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请欣赏阅读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阅读文章1:阅读等不起

文/廖双初

偶得闲情,上街闲逛,逛来逛去,我来到小城的书店,高高兴兴选得几本自己喜爱的书而归。回到家,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我赫然发现其中有一本书我早已于两年多前在市里的一家书店购得了,此次属重复购买,不觉一哂。

哂笑之余,便十分自责,这说明我已很久没有阅读了,以至于连自己的藏书都不甚了了。

这些年,我拜访过一些爱读书的同仁,也通过媒体了解到不少作家、专家甚至一些普通收藏爱好者的藏书情况,比起他们来,我的那几册书实在算不了什么,不过是人家的一个零头数而已。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也未充分利用,认真阅读。

平日里我究竟干了些什么呢?细想真没干什么,却总是夸夸其谈,心浮气躁,浑浑噩噩,精神疲惫,越来越难激起阅读的欲望。

作为一个形式上的读书人,我也注意收集一些书报,坚持常年订阅几份权威期刊,把整版的报纸副刊及时裁下,并按时间顺序装订,对个人感兴趣的言论文章进行剪辑。有时嫌剪辑麻烦,就想办法在网上找到电子版下载,然后分门别类保存到专门的文件夹里。但就是很少用心阅读。许多文章其实只看了一个标题就放在案头上,打算等有了充足的时间再进行详阅。但放在案头就放在案头,日复一日,熟视无睹,等到堆得实在不像话了就收拾一下,多半是成摞地被挪开,堆放到办公室或转移到家中的书房一角束之高阁,抑或原封不动当废纸处理掉。剪辑下来的美文收藏在抽屉中,纸张都发黄了,也懒得理睬,偶尔翻阅,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极少去做字斟句酌的事儿。至于保存在文件夹里的文章,也极少打开,多半是原来的样子。总之,这些精神美味快要过期发霉了,我却没有好好地咀嚼和消化它们,它们被我的懒惰打入冷宫,丝毫没享受到当初一见钟情的应有待遇。

那么,问题来了。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写东西不痛快,好几次有了写作的冲动,也拿起了笔,但写着写着竟写不下去了,思维好像枯竭了一般,前面的路被堵死了,左不是右也不是,只得半途而废或者草草收场。这样的文章面目可憎,无论如何是拿不出手的。我的内心为此经常痛苦不堪。忽然就想起了老祖宗孔夫子的殷殷劝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诚哉斯言!当然写不出文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但我认为本质上还是自己阅读学习不够,缺乏宽阔视野和深层次的思考。

随着年岁的增长,眼睛越来越不好使。原以为自己只是近视,戴上眼镜看近处的东西会没问题,曾几何时,看近处的东西也不那么清晰了,眼睛开始有点花。尤其是当看过电脑屏幕再看书籍时,眼前就像起了一层云雾,书上的文字变得或隐或现,躲躲闪闪,有一种要同我捉迷藏的味道,阅读很吃力。特别是从前年的岁末起,左眼突然起了“飞蚊症”,整日里总感觉有一只蚊蝇在眼前飞来飞去,也如那清澈的湖水中有着头发或者什么漂浮物,煞是恼火。听说“飞蚊症”是白内障的前兆,想到以后还有可能在眼睛上动刀子,心里在着急的同时,阅读是很难顺畅进行了。那今后有了时间再用心阅读的预谋肯定会破产。也是的,年轻的时候不阅读,莫非一定要等到七老八十岁了再阅读不成?那不正应验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古训?可见我此前的一些想法毫无道理,不过是在为浮躁和懒惰寻找借口罢了。

再不能如此任性下去了,阅读要趁早,不能等待,在光阴面前,谁也等不起。

阅读文章2:三更有梦书当枕

文/胡忠伟

我喜欢阅读,尤其喜欢夜读。的确,夜晚是最好的读书时间。一天的工作和家务也做完了,孩子这时也进入了梦乡,周围嘈杂的环境也渐渐平静下来。这时候,为自己泡上一杯清茶,拧亮书桌上的台灯,捧一册心爱的书籍,将自己放置在这一方天地当中,岂不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汉末学者董遇说:“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皆为闲暇无事时也。”正是读书修行的好时候。苏东坡所谓“读书有味在三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序》说:“余尝以三余读书,讲习之暇,读其文。”可见,董遇、苏东坡、陶渊明这些人正是充分利用了“三余”时间,才成长为著名的学者、诗人,才力出类拔萃。

夜晚读书,不需要刻意地挑选,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看看封面,看看插图,看看序言,或沉浸于某一章节,只顾一路看去,兴尽而止,率意而为,这比白天正襟危坐地看那些枯燥的专业理论书籍,要投入得多,也要沉醉得多。不知不觉间,东方既白。时间一长,也渐渐从中体会到一些读书的乐趣来。

趣之一便是陶冶性情。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白天的琐屑之事常常使人心浮气躁、心烦意乱,静不下心来。夜读书,沉浸在书香文字营造的舒心氛围中,天地便洞明起来,人也觉得清纯起来。尤其当自己把身心交与古今贤者,与他们对话交流时,那种掩卷会心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宋代大文学家曾巩在《读书》一诗中生动地展示了读书的带来的美妙情趣:“南山对尘案,相摩露青苍。百鸟听徘徊,忽如来凤凰。乃知千载后,坐可见虞唐”。作者长时间伏案读书,摩挲不已,竟然如同抹去日夜相对的南山的灰尘,使其露出青苍的山色。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细心体味古今读书人言论的高妙,宛如聆听百鸟悦耳的鸣叫。此情此景,好不让人高兴!

趣之二便是“引发诗兴”。读着读着,一种写作的冲动和欲望便向你逼来。这时候,展笺命笔,汩汩然,如泉涌,如溪流,自己也觉着笔下顺畅了。虽没有“顷刻立就”的功夫,然而自觉写出来的文章面目还是清爽宜人的。这么多年,自己的许多小文章都是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那几本小书也多半是在夜晚的灯光下写成的。“因为读书,所以爱书。也因为爱书,所以读书。”我思故我在,这成了我的不懈的追求。

夜晚读书,是好多读书人的爱好。“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理想氛围也好,“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偷着乐”也罢,只是我等读书人的一种真实写照罢了。其实,在这个日益浮躁、日益奢靡的社会里,在静谧的夜晚,坐拥书城,“三更有梦书当枕”,看可看之书,写可写之文,不也是一种幸福么?

阅读文章3:另类阅读:万物皆可读

文/何蔚

老实说,我并不认为读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除非那些书是我一直都期盼的,或者,除非那些书是让我看一眼就能够喜欢上的。如果不是这样,那我就宁可选择不读书。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许多时候,我们手里拿着一本书,刚刚翻了几页就开始心生厌倦;许多时候,我们很想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书,却又无法将自己早已飞走那颗心找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强迫自己去读书,肯定是一件很别扭的事情。

古人特别崇尚“学乐”精神,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古人经常强调“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并以此来激发人们读书的热情。然而,另一方面,古人往往又用 “头悬梁”、啊“锥刺股”啊等等一些自虐性的案例,旁证了“学乐”观念的虚假。

那么,我就想问了:你真的相信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老实说,我不相信。我觉得快乐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前提的,如果听音乐比读书快乐,我会选择听音乐;如果看电视比读书快乐,我会选择看电视。也就是说,读书往往是在你别无选择的前提下强加给自己的一种“快乐”。

现在看来,古人所推崇的“学乐”精神,肯定不是要苛求我们别无选择地扑在书本上发呆,也并不是要蛊惑我们沉迷在一大堆卷册中,把自己变成一个学富五车却不谙世间事的傻子。古人所推崇的“学乐”精神,其实在提醒我们要快快乐乐地去学:既在书本中学,也在书本外学;既善于狭义的阅读,又懂得广义的阅读。

那么,什么是狭义的阅读,什么又是广义的阅读呢?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用解释,大家心里早就明白了。但关键是,在狭义的阅读中,你能获得什么,在广义的阅读中你又能获得什么?哪一种阅读能让我获得的更多,我就选择哪一种——这才是我今天要谈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之内,我们有经验可以分享,也有疑问值得探讨。

我今天要讲的是“另类阅读——万物皆可读”。当然,我所说的“另类”,意思就是“非主流”的。既然是“非主流”的,就只能是对于“主流阅读”的一种补充,一种调剂。请大家千万不要喧宾夺主,把非主流当成了主流。“另类阅读”只是一种另类的观点和方法,是“点心”而不是“主食”,是我们读书生活的另一面,而不是全部。

在这里,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快乐的体验。我希望从今天起,在你们把万物都当成书本来阅读的过程中,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会通过另类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你的头脑和心底,形成独特的智慧,让你的心灵成为你自己的内在指导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器和存储器。

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这问题:在没有书的时候,我们能读什么?

这个问题大家可能都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但是,只要有一次你认真地思考过了,你就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首先还是会想到古人,想到第一个长时间地仰望星空的人,想到云图、天象、洪水、土地、山川、丛林、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等这样一些符号或关键词——它们就是我们的祖先最早读到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教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生存,学会了活动、创造和娱乐。我们祖先最初的智慧和经验都来自于这一切。在没有书本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一直都是在阅读者天空和大地上的一切事物。

事实上,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天空和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无论已知的还是未知的,都可以吸引我们的主意力。这就给我们的阅读、学习、观察、探索、分析、思考和研究提供了无限的资源,这就给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在这里,我们没有必再要去还原远古时期的人们,是怎样在阅读他们眼中的这个世界,因为,这些对于我们已经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但我还是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大家或许就明白了什么才是另类的阅读。

韩信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汉高祖刘邦麾下最重要的一员大将,帮助刘邦南征北战,打下了江山。我们都知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韩信这一经典的兵法韬略并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源于韩信少年时代的“另类阅读”。

据传,韩信年少时特别喜欢关注大地上的事物,尤其是蚂蚁。他曾经不止一次地、长时间地凝视蚂蚁,并且特别留意蚂蚁搬家和打仗。他细心地观察着蚂蚁的一举一动。比如,当成千上万只蚂蚁投入战争的时候,蚂蚁的敌对双方是如何组织大规模的攻防转换,进攻方是如何布置“围城”,如何展开集群攻势,如何推进冲杀梯次;防守方又是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守,如何投入兵力阻止敌方攻城,如何突破包围,如何保证庞大的溃败之师有序地撤退,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

韩信把蚂蚁每一场大大小小的争战都当做兵书来读,当做实战案例来进行总结、分析,他甚至能从成千上万只蚂蚁中,一眼就能看出谁是总指挥官,谁是梯队指挥官,谁是先锋,谁负责后勤保障。蚂蚁的争战,为有心人韩信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全景式的、具有现场感和实战性质的沙盘推演,让他对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战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由此读懂了战争的规律,全盘领悟了战争的指挥艺术,让他最终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一位杰出的、特立独行的天才指挥家。

韩信当时能读到的东西当然不止是一些小小的蚂蚁。但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却改变了韩信的一生,甚至也改变了中国历史。

大家可能都知道牛顿和苹果、瓦特和壶盖的故事吧?从一枚苹果落地,牛顿读懂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奠定了牛顿力学理论的基础(有了力学,才有了各种现代机械);从壶盖因开水沸腾而跳动,瓦特读懂了蒸汽的原理,并由此发明了蒸汽机(于是就有了火车、轮船)。世界上许多事情看起来都很偶然,但实际上都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意力,都有自己的眼光,只要我们的眼光读懂了我们关注的事物,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都有了可能。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拥有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而我们的农耕文化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先民们对于天地万物长时间的关注、了解、分析、思索和实验之后,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经验。他们阅读万物所产生的经验,就是他们的读后感,那些流传至今的农谚,就是他们思想的火花。我们的先民们仰望星空,凝视大地。他们从蚂蚁搬家、石头流汗和鸟儿飞翔的姿势中读懂了天气的变化;他们从农作物的生长生长周期中,读懂了节气与时序的交替;他们从动物活动的特性和规律中,读懂了时间与生命的对应关系,并由此完成了生肖与时辰的排序。

另类阅读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譬如,人们长时间地关注飞鸟,读懂了鸟儿翅膀的气动原理与飞行原理,于是人类就诞生了第一架飞机。现代的仿生设计乃至仿生学,几乎就是另类阅读的直接产物。

类似的例子告诉我们,那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农民,那些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他们才是另类阅读的先驱(并不是何蔚)。他们一边认真地阅读着这个世界,一边改变着这个世界,他们的另类阅读,直接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需要有人去仰望星空,因为那里有我们遥远的梦想,有我们的好奇心尽情飞翔的浩瀚空间,有我们的想象力自由发挥的辽阔场地。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忽略了我们眼前和头顶上的事物(有人读懂了石头里藏着的雕像,有人读懂了树根里藏着精美的根雕),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里面,往往藏有我们的心灵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星空看起来好像一点都不重要,云彩看起来好像一点都不重要,遥远的群山和森林看起来好像一点都不重要,鸟语和花香也好像一点都不重要,但是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些,我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想一想另一个问题:在不想读书的时候我们能读什么?

我刚才已经说起过,我常常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停止读书。十几年前,我就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过一篇题为《阅读的停顿》的文章。我是这样说的:“很久以来,一直渴望能多读到一些寂寞的书。我想,这或许是因为我所涉猎的大部分卷册于我个人来说似乎总是显得过于喧嚣了些。在城市的夜晚,我的心灵有时难以承受这么多的喧嚣。我的阅读因此时常停顿。我用阅读的停顿来抵抗喧嚣,将那些看似高明而实质上又不乏世故浮泛的叙说匆匆合上……”

我让阅读停顿了下来(当然,那是狭义的阅读——就是所谓的看书嘛)。我停止了狭义的阅读,并不是说我就终止了对于知识、信息等营养的摄取;我停止阅读,很多时候其实都是缘于对那些枯燥的书本和文字的一种逃避。

那么,我又想问了:你真的相信开卷有益吗?老实说,我不相信。

现在的图书浩如烟海,每年数以万计的出版物,谁也读不完。况且,现在的书要么是观点重复,要么是题材雷同,要么是内容荒诞离奇,要么是恶俗搞怪。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文坛:满城尽带地沟油》。我对现在的出版物,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畅销书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谈了我之所以拒绝阅读那些畅销书的理由。我在文中谈到:“有谁见过成千上万只蜜蜂去迷恋一朵鲜花呢?即使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往往也只有那么一两只、两三只小蜜蜂围着它飞来飞去。再想想看,如果是一堆臭狗屎呢?——如果是一堆臭狗屎,那它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不是么?无论你将臭狗屎放在哪里,都总是会有一百只、一千只苍蝇,围着它嗡嗡直叫,相见恨晚。”“中国文艺界的鲜花和臭狗屎,从来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与遭际。然而,令我们百思不解的是,在通常情况下,热爱鲜花的蜜蜂竟然从来都不如追逐狗屎的苍蝇,那么多,那么多,那么多!”

我不读“畅销书”的理由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不想做一只苍蝇。

当大家都纷纷扑向狗屎和地沟油的时候,我只想做一只干干净净的蜜蜂,寂寞地飞向花朵。如果找不到我钟情的花朵,那我就宁可在旷野上独自停留。

干脆这么说吧:如果没有我喜欢的书,如果一本书不能把我的人生境界向上提升一个档次,那我就宁可扔掉它到外面去行走,去阅读这个世界。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话听起来不错,但我觉得还是要有区别的去理解它。比如,对于一个茫然的人来说,行万里路是没有多大用的,读万卷书也许还有一点点用(至少还能帮他记住一些字词句吧)。一个茫然的人(没有任何追求和情趣的人,我们现在管这种人叫脑残)行了万里路,不过是换了的地方打了几天麻将而已,你们说这能有用吗?但是,一个有觉悟的人,一个开了心智的人(有追求、有情趣、有眼光、有思想)就不同了,他行万里路,他会从这万里路途中获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他会从万里路上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开启崭新的人生。他会把他走过的万里路和他读过的万卷书联系起来,他会用万里路上的精彩去弥补万卷书中的不足;他会用万里路上的经验和教训,去验证万卷书中的真理和谬误。

我们平常读到的书差不多都是一样的,但行的路却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路,走的时间不一样,乘坐的交通工具不一样,行走时的心情不一样,看风景的眼神和角度不一样,情绪和悟性不一样,想象力和感受力不一样,知识结构不一样,方法和态度不一样……因此,每个人行完万里路之后,收获的内容也都是色彩纷呈、千差万别的。

读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用集体的头脑思考问题,而在行走的路上,我们才回到了自己本身,我们的原始觉知才得到了恢复。当我们不再用集体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感觉就出现了,个性就回归了,世界就鲜活起来了,它再也不是大众经验和集体头脑中那个硬邦邦的、千篇一律的东西了。

孔子把行万里路叫做“游学”。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造纸术和印刷术都还没有被发明,纸质的书籍尚未出现。也就是说,孔子所谓的“游学”其实是空手出行。那他又能学什么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孔子周游列国重在一个“游”字,他是在用“游”来代替“学”,或者说,他是想通过“游”来达到“学”的目的。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参观考察和交流访问吧?在“游”的过程中,列国的天空、大地、人情、风俗尽收眼底,列国的国情、军情、民生、民意尽在心中。在游的同时,该学的都学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次“游学”活动结束之后,如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精神大振,宏图大展,定国安邦之策便了然于心(“游学”之际便有了大量的粉丝追随,便有了后来的《论语》)。

读书不外乎就是看,念,诵。而游学呢?——游学就是不想读书的时候就出去走一走,瞧一瞧;游学的方法就是观,感,触,听,嗅,抚摸,品味,询问,遐想,尝试,等等,等等。这就是另类的阅读。古人的另类阅读远远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古人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没有电脑,不能上网,古人另类阅读的条件比我们差那么多,但质量和效果却比我们现在好很多。

这就牵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格物”。“格物”是什么呢?“格物”就是能给物种分类,懂得物种的起源、属性、科目和用途;“格物”就是能够辨析物种的品相、质地、优劣。人有人格,物也有物格嘛。

朱程理学的创始人、大教育家朱熹将一个人的学习、成材和建功立业分为两个方面和八个步骤,即: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一个方面,这叫“内圣”(就是让自己内在的修为和涵养达到崇高神圣的境界);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另一个方面,叫“外王”(就是要让自己的外延拥有王者的风范)。

“内圣”和“外王”这两个方面,别说我们现代人根本就无法全部做到,就连八个步骤中的一半我们也很难在我们自己身上得以践行。那么,我们总该要做到一两点吧?比如“格物”,多多少少的,我们总该认识一下我们身边和眼前的一些事物吧?但是,很遗憾,包括我在内,至今我们都不能好好地去“格物”。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地抓住每一次出门远行的机会,好好地游学游学,好好地认识一下这个世界,好好地提高自己另类阅读的能力。

简单直白地说:格物就是从现在起,你必须认真地关注你身边的事物,那些装饰和美化过你生活的事物,你要知道它们的名字,懂得识别它们、欣赏它们。你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区里,里面有很多花草和植物,但是,你一大半都不认识,那我就要问了:你以前读的都是些什么书啊?你什么都没有学到又怎么去“格物”呢?你连这么一点好奇心都没有,你连离你这么近的、这么明显的美的事物都视而不见,那你又怎么能发现美和创造美呢?

这年头我们都在说感恩。其实感恩不光是要针对养育过我们的人,帮助过我们的人,爱我们的人,我们还要懂得向那些美好的事物感恩,小区里的一株花草,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色彩和气息,我们认识它,知道它,认真地看了它一眼,亲吻了它一下,这就是感恩。

“格物”也是感恩。那些物种和我们同活于世,在我们的视线中,在我们的呼吸中,与我们共存共荣,我们为什么要忽略它们的存在呢?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它们身上读出一首诗来、读出一篇童话来,读出一场美梦来呢?

另类的阅读永远都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因此,另类的阅读不仅让人轻松,也足以令人快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从月亮身上就读出了千古人类从来不曾有过的经验与顿悟,让一次简单的江边漫步有了如此丰富的内涵。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抵达我们曾经认识的事物的另一面,也可以抵达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事物。关键是,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情趣和情怀,要有灵活的取舍,既可以走到书本里去,又可以从书本里走出来。也就是说,当你不想读书的时候,请随手放下纸做的世界,去青山绿水间穿越,去草绿花红中流连。我们完全可以从大自然这一部宏伟壮丽而又新鲜奇特的大书中,寻找隐秘的营养途径,让我们单薄的人生变得丰富而不驳杂,变得灵动而不漂浮。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学会享受这种另类阅读的过程。

我们要让世间万物都成为我们生命的工具书。

阅读文章4:我阅读,我快乐!

文/季佳能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我和书已经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星期天,妈妈常常带我去新华书店,给我买一些小儿故事书。到了晚上,妈妈就打开书,用好听的声音,给我讲故事。小时候,只有听妈妈讲了一个故事,我才肯睡觉。上学后,我学习了拼音,又学会了查字典,妈妈结束了陪读生涯,因为我能独立看书了。

书,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书,有一对洁白的翅膀,带我飞向知识的高空。我常常沉醉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和她一起搞卫生,每人一间房,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一开始,我干得挺好,先擦桌子,再拖地。收拾书桌时,发现前几天妈妈给我买的一本书才看了一半,便情不自禁地放下抹布,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越看越入迷,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书中的营养。

“咚咚咚……”我被敲门声惊醒了。打开门,发现妈妈站在门口,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啊,我一看时间,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我的房间还没收拾完呢。

妈妈告诉我:爱读书是好事,但也要把握好时间,不要顾此失彼。现在我每天都会坚持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并且和妈妈一起探讨读书后的感想。

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

阅读文章5:我坚信,那纯友谊

文/续写、续情え

——当你阅读这文章的时候,你心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疑惑:男女生之间会有纯友谊吗?

我坚信、那纯友谊。日久生情的故事无处不在,但只要把握好度,我相信会有真正的纯友谊。有种友情不低于爱情,是那种比朋友多一点,比情人少一点的关系。友情是每个人都有权拥有的,而得到真正的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友情是要付出真心才能得到一份真挚的友情。在我眼中,他是一位非常知心的好朋友,当然比一般的朋友感情更进一步,什么都能向他倾诉。那是一种纯净、洁白的爱。它经历得风霜雨水洗刷,经得起时间和交往的考验,言语不多开心不少,不求同船共渡却心存惦记不安,那种种发自心底的习惯与牵挂。没有半点的自私和要求。

自从与他相识,我俩的深厚情谊牢牢铭记。在我心烦的时侯,他会想方设法逗我笑给我讲冷笑话唱的每一首歌;在我开心的时候,他默默倾听我的心声然后分享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我烦恼的时候,他是我最忠实的听众,他不会因为我的喋喋不休而远离我,在我难过的时候,总是关心的问我怎么?他总是那么默默的关注着我。我们的交往如哥们一样的自然、坦荡。不夹杂任何暧昧的气息。

这就是那真诚的——纯友谊。

曾经我们手牵手在大雨中,笑声带着被泪水模糊地双眼向前奔跑;曾经我们彻夜的诉说心曲,笑语连声畅谈心情默默地倾听那心声;曾经我们轻狂却单纯,我们肆无忌惮的挥霍那些美好的日子,笑过,哭过,闹过,但是我们坦荡,我们快乐。我们发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会失去联系,我们一起紧握着的手重叠在一起的心,那时候心里充溢着激动、感动。

这就是那真挚的——纯友谊。

在人生的停靠处,不管时间是否将我们遗忘,但记忆犹在,留下的足迹会随着风飘远,可我们的记忆是不会变的刻录机,记载着生活里的点滴快乐,我会记住每一张从陌生到熟悉的脸庞,哪怕只是擦身而过,回忆起这段旅程,嘴角扬起的会是幸福的笑容,因为有你在,我知道什么是快乐;因为有你在,我知道什么是珍惜……

岁月让彼此的感情变的有距离,但是我们还是把对方当做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挣扎的痛苦与心路历程,默契不过是因理解自己而彼此理解,只有和谐才是身心疲惫时依然不泯的微笑。定格在回忆里的我们彼此都是幸福的,别忘记那些短暂生命里的感动?。不再期望生命有多少价值,追求的是一种心态,去感受别样的生活。

阅读文章6:向来缘浅 奈何情深

文/田丹

阅读提示:或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有这样陌生而又熟悉的岁月,回过头去,却看不到曾经在一起的痕迹,尽管曾经你们都那么用力的在一起过。这句话就像是星星(化名)的人生写照,不知不觉间,她和楠从认识到现在七年了,时间快得让她无法预及这一切!七年里他们从无话不谈的朋友变成了恋人,却因一场误会分开了,明明曾经那么熟悉的两个人,如今见到却装得比陌生人还陌生。近日,星星向记者倾述了她的情感故事。

懵懂的青春

我和楠是同级,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倩,便渐渐熟识起来,成了很好的朋友。那时候的我从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之间会发生那么多的故事。

那时候的我们,同校同级不同班,却总是在课间十分钟聊天,在周末一起出去玩,当我遇到不知道如何解的数学题的时候便向楠请教。

楠和倩的成绩总在年级前十,我却总是在中间,不上不下,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这群成绩好的朋友,我的成绩在提升着。就这样,在青春的长河里,在思想的跳跃里,我慢慢知道了有一种情愫叫做——暗恋。

我总是故意拿着题来找楠讲解,然后认真地看他讲题的样子,我的思绪却不知飘向了何方。我总是在课间路过楠的教室去厕所,只为多看他一眼。那时候我渐渐明白,我是喜欢楠的,但却不能说出来,因为我们都只是高中生。

时间的流逝,让我们转眼到了高三,大家都在备战高考。高考结束了,楠顺利考上了理工大学,而我却落榜,选择了复读。复读的日子里,楠偶尔会回到这个小城来看我,给我缓解压力;也会在周末给我打电话,给我发笑话,会在早上打电话叫我起床看书。我想高三的日子,除了枯燥无味的背书、习题之外,楠的陪伴便是我唯一的温暖。还好,最后我也来到了楠上大学的城市上大学,哪怕不是一个学校。

在一起的时光

那年大一,楠给了我上大学最美好的一个开始,因为他对我告白了。他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深深地感动了我。想想认识的三四年里,楠总是默默地站在我背后,就算我们天各一方的日子里,心里却始终有着彼此。于是,我们就那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了。

每个周末,楠都会转几趟

公交车到学校

来看我。他教我骑单车,教我溜冰,教我写草书,教我怎么去爱

一个人,还教我

认识了什么是陪

伴……

那时候,我们一起吃饭,逛街,溜冰,骑单车;那时候,我们一起为朋友和彼此庆祝生,那时候,简单到只需要一句“你一直在”,就是一片天堂。

还记得楠看到我手机坏了没钱换的时候,他做了两份兼职,连过年的时候都去打工,只为了给我换一个好一点儿的手机。

楠非常细心,他会在我生气的时候,动员我身边的闺蜜,甚至亲人来说服我、感动我,他会在我“大姨妈”来了的时候给我准备开水、红糖、红枣;会在我生日的时候给我礼物……

缘浅情深

楠为我做了很多很多,在别人看来,我被这样一个男孩子爱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可是,别人不知道两个人的相处是需要沟通、信任、理解和宽容。

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做朋友有五六年,可是真正做恋人的时光却短到只有三个月。因为彼此的相处不合适,因为我们都是好强的人,因为楠是那么大男子主义。

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男女朋友一大堆,可楠却限制了我的交际。因为一天不联系他,他就怀疑我和别人约会去了,为此经常和我吵闹。我理解楠,从小父母在远方,没安全感,所以一直忍着,直到那次,楠说我和朋友涛关系不正当。

我是真的生气了,涛也是楠多年的好朋友,可楠对我们却没有一点点的信任。最后,我们大吵了一架,然后分手了。

后来,在楠的挽留下我们复合了,可没多久还是会为同样的问题闹分手。最后一次分手时我对自己说,也许我们真的不适合做恋人。此后,楠总是说着不联系,却总是联系我,如今的我们,分开了,毕业了,回到这个认识的小城,却没有再见面过。

尽管每次走在黔江这个不大的城市里,我却总希望抬头可以看见楠,希望在某个街角能够邂逅楠,可是,终究没有再遇见。

分手,毕业,各自安好,楠,你没有错,我们的感情是一段青春的旅行,是记忆里的陪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记者手记

星星告诉记者,“或许一开始,我就该只和楠做好朋友,那样至少我们还可以像以前一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最熟悉的陌生人。至今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楠就那么不相信我。”诚然,对于有些人来说,做朋友比做恋人更好,但如果楠对星星多一点的信任,星星能更加约束自己的交友,或许他们会成为很幸福的一对。爱情就要相互信任,既然走在一起了就不要互相猜度,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两个人在一起就需要互相迁就,接受彼此的一切。因为信任是爱人之间真正的纽带,信任,建立它可能需要很久,打破它却只在一念之间。如果你已经拥有了爱人这样默默的信任,请好好珍惜,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因为有的人一旦走远,就再回不来,否则人生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

阅读文章7:阅读,让我尝到了甜头

文/杜泽宇

透过我的书橱玻璃可以看见一本红色的荣誉证书,那是我去年有幸在“小君子爱读中华经典”活动中被评为了“阅读小君子”,获得这个称号我心中无比激动与自豪。

确实,我酷爱阅读,因为广泛的阅读让我尝到了甜头。在幼儿时,我常牵着妈妈的手去书店闲逛,由于识字不多,只能看些带有图画的童话故事书,不过也从中感受到了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

慢慢长大,我阅读的兴趣变得浓厚,阅读范围也变得广泛:古今历史故事、科学故事……渐渐地我体会到了书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只要认真阅读,它将不断地启迪我、帮助我。

阅读了《科学家的故事》,我认识了计算出圆周率的祖冲之;闻名世界的火箭专家、我国原子弹之父的钱学森;自行车发明者德国的德莱斯……了解了四大名着:《三国演义》告诉我,骄必败,如曹操一样官渡之战后急于统一天下,最后落了个火烧赤壁之惨败;《水浒传》读完后在脑子里挥不去的就是两个字——忠和义;从《西游记》中我体会到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努力克服,勇敢面对去战胜它……由此,我也理解了冰心奶奶说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伙伴们,多阅读吧!只有在知识的顶峰才能看到广阔的世界!阅读一定会让你尝到更多的甜头!

阅读文章8:阅读是最好的独处方式

文/张炜

一个族群的素质越高,独处的能力就越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去欧洲,下午四五点下了飞机进入市区,走在不宽的街道上——不像我们这么宽的大马路——只见一辆辆小车停在边上,街道静静的,一个人都看不到。当时觉得奇怪的是欧洲人口密度这么高,按我们的街上经验应该是人山人海才对。可是这里竟然一个人都没有。一连转了好几条街,几乎没有看到人,到处安静得很。

后来我们才明白,他们都在家里,在工作的地方,上班或忙自己的事情。总的来说他们独处的能力更强:在家里读书,听音乐,或与家人一起。个别人在咖啡馆里呆一会儿,也是独自安静着。总之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独处的能力才强。而在第三世界,在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方,连人口密度不太大的地区,任何时候到大街上去都是人流蜂拥,他们好像天天忙着串街购物。独处对他们而言是极难的一件事。

没有独处的能力,说明没有个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这个世界极其狭小。这样的人是无法阅读的。因为没法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有人说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再讲其他,类似的话可以说上一代又一代,好像我们只配解决温饱问题似的,再往前走就是奢望了。这样我们也太窝囊了。

这里的阅读不是广义的阅读,而是狭义的阅读。再狭义一点,只读那些经典,各种经典。经典来自时间,不是来自乌合之众。一窝蜂拥上去的书往往是乌合之众的读物。好书也是能够独处的,它们不怕偏僻寂寞,那我们就来读它们。人的见解确实是有高低之分的,读那些高人赞不绝口的书,一般更会有意义。一个人不学习,连文明的基础都不具备,却化入了“群众”之中,于是就成为一些人开口必赞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多么可疑。

经典来自时间,要到时间的深处打捞。比如说读几百年前,几千年前,那个时候留下来的经典。时间是有积累有利息的。平时光知道钱有利息,可是时间的利息更大,时间是个很神秘的东西。我们读陈子昂、李商隐、白居易、岑参,读屈原李白杜甫张九龄王之涣,看西方的那些英雄史诗,如《贝奥武夫》,而后会惊奇:一个遥远时代中生活的人,怎么可以写出这种色彩和基调的诗章?它是如此地深邃迷人,如此地具有时光的洞穿力,其光芒一直投射到今天,投到我们的身上,还是强烈炫目。

我们经常讲李白和杜甫,因为他们支撑着中国文学与东方文明的天空,是其中的两根支柱。既然如此,就可以拿出时间好好读一下他们的原典。中国研究他们的书汗牛充栋,有余力再读这些文字,看看他人是怎么看待李白和杜甫的?有些篇目可能是无聊的,因为从古至今都有个去伪存真的问题。在匆忙的数字时代里,我们花上一些时间研究这样两个人物,完全值得。

阅读文章9:阅读:寂静的丰美

文/沈慧敏

喜欢阅读的人,大多是安静的,或者说,有一种安静的能力。尤其是读书入境之人,一如老僧入定,乍看犹如呆傻小儿,一脸“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难免被人哄笑为“书呆子”。哄笑之人或许不知,在那静静的书桌前,“呆子”表面所失之魂魄,正欣欣然神游于书境之中乐不思返,他所经历的锥心刺骨之痛与酣畅淋漓之喜,便是由手中这本寂静无言的书创造的丰美之境所产生,让人难以割舍,这便是阅读所独有的魅力吧!

在一个做任何事都要问“有何用”的时代,阅读难免也会被追问一番。古人早就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代的寒门学子可以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一展生平抱负,而今成就人生的道路并不只有读书考试一条,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由此看来尤需追寻。我认为,书中所指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倒并不一定都代表着金钱加美人的功成名就,它很可能说的是由阅读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美感。所谓的“改变人生”,不仅仅是指升官发财抱得美人归,还包括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启迪和改变。就像很多人说过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只能建立在已读过万卷书的基础之上,否则脑袋空空地行过万里路,是无法体会在读过万卷书后,以那个装满许多优秀先人的经验再加上自我思考后的大脑所体验到的“行万里路”的感受,这是一种对照,也是一种验证,更是一种独有的自我发现的过程,唯有如此,“行万里路”才具有意义。

由此可见,阅读的真正用处,在于修身和养心,能够养生、养颜、丰富心灵甚至惠及子女。阅读质量越高,阅读量越大,心胸就越广阔,做一个心意通达的人,少有是不长寿的,故曰:阅读可以养生;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句屡试不爽的真理,心灵的舒展带来了气质的脱俗和容颜的清丽,故曰:阅读可以养颜;读好的书,是能够让人的内心生出固土的根系来,有了根基,才有营养的输入,精神的枝丫才能壮大成材,才不会被这世间的“东南西北风”吹得到处疯跑,才能够成为一个心静、有节制、不追求极致物欲享受的人。故曰:阅读可丰富心灵;现在的图书每日成百上千地发行,只有优秀的读者才能够慧眼识珠。现在的孩子课外阅读时间有限,只有真正懂阅读的家长才能引导孩子,选择对孩子有益的读物,为他们日后的阅读习惯和品味打好基础。故曰:阅读可以惠及子女。

阅读的好处这么多,真正的核心还取决于怎样才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读者。正所谓:书海无垠,人生有限。只有懂得阅读经典的人,才算是一个好的阅读者。所谓经典,不妨引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说法——如果你没有追问过自己一些人生意义,生与死,爱与孤独等命题,没有这种代入感,可能就读不了也读不进这些经典着作。要关注自己的灵魂生活,才有可能与大师产生共鸣。当你被一本书开启了未知之门,你的灵魂如同被初春的温暖与潮湿唤醒了,发芽了,生长了,你突然发现了自己本就存在的,但以前却从未发现的东西,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你读到了一本有意义的经典读物。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精神食物决定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生长的高度和强度。当我默默捧着散发着墨香的书籍,发现屋子里坐满了老师、挚友和知己,那是一种令人多么欣喜的时刻!是的,阅读就是这样一种神秘的体验,把外在的空净清明与内里的丰美繁盛合为一体,它培育我们生长出无数最细密最敏感的触角,于无声无色处去细细感受这个有声有色的美丽书世界。

阅读文章10:阅读时间

文/上官潇墨

一枚枯黄落叶舞至窗前,把当做书签夹在了红楼里,以往的岁月已经被风干,也见证了青春年华的短暂,梦阮用心去写满纸荒唐言,却不知百年后,有人慨叹他的一把辛酸泪,阅读时间换来了白发垂鬓,只为一本着作,感悟了一生,只为一位知己,流水了一生。

一别多年后,再次拿起那本红楼,又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翻开其中,当年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时光苍老了年华,却让人多了一些执着,少了几许无奈,添了一笔沉默,少了一抹华丽,多了一些对时间对生命的渴望,我想如果能用一生区阅读时间,这样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阅读文章11:愿用一生去阅读

文/汪春蓉

童年的夏天,整日流连在小伙伴家的图书堆里。连环画里的一个个故事如一颗颗剥开的花生奶糖,浓香诱人,而我似个贪婪的小孩,恨不得一口气全吞下,直至落日的余晖像橘色的归鸟落在窗台上,才恋恋不舍起身。走出屋外,篱笆上遍开的金银花扑入眼帘。童年早已远去,而落日余晖、袅袅清香与甜甜的故事共同编织成生命之初最美的记忆,在岁月深处若隐若现。

在深感前程渺茫的中学时代,是书籍赋予我蓬勃力量。上初二时,在机缘巧合中,偶然读到一本外国文学名着——《牛虻》,自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书中字里行间沸腾的爱国热情让我惊喜领略文字的魅力,我震撼于一个人可以为了心中的信仰不惜牺牲生命。牛虻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激发我去无畏追寻心中梦想。每每回首青葱岁月,阅读时的如醉如痴、澎湃激情便又重临心头。

师范三年,心无旁骛地浸淫在书中,书又成了哺育我长大的食粮。生吞活剥咽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是一杯醇酒,需要慢慢回味。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洋葱,有一股辛辣的味道。三毛和席慕蓉是少女时代的甜蜜和忧伤,恍若闪烁在天边的星星。而泰戈尔和冰心犹如一缕缕清新的晨风,日日拂过我诚挚的心尖。

毕业分配,命运的波澜把我推送到青山连绵的偏远乡村。在孤单中,青春如月迷津渡,书便成了我精神的慰藉。一遍遍读《飘》、《简·爱》、《红楼梦》、《傲慢与偏见》、《围城》以及张爱玲的《传奇》,勇敢乐观的美丽思嘉、清高矜持的简小姐、才华出众孤标傲世的黛玉如我的挚友,向我倾诉灵魂的密语,陪伴我度过彷徨青春时光。

初为人母,在亲子共读中,儿童文学如一只轻快的小舟,载我涉过光阴之流重回童年渡口。跟着爱丽丝走进兔子洞,与鲁滨逊一起沦落荒岛,陪海蒂帮助克莱拉站起来,为小公主撒拉陷入窘境依然保持高贵惊叹;潜入比矢车菊花瓣更娇艳的海水中,慨叹小人鱼为了获得爱和永生的灵魂化为泡沫升入高空;在快活的豆蔻镇,欣赏大象在街上闲逛……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大多浸润着沉重忧伤,给我的性格晕染上浓厚的忧悒色彩。而儿童文学带我游弋在多姿多彩的阅读之河,尽情享受生命的轻盈活泼。

教书益久,热爱益深。为寻求专业发展之道,阅读不再仅仅拘囿于文学,视野渐拓展到教育学。有幸读到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特级教师的心灵低语仿佛在呼唤着我,去踏上没有终点的精神之旅。循着闫老师的阅读足迹,我如饥似渴地开始了教育阅读,并将阅读所得付诸实践。愿意像小林宗作先生一样去倾听小豆豆们稚嫩的生命之音;学习苏霍敏林斯基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我在读中彻悟,爱心和智慧结合,才能创造教学艺术。

喜欢黒塞柔和若风、明净如泉的文字;敬仰罗曼·罗兰用美构筑出神圣的精神殿堂;强调人内在拥有的叔本华让我对思想者倍加推崇,而最近阅读《语文:回望与沉思》,让我慨喟叶老“语文工具论”的时代局限和“立诚论”的凋零,促我思考潘新和教授倡导的立足于表现与存在的“言语生命论”真是E时代的语文梦想吗?我渴望深入语文教育学领域,在语文之流溯洄求索,洞悉语文教育的奥义。我仿佛看到光辉灿烂的文学、哲学、教育学如一座巍峨高山横亘在远方,登上高峰的小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上天赋予每个人两条命,一条是物质生命,一条是精神生命。物质生命是外在的,显性的;而精神生命是潜在的,隐性的,如平静海面下的冰山,常常被人忽略。唯有在书籍的浇灌中,精神生命才能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渐渐茁壮。

岁月流逝无声,那个贪婪的小孩不觉已至壮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中年的心境如澄碧夜空,宁静广阔,无遮无蔽,正是读书好时节。读过的书像群鸟扑喇喇飞过,心空留下了翅膀的划痕;未读将读的经典如夜夜升起的月亮,微笑着凝视我,召唤我去以生命的有限体悟大道的无垠,以自身的渺小探寻真理的伟大。

在阅读中,蓦然发觉,最快乐的时光,是从容地细品喜欢的文字,每有会意,心底便绽开明媚的花。对未来最美好的怀想,是皓首白发,依然坐在一架碧绿的葡萄叶下,捧着一本书慢慢看,任清风轻拂书页,偶尔,日影如一只浅金色的蝴蝶停留书中,又引发我无限的遐想。

在阅读中,觉察生命如纤细的常青藤坚韧地不停向上攀援,心灵微尘在阅读新雨中常常被洗刷一新。因为阅读,目光依然清澈如水;因为阅读,梦想如童年夏天不落的太阳,依然闪烁光芒。向书籍致以深深的谢意,愿用一生去阅读,在读中作无止境的心灵漫步,借用朱光潜先生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阅读文章12:彼岸天堂,愿你幸福!

文/田丹

阅读提示:“再有一个月我就要结婚了,很想告诉你,让你替我高兴,很想你告诉我,你那里天色好吗?只是彼岸天堂,我却无法泅渡。”近日,朋友小倩(化名)更新了自己的签名。看到签名的那一刻,作为朋友的我只觉得心酸,后是欣慰,这个可爱活泼的女孩终于在前男友因病去世五年之后,再一次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一场邂逅,爱情悄悄萌芽

我永远清楚地记得2006年9月5日,那一天得了重感冒的我,独自拖着行李,踏上了去山东求学的火车。也第一次遇见了乐斌,这个此后在我回忆里占了绝大部分的男孩子。

我坐的是硬卧,刚上火车我便被坐在我对面的乐斌吸引了。他穿了一身黑,即使在火车上也没有取下脸上的墨镜。这让我很好奇,我就那么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直到他不高兴地咳了几声,我才反应过来,赶紧转开了脸。

虽然我试着和他说话,但他一直爱理不理的。晚上的时候我发起了高烧,梦里模糊记得有人给我端来了热水拿来了药。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旁边的乘客笑着说我:“你男朋友真好,你感冒了,到处给你找药。”

“我不是她的男朋友。”看着对面慌忙解释的乐斌,我有些好笑,也觉得有些失落。虽然乐斌一再拒绝,我还是要到了他的QQ号码。

痴心不改,他成了我的男朋友

让我郁闷的是,虽然有了他的QQ号,他却很少在线,即使在也很少和我说话。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去山东出差的,平常都在深圳上班。

或许是我的脸皮够厚吧,即使他不回我,我也会每天在网上给他留信息,说生活中那些趣事。终于有一天他说:“你真的很烦,没见过你这么缠人的。”那一刻我哭了,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此后很久即使看到他在线我也不会说话。

过了几天,乐斌发来信息,问我是不是生气了。他说,我不烦他了他反而觉得少了什么,说他错了。那一瞬间我有些无语,我说你不是讨厌我吗?讨厌我就别理我了。后来在他再三道歉下我原谅了他。

我越来越了解乐斌,也越来越为他的遭遇感到心疼。他12岁时,为了生存就和叔叔南下深圳打工,看过了太多的人情冷暖。虽然如今事业小有成就,但他对谁都是冷冰冰的。

在我的穷追不舍下,他终于答应做我的男朋友,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大学期间他不见我。虽然觉得不理解,我还是答应了。

一场赛车,我走进他的生活

乐斌好像每天都很忙,有时候晚上12点还在外面陪客户,但再忙他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陪我聊天。有好几次,我想去深圳看他,都被他拒绝了。我无奈又委屈,却不敢私自去看他。

2009年,他参加了一场赛车。本来,他是想赢30万元的奖金给家里。结果车子出了问题,他腿受了很严重的伤。医生说,他要在轮椅上过半年,才能重新走路。刚知道消息的时候,我哭得昏天暗地。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大的事他不告诉我,于是,我立即赶到深圳,只是为了想要见他一面。

他养伤期间,我便以实习为由留在了深圳,每天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很快他就好了起来。伤好后,他带着我去了不少地方,深圳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我们欢快的身影。

因病去世,我从此消沉

有时候我觉得人真的很渺小,因为我们不得不臣服于现实。就像乐斌的病,其实很早他就知道自己心脏不好,但太多的烦恼让他极度依赖烟酒。我是很久之后才知道,原来在我们相遇的时候,他就已经没法治了。否则,他也不会想通过赛车的方式赚钱给家里。

我觉得特别悲哀,2010年5月,毫无征兆,甚至连他去世的消息都是他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的。我无法原谅,我是最后知道的那个人。那个说要娶我的人,那个说好一起回家过年的人,为什么就这么离开了?

我在好友的陪伴下,从山东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乐斌的老家合川时,只见到了一座孤坟和他留下的日记本。日记本里,记载的全都是我们在一起的回忆。他说:“我知道我要走了,我真的好舍不得你。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了。孩子气的你没有了我,请一定好好照顾自己。那样就算我在天堂也会高兴的。”我蹲在乐斌的坟前嚎啕大哭,最后被他的母亲强行拉回了家里。

彼岸天堂,愿你幸福

那段时间,我常常整夜无眠,想起在天堂的乐斌,我觉得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只是心痛却提醒我这一切都不是梦。

我把夹在日记本里的四叶草撕得粉碎,觉得一切都是假的。为什么都说寻到四叶草的人便会幸福,可乐斌还是离我而去了。

我渐渐地学会独立,学会不孩子气。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父母身边工作,但却再也不找男朋友。我一直觉得,乐斌的离开太过残忍,我曾虔诚守望的幸福终究只是一场梦。我固执地活在回忆里,以为这样总有一天会有奇迹。但很多时候梦回午夜,乐斌不会再出现在我的面前……

彼岸天堂,我曾试图泅渡。如今,五年过去了,我终于接受了爱情,即将迈进婚姻的殿堂。我知道我应该和过去做个告别,把乐斌深深地埋在心底。

记者手记

也许时间是疗治创伤的一剂良药。时间是可以淡忘一些事的,但无法抹杀的是刻骨铭心的爱与痛,想记住的却渐渐忘记,不想忘记的却刻骨铭心。所以,有些事,我们不需要逼迫自己去忘记,否则会适得其反。不如一切顺其自然,自然会收获新的人生。

阅读文章13:阅读让我自信

文/孟宇涵

我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书虫”,平时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有时甚至一看就是一整个下午。如今,我已经看了整整两柜子的书了。我经常能用书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到家,发现奶奶正在对着桃子发牢骚。我急忙跑上前去,拉着奶奶的手问:“奶奶,怎么了呀,怎么了呀?”“哎,这桃皮很让人气愤!你看看,我都洗了好几遍了,可这皮上的细毛却始终除不掉。”“奶奶,要不然让我试试吧?”我用恳求的目光望着奶奶说。而奶奶却用瞧不起的眼神看着我说:“连我都没能把桃子上的细毛除干净,就凭你?”“对,就凭我,如果您不让我试一试,您又怎么知道我不行呢?”我一本正经地说。“那,那……那好吧!”奶奶勉为其难地答应了我。我赶忙跑进厨房,从里面拿出了一包食盐,将它倒入冷开水中,再把桃子放进盐水中,接着用手在桃子上轻轻一枺,只见桃子上的细毛一下子就没了踪影。奶奶见了,把我搂在怀里,在我的脸颊上重重地亲了一口,还问:“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我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从百科书上学到的知识哦。”

瞧!阅读让我懂得了知识,阅读让我获得了快乐,阅读让我获得了自信!

阅读文章14:昆虫世界大探险

文/朱文涛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法国作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这本书主要记述了法布尔研究昆虫的奇妙旅程,书里记载了松毛虫、蜿豆象、小阔条纹蝶、大孔雀蝶、天牛等众多稀有昆虫。其中,我对“昆虫的装死”这一篇章最感兴趣,里面讲述了许多昆虫都有装死的本领。例如凶狠的剖腹杀手——大头黑步甲,只要用手捏住它一会儿,再把它在指间翻动几次,它便一动不动,如死一般。它的爪子蜷缩在肚腹上,两条触须软塌塌地交叉在一起,两个钳子都张开着,这样能防止其它天敌的攻击。这个发现,真是有趣极了。

在《昆虫记》这本书中,我们还能学到很多道理。在圣甲虫与独角甲虫的战斗中,我学会了昆虫面对敌人勇敢、不畏惧、不退缩的优秀品质;在松毛虫母亲遇到外来突击时保护孩子的举动中,我看到了昆虫们之间的母爱和友情;当蚂蚁遇火灾时团结一致,秩序井然地逃出火海时,我又看到团结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原来在人类眼里如此渺小的昆虫,也有如此令人佩服的精神。原来微不足道的昆虫也那么神奇、有趣。以后,我也要像法布尔一样,多观察、多发现。

同学们,昆虫是有趣的,让我们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吧!

阅读文章15:今天我阅读了吗?

文/贾博

当你去欣赏一篇美妙的散文,它可以随时带你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或是感受异域风情、或是欣赏春花秋月,无论远古还是未来,都仿佛是身临其境。若能读到励志之作,从中吸取足够的坚强与毅力,也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位生活中的强者,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若是有幸读到几首好诗,品几阕宋词,更能让人心旷神怡了,此是读书之乐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天长日久,自然会产生写的欲望。而且因为读的书多,写起来也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当你爱上阅读,培养了好的阅读习惯,你就同时学会爱的方式,你会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

闲暇之余,读几本好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可以开阔视野学到丰富的知识。所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多看书可以提升人品,使人身心宁静。

现正值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所以,无论是从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读书都是极其重要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使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书不但可以让人类更有远见,还使我们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会透过伟人们的一生,或是从轻举妄动、愚不可及的人们的样子中,得到深刻的启迪。书籍给我们的另一个好处是,它给我们可以连接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智慧。历史是一种纪录,把过去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传承给后代子孙,让他们可以了解现实,进而可以预测未来,这是一项必须且又很重要的价值。

阅读是一种美的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可以让人慢慢地充实与丰盈,只一瞬,便可以使人安静如莲。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讲究刨根究底。比如自己关注、喜爱的作家,他们在知识结构、内在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或与我们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可就此拓展、延伸开来,阅读他们的主要乃至全部作品,这种刨根究底,就像农民收获花生与红薯,循着地底的根须,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大串,会有一种溢于言表的丰收与喜悦。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需要长期培养。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将使我们受益终身。

阅读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有定评的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生命的一种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飞跃与提升。说到底,阅读就是人生的一种修炼,与成长、成功相伴。

读书贵在坚持,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松一天紧一天读一天歇一天。如果每天都安排一段读书的时间,哪怕只有20分钟,或者10分钟也好,日积月累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尤其是,睡前半小时应该成为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静静的灯光下,静静地阅读,素读养心。

当然了,读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此才能保证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地读书。所谓书香门第多才子,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家庭读书的氛围好。如果家里人本身都有阅读习惯,自然能给我们良好的影响,引领我们学习知识,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世界经典名着《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我们经常阅读,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便是一个有福之人。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可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人生也因此更加精彩。用培根的一句话来高度概括阅读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阅读是多么的重要,阅读能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更能发挥其深刻的作用,请你不要远离知识更丰富、天地更广阔的知识的世界。

阅读能让岁月珍藏的记忆拨动人的心弦,激发人的斗志。在无垠的遐想中沉静,那生活的厚重与斑驳总在不经意间赐给我们生活的智慧。我想,在生活中,怎么能够容忍没有阅读的时光?柔和的灯光下,静静地阅读,是一种心灵的美的旅程。所以,我们每天都应该问问自己,今天我阅读了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