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老年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老年文章1:小东海漫步
文/马俊海
从我居住的老年公寓,穿过一条小街就到了三亚的鹿回头路,再往前经“半山半岛--中央海景大道”小区,就到了林木苍翠波光粼粼的小东海了。
记得两年前我游鹿回头公园时,站在山顶往下看,那时的小东海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海湾,杂乱分布着几十户人家的低矮平房,很少有像样的楼房,海湾里零零星星泊着几条渔船。想不到短短两年间,小东海竟摇身一变,由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成了半山半岛一个海上花园。
五十余米宽的金色沙滩,几千株新栽的椰子树、棕榈树、榕树、葵树、旅人蕉等花木为小东海穿上了绿裙,把小东海装扮得秀美亮丽,像含羞带娇的新娘,让人心动、神往。沙滩正前方是一条百米长的栈桥,整洁的木板路面配着白色水泥围栏,一直伸向大海。川流不息的人流,在栈桥上散步,看山,看海,看远处的船影,看近处的楼群,一个个喜笑颜开,相机闪光灯明明灭灭。栈桥两侧是千余米长的游泳场和沙滩排球场等游乐场所,一群群青年人穿着鲜艳的泳衣在碧海中劈波斩浪,排球场上则传来阵阵喊声、笑声。
栈桥北面是新建成的中、西餐厅,地中海餐厅,咖啡屋。餐厅后面是二层开放型镶着大玻璃窗的别墅区,庭院里是装饰精美的楼台亭阁,弯弯的石拱桥,桥下清流潺潺,约尺把宽的黑色大理石砖块连起来铺成甬路,每砖之间留有约二十厘米宽的空间,任清水涌流。人行其上,听着水声,神清气爽,别有一番情趣。几只造型活泼可爱的白色大理石小鹿,蹦跳着在溪边喝水、嬉戏,几株开得正艳的夹竹桃笑迎游客,翠竹、葵树、旅人蕉等花木青翠欲滴,把一个个庭院装扮得幽静、秀美。
庭院外,宽敞的观景平台上摆着精美的白色藤椅,高大的椰子树间有用绳索系成的吊床、环形软床,供游客休憩。地中海餐厅有像北方农家用的葫芦瓢样的吊椅,可以360度转动,在里边既可以品小吃,又可以观海景。左前方靠山的海里,是几条纵横交织的栈桥,桥上有几个体积庞大造型古朴的建筑,呈四方形,那是海上餐厅,据说有几十个豪华包间。
与小东海相比,大东海是雄浑、浩淼、绿荫遮天的大景观,而小东海则是小巧、精美,花团锦簇的小景观。大有大的美处,小有小的妙处。
在小东海观景,白天、夜晚各有不同。白天看山,看海,晚上看灯,听涛。白天,在小东海漫步,或是躺在环形软床上,伸展四肢,先看山,那山是葱绿的,缓缓的山坡,高高低低,海拔只有一、二百米,既无巍峨崚嶒的奇峰之美,又无鬼斧神工的危崖之妙,在这里,山只是海的陪衬而已。山之上是浅蓝色的天,天上飘着淡淡的白云,可谓云淡风轻,云随风缓缓移动。再看海,早晨6点多,到小东海晨练,那海上蒙着一层薄雾。影影绰绰看不甚清海的模样,呼吸到的是海上那潮润新鲜略带海腥味的空气。上午十时许,太阳拨开云层把阳光投向大海,你这才看清海的宽广,浩淼,海的无边无际。在遥远的海天一线的地方,有渔船点点,此时风平浪静,海波不兴。中午时分,那海水在阳光强烈的照射下,呈豆青色,像一大块豆青色的绸缎横铺在海上,由近及远直到天边,那海的颜色鲜艳瑰丽,让人看得心醉。
晚上,在小东海看灯、听涛。
先说看灯。小东海没有高大的灯柱,路旁弯弯低垂的灯柱有一米多高,灯罩呈向下的黑色喇叭状,那昏黄的灯光只能照到脚下两三步远,只照路不照景,不晃人眼睛。那灯光陪着你一步步前行,那灯光与你不离不弃,让你放慢脚步,让心沉静下来,放下一切烦琐冗事、杂念杂想,这是一种慢节奏的恬淡生活,是难得体味到的美好境界。举目远望路边的椰树,每棵树下都有一盏背景灯,向树身、树梢投放出淡淡的绿色光束,光线柔和,温馨,把夜色中随风摇曳的巨大枝叶装点得极为美妙,像一位妙龄少女向游客诉说着什么。稍远处,海边上几十栋式样新颖时尚的建筑群上的轮廓灯、彩灯、霓虹灯,争辉吐艳,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案。
再说听涛。晚上,喧嚣了一天的大海平静了,海边上游人也少了。此时,你脱去鞋袜,挽起裤腿儿,光着脚丫踩在海边松软的沙滩上,大海正在退潮,那略带温热的海水一波波涌向沙滩,又退下去,那海水舔着你的脚丫,小腿,感到柔柔的,软软的,好舒服,好痛快。那海水扑上来,又退下去,涛声也声声入耳,“哗--”“哗--”有节奏,有时像轻声细语,有时急,有时缓,有时长,有时短。从海边浅处涌上的浪小而浅涛声轻细,从大海深处涌上来的浪大而重,涛声宏大。“哗--”“哗--”的涛声无休无止,随着海浪一次次扑来,一次次响起,组成了雄浑壮美的交响乐,给人们送来天籁之音。
啊,迷人的小东海,迷人的南中国海,我沉醉在这夜色,这灯光,这涛声里。
老年文章2:文字,翔舞的精灵
文/刘满英
老年大学开设文学班以后,我认识了不少文学爱好者。下了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轮流请客,分享创作成果,好不惬意。人以群分,我们像游鱼一样游到同一个水域,惺惺相惜。
喜欢舞文弄墨的人都知道,文字带来的美妙是无以言表的。喷涌倾泻的情感通过文字,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感觉是酣畅快意的。就像歌手自我陶醉式的演唱,整个世界都在倾听你的高歌。此时此刻,心在轻舞飞扬,笔在恣意纵情,指尖绽开芬芳花朵。
李白曾梦到一只妙笔生出花来,可描绘云海苍茫,花木葱茏,“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我痴迷写作,有时晚上写好一篇文章,刚上床睡下,突然想到一个好题目,怕一早起来忘记,赶紧输入手机里,保存好。在梦中,脑海里会时常浮现美妙的文字,醒来,抓起床头的纸笔,记录梦中的碎片。那些文字,精巧如花,美丽如虹,翔舞着,如一只只蜻蜓,飞掠而过时,恰好被我们捕捉到了,其中的满足和喜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文字带给人的愉悦是无穷的。它似一朵莲心开出的馨香,细细读来,润物无声,不惊不扰,仿佛与一段往事相遇,与一个人相隔天涯,与知心好友相携于好山好水,偶念起,意象万千,满页旖旎花朵,沉静优雅,气韵深邃,云烟浩渺的一纸方格,任我惊喜任我忧伤。
文字是异彩纷呈的江湖,可以记东篱菊开,远山枫黄,石溪成潭,花开影落;记春桃吐信,百花成诗,苍松绕云,月开睛窗外;记曲径通幽,峦俯碧水,峰谷含烟,白云萦绕。可以扬鞭策马、快意恩仇,也可以田园牧歌、散淡悠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太多的无奈与困顿,让我们感觉身心疲惫,无路可逃。写作能让人忘记烦恼忧愁,将自由和灵性得到淋漓的抒发。通过文字抒写,使生命多一些清澈,多一些温暖,多一些美好。在岁月深处,文字使人的面相变得温良细腻,长出善长出美好。
老年文章3:老年低头族的隐忧
文/李虹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微信的普及,“低头族”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许多父母长辈们也加入了“网瘾”大军,开启了与年轻人截然不同的画风。
从满是让我们尴尬症犯了的中老年表情包,到偶尔甩出一个当下热门的表情包;从懊恼笨拙地尝试打字,到放弃打字疯狂地语音;从鄙视网购便宜没好货,到转变观念托子女帮忙线上购物;从胆怯开通网银惧怕诈骗,到春晚比年轻人更加狂热地抢红包;从每天定时收看新闻报纸,到掌上应用随时获取新资讯……长辈们渐渐融入了信息时代,回想起这些甚是惊喜、有爱的变化,甚是感叹互联网的魅力。
如今我们与长辈的沟通多了一个桥梁,但也伴随着些许不如意。首当其冲的,便是漫天的谣言。微信无处不充斥着诸如医学上根本没有排毒的概念、两种食物不能同吃、无核葡萄抹避孕药等谣言,以及各种各样毫无根据的假新闻、荒诞无稽的迷之科普、胡说八道的养生哲学。尤其中老年朋友圈是超级重灾区!甚为头疼!每次看到这些谣言,总是一遍一遍地科普,找资料辟谣。然而亲情的巨轮说沉就沉,有些谣言我苦口婆心地解释,然而他们并不买账……相信许多朋友都有同样的困扰。
许多谣言,第一时间都有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出来辟谣。辟谣帖洋洋洒洒数千字,满是专业术语,结尾还附上一大堆中外参考文献。令人不禁膜拜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这些辟谣帖的扩散程度缺远远不及谣言的阅读量。枯燥乏味的科普远不如正中下怀的谣言吸引眼球。谣言的编造也许只是几分钟数百字,而辟谣则是一个硕大的工程。造谣者一时嘴快胡诌几句,学者们居然要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耗时耗力地辟谣,得来的却是为数不多的转发,与网友们对“砖家”的质疑。不禁扼腕叹息今时今日谣言的造谣成本太低,而且扩散速度快得令人发指,并且摸清了中老年人的关注话题及喜好,满是套路,防不胜防。
此外,针对中老年微信使用者,还有一整套奇葩的营销模式。含有不可描述的缩略图与文字暧昧、欲言又止的标题,这样的链接遍布中老年朋友圈。点开一看,居然是养生的内容。这一色情与养生结合的营销模式,不禁令人惊讶于营销者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把色情与养生扯上关系的!
再次,营销号们利用网络测字、算命、投票等方式套出个人信息,泄露客户隐私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光长辈们中枪,许多年轻人因为一时好奇也会成为信息泄漏的受害者。
微信的普及为我们增添了不少乐趣,让长辈们也能享受网络时代的便利。但谣言问题防不胜防、营销模式令人反感、信息泄漏令人担忧,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加强网络言论的监管,推进网络实名制,及时完善造谣追责的相关立法,加强基础知识的科普,提高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净化网络环境,守护这片净土。
老年文章4:圆梦老年大学
文/田华花
大学梦在我幼小时埋下种子,在心底里暗暗深藏,少年时期没有上大学成为我的遗憾。等孩子们长大后,我培养他们上大学、考研。我一生不爱钱,只爱知识。去年,我在广州女儿家住了3个多月,女婿知道我的心愿,要给我报广州老年大学,我推辞了,心想回家上太原市老年大学最好。
我心里暗藏多年的老年大学梦,是在孙女、孙儿们长大后生根发芽的。我上老年大学学自己喜欢的课程。
我报老年大学文学班多年,只用见缝插针的时间听课,回家忙家务、忙儿女、孙辈,以前还伺候老父母,经常在老家,无暇连续上课。
听文学班华茂荃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华老师知识渊博、古今中外历史文学、诗词、绝句,讲得非常清楚,他知道老年人的特点,课堂上消化,回家忘了,所以他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
文学班是一个团结、和谐、文明活跃的大家庭。有个冯喜玲好班长,对班里认真负责,自己也学得好,进步飞快。带领全班学员写文章、作诗词,办板报学习园地,全班学习气氛很浓。
文学班在校编辑部张素莲老师的辅导下,进步很快。她认真负责收集、修改大家交上去的文章、诗词。还帮助大家学习格律诗。学友们感激她、爱她、尊重她。
文学班的学员不乏才华横溢者,每当我看到大家的作品时,总是自憾腹中空空,心慌意乱、思绪忧虑,很想快学赶追,但可惜没有小时候的记忆力了……
有音乐的地方,是人们最想去的地方。我又报了声乐班,赵巧梅老师讲课有条理、耐心,先讲乐理知识、发音、正确发声的方法,然后唱谱、再唱词。唱歌,很高兴快乐,上完赵老师的课,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她和苗圃老师曾经带领山西音乐团,去维也纳演出获得金奖。
太原市老年大学,琴棋书画、舞蹈、声乐、文学等科目很多,因为报名人数多,每人只限报两门课。
我们在老年大学里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滋润,收获满满、幸福快乐满满。
老年文章5:老家常在我梦里
文/苏克
老年易怀旧,思乡情更切,老家的情景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我离开家乡近60多年了。父母在世时,时断时续地常回家看看,父母离世后,岁月匆匆,斗转星移,而今我已白发苍苍,成了靠拐杖行走的老头了。前几年还特意回家乡祭祖扫墓,远观山色,感慨良多。
回忆童年时代的家乡,我们苏家一大家族都住在村西尽头的山脚下。苏家几乎是清一色的忠厚、朴实、善良、热情的农民,没有出过有名望的绅士,没有经商致富的财主,也没有书香世家的名人。房子东西北都有山围绕着,村南面临着广阔的河川,也是人行车走的交通要道,住在这里,可谓依山傍水,雅致清幽。
山的西面叫地纳沟,种植着各种果树,有桃、李、杏、梨、核桃、柿子等,每逢秋季,花果飘香,果实累累,红彤彤、绿油油的,远观红绿相映,五彩缤纷,加之虫鸣鸟唱,真是一派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山的东面为寺沟,以杨柳为主,沟的尽头岩石夹缝中,冒出一股清泉,清澈如镜,源头活水常年淙淙流淌不止。入沟不远,还有一口一丈多深的浅水井,人们用扁担就可以把水提上来,作为饮用之水。夏日来临时,沟里绿树成荫,浓荫蔽日,泉水两旁芳草萋萋,泉水声哗哗作响。
家乡是丘陵地区,山上的沟沟坡坡,梁梁峁峁,塄塄畔畔,都镢刨锄除,人们弯腰点豆。山中的平地、洼地,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西瓜、甜瓜等。村南的对面是一片大菜园,家家有菜地,户户有水井,因为不断地灌溉、施肥,各样蔬菜,碧绿翠滴,长势喜人,新鲜可口,吃啥有啥味。每家的大门口大都有前人种的老槐树,我家门口就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槐树,枝繁叶茂,形如雄鹰展翅,又如孔雀开屏,把大门口的麦场以及住的房舍掩盖得严严密密,当夕阳西沉时,老人们在这里谈家常,议农事,享受浓荫的乐趣,清闲自在。靠宅院的南墙外,还有一大片枣林,有长枣,有圆枣,又大又红,又甜又脆。邻里和睦相处,真诚相待,在这静谧安详的环境中,岁月悠长……
如今,远离家乡,这美好的一切出现在我的梦里时,依旧那么可爱。
老年文章6:老年人做家务是一种幸福
文/陈世高
我16岁参加革命,那时工作着感到是美丽的,从内心觉得无尚的光荣,长时期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到劳动特别光荣。
现在,我已是年届八旬老人了,这个岁数勿论古今中外都算长寿。去年我回农村老家探亲,儿时的伢朋友都“走”了;湾间再没有认识我的人了,我的老同事也大都辞了世。有一次,我到一位老同事家中去玩,他的老伴告诉我,他住了医院,我立即赶去看望,他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也不能说话,我问他的老伴,他在家做不做家务,她说:他能做家务那就好了。
我自从离休后,一直坚持做家务,刚离休时买液化气、煤炭,后来年岁渐大,重活就不干了,就不买液化气和煤球了,但是,凡是力所能及的事我都做,每天早起烧开水,打开洗衣机洗洗衣服,洗罢以后就晾晒衣服,接着洗菜,淘米做饭,吃罢饭以后就收场,洗锅洗碗,把灶具灶台,抹得干干净净,每天洗锅碗三次,倒垃圾三次,然后做清洁卫生,先扫地、拖地、抹桌椅板凳,也把前后凉台扫得干干净净,经过我打理,室内室外,清洁卫生,满屋生辉,焕然一新。
还为花卉松土、浇灌水,除虫。每月还按时前往电力、电信、电视台等部门交电费、上网费、水费、卫生费,收视费。
再是在家热情接侍客人,奉上一杯茶和水果,客人走后收好场。下午收衣服,总之,我是见事做事,由于自觉主动做事,心情比较愉快,家务事也做得很好。
家务活从来不与老伴拼伴,相反,而是抢着去做,为什么抡着做家务活呢?且慢说那些提前辞世的人再没有机会做家务了,就是那些在病中躺在床上的老同志,想做也不能做了。
我认为年老能做点家务事,既是一种幸运,又是一种幸福,常言:生命在于运动,做做家务事,活动一下身体,脑体并用,其乐融融,有利于健康长寿。据我观察没有哪一个懒人健康长寿的。
老年文章7:我的老年大学生活
文/杜连明
读书使人明理增智,与圣人为友,与高人对话,不亦乐乎!
我读书是为了圆儿时的大学梦。儿时,家里穷,读不起书。然而光阴似箭,当我有时间、有能力读书时,我已由少女变成了奶奶,我也从偏僻的小山村搬到了南充城。儿女都在工作,每当闲暇之时,我就读读书,看看报。但儿时的读书梦,总在我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起老年大学的事儿,我心动了。然而却听到不少反对声,人都老了,还去上什么大学,又不拿文凭,得奖金,何必自找苦头吃?
然而,我却高高兴兴地到老年大学报了名,参加了“诗词班”的学习。学校专门为我们老年朋友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老年朋友们便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去选择,弥补自己在生活中的缺项。比如我以前不会使用电脑,我就选择“电脑班”。老年大学可好啦,有辅导老师专门为我们讲授课程,手把手教我们学习。老年大学就是我们的家,我把上老年大学看作人生的第二次转折。我不认老,不服老,我要把儿时丢失了的时光追回来!
时光一天天过去,我的知识也一天天增长。我用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烹调技术,给家人做出了可口的三鲜汤,一家老小吃得有滋有味;我用在“电脑班”里学到的知识,不时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孙子们发短讯,送上祝福和平安,表达奶奶对儿孙们的想念。我还把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保健知识教给邻里,大家都夸我是热心肠人,是“百事通”。渐渐,和我一起到老年大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我还被评上了“模范学员”,我学写的诗词也常常在校刊上发表,还被省市老干局评选为“最佳”学员。
老年文章8:写意人生
文/许鑫
时间真快,我在市老年大学国画基础班的四年学习即将毕业。岁月如歌亦如诗,四年的学习求知,留下了一幕幕美好的回忆。
退休多年后,我重新拾起笔墨,圆青少年时代喜欢的水墨丹青梦,拜师在耿一林、孙春和两位老师门下学习国画花鸟、山水。老师们在课堂上不仅教我们绘画技艺,还谆谆教导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增强画外功力与参悟的艺术修养,以情作画,以心作画。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笔墨韵味、构图技巧的运用和掌握有了新的认知,受益匪浅。
因共同的兴趣爱好,我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朋友和同学。同学们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深深感染着我。教室里有我们相互切磋的声音,大自然中有我们户外写生的足迹,有着创作学习上的困惑和艰辛,有着作品收获的幸福和喜悦。
谁说夕阳不娇美,谁说晚霞不灿烂?在老年大学我们过得充实而自信,不仅学会了许多知识,同时收获了满满的师生情、同学情,我们的水墨丹青一世情氤氲着馨香,弥漫在师生情谊中。
虽然人生己迈入了晚年,但我与同学们仍一起努力地为晚年时光增添一抹色彩。学习国画也是一种修炼,风斜寒堂三更月,冷砚寒窗六年灯。我将继续学习,在水墨丹青的情境中探索国画世界里千变万化的神奇,享受生活中的一份闲情与优雅。
老年文章9:高粱的故事
文/乔盛
村里的老年人言,向阳坡地最好,宜种谷子、糜子、高粱……尤其是土质松软的向阳地种植高粱最合适。那些年月我家的自留地就是一块向阳地。我亲眼见父亲把高粱籽撒在这块地里,再撒上肥料,而后用犁耕过。撒籽容易埋籽亦容易。只是高粱苗出土后锄草费力气,一般锄草技术差的人和体质不太强壮的人是很难支持下来的。第一遍锄草还好,破一破幼苗,砍一砍小杂草也就行了,高粱长到高至人腰,开始拔节,锄二次草。高粱的二次锄草,一是锄砍杂草,二是用锄头刨土往高粱的根部培。砍杂草,不花多少力气,而一锄头一锄头刨土往高粱根部埋是够累人的。双手握锄把要稳要轻要用力平衡。腿成弓步,腰杆直立。锄刃既不能太深伤了高粱根,也不能入土太浅划个地皮,刮一层瘦土挖到根部应付了事。有经验的庄稼人始终认为,庄稼锄一次草就有一半的收成。锄草不全是为消灭杂草与庄稼争水争肥,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墒抗旱。那时,集体统一劳动,大伙看一个人有没有吃苦精神,首先看他能不能一个上午锄完一亩拔节高粱地。若能在一上午的时间里高标准高速度锄完一亩高粱地,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个很有献身精神的男子汉。相反,则一定是个懒汉,或者是叫媳妇讨厌的无能丈夫。村里有人逗笑,在农村有四大活计干起来最累人最吃苦最熬人。一是下河游泳,二是攀高柳树,三是锄二次高粱地里的草。凡是游过泳、上过柳树、锄过高粱地草的男人,都深有体会。而第四大累人的活计,听了叫一些年轻人脸发红发烧……
高粱扬花吐蕊,花朵淡绿得迷离。有乳汁从穗子流淌。坐到地畔,一股股的香气钻入鼻腔。在高粱穗由开花到成籽的那几日,整个高粱地里显得特别紧张。全村家家户户包括集体的所有高粱地里,从早晨太阳还未露头直至傍晚太阳落山,整整一个白天,都有男女老少在轮流值班。他们灵活而且十分恼火地在追赶一种高粱的天敌——麻雀。这麻雀一旦等到秋天庄稼成熟了,就不再捕食蚊子,专挑刚成熟的庄稼糟害。麻雀最爱吃正在结籽含乳汁的高粱米粒。籽粒两个指头轻轻一捏,溢出白白的汁,不稠不稀,似女人的奶水。指头沾一滴往嘴里抿一抿,直甜人心窝。麻雀这鬼鸟真能和人类作对。争食不要命。不管人们在高粱地里装扮披着衣服的假人巡视,还是活人真人拿土块追赶,麻雀总是成群结队地从这块地里飞到那块地里叼食个没完没了。我傻问过村里的一个光棍汉,麻雀为哈爱吃不成熟的高粱?光棍汉笑着说:“高粱水水全是甜酒酒,麻雀喝了成仙鸟,变成七仙女,就能和牛郎结婚了。懂不懂?”
到了九月,高粱开始走向一片红色。吸食了高粱乳汁的麻雀已成仙女升天了,面对红红的高粱籽再也无能为力。高粱收割入仓后,村里人谁都知道高粱能酿酒,且酿出的酒浓度高,好喝,味香。可村里人几乎没有一家拿高粱去酿造美酒的。对于连温饱问题也不能解决的乡下人而言,高粱只能是粗制粗吃用来填饱肚子了。记得那时,家里把高粱磨成红面粉,有时蒸着吃红窝头,有时水拌喝红汤。有时想改一改口味,往高粱面里搅入一些榆皮面,再加少许蒿籽,用饸饹床压着吃红面条。高粱的吃法种类很多。村里有些人家把高粱放在锅里炒熟后,再磨成红面,或干吃或拌水吃。本地人叫这种炒熟的红高粱面为“炒面”。意思就是说吃起来方便。就像如今商店里卖的各种“方便面”一样。也不知几时,红高粱“炒面”的内容给异变了。城里人把白面条煮熟后加上香油,用调料炒过叫“炒面”。“炒面”与“炒面”不一样,质有别,味道亦有别。又后来,有些对男人女人研究颇深的人竟然把“炒面”完全给歪曲化了,“炒面”竟然成了女人的代名词,而且是特定女人的代名词。在家乡,有时候说“炒面”,实际上是指上年纪男人的“儿媳妇”。言下之意,一个男人一旦有了吃“炒面”的资格,也就是有了做公爹的资本。
高粱不仅能制作“炒面”,能酿最美的好酒,就是那秋后枯萎了的高粱秆也大有实用价值。一根根的高粱秆排列组合好用细麻绳串起来,可当锅盖使用。高粱秆瓤还能加工饲料。高粱秆皮又能制造孩子们玩耍的乐器玩具。
老年文章10:我教外公学“双击”
文/龚之旻
外公最近在老年大学学电脑,为了不让自己落后,他一有空就开电脑练习鼠标的双击。
星期天,我在家里没事干,妈妈又在教外公鼠标的双击方法,可外公怎么学都学不会,总是不能把两下很快地连起来点,妈妈没耐心了。正好我和小宝在学校里学会了双击,她就叫我去教外公。
到了电脑房,我右手拿着棒子,左手拿着纸做的“喇叭”,对没有信心的外公说:“外公,我来教你双击。”外公又高兴又幽默地说:“你比***还能啊!”我二话没说,从他手里抢来鼠标演示了一遍,然后,我让外公试了试,可是他的动作太慢,没有成功。我又演示了一遍,可外公还是像刚才那样,两次点击不能连在一起。我和外公就这样,一会儿我点,一会儿他点地操作了起来。最后,我都糊涂了。于是,我就上了网,找到了4399小游戏,津津有味地玩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进来问我有没有教会外公双击了。看到她进了房间,我才想起,我是要来教外公双击的。我看看妈妈,又看看外公,吐了吐舌头。我们3个都笑了起来。
老年文章11:写春联趣事
文/刘永臣
六月初,奈曼旗老年大学老年诗词书画工委举办书法绘画有奖大赛,我参加了书法比赛。参赛大厅里,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是书法家,有的是书法爱好者,人人挥毫泼墨,个个尽展才艺。
望着遒劲有力的真、草、隶、篆不同汉字书写体纷纷跃然纸上,我的心陡然一动,少年时初次拿毛笔的趣事又浮现在眼前——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住在大山沟里,全屯近百户,除了一户地主家有一个文化人外,其余百姓都不识字。记得那是一九六六年,我十三岁,过了小年了,写春联还没有着落。因为轰轰烈烈的“文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地富反坏右”是阶级敌人,不许乱说乱动,不能找写对联。生产队会计、记工员经过公社专门业务培训,倒是有点儿文化味儿,可还是个半文盲,当会计纯粹是拿鸭子上架,整天算账还弄不明白呢,哪还有功夫写对子?再说没拿过毛笔,肚子里也没词儿。记工员更是拿秃子当和尚——将就材料,记工分张冠李戴,错字连篇,把“倒粪”写成了“刀分”;把“山坡”写成了“上皮”……像暗号一样,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过年不写对子怎么行?农村大忌呀!正在父亲和大伯一筹莫展之际,看了看趴在窗台上看画册的我,突然眼前一亮:“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家里不有学生吗?”于是去供销社买来一支毛笔和一块“金不换”牌墨块,找一大块碎泥瓦盆片当砚台,大伯亲自裁红纸、研墨,并鼓励我说:“‘官不嫌字丑,’写对就行。”
写啥呀?胸无翰墨,啥词儿没有,“破四旧、立四新,”过去的老对子不能抄写,于是,把《毛主席诗词》当对联写。拿笔还和捏自来水钢笔一样,下笔粗一下细一下,十分吃力。好在字丑却没抄错,尽管内容与过年无关,可老人们心花怒放,年年写对子,再也不犯难了!
听说我会写对联,左邻右舍都拿着红纸来了,我大伯、父亲满面春风,乐不可支,十三岁的小学生就有人求,文化人家风光啊!
迷信的邻居老贫农林老太太会“瞒天过海,”旧酒新包装。深夜,把写供南海观音的黄纸揭下来,找我父亲,求我照样子抄下来,把对联和横批换成新的革命内容。于是我从《毛主席诗词》里抄下两句:上联“一从大地起风雷”,下联“便有精生白骨堆”,横批“斗私批修”。老太太拿回家,贴在原来位置上,把黄纸外贴上一张挂钱盖起来。
当时多亏全村都不识字,此时如果有文化人,还不得笑破肚皮?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从此,我就成了全村的“文化人”“书法家”,一写就是几十年。
老年文章12:母亲的宝物
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常抱个铁盒,她答应了去养老院却依然抱紧它,晚上儿子悄悄打开,才发现并非金银…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遥遥头说;什么也没说。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他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在接你回来好吗?”
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的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总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着遭了小偷,就太不值 了。
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老年文章13:老年之悟
文/李邦清
人到老年,会突然“醒悟”,渐渐明白生命是有尽头的。我作为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深有感悟。其实,老人是个令人崇敬的字眼,老年是人生由青涩到成熟的折点,由花朵到果实的蝶变,从风雨坎坷走过来的老年人,在追忆消逝的岁月时,对人生会有个更清醒的认识,更深沉的感悟,人到老年,最爱回头看,在回忆中感动,在感动中回味。
年轻时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事业和金钱,而老了之后,则认为健康比事业更重要。年轻时不懂得珍惜时间,总觉得来日方长,过了今天有明天,而老了之后才痛惜时间不多,无法挽留。年轻时认为养儿防老最可靠,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老了之后才发现养老重担主要靠自己挑,靠老伴相依为命相互关照。
年轻时,充满理想和希望,而离退之后方知许多事并不能如愿以偿,生活空间突然缩小,失落感孤独情油然而生。人到老年要活得舒坦,过得潇洒,必须调好心态,过去的是非功过,名缰利锁像云烟飞过,现在要做的是善待别人和自我。善待自己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即一个中心:健康;两个基本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三个忘记;忘名、忘利、岁。四个老;拥有老本、老伴、窝、老友。五个要:要说、要笑、唱、要跳、要俏。
糊涂一点就是对现实要看得惯,想得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仰观天上云卷云舒。烦心事尽快解脱,高兴事常温常乐,这难得的糊涂是最高的清醒。善待别人很难,又必须面对,一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二要多记别人的好处,三要多想别人的难处,化误解为谅解,变挑剔为宽容,化干戈为玉帛,达此境界则心平气和,其乐融融。
人生之路花满径,纵有坎坷也从容。集多年阅历,叹过往人生,做人要有底线,办事要有红线,底线是立身之本,红线警钟长鸣。奉献不求回报,距离产生美妙。走路要抬头挺胸,始终不忘初衷,要想取得成功,一要高人指点,二要个人努力,三要抓住机迂。跋涉的人生,平中有坎,坎中有平。求索的人生,明中有暗,暗中有明。多变的人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多味的人生,酸甜苦辣,健胃消疼。多彩的人生,荣中有枯,枯中有荣。美丽的人生,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无欲者刚,有志者竟成。自信者振兴,淡泊者从容。自卑者速朽,自强者长青。清廉者留芳千古,腐败者遗臭万年。我退休后,不为上班准时所困,一切随心所欲,或读书阅报,或挥毫泼墨,或著书立说,或走亲访友,或为国建言献策,或观光旅游,或抱子携孙,享受天伦之乐,既舒心快意,又充实不寂。人生苦短,岁月悠悠,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是非成败,盛衰荣辱,古来万事东流水,转瞬即逝。要明白;青春诚可贵,老年价更高,人生有夕阳,事业无黄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创造无止境,日月永新天。
老年朋友们,应把老年作为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把离退休视为老有所为的新起点,让自己几十年的时光换来的不是物质、不是空虚、不是无能、而是精神上的“心静止水”。如果有人嫌你老了,你骄傲的告诉他:“谁没有年轻过,但是你老过吗?”这样的心境才是生命中永不变的风景。
老年文章14:牵手大妈
文/剧旁
对门住着一对老年夫妇,毫不惹眼,他们家出电梯门往左,我家往右。
水泥丛林中,对门不识已是常态,但总会碰巧在一个时间出来倒个垃圾,难免会相互点个头,寒暄两句,仿佛互相确认彼此不是小偷。
奇的是,大爷无论上哪儿,始终牵着大妈的手!如今,这已经谈不上杜少卿携妻游园那般炫目,但对老人而言,也颇能引来路人侧目。每次撞见大爷这样腻歪地牵着大妈出来买菜、遛弯,妻子总不忘问:“我老了,你也能这样牵着我么?”我笑笑不语,看得出妻子的艳羡。
今天刚进电梯,又遇到二老。大妈倏地挽住我的手臂,眉飞色舞地对我说:“军伢子啊,你有多久没来大妈家啦?贝贝出国以后,你就很少来玩了吧?大妈现在记忆不好了,做不了那么多好吃的,你就嫌弃大妈啦?不能这样啊,要常常带着你们那帮狐朋狗友来坐坐啊……”说着说着,大妈的手搂得更紧了。
尴尬的我,刚想说您认错人了。只见大爷朝着我愧疚地一脸苦笑,指了指脑袋,摇了摇手,搓了个口型。我顿时明白了:“老年痴呆”……我对大妈说:“嗯,好的,我以后常来看您。”
大妈自顾自地说:“你说贝贝啊,她快回来了,结婚了,要我们到美国去,我们也不会说英语,就不费那钱了,今年过年应该会回来吧……”
大爷贴着大妈耳畔说:“我们到家了啊,军伢子明天再来我们家玩。”大爷边说边把大妈的手从我臂弯里抽出来,牵着她的手,出了电梯,他们还是往左,我还是往右。
老年文章15:同学老年
文/吴翼民
好像诵读毛泽东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情景还在眼前,我们这些老同学忽而都变成“同学老年”了。人道“岁月是把杀猪刀”,指的是流逝的岁月催人容颜憔悴老去,我说,“岁月是盏熬油灯”,则指的是岁月把人熬成一盏渐渐油干光弱的枯灯哩。
近些年昔日同学急不可耐办起了同学会,大学的办、高中的办、初中的办,连小学的同学会也办,纷纷牵丝攀藤联络通知,于是一年中连续出席好几拨同学会已然成为常态。我之所以热衷于参加同学会,是因为退休多年的同学们早摒弃了身份啦、地位啦、金钱啦,一律都是普通的老头老太,返璞归真到了几十年前单纯的状况,连每次吃饭也各自自掏腰包,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吃得坦然喷香。当然,各类同学会最让人揪心的是会时不时听到某老师某同学患了不治之症甚或就此撒手人寰的消息。听多了,也习惯了,老师们都年逾耄耋,我们也都是望七之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走了,也算不得夭寿啦。
回首往昔,我们这些同学大多还经历过下乡、下岗,备尝艰辛,但同学间的友情没有因潮起潮落而变化,有一条人生的轴线可以证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到了婚嫁期了,大家相约一定到场致贺,婚礼不免寒碜,随礼亦相应简约;接着是每人的父母相继去世,同学们也是相约到场哀悼慰抚;再后来同学们的儿女成人结婚了,仍然相约着集体前去致贺;更有后续佳话,同学纷纷添第三代了,依然一封请柬,大家一起聚集,虽然都皤然老者,亦笑逐颜开,焕发着勃勃生机……多么好的同学友情,如果再往下延续的话,这条轴线可能要延续到相约着参加某同学的追悼会啦,粗想想悲从中来,细一想也不过尔尔,其实这就是人生。
由是同学们到了老年阶段了,皆千方百计设计着来日无多的老年生活怎样活得更精彩些,过得更舒心些。有的同学圈子决定每周一聚,聚会的地点涵盖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风景区。有的同学设计着趁腿脚尚健,一年组织一次国内游。笔者就是倡导者之一,同学老年自己组团出游,各自带上家眷,一大家子人似的,可以随心所欲,了无拘束,旅游大巴恍如当年的教室,赏着窗外的风景,车内笑语杂沓,唱歌啦、朗诵啦,互相称呼乳名绰号,把学生时代的趣事糗事抖漏抖漏不亦快哉!我有位老同事和他的同学群则更绝,几十个人租一辆大巴,各人带上炊具,漫无目的游山玩水,或北上鲁豫,或南下浙闽,或西进川鄂,一出门就是俩仨月,拣便宜的旅店投宿,驻扎下来后,去菜场买菜,在旅店内炒炒爆爆,然后集体进餐,经济实惠,气氛浓郁,把盏欢饮,踏醉而归。这样的同学老年生活谁不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