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又七夕

笔构网

2023-06-22文/刘帆情感

七夕的故事,结尾是悲剧,但借助鹊桥,沉重中又透出希冀。人世间对爱情的渴望,却托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这是芸芸众生对美好生活的曲折表达吧。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七夕前读元好问的词,觉得世间之情,包括爱情、友情、亲情等,虽有千百种风貌和诠释,但这种"直教生死相许"的情,才令天地动容,才最直击心灵。以至于隔着数百年时间,我仍能共鸣到元好问的感动。

自然界有雁如此,世间有人如雁。爱穿越生死,从未远离。想看跨越天上人间的爱情,不妨看牛郎织女,或只需看牛郎织女。

且让我们从文本着手,梳理七夕的来龙去脉,管窥下七夕的原始风貌。

古老的《诗经》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想象与故事梗概,影影绰绰在其中,"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一心一意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为之眷念不已。

三国曹植乐府诗《灵芝篇》记载:"董永遭家贫……神女为秉机。"东晋干宝《搜神记》所述内容更丰满一点:"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历朝历代关于牵牛织女的记载中,我们发现,"情"字,始终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戏核".

历史上的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拜祭"七姐"的活动,常在七月七日夜举行,故名"七夕".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它是独属于女性的盛大节日,因此,它又被称为"女儿节".在七夕短暂又漫长的一天中,众女子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拜魁星、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等等,这是她们沉重生活的清新的呼吸。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多枚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得巧".这是穿针乞巧。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乞巧,盛行于明清两代。七夕那天正午,众女子先把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等水面生出水膜后,将绣花针投入,针浮于水面上,大家同看水底投射的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看针影,众女子有喜有悲,其幽微的心事尽在其中。

七夕拜织女,是古代的闺蜜群活动。常由五六好友共同操办。众闺蜜先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来到主办者家中。主办者事先在月光下摆上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瓶中供鲜花几朵,花前置小香炉。

众女子于案前焚香祭拜后,一边围坐桌前吃着零食,一面对着织女星默祷,少女们祈求嫁如意郎,少妇们希望夫妻和睦早生贵子。闺蜜的聚会,常至半夜始散。

七夕节是丰富而多彩,柔软又细腻的,冰心曾言"(女儿节)只这名字便有无限温柔".通过丰富的有强烈女性特质的节俗,我们会发现,农耕时代女子的共同期盼,无非是嫁一如意郎君相夫教子。如能像织女般心灵手巧,这也是嫁得如意郎君的重要砝码罢。所以,漫长农耕时代里,一年一度珍贵的七夕,女子们乞巧,要比期待爱情,可能更现实一点更有利于实现罢。

我的家乡济源,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坡头镇和大峪镇,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广泛流传,有大量地名和轶事印证,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济源,董傅湾、董永窑、董永坟、傅家院、纺纱寨、董岭、仙口村、遇仙沟等地名沿用至今,村民多可讲述传说,并指认相关遗址、风物。

在大峪镇槐姻村,至今仍存留槐姻庙。相传董永和七仙女在此以一棵老槐树为媒,结为夫妻。后老槐树枯死,当地人用老槐树制成梁、檩、椽、门、窗,建成槐姻庙,围绕槐姻庙,形成了今天的大峪镇槐姻村。

现在槐姻村槐姻庙前,仍生长着一棵槐树。据村民传说,它是那棵老槐树树根发出的枝条长成的。这棵槐树,树干已一人合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去年七夕,我曾在槐姻村仰望星空。银河西北的织女星青青白白,下方四颗较暗的星勾勒出一片锦霞,银河东南的牛郎星浅浅黄黄,两边小星叫扁担星,是牛郎挑着的一对儿女。天上的星星这般应和人间,让人如何不相信七夕昭示的爱情,即便曲折,却也永恒。

古时的七夕节,女儿们更多期待像织女般心灵手巧。在当下的槐姻村包括整个中原大地,女子们在七夕的诉求,更多的是关于爱情。

漫长的农耕时代,最美好的爱情图景,或是这样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在纷繁万象的当下,爱情或许有千百种面貌和诠释。但其核心,仍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仍是"斯人如彩虹,遇上方知有".为了这个,生死可相许,天上人间也非阻隔。在这个意义上,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着超越性,充满永恒的意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