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文章

请欣赏老人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老人文章1:放射出温暖

文/紫亚

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跋涉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相邻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他从中选定人选,作为他资助的对象。

家人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与那些配得到他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赠与是不是太寒碜了。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悖逆老人的旨意,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夕晖来去匆匆,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有莫名其妙的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终于读懂老人的心,源于新年的一张贺卡,很普通。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儿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是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老人文章2:做个明理宽容的老人

文/老雷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健康状况也在提高,不论是城市或农村,老年人越来越多,在众多老年家庭中,如果儿女们与老年人同住一个家庭还好,有儿女们的关照帮助、两三代人快乐无忧。但仍有不少家庭,儿女在外,仅留两位老人在家单独生活,还有部分家庭仅留老人一人单身生活,有些人虽无经济之困,但精神却空虚寂寞,心情苦闷不畅。这部分老人如何愉快健康地走好人生最后这段历程值得思考!

我们居民巷中就有几位老年朋友,虽然仍是单身生活,但他(她)们却过得快乐无忧,身体健康如往,在闲谈中说到一些老年群体今后如何度过这段人生历程时,大家笑了笑说,长生不老是神话,但寿命长短却差距很大,有人活到百岁,有人不到六十离世,人们生命长短除了遗传基因之外,各人的自身保健也很重要,你看有的人兴趣广泛,学习劳动、交往面宽,重视锻炼和保健,在饮食中不过分挑拣,肉蛋奶糠,粗的杂粮,芷菜多样,这样既能满足人体所需各种营养,又能满足精神所需,一天定时劳作活动,过得快乐有序,既不寂寞又不劳累,自然减少和冲淡了生活中各种烦恼,每天有几位朋友一块谈笑锻炼,规律的生活习惯,什么不顺心的烦恼自然抛到九霄云外了,这就是专家说的一个笑话胜过一服良药的道理!

但是,人有千万、各人的知识、脾气、习惯差别很大,有些人境界狭隘,妒忌多疑、性格孤僻,知识面窄,烦恼易躁。交往单一,遇到不顺心的事爱钻牛角尖,据医学专家讲:孤独、冷漠、自私、高傲情绪的人都是癌细胞产生和发展的媒介,又是伤害人大脑思维的暗器,自然就降低了人体的抵抗力,自身抵抗力降低了,什么病菌都可随时入侵。

所以说人到老年不必悲观,重在自我修养,胸怀要宽,即使遇上不顺心和困难不必悲观,抱着有成绩不张扬,失败了不沮丧、有委屈不悲伤,心胸宽宏大量,处事注意恰当,对生与死,雅与俗、贵与贱都应默默承受,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必绝望,时间长了一切都会过去,你看一些人一遇挫折,一时想不开,早早离开人间,他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小康社会吗?

在和这群老人交谈中归结他们保健方法概括为十句话即:“待人宽厚、求己端正、坚守信用,遵道而行、顺时不狂、逆不悲伤、谦虚谨慎、平安和顺、把钱看淡、自我保健”。所以说认识老年人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只要你做到以上十条,你就是一位明理宽容的人,也是一位健康长寿的人!

老人文章3:勤劳的老人

文/xiangrikui

那位老人正在卖菜,他正摆放着车里萝卜、白菜和菠菜,他的腰深深地弯着,几乎九十度,你还以为他弯着腰在摆菜。其实他一直就是这样,只不过腰比以前更弯了,他更老了。

女儿小的时候,我常常带她去我们附近的田地里去玩,那条通往田间的路很宽很静,偶尔有一两个人经过,他们都是遥远的一个村里卖菜的人,每天早晨,天还未亮就经过这条小路,中午又匆匆地赶回。路边有一排小小的法国梧桐,还有小小的柳树,夏天天热时,这路边的小树是我们的小凉伞。别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田间的小路上看一年四季变换着、美丽着、生长着、丰收着的田野,还有各种各样在田里忙碌和玩耍着的小鸟,有麻雀、燕子、啄木鸟、喜鹊,还有好多叫不上名的小鸟,他们每天陪着田里的庄稼闲谈、说笑,常常站在麦子、玉米、芝麻的枝头给田里的庄稼表演着自己高超的飞翔本领,有时候上百只的麻雀会忽然多见田地里消失,它们正在和田里的麦子、玉米捉着迷藏。

我们经常去路边的一个安静而热闹的院子,院子的后面是一座五层楼,楼在院子的后面,和院子的长度一样,一层有三十多个房间,一楼的大门上贴着经风长年累月侵蚀已经变得支离破碎的封条。这个往日曾经繁荣的地方现在只留下尘封的楼,长满荒草的院子,园中的水泥小路在荒草中依稀可见,院子周围是孤零零的树。

院子刚进门的地方却是生机勃勃,院子小路的一边是一个小菜园,火红的辣椒挂满小枝,在显示着自己美丽的苗条的身材。许多绿辣椒藏在绿叶中间,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正在玩儿着。一片青菜地里长着一棵棵深绿深绿的大棵青菜,青菜绿油油的,一阵一阵浓浓的青菜味不时地从菜地里飘出,我站在青菜旁,浓浓的青菜味将我包围,那时我觉得种菜的人真好,每天都可以看着可爱的蔬菜,还可以呼吸各种菜的纯自然的清香味,真希望自己也拥有一片田地,一片菜园。

青菜地的旁边种的是葫芦,枝上挂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葫芦,葫芦的颜色白白的泛着绿,它们正生长着,秋天它们要变成一个个大大的葫芦,挂在家里的门后、窗前,人们相信葫芦能辟邪,像宝葫芦一样,它的里面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菜园的周围种的是一圈月季花,玫瑰红的、粉色的,它们正灿烂的开着,一朵朵花儿缀满枝头,开得很繁盛,它们正在给菜园里的蔬菜显示着自己的美丽。

菜园的周围几只母鸡在悠闲地散着步,远处几只大红冠子的公鸡在溜达着,偶尔对着天空长鸣一两声,显示着自己的威风。那边的草里还躺着一只小山羊,山羊安静地躺在那儿晒着太阳,青草已经撑圆了它的肚皮。门旁一条拴着的大狼狗安静地卧着睡着了。

那位稍稍有点儿弯腰的老人从屋里出来,女儿叫着:“爷爷”,他眯着眼笑着答应着,他的老伴也出来了,手里拿着鞋垫正做着。原来他们在这儿是给院子的主人看管院子的,院子的主人给了他们居住权,却没有给他们工资。他和妻子就这样长年累月的进着自己的责任,看管着一栋楼,院中的寂静荒草、菜园还有他们的鸡和羊在陪着他们陪着他们。

之后,院外的大梧桐树下摆起了一个四方桌子的棋盘,我们每次经过时,女儿都要在那儿将棋子摆来摆去玩半天。偶尔也有卖完菜的菜农回家前在这儿歇息歇息,和老人高兴地下盘棋,看着他们一会儿精神百倍,一会儿又沉思冥想的神情,不懂下棋的我却也一直站在旁边看着,听着棋子走动的声音,我在分享着他们的快乐。有一次,一个人的背上趴着一条梧桐树上的大青虫,他全然不知,女儿吓得叫起,我也吓得不敢动了,那个人却好似没有听见女儿的惊叫,仍然下着他的棋,往日怕虫的我捡起一根树枝给他拨了下来,他却好像没事一样的。老人在棋盘的旁边摆着一个烟摊,方便着偶尔经过的路人,也给自己带来一地儿微薄的收入,也许可以给远方的孙儿买些糖果。

现在这条安静的路边已经变得繁华,路边一座座高楼站立着。院子的主人回来了,院中的楼房已经焕然一新,原来楼房的橘黄色经风吹雨打变得几乎只剩水泥色,现在变成了漂亮的淡蓝色,楼上的灯灯火通明,院子里的荒草也消失了,荒草里的花园出现了,鲜花盛开着,花园里的小路恢复了本来弯弯曲曲的柔美线条。通往后面大楼的两条笔直的大路像新的一样干干净净。这座楼成了一个服装厂的办公楼,人们在急急忙忙地上楼下楼忙碌着。

美丽的菜园却没有了,那几只鸡没有了,安静的小羊也没有了,老人和他的老伴也离开了。晚上我又经过这儿,院中楼上的灯火通明,没有熟悉的狼狗的叫声,也听不见老人训斥狗不要再叫的声音。

有一次在卖菜的地方,我遇见了老人,他正弯着腰菜,原来他和老伴闲不下,又开始种菜卖菜。夏天的时候,他还在卖着白白的粘玉米,这是他套种在菜地里的。只是以后每次都只见到他,没有见到他的老伴,她一定在家里忙碌着,照料菜地,还正在为远方的孙子做着鞋垫。

老人文章4:去北京看外孙

文/赵志明

老人帮儿女带孩子,是当今社会一道风景。我的女儿和女婿都在北京工作,尚未取得户籍。而我们老两口住的这片是天津的重点学区,老伴早跟我商量好,小外孙到了年龄就让他在天津上学。没想到女儿突然变卦,要把孩子接到身边去。她说:“国家有政策规定,凡是领了北京居住证的无须托人找关系,孩子就能享受义务教育。”

小外孙走的时候恋恋不舍,我和老伴都很失落。亲友得知后开导我们,这是女儿孝顺,不想让你们受累。还说,隔代教育有不少弊病,孩子跟着父母生活有利于成长。

开学第一周,我们每天晚上都和女儿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要说现在的科学技术可真发达,过去挂个长途电话得等半天;如今一拨手机马上就通,而且还能视频,真是太方便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习惯。不过,我心里总像缺了点什么。想当初,小外孙刚八个月我就开始带着他;稍大一些,又给他说歌谣、念诗词、讲故事,还教他认字、画画、下棋……祖孙俩感情那么深,以致我一看到同龄的孩子,马上就会想起他来。

一天,女儿打电话说她要出差,问我能不能到北京帮忙带孩子。我大喜过望,当即满口答应。女婿发来微信截图,说这就是火车票。我问还要办什么手续,他说您带着身份证直接去乘车就行。我将信将疑地来到天津站,在检票口一刷身份证就顺利上车了。京津城际列车又快又稳,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只用了三十分钟。

我刚踏上月台,手机铃就响了。一个陌生又亲切的声音说:“赵先生,您好!我是××网约车的司机,现在东停车场等您。我的车牌尾号是5005。”听我没回答,对方马上又补了一句:“这是您孩子替您叫的车。”我的疑虑顿消,心想女婿办事可真周到。

小外孙见到我特别高兴。晚上,非得跟着我睡觉,要听我讲故事。他告诉我说报了好几个课外班,除了英语还有游泳和国际象棋, 虽然紧张一点,但是很有乐趣,结识了不少新伙伴。

那次我在北京住了八天,说是帮他们带孩子,其实并没干多少活儿。周末时全家人一起去看电影,还品尝了北京烤鸭。从那以后,我隔段时间就去一趟。每回要走时,小外孙都抱着我不撒手。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正常生活。幸亏有光纤宽带,使我和小外孙始终能够保持热线联系,爷儿俩在网上聊天、下棋、说悄悄话。前不久,小外孙过生日,我把他从小到大的照片都翻了出来,制成音乐相册,作为生日礼物通过微信发过去。他收到后非常高兴,给我点了一长串的赞。

老人文章5:别活那么累

文/陈世高

很多老人退休之后,便把生活重心转移到子女身上,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帮助做家务带孩子,买菜做饭。

我身边的老范和妻子老丁,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本市工作,父母退休后,儿子媳妇和孙子都在父母家生活,老范主外,老丁主内,全家5口人的生活,让两位老人忙得不可开交。

老范5点起床,洗漱后,马上上街买早点,接着抱着孙子上街买菜,再上街买米、买油、买盐、买佐料,又上街买日用品,一天他要上好几次街。他没有时间读书看报,没有时间串门访友,更没时间从事体育锻炼。

老丁同样忙碌得很,择菜洗菜做饭,收拾房间洗碗筷,洗衣洗被,清洁卫生,也忙得不亦乐乎。

在深圳工作的女儿生了小孩,半岁后送回娘家交给父母抚养,这样忙上加忙。女儿又非常想念自己的孩子,要把自己的孩子带回深圳,于是,老范同老丁商量分工,老丁到深圳抚养外孙,老范抚育孙子。

老两口把晚年献儿孙。几年下来,老范老丁瘦了许多,白发苍苍,腰弯背驼,苍老很多。

无独有偶。笔者所住大院的老侯和老史夫妇,育有一儿一女,女儿长住在家中,生有一子,外孙全由老两口抚养,把外孙带得上了幼儿园。可是在深圳工作的儿子生了一个男孩,他们俩又急急忙忙赶往深圳,抚育孙子。他们计划孙子下半年上了幼儿园,花钱给儿子请保姆,负责接送孙子,两人回家来安度晚年。

可是媳妇又生了一个儿子,打破了他们的计划,这样,就把两位老人紧紧捆绑在深圳。现在他俩人消瘦,头发白,牙脱落,名副其实是80多岁的高龄老人了。

现在是高节奏社会,儿女工作非常繁忙,方方面面压力都很大,生了孩子没有时间抚养,更没有时间尽孝心,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而老年人青年时期忙工作,中年时期加上忙家务,又为家庭尽了责任,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可是,仍然继续辛苦着。

年岁大了吃不消,老年人要珍惜自己,关心自己,这样,别人才会珍惜你关心你。要善于超脱,儿女生活虽然有压力,但是,总会压出办法来。

老人要善于调整自己的生活,外出旅游,与同事好友相聚,聊聊天,年轻时未实现的愿望,现在可以拾起来付诸行动,做到老有所为,让晚年生活有意义。

老人文章6:猎赎

文/相柳

(一)

风雪交杂,老人颤巍前行,手中拐杖在深雪中留下长长小坑。

风啸,雪扑打在脸上,干枝赤裸地搠响,倒在雪地上,欲划倒路过的脚踝。

脚印延绵着被大雪覆盖,老人终于停驻在老树干下,躬身小心翼翼地坐下,将胯下的竹篮放在身边,靠到树干上闭上眼睛。

雪凉凉的落到干巴的脸上,老人一动不动地坐着,只有气体不住地从围巾上方冒出来。急促的脚步声似乎从前方快速奔来,老人撑开稍显沉重的眼皮,干瘪的嘴唇裂开笑意的弧度。老人扶住拐杖起身,雪片被从衣服上抖落到雪地很快融回大雪中,老人如同从大地新冒出来的生命一般,眼里迸发出灼灼的光芒。

空气中似乎散发着芳香的花朵气息,似乎已经演进到了春天。老人对着前方张开怀抱,眼含微笑。

竹篮被风吹得向旁边挪了几下,老人放下手,微笑着捡起篮子,动作利落地不似方才的颓然。老人将竹篮上捆着的布解开,将里面的食物取出来放到雪面上,嘴里嘟囔着什么,便又重新捆好空空的篮子,起身拿回拐杖。

老人站在大树旁,拄着拐杖的身子渐渐靠到了大树干躯上,眼皮也慢慢沉重,身上积雪开始泛冷,他缓缓地将力量倚到了树上。

雪逐渐盖上了食物,有些差不多被盖去了一半。老人眼睛浑浊地倚坐在大树底下,合拢上眼睛,只听得四周风雪呼啸不止。

老人的身子一动不动,四周只有风雪夹杂的声音再无其他。突然老人的头微微一动,颤巍着将枯手探入大毛衣内,抽出一条白色狐毛围巾,将其仔细地折叠好,轻轻地放到身旁少雪一点的树干底旁。冷风猛地刺进老人的脖子,他一个哆嗦,把头埋入衣领中,有浑黄的泪水挤出眼眶顺着沟壑流下,莫名的屈悔,嘴巴撅起如孩童。

刺骨寒风,雪漫满天,盛铺银妆。

不知过了多久,雪片纷飞,一条雪白的身影蹿过林梢,轻轻落脚。雪狐的前肢试探着拍打了几响积雪,扒出一堆被雪包裹着的东西,用嘴叼着,一瘸一瘸地往林中深处走去。

雪继续扫过,再次将它留下的痕迹抹去。

(二)

雪晴了,太阳淡淡的扫过大地,今年为止最大的一场雪便是度过了。小孩子们欢悦地四奔而走打着雪仗堆雪人,不亦乐乎,大人们也走出家门热情洋溢地互打招呼,清扫着门前屋顶的积雪,开始继续新的一天。

中午,一群人呼唤着什么爬向山区,路过的人好奇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却得知竟是有一位迟暮老人不见了,疑是来了山上。

人们在山上一路呼喊,这时一个青年踉跄几步,哽咽地跪坐下来,双手抚住身前的像是雪人的东西。青年将头扎入那个雪人,眼泪掉的猝不及防。

众人陆续从旁边聚拢过来,又有一个妇女哭喊着冲上前将老人身上的雪粗鲁地扒开,悲绝地恸哭。本来站在妇女身后的一个女孩张开着唇向前踏出几步却是止住了脚,眼睛扫过了老人身边的竹篮,心中更是一痛,不敢再看过去,眼睛酸胀难忍。女孩侧头用指尖拭去眼角的泪,正好看见远处闪过的一条银白身影,白狐烁亮的双眼与她对视几眼便又消失不见。

众人悲戚地将长辞的老人背下山,女孩随着众人走在后面。突然她转身快跑几步捡起落在树干底旁的围巾,小心地挂到了最低的一根树干上,再看了眼白茫的林野深处,便快步追向下山的众人,泪水再也忍不住,在别人都走在前面的时候,轰然而下。

老人文章7:老人·老屋·老猫

文/草原雀儿

夕阳中的老街,渐渐恢复了它的宁静,坐在被太阳烘热的石板上,看着小山村的老屋,还有村头的那棵老榆树都被西沉的夕阳晕染得斑斓着,心也随之酽酽的。

莫名地喜欢上了余晖中的老街中的一切。

老街上横卧着高矮胖瘦的老屋,禁牧后萧条得让人的心惊悸,原本热烈的氛围已经荡然无存,惟有我们的到来有了一些活气,小村庄随着日出日落默默地经历着春夏秋冬的剥蚀,古井里的月亮圆着她的梦,老街的老人们继续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在时光的变迁中守望着不老的故事。

满身遍布皱痕的老屋,迟暮得静默在余晖中,灰红色瓦片上静立的野草也被这夕阳镀上了一层银边,窗格子里来来往往的人影热烈了平时冷寂的气氛,老屋的老人也神气了许多,六个孩子带着妻子儿女汇聚在这座老屋里,享受着独有的天伦之乐。老屋的陈设简陋,原本油着红漆的大柜子已经暗淡了光泽,两个旧桌子上摆放着电视机和做饭用的电器,一铺朝南的大炕铺着暂新的蓝色的地板革,厨房依旧是老式的农村大锅灶,烧着煤炭、柴草或晾干的牛粪。此时,老人写满沧桑的脸上笑眯眯地看着儿孙们忙碌着,快乐着,满足让老人总是喋喋不休地说着过往的人和事,述说着儿孙们早已不再熟识的往事,儿孙们孝顺地围坐在老人身边,或听着故事,或有滋有味地欣赏着二人台粗犷的曲调,老人听着听着睡去了,儿孙们蹑手蹑脚地离开,唯有那只老猫静静地偎依在老人的腿边,安详着片刻的宁静。

老人命苦,四岁时父母先后去世,被他的舅父领养上到小学三年级时,又被从朝鲜战场回来的二叔接回,可是二叔命运不济,被当时政府认定是逃兵被判刑,9岁的他就自己一个人生活,到后来娶妻生子。老人是勤奋聪慧的,当过大队会计,把一家人的生活经营得美满和睦,先后给岳父岳母,二叔养老送终。在他的培养下,六个孩子中有一个大学毕业,有三个孩子在铁路工作,有一个孩子在镇上一家工厂工作,只有大儿子夫妇陪着他在这个只剩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子里生活。老人是满足的,在村子老人里他是幸福的,不缺钱,儿子轮流回来陪他,吃的用的都准备得齐全。儿子们接他到城里,老人总是推三阻四,原因是怕死在城里火化。

平日,陪伴他的就是这只老猫,老人吃什么它吃什么,老人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寸步不离,相依为伴。此时一家人坐在炕上聊天,老猫或在众人的腿的空隙里懒洋洋地走来走去,或依旧亲昵地偎在老人的腿上假寐,慵懒的眉目间,隐约可见当年虎虎生威的气势,可如今打着哈欠,半睁着迷人的灰蓝色的大眼睛,斜睨着大声说笑的人,一副道行高深的模样。

老人只有几亩薄地,因为政府给每亩土地一定的补偿,老人不忍心丢弃,平时只有几个身边的儿子轮班为他耕种除草,十年九旱,有时甚至收不回成本,但老人总是抱有希望,因为总有人说:这里要占地建飞机场,建公墓……用老人的话说:那将是一笔不菲的补偿。儿女们顺从老人的心意,爱做什么做什么,只要他高兴。小村子里人烟稀少,真可谓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人每天吃好睡足,就来到老井边,和村里的老者们闲聊,往往老人就是每次闲聊的主要发言人,从国家形势,到家长里短,说到高兴处,便会倒背着手,在人群中走来走去,发表着他的很得意的演说。

老街依旧古朴,但空旷得让人感受着它的寥落,没有人居住的房屋或被主人用木板红砖把门窗弄得严严实实,抑或有的房主干脆丢弃,这些房子的门窗和房顶的木料已经被人拆除,剩下的黄土坯堆砌的房子的框架经不住风雨的盘剥衰败着,给原本冷寂的村子带来更多的沉重,唯有院落里的果树依旧花开花落,隐约中可看见小村子曾经的兴盛。

有时,沧桑只是瞬间的感受,就像眼前,老街的空旷,老屋门窗的斑驳,那口老井里隐约的月亮,还有老屋背后那黑黝黝的山,就这样突然地沧桑感袭上心头,落日似乎显得很无力,唯有我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痴迷地看着这一切。

老街老了,老屋旧了,老猫惰懒了,唯有老人坐在摇椅里守着他的梦……

老人文章8:摆摊的老人

文/笪慧灵

早上,每当你经过校园,便会发现这儿格外热闹。各式各样的早餐店铺是同学们的聚集处。麻球摊、酱香饼店、馄饨店、鸡蛋饼小摊……真是五花八门,方便着各种各样赶路的来不及在家吃早点的人。

有一天,我早上起晚了。直到7点10分,宛转悠扬的百灵啼啭声才把我叫醒。一翻身,忽然想起爸妈不在家,冷锅冷灶的,烧饭怎么来得及?我只好匆忙洗漱出门,准备去校门口的早餐店里解决早餐,顺便去看看老板们的手艺。

我拿了点零钱走出家门,阳光灿烂使我的心情愉悦起来。我走到一家麻球摊前,只见小推车上放着一张小圆桌,上面用托盘装着五六个麻球,小推车的龙头上用一只大方便盒,盛着几只外表裹着一层白芝麻的,金灿灿的大圆麻球,圆滚滚的,颇惹人喜爱。我一下子对它产生了好感,对摆摊的老爷爷说:“给我来两只麻球,一只两块钱,给。”只见老人微笑着点了点头,一手接过我递过去的5元钱,一只手麻利地拿起一双筷子和一只方便袋,从托盘里夹起两只麻球递给我:“小心烫,收好。”接着又服务起下一位顾客。我点了点头,转身拿起一只,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嗯,外皮香脆,豆沙馅有弹性,酥酥的,好吃!

我不禁赞赏起这位生意兴隆的老人的手艺,细细地打量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岁月刻磨的皱纹,却精神焕发。老人身穿一身旧军装,热情地对待每位来往客人。

“小女孩,你过来一下。”我的心“咯噔”一下,我不是付过钱了吗?怎么,想讹我?我对他的好感顿时荡然无存。只见他从包里取出1元钱,笑眯眯地说:“刚才太忙,没来得及找你钱,你多付了1块。”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后悔起刚才的想法来。我怎么能这么想,这样去误会一位善良的人呢?我连忙说:“没事,那我多买几个。”老人笑了笑:“好的,剩下的两只也给你了,多一只,就当亏本大甩卖,买三送一好了。”

我感谢地笑了笑,心里产生了无比的敬意,不由感慨万分:平日里以为小贩都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人与人间哪有“诚信”二字?这天,这位可敬的老人为我上了生动一课:人人要讲诚信,珍惜诚信,这样人与人间才会和谐。

老人文章9:六位老人一个家

文/韩国光

被花刺深戳了一下实为不幸,相反也更近地闻到了包围过来的花香。

那是去年五月鲜花盛开的时候,同事吴萍80岁的父亲不慎被汽车撞成了重伤。当时住进医院抢救,一侧胯骨几乎完全粉碎,大腿骨被撞进了盆腔内。手术中前后输血一万六千多cc,打了27根钢钉……高高胖胖的老人家活了这把年纪,从没有受过这般“折磨”。

后来吴大爷出院了,孝心的吴萍考虑他上下楼不便,就把他接到了孩子爷爷奶奶的住处。这是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楼底住房,三室一厅,两对老人住起来还算宽敞。“老弟弟,你两口子住这里好,我平时做做家务,栽栽菜,这回还能搭把手照顾你恢复身体。”说这话的是孩子的奶奶,年龄已83岁了,而孩子的爷爷年龄更大一些,86岁了。这对穿着简朴的老人实际是吴萍丈夫的养父养母,吴萍的丈夫从小就跟着他们长大。养父患有肺心病,一发病脸就憋得发白,吴萍自己的母亲也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这样四位老人中就有三位是有病的。吴萍小两口天天工作之余都来照看他们,还给他们请了一保姆。吴萍每天一早都要一一询问老人今天要吃什么,她的丈夫常赶早去淮河坝下买些活鱼虾送过来。“俺爸!俺妈!”暖心的招呼声直钻老人的心窝。

有时,四位老人一起来到阳台前的“小菜地”里。养母弯着腰正在摘菜或拔去新发现的小草,吴萍撑着双拐的父亲就坐在豆角藤架紫红色的花朵旁,忘情地朗诵着自己刚写的文章和格律诗,她母亲则在那随意地拍着手。有个邻居家的三四岁的小女孩,喜欢围在老人身旁玩,“爷爷、奶奶好!”她摘了一朵小花调皮地就插在了吴萍父亲的头上。这片葳蕤葱茏的“小菜地”,更因为多了满面阳光的老人,经常引得小区的人们像蝴蝶似的拥来,到此拍照再传到网上。

最热闹的时候,是吴萍丈夫的亲生父母也来到了这里,三对老人各住一间卧室,虽然感到有点拥挤,但同是一家人的亲情氛围却显得更加浓郁了。这对生活在县城的老人每年冬天都会到此过上一段时间,除了这边冬天有暖气,年迈的老人更想接近亲生儿子一家人。这次吴萍的父亲出了车祸,本不想告诉他俩的,结果想念儿子的亲生父母,五月底来遛溜时正巧遇到了吴萍的父母。六位白发老人同住在一起,真是亲啊,大家围坐着一张老式大桌子吃饭,话语多交流的是晚年健康话题,难得相聚的气氛显得非常温馨。

吴萍丈夫的亲生母亲患有青光眼,晚年喜欢上了唱过去的老歌,她眼睛看小字模糊不清,她老伴就用毛笔抄起了歌词。每个字都有拳头这么大,然后她就和老伴挥着手在小院里唱起来,有时几个“老花镜”齐盯着歌词,一起哼唱着。六位老人宛如一个个老顽童,相互搀扶说笑,各有着有趣的神态。吴萍两口子星期天除了帮他们干些杂事,还常开轿车轮流带老人就近兜兜风,“俺爸您坐这边,俺妈您坐这里”,老人们痛快的笑语宛如春风一般飘荡着,最美丽的亲情之花始终盛开在老人身旁,吴萍的父亲也由此度过了一段最难忘的时光。

老人文章10:雪花菜

文/董改正

我在乡下采风时,向豆腐坊的老人讨要了一些豆腐渣,打算回去做一道“雪花菜”。老人告诉我,一定要配蒜叶子炒才好吃。我问为什么,他当时正弯腰干活,听我这般问就侧过脸来,一脸的沟沟坎坎里都是笑意,说:“好看。”

我似乎对于吃有点儿天赋,他纵然不说,我也知道,对于这一团素白,一定是要配点绿或者红,这才好看,就像雪地要配上红梅。若是绿,当以蒜叶、香菜为好;若是红,无疑只有辣椒了。回来问于同道,有人说,以冬菇、雪里蕻配以姜丝葱段爆炒为好。炒之前,定要将豆腐渣放在锅里,以文火烘干,要不黏在一起,哪里还有雪的风雅?

从“豆腐渣”到“雪花菜”,称得上是风雅了。名字的逆转,反应的绝非仅仅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还有草根阶层的乐观。最早发现豆腐渣好处的,一定是贫民,而能将这平素喂猪的材料做成菜,并嘉名“雪花”的,一定是他们之中读过一些书的。有人说最早起源于吕蒙正未达时,也有人说起源于朱元璋落难时,都不可信。只有在万般无奈时,才会与家畜争食,而在低到猪槽的卑微处,想到雪花,并为它配上点点绿意,那是人为了活下去,在跌倒的污泥里,犹自要栽下鲜花的尊严救赎,在这里,绝望是奢侈的,绝望意味着类同畜类。

我是吃过豆腐渣的。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60后和70后,都应该吃过,这并不是一味好菜。它粗粝得刮喉咙,佐以稀饭时,也只能吃到一点咸味。盛放在蓝品碗里,在周遭颜色晦暗的背景映衬下,像残雪一般,落了灰尘,染了污垢,色香味俱无,实在谈不上佳肴。唯有刚刚磨好,还未被氧化变黄时,那一堆琼玉让人心生诗意。或许,它能进入我们的餐桌,并有此嘉名,应该是“始于颜值”,而能够一直被保留下来,则是“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了——而颜值,则是始于每个人心里未曾磨灭的诗意。

张爱玲这样做雪花菜:“豆腐渣浇上吃剩的红烧肉汤汁一炒,就是一碗好菜,可见它吸收肉味之敏感……稍掺上一点牛肉,至少是‘花素汉堡’。”美食家唐鲁孙先生做法精致多了,用上好的金华火腿油,雪里蕻、笋丝、火腿碎粒跟豆腐渣同炒,他自己说,“凉了后佐粥是绝配,有福建肉松的口感,却比肉松好吃数倍”。

陆文夫用上好的金华火腿油、肥肉末加新鲜豆腐渣同炒,居然炒出了鲶鱼的软嫩,这让我想起金圣叹的“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金圣叹那是对整个权力系统表示出一种大不屑,是可敬的。如果我们想吃福建肉松或者鲶鱼或者是汉堡,尽可去买这些,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和程序,只是为了把豆渣做出“像某某”的味道。

我也喜欢做菜,却向来没有套路,只是跟着感觉走,中心思想是本真,忠实于食材本身的味道。对于雪花菜,我以为它的好恰恰在于美食家们提出的“豆腥气”——没有豆腥气还能叫豆子吗?所以不但不要压制它,反倒要弘扬,而在弘扬之间,素朴的美丽点缀是必要的,香菜末也罢,葱段蒜叶也罢,都不宜太多。这样的菜,才是有存在意义的,就像一个独立的人,一种凛凛磊落的处世风格,不是么?

最喜欢的雪花菜是这样做的:炖一锅猪骨汤,将新鲜豆腐渣放入,文火煮开,无须其它作料。看它慢慢翻滚,如雪,如潮,香气慢慢洇开,纯粹的、粗粝的、质朴的豆香,如一个故人。若是洒一点葱花,那就有些许春意了,“好看”。

老人文章11:看门的老人

文/fxzh1016

已是暮春,春花消退了激情。马路上人来人往,汽车穿梭在绿荫里。偶尔三两声的笛声惊了楼顶求欢的鸽子,他们飞起来,天空中开始盘旋。

看门的老人,五步远的地方一片空白,苹果白色的花开始飘荡。他总觉得有人在向他招手。这是哪一年?味道那么熟悉,像是轻轻的呼唤他的名字。

想不起来的时候,他总是摇头,脸上挂满微笑。不停地喃喃自语。太妙了,太有味了。

曾经的好时光,流水一样滋润心田,安详,宁静。

变化的世界太快,令人目不暇接。昨天还好好地长在那儿的一棵白杨树,不知什么原因,今天就被伐了。那可是一棵老树,油锯刺耳的声音颤颤巍巍。

他的话已没有多少人听了,他只是一个看门的老人。他熟悉的风景越来越少,他无法拯救他们就如无法拯救自己的衰老。他在看,在听,然后轻轻一个叹息。

老人文章12:抗老良方

文/桂文亚

老人不受欢迎的原因很多,根据观察和归纳,不外是:不修边幅、行动迟缓、语言乏味、记忆模糊、面容呆滞、倚老卖老、丢三落四……

我说的不是别人,因为自己已进了“老人圈”,问题是,我经常忘记这个事实,不过时不时,总不乏人“棒喝”,譬如,只要一上公交车和捷运,陌生人多会起身让位,刚开始我略显排斥,觉得自己怎么也看不出有这个需要,但为了鼓励国民日行一善的美德,当下称谢,安然落坐,顺便也给自己一个“赞”。

国民教育落实在日常生活里,确实成就非凡,老年人当为此感到幸福。

我为什么会忽然说起老人问题呢?因为今晨我竟然把一块抹布当成洗脸毛巾,使劲儿往脸颊擦来擦去!

真不知道是悲哀还是搞笑,等我看见这块方巾已经明显脱了边,才赫然发现自己闹了笑话。

原来,这块抹布本是一块有着可爱图案的洗脸方巾,因为用旧了,不舍得扔弃,便发配到厨房旧物利用。

那我又怎么会用它来擦脸呢?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天凉后,不想用冷水洗脸,盥洗台又没有热水装置,便信步到厨房使用热水龙头了……好了,见到这条熟悉的毛巾,二话不说,又让她又回到昔日尊贵的地位……不过我真正想说的是,真正糊涂的人怎么会找出真相来呢,我这一路“循线追踪”找出答案,还勉强算是头脑还没完全失灵。

我和妹妹说起这件糗事,妹妹笑着说,对老人来说,这很正常啦,不必太介意!我在家里因为忙东忙西,忘了关火,好几次把炖肉烧成木炭!漂亮的搪瓷锅也前后烧坏三个!

痛定思痛,妹妹养成用定时钟的习惯,提醒自己不误事、不肇事。

记忆力从小超强的妹妹一直认为自己是“金头脑”,现在也和我一样,需要找出抗老良方了。

老人文章13:晒被子的老人

文/梁承堂

早上我喜欢站在窗前看风景,小区总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上班的上学的急匆匆离开,周遭便渐渐沉寂下来。忽然,对面楼顶出现一个瘦弱的身影,一位抱着被子的老人,只见她很费劲地将一床白底蓝花的踏花被子搭在那根晾晒的麻绳上,拍打拍打,扯了扯,后退几步,端详一会,停一停,又走近去,将脸庞贴在被子上,怜惜般地摩挲一番,然后再慢慢悠悠下楼去。

奇怪!前几天我似乎也看到过她在晒被子,好像也是这个百合花图案的踏花被。难道她有两床一模一样的被子吗?我记得她也没有生双胞胎女儿呀!她只有一个独生女,听说还是领养的,早就远嫁他乡了,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带着丈夫和儿子回来拜个年,吃顿饭,然后又讨火种似地开车走了。

她姓什么,我不清楚,只知道她的丈夫姓魏,于是大家就叫她魏奶奶。魏主任是单位原来管后勤的主任,忠厚善良,口碑极好,可惜多年前已病逝。魏主任得的是慢性颈椎病引发的全瘫,魏奶奶端屎端尿服侍了整整五年。听说魏主任临终前拉着魏奶奶的手,嘴角抽搐,泪如泉涌。

送走了魏主任,魏奶奶就过着恬淡的日子。平日里下楼买个菜,或者用那依然浓重的乡音逗逗别人家的小孩,总是非常慈祥,乐乐呵呵的,可就是不伸手去亲自抱孩子,也很少跟别人闲聊,似乎很清高的样子。有些老太太背地里议论,说魏奶奶有洁癖。在我的印象中,她确实特别爱整洁,身上任何时候都清清爽爽,灰白的齐耳短发一丝不乱,衣服上一点褶子也没有,脚上的平底皮鞋一年四季照得出人影。

前几年有人做媒,说给她找个老伴,被她一口回绝了。有人劝她:“老伴老伴,就是老了时候的陪伴。”可她说自己习惯了一个人生活,不想再惹麻烦。于是大家也就不再瞎操心。

第二天是个阴天,魏奶奶没搬被子出去晒。她下楼去,还时不时抬头看看天,满脸阴郁。

以后几天下起了雨。单位有事,我被派去出差了。

那个周日,我在家睡觉,太阳从窗帘后面透射进来,似乎在跟我躲猫猫。我心念一动,快速起床走到客厅的大窗前,静静盯着对面那栋楼。一会儿,楼顶又出现了那个瘦瘦小小的身影,还是那床百合花的踏花被子,还是很费劲地把被子搭到那根晾晒的麻绳上,拍打拍打,扯一扯,端详一会,又陶醉似地细细摩挲一番,慢慢悠悠下楼,似乎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

我奇怪之极,魏奶奶为什么总喜爱晾晒她那床百合花的踏花被子呢?

有天下班回来,刚好在楼下遇到了魏奶奶。我试探性地问她:“魏奶奶,我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

“么子问题啊,妹仔?魏奶奶可是么事都不晓得的哦!”她自嘲一句,算是答应了我。

“出太阳的天,您为什么总是搬床被子出去晒呢?有什么缘故吗?”

她警觉地环顾四周,满是皱纹的脸上忽然透出一股少女般的红晕。她低头沉思了一会,又抬头看看夕阳,轻轻说道:“也没什么缘故,只是我喜欢闻太阳的味道,那种很清香很干净的味道,晒过太阳的被子盖在身上,感觉很暖和,不害怕,不孤独……”魏奶奶脸上竟是满满的痴迷和向往。

我看了她一眼,伸出双臂,将她瘦小的身子紧紧拥抱在怀中。

老人文章14:当为东风第一枝

文/娴清

路过,街旁,卖花老人,清风微微,鲜花数数,有的含苞低首,有的暗香袭人,有的绿艳红羞,与众香不同,偏有小小紫色花瓣凌风微现,蕊粉淡点,傲然不同。我之浅陋,探问之下,方知这叫报春花。平素我只知有迎春花,还曾为之写”东风第一枝“之句,今日才知还有报春花。报春花枝茎虽柔,花瓣边缘为紫韵,渐现纯白,乱离两色竟不迷人眼,此花第一知春讯,就先把姿容现,只为嫣然自轻松,敢作当头第一枝。

报春当知春到早,它不畏人言,傲然独立,先把春的消息透露出来,尽现才情。心底呈白,不透风雨,固执自我的本色,展露真实的香风诗韵。临风映水,将春天气息报与迎春花,迎春花张开双臂,迎来春辉之时,报春花亦有尽黄或粉之色,亦斗灿枝头。

报春花亦产在内蒙古,我忽想起去内蒙古游孝庄故里时,孝庄园多处尽是那不知名的小花,极是美艳,双色斗趣,莫非就是这报喜花?真是舞动乾坤出北疆,孝庄的个性里的明决果敢,智慧内敛,不也是如此吗?《红楼梦》里贾元春在迎春之先,若是四春皆有花相配,元春未必不是报春花,自甘入宫,以青春美好尽维系,才情尽呈,方为女史,得圣宠,却要循行矩步,不能再见亲人,能苦深遂。她只为将春之消息,送给赫赫门族的生命,却无法令其永享滋荣。

报春花就是如此耀眼,争尽春辉,又绝不媚俗,纵然繁耀枝头,仍葆心内独语深思。

此花还有一个别称,唤作樱草,樱草的花语是除你之外,别无他爱。希腊神话里,无法说话的水泽女神爱上了一位英俊的青年,可是青年身边有很多女人,她只有站在很远的海水之中,一天天看看他,孤独悲凉地死去,化为樱草,默默珠泪点点。说不出的爱,越是压抑,越是深陷,也许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世界有一个女孩对他如此深爱,春来之后,万花竞艳,他又岂会注重远远水中那个落寞的身影?将心只做樱草,哪计一念成痴。

报春花,总把枝头静春芳,不了情,任生死,当为东风第一枝。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