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布袋和尚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艰辛的劳动场景被诗歌涂上一层艺术色彩,乍眼一看是乎蕴藏着雅致和参悟,在我的记忆中,其实插秧是最苦、最累、程序最多的一项农活。
家家户户对插秧都非常重视,只有秧插到田里才能长出丰收的稻谷。将水田耕犁好、施点打底肥、放上适度的水,做好插秧前的准备工作。父亲晚上找几位邻居协商帮忙事宜,第二天大清早便带领他们来到秧田拔秧。
人多力量大,不到两个小时就把秧苗全部拔完了。用竹篮装着,挑到待插的水田边,站在田埂四周,把秧苗均匀地抛撒开,前后左右间隔适中,星星点点的布满水田。
插秧前先拉好秧绳,每隔一米拉一道绳,在这个宽度里要插五棵秧。根据当天的风向判定是从田的左边还是右边开始,这叫插顺风秧。只见插秧的人左手拿着一把秧,拇指与食指从中分秧,每次不多不少,数量均匀。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住秧苗的根部迅速插入泥中,一边插一边往后退,手与手、手与脚协调一致,配合紧密。经验丰富的人插秧,你听到的只有欢快的水声,宛如玲玲悦耳的音符在谱线上跳跃着。而且前后左右距离匀称,横平竖直,就像用尺子量过一样,一眼望去,真是舒服。
看着大人们娴熟的插秧动作,那份利落,那份洒脱,真让人羡慕不已。于是,我卷起裤腿,弯下腰插起秧来。可秧苗一到自己手里就不听话了,心想扯下四五棵,结果不是多了就是少了。这还不算,插下去的秧苗东倒西歪,连自己都觉得难看死了。看似简单的劳动,也讲究个中的要领和方法,生活这座大舞台就是让新人慢慢地历炼、渐渐地提升。
秧田里的劳动环境是恶劣的,背上是烈日暴晒,胸口是暑气蒸烤,还有蚊蚋叮咬和浑身柔软的蚂蝗附在小腿上吸血。因为是刚参加生产劳动的原因,我的忍耐性太差了。长时间的一种劳动姿势,感觉腰酸腿痛,双脚不由自主地来回挪动,因为脚挪动踩出的泥坑就多,如果一株秧苗正好插在泥坑里或是边缘,秧就有可能在水的浮力下漂苗。有时索性跑到田埂上坐一会,或是站在原地扭动腰肢。父亲用一句通俗的民谚提醒我:不怕慢就怕站。听到这话我便狠狠心咬咬牙,使出浑身涓埃之力。人的意志和承受力是一点点磨练出来的,只有经过一番烈日的暴晒、高温的炙烤、机械的重复,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叫粒粒皆辛苦。
家乡一年种两季水稻,也要插两次秧,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我插得一次比一次好。后来家里插秧不再请人帮忙了,我和父亲相互协作,一天一块水田,每当完成所有的劳动作业后,人才轻松地舒上一口气,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薄暮湮没,白天忙碌的村庄渐渐沉寂下来,圹埌的田野飘来阵阵凉爽的晚风,呼吸着饱满酣畅的乡土气息,踏着长庚星萤萤之光回家歇息。
三天后,我栽下的秧苗苍翠欲滴,它们在新的田地里开始返青生长了。清晨,我肩扛锄头走在窄窄的田埂上,欣赏随风摇曳的嫩绿的禾苗,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哼上一段小曲抒发内心无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