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今人相比,古人更重离别。在古代,友人相别,必一送再送, 折柳相别,置酒饯行,久而久之,送别饮酒,渐成习俗。
战国时,义侠荆轲离开燕国,前往秦国行刺秦王。燕太子丹等将他送至易水畔,为其置酒饯行,有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歌中既有盼望刺秦成功的侠士激情,又有永远诀别的豪迈悲壮。陶渊明咏此历史故事赞曰:"饮饯易水上,四座皆群英。"
《越中杂识》则记载着另一个故事:东汉时山阴督邮郑弘,为了替其师焦贶讼冤报仇,负刀斧赴京城。郑弘的亲友为其饯行。郑弘把身上的钱在城南的酒店买了好酒,与众亲友豪饮,痛饮而泣之,各醉而去。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被捕时,镇静地接过母亲递过来的一碗酒,一饮而尽,说道:"妈,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送别的酒,有着特殊的意义,像这类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仍慷慨赴义的别离,饮酒送别往往浸染了一份无言的悲凉。
唐以降,宦游之士数量大增,别离也成为常事,今日相聚处,明朝各东西。唐人出长安城,必经灞桥,于是灞桥便成为送者止步,行者上路的聚散处。长堤上常有送别的酒宴,于是,送别者的千言万语,化作了"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诗歌意境,送别的酒中,凝聚着亲友的祝福、关切,蕴含着淳厚的亲情、友情。
送别,是有愁绪的。多情自古伤离别,面对亲友的不舍,上路人只好一醉方休,哪管酒醒处是一片凄清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这时,酒又是解忧良方,借它来销万古的离愁别恨。白居易贬江州司马时,送客浔阳江头,也是置酒饯行,摆酒话别,只是身处逆境,欲饮难欢,气氛十分沉闷。柳永离别时,都门帐饮无绪,借酒浇愁却更愁。送别的酒,便成为情绪的载体。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时候稍稍细想,送别的酒,恐怕也不尽是祝福和浇愁,也有对脚下故土情感的不舍和依恋。送别的酒,也有"勿忘故乡"的意思。
将进酒,君莫停。朋友聚散,最珍贵的便是那一片诚挚的友情,它是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慰藉。挥手告别,各奔前程,哪怕从此无缘再见,哪怕四海萍踪,漂泊万里,送别的酒,却永远在血液中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