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有许多同学家住在山头镇河南东村,说那里是"窑货篮",出产陶瓷。古窑村,就是河南东村,不光有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还有不少清朝年间留下来的古窑,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如果不是节假日,游人不多,古窑村略显落寞。也好,丝丝的沉静方与古村相契。高耸烟囱上鸟窝遗弃,古窑上杂草摇摆,匣钵静静列队履行它墙体的职责。
匣钵并不美丽,黑暗的颜色,皴裂的外表,可它盛着同样灰土土的陶坯,在熊熊的烈火中炼烧几天几夜,陶坯在它的怀里如同涅槃一般,化作或朴实、或古拙、或精巧的日用品工艺品。这些统称"窑货"的日用品被人们摆上餐桌,拿在手上;工艺品被人们小心包装好,送到货行,送到展馆、送到人们的厅堂。匣钵目送窑货们有了好的归宿,欣慰地直直腰,转身装上新的陶坯重进窑火。一个烧窑汉子失手把匣钵掉在地上,匣钵被磕去半个脑袋,它默默地等在墙角,等那些同样残缺的姊妹到来。它们结伴,手拉着手儿,肩并着肩,站成一面院墙,站成四面屋墙。它们向外张望,看见崭新的窑货浴火凤凰一般飞出园窑;向里看视,汉子捧着白瓷盘儿正扒拉饺子。今天,匣钵看见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群,游人拿着手机、举着相机、扛着长枪短炮,争先来到古窑村,按各自的角度把匣钵定格进镜头,摆着各种"pose"与匣钵墙合影。
古窑是有些岁数了,也有几许神秘。游人围着它,探头探脑看窑内的容积,看窑顶穹出的天眼,摸那1米多厚的窑墙,可着脑子想象当年的红火。
有游客正在讲他小时候见过的场景:窑门口堆着拌好水的上等炭面,一位汉子冲手心吐口唾沫,拿起大平锨,铲上满满的炭面,一个转身,锨头伸进窑内,半空中锨头一抡画个圆弧,炭面匀匀地撒在窑火上,像农夫撒麦播种,像"铁花"从空而降,让人想起舞龙汉子那彪悍的身姿。
几天几夜舞蹈的窑火,汉子们怕是不得闲吧。窑墙的哪个犄角煨着他的坛子肉吧,纯粮的高度酒在白瓷碗里还是温的吧,自家的馍馍也叫窑火炙烤得外皮焦黄、内瓤暄软吧。微醺的汉子呷一口酒,黝黑的脸膛也被窑火映红。他们烧着窑火,看着窑货慢慢定性,慢慢烧熟,笑声冲出胸膛,越过窑顶,飞荡到空中!
匣钵垒就的院墙,匣钵盖就的房屋静静地伫立在那儿,上百年的园窑也像在默默诉说着什么。手摸着它们亲切又久远,脸贴着它们新鲜又沧桑,心头想起:"千年窑火,永燃不息;千年窑火,只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