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满节气那天,我脑子里灵光一闪,有感而发地写了几行字发在了朋友圈,后来又心念一动,何不尝试一下每个节气都写几行呢,凑成一组二十四节气短诗?没成想这个始于一念之间的尝试,我竟然坚持了下来,到今年的立夏这组短诗全部写完。其实作为一名诗歌的门外汉,这些文字不敢称之为"诗",不过是用一些短句记录关于时光的絮语。
当承载着花开花谢、草木荣枯的岁时节序在自己笔端一一流过,更觉时光的飞逝,这些涂鸦即便粗糙也有了一些意义。
时光是什么?时光其实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所谓时光无涯。时光流逝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一种体验,与其说是时光的流逝不如说是生命的流逝,所以年纪越大就越觉得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年一晃眼就过去了。我在二十岁之前觉得时光就像腿脚不便的老人走得慢悠悠的,尤其是童年的时候,一天到晚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着长大……"
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每到过年的前几天都会感到好心焦,这日子一天一天过得无比漫长。好不容易熬到除夕夜,小小年纪的人儿竟然会兴奋得睡不着觉,大年初一这天必然天不亮就起来了。有一年大年初一,一群小伙伴拜完年拎着各自的拜年成果——丰盛的零食,聚集在晒谷场游戏玩耍,正当大伙儿尽情撒欢的时候,大我两岁的堂哥冷不丁地说:"每过一个年,我们就离死又近一步。"
堂哥是我们这群孩子中的孩子王和故事大王,小时候爱读课外书,常常把读过的故事绘声绘色讲给我们听。现在想来,在那样小的年龄说出这样颇有悟性的话其实相当惊人,可惜他是对牛弹琴,我们这群无忧无虑又无知无识的小跟班听了不过是和听到的每一个故事一样嘻嘻一乐,随即丢弃在欢声笑语中。单纯快乐的时光里根本就不想更不懂思考这种终极的人生问题。
死亡是什么?前两天刚好看到一个讨论死亡的视频,说死亡像落叶,这是一种包装过的诗意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死亡即凋落。我认为直接的说法,死亡是肉体生命的终止,是与现世永久地告别。但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死亡只是一个抽象的词汇,模糊又遥远。即便是成年人,没有经历过或面对过刻骨铭心的死别,也不会有很清晰深刻的认知。
我在二十七岁那年直面了父亲的意外离世,第一次体会到死亡带来的巨大的几近绝望的痛苦。从而顿悟死亡之所以令人恐惧不是因为死亡本身,而是死亡效应——永远地失去——无法承受的失去之痛。所以死亡另外教给我的就是珍惜,除了珍惜生命,还有亲人之间这辈子的缘分。
曾经以为一辈子很长,倏忽间竟已蹉跎大半生,余生还有几个十年,实在不得而知。某日借着一个契机,装着不经意地把存单密码透露给女儿,女儿立马警惕地问道:"什么意思啊?"我故作云淡风轻地说:"以防万一。"小姑娘赶紧连"呸"了三声,跟着又跺了一下脚说:"把这不吉利的话踩碎了。"她的反应让我有点好笑,更有点心疼,那一刻她一定被有天会失去母亲的恐惧支配了。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避而不谈,这是我们很多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可是无论怎么避讳,死亡却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避无可避。这些年我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死亡,关注死亡话题的讨论,不是我层次高了,看淡了生死,而是为了通过正确地认识死亡,提醒自己更好地活在当下。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然圣人却以其道而获永生,这恐怕是他老人家未曾想到的。我们普通的芸芸众生犹如过眼的云烟,最终随风消散,不着痕迹。唯有过好当下,才能不枉此生。
如何过好当下取决于各自的生活态度。我遵循的是随心,凡事不强求、不拧巴、不委曲求全,删繁就简,做喜欢做的事,看想看的风景,读有趣的书,写有感而发的文字。当我真正做到活在当下,曾经求而不得的内心的平和竟然不期而至,那些时常困扰我的郁结、焦虑甚至父亲故去带给我的那种强烈的虚无感全都不治而愈。
再说我最爱的女儿,在她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我怎么忍心让她遭受我曾经遭受过的那种撕心裂肺的丧亲之痛。在她尚未领悟死亡的年岁,或许向她传递一种正向的生命观和生活观要比我教给她再多的自以为是的人生道理更有价值。活在当下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而是向死而生的热忱与孤勇;活在当下不是及时行乐的放纵,而是在每个当下活出自己的丰盈;活在当下——"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当我们巧妙又无憾地度过这一生,我们就能从容安详地进入最后的归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