得呵护,要懂得珍惜。

在列车上,可不要失去淡定和坚强。旅途中,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机会、朋友、甚至亲人,然而列车绝不会停下。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流泪忧伤,继续向前,才是唯一的答案。

在列车上,可不要高枕无忧。情况变化无常,前方吉凶难卜,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旦有事故、挑战、甚至是灾难,你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能缴械投降,你要直面以对,迎接挑战。

在列车上,可不要浑浑噩噩、两眼迷茫。旅途漫漫,要耐得起寂寞,要一身正气,二袖清风,活得要有尊严、奋斗要有方向,大是大非不能犹豫彷徨,正道沧桑应当是追求的理想。

列车终究要驶向终点,虽然我们的旅行不是一帆风顺,但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少留下一些遗憾。人生的旅途其实十分短暂、匆忙、有趣而又无奈,如果我们该做的都做了,该说的都说了,我们尽力了,我们也就无悔于这趟人生的旅行。

在终点站的大厅聚集的人们,其实都一样。这里没有贫富差别和贵贱之分,没有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这里是人人梦寐以求的极乐世界,这里是真正的人间天堂!

点评摘要:

晨旭:生命列车,承载着亲情、爱情、友情,感恩这些流淌在血液中、渗透在细胞里的真情,生命列车会一路轻载、呼啸向前。反之,一路障碍、随时脱轨。欣赏月亮兄台美文!

散文的散文7:散文人生

文/俞东升

人生百态,各有其帅,用文学体裁来譬喻,很真切:有些人的经历如小说,跌宕起伏;有些人的生命如诗歌,激情四射;有些人的生活如戏剧,高潮迭起;有些人的状态如散文,绵延悠长……

我的生命处于何种状态,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我的人生不是小说。因为,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的人生注定不会出现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会有痴男怨女的纠葛,更没有爱恨情仇的困扰,当然也就没有大喜大悲的结局——缺少了这些小说要素,我的人生写不成一篇小说,即使是微型小说也写不了。

我的生活也不是诗歌。因为职业的缘故,每天与乡下朴实憨厚的孩子们在一起,没有月落乌啼的惆怅情感,没有唐风宋韵的浅吟低唱,没有起舞弄影的优美典雅,有的只是朝九晚五的刻板生活,批阅不完的琐细作业,绞尽脑汁的课前准备,还有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流水一般的学生……乡村教师既要当知识导师,又要做生活保姆,而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与诗情画意有些“不搭界”。

当然,我的生活更不可能成为戏剧,缺少舞台上的华美灯光,也没有豪华乐队的伴奏,更没有观众的喝彩与尖叫。我的人生脚本只能写得平平淡淡,庸庸碌碌,没有一丝涟漪,没有一处波澜,当然也就没有震撼人心、一鸣惊人的舞美效果。

想来想去,我只能说,我的生命是一篇散文,而且是一篇小散文,更像是自己常写爱写的一些随笔式的小散文,内容平实,格调纯朴。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的确,我的生命状态非常“散”,每天的工作时间就如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的内在精神却是“聚”的,精神丰满,内心凝聚。对于工作,我凝心聚力,尽心竭力。

散文人生如同一杯茶,一杯浓淡相宜的茶。散文人生,有点散漫但并不浪漫,喜欢随心却并不随便,有些诗意却并不诗歌。吴秀波说:搞笑,我们是认真的。狗尾续貂一句:教书,我们是认真的。不论是教哪一门学科,无论是对待哪一位学生,我都会认真负责,不负我心。这是我的散文人生的一条主线,也是散文的中心,一百年不动摇。而业余时间我的爱好却是散漫的,读书,写字,上网,种菜。虽不是很“雅”,却也不俗。我常常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看山花烂漫,看小桥流水,看云卷云舒。散文人生里,我时而匆匆行走,时而驻足欣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曾经的埋怨激愤,变成了现在的心平气和;我从当年的苛责纠结,变成了如今的心怀感恩……

散文人生,既是春华秋实的美艳和丰满,也是夏荷冬松的馨香与从容。

散文的散文8:父 亲

文/龙天尧

父 亲(散文)

龙天尧

我是在部队的一次庆功会上认识那个很帅气名叫夏子的老兵的,那时面对众多记者的采访,夏子很少谈及自己立功受奖的经历,然而,当我问他此时此刻想到了什么时,他便不假思索地说他想到了他的父亲,说这话时我看到他那双明亮的眸子里早已闪动着两颗晶莹的泪珠,于是,在庆功会后,我和夏子慢慢地走在部队营房里那些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上,夏子就为我讲述了关于他父亲往昔的那些故事——

父亲早先是川江边的一个货郎。印像颇深的是从我刚懂事时,父亲就一边担着我,一边担着日用百货走村串寨卖货。那时家里很贫困,由于母亲栽田种地卖不了几个钱,所以赡养祖父、祖母及姐姐读书的学费和我们一家六口人的所有开支,就几乎全靠父亲肩上的那个货郎担了。而多年以后,当我也上学读书的时候,父亲肩上的那个货郎担就显得更为沉重了,但无论生活怎么艰难和困苦,我几乎从未见父亲落过眼泪,然而,有两次父亲却在我的面前落下了眼泪……

想起来那似乎是一个春节前。那天早晨父亲临出门时叫母亲和姐姐先去祖父家准备过年的年货,待他下午卖货回来时去商店里为我们每人买一套新衣后带我一块过去。可是,那一天直到很晚了父亲依然没有回来,那时年幼无知的我还不曾会想到父亲一人在外会有饥寒与病痛,只是天真地想:父亲今天的生意一定会很好,父亲回来时也许会给我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或是给我买来一支漂亮的玩具手枪和一套新的衣服——那时未谙世事的我对幸福的奢望仅仅是拥有一支漂亮的玩具手枪或是一套新的衣服!就这样想着想着,自己竟仿佛真的已经穿上了那一套新的衣服,内心随即产生了一种美滋滋的幸福感,但随着肚子的咕咕叫唤以及夜晚的来临,我的那份幸福感便荡然无存了。那时我站在小凳子上从窗口里往外看时,只见邻居的家里早已是吃过年夜饭开始洗碗了,然而,当我回过头去看到早晨父亲临出门为我留在饭碗里的那几个又冷又硬的馒头时,心里便猛然涌起一股巨大的凄凉感,眼泪就随之哗哗地淌落下来……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他晚上回来时见我不知什么时候竟在地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一半没有吃完的馒头……父亲说这话时我看见在他的眼眶里早已噙满了一汪泪水——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父亲出门卖货时由于旧病复发而倒在了路上,是一个好心的老农把他送去了乡里的医院。然而,躺在病床上打着吊针的父亲心里想着的依然是独自在家的我,为此,他在吊针刚打完吃了一些药后就往家里赶来了……

父亲第二次在我的面前落泪是在我参军前一年的那个冬季。那时我因为受寒而引发了高烧躺在床上,但由于父亲外出卖货还未回来,母亲和姐姐就哭得没了主意。当夜晚父亲挑着货郎担回来得知我病重时,他当即拿上电筒背上我就往乡里的医院赶去。那时父亲只穿着薄薄的一件单衣,而那个冬天的夜晚北风却如刀子一般呼呼地刮着,父亲似乎并不知道寒冷,他还常常呼唤着我的乳名并给我哼唱一些川江边的号子和童谣,就这样,父亲几乎是小跑着直往那条通往乡医院的山路赶去,而那条十多里的山路却是沟壑纵横、悬崖峭壁和布满荆棘白天也非常难走的路啊!直到父亲看到我打完吊针高烧退下的那时,他才长长地喘了一口气并疼爱地望着我忍不住落下了一串串的泪水,而那时他的双腿其实早已被荆棘划得伤痕累累流着殷红的鲜血了……

一年后我初中毕业了。那时我在县城里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他的父母都在劳动局里任职,当他们知道了我们一家的贫困后又恰遇某单位正在招工时,他们就费了很多周折为我谋了一个名额,正当我幻想着在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后,从此就可以减轻父亲肩上的重担并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时,那一年的冬季征兵开始了。有一天父亲对我说:“夏子,你还是到部队去吧,你看现在边境那边的形势很不安宁,常常有一些事情发生,爸妈都知道你是天底下最好的孝子,但现在部队里可能更需要你们年轻人,并且我已在武装部里为你报了名……”后来我就远离故土来到了云南边陲,一年后我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由于部队的需要我又被转为士官……

夏子讲到这里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对我说一句话,我以为他为我讲述的关于他父亲往昔的那些故事就是上面这些了,正当我准备收起采访本时,夏子却突然说出一句无头无尾的话语:“我很怀念我的姐姐,但父亲竟然一年多都不告诉我姐姐不在的噩耗。”说这一句话时,我才发现夏子那双明亮的眼眸里其实早已噙满了泪水,于是夏子就哽咽着继续对我讲述关于他父亲往昔的那些故事——

我至今还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次我参军时姐姐送我离开故乡的情景。那时姐姐早已出嫁并有了一双儿女,尽管她们的生活依然很贫困,但她却在我参军离开家乡的那天早晨把100元钱悄悄地装进了我的上衣口袋里。我知道那100元钱是姐姐卖野菜攒下的,那时候一筐野菜也卖不了几个钱,可想而知,那100元钱将是姐姐经受了多少个风吹雨打才攒下的啊!那时姐姐就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道:“夏子,你安心的去部队吧,爸妈有我照顾呢,在部队里要好好干,争取多立功……”夏子悲恸地对我说道:“我实在没有想到姐姐那次对我的送别竟然成了她和我的永别……”

那是参军后第三年的一个秋天,我终于获准回乡探亲,那时我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点津贴并为父母及姐姐她们买了御寒的冬衣,但当我回到家里之后始终未见姐姐的身影,而每每我向父母问起姐姐的消息时,父母就总是搪塞说姐姐外出了,直到有一天我坚决要去姐姐家里去看望姐姐时,父母先是躲避着我的目光,继而又默然无语,但我似乎发现父母的眼角里早有点点泪痕……于是,在我的追问下,沉默半晌之后的父母才噙着泪水告诉我姐姐其实在一年前就不在了——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姐姐去川江边的山崖上挖野菜时,不慎失足从山崖上摔下而落入了滔滔的川江里……父亲说他之所以一直没有告诉我这个噩耗,就是怕影响我的战备工作和不安心在部队服役……

后业由于家里修房,原来就拮据的父亲更是负债累累。这些年来我通过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点津贴,原想为家里尽一点小小的孝心,让父亲把债还了,然而,去年我回家探亲时装在身上的所有钱款却被扒手偷走了,当我回到家乡看到父母向我迎来的身影,想着我多年来不能很好地照顾他们俩位老人,如今又两手空空不能给他们俩位老人一点点补偿时,我万分歉疚的心不由得一阵阵地疼痛,使我禁不住泪如泉涌……而更让我痛楚的是,当我探亲假满返回部队的那一天早晨,父母一直把我送到了川江边上,那时,母亲就总是啜泣着紧紧抱着我而不肯松手,她总是喃喃地自语着:“夏子,不要走了,不要走了,妈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妈真舍不得你离开啊……”而那时的父亲似乎很平静,他还微笑着对我说道:“夏子,你安心在部队里好好干吧,要争取多立功不要惦记着家里……”说到这里,父亲又把600多元钱放在了我的手心里,然后把头扭过去默默地望着缓缓而流的川江——我知道那时的父亲是不想让我看到他落泪的样子,而他是把泪水掩藏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流淌啊,因为透过他背对我而抽动的双肩,我依然看到了他掩藏不住的那一串一串的泪滴……夏子讲到这里抽泣着再也讲述不下去了……

几天后我把夏子和他父亲的故事写成一篇《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告文学并在当地的报刊上发表出来,之后我又把刊载有那篇报告文学的所有报刊寄给了远在四川乡下的老夏,多日后老夏给我寄来了一封长信,他在信中对我说道,他希望夏子能早一天找到一个相亲相爱的妻子,让他们能早一天抱上孙子,等孙子长大了,也要像夏子那样去绿色军营……读着老夏的那封长信,我的双眼模糊了,激动的泪水总是禁不住而一颗颗地滚落下来打湿那页长长的信笺,透过那封长长的信,我仿佛看到了老夏慈祥的目光——他们都是一些淳朴善良的人啊!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日,当我流着泪水好不容易把老夏的那封长信认真读完的时候,正有一队士兵打靶归来路过我的窗口,望着那些战士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和矫健英武的身影,我就再一次想起了夏子,而那时就有一支抒情的歌儿从那队士兵里面传来:“说句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恋那个梦中的她。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那歌声抒发着战士们眷眷的思念,直到那时我才深深地感悟到: 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里,正因为有了众多像老夏那样的父亲,有了众多像夏了这样的战士,我们才有了这么多的幸福与平安!

多日后,当我再一次把夏子和他父亲的故事写成一篇名为《大山情怀》的散文寄给杂志社的好友时,没有几天他就给我打来一个电话,他说他们的主编在流着泪水读完我写的那篇散文后,当即决定要把那篇散文破例刊于当期杂志的头条,他要我补寄一张夏子父亲的插图,他说我的那篇散文如能配上夏子父亲的插图一并刊登出来可能会打动更多的读者,然而,我至今未见过夏子的父亲——那个远在川江边的老人,更没有他的像片,当某一天我去一个画家的画室里准备请他为夏子的父亲作一幅画时,我突然看到他挂于画室上方着名画家罗中立那幅用超级写实主义手法创作并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一等奖名为《父亲》的经典名画,我想,夏子的父亲不就是这幅画里的那个老人吗?那时,凝望着那个汗水从眉毛上往眼里滴落,指甲里有土垢,脸上那些纵横交错的皱纹就仿佛黄土高原的沟壑、苦难而老实巴交的老人,我就在内心深处饱含深情地喊了一声:“父亲!”然后就禁不住的热泪盈眶……

?电话: 13769370199

电子邮箱:lty13769370199@yahoo.com.cn

散文的散文9:读胡煜君的散文

文/孙天才

我是不能再拖了,再这样拖下去,就对不起煜君了。他是十月初将书稿发来,而已临近年终,我还未曾动笔。应人事小,误人事大。有一天,我们在路上碰见,我问他准备得咋样了?他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便觉得有一种深深的歉意。

说实话,为人作序,我本不该应承,但煜君总是称我“师傅”,再三推辞,就有点虚与委蛇的意味了。我与煜君有缘同事一年,也陆续看过他一些散文,也鼓励他整理出来。这个小兄弟是坦诚可交的。

煜君的这本散文集最初名之《紫陌花开》。他曾对我说,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喜爱文学,曾成立过一个文学社,有社刊,他是主编,也是主笔。从那时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从安康到西安,他总是怀着一个梦,春播夏耕,坚持创作。现在,他把他多年浇灌培育的花朵收拢在一起,也如捧着一个五彩斑斓的花篮奉献给这个世界。

第一束花开在“懵懂青春”。首篇是《写给父亲的汇款单》。那是他到西安上学后,收发室的黑板上每天都有很多名字。但在“那块黑土地上盛开的白菊花”中,却总是找不到自己。终于有一天,他在花丛中找到了自己。虽然那张汇款单只有两位数,但他却把那“纤细的小花”紧紧贴在胸口。他知道,那是父亲锄禾日当午的微薄收成,那是父亲在月光下割簚编席编簸箕的汗滴。虽然在别人眼里,这个数字小得不屑一顾,但“我却不希望有三位数的丰润,就像我不屑于甲等菜的诱惑,不屑于羽绒服、夹克衫的潇洒与飘逸。”在初涉人间的懵懂青春,一个的少年能有这样“沉重的呼吸”,能有这样“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心志,其青春也当是壮丽美好的。有一句话叫“一具体就深入”,文字都是用细节的丝缕编织成的。煜君从父亲的一张汇款单打开心灵的窗口,并渐渐触摸到生活的深处,是很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的。

第二束是“至爱亲情”之花。有一篇文章叫《母亲的泪光》。他说:如果有人问我,人生你最怕什么?我会回答,我最怕看到母亲的泪光。他写了母亲的第一次流泪。那是他上三年级的时候,因为爬树玩耍摔断了腿骨。在接骨的剧烈疼痛中,他看到母亲背过身在悄悄抹流泪。但这种剧烈的疼痛并没有换来好结果,乡村的大夫将骨头接错位了。父亲和母亲抬着担架徒步几十里山路,又将他送到县医院。重新手术要将错位的骨岔敲断,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渗出来,他咬紧牙关挺着,而这疼痛却像是发生在母亲身上,母亲的脸扭曲着,一次次背过身去抹眼泪……而今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母亲总是在笑着叙说中,而他却还是禁不住流下泪来。

还有,第一次高考落榜后,他自觉无颜面对爹娘,一个人跑到百里之外的工地上做小工。母亲四处寻找儿子,快开学了,母亲想让儿子继续复读。终于有一天,在那个堆满钢筋水泥的工地上,他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用双手遮着阳光……他一把扔掉了手中的铁锹,呼唤着向母亲奔去。母子相拥相抱在一起,哭声撼动了那片天地……这两次流泪,让他刻骨铭心,也让他发誓今生不再让母亲流泪。

在这一章,他还写了《今生最欠是父亲》,也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记得有人说过,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那种童年时期的人生体验,是文学成长的酵母,是持续创作的永恒的营养源。我同意这种说法,煜君也是这样写文章的。

第三束花开在“吾师吾友”中。有一篇《想念恩师》,是写他的几位老师的。一位叫梁芳,是他的小学老师。他那时迷上了课外书,梁老师说了几次,他都不在意。有一天,老师把他的课外书没收了,领着他来到他家。煜君用这样一段话来表达梁老师的殷切之爱:别人都说我爱他胜过爱亚东(梁老师的儿子),那是因为亚东有爷爷、奶奶和他爸带着,条件比煜君好得多,我爱这个孩子,是怕孩子这样下去把前途耽误了。隔着屋门,煜君听到了这句话,也将这句话深深记在心里,这句话改变了他偏科偏执的性格。

还有李道兴老师,家住在学校附近。为了给学生腾出更多时间,他让煜君住到他的宿舍,自己每天骑着自行车风里雨里奔波。煜君家里条件不好,李老师还买了点心饼干,让他晚上熬夜时补充营养。还有彭忠老师,板书写得很漂亮,也教他们练书法。但煜君心静不下来。彭老师在他的写字本上批评:无论做什么事必认认真真、聚精会神才好,静观自得呀。这些老师的崇高和教诲,让二十多年后的学生至今想来,依然觉得恩重如山,如阳光般温暖。

第四束花开在“且行且思”中。就说《我是农民》那一篇吧。煜君的儿子吃饭时把米粒洒落在地上,他教育孩子不要浪费粮食。说如果你爷爷在这,会把米粒捡起来吃了。父辈人“打牛千鞭,不见白米一颗”的艰辛他是深知的。他写道:在都市生活已17年了,我似乎还秉持着农民的本性。在街上遇到拉货捡破烂的下苦人,我会上去搭把手。而当看到城管人员掀翻菜车折断秤杆踢打商贩的行径时,我会热血上头以身阻拦……煜君是疾恶如仇的,他有一颗悲悯的心。

他喜欢回老家,但儿子不情愿。说一回老家就弄土,有啥意思?他正颜教训儿子:人就是土做的,土是咱的命根子。你爷是农民,你爸是农民,你的身上也有农民的基因,你也是农民。做人不能忘了根本。煜君是喜欢农民的耿直厚朴和诚实的。他做人做事的风格也是“酒必斟得端不起来,饭必盛得冒了尖尖,吃到最后碗底还捂着一块肉”。他是可以做老朋友的那种人,他的文字也是可以长久咀嚼品味的。

还有“岁月留痕”中的那些花朵,“艺海小语”中的那些花朵,都很鲜活,很优美,很有思想光芒,很见文字功力。难忘那一次次有风如蝶的心灵感动,也难忘那些大地上的醇厚和留在手中的书卷芳香……

当然,我也给煜君说过,他的名字中有“火”。无论做人做事做文,火候都很重要。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升华的过程。煜君还年轻,刚届不惑之年,我期待着他的散文的炉火纯青。坚持下去,必有更灿烂的光华。

散文的散文10:秋(散文)

在夏梦里悄悄地来,带着浪漫蝴蝶的舞姿,真羡慕你啊,自然丹青的妙手!你的悄悄的来,正如你悄悄地走。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浪漫的秋思。

红叶,你这秋的精灵,我不知道,你用多少浪漫的情思,染红了她的梦乡?你用心描绘的向往,在风的手指上,轻轻地抚摸我忧伤的脸庞。

你看吧,柳梢微黄,向南飞的雁,轻轻挥手,呼唤,渴望,今秋一别,来年,我们还能再相逢吗?曾经热烈的相聚,化作美好的向往,在露珠的明眸里,绽放人间的纯洁与温馨的怀想。

我们去看花儿吧,那遍地黄花,依然幽香。这时候,似乎就没有蝴蝶的陪伴了吧,但是,草却很多情,一连下上几天雨,那草儿就疯长,当你不在意的时候,已将你团团簇拥,花儿虽好,但没有草的陪伴,照样凄凉。因为有爱,你就不觉寂寞,你说是吧?

春看百花秋望月,这时候的月亮,似乎就特别的多情,把那无尽的思念,用星星眨眼的方式,读给你听。也许吧,月亮的承诺,大致上最浪漫的就是祝福的语言了。风是爱的信号,只要轻轻地吹到你的脸庞,抚摸你的发梢,你就会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居然如此牵挂你,你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是吧?

想想山谷清亮的小溪,那是你纯洁如初的浪漫情怀吧,这一路欢歌走来,记忆的浪花,在心田写着温馨的诗行。

自由的风,就像你美好的向往,也只有向往,才是最自由的风。这时候,你可以抛开所有世俗的偏见,纵横驰骋,想你最想要的,自在,无拘无束,唯独此刻,你的心才会长上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如是,你感觉如何,幸福吧?拥有瞬间的美妙,就像冬夜春梦一样。

事实上,秋才是春真正的序幕。你注意到了吧,有些花的信息,其实在秋天就发出了。比如迎春花,反正我已在我家花盆里的迎春花枝上,读到了谷粒那么大的花苞!

散文的散文11:散文是上帝半睁的眼睛

文/刘青仁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散文是掠过原野凉爽的风;在漫漫长夜里,散文是亮在远方忽明忽暗的灯;在春花烂漫时节,散文是百鸟的鸣啭;在严冬极尽自己的肆虐,散文是响在大地上空的春雷声声。

当山崩地裂,洪水涛涛,瘟疫蔓延,生灵涂炭的时候,散文是天地间沉郁的叹息;当火光冲天,大敌当前,千钧一发,狂澜即倒的紧急关头,散文是庄严神圣的呼号和动员令。

散文是悲伤者的泪,是欢快者的歌唱,是失意者的喃喃自语;散文是弱小者遭受欺凌后的哀哀叹息,是仁勇者路遇不平挺身而出的愤然抗议;散文是孤独者静夜窗前的绵绵细雨,散文是忧思者不眠中遥远的思绪。

散文是不甘沉沦的心灵在精神的王国里踽踽独行留下的足痕,散文是飘逝的往事在天地间化作的精灵,散文是人类对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的双重关照,散文是上帝半睁的眼睛……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散文是掠过原野凉爽的风;在漫漫长夜里,散文是亮在远方忽明忽暗的灯;在春花烂漫时节,散文是百鸟的鸣啭;在严冬极尽自己的肆虐,散文是响在大地上空的春雷声声。

当山崩地裂,洪水涛涛,瘟疫蔓延,生灵涂炭的时候,散文是天地间沉郁的叹息;当火光冲天,大敌当前,千钧一发,狂澜即倒的紧急关头,散文是庄严神圣的呼号和动员令。

散文是悲伤者的泪,是欢快者的歌唱,是失意者的喃喃自语;散文是弱小者遭受欺凌后的哀哀叹息,是仁勇者路遇不平挺身而出的愤然抗议;散文是孤独者静夜窗前的绵绵细雨,散文是忧思者不眠中遥远的思绪。

散文是不甘沉沦的心灵在精神的王国里踽踽独行留下的足痕,散文是飘逝的往事在天地间化作的精灵,散文是人类对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的双重关照,散文是上帝半睁的眼睛……

散文的散文12:小城

文/佳凡

小城(散文)

宝应佳凡

宝应是一座小城 .

在二十岁以前,只闻其名,没见过其城。只听说楼房很高,马路很宽,汽车很快,人很多,人们穿得很漂亮…… 我家住在农村,离小城六十多里,四面环水,交通闭塞,大多数人孤陋寡闻,谁去了一趟小城,便是了不起的人物了,他们总是把县城说得跟天宫似的。

于是,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小城的故事如天方夜谭,对小城的繁华与富足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和向往。

十几岁的时候,我们村里从小城派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男教师,听说是一个被打倒的坏人,曾经做过大官。这里是天高皇帝远的偏远水乡,在大部分都是文盲的农民的心里,分不出好人坏人。从他的言谈举止观察,都觉得他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没有什么神奇的,"有一天,白发老师拿出几只火柴盒放在讲台上,给我们做示范,概括县城的摸样:"呐,这火柴盒底下装几个轱辘就是汽车,再看,把这几个(火柴盒)堆起来就是楼房,这就是城里的样子。"

他的比喻贴切、形象,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不过,有点单调,大家多少有些失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去小城是很平常的事了,并且几年后我在这里住了好几年, 感受到小城的一切比我们所有同学想象的内容加起来还要丰富。

我徜徉在宽阔的马路,悠静的小巷,不由感叹现代与古典结合得相得益彰。

城西,古运河静静流淌,叙述着千年的人和事;城东,高速公路川流不息,奏响现代化的乐章。一东一西,象两根华丽的绸带,蜿蜒飘逸着,而小城似花团锦簇的轿子,人们抬着她向前飞跑;一东一西,连着祖国的万水千山!

时间住久了,小城的故事和传说便象璀璨的珍珠,一串一串被我穿起来,慢慢把玩,细细品赏。

一宿湾、二仙桥、泰三殿、宁国寺(四)、五条街、六公馆、七个汪、八宝亭……小城自古文人墨客汇萃,商贾云集。经过千年沉淀,名胜古迹抬头便是,美丽传说想听就有。

二仙桥在城里闹市区,离古运河只一两里路。为了探寻二仙桥的历史渊源,便独自去实地考察了一番,享受历史的神秘感和震撼力。

闹市区高楼林立,十字路口车水马龙,广场上晨练的人们随着音乐舒缓的节奏翩翩起舞;小巷里,青石板铺地,芦苇编的篮子里放着菜农们从田里采摘下的瓜果时蔬,晶莹的水珠衬托着它们的鲜嫩。

见识了大街的现代与繁华,小巷的古朴与宁静。可是我东张西望,就是找不到二仙桥。连一条小河也没有,更别说桥了。

垂头丧气回家,不禁有点抱怨。房东老人呵呵地笑了:"没有见到桥吗?哈,这就对了,二仙桥妙就妙在走在桥上不见桥。你别看十字路口楼高、车多、人涌,你知道吗?这些建筑的下面哗啦啦流着水呢。"我有点惊异,老人说:"十字路口北面是大仙桥,南面是小仙桥。相传荷仙姑和张果老就在这里做过小买卖,卖了好长时间卤菜呢。你应该知道的,荷仙姑可是我们地地道道的家乡人喽1

老人的语气里充满追忆、神秘和自豪,又说起了另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老农鹤发童颜,一手提鸡,一手提鸭到小仙桥来卖,有人问他:老大爷,您这鸡、鸭怎么卖呀?老人说:卖鸭留鸡(刘基)。正在说话的工夫,老人不见了,左右找寻,不见人影,大家猛醒过来:卖鸭留鸡,刚才那个白胡子老头不是明朝开国军师刘基又是谁呢?都认为是仙人下凡,纳头便拜,嘴里念念有词:刘基大仙托福,刘基大仙托福啊!你说这二仙桥是不是仙人常来常往的地方?"

"真的?"我身上的毛孔有点紧缩缩的,又有点兴奋。

"我也是听上辈人说的,不过,不管有没有,说明我们这地方是有灵气的。"老人固执地说:"从古自今,我们这里出了很多能人是不假的。"

我想,也是啊,既然一个二仙桥就有这么多说辞,小城有那么多名胜古迹,说明这里确实是一块吉地了。于是我探寻了很久,终于理解老人说的另一句话:踢一块砖头就是一个故事啊!

小城自从秦朝建县,到了唐朝上元二年(761年),真如尼姑梦中得了八样宝贝,献给代宗李豫。从此,国泰民安。于是,代宗皇帝改上元三年(762年)为宝应元年,改安宜县为宝应县。有趣的是,这时传入日本的象棋,也被日本人唤做"宝应象棋".宝应一时名扬四方。代宗大悦,在真如居住地一一宝应县城南街建"真如寺",后建八宝亭,以纪念得到八宝,国泰民安。

这里出了很多全国顶尖的人物:经学大师刘宝楠;文坛霸才之建安七子陈琳;画坛巨匠陶成;京剧鼻祖高朗亭;蒲松龄在这里写下了<聊斋志异>;隐蔽战线的传奇英雄华克之……少年周恩来读书的声音还回荡在悠静的小巷里。置身其中,不由得自己也慢慢高大起来!

小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多少成功与辉煌。传统工业和高新科技强强结合,世界顶尖企业在此安家落户;中国荷藕之乡的美名天下传扬,藕粉以它肌肤般的嫩滑,山泉般的清冽,雪花般的洁白,明清时就被誉为"鹅毛雪片".

这真是:鹅毛雪片七百年,小城自古多先贤,芙蓉(荷花)安家择吉地,安宜一夜变宝应!

微风送来乡村清新的空气,《九九艳阳天》(柳堡的故事就发生在宝应)的歌声溶化在绯红的晚霞里。

小城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温馨的庭院里,在楼房宽敞的阳台上,干净的马路边,杨柳垂垂的河岸,摆上生活的美酒,细酌慢饮,尽享天伦之乐!

霓虹灯在大街小巷 亮起来了,大运河上轮船的汽笛和白帆船上的船工号子声,和着从高高的电视塔传出的旋律,在小城回荡着,回荡着……小城的夜生活开始了。

尽情地唱吧,尽情的跳吧,甜甜地睡吧,小城人,明天的黎明还等着你们呢!

散文的散文13:书斋生活

文/远观

偶然在散文里读到过原来的作家喜欢喝茶。一本数握在手里,然后开始品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也做过这件事情,却没有什么所得的东西。秋天的时候,肃杀的气氛是少不得的。前几年在襄樊,那里的气候湿润,我又住在一楼,所以寒冷的时候,肩背就开始疼痛,加上快乐少而忧愁少,许多人见过我写的文章,都说我的文章似乎比我的岁数要大的多。我知道,这似乎是岁月的磨砺。回到承德,看见六叔七叔研究国学,也曾讲六叔讲到承德的故事,他说什么苦都吃过,其实要在人前显贵,背后要做多大的努力呢!

我也是农村人,有一阵子在河北农业大学学习信息管理,但是那不是我喜欢我的专业。我应该读中文系,可惜不是中文系,全凭自己的那点悟性在写文字。我有时候不知道这写文章的技术是哪里学来的。我读自己的两本散文集,开始看着自己过去写的文章,不由得拿起烟卷吸了起来。我是喜欢抽烟的,也喜欢独坐在角落里思考。窗棂没有的日子,我就到外面去转上一转。我开始琢磨自己的生活。平日在承德,小聚会是有的,但是我却喜欢坐在旁边淡淡的吸烟,承德聚会谈起文学的少,谈起来也是一些很简短的语言,然后就开始歇火了。我这么说,是我真实的感受。真正的写作者大概是学院派的最有时间,因为他们主要的研究方向似乎很明确,而我所写的稿子不过换的微薄的稿费。拿字换钱是不好讲的。

初秋的凉气慢慢地袭来,北方的温度降得很快,似乎秋天只有那么二十天,这是多么可怜的事情呢。我不喜欢寒冷,在北方,寒冷的时节要来到了。我有时候写起文章来似乎觉得身体还哆嗦下。

天气是冷了,我回到承德,继续体验这样的生活,多少年之前,我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打算。但是这十年里,我却和文学联系在一起,但是除去文学还要有自己的主业,因为即使书再值钱,钱也是不够花费的。

中国作家尤其这样,我自己做着传媒的事业,偶然歇起来我就写起来了。写文章的时候需要安静,我喜欢漫步在大路上,新华书店,还有在人群中,在人群中,没有一个能够看得出我是写文章的,我在新华书店,有时候读读自己的作品,有时候没读多少就出去了,母亲打来电话说,今年乡村的板栗涨价了,大概八元一斤。我说,那自然好。我写的很多文章里大多有着深厚的乡村情节,我写大块地村,写过南山,且大都发表了。

秋天确实到了,我漫步在城市的大路上,这种漫步的姿态多少有些没心没肺。多少有些自我安慰的感觉。前几日和郭秋良、白德成老师在玉壶春喝茶审稿,我还在说秋天到了,这种凉气是我几年都没感觉到的。书柜上放着的数不过数十本,我这一路搬迁,遗失的书很多,但是有时候少不了去购书,所以平日里,我的书斋生活就出现了。

就写到这里,我知道这篇文章又说多了。

散文的散文14: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

文/和谷

近年我常住乡下,观察父老乡亲的生活处境,从史志中梳理乡邦文献,试图描摹百年故土真实的面孔,乡愁便滋润了笔下的文字。

愁,把秋放在心上,是心里牵挂着成熟的庄稼。人生如四季,青春不再,老之将至,想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愁,忧也。不仅仅是为旧时的窑洞瓦屋,或石磨油灯,或牛圈猪栏唱挽歌,更是思考,如何在都市物欲膨胀、道德滑坡的现象之外,重温农时节令、风土民俗,找回简朴的纯真和善良的心性,贴近大自然,回归从容与自在的心灵。尽管有“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但心里是宽慰的。

乡土,是与城市相对而言的。有乡才有愁,而没有老家的都市情感失落者的乡愁,是远逝的熟人社会的记忆,是虚拟社会中失落的现实经验。环境的差异,促成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态。农二代对农事已感到陌生,乡村知识分子找不着北,关乎食品安全的农牧业屡受质疑,不啻一场社会灾难与危机。文化传统和价值伦理的复归,是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生履历中的招魂曲,从而明白你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到哪儿去,这依然是对土地的情结,人之初的情结,是对先贤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敬畏。

陶渊明种豆于南山,埋下了乡愁的种子,梦境《桃花源记》传诵至今。诗佛王维身在官场,心存自然,在辋川山水间修身养性,是一种生命本真。我曾客居海南岛,尤能体悟到唐朝李德裕“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的诗意,连小鸟都依恋故土,何况怀乡之人。苏东坡也在海南岛待过四年,诗曰“我本儋耳人”,却死在了归乡的路上。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愁书写的开启者,有对已逝美好事物的眷恋,更有自我认同的断裂。我的老师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是新中国勘探者的墓志铭,在他晚年时我陪他重返故地,万人帐篷城已被风沙掩埋。时下常在博客中与旅美的老友刘成章照面,其《家山迷茫》有如泣血的歌唱。

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更应该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不应该是过去时,而应是现在时和将来时,有闪回,是原生态,是写实,非虚构,也有梦想。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是情感归依,同时也是物质文明的取向。留住乡愁,保存乡村文化记忆,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脉,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

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现世的关联,散文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这是中国散文传统的审美特征。一部现当代散文史,是时代精神原乡的缩影,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所书写的。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这也正是生活艺术的本质。

笼统称为散文的打趣、插科打诨、逗乐文字多见于微信、博客,它们远离中西散文的传统审美特征,呈碎片化语境,导致群体阅读记忆的丧失。当然也不可否认,仍有思想敏锐、文采清丽、风格优美的好散文在新秀的笔下,于一片迷茫的泥沼中透出光亮。衡量散文作品优劣的标准有很多,但有一点,好散文应是由文化基因与经验所衍生的。散文的经典化要经历淘洗与提纯的历史进程,但往往是在一片喧嚣之后。

散文的散文15:现代散文“白马湖派”论要

文/朱惠民

(一)

白马湖散文作家非有意立派。白马湖派的得名,从根本上说,主要是这群人能够拔戟自成一队的创作实绩,并得到世人的推重所致。其最大的成绩,乃是现代散文的创作。在 20 世纪的 20 年代,以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为轴心的一班散文家,创造了一种独标高格的文学样式——“白马湖散文”,体现了现代散文的崇高境界,由于那些文字文格洁净、文味清淡如白马湖的湖水,加之以作家此时都在新文化运动的“驿亭”——浙东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又在宁波省立四中)劳作与生活,故被称为现代散文 “白马湖派”。

独特的风味或风格是维系流派生命的血脉,“味”重于“形”也应是适合白马湖派的(对待组织形态不甚严密的流派,“以味不以形”之变通,不失为一种研究之法)。这是因为风格特征是文学流派的本质,也是流派的生命所在。就散文白马湖派而言,究竟能否算是一个独立的文派,其关键在于对其整体创作风格的确认。而围绕流派风格的形成,就有时代思潮、地域人文,乃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甚或彼此相仿的人格类型等因素,其中流派风格当为主要基因。

(二)

白马湖散文的别有建树,是因为可与语丝派比肩。“白马湖之群”与“语丝之群”,两者有相承的一面。然它不是“语丝之群”的旁支别系,而是“别开门径”的一派,虽有联系,但当是“土生土长”的。1991 年发表的拙文《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对此作了专论。(1)当代散文家金梅在1992年(7月号)的《散文》上,发表《白马湖派散文家》与之呼应。文云:流派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产生和存在于特定时空和人际关系中。从这个意义上判别,白马湖派散文家可以包括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冯三昧、方光焘、刘薰宇等几家。叶圣陶虽不是春晖中学教员,但也曾在那里作过短期讲学,又与夏、丰、朱、刘等意气相契相合,后与夏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因此,也可以将其暂时(文学流派本是流动不居的)归入白马湖派散文家中。在这派散文家中,夏丏尊可以作为代表。他不但出生在白马湖边,在那里也生活得最久(象山下有他号称“平屋”的居室与书房);其人品、文品与文章风格也最典型。他的观点与拙文可谓不谋而合。在 1994 年出版的拙编《白马湖散文十三家》选编后记 ——《红树青山白马湖》中说:现代散文“白马湖之群”和“语丝之群”已成南北汇合(“语丝”之取名,便是从顾颉刚带去的宁波分会所办的《我们的七月》中找来的;语丝时期周作人又不脱浙东人的气质,赞赏浙东文化的飘逸与深刻,希望写出平水的山光,白马湖的水色),从而构建了二十年代散文鼎盛期以周作人为领袖的清淡小品散文的“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2)这是从现代散文史宏观的维度审视所得的结论。这个很有权威的流派的领袖人物乃是周作人。这从周作人为俞平伯的《知燕草》所写的跋文中似可解说之。周作人曾称俞平伯“为近来的一派新散文的代表,说‘是最有文学意味的一种’。这种文章的特点是: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谈,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 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3)他称赞俞平伯和废名的散文“涩如青果”,其实这也是他所追求的,那意思是说小品散文须有经得起咀嚼的回味的余味。就像他喜爱喝的苦茶,虽然清涩,却久留舌上,意远味长。可见,这一派新散文,实是周作人自己为“冠冕”的“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而它的构成基础,确凿地说,乃是“白马湖派”与“语丝派”。两群之中的串联之人则是俞平伯与顾颉刚(其中俞平伯,他既是语丝派,又是白马湖派。然无论怎么说,俞平伯总归是属于周作人这个流派的)。俞、顾交谊甚笃,1924 年顾曾抄存了与俞平伯的书信五通,钉成一册,题为《与平伯书》,其中 1924 年 5 月 15 日的一封信,连同1918年5月17日的信,俞平伯还发表在《我们的六月》上,而博得周作人的赞赏。1924 年 11 月 2 日,顾颉刚出席《语丝》刊名讨论会,他带去刚于 7月出版的《我们的七月》,当会上大家定名时,顾颉刚读着《我们的七月》里的张维祺的《小诗》第一首:“伊底凝视,/ 伊底哀泣,/ 伊底欢笑,/ 伊底长长的语丝,一切,伊的;/ 我将轻轻而淡淡地放过去了。”提议把“语丝”两字作为刊名,这就成了《语丝》的刊名。可见,语丝派的《语丝》与白马湖派的《我们》在内核和外在上的联系。然而,这两个流派还是彼此独立的。从理论上看,一个文学流派自立的程度,有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创作特征的共性的集体呈现。语丝的随意而谈的文体于自然中透出谐趣与诗趣。“白马湖派”的散文创作,台湾学者杨牧简要地指出,是“清澈通明,朴实无华,不做作矫揉,也不讳言伤感”。(4)基本上抓住了白马湖作家群体的散文风格,宛如白马湖清淡自然、隽永洁净的湖水,他们的散文实显露着趋同的意境。这一风格特征,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朱自清的《春晖的一月》、俞平伯的《忆白马湖宁波旧游 —— 朱佩弦兄遗念》、丰子恺的《山水间的生活》、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洵可谓范本,对“白马湖风格”做出了最佳的诠释。对于“白马湖派”而言,纯粹是由于它是在形成散文创作的艺术共同风貌后得到研究者的推重,其内部并没有富于宗派或团体意识的文件,因而,关于白马湖派散文家阵容的测定,就显得特别为难。尽管他们的本意并不成就有什么派,而实际上师事或友朋的形式也约略概括白马湖派的形态特征。虽然其构成形态较为松散,这种松散性也呈现出一种生机,一种特色所在。这种特色是基于散文家文艺性格与文化理想之共同性而形成的作家群体。

(三)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学流派,白马湖派散文家“自由地发表那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他们作品的题材、风格、语言,却实实在在地满熏着白马湖的浓郁的“土气”,它受着浙东那独特的“培养个性的土之力”的推动。从精神层面说,具有一种平民意识与人道关怀。他们能够把一种诗意融入清淡的文风中,也即兼具浙东土味的自然质性与白马湖风格的清淡隽永。这是浙东地域“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们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周作人语)的一种风格。

白马湖散文属于清淡隽永之体。我们说它淸隽平淡,是因为它充满诗意。诗出于情,情长、味远、意深。虽然,他们各人的创作风格各有自己的个性美,但皆内含着清隽淡泊的共同性的神韵风骨,一种清淡美。这是一种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纯,与初日相映焕的清鲜,如天地所造就的自然,以及同朝气共氤氲的明爽的美。

朱自清散文清丽而细腻,此种“清幽”内蕴着白马湖的“士气”,他的为文虽有某些“造作”之处(“像《绿》《匆匆》等篇,辞藻多,渲染重,与平易、自然的风格大异其趣。这反映了“五四”时期一种流行的风格,并不是朱先生散文的本色”),(5)这是草创期作者文体意识强烈,过分经营“作法”,强调修辞所致,但从总体上看“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具有诗的情韵,诗的意境,诗的凝练,可说是颇具情致的散文诗。夏丏尊《平屋杂文》,表现为具象与情绪兼具,自由中体现精严的技巧、淡而有味的整体特色。此中平淡也有着白马湖的“土气”。丰子恺是独操散文一体的,他的散文自称“随笔”,多为理趣之文,即属于审智散文。其文体,既有传统笔记的风味,又亲炙西方随笔的格调,于中闪烁着智慧的辉光。当别人向着叙事抒情的纯文学方向走的时候,丰却直达智性,构建智趣,独守审智散文。他行文素淡、自然,犹如那袅袅的“香篆”。至于朱光潜、俞平伯、叶圣陶,他们的散文似乎也属平淡之体,其中不乏清顺自然之“土气”。这当中朱光潜羡慕的只是周作人的“清淡”,他推崇“清淡”,意在寻求生活的艺术。而俞平伯散文的发展,则经历了从繁缛到素朴的路。换言之,他的散文的“文学意味”,由秾丽到冲淡的变迁。他的追求“趣味”的洒脱的名士风,隐含着自然适意的“土气”,其由因恐怕是他的白马湖之旅。叶圣陶散文的内容上表现着宁静淡泊的精神,他只用和平的态度,隽永的意韵,极富情趣的笔调,作成精妙的佳构。然这趣味是根植于“泥土”的。(6)白马湖散文作家,各自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所内涵的共同性的风骨神韵,即成为白马湖派的底蕴与根基。

白马湖散文的隽永,其仪容所显示的秀,而内容则注重一个“味”字,平淡之为味,以原味取胜,文之本“味”无穷。唐代的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要“辨于味”。他把“味”放在诗的首位。不辨味,则不足以言诗。这种味,既不是酸味,也不是咸味,而是味在酸咸之外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其实白马湖派散文家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或流连于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之间,或阐述着艺术化的生活,或书写自我的个性,皆使文章之“味”无穷。诚如台湾学者张堂錡所论及的,“以散文美学的艺术风格来论,平实隽永,真而有味,是他们创作的基调,魅力之所在”,(7)自然也是他们的作品的真味。这种味,好就好在:她给你的绝不是生理上的快感,而是心理上的美感。这种美感,妙就妙在:她使你的心里感到甜丝丝的、乐滋滋的,然而你却说不出来。这就是言近旨远、意味无穷的境界,也是隽永之味所追求的极致,以至于明心见性的流露,天然本色的自然呈现。白马湖散文有些篇什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调和优美的辞藻于一起,看似文字瑰丽,外形很美,然而我们感着的“内美”,也还是那样的自自然然,并非是人工的雕饰和涂绘。这是清淡和腴润的对立统一,清淡而不寡淡,腴润而不肥腻。不过是统一于腴润,因而这些篇什本质还是素朴,即所谓“腴厚从平淡出来”也。这是否与浙东人的嗜好与口味有关?浙东人性喜清淡而腴润,此谓浙东吃食知味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移之为文亦是这样。你看“不脱浙东人气质”的周作人,他的文章清淡而腴润。其《〈雨天的书〉自序一》,就是以极短之篇幅达到极淡之美的典范。平淡非枯槁,相反的倒是要腴润。周之作文崇尚的即是清淡和腴润统一之美。初读它会觉得很淡,他用那种平民风和你交谈,感情是淡淡平平的,让你会感着很是闲适,其实不然,细加体味,内含着腴厚的甘美。而白马湖散文的隽味、“土味”,恰是周作人小品散文之冲淡韵味(冲而不薄,淡而有味)的传承。不是吗?周作人的《苦雨》《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以至《乌篷船》《鸟声》多完成于 1924 年至1926 年间,此后仿者蜂起(如钟敬文散文是仿周氏的。王任叔说他从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里走出来的)。而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等白马湖派散文家其时日渐成熟,合二为一,便构成中国现代散文南(白马湖派)北(语丝派)回响与呼应的态势,尔后完成向“文学”提升的文体嬗变。

(四)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是“情种”的产物,可说是万变不离其情,不论是事、景、理为主要特征的散文,均应有情贯穿其中,情不贯,文不立。散文,极言之,可称为情文。白马湖散文,即是情文。作文者的名字简直与他们的情文篇名融于一体,难分难解。提起《背影》、《平屋杂文》、《缘缘堂随笔》、《未厌居习作》,人们顷刻会联想起将自己感情全部浸注其中的作者——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白马湖派散文家十分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1924 年,朱自清针对宁波有人对《我们的七月》的评论,作了回答:小品散文之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并说,此“不可强为”。同年,他在宁波所作的《我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演讲中,又表明自己的创作态度:“觉得感情无谓者,宜节产”。夏丏尊也有类似的意见。他认为文学的特征一谓“具象”,第二是“情绪”,文学作品“只把客观的事实具象的写下来,使人自己对之发生一种情绪,取得其预期的效果”。丰子恺曾指出:“艺术的根本原则,是关切人生,近于人情”。叶圣陶认为“真的文艺品有一种特质,就是‘浓厚的感情’。我们若说这是文艺之魂,似乎也无不可”。感情的冲动,情绪的宣泄乃是白马湖派散文家创作的缘由,作为沟通人我决不可少的洋溢在文中的情感,要求作家由“情生文”“情至而文生”,读者读文才能引起共鸣。我们且不说朱自清读了父亲的来信,感情结郁于中,发之于外,遂成了不朽之作《背影》。即便以夏丏尊的《猫》和丰子恺的《白鹅》所写动物而论,也赋予人的感情,前者可谓一曲深情的挽歌,写的是猫,实为借猫写人,写人的感情;后者是怀着“好比为一个永诀的朋友立传、写照”的深情来写这篇散文。白马湖散文的独特处,就在于作者们把感情的冲动深深地掩埋在心里,谁也无法觉察;从表层看,他们只是平实地写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兴,平淡之极,但平淡之中,蕴藉着深情。他们把真挚的情愫,包容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以清疏平淡的文字出之,有几分动情就陈述几分,既不回避藏匿,也不强为渲染宣泄,故作多情。即使如此,我们读者读文,那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能体察得出,且是他们的,不是旁的什么人的。这就是白马湖散文之所以特别令人动情之处。

散文之为情文,其创作上理所当然地重于作者感情世界的体验、性灵天地的反映,在抓住主观世界表现上,白马湖派散文家似有共通之处,他们都精确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将自己内心世界的体验和表现,置于真实的天平上;二是在这种体验和表现中,不懈地去追求思想的完善;三是在表达这种内心体验的语言形式上,力求美的升腾。白马湖散文就着那些散文家完整人格的根株,绽放出艺文的花朵,感情真,思相善,形式美,真善美浑如同一,这便生了完美的文格,完满了真善美的文艺世界。

尚需指出的是,白马湖派散文家的情文创作,受着周作人的影响与指导。周致函俞平伯,对于发表在《我的七月》上的顾颉刚的散文《不寐》和《信两通》极表赞赏之意:“我觉得最妙者,乃是颉刚自述初恋的文章,其通信亦佳,—— 何不劝其多发表,或找一点给《语丝》乎”。(8)这是因为顾写的全然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读来感觉亲切。周作人在此信里还对金溟若的小说《我来自东》提出尖锐的批评,“最无聊,亦可谓读之令人不快,因完全模仿 …… 我觉得凡仿都不佳,因即是假也。”(9)周作人把自己的意见函告俞平伯,即是希望《我们》乃至《语丝》多发表情文,尤要摈弃仿作,仿者即无真情可言。这是周一贯的创作原则,他在《个性的文学》里直言:一、创作不宜完全抹煞自己去模仿别人,二、个性的表达是自然的,三、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上的共通点,四、个性就是在可以保存范围内的国粹,有个性的新文学便是这国民所有的真的国粹的文学。(10)这些就给了白马湖派散文家指示现代散文创作的重要路径 —— 散文必是情文,它最要紧的是应该抒发真情实感。

(五)

白马湖派散文家的中华文化接受中,有一个颇有特色的标记,即是他们与佛教的结缘,且有“儒说佛法会通之点给我们开示”。(11)故而,他们的散文的清淡风格似与佛缘有关联。——《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对此作过精准的阐论,时至今天仍内蕴并闪烁着尖新的学术创见(后述者皆据此以作伸论)。兹不赘。(12)现就白马湖文派的精神领袖夏丏尊的典型例证,再行厘析与描述。

夏丏尊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他译过《南传大藏经》,着有《本生经故事选》,然他的学佛似在心不在形,偶尔茹素,却不为僧。割不断忧国忧民之念,早期散文展现那种山一般的风骨。然而他的散文总归由清丽转向为恬淡。表现在创作上,佛禅意趣渗透于中,且用佛禅独特的思维方法。《白马湖之冬》即可豹见一斑。文是这样描绘平屋的风的:“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作者不记叙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是何许人,也不祥述自己的“幽邈的遐想”是什么?只是说“我于这种时候深感萧瑟的诗趣”。留下一片空白,好似丰子恺漫画里的“留白”,然后这种“留白”却比具体的描述更能增添读者的想象空间,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给全文笼罩一种清净空灵的氛围。你看,这“诗趣”像清风徐来,山泉汩汩,它最能体现幽深清远、淡泊自然的美学境界。是倾心佛禅令作者在静默观照、沉思默想中感受到“萧瑟的诗趣”。这便是禅趣!这里,如用比、兴显然不行,而禅宗式的含糊玄妙、似是似非、亦此亦彼的表述,则恰恰适切。它朦胧、含蓄、蕴藉,显现了夏丏尊散文清空、淡远的禅境,“无言之美”,反倒把清丽与恬淡谐和地统一在一起。

这种“留白”,还由于作者接受弘一法师的“背光”,信奉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文学观。因为“不立文字”的禅宗到了非用文字不可的时候 ,才用极其简练的字句, 甚或“留白”,以便余出大量的空间,让人去揣摩、去思考,作者这样做,“余意”便是越加丰裕。作者省略了,读者则用想象为他补上了。“真境逼而神境生”,这就是夏丏尊散文禅趣和禅境的妙处。这就是夏丏尊散文禅趣和禅境的妙处。

夏丏尊写序跋也用记叙文,其写法别致得很。如《〈子恺漫画〉序》。序文欣赏丰子恺于佛教的虔诚,更折服弘一法师在清苦平淡生活中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进而领会佛家“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束缚,都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如实观照领略”,由此而深感“这才是真解脱,真享受”。夏丏尊在这里是把解脱和享乐作为“艺术和宗教”的“同一的归趋”来体悟的,悟到了“生活的艺术化”的真谛。这篇《序》,意在展示丰子恺的漫画艺术受到弘一法师的熏染,它与《弘一法师之出家》等弘一题材的散文皆荡漾着佛禅的气氲,多为现代散文史上记人记事的珍品之作。

夏丏尊散文平淡风格的铸成,除本性质朴恬淡外,喜性日本文化中(如俳谐大师松尾芭蕉与小林一茶)的淡远、幽深的品味,且都以禅宗思想为内在灵魂,显然对于他的独操散文一体予以影响,他的为文清澈通明。比之那些刻意雕琢的文章来,自然更耐得起回味和启迪。他的有些作品文笔流转自如,无所羁绊,夹带佛禅的运思方式和启悟特征。用笔又有日本俳谐的诗风与表现手法的影响。《学斋随想录》、《文艺随笔》、《读书与冥想》等篇什显而易见。作品由沉思遐想的片断组合,少则数十字,多则百来字,撷英取华、亦剑亦箫,独立成篇。其警句式的建构,类似于佛经的“偈”或“伽陀”的飘逸与神思。这种禅宗瞬间顿悟而进入的“静虚”之境,实非佛禅情结而不能为。当然,夏是由读书偶感生发开去,由情入理地表现刹那间的人生感受。

综而言之,白马湖的散文的清淡风格,是这批散文家儒佛融通的高洁人格追求的袒露,他们身上所氤氲的虔诚心与恬淡感及其作品所流露的宁静、淡远的审美情趣,正是吴越文化最和谐的产物,自然也是白马湖散文最为显豁的艺术特征。

散文的散文16:我读散文吧

文/喜闻乐见

于10月22日,进入散文吧发了几篇帖子。首先要感谢繁荣文化市场的推手,紫鸢、伊若雪、紫依三位编辑。他们费时、劳心劳力辛苦地把我的几篇拙文分娩出来,像初生的婴儿打“三朝”似的送进散文吧与读者见面。

我即不是作家,也不是文学爱好者,之前没有写过散文。不会电脑,也没有到网上看什么帖子。只是一位头发白了,牙齿缺了的退休老人。在家闲着没事干,闲着也是闲着,便到老年大学读书混日子,老有所乐。

在老年大学写作班学习一年多,有些收获。便象小学生做作文一样,把退休后的生活积淀,我看写我想,我听写我感。出炉了几篇内容简单,语言直白,水平较低,文笔不够流畅的作文。

散文吧的编辑们很包容,读者们有海量。我的几篇粗糙帖子在散文吧每天也有一点点击率。散文吧是一个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学阵地。

这里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诗人、作家,青年才俊等文学爱好者。散文吧是文学殿堂的一朵绚丽奇葩。俗话说,诗言志,文煽情。在散文吧我看到了很多好的作品,值得学习和借鉴。

如第一个访问我的草木白雪老师,是一位才气过人,看人视物在她眼里都会幻化成一首诗,一幅画的好作家。“献给你的歌”如春风拂面,甘泉润心,读来让人身心愉悦,甜蜜蜜地享受生活。

旭帆老师的“路在脚下”感悟人生,韵味悠长。他还年轻,让我看到他在艰难跋涉中会走出一条成功路,在文学殿堂里铺出一条红地毯,不愧热血男儿。

康有山老师的“从悼亡诗看古代文人的女恋情结”是一篇较好的学术论文,读者看了增加不少知识,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玉兰老师文笔隽秀,如“飘落的思念”,文美、人美、心灵美。文友都很喜欢她。

涵予老师是一位永不落伍,睿智的时代达人。她发表的文章多,涉猎面广,社会的关心话题,都体现在她的作品里。如报告文学、随笔、游记、散文,写人叙事,赏景抒情,真实感人。不是咏风弄月,无病呻呤。

喜公老师写出了一部童年回忆录,十几个章节,读来让人回味无穷。是一部人生总结童年的好作品。

龙行天下老师的“丑妻是宝”是一篇告诉读者如何处理协调好家庭夫妻关系的经验之谈,读者受益。

HENG老师是一位学习水平较高,知识比较全面,做事认真踏实的人。如他的“走进贵州”游记,记录细腻,介绍详尽。就象一帧帧美丽的画幅,让读者跟着他的笔锋把贵州的山水、人文、民俗风情游了一遍。还有帽峰山情怀,激发读者去发现挖掘身边的美。

青花瓷老师老师重朋友,重亲情、友情,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在他的文章里处处有那温暖的一笔。读出人的真、善、美。

忘记名字老师的“为一头驴正名”用诗化的语言述说一个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农民用机械代替牲畜作为劳动工具的历史。时代进步了,动物们成了美味佳饶的悲惨命运。让读者们深思,激发文友们爱护动物,保护动,还动物们一片蓝天。

汉茂油桃老师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农民,不但带领农民致富,而且具有高尚情操,把他的思想脉博和动态寄情于文字,在网上发表了120多首诗,是高产诗人。其作品情感丰富,语言朴素。让我们读出了一个现代农民追求精神文明的境界美。

只有24岁花一样年龄的静贝儿,身体不太好,还发表了那么多作品,精神可嘉,令人感动。忠心祝她早日康复,创作出更多的作品让我们分享。

水墨半砚老师善于思考,勤于笔耕,总结人生感悟,是一位学识水平很高的智者。

张继老师的“秋染北疆”文风活泼,文脉流畅,文气感人。是一幅美丽的秋收图,赏心悦目。这篇文章我收藏了。

苏州如画老师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将繁荣的文化市场信息反馈给读者,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演职人员的精神面貌,让我们及时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戏剧、电影、电视为开心我们的生活是演职人员的功绩。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如画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浅心、青衫依旧、Asd、十一郎、梦蝶、云梦春秋等青年才俊文思敏捷,灵感飘逸,文彩飞扬,这些后起之秀是繁荣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期待他们有更好更多的作品面世,同读者分享。

总之散文吧是一个在朦胧中显意境,在曲折中露真情,在歌赋里见风采,在字里行间出智慧。激情与张扬,粗犷与直白,激活人的心灵的文宛阵地。

这里有一批好作者、好老师。有很多的好作品,由于来到散文吧的时间短,有些好的文章还没有读到,我会慢慢地好好地读,以填补精神的空虚,借文友们的智慧,充实我的生活。 2011年11月14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