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友交流时经常被问到:最近在看什么好书?每每当我报出自己喜欢的书名,总觉得是在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别人。因为读书是一件太过私人的事,你推荐给别人的书不一定是人家喜欢的,你不喜欢的也许恰好是人家感兴趣的。
其实,把心仪的书“请”到书房不必问计于人,也不必太在意一些网站或书店的售书排行榜。最好是亲自到书市去转一转,根据自己的评判标准去选择。饭菜是身体的给养,读书是精神的粮食,既然饭菜有众口难调的难度,那么对书籍的喜好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
时下出版社遍地开花,出版物可谓多如牛毛,而每个人的阅读时间终是有限的,如何选择性地读一些有益的书还真是许多人的困惑。步入图书超市,置身其中的人是名副其实地“坐拥书城”了,但选择余地太大,反而导致许多读书人花了眼,既而生出轻慢之心并发出慨叹:找一本心仪的书怎么就那么难呢?
其实逛商场逛久了,总有那么几件衣服是你想要的那款。读书也一样,在书市浏览久了,阅读计划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初步构想,毕竟好书还是很多,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静心读书的心,浮躁蒙蔽了找到好书的慧眼,就好像韩愈在《马说》一文中提到的千里马那样,好书在不被赏识中受尽了冷落,长久沉寂地搁置在书架上,犹如“骈死于槽枥之间”。
古人打仗时,出战前总要阅兵演练,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渲染了战前气氛:“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中国古代的战役一般是发生在秋季,因为这时期农忙结束,粮食充裕,战马膘肥,战争的条件都成熟了才会厮杀。古人以“沙场秋点兵”预示激战即将开始,其实读书也是一样的,既然读书心情有了,时间也具备了,那么步入读书之境就需要一种读书姿态。曾国藩在他的《论读书》中讲道:“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渊之韵。”高声朗诵与密咏恬吟,我觉得这就是读书人应有的姿态。
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总用“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来教训我们,等到自己有了孩子,我也是这样教育他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因为一个人的坐相与站相足以窥视其修养与受教育的程度。读书也需要读书该有的姿态,私下里有许多文友说自己总是习惯躺在床上看书,我认为以这样的姿态读书不过是以书充当催眠工具而已,看一时半会儿便扔了书与周公约会去了。
上小学的时候,有个严肃的女老师让我印象深刻,她对趴在课桌上看书的同学总是毫不留情地严厉批评,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如果被批的学生对警告依然我行我素,女老师会暴怒地扔过去粉笔头,粉笔头总是准确无误地抵达目标。因为粉笔头的“赏赐”,全班同学行了注目礼,也唤醒了被袭者沉睡的自尊。多少年过去了,许多发生在小学的故事都在心上淡去了痕迹,但我至今依然记得那位女老师。我想是因为她教育了我们读书要有读书该有的样子,那就是对待读书应秉持一种庄重恭谨的态度。
选择了与书为伴,就要明白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意义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本书,而在于你有效应用了书本中的多少知识。笔者单位的许多老职工都有《新华字典》,人人工作台上都摆着,且有效利用率极高,以至于《新华字典》染了时光的印迹,泛黄的纸质让《新华字典》看起来很陈旧,与现代化办公设备很不协调。但那些陈旧的《新华字典》仿佛糟糠之妻不下堂,历经了办公环境的数次改造,历经了办公场所的数次搬迁,它们依然被主人敝帚自珍地留了下来。《新华字典》是读书学习的工具书,谁也不敢断言自己对知识全部掌握,谁都需要《新华字典》来帮助自己释疑解惑。吾生有涯,知识无涯,以有限的生命游弋于无限的知识海洋,工具书能够帮助我们尽收眼底。老职工们查阅《新华字典》总是抱着格外尊敬的态度,不像时下的年轻人,一有问题就进百度。
与书为伴的时光也是幸福的,能够静下心情读书,足以说明你没有被俗事琐事缠身,有读书的时间,也有读书的心情。读书人的时间往往在浑然不知中悄无声息地随着翻过的页码溜走,也许是时间过午,也许是夕阳西下,也许是月挂中空……读完一本书才感觉时光流逝的脚步是那么匆匆,可读书的过程却令人享受。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从而有针对性地理智分析与处理所遇到的人生难题。
作家梁文道在《我读》一书中指出:“对于如何读书,我们有选择的标准,有品位的判断。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是的,读书种种犹如百态人生,只有当一个人的思想由狭窄的河面汇入到了宏阔的海洋,才会变得博大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