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文章

请欣赏粽子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粽子的文章1:美味的粽子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这是一个难熬的节日。因为这是一个会让我想起娇妻亲手包裹美味的粽子的日子。真的严格算起来,我已经六七年没有吃过粽子了……

我翻开了已布满灰尘的记忆……记得每逢端午,娇妻就会亲自包粽子,而且这长脚粽的手艺只有奶奶会,连妈妈、娇妻都不是很熟悉,只是跟着奶奶学小脚粽。端午节的前一天,娇妻把准备好了的散发着清香的粽叶和扎棕子的麻绳、拌好调料的糯米、浸着酱油带着几分肥肉的猪肉块一一搬到家中,我呢也搬个小板凳坐在她旁边看她包粽子。只见她拿起三张粽叶整齐地叠好,然后娴熟地把三张粽叶折成个漏斗形状,放上三分之二的糯米再放一块猪肉然后再放三分之一的糯米,最后见她把粽叶这么一折那么一折,再用牙齿咬着麻绳的一头,用手拿着麻绳的另一头三下五除二就把粽子包好了。奶奶说,粽子可以包成很多形状,有长脚形、短脚型、三角形、枕形、奶奶包的是长脚、小脚粽,顾名思义,形状象旧时女子缚小脚的样子。看着看着,我手痒了,也想学着包,于是就选张小的粽叶,让我先学着用一张小粽叶包小粽子。记得那时包了拆,拆了包,折腾了好几回,直到把粽叶全弄裂开无法再用。可是却没责怪我,又继续给我。要知道那时家境并不宽裕,舍不得买大的粽叶,所以只能买些中型的甚至小的粽叶,虽然用这种粽叶包起来没大粽叶那么快……弄坏了一张又一张。当我把我的处女作小粽子与娇妻的粽子比美,认为合格的时候,我是那么兴奋!她坐在凳子上弯着腰不停地包,一坐就是几小时,当看着一盆粽叶,一大碗猪肉,一锅糯米变成一面盆可爱的小脚粽时,脸上浮现出一种满足感!接下来,就是煮粽子了,而我当然是想着把自己的作品一起放到大锅子里。大约一小时后,阵阵粽香飘了进来,真是诱人啊!我以为好了,想着能马上吃。娇妻说还没熟呢,要煮3到4小时才能吃。记得那一晚我一直等到粽子煮熟,4小时后迫不及待地去揭锅盖……

当边嗅着粽香边心急地解开蜡绳层层剥开粽叶时,那份期待和欣喜是难以言表的!这种感觉也许今后是无法体会的了。那是个物质溃乏的年代,就盼着那一年仅有的几个节日,只因可以吃上点荤食……“真香!真好吃!”我边吃边满足地开心笑着跟她说,你没吃,可看到我吃得那么香,好象比她自己吃还觉得香。记得自己总是先把糯米先吃完,最后慢慢吃肉,舍不得吃呢!那晚,一连吃了两个,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处女作,很有成就感呢!还想吃时,妈妈不让了,说吃得太饱马上睡觉会不舒服。望着那锅喷香的粽子,只能作罢。第二天一早,发现锅里的粽子少了很多,原来她分了几堆,要送给姐姐、分给妹妹、还有几个阿姨。好开心、好快乐!呵呵!接下来的几天早餐天天吃粽子,一点也不觉得腻,想着最好一直有粽子当早餐。那时,看到娇妻总是吃白米粽,最多沾点白沙糖,就问她怎么不吃肉粽,她说她喜欢吃白米粽,自己傻傻地信以为真……

粽香,粽香,如今的粽子也有粽香,如今的肉肉比那时要大,如今的粽子一年365天都能买到,如今的粽子已经不需要自己去费时费力的包,如今的粽子包装得越来越精美,可是,为什么我却闻不到儿时的粽香呢……也许,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走进大卖场,各种食品琳琅满目,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也许,好吃的东西吃多了,已经不在乎那锅肉粽了。也许,如今也经常能收到别人家买的粽子,也许,一切来得太容易了,也许,是没有了娇妻亲手包的充满爱怜的馨香……如今的粽子也成了我的相思之物了……!

一页复一页,撕下的日历,直奔阴阴日,五月初五时,届时泪漫流。门前挂艾叶,未嗅粽子香,娇妻何处在,香粽几时还……

粽子的文章2:蒲公英

文/黄子沁

在人们穿成大粽子的时候,在树叶飘零的时侯,在下起鹅毛大雪的时侯,冬天就来了。

冬天,蒲公英在泥土的拥抱下,努力生根,等待着明年春天下起春雨的时侯、阳光温暖的时侯、泥土变软变湿的时侯、就可以钻出泥土了。

春天,蒲公英努力地钻出地面,离开泥土的拥抱。不久,它那褐色的根上长出了一片片锯齿状的叶子。青绿色的叶子,叶脉清晰可见。叶子上,慢慢地长出了茎,细细的茎,细得像一条丝线。淡绿、透明的茎,它非常脆弱,调皮的野兔跑来,一踩它就断了。

夏天,小巧的花苞长出来了。黄中带绿的花苞,显得非常娇嫩、可爱。金黄色的花,像太阳公公撒下一把把金币,令人心里非常温暖。

秋天,种子慢慢长出来了,像一个白色的绒球聚在一起。一阵风吹过,一个个小降落伞自由自在地飞着,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

有的种子飞到附近,望着妈妈;有的种子飞到山坡,野兔非常好奇,用力往下一踩,呀!踩扁了;有的种子飞到小河里,小鱼开心地跟它交朋友;有的种子飞到村庄,小孩子们见了,高兴地欢呼;有的种子飞到路旁,牛看见了,高兴地摇着尾巴;还有的种子被鸟儿带到南方去了,种子在那里生根长叶。

来年春天,新的小蒲公英将大地的各个角落铺满绿色。

粽子的文章3:爱的粽子

文/隆如

离端午还有一段时间,父亲就已经开始忙着张罗包粽子。

包粽子用的糯米是自家地里种的,雪白、透亮,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也饱含了父亲辛劳的汗水。育苗、插秧、除草、施肥,父亲忙碌的身影在稻田间来往穿梭。稻谷成熟,顶着火热的太阳,收割,脱粒,父亲把最好的糯米选出来,平时舍不得吃,特意留着端午节包粽子。

配料是花生米和蚕豆瓣,最简单的食材,制作极家常的食物,却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和味觉印记。昏黄的灯光下,父亲端坐在房中,面前的竹筛里是一堆剥好的花生米或者蚕豆瓣。那个背影很孤寂,孤寂得让我常常忍不住眼角酸楚。天下父母的爱,有时是那样的沉默而执着,不张扬,不外露,只是深深裹藏在一枚小小的粽子里。

我们家从来不拿塑料丝线裹粽子,而是用一种兰草的叶子。这种不知名的植物,静默在老宅的墙角,叶片细且长,三四月间开花,淡紫色的,像微型的鸢尾,飘逸而又清雅。秋天的时候,父亲割下这种兰草的叶子,在阳光下晒干,束成一捆,来年端午节裹粽子的绳子就准备好了。无毒害,纯天然,隐隐还有一股幽幽的兰香,这一定是世间最原始、最有诗意的粽绳了。

在水乡,人们用芦苇叶裹粽子。四月的清晨,父亲带着我驾着小船去采苇叶。父亲在船尾掌舵,我在船头采摘苇叶,青青芦苇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把衣裳全打湿了,可我们的心里一点也不恼。端午就要来了,初夏凉爽的风,满目青翠的绿意,心里生出了欢喜,就像父亲手中竹篙点开的涟漪,一层又一层,连绵不绝。

在苇塘里,我看见一群小蝌蚪,正围着一柄初生的荷叶自在地游曳,而远处是一片响亮的蛙鸣。子女长大,父母年迈,不经意间流水匆匆,是光阴让青丝变成白发,也是光阴让彼此之间的爱愈发醇厚,而我手中苇叶所包裹出来的粽子,不也正是这旧时光里最甜蜜的挚爱吗?

父亲是裹粽子的能手,一张张粽叶,在他的手中翻飞,一眨眼的功夫,一只只无比精致的粽子就裹好了。自从母亲瘫痪在床,家里无论重活还是轻活,都落在了父亲一人的肩上。一个男人,既要操持农活,又要兼顾家务,还要照顾病中的老伴,洗衣、做饭,样样亲力亲为。是生活成就了一个男人的坚韧不拔,是父亲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是父亲给了我无私、伟大的爱。在我的心里,父亲是这世间真正的男子汉,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端午节裹粽子,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民俗,是收获后的一种庆祝和分享,还有人从中体会到了悲壮的诗情,想起了千年前汨罗江畔那个不屈的英魂。但是粽子对我来说,却有着别样的滋味,那是一位年迈的父亲,用心包裹出来,饱含了心血和深爱的一种味道。这种味道伴随我一年又一年的端午,一路走来,从懵懂到青葱,再到成熟。也许有一天,当父亲老了,再也不能为家人裹粽子,我会接过他手中的粽叶和粽绳,为父亲,为家人裹上一只只爱的粽子。

粽子的文章4:忆家乡的粽子

文/袁中华

清晨,被窗外的鸟儿叫醒,开窗,不知是谁家粽子清香的味道徐徐飘来。遥望北方,不禁想起家乡的粽子。

在我的家乡山东临沂,包粽子用的是大叶菠萝。我们那里没有南方的竹叶,也缺少芦苇荡里的苇叶,而大大的菠萝叶厚而结实,成了我们包粽子的首选。大叶菠萝,学名槲树叶,又作柞栎、橡树、青岗、金鸡树等。叶倒卵形,状犹手掌,古代用此叶养蚕,生产的丝叫柞蚕丝,比一般的蚕丝色泽更光滑。现在养蚕的少了,但是以菠萝叶为辅料的饮食多了,据调查,常吃菠萝叶蒸的饭食会有明目、强筋、润肤、利尿、抗衰老,减重去肥、降低胆固醇等功效。

以前在家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山上采摘新鲜的菠萝叶,洗净,放在大锅里用旺火煮沸,晒干,这样菠萝叶的清香才会更持久,有的甚至可以持续一两年。在端午前的清晨,母亲将菠萝叶、糯米、野生的稻草、猪牙草、车前草等药草洗净泡在大盆里,等到傍晚全家一齐上阵,围坐在盆边,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好不热闹。我坐在母亲身边,帮母亲拿菠萝叶,递稻草,或者是将母亲包好的两片粽子用稻草捆结实,母亲总会给我包一个放蜜枣特别多的大粽子奖励我。端午这天,母亲很早就起床,生火,将粽子、鸡蛋、车前草等放在一个大锅里用大火煮熟,然后转小火炖,等着我被香味吸引,抵挡不住想大快朵颐的诱惑的时候,我家的粽子也熟了。这天不光要吃粽子,还要吃与粽子同煮的鸡蛋,老人们都说这样的鸡蛋吃了不生病,效果如何我也不知道,但是因为混合了药草和菠萝叶水煮熟的鸡蛋,颜色像咖啡一样,味道特别香。

如今,第一次有强烈的愿望,想吃母亲亲手包的香甜的粽子。也许是大了懂事了,也许是因为这次离家最远,无比怀念以前粽子的味道。

粽子的文章5:又是一年粽子飘香时

文/健康

又是一年端午节!雨,下了一整夜,滴在房檐上的声音,匆匆又响亮,我在睡意朦胧中,听到雨声急急,老天恨不得把百里之内的倾盆大雨灌溉给大地,以慰屈原在天之灵。雨声越来越清晰,关于屈原的故事,在我脑海里瞬间掠过,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惆怅。雨声彻底把我唤醒,往窗外望去,树木层层似麦浪般翻滚,极力扭着它的身躯,向我点头又摇头,花儿在狂风暴雨的洗礼中四下飞散,雨,密密集集,雨点清晰可辨。天,一片阴沉,一股莫名的哀伤如雨在心里飘洒,冷冷清清,这雨要下到何时?

母亲4点多就起床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洗米、搓绿豆皮、煮粽叶、切肥肉、冬菇、蛋黄、拿出早已洗净的棕滕,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坐在小凳子上,包起了粽子。一条粽子,在母亲的手中,犹如穿针引线般熟练。拿起一片叶子,弯成漏斗的形状,抓一把糯米,均匀散放在叶子底部,再铺一层绿豆,挑选肥美的半肥瘦猪肉,往中间一放,按两下,把切好的四分之一蛋黄放置中间,两头镶嵌冬菇,上面依次重复开头的步骤,又依粽叶的边缘绕多几层粽叶,轻轻拍一下粽身,好让米厚实些,再将粽叶往左向下相折。拿起绳子紧紧绕上两三圈,打结,就完成了。

不到一小时,一个长方型,又大又粗的粽子就放入高压锅依靠百度的水温来浸泡和煮熟。母亲包得乐此不疲,一个接一个,脸上挂满了汗珠,滴到眼角,渗入眼睛,我知道那种感觉是疼得火辣辣的。此时,隐隐觉得心痛,赶忙拿毛巾拭去母亲脸上的汗珠,轻轻按摩一下眼角。两小时过去了,粽子已熟透,母亲关了火,过半个小时拧开锅盖,用长长的筷子和左手一起把热腾腾的粽子放在风扇底下吹干,接着又开始包第二锅。

香气四溢,粽叶的香气飘满整个客厅,鼻子简直享受了一场浓得化不开的芳香盛典。此时,闻着这正粽叶子的香味,早已饥肠辘辘的我忍不住解开了绳子,撕开了粽叶,呀,那糯米粘得严严实实,粽叶上几乎没有残留的糯米。香气再次扑鼻而来,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是糯米夹杂着粽叶的香气!这粽叶,是母亲从乡下带回来的,是母亲亲手洗净煮过的,是她亲手晾晒的,这个味道,是那么熟悉,那么沁人心脾啊!咬一口,飘来绿豆的香气,再一口,是蛋黄的纯香,又一口,是浓郁的冬菇味,最后,连着肥肉的香气一口咬下去,所有的香气集中在一起,让我回忆了以往母亲包粽子的情景。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到上等的糯米,粽叶也是在就近市场买的,没有冬菇、蛋黄、虾米、瑶柱、腊肠,就只有绿豆跟肥肉,在那个岁月,粽子已是比较奢侈的食品了。可是,母亲依然年年包粽子,不仅是在端午节。往常,我们是吃不到肉的,煮粥,也是放少许的米,多多的水,米,由我来吃,水,由父母亲来喝,只有小半碗黄豆拌着吃。我们全家都喜爱吃粽子,为了填饱肚子,为了能吃到香香的粽子,母亲一年都会包几次。一家人围坐在小小的桌子上,吃着母亲包的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感觉很温暖很温暖!

等我长大一些,家里的经济稍好,母亲包粽子越发频繁,糯米也买最贵的那种,粽叶,都是从乡下带回来的,馅料也丰富了许多,我们一条接一条的吃。经济再富裕一些,母亲就包了许许多多的粽子,分给邻居、同乡、亲朋戚友尝尝,一分,每家总能分得七八条。邻居们吃了,竖起大拇指,赞扬母亲的手艺好,也回些小吃给我们尝尝;同乡吃了,感激涕零,说让他们想起了自己已过世的母亲,有好亲切的家乡的味道;亲戚朋友吃了,都乐呵呵的,边吃边笑得合不拢嘴!

"健,我送些给黄阿姨吃!"母亲甜美的声音覆盖了我的回忆,回过神来,便说:"可是正下着大雨呢!""不怕,很快回来!"望着母亲打着伞,一家一家的送重重的粽子,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

一股愧疚涌上心头。我从来没有为母亲包过一个粽子,只知道吃,只知道年年端午想想屈原那个心情沉重的故事,可是实在的事情却没有做多少。今天,当我吃着粽子,感动得落泪!这些香气,是什么味道?原来,它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亲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味道,它是母亲大爱的味道啊!

我是不是应该也为母亲包一次粽子呢?

粽子的文章6:包粽子

文/东山峰人

每年农历初五,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端午临近,看到沿街叫卖的香囊、菖蒲、艾叶、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吃粽子一直是我的钟爱,当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时,那翠绿的粽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粽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此时,我就会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仿佛这清香的粽叶味儿更具有端午节的气息。

一位学者说过:‘许许多多的习惯,凝结成一个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沉淀为一段历史。’

端午节作为一种民族习俗,一种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流转变迁和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与精神。

在端午节里,我会想起屈原,想起这个出生于湖北的伟大爱国诗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艾叶和粽子的香,赛龙舟的快乐,手缠五彩丝线、或是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上,以驱除不祥。更多的是一种临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闪光品格;想起屈原所写的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想起屈原抱石投汨罗江的无奈,却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感受端午,就是感受那段历史,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体会着他因报国无门而痛投汨罗江的千般痛楚的心情。

早些日子我爱人就嘱咐好了我,端午节前需要购置好糯米、粽叶、新鲜肉、红枣、食用碱、棉沙绳等以备她包粽子之用。

昨日,天刚破晓起了个早床,匆匆洗漱完毕,两人各自拿部手推拖车搁在汽车的尾箱里开车一同赶往附近红星大市场。

此时,天空飘着小雨,静谧的小区里空旷无人,只有花坛里成片绽放的栀栀花向我问候。不经意间,我瞧见小区路旁的垃圾桶里有丢弃装粽子的礼品盒和粽叶,还有废弃的菖蒲与艾叶。至少,这些与包粽子有关联的物品提前告诉了我,端午节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浓厚了。

出门,马路上人车稀少,不到四公里路程的批发市场只需几分钟就到了。

还未走进市场大门,就见里面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进货卸货的汽车三轮车的喇叭声乌乌的鸣叫,中间还夹杂着市场管理人员维护秩序的驱赶声和小商小贩的吆喝声,真是‘莫到人行早,更有早行人’。

进了市场,熟悉景象再次穿梭于眼帘;金黄色的扣肉“热锅”和卤猪‘下水’散发出扑鼻香味。人越来越多,狭窄的小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买菜兌货的、砍肉杀鳝鱼的、卖七两称的渔贩子、少称的菜贩子。

从南边开来一台要卸货的大货车,边倒车边叫喊:“让开、快让开”,那边三轮电瓶车横冲直闯地也跟着叫嚷“会撞啦呀”;购货者总是与商贩们在嘀咕的讨价还价,“价格还少一点罗”的乞求声和嘈杂声此起彼伏。

这里分蔬菜区、鱼肉禽蛋区和商品区。大家都愿来此,主要是各类农副产品应有尽有,更重要的是花色品种要比居民菜市场多很多,而且价格还便宜不少,这就是红星批发大市场的最大优势,也是大多数居家过日子人的主要选项。

我随着人群穿梭在百家门面,游览于千家摊位,匆匆买好一个星期的小菜,又推着拖车又四处搜寻粽叶的踪迹。

包粽子少不了‘粽叶子’,粽叶子是一种长在河边的芦苇叶子,但是有两种,一种是水中生长的,一种是旱地生长的。我们一般包粽子都用水中生长的那种。包出来的粽子植物的清香味很浓郁。区别是:

1、水生的叶子和枝干链接处呈现出灰褐色,旱地生长的没有。

2、旱地生长的芦苇叶子比水中生长的叶子相对要宽大些。

3、可以从气味上辨别,水生的叶子清香味很浓郁,旱地生长的叶子味道很淡很淡几乎闻不到什么清香味。如是,那种水中生长的粽叶子成为我唯一寻觅的目标,寻过了几家门店,忽然发现一个摊位上有些粽叶,数量不多,但粽叶子的质量还可以,四块五一斤,欣喜中挑选退去捆绑在粽叶上硕大的草绳,忽听摊家说不买了,‘说是草绳与粽叶子是一起进的货,要得就要,要不得就莫买’,他那斩钉切铁没有商量的口气,不容我有任何争辩的余地,看来是‘卵硬屄涨价啊’今天的阵势,是草绳也要卖粽叶价了。我真咽不下这口气,丢下粽叶子,甩手而去,心里嘀咕着‘市场决非只此你一家’。

不得已,只好冒着雨另去寻找有粽叶卖的地方。须臾,走了几家摊位,又发现了粽叶的痕迹,它摆在泡沫盒子中叶片稍小些,但是价格却是五块钱一斤了,我爱人唠叨着说;‘刚才的粽叶还可以,价格也便宜些,一点草绳算了’我知道,货比三家不吃亏,再去也不迟,只好折返原地,远远看去,那个摆着泡沫盒顶上的‘草绳粽叶’已经空空如也,全然不见了踪影,心里想难道今天粽叶子‘蛮俏’。看来有时候算得太过细反而是失策呀,无奈,只得另访它处,寻找那个五块钱一斤的门面了。幸运的是此店的粽叶还在,翠绿的粽叶子依旧摆在泡沫盒子中待售,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再生事宜,匆匆的挑选了五斤过称放在推车里赶往买糯米的地方。

红星大市场进口的西端,是五谷杂粮集中的地方,它毗邻马路,运输方便,节次鳞比的门面一字摆开,五谷杂粮类品种应有尽有,我要寻找的糯米肯定有买,果然,几乎家家店面都有糯米出售。

其实,糯米也分好几种,一种是长糯米即是籼糯,米粒细长,颜色呈粉白、不透明状,黏性强。另有一种圆糯米,属粳糯,形状圆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腻,黏度稍逊于长糯米。适合做粽子、酒酿、汤圆、米饭等,好一点的要算泰国糯米了。

临近节日,与此相关的物品按常规都会出现涨价的趋势,这即是供求关系的连锁反应,也是市场价值的规律的体现。在批发市场上购东西一般要比超市便宜许多,经对比,红星批发市场的泰国糯米就比其他地方的便宜了一块多钱,经砍价,我购买了四十二斤泰国糯米,共计一百四十七元,几乎满满一袋,顺便不忘捎带了一包食用碱。此刻,两部手推车拖着载重的货物向停车方向走去,然后赶往超市再去购买四斤新鲜肉,当货物购齐后,心情全然释怀,不愉快的事仿佛没有发生过,一蹬油门满载而归的回家,只想包粽子的事儿了。

自打我爱人学会包粽子后,她几乎每年都要包上十几或几十斤。用包粽子的形式走进端午节,领略传统文化别样的内涵,感受传统节日迷人的魅力,是萦绕在心头缠缠的暖意,享受的是挥之不去的绵绵情意。

我家包粽子的具体活儿一般全由她来做,我只是负责采购材料做些下手事。‘她’与我相伴几十年,是那种朴实、为人忠厚、做事负责有工作能力的伴侣,是过日子没有‘空话’说得的人,在外她不显强示,但在内却是心细精眀,什么事一学就会,考驾照、织毛衣,绣十字绣、用电脑、家中收拾一样不拉,与如此‘女人’相处过日子我还能说什么呢?

包粽子其实又是一件很累很烦的事;首先得准备两个大朔料桶浸泡粽叶子,然后用刷子把粽叶子一皮皮清洗放在不锈钢盆里待用,接着用两个大不锈钢盆淘泡糯米和包放粽子。糯米用一定比例的碱拌匀,做碱粽子。肉切成小坨用胡椒、盐、生抽拌匀做成肉粽子。此外,还有用腊肉、鸡肉、红枣、花生、绿豆、红豆等多种原料做成的粽子,粽子的花样虽多,但归结起来,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形状与馅料的区别。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圆锥形等,无论哪种形状,旨在不漏馅即可;馅料无非咸甜之分,一切全看自己口味。

其实,我对粽子还是十分熟悉,但对包粽子的制作过程却还是知之甚少,只因多次亲身瞧见她包粽子的程序以后才真正了解。

她包时;首先用到的是粽子叶,而不是芦苇叶,粽子叶是首选,芦苇叶比较窄,要用好几片才能包一个粽子,新手包这样的粽子就会手忙脚乱,而粽子叶页面宽大,只要一片就可以包完整个粽子。包时;卷成一个圆锥形。满满地填上馅料,填到溢出来的样子,这样有利于后面的包裹,可以使粽子里的馅料充满整个粽子。然后按照螺旋的手法,粽叶的另一端开始慢慢的卷起来,卷到最后的样子,留一点尾巴,最后尾巴全部卷起来,用大拇指压住。最后把卷起来的那一面对折过来。用棉线底部十字形的捆包起来,捆好不散开就算成功了。

就这样,叶子在她的手里折来折去,就出现了一个三角锥的形状,然后用线一扎,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做好了。

粽子包好以后还只是一种初级产品,真正要算大功告成的还非得煮熟煮透,不然粽子吃起来就会有生熟感。煮粽子其实还有一些学问,家里一般用高压锅煮,把包好的一串串粽子放在高压锅里用水遮满,不能留有粽子的任何痕迹,然后再盖上蒸皮,上气后关小火再蒸上一个小时左右便大功告成。我对她包粽子的技巧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她虽然是做得累,但我想,她心里却是愉瑞的,像干完了一件大事,两天十几个小时包完了三十斤糯米,估算下来肉粽和碱粽整整包了二百九十二个。除了留下自己吃的之外,十之七八都要送给亲戚、朋友和同学了。

由此看来,过传统节日,重要的不在于过节的形式,而在于节日的内涵,包粽子、带香囊、挂艾叶、吃粽子等只不过是节日的道具,倘若忽视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那么节日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费的机会,那么过传统节日的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在当下洋节泛滥的时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了兴趣,而对西方的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却极力推崇,过得津津有味。就连不少从传统里走过来的人也都在叹息:年味淡了,节味变了。难道中国的传统节日真的过时了吗?那流传了几千年、承载了中华历史文明与优良传统的节日难道还不如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洋节吗?

人生中,总有些东西在彼此的印象里定格。一句祝福一个微笑的距离,远远大于人与人之间的模糊。端午节即将来临,我送你十个香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这五月五的情怀!这就是我送粽子予人的心境。

今年的包粽子虽然完结了,粽子也送完了,走过同事、同学、朋友的家门,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

开车回家,猛然悟出一种感受;与人相交应该是;要与喜欢读书的人打交道,要与有思想的人打交道,要与有情有义的人打交道。

走在上班的路上,清风拂过我的脸颊,沁入心扉。坐在办公室里,我仿佛听到湘江河里浓浓的锣鼓键锵声和划龙舟、赛龙舟的吆喝,看到吃粽子、手缠五彩丝线的欢快,吸在鼻子里香囊、菖蒲、艾叶的余香,感受着端午节带来的文化盛宴。

2016.5.30

粽子的文章7:艾草青,艾草情

文/徐学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艾草青。

艾草不似其他草种的嫩绿和葱绿,而是一种青绿色,叶片呈椭圆形羽状,叶子的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叶片下还有灰白色绒毛。摸上去犹如一缕金丝绒布料,闻起来散发着一股浓烈的香气。寻常艾草,无论小路边、田埂上、江河堤岸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我常用目光搜索于脚下的路边草丛,寻找自己最钟情的艾草,时常被那独特的、成堆成片的艾草所吸引,它和周边姹紫嫣红的植物交织在一起演绎着夏日的诗情画意。

艾草,是自然界绿色生命的代表,它不因人们不去赞美就不给大地添绿,也不因人们不去养护而失去蓬勃生机,它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不需施肥,不苛求土壤,给它一寸土地,它会还你一片绿意。它或跻身于杂草丛中不显山露水,或盖过那棕褐色堤岸、顽强挣扎在流水的拍打中,一丛丛昂首挺立。摘下一段嫩尖,飘进鼻际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那高高的芦苇和荻草间隙中硬挤出来伸向四周的青青艾草,为我们的家园奉献着最卑微、最平凡的一生。

或许,人们不会忘记青团的美味可口,那怡人的清香就源自艾叶,吃过青团会满口余香,回味无穷。而我真正认识艾草,并不是来自儿时的美食,而是在我成家以后。婚后有段时间,妻子患上了一种皮肤病,奇痒难忍,试过多种药物都无法完全治愈。后来,听说用艾草煮水熏蒸和泡澡治疗效果比较好。到了春天,母亲便专门到河边挖来艾草根,栽种在自家菜园里,精心呵护,寄予深深的厚望。小小的艾草还真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妻子的病很快就痊愈了,从那以后,母亲一直保留着种艾草的习惯。

此后,每到端午时节,母亲总会赶在日出之前将带着露水的艾草全部割下,再从中挑出一些长势较好的,用红线绳由底部捆好,二、三株扎成一束。趁着天蒙蒙亮,她便骑上三轮车,带上小板凳,逐一送到子女家门口。母亲是从来不敲门的,也不吱声儿,生怕把我们吵醒。她踩着自带的板凳,把那束艾草高高举过头顶,结实地插到各家大门上,然后才安心地离开……

每年的端午,我早晨出门,一抬头总能看到门楣上插着一束新鲜的艾草。艾草青青,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知道,那束艾草是母亲满满的情意,是母亲深深的祝福,是母亲对全家人平安健康的精神寄托!

粽子的文章8:粽子飘香忆亲情

文/曹桂田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快到了,端午节是思念与怀念的节日,更是亲情的节日,端午节的粽子更充满着无尽思念。常常在城市在街头欣赏那些风景树那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叶绿叶黄中感受季节的轮回,在城市的花园里,感动花谢花飞的默语轻诉,在鳞次栉比的大楼和滚滚车流的红尘中。怀念乡村五月,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在浓浓的亲情里,我们在感动的亲情中渐渐长大。年龄的增长不一定能加深人们慈悲的胸怀,只有经过艰苦磨难的心灵,才能感同身受别人的遭遇而倍加同情。譬如我对粽子的感受。

月缺月圆,难忘思乡之情,特别到了节日,思乡的情结便愈加浓厚,儿时那些温馨的记忆,在我思乡的情怀中永恒。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始终还担当着关心与呵护下一代的责任。国槐的白花如撒满街头山坡的大米,随风刮聚在一起,让人体会到了什么是落英缤纷的神奇。母亲为我送来了几十个粽子。她欣慰的脸上带着做粽的辛劳繁琐、转乘公交还得走一段路的风尘与疲惫。一进门就说给我倒碗水,随即大口地咕咚咕咚喝了下去。为了感激母亲煮粽包扎的苦情,满足她关爱的幸福感,我立即打开一个粽子没蘸糖就吃了起来。望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欢喜惬意地咧着嘴角笑了,像一串槐花微笑轻飏在薰风里。妈,您不必这样辛苦的,超市什么都有,我们想吃解馋就去买了嘛!您六十岁的人了,血压又那么高……我心痛母亲这样劝说道,她没等我说完就打断了我的话接着说,什么话,超市能做出我的粽子味儿来?你们吃超市的饭能长这么壮实?……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对故乡有着浓厚的深情。在父母慈祥清澈的目光里,我愿做永远不更世事的孩子,尽情地享受她做的美味,用热烈的咀嚼来回报她的深情操劳。望着母亲耳根染发剂也掩盖不住的白发,深浅纵横刀刻般的皱纹,浮肿泛着明光的脸颊,我的情思在掩饰的泪光里闪回到了小时候。

那时候农村的人家都很穷,我又特别嘴馋,大概是饿的缘故吧。我看到别人手里拿有好吃的,就敢要敢夺过来吃。同院大成那混小子,有一年拿了个粽子撩逗我,让我摸杆跳高一样乱蹦一气,却怎么也够不到手里。母亲赶来了,气得骂了大成一通,对我说,你小不懂事,你跳他的手抬高,怎么会够得着呢。她的语气中充满了愧对我的自责,我如今仍能清楚地追忆起母亲眼里含着的晶莹泪滴。抚往昔望眼前,我的鼻子不由得一酸,心头哽咽起一丝苦涩的酸楚,随即弥漫到眼上,感伤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草长莺飞的五月是美丽的,因为这时不仅有对屈大夫的思念寄托,更有一脉相承的家族血缘亲情交汇。槐香正欲逝,槐荚将结籽,她们将领受使命去延续下一个美丽的五月天。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承上启下的地位,不禁还在安享着挥之不去与生俱来的父母至爱,还有义务用先辈的事迹、自己的经历去指导子女,让五月的粽香飘满今日的世界,承接千年的文明。

我爱端午的粽子香,因为那里边盛满了浓厚甜蜜的父母大爱。

粽子的文章9:粽子飘又香

文/梦缘亭思

又是一年初夏到,又是粽子飘香时。

五月五日,就是我们过的端午节之际,也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共享吃粽子之时而不忘老祖宗赋予给炎黄子孙的传统习俗,不管在何时都不能背离和忘记生养过我们的父母之心,培育过我们成长的乡土之情;几十年后,不管你发展有多大变化,始终保持已往的情调和本色,始终不忘故乡人。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才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基础。

路过菜市时,我耳边传来清脆地叫卖声:“新鲜粽子,新鲜粽子,2.30元一个!”循声望去,只见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在卖粽子。清纯特有的粽子香味扑鼻而来,我豪不犹豫一下子买了十个的同时,我们单位随后也刚刚分了两袋新疆本地的粽子。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粽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我爱吃粽子,因为那醇厚的粽香和浓浓的母爱掺合的味道已积淀在记忆深处,散发出清纯的芬芳,勾起我无限美好的回忆。

如今在超市里或是小摊铺上都可以买到粽子,而且包装精致美观。可是,我感到好象总缺少一些什么的,远远没有儿时母亲包得那么好看,味道也没有那么爽口。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那天早上各家各户都会到各自的亲戚家或本村邻居家的小竹林里采回大竹叶,回家后将它用热水浸泡三至四小时。等备好所有的原料后,大娘、姨姨、大妈们便三五成群聚在屋里一边逗乐一边比赛包粽子的表演:她们一边包粽子,一边在聊天,哪家的儿女很有出息,哪家的庄稼又特好之类的话题。在她们的笑声中,竹叶和原料在她们手中飞舞,一个个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在她们灵活的手中成形。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一旁争论不休,“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那种急迫的神态,似乎马上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一样。年纪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就显得可爱多了,他(她)们也在学着老人包粽子,在笨手笨脚的依样画葫芦后,一个个被五花大绑的粽子也纷纷成形,但大小不一,有些还没绑好,米粒从便从缝隙里漏出,惹得我们在一旁哈哈大笑。

粽子包好后,得用小火慢慢的煮着,一煮就是一个晚上。端午节那天早上,天刚刚亮,我和弟弟起床后做第一件事就是往厨房里冲,此时厨房热气腾腾,弥漫着粽子淡淡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这时,我们就顾不上洗脸漱口了,毫不犹豫的从那热气腾腾的锅里提出一两个小粽子。湿漉漉的粽子烫得我们不断的把它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一下了没办法吃的,我们只得双手捧着粽子不断吹气。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的身后,看我们那副猴急的神态,便会给我们一人一个碗,口里说着“不急不急,慢慢吃!”我们能不急吗?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粽子稍冷后,我们便迫不及待的剥开粽叶,用一支筷子对着那雪白晶莹的粽肉扎入,把粽子放在盛有白糖或是蜜糖的碗里轻轻一滚,然后将其高举过头,昂首慢慢的咬,口舌生津,不腻不粘,香气泌入心间。那时,我们感到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幸福了。

第二天,母亲吩咐我把包好的粽子给门子的爷爷、婆婆、大娘家送,到了下午又嘱咐我再给舅舅家送,让外爷外婆和妗子们尝个鲜。不光是我们家,在当时的农村各家各户都有这个习惯,邻居的、亲戚的相互赠送,还有送香包的,色泽各异,藏戴在衣服里以视吉利,让上天保佑。

如今,我从部队到地方工作一转眼快四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来自各方面压力的加码,慢慢的养成了现代人的依赖与懒惰,习惯了用现金来购买食品的便捷,失去了传承民间传统手艺的热情。只有在节日里收到母亲托人送来飘香的粽子后,才感到汗颜,感到母亲给予自己的太多,而自己给予母亲的又太少了。现在,面对这十个和单位分的飘香的粽子,我已没有了少年时的那份激动,可这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的习俗却勾起儿时,我对粽子飘又香的美好回忆。

变革经济的发展社会,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滋润了人们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享受多元个性的追求,仍未隔离和背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端午节——粽子!

粽子的文章10:粽香满天涯

文/千人伊面

粽子在我眼里,是个稀罕物儿。这么精致的吃食,含着糯米的甜香,苇叶的清香,还有历史的馨香,一粒粒洁白的糯米,护佑着碧青的汨罗江中屈原的完美。

对粽子的向往追溯到儿时。那个清晨,还没起床,就听见院子里有脚步声,脚步声带来了寒暄声,寒暄声带来了欢笑声。三婶子像送子娘娘一样,给我们送来一篮子散发着香味的小粽子。三婶子是城里人,城里人流行包粽子,三婶子就包了一筐,挨家挨户给我们送。农村人什么时候见过这样“三角四棱搭成房”的讲究吃食?农村孩子成天端着粗瓷大碗,猛一吃上这扎裹得妖精一样的小东西,还真有些下不了嘴呢。

吃了一次稀罕物,来年包粽子就成了我们家的“盛况”。妈妈负责提供原材料——— 江米,姑姑叔叔们去采粽叶,三婶子提供工艺,众多姑姑、婶婶齐上阵,大家一起包粽子。

我们家不是名门,却是旺族,堂兄弟姐妹几十个,围坐在一起,又是一番热闹。几个小妹妹跳皮筋,边跳边唱: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是端阳,那儿是端阳,处处是端阳……在我的记忆中,这场景比粽子本身还要值得回味。

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去世,跳皮筋的孩子们像大树上的小鸟一样飞走了。飞到北京、飞到上海,飞到杭州、深圳,甚至越洋过海。我们的大家族,想聚到一起太不容易了。当年包粽子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姑姑在网上要了我的地址,说端午节快到了,她要给大家寄粽子。几天后,快递在楼下叫我的名字,我接过两盒沉甸甸的粽子,开始签单。看到发件人和收件人两个名字并列在一起时,看到我们相同的笔迹和姓氏,我竟要落泪了。因为与此同时,上海在签单,深圳在签单,我们签下共同的姓氏。

这就是血脉相连呀!姑姑是我们家族最美的才女,年龄最小,付出最多。她曾住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里,我们全家几十个学生,都是受着她的关怀与照顾。我曾想,知恩必报、有情后补。可我又何曾回报过什么?直到现在,依然是手捧着她千里之外寄来的粽子。

回到家,煮粽子。掀开锅盖,香味扑鼻而来,这一刻,北京的家、上海的家、深圳的家、杭州的家、徐州的家,家家香味氤氲。

亲情永不散,粽香满天涯。

粽子的文章11:粽子

文/章铜胜

在端午的食物中,粽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家乡过端午节,吃粽子成了必不可省的一件事,我想,其他地方的端午,大概也是这样的吧。

我的老家在沿江江南的水乡,包粽子通常是用芦苇叶的。可包粽子的芦苇叶,是不叫芦苇叶的,叫作箬子。箬是一种竹叶,我并不清楚家乡人将包粽子的芦苇叶也称作箬子的原因,也人云亦云地这样叫着,也许是因为它们都是用来包粽子的吧。不过,我还是觉得箬子的名字好,叫起来顺口,听起来也更亲切一些。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前,母亲都会吩咐我去村东大湖的圩埂上打箬子。初夏,圩埂上的芦苇刚长成,青翠茂密,芦苇叶宽大柔软,是适于包粽子的。通常是在周末,我和同村的小伙伴们约好,一起去村东的大湖里打箬子。我们钻进芦苇密织的青纱帐里,在湖圩相连的圩堤上,钻进钻出,钻来钻去,从一个圩套钻到另一个圩套,一边嬉戏,一边打着箬子,其开心可想而知了。累了,我们也会摘一片较嫩一点的芦苇叶,放在嘴边,吹出“呜呜—呜呜—”的好听的声音,在这样的呜呜声里,可以找到同伴,分辨方向。

当我们钻出圩套,背着一袋箬子回家的时候,母亲们总是开心的。母亲将我们打回来的新鲜箬子放在水里煮一煮,用清水浸泡、洗净,晒干,留用。端午前后,母亲站在门前,用泡好的箬子包粽子。在卷好的粽叶里放泡好的糯米,加红豆、绿豆,或是蜜枣,用筷子捣密实,然后包裹,用棉线扎紧,一个一个拴在铁门环上。不一会儿,门前的铁门环上,就挂满了一串串的粽子了。我老家的粽子,大都是样子简单,味道单调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吃粽子。端午的粽子,味道总是那样的美好。

在家乡,我也曾见过包裹精致的粽子,多是新嫁的姑娘归宁,从婆家带回来的粽子。那些粽子小巧精致,是用红线扎着的,好看,又好吃。她们从婆家带回来的粽子,里面放了更多的蜜枣,甚至还有放火腿和咸肉的,这样的粽子更香糯有味。这些粽子是当作礼物的,我家偶尔也能收到,也会尝到,可我还是喜欢自己家的粽子,永远透着清淡的米香。像自家的日子般,虽然清淡,却是坚实可靠的。

想起赵珩写的《老麦的粽子》,他在文章里写广东人老麦在北京卖粽子,非常有趣。老麦卖粽子近于虔诚,他每年只来两次,一次是在端午前,一次是在春节前。老麦的粽子都是自制自卖,且货真价贵的,这是做粽子的老麦的自信。老麦做的粽子有四、五种,而最好的是豆沙和咸肉火腿的。老麦的豆沙粽是方形的,豆沙用的是去皮过滤后的澄沙,用猪板油炒过,糖多油重,而且放的豆沙多。老麦的咸肉火腿粽是斧头形的,用的是真正的金华火腿和肥瘦相间的咸肉一同为馅的。我没见过方形和斧头形的粽子,当然也不可能知道老麦粽子的味道究竟如何,不过,能让写出《老饕漫笔》的赵珩念念不忘,且“三十多年过去了,每个端午,我总想起老麦。”可以想见,老麦的粽子,味道一定是不俗的。老麦的粽子,不只是味道好,老麦的粽子里除了老麦的虔诚外,还有着节日般隆重的仪式感,或许这才是让赵珩念念不忘的真正原因吧。

粽子好吃,毕竟难于消化。就像张爱玲说过的一样:“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要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张爱玲急于长大的童年,是不是也和我们急于一尝的端午粽子般,总是如期待着的那般美好。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在这个端午节里,我一定也要尝一尝那些美味的粽子,在端午粽子的香糯里,搜寻昔日香糯的记忆。

粽子的文章12:母亲的粽子

文/王忠范

看到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粽子,就想起儿时在乡间老家过端午节的情景和母亲做的粽子,这记忆让人心里难以平静。

在离我们家不远的地方有片叫大甸子的湿地,那里的大河两岸有大大小小的水湾子、水泡子、水沟子,水源如此充足自然就有苇塘了。端午节前夕,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去苇塘里采剪苇叶,为包粽子作准备。踏进苇塘,就听到蛙鸣虫叫的声音,还常见野鸭子落下飞起。一直走在苇塘的水里,好像总有鱼在脚旁游来钻去,好玩极了。母亲会踩鱼,她让我们跟在她的身后,她边采剪苇叶边踩鱼。母亲的脚步忽轻忽重忽快忽慢,随着咕咕嚓嚓的脚步声,鱼仿佛就钻进了她的脚底下。只要母亲一哈腰,保准从脚下拽出一条鱼来,我和弟弟咧嘴直乐。弟弟拿一根长长的柳条,下面打个疙瘩,往柳条上一条条穿鱼,很快就成串了。鲜嫩翠绿的苇叶也采够了,母亲就领着我们回家了。弟弟说:“妈妈煎鱼,我给爸爸烫壶酒。”母亲笑了。

母亲心灵手巧,做粽子更拿手了,连邻居都夸赞。端午节的前一天夜里,母亲先把苇叶冲洗得干干净净,又一片片抻直捋平。早准备好的红枣、核桃仁再洗两遍,然后分别盛在两个平盘里。母亲接着将黏黄米放进大盆里,用温水一遍又一遍地淘米,眼见每一粒米都是黄黄亮亮的,这时再把米浸泡一阵子。母亲开始包粽子了,她拿起苇叶灵巧地卷成个菱形的筒子,麻利地装进黄米、红枣、核桃仁后,封好上头,捏严边边角角,拿线绳横竖缠绕绑住系紧留个活结,这就成了。母亲在大铁锅里加满了水,放进一个个粽子,盖严锅盖。她用猛火烧开两次,再用温火烧煮。不着急,慢慢煮,煮透煮熟,直到香味四溢。煮好了粽子,一个个捞进盆里,拿凉水浸泡起来。

端午节来到了,当朝霞临窗时,父亲已经从山上采回来带露的艾蒿和柳枝,而且插在房门上与屋檐下。窗前悬挂起用彩纸做的大大小小的葫芦、灯笼、桃子,红红绿绿,飘飘闪闪,好看好玩,呈现出节日的景象。母亲走进屋来,给我和弟弟的手脖上、脚脖上缠系防毒邪保平安的五彩丝线,笑眯眯的。她大声说;“过节了,吃粽子了!”父亲盘腿大坐,就着鸡蛋和母亲的炒菜喝着小酒,一脸满足的样子。母亲包的粽子味道美,我和弟弟狼吞虎咽吃得欢快,不一会儿小肚子就鼓起来了。父亲挤弄一下眼睛,我和弟弟就背诵母亲教的儿歌:

端午粽子肥又胖

剥掉外皮蘸白糖

筋筋道道甜还香

生活幸福好时光

……

岁岁端午,总会想起那充满母爱的粽子,便更加怀念母亲了。

粽子的文章13:粽子

文/xiangrikui

早晨,下着雨,凉爽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到了秋天,凉爽的秋风正吹着。昨天还是炎炎的烈日,在烈日里,我提着一篮从远方来的粽子,满脸的汗水,走在我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我将粽子送到了终点站,一个安静的院子,浓浓的树荫,院子的主人不在,刚刚出去,隔壁的热心人将粽子留下了。

我在烈日了里离开了,院子的外面是我曾经多么熟悉的花园,花园的小路上应该还留着我的脚印的,多想静静地走在小路上,看着我曾经多么熟悉的一棵棵绿色的树。我顶着烈日,转过身看着我曾经用手摸过的一棵棵高大的树,这些树现在已是这儿花园的主人了,它们在烈日下安静地待着,安静地生活着,多想一直待在这儿,看着这儿浓绿的树,看着花园里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远方。

有一天,当女儿长大了,我会再回到这儿,在这儿安静的生活,像这儿高高安静的树一样,我会陪着这些安静的树一起生活,我会再次摸着它们粗糙树杆,站在树下抬头看着它们的高大,它们的美丽的绿色。

现在,安静的院子里应该有飘出的阵阵的粽香,院子里的老人应该正在品尝着粽子的甜蜜,感受着远方带来的关爱,那个从远方的大山里长途跋涉而来的爱。

忽然觉得自己也很幸福,昨天我曾经是爱的传递着,我将一篮粽子从那个古老美丽的城市里带出,从老人的女儿那儿带出,他的女儿将粽子递给了我,带着淡淡的笑。我走远了,她还在远处目送着我,昨天的那一刻,我曾经觉得自己变得高大了,我要将一篮满满的爱提着,要送到爱要去的地方。那是她的婆婆包的粽子,要一定送给她的父亲的。

篮子里还有三个热乎乎的粽子,是她热好了给我的。粽子是长方形的,沉甸甸的。叶子不是真正的粽叶,是一种黄绿色的的叶子,叶子带着花边,很皮实。带着一种淡淡的香味,有点儿像粽子的味道,里面是软软粘粘的糯米,一个粽子就放满了一碗,撒上白糖,甜甜的很香、很甜,那是我觉得自己也很幸福,吃着远方的大山里的粽子,一个带着大山的味道的粽子 。

远方的大山里,一户人家的院子里飘出阵阵的粽香,一位老妇人认真地包着粽子,她的小孙女儿笑着说着围在她的身边,老人笑着,她正将自己的浓浓的爱包进了粽子里,她要将自己地对儿媳、对远方的亲家的爱包进粽子里。院子的四周都是高大的树,树下还应该有着厚厚的往年的落叶的了,踩上去应该是软绵绵的了,好像走在大山里,享受大山的安静和绿色。

院子里还应该有一只雪白的羊,羊是专属于她的女儿的,她的女儿是吃羊奶长大的,她的女儿应该是有两个母亲的,一个是她,一个是羊妈妈。

她的丈夫,端午节回家了,应该还是空手回家的,他带给女儿的只是山里人的朴实,他只将自己温暖而又宽广的怀抱带给了女儿。她曾经告诉我,有一次丈夫回家,她去超市买了两大袋水果和小孩子吃的食品,可她的丈夫却坚决不带回家,嫌麻烦,说家里什么都有。最后她将所有的水果和小孩爱吃的食品吃了。

远方绿色的大山里有她的女儿,她的朴实的婆婆,这边安静的院子里有他的父亲,他们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中间却有绿色的粽子,甜甜的粽子……

粽子的文章14:端午节的粽子

文/楚木湘魂

有时候,我是极没良心的,一边恶狠狠地吃人家的粽子,一边恶狠狠地批判:“这叫粽子吗?这好意思叫粽子吗?长得脚后跟似的。”

我说的是深圳的粽子,深圳人或者随了深圳风俗的人,喜欢在粽子里加各种荤馅素馅,又是腊肉又是火腿,又是这个豆又是那个豆,又是甜派又是咸派,后来还衍生了水果派,结果呢,剥开就是一包精致的糯米饭,即使再好吃,也是糯米饭的味道,而不是粽子的味道。这个就如橘子味道再好,也终究不是柚子味一样的。

广西的粽子又出奇地傻,个子傻,包法也傻。见过最大的广西粽子竟然小枕头似的,难道他们的胃容量这样强大吗,真不知道他们费了多少柴火,才把这么大个的粽子煮熟了。粽子成了圆筒形的时候,用绳子五花大绑似的绑着,一刀切下去,还是深圳的配方,还是糯米饭的味道,我不禁感叹道,你们如果喜欢吃糯米饭,煮一锅再油煎一煎就是了,何苦陷害粽子的名声?

四川的粽子,也是小家子气的典范,放在手里,不盈一握,叫我这种胃口大面子薄的人情何以堪,我还好意思跟人家说我吃了三个四个嘴里还想要吗。况且居然是白惨惨的,像粽子家族里血统不纯正的品种,人固然是一白遮百丑,难道粽子不应该天生是黄灿灿的吗?

除了隆回的粽子,更准确地说,除了金石桥的粽子,我都觉得不是粽子了。金石桥的粽子中,又以童年中被狗一口夺去的那只粽子的味道最好,我记得我还追了一程,直到有人戏谑地问我,是不是还想抢回来吃,我才恍然大悟追也无益。我眼里金石桥的粽子,简直没有一个地方是不好的,譬如说形状、长度、色泽、嗅觉和味觉,几乎可以供起来,做为天下粽子的样品。六七张手掌宽的粽叶,一包一裹一盖,我怎么也学不会,但人家就包好了,还能包出一个“母子连心”粽来。长长的粽子,像一支箭,直指自已的心窝,于是一辈子都只认它的模样了。手忙脚乱地剥开粽叶,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再钻到胸腔里,如无可仿冒的品牌标识。颜色当然是金黄金黄的,像杏子那种让人垂涎欲滴的黄,我认为美女可以是丰满的或骨感的,黑的或白的,粽子则必须是金石桥的黄。如果把“梅子金黄杏子肥”改成“粽子金黄杏子肥”,想像着北方的杏子勾搭上南国的粽子,是不是也有别有一种勾搭成奸的妙处呢。粽子在白糖里打个滚,是金石桥人的经典吃法,每当我遇上它,从来不提减肥。几十年来,我就是以一根筷子插着一个粽子的姿势,来解释家乡和家乡的端午。

然而,异地的朋友看着我特意从金石桥带过去的粽子,却惊诧地说:“那么大啊,看看都饱了。”恨得我直骂有眼无珠。剥开粽子,人家再接着说:“没馅的呀,那不寡淡寡淡的吗。”神,我为之不惜腰部再加一个圈的美食,在她那竟然成了虚构的盛宴。我想说加馅的粽子是宫体诗,腊肉和咸肉是宫体诗里的鸳鸯被和合欢衾。金石桥的粽子是田园诗,一股清香是田园诗中的山水自然,辨不辨得出来,在于人的品位。但是想想自己又不懂诗,不好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便将脸摆出阴险的笑容来:“再鲜再嫩的草给狗吃,也是淡之又淡的。”朋友说我是不是离家乡太久了,给一把金石桥的草,也能嚼出甘蔗味来。最后的结局是我强按住人家吃了半个,然后我夸我的金石桥粽子气色好,她说她的四川粽子味道香,她在她的粽子里说艾草的童话,我在我的粽子里描画端午节里的蛙声。大概来自出生地的食物永远是最恰如其分的好,与胃的需求和灵魂的需求严丝合缝,除此之外,不会再有第一流的颜色,第一流的味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