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笔记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笔记文章1:我写读书笔记
文/李继平
提起读书笔记,我们黄黄路上的大伙儿都不陌生,开展读书活动,撰写读书笔记,已经是单位的老传统了。围绕读书笔记开展的活动更是多的不计其数。有青年读书小组,有读书笔记评选,也有读书心得演讲会,还有以读书笔记为题材的文艺节目呢……
作为共产党员,高速管理处对我们要求严格,为及时完成好读书笔记任务,我为自己制定一套读书学习计划:在单位我每天用1小时、在家里休息时每天用1到2个小时进行读书学习,撰写读书笔记。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掌握了一些小窍门,并在读和写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乐趣。
对于读书笔记,我觉得有两种学习方法:即一是边读边写型,一是先读后写型。
那什么是边读边写呢?就是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及时写下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或是摘抄下引起我们心灵共鸣的段落文字,并进行合理的衔接。这样写下的读书笔记是随着读本的内容变化而变化的,很有顺序和条理性。
那么先读后写型又怎么理解呢?这种方法可能是一种被大家所普遍使用的方法。就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先阅览一遍,再重点摘抄,并写出体会。它有几点好处:一、先读后写可以节省时间。只需在通读完读本后从总体思想入手,进行思想总结,可谓一招见的。二、先读后写能够加深印象。如果我们在通读读本的时候叫做理解作者的文字表象,那么最后的读书笔记就可以叫做是对作者的写作思想的剖析了,在无形中我们通过写读后感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
读书足以博情,读书足以睿智。只要我们在写读笔记的过程中,去汲取作者的情感,去感受文人墨客智慧的火花,那样才真正可以从读书中找到乐趣,从写读书笔记中学到更多我们所没有的东西!
很多人能对读书笔记孜孜以求,是享受到了读书笔记的乐趣。
笔记文章2:冬雪的笔记
文/沁香一瓣
每到入冬时节,总会想到雪,想到雪花从天而降漫山遍野飞舞的情景,想到雪花凝固妆点乡野银妆素裹的风景,总会觉得像是看到了水晶宫一样的快乐,大自然就是一位神秘的画家和雕塑家。
冬天的天气忽然变得阴冷,东北风一阵阵的刮得紧。灰蒙蒙的天空变得似铅一样从天空压下来,这是下雪的预兆。风一刮,天真的是下雪了,乡村的雪花,总是跳跳蹦蹦的,以纷飞的姿态舞蹈,创建一份寒日的浪漫。
雪花纷纷扬扬,一会儿东飘飘,一会儿西窜窜,它们成群结队的飞翔着,震撼迷蒙了一片天空,似乎大地在摇动漫天的鹅毛,无规律地缓缓地飞翔,飞舞的雪花,像飘洒着爱的精灵,一会儿飞上房顶,一会儿飞进树林;像洁白色的蝴蝶,一会儿高飞,一会儿低飞,飘落在我的眼前,融化在了我的心灵;像天女散花,一瓣瓣的洁白,一层层地绽放,无比的晶莹;像春天的梨花飞絮,一朵朵盛开在眼前,盛开在我的心海。它们飞累了,就缓缓降落在乡野的土地上。
风小的时候,雪是那样的轻盈,似乎在悠悠地游览,又似在静谧遐思,看它翩翩跹跹、轻轻悠悠、纷纷扬扬;看它随大风在狂飞,在翻江倒海般地奔涌,多像大海里的雪浪花,溅射起一道花开般的风景;多像湖畔的芦花漫天,摇曳着漫天无暇的风情,让我的情思似玉如银;雪用洁白的巧手装点乡村的大千世界,白嫩嫩的雪轻盈躲在风刮的树梢上,赶也赶不走。仔细听,像是天籁般的和韵,从寒弦上浮起来又落下去,传向那遥远的天际。雪花飘飘,仿佛纯真的柔情在我的心灵的天空里自由飘动。那纯真洁净的柔情仿佛又是纤柔的蝶,在我的眼前摇曳着万道风情,又像天真的孩子走进了童话的城堡……
雪花躺下或摔落的地方,近处和远处就有银海一样的世界夺目和美丽,有它到过的地方,就有银龙一样的山峦,就有白珊瑚一样的树林,就有田野上被覆盖的白色棉被。唱一首北国风情曲,在白色的雪地上踩几行脚印,就像是雕刻家小心翼翼留下的传世画作,颇有诗意。我知道,因为有雪才能塑造一个银色的世界。
阳光透过树林,喜鹊还在枝头上咯咯地叫着,麻雀倦怠在屋檐下看着晶莹而透亮排在窝前的冰挂。原本的大地被雪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经冷硬的风一吹,就结成冰苔,更加坚硬。记得在小时候逢下雪天,村里的孩子们偏偏不怕寒冷,敢于站立在顶风的雪中,或者奔跑,或者喜欢让大雪包裹在身上,或者喜欢在场院子里开展堆个雪人比赛,或者干脆会张开嘴巴,高喊一声:“我们来啦”!便和迎面而来的纷飞的雪面对面地亲吻,那雪花会飞到嘴唇、头发、胸前……雪飞进口中是何等的冰洁,亲吻雪是小时候留下的一幅诗情画意,还有那一份玩雪的潇洒和浪漫。
冷得浑身哆嗦了,就会走进家门端坐窗口,凭窗眺望阳光下被远风送来的雪花,看白色的雪花在飞翔表演,它们像一群醉酒的老人跌跌撞撞,不时在玻璃窗口划出一道道洁白的狐线。在屋中观雪,也是一幅特别的画卷。
入夜,当风的声音从门窗里渗进来,就像夜色中来了一道细小的轻悠悠的敲门声。屋里的母亲就会这样说:冬天过去了就是春天要来了,这个季节很快就要更换。于是,家家屋子里点燃起烧旺的炉火,一家人一起围着,烤着花生,烤着红薯,一起静悄悄地谛听着门外雪片的秘藏语言。
总是记得在小时候的雪夜里,当雪花还在飘逸堆积的时候,母亲总是会对着油灯,拿起一枚针线,再一次检查和缝补我们兄弟姐妹要穿的棉衣,因为我们要穿着棉衣去上学,在那一针一线的缝制中,留下了母亲多少关爱的情怀,而天真烂漫的我们竟然不知道母亲在用针针情意驱赶着一个寒冷的夜,当我们均匀的鼾声在屋床此起彼伏时,当屋外的雪像羽毛一样飞进我们的梦境时,母亲的手却是常常已经被冻僵。是的,寒冷静寂的夜晚,母亲的爱融在微弱的灯光下,灯光映在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针针线线缝走了漫长的雪的冬夜……
第二天,当我们把门打开,看到雪花凝在树枝上,天然得就像绽放的一朵朵银花,盛开得多姿多彩,当太阳升空,树枝上的冰花就开始滴水,这时候的春意便会悄悄地结蒂于生命的枝头,那些杨柳树枝上的点点鵝黄就像春姑娘回归的足印。望着它可以淡忘心中所有的烦恼,因为春天已经驻扎在我们心中。
哦,雪给了我无尽的遐想。冬天铺雪的路上,常常有小狗在奔跑,有麻雀在吱吱喳喳叫,像是高兴,又像是烦恼。雪地上,有从城里人到乡村看景的,有知音牵着手在雪地散步,她们三三两两的,如嬉耍的蝶。
在冬天的白雪面前,我们常常会自然地走进唐诗的意境里去。依在窗口读一首经典的诗: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元稹“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等传世之作,无不是因为雪而添彩增辉。读诗观雪,耳边似乎还会听到那种絮语一般的轻音。触摸那些和花消融的印迹,呼吸雪花在阳光下散发的气息,心灵深处久积的尘垢会自然得到清凉和洗涤。
但是雪花也不是每个时节都受人欢迎的,比如下春雪人们是不受欢迎的。记得十年前入春那天,我们的车从杭州返沪,沿途遇到了一场漫天飞舞的大雪,这是江南少见的雪,那雪花像涌一样直扑车窗,雨刮器不停地扫开堆在玻璃窗上的雪,但后来似乎有点不给力,因为寒冷把雪凝固在玻璃窗上,越积越多,终于雨刮器力不从心地停下来了,我们的车只得停在公路边。再看看公路上,早已铺满大雪,路上开车的和我们是一样的命运,一辆辆车也开始排队停车路边,拉开了双跳灯。这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二个多小时,沿途的车辆像条长龙停下。“春雪烂麦根。”农民是最不欢迎它们闯进春天横行飞舞的,孩子们也不会去迎接它们。春雪,被人们称之为是可恶的雪,是人们最不喜欢的雪。
踏着雪走在路上,轻轻地接下一片雪花捧在手中,任雪的晶莹融进我的血管把我的生命融化,捧起晶莹的雪,自然还会想到人生。我想,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生命运动都可以成为人生的。人生其实是一种不屈的纯洁的生命意象在运动,就像这些冬天的雪具备高洁的气质,纯而不污,美而不艳。当生命处于寒冷的绝望中,才会凝结和绽放出智慧和勇气的光芒,才会从它的身下迎来如茵的绿草和开出芳香的红花,升华出巨大的生命力。
是的,人的生命不也就像这冬雪一样,在经受了自然之气的消沉之后,会以另一种形态,融入冬后的一江春水,化作岸上所有的春花,演绎一道无限憧憬和灿烂的辉煌的风景……
笔记文章3:故乡笔记
一、躲雨
晴带雨伞,暖带衣裳。
晴天不忘带雨伞,为的是急时避雨。雨伞确实能避雨,但也有雨伞下避之不及的雨。
此刻,我漫步在回乡的路上,经历着,也许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的时刻。
天一点点暗下来,秋雨一改往日的缠绵,愤怒地撕开灰色的天幕,在秋风中狂吼。
人躲不开,雨伞挡不住,雨丝和裤腿乱作一团。湿漉漉的心情,湿漉漉的雨珠,湿漉漉的秋天。
秋雨中,我想到上天的无奈,以及冷漠人生中的无所适从。也许,秋雨就如人的一次激动,来得急促,也走得匆忙。
雨停了,天空也随之明亮起来。
二、宁静
我在故乡,守望山野一秋的宁静。秋风无语。雨滴的声响掠过沉睡的村庄,飘飘落叶,掩盖着脚下的泥泞。
沙沙树叶,努力压低自己的嗓门。朦朦烟雨中,狗尾巴草守住自己纯真的战栗。
秋雨无声。无边的落寞跌入故乡的杯盏,兄弟的促膝谈心,俨然橘树上橘子与橘枝的耳语。
秋风四起,淡淡的花香抚慰着游子内心的彷徨与孤独。
寂寥的天空,云在无声地翻滚。我痴痴地仰望,不知它是随风而去,还是凄然落下。
三、炊烟
我随一串不改的乡音,从喧闹的城市来到寂寥的乡村。讶然于满村的鸡鸣狗吠,还有静静的一缕炊烟。
暮色深处,袅袅炊烟悄然升起,拉长了驼背老人的咳嗽声。
向着炊烟的方向走去,一定有一条蜿蜒的山径,山径上落满了枯枝败叶。山径的尽头,一定有一户人家,这一户人家,一定有着远方辽阔的牵挂。
煤油灯照亮的童年,比岁月还要凝重。炊烟熏黑的农谚,比夜色还要深沉。
城市的繁华,不能没有村庄,村庄的活力,不能没有炊烟。
我在故乡的炊烟里,点燃童年的篝火,在篝火中植入城市的元素,回乡的笔墨中,就弥漫了诗歌的味道。
四、夜色
炊烟熄灭了上天赐予的最后一盏灯火。
秋风,走村串户,传播着黑色的流言。
村庄是黑的,树叶是黑的,夜鸟的鸣叫是黑的,梦的颜色是黑的。
天空是黑的,泥土是黑的,河流是黑的,柳笛刺穿的寂寞是黑的。
秋雨泼下浓重的夜色,天空滴落最纯粹的寂静,落叶走走停停,穿越两代人童年的梦。
收割机把霍霍的磨镰声装进梦里,我在梦里把稻子烘干。于是,深沉的夜色里,回荡着乡村甜美的鼾声。
笔记文章4:城市笔记
文/闫耀明
阳光
阳光穿过玫瑰园,如一个晴朗通透的人无声地走过。
我听不到他的呼吸,却感到有什么东西在撞击我的额头,如同一种醒目的敲打,让我也变得明亮。那些喧哗的忧伤便纷纷离开,如飞奔而去的小白狗。
我行走在玫瑰园的小广场,步履坚定,因为小广场后面的第三栋楼,就是我的家。
我看到家的每一个角落都阳光一般鲜亮。
龙背山
这里地势高,站在山上的凉亭里,可以俯瞰新城区。
此刻,我就站在这里,站在叫作凉亭的风景里,打量着眼前众多的街道和高高低低的楼房。我觉得这场景很好看,那些略显单调的景致,在阳光下正闪着亲切的光芒,让我的眺望变得意味深长。
龙背山公园,是市民喜欢的一个公园,依山而建。多年前,修建这个公园的时候,我曾到这里参加义务劳动,也就是说,我在这里流过汗水。这让我对龙背山公园的喜欢又增加了一层。
事情就是这样,既简单又复杂。
更有趣的是,我似乎看到在很远很远的某一栋楼房的某一个阳台上,有人正在远远地望着我。
多好!我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成为风景的我没有注意到,就在我站在凉亭上独自思索的时候,我身后的花朵正努力地盛开。
一棵树
路边是一个小小的花园。
其实,这个小花园算不上是一个花园。因为它太小,面积大概只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同时,在有限的空间里,零零星星地开着几朵浅紫色的小花,还有一些并不茂盛的草,安安静静地绿着。
但这个小花园却十分奢侈地拥有一棵树,就站在一角。
那些花花草草就显得更加无足轻重,因为树的存在。
巧合的是一个女子领着她大概只有五六岁的儿子在路边走过,他们母子也在看这个小花园。我听到小男孩高声告诉妈妈:“孙悟空的金箍棒!”
我看到小男孩的手指指向那棵树。
我冲小男孩笑,无声地笑。因为我喜欢小男孩的话,像喜欢一句诗那样。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棵这样的树,可以把自己支撑得更高一些。
日落
城市的日落普通,没有办法和湖边的日落、山峦的日落相比。
心里有了这样的主观判断,就觉着城市的日落黯然失色。
此时,我站在龙湾大街的一侧,站在一棵叶子宽大的树下,望远处那一团红。红的周围有坚硬的楼房的一角,还有高高耸立的脚手架。
这算不算是一景呢?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没有特别,就没有风景。
但我眼前的日落,我还是喜欢。没有风景的地方,依然可以打动人。我看到楼房的一角与脚手架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夹角,工业文明的线条在日落的那团红的映衬下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仿佛将时间一点点剪切下来。
时间被剪掉了一角,日落了,天暗了。
天暗了,我身边行驶的车子打开了车灯,向前流。
我看到了时间离去的背影。
黄昏在城市无边无际地降临。日落带走一些风景,日落又把新的风景推送到我的面前。
我无声地笑笑,一副很满意的样子。
笔记文章5:江夏笔记,温 暖
文/成功在望
宇宙,浩如烟海,茫然无际,满天繁星中,任寻一颗皆有可能大于地球之质量,任何一颗星星都是大自然之产物,宇宙大家庭的一部分,都有能量闪闪发光,给予我们美丽的幻想和诗情画意之享受,星星温暖了生命的心灵。
至于太阳和月亮给予我们伟大的,数不胜举的温暖,以及给予我们无数美丽的幻想和诗情画意之享受,在这里用文字无法述完,但它永远温暖在生命的心灵里,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就应该同情和保护弱者,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应该细腻照应所有女孩子并专一情感于一个爱人,不让女友受到伤害,不会浮泛于肮脏的心思害人,更不伸出肮脏之手,去污秽她纯洁身驱和灵魂,让她失去圣洁而困惑得不能自拔。因为,关爱儿童和老人,保护女孩,尊重妇女是我们之义务所在。
大地生机勃勃,处处温暖人心,怜惜一下流浪的儿童及小动物,给予一点温暖,或力所能及地收留引导一下,就会改变他们之命运,一杯热茶,一碗热饭,一句你好吗我送你回家,都是阳光般的温暖人心的家园。如果你是一位公共的从业服务人员,对客人对同事,都抱着要付出,一千次一万次的,温暖和行动的决心,那么,你就用你美丽的心灵,宽广的胸襟,去奉献了自己,温暖了别人,你就是用心灵去,温暖人心的,最有爱心的,最可亲可爱的人。
即使是一棵树,也会吸收阳光,固稳土壤,吐陈纳新地净化空气,从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一生都在美化周围的风景,使生命可以寄托希望,让小鸟安居生息而不感觉孤单,即便已经走完生命历程,也可盖起温暖的房屋,制作成精致的家具,剩下来的木屑还可以燃烧出开水来泡茶冲酒,树木也给予了我们美丽的幻想和诗情画意之享受,温暖了生命的心灵。
那怕是一只不起眼的家禽畜兽,比如,狗可以看家护院,逗主人开心,猫可以捕鼠成为宠物,调节主人之情绪,牛,马和驴等可以耕地垃车,猪,鹅,鸭,鸽和鸡等可以提供美食营养,增加经济收入,它们死后皮毛还可以制作成温暖的衣装和供人们欣赏,所以,那怕是一只不起眼的家禽畜兽,也可以给予我们美丽的生活和诗情画意之享受,温暖着生命的心灵。
朋友们,温暖,需要一千个理由吗?如果你感激大自然,如果你有爱,或你肯奉献,那么,在需要付出温暖的时候,当然不会迟疑,如同阳光照耀到大地,那么的真切和自然,而不需要任何回报。如果你不肯奉献,只须随意一个理由,就会把无情和冷漠,无人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带给人类和大自然。所以,温暖他人的人生,是特别有意义的人生。
温暖,是人人真正需要和人人真正要给予全社会的,是回忆起来心里暖洋洋,而又十分珍贵的,她是太阳的光芒,万物之需要。如同太阳的光芒,照耀在大地,温暖了世界,而不需要任何回报,这就是温暖的力量。
温暖就在你的笑容里,就在你的心灵深处,心里面那一片最美的阳光,只要肯把它奉献出来,你就把温暖带给了人间。
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一声美好的祝福,一腔热情的态度,一次少量的捐赠,都能送一份温暖给人间。
一缕深眸的目光,关切的注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心心相印,相亲相爱,这都是春天,阳光温暖的人间。打击很大,甚至致命打击,若仍然笑容满面地去对待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人,那么,你就己经把温暖送给了人间。
没有付出就没有温暖,温暖须发自内心且付出行动,你对别人付出了温暖,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温暖,你把温暖给了大地,大地也必将把温暖还给你,奉献了爱心,就是奉献了温暖。当代城市已拥现大量的农民工朋友,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把温暖和幸福分忧一点给他们,是不是也成为一种历史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是否在严寒的冷冬季节里,关注一下他们的温暖?他们的辛勤劳动是城市现代化成就的一部分,城市离不开他们,需要他们,他们也同样需要拥有,在春天里,一起分享大自然给予所有生命的,同样的温暖。
温暖是力量,在非典,雪灾,洪灾,汶川和玉树大地震,大灾难面前,大家一人奉献了一份爱心,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温暖的力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全世界人民,全中国人民及时给灾区人民送予了一份温暖,使得灾区人民得到更快的安居乐业,感到了人间大家庭的温暖。
太阳温暖了大地,大地养育了万物,万物滋润了生命,从而诞生了人类。我们每一天,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温暖与最无私的给予,那么,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拿什么来报答大自然的温暖与最无私的给予呢?我们的答案是:人人都要拿出一颗最温暖的心灵来抚恤大地,来温暖受伤的心灵,用一颗温暖的心灵和无畏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保护每一种有血有肉的动物,维护好了生态平衡,就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最好回报。
朋友们!展开心灵的翅膀,拥抱大自然的温暖,享受明媚的阳光,体会春天的快乐,再把这种温暖和幸福带给别人,带给全人类吧!如高飞的群雁,一起行云遨翔,一起历经风雨,又一起享受大自然给予所有生命的,同样的温暖。万物皆能给我们带来温暖,温暖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回报,人人献呈了一份温暖,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2010年12月5日于江夏醉江月度假村,次日修改于江夏南桥。
附:我们每一天所用的白花花自来水,每一滴都是自来水公司,用一度度电力和大量人力运来,而每一度电都是电力公司,用一吨吨黑坳坳的煤炭火力发电而来,煤炭则是工友们用血汗和生命换来。我们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与宇宙飞船,能够跑起来飞上天,都是用一升升汽油,柴油及航空燃油作为发动机动力而成,而这些燃油又源于,石油工人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地下原油,原油又经繁杂之科学提炼后方可得到上述燃料。所以,我们都要珍惜每一份资源。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全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全世界有七十亿人口,并拥有无数的公司,工厂及工业项目,一年下来自然会消耗不少不可再生资源,如果都做到节约开支,就是最大的环保收益和贡献。如果全世界的,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公司工厂及工业企业,都能行起来,尽力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努力节省一点一滴资源,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就能节省下大量资源,就会有效地缓和,人类能源紧张趋势,有效地缓和全球气候升温,给人类带来美好清洁之环境,带来更加可持续发展之春天,带给大自然付予所有生命的,同样的温暖。
2010年12月8日于江夏醉江月度假村,次日修改江夏南桥。
笔记文章6:慢的境界
文/张燕峰
清人周容写过一则笔记,题目叫《小港渡者》,讲的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
顺治七年冬天,周容要从一个叫小港的地方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捆扎了一大摞书跟随着。
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傍晚的烟雾浮在树梢,距离镇海县城大约还有两里远。他便问一个在河边摆渡的人:“等我们赶到县城,还赶得上城门开着吗?”那渡者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回答说:“若是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若是惶急赶路,城门怕是就关上了。”
周容听了有些气恼,觉得渡者在戏弄人。这一主一仆便快步前行。城门在望了,小书童却摔了一跤,捆扎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等到他们把书整理捆好,城门已经关闭了。此时,周容才恍然明白了渡者那番话的深意。
慢,步态稳健,不疾不徐;慢,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慢,神色从容,不慌不忙。慢,有更多自我审慎的机会,从而避免更多的失误和遗漏出现。
作家刘震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的一个舅舅,这个舅舅是个木匠,方圆几十里非常有名气。因为,别的木匠打一张桌子只需要三天的时间,而他至少要花上十天功夫,所以他打出来的桌子总比别人的结实美观。后来,这个舅舅就教了他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受这位舅舅的影响,他以后写小说也放慢速度,别人写一本小说花三个月,他花上三年时间。所以,读者夸他的小说好,并不是他的手艺比别人好,而是他花的时间比别人长一些。最后刘震云总结道“这是我写作最大的秘密和诀窍。”
可见,慢不是愚钝,不是落后,不是停滞不前,更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淡定沉潜,豁达优雅,气定神闲,是看得开放得下。
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让我们在红尘中匆忙奔波的脚步慢一些,再慢一些吧。只有慢,我们的心才能静下来,才会嗅得到每一朵花儿的清香,才会聆听到每一声小鸟清丽的歌唱。慢下来,你才会发现,生活处处海阔天空,时时云淡风轻。
笔记文章7:广通河笔记
文/敏洮舟
1.
2008年初春,在一个潮湿的雨天,我悄悄摸进了广河县。早春的雨水冰冷,街道空旷寥落。我在入城的桥头独自站立,清缓的河水两岸,山脊巍然。傍晚的河道上,水雾重如蓝烟,漫上桥栏,也漫进了人心。记得分明,那个傍晚我身单衣薄,心里却犹自翻涌着一腔决绝。
我迈开腿,下桥入城。身后的浓雾、背负的行装限制了转身甚至回顾。人若活到穷途,逼到末路,唯有辞别方能救渡。生长着三十年记忆的故乡旧城,在一夜之间陌路成他乡。新迁入的栖身地,就是这茫茫土海里的有水之城。
一水东流,人心才能随之而活。
这条河叫广通河。河水自西向东,贯穿了整个广河县城。我在离河不远的一栋旧楼里,租下了一间足可安身的陋室。搬进去的当天,一个又一个生人,站在门口微笑招呼:以后是邻居,需要什么言喘一声。看惯了熟人堆里的冷漠和轻蔑,骤遇温暖,竟胸口激荡,鼻息酸楚不已。
落拓经年,终在广河安定了。而我和这座城的交集,也在那个飘雨的傍晚悄然开始。
门和窗全敞开着,久不住人的屋子里,盘桓着一股霉味。门后立着一把秃成棍子的笤帚和没有蓬头的水壶,拿在手里掂掂,忍不住咧嘴苦笑。管他呢,这年月,有个凑合能用的已算不错。换身衣服,戴个报纸折成的帽子,洒扫擦拭,清理了一个早晨。收拾完毕,靠着窗台一扫,虽四壁清简,却也干净敞亮。
窗外,一道黄土山梁横卧成云,镶满半个蓝天。那画面,意味如谜。河边的堤岸上,一个人穿过成排的垂柳,徐徐走来。距离虽远,可我一眼就能认出,那是我二哥。在后来的很多个傍晚,我就这么站在窗前,看着他穿过河边的垂柳朝小屋走来,坐上一阵,摸黑又顺着河岸往回走。
二哥看着屋子说:“亮堂通风,好着呢。阿达阿妈(父母)先住我那边,等收拾好了,再慢慢搬过来。明后天我们去趟旧货市场,添个座椅板凳。开上学校的车,一两趟就拉完了。”
学校是二哥工作的地方,在簌簌飘落的粉笔末里,他已消磨了五六年时光。我举家搬迁,最早的打算是在临夏,最终来到广河,很大原因是有他在这里。父母年纪大了,多个儿子在身边,日子会更加妥帖。
我关上前后窗户,将不能再用的笤帚和洒水壶全都扔进垃圾桶。进进出出,也没跟二哥说几句话,原想手脚忙碌,心就能安宁些。但这番打算几乎是徒劳的。冷眼和指责,犹在耳边;现在和将后,横在眼前。前路一片茫然,像初到时广河桥头的那个有雾的傍晚。
二哥拍拍我的肩,默默站在身边,好几回欲言又止。
等我扔完废弃进屋,他有意无意站在我身前,轻描淡写地说:“这两天忙完了去学校转转吧,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很热闹。也可以听听老师们的课,你这个岁数记性好,能学些东西。课堂很有趣,学生想得多,问得也多。”说完顿了顿,见我听的认真,声音一下高了不少:“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吗?”看他满眼期待,我配合地问:“关心什么?”他满意地回答:“他们最关心的是没考上大学,就端不上铁饭碗,现在学阿语,以后能做什么?小小年纪,已在愁苦命运。其实,每个人的道路都在前定上走,谁能看到以后?可这些,他们还吃不透。”
我心里一动,抬头打量他的神情,他浑若无事,脸上没有丝毫异常。这番话来的突兀,似是没话找话,可我还是能听出里面的逻辑。
片刻沉默里,各自怀着心事。正想着,二哥用力在我肩膀拍了一把说:“走,吃饭去,阿达阿妈等着呢。”
锁上门,我跟着他绕过屋前的一滩积水,慢慢地走向河畔。天气虽已放晴,可连番阴雨,地气依然清冷。河边的路泥泞粘脚,那排粗硕的柳树下,倒是干爽得多。走在树下,心里暗自吟味着一个词语:前定。
那一年,我的生活处处逢变。
奔波十年的旧业已暗淡终止,我成了一个闲人。往日的放浪和同行的夸大发酵了,不知从那天起,我在亲友眼中,堕落成了一个不能回头的罪人。为了还要继续的生活,我只想尽快逃离。
父母的病患,每逢秋冬就加重一层,落户他乡,寻找更加适宜的治疗环境,成了必然之行。或许,还有更多奇怪的内心体验,连叙述都是困难的。总之就这样,揣着满怀心事,我踉踉跄跄一路颠簸,最后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广河县。
接下来的日子,也就这么冷清简陋地开始了。
我混杂在满街的白号帽中,暗自辨别着坏境的陌生和气味的熟络,那是一种奇怪的边界。日头晒在街角的泥巴上,能看见丝丝蒸发的水汽,周围晒干的一圈泥皮皴裂开来,俏皮地打着卷儿。“穆萨”羊肉馆里一阵肉香飘来,眯眼一看,一大扇羊肉裹着白气,刚从锅里被勾出来。南街十字,两座清真寺夹着一条街道,岿然相望。不知哪个寺里的阿訇,穿着一件洁白的棉布长袍,带着几个小满拉,鱼贯走进漳河桥南的一个小巷,瞬忽就不见了人影……
新租的屋子是个空壳,从堆积成山的旧货市场里,总能搬几件回去。二哥围着一件浅灰色的麻布沙发,挪来挪去左右翻看。隔壁的另一家铺子里,一堆书柜高低横竖乱摆着,我淹没在里面,敲敲打打,想找到一件最结实耐用的。从老家出来的时候,那几箱书没少让我费力气。现在,墙角不是它们的位置,它们该挺立在陈旧却端正的书架上。
“阿辈,这沙发多少钱儿?”二哥看中了那件灰旧的麻布沙发。
几张东倒西歪的凳子旁,一个老人蹲着身,正叮叮当当地修理损坏的凳子腿。“三百八。”老人勾着头,说话时稀稀拉拉的胡须一颤一颤的。
“三百行不行?”
老人抬起头,有点宽松的白帽压在额前,他随手推推,咧嘴笑着说:“几十块钱儿对你们年轻人算啥,还打磨?”
“穷老师啊,日子得捋着指头过。”
老人瘪瘦的脸上写满了不以为然,想了想,瞪眼说:“老师好啊,我听说现在工作的就老师拿的工资高……你看我一个没儿汉,你再打磨啥!”说完哈哈地笑。
“阿语学校的老师可不能跟人家比……”二哥听到“没儿汉”三个字,口气一下软了,想解释一下,可话说到中途就没了声音。
我在隔壁,把一切看在眼里。
唉,几十块钱……那年月,我们哥俩的日子各有各的难过。但有些事不能拿在嘴上说,二哥本来可以把日子过得更好。
在广州的外贸市场刚刚升温,阿拉伯商人潮水般涌入,中介无人、翻译奇缺的时候,二哥操着一口精纯的阿拉伯语,并没有加入南下的大潮去赚钱。他一头扎进了大山丛里的广河,守着讲台,翻着经卷,朝夕和一帮孩子处在一起,如遵守着一项宗教的定制。与他同在北京、巴基斯坦学习过的同学,甚至他教出来的不少学生,大多都抓着机遇混成了大老板,而他依旧用千元工资养活着一家四口。别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各有各的道路,不能强求。何况,我有我的举意。
我站在隔壁远远地望着他。四十出头的人,两鬓已微见花白。他不好意思地看着老人说:“那就按照你说的价钱吧。”哪知老人反问:“你是阿语学校的老师?哎呦,那没说头,就按你说的价钱,我有三轮车,给你送到家里。你们是给回回穆民培养人才的人,不能挣你们的钱儿。”说完撇下手里的铁锤,大步朝三轮车走去。
二哥还要说些什么,老人却抬起沙发的一头说:“来吧,抬上车,给你拉过去,这市场找车吃力。”二哥看着老人微微犹豫了一下,随后点点头,默默抬起了沙发的另一头。
旧货市场在马巷的一个陡坡下面,老人骑上车,我和二哥一人一边,将三轮车推出了市场。市场门口,停着学校那辆不知什么年代的皮卡车。沙发从三轮车搬上了皮卡车,老人还在车后大声招呼:“缺什么再来啊,不挣你们的钱儿。”我按按喇叭算是回应,车缓缓开动,心里一颤,如晕开了一圈波纹。
皮卡车快到南街寺门口时,邦克(宣礼)念了。应着飘出寺院的召唤,人们接踵走进寺门。我们把车开进寺院,洗漱静心,融入了一场盛大的庄严。拜中跪坐时,心里却抑不住地冒出他念:一个身后无嗣的老人做点小生意,艰难地维持晚境,心里必然藏着几分黯淡。
礼毕,潮水般涌出的人群里,我居然看见了他——旧货市场的那个老人。他也看见了我们,从大老远就伸出双手,哈哈笑着走过来,道出一声“赛俩目”(平安),手和手握在一起望着对方的时候,感觉里竟没有一丝陌生,那是一双阅尽苍凉却依然清澈的目光。
皮卡车缓缓行驶在广通河边,柳树站成一排,无风自动。我心里,盈盈地盛着一池清亮如水的颤动。
晚间,二哥摸着河畔的月光回去了。我一个人坐在灰色的麻布沙发上,打开一沓稿纸,踌躇半天,只写下一行字:今天,我看见了人的另外一种活法。
2.
学校那辆破旧的皮卡车,是我的向导。我开着它,它载着我,沿着与广通河横竖交叉的另一条河道:漳河一路向南,最后停在了两扇蓝铁门前。那一刻我有些激动,如武陵人闯入了桃花源,只要跨进那扇蓝漆铁皮的大门,里面生息的光景,就是没有愁苦的另一个顿亚(现世)。
以前常听到这所学校的事,二哥喜欢说。并且,他的描述里充满着青春和理想的味道。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深深地向往过那种生活。更为合适的是里面的学生,四百多人,据说都是考试失利、因故辍学的。就像曾经的我。半大的孩子,突然没书可读了,一个家就跟着乱了。进入社会,缺乏适应和辨别的能力,弄不好,还得惹一身毛病。左右打听,得知甘肃广河的大山沟里,有这么一所可以信托的学校。于是,毫不犹豫,带着孩子就来了。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翻版。可是,我没有像他们一样,在最合适的年龄走进校园,而是过早地进入了生活这个大泥沼。进容易,抽身难。
此刻,我彻底抽出身了,可以进去了,但身份却被岁月一笔涂改。
久违十多年的课堂,终于被我进了一回。二哥从前门阔步走上讲台,我跟着从后门悄悄溜进去,在最后一排找个空位坐下,招致很多青春的面孔,纷纷向我投来探寻和诧异。我不自在地低下头,神思一晃,如回到了家乡旧城的某段时光。旁边一个长的清秀的男孩用胳膊肘轻轻碰我一下,低声问:“叔,你是插班生吗?”
叔?在我还活的不明不白,一团糟的时候,在另一群人的眼里,已经稳重地荣升到了叔的位置上!“不是,就听节课”。我盯着讲台不去看他。
讲台上,二哥拍拍手上的粉笔灰说:“……有这么一段阿耶提:‘你们所憎恶的事情,或许它对你们是好的;你们所喜爱的事情,或许它对你们是坏的。’所以,好或不好,不是当时当地就能判断的……”那一节课,我就记住了这一句话,而且像被烙进了心里,很久以后,依然响亮新鲜。
那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腻在学校。曾在几株并肩紧挨的紫藤树下,一躺就是半个下午,从蓬密的枝桠缝里,忽然就读懂了时光。那一回我头次见这么多的书,和操场一样大的半层楼里,书架围成里外两个大圆圈,摩挲着书脊轻轻地走,脚步一重,就怕惊扰了沉思在册页间的先贤大哲们。我去不知哪个年级的教室,乘着学生上体育的档口,在图文斑斓的黑板报上,忽然就看见了自己的理想。
书架的漆基本全擦掉了,斑驳地裸露着木头的颜色。我把书全摆在上面,端详一阵儿,心里少有地感到惬意。旁边置了一张书桌,不知哪个学校淘汰出来的,坑坑洼洼,刻满了淘气的岁月。都是从旧货市场那位老人跟前买的,怕为难在价钱上,专门求了学校一个老师跑了一趟。
阳光透过窗台照了进来,暖暖的,倍添生气。一屋独据,颇有些顾盼自得之意。因为在这里,我可以活得真实坦荡些。在这里,我的笔可以在洁白的稿纸上自由的起舞。屋外的天地水深浪阔,我却不是一个好的水手。在无边的大热闹中,我缺乏进入的能力。
就像那只随我多年的茶杯。汽车旧了,毛病就很多,扳子改锥轮番上阵,鼓捣一番,将就着开到某个饭馆门口,跳下车甩上门就向里走去,实在想离开这个破车,越远越好,离开时茶杯永远攥在手中。滚烫的开水冲进茶杯,扑入鼻息的除了粗糙的茶香还有油味儿。谁知道什么油,柴油机油液压油曲线油,任何一种进了茶杯都会浮现油花,我捧着茶杯定定看着,突然就懂了什么叫“游离”。它永远无法跟水融为一体,只能蜷缩成一点或一斑。
这像极了我和我的生活。
小屋是宁静的。泡杯茶放在已擦出木色的旧书桌上,把门一关,然后沉静于某种理想。这是活着的另一种形式,是我一直认为的高级的形式。在这单调的空间里,我想获得的不仅是退出的轻松,还有清空的启悟。这更趋于人的本质,更容易找到自己。
书桌临着窗。窗外,镶在半空的山沉入昏黄的傍晚,隐隐地隆成一道谜语。广通河披着岸边的垂柳,微微一抖,像是忽然想通了什么。柳树下的那条路,长长地伸了出去,中途拐了两拐,又接着向前延伸。
二哥沿着河岸,一个人不急不慢地走。晚风拂过,路显得更空旷了;岸边的背影,显得更寂寥了。我知道,这条路在未来的日子里,也会被我无数次地走去,又回来。正想着,二哥忽然停下身来,站在岸边的一个拐角处,远远地向我挥了挥手。
笔记文章8:雨中笔记
文/尘上篱笆文学
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习惯了。而和阳光下添一杯凉茶、捧一本书正正经经在凉棚下阅读相比,我更喜欢在雨天看书。
在雨天看书,是独有一番韵味的。
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整晚了,听着窗外"嘀嗒嘀嗒"的雨落声,心情随之惆怅起来。我是很喜欢雨天的,喜欢她的清逸,可以冲去人们身上的污秽;喜欢她落地所发出的脆响,可以盖过生活的嘈杂。而对于特别喜欢雨天的人来说,当雨过天晴,阳光强势地照入入体的时候,就开始讨厌起阳光来。
一直都觉得雨天是最适合看书的:静,清,安逸。
静,是大多数人喜欢雨天的缘由之一,静得出奇。雨天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的,而恰好是好读书之时,伴着饱满灵动的细雨,行走在鲁迅先生的文字中,好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入另一个空间,吸引着,吸引着;走进一座小屋,一个似曾相似的身影映入眼帘,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我近步打量了一番,他正在伏案执笔,左手旁边的咖啡没有了热气,他头发蓬松却不失精神的脸让我久久分辨不出他到底是谁。
"啊!"我突然惊讶起来,这不是我一直敬畏着的鲁迅先生吗?先生似乎听到了身后的响动,转身朝我看来,看见我后,先生没说什么,只是微笑着,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想要告诉我什么。先生的脸很安静,看不出一丝浮动,更看不出一丝的悲与喜;目光炯炯有神,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用无形的子弹打在敌人的心脏……
一阵冷风,还没来得及和鲁迅先生辞别就把我从书中拽出来。我披上一件外套,雨还在下,天,还是那样的静。
清,有凉爽之意。而雨天的清,不是其他的清可以相比的。
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把我带进了他和林薇因的世界。
来到康桥,我看见他们相依偎在桥头,或又划船向浩渺的云水中去。只是,他们都不知道,命运最后把他们活生生的拆散,只是一段让后人沉迷的"康桥之恋".一次邂逅,徐志摩一生便注定为林薇因放逐,也许只有康桥,才能给他们最美好的相拥。只是,很多故事,还来不及去演绎就已落下帷幕,正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两个人的命运,在康桥上烙下了"爱"的印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薇因对徐志摩是真的爱了,所以才会有人看见他们在康桥上相拥,许下诺言;徐志摩也真是爱了,用短短的一生只爱了两个人,一个是陆小曼,另一个就是林薇因。为了林薇因,他在康桥上徘徊了又徘徊。如果没有这段恋情,就不会有《再别康桥》这首感人的诗作了,相逢是歌,分离也是笑容。
安逸,掺杂有一种闲情在里面,而这种闲情,又是多少人所追求不到的。
而雨中散步,是有一番情趣的。
行走在雨中,周围的一切似乎都被雨水洗劫一般,那么透彻,一尘不染。凝视着路两旁还在雨中沐浴的一颗颗巍然挺立的大树,那伟岸的身躯沉稳的挺立着,身上少了时间淤积下来的尘埃,显示着生机勃勃,一种生命的伟大与顽强。在瞬间爆发!
走在雨中,突然又想起书中那些不幸的人名儿来。
韩信,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开国第一功臣但最后却因功高盖主,被谋反之名诛杀三族;`岳飞,一心精忠报国,却被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勒死在风波亭……人生如一蓑烟云,隐于视线末端。绚烂有时,终归平淡。每个人都要在痛苦、失望消沉之时,去寻找内心上的一种平衡与安慰。而雨,却是心情最好的润滑剂。
真想借一叶小舟乘风而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笔记文章9:黑龙坝笔记
文/燕南飞
黑龙坐化,落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不再会有背井离乡的人,在一曲东风中虚拟家园,每一个逃荒至此的孩子,都能找到同命的炊烟和母语。灯火摇曳,你就能看见我将几十里乡音拢入怀中。
黑龙坝。
挡风,任凭它十万烽火汹涌。
行雨,我戍守的江山,轻轻一吹,便会返青。
不问鸟鸣,也不问啜泣。
爱大地,便将它认领。
龙头枕于旷野。
看人间烟火,栽种我的证词。再大的悲伤,也不过是一粒沙子,它的内部藏着一匹猛兽狩猎的梦想。
藏着一条黑龙的身世。
江山好大,我有飞腾之心,已不能弹奏。
守住这善良的姓氏,若有人能替我浪迹天涯,就替我向归途问一声好。
替我提着一颗柔软心,种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
黑龙如锁。
锁紧一句诺言,就锁住了一生。
它的疼,你一听就会落泪。
它的爱,你一等就是半生。
当雁阵把光阴一季一季捎走,那些草木便会惊慌失措。
不。
我已将一条河流当作我的嚼环,雁叫一声,我便会又一次勒紧。爱,就是生与死之间,选择囚禁。
长嘶。
热泪。
我疼,就替每一滴水,每一缕风,疼;我疼,就替每一根草木,每一具骸骨,疼;我疼,就替每一粒粮食,每一个孩子,疼。疼它的灾难深重,也疼它的步步生机。
从一条龙的眼眸中,读懂水声。
老树昂首,听它的孤绝之梦。
还要治愈灯盏中暗藏的声声咳嗽,把每一个人前世的渴望,拉到今生。
不是神。
是每一个庄稼汉子的铮铮脊骨,将整个人间撑起 。每一道鳞片都是一把利刃,收割泥土中熟睡的草香。
一枚落日奔走相告:你活在我的眼眸里,你活在我的锋芒中。
我渴望身上的每一道疤痕,都是最完美的伤痛。
一种爱,就是戍守一片泥土和牲灵。
一种爱,就是一次朝圣。
请给我祝福:一亩草香,就是一亩天堂和敬畏。
请给我拥抱:哪怕再给我千言万语,我只要你贴在我的胸口,听那里面的汹涌和燃烧。
恩赐就是一粒沙子与另一粒沙子相认。
恩赐就是一滴水与另一滴水润泽伤口。
恩赐就是一颗朝阳的分娩之痛。
这一世的等待啊,急切,又惶恐。
黑龙坝。
当你舍去一身骨肉落地的时候,这一片泥土便有了姓氏。
黑龙坝。
当你把自己种在泥土中的时候,这里的每一声呼唤,就找到了家。
笔记文章10:村小笔记
文/崔天清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丁家沟丁氏门宗的大祠堂积善祠办成了小学。年久失修的破祠堂,成了村里人儿时求学的圣地。我上学时,教我们的老师是王书豪。他瘦高个子,国字脸。举止文雅,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
书豪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毛笔字书写,要求学生随时准备好纸、笔、墨、砚,那时书写的主要工具便是一支小楷毛笔。纸,有小本子,大本子;墨,即小香墨,有圆形的,条方形的;砚呢,那就离奇古怪了,除了极个别学生有一方泥烧小砚外,大部分学生是将自家或别家小孩吃饭不小心打缺的破碗捡来,让大人轻轻敲去边缘,将剩下的碗底翻面即成,其实不叫砚,准确称墨盘,又俗称“瓦圆魁”。别认为这东西不受看,可用时很管事,粗糙,磨墨快浓。
当时洗笔打水的地方就在祠堂右侧靠山崖下的一个泉水凼,几十个学生争着洗笔打水,场面极为混乱,有个别调皮捣蛋的人在当中你拥我挤,一不小心,有人踩在水凼里,又是哭,又是笑,有人跑去跟老师告状。
同学们打水的用具,一般是在医生那里要的空药瓶,其中拇指头大小的针药胶塞瓶居多,这种瓶便于携带,塞紧后不易渗水。大家将水打来后,开始磨墨,这时整个教室里只听见切切擦擦的磨墨声,空气里散发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墨香味,这香味穿过窗门、教室门,弥散在天井里,过厅中,最后飘出积善祠小学的大门外。
书豪老师教写毛笔字时常说:“写字如做人,要实在。要做到一点如桃,一撇如刀,横平竖直,笔笔见效。”
从积善祠小学出去的学生,大多带有一手好字。书豪老师之后,又来了一位师范院校艺专毕业的李术益老师。此人中等个儿,胖墩墩的。浓密的黑发梳了个大背头,红润的娃娃脸写满笑意。看上去既随和又有些艺术家的范儿。
他听到积善祠小学重视书写的传统特色,非常兴奋。他先后办起了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为了帮学生们克服用纸,用墨,用笔的困难,就灵机一动,决定把自己当年用水练字的法儿推而广之。他把山泉引到操场边,安上许多水龙头便于取水。又就地取材,从山上割来蓑草,砍来小斑竹,制成支支大毛笔发给学生,由他们自带水桶。随时利用课余时间在操坝上,进行水书训练。
李老师不断推陈出新,将书豪老师留传下来的写字诀与小学课本上的古诗,编排成了一套声形并茂的水书教材。有一年,县教育局在积善祠小学召开素质教育现场会,来了参观者二百多人,整个活动,分为书法组,绘画组,模型组,秧歌队……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书法组。宽阔的操场上,几十个学生身着整洁的校服,手持一支一米多长的大笔,每人右侧学校发给一只红色塑料小水桶,特别光鲜醒目。
分列排阵,纵横贯行,前面一个高个子女生指挥口令一下,几十个学生举起斑竹大笔,且歌且舞:“一点如桃,一撇如刀,横平竖直,弯钩上翘……”这声音不快不慢,这动作一笔一换,时而左移,时而右变,时而跨出马步,时而又作秉笔直书状。接下来,开始水写古诗,只见领写的花季少女,一边用她那银铃般的天籁之声领诵诗文,一边用她那纤纤玉手起笔挥毫。顿时,数十人和声如雷,起笔如林,挥毫如雨,气势磅礴,变化多端。在场的领导与老师见状,无不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时间过去多年,在普通的积善祠小学,书豪与术益两位老师的故事一直在流传。
笔记文章11:笔记,家风的好载体
文/李国民
我是从黄河岸边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村娃。我家和光宗耀祖的大事不沾边,但我家五十年如一日,秉持记好笔记的家风,在我村独树一帜。
我爷爷健在时,是公社闻名的老党员和劳模。爷爷从小家贫如洗,没上过学不识字,可他头脑灵活,口才和记性特别好。他为人品行端正人缘好,经常被派到县里和公社开会。
他从不慌乱和憷场,最拿手的是做报告,讲上个把钟头不断片。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有自己的独门“绝招”:他常请隔壁的邻居李老师代记笔记,记完后李老师念给他听,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他常教育我的父辈:记笔记看是小事,可作用不可小视。常记笔记,工作和生活心里就有谱,若干年后回忆起来,大事小事清楚明了,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有种无虚度光阴的别样情怀。
我父亲是村办教师,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很有天赋,最拿手的当数黑板字和钢笔字。
父亲从小耳濡目染爷爷代记笔记的乐趣和无助。父亲文化底子好,记笔记得心应手,教学事宜和生活点滴,事无巨细,清晰翔实,有时还配上警世名言和独创的简笔画,使笔记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父亲常常告诫我,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记好笔记也是接力传承家风的载体。
我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在单位担任办公室主任,高科技的录音笔、电脑助力,记会议记录和笔记易如反掌。记笔记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笔记使我受益良多。我的女儿也多次被学校评为“好笔记”之星,我家记笔记已成“规定课目”。
可见,不忘初心,记好笔记,精神滋养润物无声。上行下效弘扬好家风,成摞的笔记本也是传家宝,闪耀着真实的记录和智慧的光芒,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能小觑。
笔记文章12:湖畔笔记
文/许俊文
一座湖,就是一个世界。流连于彼界的边缘,我彷徨于是推门擅自直入,还是等待有一双手为我轻轻打开门扉……
——题记
空 旷
像面对着一幅巨型山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块的留白,空旷而寂静,人立马感觉就微小了。于是就有了远眺和呼喊的欲望。我张开嘴巴,放肆地吼了一嗓子,然而声音却停留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内。
好一座空旷的湖!
升金湖四围皆山,但它们却退得很远,像水墨洇在生宣上的一抹淡青,隐隐绰绰的,它们把广阔的空间留给了湖。那湖呢,也仿佛心领神会,借助湿地、滩涂、草甸和缓缓的斜坡与山保持着某种血脉上的天然联系,看上去两者浑然一体,并无明显的界限。湖与山的这种相互揖让,恪守的是自然界的伦理,它们让出了彼此的境界。天地间,大凡真善美的东西,都懂得让几分,高山让出河流,河流让出农田,农田让出一道道土埂,土埂让出花花草草,而不是一味地排斥,也不是所谓的抱团取暖。这也适合散文与其他。
其实,湖水也懂得让,它让出了周围大片的湿地;湿地再让出了滩涂,滩涂让出乱花浅草的甸子。它们就在这谦谦君子式的你揖我让中,营造出一方生机勃勃的空灵世界。
比我先一步驱车抵达湖边的几个游人,站在湖畔指指画画,他们不约而同地向空旷的湖面扫了一眼,又仰首看了看同样空旷的天空,埋怨这里太空寂、单调了,于是旋即转身离去——也许人头攒动的杭州西湖更适合他们吧。这几个人一走,我感觉仿佛从画面上被抹去几点多余的缀墨。
空旷中,我偶然发现一个墨点,许是离得太远,那墨点仿佛是静止的,似物非物。此刻,我宁愿把它想象成远古时期一只拿着毛笔的手,慎重地在粗糙器物表面留下的一个圆点。那“点”是开始,是存在的确定,是亘古之初的安静。因为安静到了极致,“线”有了探索出走和表达的欲望。
果然如此。在我久久的凝视下,远方的那个“墨点”便有了动感。它像落在一匹硕大无比丝绸上的一片秋叶,被微风的手掌轻轻地推移着,缓慢而有耐心。诚然是一只小船,恍若从太初的时光深处向我缓缓摇来,欸乃的桨声里,众鸟起起落落。那一刻,所有关于远古的文字描述,都没有这只于无边空旷中的小船来得生动。
同样,空旷到了极致的天空也起了变化。起初,一只大胆的绿头鸭闯了进来,它在瓦蓝的天空上兜了一圈,然后画了一条曲线,又反绕了一圈,发出几声只有同类才听得懂的嘎嘎的叫声。紧接着,是三五只,七八只,后来是一群接着一群。大雁和天鹅也来了。几只鹞鹰亦跟踪而至。其实,它们千万里寻找的湖,此时就在腹下,可它们似乎并不急于降落,而是在湖的上空盘旋着,鸣叫着,时而消失在远方,转瞬又飞回来。空旷的碧空因为有了它们,显得更加渺远和寂静。
这些从遥远地方匆匆赶来的鸟们,在此作短暂的休憩后将继续它们南飞的征程。升金湖的空旷,好像就是为它们准备的。
地书
不是我拽文,如果将升金湖上空变换的雁阵比作天书,那么,湖畔的那无数条活泼的溪流就是象形的地书了。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汉字起源于自然,我们的先人细察物象和鸟兽行迹而造汉字,其中肯定与河流有关。灵动的河流逶迤蜿蜒,起伏跌宕,急缓有致,它与羊毫下变幻无穷的墨线是多么相似!
在人迹稀少的升金湖畔,一条条溪流至今还保留着自然的原貌,它们在草甸和湿地上恣意地流淌着,该直的直,该曲的曲,该牵手时牵手,该拥抱时拥抱,该独步时独步。其宽窄、深浅、走向,完全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没有谁去打扰、改变它们,因而这里的每一条溪流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审美品格。这使我想起北方的一条大河——淮河。十几年前,我曾经用脚步把那条河流从头至尾丈量了一遍,沿河看到的景象着实令我触目惊心,在河流几乎所有拐弯的地方,一台台工程机械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切弯。一位水利工程师告诉我,淮河的弯道太多,洪水下泄不畅,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这当然是一种理由,但并非是正当的理由。一条河流的形态,拐几道弯,能走多远,那是上苍赋予它的权力,其利与害,也是受着冥冥中的一双无形之手调控的,你怎么说改就改呢?反正我想不通。
升金湖畔的溪流是幸运的。这份幸运来自后工业时代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咄咄反逼。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不见棺材不掉泪。而当大自然正在悄悄地为其创造的人类准备棺材时,人类放纵的行为不得不有所顾忌和收敛。也许升金湖正是这种人与自然博弈的稀有结果。
游走于升金湖畔,我从这些溪流身上,依稀看到了古老汉字的最初形态,它们像是被钝器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锲痕,或烧制在泥土上的记忆,古拙、朴茂、恣意,充满着象征和隐喻。现代人你就是耗费一生,也无法抵达它们的美学境界。这些溪流的线条,或圆润,或方壮,结实似枯藤,活脱如游龙,优雅若平直且微微上挑的中式建筑的屋檐,有着无限延伸的可能性,会让你生发出无穷的美好想象。尤其是在溪流的转折处,最见书写者(造物主)的心境与情绪的律动,笔锋所至,或滞涩里隐含着凝重,或舒缓中释放着欢悦,我的一位热爱书法的朋友,在见证了升金湖的溪流之后,不无感慨地说,这里的每一根线条都能够在古老的汉字书法中找到对应。
我不懂书法,但是我却在一条条溪流书写的横撇竖捺中,读懂了大自然的遗梦:自自然然。
鸟 粪
以粪入文,也许你会觉得难堪与荒唐。但是,当你去过升金湖之后,再读到写着鸟粪的句子,自会莞尔。那一笑之中,包含着认同与欢欣。对,欢欣。想想现在的城市,除了少得可怜的麻雀,你还能够见到可爱的鸟么?
这里,请允许我开个玩笑,即便是用鸟粪写下的文字,也比那些贪腐官员的日记要干净千百倍。你信不信?
升金湖素有候鸟的天堂之称。每年的交秋和交春时节,来这里栖息的各类候鸟少说也有数十万只。天鹅、白头鸭、黑腹滨鹬、白额雁、鸳鸯、卷羽鹈鹕、黄嘴白鹭、草鹗、红隼、黑鹳、小鸦鹃、水雉、斑头麦鸡……究竟有多少个品种,至今尚无确切统计。这些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匆匆赶来的候鸟,没有所谓的种族歧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之分,它们共处一湖,百家和鸣,其态也谦谦,其乐也融融。
升金湖是一座慷慨的湖,它有着母性的仁厚和慈爱,一年之中,为迎接远方游子的到来,它用整个春天、夏天和秋天,把红菱、芡实,茨菰、菰蒲慢慢地养熟,即便是严寒的冬天,大片大片的滩涂上也照常生长着绿油油的麦冬草,水中鲜美的鱼虾螺蚌就更不用说了。我亲眼看见一只兀立于湖边的卷毛鹈鹕,长长的喙猛地往水中一戳,便是一条活奔乱跳的鱼。就连那只擦着水皮子飞的小翠鸟,突然一个蜻蜓点水动作,一条与其身躯差不多等大的鱼便被叼出水面。也许由于猎物太重,小翠鸟飞翔的时候有些跌跌撞撞,几次险些坠入湖中。
我去升金湖时,大群的候鸟已经远走他乡,但是,它们却在湖畔留下了大量的粪便。尤其是在滩涂和草甸上,这里一坨,那里一坨。有的地方,每平方米就多达十几坨。这些鸟粪,一点都不显得脏,它们在被湖风风干后,春天跟着就来了,暄暄的日头一晒,接着再落一场小雨,这些鸟粪便散入了草丛,你就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身影了。于是,花呀草呀,风吹也似地长,不下半个月,被一拨又一拨候鸟啄得光秃秃的滩涂和草地,又是一片盎然生机。我就曾有过在春天的某个午后,躺在花草织就的厚达几寸的地毯上,像个无思无欲的婴孩,让日光与湖风轻轻抚摸着胴体,这时的我,从内到外都是干净的,绝对想象不到自己的身下曾经是落满鸟粪的地方。这时的我,衰退的记忆也复活了,会想起清人两句冷僻的诗句:花外来时路,芳草不曾遮--那份惬意是常人难以体验的。
在升金湖畔,滩涂、草地与鸟粪,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持续着,转换着,你压根儿就用不着担忧。上苍就有这种超凡的能耐,它成全一种东西,不是孤立的;它暂时毁掉一种东西,同样也不是孤立的。原来在上苍的心中有一盘大棋,那就是相克相生,和谐共荣。
在如此超现实的造物主面前,人类难道不应该有所敬畏么?
包括升金湖畔的那些鸟粪。
残 羽
春天的好总是次第呈现的,它不会一上来就给你一个满汉全席。春天的这种含蓄与矜持,不因跌跌撞撞奔驶在时代快车道上的人们而改变。但它不会让你失望。乍暖还寒的初春,它先用小手把严冬留下的残雪收拾干净,再呵几口暖气,于是,凋敝、枯败的湖畔便还魂似地冒出了星星点点鹅黄色的小野花,然后借助信风的口哨,将一群群远方的候鸟召唤回来……
坐在春天的湖畔,看似曾相识的候鸟北归,听软风与花花草草耳语,是一件多么爽心的事!
然而,任何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妩媚的春天也有悲剧上演,也会流血。这不,就在我静静消受春光的时候,一个物体却意外地从空中坠落,重重地砸在草地上,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颗血肉模糊的鸟首。而此时此刻,一只游隼正从我头顶上蔚蓝的天空轻捷地掠过。
一切似乎全明白了。
升金湖鸟多,其天敌自然也就多。这些年,大型的秃鹫虽已绝迹,但小鸦鹃、草鸮、斑头鸺鹃、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黑鸢、普通篱、乌雕、白尾鹞、白腹鹞、游隼、红隼却大摇大摆地来了,它们或栖息在湖畔的森林里,或守候在附近的山石上,体型偏小的便立在枯萎的芦苇和菖蒲上,更多的则在天空上盘旋,全都一副虎视眈眈的架势。因为有了这些天敌的存在,候鸟便特别的警惕,白天它们一般会生活在水中,而且尽量靠近生长着茂密水生植物的地方,随时提防着鹰的突然袭击;只有当夜幕降临后才成群结队地上岸觅食。我曾在一个叫杨鹅头的地方留宿过一夜,借着朦胧的月光,发现湖畔的沼泽、滩涂和草甸上全是鸟。那些智商较高的大型候鸟,即便是夜间觅食,也会派出几个“哨兵”,以防臭名昭着的黄鼬、野猫等陆上猎手的袭击。一次,因我的疏忽打开了手电筒,竟惊起了一滩的飞鸟,而它们惊恐的叫声,又传递给了别处更多的鸟。刹那间,仿佛整湖的鸟都被我惊扰了,繁密的叫声此起彼伏,很久才平静下来。
流连于升金湖畔,我会发现许多散落的鸟羽,它们有的是自然脱落而被大地收留。你可别小瞧这些落羽,鸟类观察站的人员能够从它们身上获取鸟类的许多信息。我将自己捡拾的几根鸟羽让观察站的人辨认,他们说这是贝加尔湖的绿头鸭的,那是阿拉斯加小天鹅的,并且将每种鸟的习性及迁徙的路径说得一清二楚,不由得我不信服。
还是湖畔,另一些鸟羽则记录着生命的悲哀与不幸,它们散落一片,被风雨吹打得凌乱不堪,我捡拾一羽在手,发现羽毛上尚且残留着斑斑血迹。且这种悲剧并非个案,一个上午我就见证了十几起。那些殒命的鸟儿,多半是进了鹰的皮囊,它们用自己的生命,成全了另一个生命。然而,升金湖的鸟并不见其少,反而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看来,由自然界自己主导和支配的法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其实,我们人类许多自以为是的做法,根本不值一提,甚至还比不上一根落羽的分量。
你信么?
笔记文章13:眷眷红尘,若水安
“暗夜里的笔记,流苏一样的弧,逶迤清抚邂逅的尘谷,瓣瓣馨香飘过朱阁,低倚户。晓月踏柳扬枝漫舞,研一盏墨,焚一炉香,执笔一座城,心泉簌簌汩。谁言了无痕?幽幽漪涟处!”
一种绵远旷古的风从静雅幽香的文字里吹来,眼眸深处定格此处风景,在你隽永悠长的吟唱里习惯了倾听点滴的声息,在心灵深处簇拥着灵魂而舞。
垂首、凝眉、香鬓飞丝扫红颜,一个温婉的女子正轻舒罗袖,研磨一砚思绪,梵音悠悠的乐声里寄托一种情感于红尘之中。将夜的心事宣泄在一泊山水里,凝成写意,神思转角处,你的那抹身影沉寂成秋水塘里一弦清月。
烛泪案旁,静听风铃,独燃一室芬芳,声声慢,浅浅唱。往事撑舟顺流而下,那洒了一江的白月光啊!涤净水中的忧伤……
天涯咫尺,缱绻的季节,有梦里的约定,那是戒不掉的时光!走过朝暮,走过晴朗和阴郁,走过现实和幻觉,展开一卷心语,有一种温暖却透着淡淡的心疼。那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有着花儿般的温柔,却在夜里开成罂粟的样子,窒息着朦胧的心境。
就让云儿载着千树桃花驶离氤氲的起点,潮湿的心境不再受风寒,执笔的手奈何不了相思的患,记忆里的冗长是你不变的容颜,霓裳飞处,清弦低转,花瓣飘香独自喧,醉洒柔情在彼岸。
一株青腾,缠绕树间,偎依的期盼是那双真挚的眼,向上不屈的攀岩。千种风情镶在你的肩头,延枝生蔓。遥遥相诉,梦里梦外摸不到边。啊!心灵深处的侍伴,不要丁香结雨的愁怨,只要墨香点缀苍翠繁衍灿烂,精雕一世的情缘。
思想共进,折叠树岸。执手一瞬间,就好比对望的眼,有永恒的流连。慢慢穿越世俗的城墙,将一片温情和光芒驮进你温馨的梦田……精神的家园,一路蜿蜒,一路悠转,柳暗花明尽现。
在路上,她看见了山中红枫的美,想着那叶儿飘飘是何等的绝美。虽然,离落枝头,却在优雅转身时给了这个世界最惊鸿的一瞥,淡定绝尘。
将心,泊在你的世界。小桥,流水,垂柳,烟雨还有青青石板。晨雾从大地中苏醒,春日流畅的色彩和线条,渗透在光与影的世界。淋一生爱意,沐一世情思。她背着这份沉甸甸的爱,走过前世的记忆,来到今世和你相遇。一种心情,一种思念在许多个夜晚,悄然点燃。
你仿佛峡谷中的溪流,时而奔流,时而舒缓,飞珠溅玉般的给我人生的宿醉!聆听你的一脉心香,一种喜欢转成习惯恰如铺展的裙裾,迎风摇曳!绚烂枝华!行云流水的走在你的生命里。
风里,可以听到幸福的声音。河水荡起浅浅的涟漪,美丽的娇颜在山花里漫烂,谁在从中笑?三生的诺,藕断丝连了三生的情缘啊!是最浪漫的震撼。磅礴冰清的爱情城堡,凝凝相望,高山流水巧笑嫣然。你仿佛一座巨大的屏风点缀她的生活。咫尺天涯,心在咫尺已无力再看其他的菊花。
伴君畔,心情盛宴。为谁独倚?为谁凭栏?灵魂深处,不见不散。秋色夜,伫立在柔和曼妙的光线里做你的香茶,在你的鼻息间若有若无弥漫,却已足够摄魄勾魂。在温馨怡人的状态中,倾诉一种可以达到醉我忘沧桑的程度。于无声处体验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最细微的感动……
一个深沉而完美的故事,将那放荡不羁的真纯情感变成一脉连绵的心驰神往。愿意在清怡淡雅的情境中,将心恋进行到底……
独揽枝,月当头,客途花径驿站。茶马古道,怎个天涯休休闲?无怨怼,眷眷红尘,若水安。
笔记文章14:学诗笔记
文/顾城
一
最早使我感到诗的是什么?是雨滴。
在我上学的路上,有一棵塔松,每当我从它身边走过时,它什么都不说。
一天,是雨后吧,世界洁净而新鲜,塔松忽然闪耀起来,枝叶上挂满了晶亮的雨滴,我忘记了自己。我看见每粒水滴中,都有彩虹游动,都有一片精美的蓝色天空,都有我和世界……我知道了,一滴微小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净化一切。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比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更纯、更美。
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二
我是在一片碱滩上长大的孩子。
那里的天地非常完美,是完美的圆形。没有山、没有树,甚至没有人造的几何体——房屋——使这样的完美稍稍损坏。
当我走在我想象的路上时,天地间只有我,和一种淡紫色的草。
草是在苦咸的土地上长出来的,那么细小,又那么密集,站在天空下,站在乌云和烈日下,迎接着不可避免的一切。没有谁知道它们,没有彩蝶、蜜蜂,没有惊奇的叹息、赞美,然而,它们却生长着,并开出小小的花来,骄傲地举过头顶……它们告诉我春天来了,告诉我诗的责任。
三
在礁岩中,有一片小沙滩。
沙滩上,有不少潮汐留下的贝壳,已经多少年了,依旧那么安详、美丽。
我停下来,吸引我的却不是那些彩贝,而是一个极普通的螺壳。它毫无端庄之态,独自在浅浅的积水中飞跑。我捉住它,才发现里边原来藏着一只小蟹——生命。
这只小蟹,教给我怎样选择词汇。
一句生机勃勃而别具一格的口语,胜过十打华美而古老的文辞。
四
由于渴望,我常常走向社会的边缘。
前面是草、云、海,是绿色、白色、蓝色的自然。这洁净的色彩,抹去了闹市的浮尘,使我的心恢复了感知。
我是在记忆吗?似乎也在回忆,因为我在成为人之前,就是它们之中的一员。我曾像猛犸的巨齿那样弯曲,我曾像叶子那样天真,我曾像蜉蝣那样渺小而愉快,我曾像云那样自由……我感谢自然,它使我感到了自己,感到了无数生命和非生命的历史;我感谢自然,感谢它继续给我的一切——诗和歌。
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紧迫的征战中,在机械的轰鸣中,我仍然用最美的声音,低低地说:
我是你的。
五
万物,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
每个梦,都是一个世界。
沙漠梦想着云的背影,花朵梦想着蝴蝶的轻吻,露滴梦想着海洋……我也有我的梦,遥远而清晰,它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它是高于世界的天国。
它,就是美,最纯净的美。当我打开安徒生的童话时,浅浅的脑海里充满光辉。
我向它走去,我渐渐透明,抛掉了身后的暗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我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行走。
我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
如果可能,我将幸福地失落,在冥冥之中。
笔记文章15:笔记巍山
文/兰心竹语
在尘世间生存,当纷乱的世事从眼前沉浮,耳边满是酸甜的故事时,我会悄悄地漫步无人流连的山中幽深的古寺或宁静的古城,寻觅自己的归宿,以平静心扉的思绪……
话题01:南诏晨韵
清晨,深山怀抱的小小平川——南诏故地,被厚厚的云雾笼罩着,显得几分安静和几分神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云雾向上慢慢得蒸腾,映入眼帘的是故地的标志性建筑——拱辰楼,高眺的檐牙,丰实的体态,古雅而庄重。六百多年的风雨剥蚀,沧桑巨变,却岿然不动,仿佛是天上的玉阁飘向人间,给人身在仙境琼楼的感觉;我看过湖南衡山一带的古楼,那里的烟火太浓,人潮如水,寻觅不到像南诏古楼的这份安宁,始终保持着数百年的清幽,雾里婀娜多姿,浮向苍穹……
不经意中,清凉的风轻轻的拂过,缕缕迷雾升起,阳光下故地悄悄露出清晰的娇容,坠入你眼底是那九曲十八湾的红河源——阳瓜江,她从北向南蜿蜒而下纵贯平川,汩汩的山泉汇成滔滔的江水,流向遥远……就这么轻盈的一跃,银光粼粼,犹如天女的彩带,飘荡眼前,使人沉入梦呓的遐思空间。我看过西湖水的温柔和太湖水的浩淼,但断桥旁的新建筑,仿佛让人感到拥挤的无奈,而太湖的宽阔怀抱里,养殖的珍珠网,星落密布连得更远;都没有这里阳瓜江水的欢快、轻盈的美颜,与一尘不染的甘甜……
回到拱辰楼的怀抱,南北延伸的古街跳入你的视线。清一色的条石铺成,如雨后洗涤一般,无尘无迹;两旁的古民房,安静地将古城相守,突然浸入你嗅觉的是淡淡的兰香,用手抓不到,深深品味时离去,又在你呼吸的当儿涌来;我到过单行道的上海,市民居住区,窗外国旗(晒衣的景光)密布,行人小道始终是那样的喧闹,全然没有那种香气清馨的感觉;而这里百年如故兰香溢,是养心淘情的好地方……
步入蒙阳公园,那里是古迹弥布,让你流连醉心的地方,曲径通幽之间,千年的古柏与樱花矗立着,真可谓老树岁岁绿,新花年年红。
——跳入你眼中的是尊经阁,阁前高挂着“中华正气”的大扁,两侧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已,不以祸福避趋之”。堂内古画古诗古词连成,数几年是县级的图书馆,老叟顽童都在这博揽群书,是心灵净化的最好去处;
——一旁是孔庙雁塔坊,五百多年来在清风的拂动下,不停地吟颂儒家的思想和伦理,如今仍是学子静心求知的领先区,那飘飞的银杏叶,时时让你心旷神怡……
有位云游四方的艺人,在古城里落足了。他感慨地说:数百年的沧桑看北京,千年的历史看西安;然而南诏巍山是一块宝地啊,她拥有数百年的厚重历史记录,在古城内沉积;有千年的精华在道教名山——巍宝山绽放,让人挥之不去……虽是异乡客,但魂恋南疆,天姿国色的南诏!
我理解他的体验,北京很迷恋,但风沙和严寒让人心烦;上海很华贵,但拥挤和竞争让人抑情;西藏很神奇,但那里的空旷和雪峰让人寂寥;广州很气派,但那里的高楼和噪音让人心烦;版纳很优美,但竹楼和舞蹈让人找不到原始的风貌……唯有南诏,不弃古朴、闲适的灵魂,让人心里沉醉;不甘落后,仍有与时俱进的脚步。
这里的风,四季轻轻的扑面而来,让你心旷神怡,露不出做作的笑态,却是桃园人的轻盈;这里的雨,随季而到,丝丝似银,滴滴如珠;这里的遗民享受着“朝出耕,暮入读;闲时琴三弄,渴来酒一壶”悠闲自然的生活……
每天都这么过着,雾去雾迎,我知足啦,养我心神的故地——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