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流行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流行散文1:婆婆上网抢红包
文/刘德凤
最近流行上网抢红包,我也加入了好几个微信群、QQ群,每天抢得不亦乐乎。婆婆见我整天盯着手机,时不时还高兴地笑出声,纳闷不已。
这段时间,老公一反常态对我呵护备至,还约我去看电影,喝咖啡。我再三逼问他才说,是老妈让他对我好一点,因为我在搞网恋。我这才想起可能是我迷上抢红包,婆婆以为我“红杏出墙”了。弄清原委后,我决定找机会消除婆婆的误会。
周日的早晨,我抢到一个八块八的红包,我把手机高高扬起,对婆婆喊:“妈,你看我今天手气多好,又抢到八块八的红包!”“手机里还能抢红包?”婆婆疑惑地看着我,我跟她解释:“妈,这段时间我只是迷上抢红包,真的没有网恋,别担心。”婆婆知道误会我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没过几天,婆婆偷偷地问我:“你说手机能抢红包,我的手机能不能抢?”我说:“当然能抢,我们家网速快,你用的是智能手机,只要反应快,就能抢到!”知道婆婆感兴趣,我于是给婆婆申请了微信号,将她拉到我女儿的班级群里,手把手教她抢红包。
可是一连两天,婆婆一分钱也没抢到。她有些气馁地说:“看来我是老了,反应太慢了,红包都与我无缘。”我安慰她说:“新手一般都难抢到,等过几天经验足了,红包就会到手了。”我偷偷地给婆婆发了一个点对点的红包,婆婆很快就领取了,她扬着手机对我说:“我抢到红包了!还是个好数字呢,十八块!”
这个红包激发了婆婆的斗志,她做饭时抢,吃饭时抢,看电视时也抢,比我还着迷。她还逢人就夸自己头脑灵活,手灵巧,连年轻人的红包都能抢到。
那天,我打开婆婆的微信看她的战果,结果零钱包里显示余额为一毛钱。不应该呀,我都给婆婆发过好几十块,怎么着也该上百元了。婆婆见我疑惑,笑嘻嘻地说:“我抢到的红包又都发出去了。大家赚钱不容易,我发些红包,也让他们高兴高兴。”我看婆婆笑得一脸灿烂,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流行散文2:与书为伴
文/飞翔
流行电子书的现代,我还是喜欢翻阅自己收藏的纸质书。
二楼西边一个房间,摆放着我近50年购买的各种书籍。一楼我的卧室,电脑旁边摆满了我常翻阅的书籍。
书是我的朋友,一点也不假。一年四季闲暇时间,我总是与书本对话,好像自己与书在一起,就心里高兴。
国家树立白卷英雄时,我在学校上高中。当时不羡慕不爱学习的同学,不羡慕贪玩的同学,自己总觉得当学生应该爱读书,而且要把书读好。我是从上高中起,从母亲每周给我的1元买菜钱中省出钱来自己购书的。宁可餐餐吃咸菜,也不愿意到食堂掏5分钱买一份青菜。
19岁我到供销社工作,每月可拿37.5元的工资。两年半里没给钱家里,交队记工分让家里余粮款每年拿出240元作抵消。这期间我购买了一些文学书籍。
25岁成家,我一边教书,一边做花圈卖钱。自己有了买书的钱。26岁夫妻单独生活,并且春节做一次写春联、做纸质中堂的生意,为自己买书创造了经济条件。妻子没有读书,见我特别喜欢买书,也不反对。久而久之,我舍得花钱买书,舍得拿出时间看书成为一种个人习惯。
爱书多了,写作的欲望也上来了。26岁一边当好老师,一边起早床给报纸写稿件。历时10年,从未间断。在学校上班,我还爱看报纸,作摘要笔记。退休后,我有了大量的时间阅读,近5年我没有出外旅游的习惯,而有了困在家里读书的习惯。阅读分翻阅和精读两种方式。翻阅日记、教案、摘要笔记、名人名言、修辞、作家传记。精读成名作家的散文、诗歌、小说、杂文,以及唐宋诗词和现代优秀散文。
经常读书,让我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我坚持9年打开电脑上网写作,书写自己的人生,记下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有人讥讽我写的口水文章,以及狗屁不通的文章,我还是咬着牙写下去,让他们随便去说吧!
在我眼里,书籍就是人类劳动的结晶,书籍就是人类心灵的火花,书籍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当老师的几十年里,我与学生们一起好好学习,追求知识。如今退休了,我还是喜欢用学习的方式安度自己的晚年。
除了阅读纸质书外,我还喜欢手机阅读微信作品。读短文章,写短文章是我的乐趣。
人生短暂,学海无涯。学习使我思维敏捷,学习使我了解世界,学习使我知道不足。读书也是我写作的一个力量源泉。
书就是我的好朋友,这辈子我特别喜欢读书。
流行散文3:街上流行花裙子
文/风儿殷殷
阳光灿灿的白,而那些花一样的女人们都穿起了花裙子。
蝶儿是心痒的,只是她很少穿。
阳光灿灿的白,而那些花一样的女人们都穿起了花裙子。
蝶儿是心痒的,只是她很少穿。
假如是钱少买不起,她会努力赚钱,她会奔着她的理想飞奔。这样也许有人会猜,那肯定是长得胖或者矮,穿上裙子比穿周正的套装还难看,那就没有必要穿且正剩下羡慕的份了。
只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也或者没有身体的原因,而是心理的因素。
刚记事时父母的戏言她还记得少许,就是东家的二姑,西家的二姨稀罕她,说要不就跟去吧,其实她知道父母更期望她是个男孩子,而她事实是粉嘟嘟的女娃,几岁的时候有过沉进水里,死过一次的经历,同龄的孩子们总是取笑她“呀,那个孩子呀,差点淹死了!”这一句话在她耳边萦绕了好多年。十几岁的时候,有过一次叫所谓非礼的遭遇。那是一个大几岁懵懵懂懂较成熟的坏孩子在她不注意的时候抱了她,她哭着告诉父母,父母找了他的家人,也吓唬他不许再非礼,同时父母也叮嘱她事事要小心,从此她再也没有恣意过。
那年高中刚毕业,在家期待成绩的她,焦虑,烦躁,寂寥,邻家的姐姐看着她可怜就喊她一块逛超市,在五彩缤纷的花裙子里她打眼看上了一条白底子细碎青花的连衣裙,美滋滋的买回家,父亲大怒,不许,必须退,只好换了纯白的细线牛仔裤,一条薄薄得红绸无袖衫,父母也唠叨了好长时间,她一直想做一个乖孩子,父母能留她在身边,她的心里早已下决心好好报答他们,并且不让他们生气,父母真的不易,供她吃穿读书,父母是她的天。
因为读书和工作,该嫁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好多姻缘,在别人提亲时她不想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只想了三个条件:个子比自己高,年龄比自己大或者同岁,再就是文凭最差也一样。说到眼前的正好符合,再没有了别的理由,只好应了,第一次见面她和他聊着聊着,哭了,哭得说不出话,他呆呆的立在那儿也不知道那儿出了错,其实他哪里知道,她的话是说给自己的,那是一次和那个小小的自己做别,当提亲的人追问到底咋样的时候,她沉默了,“不说话就是同意了!”就这样她又一次懵懵懂懂的做了新娘,在出嫁的那个晚上,是伯母陪她睡得,她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婚车来了,穿着洁白婚裙的她颤颤巍巍上车,头“吭哧”一下撞到了车顶,她疼的两眼昏黑,白裙子惨白惨白的印在记忆里。
先生是个严肃严谨的人,出身好,家庭好,而这不是她在别人眼里是“攀爬”的本意,真的不是,当初嫁只为去掉父母的心事而已。不知在怎么样个状况,先生让别人猜度自己的日子,而她这个大难不死的人总是多了些优势,生活的历练已经把她的处世为人打磨的玲珑剔透,而不变的依旧是她的身材,她一直记得好多人说起来都说有一种人的身材叫魔鬼身材,而她是沾边的。每一个女子都有爱美的情结,她也不例外,只是习惯了小心行走,即使最亲近的人,她也顾忌,喜欢逛超市,喜欢在那些花裙子里来来回回穿梭,偶尔也买,她的眼光总是很独特,看上眼的裙子总是在她的身上泛着魔力的光彩,而那种内心的欣喜一点一点蔓延,那是一种很奢侈的感觉,因此只要逛超市就喜欢在琳琅满目的花衣群里流连忘返,让那种愉悦从一点到一线到一面网,让自己罩在那种窃喜的意境里。
每每翻开衣橱,一件一件裙子旗袍立在那儿,淡雅,安静,就如自己站在那个角落,怯怯地笑,在安静的晚上,拿一件穿上,仰起脸走几圈,自己就羞红了脸,再换一件,低头看着摆动的裙裾,一种痒爬进心里,这样的时候性情总是无比的兴奋。
只是每天的早晨出门前,伸进衣橱的手总是缩回来,不需要穿的理由一下盖过来:上班,在办公室,不方便。公共场合:自己总不想进入别人的视线,也无需要。偶尔,晚上宴会需要,却已经累了一天了,没有了力气和心情。
又到绚烂的夏天,街上流行花裙子,依旧羡慕,很多时候站在窗前,安静的看着白花花的光线里,养眼的裙子飘动,好看的不好看的人都随着裙子飘动情绪飞扬,心里的虱子总是千军万马般得涌动,痒的很。想起张爱玲的话:人生是一件华丽的旗袍,却生满了虱子。每每这样的时候总是一半笑,一半恼,总是左抱着惆怅,右抱着希望品味日子。
流行散文4:爱在流行
文/张宁轩
暨阳小学城西分校的黄莉莉同学患了白血病,原来在地上尽情玩耍的她,现在要躺在病床上治疗,一个疗程就要花几十万元钱,对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所以学校组织了爱心义卖活动。
回到家,我急忙把自己心爱的三本书集中到一起。第二天一大早,我又把义卖的物品细细检查了一番,就带着它们兴高采烈地上学去了。此时的天空万里无云,太阳挂在东边,露出甜甜的笑脸,仿佛在迎接这次爱心义卖活动。等啊等,盼啊盼!终于爱心义卖开始啦!排球场上叫卖声阵阵传来,梦想艺术馆内传出美妙舒缓的音乐;音乐厅外排起了长队……义卖场内商品各种各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有彩图插文的书籍、精致的文具、五彩缤纷的毛绒玩具,在成长树周围,更是人山人海,许多同学纷纷排队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挂起来为2014祈福。
我和4名同学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顾客上门了。可顾客总在其他“店”,不到我们“店”内,因为谁也不敢吆喝。最后,我鼓足勇气,喊出了一句话:“这儿的商品物美价廉,请献出一份爱心,买一件商品吧!”后来,他们也学着我的样子,一遍又一遍地高声叫卖。瞧!倪扬叫卖时脸都涨红了;看!徐嘉仪叫卖时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大。张峻诚的爸爸还站在桌子上,高声吆喝道:“还有几件商品了,大家快来买啊!”我还不时把商品举高,这样也引来好多路人。摆摊在桌子上的物品渐渐变少,我和队员们兴奋极了,继续高声叫卖。
这真是一次令我难忘的义卖。义卖使我们懂得了帮助他人,不求回报。这真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啊!
流行散文5:一句话的思考
文/储利民
我时常听见世面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把人家的钱搞到自己口袋里就是本事。
照说,这句话在当今社会是很适用的,也是好多人顶礼膜拜的一种挣钱的思想观念。也是呀,买车、买房、年青人结婚,哪一样都需要大宗的钱。对一般农村人而言,倘若没钱,无论国家城镇化像高铁一样快速前进,你还是在城外徘徊和嗟叹。可见,钱这玩意是少不了的,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然而,我每每听见这句流行语,如鲠在喉,死活不愿与之苟同,总觉得这句话散发着一股馊馊的异味。是不是因为我太传统,跟不上时代潮流?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感觉。窃以为,现实生活中哪一样都需要钱,故而挣钱没错,挣钱应该靠自己正能量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去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换句话说,利用自己带有邪念的智慧和肮脏的双手,去偷、去抢、去骗、去坑,甚至贩毒、拐卖孩童等等不法手段,也能挣钱,甚至挣到很多钱,也可以去买车、买房,过上所谓的好日子,可这种日子能不能久长,难说。
这二种截然不同的挣钱方式和思想观念,孰重孰轻?孰对孰错?现实生活中颇有些混淆,或者说是纠缠不清。勤劳者,口袋里没有多余的钱,过着平淡的日子,比如修地球的普通农民,工厂里的普通工人。坑蒙拐骗者却吃香的喝辣的,招摇过市,花钱如流水。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普通劳动者用汗水获取报酬,继续过着安稳的日子;违法者一旦东窗事发,就会绳之以法,锒铛入狱,身陷囹圄,那些从人家口袋里已经搞到自家口袋里的钱就会在刹那间灰飞烟灭,后半生何谈幸福二字。违法者即便一世逍遥法外,良心可安?怕是听到警车鸣笛,就会心惊肉跳吧?贪官受贿多少亿,欢天喜地地把别人的钱聚集在自家的房子里,堆成了小山,到头来这些沉甸甸的钞票和金银珠宝统统充了国库。清朝一品大员和珅的家财富可敌国,全部家产大概有八亿两之巨,而当时清政府年收入才七千万两白银,比清政府十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最终为自己乃至家人惹来杀身之祸,被嘉庆皇帝赏赐一条白练,悬梁自尽,终年五十岁。要说有钱,没有人比和大人有钱。古人言,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是因果报应。时下富贵病盛行,这种病是日积月累地吃出来的,没钱你咋吃去?竹篱茅舍风光好,粗茶淡饭好养身,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这世上,有人削尖脑袋一门心思地钻进钱眼,累出了一身病,结果是,钱在银行,人在天堂。
钱是好东西,人人都喜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几岁幼儿都会说这句话。可见,钱在幼儿眼里也是个好东西。但是,这钱的来路千万不可是邪念的智慧和肮脏的双手得来,也不可不顾一切地仅仅为了钱而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钞票只是花纸,本身不值钱,便宜钱不可得,得来容易散失。钱这玩意正因为来之不易,才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流行散文6:与书为乐
文/路来森
我这人,喜静而不喜动。
如今,流行“野驴”,朋友也多次相约,并好言相劝道:“你搞写作,应当多出去走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我嘿然一笑,却少有“应约”。
我知道,那种“野驴”,太过匆匆,走马观花,除了“过眼”的风景和一身的疲劳,此外,似乎别无所得。
于是,周末、节假日,我更多的时候,是情愿“待”在家中,与书为乐。
存书几千册,几排大书架把个书斋挤得满满的,逼仄而又温馨;我的书斋,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景点”,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景点”,足可供我了望,观瞻。说是“读书”,未免“冠冕堂皇”,有些“高”了自己。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望”书。走进书房,房门一闭,便隔绝了与外面的一切。感觉这种“隔绝”,真好。隔绝的,不仅仅是尘世的人、事,更是一些浮躁和诱惑。
书斋内,只有书和我,只有我与书。泡一杯茶,坐下来,并不急于展书就读,总是一边啜茶,一边“望”书——环视室内书架上一排排的书。这于我,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我喜欢这种习惯,这种习惯让我安静,也让我浮想联翩,并在联想中生发一份自得的满足。我觉得,每一本书,都是一张朋友的面孔,尽管,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但,我们在对望中,相看两不厌。不言,不语,却是,书知我,我知书;每次目光落在一本读过的书上,书中的故事,就会在头脑中再次流淌起来;书中的人物就会在头脑中活跃起来;那些经典的语言,便也如轻弹的音符,跳跃、飞翔成一朵朵灿烂的花儿。我们在“对望”中,作着心灵的交流。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本书也是一面镜子,它能直接透视你的心灵深处,照见你灵魂的高尚,或者卑微,于是,你就会禁不住对一本书,肃然起敬。
敬重一本书,是每一个读书人生命的本质所在。敬重,是一种人生品位。
读书,可能有好多目的,好多方法。我于书斋内读书,取一个“闲”字。不一定是所谓的“闲散”的书,关键是一份闲散的心情,一种“随心所欲”;自己喜欢什么,就读什么。最好的读书方法,就是“闲读”。因为,这可以保持一份心灵的自由;读书,也是需要一份“自由”的心情的。只因,自由中,最能存一份闲适和安静,最能寻得一份生命的灵动和本真。一页一页地翻阅着,感受,似乎是最重要的。感受翻阅纸页的那份快感,感受书中的内容,感受空气中流淌的融融的书香,感受心灵与书契合的那种审美愉悦。懂得享受这个读书“感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人生乐事。
读累了,就停下来,默想一会儿。默想,是一个“消化、滋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亦是有一份难可言传的美感;而且,这种美感,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或者,站立窗前,向外了望一下。视野中,是辽阔,是喧嚣;是周边,是宁静,是书香,此种对比,也能让人产生一种“与书为乐”的幸福感:外面的世界,人人都有;书中的世界,也许只有你拥有。
说“往来无白丁”,未免过大;不过,我的书斋中,能进入的,却也都是“雅人”,至少是读书人,不俗。人不能多,两三人而已。一张小桌,围桌而坐,烹茶煮茗,把话闲聊,聊的都是“书人书事”。不聊官场,不聊金钱,不聊股票,不聊女人……一聊这些,就“俗”了,就对不起我书斋内的那一本本书,对不起一位读书人的本心。
有“书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轻声浅语中,温文尔雅地谈论、交流读书的事情,更是乐中之乐。
望书,拣书,翻书,读书,谈书……我在家,与书为乐。书中,自有无限风光,自生无限风光。
流行散文7:玩魔方
文/黄玮涵
现在,学校十分流行玩魔方,紧追潮流的我当然不能落后,于是在我11岁生日那天,妈妈就把魔方当生日礼物送给了我。
刚拿到魔方的时候,我跃跃欲试,觉得魔方只是一个个可以扭动的正方形,其他同学能拼好,我肯定也能拼好。第一次尝试,我先把魔方打乱,然后准备拼黄色。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魔方,左转一下,右扭一下,拼了好一会儿才拼出了六块,还有三块黄色的都像一位位懒惰的大老爷一样在睡大觉呢!喂,尊敬的大老爷,太阳晒屁股啦,快起床排成一队和其他的黄色集合——它当然不会自己过去。我又尝试了好久,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失败。
第二次我准备拼红色,因为红色的已经有七块排好了,其余的两块红色的也都在不远处,我应该可以把它们拼好。但是事与愿违,那两块红色的怎么拼也拼不好,我拼好这边的,那边的又乱了,我把那边的拼回来,这边的又还原了。这些红色像一只只狡猾的老狐狸,把我耍得团团转,唉,又失败了!
尝试了无数次,我都没能拼好,看来我低估了魔方的实力。忽然,我想起来我小时候妈妈经常玩魔方,妈妈一定可以教我。我把魔方给妈妈,谁知她也忘记怎么拼了,我只好自己慢慢摸索。不知过了多久,我竟然拼好了一面!我十分高兴,十分有成就感了!后来,我每次都能拼好,而且拼得越来越快,其实拼魔方也很简单嘛。
流行散文8:自黑需谨慎
文/余耳
这两年似乎特别流行自黑,特意看了百度对于自黑的解释:自黑即自嘲的意思。自黑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我了解“自黑”是从一位女明星开始,这位明星早先并不受网友待见,微博留言多充斥各类负面消息。但自从该明星在微博上自黑后,一票从前对其看不惯的网友竟然“黑转粉”。也无怪乎,明星拿网友诟病的“黑点”自嘲,在早先的娱乐圈,还没几个人能做到。所以,这位女明星勇于自黑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其间表现出来的坦荡、幽默、宽容,令人好感顿生。
于是,那段时间,我的朋友们像是找到了交友“法宝”,在朋友圈、微博上纷纷开始“自黑”。
其中有位女友,因为皮肤黝黑,有点自卑,平时不怎么在社交网络上露面,也忌讳谈论肤色。但最近在微博上却很活跃,尤其喜欢拿自己的肤色自嘲。我们都以为她看开了,本来嘛,肤色本天生,只要健康就是美的。我们也不时打趣下她的肤色,当然没有恶意。结果,这位朋友再也没有发过微博。
事后,我们才知道,其实她对自己的肤色内心还是十分介意。“自黑”对她来说只是另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看淡这件事,消除自卑,但很显然,她没有做到。
明星能在风口浪尖上与蓄意抹黑自己的人站在一个队伍,勇于自黑,敢于自嘲,其实是需要强大的内心支撑。一个强大又自信的人才能无惧外界压力,同时又悲悯宽容,才能正视并很好地消化自身的不完美。也只有这种扎实的自信才会带来强烈的感染力。
所以,不是人人都适合自黑,自黑需谨慎。
比如自卑的人,往往本身就敏感脆弱,自信不足,需要从外部获得认可,也最需要外界的鼓励。倘若此时外界对其不友善,自卑的人就很容易被摧毁。如果这时再勉强自黑,无异于雪上加霜。很容易产生自怜自哀,自然也做不到坦荡幽默。
这种勉强又扭结的自黑,事后想想,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伤害。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据调查,自卑的人更加真诚、守信。而且博取喜爱的方式不只一种,相信做一个真诚、有趣、宽容、善良的人比任何一种交往手段都更叫人喜欢。
流行散文9:乡间味道·兰花落苏
文/稼穑
时下流行食素,盛夏更宜吃得清淡。但要清而有鲜、淡而有味,那一定要当地当季的好食材了。吃货们,松江“兰花落苏”(茄子)鲜香脆嫩、爽口下饭,就是当前最时令的美味。这可是当年松江府的贡品呢!据说慈禧太后就十分喜欢这一口酱落苏。
江南人称茄子为“落苏”。据传,战国时期吴王阖闾有一天看到妃子的孩子帽上的两个流苏,很像要落下来的茄子,于是“落苏”随口而出,从此将茄子叫“落苏”,且将农历十月三十定为“落苏节”。
“兰花落苏”作为松江府的特产,因有兰花清香而得名,种植历史已有六百多年,元朝有记载在松江北门外菜花泾一带种植为正宗,民间还流传着父女俩种落苏的感人故事。《华亭续志》也有记载,“菏泽浜落苏,有柴白两种为贵,味甘肉嫩胜于客种,取其小而摘之,经活水而入甜酱内,逐为菜品胜味。”
当地人也把“兰花落苏”叫“兰花小茄”,因其形如传统的本地茄子,但个小如指,有的饱满如母指,有的细长如无名指,前者肉厚质肥,后者皮薄细嫩,前者酱之,后者鲜食更佳。当地民间把鲜食落苏叫“捏落苏”,清晨在露水中采摘,用竹牙签在落苏身上刺上小孔,放盐及少量明矾,用手反复捏之(搓揉),再冷藏个把时辰,即可食之。鲜食加工简单,原味十足,清香爽口,软而不酥,十分过饭(下饭),是夏令桌上佳品。酱落苏其味更丰富,但制作很吃功夫,一般要先制作好酱(用面粉加蚕豆瓣制成饼,放在麦秸秆内发酵,利用黄梅高温高湿发酵,出梅后放水拌料,再在太阳下暴晒),将腌制好的小落苏放入酱缸内,在太阳底下直晒,太阳越烈,则落苏越入味,当然前提是要有好酱。入酱的落苏经三到五天日晒,可从酱里拿起来直接食之,也可晒干久藏。酱得好的落苏,油光发亮,内冒咸蛋黄般黄油,肥甘鲜香,回味无穷,可做菜肴,也可当零食,平民百姓常吃,文人雅士爱吃,难怪慈禧太后也喜好这一口。
兰花落苏一般在四月移植,五月可摘,食至立秋,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也可长的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捏落苏是夏季当地家家户户简单的美味,但酱落苏讲究佐料、天气、经验,能酱好不易,尤其是现在好酱、好落苏、好经验所有无几,笔者深有体会。好食材是成就美味的关键。要做好的酱落苏,好的落苏品种是极为重要的。什么是好品种?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传流的、经过长期进化的、具有抗病性强、抗逆性好、适应强、品质优的特点,与人共有这方水土。所谓人灵地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旦远离就会水土不服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些年外来物种纷沓而来,乡土品种流离失所,不少长者乡贤因感觉不到这种乡间米道而颇有怨言,也触发了他们牵挂着的乡愁。
人生天地之中,与天时地理相应,故不同的季节,饮食相应食材。每种食材都有属于它生长的地方、时节,要尝到乡野新鲜,就要遵循自然节奏。当地、当季、应时而食,既是简单健康的饮食,又是一种自然有效的养生方式。
如今,松江农技中心在浦南经过七八年的广泛搜集,已有五十多个乡土品种作为资源被保护。“兰花落苏”等一批名特优乡土品种经过精心培养、提纯复壮,将面向家乡父老乡亲。
民以食为天,食以乡土宜。应时而食,乡间米道。
流行散文10:闲时看花去
文/潘玉毅
时下,闲时流行看花。
不少人看花,颇有几分“赶场子”的味道:国花园的牡丹开了,就跑去洛阳看牡丹;鸡鸣寺的樱花开了,就跑去南京看樱花;太子湾的郁金香开了,就跑去杭州看郁金香……其实,花哪儿没有呢?东岸西岸、南山北山,小区的公园里,公司的花坛里,老家的院子里,我们每日上下班路过的道路两边,都有花儿在开放,所缺的不过是有心的看花人罢了。
人有时就是这样奇怪,宁可乘飞机、坐高铁跑到很远很偏的地方去看一株花开,也不愿意把目光停留在眼前,看一看身边的花海,还堂而皇之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并不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只是日日看,觉得厌了而已。
有些人每日里朝九晚五做着重复的工作,过着相似的日子,早已消磨了对生活的热情。他们有意无意地封闭了自己的“六识”,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到花不知是花,看到风不知是风,甚至连人间的四时也都模糊了印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不值得付诸热情。
这个世界,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美好,草木虫鱼,各有各的可爱,你不去看,不去感受,永远也体会不到,但当你靠近它们,融入它们,学会用它们的视角打量这个世界,你便能感知到它们的美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物与人本质上没有分别。
在《传习录》里王阳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花也好,树也好,山也好,云也好,它们与人无关,又与人有关。说它们与人无关,是因为欣赏也好不欣赏也好,花该开时开该落时落,不会因为人的态度而改变,其余事物也是一样;说它们与人有关,是因为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同一道风景落在不同的人眼里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引发不同的联想。
如果我们放慢了脚步,张大眼睛观察,竖起耳朵倾听,会发现春天的花和夏天的花并不一致,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雨也各有韵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去看花,无论什么时候去赏雨,以什么样的姿态去,与谁同行,感受绝不相同。而这,正是生活的一种情趣。
一声蝉噪,两句鸟语,三五成群的蛙鸣,桌上菜肴,纸上红尘,白头发的读书人以及你所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邂逅的每一个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你所欣赏的“花”。“看花去”,换一种表达,就是提醒人们要多留意身边的美好。别等哪一天撒手人寰,闭眼那一刻,才发现好多的花还没来得及看,好多的风景还不曾领略,到那时,后悔已没有意义。
流行散文11:2013,幸福安然!
文/叶雨潇潇
2012,你幸福吗?这句流行涌动的话在人们的品读与思忖中落下了帷幕。蹉跎岁月,不尽轮回,消逝了谁的时光?憔悴了谁的容颜?2013,悄然而至,2013,你会幸福吗?
做一个淡雅素洁,细腻精致的女人吧!让嘴角浮动一弯弧度 ,自然天成,清怡舒心。踏着时光的节拍,顺着季节的交替,时常放眼远方,抓住瞬间的灵动,让美来装扮生活。
清晨,从睡梦中醒来时,带着一份甜蜜起床,把自己打扮的清清爽爽,携一份好心情出门,晨风习习,长发飘飘, 衣袂翩翩。捧一抹阳光,温暖心田。早晨的阳光总是那么惬意 ,温和,柔软。夕阳西下,落落余晖将天空精心装扮,多姿的云儿,丝丝缕缕,朵朵片片,团团簇簇,着一身粉红,镶一圈金边,绣一身浪漫,把无尽的遐思无边蔓延,留给记忆,留给现在,留给未来。
常常在想:人和大自然相比,实在是太渺小,太卑微了。多情的太阳永远乐观,它总是懂得如何将时光渲染。从它闪亮出现的一瞬到辉煌落幕的一刹,无不将美描画到极致,无不将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能在博大的太阳身上效仿到的似乎仅仅是凤毛麟角。
一直以来,爱恋于神秘浪漫的夏夜, 披一身月色,漫步于林间花丛,清风徐徐,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定能将夏日炎炎,热浪滚动中燥热的心抚平。月缺之时,夜空静谧,浩瀚无际,安详平和。群星璀璨,闪闪烁烁,斑斑驳驳,令人遐想,那是天下有情人的相思花絮,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晶莹闪烁,铸就永恒。爱着的人儿望着这般星空,定能幸福甜如蜜。月圆之时,纯净的银光铺满大地,柔和的月光自上而下,洋溢着无限的温馨,浪漫,给世间万物披上了一层轻纱,更添朦胧魅力。如此设计,这可谓简约淡雅,天衣无缝,巧妙绝伦。
拾一片落红,捻于手指,浅浅细语,涓涓流淌;摘一片绿叶,藏于卷间,生命涌动,活力不竭。
细雨款款而至,撑一把小伞,滴滴答答,点点线线,任水花肆意飞溅,弄湿衣裙又何妨?细听雨滴与树叶的对白,丝丝入耳,缕缕入心。
北国风光,素洁无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如此宽广壮阔的美景尽展风采,素洁的雪花带着笑脸,带着祝福,带着欢乐,飘飘洒洒,轻轻曼曼,纷纷扬扬……伸出双手,任雪花飘落手心,冰凉清心。每逢下雨,下雪,总想化作一滴雨,一片雪,落到父母身边,敲响他们的幸福之门,飘到朋友身边,推开他们快乐之窗。想把亲爱的名字写在雪花上,化于手心,喝下去,永远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闲时,品一杯香茗,翻一卷书,徜徉于书香之河,拾起思想之花,点缀生活;收藏情感之光,照亮生活,温暖心灵。让知识丰富内涵,做一个知性女人,漂亮不漂亮无所谓,再美的花也有凋谢的时候,时间最残酷,最无情,太多的美好经不住流年的销蚀!但对魅力的追求永不停止,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多一点淡然,少一点苛求;多一点释然,少一点纠结;多一点奉献,少一点自私;多一点阳光,少一点阴霾;多一点开心,少一点忧郁;做一个理性且感性的女人。
幸福从来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只关乎心态;幸福从来都没有绝对的状态,只关乎认知 .
2013,会幸福吗?2013,幸福安然!
流行散文12:那些年,我们一起唱过的歌
文/笑了
中国大陆流行乐的出现,是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而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大批原创歌手的出现,大陆歌坛显示出空前的繁荣。许多港台歌手也蜂拥而至,齐秦,张学友,童安格……真是江山如此多娇,一时多少豪杰。
还记得那首温暖了多少冰冷的心的《我想有个家》,还记得那个酷酷的帅帅的潘美辰。一副不羁的模样,一颗脆弱的易伤的心。一块拒绝融化的冰,一个仍是爱你的人。
当你听到那曲《你就是我惟一的爱》,你是否还能冷冷的离去?她是一个执拗的孩子,她用她的身心去创作去体会每一首发自内心的歌。你看着她冷漠的唱着一首首伤心的情歌,你就忍不住的为她心痛,她冷冷的外壳,掩饰着一颗滚烫的心。
潘美辰的歌声陪着我们去流浪,我们在她的歌声里品味着自己的离殇。时光不会为谁停留,只是那些忘不掉的人,那些年我们一起唱过的歌,依然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还记得这首《我曾用心的爱着你》,潘美辰,就像这首歌里唱的:不管时光如何被错过,如果这一去你是否会想起我,这种感觉往后日子不再有,别让这份情换成空。事隔多年,你我各分东西,我会永远把你留在生命里……
流行散文13:最流行的话
文/刘洪静
去年母亲节,我给母亲发去了一条短信:感谢你给了我生命,最感谢你在我失落无助的时候给我指引。你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见到你就见到了希望,为了你我愿意努力,祝你节日快乐。不久,我收到了母亲的回复:谢谢,我很开心。母亲开心,我也开心地笑了,这一切都被女儿看在眼里。
在英语班,孩子们正在讨论要送母亲什么礼物。“我想去花店买两枝康乃馨,给奶奶、妈妈各一枝。”“我也想买花,可是只有5元钱,不知够不够?”英语老师对他们说:“礼物不在乎金钱的多少,只要你有心,哪怕是做一顿饭,母亲都会开心。”孩子们受了启发,“我想给妈妈炒番茄鸡蛋。”“我只会煮方便面,妈妈能喜欢吃吗?”作为母亲,我被孩子们感动了,虽然他们年纪小,但是都懂得感恩。同时,我心里也有一丝失落,因为我的女儿一直没言语。
下课了,我和女儿携手走在路上。路边的小花竞相绽放着,显得格外美丽。趁我欣赏这些美景时,女儿偷偷亲了我一下,“老妈,母亲节快乐。”这个香吻来的太急、太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她已经很久不像小时候那样亲我了,由于平时管得严有时候我甚至能看出她对我的“恨”,这一刻,我感觉像在做梦。我激动得想流泪,但一贯喜欢在她面前装出一副严肃模样的我,却忍住了,口不对心的说:“你把我弄脏了”。女儿有些失望,随即又开心地朝前走着,却松开了我的手。
手心里的温度消失了,我感到莫名的不安,心里不住的埋怨自己:你就虚伪吧,不理你了吧。于是,我尝试着喊女儿,她回头望着我。“给妈妈的礼物在哪?就这些?”听到这话,女儿来了精神,拉着我朝前跑去。
她在一家花店门前停住了,用小手笨拙地在装满康乃馨的小桶里仔细地挑选着,一朵红的、一朵粉的、一朵粉白相间的,她把它们合拢郑重地交到我手里,“妈妈,我爱你,祝你节日快乐。”我笑着接过花,抱住女儿说:“谢谢,我很开心。”女儿悄悄地说:“妈妈,你开心,我也开心。”
“你开心,我也开心”成了母亲节这天最流行的话。
流行散文14:贴秋膘
文/梨雪
在我的故乡,流行着“贴秋膘”的民俗。
贴秋膘的民俗可谓源远流长。民间相传与三国时的阿斗有关。传说阿斗被赵子龙在长坂坡从百万曹军中救出后,因其母已投井身亡,刘备带着阿斗行军打仗很不方便,就让赵子龙把阿斗送给孙夫人抚养。
孙夫人一见阿斗便喜爱不已,但也有顾虑,毕竟自己是晚娘,万一有个差错不好交代。于是,孙夫人当着子龙的面,用秤把小阿斗称一称,到赵子龙来接时再称一称,看体重是增是减,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谁知这小阿斗体质不佳,加之天气炎热,三天两头闹病灾,尽管孙夫人细心照料,过了段时间用秤一称,小阿斗竟然减了两三斤。孙夫人急了,就按照民间所说“以膘贴膘”的办法,变着法让孩子吃猪肉膘,结果把小阿斗的膘很快贴了上去。这个故事传到民间,人们纷纷效仿,形成风俗流传至今。
实际上,盛夏酷暑,人没精神,也没胃口,因此饭食就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多要减少一些。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进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以往日子过得紧,吃肉贴膘无疑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立秋到,小孩笑,吃肉膘,贴肉膘。一天能长三两肉,黄狗跟着汪汪叫。”这是一首当年形容孩子们兴高采烈吃肉贴膘的儿歌。孩子们在吃肉,狗跟在后边等着啃骨头呢。
一般情况下,乡亲们平日是舍不得吃肉的,但老祖宗留下贴秋膘的民俗,也是该开开荤的时候了。自从过了元宵节,半年没有见过肉星子。乡亲们有时开玩笑:“今天我家吃肉了。”对方惊奇地问:“吃肉了?什么肉?”“腻虫肉。”两个人便哈哈大笑。腻虫是菜叶子上很小的虫子,洗不干净的就进了菜锅。由此不难看出,乡亲们对能够吃上肉是多么渴望。
立秋日这一天,家庭主妇不用征得男人的同意,就会从腊肉罐子里夹出一两方猪肉来,用来做贴秋膘的菜。实际上,别看女人忙活贴秋膘的饭菜,到吃饭时,她不会夹一片肉来吃。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吃苦流汗撑着这个家的男人,他们都该补补身体了。自己任劳任怨地操劳着,心里唯独没有她自己。
记得有一年立秋日吃肉菜时,父亲夹了两片肉端着碗离开院子里的饭桌,到屋子里去了一下。出来时,把空碗搁下就回屋午睡。母亲洗碗后进了屋子,父亲把两片肉拿出来给母亲吃,母亲没有吃,但眼泪却流了下来。
这一幕恰巧被我看到了,从此,我下决心,立秋日一定要让父母吃上肉。于是,我开始到野外用竿子从树上捅知了壳,攒多后卖钱,买来两只小兔子喂养。到第二年立秋节,我把两只肥肥的兔子杀了,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兔子宴来贴秋膘。
还有一年,生产队开了粉坊搞副业,用出了粉芡的红薯渣儿喂了两头肥猪。原以为队里会喂肥了卖钱,谁知道,到了立秋日的前一天,当队长的石滚叔下令,把两头肥猪宰了,分给社员们贴秋膘。这个消息,让乡亲们高兴极了。
当在街头垒起杀猪的锅台后,乡亲们把这里围了个密不透风。男女老少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孩子们更是高兴得赛过年。当负责屠宰的彪子爷用刀捅猪时,嘴里念念有词:“不怨你,也别怨我,只为贴膘要吃喝。”念完曲儿才动手。
到后半晌,每人分到了一斤猪肉,对于孤寡老人和有长期病号的人家,会再提供一、二斤肉或下水。第二天中午,家家户户便飘出肉香。我们这些小把戏在街头高兴地踢着用猪尿泡吹起来的“足球”,直踢得鸡飞狗跳墙!因为,贴秋膘的猪肥膘在等着我们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