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思乡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思乡文章1:粉蒸肉里思乡味
文/洁努加德
外婆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街边的快餐店里吃着7元一份的炒面,干巴巴的炒面噎的我眼睛有点泛红。她说她“藏”了一坛子米粉肉就等着我回家,听到我暑假不回去后,她在电话那头半天没有言语。我知道她肯定很失落,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就像我在电话的这一头过的并不好却仍不舍得回家一样。
香椿粉蒸肉是我们这一群小孩的最爱。每每蒸香椿粉蒸肉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都要趴在灶台旁边守着。在升腾的热气里,粉蒸肉的米香裹着香椿叶的清香在空气里打着圈儿,直挠的人胃里痒痒的,于是等不及上桌,必要趁大人不注意取出一块放进嘴里,那种酥软爽口、糯而清香的滋味,至今回想起来都让人食指大动。
“椿树椿树你姓王,我长高了你长长。你长长了做架梁,我长高了穿衣裳”谷雨前后是采摘香椿叶最好的时节。每当这个时候,外婆就会搬出她的大铁锅,开始忙着炒米,磨米粉。我小时候是个小吃货,特别喜欢趴在灶台旁边看外婆炒米,看那些小米粒儿在外婆的大锅铲下跳来跳去,由白转黄,慢慢变成诱人的金黄色,散发出阵阵香味。这个时候,外婆就会把金米粒儿盛出,摊开晾凉。而我总是会趁外婆不注意的时候抓一把炒米放进嘴里,但其实满嘴的米香早已暴露了我的小动作。
金黄的米粉,喷香的老椿叶,红白相间的五花肉,还有绘着大红牡丹的瓷坛子,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只需将腌渍好五花肉裹上一层黄灿灿的米粉,码入事先准备好的小坛子里,压实,再铺上层厚厚的香椿叶,封住坛口,过上四五天,香椿叶的香味渗入肉里,香味也更加浓郁。这个时候取出二三,放入蒸笼,用大火蒸上三十分钟,取出翻扣在盘中,撒上葱花,一道酥软爽口的香椿粉蒸肉就可以上桌了。
那个时候家里小孩多,我又长的比较瘦小,常常等我爬上八仙桌,粉蒸肉已经所剩无几了,我只好使出我的必杀技——嚎啕大哭,他们为此叫我爱哭鬼,却又不得不把他们碗里的粉蒸肉夹给我。当初的那一群小屁孩现在都已经长大,有了各自要奔的前程。外婆的厨房少了我们这些“贪吃鬼”似乎冷清了许多。
袁枚在他的的《随园食单》中这样称赞粉蒸肉,“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粉蒸肉的滋味其实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外婆的香椿粉蒸肉由于放入坛内的香椿叶用的谷雨前后的老椿叶,香味浓烈,因此做出来的粉蒸肉滋味也就更加劲道。
听外婆他们说,粉蒸肉是着名的"沔阳三蒸"之一。相传陈友谅从家乡沔阳率兵远征采石矶前夕,为了犒慰兵勇,鼓舞士气,令随军包厨按"征"字做一些家乡菜肴,寓意取得远征的胜利。聪明的厨师按"征""蒸"同音不同字的意思做出了蒸鱼、蒸肉、蒸圆子。陈友谅的夫人罗氏又乘兴用现成青菜――商蒿洗净切断,用蒸鱼肉的米粉加入调料拌匀蒸熟,送上餐桌,众将士极喜食,赞不绝口。从此这一带的老百姓纷纷效仿,在喜庆的日子里,也用"三蒸"作为大菜宴请宾客,粉蒸肉也开始流传于江浙一带,而智慧的老家人,因为在粉蒸肉里放入了香椿叶,使得这一道普通的粉蒸肉烙下了老家的印记。
让胃感到充实,心也就满满的。因为每一道家常菜的背后都是外婆和妈妈们在厨房的默默坚守,每一道菜都倾注了她们的,爱与时光。
思乡文章2:走进腊月的村庄
文/李兵
进入腊月,思乡的情绪开始在心灵中肆意蔓延开来。在朦胧的清晨,那声声的鸟鸣和鸡啼是家乡最亲切的呼唤,那袅袅绕绕的炊烟是连接村庄和土地的脐带。无论我身在何方,那些思念的种子都会在一夜之间迅速发芽、膨胀。在宁静的夜晚,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会扰乱睡眠的正常性,毫无声息的进入自己的骨头和血液,让我彻夜疼痛。失眠,已经是这个腊月难以治愈的乡愁。家乡的村庄,家乡的一草一木,总是让漂泊的游子在腊月更加魂牵梦绕,总是让流浪他乡的心灵更加柔软甚至脆弱。走进腊月的村庄,实际上就是走进温暖的记忆和春天的憧憬。
走进腊月的村庄,烟熏火烤的年味开始弥漫。在翠竹掩映的青砖绿瓦中,在松柏遮盖的农家小院里,伴随着鸡鸭的鸣叫,孩童的欢呼,春节的氛围逐渐临近了。那些携带着熏香的腊肉和香肠在村庄里散发着诱人归乡的韵味,那不是城市里机械生产出的食品所能够拥有的魅力。走进腊月的村庄,贴近久违的镰刀锄头,去倾听土地和粮食的声音。走进腊月,就走进了家人团圆的幸福和快乐。
走进腊月的村庄,走进冬天的尽头,走向春天的开端。冬天在腊月梅花的芬芳中逐渐隐退,一丝丝春的绿意开始在土地中温暖的萌动。把寒冷的故事冷冻起来结成千年不化的冰块,把希望的种子播种起来萌发春天的绿叶和花朵。腊月,是一个终结的句号也是一个开始的逗号,既拥有着残缺的美丽,也焕发着圆满的梦想。走进腊月的村庄,就是走向生命季节的一个归巢的时令,就是走向积蓄力量的加油站,就是走向疲倦之后疗伤休憩的温馨港湾。走进腊月的村庄,走进久违的家园。
走进腊月的村庄,走进春天的序曲。在寒冷中酝酿着春天的灿烂,在团聚中凝聚着飞翔的力量。
走进腊月的村庄,就是走向温暖的记忆,就是走进万紫千红的春天!
思乡文章3:思乡“毒”
文/游玲玉
思乡,我害怕这两个字,可它又深深地浸入我的骨髓,挥之不去。
以前上学的时候,家乡对于我来说只有冬夏,无春秋。现在再次远离家乡,来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家乡只能成为内心深处最执着的怀念。
来到兴义三个月了,新的工作,新的同事,新的生活,全新的一切仿佛让我忘记自己已经离家千里之外。然而每天下班之后,家里只有我孤身一人的时候,思家的情绪还是开始蔓延开来。
大学毕业我就回家乡工作,那个时候,身边的一切都是熟悉的,有亲人的陪伴,有同学的关心,有朋友的问候,我就像是被宠溺的小孩,安稳快乐。
曾经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样子。但后来渐渐发现,熟悉安稳的生活让我变得有些懈怠,忘记了去全力奋斗,忘记了去结识新的朋友,忘记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于是我离开家,来到了新的城市,进了新的单位。
兴义是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天人合一、山水贵客”的文化理念和这里的自然人文环境一脉相承,好山好水好人家,就是对这里最典型的描述。我爱上了这里的山,这是万峰林的美誉,这样的山,少了一份刻板,多了几许灵气;我爱上了这里的水,碧水微澜,湖光山色,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柔情;我爱上了这里的人,他们勤劳、热情、淳朴,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其乐融融,颇有“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境。
除了城市环境让我欣喜之外,单位同事的关心和帮助更是让我倍感温暖。我忘不了,那天深夜我突发疾病,发了一条朋友圈,单位里的一个老大姐看到了,她没有我的电话,就通过微信问我是什么病,是否严重,是否需要帮助。不见我回复,打听到我的手机号码后,天一亮就赶紧打电话给我。后来我打开微信,才看到她发的消息,从凌晨四点一直到七点,每一条消息都是情真意切的问候和担心,冰冷的手机,在那一刻突然充满了暖意,就如同我的心,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我忘不了,在我生病的时候,单位工会和部门领导在百忙之中来看我,他们对我说:“你一个人在外地不容易,单位就像一个家,我们都是你的家人。”满满的关心让我几乎忘记了疼痛,也驱走了这冬日的严寒。我忘不了,我的车被别人撞坏之后,同事们都来安慰我,了解情况,给我最中肯的建议,提供切实的帮助。单位的同事们让我感受到来自异乡浓浓的温情,即使只身在外,我也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一个大家庭在我身后,支持我,关心我,帮助我。
家,梦开始的地方,思乡的情愫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每一个离家的游子心里。但若不是离开了家,我们又怎么能接触更多外面世界的美好?又怎么能去体会更多的人间温情?又怎么能知道,只要敞开胸怀去接纳,在哪都有美,在哪都是家?
于我,这思乡的“毒”,正在慢慢变淡。
思乡文章4:巷中飘出思乡的味道
文/风之语A小艾
我在张家界过的浑浑噩噩,吃着当地有名的血豆腐,就思着江南的小巷。
那里再纵深都能闻见臭豆腐随风而至的味道,远远望去,一扁小担,一盏黄灯,扎着围兜的老爷爷或已花白了胡须,在星星没消去时,一直便在那里守着。
有时我路过了太晚了,总是不由的向内张望着。
雨天,江南的雨丝如牛毛,连绵不绝的,便看到一顶小黑伞在那静静地立着,偶尔地传来叫卖声,嘶哑的欲碎如惜,一元五块臭豆腐,在油锅里煎两滚,掏出抹上自家榨的红辣,趁热吃一口,嚼着便是香满溢嘴了。
一直便是爱着,就像现在,湖南也下雨了,我站在大街上,满脸的水珠在夏天这炎热的午后毫无顾忌地占据着我的眼睛,我想着朝一个深巷中看去,犹见红灯闪烁,摆首弄姿的人儿,却不是当年的老者。
我有点失望,抹去一丝不快,我想我大概是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对于所有俗世的东西总是无来由地抗拒,于是我去张家界普光禅寺的大雄宝殿祈香求佛,其实只是暂时脱离红尘而已,青烟静绕,我闭目沉思。
又去了江南。
看见青石板在夏日的暴雨中泛着幽幽的光芒,赤脚踏在上面,有股清凉自心底起,我喜欢就那样有点傻痴地站在那,手里拎着脱下的鞋,看晚霞一点一点地从天边消失,眼中尽是所有的迷惘。
我知道,那时是不快乐的,在远去与留守中挣扎,每天的清晨我在里下河的一个小村子里垃着一双破旧的凉鞋,脚丫时时地触碰如温的土地,每晚我便远远地看小巷中那盏昏黄的灯火,看老者那满目苍桑的历史。
现在,我知道,张家界武陵山脉的连绵不绝,总是挡不住我思乡的****。
许是要回了,却是外面的雨若哭泣的女子,又有了点恋恋不舍了……
心里一直是软的,只是在现实中装着表面的顽强,便似了坚果,敲开后,在无人的夜里,会软弱的如风中的小草。
而那巷中飘出的香便是思乡的味道。
思乡文章5:思乡之夏
文/馨叶
芳菲四月,我站在清晨的校园里,环顾着周围的一切,在初夏的笼罩下,在绿树渐渐成荫的小路上,我慢慢地走着,风里明显地摇摆着过往的痕迹。蓝天、白云、暖阳,让人感到由心而发的舒服,但是我的思绪中还是夹杂着些许的寒凉。
这份寒凉让我能够感知却无法叙说,羁绊住我前行的脚步。于是,在这样的蓝天、白云、暖阳下的我,觉得很空洞。两眼望去,看到的不是清新如歌的岁月,而是一重又一重的迷雾蒙蒙。突然间,感觉自己像是被浮尘蒙住了双眼,想拥有一份至纯的清透,可是,越是拭眼,越离这份清透甚远。
初见清水滴石时那份清透的至喜,已经荡然无存。现如今,总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不再有当初清纯绽透于每天那份心境。每天都在忙碌,忙碌于应该的忙碌和不应该的忙碌。只是觉得岁月是一首永远唱不尽的歌,每个旋律在空气中跳跃出不同的味道,或喜或悲。有天,突然觉得自己的眼睛很不舒服,原来已经落入了细细的浮尘,于是就在自己的寒战里,轻轻地想用心拭去那份浮尘,然后还己一份清透。
或许是风沙的眷恋,某些浮尘已经在空气里轻舞了很久,最后落到我的眼睛上,落在了我那柔弱的身子上。或许,因为细小,没有重压于我的身心,所以一直以来不知晓这细小的浮尘,已经把属于我的那份久远的清透,已经覆盖住了,使我每天在浮尘细拈下,自以为很纯粹的生活着,其实那是一段蒙尘的岁月。
肉体带着骨骼上的精髓像浮尘一样在空气中漫游,漫无目的漂浮在某一个平面上,深深地沉下,沉在一个如深潭的谷底。面对起落无声的浮尘,而我就如那一抹没有名称的流。经过的都是心外的风景,移动和固定的接近着雷同,需要绕开而不是躲避。
纠结的时候,我每做如是想。世上万物,纵使不见其美,大约换个角度也总能说出一二好处。既然人无完人,那么,也定没有坏到极致的恶人。一个人的狡黠,不影响他事业有成;一个人的贪婪,不妨碍他孝敬双亲,而大忠大勇如史可法辈,也难免被世人非议。如此,这世界真是充满了趣味,复杂,深奥,百思难得其解。
似是而非的了悟中,依旧纠结着。不乏其人为了蝇头小事,往往不能释怀,在“得”与“舍”之间的挣扎,徒劳而无望。每当这种时候,却失去了反观自己的能力,只是一味地由着灵魂沉溺,沉落,直至沉没。被太多的欲望左右着,而又缺乏自我救赎的本领,这是人类一大悲哀。一轮又一轮的反复无常肆虐过后,都会影响到我的心情,移动时光也就移动了风景,移动了风景也就移动了心境。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或许,有人觉得生活太过于清透也是人生的一种悲哀,觉得朦胧也是人生的一种难得的极致,不会让一切都处于昭昭然之下。太过清透,未免让一切都失去了圆滑的味道,但我不这样认为。我喜欢生活简单纯粹而又坦然,放松且悠闲。有着属于我的那份自然、随意、淡泊和欢愉。我认为所有的清透,能让所有的生活处于一种最为简单的状态,不用太多的去思考所有繁琐带来的无趣,喜欢在清透里简简单单的每一天。
阳光下的清透是每个人至死不渝的追求,谁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清透,谁都想拥有至纯至善的岁月。那么,当浮尘覆盖住我们生命中的点滴时,我会抚着心口对自己说:“为了心中那一丝希望,还是要在难以隐忍的诡计中坚守善良,然后还己一份难得的清透”。
细细碎碎的清透,碎碎念念的生活,这或许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想久留和寻弥回来的味道。虽然,这味道已经远离了我,而且让我甚是怀念,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还会回来的。
信仰在我的心界里一直自造着一片没有浮尘的世界,那样的轻灵通透,那样的清晰潋滟,而那一抹阳光可以从心底照亮一片连接一片的天空。
拂去浮尘,让它们重新飘落。我知道,那只是一个季节,只是一种经历。
繁华尽头,总有落寞相随。于心,足矣。
思乡文章6:思乡,存在心里的光
文/李笑天
思乡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小时候常读古人的诗词,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再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然而孩童时期的我们只知道摇头晃脑把他们背到朗朗上口,却无法体会其中的情感,思乡对小时候的我而言,只是一个抽象的词语。
第一次有思乡的感觉,是十几岁时的一次出游。那次旅行,我们横跨了祖国的东西,出行了将近半个月。本来是愉快的旅行,我还记得那是个落日极美的傍晚,我坐在旅游大巴上听着歌,看着车窗外异乡的晚霞,突然鼻子一酸,竟然默默流下了眼泪。当时心里想的是家乡朦胧的落日和阳光晒在家中阳台那种暖暖的感觉,眼前的景色再好,终究不是家乡的味道。再看看陌生的场景,突然非常想回家,想回到熟悉的故乡。大概所谓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是这种感慨吧。
思乡情大概是只有离开家乡才会有的感情。后来出国留学,这种情绪更是常常涌上心头。第一次不在国内过中秋,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原先在家过中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无非就是吃吃月饼,看看晚会,一年一年的从来感受不到所谓的中秋团圆是什么感觉。出国那年的中秋节,是与好友一起度过的。桌上有月饼,电视里放着直播的晚会,也是与朋友有说有笑。然而总觉得少了什么,心里空落落的,手里的月饼失去了它应该有的香甜,原本无聊的晚会变得字字亲切。那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第一次唱到我内心深处,并且我也感同身受的一次。那个时候,才明白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如果不是身在故乡,身边多少人陪着也终究是孤独吧。
随着在国外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并没有逐渐变得麻木,而是一天天地越发敏感。到后来每每听到国歌都会声音哽咽,看到国旗也会油然而生一种安心的感觉。有的时候我也会在异国拼命找寻一切与家乡有关的东西,以至于看到国内进口的中文图书或者从家乡出口的水果都会激动得立刻拍照分享,仿佛有了那种丝丝的关联,就是回到了家乡。我原来总以为那些在国外闯荡已久的人不会再有思乡的感受。那天与一同上课的美国同学聊到他前些日子去香港的工作,我问他这次旅行感觉如何?他说非常好,因为他感受到了家的气氛。怎么说呢,他去香港以后,在那里的街道闻到了像纽约那些中餐馆里混杂着中餐和西餐的味道,走在街道上,夜晚的灯光也使他想起了纽约城市的灯光。原来就算是在外闯荡多年的人,也会仅仅因为一个熟悉的味道,或是一个相似的场景勾起对家乡的思念。
对很多事物的感觉都会随着思乡亲切的心理产生变化。在热带四年没有经历过冬天的我,回到家乡的心愿就是看一场雪,看一场从小到大看了二十多年稀松平常的雪。去年终于如愿。见到阔别多年雪的我高兴得像个从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长大后不屑于玩雪的我又扑向了洁白的雪堆,做着像孩子一样有些幼稚的游戏。当我的手再次碰到冰冷的白雪的时候,我却不觉得寒冷。不管怎么说,那是有关家乡的记忆,总是温暖的。前段日子陪伴家人到我所留学的国家游玩,晚上逛着夜市,突然放起了烟花。看着那些璀璨的光在空中一次次绽放,我的眼角又湿润了。我见过国内无数更加绚丽多彩的烟花,却是第一次在国外看见它。仿佛我的身体在那一刻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小时候大冷天的夜晚裹着棉衣捂着耳朵看烟花的时刻。
写着这些回忆,思乡的感觉又涌了上来。这种情感从来都是与生俱来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在无法预料的情况下就会汹涌而来。我总觉得这样的情感像是每个人心中的微光。它永远都在,在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在你感到孤独想家的时候,这份光就会有温度,温暖人心。亦或是在你感到无助的时候成为你的后盾,在你陷入黑暗的时候永远都有那么一点微光存在照亮前路。
愿那份感情永远与你为伴。
思乡文章7:老爸的“家传菜”
文/菟菟
马上要过年了,思乡的游子们,又开始望乡盼归期,同时也想念家乡的美食。
小陆说想念爸爸的独家秘制糖醋小排了,小隋说一想到妈妈的“两代单传”酱肘子就让他流口水,江美女说做梦梦见老爸烧的九转大肠了……再费心描述一下,什么外酥里嫩,酱汁浓郁,肥而不腻,咸甜适中的各种形容词,让每一个报出来的菜名都带了魔力,亦闪着幸福的光芒。
作为一个离乡千里的中年游子,我也想念父母出品的那些“家传菜”,什么酥锅、炸里脊、豆腐箱子、四喜丸子,甚至是馒头、水饺、生煎包……最家常的,却总能吃出不一样的味道。当然,说是美味,其实这应该是一件我之蜜糖伊之砒霜的事情。因为,对处在不同食物链上的人来说,是瞧不上其他食物链上的美食的,因为没有相关食物记忆的共性,很难产生共鸣,而那些自认为的好吃,只不过是打上了属于自己的味蕾记忆。这种味道执念应该就是美食编导陈晓卿说的:“顽固的故乡口味依赖,源自神秘的童年味觉编码……”
没错的,在我去追溯那些自认为的美味时,最后肯定都能追到父母那里去,随之也就追回了一段旧时光。想想,老爸每年过年必做的家乡风味“酥锅”,好像离过年还有一大段日子,他就已经开始准备——— 采买、预订各种做酥锅需要的材料,等到除夕就开始洗择涮刷,削切剁斩,然后把整理好的海带、猪爪、蹄髈、上好的五花肉、莲藕、油豆腐、大白菜等等,一层一层码进锅内,糖醋油盐调好味上灶熬煮。
漫长的是熬煮的过程,要时不时盯在灶前防止溢锅、干锅,随时调整汤水,一盯就是几个小时,真的是又麻烦又累人。其实酥锅并不算是独家菜品,作为地方特色年货,外面很轻易就能买到加工品,但老爸一定要自己做,说那样才有年味。在老爸忙碌的身影里,我似乎能看到小时候的自己,蹲在灶前闻香赏味,脸被炉火映得通红。
在老爸满汉全席般的年味菜谱里,还有一道“炸假鱼”。一个“假”字,就已知晓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所谓的“炸假鱼”,不过是鸡蛋面糊里放一撮虾皮,然后一小坨一小坨地放入油锅炸……看吧,这并不是什么登天的美味,只不过是物质匮乏时代的“李代桃僵”。如今这个时代,除了美人鱼难得,什么鱼看不到吃不到呢?可我老爸一到过年还是喜欢炸“假鱼”,不管是忆苦思甜,还是旧习难改,他好像已经把这当成了过年的仪式……
老爸的“家传菜”还有很多,不能一一细表。而回溯流年,记忆中的年货也许是试穿很久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也许是巴巴望了很久的糖果零食,也许是爸爸亲手写就的春联,是妈妈买回家的开得挤挤闹闹的花卉……但在我的心里,最美味的年货一定是父母出品的那一道道“家传菜”。因为,它们带着父母独有的烹调密码,把一种专属的味道悄悄根植进我的味蕾,烙进我的记忆,成为我每年都要疯狂想念的乡愁乡味。
思乡文章8:思乡
文/任秉文
我喜欢下雨。下雨的天气总能让人多愁善感,勾起内心沉淀的情绪。北方很少下雨,至少我来的这几年,没见过多少雨。眼看着乌云密布,不消片刻,又云消雾散,让本已在酝酿中的情绪难以发泄。
喜欢下雨,其实是思乡心切。有了孩子之后,母亲来阜照顾我们。老家里,爷爷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不会做饭,也不愿天天到爷爷那里蹭饭,多数时候是和朋友们一起吃。无数次想一个问题,每天都会有那么多朋友一起陪着吃饭吗?这答案,其实我内心有。
乡村,不比城市。即便你想天天聚餐,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家餐馆。你要真是天天去,饭店老板不见得会把你当好的顾客,反而会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你。那么,父亲的吃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我不愿意问,他也不愿意说。
虽然江南多雨,但家门口小池塘的水还是近乎干涸了,我在家的时候可不是这样。母亲甚至自己出钱请来挖掘机,将这口不属于我们家的池塘挖深了,原因无他,这口池塘在我家门口。然而现在,小池塘却近乎干涸了。没有人再问这件事,父亲不关心这事,爷爷心有余而力不足。
小池塘的干涸,会让爷爷给院子里的花草、蔬果浇水更困难,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池塘毕竟不是他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家可以自己挖的。再下雨,也很难听到雨滴噼里啪啦打在水面上的声音了。
说起江南,总感觉很远,但距离老家真的远吗?从阜阳的家到老家,不过六个小时而已。但一算下来,时间竟不够用。一来,火车的时间,有固定的时刻;二来,放假的时间不过几天,如果回家,路上就得耽搁两天。
有几年没回家了,很想家,尤其是在下雨的时候,格外引起人思乡的情绪。很多时候,特别羡慕家就在阜阳的同事朋友,出门有朋友、在家有父母。每每想到,我在城市,而爷爷父亲守在乡村,心里总觉得难受。
无数次梦回江南。无非是根在那儿,父亲在那儿,爷爷在那儿。当下雨的时候,雨滴落下,敲打心房,总是记起家乡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些人里有我,这些事里有我的童年,有我对于未来一切美好的祈愿。
思乡文章9:梦雪思乡
文/陈文明
昨夜有梦——这座城市下雪了!
晶莹洁白的雪花,舞姿曼妙,轻盈而下。宛如天使撒向人间的花瓣,细小又迷人,美丽而梦幻。梦醒时分,窗外只有漆黑的夜,并无洁白的雪。然而梦中的雪,似乎还在眼前飘落,恍惚之间,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雪景。家乡雪景与城市雪景相比,多了几分活力与趣味。
雪后的村子,显得格外寂静,山上河里白花花一片。刚被秋风扫过的零星枝头,所剩不多的枯叶因雪水交融而形成冰凌,透明耀眼,犹如晶莹的果实结在树梢。低矮错落的房屋,非但没有影响精致的雪景,反而添了些许起伏美妙的韵味。当然,雪后的寂静不过暂时景象,孩子们的玩耍嬉闹总在不经意间划破安静。于是,狂欢开始了。
打雪仗是雪后的通用玩法,不过太落俗套,我们早已玩腻。相比之下,更乐于冒险刺激。村头有个极陡的斜坡,长约百米,是个不错的滑雪场所。上面落满厚厚的雪花,雪花泛着白光,白光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有人找来厚实的木板,带头噌噌地爬到顶端,酥软的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或许被踩疼了吧。只见带头者在坡顶摆好木板,霍然坐下后便风驰电掣一般呼啸而下,到底部竟还能借助惯性滑行一段距离。几个胆小鬼畏首畏尾,躲在后面,胆子稍大的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前去尝试“飞一般”的刺激。有些技巧不甚娴熟的家伙滑到半道,木板打转,整个滑稽地翻滚下来。不过这并伤不到身体,顶多像在柔软的棉上打了个滚儿,不觉疼痛,反而有趣,大伙儿一片雀跃。
除滑雪外,追寻野兔则是另一个颇为有趣的项目。冰天雪地,野兔出来觅食,行踪便会清晰印在雪上。群人结伴来到山里,山地空旷宁静,只得听见我们絮絮的低声讨论。大家头顶风雪,眼睛盯着雪地,小心翼翼地查找兔子的踪迹。一旦发现兔子,有人会一下扑将上去,没逮到也无妨,起来继续。严冬里的野兔,要么饿蔫了,要么冻僵了,就算有个别逞强的,跑不出几步也必定束手就擒。在白茫茫的世界里,我们像一群大兔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赶着小兔子,纵然无所收获,趣味难以言尽。
雪后,即便孤身一人,也能找出乐子,譬如捕鸟。雪天鸟类食物剧减,大地犹如盖上一层雪白被子,食物更加无处可觅。每逢这时,我便会在雪地扫出小块地方,露出本色,而后在上面竖根木棍,棍上支个簸箕。小棍上面拴根长绳,绳子一端攥在我的手里。最后,在簸箕下撒些谷物作为诱饵,忙完这些,蹲到远处一声不响地候着,坐等鸟儿上门。往往不需多久,就有饥饿难耐的小鸟扑棱着翅膀钻入簸箕,饥不择食地闷头啄着。自投罗网,时机一到,绳拉棍倒,没及时逃掉的小鸟就被扣在簸箕下面,乖乖成了我的玩伴。
儿时的农村生活,饶是不富,但是乐趣不少,一场雪便可玩出诸多花样。
此刻,回味着适才的梦境,余味犹然。那梦中的飘雪,让我愈加怀想家乡的纷纷大雪,以及雪后的种种趣味。
思乡文章10:惑
人老思乡,叶落归根。
自小离乡在大省城工作多年的詹教授退休后了无牵挂,丝毫不恋慕喧嚣繁华的大都市,舍却儿女和老伴的苦苦挽留,执意一人返回农村老家居住了。
回到土生土长的家乡,詹教授兴奋异常,精神矍铄,像个老顽童似的整日里走东家串西家,嘘寒问暖;这道坡转转,那条沟走走,寻找童年;恨不得一口变三口吮吸家乡湿润清新的空气。
村里人对詹教授的返乡给予热情欢迎。毕竟,像这么一个不到500口人的小村能走出去一个大教授也是村里的骄傲,更是族人的骄傲。况且詹教授在外工作期间,曾先后资助村里3个贫苦孩子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无偿捐助村小学两台电脑和一套无塔供水设备,因此,村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人对詹教授均非常敬重。适逢村里换届选举,詹教授竟以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干上了村主任,詹教授一下子觉得自己有责任了,肩上的担子重了,应该为村里老少爷们干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他看准了一件事:架桥!村里之所以到现在还未脱贫,从村里到镇里必须要过的这条河,就是拦路虎,就是贫富关。一年四季,这条河水流不止,水位持续上涨,平日里用木板搭设的独木桥,一到雨季山洪暴涨,瞬间就被冲走冲垮。别说将大山里的山楂核桃栗子黑木耳蕨菜猕猴桃等土特产运出山外换钱,就是村里人有个大病小灾的要到县乡医院,那也是跺脚猴急没办法。
詹教授忆起在省城工作时的一些硬关系,尤其是一些外出创业成功的学生,他们曾多次对他许诺,如有用钱的地方,尽管开口,千万不要客气。对呀,这不就到了用钱的时候了吗?詹教授迅即拨通了几个电话。很快,几笔大款子打到了詹教授的个人账户。接下来,詹教授马不停蹄地招标施工队,进行测量施工。半年后,可并排行驶两辆卡车的一座崭新水泥钢筋大桥竣工了。验收合格通车那天,詹教授特意邀请县乡有关领导参加了通车仪式,并请县里的秧歌队舞狮队欢欢乐乐闹腾了一天,自己亲手点燃了“万字头”鞭炮。那天,詹教授醉了,彻底醉了,醉倒在众乡亲的欢呼里,醉倒在县乡领导的赞誉里。
回到家,詹教授开始仔细核算架桥所花费的各项资金,发现还结余5000元钱。于是,他再次拨通了给他打钱的几个学生,想把剩余的钱返还给他们,但学生们都不愿给他提供账号。而一生视金钱如粪土的詹教授是万万不会把这笔钱据为已有的,他决定将其中的1000元分给村里无依无靠的两个五保户,剩余的4000元给族亲们平分,以答谢自己不在家这些年族亲们对自己家老宅老坟的看管和维护。
次日,主意已定的詹教授,挨家挨户将5000元钱分送到各个家庭。
“哎呀,打架了——詹大愣把詹小三的头打烂了——”隔日一大早,村东头就传来一阵又一阵急促的吆喝声。
“不好了,詹孬娃拿着刀要砍他四婶呢!”不一会儿,隔墙又传来刺耳的叫喊声。
“这钱惹的,詹柱子和他爹吵开了,詹小黑他姐也从婆子家回来要与弟弟分钱,眼看就要动手。”没等詹教授出门弄个明白,快嘴邻居胖二嫂就跑上门来大声嚷嚷。
“咋回事?咋回事?”詹教授一时间有点懵得转不过弯。
“咋回事?还不是你那几千块钱唐僧肉惹得他们六亲不认,互撕互咬互骂互掐!”胖二婶一句话差点没把詹教授噎死。
“啊,有这么严重?”见过诸多大场面的詹教授半信半疑,忧惧参半,没顾得穿上外套就奔出了家门。
中午,身心疲惫的詹教授回到家里,一头倒在床上,沉默不语,茶饭不思。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好心好意将结余下来的钱分给大家,竟掀起如此大的风浪,导致亲兄弟亲叔嫂亲父子亲姐妹瞬间翻脸,大打出手,兵戎相见。他感觉他的眼在流泪,心在滴血。责问自己:难道是自己做错了?难道自己不该返乡?难道自己不该建桥?
第三天,詹教授家大门紧闭,一整天院内无一丝声响。
第四天,人们发现,往日生龙活虎的詹教授脸色灰蒙蒙地缓缓打开了大门。一天不见,他仿佛苍老憔悴了许多。只见他拖着一个行李箱,颤颤巍巍走出院落,径直走向通往省城的大道。
思乡文章11:走进腊月的村庄
文/雨晓荷
进入腊月,思乡的情绪开始在心灵中肆意蔓延开来。在朦胧的清晨,那声声的鸟鸣和鸡啼是家乡最亲切的呼唤,那袅袅绕绕的炊烟是连接村庄和土地的脐带。无论我身在何方,那些思念的种子都会在一夜之间迅速发芽、膨胀。在宁静的夜晚,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会扰乱睡眠的正常性,毫无声息地进入自己的骨头和血液,让我彻夜疼痛。失眠,已经是这个腊月难以治愈的乡愁。家乡的村庄,家乡的一草一木,总是让漂泊的游子在腊月更加魂牵梦绕,总是让流浪他乡的心灵更加柔软甚至脆弱。走进腊月的村庄,实际上就是走进温暖的记忆和春天的憧憬。
走进腊月的村庄,烟熏火烤的年味开始弥漫。在翠竹掩映的青砖绿瓦中,在松柏遮盖的农家小院里,伴随着鸡鸭的鸣叫,孩童的欢呼,春节的氛围逐渐显山露水地临近了。那些携带着熏香的腊肉和香肠,在村庄里散发着诱人归乡的韵味,那不是城市里机械的食品所能够拥有的魅力。走进腊月的村庄,贴近久违的镰刀锄头,去倾听土地和粮食的声音。走进腊月,就走进了家人团圆的幸福和快乐。
走进腊月村庄,走进冬天的尽头走向春天的开端。冬天在腊月的梅花中芬芳的逐渐隐退,一丝丝春的绿意开始在土地中温暖的萌动。把寒冷的故事冷冻起来结成千年不化的冰块,把希望的种子播种起来萌发春天的绿叶和花朵。腊月,是一个终结的句号,也是一个开始的逗号,既拥有着残缺的美丽,也焕发着圆满的梦想。走进腊月的村庄,就是走向生命季节的一个归巢的时令,就是走向积蓄力量的加油站,就是走向疲倦之后疗伤休憩的温馨港湾。走进腊月的村庄,走进久违的家园。
走进腊月的村庄,走进春天的序曲。在寒冷中酝酿着春天的灿烂,在团聚中凝聚着飞翔的力量。走进腊月的村庄,就是走向温暖的记忆,就是走进万紫千红的春天!
思乡文章12:明月寄,思乡
文/张京京
月里的嫦娥,若你有灵性就把我的思念带回那片熟悉的土地,传达到我一切安好的消息。
离家太远路途不便,回家似乎成了一件麻烦自己叨扰他人的事情,乐呵的面容下难掩疲累之态。每次兴奋到家的我似乎都忽略了父母的辛苦。
货架上月饼琳琅满目,我拿了拿又放下,往年在家里一起过中秋实在是没有吃月饼的习惯,今年和宿舍的伙伴又该作何打算呢?
还记得去年在自家院子中央支了圆桌子,买了干果糖饼,邀请了邻居家的小哥还有小姑家的姐姐,中秋佳节又成全了一对眷属,那时候还笑的无忧无虑却没想到离别来的如此之快。
孩子长大就要走上自己的路,既然选择了这个学校就得笑着读下去,有亲亲舍友,可爱辅导员,萌萌哒同学,我活出了自己的一世安稳。走出了平原来到了群山环绕,那就登高祈福为爱祈祷,尽管回不去也要过得和家里一样开心,父母也就不会担心。
北堂种萱草,花开不复还。无论怎么样父母都希望孩子归家,如今还是学生没有那么多束缚而且还有寒暑假期,父母还会有看烦的时候。等以后步入社会,一切的命运自己都不能掌握,休息时间都所剩无几,更别说经常的回家看看。
若是真走到那种地步我会选择回到那个发展中的小县城,在中秋时候带着月饼和清酒开车回家,看着他们满眼欢喜,自己心底可能也会像开了一朵花。常有人说我活得太没志气,从大学走出来难道不闯荡几年就直接找个稳定工作结婚生子提早颐养天年。
我也反思过自己,是不是活得太懦弱,太胆怯?可是似乎只有家才能让我心里安定斗志昂扬,所以我何必让自己去一个飘摇不定的世界,人,不就活的一世安稳,求得一帆风顺。
所以,离家久远的孩子那片熟悉的土地在渴望你们的气息,年事已高的父母在节日备好了团圆宴。转眼就到国庆了,抽点时间,回家看看父母。
思乡文章13:想成为这里的一棵树
文/叶晓燕
一
不止一次来“思乡缘”了。
奔着它的田园风光来,奔着它的花木瓜果来,奔着它的香气来,奔着它的甜蜜来。我的眼神只绚烂在一花一叶,我的感受只陶醉在一瓜一果,匆匆来去,从没真正进入它的内部。就像我至今没有为它挖一锹土,播一粒种,栽一棵树,没有为任何一棵树浇水,施肥,剪枝,也没躬身亲近那些泥土,感受一下它的坚硬和柔软,湿润和温热。
我也不知道这座上万亩的现代化农业生态示范园的命名,包含了怎样的思念和乡情?也不知道里面又藏了怎样一个“缘”字?
我只知道,它位于大别山北麓不远处的固始县赵岗乡,这里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土壤贫瘠,原始荒凉,村民们就把它用来作为丧葬之地。而现在,这片土地正在醒来,复活,焕发生机。
二
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考察,勘验,论证,谈判,筹资……然后弯下身子,开挖第一锹泥土,打下第一个界桩,修建第一条道路,深翻第一垄田地,播下第一粒种子,栽植第一棵树;然后是季节中漫长的期盼,亲眼看着长出第一叶嫩芽,第一片绿叶,第一瓣花朵,第一粒果实……那些植物有高大的,有小巧的,有粗粝的,有玲珑的;那些花果有艳丽的,有繁复的,有光润的,有坚实的,它们各自都展示出迷人的姿态,吐露出醉人的甜美,让人想到,这既是上天的赐予,也是创业者汗水的结晶,劳动者辛勤的回报。
这是物质世界的姿态,也是精神世界的丰富,现在由一个人的执着、一群人的辛劳转化为大地上的春华秋实,又由花草果木赋予这个人广阔浩大的梦想和这群人真诚深沉的情感。
三
今年初夏,再次去。刚刚经过一场雨水的洗礼,通往生态园的道路两边落英缤纷,一地姹紫嫣红,像是铺了鲜花的地毯。车子刚转过山边,就看到了一口方塘,塘中种植的有莲藕,一池莲叶照碧水,红白荷花亭亭立,天光云影共徘徊。
嘎、嘎、嘎,循着叫声望去,看到一大群白鹅,领首的一只嗓门最大,向天高歌,似向我们讲述着什么,是向游客们歌唱这里的生态美景吧,也许只想表达它们在这里生活的快乐。
路两边随处可见细碎艳丽的格桑花。格桑花原本生长在我国的西部高原,又称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近年刚刚引入固始,却自在生长,一副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的样子。
一棵棵桃树,刚刚被摘取果实,有点疲惫却又安静幸福的样子。拿起树下收集筐里又大又红的水蜜桃,一口咬下去,绵甜爽口,满齿留香。
大棚里的冬枣已经成熟,有人在采摘。最初的栽植设计上,就着意安排了大棚和野外两种,大棚里的果实先熟,采摘完了,野外的正好接上。也就是说,从此时开始之后的数月里,这里都将是冬枣采摘的喧闹和欢腾……
还有黑花生,紫薯,橘子,山楂,板栗,核桃,猕猴桃等等,这些果实和创业者的故事一样,似乎永远采摘不尽,讲述不完。
四
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会有怎样的意义?
你不能想像创业伊始,每颗种子是怎样播下去的,树坑是如何挖出来的,树苗是怎么栽下去的;你不知道有多少把铁锨在挥舞,有多少人流了多少汗水;你更不知道,山坡向阳处和背阴处适宜种植什么植物,不同品种的树该栽在哪里,是谁浇的水,是谁修的杈;你还不知道长尾雉何时在山中飞舞,野兔从哪里归来,蚂蚱、蛇、金龟子、天牛、蚊虫都藏在哪里……青春的农村创业者需要来到这里,看看,听听,必能获得芬芳而新鲜的感受和启示。生态园尚未完善,但它提供了一种可能和方向,给农业经济提供方向,给农村发展提供方向,给农民致富提供一种方式。
它或许示范的是未来美丽乡村的模样:富饶、文明、绿色……
在园区内,设计有很多特色板块园区,譬如有“公仆园区”“创业园区”,留给人们,来这里植树,种下希望,栽下情怀,获得体验,从而让记忆扎下根来。这样,无论你在哪里,千里万里,你都与此结下了情缘、地缘和心缘,就像你自己在这里生长,长出绿叶,开出花朵,人生芬芳四溢。
下山的时候,我忍不住回头,看了又看。
我想成为一棵树,把自己栽种在这里。
思乡文章14:秋夜思乡
文/聆听
默默的站在窗前,轻轻的把窗子打开,品味着秋天的夜晚,小提琴在舒缓的演绎着《爱在深秋》的曲子,房间被音乐笼罩着,心情也被这音乐和夜色笼罩着。喜欢这样的夜晚,喜欢这样的感觉,喜欢这样想着遥远的和那些飘渺的记忆。漫天的星星依旧是那样调皮的眨着眼睛,月是半的,另一半好象在躲避着什么。远处的霓虹还在不知疲倦的闪烁着,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不细看真的分不清哪是星星哪是灯火。看着城市的夜空,突然想到了故乡夜晚。所有的心事就这样的纠结到一起,思绪也被这种感觉牵绊着、铺展着……
20年前大山里的一个毛头小子,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自己决定了一件事情。第二天一早,在妈妈的叮嘱中,在爸爸慈爱的目光中,背着一个当时在家中最好的一个背包,也背全家人的嘱托。离开了那个给了他欢乐、给了他生命和给了他坚强的故乡。只身一人来到当时在他心中极其神秘和诱惑的这个城市。20年风风雨雨,20年转瞬即逝,忙忙碌碌的身影已经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这样的久远。想当年的毛头小子也变成了如今的小毛头小子的父亲。想当年的梦想也在城市的洗礼中变的庸俗和无奈。只有想当年的背包还静静的躺在衣柜中,默默的见证着20年的风雨历程。一个山里的孩子决定把梦不在归还给大山的时候是悲哀的,一个山里的孩子决定到异乡去漂泊的时候也是痛苦的。故乡的水最甜,故乡的月最圆。而立之年的他突然意识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前几天一朋友留言告诉他回故乡探亲,因为他们的故乡是一个地方。当时特想和朋友一起回到故乡去看一看。但由于有点事情并没有回去。当时只记得朋友就和他说一句话“回家”。是啊,“回家”虽然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却包含无限的挂念和无限的寄托。那种亲切感比任何时候都要明显。一想到回家,心情就如水草般柔软而细腻。就两个字,却永远不那样简单,这个世界上最简单也许是最复杂的 。家,就是故乡的山,就是故乡的水,就是故乡的大红枣,就是故乡的梦还有梦中那些故乡的人。现实的故乡啊,我在彼岸,你为什么在此岸啊?
夜以深,风有点凉,慢慢的关上窗。远处的霓虹和星星还在诉说着回家的故事,月亮好像更亮一些。故乡的月也一定更亮了吧?故乡的山也还在等待它远方的孩子吗?远方的孩子一定会回去,因为故乡才是他的家。故乡犹如梦中的风筝,无论你走多远,亲情这根长线始终牵扯着你的灵魂,让故乡时刻在你的脑海中激情荡漾。
一首小诗,送给爹娘,送给故乡。
遥望着远方
那儿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涂抹不掉的记忆是那绿色田野还有高高的山岗
毛手毛脚的少年赶着羊儿把牧歌嘹亮
想着远方的故乡
想着故乡的爹娘
20年的风雨啊
我们天各一方
儿时的记忆还在
儿时的梦想还长
白发的老爸
等你的儿子回来吧
慈祥的老妈
孩子就要回到你的身旁
因为我是你的儿子
儿子就必须要依偎在娘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