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粽子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粽子的散文1:清水粽子
文/刘云
在我感觉中,吃粽子,就是吃夏天。到了该吃粽子了,那夏天真是正式上场了。清水里泡着一抓一抓的粽子,水灵灵的模样,那就是夏天的样子。
粽子是祭屈大夫的,这大约是文人们附会的说法。民间是同意了的,屈大夫大约毕竟是个好人,好官,说祭他,就是祭他罢。民间的吃粽子,只是一个节令的转变,夏天到了,新的水稻种进田里去了,民间、特别是南方水乡,种水稻,是正经农事,在新稻米还在田里长得清旺,把去年的老稻米弄出来,用了青的叶子包裹,清水煮了,清水泡了,吃进肚里去,糍糍的,似乎对今年的稻米,有了几分坚信,几分期待。旧米接上新米,也是民间的大福份,乡下人讲究的,不能吃了上顿没下顿。
新稻子在田里长着,旧的稻米在竹编的米囤子、米箩子里,还发着旧时收获的光芒,暗中发着清香。屋里屋外,院里院外,以至满村里,柴火气在飘,米面香在飘,见了如此的情景,叫人心里踏实。端阳节快到了,米囤子里的米香得格外勾人魂,井水,或山泉水,也清凉得异常,镇日里漂来漂去地在空气中,一丝丝凉凉的水腥气,叫勤快的妇人猛可地就打了一个舒坦的喷嚏。馋心动了,要包粽子了。
稻米自古有两种,一种饭米,一种酒米。饭米是日常吃用的,酒米则是用来调剂生活的,做家酒,磨了粉做汤圆,包粽子。酒米在稻子的时候,叫酒谷,产量低了饭米许多,乡下的田里,大量种着的,是饭米,酒米要选了田脚深的、浸水的老田种,旱梆田种不得酒谷,种了也不发旺。谁若种下了,旁人一定说,这家人不会务庄稼。大集体时,不兴讲人的精神享受,肚子有食裹着,便是共产主义了,而偏远的队里,仍要偷偷摸摸地在干部不易发现的田头,种了酒谷了。酒谷打下米来,干部也偷偷摸摸地动用了队里的关系,寻些回家,过节时吃用。饭米打下了,装在大囤子里,显眼着,那是天天要见面的、要吃用的;酒米打下了,一升两升地装在小肚的坛子里,封了盖儿,藏在屋角阴处,像见不得人的小童养媳,不是这家妇人,轻易发现不了。酒米一年里吃用三回,一回过年押了家酒喝;一回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汤圆;一回五月端阳吃粽子。最困难年月,我乡下的祖父家里,祖母千省万省地珍惜些酒米,藏着掖着,一年的三个节气,做模做样地做了各样的酒米甜食,一家人吃出额头的汗珠儿,也吃出了生活中些微暖意。
老山里背阴的地方,往往浸水,喜爱长一种蓼竹,一簇一簇,几年功夫,就盛大得排场。蓼竹林,高不过人头,却密匝,最密集的地方,人钻不进去,直钻竹鼠,灰背儿的斑鸠,还有一种小如拳头的竹鸡儿,远远地静观,蓼竹林里一片碎响,人一动,身影儿一晃,或踩断一根枯枝儿了,蓼竹林里便刹时没了动静。长得好的蓼竹叶儿,长有一尺多,宽有四指,在水蒙蒙的天气里,蓼竹叶儿反射天光,小风一吹,叶儿便动,林子里便似有了千面的镜儿,在反着光;在阳光大作的天气中,蓼竹林一派干净、祥和,叶儿分外地发着绿,有厚度,有温度感了。
蓼竹叶生成是用来包粽子的。在早也用来做斗笠,棚睡房的屋顶棚。在后,便专用来包粽子了。勤快的人户采了家去了,清水洗净,一匹一匹扎成把子,放在干净的浪筛里。这时的酒米,长粒儿的,与饭米不大一样儿,长个儿,也白净,已经在清水中泡了一个对时了,等着蓼竹叶儿来包成粽子呀!蓼竹叶包的粽子,用了同样青青的棕叶儿扎紧,往往一匹棕叶,能包一二十个粽子,提将起来,就是一抓,像是蒲扇也似的棕叶本身结成的粽子果哩。青青的粽子泡在清水里,像极了一浪筛才出壳的青羽的小鸡苗儿,发着唧唧喳喳的声音,很快,下到大锅里,慢慢地清水冒热气了,滚开了,青的粽子在开水里咕嘟,起了水泡儿,久煮,竟不变了青色。煮好的粽子,再泡进大瓦盆里,清水没顶,原封原样儿,甚是好看。
不太讲究的人家,多用村子后头的水竹笋壳包粽子。一大巴掌宽的笋壳儿,包的粽子便大,往往如壮汉的拳头。这样的粽子,也是用了棕叶儿扎着,在清水里泡着,在清水的滚水里煮熟透了,也在瓦盆里用清水泡着。这些年,在城里,每每想起吃粽子了,便只能往超市里去买呀:有笋壳儿包的,有蓼竹叶儿包的,也有不知甚样的植物叶子包的,用棕叶子扎的,却不曾见到,竟用线绳扎,用红粉的塑料皮儿扎,直是吓得人不浅。超市的各类粽子,不能泡在清水里,一堆一堆地屯码在货架子、货床子上,随人翻捡;有包装精美的,裹在深深的盒子里,叫人有怪怪的想法。我不大接受超市里的粽子,正如不大喜欢笋壳儿包的粽子,去了超市,纯粹是怀了某种念想,看一看,希望能发现一丝奇迹,比如竟有粽子,蓼竹叶儿包的粽子是泡在清水里卖的。
乡下的正经的清水,泡甚样的吃食都是上品。腌制过冬的菜蔬,不坏水,不发沤气;泡制上好的土种的乌红辣子,要用一大早担回的涧里的清水,井里的清水,这样的坛子水,一成几年不坏水,也竟修练成老坛子水,亲戚间匀些做新坛子的引水,这些年,小城的菜市场里专门有卖老坛子水的,做引水,做酸水炝菜吃,都是比任何调料都见色见味的。最好的,当然是老井里的水,几辈子人吃用过的老井,选了龙眼上,水汪水盛,冬暖夏凉的,不腥嘴不冰手。泉水,要从水竹林里流过、浸出的,最好;麻柳树下浸过的,有一股子草药味;水芹菜、水腥草、水苍蒲地浸过的,草药味更重些。不过都是上味儿,能忍得,乡下人治病养生,不也喜好一口草药渣渣么!乡下的清水,在农历的五月,味道最正了,泡着粽子,一连半月不坏,任甚时吃,都是刚出锅的味。蓼竹叶包的粽子,小巧得俊气,如三岁小儿的拳头,大嘴巴的人,一口一个,正好。蓼竹叶儿剥开了,现出粽子的清白的身子,透明的天光中,透出浅绿的光芒,那是蓼叶儿的色儿正经染上去的,不经意地,浅浅淡淡地漫开去,艺术得不是人工所成。蓼叶儿里的粽子,倒像是一个讲究老古作派的乡下人的闺女,才出了嫁,任甚都是清白的,一个玉人儿,玉得叫人一生都不起歪念头。
笋壳叶包的粽子,味道糙了许多,是大路货,旧时大车店招待过路人吃的,是下苦力人吃的,是心性糙的人儿吃的,是要当了一顿饭吃的。笋壳剥开,一个大大的粽子现出,甚是蠢头蠢脑,天光下也有光芒泛也,是浅的黄色,是檐水浸过窗户纸的黄,是烟锅子水滴在白仿绸褂子上洇出的黄。蓼竹叶包的粽子,是竹叶儿的清香,好比九十月才打下的新米熬成的米汤。笋壳儿包的粽子,是柴火气,味道无形中损了许多。粽子是民间讲究的吃用,当然要用蓼竹叶儿包裹的好。好多年,在乡下正经的人家,总能在五月端阳,吃到蓼竹儿包的粽子,那是人间的正品,正味儿。
五月里,油菜黄得一片价清油香,快快的割了,收了;麦子也黄梢了,快快地割了,收了。油菜收了,麦子收了,地腾出来了,大渠里等了好久的清水,要流进田里去,把田土泡软和了,就要栽进新的谷秧苗。不泡水的地方,种进包谷,空地里,勤快的人家,也撒下些绿豆、红小豆,任它们野长。布谷鸟一漫天地声唤人们快些收庄稼,种庄稼,这声唤里,乡下讲究的人家,在一大早,就剥了满碗的粽子,吃得肚子里结实,一天的活计全靠了这粽子顶力呀!五月,新割的蜜,正好用来拌粽子吃,比白糖好,比红糖好。我喜欢蓼竹叶包的粽子,裹了蜂蜜吃,甜中带些自然酸,都是植物的清芬味道。
关于粽子的散文2:粽子飘香
文/蓝月
端午节,家家都吃粽子。
记得小时候,粽子都是妈妈亲手包裹,糯米装在一个竹箩里洗尽,拌上碱水,米就变成了浅绿,散发出米和碱混合的香气,那是一种非常好闻的味道。那时候我只知道端午节有粽子吃,并不清楚“屈原”,“屈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包粽子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了。妈妈把粽叶和柴草浸泡在水里,说来奇怪,那干瘪的叶子经过浸泡竟然起死回生变得柔韧而葱绿起来。我想这粽叶就是为粽子而生的,它的使命就是把松散的米粒紧紧的抱在怀里。
端午节的前一天哪怕再忙,妈妈也会停下其它活计,专心致志地包粽子。妈妈把粽叶捞出刷洗干净放在盆里备用。拌好碱水的糯米和上一些洗干净的赤豆,赤豆是红色的,米是浅绿的,颜色相当好看。然后坐在小凳子上,抽出一张粽叶,卷成三角形状的筒,置于左手,右手抓起一把赤豆糯米放进粽叶筒里,轻轻拍打结实,再包裹起来,用柴草扎紧,一只三角形可爱的粽子就完成了。
不要以为包粽子很容易,惭愧得很,我至今仍包不出一只像样的粽子,不是漏了就是软塌塌的不成样子。包不来粽子我就绑粽子,两个一绑,绑好了把多余的柴草剪掉,剪过的粽子就像刚理过发一样,特精神。我现在明白什么叫人性化了,你看连粽子我们也要让它们成双作对的,至于烧熟了,把它们分开填进我们的肚子里就不深究了,至少我们的初衷是很美好的。
包粽子很费时间,一般妈妈会花费一下午,而我也会乖乖的呆在边上。等爸爸下班回家,粽子已包裹完毕,烧粽子是爸爸的任务。烧粽子更费时间,通常要烧到半夜,爸爸还要留些柴火在灶膛里慢慢焖。当天是等不及吃粽子了,我是嗅着粽子特有的香味,流着口水进入梦乡的。
一大早,也是端午节,早饭直接吃粽子。虽然家家包粽子,还是会拿着自家的粽子送与邻居品尝,家家如此。人们的脸上都是亲切的笑容,气氛空前和谐。小孩子们就聚在一起吃粽子,吃着吃着就咬别人的粽子去了,大人们就呵呵地笑,隔灶头的东西就是香。农村人吃粽子也许不会太多想到“屈原”老人家,而那种纯朴的乡情伴着浓郁的粽子香味在所有人的心里经久不散。
今天又是端午节了,我带上儿子往妈妈家赶,妈妈说包好了粽子。呵!粽子的香气早已在空气里弥漫。
关于粽子的散文3:记忆中的粽子
文/汪金山
快到端午节了,不由又想起小时吃粽子的情景。
我家祖辈以农为生,没钱买糯米包粽子。解放前,村里只有地主富农才包粽子吃。那时粽子是身份的象征。解放后,我家分到土地和房屋,生活改善了。1952考入保定二中,阴历五月初的一个星期天回家,母亲从锅里端出一个饭碗,里面有粽子,我好奇地问哪来的?母亲说在保定城隍庙街卖布的汪义给他们家捎回二斤糯米,给了咱家一些。母亲到村西河边撇了些苇叶,包了枣儿粽子。母亲说今年全家算是过了个有粽子吃的端午节。又说,你爸要是还活着多好,到死都没吃上个粽子……
后来每年过端午节,我都会想起上中学时吃粽子的这档事。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每到端午节,南方北方的各地粽子口味不同,各种各样馅料的粽子应有尽有。枣馅、豆沙馅、肉馅、猪肉加栗子馅,甚至还有鱼翅、干贝、鲍鱼馅的,据说还有没馅的粽子。林林总总,想吃啥馅都有。平时也常见卖粽子的,早年稀罕的粽子已成大众食品。
关于粽子的散文4:粽子里的女人心
文/阿简
北方都市里的端午,没有江南水乡的那么热闹。那些诸如挂艾叶、赛龙舟、点雄黄、戴香包等等经典的情节,都被潦草而无奈地跳过,唯一剩下的主干,便只有吃粽子。
小时候吃的粽子,都是街坊四邻送的。几只青绿里泛着微黄的粽子,摆在小竹浅儿里端了来,送粽子的阿姨临走时,总要喜眉笑眼地交代一句:“红线是豆沙的,马莲草是小枣的。”解开上面的红线或是马莲草,把透着清香的苇叶一层一层地剥开,那一刹那间的焦灼和期盼,是一种荡漾满怀的欢喜。褪去了苇叶的粽子,莹润、光洁,四个玲珑的尖角,是那样的规整漂亮,在细瓷小碟的绵白糖里轻轻一蘸,像玉骨冰肌的女孩子落了一肩的细雪,看去娇俏可人,吃来爽滑筋道。
妹妹出嫁那年,按照老一辈的风俗,母亲这里要给亲家那边送九十九只粽子。我家里没有人会包,这九十九只粽子,便只有依靠外援。好在母亲人缘儿好,没等她出去找人,早有志愿者上门来说,赶紧把至少十几斤的糯米洗好泡上,回头她带两个包粽子的能手过来帮忙。大约是两天后的早上,她果然带了两个阿姨风风火火地来了,老姐妹三个麻利地洗手、落座,气定神闲地唠着家常,手上的苇叶和红线,蝶儿一样跳跃飞舞。一个个粽子,眨眼间从她们的手里滑进一旁的瓷盆,变戏法儿一样的轻快利落!我惊诧得半张着嘴,蹲在瓷盆旁边仔细端详:一个个粽子就像事先称好了分量一样地个头儿匀整、紧实周正、棱角分明。一个阿姨见我看得着迷,便问我:“你知道粽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角吗?”我摇头。她说:“粽子有四个角,是因为从角上咬下去,可以吃得很秀气——糯米团这东西,如果是圆滚滚的一大球,保管会黏糊糊地沾一脸。那吃相,该有多难看?”
我笑了,不知道她说的算不算“粽子四角论”的本源,但以后每次吃粽子,我都会习惯性地摸摸嘴角——果然干干净净。
端午节到了,街头巷尾卖粽子和苇叶的渐渐多起来。送女儿上学的路上,每天早上都有一个卖粽子的老人,一边慢悠悠地蹬着三轮车,一面诗朗诵一样地吆喝:“啊!买粽杂——”(当然是说“买粽子啊”,可是因为粽子的“子”和“啊”连读,听上去就变成了买粽杂。)听着他的吆喝,看着婶子阿姨们拿着苇叶三三两两地走过,我心想,粽子这东西,其实也是很有点玄妙的,它柔韧而不失棱角,看似千篇一律的外形里,总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于是便一厢情愿地觉得,一个女人无论长得美丑,也无论是豪爽还是文秀,但凡会包一手好粽子的,多半会有一颗精致的心。
关于粽子的散文5:“妈妈牌”粽子
文/刘德凤
在我的心目中,只有吃了母亲亲手包的粽子,那才算得上是真正过了端午。
母亲包粽子的手艺,在我们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因为包粽子的手艺无人能敌,因此当地人戏称母亲为“粽子嫂”。母亲包的粽子,不仅香糯柔粘,形态也格外漂亮。即使是用同一种材料,别人包得生硬难吃,母亲包得又香又软。我们家乡每逢端午,有拿粽子走亲访友的习俗,有些不会吃粽子的主妇,只好经常来我家向母亲讨教,有的干脆直接将浸泡好的糯米搬进我家,排队等候母亲来包,热情的母亲总是笑容呵呵地接受,从未见过她推辞。
母亲做粽子选料苛刻、几近完美。她选的糯米,必定是那种粒粒饱满,又白又壮的糯米,选好后晾晒、挑捡、淘净、然后用隔夜烧开冷却好的山泉水浸泡。母亲对粽叶的选择也有很讲究,棕树叶要片片差不多长和宽的又直又长的叶子,提前三四天砍下来洗净风干。
母亲包粽子的工具简单,一双筷子,一个汤匙,就可以包了。只见母亲灵巧的双手将粽叶对折一下马上反旋,粽叶就成了一个圆锥形,然后用汤匙将糯米灌进去,再用筷子使劲地将米往下压,差不多时左手拿着圆锥体,右手将上端的粽叶盖下来一压,再就细长的棕叶一捆,一个结结实实,有棱有角的三角圆锥形的粽子就算完成了。
等全包了,就将所有的粽子放进大锅,并注满水盖严锅,就可以烧水煮了,用小火煮一个通宵,这样煮出来的粽子不仅熟得透而且耐放。
从我记事起,每年都习惯在母亲的粽子香味下度过端午,我也因此炼就了辨识的粽子的眼力。即使将母亲包的粽子混在百来个其它粽子中,我也能一眼认出来。别人因此特别好奇,问我拿什么判断,而我总是骄傲地说:“妈妈牌的粽子,是世上独一无一的。”母亲听后也总是喜笑颜开,每年都会多包几个,犒赏我的胃。
今年初夏,母亲因为右手骨折,在家休养。我心想,这个端午,我是吃不上母亲做的粽子了。昨日带女儿回家,刚进家门,母亲就端出一小盆粽子让我们吃,她满脸歉意地说:“今年包得少,等明年我多包点,你多带到城里,当早餐。”
等母亲去烧茶的空闲,父亲偷偷告诉我,就是这点粽子,***包了整整一天,那只右手不能用劲,她包了拆,拆了包,反反复复很多次,这才有这么几个得意的出来。怕我煮得不好,她要坚持自己煮,身体那么差,还熬了半宿。
我转身对正在大口大口咽粽子的女儿说:“宝贝,这就是妈妈经常跟你提的“妈妈牌”的粽子,好吃吗?”
“好吃!”女儿肯定地答,微笑着,而我的泪,大滴大滴在滴在粽子上。我突然决定,要好好跟妈妈学学包粽子,让母亲也尝一尝“女儿牌”粽子的味道。
关于粽子的散文6:话端午
文/邓训晶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划龙舟,喜洋洋”。想着这首童年的歌谣,端午节就到了。
每到五月就有一种情思,汨罗江畔那个不屈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屈原,中国的诗歌之父,第一位留下姓名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早开创了把诗歌由集体歌唱改成个人独唱的新时代。一曲《离骚》,帝王将相权贵朝野的丑恶暴露无遗;一句《天问》,天下百姓幡然悟醒;一曲《九歌》,宣泄了人世间的善恶丑美;一篇《九章》,橘颂余音,荡气回肠,这是屈原明志,“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坚定地保守自己的情操,不随波逐流;一部《楚词》,开创了中国诗歌的先河,这文学瑰宝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才有了前赴后继的先驱们。“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让我们在节日的扼腕长叹中多了一分怀念。屈原,五月的鲜花,为你而开;五月的太阳,为你而灿烂;五月滔滔的汨罗江,敞开它宽广的胸怀,拥抱了你这位志士。从此,五月的龙舟,年年把你探望,桨卷千堆雪,雨烟龙舞;中国的历史留下了你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了一位千古流芳的诗人。
每到五月就有一种期盼,盼望粽叶飘香。小时侯每到端午节,不管日子过得有多艰难,妈妈总会想方设法弄一点糯米包粽子给我们解馋。在端午节前一天,妈妈就会做包粽子的准备,把糯米用水先泡上,然后把粽叶洗干净。妈妈做的粽子口味可以分为甜的咸的两种:或包进红豆、绿豆、红枣;或包上腊肉、咸鸭蛋,形成不同的风味。粽子的形状可以分为菱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妈妈开始包粽子了,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候,我会积极地帮妈妈的忙。妈妈左手拿两片粽叶,右手把粽叶灵巧地转两圈,粽叶就形成一个圆锥形的空间,舀一勺糯米放进去后再用筷子捣几下,右手将粽叶的上端往里折,使粽子的底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平面,最后用线扎好,一个结实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爱跟妈妈学包各式各样的粽子,开始包不好,但后来慢慢地也学会包有棱有角的粽子了。粽子包好后,妈妈就放进锅里煮。等到第二天早晨,一起床,就会有粽子吃。那洁白的粽子,放上白糖,那糯糯的甜甜的味道,至今还留在我的舌尖上,回味无穷。
每到五月就有一种怀念,怀念端午节的雄黄酒和小香囊。端午节那天吃午饭时,父亲会叫我们喝一点点雄黄酒,然后把雄黄酒涂抹在脸上,胳膊上,腿上,告诉我们这样就不怕被蛇咬了。我对雄黄酒的认识,来源于《白蛇传》,端午节的雄黄酒,把善良美丽的白蛇打回原形,许仙掀开蚊帐,看见白蛇狂舞而吓死的情景,深深扎根在我心里。所以,如果端午节没有涂抹雄黄酒,心就会一直打鼓,生怕遇到蛇了,会惴惴不安一年,等到第二年无论如何都要抹上一些,雄黄酒就像是一道护身符。抹完雄黄酒后,就缠着巧手妈妈做端午的小香囊。妈妈会把平时积攒下来的小块花布都拿出来,装上具有药用成分的、戴上能清心明目、镇静安神、对人体大有好处的香料,做成一个个精致可爱的桃心、三角形、小猴子香囊。我们争相戴在衣服上,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小伙伴们会聚在一起比较谁家妈妈的香囊做得更好更香。
让我用粽叶飘香润笔,用暖阳做墨,把五月涂抹成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画卷,迎接端阳——这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
关于粽子的散文7:又是粽子飘香时
文/杨小华
家乡的粽子是四个棱角,呈锥形,和广东的粽子完全不一样。在家乡,包粽子是绝对的技术活儿,有步骤,有技巧,而且必须严丝合缝,否则米就会散出来。如果手法不熟练,哪怕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了之后也会散开。如今的家乡,包四个棱角的粽子不知难倒多少姑娘和小媳妇。我是幸运的,妻子和母亲一样,也会包这种粽子。所以,出门这些年,在端午节前夕,我都会品尝到四个棱角的粽子,年年如此。用妻子的话说,广东的粽子不香,没有粽子的味道。其实也不对,广东的粽子只是形状不一样,但里面的馅料特别丰富,味道也不错。不过她每次这样说,我和女儿都会附和。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她包几个家乡口味的粽子,让我们尝尝家乡的味道,重温儿时的记忆。
在咀嚼粽香中,那些尘封已久的端午节往事再次呈现在眼前,温馨、感动,令人神往……
我的家乡在湖北监利一个叫程集的乡镇,老屋门前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叫老长河。河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息,用她的质朴和甘甜养育了家乡的祖祖辈辈。每年农历五月,小河两岸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郁郁芬芳。在满眼绿意中,有一种近似高梁的植物,它生长在岸边的浅水里,长着比高梁叶要宽大的叶,这就是包粽子用的粽叶。每逢这时节,父亲总会搬出小船,在一个雾气满天的早晨到小河两岸采摘粽叶。父亲的小船下河了,我们兄弟姐妹的心这一天就无法平静,度日如年般盼望夜晚来临,因为那时我们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了。
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父亲就带着一身雾气摇着小船归来了。船舱里堆满一片片绿色的粽叶,在朝阳的衬托下显得愈发鲜嫩和翠绿。父亲回来后,母亲会停下手中的活计,从船舱里把一片片粽叶拿出来,在河水里洗净,再剪齐根部平均分成几份折起来。父亲则到厨房里把锅里放满水,将土灶生上了火。水还未烧热,母亲就把粽叶放进锅里。等水煮沸,母亲再将粽叶全部取出来放进木盆里用清水浸泡。此时,粽叶已由先前的碧绿变成了暗绿,散发出一股特有的清香。母亲说,把新采摘的粽叶放进水里煮是为增加粽叶的韧劲,那样包粽子就不容易破了。母亲还告诉我们,粽叶只有煮过之后,才能释放出它独特的香味,粽子的味道也会更加香甜。母亲忙活时,父亲已将自家种植的糯米洗净,只等她来包了。
包粽子是女人家的事,父亲自然帮不上手。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紧急的事要做,父亲会坐在一边,点燃一支烟,和正在包粽子的母亲聊一些事情。我们兄弟姐妹或蹲或坐绕在母亲左右,不说话,静静地看着她,有馋嘴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享受这份宁静的幸福。期间,我们也有闲不住的时候,会嚷嚷着要母亲教我们包粽子。母亲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可没有一次成功的。我们用小手好不容易包出来的粽子,那也是奇形怪状,惹得大家笑个不停。这样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包了很多粽子,个个棱角分明,漂亮饱满。母亲有时还会在糯米里搁一点红糖,或放一粒红枣,那样吃起来更加香甜。
粽子全部包完,父亲会把它们放进锅里用清水煮。这段时间对馋嘴的孩子来说,是最难熬的。母亲也许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总是提醒我们不要急,还说粽子要慢慢煮才能煮出它真正的味道。
我们在等待中迎来了落日,一团团色彩绚丽的、熔金般的烈焰慢慢地由绚烂归于平淡。末了,淡淡的暮色开始笼罩整个乡村,眼前的一切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此刻,只有锅里冒出的热气和独特的粽子香味在周围飘荡,馋得我们直流口水,也让我们兴奋不已。在孩子们再三恳求下,母亲含笑着把粽子从锅里提了出来。那冒着热气的粽子此时更加饱满,可爱,浓浓的香气溢满心胸。等到夜色完全笼罩整个乡村时,我们全家人已在橘黄色的灯光下围坐一起,尽情享受粽子的美味。
明亮的星星布满了天际,像一颗颗镶嵌在天幕上的钻石,熠熠生辉。夜幕下,它们又似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含笑注视着我们幸福而温馨的一家。炎炎夏日,夜风轻轻拂过,带给我们丝丝凉爽。那浓浓的香味随风飘荡,越飘越远,弥漫了整个乡村。
现在已是农历五月,家乡又是粽子飘香的时候,只是我身在异乡,又无法品尝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
关于粽子的散文8:蒲公英
文/黄子沁
在人们穿成大粽子的时候,在树叶飘零的时侯,在下起鹅毛大雪的时侯,冬天就来了。
冬天,蒲公英在泥土的拥抱下,努力生根,等待着明年春天下起春雨的时侯、阳光温暖的时侯、泥土变软变湿的时侯、就可以钻出泥土了。
春天,蒲公英努力地钻出地面,离开泥土的拥抱。不久,它那褐色的根上长出了一片片锯齿状的叶子。青绿色的叶子,叶脉清晰可见。叶子上,慢慢地长出了茎,细细的茎,细得像一条丝线。淡绿、透明的茎,它非常脆弱,调皮的野兔跑来,一踩它就断了。
夏天,小巧的花苞长出来了。黄中带绿的花苞,显得非常娇嫩、可爱。金黄色的花,像太阳公公撒下一把把金币,令人心里非常温暖。
秋天,种子慢慢长出来了,像一个白色的绒球聚在一起。一阵风吹过,一个个小降落伞自由自在地飞着,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
有的种子飞到附近,望着妈妈;有的种子飞到山坡,野兔非常好奇,用力往下一踩,呀!踩扁了;有的种子飞到小河里,小鱼开心地跟它交朋友;有的种子飞到村庄,小孩子们见了,高兴地欢呼;有的种子飞到路旁,牛看见了,高兴地摇着尾巴;还有的种子被鸟儿带到南方去了,种子在那里生根长叶。
来年春天,新的小蒲公英将大地的各个角落铺满绿色。
关于粽子的散文9:吃鸡蛋的端午节
文/李建设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但在我们老家,端午节不吃粽子吃鸡蛋。
我的老家属于北方,不产稻子,粽子更是难得一见之物,然而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几只鸡,于是我们就地取材,端午节时就吃煮鸡蛋,用我们当地的方式来过端午节。
每年端午节,母亲都会煮一锅鸡蛋任由我们吃。我家共七口人,每人都要吃三五个,这就需要煮二三十个鸡蛋,一次没有那么多鸡蛋可煮,就要提前十天半月开始积攒。四五只鸡一天也就下两三个,每天到鸡窝里拾鸡蛋数鸡蛋就成了我的任务。拾来的鸡蛋就放到一个陶罐里,等到陶罐满了的时候,端午节就该到了。
端午节前一天,全家就开始为端午节忙活,父亲让哥哥到村前的河沟边采一些艾叶,让我爬到屋后的合欢树上折些枝叶,采回来的艾叶插到每个门上,而合欢叶则留着第二天煮鸡蛋用。那时不懂为什么要插艾,只是听父亲说插了艾蚊子虫子就不敢进家门了。我最怕蚊子咬,所以插得特别起劲。父亲则从他的中药橱里抓上几味中药,嘱母亲第二天煮鸡蛋时一起放到锅里。
第二天一早,我就被一阵扑鼻的清香味刺激醒,一个激灵爬起来,跑到院子里一看,母亲正在拉着风箱烧大锅,大锅里已热气腾腾,香味弥漫在整个厨房。馋得我直想掀开锅盖捞一个吃。母亲一边喊着烫一边要我去接一盆凉水来。等我端来一盆凉水,母亲已把锅底的火熄了,我知道该开锅了。
母亲掀开大锅盖,升腾着蒸气的锅里什么都看不到,但却闻到了更浓烈的香气,一股合欢叶和艾叶的清香,混合着淡淡的中药味,我不住地咽着口水。母亲用笊篱从锅里捞出鸡蛋,放到凉水盆里拔拔凉,这样剥鸡蛋的时候就好剥不粘皮了。
我们兄妹五个都围坐在桌子旁等着吃鸡蛋过端午节。还没等母亲发话,哥哥就一声招呼说去喊父亲吃饭,一溜烟地去卫生室喊父亲了。母亲从橱子里拿出七只碗,又变戏法似的掏出一袋红糖,每只碗里都倒上一点,然后再用煮鸡蛋的水冲好,哥哥也拽着父亲回来了。
父亲一坐定,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吃了,蛋白柔嫩细滑,蛋黄娇黄浓香,由于吃得太快太猛,被蛋黄噎着了,像打鸣的公鸡一样伸长着脖子,母亲赶紧给我灌了口红糖水,才缓过气来。母亲被我的狼狈相搞得又好气又好笑,说当年生大姐时三五天不见一个鸡蛋也没有馋成这样。父亲则温柔地看着我说,慢慢吃,煮了这么多呢,够你们吃的。的确够我们吃的,我一口气吃了五个,直到再看到盆里的鸡蛋也没有了欲望。
吃饱喝足之后,才有心思听母亲讲她以前坐月子吃不上鸡蛋的往事。生大姐的时候正是六十年代,还在生产队里吃大锅饭,没有人养鸡,鸡蛋更是稀罕,买都买不到。不知外婆从哪里弄到了十多个鸡蛋,走了三十里路给母亲送来补身子。就是这十多个鸡蛋,母亲坚持吃了一个月,直到出了月子。为了每天能尝到鸡蛋味,就把一个鸡蛋打散到清汤锅里,一喝一天……
往事悠悠,当年三分钱一个的鸡蛋都吃不到,现在一块五一个的茶叶蛋也能吃腻。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却找不到了当初的感觉和味道,我是再也吃不到散发着中药味的煮鸡蛋了。自父亲去世后,每年的端午节,母亲还会煮一锅鸡蛋,只是再也没有了那股中药味的清香!
关于粽子的散文10:最是故乡粽子香
文/游黄河
又到了五月,好像年刚刚过完,就迎来了端午节。
一进超市,就看到大堆小堆的粽子,小山一样放在台子上,那绿色的粽叶,还有那棕色的细绳子,跟家乡的粽子没有两样。离端午节还有十多天,我买了几个粽子,回家煮了吃,可是那味道却远没有家乡的粽子好吃。
每年这个时候,家乡屋子前后有很多的粽叶,母亲总是去屋对面的大山里采摘。那里的粽叶又长又大,还很厚实,特别是做成的粽子,香味十足。摘来的粽叶要放进水里泡上三五天,然后摘下苎麻去了皮,搓成细细的麻绳。母亲包粽子总是在屋门前那棵槐树下,隔壁的几个妇女也赶了过来,大家一起包起粽子来。
母亲提了一个水桶,水桶里装了糯米、红豆、花生、绿豆、红枣等,那些东西都是家里地里的,母亲把水沥干,用一个小勺子,一勺子一勺子地把桶里的米舀到卷成小筒的粽叶里,然后拿起了一根筷子,慢慢地把米插紧。
那根系在椅子靠背的麻绳上,已经有了几个粽子,每包好了一个粽子,那根麻绳上,好像又多了一个绿色的玛瑙。母亲包粽子的时候,手法很娴熟,随便把粽叶一折,那粽叶就紧紧地扒在米上了,那些粽叶又是那样有韧性,被折过的地方,一点痕迹都没有。要是家里有腊肉就更好了,可以做成腊肉粽子。
记得有一年的端午,家里连糯米都没有。快到端午节,母亲中午出去了,下午都没有回家,晚上的时候她提了一个灰色的布袋子回来了,说出去借了几斤糯米,年小节大,就是家里再没有东西,这端午节粽子还是要吃的。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去了最不喜欢她的大姑家,在大姑家里,她低三下四地求着大姑,她是一个从不轻易求人的人,可是想到家里那个端午节,她一生就是那一次,求了大姑。为了这个家,为了家里的孩子,母亲能忍。
母亲会包各种形状的粽子。我后来跟母亲说,要是她包粽子卖,一定能赚很多的钱。可是母亲说,乡下,很多事情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比如这粽子。
家里做了粽子,总要送一些给亲戚朋友。住在城里的大伯,端午的时候,总要回家一趟,说是来看看家里人,其实他说,从母亲这里拿回去的粽子,一家人都喜欢吃。
母亲把粽子煮好了,就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这一堆是给谁的,那一堆是给谁的,都分开放好。用粽叶包成的粽子,很是奇怪,就是放上十天半月,天气很热,它也不馊。这大概就是粽叶的神气功能吧。
村子里,端午来了,家家都做粽子。一片粽香飘荡在整个乡村,不过家家户户的粽子又不完全相同。隔壁王奶奶喜欢做大粽子,粽子里的用料很多,简直就是一个小包子,我最喜欢吃。刘奶奶家里的粽子最小了,一口可以吃两三个,不过也很好吃,她家在粽子里放上冰糖还有果仁,薄薄的一层糯米包裹着那些馅,吃在口里,感觉倒是那些果仁和冰糖是主食,而糯米是辅料。还有住在村子最头上的夏奶奶家里的粽子,她家里的粽子最奢侈,把腊肠子切到很小,放到糯米里,还有萝卜丁,小大蒜,吃上一口,美味极了。
煮好了的粽子,都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有人串门,就提起一串粽子,割两三个塞到他们手里。不过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谁家的粽子是什么味道,你想吃什么样的粽子,只管到那家去,管你吃饱。
粽子要吃半个多月,小端午过了,还有大端午。吃粽子的时候,还有那些绿色的咸鸭蛋,那些艾草和雄黄,倒好像是端午吃粽子的一种点缀,给端午节以热闹的氛围。
关于粽子的散文11:快乐过立夏
文/季君瑶
立夏,我们江南一带有立夏吃粽子和咸鸭蛋的风俗习惯,所以立夏前一天,一大早我就看见奶奶在包粽子。奶奶根据全家人的不同口味,准备了多种馅料,有纯糯米的、拌赤豆的,还有我最爱吃的蜜枣馅的,还有爸爸爱吃的咸肉馅的。看着我馋得围在边上,奶奶笑着对我说:“你放学回来就可以吃啦!”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妈妈就来接我放学回家了。我还没进门就闻到芦叶的清香了。奶奶拿给我一个蜜枣粽子,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真好吃啊!吃完粽子,奶奶又让我拿着跟粽子一起煮得香喷喷的咸鸭蛋到麦田里转一圈,据说可以保佑小孩子健健康康的。虽然是习俗,但这是奶奶的美好愿望,我高兴地跑到麦田里,发现还有好几个小朋友也在呢。大家开心地钻进麦田,快乐地过立夏了!
关于粽子的散文12:包粽子
文/东山峰人
每年农历初五,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端午临近,看到沿街叫卖的香囊、菖蒲、艾叶、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吃粽子一直是我的钟爱,当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时,那翠绿的粽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粽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此时,我就会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仿佛这清香的粽叶味儿更具有端午节的气息。
一位学者说过:‘许许多多的习惯,凝结成一个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沉淀为一段历史。’
端午节作为一种民族习俗,一种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流转变迁和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与精神。
在端午节里,我会想起屈原,想起这个出生于湖北的伟大爱国诗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艾叶和粽子的香,赛龙舟的快乐,手缠五彩丝线、或是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上,以驱除不祥。更多的是一种临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闪光品格;想起屈原所写的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想起屈原抱石投汨罗江的无奈,却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感受端午,就是感受那段历史,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体会着他因报国无门而痛投汨罗江的千般痛楚的心情。
早些日子我爱人就嘱咐好了我,端午节前需要购置好糯米、粽叶、新鲜肉、红枣、食用碱、棉沙绳等以备她包粽子之用。
昨日,天刚破晓起了个早床,匆匆洗漱完毕,两人各自拿部手推拖车搁在汽车的尾箱里开车一同赶往附近红星大市场。
此时,天空飘着小雨,静谧的小区里空旷无人,只有花坛里成片绽放的栀栀花向我问候。不经意间,我瞧见小区路旁的垃圾桶里有丢弃装粽子的礼品盒和粽叶,还有废弃的菖蒲与艾叶。至少,这些与包粽子有关联的物品提前告诉了我,端午节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浓厚了。
出门,马路上人车稀少,不到四公里路程的批发市场只需几分钟就到了。
还未走进市场大门,就见里面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进货卸货的汽车三轮车的喇叭声乌乌的鸣叫,中间还夹杂着市场管理人员维护秩序的驱赶声和小商小贩的吆喝声,真是‘莫到人行早,更有早行人’。
进了市场,熟悉景象再次穿梭于眼帘;金黄色的扣肉“热锅”和卤猪‘下水’散发出扑鼻香味。人越来越多,狭窄的小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买菜兌货的、砍肉杀鳝鱼的、卖七两称的渔贩子、少称的菜贩子。
从南边开来一台要卸货的大货车,边倒车边叫喊:“让开、快让开”,那边三轮电瓶车横冲直闯地也跟着叫嚷“会撞啦呀”;购货者总是与商贩们在嘀咕的讨价还价,“价格还少一点罗”的乞求声和嘈杂声此起彼伏。
这里分蔬菜区、鱼肉禽蛋区和商品区。大家都愿来此,主要是各类农副产品应有尽有,更重要的是花色品种要比居民菜市场多很多,而且价格还便宜不少,这就是红星批发大市场的最大优势,也是大多数居家过日子人的主要选项。
我随着人群穿梭在百家门面,游览于千家摊位,匆匆买好一个星期的小菜,又推着拖车又四处搜寻粽叶的踪迹。
包粽子少不了‘粽叶子’,粽叶子是一种长在河边的芦苇叶子,但是有两种,一种是水中生长的,一种是旱地生长的。我们一般包粽子都用水中生长的那种。包出来的粽子植物的清香味很浓郁。区别是:
1、水生的叶子和枝干链接处呈现出灰褐色,旱地生长的没有。
2、旱地生长的芦苇叶子比水中生长的叶子相对要宽大些。
3、可以从气味上辨别,水生的叶子清香味很浓郁,旱地生长的叶子味道很淡很淡几乎闻不到什么清香味。如是,那种水中生长的粽叶子成为我唯一寻觅的目标,寻过了几家门店,忽然发现一个摊位上有些粽叶,数量不多,但粽叶子的质量还可以,四块五一斤,欣喜中挑选退去捆绑在粽叶上硕大的草绳,忽听摊家说不买了,‘说是草绳与粽叶子是一起进的货,要得就要,要不得就莫买’,他那斩钉切铁没有商量的口气,不容我有任何争辩的余地,看来是‘卵硬屄涨价啊’今天的阵势,是草绳也要卖粽叶价了。我真咽不下这口气,丢下粽叶子,甩手而去,心里嘀咕着‘市场决非只此你一家’。
不得已,只好冒着雨另去寻找有粽叶卖的地方。须臾,走了几家摊位,又发现了粽叶的痕迹,它摆在泡沫盒子中叶片稍小些,但是价格却是五块钱一斤了,我爱人唠叨着说;‘刚才的粽叶还可以,价格也便宜些,一点草绳算了’我知道,货比三家不吃亏,再去也不迟,只好折返原地,远远看去,那个摆着泡沫盒顶上的‘草绳粽叶’已经空空如也,全然不见了踪影,心里想难道今天粽叶子‘蛮俏’。看来有时候算得太过细反而是失策呀,无奈,只得另访它处,寻找那个五块钱一斤的门面了。幸运的是此店的粽叶还在,翠绿的粽叶子依旧摆在泡沫盒子中待售,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再生事宜,匆匆的挑选了五斤过称放在推车里赶往买糯米的地方。
红星大市场进口的西端,是五谷杂粮集中的地方,它毗邻马路,运输方便,节次鳞比的门面一字摆开,五谷杂粮类品种应有尽有,我要寻找的糯米肯定有买,果然,几乎家家店面都有糯米出售。
其实,糯米也分好几种,一种是长糯米即是籼糯,米粒细长,颜色呈粉白、不透明状,黏性强。另有一种圆糯米,属粳糯,形状圆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腻,黏度稍逊于长糯米。适合做粽子、酒酿、汤圆、米饭等,好一点的要算泰国糯米了。
临近节日,与此相关的物品按常规都会出现涨价的趋势,这即是供求关系的连锁反应,也是市场价值的规律的体现。在批发市场上购东西一般要比超市便宜许多,经对比,红星批发市场的泰国糯米就比其他地方的便宜了一块多钱,经砍价,我购买了四十二斤泰国糯米,共计一百四十七元,几乎满满一袋,顺便不忘捎带了一包食用碱。此刻,两部手推车拖着载重的货物向停车方向走去,然后赶往超市再去购买四斤新鲜肉,当货物购齐后,心情全然释怀,不愉快的事仿佛没有发生过,一蹬油门满载而归的回家,只想包粽子的事儿了。
自打我爱人学会包粽子后,她几乎每年都要包上十几或几十斤。用包粽子的形式走进端午节,领略传统文化别样的内涵,感受传统节日迷人的魅力,是萦绕在心头缠缠的暖意,享受的是挥之不去的绵绵情意。
我家包粽子的具体活儿一般全由她来做,我只是负责采购材料做些下手事。‘她’与我相伴几十年,是那种朴实、为人忠厚、做事负责有工作能力的伴侣,是过日子没有‘空话’说得的人,在外她不显强示,但在内却是心细精眀,什么事一学就会,考驾照、织毛衣,绣十字绣、用电脑、家中收拾一样不拉,与如此‘女人’相处过日子我还能说什么呢?
包粽子其实又是一件很累很烦的事;首先得准备两个大朔料桶浸泡粽叶子,然后用刷子把粽叶子一皮皮清洗放在不锈钢盆里待用,接着用两个大不锈钢盆淘泡糯米和包放粽子。糯米用一定比例的碱拌匀,做碱粽子。肉切成小坨用胡椒、盐、生抽拌匀做成肉粽子。此外,还有用腊肉、鸡肉、红枣、花生、绿豆、红豆等多种原料做成的粽子,粽子的花样虽多,但归结起来,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形状与馅料的区别。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圆锥形等,无论哪种形状,旨在不漏馅即可;馅料无非咸甜之分,一切全看自己口味。
其实,我对粽子还是十分熟悉,但对包粽子的制作过程却还是知之甚少,只因多次亲身瞧见她包粽子的程序以后才真正了解。
她包时;首先用到的是粽子叶,而不是芦苇叶,粽子叶是首选,芦苇叶比较窄,要用好几片才能包一个粽子,新手包这样的粽子就会手忙脚乱,而粽子叶页面宽大,只要一片就可以包完整个粽子。包时;卷成一个圆锥形。满满地填上馅料,填到溢出来的样子,这样有利于后面的包裹,可以使粽子里的馅料充满整个粽子。然后按照螺旋的手法,粽叶的另一端开始慢慢的卷起来,卷到最后的样子,留一点尾巴,最后尾巴全部卷起来,用大拇指压住。最后把卷起来的那一面对折过来。用棉线底部十字形的捆包起来,捆好不散开就算成功了。
就这样,叶子在她的手里折来折去,就出现了一个三角锥的形状,然后用线一扎,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做好了。
粽子包好以后还只是一种初级产品,真正要算大功告成的还非得煮熟煮透,不然粽子吃起来就会有生熟感。煮粽子其实还有一些学问,家里一般用高压锅煮,把包好的一串串粽子放在高压锅里用水遮满,不能留有粽子的任何痕迹,然后再盖上蒸皮,上气后关小火再蒸上一个小时左右便大功告成。我对她包粽子的技巧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她虽然是做得累,但我想,她心里却是愉瑞的,像干完了一件大事,两天十几个小时包完了三十斤糯米,估算下来肉粽和碱粽整整包了二百九十二个。除了留下自己吃的之外,十之七八都要送给亲戚、朋友和同学了。
由此看来,过传统节日,重要的不在于过节的形式,而在于节日的内涵,包粽子、带香囊、挂艾叶、吃粽子等只不过是节日的道具,倘若忽视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那么节日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费的机会,那么过传统节日的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在当下洋节泛滥的时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了兴趣,而对西方的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却极力推崇,过得津津有味。就连不少从传统里走过来的人也都在叹息:年味淡了,节味变了。难道中国的传统节日真的过时了吗?那流传了几千年、承载了中华历史文明与优良传统的节日难道还不如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洋节吗?
人生中,总有些东西在彼此的印象里定格。一句祝福一个微笑的距离,远远大于人与人之间的模糊。端午节即将来临,我送你十个香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这五月五的情怀!这就是我送粽子予人的心境。
今年的包粽子虽然完结了,粽子也送完了,走过同事、同学、朋友的家门,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
开车回家,猛然悟出一种感受;与人相交应该是;要与喜欢读书的人打交道,要与有思想的人打交道,要与有情有义的人打交道。
走在上班的路上,清风拂过我的脸颊,沁入心扉。坐在办公室里,我仿佛听到湘江河里浓浓的锣鼓键锵声和划龙舟、赛龙舟的吆喝,看到吃粽子、手缠五彩丝线的欢快,吸在鼻子里香囊、菖蒲、艾叶的余香,感受着端午节带来的文化盛宴。
2016.5.30
关于粽子的散文13:端午粽子香
文/于佳琪
离开故乡已经多年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仍然清晰的挂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小路,故乡的河流,故乡的炊烟,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的情感。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最喜欢过端午节了,因为在端午节里,可以吃到母亲为我们亲手包好的粽子,母亲包的粽子不仅外表上美观好看,更主要的是清香四溢的粽子里,丰富了我们美好的童年。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会把挑好的芦苇叶放在水中浸泡,待有了韧劲之后,旋成漏斗状,然后装入已经泡好的糯米,折叠,扎上一根麻绳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煮好的粽子,清香四溢,是我孩童时代垂涎的美味。那时,粽子大约有3种:一种是用纯糯米包成的白粽子,蒸熟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子,糯米中加入了小枣;第三种是豆沙粽子。农村的粽子则大多是以黄黏米代替糯米,加红枣。蒸熟之后,黄澄澄的黏米中镶嵌着红艳艳的枣儿,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
现在的粽子依然多用芦苇叶或竹叶包裹糯米,但花色种类丰富了许多,有肉粽、水晶粽、莲蓉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形状也各不相同,有三菱粽、方形粽、枕头粽等,并已登堂入室成为馈赠礼品。
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查阅资料,关于粽子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初中时才了解,五月节的粽子,岂止是寻常的民间小吃,它还是为了纪念名传千古的楚国士大夫屈原。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更有高尚的政治理想。当时,楚怀王身边尽是阿谀奉承误国之臣,但屈原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他以《离骚》倾吐心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胸怀坦荡,不向恶势力低头,在《九章》中自白:“苟于新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每年的端午节,品尝粽子之余,我都会产生无穷的遐想,想起那个峨冠博带,桀骜不驯的身影。
于是,喜欢上了粽子,喜欢它那种清冷静谧的悠远,喜欢它那种暗香浮动的温情,喜欢它那种宠辱不惊的豁达。“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穿越了千年时光的粽子,今日香味依旧。
关于粽子的散文14:包粽子
文/崔一心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我唱起这歌,便会想起端午节包粽子的趣事。
那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奶奶可忙了,她先把买回来的粽叶洗好后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粽叶捞出来放到一个盛满了水的大盆子里,接着把洗好的糯米放在一个大脸盆里,再在盆里放了一些酱油、味精和盐,搅拌均匀。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开始包了,奶奶熟练地拿起几片粽叶,把粽叶卷成空心锥体,先放了一些糯米,接着放了两块肉,然后奶奶又把糯米装进去,直到装满为止。最后用粽叶把口封好,用线牢牢地系住,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好奇地问奶奶:“奶奶,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奶奶笑眯眯地说:“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含泪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里,是让鱼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懂了吗?”我点了点头,原来是这么回事。奶奶包得可真快呀,一会儿的工夫,许多小巧玲珑的三角粽就诞生了。我也来了兴趣,学着奶奶的样子开始包了,可粽子在我手里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不是米哗哗地往外掉,就是粽叶破了,怎么也包不像。奶奶笑着说:“包粽子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你还小,长大了再学。你还是给我打下手吧。”我把粽子用红线系起来,十个一串,然后拿剪刀把多余的线和粽叶剪掉,最后小心翼翼地放到篮中。
到了端午节那一天,我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边回味着包粽子的过程,心想:这真是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关于粽子的散文15:包粽子
文/黄明彩
包粽子是我的家乡端午、过年的传统习俗。后来我们全家入城后,母亲把在故乡的一幕搬到这异地他乡,为我们营造过节熟悉的氛围,让我们年年品尝到家乡风味的粽子。
母亲年年包粽子,后来我们不以为然了,认为在不愁吃的今天纯属多余。随着她老人家年纪越来越大,我们的反对声就越来越高。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劝说,都无济于事。以至后来每次都帮忙她包粽子的姐姐生气地不帮忙了,看她有没有体力包,但是母亲还是信念不改,热情不减。端午和年末一来,没文化、不知道屈原的母亲,又照例像在举行纪念仪式一样,虔诚地到市场上买回糯米,然后洗米、浸米、切肉、拌馅、炒花生芝麻、洗叶洗藤,最后包呀煮的,忙完后,几天喘不过气来。
但是,当母亲把第一锅香溢满屋的粽子从锅里捞起,我们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享受第一口香喷喷的粽子时,对母亲又一次损耗精力体力的行为又一次原谅了。而当母亲看见我们吃粽子时而流露出的满足、惬意的表情时,心中因坚持包粽子而蒙受儿女的怨气也又一次烟消云散了。一大家子其乐无穷。于是包粽子这温馨的一幕在这样的矛盾纠结中年年上演。
后来母亲去世了,端午节和过年,我们再不能吃到家乡风味的粽子。这个时候心中柔软敏感的区域被触动了,脑中总闪现:母亲的音容笑貌、母亲忙碌疲惫的身影、母亲包的漂亮美味的粽子。在这样的情感驱使下,姐姐把母亲包粽子的一幕搬到她的家里重新上演。还是一样的糯米,还是一样的场面,但是时过境迁,不知道天堂里的母亲知不知道这人间的一幕。
姐姐手工精巧,推陈出新,包粽子的方法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包出的粽子虽不如母亲包的长,却和母亲用一样的馅,五香粉腌过的肥肉瘦肉浓香扑鼻。品尝着粽子特有的清香,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昔日粽子飘香的日子,让思念母亲的心得到慰藉。
姐姐每次都包许多粽子,两个高压锅同时煲,煲好的粽子装满一篮又一篮。她热情洋溢地把粽子分给亲戚朋友左右邻居。妹妹每年都捎二十多条上深圳和她的同事分享。然后姐姐就放长耳朵等着别人的称赞,听到别人点赞她包的家乡风味粽子美味可口,就笑得有牙无眼。
岁月流逝,无声无息。转眼间,姐姐人生升级当上了外婆,小外孙绕膝,实在分身无术。尽管她包粽子的心一直蠢蠢欲动,却因没时间而放弃心中那一份寄托了。我们曾有两年没能吃上家乡风味的粽子,心中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过节的心情异常地失落惆怅。
为了弥补这个节日的遗憾,轮到我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包粽子的责任了。从去年开始,这个家乡的粽子文化的星火由我接过来。我真的感到如果我不继续把这个星火传承下去,仿佛有一种对不住家乡对不住母亲和姐姐的感觉。责任感驱动着我懒散的身躯,我一下子精神抖擞,向姐姐请教了包粽子的方法。当节日在欢乐的气氛中来了的时候,我又把姐姐包粽子一幕搬到我家里重新上演,家乡式的粽子又在我家里闪亮登场,散发诱人的清香。
我提早一天准备好包粽子的馅:猪肉、香肠、虾米、花生、绿豆。天一亮,马上起床,把洗好后浸泡过的糯米捞起沥干水和适量的花生油、酱油、盐等配料一起搅匀,把放在锅里用水煮沸过的从田野中采摘来的粽子叶及藤条捞起洗干净,放在一个竹篮里,包粽子的工序就大功告成了。
为了重现母亲包粽子的场面,我特意把所有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摆放在地板上,然后搬来一张小凳子坐下,一个人安静认真地包起来。渐渐神魂回到当年,母亲留给我的朦胧记忆清晰起来,鲜活美好的记忆唤醒我太多的温暖幸福……粽子够一锅了,我就开始一边包一边煲,把粽子放到压力锅里加水煲,煲了一锅又一锅,水沸后,还要继续煲一个半小时,粽子才熟;包完了,还未煲完粽子,我就一边睡觉,一边煲粽子,时间到了,就起床把熟了的粽子捞起,又继续放生的进去煲。高压锅一直咕噜咕噜地喷着水汽响到深夜,厨房里一直飘逸着粽子诱人的清香,这一幕为节日篇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家乡式的粽子相对来说太粗太长,我还是不愿改变它的本来面貌。它从岁月深处中走来,它的面相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我要让它与岁月同在。那又长又粗的粽子温暖过多少家乡人的人生冬天啊!
我包出的粽子和竹筷子一样长,直径足有五六厘米,手工粗陋,没有丝毫修饰,平实得如我的家乡人,来自田园,飘逸着乡野的淳朴气息,非常可爱。
我终于明白,母亲年年包粽子,是在用最平实的方式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对故乡的怀念,是在尽她传承家乡粽子文化的神圣职责,让故乡粽子文化之种子代代相传,而且在异地他乡开花、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