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文章

请欣赏教育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教育的文章1:放任不是教育

对孩子是不能放任的,他还不懂得你的纵容其实是反意,是为了让他明白这样做其实是错的,你是想让他亲身经历一回,吸取教训后再向对的方面走。可他意识不到,就是意识到了,他还会随性而为,不知道如何约束与要求自己。

儿子还在看电视,已经晚上十点多,我给他规定的休息时间本来是夜里九点。看他的样子,明显有了困意,眼皮有些沉了,可就是不去休息,说要等我一起睡。

好,你看吧,我看你能看到几点,只要明天早上八点能起床就行,只要明天有精力学习,眼睛的视力现在都不如我,再这样沉迷下去,迟早要变成近视。我像是都懒得再给他讲道理。

他听了,还满不在乎,真的就坚持着看他的电视。这还不上算,他还说要玩游戏。我不答理他,他还在一旁哼哼唧唧地要求。

爸,就玩半个小时吗,反正这周我还有两个小时的游戏时间。

不行。我说。我有些烦了,真不想和他多费口舌,我的话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确了,懒得再和他拌嘴。

为什么?他不依。

你可以不去睡觉,想什么时间睡都行,我不管你了。但是游戏是绝不能玩的,因为现在不是玩的时间。我再次强调。

父亲听见我们的谈话,从房间里走出来,忍不住说,他下午三点半左右回来,儿子在看电视,他想看一个节目,可儿子不同意,他就去房里听广播,过了一会儿子过去准备看书,先是削铅笔,然后拿字典时不小心把花露水的瓶子碰到地上摔破了,自己收拾了一番,接着没写几个字就又去看电视了。据他今天观察,儿子看书总不过半小时。说这些时父亲特意声明,自己不是在告孩子的状,而是希望我把孩子好好管一管,现在都十点多了,他竟然还在看电视,这样不得了。

我一听火一下子就冒上来。每天给他规定是四节课,上下午各两节,每节一小时,我上班不在家,我真不知道他一天究竟多久用在学习看书上,有没有因为没有人在身边监管而大打折扣或是缩水。

原本以为儿子还是蛮听话而有自制力的,可听父亲这么一讲,看来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好。上去立马关了电视,质问他,下午看书究竟用了多长时间。儿子怯怯的,想辩解,可心里像是已经很模糊,并不能讲明白。

我不想多追究今天的事,我只想再认真地告诫他,现在就去睡觉,明天早上必须八点起床,以后晚上九点规定的时间必须睡觉,绝不能有一分钟拖延,哪怕他睡不着也得躺在床上,其它的剩余时间看电视不能超过四小时。还有就是规定的作业,明天回来检查,若是有一个单词没背过,罚写一百遍,让他记清楚了。儿子答应着,乖乖地去了卧室。

教育孩子,严厉是少不了的。放任只会纵容他,只会让他失去了约束,而不知道必要的遵从。他还意识不到吸取生活里的经验与教训,如何避免重犯相同的错误。我们是他的监护人,就是要帮助他意识到这些,教他如何朝正确的方向走,保证他的身体与才智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与成长。

放任不是可行的教育方式,可以适当宽松一些,给予一定的自由,不必过于严苛,但是管教二字切不可马虎。

教育的文章2:成功的人,也是自我教育的高人

文/朱仲南

自我教育是一门可深可浅的学问,市面上很少有这类专着出售。神奇的是,尽管没有这方面的大量专着供人们学习,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自我的要求和调节。我们发现,从来不约束自己,随心所欲,根本不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其实是很少的。

例如,人们都知道歌舞团里有不少姑娘很漂亮,但看演出的时候,是不会有人冲上舞台强行和演员拥抱的。在我们的肉菜市场,绝大多数老板都没有被人打劫鲜肉鲜鱼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人是有控制力的,是取之有道的,是进行了自我教育的。

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水平如何,往往反映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水平。网上的有些暴力倾向的喷子、淫秽的跟帖、奸诈的表达,一看你就知道这些人接受的几种教育都是不到位的,是品德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了这些人没有运用好自我教育。或者说,这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

自我教育好不好,见不见效,是体现在能否遵守规矩,守公共秩序、守乡规民约上的,是体现在你能否把握好自己,压制不正当的、不干净的念头,能做到向善、向上、向往美好。自我教育好的人,是有纠错能力的,是有正能量的,是讲规矩的。自我教育欠缺的人,往往是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

自我教育的提升需要有一种好的氛围,要有一种相互欣赏,有一种共识。不然,就会引起许多的麻烦。例如,张三很讲规矩,打球时很守规则,但李四不讲规则,他老撞人,老骂人,手脚很不干净,这些做法就会形成冲突,引起不愉快。又如下棋,其中一个人老喜欢悔棋,从不讲时间要求,半天都可以举棋不下。或者一遇到不利于他的局势,他就上厕所,半天都不回来。这样做,就变成“无赖”了。为此,自我教育的运用同样存在“时、度、效”。这个“时”,就是从小抓起;这个“度”,就是稳中求进,不偏激;这个“效”,就是要有“实效”,不带虚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的公共教育像大的篝火,它最成功的地方是点燃了自我教育的小火把,然后交给每个人,人们就凭借这人生的火把,照亮前进的方向,看清了恶魔奸徒的狰狞面目,温暖那寒冷的躯体,寻找到我们的朋友……人们接近这火把后,就会内化外行,就会吸入正气,纳入正能量,一路前行。

时代会赋予我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公共教育不同的任务,要有精准的分工,要善于分众,不能家长变成校长、教师的角色,不能教师又变成家长的做派,形成家长作风,社会公共教育更不可板起面孔,让人感到不可亲近,不近人情。

自我教育很深的人,他会一日三省,他会见贤思齐,会有理有节有情义。自我教育功夫浅一点的人,也懂入乡随俗,也懂不可无中生有,懂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就很够意思了。没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往往搅是搅非,妒忌贤才,无中生有,争功推过,血口喷人,生性奸狡,落井下石,厚颜无耻。这些人,为数不少,你略看鲁迅的杂文,便可知道这些人的繁殖力很强,有的甚至还得意忘形。总之,这类人的丑恶嘴脸是一种表象,根子在这类人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他们的心思老放在教育别人、约束别人身上,走了邪门歪道,轻则误人误己,重则变成社会公害。

国人中有不少人喜欢写日记、周记,不少人喜欢看名人传记,不少人喜欢抄习名人名句,不少人喜欢在家门口贴春联,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进行一种自我反省、警醒、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学习先进,取长补短。归纳起来,这就是自我教育中的多种形式的表现。

在我们所有的教育中,我们较少提及自我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我们要把这资源用起来,对未成年人,引导他们掌握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成年人,要时刻让他们记住,你的自我教育模式启动了没有?怎样提高你自我教育的水平?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多元的文化,你怎样调整你的方向?等等。

这一招,十分灵验,不信您试一试。告诉您一个秘密,许多成功的人士,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教育十分成功的高人,所以他成功。

教育的文章3:播撒爱的教育 收获爱的快乐

文/陈建琴

从教26年,在这五彩缤纷、酸甜苦辣的人生道路上,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从中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在快乐中找到了自我,也从中悟出了很多。

教育需要爱,更需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一个丰富的世界。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研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比如,我班里有个女孩叫小艳,她学习很自觉,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更不敢走到讲台上讲话。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我走到她身旁,拉着她的手和她一起走到讲台上,并且私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渐渐地,孩子有了自信,敢于发言了。工作中,我总是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真挚的情去关怀每一位学生,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和孤儿等孩子,以为人之母之心去关爱他们,以爱润其心,以言导其行。

“身教重于言教”。学生是否信服你,关键是看你能不能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教育者应力求用高尚的品德感染人,顽强的毅力启迪人,崇高的精神鼓舞人。事实证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就应该早到;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教师就应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使课堂活而不乱,能真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我班无论是外出活动,还是开展校内活动,都能看到同学们在老师的榜样作用下,将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展示在大家眼前。

要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家庭的教育作用不可缺,除了开好家长会外,还应通过家访、电话等途径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熟悉学生的方方面面,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我清楚地认识到:家长、学校、老师多联系、多沟通,共同培养好孩子,才会使班集体更团结、更有凝聚力。

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确,教师的肩上承担着民族的希望,教师的双手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我作为一名已经工作26年的教师,始终坚信:只要你播撒爱的教育,定能收获爱的快乐!

教育的文章4:优秀,就是教育

文/张建云

很多年前,我有个误区:总想教育孩子。求师问道,听课学习,不把孩子教育好誓不罢休——后来发现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终于有一天,我醒悟了:孩子没病,是我有病;恰恰是我需要看病,反而一天到晚让孩子替我吃药。

每个做父母的都有一颗让孩子成材的美善之心,但这颗心几乎没啥用处——往往渴望过高,落地很惨。

有了切肤之痛,最好的选择就是痛定思痛。我开始以身作则,不去教育子女,而是每日教育自己。十年来,孩子只要起床,定是看我在读书或创作。他们放学回家,晚上睡觉,我依然在读书和创作。我一直坚持良好的作息,从不熬夜,十点睡觉,五点起床。如今调整为十点半睡,四点半起,状态依然很好。我与孩子们讲,我是睡到自然醒的人,即与自然一起醒来,从不违背自然。

我在孩子眼中是读书、创作、锻炼、毅力和意志的化身。我不用去教育他们,但我知道他们一定会像我一样按照健康的自然的方向去成长。如同一棵向日葵,太阳从不要求向日葵如何生长;只是把光给了向日葵,它就朝着太阳的方向去长。

最近几年,我又开始把精力放在厨房上,做最好吃的菜,做最干净的卫生。我的要求是炒菜上桌,卫生完毕。以前的时候,满桌丰盛,厨房里锅碗连天;只能将厨房门迅速关上,垃圾在里面,美味在外面。

如今,儿子与女儿对于做饭和做卫生都不陌生,且逐渐井井有条。

我感觉自己有了一种力量:感染力。许多朋友,只要与我在一起生活,即便短暂接触、微信群聊,也能感到一种积极阳光的正能量。其实,我只想让自己变得优秀,本没想感染别人;但是因为我的自省、自律被很多朋友认可,他们受到启发,也开始改变夫妻关系和对子女的教育。

所以,这一点我深信:优秀,就是教育。我虽然不优秀,但我一直在尽力让自己优秀。

教育的文章5:老爸的教育语录--社交篇

文/菲芋静

Ps:S::老爸讲的很多道理多颇有道理,其实它在无形之中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以前都没有想过把它们都以文字的形式永久地记录下来,珍藏起来,日后可以再翻翻看,结合自己一步步总要经历的再领悟领悟,并留给下一代看。也可再内化分享给未来的学生。从现在开始记录。

想法来源于导师让我把跟我的谈话录音并文字整理发给他

社交篇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学生时代由于精力、环境各方面因素没有专门的时间机会去琢磨人际交往方面的学问,但这是踏入社会第一堂课。批评像我一类的年轻人有时会觉得认为的“巴结”人是令人鄙视和讨厌的。其实不应回避,不应鄙视。人与人相处时摆正观念不是失去尊严,巴结。而是理解与被理解。你希望别人帮助你,你也应该尽自己的拥有的能耐做些什么让人又可以帮助你的理由呢?可以做的事很多尽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让对方看到你的心意。看长远点。

简单说来,交往对象粗略分三类。第一类,对于挚交、知音,属于情谊已久的,应该是很亲密的,无话不谈的。第二类,对于恩人、长辈、师长,应该是永不改变的爱戴、尊重。曾经有恩于我,一辈子不相忘。长辈,师长,当然用传统的礼仪去尊重。哪怕别人怎么看他们,甚至憎恶他们或有什么缺陷,做错过什么事,对恩人、长辈、师长都应该是尊重爱戴。第三类,对于同事、普通朋友、同学,即便品行等各方面你有多么看不惯也不当敌人。

教育的文章6:快乐实践行

文/何雨秋

“要去教育基地活动啦!”消息传开,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满心期待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这天的天气似乎格外好,阳光也格外明媚。我们兴高采烈地向目的地进军,个个脸上都挂着开怀的笑容,有的还哼起了小曲儿。

“啊!到了!”不知是哪个同学兴奋地喊了起来,大家也激动地跟着欢呼,一棵棵大树迎风招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蓝天白云下,小桥流水,花鸟树丛,好美啊!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下了车,齐步走进大门。

我们来到宿舍,宿舍虽小,但明亮整洁,十分清爽。开始整理床铺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套被套,好不容易把被子从狭小的开口塞进被套,可是任凭我们怎样翻山倒海,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理不顺它们的头。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任务。我们惊呼:“真是高难度动作啊!”

在活动基地,每天都有新鲜活动吸引着我们。制作环保袋、多米诺骨牌、看4D电影、做笔筒、参观梁丰乳业……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多米诺骨牌。我们小组4人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拼成形形色色的图案:有蜿蜒起伏的铁道,有腾空驾雾的龙,有展翅高飞的飞机……当我们推倒第一张牌时,所有的骨牌都翻动起来,在它们倒下的一瞬间,五彩缤纷,壮观极了。

在基地活动的三天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白纸黑字间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也赢得了宝贵的同学友爱,一切都让我们回味无穷。

教育的文章7:旅游中接受爱国教育

文/王敬礼

今年去南京旅游, 在美丽的南京古城,我们游览了总统府、秦淮河、中山陵等,但最不能忘怀的是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75年前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二战史上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为了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民而建立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为了让世人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历史的真实性,在南京大屠杀的原地建造了一个2100平方米大型墓冢-----墓地广场。 在墓地广场,有三处遇难者遗存:一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馆时,首次发掘到的大批遇难者遗骸,已存放在墓地广场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另一处是1998年至1999年发掘的“万人坑”遗址,在此遇难者遗骸分七层排列,分布在表层的就有208具, 第三处是在近几年扩建工程中新发现的遇难者遗骸,现被原地原貌陈列在新落成的展厅内。这些遇难者的遗骸,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馆内还展出历史文物3000多件,图片3500幅,令人触目惊心 。置身于纪念馆中,似乎亲历这场残无人道的大屠杀, 心中掀起阵阵愤怒。  

走出纪念馆,大家的心还在隐隐作痛。痛定思痛,落后就要挨打。这三十万人血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三十万同胞, 要牢记国耻,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 。只有我们强大了,才能站得直,立的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育的文章8:沟通是最好的教育

文/李柏苗

前段时间有一则很让人痛心的新闻,一个即将上高中的男孩因为骑自行车撞了人,被索赔千元,男孩偷拿了家里的钱赔付,后被家人责怪,最后跳楼身亡。看了这则新闻,我不由得打了一个激灵,这新闻事件太像一年前发生在我儿子身上的那次小事故了,同样是赔付千元,而大不相同的是,儿子因此得以重生。

那年儿子刚上高中,学习压力陡增。而我因为一直忙于生意,从小对他缺少陪伴、耐心,他不与我亲近,严厉的劝诫也听不进去。那段时间,叛逆期加上高压一下就把他压垮了,他开始沉迷游戏,在游戏中寻找虚拟的认同感,成绩直线下滑,而我毫无办法。

那天儿子被一群陌生人“押”回家,原来,他骑自行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刹车不及,撞上一个从拐弯处跑出来的小孩。

得知此事后,我当时一下也蒙了。再看一旁已是半大小伙儿的儿子紧张得一声不吭,惊魂未定的,我一下心有不忍,不知怎么生出母亲的担当气魄来,冷静地领着儿子向小孩家人道歉,带着受伤的小孩去医院做检查,虽说只是皮外伤,却也花去了上千元。整个过程我未指责儿子半句。

回到家,儿子紧张的情绪渐渐平复。我对他说:“我一直是听别人讲整件事的过程,公平起见,我想听你讲讲这件事。”因为我前期平静的态度消除了他的顾虑,他的叙述中没有为自己的过错做辩解,说:“我骑车是快了点,但是没想到小孩子突然从拐弯的地方跑出来。”我说:“我现在很理解你的心情,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但是,以后骑车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样不但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如果你受伤了,我的担心不会比那小孩的父母少。”

他先是有些惊讶,后自我检讨:“我要是再骑慢点,就能绕过小孩了,也许就能避免这起事故了。”

他是如此坦诚,而我趁机说出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孩子,你还年轻,容易冲动,容易迷惘,但是你要相信父母,有困惑的时候可以跟我们沟通,我们会尽力帮助你。我也相信你,总有一天会成熟起来的。”

这半大小伙居然红了眼眶……

这次的沟通让我知道,原来儿子并不是那么难以沟通的,他是个通情达理的孩子,做错事情会愧疚,事后会感悟,有什么比这个更宝贵的呢?只是以前,我总不依不饶的,孩子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反而不感觉内疚,甚至还理直气壮。

经过这件事,儿子的心靠我更近了。而我开始学会用温和的态度打开孩子的心扉;要顾及他的自尊,因为人是需要受到尊重的。当你学会尊重他,他会给你展现美好本质、渴望上进的一面,而打游戏、学习成绩这些附带问题都会一一解决。

回头再看那则新闻,其实那个孩子是个能知错会愧疚的孩子,如果他的家人在他遇到错误、困难的时候,能多给予理解、开导,也许这条鲜活的生命就不会那么快消逝了。

教育的文章9:缘于爱的教育

文/程应峰

我有一位朋友,当过老师,后来改了行。他的妻子呢,也当老师,却一心一意教书育人。只要她一回家,就会向他不停地唠叨班上的事,一方面满足了自己倾诉的欲望,另一方面是想让曾经有过教育经验的他给她出主意。他呢,既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又是一个善于参谋的策划人。他当老师期间,做过多年班主任,带过两届高中毕业班,可以说,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学生,接触和讲解过各类考卷,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如此,还发表了不少教育教学论文,应该说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素养的。也就是说,他的妻子对他倾诉,让他出谋划策是有理由的。而他,从不负妻子的厚望,往往能给妻子带来无以言表的惊喜。

有一回,妻子接手班主任,觉得有必要提一个什么样的口号在教室正面墙上,以便班上的学生天天警醒自己。他通过妻子了解了其他班级所提的口号,无非是“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每天进步一点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常见的名言警句。他一笑,说,这些太俗,要提口号,有必要注重这四点,简短,好记,别致,尖锐。他想到了自己女儿的经历,从平时的年级前60名到高考时全市第6名,从老师根本想不到她会考上北大,到她意外的出色发挥顺利考取北大,这充分证明了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于是他对妻子说:“你就写六个字吧,一切皆有可能!”他分析说,这个口号简短、好记、别致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非常尖锐。“一切皆有可能”,是说坏的可变成好的,好的也可变成坏的;成绩差的成绩好的可以互相转化;今天这样,明天可能就是那样。总之,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处于运动之中,每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感,每个人也都应该怀抱希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都靠自己去创造。这一口号既是警醒,又是鞭策;既言简意赅,别致新颖,又意味深长,催人奋进。

妻子采纳了他的意见,将写好的这六个大字郑重其事地贴在了教室正前方的墙上。这是个无声的动员令,激励着班上的学生暗中使劲,时时处于有张力的动态竞争之中,这样一来,班级整体成绩在明里暗里的竞争中不断地攀升着。

在此基础上,他还建议妻子写篇文章,表达自己的心声,以便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一方面对老师由衷折服,另一方面配合老师的工作。老师是需要权威的,但权威的建立首先要学生发自内心的佩服老师。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只知道告诉学生怎么写作文,自己却从来不写,那么这个语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要大打折扣的。在他的鼓动下,他的妻子一有空就会写点什么,时有文章见诸报端。他还对她说,你不仅是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就应该以文字来表达心声,这样既能起到审美的作用,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还能让学生配合你班主任的工作,绝对是一箭三雕。

恰逢中秋节时节,他们的女儿在北京上学,而她班上的学生大多刚刚离开父母,离开家庭,与他们女儿的情形相同。于是她从中秋之夜思念爱女为切入点,联想到班上的学生,“有一个女儿到北京去了,却有90多个儿女来到了自己的身边,这不是很幸福的事情吗”?就这样,一篇《分享明月分享爱》的散文,被当地晚报很快发表了出来。

班上的学生们读了她的文章,都非常感动,不仅佩服老师的文笔,还被老师的一片真情所打动,对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有了极好极微妙的心理感觉。甚至有许多学生将老师的这篇文章复印后,剪贴在周记本的扉页上,为的是时刻能够看见,时时能记住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体贴、深爱和期望。

教育的文章10:陶行知教育思想启迪

文/顾问金蝶

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体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现"生活即教育"的育人真谛;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品质,自信、竞争、交流、活力、感恩、责任……真的是我们每个老师这一生钻研的课题。

用学生喜欢的上课方式,办学生终生受用的教育。这会是我一生的追求。

每天上课,你觉得自己的上课方式,学生喜欢吗?每次上课,你觉得自己的授课形式,自己喜爱吗?你踏上讲台,面对着那一双双清澈而渴求的眼睛,你会用表扬去赏识吗?你一上课的赏识,传递给学生的是轻松、是愉悦、是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氛围,为你这一堂课奠定了多么好的基础,实在应当珍惜。

你课堂分组了吗?不知道不分组的课堂怎样竞争,不知道不竞争的课堂怎样才有活力。建议你,还是及早地分组,以利学生更有活力地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过交流吗?或者他们学习后,进行展示式的互动了吗?这种要求是必要的,是在教育他们学会学习,是激励他们自主学习的法宝,更是培养他们其他品行的主要良方。学生的展示,学生的板演,学生的活动,是他们难得的一种学习活力,是教师大作文章的地方。你赏识的目光,应该看到学生的进步,应该看到学生能力的提升,更应该审慎而准确地依据事实评价学生的所得所失。即使是失误或出错,你也应该欣赏他们暴露的勇气,改正的决心,还有及时改正的快乐。不过,你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改对是竞争者的提醒,是老师的启发,如果他们在返回座位时,衷心地说声"谢谢",那也是应该的、必要的。你如果还能让所有的学生明白,每个人在课堂上,都有修改他人出错的责任,那就更利于学生的发展了。

相反,单调地追求教学质量,无疑是畸形的教育。试想,学生在精神紧张的课堂上,在急功近利的课堂上,在横眉训斥的课堂上,还会有趣味读书和求知吗?试想,学生在课余除了作业象山一样地压迫着,没有时间放松和愉悦,没有爱好的活动调节,那一根脆弱的心灵丝弦在越绷越紧的学习压力下,难道不会戛然而断?

所以,我时时在深思自己每一堂课的得失,在尝试每一个新的教育良方。我会以自己有限的能力,尽自己无限的潜力,向陶行知学习,力求在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做到"教学做合一".我一定会用学生和自己都热心的理想教学去对待教育大业。

教育的文章11:以爱为桥 倾心教育

文/陈建琴 黄海红

英国数学家罗素认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科研成果都不可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需要爱,更需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我班里有个女孩叫小艳,学习很自觉,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更不敢走到讲台上讲话。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我走到她身旁,拉着她的手和她一起走到讲台上,并且私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渐渐地,孩子有了自信,敢于发言了。在工作中,我总是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挚的情去关怀每一位学生,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为人之母之心去关爱他们,以爱润其心,以言导其行,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努力营造温暖大家庭。

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后进生,后进生虽然只是少数,但他们往往集许多缺点于一身。他们不仅容易犯错,而且改过来之后极容易再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总是用我的宽容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知道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并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缺点找出来,逐步改正,并能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准确找出后进生认识上的差距,从不挖苦讽刺他们,用爱心、诚心去感化他们、接近他们,跟他们说心里话,并用恒心和耐心来转化后进生,偏重表扬,着眼进步,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不辞劳苦,不言放弃,给时间,给机会,为后进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号召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后进生获得了友谊之手的援助,不断缩短与优等生的距离。

我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叫小汪,常因懒惰而忘了做作业,找他谈话他会答应老师今天一定完成,但到第二天却还是拿不出作业来。老师无论是“哄”是“吓”,他都以不变应万变。怎么办?不断的失败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转化方法。之后,当我发现小汪完成了某一项作业时,或者是在某一课上有进步时就及时表扬他,并奖励他一个“笑脸”,几天下来,他也和另外的同学一样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现在,他基本都能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了。

的确,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一个丰富的世界。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研读每个学生,以爱为桥,时时倾心教育,这样就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

教育的文章12:学苏洵,成功教育孩子

文/赖学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说的是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

苏洵是唐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曾达到了“下笔既刻千言”的境界,被世人广为传颂。殊不知,我们这位文学大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教育名家。

相传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幼时非常顽皮,不思学习,贪图玩乐,苏洵经常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这样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尽管如此,苏洵并未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不是对孩子进行强制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诱其入门。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旮旯里读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他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驶入了成才的正轨。以至于后来,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驾齐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成为中国文坛上不多见的奇特景观。

苏轼之所以才识卓异、震古烁今,看来与其良好的家教不无关系,他的成就给了我们可贵的启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洵教子,像大禹治水一样,善于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夫可认为:“教学一旦能触及孩子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便能发展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兴趣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孩子对“书本”有了兴趣,才会走近它,才会阅读它。

身教胜过言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物的生长尚有自然规律,更何况是育人这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它更需要我们以身作则,用率先垂苑来为孩子做行动的榜样。试想,苏洵如果没有自己痴迷地读书情景,怎么会引起孩子的重视呢?正是他读书时聚精会神,神采飞扬才深深吸引了孩子,感染了孩子,引起了他们的探求欲,进而带动了孩子们的读书学习。“环境对人的熏陶太重要,对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一语中的。良好的家庭环境,自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的文章13:歌谣里的桐城

文/东方煜晓

去年,我们教育考察团到桐城考察数日。不仅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同时感受到古老、浓厚的文化底蕴。期间,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桐城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引发我的思索。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桐城歌”占有一席之地。它由山歌、儿歌、民谣、小调等组成,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明、清时期及当代歌谣选本皆有收录。由于明、清时期桐城文化和“桐城派”的影响,特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侵润,使之题材更广泛,且节奏明快,音韵优美。

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玉莲在教育工作经验介绍中,引用了这样一句顺口溜“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细细品味,我悟出,桐城之所以自古以来文风昌盛,人文荟萃,与桐城人“耕不忘读”、“谋划长远”的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桐城人超凡的眼光,真正的精明。

桐城歌谣中,有一首本土的《摇篮曲》:“小小摇篮象只船,妈妈轻摇伴儿眠……轻轻摇啊甜中眠,轻轻摇啊眠中甜;长大不淘气,念书顶状元。”这是桐城人的早期启蒙教育,从婴儿开始就鼓励“念书顶状元”,可见大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儿歌唱道:“月亮白,月亮亮,月亮照我洗衣裳;金盆洗,银盆浆,打扮哥哥把学上。”道出了儿童们上学时的激动心情。“婶子女儿真是乖,日里挑花织缎子,晚上读书把头埋;一读读到三更鼓,不等天亮又起来。”说明女孩子也能读书,打破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十分难能可贵。

读书,其实是一件“苦”差事。有一首歌谣唱道:“大公鸡,尾巴翘,一大清早咯咯叫,宝宝起来上学校;太阳快要出山拗,若再绵绵睡懒觉,屁股就得晒起泡。”教育子女,读书贵在“勤”和“早”。“栀子开花枝不直,少年不学到几时?笋子出头渐渐老,光阴宜早不宜迟,有钱难买少年时!”说明读书要“惜时”,不可虚度年华。

读书成才,不只是学生的事,它离不开“先生”(教师)的教导和培养。桐城自古崇尚尊师,因此教风、学风正,人才辈出。“先生教书多辛苦,希望学生成条龙;一点一横加一撇,一竖一捺不放权……我今榜上题名姓,没有先生名不成。”此歌谣描写教师的悉心教育,同时道出了成功学子的感恩之心。

读书需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小小麻将摆四方,又无马来又无枪;万顷良田被夺去,无数钱财被抢光……”告诫学生们,千万不可沾染赌博恶习,否则将一无所有。

值得一提的是,桐城歌谣中还有一些极好的“教材”,比如传统的《对花歌》:“什么子花开白花,结的籽儿能做耙?红杆荞麦开白花,黑籽磨粉做成耙。什么子花开红花,水里生出胖娃娃?六月荷花开红花,节节白耦是胖娃。什么子花开黄花,大喜事儿传万家?八月桂花开黄花,稻子丰收传万家……”这是极好的“植物学”教材。《对谜歌》唱道:“什么走路半人高,什么走路弓着腰,什么走路粉白脸,什么走路一条槽?犁尾走路半人高,犁弯走路弓着腰,犁面走路粉白面,犁底走路一条槽。”教会学生了解地方“农具”常识。

从“我是个大颅头,下雨不用愁;别人要打伞,我有的是个颅头”这首“自嘲式”的儿歌中,我看出读书成才与性格还有一定的关系。诙谐幽默、快乐开朗、心理健康的读书郎,也许更接近于读书人的性格。这样的“阳光少年”,将前途无量,前程似锦。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先有“书香桐城”,再有后来的“文都桐城”。正是此理。

教育的文章14:文学教育的意义

文/曹文轩

确立道义观

人要有道义,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必有道义的原则,必有道义的支持。而文学却就具有培养人之道义的得天独厚的功能——当初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形式,之所以被人类选择,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那样一部文学史,完全有理由尊敬那些文学家。因为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文学在这方面甚至不是最有力、最擅长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他们的直接目的就是对人类进行道德规范与道义教化。但事实上,文学在这方面的功能却一点也不比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逊色,它也许更具有感召力、浸润力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因为它是通过形象,通过情节,不着痕迹地、细无声息地将那庄严的道义输入人的心灵的。

营造审美境界

一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是由许多纬度组成的。这其中,审美怎么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纬度。而文学对这一纬度的生成,几乎是最有效的。文学的根本性的功能之一,就是审美。如果说,远古的文学可能更在意的还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话,那么后来的文学则越来越在意它的审美价值。而人们亲近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并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经验、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审美,使人类渐渐变成了有情调的人类,使人生变成了有情调的人生。今日之人类与昔日之人类相比,其一大区别就在于,今日之人类有了一种叫做“情调”的元素。而在情调的养成中,文学立下头等功劳。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获得了质的提高。

培育悲悯情怀

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给了一个核心单词:感动。古典形态的文学做了若干世纪的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

当简·爱得知一切,重回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身边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祥林嫂于寒风中拄着拐棍沿街乞讨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其他文类——比如哲学、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一样是讲悲悯情怀的。但这些文章仅仅是让我们明白悲悯情怀的必要性。我们只是接受并懂得了一个关于悲悯情怀的观念。但文学作品——比如《呼兰河传》《边城》《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会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被感动,悲悯情怀会油然而生,我们会在对文学作品的无休止的阅读中,成为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

输入历史意识

文学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历史,而一个具有历史意识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有质量的人。有一套美国语文教材,它的全部文本都是美国的著名小说。这些著名小说按时序排列,一路读下来时正好就是一部美国的历史。

激发想象潜能

这个世界既是物质意义上的,又是精神意义上的。造物主只给了我们阳光、空气和土地这样一个纯物质的世界。造物主在精神上是赤贫的,拿不出一点东西可以施舍给人类。人类自己建造了一座硕大无朋的精神宫殿。如今,在人类浩瀚无涯的思维空间里,已飘满了概念、音符和画面。

创造,从而使人类不断进化。

人类为什么进化了呢?原因颇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人类有创造的能力。

这种能力既是天生的又是后天培养的,并且后天的培养才是最主要的。如果说这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文学大概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了。因为,集中在文学这里的就是“想象”、“虚构”等要素。“无中生有”在文学这里,并非一个贬义词。

强化说事能力

一个人应当有两大基本能力:说理的能力和说事的能力。

但在我们的理念里,说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说事的能力几乎就不被我们所意识到。我时常看到,某些雄辩滔滔的博士生,一旦说事则显得十分的局促,往往连一只狗如何不幸丧生汽车轮下都不能向人生动地描述。一个只会说理而不会说事的人,大概算不上是一个完美的人,至少是有些索然寡味的人。

语言文字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文学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相对于其他文类,比如论说文,文学作品既有书面语又含有口语,而论说文与口语是切割的。文学作品中的动词、形容词的丰富性大概也是其他文类难以相比的。文学作品使用了一切修辞方式,并且由于它的积极修辞态度,从而使语言的神奇与魅力令人感叹不已。

没有一种文体比文学更能帮助人们培养和提升语言文字能力了。也许文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能够让我们可以永生的世界。在那里,你在现实世界中深感无奈的缺陷可以得到弥补;在那里,你躁动不安的灵魂可以得到安宁;在那里,你可以摆脱尘世的一切烦恼;在那里,你可以梦想,并在充满诗意的梦想中享受精神的快意;在那里,你可以追回失去的一切,其中包括时间;在那里,你能够实现你所渴望的一切,包括你想成为世界之王。

教育的文章15:教育梦,从大山开始

文/青枝玉叶

文/青枝玉叶

对于莲花山,对于莲花小学,我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过客,一个自私矫情的游子,因为我在那里两年就离开了。我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不过是想证实自己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曾经如过眼云烟般的存在过,奉献过。

--题记

喜欢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所以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终于有一天,梦想变成了现实,才发现梦想并不都像天上的星星般璀璨夺目,也会有黄莲般的苦涩与无奈。也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有刻骨铭心的体会。

2006年,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莲花小学教书。此小学经闻名遐迩的莲花大山而得名。不难想象,这里--天高地远,山高路陡。瞅瞅这路程,从我老家坐车到县城要一个多小时;转车,从县城坐车到乡镇要一个多小时;从乡镇走路到学校还要一个多小时。从我的描述中,转车,走路,多顺当。其实,没那么幸运,往往是当你坐车到县城,去乡镇的车早就走光了,而去乡镇的路上常常堵车,回去的时候也是等车,堵车。

再看看那学校,当我第一天来到学校报到,站在大门口,硬是没有迈进去。为什么?因为学校,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我的心里凉了大半,这就是我的梦想吗?校舍的墙体是用粗糙的石头砌成的,有两层,八间教室,每间大约十来个平方。二楼地面是用几根长木头作房梁,铺一层长短、宽窄、大小不一的木板,用铁钉钉住。人走在上面,楼板就着脚步有节奏地颤动,真担心会踩空,从二楼掉到一楼。木板缝里堆积了师生鞋底带来的泥土,干了就化为许多灰尘,扫帚是扫不到的。只要楼上有轻微震动,灰尘就漫室飘扬,洋洋洒洒降到一楼。上一天课,师生的头上,鼻上,肩上,都盖了一层褐黄色的灰,吐一口痰,也夹杂着泥土的腥黄,我们都戏称是从垃圾堆上钻出来的一群人。有一次,楼板“不堪重负”,掉了几块下来,肆虐的灰包围了楼下的一位男老师,他浑身上下除了说话时牙齿是白的,其他全是混黄的灰,他的样子很滑稽,但是我们谁也没有笑,因为笑不出来,甚至有种想哭的冲动。墙面长年累月风侵雨蚀,不但坑坑洼洼,而且裂开了一道道缝隙,缝隙里长着小草。阳光能直射进教室,真担心哪一天会突然倒塌。

窗子又窄又小,用几根圆周木棍作支撑,教室的光线全取决于老天爷的心情,晴天教室里光线勉强明亮,但是到了阴雨天教室就昏暗了。当大城市的夜晚灯火通明的时候,这里的教室却还没有电灯,因为山区还没有通电。冬天学生上课的情境让人心酸:窗子没有玻璃,雪花纷纷扬扬飘进教室,凛冽寒风在教室横行,室内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冻得孩子们的脸通红,脸上都挂着鼻涕,写字的手长满冻疮,疮口裂开口子,里面是腥红的肉,外面流着胧,让人心疼。老师也动过把窗口用报纸糊起的念头,但是本来灰暗的教室更加灰暗了,只能上几分钟课,就让学生在座位上搓搓手动动脚,适当暖和一点,再接着上课。

学校只有八间教室,六个班用了六间教室,一间做老师的办公室,一间堆放杂物。记得我刚来学校时,带的是六年级,有57个学生挤在这间教室,我上课时只能在讲台上活动,是走不到学生中间去的,因为学生多,教室小,没有多余的空间。学生的课桌椅,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方桌和长板凳,差不多用了三十来年了,桌面斑斑驳驳,布满虫蛀的小孔。甚至用上这样的桌椅都是一种奢侈,学校桌椅不够,我们班都是三个学生共用一张桌子。难忘他们的做作业的时候,桌子窄,只能把写字的右手放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悬掉在空中,不能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黑板更不用说了,用油漆随便在墙头抹一块,就是黑板了。因为到处是缝隙,所以教室一点也不隔音。在这里,老师们都比谁的声音大,声音小了,学生就走神了,听别班的老师讲课去了。平时上课的时候,各班的老师都扯开喉咙吼。一天下来,声音都沙哑了,不想讲话。只要我们不说话,哪个班的老师在读课文,哪个班的老师在训学生,或者隔壁学生在讲话,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或许是那时的习惯吧,我现在无论是说话,还是上课,声音都很洪亮,更有甚者,说我讲话像打雷一样。

学校座落在莲花山上一块隆起的地方,海拨大约1500米。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赭红色的原地,田间地头零散种植着苞谷,整个显得简洁而开阔,同时也很苍凉。山前是金沙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这些水都是沿山根下流走,居住在莲花山上的人能看到水流,听到水声,却无法加以利用,缺水成了这里无法摆脱的宿命,莲花人也只能“望江兴叹”.唯一的一口水井,来回取水至少也得半小时。记得学生好像是不喝水的,早上到校滴水不沾他们能挨到下下午三四点放学。老师要讲课,没有水可受不了,我们多数是自己带水到学校。又不能让学生去提水,因为学生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耽搁学生的上课时间。老师更没有时间,到学校就忙碌一天,因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人数不够,都包班(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地方,英语等所有课程)。每个老师都像“万斤油”,什么都会,哈哈!

吃的呢,那时学生还没有半寄宿制和营养餐,所以学生都是早上七点来钟吃了饭,挨到下午三四点钟。我问学生他们八九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坚持得住吗?学生都说习惯了。他们的生活真的很苦。老师们都是自己带饭装在保温瓶里到学校,饿了抽课间十分钟扒两口。装在保温瓶时的饭味道一点也不好,夏天烈日火炎炎,温度太高,还没到中午就馊味弥漫了,不能吃了;冬日天寒地冻,温度极低,虽是保温瓶,但毕竟抵不过季节的寒冷,吃的时候已经又冷又硬,难以下咽,却又不得不咽,没办法,饿呀!曾经学校也动过请炊事员给老师做饭的念头,但因为没有厨房、工资问题、缺水问题……没有实现。我的胃病大概就是那里“收获”的吧!

到学校的小路蜿蜒崎岖、千回百转,如果拉长大约五六公里。在山里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正所谓是“看起来没多远,走起来要半天”.然而就是在这条绵长、艰难的山路上,我先要爬半个小时陡峭的石阶,再爬半个小时的沙子坡,再拐无数的弯,越过许多坎,才能到达学校。回来就一路小跑,因为想慢慢走是不行的,路太陡,因为惯性,停不下来,除非揪住一棵树,能歇歇脚,所以我们是一路跑下来的。同事常戏说,如果能变成车轮,就能从山顶滚到山底。晴天还好,穿又平底鞋就能到达。可是雨天就不行,必须要穿“雨鞋”,其他鞋是寸步难行的,一不小心就有滑入深谷的危险。凡是莲花小学的师生,没有不摔跤的,因为雨水和着土杂草地,被路人反复踩,就像“糍粑”一样,滑出去,脚劲大点的,能稳住,几个趔趄不倒;没有脚劲的,只能听天由命了,惹一身泥浆。我是个不会走山路的人,但凡下雨,我脚下的泥浆总被我踢到后背,甚至头发上。记得有一次,一同事滑一跤,顺势滚到了路边的水沟里,浑身是泥水,稀泥灌进了她的嘴里,耳朵里;枯萎的杂草掺杂着泥浆糊在她的脸上,头发上,流入眼睛,眼睛都睁不开。她哭了,哭得好伤心。我没有安慰她,只是陪着她,帮她擦干净,默默无语,因为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也许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仍然兢兢业业,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求知的天空。

事实上,对于莲花山,对于莲花小学,我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过客,一个自私矫情的游子,因为我在那里两年就离开了。我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不过是想证实自己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曾经如过眼云烟般的存在过,奉献过。所以,虽然现在我离开莲花山,离开莲花小学了,但是我的梦想还在继续。如此而已!

QQ/386124911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