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的散文

请欣赏印象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印象的散文1:乌镇印象

文/吴宇轩

乌镇,有名的江南小镇。见惯了大都市的喧杂和钢筋水泥,可以去傍水的乌镇养养心。

“傍水而居”大概是形容这里的吧,别致的木屋踏着伸入水中的青砖,砖上厚厚的青苔诉说着这个小镇千年以来的历史。木船划过水面,青团子的气味随着水流的方向漫去,溢出了大片大片的草香。岸阶上,几位老人洗衣。这里听不见车笛长鸣,见不到行人争吵,似乎隔绝了世界,以往的喧哗伴着声声流水淌向远方,静得舒服,美得醉人。

倘若一说到江南你就想到青鱼莲花流水声,这你可就错了,谁会想到穿过乌镇的道道小巷,会有如此火烈的向日葵花田?干草捆扎的稻草人立于此,深深的田垄透出生硬的感觉,夕阳下,金灿灿的火灼至天际,向远方望去,隐约可见几处草房。原来水润多情的女子也有几分木兰气概。

余阳尽收,夜降临了,不要以为宁静的小镇就此会无聊,没有人不对远方灯火阑珊的景致有所好奇。渡船而去,夜幕之下,小店趁着夜晚的凉意将桌椅搬放于长廊之下,几家店这么一摆,长长的过廊,竟有些过年时“千人宴”的风韵。

浓浓的夜遮住了白日的寂静,给了小镇一个热闹非凡的夜晚。

如果你只是看了这些文字,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地方,不管你怎样读旅游攻略,怎样看那里的照片,都和真正去那里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一次,这样我们就是拥有共同回忆的人啦!你也会真正体会到依水人家细碎的生活是多么醉人。

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

印象的散文2:山乡印象

文/章骁

一、淡静的寡酒

这种与酒有关的称谓,似乎与生俱来就安顿在了这个清静的山乡。也正是这仙居般的处所,才配得上这充满遐想的词。山乡居民,用自己的悠然闲情和敦实淳朴,向人们诠释了寡酒的定义。

之前,闲聊时也有听在山乡(我们本地习惯称之为“上乡”)工作过的人提及过“寡酒”,觉得不可思议。从别人的描绘中,我在头脑里形成了喝寡酒的粗略情景:有村民三五人,择小店围坐,大瓷碗置于桌前,斟满,多为澄黄水酒,偶有白酒或啤酒,无需下酒菜,且喝且聊,欢愉不尽。

这道场景真实地平铺在我的眼前,是在多年后的一个上午。算来,该是我到这个山乡工作一年之后。其时,正值秋季。圩场尚未热闹,不足百米的街头,稍显冷清。我在集市一侧的早餐店吃面。三个乡民走进来,一律的古铜肤色,身着简朴,话不多,坐下来,朝里喊——“倒酒”。店主一声回应,折身走向酒坛,手持竹制的酒斗,动作麻利地舀酒,一人一碗。酒满上了,情致也随即溢满。无需多言,一句“来”,三个瓷碗会合,一口酒咕咚下肚。接下来,家长里短的,话有一茬没一茬,酒碗端起,间或又放下,我开始见证三个男人构建的寡酒世界。

秋阳如水,漫过天际。如丝的阳光透过窗棂钻进屋里,投映在饮酒者的衣襟、脸颊上,透出铜镜般的光泽。浓重方正的客家口音对我的耳膜产生悦耳的震动,间或发出的液体滑过喉结的声音,如歌声怡人。我俨然成了一个赏景者,或是聆听者。在一家简陋的乡间小店,坐在脱漆的方凳上,体验一场约定已久的经典酒事。这场酒事,与功名利禄无关,与风花雪月无关,与爱恨情仇无关。几个山野农夫,在人们的视线边缘,演绎一场世尘之外的酒事。在他们身边,只有唯一的观众。

酒香开始升腾,空气中同时还漂浮着各式早点面食以及其他不知名的气味。我把吃面的速度放到最慢,也不足以等到他们这场寡酒的尾声。一碗酒喝到见底,少则十几二十分钟,甚至长达一个多小时。时光以最轻柔的方式,闲情逸致地从饮者身边漫步而过。不自不觉间,几个瓷碗,就这样把一整个上午装了进去。

逐渐地,我发现这样的酒事几乎无处不在。简陋的餐馆,路旁的副食品小店,农民自个的家中,在你知道或不知道的角落,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类似的场景。无需约定,三五两人碰上面,觉得有些话要说,一声招呼,彼此心照不宣,找个方桌围坐一圈,便喝将起来。

住在山乡一偶,所有的事物都被安静包围。即便街头也有着喧闹,乡村的屋前屋后有家禽家畜的响动,但安静是永远的底色,有着绝对强大不可逆转的力度,把所有的空间淹没。我以为,这种环境下的稳居者,大体有两类,一是适合闲居,二是内心强悍。后者为人间圣贤,如陶渊明,前者则是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世代相袭的乡民,他们习惯了山的忠厚,水的恬静,习惯了在静的世界里享受安宁。“寡酒”是这种静谧催生出的绝世珍品,懂得喝寡酒,配得上和寡酒的人,也只有居住在这里纯正的乡民。

经历过的酒事无数,却从未尝试过坐下来,和这里的乡民喝一碗寡酒。没有下酒菜的宴席于我是不敢想象的。且不论自己的胃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是否能接受酒精的洗礼,习惯和世俗的羁绊,也阻隔了我和那些朴实乡民之间的脚步。我静静地,饶有兴致地看着胡子拉碴的乡民,坐在沾满油泽的小方桌旁,大口或小口地喝着寡酒,谈论着农事、家事、国事、甚至是艳事,或者其他的不着边际的事儿,体验着和他们之间说不清是远还是近的距离感。这种氛围之下,那些在豪宴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华丽的酒文化,瞬间黯然失色。我笃信,历数所经历的各种酒宴,没有一场酒事抵得上这般寡酒的真实和醇厚。看看乡民们被酒气熏成暗红的脸,看看那天真如孩童般的笑容,你知道,这场寡酒,以及这群喝寡酒的人,有着大山一样的气场:沉静、厚重、高远和憨直。

我没有足够的淡定把自己的心稳在这个偏僻山乡,更不具备陶渊明的强悍内心,我注定是一个过客。因此,我敬畏寡酒,一如城镇人的浮躁虚伪敬畏山民的忠厚淳朴。这种敬畏发自肺腑,不可修饰。由此衍生的情绪掌控着我的行为,下乡途中,每每遇到乡民,和当地人交往或是招呼,我都不敢造次,也不敢矫情,唯恐误伤了那一方人情。

近两年,我所在的小城兴起了另一种酒事,喝早酒。买了新鲜的冒着热气的猪肉,剁了鲜活的鱼,从农户手里买了从地里摘了刚上市的青菜,放在农贸市场旁的小餐馆里加工,另把冬酒和啤酒混倒在一起,搁在炉火上加热了喝。据说这种吃法是从山乡的寡酒延伸而来。我多次参与了这种早酒。下酒菜绝对鲜美,啤酒冬酒的混合物也有别样的滋味。喝酒的过程中,我努力寻找,却难寻山民喝寡酒的那番意境。喝到后来,醉眼惺忪,心烦意乱,只想逃席而去。

看来,寡酒是有特定习性的,不可移植。正版的寡酒,天性粗粝,骨子里却透着淡静。孕育寡酒的地方,在山之间,在水之畔,孕育寡酒的人,有着不可复制的人格特质。离开了这些元素,所谓的寡酒,全都是赝品。

二、青涩的早茶

山民种茶,如养家禽。后山有坡,前院有地,随手栽上几株,郁郁葱葱的茶树尽在视线之内。

乡民喜茶,却不讲究。好茶在清明,专业茶厂的师傅,这个时节是掐着点去采茶,不敢耽误半日。这里的人们,知道摘茶要趁早,却不至于精确到“清明”的节令。惊蛰过了,响雷轰鸣,阴雨不停。窝在屋里很多天,心里急得不行,惦挂着地里的事情。终于放晴了,迎着阳光出去,一头就撞在嫩绿的茶树上,猛然记起,正是摘茶好日子,便回头去取竹篮。

此时,清明的脚步已远,真正的好茶都散了,一树都是打开的绿叶。所幸,这丝毫不影响采摘的心情。方圆数里,也没几个真懂品茶的人,只是,这碧绿的色泽迎面扑来,足以打动所有人。摘好的茶叶,搁在簸箕里摊开,过一夜,正好晾干。炒茶在这里大概是最显技艺的活了。大铁砂锅洗净了,柴火慢烧。待到锅底匀热,把茶叶倒入翻炒。人们把衣袖卷起,手掌作勺状,直接插入滚烫的锅里,灼热的茶叶在手掌的带动下,左右旋转,上下翻飞,整个过程,犹如电影里演绎的神奇“铁砂掌”。汗珠由上往下,映湿了衣衫,水汽则自下而上,带着了浮华。当锅里不再有水汽升起,一片片茶叶身体蜷缩,逐渐焦硬,和锅底摩擦发出金属质地的声响,茶叶便熟了。

炒熟的茶叶,被器具收拢,等待着下一次的升华。一双烫得发红的粗糙手掌,成全了一茬清香的早茶之后,遁迹于世尘。炒茶的过程,人们的双手经受炙烤和煎熬,为的是换取一罐早茶。这是历经磨难之后的收获,期待许久的梦圆。

接下来的事情,是喝茶。水一大早女人就烧好了屯在暖水瓶里,想喝时,从木厨里,或是八仙桌的抽屉里取出几个大碗,直接用手从容器里抓一把茶叶出来,置于碗中,提起暖水瓶便倒。滚水冲进碗里,安静的茶叶受到惊吓,在人们的眼底四散而开。好一阵子,惊魂未定的茶叶方回神过来,重新在碗底聚拢,继而片片舒张开来。屋里茶香袅袅,生者往往性急,端起碗,喝一口,才觉味涩。初来时,我对这种青涩的茶不以为然。和城里茶市上那些精挑细选,制作考究的茶比来,这种茶叶论相貌论味觉怎么看都属劣品。看当地村民喝茶,端碗一喝一大口,暖水瓶就放在脚边,喝浅了,抡起瓶便倒。这番喝法,让人不由想到梁山泊的将士大碗饮酒的情形。乡民闲时喝酒无需下酒菜,喝茶却大有讲究,豆饼、花生、瓜子摆了一桌。

我的心思,自然不在满桌的吃食上。我以一个城里人的习性,咂着舌头品茶。喝到满口苦涩的时候,旁边的几个村民已经把自个跟前的茶冲泡了三四遍了。确切来说,满屋的茶香是为我所喜欢的,吸入鼻腔,隐隐有泥土的芬芳。只是,尝试良久,我始终难以形成嗅觉和味觉上的统一,只能在一旁看着旁人不断地喝茶和加水,渐入佳境。

国人在茶上,实在是做足了功夫,茶文化之细腻和丰厚,更非常人能领悟。从茶叶的制作到茶具的运用,甚至倒茶泡茶的姿态和技巧,都有着变幻无穷的奥妙。只是,来到这群山民中间,所有的茶文化都苍白无语。几只粗瓷大碗,一瓶滚烫开水,摒弃形式的虚伪,在内质上,绝不输于一场摆设在城市茶庄里的聚会。简陋的农家小院,喝茶人之间无论是酝酿了一场丰满的春耕计划,还是只絮叨了一些生活琐事的碎片,抑或什么也没说,只是喝了几碗茶,吃了些果子,空气里,总是纯净的,除了漂浮着的茶香,再无其他。

我有看到,当地不少壮年男子,把大壶泡好的茶带到地里,累了,走上田埂,喝上几大口。从颜色看,壶里的茶很浓,呈暗绿色。可以想象,入喉的瞬间,味觉神经所承受的压力。呈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景象,浓茶刺激下的男子,一下就变得精神倍增,仿佛又有了使不完的劲,片刻就转身回到了水田里,继续自己的耕作。这一幕让我对沿袭千年的茶文化产生了彻底的疑惑,原来,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双眼被悬浮在空气中的意向所蒙蔽,并以此沾沾自喜。面对这用来提神的浓茶,我恍悟:当一壶茶和农耕、土地、空气、稻子等物象紧密相连,所产生出的想象有多么厚重且深远。

身边很多卑微的事物,我们都不能忽略,比如这苦涩的早茶。习惯了视野里的虚华,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在世俗空气的浸淫下变得麻木而庸俗。端坐在茶坊,我们故作姿态,把喝茶叫做饮茶、或者品茶,在谈论着茶的种类品质,辨析着茶的好和坏的同时,很多时候,我们却把茶的出身弄丢了。只有这山乡的早茶,紧贴泥土,从未远行,保持着初生的洁净,未遭污染。这样的早茶,便是纯正的好茶。

印象的散文3:四季印象

文/沙漠漆-1306551989

阳光明媚的春天,生机盎然。有位少女走在铺满鲜花的葱郁山谷的小路上,欢快的脚步踏着跳耀的阳光,轻盈的身影沐浴在春光里。项间白色纱巾在春风里漫舞,撩动得少女春心荡漾。不经意间纱巾随春风已飘飞到山坡油菜地里,少女像只蝴蝶飞进黄色花海,挥舞双手追逐似浮云的白纱巾。

风儿舞弄着纱巾飘摇不定,少女却沉浸在春花烂漫里,在油菜花的芬芳中闭目舞蹈。纱巾沾满花粉,又飘到天空,已被油菜花染成了黄色锦绣。陶醉中的少女全然不知不觉,睁开双眼时,纱巾已在远方。少女一整风似的追到小河边,水面映出了一个花粉俏佳人。

少女用惊疑的眼神盯着河面,蜜蜂成群的围拢过来,她不停地把河水浇到花粉尽染的面颊,使劲甩动湿淋淋地长发,水花四溅。波光潾潾地河水静静流淌,与蓝天一色。忽然,一片薄雾飘落到河面上,少女匆忙扑向漂移的云雾,柔曼身躯慢慢地寖入河水里,出落时被湿衣裹得楚楚动人。

骄阳似火的夏天,飘香的季节。有位少女戴着花草帽,站在一望无际的绿浪滚滚地田野边眺望,红色的裙在微风里飘扬。她脚步轻盈,小心地走进麦田里,用纤细的手指抚摸着青芒。麦田深处,有个劳作的身影,少女呼喊着,欢快地奔跑过去。起伏的麦浪里滚动着母女温馨情愫。

少女端坐在母亲耕作的田埂,母女额头的汗珠里闪烁着阳光的光芒。一只彩蝶静落到少女的发髻,母女相对擦拭对方的汗水。少女纯净地眉目充满欢喜,母亲眯缝的眼神里荡漾着幸福。一股旋风急速地掠过麦田,少女的花草帽随风飘摇飞舞,把少女的美好祝愿带向远方。

麦海映着远方的山峦和霞光,淡淡麦香在清风里四处飘散。少女拉着母亲的手遥望山村,凉风吹拂着麦穗相拥慢舞,母女的身影融入金色余辉里。少女的双目充满快乐惊喜,薄雾中房前的树隐约可见,一缕青烟在暮色里袅袅升起,点点灯光穿越晚霞传送温馨

天高气爽的秋天,艳阳高照。有位少年在原野上挥镰打草,阳光在少年的手臂间变幻跳跃,纤瘦的身影扭动青春活力 。他时而仰起头梳理额上的汗发,红扑扑地脸庞沁满阳光朝气。茂密的草丛,无法掩隐勤劳。牧草齐刷刷地躺倒在他身后,百灵鸟围绕着少年不停歌唱。

秋风袭来,裹满秋草的芳香。少年伸展开双臂深深地呼吸,轻轻地拿起绿色水壶,慢慢地躺倒在柔软草丛里,把甘甜的清凉浇到殷红口中,水花渐满毛茸茸地眼帘之间,湿露露地睫毛闪烁着纯情。一双净美大眼凝望深邃蓝天,阳光在少年的眉宇间熠熠生辉。

一行大雁,鸣叫着飞过天空,长长地影子滑过少年的脸庞,微风唤醒了沉醉甜梦的少年。少年迅速站起身招手致意,用羡慕的眼神仰望排成人字的雁队。大雁舞动着翅膀,骄傲的俯视大地,吟唱着北方恋歌消失天际,留下湛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少年仍用期盼的眼神寻望南方。

冰天雪地的寒冬,银装素裹。有位少年拉着雪橇漫步雪中,吱吱地脚步声惊醒寂静雪原。褐色皮帽紧紧裹着少年的头,仅露出一对眼眉,被雪霜尽染。黄色的军大衣不停煽动着寒气,蓝天白雪衬映少年的身影活力四射,在雪坡上摇摆晨光,欢愉飘飞在洁白的纯净雪域。

朝霞的光芒染红皑皑雪山。少年捧起雪轻擦冻红的脸庞,待冰雪溶尽,顷刻间眉清目秀;微微翘起的红唇吐放稚气。他怀里抱着雪橇尽显天真烂漫,大皮帽已裹不住少年的朝气,翘望远方的目光不屑一顾。他仔细摆好雪橇轻身坐上去,似一叶小舟,飞快地滑下山坡。

一溜飞雪淹没跃动的身影,飘飞地帽带若隐若现雪雾里,雪坡上留下一道清新的长长的划痕。雪粉将少年包裹成一个雪人,一声呼喊响彻静谧的山谷。晶莹地树霜无声的飘落,少年仰起头,晴空绒雪静飞。他忘情地与霜雪天地间共舞,林海雪原已被青春朝气炫染。

沙漠漆2011年9月2日

印象的散文4:初冬印象

文/李瑞华

广袤的旷野一望无际。树上的叶儿全部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枯直地指向天空,像是写意的梅骨,宣告它将迎风傲霜,与严冬为伴。草儿将绿意隐藏,为来年的春暖蓄积能量。远处袅袅飘散的炊烟,是农人温馨的饭香。秋的收获都在储粮仓里,更在农民心里。

初冬,微风里夹裹着丝丝凉气。大地被一层缥缈的轻纱笼罩着,那淡淡的烟云在浓雾里飞舞、弥漫着,浓雾下,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空气是那样的新鲜,沁人肺腑,酷似花香,深深地吸一口,甜丝丝,冷冰冰,爽快心底;那些耐寒的花草树木还依然展露着秋的风姿;枫叶在鲜艳中透着高洁,以红色显示生命的灿烂;小区里路旁的菊花带着季节特有的芬芳在风中翩跹起舞;小草青青,在冷清中渲染了绿意,向即将来临的冬季释放出最后的美丽。

初冬,是深秋的暮年,有着冬的寒意,也有着秋的成熟。这个季节能使人少了春时的诱惑与欲动,多了一份奋进与坚强;少了夏时的风吹与雨打,多了一份执着的祥和与潇洒;少了一份秋时的忧愁与无奈,多了一份天然的成熟与豁达。人的一生,只有走过了岁月中的风雨,经历过了尘世的洗礼,才会变得成熟。

初冬,有着诗意和灵性,有着深深浅浅的画意,浓浓淡淡的诗情。在这人生的初冬里,生命虽然已不再五彩缤纷,但积淀着岁月风尘的心情确在宁静中显示着刚毅,在枯萎中显示着生机。人生初冬,虽然绿意盎然的盛年逐渐消散,而生命的奇迹依然在蔓延,豁达与宽容、激情与奋进将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

虽然一整个秋天下雨的日子屈指可数,可临冬的雨却连续下了六七天,它下出了一场意外的惊喜。田里那些焦喝的麦苗经雨水一润,有些绿盈盈的感觉,有些生机勃勃,让人见了,不觉得此时已进入了初冬,倒怀疑春已来临呢!就是那些枯黄红透的树叶,经雨一洗刷,反倒变得油光发亮,更有色泽、更有韵味了。

人说:如果人的年龄一大,怕的就是冬天,怕的就是天寒冷冻,怕的就是大雪纷飞,怕的就是冰天雪地……我却不然,我虽然对冬天很敏感,但却情有独钟。虽然冬天有些寒冷,风总是吹刮着,但我却喜欢在这个季节到野外去尽情地漫游。冬天天高云淡,意境开阔,眼界也开阔,倘若你站在高处,一眼望去,十里以内的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种豪情,这种意境,恐怕其它的季节是无法比拟的。

我尤其喜欢下雪的日子,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曼舞着,舒缓优雅的样子,它轻轻地飘在地上,落在树枝上……这个世界便变得异常纯净美丽,少了许多繁纷,失了许多浮躁,我可以在这种情景中静静地凝思,静静地遐想,静静地回味,静静地展望……

冬天冷点没关系,冬天自有冬天的风韵,冬天自有冬天的美丽,冬天自有冬天的多情,只要你喜爱,只要你欣赏,只要你珍惜,只要你有一股精神,只要你经常拥有生活的活力和热情……

印象的散文5:印象春天

文/冯启睿

走过冬季,褪去一身洁白的外衣,还没来得及多想,春天就带着明媚的阳光,温暖的和风,羞答答的花朵,绵绵的春雨,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无声息地走近我的身边。

瞧,黄河边散步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一棵棵刚刚苏醒的柳树不正是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人们都想一睹初春柳树的风采,远远望去,每棵树绿得不是那么显眼,很容易被忽视,但这时的柳树是须近看的。树干上还留着冬天的干泥被昨夜春雨冲湿的痕迹。向上望去,枝干上的嫰芽正顽强地展示着自己,这正是生命的活力。可无情的鸽子却顾不上欣赏,赶着把这新长的枝条衔回去搭窝。慷慨的柳树并不在乎,反正它已经很迷人了。

起风时,人们可以更惬意地赏景,偶尔听路人说:“今年春天来得早,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真烦人。”才不是呢,医院的产房里,婴儿不就伴着哭声呱呱落地吗?人们肯定不会嫌吵嫌烦,因为就像春天一样,那是生命破茧而出的呐喊。

看过许多关于小草发芽的段落,都没有画面感。好在我家住在黄河边,窗外的草很容易看到,那是一片浅绿的地毯。等我下楼仔细观察,发现这地毯并不均匀,黄绿相间,每一棵草都像打过蜡一样,光滑明亮。它们被栅栏围住,只能拥挤地分享泥土。看似宁静的土地下有一场激烈的养分争夺战,嫩草必须在春天汲取尽可能多的养分供给自己。当然它们也有共同的外部敌人。不懂事的小孩在草地上蹒跚学步、雄健的金毛犬忘我地在草地上撒欢……小草虽然久经如此磨难,但仍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它们早已从立春的朦胧挣脱出来,准备好迎接新一年的挑战,等待来年盛夏的辉煌。

四月春意渐渐清晰,要问最能体现春天美的是什么,肯定是花了,不论色彩缤纷的还是素雅单调的,都没有一种植物像花一样显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午后的阳光里,清风与花瓣对望,阳光与春天徜徉。花儿们手拉手配合着春的拥抱在空中悠哉悠哉地舞蹈。

她们的笑声你听见了吗?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路边盛开的碧桃,忍不住和妈妈分享这一重大新闻,鲜花在不知不觉中让人的心情变得晴朗,已记不清是哪条路,哪条街,但路边花开的颜色还在我脑海中浮现。不管是白色的梨花,还是粉色的桃花,总能在周围的景色中脱颖而出。你可以更专注地去欣赏,等待“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你就能体会到这份玲珑精致,美丽极了。

一缕春风拂过,春天就近在眼前,一伸手便可触摸到她湿润的发梢,聆听到她温暖的呼吸,感受到她万物生长的灵动。这就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季节。

印象的散文6:长涂岛新印象

文/应红枫

再次登上长涂岛,是在我离开长涂岛25年后的一个夏末秋初的时节。

踏上客轮码头,我立即被那股熟悉的海腥味热情地包围了,那是属于大海所特有的气息,从晾晒在岸边的一长溜一长溜翠绿色的网具上散发出来。长涂岛,历来都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每年休渔时节或台风来临时,长涂岛十里渔港樯桅如林,浪声悠扬,码头边沿船舷挨着船舷,缆绳挽着缆绳,一眼望去,渔旗招展,在落霞的映衬下蔚为壮观。而每逢渔汛季节,渔获归来的船只更是摩肩接踵,跟在船艉一齐进港而来的还有成群成群洁白的海鸥,它们清脆地鸣叫着在整个长涂港上盘旋翱翔。渔码头上总是随处可听到或开航、或系缆、或卸渔货、或一起理渔网的渔歌号子,渔民们显露着他们被海风熏染得黝黑却健壮有力的膀子,间或滚动着晶亮的汗珠,使人融合在了他们那大海般热烈的氛围中。

在这个小岛上,夏季的白天总是被无端地拉长,晚饭后的太阳还是斜斜地粘在天边,不肯落下海平面去。这是一个晴朗的傍晚,我们披着落日的余晖走在长涂岛渔港那条长长的大堤上,不时地碰到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这渔港岸边倚海听涛、坐观落日,别有一番意蕴。沿着长涂渔港的防波堤从西往东走,密密匝匝的渔船船艏犹如一把把高耸的利剑,绵延地排列成了威武的队列。晚霞暖暖地照射着整个渔港,让波浪也染上了金黄的色泽。前方是谁?在渔港边上放声高歌着康定情歌?这是一首足以用来怀旧的老歌。歌声里,几位游客和着节奏在渔港码头上以那片渔船为背景跳起了欢快的舞步,和着波浪的节拍,勾勒出一幅颇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和25年前相比较,今天的长涂岛是全新的。我记忆中的长涂岛犹如一艘锈迹斑斑的旧船,而今天的长涂岛却是闪烁着精钢幽蓝色泽的崭新游艇了。25年前,岛上的居民多以耕海牧渔为生,而今天的长涂岛人,在坚持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起了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使当地居民有了更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坐在沿港花坛的石凳上和乘凉的渔嫂聊天,她告知我最近几年里,海岛旅游逐渐热起来,每年来这小岛上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在渔船拢洋的季节,很多人来长涂岛上寻胜访古,同时感受这樯桅如林的壮观场面,还可以就近进行岛礁垂钓,亲自体验一番渔家休闲的乐趣。

入夜,在渔家旅馆的大露台上凭海临风,让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舒展在这个小岛的悠闲生活中。凭栏眺望,渔火点点,樯桅林立的长涂渔港近在眼前,沿海的防波堤上,灯影下不时有渔民理网的身影,让人欣赏到了一幅海岛渔民辛劳工作的真实场景。夜色氤氲,扑面而来的凉爽惬意而宜人,还携带着些许淡淡的芳香,不知是来自岛上,还是来自杯中的茶水,让人陶醉在其中。

印象的散文7:雁门印象

文/谢培均

初至雁门,恰逢春分。沿中雁路一直向北,过了马角镇,两边山势猛然收拢,群峰更加高耸突兀。蜿蜒穿行于群山之间,清雁河一路陪伴,欢快相送。路随峡转,正陶醉于河谷深涧的清幽,一株不知名的绿树卓然立于前方峰间岩石之上,迎面而来。看她亭亭而立,无数载栉风沐雨却依然风姿绰约,竟油然而生朋友远迎的亲切。她是一直在那里等候我的到来么?穿过会龙隧道,云锣山如盛开的莲花矗立天际。一个古朴小镇被群山环抱,恍若世外,这就是雁门了。虽同名于北方的传奇古隘,却无风沙的昏暗和历史的沧桑,仿佛抬头就能看见雁行飞越的地方。

雁门的春天,脚步姗姗却又悄然而至。已是仲春之末,冰霜的痕迹依然随处可见,枯草曳风、灌木蜷伏、树枝戟列,满眼的斑驳苍黄。但一夜之间,山坡地角,白色的梨花、李花,淡粉色的樱桃花,和那不知名的野花,东一树、西一丛地绽放出欢快的春意。紧随百花盛开,群山转瞬间就被浓绿苍翠潮水般覆盖,明媚的阳光下,生机篷勃盎然。

雁门的夏日,热情狂谑,似山乡烈酒、火辣炽热。群山峰峦起伏,林涛奔涌澎湃;阴晴变化不定,狂风暴雨忽至骤停。登山寻胜,树荫隐天蔽日,浓绿遮断视野,茂草深掩山径,蝉鸟齐鸣林间。进谷探幽,涧中巨石圆滑洁净,石间溪水滚流翻激,浪沫飞溅,莹白如雪;戏水深潭,潭水清凉澄澈见底,数尾小鱼怡然闲游。晨熹朝阳初露,湿雾锁山谷,轻岚绕峰间,变化蜃楼幻景;雨后,晴空湛蓝高远,白云悠然舒卷。

夏逝秋浓,雁门的欢躁渐渐沉寂,阳光开始柔软温磬,似烈酒在窖藏中慢慢醇厚馥郁。秋收后,田野简洁寂寥,映衬村庄古朴娴静。远山层林染彩,红黄相间;石壁危悬欲坠,瀑布飞泻一线;水寒涧肃,云淡霜洁,宛如一幅绝世丹青。美景静心。此时的雁门,宜散淡闲居,宜独思沉悟。云锣山下,那一株千年银杏,相传自隋唐起就开始见证人间沧桑,如今仍春绿秋黄。尽管她在云锣山的亘古岁月中,仍只是微尘般倏忽即逝的匆匆过客。

注:雁门镇是四川省江油市北部的山区乡镇,山高水清,植被丰茂,风景秀丽。

印象的散文8:丽江印象

文/沈阳

古城的“风”分为两种,即自然之风与民俗之风。

大研镇海拔约2400米,位于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冬暖夏凉。雨霁初晴,自然之风从巷口吹来,沁人肺腑,撩人心怀。深呼吸,恍惚间你能从中嗅出来自高原草甸绚烂野花的芬芳,仿佛也裹挟着丽江人民对远方来客的诚挚问候,在你的鼻腔间久久回荡,挥之不去。民俗之风质朴古雅,使人心得以陶冶,灵魂获得净化。还记得阿厦丽么——那个待人诚恳、热情好客、温柔可爱的纳西族姑娘?

若在古城迷了方向,莫慌,走进任意一家纳西族店铺,热情的纳西人定会为你详细介绍走法,并会声情并茂地跟你讲一些古老的传说,让你在感激之余又不乏趣味。你瞧见古老的东巴文了吗?建筑物的外墙上,客栈的壁画上,乃至纳西民族的服装上,你都能发现形象生动、显示纳西文明顽强生命力的东巴文。

闭上双眼,你仿佛又到了《一米阳光》中的那个“阿厦丽驼铃店”,满屋的驼铃,挂坠上便是用东巴文刻的各种祝福语,清风徐来,铃声清脆,那淳朴的祝福便也在你的心头荡漾。对了,在大研镇确有这么个和剧中一模一样的驼铃店,只可惜,店主不是清纯可爱的阿厦丽……

丽江的水之清纯,是中国任何其他城市都无法比拟的。蜿蜒而至的玉泉河,在古城的入口玉龙桥一分为三,形成支河、中河、西河三道清流;这三道清流又分成无数连接着潭泉的渠道,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贯通全城,滋润万家。有水才有灵性。提到水自然免不了说江南水乡。周庄、同里、甪直、木渎、西塘、绍兴、乌镇固然有其独到的魅力,然而平原地区,水流平缓,少了玉泉河的几分活泼与洒脱——清浅的山泉随着地势一路欢腾,透过明晃晃的河水,你可见河底的卵石也在有节奏地滚动,有如嬉戏的少女。探身向河边,顿觉清凉之气扑面而来,你定会忍不住捧起这清冽的山泉水盥洗自己睡意犹存的脸庞。“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有《春山夜月》;“掬水映我面,湿面沁我心”,我有《丽江印象》。河底也确有青荇,但不是如康河般生于软泥;它长于卵石间,随着欢快的溪水显得摇曳多姿。

有灵性的水不仅富有活力,而且清洁异常。长期以来居民们自动爱水护水,并形成了相关的守则:清晨汲取饮用水,上午十点过后方可在水中洗浣。千百年来,玉泉水滋养着古朴的大研镇和热情的纳西人,也滋养着丽江这方宝地。站在清泠泠的河水边,你难道不会情不自禁地咏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绝唱么?

印象的散文9:腊味

文/赵自力

小时候,对腊月印象最深,因为一到腊月便可以吃各种腊食了。

俗话说“过完腊八便是年”,腊八一过,刚喝完大碗的腊八粥,便开始惦记着老家的各种腊味了。

腊肉是家家必备的。进入腊月,家家就为过年准备腊肉了。把上好的五花肉放进大盆里,均匀撒上盐粒,细细揉搓着,然后抹上少许的料酒和酱油,上下翻动,让其均匀吸收。挂在院子里的竹篙上,晒它几个大太阳,然后挂在屋檐下,腊肉就做成了。把腊肉切成片,或炒或炖,都是无上的美味,成为招待亲朋好友的佳肴。

冬天的池塘是最吸引眼球的,几乎每年冬天,村门前的池塘就要热闹一次。我们那里一般不干塘,用网捕鱼,大大的网眼对那些小鱼网开一面。当大人们开始张罗捕鱼时,我们小孩则高兴地手舞足蹈,忙着捡鱼,不顾那一脸一身的泥水。我们知道,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儿,不久便被父母做成了美味可口的腊鱼了。腊鱼和腊肉做法差不多,不过腊鱼一般要抹上自家磨出的辣椒粉,吃起来既有腊味,又有辣味,余味无穷。

手巧的人家,往往还要做些腊肠,做菜时切几片,撒上姜末和蒜瓣,就很有腊味。老家的腊月,最常见的景象,就是腊肠和腊鱼腊肉挤一起,挂在房间里,成为一幅腊味十足的风景画。

冬季气温低,那些腊味十足的食物,可以从年内一直吃到年外,成为家家饭桌上的美味。

又到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做腊食了。大家习惯性地把腊鱼腊肉挂在窗户上,看着它们好吃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老家。春节快到了,老家的各种腊味,又常常在刺激着味蕾。

腊月的腊味,承载着太多的乡愁。

印象的散文10:印象梁山

文/马宏强

悠悠运河,诉说着不朽传奇;泰山巍巍,耸立着不屈尊严;涛涛黄河,激荡着不息情怀;齐鲁大地,响彻着千年呼唤:哎——水泊——,哎——梁山——

杏花村的酒旗,又在飘摇。绵亘千年的桃花,再次绽开笑颜。浩淼水泊,还在欢唱昨日醉人的歌谣。光阴背后,谁在召唤你的激情?谁在默念你的名号?

守望的山峰,是你的铮铮铁骨;刀枪剑戟,是你奋起的力量。

我坐在忠义堂的头把交椅上,聆听着你一次次指点江山、一回回壮怀激烈、一阵阵鼓角争鸣。欢聚的筵席上,大碗的酒啊,映着大宋的日月,荡漾着酣畅淋漓。

兄弟相逢,是躲不过的缘。兄弟,是迷途中的一团火,是落寞时的一杯酒,是劫难中的同船渡。兄弟,也恋家园暖,也有儿女情。也有文和武,也唱功名歌。

深陷污泥路何在?一声呼喊,兄弟相邀上梁山。山寨有晴天,水泊月最圆。两行热泪知冷暖,一手扶持天地宽。梁山,你是公平的称,你是平坦的路,你是苍天刚擦亮的眼,你是贫弱百姓靠得住的山!

一声怒吼挥铁拳,打出了邪恶低头残暴泣,打出了百姓扬眉尽欢颜,打出了一辈辈的恨与怨,打出了蓝天红日头,打出了清白在人间,呵---梁山好汉---

茫茫乾坤,人生几何。峥嵘岁月,风起云涌。你喝十八碗酒,站在发霉的烽火上,笑看鼓铿锵,旗飞扬,杀声卷天地。刀枪舞出万丈豪情,炮箭迸射千万爱恨。兄弟携手并肩赴生死,躺下尘埃笑别离。你,隐入大宋,用生命点燃最嘹亮的歌,用热血描画奔腾的河。呵----英雄好汉-----

横看天地无限,纵观日月流转。一百单八将,都是我的亲人。生命的长河里,你荡起最美的浪花。历史的天空中,焕发着你的容颜。你的故事飞落千家万户,一代代生根发芽成长,你喊出了苍生永恒的心愿。

这个春天,我把千年不老的传奇,酿在一壶酒里,啜饮。然后,我要骑着马回到大宋王朝。然后,我要认真回忆,我从哪里来。然后,我还要播下深情的种子,看着大义茁壮成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直至深深刻在中华大地上。

哦,我的水泊。哦,我的梁山!

印象的散文11:童年印象

文/高嘉帅

过年了。俺们农家人总是要把房屋打扫的干干净净,扫除一年的灰尘,留下一年的幸福。“二十四扫房子”,我帮奶奶扫房子。毛手毛脚的我,不小心碰触到了柜子角落里一个装奶粉的铁皮罐子。随着“啪啪声”,“大珠小珠落玉盘”,只见一些五颜六色的玻璃球,有白的、黑的、蓝的、玛瑙绿……和地板砖相碰击,发出清脆悦耳耐人回味的“交响乐”。这一阵“啪啪”的玻璃球声响,招来了我的堂弟表妹。兄妹几个似如春天里在草地扑蝴蝶一样争着捡玻璃球。蹦跳着的玻璃球在冬日的阳光下交相辉映,闪闪发光,将我带回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小时候,家乡小卖铺是我总爱光顾的地方。我时常缠着奶奶,从她那里讨上块儿八毛的,去玻璃柜台里寻觅我喜爱的玻璃球。每天放学后,我和其他孩子们一样。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把脸贴在玻璃柜台上,觊觎那一罐罐五颜六色的玻璃球,吵吵着要老板给拿自己喜爱的玻璃球。

放学铃声一响,一个个就如小燕子一样跑回家,仍下书包,揣一兜玻璃球撒丫子就往外跑。奶奶的呼唤还没传入耳朵,我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们相约而来的几个“死党”,裤兜里都装满了鸣响的玻璃球。我这几个“死党”,我快他们也不慢,一般等我跑到约定的地点,早早便有伙伴在地上划方格,准备“开战”了。

我们或两两成群结伴为战,或挤在一起大混战。混战的游戏规则是:我们一起站在方格的一边,向方格内投球,按球在方格内的前后顺序依次弹球。如果你把球投到界外,那就相当于你自动弃权了,只能等下次开局,其余人把别人的球弹出界外就算赢了。

每天的战绩有正有负,赢得时候自然眉飞色舞,双手紧紧捂着装满玻璃球的裤兜,小碎步伴着玻璃球奏起的凯歌跑回家。回家后拿个脸盆过来,倒上水,小手揉搓着要把“战利品”洗干净,捧出洗干净的玻璃球,一颗颗装入奶粉罐子里。晚上睡觉的时候,要将奶粉罐子放在枕头边,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奶奶的呵护下进入甜美的梦乡;输的时候,自不必说,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在一遍遍数过罐子中剩下的球后,咬牙切齿“明天一定要赢回来”。每当这时候,奶奶总是抚着我的头,然后塞给我几毛钱,接着到小卖铺的玻璃柜台前,挑拣十几个五颜六色的玻璃球,这时“输球”的不快早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你在他乡还好吗?”长大了,为了求学、为了事业,玩伴们各奔东西。过年了,童年的“死党”们相继回到了家乡,相聚在一起。让我们在一起回味着儿时的欢乐。

印象的散文12:印象贞丰

文/紫影

自11月接到“中国散文诗协会”的邀请函后,在我的心里就决定倘若年终工作安排得过来,也准备随团去贵州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参加关于贞丰县及安龙县文化采风活动。

在宾馆报到后,我匆匆进入到房间里。敲门进得屋来,房间里已经有一位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小妹妹在了。我们彼此认识,自我介绍后,彼此定下床位,然后又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虽然我对第一次见面的人往往是心不在焉的样子,虽然此女子的名字不怎么好记,但在彼此留下电话号码的同时,我也在暗暗想要记得她。

后来,我知道她叫包明娟,与夏寒诗人一样来自内蒙古草原。

娟在卫生间整理完自己,她对我说想去对面的广场看看,因为她说她遇见了一颗开花的树,那满树的红花惹得她立刻想亲近。

我嘱咐她不要走太远,因为一会组委会会通知我们在哪里吃饭的。如果到了吃饭的时候,我会电话通知她应到的地方。

等明娟走后,我才慢慢打开旅行箱,想把一些必须要用的东西取出。只是在打开旅行箱后,手停在箱中摸索,瞬间的断片,我想要在这里收获到什么呢?

沉思,默默,我返回坐在床上,我随翻着“中国散文诗作家‘走进黔西南。贞丰采风’工作方案”,还有随翻那几本吸引着我目光的新书。

《金三角》、《万峰湖》、《贞丰布依》、《北盘江》都是我第一次看见的杂志。其中《金三角》、《万峰湖》由黔西南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编印;《北盘江》由贵州省贞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贞丰布依》由贵州省贞丰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与贵州省贞丰县布依学会合编。

12月17日黄昏,紫身在贞丰宾馆,在安静中独享一个人的世界。

一个人独处时,身心是自由的。如果你疲惫了,可躺卧床被里半闭眼睛凝视窗帘外的天空。当你修整好心情后,可随手翻看书页中的情趣,恰巧见布依族新娘妆扮像。翻拍,发微信,发微博,给家人道平安,让大家来分享紫在黔西南的行踪,这是到某一个陌生的地方后在空时一定要做的事情。

做完这些,我还是安静在房间里等明娟回来。

继续地发呆,想起一天的旅途,从重庆出发,飞到贵阳,再从金阳客运站到达贞丰,来也是用了一个白天的时间。原来时高速,时路顺畅,时巅簸,时穿山,时淌水桥上过,时与那么多寨子擦肩……

仿佛要冬至来,太阳正好,一直在前方照着我。从金阳到贞丰,我在机场换乘,买到2号座,坐在宽敞的车厢里,前方,左右的风景尽收眼里。一路的随车行走,从贵阳,我的影子在泸昆高速上飞奔过。我们穿越过清溪市的红枫湖,也路过平坝县,更到达过安顺市。

因为工作11月紫才来过贵州,对于安顺市的镇宁县,关岭县的某些风景已经记忆成印象存入脑海了。

车,随我的心一直向前行。

在贵州行,特别是行在高速路上。车,时急时缓时刹车,有时候一边是险峻的岩坎,一边是峡谷中的沟壑,偶尔还是有些许担心。偶有郁闷是你会看见高速路上还有骑三轮车,或开摩托车的人。

只知道云南有18怪,看来在贵我倒要好好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了。

自关岭下了泸昆高速,一座座山变了模样,公路也变得窄了些。有手机导航指示出我的具体位置,手机里那个点就是紫影。一路的下坡,一路的翻山越岭,因为疲惫,因为山中的荒凉我居然恍惚在昏昏欲睡中。

山中,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有时候想知道自己又身在哪里了?而有时候手机里那个点看不见了。

有客要在上官镇下,有客在花江镇第一小学旁边的路口下,有客在者相镇入镇口或双乳峰牌坊处下,我才知道我离贞丰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其实直到诗会结束回川,我才在手机上再次搜寻所走过的路途。与你那样远,与你又那样近。原来自关岭下高速,我一直在花江大峡谷穿行。

原来出关岭,我一直处于清醒状态。因为每一座山又在变化,每一块田地里种的植物也在变化。最惹我的是路旁,山间偶有一丛丛的甘蔗好像多了起来。

原来心若变成迷,路也随心走。我奢望想记得那些路过的寨子,我想记得穿过的每一孔隧洞,我愿意它们都在我的文字里横竖排列出现,若我为将军。

在山间穿行,有的隧洞有照明,越往黔西南走,有的隧洞却没有灯照了。还好,山野间还有绿草青山,虽然隐隐的荒凉,却有那些背朝黄土的老人们在做农活带来生机,或宽慰我的心。

原来一路与花江大峡谷平行而行,于我对贵州风景的了解中居然又了了一些旅行的心愿。

紫,只要一踏上贵州的土地,那些旧时的、女孩时候在贵州工作的记忆偶来扰过我。好像一些贵州的诗人朋友,他们在微信里表现出的对家乡贫穷的无奈,及为家乡人冷漠的情感伤心也影响过我的心情。

紫来贵州参加散文诗采风,我就是要以紫行走的方式,以我之心,之善以叙事性游记散文来改变一些村寨贫穷的现状。

或许在紫的意念里,爱父母之人才可爱人,爱家乡的民才可爱国,爱自然的人们才可爱地球,爱地球的国才可善爱宇宙……

到达贞丰,下了长途汽车,冬日黄昏后冷风一吹发丝,还是感觉了瞬间的陌生感。因为在贞丰,我还未遇见那些熟悉的亲人。

在房间等明娟很久,她都没有回来。原来她是第一次从冰雪覆盖大地的冰雪城市而来,贞丰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一草一个叹息,都会引起她的好奇心。

从窗台往外看,她一个人居然在徐徐冷风中的“丰茂广场”游玩,那怕我电话催过她也没有想回酒店的意思。这些时间都让我的思绪继续在回味、陈静在旅途的记忆里,直到组委会有一年轻人打我电话,请我们立刻下楼在“金谷黄酒店”晚餐时。

经过者相镇时,路旁确有某家狗肉店。行在路上,恰逢22日为传统节日“冬至”。某些人在冬至节日,在羊年,我们吃饺子,汤圆可补身体。而某些人,则必须要吃狗肉来滋补之举紫影一直是反对的。

只是想不通的是,通过花江大峡谷,我见黄狗为您们看家守田,你怎舍得杀了它,吃了它?

或许一方水土,一方人情。一方山养这方水灵灵。路过者相镇,双乳峰惹得我心慌意乱,偷偷望见山的双乳与己擦肩而过,太阳正照前方,某女的脸庞不因更年期也刹那红透。

再望一眼,哪些山更高了挡了视线,少女的双乳藏入彩云。一个老夫人,却又把双乳显,那一层层的梯田藏在山峦,那一些嫩绿的菜花开放在田耕,或陇,或者相凡间。

再次跟明娟打过电话,我匆匆下楼,与旧友诗人夏寒、诗人韩树俊,诗人秦和,诗人陈永明见面,对于久别的人献给拥抱。

让紫影尴尬的是,安排我与贞丰县某些领导一起就坐的人很熟悉,瞬间想不起他是谁?后来才知道他就是黔西南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金三角》杂志主编彭殿基,其实我们在赤峰参加首届玉龙杯散文诗颁奖会及采风笔会就认识的。

就座后,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对紫都特别热情,这让紫从那时开始,就慢慢在偏爱贞丰了。

晚宴很丰盛,有才出林中的竹笋,有南瓜与糯米、排骨的蒸菜,有西红柿与黄瓜炒的鸡蛋,有板栗与大块肥肉烧菜,当然缺不了的是贵州烧白,大块的肉细嫩得使人暗吞口水。还有贵州正宗的窝窝头,贵州葱垫底的水豆鼓……

10个人一团桌,明娟因为第一次来贵州,我让她坐我身边。

在欢迎仪式还没有开始时,总有人在开着善意的玩笑,有的说:“紫影来了,欢迎宴就开始吧!”有的附和:“内蒙古美女来了,欢迎词是不是可以开始?”

12月17日夜,紫行在贵州贞丰,不为亲,不为故,只为与你来用散文诗聊酒,倾诉谷物。

在贞丰,我们举杯,我们认真倾听贞丰县领导致欢迎词,及感受中国散文诗协会执行主席、《中国散文诗年选》主编夏寒寒喧久别或因散文诗遇见冬天的暖,及对中国散文诗协会2016年的期望。

当餐叙进行热闹中,我们在贞丰孩子们的特殊照顾中,11个菜,我们喝贵州习酒,喝汤用贵州水熬的也顺心润口。或许因为人与人难得一见,难得众多散文大家辛辛苦苦从20个省或直辖市来,不知不觉菜越吃越香,酒越喝越旺。

来敬酒的人,去敬酒的人,都愿意自己与人同醉,仿佛大家都要在黔西南,在贞丰与散文诗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那一夜,我们与贞丰人民一起融化在夜色下,我们与老百姓一起跳舞,我们与老百姓一起合影,我们一行散文在风茂广场过小桥,赏楼阁,捉那月影,等待高楼大厦成功封顶,你们当与诗一醉方休……

印象的散文13:印象梁晴

文/项顼

三十九年前,我站在楚雄州文联的大门旁,外面是一条大街,身后是楚雄州文联和《金沙江文艺》编辑部的两块牌子。在我的前面站着的有楚雄文联的领导、《金沙江文艺》的编辑。一群人望着远处,等待着在小雨中即将到来的贵宾,一行来自江苏南京的作家。多年过去,这个片段,却一直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那是八十年代初的夏天,天空下着小雨。雨从早上开始下起,一直到午后,竟然没有停顿的意思。等了不一会,从前面来了几个人,最初我发现走在最前面的那位是作家陆文夫,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作家,陆文夫的旁边是一个二十多岁漂亮的年轻女人,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梁晴,之前因投稿,我们有少量的书信往来。其时的梁晴,用现在的话讲,绝对是顶极的美女作家,后来她和黄蓓佳等南京几位女作家共享“金陵十二钗”之美誉。两位作家身后还有几位,后来知道是楚雄州时任的州委和州宣传部领导。

在楚雄州文联的会议室,宾主之间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是作家陆文夫作了一个讲话,大致的内容是关于文艺理论和小说创作的一些介绍和交流,并对八十年代初文学热潮做客观的分析。那时,有很多像我一样年少无知的青年,一头撞进热爱文学创作的火热的生活中,成了80代“文青”中的一员。

楚雄的文学创作也正好在那个时期处于热火朝天的境地,文学杂志尤其成为当时的青少年所爱。八十年代初在云南这样的边陲之地,像《滇池》文学杂志,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楚雄文联主办的《金沙江文艺》高扬民族民间文学的旗帜,独具一格,成为云南省内知名文学期刊之一。在楚雄州文联和《金沙江文艺》的周围,聚集了很大一批作者和文学爱好者,他(她)们中有教师、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和学生。其实不乏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劳动者。

我当时在楚雄卫校学药学专业,因业余喜欢文学,被楚雄文联招为会员,属楚雄文联东瓜文学小组成员之一。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文学小组的一员呢?那时我热爱文学,后来读楚雄卫校时,就试着自己搞一些文学创作,有小说和文学评论,稿件寄给当时比较知名的一些文学杂志,包括《十月》《收获》《青春》等,后来和《青春》联系比较多,当时写得多,退稿也多,梁晴是《青春》的编辑,我经常接到她写到的退稿信,一来二去,也就渐渐相识。

我当时也读梁晴的小说,不太记得当时都读过她的那些作品,只知道她的短篇小说《忍冬》获第一届金陵文学奖,之后又获得1987年《十月》荣誉奖。在我想象中梁晴是一个弱不禁风、戴眼镜和有些木讷的小女子形象。可是当我真正的看到她时,却被她的惊人的美貌和高雅气质所撼动,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江南女子,也是人生第一次看到像《红楼梦》中描绘的那般高雅、气度非凡、秀丽端庄的女子,我不记得那天她的穿着,好像有一袭风衣,是淡黄色的那种,正好配上她高窕苗条的身材和那双美丽漂亮会说话的眼睛。我那时正处于少年维特烦恼的年龄,满脑子充满许多奇异的幻构和虚妄。

那天座谈会上,梁晴也谈了自己文学创作的一些感受,传授了小说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这对于当时正处于茫然中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点亮一盏明灯,有了创作的方向。后来,她给我的一篇寄给《青春》的小说提了修改意见,我们做了一个短暂的交谈。

我终还是像很多的八十年代的“文青”那样,在经过一阵盲目的热潮后终是离开热爱的文学,回归到了平淡的生活中。我的文学梦就这样大浪淘沙,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梁晴是一个著作颇丰的江南女作家,曾有被称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报道,可见她的美丽并非是我一人之见。她1952年生于南京,1968年赴江苏省苏北农村插队务农,从南京到苏北,那时梁晴只有不到十六岁。这让我想起一位网名叫“海上云归处”的一位网友,她是江南小镇的一位女教师,我们是在《榕树下》中文原创文学网站上认识的,她写的《草样年华》系列,其中就讲到从城市到苏北,或是苏南农村插队务农的经历,读来教人潸然泪下。她写的《家有考生》系列散文作品,最初登载《榕树下》的二泉映月社区,在网络上流行,甚为轰动,后为四川的一家出版社续结集出版发行。

梁晴在小说《冷月无声》里写到扬州,其中有“扬州小美人”、柳荫低垂的大虹桥、还有扬州师范学院等。读到《冷月无声》你会想到那句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你会感觉到扬州的冬夜,虽有朗月当空,枯枝落叶,而空气却异常干净清冽,在如此清冷的夜晚,独自在干冷的寒风里守望冷月如霜的情境。还有《冷月无声》里,许浅吟那件碎花棉裙和夫子庙的皮夹克。作品中反映了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爱情。 那大约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作品,小说中还有的中国式爱情故事,如此真实的细节,在当今的小说作品中也不多见。《冷月无声》那清爽的封面,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低坐沉思,握住这书,沉下心来读书中那位叫许浅呤——清丽的女子,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还是会为这纯情的爱而颤动。

梁晴的小说还有《清闲尘梦》《红颜易老》等,描写的都是非常平淡但回味隽永的感情。她在《花雕》这部小说里,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和一位老人交往而引起的是是非非。情节并不复杂,可文字却是非常的老到,整篇小说对感情描写非常细腻,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这篇小说所表述的情感和观念引起读者震撼,读了以后内心深处始终有点隐痛,全是那种带恻隐般的痛。

陶方宣在《古城中的突围》一文中写到:“ 南京其实并不缺少女作家,苏叶、黄蓓佳、范小青、梁晴都是名扬全国的女作家,… …”文章本来是写南京男作家的女性化倾向,但我在此要引用,是为了说明这几位女作家,在陶方宣看来,都是南京名扬全国的女作家,南京并不缺少女作家。

梁晴作为一名著名作家,她更是一个极为称职的编辑,从早期南京的《青春》杂志,到南京市作家协会的编辑,及后来做《雨花》编辑部副主编,一直以来都没有离开过编辑岗位,经她的指点和培养,成就了一批的文学创作者,其中有的已经成为当代知名作家。

梁晴不仅写小说,还著有散文集《烛影摇红》,在散文集里,更能看到一个秀丽的江南女子日常生活的身影,除外表的清秀雅致,还读到她坚强和从容淡定的一面。有她和女儿一起暮后坐忘,还有和女儿在一起中秋邀月,和女儿一起放风筝等。很多时候,女儿比她更从容、更镇定,有时女儿对她说:“怎么好像你是女儿,我是妈妈?” 这就是我认识的梁晴吗?我认识她那年,虽然时间短暂,可我们在一起交谈,一起吃饭,作家们回招待所后,我就回卫校。那时她只有三十岁,或许她已经是成家做了妈妈的,可我却一点没看出来。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她至多比我大三、四岁。那年我十八。

梁晴在她的书里写到的几句话,我录来作本文的结束语:“来生你若再来,我就永远不要出世了。”、“好的分手比好的结缘更能诠释一种美的人格。分袂体现了一种平和、一种通达、一种坦坦荡荡、一种不蔓不枝。” 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我愿用这样的话语,作为我人生的心路历程谨记于此。

印象的散文14:山城 印象

文/李鑫

天色黯垂,马路边的灯发着微弱的黄光。因为天热,所以出来纳凉的人满街道都是。人们都悠闲十分。我和朋友也沿着河堤散步,说到在这里,有必要交代下这里是旬阳。

旬阳是座山城。大山包裹着的城市,汉江从城市中弯曲流过,登高视之,犹如太极一般,故,旬阳也被称之为太极城。由于汉江穿城而过,所以河流两边筑起了高高的河堤,河堤本是用来作为防御公事的,但总有人在河堤两边做点盈利的买卖,诸如备受欢迎的烧烤。当然也有许多人爱在河堤上散步、观江,我就是如此。

山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貌像个太极图样而叫它太极城。据记载它好多的地貌和建筑相偎而出似乎是按照五行八卦相应排列开来。这些虽不允我就地考究,用太多无关紧要的言词来证实这一点,但这里的人们酷爱太极却是有目共睹的。晚霞还没有破出山头时,就能看见许多的男女老少聚在不大的广场上舞弄着,有太极拳,太极扇,太极球,太极剑。

山城的城不大,像我这样年青的脚力,一天时间就可以把山城里的大街小巷转完。但要转完山恐怕需要几天时日了。山城的城虽然不大,但城里的交通工具是应有尽有;除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外,满街上不少见到两轮的老凤凰,三轮的蹦蹦车,三轮脚踏车,还有功能各异的机动船。洒眼江边总是会看到有不少船只在运作,有的是在水底采集石子,有的是在渡口轮渡,这些船只在汉江两岸交流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山城中,船总占有一席之地。

山城的四季较为分明,春的嫩绿,夏的葱郁,秋的金黄,冬的银装,都像是一幅幅别致的山水画!我爱山城的四季,爱油菜花铺满的山头,爱小麦的金黄与惠实,更爱这里满口肆无忌惮毫不遮掩而又惠朴的方言,每次从其他的地方回来听到这里的谈吐,我总是会自觉放慢脚步,调整呼吸,似乎要把这一切深深地吸入肺腑。然后慢慢地吐纳出来,哦!这才是家的味道!所以说我爱山城。

我爱山城,站在山城里面是这样,我站在山城外面亦是这样。我走在山城里面是这样,住在山城外面亦是这样。总之,我住在山城外,山城住在我心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