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文章

请欣赏端午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端午的文章1:端午粽子香

文/于佳琪

离开故乡已经多年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仍然清晰的挂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小路,故乡的河流,故乡的炊烟,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的情感。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最喜欢过端午节了,因为在端午节里,可以吃到母亲为我们亲手包好的粽子,母亲包的粽子不仅外表上美观好看,更主要的是清香四溢的粽子里,丰富了我们美好的童年。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会把挑好的芦苇叶放在水中浸泡,待有了韧劲之后,旋成漏斗状,然后装入已经泡好的糯米,折叠,扎上一根麻绳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煮好的粽子,清香四溢,是我孩童时代垂涎的美味。那时,粽子大约有3种:一种是用纯糯米包成的白粽子,蒸熟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子,糯米中加入了小枣;第三种是豆沙粽子。农村的粽子则大多是以黄黏米代替糯米,加红枣。蒸熟之后,黄澄澄的黏米中镶嵌着红艳艳的枣儿,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

现在的粽子依然多用芦苇叶或竹叶包裹糯米,但花色种类丰富了许多,有肉粽、水晶粽、莲蓉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形状也各不相同,有三菱粽、方形粽、枕头粽等,并已登堂入室成为馈赠礼品。

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查阅资料,关于粽子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初中时才了解,五月节的粽子,岂止是寻常的民间小吃,它还是为了纪念名传千古的楚国士大夫屈原。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更有高尚的政治理想。当时,楚怀王身边尽是阿谀奉承误国之臣,但屈原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他以《离骚》倾吐心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胸怀坦荡,不向恶势力低头,在《九章》中自白:“苟于新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每年的端午节,品尝粽子之余,我都会产生无穷的遐想,想起那个峨冠博带,桀骜不驯的身影。

于是,喜欢上了粽子,喜欢它那种清冷静谧的悠远,喜欢它那种暗香浮动的温情,喜欢它那种宠辱不惊的豁达。“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穿越了千年时光的粽子,今日香味依旧。

端午的文章2:端午插艾淡着衣

文/刘干

谈及端午,插艾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艾草,是一种不起眼的植物。田间地头,沟边河畔,房前屋后,从不择地而生,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惊蛰前后,百虫苏醒,艾苗也破土而出,发芽,长叶,拔节,竭尽全力地生长着。蜷缩的枝叶,经初夏的阳光和清风喂养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青翠欲滴。它们簇拥着,坚守着一方瘠土,在远离喧嚣的宁静里,站成一行行凝重的宣言。

那含着苦味的草木香气,很智慧,似乎也有解脱的喜悦,但底蕴是深厚的,清苦的。千百年来,那幽幽清香一直缭绕在已然泛黄的诗卷里。“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里的那株艾草,折射的爱情是那样质朴,那样纯粹!那采艾的纤纤素手,不知曾落在哪一枚叶片上,那采艾的女子,也不知了去向。

古往今来,端午时节,农村千家万户都在屋檐下房门上悬挂艾叶和菖蒲。《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可见用艾治病、袪毒、辟邪有着悠久的历史。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经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充分肯定了艾的功效,古人称之为百草之王。

童年的端午寄托在母亲身上。母亲会起个大早,趁太阳还未升起之前,割来夜露打湿过的艾草、香蒲、金银花藤、桃树枝等“百草头”,挑出艾草插在屋檐下、门框上,剩下的和百草头一起浸在锅里煮开,兑上雄黄倒在大盆里给我们兄妹逐个泡澡。洗完澡,母亲会给我们手腕脚腕扣绒,戴上她用五彩丝线钩绣的菱形、三角形或锁形的放入艾草碎末和丁香、薄荷等香料的香囊。母亲说,蒲剑斩千妖,艾香招百福,这样就能防止蚊虫叮咬。收拾停当,母亲会让我们拿上甜糯的粽子分送左邻右舍,也会带回口味不同的粽子给父母品尝。

乡间五月,天气潮湿而闷热,百虫蠕动,晚上到庭院或打谷场上乘凉,母亲会点燃艾草,青烟起处,艾香弥漫,蝎子、蛇、蜈蚣、壁虎、癞蛤蟆这五毒就不敢近人身了。艾如一位智者,以神秘的语言,劝导百虫各归其所;又如一位仙子,轻舞广袖,佑护一片洁净之地。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跟世上大多数苦涩的事物一样,其优秀的内质散发出苦涩的芬芳,是这个世界的清醒剂。它与其他杂草一样平凡,枝叶里却深藏着神奇的能量。

端午插艾,坚持的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对古老文化的沿习和传承。我们插的不是艾,插的是时光,插的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和生活。

端午的文章3:端午的回忆

文/朱雪飞

小时候,小伙伴们的端午是这样迎来的——

还有个把月才到端午呢,女孩子们就开始寻找五颜六色的线,编小网袋,迎接端午节的到来了。

小网袋是用来装蛋的,有咸鸭蛋、鸡蛋、鹅蛋。端午节那天,小伙伴们要在自编的小网袋里放几个蛋,挂在胸前,到学校去比谁的蛋多,特别是要比比谁的咸鸭蛋多。为了这一天,家中的母亲提前好多天就开始腌制咸鸭蛋。孩子们呢,手也不闲着,一有空就编五彩的小网袋,编一个还不够,有时要编好几个,一个给自己,一个给弟弟,还有的,给要好的小伙伴。好像端午这天总有好多好多的咸鸭蛋等着我们的网袋来装。

网袋不容易编。一根线先结成圆圈,再用十几条长度相等的线对折后挂在圆圈上,每一条都打好结。线多了,就理不清了,编着编着,就把不相邻的两根线结到了一起。有时,打的结疏密又不一致,网袋的洞要么太小要么太大。我曾经编过这样的网袋,洞大的鸭蛋要掉出来。这样的情况往往是过后才发现,一个个结解开嫌太麻烦,只好放弃,重新找线再编。

线也是不好找的,特别是那种既结实又好看的线不容易找到。实在找不到了,就用大人插秧时用来间隔取直秧苗的墨绿色尼龙线,这种线编出的网袋结实极了。不过不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我们最爱那种用多种颜色的丝线编成的网袋。如果哪个女孩编出这么一个网袋,在端午节那天再在网袋里装上咸鸭蛋和鹅蛋,那是要羡煞别的孩子的。

除了准备网袋,还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掏咸鸭蛋的小勺子。做小勺子通常要请家里的大人帮忙。他们找来一根粗铁丝,用老虎钳截取一小段,用小锤子把其中的一端锤扁,用锉子磨一磨,砂子打一打,然后再用老虎钳把锤扁的一端折弯,就成了一把能掏咸鸭蛋的小勺子。

掏咸鸭蛋是有讲究的。找到咸鸭蛋的空头,轻轻磕一个小小的口子,剥掉磕碎的壳子,那把铁丝做的小勺子这时就有了用武之地。它可以从磕开的小口子进入蛋壳,在蛋内自由活动,那一点点的咸蛋白或咸蛋黄被我们掏出来,放进嘴里,慢慢品尝,好像是难得的人间美味。这样慢慢掏着吃的咸鸭蛋,吃完了,鸭蛋壳还是完好无损的。我们把这鸭蛋壳偷偷放在草堆或灰堆边,冒充真鸭蛋,躲在不远的地方看是否有人上当受骗。如果真有人蹲下去拾起来,然后失望地扔了,小伙伴们就哈哈哈笑着跑开了。上当的人往往在我们身后说一句:“这帮细路!”

江南端午吃蛋,并且用五彩丝线做成小网兜挂蛋,据说是为了驱邪避暑。小时候,我们没有多少蛋吃,会过日子的妇女把鸡蛋鸭蛋攒起来卖钱,给家中的孩子交学费、买文具。唯有端午节这天,父母最慷慨,鸡蛋咸鸭蛋敞开供应。

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在江南的孩子们,还有这么有趣的端午记忆吗?他们还会把鸡蛋咸鸭蛋装在自编的五彩小网袋里,挂在胸前,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吗?

端午的文章4:打凉粉

文/冯杰

进入夏天,过端午,姥姥就开始“打凉粉”,由我母亲来打下手。

做凉粉就叫打凉粉。凉粉分两种,绿豆芡粉和红薯芡粉。绿豆粉透明、清亮,红薯粉就显得脸色发乌,一派深沉。

把绿豆淀粉或红薯淀粉掺水,开始在一口大锅里熬制,掌握好火候,易用猛火,最后熬成稠糊状,盛出来,在几个大盆里冷却,凉成透明体块状,凉粉就算打成了。

吃时用刀子划成小块,最好用一片薄薄竹签切凉粉。

凉粉一般有两种吃法:炒吃和凉调。加葱花佐料,加油炒熟,叫炒凉粉。炒时用平底锅最好,受热均匀,还不易破碎炒煳。我是比较喜欢凉调那一种,加蒜汁,姜末,小磨油,红薯醋,辣椒,勇敢的就再猛加芥末。

那时乡村集会上摆满凉粉摊子。一把把红油纸伞下,大家捧着一方方碟子,吃凉粉。辣得鼻子上冒汗。

在乡村食谱里,凉粉是最没有力量的食物。乡村说食物的能量、功能,往往和路程远近对比,好食物一定能让食客走很远也不觉得饿。

吃凉粉则饿得最快。

我姥爷有一谚谣,道是:“馒头十八(里),饼二十(里),凉粉只撑到下集”,意思是吃了凉粉后,一场乡村集会赶过来就没有了。胃如一条空荡荡的失望的布袋。

但一到夏天,还是想念凉粉。

端午的文章5:那枚芬芳的香囊

文/魏益君

每年端午,我都会想起二十年前在山东潍坊市昌邑农村度过的那个端午节,心头,便掠过一种刻骨铭心的温热,漫过一片永生难忘的眷恋。

那是上世纪1990年,我作为“战地记者”随部队赴潍北靶场协拍电影《大决战·淮海之战》,部队就散住在昌邑市龙池乡几个村子的老乡家。

我们机关的五名同志住一户,房东也姓魏,三口之家,一个女儿。

我的工作不似别人需要紧跟参演部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借了房东家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于拍摄现场和几个有驻军的村子。房东女儿看不惯我骑那辆破自行车,硬把自己的新车让给我。我推辞不过,只好接受。一来二去,我们就熟悉了。她知道了我的名字,我也知道了她的小名叫燕儿。燕儿的年龄与我相仿,初中毕业就在乡里的工厂上班。

没过多久,就到了端午节。端午节头天下午,我正在房中赶稿,燕儿下班回家敲敲窗户说:“娘要我摘苇叶包粽子,你帮我呗。”看着她恳求的眼神,我不忍拒绝,与燕儿一块来到村头的苇塘。到了苇塘才知道燕儿为什么让我帮她,原来芦苇离岸边好几米呢,用竹竿也只能够到很小的苇叶。摘了一会,收效甚微,我便索性挽起肥大的军裤下水了。时令虽是初夏,但河水还是凉嗖嗖的,当看到满把肥而厚实的苇叶,我兴奋了,燕儿也笑了。摘到足够的苇叶后,在燕儿的催促下,我才恋恋不舍上岸。

回到家,燕儿就高兴地把多余的苇叶分给左邻右舍,尔后帮我洗换下的军裤。

端午节早晨,我们起床洗簌后要去村委大院吃饭,却见大门落锁。正诧异间,燕儿从满是烟雾的厨屋里伸出笑脸:“稍等,粽子马上就好了。”

房东大妈也端着一筐煮鸡蛋笑呵呵说:“今天过节,在大妈家吃。”

虽然我们股长连连表示部队有纪律,但大妈就是不肯开锁。

无奈之下,我们就客随主便了。这顿饭吃得很香,有煮鸡蛋、蒸粽子,还有几样小菜和一锅蛋汤。主食也很特别,就是北方人爱吃的水饺。我吃粽子吃出别样的味道,因为里面有我的劳动。燕儿看我吃粽子的样子就吃吃地笑,笑的我有些不好意思。

饭后我们就各奔“战场”了。我到几个连队采访后,就回来赶稿。燕儿今天放假,就坐在院里的梧桐树下看我送她的《散文集》。

我正专注写稿,燕儿悄悄走过来,说:“给,可香了!”我一看,是个红色的心形荷包。我说部队有纪律不让戴。燕儿就说:“可以放在衣服里面,俺娘说端午节挂香囊辟邪哩。”

燕儿硬是把荷包挂上我的脖颈,高高兴兴蹦跳着跑了。

端午节两天后,部队完成电影协拍任务。临走前夜,我们把撤走的消息告诉了房东,我还特意向燕儿做了自行车交接,燕儿的神情就一阵暗淡。

第二天,我们早起做完常规的扫院子打水,背起背包告别房东。告别房东时,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军车鸣响催促行程,当汽车驶出村子,驶上大路,我猛然发现,在尘土飞扬的大路边,燕儿手扶自行车在盯着每一辆驶过的军车。我一阵激动,大喊一声:“燕儿!”

可是,逆风不知把我的声音吹向何处。当我乘坐的汽车驶过燕儿,情急之中我掏出那个香囊,伸出车厢使劲晃着。燕儿分明看到了,挥动着手臂跑了几步。然而,飞驰的汽车拉远了距离。我与燕儿,从此不曾相见……

端午的文章6:端午时节话端午

文/无敌丁老头

端午节来到了。

大城市的超市里早已摆满了花色各异、香气扑面的粽子。就连我们小小的县城超市,绿豆馅的、枣泥馅的、沙馅的------五颜六色的粽子也是琳琅满目,占据了超市的醒目位置,成了人们一时的抢手货。

端午节,儿子儿媳非常关心我和老伴。几天前,他们就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说,端午节我们给你们二老寄去些粽子吧,北京的粽子质量好,好吃。我对他们说,不用了,咱家里现在什么样的粽子都有。再说了,千里迢迢这么远的路,买粽子的钱还不够路费的呢!

就这样,儿子儿媳的一片孝心被我们谢绝了。

散发了一天狂热的太阳刚刚藏进了西山后,我和老伴已吃过了晚饭,也许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生活规律吧,“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每天晚饭之后,我和老伴是一定要出去散步的,大都去溜溜超市居多,因为这样既能散步健身,又能顺便买回些吃的蔬菜瓜果来。

我和老伴漫步来到了超市粽子摊位,我指着粽子问老伴说:“端午节快到了,你想吃粽子吗?想吃我给你买几斤。”

“不爱吃!不爱吃!我咋看粽子吃着不放心,不卫生!”老伴脱口而出说。稍时,老伴反问我说:“你要是想吃粽子的话,还不如我在家里给你用江米、绿豆、莲子、枣干、葡萄干做呢,保证比这超市里卖的好吃!最起码要干净!”

“端午节不吃粽子能算过节吗?”我又问。

“依你说端午节非要吃粽子不中!”老伴说:“那好,端午节那天,我亲自给你做粽子,还给你炸油泡、糖糕和菜角吃!”

老伴的一句话,勾起了我儿时过端午节,老娘给我炸油泡、糖糕和菜角的往事回忆。

那个时候,我的老家人们过端午节,大都是不吃粽子的。时至今日也是这样,起码说吃粽子的人很少很少。再说,那时也没有卖粽子的,即使有,穷人也吃不起。端午节吃什么?从我记事儿时起,每年到了端午节那天,几乎家家户户是炸油泡、糖糕和菜角。这种过端午节的传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清晨一早,老娘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先从集市上买回来韭菜和粉条,到家后赶紧调菜角馅儿,烧开水烫好糖糕面,搅上油泡面醒着。待到油泡面醒好了,老娘就开始点火炸起油泡、糖糕和菜角来。老娘一个人又是包菜角,又是捏糖糕,又是炸油泡,还得烧锅,还得往锅里下,还得往外面叨,忙得不可开交。可是,老娘能干,能吃苦,一人做就行了。用不了多长时间,老娘就炸好了一馍筐子黄腾腾的油泡、糖糕和菜角。这时,老娘就对我说:“趁热吃吧,油炸的东西凉了不好吃!”

我吃着老娘炸的油泡、糖糕和菜角,那味道真香真美真好吃,至今仍念念不忘,铭记在心!

如今,老娘走了,离开了我们,端午节再也品尝不到老娘亲手炸的油泡、糖糕和菜角了!

时过境迁。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别说县城里的人端午节吃粽子,就连农村老百姓吃粽子也不足为奇了!但是,端午节炸油泡、糖糕和菜角,仍是老家的一种风俗习惯。

端午节那天,你看,家家户户青烟袅袅;你闻,村庄里到处飘溢出沁人心扉的香气!

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由衷地祝愿祖国人民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啊,端午节,我快乐的端午节,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的文章7:一缕乡愁端午情

文/任国有

“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临近,一缕浓浓的思乡之情便蓦然袭上我的心头,旧时光里那欢度端午节的情景如放电影般再现出来,我深深地沉醉在故乡昔日的节日气氛中。

故乡的端午气氛是从五月初一就开始的。这天早上,妈妈就和邻居大娘一起去供销社买五彩纸,我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路上的人熙熙攘攘,供销社里的人络绎不绝,那情景就像置办年货一样热闹。买回来后,妈妈坐在炕上开始叠葫芦,我和姐姐妹妹围坐在妈妈的身边,妈妈把五彩纸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就像一面面五颜六色的旗子,给我的童年涂上了美丽的色彩。妈妈一会儿剪一会儿折,仿佛要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都通过这一剪一合、一折一叠,藏进五彩缤纷的葫芦里。妈妈教,我们学,很快我就会叠葫芦了。那小小的葫芦里装满了我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了端午节那一天!晨曦中,爸爸割回十几根柳条,姐姐和我把葫芦小心翼翼地系在柳条上,妹妹睁着惺忪的睡眼,拿着一串串纸葫芦递给大哥,大哥站在高高的梯子上,把那红的、黄的、粉的、蓝的葫芦都挂在房檐下,远远望去,那鲜艳的葫芦好像盛开的五彩斑斓的花儿!初升的太阳普照我家小院,暖暖地洒在爸爸妈妈的笑脸上,洒在我们兄妹五人的欢歌笑语中,洒在那鲜艳摇曳的葫芦上……

采艾蒿是故乡端午节的一种古老风俗。那时候,故乡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片片淡绿色的艾蒿。听爸爸说,艾蒿有杀菌消毒、祛湿止痒的功效。妈妈说,只有在端午节这天,趁太阳还没出来时,采到的带有晨露的艾蒿才有这样的药物作用。所以在端午节的清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约而同地涌上山坡。你拔一绺儿,她采一把儿,大家谁也不多采,都想着给后边的人留一些。大家说着,笑着,仿佛是在采着珍稀的灵丹妙药。爸爸拿着一束青翠的艾蒿,我手里攥着几片艾叶,一边走一边嗅,浓郁的艾香铺满了故乡的小路。

回到家,妈妈把艾叶泡在脸盆里,妹妹疑惑地问:“妈妈,为什么要用艾叶水洗脸呀?”“用艾叶水洗脸,脸上就不长疙瘩也不会生疮了,还会越来越漂亮啊!”妈妈微笑着说。妹妹听后,洗脸更认真了。我和大哥一起跟爸爸忙着插艾蒿,门楣上、房檐下、窗棂边,处处都点缀着碧绿的艾蒿,顷刻,浓郁的艾香又弥漫了屋里和小院!

40多年过去了,那一抹温馨的往事,仍久久萦绕在我心间!此刻,我多想穿越时空,返回到那年那月那一天,再和妈妈一起叠制那绚丽多彩的葫芦,再和爸爸一起采撷含着故乡泥土和晨露的艾蒿,再和兄弟姐妹一起围坐在爸妈的身旁,度过一个端午佳节啊!

端午的文章8:芦苇摇曳粽飘香

文/王君超

端午收割忙,苇叶飘粽香。离端午节还有几天,农民正忙着收麦子,城里超市的冰柜已填满了粽子:蜜枣、鲜肉、豆沙、八宝等各种口味;精装、简装、袋装、散装等一应俱全。

现在的人图省事,吃粽子都买现成的。先前我在乡下吃的粽子,都是母亲亲手包的。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家乡称“五月单五”。据《燕京岁时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窗前挂艾草,挂香包等能辟邪。”上小学时,五月单五前已经放麦假,孩子们回家帮大人干活。

记得村东南伊河滩有片芦苇荡,母亲每年就用这里的苇叶包粽子。碧叶飘飘,布谷声声,我与几个小伙伴公式着竹篮,钻进神秘的芦苇荡,芦苇上的鸟被惊动,扑棱着翅膀飞起,反而吓我一跳。我捡宽大的苇叶装满篮子带回家,母亲把它们放入盐水锅煮后晾干待用。

村边的伊河,不仅滋养了那片可以包粽子的芦苇,也灌溉了河滩地里那一片片稻田。在我看来,那时河滩地种的稻子碾出的大米,黏性能敌江南糯米,香味可比东北长粒香。母亲就是用这样的大米给我们包粽子。包之前,将生米在温水中泡俩时辰,之后,母亲把两片苇叶并起,折成袋状,填进大米,再折叶裹住包严实,外缠细棉线扎紧。我学着母亲包粽子,却怎么也包不成。

包好的生粽子放进铁锅,在滚水中煮十几分钟后,再用文火慢煮。粽米和着苇叶的清香,从锅盖的缝隙间散发出来,随蒸汽弥漫了整个厨房。煮熟的热粽子放在凉水中冷却,吃时扯开线绳,揭去苇叶,露出白米红枣,用筷子插起蘸着白糖吃,苇叶的清香连同红枣的蜜甜渗进粽子里,入口唇齿留香,令人回味难忘。

粽子南咸北甜,母亲从小在北京长大,是地道的北方人,她每年包的都是甜粽子。记得最后一次吃母亲包的粽子,是我考大学时的五月单五。母亲把攒了半年多的红枣全包进粽子里,说是吃“枣粽”,可以“早中”状元,以盼我高考中榜。仔细打量母亲包的粽子,每个都有四角四面,且棱角分明,四面滑润,大小匀称,碧绿玲珑。这种外方内圆的形状,正像母亲坚毅而柔弱的性格。

如今,家乡伊河滩的稻田和芦苇荡早已不见;母亲离开我们也快二十年了。又到端午,重闻粽香,只是,我再也看不到家乡伊河滩上芦苇摇曳,再也闻不到母亲包的粽子香。

端午的文章9:端午的欢喜

文/王亚

有孩子之前,我曾想,若生在某些节日或节气倒不错,连名字都不用想了,叫小寒、霜降、小雪、立春、夏至、端午,都行。尤其好的是端午,阳气足,底子旺,是个男孩就可以虎虎墩墩迈开大脚板走天下了。

端午还真是男孩样,好热闹,初夏的大太阳一出来就火辣辣地挂在天上,瞅一眼你都得犯晕,吃了一把朝天椒似的从骨头里翻出火来,头顶背心上的汗可以洗澡了。这个男孩该五行属土,黄天厚土滋养得元气淋漓,黝黑的皮肤被端午的大太阳晒出油了,一笑露出两个小虎牙。终究没能生个男孩叫端午,念着这两字都生生觉得遗憾。

念念不忘端午,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还有自己小时候仅次于过年的欢喜,像睡了一夜之后,灶王爷就捧了一堆东西搁在我的枕边。

离端午远不止一个梦的距离,几乎过了清明就开始盼,因为清明祭祖打会各种吃食,小孩跑到厨房里偷吃都不致讨骂的。而端午更是名正言顺吃的节日,青绿尖角的粽子、五彩线打了络子网住的咸鸭蛋,老家端午还炖老鸭,都鲜得你绊一跤。

我一直以为包粽子的阔大叶子就是院子前边那丛修长的苦竹叶。每每到了端午前一两天才见满街卖粽叶的,母亲买回来,我偷拿了几片去和竹叶比了比,粽叶脉络多而更有韧性。

粽叶得洗过还须在清水里浸着,系粽子的绳子有时是棕榈叶,有时是细麻绳,也有使粗白线的。不同的是,棕榈叶系的粽子是一吊一吊的,而麻绳白线老长一串,可以绕脖子围两圈,有坐拥万亩良田的富足感。

母亲总是和伯母一起包粽子,糯米淘漉了沥了水,里面略微掺些碱砂,米立时变色,不细看几乎要以为是向粽叶借了一分绿,分付给每一粒后便青里略黄了。我爱看伯母包,她比母亲细心也更温和。两三片粽叶交叠着卷成尖筒,拿勺子舀几勺米倒进去压紧实了,便食指拇指中指交替着翻出花般,将粽叶结结实实包裹了。棕榈叶是早就撕成一根根短绳子一起在粽叶里浸着,这会儿便抽出一根绕两圈系紧了打个结,一个粽子就得了。我由幼至长也不知见过多少回包粽子,却始终没学会。也曾试着包过,却还不及去蒸已经散了。伯母包的粽子蒸出来连一个吐角的都没有,我母亲倒手上糙些,不但有吐角,有些样子也没伯母的好看,还遭我们嫌弃。吐角的粽子蒸出来就像泡了水一样,少嚼头,也缺了粽香。我爱吃白粽,不蘸糖,肉粽也好,仍然不能吃糖。想来如今年年端午有甜粽和咸粽之争,也不是没有道理。

咸鸭蛋也是端午清嘉,包粽子没学会,打络子更不会,我母亲也不擅长,只好每到端午看小伙伴脖子上挂着串美好的长链子奔跑时,自己悄悄在墙角敲开蛋壳。

母亲在炖老鸭汤的时候,我们都蹲在墙角斗草,拿细冰棒棍儿玩“金沙江畔”。后来才知道,端午真有儿童“闲斗草”这一说。端午还插艾呢,买了艾叶菖蒲种种时鲜草药,一小把拿棕榈叶系了挂门上,一多半去煮洗澡水。木盆里坐着的时候,馥郁的药香几乎将人蒸腾得悬在半空,有些微醺了。

而雄黄酒还没喝呢!

端午的文章10:写给端午节后

文/薛洪文河南油田

端午节已过了。

想起前些日子,微信飞转的一句话来;“春天插柳,端午插文”。这八字的余味,我想也是传统吃粽子喝磺酒的新观念,也是人们对一位圣人的至深怀念,期望“柳先知文常生”的情感吧。

节已过了,我的抑郁症仍未减轻。反而,近日有点不可控的小失眠,一个人时常走神在诗句里;偶儿,也会有些稀奇古怪的思维减弱症,特别严重的是沉重压榨着梦的手,梦与诗来访时,我却在思维的峡谷痛苦。哈哈,说这些都是少许的,看来我得了一种彷徨,孤独,忧思的病。

说起病来,估计大家都有经历感受。如皮之伤寒,中医学说阴气入内,需调阳经,去阴毒,于是就有一碗药剂了;再如出现神经的痛症,西医说是精神受刺激失调了,需要静养一段,那好就有安眠之类的镇静药了。可我的病,不属于上述之类,暂且是没有法子调养治疗的。

我只能安于天了,安于痛苦的折寿吧。现在是初夏了,春的艳华只有斑驳几束了,看花开花落的伤感之事,感诗消瘦的眼也过去了,不过写诗的人总是能回忆,也能透支,也能复活那些消瘦的情愫。这些情愫生长在枯萎的枝上,怎能说不是一种病呢?

其实,文之字中的事物,大多都是思想打磨的锉刀声,也是锻造熔铸的焰熔。可见文学不是破坏的笔刀,再翻找一下“离骚”、“满江红”“史记”之句子,可见文之治病的药理了。文学发展至今,有古之博大,有今之发展,总的说来,目前出现三大文学载体:诗歌,散文,小说。这三种是否可看成:穿透历史,还原历史,讲述历史,我不是学文学的,不敢大论,暂且,我有此一说吧(有待理论研究)。这三种文学的宗旨,我想与历史,现实的鲜活分不开吧,如若这说法成立,那就有了我下一说法。

字是有脸的,有脸就有医学的健康标准了。我们寻根历史,大多不都是从字的脸开始吗?这样说来,字是有生命特征的,有了生命特征,自然就有了喜,悲,怒,骂了。我想近段我所写的诗作里,战斗,抨击,呐喊,痛诉黑社会的喉咙应该看成一张脸吧。

我的脸形铁青,我的脸色苍白,端午节已过了。看来我得了一种彷徨,孤独,忧思的病。

我只能安于天了,安于痛苦的折寿吧。我居住在村之城,城之郊村,脚踩痛着这城与村的狭隘与裂缝,更为可怕的是城与村之间思想交汇的固封势力,这里虽没有古城的城堡,可时时有残破的城楼,点着历史古黄的刀剑之光。人总是会死的,可不能死于这消了活性的旧势力,更不能死于消亡的“城头王”思想的绞架。

哈哈,我的病不轻呀。我在苦闷中,梦到佛陀的禅语,物我所悟,物我所空。是呀,佛祖在伏虎洞超渡了虎性。可如念的是,如今法治天下,怎么教化不了那些隐匿的狼豸,容不得韦陀的浇花人呢?

初夏了,夜深了,独自一人坐在院中,看着树梢上零星的星子,思绪万千一陈后,思维开始休眠了,夜色更深了,月儿呢?

薄薄的睡意来了,天空一片寂静,层层的黑云从月亮边飘过,一朵失眠症又飞来,我看到灯下的诗卷,正卷着发白光的心,如一棵种在泥地的卷心菜,它是泥根上正画着生命的造型。

我坐在书桌前,又构思一首端午的失眠症了。

端午的文章11:草香端午

文/韦秀琴

端午来了,家家户户都散发着浓郁的草香,让人感觉特别温馨美好。

那青青的艾草肯定是少不了的。五月的南方,草长莺飞,到处生机勃勃。然而天气却潮湿闷热,蚊虫乱飞,不小心就被叮出一个个红疹,奇痒无比。若是汗水津津、湿热袭身、头疼感冒、浑身无力,可到野外寻找那些茂盛的艾草。艾草不很娇气,生命力极强:沟边水沿,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春天的时候,就偷偷冒出嫩芽。待春雨潇潇一过,原先荒芜的土地上到处葳蕤。一丛丛青青的艾蒿,叶片宽大,颜色翠绿;轻轻一抚,便散发着浓郁的草香,让人喜欢。

摘回来的艾草扎成几个小笤帚,结结实实,再插到屋门框上驱灾避邪。艾蒿味儿重,蚊虫不敢接近,远远地就被驱赶走了。同样的道理,艾草性烈,那些邪恶的东西也只能望而生畏。被高高挂到门楣上的艾草,像是一副副青色的对联。这些植物散发浓郁的香气,蚊虫一闻到,便纷纷逃走,或者被熏得晕头转向,找不到人了。难怪人们把这些艾草当作看家护院的“门神”,叫作“艾虎”。

母亲摘艾草的时候,要讲究时间,往往是天刚蒙蒙亮时,太阳还没有出来,青青的艾草还带着水珠,显得鲜灵灵,而且香气特别浓郁。如果等太阳出来了,强烈的阳光把艾草晒得蔫蔫的,采回来的艾草没有精神,挂在门口也不好看。待母亲抱着一大把艾草回到家时,太阳才慢吞吞升起来。

艾草高高地挂了上去,有心的母亲还割来大把大把的艾草,烧起一锅滚烫的水,把艾条、菖蒲和青蒿等野草揉进去煎煮。草香四溢,热气腾腾。那药水淋到身上,舒筋活络,非常舒服。据说只有在端午那天采得的草药煎煮的药汤最有去毒驱蚊虫的效果,什么污秽脏气都给冲洗走了。

剩下的一些零星艾叶菖蒲,母亲便找来一个小布袋,把它们慢慢揉进去,做成小小的香囊。香囊可以避除秽恶之气,听说古时候人们还用香囊预防瘟疫,以确保身体健康。香包挂在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青草香,像是暖暖的母爱,感到特别幸福。

端午节还飘着那粽叶的清新香气。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东西。在端午节到来的前些天,母亲便提着篮子出去,她知道哪里有最好的粽叶,生怕去晚了被别人摘光了。没有了粽子,节日的味道自然就淡了许多。

摘了粽叶回来的母亲,已经被弄得湿漉漉的。她急急忙忙将粽叶泡在水里,防止粽叶变硬变干。母亲的粽叶里常常包有很多东西,糯米一定是大糯米,泡过一两天。夹心里放些肉片、板栗、黑豆等等,使自家的粽子味道比别家好得多,软软糯糯的,很是可口。糯米的粘味,肉馅的甜味混合粽叶的清香,让人吃起来津津有味。吃了端午的粽子,格外耐饿,格外精神。

母亲常常多包一些,或者让我们带去学校分给同学,或者左邻右舍来不及包粽子,母亲就叫我们小孩送去几个,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有时候感觉勤劳的母亲就像一张干干净净飘着些许清香的粽叶。

艾草香,菖蒲香,粽叶香,这散发着青草芳香的端午节,带着浓浓的情感,在故乡的街巷,在浓浓的乡愁里,让人难以忘怀。

端午的文章12:端午蕴含水文化

文/李永明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作绝笔《怀沙》后,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噩耗传来,其妹屈幺姑悲伤不已,划船沿江呜咽哀唱:“我哥呦回呦哦!”楚国百姓纷纷摇桨随她游江招魂,渔夫们在汨罗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真身。之后每年屈原忌日,民众划龙舟驱鱼、丢粽子喂鱼,不让鱼啃食屈原之身,这便是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由来。

陕西龙舟看安康,安康龙舟看汉滨,汉江是陕西人的母亲河,为长江的最大支流,她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番冢山,自西而东流经汉中市的勉县、汉台区、城固县、洋县、安康市的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全长1577千米,汉江沿岸,风光旖旎,田园牧歌。安康龙舟节作为“十大魅力节庆”之一,是安康内塑精神、外树形象和弘扬汉水文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了聚集人气、繁荣文化、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金色名片。

第21届中国安康龙舟赛已于6月12日在美丽的汉江之畔隆重举行,龙舟活动已在汉滨区成功举办多年,龙舟争霸、请龙祭龙、龙头点睛、汉剧新唱、民歌民舞、抢鸭子、摸鲤鱼等,都是每年龙舟节的重头戏,龙舟竞渡开赛,信号弹冲入云霄,龙舟瞬间像离弦之箭,汉江顿时鼓声大振,桨叶齐飞,波光闪耀,水花翻腾,龙舟健儿应和着鼓点、号声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在汉江里抢夺鸭子和鲤鱼,展现陕南儿女的好水性、好技能。岸上观众热情高涨,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排山倒海之势仿佛要让江水翻天,龙舟赛闹红了汉江。

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染着中华儿女,屈原的爱国诗情,独树一帜的诗风使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楚辞”诗题突破了诗经传统,极大丰富了诗歌表现方式,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风格的源头,端午诗会上从咿呀学语的学童到步履蹒跚的老者,本土诗人们尽情写诗、咏诗,或低沉婉约吟唱,或高亢激昂迸发,抒发爱国爱家情怀及浓浓的乡愁。以诗祭拜屈原,以歌为龙舟文化锦上添花。

屈原是中国文人雅士的精神图腾,李白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想象发鬃高束的屈大夫,眼看一群奸佞小人为一己私利卖国求荣导致国破家亡,而自己却无力回天,在旷野江边张臂问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慷慨赴义的悲壮情景,不免为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高尚情怀而感慨惆怅,这悲吟如钢针锥心刺骨,又似战鼓催人冲锋陷阵。往事越千年,而今屈原的辞赋像日月光照千古,而楚王的亭台楼榭早已成了荒山土丘。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

端午节不仅是节日,也是水文化的一个亮点,可以把端午文化与水文化和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挖掘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旅游竞争力。汉滨水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对水文化的调查与整理、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提升、水生态文明的弘扬与宣传,水文化的精髓被不断地挖掘出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汉滨的一张“金名片”。

而相应的,也应加强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等方面的水文化教育,建设一批水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创作一批水生态文化作品。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多角度对汉滨水情、水生态文明理念和特色水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主题活动,宣传普及水文化知识。提升水文化认知,营造爱护水、珍惜水、保护水的社会氛围,让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针对不同的群体,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利用报纸、电视、广播、街头宣传栏等传统媒介,更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现代网络媒介,开展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持续宣传活动,使水文化深入人心。提高生态水文化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吸引公众自觉参与水环境保护活动,逐步形成共同关心、监督和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社会水文明意识,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和团体开展宣讲行动、水生态保护义演、社区水生态文化宣传等各类活动。在全社会募集水生态保护志愿者,继续丰富志愿者活动形式,宣传节水、河道保护、环保知识。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让民众真切体验水利设施和水生态文明的成果,提高参与积极性。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探索水文化产业体系的有效发展路径,通过和产业的融合创新,推动水文化深入发展。

另一方面,还应打造文化产业带,构造文化、商贸、旅游互动产业链,建设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鼓励扶持水文化企业的创新创业,推动文化展演、都市文化旅游、时尚休闲等水文化创意项目。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下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通过PPP项目建设“水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水文化产业,支持大集团、大项目,打造水文化产业精品。大力改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镇村、个体参与投资文化旅游项目,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大力发展衍生产品,加快水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等载体建设,将水文化与产业、科技融合,重点发展以水文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创意产业,运用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升级,催生水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试想,没有一方好水,何以赛龙舟?端午节是水文化大有可为的平台,可通过宣传清洁水资源,促进江河、湖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进而以端午节为龙头,发展水上运动、建设富硒鱼一条街、唱响船歌号子、讲好美丽传说等、建好汉江湿地公园,提高地方美誉度和知名度,充分彰显水乡文化的魅力和这座城市的风韵。

端午的文章13:妙趣横生端午联

文/聂顺荣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也称“端阳节”。古住今来,文人墨客不仅为端午节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端午诗,而且也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端午联。

相传,明代解缙端午与友宴。友人出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月。”“上旬上”即每月上旬之初,“中旬中”即每月中旬之中,“朔日”即每月初一,“望月”即每月十五。解缙听后马上对出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五月五”为端阳,即端午节,“九月九”为重阳节。联语所用岁时节令之称都是我国夏历中的名称。联语复辞迭出,对仗工整、自然,前后照应,又在整句中有“小回文”,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

擅长联对的明太祖朱元璋于一年端午节时赐宴群臣,正当众人推杯换盏之时,他出一上联:“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 联中的“端门北”的“端”和“午门南”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要想对出下联的确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开口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在明代,“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沈应的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妙趣天成。太祖见沈应对出全不费工夫,不由暗暗叫好,赐酒一杯,令群臣大羡。

清代文学家、四川才子李调元,有一年端午回家,饥渴中进入家门便闻到浓浓的粽香,跨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刚要拿来吃,被三嫂拦住并随口说出一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此联连用三个“五”字,加之那个“讨”字含有贬意,含有明显的讥笑之意。李调元一听很不高兴,刚要赌气离开,忽然又看见盆中有油糍粑,便伸出手去抓,谁知又遭三嫂阻拦道:“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对不出下联,粽子和糍粑都不许吃。”李调元听三嫂这么一说,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该联字字对仗工整,且用“偷”字报了“讨”字之仇。三嫂深感钦佩,但因小叔子用了那个“偷”字,便装出一脸的不高兴。李调元也觉得对嫂子失敬,连忙道歉。嫂子一笑,将上联更换一字:“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李调元随之也将下联改动一字:“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耙。”

清朝末年,广东有个才子叫何淡如,擅长写诙谐有趣的对联,每每信口吟来,无不令人捧腹大笑。有一年端午节,某地开展扒龙船比赛,特请何淡如写副对联。何淡如提笔蘸墨,略一思索,一口气写下九个“扒”字,每写一个“扒”字,旁边围观的人就跟着高声读一个“扒”字。然后,何淡如笑问围观的人:“扒够了没有?”大家应道:“扒够了!”何淡如龙飞凤舞继续写道:“扒到龙门三级浪。”大家正喝彩间,只见何淡如挥笔疾书,又写出九个“唱”字,然后又写道:“唱出仙姬七姐词”。人们定睛再看时,只见这副妙联为:“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这副妙联别出心裁,将赛龙舟的热闹、欢乐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难怪人们看后使劲喝彩,并很快在民间传开。

又是一年端午节,一边品尝香喷喷的粽子,一边品读这些妙趣横生的端午联,不也别有一番意味吗?

端午的文章14:端午蛋

文/刘杰

故乡豫南唐河的端午美食很有特色,别处大都是吃粽子,而老家主要是吃“端午蛋”。当时家里生活并不宽裕,能美美地改善改善伙食,对我这样馋嘴的毛孩子来说,无疑是充满期待的。

记忆中,母亲的一双巧手,将“端午蛋”做成了工艺品级的药膳美味。端午节一大早,她就准备好了艾叶、大蒜、腌鸡蛋、四叶草片等材料。用这些食材烹制的“端午蛋”,是端午时节祛病养生的传统美食。

“端午蛋”的烹制程序很繁琐,也很考究,是对耐心和技艺的考验。先把采摘的艾叶用土井水洗净后浸泡,每半小时换一次水,需换水3次;把艾叶放入盛有井水的大铁锅中,大火烧开后减为小火慢煮半小时,用笊篱捞去艾叶,多余的艾叶水倒入大木盆,待温度合适时给我洗澡用。

接着将有足够厚度的四叶草片,放到裁剪好的正方形网纱的中心位置,把有纹理的一面叶子,紧贴着洗净的腌鸡蛋,以便能印上花;再抓起网纱的四个角,把鸡蛋包好、扭紧用棉线扎实;然后将鸡蛋、大蒜头一并放入艾水,用大火煮开后减为小火,调入红糖,再减为文火慢煮20多分钟,直至鸡蛋完全上色;停火待鸡蛋变凉,打开纱布包,就能装盘了。

“端午蛋”色泽橙黄鲜亮,印花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十分漂亮。但这时还不能吃,还要进行家祭仪式。母亲先盛一盘“端午蛋”递给父亲,父亲恭敬地将它摆在堂屋的神案上,燃上几株香。在袅袅的烟雾中,他满满斟上一杯雄黄酒,均匀地涂在我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说是能避邪驱瘟,防止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种毒物的袭扰,再由母亲给我佩戴香包、系五色线、穿上绣有五种毒物图案的肚兜,然后给先辈鞠躬行礼,在表达感恩的同时,祝愿我平安健康成长。

终于能吃“端午蛋”了。先将蛋壳敲开一个口,如雪般纯净洁白的蛋白就呈现于眼前了,用筷子一剜,金灿灿的蛋黄就露了出来,还会冒出浓浓的蛋黄油来。剜一点蛋黄放到舌尖品尝,鲜醇绵长的浓香中透着艾叶的清香味,口感细腻滋润,极能刺激味蕾、调动食欲。夹一点“端午蛋”,就一口馒头,再配一颗煮蒜头,真是童年越吃越爱的美味。

端午的文章15:端午趣事

文/䖝二

“在东北,无论是什么节日都是要吃饺子的。”最近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调侃。当然,端午节也不会例外。只是除了吃饺子,还有很多不同的风俗乐趣。

我对端午节最完整的记忆还停留在很小的时候,节日的前几天,总会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推着一个五颜六色的小推车,“纸葫芦,五彩绳,小孩带了保平安!”吆喝声中偶尔夹带着几句吉祥话从一个破破烂烂的大喇叭里传出几条街那样远,奶奶听到后会早早的来拉着我和妹妹在家门口侯着小贩的到来,买上几个很大很漂亮的纸葫芦,而我和妹妹说几句吉祥话也会讨到额外赠送的五彩绳或者一个小香囊。倘若没从小贩那里得来,奶奶会用五色的丝线编成一条新的彩绳给我们带上,必须要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飘走,带来一年的好运。

北方五月多雨,为了不被淋湿和刮走,买好葫芦之后也不会马上挂起来,要等到端午节那天绑在艾枝上,插在房檐下面,风轻轻吹拂,饺子的香味就飘出来了。

我也问过这些习俗的由来,奶奶也说不清,只是说取“福禄双全,逢凶化吉”之意。后来才了解到,原来,葫芦的谐音是“福禄”,而五色的彩绳则来自五色五行之说,分别象征木、金、火、水、土。同时又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代表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期盼。

读书以后,很少能在端午回乡下过节,只能给奶奶打电话,自然又聊起端午节的话题。我对粽子没有特别的感情,觉得那是南方的食物。后来我发现以东北人的角度,山海关以南都算南方。大家都很爱吃饺子,其实我猜过奶奶包饺子是个中好手,但也可能不会包粽子。

奶奶说我们小时候,没粽子吃,端午节吃白水煮鸡蛋。还说记得我们姐俩一人两个鸡蛋,还舍不得吃,非得等到晚上一边赏月,一边吃,我对这件事情深表疑惑,但我没有打断奶奶。

这件事有两种可能:或许是我奶奶记错了,说着说着变成了中秋,我们姐俩其实是留着月饼等着晚上一边赏月一边吃。这样说来,我们小小年纪竟也能附庸风雅。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俩如奶奶讲的那样,两个人手里捏着个凉透了的水煮蛋等着赏初五的月亮,然后小口小口的吃掉它。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智商有些值得怀疑。我和妹妹可能是冰封后存活下来的新史前人类,科学家们该围着这颗小脑袋研究只有人类知道的关于快乐的秘诀。

我也不敢向奶奶追问,因为我既不想证实是她的记忆力出了问题,更不想真的让科学家来研究我从小堪忧的智商。

从前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还不能明白个中滋味,这样的节日,朋友们都会回家团圆,而我或许还能在食堂吃一个透凉的水煮蛋。

端午的文章16:端午情思

文/石匠

自求学以来就久别家乡,今年这个端午节我终于下定决心回去一趟,撇下手头的事儿,毅然决然踏上归家的火车。

家居鄂西山区,地处荆山山麓,地区相对闭塞,所以归家的路途虽不长远但费时颠簸,又时值端午节,这样的空当儿,不免作了怀古思人的文艺事来,颇有古时游子端午思乡思旧人,高吟“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之感。

每每麦香飘逸,李子渐熟,端午节就宛若一幅水墨,清晰而深刻地浮现在眼前。今年是我第一次离家如此之久如此之远,也便更加怀念那些与端午有关的日子,这个端午也就更加心怀惦念。

以前还小的时候,我还并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甚至是与白蛇的关联。在那个年代,那些小孩子的世界里端午就是“端阳”,就是“吃粽子”,就是“喝雄黄酒”,就是“挂艾蒿”,因为大人们在端午临近的时候会很频繁使用这些词汇,他们也会很在意这个节日,每到端午节快要到来,总是十分忙碌。

那时的五月,我会随着哥哥那一群孩子到处疯耍。我们穿过山谷的麦田,跟随者干热风的脚步阵阵略过灌木丛,我们发出阵阵“咯咯”的笑声,飘荡在山谷里,贴附着5月的热气默默地蔓延。

爷爷在山上打下艾蒿,用长长的芊但挑起,一步一沉,脚步声极具节奏,沿着山麓走回家,放在场院里,铺开来曝晒。这时往往还会听到爷爷大声的呼喊哥哥回家吃早饭。我们都会一阵跑,一阵走的疯闹着回家,而且这个过程常常还会伴随着我的哭声。

回到家,爷爷会首先嘱咐我不要弄乱了他铺好的艾蒿,这时他还会拿一些分给邻家的舅爷。据说艾蒿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一般在端午节这天大家都会打一些艾蒿回来,放置在门后,这样会一直持续放置很久,以至于我都没有留意会不会取下来。

我们马上就要吃上新鲜的粽子,总是很急迫。以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会包一些粽子给我们吃,那时候的粽子远没有今天的粽子这般多样,只有糯米馅。拿到粽子后,我们会很香很香的吃起来,纵使并不觉得很好吃,但是孩子的世界,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有一些零食吃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呀!

这一天,父母会专门在我们的额头点雄黄酒,还会画出一些图文,虽然有喝雄黄酒的说法,我却好像没怎么见过,没有印象了。或许我是见过的,但这些陈年旧事毕竟不会在时下重演,早就“随风飘远”,怕是也如那些年幼时的馋虫一样不复见了。

岁月是一种液态,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流逝,淡化了端午节的色彩,人们或脚步匆匆,或碌碌如蚁,哪里还会记得那些“陈旧”的习俗。年轻的男女,专注着坐在电脑前嘻哈逗笑,恨不得穿过电脑屏幕去亲吻对方;疾步的上班族,挤公交能挤到大汗淋漓,竟然一不小心得罪公交车司机,又和司机对骂起来。

有几人还记得端午的艾草、雄黄、芦苇叶呢?又有谁还记得汨罗江畔白衣飘飘的歌者,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纵然有谁想起了白蛇,那还是惦念着她的性感和美丽。

似乎商业开始凌驾于一切之上,我们只能眼真真看着赛龙舟变成了一个吸引游客的方式,吃粽子还能吃出海鲜,在非端午节的时段,粽子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快餐。我走在以文明标签的大城市,看着文明被一遍遍解构。

只希望,我回到家还能看到门后的艾蒿,在四季里庇护我的家人,依旧能承载一份我对端午的情思。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