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雅鲁藏布江

笔构网

2024-05-15文/邹宗森随笔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有"天河"之称。对我来说,它是何等熟悉,何等亲切。

三年前我初次进藏时,透过飞机舷窗,已清晰地看到了雅鲁藏布江。将要降落在贡嘎机场前,飞机几乎擦着雅鲁藏布江划过。路过曲水大桥时,我兴奋地给家人打电话:"雅鲁藏布江就在我的脚下,江水清澈,潺潺流淌,映着蓝天白云,壮美极了!"

雅鲁藏布江在西藏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在我国境内全长2057公里,流域面积24.6万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它的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北面是冈底斯山脉,流入印度之后又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我们对口支援的昂仁县属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从拉萨到昂仁县的480公里,沿途中多半是沿着江在跑,很多路段是从山腰间凿出来的。车子穿行在峡谷中,那感觉真是"铤而走险".尤其到了雨季,一旦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现象,对行人和车辆是巨大的威胁。在这一危险路段有"雨季慎跑车""夜间不跑车"的说法。

雅鲁藏布江有一张多变的面孔。一会儿跌宕起伏,似万马奔腾;一会儿风平浪静,像羊群漫步。有的地方,峡谷挤压,仅有十几米宽的江面,显得焦躁烦恼,左冲右撞;有的地方,江岸开阔,延展数公里,又显得恬静温柔,水波不兴。

作为藏族人民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惠泽着世世代代的藏族儿女,但它也阻断了两岸人民的往来。在有些狭窄的江段隔江对望,能听到对方的声音,看清对方的动作,却只能望江兴叹!人们不甘心,但又无奈。

一位民族英雄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就是明代藏传佛教著名高僧汤东杰布。他出生于昂仁县多白乡的仁钦顶村,因建桥需要募集资金而创作了藏戏,据说他一生共建铁索桥50多座,被后人尊为"铁桥活佛"和"藏戏鼻祖".

今天,横跨雅鲁藏布江上的现代化钢筋水泥大桥已逐步取代了铁索桥。我们进藏短短三年间,从拉萨到昂仁的雅鲁藏布江水面上又先后建起了南木林桥、大竹卡桥、尼木桥等数座大桥,真正改变了过去靠牛皮船、铁索桥和机械船摆渡的历史。

亲近雅鲁藏布江,还得到一份意外收获:直面水葬台。如果不是藏族同事指点,我们是很难辩认出哪是水葬台的。说是"台",其实根本看不到巨石样的台子,一般是在江边的一块空地,地头有一株柳,柳下有一堆石。石堆是玛尼堆,上面插着五色经幡,在附近的灌木丛上缠满了新旧哈达。据说每葬一个过世的人,便把留在这个人身上的哈达缠在树丫上,标记这个灵魂已远行而去,随波升天。

据《西藏志·丧葬》记载,在西藏,"其葬式有天葬、地葬、水葬之别。葬式必先问喇嘛,喇嘛视其资产有无而定之……地葬及天葬均为富有者之葬式,贫者皆从水葬。"我以为,不管何种葬式,都体现一种同样的死亡观、价值观——"死亡即回归",回归原本,回归祖先居处,回归天堂。

在西藏山南、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犹如一幅平展的画卷,江面宽阔,甚至难以望到对岸。这些江段可以通航,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林芝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段,通过尼洋河大桥进入米林县境内,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就展现在人们面前,高耸入云的雪山南迦巴瓦峰、急流回旋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无不是世界大奇观。

雅鲁藏布江,是我在西藏三年的忠实朋友。它是流淌在我心灵深处的大江,是我感受快乐无限的大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