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他乡的文章(精选7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他乡的文章1:家,在远方 心,系四方
文/孙康汐
“身在他乡,志在四方”,简单几个字道出多少游子心中的苦涩。如若问道,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又一代满腔热血的年轻人背起行囊,挥别故乡,到一个全新的地方默默奉献。我想,那便是来自梦想的召唤,家乡的支持和祖国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四年前,步入成年的我收拾好行囊,离开养育我十几年的故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启全新的大学生活。那时,年轻的胸腔中涌动着热血,人生的蓝图上满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期待。十八九岁的年纪,读不懂与父母分别时他们嘴角边的欲言又止,听不出电话那端反复叮咛的用心良苦。一心想的是如何用稚嫩的双手撑起一片天地,在掌声和目光中得到认可。但生活却又不会总是如人所愿,在前进的道路上被困难浇灭了热情,被挫折击退了勇气。曾经坚信的奋斗方向居然在泪光中变得模糊不清。
但无论是意气风发的我,还是灰心丧气的我,再回到故乡,她依旧闪烁着慈祥的目光,对我张开温暖的怀抱。在那强健的臂弯中,我积攒力量,凝聚勇气。而这时,我的故乡陪我一起成长,她用她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告诉我梦想在前方,扬帆再次起航。
四年后,我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公仆。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我更清楚地意识到我的命运与人民群众的命运从此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心中不再执着于小小的一个我,而是千千万万的家。
谨遵习近平总书记“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青春无悔,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的教诲,二十出头的我再次背起行囊,告别至亲,开启了新的旅程。褪去稚嫩,转变角色,肩膀上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愈发沉重,却也坚定了我前进的步伐。
基层,是最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地方,是党和国家工作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一环,架起了直接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基层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政策方针的解读,工作中不敢有丝毫马虎,态度上更不敢有丝毫懈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入职之初要求牢固树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更多了,担子更重了,时间更紧了,回家的次数也更少了。再拿起电话,是八十多岁的奶奶日复一日的期盼;再回到家里,是五十多岁双亲不知不觉间生出的丝丝华发。多少次想留下,与他们共享团聚之乐。但是父母却告诉我:不要担心,去你的工作岗位上奋斗,不要让无数贫困家庭失望,不要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回首故乡,她安然屹立在那里,告诉我:孩子,去吧,不管什么时候,家都在这里等你。
有人问我,于我而言,何为家乡?我想,她是激励,而非牵绊。从我咿呀学语开始,这座城市就用她的朴实教会我勤俭节约;用她的宽厚博爱教会我与人为善;用她的坚韧不拔教会我自强不息;更将她的无私奉献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帮助我在人生道路上实现了将人生价值从实现自我价值到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转化。更是她教导我,身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牢固树立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奋斗终生的理想抱负。家,虽在远方,但勇者无畏,因为心,系着四方。
关于他乡的文章2:沿着红河去他乡——越南老街河内旅行见闻
文/林中竹
在火一般的夏天,怀着探寻历史,了解越南的愿望,我们从侨乡红河顺流东下,开始了短暂的越南老街、河内之旅。远眺滔滔红河水远去的方向,品味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的词句,不禁抚今追昔,遐思无限,脑海里重现红河上下中越两国民众交往的历史。
已近黄昏但依然炎热的傍晚,我们跨过中越大桥,步入越南老街省。经过越南海关安检,早就等待我们的越南导游阿南即热情地操着一口粤味的普通话前来招呼,带我们乘上了简便的出租车到老街餐馆就餐。
沿途视线中的老街城并不大,向南滔滔流去的红河水把老街分为东西两半,两架横跨河流的大桥将老街东西两岸连接起来,桥上车流不断,两岸花团锦簇,激流之上的两座大桥成为了老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走在老街,随处可看到一排排两三层的楼房,房屋都比较窄,沿街的第一层一般都做铺面,色彩艳丽的法式小楼房三三两两地坐落于郁郁葱葱的花木丛中,显得色彩斑斓。站在桥头,迎面吹来充满热带雨林气息的阵阵热风,我们感到十多年前的老街还是一片蛮荒之地,但经过与中国河口火热的边境贸易,老街正日渐走向繁荣。
未踏上越南之前,河口旅行社的导游提醒我们带上一些云南风味的腌菜,以备不适应越南饮食的成员解决就餐问题。晚餐时,看着桌上清淡简单的越式菜肴,此时腌菜真的帮上忙了。在晚餐过后的自行活动中,我们发现,由于中越两国经济贸易的不断深入,人民币在越南与越币一起流通,是最受越南人欢迎的外国货币。这里的不少小商贩能用简单的汉语和我们讨价还价,不能用汉语交流的商贩手里都带着一块计算器,用来计算或出示商品的人民币价格。老街城里各色皮肤的外国游客很多,但沿街购物者并不多,这也许是商品不够丰富的原因吧。除了橡胶鞋之外,来自国内的旅客对其它商品都不感兴趣,因为好多商品好像都来自云南。
夜幕降临,老街城灯火辉煌,小火车站热闹起来,来自各国的游客和进出老街的越南人集中到车站候车,悠闲地互相聊着,谈笑声和叫卖声响成一片。晚上八点多钟,我们登上开往河内的小火车。这种小火车在国内已看不到,偶尔乘坐也让人感到十分新鲜,躺在摇摆不定但很整洁的双台床上,望着窗外朦胧夜色中蜿蜒南下的红河,在“卡塔”、“卡塔”的小火车声中,我们渐渐进入梦乡,于天亮时抵达河内。
河内地处肥沃平坦的红河三角洲,为越南第二大城市,这座城市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为越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河内原为中国管辖之地,公元939年脱离中国,越南李朝创建者李太祖于公元1010年建都河内,加快了河内的发展。初到河内,第一印象是河内并没有国内许多城市高楼林立的一面,没有大都市繁华的共同点,但这座城市的名片不在于高楼与都市的霓虹灯,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以及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中南半岛灿烂的阳光吸引了不少来自欧美的游客,特别在还剑湖畔,他们有的躺在椅子上悠闲地进行日光浴,有的相约聊天散步,这里是他们借助太阳眼镜和短衣裤展示自我魅力的世界。蔚蓝的天空、充足的阳光、清澈的湖泊和茂盛的参天古树,将河内妆点得热烈而又清凉,有一点杭州的影子。由于越南曾被法国进行殖民统治,河内的建筑深深烙上了法国文化的印记,这从法式建筑遍布河内大街小巷可窥一斑。
导游小伙阿南风趣讲解,说越南有“四苗条”,即“国土苗条、公路苗条、房子苗条、女人苗条”。 除了西洋风格的法式建筑外,河内的大街小巷多为“苗条”的房屋,这类房屋高者为七八层,但一般只有四五米的宽度,且门口终年悬挂越南国旗,由此可看出越南的民族意识及均衡、平等思想在土地制度上的体现。绿树浓荫下的河内公路并不宽阔,“苗条”的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摩托车阵容庞大,川流不息,这就是越南“摩托车王国”的一景。骑车队伍中,除了头戴军绿色帽子的男子外,妇女的装扮也显得十分独特,她们头顶斗笠、面带口罩,身着“澳代”(与中国旗袍有几分相似的民族服装),让本来就很苗条的身段显得越发婀娜。
初到河内的中国人,可能都会对这座城市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受,那是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让国人感到亲切的缘故。导游告诉我们,越南有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境内也建有寺庙,甚至还有道观和祠。傍晚时分,我们游览了河内有几处颇有名气的古迹,即真武观、镇国寺和玉山祠,其间的雕塑和建筑风格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特别是所镌刻的汉字楹联字体苍劲潇洒,文笔俊逸豪迈,字字珠玑,如玉山祠楹联“泼岛墨迹湖水阔,擎天笔势石峰高”。河内的名胜古迹从侧面衬托出中国文化对邻国的深远影响及其无穷魅力,让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在异国油然而生。
河内市巴亭广场西侧有闻名于世的胡志明陵堂,胡志明陵堂庄严肃穆,是越南独立之父胡志明的长眠之地,这里每天有大量越南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游客慕名前来瞻仰,偶尔也可遇见学校组织身着军训服的青少年学生前来祭献花圈。我们从导游的话语中感觉到越南民众的海洋意识和国防意识较强,从学生的活动也感觉到越南政府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中越自古交往密切,侨居越南的红河先辈为中越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虽仅一水之隔,但我们对越南的了解较少,对越南的印象较为模糊,此次到老街与河内的短暂旅游虽窥一叶而难知秋,但所领略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加深了我们对越南的认识。
关于他乡的文章3:异乡之风,他乡之月
文/夜深沉
当你不断开始 又要不断遗忘 难道你不知晓若非不断地出发 你就无法完成一次真正的回归
--题记
异乡之风他乡之月 几乎每晚我都会站在同一条路上驻足仰望着月亮的盈亏,星星的变动,青岛干裂的秋风不断地涌进我的风衣,我享受着它这种顽皮的感觉,总能抚平我紧蹙的额头,吹干我额角的汗滴,那种洒脱与自由总会让我不自由的闭上眼睛,张开双臂,风吹着大衣不遗余力的扯着,而我也在努力地嗅着他乡的月光,且温柔且刚强。靠着海边的夜晚真静,没有亮丽的霓虹,没有骚动的人流,没有世俗的浸染,月亮把月辉洒向起伏的的山头 黑黑的松树之影在远山婆娑,山间村庄的灯火在黑夜闪烁,我听到星星跟月亮的低语,我听到了农家打鼾的鼻声,闭着眼睛我依旧找到了回家的路,在梦里,在风中,在月光下……我坚强的笑着,努力在努力的踏遍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找着故乡的每一位亲人,不管他们在人间还是在天堂,我相信此时此刻我们都在同一个梦里,同一个空间里笑着……
二十二年真是一场纠情的征途,我们从呱呱落地时的啼哭到如今不会轻易展露的泪眼,我们从儿时搀扶的姗姗尓步到如矫健稳重的步伐,我们从亲情之爱羽翼下的呵护到如今依着丰满的翅膀勇敢地飞翔……
我们就这样奔着儿时长大的梦踏着家乡熟悉的土路一步步地走远,一步步的学会思念,一步步的学会体会感悟思考,一步步学会如何去承受孤独去爱,学会如何为人处世,我们慢慢的理解了母亲的唠叨,父亲的沉默,兄弟姐妹的微笑,家是永恒的港,它离我们那么近那么近 在那里没有遗忘只有回归
我们因为爱而变得勇敢,只是我们止不住年轻狂妄的心,我们想要征服一片天空,我们就那么义无反顾的做着浪子,梦想着有天可以满载成功的事业踏上回乡的路,我们知道人世的漂泊会很孤独很无助,远方的牵挂跟思念缕也缕不完,可这就是人生,需要不断的出发不断地回归,为了梦,为了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为此我们不断地相聚又不断地分离,时间就这样悄悄无声息的流逝着,我们从石缝中感慨着岁月的匆匆,我们从记忆中打理着关于他们的一切记忆……
从离开家乡的第一天我就一直想当一位自由自在的流浪者,用我的双脚丈量着我的旅途,用我的双手书写着我的人生,然后可以有个人陪我一起从天涯走到海角,从人间走到天堂,我一直静静地期盼你的到来……不管我走过多少岁月,不管经历多少磨难,远方的你请放慢你的脚步,等等我,我就踏在你走过的路上……
—夜,深沉 2010年11月20日 青岛薛家岛
关于他乡的文章4:且从他乡说故乡
阿宇从巴黎发“朋友圈”,一组照片是私宅小花园,草地、水池。岸边有两张白色塑料靠背椅。她正坐在椅上,一副茶足饭饱的神情。其附言是:“体验一下巴黎留学生的美好生活,好想好想时光能倒流。如果年轻二十岁,我一定毫不犹豫地留下来。”
阿宇她爸是我的同事,在潮州府城我们两家是只隔一片天花板的邻居,她长大后到广州去,现已到知天命之年,一直思维活跃,不断有新追求,寻找好梦!她的工作是要经常在外地跑,常发“朋友圈”,有着文艺青年的情怀,我关注着,却少评论。这回,我就发去几句:“二十年前绝不会有此体会和决心,那时只能说如果年轻十岁,我会毫不犹豫地怎样怎样……”因为这近二十年,她在世界跑的地方多着呢,为何没有留下去的冲动?
我立即想到李白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此刻把兰陵看作故乡,一点没有身在他乡的感觉,源于主人美酒殷勤相待,这是很重要甚至是最根本的一条。天下美景何期多,哪怕我们是前去旅游,心情绝佳之时,也没有多少人会有留下的冲动,李白他把他乡当故乡,无非是诗人的夸张或对主人的讨好,说到底,他举头望明月时,低头还是思故乡,没有思兰陵,也没有思他看不厌的敬亭山。
阿宇此番在欧洲跑了二十几天,都为业务奔波,临末到了巴黎几位潮籍留学生宿地作客,受到青年乡亲热情接待,她是美景佳肴乡情的享受者,不用买菜做饭洗盘碗,正是李白产生他乡是故乡感觉的同一理由。
阿宇见我没点赞,回言说:“好的,就轻轻做个自己快乐的梦!”
是的,“诗和远方”毕竟是诗人的梦。
她去寻梦了。这时,以前我们共同的老邻居阿钟却参加进来了。他的评论是:“我想,如果年轻时在那里,我可能没感到是享受,而是自觉或被迫着奋斗。到年老时到那里,想奋斗已没能力,就只好享受了。”
这体会入骨!
阿钟现在年已古稀。16岁那年被迫又自觉地到祖国最美丽的宝岛之一海南岛去当知青。海南岛有多美,现在不用我说了。是绝佳旅游胜地了。但阿钟和他那一群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是没有感受到蓝天碧水,茂林繁花,黎族姑娘的舞姿,五指山的云彩有多么令人流连,对天涯海角这个被寄予无限诗意的地方也只有离家万里的苦涩。这么个美似仙境的他乡,年轻的阿钟们为何不是毫不犹豫留下?而是被迫着自觉在奋斗,一朝有机会回故里(没机会也要创造条件)就毫不迟疑,载欢载奔呢?
阿钟老了,再到海南去,想奋斗也没能力了,就只好享受了。真的,他近年不止一次重回海南,受到当年兵团战友、现在的主人热情接待,大有李白在兰陵的感觉。
那晚与阿宇阿钟在朋友圈互动之前,我刚刚看完凤凰卫视一档节目《正月里》,是该台记者在福建采访泉州民俗活动。一位青年男记者来到位于晋江入海处的蟳埔渔村采访。蟳埔产蚝,那里民宅的墙体是用蚝壳建成的,特别具有渔村味道,而蟳埔女则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三大渔女,她们美丽的头饰、奇特的发型很有可观性,头上的簪花围,其长长花串可在头上盘七环,有头顶花园的美誉。蚝壳厝和蟳埔女成为旅游亮点,尤其是摄影家、画家、诗人们创作的绝佳素材。镜头所到之处,都是美不胜收,那些正在摄取蚝肉的渔妇,也戴好头饰、身着盛装。依我看,平时,尤其是生产劳动时,她们是不会这般穿戴的,完全为了供人参观,或者只为今日凤凰卫视来拍纪录片的着意安排。
在一只小小渔舟上,一位年轻渔女接受采访。我一看就估计她是一位在学的高中生或大学生,面容姣好,皮嫩肉白,一口标准普通话。与那些在撬蚝的渔女那深赤色皮肤相去甚远。她是为这场采访而被从学校临时召回来的吧?(但愿我的猜测是错的)
画面的确很美,一对青年男女对坐,微波细浪,渔舟轻荡。记者问:“你喜欢你的家乡吗?”渔女答:“不是很喜欢,但我无法选择。”答完反问记者:“你喜欢这里吗?”记者扬起头望向前方,毫不迟疑地说:“非常喜欢,这里民风淳朴,待客热情,尤其那些百年以上的蚝壳厝……”
这就是一个外来的欣赏者与一个本地奋斗者对同一所在的不同感受,很正常、很真实。我尤其欣赏渔女的回答。不是很喜欢,不是很不喜欢。她别无选择,父母制造了她,出产在这里,如果是不向他乡发展,她会在故乡奋斗下去,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难说好坏。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样的歌,我是认同的,是奋斗者的心声。当你欣赏并享受他乡,其好感往往产生于一时,看到其一面;而奋斗者要经历一世,认清全貌。我们常听一些长久在他乡奋斗的人称该地为第二故乡,的确表达了对他乡与故乡感情深度的不同。他乡美,往往看到新鲜,表层,而故乡或第二故乡,我们是奋斗者,生活的参与者,故乡的美中有我们的血汗,有我们自己的故事,你感到厚实,你心中充实。
关于他乡的文章5:一片菜畦入梦来
文/钟瑞华
旅居他乡的日子,那一片菜畦常常走进我的梦中来。
儿时,祖屋背后有一块遍地荆棘、杂草丛生的荒坡,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奶奶带领我们开垦了出来。在奶奶长期的精心照料下,山坡渐渐“脱胎换骨”,变成了瓜果飘香的菜园。
春暖花开,菠菜、白菜、韭菜,争相炫耀着各自的“新衣”。夏日炎炎,黄瓜、茄子、豆角、辣椒、向日葵,把菜园装扮成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蜻蜓、蝴蝶和蜜蜂,在翠绿的菜叶上翩翩起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少不了秋茄子、秋黄瓜和西红柿。到了冬天,菜园里仍然种着芹菜、萝卜、包菜。吃不完的瓜果蔬菜,奶奶便用大缸腌制酸菜、酸萝卜和酸黄瓜。还把眉豆、黄豆、刀豆、老虎豆等晒成干豆,用瓦罐装好储藏在阁楼里,等到来年“三荒五月”时慢慢享用。
晨曦初露,奶奶便叫醒我一起去摘菜。清晨的阳光在碧绿的菜叶上跳舞,透过缝隙洒落在含着露珠的花朵上,一闪一闪亮晶晶。蜜蜂在菜花周围盘旋,“嗡嗡嗡”地唱着欢快的歌。我伸手摘了一朵黄色喇叭状的花,凑到鼻前深深一吸,一股淡淡的清香瞬间钻入鼻孔。“奶奶,这是什么花?”奶奶直起身子,捶了捶后背:“这是南瓜花呀,中午奶奶做米粉蒸南瓜花给你吃,再过一段时间呀,咱们家的小馋猫就可以吃到清清脆脆的嫩南瓜了。”“噢耶,太好了!我很快就可以吃到嫩南瓜了!”我高兴地把南瓜花举到头顶,一边奔跑一边唱着儿歌:“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茄子高高打灯笼,萝卜地下捉迷藏;辣椒长成尖尖嘴,南瓜越老皮越黄……”
日上竿头时,大姐在晒谷坪上扯开嗓子喊我们回家吃饭,奶奶便提着满满一菜篮的蔬菜,牵着我的小手,蹦蹦跳跳打道回府。
傍晚时分,肆虐了一天的太阳终于渐渐消停了,我也背着书包一路小跑回到了家。刚放下书包,奶奶便挑着水桶,拉上我一道去给蔬菜浇水和除草。奶奶说常浇水勤施肥,蔬菜才会越长越水灵。她教我把水浇在蔬菜的根部,我却经常在她转身的时候,偷偷给蔬菜来一场彻底的“淋浴”。待奶奶听到响声转过头来,我早已偷笑着跑到了菜园的那一头,并趁奶奶没留意,偷偷摘了一根全身还长满刺的嫩黄瓜。奶奶一看,心疼宝贝似的说:“哎呀,我的小祖宗,黄瓜还没成熟就被你摘了,多可惜呀!”说完,奶奶假装要打我,颠着小脚跑来追我,菜园上空顿时飘荡着祖孙俩欢快的笑声。田坎上一丛丛绿油油的狗尾巴草仿佛在向我招手,笑话我调皮和胆小呢!
岁月葱茏,而今,我离开家乡十多年了。往昔奶奶亲切的笑脸,已成为一段温馨而遥远的记忆。但祖屋背后那片瓜果飘香的菜畦,却如淡淡的花香,常在梦里沁入我的心脾。
关于他乡的文章6:他乡
内心似已习惯平静。当指尖再度触及黑色的键,眼里竟已生不出任何期许。
夜里睡得迷糊,有人说,外面是水乡。蓦然惊醒,却只在身旁触及很薄的雾汽,覆盖着有些凉意的玻窗。
伸手擦尽几许水汽,指掌间却空余漫无边际的幽暗,黑色,寂静,浓墨一般。继续装睡,心与眼却已清醒到仿佛可于静夜里,听闻某片树叶落在水中的声响。刹那,有种再亲切不过的冰凉暖意,划过最深的心底。
乌镇的桥影,此时必定还在那里,见证着那些与我无关的过往,骤来骤去,聚散悲欢。那条静如古玉的流水,此时必定还在无声的流淌,路过每一条宽窄的小巷,石拱桥,小轩窗。
他们说,外面是水乡。可是整个江南水乡无数,此时与我擦身而过的,究竟会是哪一座与水有关的他乡?
其实,我也不知道风的方向,甚至看不懂梦里冥冥的指向。我只是渐渐明白,有些相遇,注定只在剧情中,而有些别离,将永恒留在独白里。
所以那天在云端,只用有意含混的外语,将内心所有的郁结,当作一个听来的故事,平淡的讲与身旁萍水相逢,并一生都不会再见的陌生人听。记得,他那双褐色的眼睛里满含笑意。他说活在梦里的人,其实,是自己不愿意醒来。
关于他乡的文章7:他乡的风景
文/寒崖
在外时间久了,故乡成了个温馨的词,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街一村,都成了梦中的牵挂。故乡四季分明,春有百花夏有瓜,秋有硕果冬有雪,四季有四季的风景,四季有四季的食物。心心念念着的故乡什么都是好的。
春天来了,窗外的两棵桃树就会开出粉色的花,桃花飘落,挂上小毛桃,房后杏花、梨花就会次第开放,房前的槐花、房后蔷薇就会露出灿烂芬芳的笑脸。
夏天地里的瓜、树上的果,开始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满山的绿色养生又养眼,清澈的河水,可洗衣服,可在水中嬉戏,捉小鱼、逮小虾。
秋天有果和五谷的收获,让人有说不出的喜悦,陶醉在金灿灿的秋色里。
冬天,即便是冰封大地,窗前的冰溜子也曾给我们带来过无尽的欢乐。如今,堆雪人、打雪仗更是成了我儿子念念不忘的期待。
在深圳生活了十年,市内市外的景点早看了个遍。加上上班早出晚归,好不容易碰上个节假日,就赖在床上不想动。孩子虽然小,但深圳值得玩的地方都带他去了,有的地方还去了多次。
“五一”有三天假,问孩子想去哪里,他想了半天,愣是没想到,因此,两天半连楼都没下。第三天中午,儿子闹着要吃蛋糕,蛋糕店在小区边,门朝外,对着马路,让他自己去,有点不放心,于是,我就陪他下了楼。
我一直呆在房间里,不知道外面的太阳那么毒,地下是水泥的板砖,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瞬间出了满身汗。快走几步,到了榕树下,一股凉爽袭来,也便进入到一个清凉世界。
买过蛋糕,我们从正门进入小区,大门边的三角梅开了。三角梅很是高大,枝条丰盈,满树繁花,很是美丽。前面是几株桂花。深圳桂花的花期很长,从春节前开到现在,微风徐来,带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再往前就是两排大榕树,榕树的干有的是独立的,有的则是多条相连,大概是早期榕树枝上的根须垂到地面,就逐渐长成了干,这样重叠反复,就成了一群树干。那些榕树枝叶茂盛,遮天蔽日,给小区营造一片清凉。
小区内有玉兰,有栀子,有棕榈,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花、树。小区的后面有连绵起伏的山,山上种满了荔枝树,荔枝成熟季节,漫山遍野碧绿的叶衬着红彤彤的果,很是美丽。
市内那些人为的景点,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游客。在我们上班的路上,能时常看到那些外地的游客开心地取景拍照。
小妹初来,经常到处乱拍,但她拍的照片却让我们赏心悦目。没想到那些日常见惯的路边花草,也美得让人心醉。
你若用心,他乡也有风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见秋毫之生,格致流年暗转,察一叶之茂,体味生机涌动,观一花之开,印证无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