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中秋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中秋的文章1:中秋采菱角

文/冯蕊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姐采菱在船头,妹采菱在船尾……”听到这首歌,我便会回想起中秋节时采菱角的乐趣。

“妈妈,菱角是长在树上的吗?”去年中秋佳节,我吃着菱角问妈妈。妈妈听了,差点把吃着的米饭笑喷出来:“真亏你想得出来,菱角长在树上,明年有机会带你去采一采。”今年,妈妈早早地联系了一位亲戚,打算带我和好朋友一起去体验采菱角。

中秋节后的第三天,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早早来到满是菱角的池塘边,看见水里飘着许多长着墨绿色圆叶子,开着小白花的浮萍,我好奇地问:“菱角在哪儿呢?”老家的四婆婆笑眯眯地对我说“走,四婆陪你下去看看。”

池塘里没有歌里唱的采菱的小船,不远的岸边靠着一只椭圆的大木盆,据说四婆就是用它摘菱角的,四婆指着它说:“孙女别怕,上去”。我扶着盆边,摇摇晃晃地爬到木盆里,这在水里可不像在岸上,一会向左倒,一会向右倾斜,想往前划,木盆却原地打转转,出尽了洋相,好在有阿婆不停地指点,木盆终于前进了,一片墨绿的浮萍就在我的“船前”。

我捧起一片浮萍,观察了半天也没有发现菱角,心里直纳闷。四婆一眼看出了我心中的疑惑,对我说:孙女啊,你老看这浮萍的正面,怎么不瞧瞧反面呢。我将信将疑的把浮萍翻过来,哇!还真有哎!瞧;这披着浅绿色外衣,长着四只角,向牛头一样的小东西不就是菱角么!我欣喜若狂地将它摘下,丢进木桶里,终于有了今天的第一份收获!接着,我又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二片、第三片……一个小时后我已经熟练掌握了采摘菱角的技巧,木桶里的菱角也堆得像一座小山。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四婆已站在对岸喊我们回去吃午饭了,阵阵秋风吹来,水面荡起涟漪,浮萍、小百花随波起伏,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的画卷。

关于中秋的文章2:一城一月一中秋

文/陈逸嫚

古之有城,城上有月,月上有中秋。

城曰襄阳矣。其源于周,兴于春秋,西汉为之名,遂至于今日。又曰:城之固矣,有河绕之,有山围之,兵家争之而谋天下。更曰:城之雅矣,春日欲眠鸟枝头,江流山色有无中;野花独开无人赏,自在轻舟随风摇。襄阳城之美,在于它历经两千八百年而愈发从容的智慧,在于它身处要冲而坚韧不屈的傲骨,更在于它云淡风轻、自在写意的风雅趣致。正所谓,城之美者,莫过襄阳矣。

襄阳城之上,有明月。自古以来,月都是不缺乏变化的。无论阴晴,抑或圆缺,都有它独到的美感。然而当你身处襄阳城之中,你就会发现一处完美的赏月之地,那就是仲宣楼。楼前是斑驳的城墙,城墙脚下是波澜不惊的护城河。于晚夏初秋之夜,漫步楼上,推开木质的窗户,顺着飞檐望去,抬头便可以触到九天上的明月。于此之时,只见万籁俱寂,惟有月华披于己身,仿若置于瑶华之境。你仿佛失了魂,悠悠然不知身往何处。何如幸之,何如幸之!得此美景佳时,得此城上之月!

明月之上,有中秋。自古明月寄相思,惟有思者留其名。太白举头望月,明月光华照在床前,凝结成了故乡的霜;九龄独坐孤舟,海上升起安静的月,惟有天涯共此时。明月既是一轮月,又不仅仅是一轮月,它是中秋的幻化。明月即中秋,中秋即明月。佛家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时光无情飞逝,不留恋人间的繁华,人生应该珍惜的,从来不是外在的享受。中秋存在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迷失了自己。多抬头看看月亮吧!于中秋之际,携三五好友,聚四海亲朋,闲坐院中,数数天上的星星,享受这如水的月色。

襄阳城之月,之中秋,浸染了千年的风华,它悬在高高的城楼上,悬在寂静的汉水上;它出没于群山之间,高居于九天之上。这样美的襄阳城,这样美的明月,这样美的中秋,让我无法不思念。我愿化为一缕风,变为一朵云,与月为伴,醉倒在这似水的中秋里。

关于中秋的文章3:中秋夜我愿与钓鱼岛共醉

文/谢泓

经历了多少日日夜夜,历经几多阴晴圆缺,亲历了几多大海怒潮,见证了多少次狂风巨浪,经受住几多强台风摧逼,我与时光同步到今宵。

过去时光,何须做一一回味!那苦涩的118年前月夜,那令人伤心不已的一段往事,好一个“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甲午海战的炮声,至今依然震荡在广袤海洋里。从此后,钓鱼岛便与故国天各一方。犹如牛郎织女一般,年年中秋,只能银河迢迢暗渡!

遥望那近在眼前,却远若天涯的祖国,钓鱼岛,118个中秋夜,你是多么的苦闷与孤寂!有谁曾与你共赏一轮中秋圆月?共唱一曲中华魂歌?你孤零零,信守在祖国的海洋里,是多么的执着,多么的坚忍,多么的意志刚强!

任海风轻轻吹,任海浪猛烈击打,任海潮不断挑衅,你总是那么的坚若磐石!常存抱柱信的钓鱼岛,你永远也不会沉沦!弱国无外交,弱国无话语权,弱国回天乏术!就这样耐心的等待,就这样年年中秋,年年翘首以待!118个中秋!多么令人伤心的一个个中秋节!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人比黄花瘦!今夜,远处的扶桑岛国,一个海龟的丑陋魔影,在蠢蠢欲动。在那儿继续做着妄想独吞钓鱼岛的黄梁美梦!蚍蜉撼树谈何易,螳臂当车不自量!试看今日之中华,到处旌旗招展,四海一片响应声:钓鱼岛是中国的!中国人任人宰割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中国的海监船,中国的捕鱼船、正在你的周围护航作业;中国的气象台,正在天天天气预报着你的气候变化情况……

中秋夜,一壶美酒,一曲中华魂,一块中国心月饼,我愿你—钓鱼岛共同分享!

今夜,一壶美酒,我愿与钓鱼岛共醉。

关于中秋的文章4:拾红薯

文/长笑

中秋已过,早晨已经很凉,不到七点,陪妻子一起去赶早市,竟有些瑟缩。突然记起来,小时候这样的早晨正是我拾红薯的时候。记得那时没在乎过冷暖,只觉得觉不够睡,如果碰到有的生产队当天分地拾红薯,反而还很精神,不用家里人叫就能起来。如今,人们都娇贵了,也懒了,大概都是日子好过了闹得吧。

困难的年代,老家种得红薯多,因为红薯的产量高,也耐干旱,是那个年代乡下人的主要食物。红薯面烙饼,红薯面窝头,红薯面面条,煮红薯,压和烙,能把人吃的一张嘴就是红薯味儿。也许现在的城里人说红薯面好吃,是粗粮,对身体好。其实,现在城里人偶尔吃到的红薯面食物,都是加了好多白面的,单纯的红薯面不是真正的甜,总带着一股苦头,吃多了反酸水。

但是,尽管红薯面不好吃,为了不饿肚子还得吃。那时候每当过了中秋,我都是早晨出去拾红薯,太阳升起来后再回家吃早饭。起床时天还黑着,走到地里刚能模糊的看清地皮。很凉,是一种混合着水汽和庄稼气味儿的凉。我背个筐子,拿一把四个齿的镐,在人家刨完红薯又翻过几遍的地里翻腾。记得每次都是打着哈睡出去,一边走一边揉眼,因为两只眼仿佛被浆糊沾上了,需要用力扒开。几乎是混沌着走到地里,找一块刨过的红薯地就放下筐子轮镐。四个齿的镐半尺多宽,一下能钊下去将近一尺深。所谓的拾红薯,就是用镐仔细地翻腾人家刨过的地,希望有丢在泥土中的红薯被我们刨出来。一个早晨下来,不知道要翻腾多少泥土。就是这样凉的早晨,为了在翻土的时候泥土不灌进鞋里,到了地里就把鞋脱掉。潮湿的泥土带着早晨的凉顺着脚心一下就刺进心里,但是不用多一会儿就适应了,甚至觉得刚翻出来的泥土是热的,很快就会弄出一身的汗。当然,我们的刨地也不是白费功夫,偶尔会滚出一块红薯,立刻就拿起来欣赏一会儿,那种喜悦绝对不亚于如今的中了奖,或者是业余作者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个早晨,幸运的话可以拾半筐头红薯,不幸运就只能拾一筐底。等到太阳老高才回家洗脸吃早饭。现在想起来奇怪,那个时候就没有感到累过。

晚秋的早晨田野是空旷的,有的只是淡淡的晨雾和寒露,在那种清凉中,我们的镐下一个希望跟着一个希望,恨不得把泥土翻得更深,翻得更多。在一镐接一镐的挥动中,太阳就慢慢升出来了。起初是东边天上的一抹白,然后渐渐的变成了粉红色、红色,然后一角红彤彤的太阳突然就冒了出来,带着早晨湿漉漉的雾气,身上立刻就觉得热了许多。小时候情绪容易激动,见到太阳升起就想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不知道多少年没有那样看过日出了,但拾红薯的情结却时时纠缠着我。前几年我曾和同事提议,说咱叫锻工给打两把四齿镐,到郊区拾红薯去。同事笑我,以为我是开玩笑。不是玩笑,是真的,却一直没有成行。

其实,我知道,当年的拾红薯是迫于生活,没想到如今成了感情上的纠结,这也是一笔财富吧。年轻时候的苦与累,就像刚出窖的酒,越放越醇,到了醇的拉不开的时候我们就真的老了吧。

关于中秋的文章5:又见月圆,又到中秋

文/谈笑在指尖

读着李白的静夜思,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中,又见月儿圆,又是一年的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每遇中秋,总有一种淡淡的牵念萦绕在心头,这种牵念会随着秋风向远方轻轻地飘动。在远方,会有一种挂牵和思念若即若离,让人难以割舍不时地挂在心中;在远方,总有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在这个月圆之夜浮现于眼前,让人彻夜难眠反复辗转中;在远方,还会有一个忽隐忽现的意象,升腾在心海之上,让人浮想联翩显得朦朦胧胧。

这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它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捎,有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们在月光下偎依欢笑;它又让多少身在异乡的游子们仰天长叹,把那思念之情留在心头苦苦相熬。皎洁的月光沐浴过古人,又清晰照耀着今朝;它流淌了千年的时光,见证过无数的悲欢离合,将明净无尘的灵韵赐与人间,又将美好的梦想相送。千百年来,它始终以淡雅清绝的风姿摇挂在深邃的苍穹,千百年来,它接受着人们的虔诚膜拜,让世人浮想联翩,心潮翻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天上的月是永恒的,变幻的只有那月下的芸芸众生,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几千年来,只有那留在人们心中的那款款相思却依然如旧。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是最相思的节日。特别是身在异乡的人,对那故乡美的思念,对那亲人的思念,会像被发酵了一般,叫人难舍难分,魂牵梦绕。那思念中的点点滴滴,便也如发酵池中的酒一样,散发出阵阵芳香而醉人。思绪随着皓月当空升起而飘散,携着对故乡的留念,对家的无限向往,对亲人的眷恋飘向远方。这深深留藏在心中的思念,此时如花般,静静绽放,默默凋零,暗留余香;这永远也不会消退的思念,此时如雪般,缓缓飘洒,悄悄落地,化泪成行;这铭刻在心中的思念哟,如大海般,汹涌涤荡,无休无止,翻卷成殇。这思念,穿越了岁月,有情又无情;这思念,穿越了梦境,模糊又清晰。这思念,是一种无语的深爱在心头抚慰;这思念,是一种无声的心语在吟唱。它落寞在中秋节里,落在整整一个秋季,落在一年又一年的日日夜夜中。

寒夜静坐,遥望明月,思绪在放逐,耳畔尽是往事的声音,眼前也尽是往事的身影。母亲的唠叨,父亲的责骂,爷爷的冰糖葫芦,奶奶的爆米花,还有那外婆桥……恍惚中,仿佛又回到了那孩童时代。在田野里追逐,在河衅边嬉闹,在田埂间钓蛙,在树上草丛中寻觅蝉鸣和鸟叫,还有老屋弄堂里的躲猫猫……时光在前,影子在后,手执一块月饼,随心随意的细嚼,把这细细碎碎的往事,渐渐地往心头缭绕,一点一点的,一圈一圈的,莞尔轻轻一笑,唯愿以前的故事还在那水云间,这故事还是那初始的记忆,自己依旧还是那岁月里一个简单快活的小孩在欢闹。

此时更是思念那远方的亲人,想念着爸爸和妈妈。此时,儿在异乡遥望这里的圆月时,你们是否依然站在家中的小院里,也在抬头和我共赏这皎洁明亮的月光?无论是在觥筹交错里,还是幽幽独处时,那一圈圈思念的涟漪,久久地波动着不会消去。因为在母亲的唠叨里,满满的都是爱的情愫,在父亲的沉默不语里,尽承载着无声挚诚的爱意,更有那老母亲在门口遥相守望的身影,在那无声的静默间永恒,不会消去。时光渐渐远去,岁月老了人的容颜,却增厚了无限的思念,心中那一份活色生香的爱,永久的留存在心间。

因为有爱,便有思念。月朗星稀之夜,皎洁的月光也被注入了浓郁的情感。月亮弯的时候,思念也弯,月亮圆的时候,思念也圆,不论月亮是弯是圆,思念总是像一首皎洁的诗一般,在心头吟唱不断。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是啊,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歌,总喜欢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这歌声刻骨铭心,永远挥之不去。茅屋袅袅升起的炊烟,母亲远远的呼唤,父亲温暖的双手,孩子甜蜜的笑脸……,这一切经常在眼前浮动,经常在梦中出现,它是那样的温馨,显得是那样的幸福。它让你流泪,让你含笑,不论你是哭着,还是笑着,你都会心无旁骛。人生正因为有了这份深情的思念,而多彩了光阴,丰富了生活;正因为有了这份深刻的思念,而让人倍加懂得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幸福。

“今夜明月人尽望”。十五圆月时,会有多少人都在赏月品茶品月饼。那些刚刚从高高的脚手架上下来的工人;那些刚刚从写字楼里走出来的年轻后生;那些刚刚从高铁驾驶室里下班的司机;那些刚刚从矿井深处走上来的挖矿人;那些刚刚从农田里上来歇息的农民;那些刚刚从手术室下来的医生护士……,他们卸去了一身的疲惫,蘸着月色品尝着月饼,同时心中也挑起了一缕缕思念之情。“天涯共此时,竟夕起相思”。归来的,团圆了,合家充满喜庆之情;没归来的,抬头望着那轮明月,噙着泪水,一声叹息。这明亮的圆月哟,叫人好想家,叫人好想家中的亲人。月光下,让人感触到了家有多么的温暖,月光里,就像看见了远方的亲人。远离家人的那些人们,此时抬头凝望着,陷入沉思,低下头,然后又回身,慢慢走入万家灯火之中,因为在这个本不是故乡的地方,他们都还需为点燃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去加倍的努力。

夜微凉,秋已深,落叶黄,月儿清,心儿明,情绵长。这月本无情,有情的只是我们,明月也无心,有心的也是我们。岁月在流逝,年复又一年,天有刮风下雨,月有阴晴圆缺,唯有心中那份思念依旧,唯有不变的是心中那份祝福。……

关于中秋的文章6:中秋那轮月

文/灵魂鸟

自古中秋月最明。中秋月如茶盅,盛着满满一杯思念;似明镜,照着圆圆一圈亲情。品茶叙情,对镜抒情,借月传情,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

当然,中秋月是有寓意的,它的圆满、明朗与秋的成熟与丰收、人们的庆幸与喜悦极相衬。同时,磊落无私的中秋月,对远行他乡的人更眷顾,至少从唐代李白写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开始,她就成为中秋的“话饼”,成为许许多多思乡、思亲之人的情感“充饥品”。

月亮是移动的,人走到哪儿,月亮就追随到哪儿。人也是移动的,哪里有月亮,哪里就有情思所在。尤其这中秋月,人们总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比他乡的大、圆而亮,哪怕只是望一眼,甚至仅想一想,心里都很亮堂、温馨。

中秋月,离不开秋风领路。故乡的秋风很勤奋,它每年都如期把月亮带回故乡,带进故乡的山山水水。山中一轮,水中一轮,天上一轮,心上一轮,一样的大,一样的圆,一样的亮。皎洁、细润的月光,一束束、一缕缕,如情感的纤绳牵动着人们无边的思念,把一丝丝情怀回放。

其实,月还是那轮月。古老而年轻的月光,皱而不锈,曲而无折。无论故乡多么沧桑,月光都能踩平思念的路,走到心上。中秋的月亮总是挪着悠然的碎步,从诗和远方走回来,走到萋萋小院,走到田间地头,走到亲朋好友之间。整整一夜,所有人的心情,都从角落里流淌而出,为了一本月色装订的白皮书如期出版而痴心相聚。

印象中,也曾有多个中秋之夜,月亮被细雨藏起。即使如此,看不到月亮,但在人们的心上,一样有月的光芒、味道存在,一切美好的祝福都在。

中秋月,洋洋洒洒,漫天满地的银辉,如玉的晶润、丝的柔滑、雪的轻盈,永远是层饱含情愫的莲花开在心中。

中秋时节,望月,是心思的涨潮;赏月,是心情的放牧;读月,是心事的诠释;听月,是心灵的碰撞;问月,是心理的牵挂;挹月,是心机的涵养;啜月,是心绪的滋润;品月,是心意的交流。

中秋,俯拾不起的月华里,有稻穗、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葡萄、柿子等沉甸甸的收获在里面。当你把这些收获含在口里装在肚里,月光马上就凝固成一个个月饼,叫你品味不尽、留恋一生。

关于中秋的文章7:中秋之月

文/昂运超

今年的中秋节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事情,而最令我怀念的就是中秋之夜那神秘的月光。

记得那天晚上,我吃完晚饭便穿上外衣来到楼顶。我抬头看了一眼天空,一轮明月静静的呆在天空,偶尔会有一两朵云彩从旁边飘过,但却不能遮掩住明月的光洁绚丽。我静静的望着天空,突然一道乌云飘来把月亮盖住了,但月亮似乎不服气似的,放出了更强烈的光,乌云瞬间变亮了,为原本乌黑的星空增添了几分光泽。随后乌云飘走了,月亮又露了出来,不停的发光。月亮周围那原本明亮的星星被月亮的光芒所笼罩,跟月亮比起来似乎有一种小巫见大巫的感觉。我默默地观察着月亮的一举一动,我发现月亮在慢慢地变圆、变大。月亮内部还有一些极为淡的黑色,我不禁想:那是不是传说中嫦娥住的房子,是不是玉兔用来休息的大树,是不是广寒宫外的吴刚在挥舞着斧头……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看着、看着我不由得对那轮越来越亮的明月肃然起敬。

不一会儿,爸爸来到楼上跟我说:“下去睡觉吧,现在已经很晚了。”我“嗯”了一声,爸爸就下去了。

可我仍然聚精会神的盯着夜幕中的月亮,不愿离开。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月光洒落在地面上,地面被照亮了,宛若一条银白色的绸带散落人间。我还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月亮,可是不知不觉天空被黑黑的乌云笼罩,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我只好离开了。

啊,今年的中秋之月真是让人怀念。

关于中秋的文章8:人到中秋

文/雪魄冰寒

昨夜一场秋雨。清晨,天空仍然飘着零星雨点,丝丝凉风夹着阵阵凉意,禁不住缩了缩脖子。

走出小区的时候,低头看到秋雨打落的几朵泡桐花,我知道,中秋节快到了。

是的,每年临近中秋的时候,小区门口这株泡桐都会开花,与春天开的花一样,紫色的,像喇叭,所不同的,只是没有春天开得繁盛而已。

泡桐开花不奇怪,奇怪的是一年会开两次花,春天一次,秋天一次,年年如此,如约而至。若不是亲眼见到,怎会让人相信?

不知为什么,走出小区,思维竟也拐了个弯,顺着泡桐开花这件事儿发散开去。

春华秋实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大多数花草树木皆顺之而动,因而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人生也是一样,有了年少的梦想,有了年青追逐,也就有了人到中秋沉甸甸的收获。

然而,人生也不尽然都是如此。也许青春年少时一次不经意的错过,就会在人到中秋的时候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也许,这株生长在四面高墙里的泡桐,在最初成长的几年或十几年里,终日缺少阳光的抚爱,根本没有开花的机会。每到繁花似锦的季节,只能眼巴巴看着蜜蜂蝴蝶来去穿梭,而不敢奢望这些美丽的精灵能在自己身边稍作停留。

也许,正是满树繁花的梦想支撑着执着的信念,根须,一点点扎向更深处,枝干,一寸寸伸向更高处。终于,树冠高出了围墙,沐浴到更多的阳光;终于,积攒了足够的能量,开满了一树的繁花……

但是——

这一切与梦想比起来,都远远不够。于是,就有了秋天里花开枝头的奇迹。

若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这株都市泡桐究竟蕴藏了多少智慧?每当擦肩而过的时候,一定在默默地告诉过我什么,提醒着我什么。遗憾的是,直到7年之后的这个中秋,我才解悟到这睿智的自然密码。

庆幸的是,这一切来得并不算晚,毕竟才是人到中秋。

加班归来,夜已深。再次从泡桐下经过的时候,不禁停下脚步抬头仰望——

朦胧中,看不清缀在枝头的花朵,只看到隐在枝头后面渐渐丰满起来的一轮明月。

关于中秋的文章9:最是小坑秋色醉

文/红酥手

万美之中秋为最。又是一年深秋至,我的心便窃窃地喜,暗暗地欢。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坑,又将浓妆盛彩,发出诗意的请柬。

小坑,五龙山脉中的一个古村,背倚海拔千余米的仙姑尖,休宁县溪口镇境内,村庄小巧玲珑,380多人。那里常年云霭飘荡,天籁奏鸣。

与小坑之缘,只有年许。那是去年深秋,我和好友文敏连日行走率水两岸,寻觅秋色,虽说亮点频频,但总觉得气势不足,色度不繁,一直在找个理想之地。

偶然间听说,小坑秋色颇佳。于是,我们决定出发,五十里的车程。

绵绵的青山,巍峨;长长的公路,盘旋。十里坞里岭,穿针引线,陡峭削直,重峦耸翠。越过岭脊,豁然开朗,颇有“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西北方向,视野开阔。

湛蓝的天幕,午后的阳光,通透光亮,铺洒在千山万壑间,轻拂着层林翠竹,明暗相间,棱角分明,一幅巨型的山水画卷。拨开路旁的芒花俯瞰,小坑村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黑白分明,高低错落,前窄后宽,像是一棵参天大树,又像是一棵巨型蘑菇,躺在一条狭长山沟的怀抱里,恬然入睡,两侧山林斑驳,红叶点点,一幅养眼的徽州山乡秋居图。

车至老虎口,我们不由惊叫。那里是一片200多亩的高山茶园,梯田层层,园中分布着浩瀚无际的乌桕树,山腰、山顶上,到处都是。此时的乌桕树色彩艳丽,好似打翻的颜料桶,泼在青翠的茶园上方,有的绿,有的泛黄,有的酡红,每一种颜色又或浓或淡,或深或浅,而最抢眼球是那红色,像是那霍霍燃烧的火焰。三五株一群,十几棵一簇,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激情。此时夕阳垂山,霞光万道,斜射过来,倾洒在梯田茶园,变幻着光与影的魔力,色彩时时变化,旋转出无垠的秋色,还有那少许的,一树繁叶落尽,果壳裂开,缀满枝头,似雪非雪,闪乎晃动,荧光点点,好似珠玑玉碎。我们的相机频频按下快门,享受着这人生曼妙时光,体味着那“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境。

一林霜叶万点红,半入霞彩半画中。乌桕树在皖南山乡本很普通,但它树形美观,观赏性很强。宋代诗人陆游说:“乌桕赤于枫,园林九月中”,还有诗人吴伟业云“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乌桕犹争夕照红”,乌桕红叶,在诗人笔下被渲染得比红枫更美。它曾经是经济作物,我们小时就采过,但近年来各地已日渐稀少,而小坑却能如此保存如此完整,实为罕见,而且这里的地形层层叠叠,更显漫山红叶之壮观。

后据我们了解,小坑村拥有近千亩茶园,村庄附近的四围皆是茶园,大多栽种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地一直有在茶树种栽种乌桕传统,一是因为茶树在散射光的条件下生长最好,二则还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所以当地的茶叶很少有病虫害,价格也比附近地方略高些。当地百姓以林茶收入为主,自然对茶树呵护有加,从不轻易砍伐,自然留下这片“白云红叶一溪诗”诗意。

一条潺潺的小溪,在仙姑尖山涧,跌落滚爬,飞瀑流泉,从穿村而过,自东向西,村人称之一奇。两岸人家,枕溪而居,“山溪日夜鸣,山色永春秋”,这里上世纪的70年代,曾经遭遇过一场火灾,大多房子毁于一旦,后来重新新建,粉墙黛瓦,土木结构,整齐美观,几乎没有那不伦不类的洋房,所以看去特别舒心。

“村桥原树似故乡”。村口百年古桥旁的那棵柿子树,特别惹眼。擎天而立,枝干虬劲,此时,秋叶凋零,唯有那一个个红色的柿子,缀满枝头,像红灯笼一般,挂在马头墙上,点亮着这座宁静的小山村。放学归来的孩童,荷锄而归的山民,从树下悠悠而过,“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这样的场景,熟悉而久违,温暖而惬意。寂寥的午夜,我定会常常拿来咀嚼、回忆。

小坑古名小川,清朝初年始建,有300多年的历史,像大多数徽州村落,小坑也是聚族而居,以朱、胡两大姓为主,村中央至今犹存的两座古祠堂,临河对峙,就是村庄的核心。朱姓祠堂的堂名是鹰宿堂,朱姓是清初从屯溪闵口附近的朱家叉迁来的,至今已繁衍十几代。而胡姓是清朝中期从婺源清华镇迁来,先居杨村,后居于此。岁月风雨的侵蚀,时代历史的变迁,让两座祠堂已是满目沧桑,部分倒塌,幽暗荒凉。不过村里的老人,为了让子孙追本溯源,缅怀先人,年年过节,都要挂上灯笼,贴上对联。虽然村子历史上没有出过什么显赫人物,可他们对家园的热爱是一样的。最近听说,朱姓后裔今年已着手集资,准备重修祠堂,款项基本筹齐,不久,就要动工了。因为,在村人的心目中,祠堂在,根在。中国人,特别是徽州人,有着很强的根的意识。新文化运动闯将胡适先生晚年客居台湾,可他时常对人说,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徽州人。

水口处的古林夹峙,流瀑成潭,粗壮的红豆杉结满了红色的果子,香榧树也是果满枝头,枫香树像是火烧云,这样的风景,村人已是熟视无睹,而对我们来说,却有着别样的诱惑。村子古朴清静,石板青青,小桥横斜,青烟笼屋,惟有小学堂里孩子大声朗读声、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飘荡在这大山中,诠释着村庄的活力与希望。

放眼小坑,青峰林立,山高林密,林海苍茫。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红军经常出没之地。村西杨齐岭山中,有一奇石宛如巨船,边上有一洞穴,土名新娘房,里面有石桌石椅,红军就藏在那里。村里人还说起很多红军故事,那一抹抹的红色,就在我的眼前晃动,油然而生敬意。

那一次之行,让我迷上了它。以后又去过多次,还陪人去,山花烂漫,白雪皑皑,都领略过。今年元月雪霁,我们上去,轮胎打滑,翻在一侧,跌倒在地,擦破了皮,着实捏了一把汗,但我们无怨无悔。

可我以为,小坑最惊艳的还是这深秋,美在那“树红树碧高低影,叶黄叶绿远近秋”,美在那“白云红叶映老宅、青山墟落徽韵悠”的诗情画意。

关于中秋的文章10:一个人的三个中秋

文/孔令建

一块坚硬的“砂糖”月饼,一只黄澄澄的柿子,一个青幽幽的果柚,一直留在他的记忆里。

穷山恶水,小山村是呜咽的痩马,那用来止馋的月饼、柿子、果柚,都是母亲沤着大半年的汗水,输送给节日的低吟浅唱。试啃一口香甜,他笑啊笑,从晨早一直笑到月上中天。他举着与弟妹分得的半块月饼,一直躲在屋檐下咽口水,虽然好想咬一口,可是一想起母亲的叮咛,他只有苦等那场与佳人的盟约。佳人是明月,是泠泠的银盘,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那时高空寥廓,辉光四射,乡村檐头上,越鸟巢南枝。终于等到银盘最圆最亮,等到母亲的叮咛结束,他便喃喃祭过月亮,开始大快朵颐。那一夜,他梦里桃花尽放。

从此,年年他都盼中秋,只为吃。

终于等到不愁吃了,他内心却储满了乡愁。

那年他已离开了小山村,在异乡的城市里谋职。中秋撞入他怀里时,他已是宽肩厚背的壮年。在繁华城市光的层楼下,他辗转翘望,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念想。那时,他记得,依旧是圆月高挂,银芒铺展,不同的是窗牖下的花园,摆满了赏月的佳馔。月饼已不再是昔日坚硬的“砂糖”, 而是香气诱人的“双黄”。柿子、果柚、炒螺、饼干、葡萄、鸡肉、鸭肉、猪肉、桂花酒,应有尽有。

这些年,他的人生装满了丰盈的美宴。可每每在沉醉之后的半分清醒里,面对江水千隔,夕阳山外山,他的思绪就穿越水之湄,山之壑,触及故园,故园中的杨柳、长青藤、牵牛花,还有牵牛花旁翘首北望的母亲,母亲面颊上的皱纹。

月还是那月,可人已不再是那人了!从此,他最怕过中秋,只因中秋,他是断肠人!

终于,他不用做断肠人了!时代的高铁正咣珰咣珰从他的城市穿梭而过,高速路网也四通八达地凌空飞舞起来。他随时可以驾着他的“福克斯”,象一支利箭,瞬间抵达他心海里的靶心。

靶心就是故园,是母亲期盼的目光。

母亲还健在。他最担忧的事没有发生:子欲养而亲不待。幸好,一切都如愿。不如愿的是那年的中秋撞到他怀里时,他的年华已老去,中年的鱼尾纹,正爬上他的眉梢。

他与母亲,还有家里的弟妹,第一次聚首在屋前的老榕树下,舒心赏月。昔日异乡中秋的盛宴华筵,锦衣玉食,已褪出了人生舞台。这些年他已回归简淡,用乡村朴素的生活习惯,来养生余年,来医治自己的“富贵病”。

浓极至淡,返朴归真,生命便得泰然。所以那年中秋,月饼虽有,鸭肉、鸡肉、猪肉、桂花酒虽有,也只是象征性的少许,它们,只用于祭月,用于欢贺时势,献礼岁月。

日子一年比一年有惊喜。谁曾想到,今宵,他也能千里赴归,与老母、弟妹,一起“把酒问青天”。这在过去,迢遥的路途让他不敢想啊!

而今,中秋,不再为吃,不用做断肠人,它只是岁月的驿站。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中秋的文章11:月有阴晴圆缺

文/宋宗祧

中秋节前,一位朋友写了一篇文章,让我检查一下,我指出了唯一的一处需要商榷的地方,即“月有阴阳圆缺”。我说,苏轼的原话是月有“阴晴”圆缺,不是“阴阳”,朋友愕然。随后会心一笑,颔首认可。

我为什么能发现这个问题呢?那是有故事的。算来已经二十多年了。

1989年9月29日,我读到了28日《人民日报》侯滁生的一篇文章:《月有阴阳圆缺》。文章写得很优美,也很有人情味,我很爱读,但校对得不好,有错别字。例如“人世的沧桑变故”,把“沧”误成了“苍”;又如“泉水淙淙”,把“淙淙”弄成了“匆匆”。要说“匆匆”也能说过去,但似欠准确。还有这个标题,更是似是而非;如果说它错了,人家可以说,我不是用的苏轼的原话,“月有阴阳圆缺”也可以勉强说过去;如果说它不错,总觉得像癞蛤蟆爬到了脚面上一样不舒服。但不管如何,这是句传诵了上千年的经典名句,对它的使用不能随便。所以,不能说有关编辑、校对的工作是严谨的。

我是一个做过编辑并且还在做编辑工作的人,虽然曾经想过给报社反映一下,但也知道,《人民日报》是大家云集的地方,水平绝对没有问题,这不过是一时疏漏,类似情况谁都难以避免。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一篇区区千字的文章中,就有几处地方不够严谨,而且还是发表在中国第一大报上,如果抛开别的方面不说,单就这种现象而论的话,可见汉字的大田已经显露出荒芜的征兆。

2013年8月2日20时30分,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暑期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以“拯救汉字危机”为己任的节目在录制中发现,许多成年人汉字书写所呈现的低能,同样出人意料,让导演组咋舌。比如“癞蛤蟆”,只有30%的成年人在听写大会上写对了这3个字。再如“间歇”,听写错误率竟高达40%。这表明,汉字危机已经有一段时日了。我虽举出了多年前《人民日报》的一个例子,但客观地说,《人民日报》还是比较好的,许多报刊杂志错别字满天飞,简直不忍卒读,有的已经到了一塌糊涂的地步。

还是那句话,“月有阴晴圆缺”。平静地想一想,汉字的命运其实也和人一样,发生一些曲折迂回是正常的。好在今年中秋节前,央视适时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想随着八月十五的到来,汉字的圆满美好前程也会随之而来。

关于中秋的文章12:雨打中秋

文/丁竹鸣

那年中秋没有月亮,秋雨瑟瑟地滴在梅树上。

老梅枝叶遒劲,一直伸到了窗棂。从凌晨一两点开始,我就听这雨声了。因为停电,掏去了光亮,乡村被涂上了一笔墨黑,门外一辆车都未过。这场雨的到来,使夜更深更沉,在老屋的老床上,很容易怀起故乡之旧。微微地闭目,听雨声如诉如泣,感觉这老宅是有年头了。它注入了我当年插队的点点滴滴,在雨夜的孤独里,竟倏然地烛亮起来。

那年秋天,因队里分的稻草不够盖房,圈里的猪不足出售,只得去很远的小姨家借贷。回来的路上,恰恰遭遇一场秋雨。我独自拖了辆板车,装了满满的稻草和一袋麦子,伛偻着腰向前,这雨就飘飘洒洒下来了。中途,雨竟如织帘般密起来,我的衣衫被打湿,紧紧地贴在皮肤上。一种沮丧袭来,又有一股温暖升起——姨父母没有嫌弃我的贫穷。十多里路的大雨,烟树迷离。我上坡,下桥,泥泞脚滑。我的心情却因亲情而滋润,因棒实的身体而豪迈,浑身奔腾着一股热血。

跨进户槛,望着门外的大雨,心中感觉何等幸运!这路是靠我的双腿走过来的,它使我知道,生活没有停顿。贫困使我如此落寞,可是我还有年轻的资本。有了这种朝气,我就能始终走在困难的前半步。

秋雨天是农家难得的休息日。那年我和妻子已有了两个孩子。队里分给我两头养猪的任务。因我对苗猪体态食性的不谙,误捉了野性憨长的仔猪进圈,这些仔猪大了一点后,把我辛辛苦苦用一块块碎砖拼接而成的圈板拱个七零八乱。雨天则成了修猪圈的良机。秋雨在猪屋顶有节奏地滴落,地下的树叶早给孩子们扫了去当柴禾。雨水顺着光地皮漫流。我坐在圈里一边吆喝哼哼的猪走开,一边用力敲打补进去的砖块。

当我独自挥舞榔头,再也无人来叱咤,我就能由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了。这时工作变成了快乐,雨声也似音乐;小小空间里,秋树秋藤飘挂在茅屋茅檐,我的心境化成一块雨的天籁。到了猪圈修平,必侧目欣赏一番;灶间透出山芋煮麦粥的醇香,孩子们呼唤晚餐,我就有意无意地感激着,秋雨给我带来的这般自由和满足。

秋雨在我幼年时的老街又是另一番景象。六七岁的我已经很懂得母亲的心思,母亲在大多时候是愁雨的。第一愁是屋漏。每逢下雨,母亲就拿出大大小小的盆、桶甚至碗,大人小孩有的接雨,有的从地上舀水。母亲的第二愁是田间收割的稻子、黄豆一淋雨就会出芽发霉。她一个人种五亩田来不及抢收,只有靠天吃饭。母亲的第三愁是雨天晾不干我们这些小孩的换洗衣服。有一次去亲戚家喝喜酒,也逢雨日,我竟穿了件半湿的长衫。

老屋在秋雨中凸显深邃。有如一条长长的时间隧道,通向过去未来。抽屉里压着十多年的日记。雨在故纸堆里渗透浸泡,许多的旧闻旧事因为亲历,就像秋水里跳跶的鱼儿一样鲜活。迷迷糊糊的我,已经无心捕捉了。耳边的雨,枕上的凉,窈窕出心的空灵。黑暗在此刻成为享受。

没有月亮的中秋是另一番滋味,雨打中秋点点滴滴在心头。

关于中秋的文章13:与父母团聚的中秋

12年前的这个秋季我真正的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那时不知道前途是什么,农村娃没有太高理想,更没有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抱负,只是被跳出农门的喜悦所包围。北方的秋季是个美好的季节,有人眼中的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映入眼帘的都是金黄色的硕果累累,有人眼中的就是是个调零的季节,伴着瑟瑟的秋风,看到的是落叶满地和枯黄的小草。这次的秋天更我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和更深的感悟。

12年后的这个季节我又回到了家乡,为的是陪父母过个中秋,回家和父母说我有12年没有在家过中秋了,父母说不止12年,其实是15年,读高中的那几年都不在家,说的我心里一颤,原本在我们心里不重要的节日在他们心里家人团聚是何等的重要,儿女不在身边是何等的想念,也许只有到了那个年纪我们才能体会。

在我看来回去过了个中秋无非是请几天假花点路费的事情,可在父母眼里真的是奢望。

中秋的夜晚,看着皓月当空,其实我心里在想,月再圆,如果我们不在家父母心中的那轮月仍是残缺的,短短的几天母亲变着花样弄着喜欢吃的每一餐,我同母亲开玩笑,我不是在坐牢我是在外工作,都吃的很好,作为农村老太太的母亲说:你们回来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你多吃点好的。说的我泪只有往心里流,我相信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短短的几天便离开了,其实离开的一刹那我心中充满了不舍,伴随车子的离去,从倒车镜看到父母依然站在路边,我知道他们心中的不舍,就如同读书的那几年,每当放假从县城回家的时候,父母都会早早的在外等候,我知道儿女是他们的心头肉,我们更应该把亲情看做恩重如山。

我不勉强父母选择的生活方式,在农村也许是他们最大的快乐,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想法固然是不同的。这次回家到了大草原,看着一望无际的草原,看着漫山遍野的鲜花心情是如此的舒畅,可小时候天天在草原上放羊,就想早点考上大学里开他。地还是那片地,草还是那片草,变的是人心,是人的感受,桃花依旧笑春风,但人面不知何处去。

企盼父母身体安康,阿弥陀佛,愿天下的父母吉祥。

关于中秋的文章14:妈妈是我心中那轮满月

文/守望年华

中秋的月那么明亮,中秋的夜那么迷人,阖家团聚赏明月成了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最惬意的事情。

我收拾好行囊,来到妈妈的病榻前,第八次与妈妈共度中秋。

如洗的月光倾泻在安静的病房,照亮了妈妈那张由于久病而略显苍白的脸,望着这张熟悉、亲切的脸,我不由的把脸贴近了妈妈的脸庞,亲吻着已经没有思维、没有语言、没有自理能力的妈妈。

八年来,妈妈与死神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是我们的千呼万唤,是医生护士的高超医术、是妈妈的坚强,让妈妈在即将跨国鬼门关的刹那把脚又收回来了,感谢上帝,把妈妈继续留在我们身边,感谢妈妈让我们有更多尽孝的机会。

安静的病房里,只有我时不时的说着话,"妈妈,吃饭了",妈妈没有反应,"妈妈吃点水果",妈妈还是不知所云,"妈妈下地坐一会吧",我使出吃奶的劲把妈妈抱到沙发上,妈妈依然用很茫然的眼神看着我,我给妈妈唱歌歌,唱妈妈最喜欢听的歌,我为妈妈喂饭、喂药、喂水果、洗脸、洗脚、洗尿布、按摩、翻身……习惯了这样的日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照顾妈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敢想以后……,我希望妈妈活着,无论怎样,活着就好!

中秋的月夜里,我隔着窗子向外张望,多么想目睹那颗明亮的月,无奈,高楼挡住了我的视线,无缘看见那轮明亮的满月,但妈妈就是我心中那轮满月,有妈妈在,就有明亮的月光照亮我,有妈妈在那轮满月永远挂在心头。我希望,今后的每一个中秋节都有妈妈陪伴,因为,有妈在就有家在。

祝福妈妈! 祝福天底下所有的妈妈!!!

关于中秋的文章15:诗意中秋

文/王忠民

长秋天,短秋天,桂花一香中秋天。越过白露,露水滋润出的中秋脉脉含情,一如寻常烟火寻常路。接近秋分,金黄的字眼向中秋娓娓道来,微笑总有很多道理。在畅行秋天的路上,最有味道的莫如中秋节了。是的,集聚佳节、丰收、人气和生活,中秋节的味道最怡人。小孩说,中秋的诗意是那块月饼;老人说,中秋的诗意是那轮满圆月亮;农人说,中秋的诗意那个丰盈收成;情人说,中秋的诗意是那堆缠绵喜事;哲人说,中秋的诗意是那份永久期待……跟着中秋回家,中秋的意境是人们书写的两个汉字———团圆。

中秋节的诗意是思乡的醇厚。有了故乡情,中秋月就有生发不完的眷念。中秋盼月,因为世上还有孤独;中秋赏月,只因人间尚存真情;中秋对月,那是心中仍有牵挂。故乡属于收获般的欢乐,属于思念般的团圆,属于遥望般的相思。美丽的中秋月,不经意间就燃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弥漫着或浓或淡、挥之不去的乡愁。在皎洁的月光下,游子向着故乡的方向举起酒杯,他们举起的是思念,醉倒的是乡情。中秋的夜啊!月儿更明,风儿更轻,游子把思念的信笺,交给中秋的月,交给中秋的风,托它们向父母报一声平安,向亲朋好友道一声祝福。

中秋节的诗意是收获的欣喜。饱满的稻子,压弯了腰杆,笑迎农人开镰收割;串串葡萄,如颗颗宝石,缀满枝头;压枝的柚子,如张张笑脸,引人采摘;还有橙黄的柿子、脆生的萝卜、硕大的南瓜、爬墙的扁豆……烈日下,农人辛勤劳作,心中的喜悦随着汗水在田间恣意挥洒。时至中秋,万物成熟,果实累累,遍地金黄。几多辛勤,几多欢欣,丰收一派,醉了乡野。

明月中秋,或窗前几案,或葡萄架下,或开阔屋顶,一张桌子、一盘月饼、几盘果品、几杯美酒,家人围坐,其乐融融。小孩子欢唱儿歌,品嚼月饼,盯着月亮找嫦娥、寻吴刚;大人们品着美酒,伴着月光唠秋收、思游子;年轻人月下打开手机,短信微信祝福,沟通情谊;老年人月下凝注双眸,深情怀旧,深思未来。家家户户,笼着月光,共话家常,一派祥和。

其实,每个人心里的中秋都不一样,每个人眼中的明月也有所差别,但所有人心中的明月都是大大的圆圆的。我愿我的明月可以稍微暗一些,匀出些许光亮,去照亮远在千里的故乡,去安抚倚门思念的亲人,去拥抱散落四海的朋友。只愿我的明月脚步稍微慢一些,不要摇了那棵桂花树,不要打搅了嫦娥的清梦。

诗意中秋,惆怅也好,欣慰也罢,那悬挂中天的明月,总会圆得让你无可挑剔。团圆的美酒不醉人,中秋的明月睡不着,你是不是也有满腹话语要对亲人倾诉,要对故乡告白?别怕明月偷听,它在酒香的熏陶下,也醉了。

中秋的诗意不一定在远方,只要接近本色的生活和欢乐,便会越来越受用;只要爱着本色,属于美好,那诗意便会越来越浓郁香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