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散文

请欣赏心灵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心灵散文1:哲理之思心灵叩问

文/孙书正

认识其军先生已有好几年矣,是先读其文后再识其人。虽然是同住在一座小城,但平时见面的机会也不多。然如今的互联网快速便利,他每有新作发表我都会第一时间在他博客上阅读关注。先生举止温文尔雅、待人真诚朴厚、处事爱憎分明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勤奋高产,从他第一次动笔写文字,到现在也不过六七年的光景,就已有几十万字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刊,并己出版了二本散文集。近日他来我位于东作门的工作室喝茶时告诉我他的又一本散文集又要付梓出版了,并嘱我能为其写篇文字届时好忝列书中。这让我却有些犯难,由于俗事繁杂,加上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现专以绘事为业。己久不写文字,早就笔拙文钝了。但朋友之嘱岂能推脱,为此从书架上再找出他去年赠我的《柔软时光》散文集静下心来再次品读,就拉拉杂杂的写下这些个人感受文字算是对老友的交差复命。

纵观其军先生这本《柔软时光》,全书共101篇文章,分《柔软时光》、《落其自然里》、《一河阳光》、《诗意的炊烟》四个篇章,其军先生给四个小辑的命名,是很有匠心和暗喻的。基本上已把作者的情感世界、心路旅程和所思所想、人生感悟囊括其中,溶入其里。这个四个篇章其中大部分文字都是游记,也正表现了他能遵循其前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种践行。如《人在云之上》、《身在丽江》、《做客乔家大院》、《真隐石门冲》、《站在高高的大徽尖》等篇什。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他的踪迹,也记录了他的感慨与思索。旅行的感悟也是这部散文的重要话题。对作者而言,旅行中最重要的不是观照对象,而是对这些对象凝视中产生的感悟。因此他很少以工笔似的精细去写景,而是把关注点投入对历史,对自然的伟力,也不是单纯把它当作自然景物来写,而是把它们看成人文景观,是写这些景观的人文精神。是蕴含着一种空灵、生命、富有哲思和心灵叩问的结合。这种哲理之思、心灵叩问,使旅行的意义升华为人生探索。

他的很多散文篇目,如《柔软时光>>、《古韵平遥>>、《齐山之语>>、《大同的月和雪》等篇什,文字老到颇见功力。初读起来看似平易,波澜不起,但细细品味,却发现许多地方透视着明妙而深刻的意蕴与情思,或能给人以俊逸之感。尤其是他一些写景的片段,时而幽隽含蓄,诱人品思;时而如行云流水、风淡云轻;时而如雁飞云过,一去无迹;时而如清水芙蓉,天然去粉饰。如此看似闲笔却妙趣天成的片断在其军先生的散文中随处可见。看似散淡、漫不经心却又浑然一体的白描语言,把平常的物象、场景观察细微并写出妙趣来,不易,绝对是功夫。万趣融于神思,恰恰是作家心灵的写照。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份自得,源于一份超然物外的心境,也源于一份旷达高远的胸怀。

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人因思想而强大,因思想而高贵,因思想而有尊严。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其军先生恰恰是借助平常卑微细小的东西来思想的,在他书中第四篇章中《阅读老屋>>、《温暖的稻草>>、《两颗树的风景>>、《热爱生命的蝴蝶》等篇什中得到很好的诠释。他把对人生、对生命、对人性人情的理解,融入到乡村物象之中,局部看似零散,整体却是一部完整的画卷。这部画卷的整体也许谈不上恢弘,但组成这部画卷的每一处风景、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朵花、每一条小虫都是作家精心构思,用心勾画的。每一株植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意识,有着独特的精神风采,有着故乡人的影子。他对乡村里的物事,每一样都情深意切,宝爱如珍。字里行间处处传达着他对故土山川和对旧居亲人的真挚情感。

再如他的《烤饼人生>>、《退休的老李》等篇什,他笔力所系之处,皆为姿态各异的芸芸众生,一颗心塑造一个人,真实地呈现人生百态的喜怒哀乐。他体恤社会底层的凡人,但他并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而是以终生平等的人文胸怀和视角,去观察他们的生存状态,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以人文视角,多角度展示了那些特殊群体生存的不易和苦乐,写出了一种敬意、一种善意。

我尝谓:人的性情,即生存方式。凡善忆善怀之人,最惜缘份,从不辜负其千载遭逢也。彼胸中总有一段光明,心头常有一股热,故也必善知人,善容人,善待物,善体物,必于人生多咀嚼;其生命品质,生活趣致,亦将有胜于人者。因之,其观人,其游艺,皆多诗意,皆是文章。无论外在形式如何素朴,其中自为人所不易目测,不易会得之深意焉。

其军先生之文渊于情,饶于韵,入于素而出于雅。多记其曾经的人情物事,篇篇渗透着一种温馨的缅怀之情,感激之意。亦如他在后记中写道:“文字是什么?我以为文字是给人心灵以慰藉的东西。它让空虚得以充实,让迷茫找到方向,让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着阳光。阅读和写作时时伴随着我,让我重新焕发着青春,更加深刻地体会了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况味,让我更加地珍惜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更加用心去感悟,用心来写作,体会其中带来的妙处,其穷无穷。”诚哉斯言!

在这里,我相信他在今后漫长的文学道路上必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心灵散文2:寻找心灵的家园

文/张黎明

时至今日我才深深明白,一个人有时突然间产生的行为,是连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这种行为在发生之前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准备,然而后果却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平淡的夏日,清晨五点钟,我在屋外一片鸟鸣声中醒来,之后便穿衣洗漱,一切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接下来的事情便有些蹊跷,与往日不同的是,我忽然觉得窗外的鸟叫得有些特别,那精致的声音拍打着我的听觉,竟然使我没来由地一怔。于是我鬼使神差地上前打开窗子,探身去看外面惭渐在晨曦中愈来愈分明的大地,我的目光被远方的山峦紧紧地攫住。仿佛有一只巨大的巴掌自幽冥中而来,轰地击中我的大脑,那一刻我几乎魂魄出窍,差一点眩晕了过去。如同一不留神坠入万丈深渊,我分明感到,有一种来自自然的神奇的力量控制了我,使我不由自主地要随它而去。

我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做出了一个令自己也令别人惊讶的决定: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土!从给还在睡梦中的妻儿留一张含糊地表明去向的纸条,到收拾起简单的行李出门跳上开往远方的客车,我的动作迅速得简直像一次军事行动。对于一个一直蜇伏在学校的围墙之内,几乎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了的教书匠来说,此次出游的确有点儿不可思议。那时学校还没有放暑假,坐在车上沉浸在速度的快感中的我,一想起星期一早晨教务主任找不到一向安分守己、按步就班的我,我便从心底释放出一种恶作剧般的得意。身子懒懒地靠在海绵座背上,舒适中感受到一种超脱的意味,早晨还不太强烈的阳光透过车窗玻璃照在脸上,在我眯缝着的眼睛前边,金色的尘粒舞蹈出一种虚幻的迷离。

说不清我醉心于古典诗歌中描绘的那种纯朴、宁静和悠远的田园生活,究竟是始于大学时那位一身道骨仙风的老教授,对陶渊明、王维的精采评析,还是起自数年来常常在梦中重现的童年、少年时,在乡村度过的那些岁月?总之,在长期的书斋生活造成的封闭与僵化,与愈来愈汹涌地冲击着心扉的物欲和时尚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中,我一直感觉到自己被心灵的冲突弄得六神无主,晕头转向,似乎总有什么堵在胸中使我喘不过气来。如今我终于像一名囚徒逃脱牢狱,望着扑面而来的田野和山脉,可以自由地呼吸,仿佛一条搁浅了许久的鱼,又忽然游回广阔的水域。我深信此行并非流浪,而是重返我心中的乐园,像一位少小离家闯荡天下,如今已功成名就的伟人荣归故里。

黄昏时分,我站在一个小镇空旷的街上,没有人注意到我闯入他们的安宁和平静。这里没有都市那虚艳浮华的景像,完全是一副乡村集镇的小模小样,当我的脚步停留在农家那虽不很齐整,然而十分富有烟火气息的院落前时,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多年在城市里混迹,心灵在喧嚣与争斗中已疲惫不堪,很久以来便向往一处远离利害的境地,如今才得以静静地品尝这份已经属于我的坦然和自在。

十六年前,当我在这个小镇上中学时,我的目光一直盯在小镇之外那许多神奇的事物上,丝毫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回来,重新捧起那些已被我扔掉的东西,像对待圣物那样仔细审视。那时我在贫穷与饥饿的旋涡中挣扎,心中渴望能永世离开那个偏僻闭塞的村庄,在外面的世界混出个模样。如今当少年时的理想,已变为令人窒息的现实时,我却对这种十分质朴而散淡的生活产生了一种痴迷,仿佛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出发的地方。躺在小客店那粗糙简陋的床上,就着昏黄如豆的灯盏,翻着匆忙中装进旅行包的几本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集,我沉醉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那种悠然自得的境界中,心情如一泓秋水沉静安祥。

整个躁热的暑期,我就这样信马由缰、漫无目标地游荡在我老家周围那一带塬上和山区。我充满柔情和期望地走着,用自己那颗躁动的心,贪婪地感受着黄土地沉重、浑厚和苍凉的气息,仿佛又一次经历着人生之初,在乡村体验到的那些真实而带着苦涩的情趣。当我以一个儿子般的钦敬,叩开一扇扇破旧的农家院门,与我记忆中那些善良纯朴的形象,一样鲜明生动的面孔交谈时,感情的潮水总是冲开世故的闸门,那些伸手便可触及的灵魂与滚烫的话语,使我流下感激而畅快的泪水。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一种混沌不觉的状态下生活着,自以为已经探寻到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全部秘密,然而在心灵一次又一次的裂变中,我才渐渐发觉自己攥在手中的那些东西,是多么飘忽和苍白。我曾经以为早已在生活中站稳了脚根,谁知现在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悬浮空中。在那些一心认定只有埋头倾洒汗水才是根本的人们面前,我显得多么虚弱和委琐,所有的思想,都不及那在树阴下静静地反刍着日月的一头牛,意味深长的眼神。

但是,我依然感到了一种隔膜和生疏。十多年的城市生犹如一只模子,把我已浇铸成某种僵硬定型的东西,如今面对没有经过修饰和伪造的环境,品尝着原汁原味的人间气息时,我已显得十分笨拙和迟钝。我甚至已丧失了辨别风向,享受晨露的冰凉,以及把一棵野草从庄稼地里一眼认出的那种敏锐,于是我便悲凉而落寞地意识到,自己永远失去了作为主人出现在这块土地上的资格。按照原来的计划,我打算在漫游方圆一百里的地域之后,再画龙点睛般地回到老家—一个叫烧坊沟圈的小村子,以便使我这次旅行从精神上产生一个高潮,但是我却独饮了失望而忧伤的心绪。

那天我满村子去找熟悉的乡亲,包括儿时的伙伴如今已是满脸沧桑的汉子,然而只见到几位抱小孙子的老人,一问,才知道许多青壮年都出外挣钱去了。这使我不由得一怔,那些被我暂时忘却了好多日子的物欲,又忽啦啦从心底窜出,像一条火舌似的灼烧着我。难道我在自以为是一片没有铜锈气息的乐土上,又迎面撞上了曾使我失魂落魄的魔鬼?我心灵的家园究竟在哪里?

在村外一面草木稀疏的山坡上,我碰上几个衣衫不整的孩子,他们放牧着几群杂色山羊。问他们的父亲是谁,都去了哪里?一个年龄稍大点儿的孩子,满脸困惑地反问我:“你没有见我爸?我爸在你们城里做活呢!上月汇回来500块钱,让我妈给我说一个媳妇……”旁边几位伙伴立时挤眉弄眼地相互推搡,脸上显出一副下流样子。我像被什么击了一下脑袋,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痛苦弥满了全身。于是又问他们是否上学,几个孩子茫然地摇摇头。还想说点什么,嘴唇上仿佛压上了石板,无力地张了张而没有说出来。

我沉默了。

我不敢承认自己所苦苦寻觅的精神乐园,会在精神世界依然贫困的黄土地那无人知晓的山旮旯里。

在归来之后很久很久的一段时间里,我总是感到,现代人寻找心灵家园的努力终归是徒劳的。当充满诗意、富有热情幻想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被岁月的潮水淹没之后,我们又怎能真正找回那些珍贵的思想和心情呢?苍茫之中,只有时间的风不停地刮过耳畔,如我们跋涉中粗重的呼吸。

心灵散文3:沿着心灵的呼唤前进

文/夏寒飔

在人们的思维中,许多事情都是天上的浮云,可望而不可及。其实只要你仔细倾听,就会发现有一种声音会引导着你登上云梯,触碰那些美丽的云彩。

五年级时,我曾经希望自己也能像广场上的孩子一样,穿着单排的旱冰鞋箭一般地穿梭于人群之中,享受犹如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快感。

终于有一天放学回家,爸爸妈妈笑着递过来一样东西——一双旱冰鞋,我惊喜万分,迫不及待地穿上,想体验那种飘浮在云端的飞翔感受。穿上鞋后,我小心翼翼地滑出第一步,没有摔跤,我便得意忘形,大胆尝试第二步,不料却“噗通”一下坐在了地上。我沮丧万分,不禁想起了以前滑双排旱冰时,每次同伴们让我一大步,却还总是我最后一名的场景。我学不会这个吧?学会了又有什么用处,还会是最后一名的。正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内心强烈的不甘向我涌来:“再试一下吧,摔跤怕什么,多摔几次说不定就会了,慢慢来。”我把心一横,从地上爬起来,小心地再次尝试,一次、两次……我听着内心深处那个不断给我加油鼓励的声音,慢慢地滑了起来……我学会了!那一刹那,我仿佛听见了心灵的欢笑!

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要让沮丧、悲伤、不自信湮没了内心的呼唤,只要你仔细聆听,并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也许成功就在前方。

心灵散文4:心灵的震撼

文/陈宜蓉

《成功就要靠自己》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布里恩,他身患神经麻痹症和肺炎,不过他的爸爸请来了他的偶像——全美头号足球射手,每个星期都来看他一次。第一次他们握了一下手,给了布里恩一丝希望,第二次他的偶像来的时候布里恩已经可以不要呼吸器帮助呼吸,并能坐起来了。他的偶像告诉他,你是我的老师,因为我怀疑如果我得了你这么样的病还有没有勇气活下去。第三次来的时候布里恩已经可以说话了,他的偶像给了他一件获得索普杯冠军的球衣,给了布里恩巨大的激励。等到第四次的时候,布里恩已经在球场上踢球了。幼小的布里恩已经有了成年人的努力,他是大明星的老师,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师。

这里有指引我成功的方向,这里有给我勇气的源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只有挥动自己的翅膀,才会离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近;只有将自己的每一步踏在奋斗之路上,才会将成功的果实牢牢地抓在手中!成功的顶峰要靠自己攀爬,成功的漫长需要自己来等待和拼搏。

我尊敬书本,更尊敬这样的书本,《成功就要靠自己》给了我巨大震撼。决不放弃!成功就要靠自己!

心灵散文5:盲人课堂

文/刘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这扇“窗户”关闭,那么生活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做了一节课的盲人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盲人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课前老师让我们先把眼睛蒙上,顿时眼前一片漆黑。老师宏亮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可我没有听清老师说了些什么,只听见今天上的课文是《番茄太阳》。老师先让我们在作业本上写好课题,这不是让瞎子写字吗。我一听,紧张得不得了。大家手忙脚乱地忙碌着,找笔、找作业本,偶尔听到教室里“噼里啪啦”的声音,那是有同学把笔、文具盒弄掉在地上。突然,老师让我到黑板上写。我站起来,寸步不敢移动,扶着桌子,慢慢向前挪,差点儿一个踉跄摔倒在讲台上,幸亏老师扶了我一把。如果同学们不是“瞎子,”一定会笑得前俯后仰。走上讲台到处乱摸终于找到了黑板,凭着感觉一笔一画慢慢地写着,手似乎不听使唤,也不知道写成啥样。大家都完成了,老师就让我们睁开眼睛。同学们都惊呆了,有的字写得东倒西歪,甚至根本就不是字,笔画都没连在一起,有的字竟然叠在一起像一块黑炭。再看看我在黑板上写的更是一塌糊涂。

下课铃声响起,老师问我们愿意和明明交换吗?我想肯定没人愿意,但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残疾人,为他们打开更多扇心灵的窗户。

心灵散文6:追逐乐趣

文/何俊

有人说:“心灵往往在白发苍老前,就已死去,失去生命的乐趣是人生最悲哀的一件事。你的心灵苍老了吗?年轻的心灵容易兴奋,对各种事物都兴致勃勃,随时准备迎接新鲜事,而苍老的心灵是封闭的,对它来说太阳底下根本没有新鲜事。”

很多人以为,只要有钱有房子、有各种昂贵的东西,快乐就会随之而来,还有人想在声色的刺激中寻找生命的乐趣,却不明白这只是缘木求鱼。

有勇气的人能够接受生命的磨难。同时又能敏锐地体会到生命中的种种乐趣。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秘密就在于你有没有给自己时间品味生活。我们常说生活是一门艺术。每一门艺术都讲究创造与品质,都需要作者花费心思在其中。生活也正是如此。

匆匆忙忙过日子,永远没有喘息的时候这样的生活实在太粗糙了,真正的生活应该是精致而又美丽的。而且充满快乐和美好的经验。

现代人被时间的巨轮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同时又相信只有忙碌的生活才能带来充实的人生,因此我们不敢怠慢的忙着每一分、每一秒,连度假都分秒必争,生命的乐趣就在这一串的赶、赶、赶……中被剥夺了。

给自己品味生活的时间,在音乐、艺术,文学的大自然里,舒解舒解紧张的情绪,让自己做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赚钱的机器。

不要成为生活的奴隶,填饱肚子之余,不要忘了心灵也需要喂养,“人不能只靠面包而活,你的心灵需要比面包更有营养的东西,你有多久没唱歌,没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没有读诗?”

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周末一个下午或者只是一小时都行,让自己“无所事事”一下吧!

友情必须通过时间,相互了解以后,才能慢慢培养出来。以或忙碌为借口而疏远朋友或不结交新朋友,便丧失了人生一乐。

朋友像扇窗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没有时间交朋友,便少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每天与千百人擦肩而过,人人都各怀心事,谁也不理睬谁。

下回你不妨多看一眼你周围的人,每个人都会有点有趣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让你从中了解人生。总之,只要你用心处处都有新鲜事。

心灵散文7:重塑心灵

文/林岩

伴着长长的长调,伴着浓香的奶茶,伴着伙伴们爽朗的笑声,目光穿过敞开的12个哈那搭建成的蒙古包的门,眼前是辽阔的草原,散落在远处的牛群羊群,在悠闲地吃草,天边几丝淡淡的白云,这一切拉动着我悠长的思绪。

在希日塔拉草原,在与那些让我激动的伙伴们相处的日子里,每每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天赐的草原,天赐的蒙古马、天赐的与蒙古马结为伙伴的蒙古人,天赐的藏獒和猎犬,他们都把我当做朋友,这些肯定是天赐的……

有了草原,才有了蒙古人和蒙古马,自从蒙古人与蒙古马结为伙伴,才有了人世间的一切传奇。

内蒙古马业协会、蒙古马研究促进会会长赵国义胯下的大花马,四肢健壮,身高胆大,站在那里比别的马高出一大截。昨天赵国义飞身上马时,由于那马太高,赵国义的翩右腿时稍慢一些,马靴扫在那马的腰后的臀部上方,那马猛的向前一窜,剧烈的跳将起来,猛跑着将赵先生狠狠地摔在草地上,他左脚还挂在马镫上,被拖出十几米……

距毡房还有 十公里的路程,越野车就在不远处的草地自然路上远远地跟着马队,这个高傲的蒙古族汉子,从草地上站起来,犹豫了几分钟,毅然决定还要骑这匹马回去!驯马手已经把惊马拦回来,赵国义调整好情绪,飞身上马,又纵情在草原上放马疾驰。

下马后的第一句话,他沉思着说:“今天,我真切地体验了林大哥的心情……”在毡房里喝茶时伙伴们交流着各自的骑术经验和体会。带着遗憾与恋恋不舍得心情,想到明天要离开锡林郭勒草原,心中涌来一股怅然。

话题自然地说到对草原的留恋,这回骑马的感慨,赵国义打开手机,请机场把明天的机票改签到后天下午。这样就意味着我们还能在草原驰骋两天,有着英雄情结的赵先生已经喜欢上这匹马、决定要彻底驯服这匹大花马并与之结为伙伴,这就是蒙古人的天性。

赵国有,他在兄弟中间排行老五,假如在过去,他一定被人称作“五爷”或“塔本阿哈”。

这个热情健壮且骄傲的的蒙古族马场总管。自幼热爱马热爱纯纯的草原自由生活的他,对每匹马都象熟悉自己的朋友一样,数家珍一样说着每一匹马的习性,成绩,他每每叮嘱城里来的生疏的骑手们,开始不要跑得太猛、骑得太狠……,他心疼与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的马。

塔本阿哥美丽贤惠的妻子,给大家端来热腾腾的奶茶,用牛奶活面制成的酥甜的蒙古点心,蒙古馅饼,手把肉,羊肉面条及诸多用草原野生植物制作的当地原生态食品。如此美食真让我们感慨,在城里五星级饭店也吃不上这么美味纯正的蒙餐啊,谢谢美丽手巧的草原媳妇。

萨日娜,默默无语温柔的姑娘,总是笑眯眯地为客人斟茶倒水,安排行程,细心的姑娘在大队人马自由得意地跑向远方时,总是收好骑手们的手机、手表等零碎细软,戴上几桶矿泉水和干净的杯子,与当地的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松岱先生,驾驶着越野车远远地跟在马队后面。姑娘最担心的是她的小花马,那是一匹漂亮温顺行走如风的的走马。今天被着名作曲家、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晓弘先生骑走了,姑娘怕那马会随着作曲家的兴奋而累坏了。

松岱先生,也是个稍胖、稳重的蒙古族干部,跟在马队后面他不时地流露出真想出去跃马放歌的冲动,他在车里讲述着草原上的逸闻趣事,让大家兴奋不已。我想,游走在草原就有回到阔别的家的感觉,这大概是蒙古人的天性。

在马业协会组织内外部员工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需要良好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来实施和实现的。除正常活动外,马业协会经常组织社会各界名流来体验草原、体验马背民族。他们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着公众。

蒙古马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骑的,骑上蒙古马并不等于能驾驭蒙古马,只有达到征服蒙古马并与之心灵相通,蒙古马才会带你走遍世界。我想,这恐怕是国先生改签机票的原因之一吧。

这么好的草原、这么好的骏马、这么开朗豪放坚韧勇敢的一往无前且智慧豁达的蒙古族兄弟还有他们崇尚自然、信仰自然、尊重生命、善待万物的品行,将来世界应该属于谁?

心灵散文8:静守时光 以待流年

文/淡月清风

打开心灵的窗,静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我的世界一片清新。用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来生活,便会觉得简单的生活最美。

时光交替,寒暑轮回,在生命的旅途中停停走走,有细水长流的相伴,有不期而遇的惊喜,有痛彻心扉的感悟。总有一些人,相伴走过一段难忘的时光;总有一些境遇,停留在内心的最深处。有些人,走着走着,不知不觉的就淡了;有些人,走着走着,无声无息的就远了。有的人从眼前走到了天边,有的人从陌生走进了内心。在意的人,在某一个转身的瞬间会变得陌生;不在意的人,一个回眸的瞬间会让你感动。有多少人,在云淡风轻里匆匆别离?又有多少人,在阡陌红尘中寂静相守。

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生命特有的馈赠。或平坦、或曲折,或迷茫、或清醒。也许,只有病过了,痛过了,才能深深体会到健康的重要,亲情的重要。

人总是在生病的时候变得脆弱;总是在经历生死后恍然大悟;总是在生命的某个瞬间才幡然醒悟。

对我而言,最幸福的莫过于平静安稳,健康无忧的生活。最快乐的莫过于有牵挂,有梦想。有梦不觉人生寒,只要有期盼,就会守得云开见日出。

我不羡慕他人的荣华富贵,也不与别人争名夺利,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人生,我只想做真实快乐的自己,不失本性,自在坦然。

有坎坷就会有历练,有浮沉就会有懂得,有阳光就会有希望。从迷惑中找寻希望,从痛苦中学会坚强。总有一扇窗为梦想而开,总有一扇门为机遇而留。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温暖描绘爱的画面,用简单书写生命的乐章,感情中最好的幸福,就是用心的陪伴。爱与时光相融,阳光便会溢满心海。

文字对我而言,是用来舒缓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或悲或喜,或清或雅,或甘或苦。有彷徨无奈的境遇,有藏在笑容背后的忧伤,有快乐幸福的片段。

静守时光,以待流年。把温暖种植,把快乐播散,把善良写进生命的诗行。人生最美的风景,来自心灵深处的通透与清欢。

心灵散文9:打开心灵的窗户

文/朱艺

寒假里,爸爸给我带回来一本精美的图书,爸爸说这是冰心奶奶的佳作选,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国名着,这本书可是我们成长必读的书。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书,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我被《小桔灯》这个题目吸引了,会是怎样的小桔灯呢?我打开了书。

这篇文章开始写了冰心奶奶在春节前一天去重庆郊外看一位朋友,在冰心奶奶等朋友回家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小姑娘,这位小姑娘只有八九岁,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看到这里,我觉得小姑娘很可怜,和我差不多大,却过着贫困的生活,我每天都过得那么幸福,却还是要向爸爸妈妈发脾气,真不应该。当我读到小姑娘独自一人上山到乡公社所楼上,打电话给妈妈请大夫,遇到冰心奶奶后,她平静地回答冰心奶奶的问话时,我感到她是多么勇敢、镇定啊!平时我可是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去逛街、逛公园,遇到陌生人和我聊天,我就会脸红,看来今后要好好改改。

文章的结尾细致地描写了小姑娘给冰心奶奶做了一盏小桔灯:小姑娘用针把小桔灯碗穿了起来,用小竹棍挑着,又拿了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轻轻地递给了冰心奶奶。这盏小桔灯发出的朦胧的光,其实不是很亮,但是却象征着可以燃起的星星之火,所以冰心奶奶经常会想起那盏小桔灯。

读了这篇《小桔灯》,我觉得冰心奶奶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纯洁的感情、清晰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我要做一个像小姑娘那样的人,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要有勇敢、乐观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如果我也做一盏“小桔灯”,我会把“小桔灯”送给那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们。

心灵散文10:塔尔寺,涤荡心灵的圣地

文/放飞梦想

己亥年7月28日,前往青海塔尔寺。来青海之前,虽然也做了功课,但对青海的印象还是很模糊,那些脍炙人口的美谈和神圣感依旧是那么的遥远,毕竟那是别人的感悟。

雨后西宁的天空很蓝,空气清新,前几日在家乡陕西的暑热早已不再,人的心情格外地舒畅。车辆驶出西宁,来到城郊,微风吹拂,阳光明媚;柳枝舞动,风姿优雅,花儿盛开,清香娇羞;行人悠闲,快乐自在,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安详。很快,客车便到了停车处,于是改乘专用电瓶环保车前往塔尔寺。

过莲花湖,在八座平缓而形似莲花花瓣的山峰环抱着的地方,我们远远地看到了寺群,寺院依山势而建,一间间,一座座,高低错落,交相辉映,布局严谨,雄壮巍峨,气势恢宏,从山沟一直延续到山坡上。清晨的阳光照射着寺院鎏金的瓦殿金顶,金碧辉煌,佛光四射,神秘吉祥。

据查:塔尔寺位于青海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原名塔儿寺,因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又名塔尔寺。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初建时只有一座圣塔,后几经扩建,目前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的檐下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西宁的天气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还是艳阳高照,我们刚到寺前,天空却突然飘起了雨,还吹起了凉风,不一会儿,眼前的塔尔寺便罩在一片薄蔼和苍茫之中,空气中到处弥散着清凉。虽然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这丝毫不能阻挡寺院门前的人潮,人头攒动,游客摩肩接踵被涌进了寺院。

入寺过门塔,循入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如来八塔,是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的宝塔。分别为:聚莲塔、菩提塔、多门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盘塔, 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青砖砌面,四面是砖雕花卉和云纹角;白色圆型塔身,内有小龛,装经文;尖顶是圆锥螺纹形刹杆,有珠宝顶饰。这八塔由东向西象征佛祖从诞生、成佛、讲经、降魔、超度、息诤、祝寿、涅磐的八功德、八圆满。八塔一字连贯排列,气宇轩昂,庄严神圣。导游用还算听得懂的普通话给游客介绍着如来八塔的由来以及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不由得令人心生出几分敬仰来,佛祖一生都要历经如此坎坷,才能释然,何况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尤其是没有靠山背景者,除了一生不断地努力奋斗,恐怕也别无选择。所以人生的不顺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抱怨、沉沦都是在毁灭自己。想到这,刚才还笨拙的脚步也轻了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在塔前留影,这也是寺中唯一允许拍照的地方,也许多数是想争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吧。

行至主殿大金瓦殿前,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游人密集得几乎透不过气来。这是该寺的主建筑。大金瓦殿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

人实在太多,我们被人流挤进了寺中心的大金瓦殿,殿前几根粗壮的廊柱被五彩羊毛编织的藏毯包裹着,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去,便见高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四个字,煜煜生辉,再细看,建筑上那些镀金的云头,滴水的莲花瓣,金刚套兽和铜铃以及屋顶的“火焰掌口”,也处处显出精致和厚重的气息来。大殿顶部是红白相间的大银塔,四面缠着不计其数的白色哈达,塔上的盒龛里,宗喀巴大师塑像微笑地俯瞰着长跪的信徒。殿内的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塔尔寺艺术“三绝”的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在寺里随处可见。堆绣,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它是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再精心绣在布幔上的。这些堆绣,从姿态到动作,高低起伏,立体感很强,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的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就是寺院里的喇嘛们堆绣而成,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伸展到山腰,数万信徒和游客瞻仰膜拜,甚是壮观。三绝中,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酥油花的制作。按设计的总体要求,在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敷面描眉,塑花点蕊,一些特别之处进行饰金描银、点缀晕染,再将各类模型用铁丝一一固定在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高低低,件件悬空,大到数米亭台楼阁、菩萨金刚,小到三五厘米的花鸟虫鱼,都要情态逼真,栩栩如生。但酥油的融点很低,15℃就会变形,25℃左右就会融化,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为防手温回暖,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因此,每位艺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甚至双手残废。这酥油花虽然美丽,但也有另一个名字 “残忍花”。正是这些艺僧对佛的虔诚之心和对宗教艺术的献身精神,才让我们看到藏传佛世界的五彩缤纷,神灵的慈悲,中华文化的博大。

殿里光线昏暗,千百盏酥油灯闪烁着淡红的火焰,焰苗投下斑驳的影子,恍惚迷离,幻若梦境。酥油味,经书味,供香味、游人体液味、粉脂味混杂在一起,浑浊、迷离、神秘。

在大金瓦殿后,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据说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每角由彩珠点缀,塔身缀满了珍珠,塔上有一龛,内供奉着宗喀巴大师金身:他左手拿着一本经书,右手拿一把宝剑。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殿内到处悬挂着精美的藏毯和唐卡(壁画),置身其中象进入一座珍宝馆,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美仑美奂。据史载:清康熙三十三年建“雍和宫”起,历朝的皇帝入宫后都指派一个太监去做喇嘛,叫“替僧 ”,每月吟诵几遍藏经,以此体现清朝皇帝对宗喀巴创建“善规派”功绩的肯定。

塔尔寺与宗喀巴是紧密关联的。据说宗喀巴于1357年藏历10月10日诞生在此,他在野外诞生时,剪脐带滴血的土地上居然长出了一株高原上从未生长过的菩提树,而且树上十万片树叶,每片上都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十分神奇。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宗喀巴去西藏6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见。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建成寺院。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再在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1583年春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很快,先后建成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经四世达赖指示,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在塔尔寺流传着最神奇的说法:在塔内由宗喀巴肚脐滴血而生的那棵菩提树,现在仍然还在生长,殿外的百年菩提便是它古老枝丫的衍生,这样的说辞,更给古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的确,在殿墙外院子里,有一株生长了四百余年的菩提树,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树皮粗糙,连裸露的树根都是盘根交错在一起,似乎在倾诉说着这寺院久远绵长的沧桑历史。裸露在地面的菩提根,干瘪得令人心疼,它用自己残存的力量撑起一片婆娑和苍翠。它和大金瓦殿里诵经的喇嘛和跪拜的信徒一样,姿态肃穆,内心虔诚,年年站在这里,守护着这一方圣洁和安宁。

平生里第一次见到菩提树,脑海中突然想起了佛家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面对此情此景,心中便有了更多的感叹:佛家的偈语永远寓意深遂,让人难懂。不过也正常,我们对过往的历经都少有思考,都是在将就中消磨我们的意志,放弃自己的梦想,平平淡淡过一生。如果我们随便就懂了,那些大师们也就用不着舍其一生来苦修了。秘以我们大多都做了凡夫俗子,在挣扎中匆匆而去。

殿外门廊间整齐地摆放着巨大的经筒,黄铜制成的经筒,不断被人转动,发出“咣啷啷”,“咣啷啷”的声响。在藏民眼里,转经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转经筒上印有六字真言,梵文读音为:嗡嘛呢叭咪哞。都说经筒里装满了经书和经文,转一次经筒就等于诵读了一遍经文,就等于接受了一次佛祖的亲吻和抚摸,不管你有多么深重的罪孽,都可以通过转动经筒借以救赎,使心灵抵达澄澈明净的境界。所以,凡转动经筒的信徒都是手转经轮,口诵筒上真言,心想佛训,他们坚信转经会

减轻所有的痛苦与不幸,可以解脱自己的轮回之苦。

在塔尔寺的景区内,只要进殿进寺,一律都是不允许拍照的,整个塔尔寺都笼罩在一种神圣的气氛里,让人心怀敬畏。这里的毎一座建筑、每一件艺术品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都能让人心灵受到洗礼,就连三绝中的壁画也不例外。这里的壁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也叫唐卡,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格。壁画内容主要为经变、时轮、佛等。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色调和谐,工艺精湛,画面构想巧妙,用笔精细,着色艳丽,体现了非常浓郁的藏族和印度艺术风格,盯着这些古色古香的壁画,内心便自然升腾起对艺僧们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

与寺中心大金瓦殿相辉映的是小金瓦殿,又名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与家神一并陈列供奉。殿内也是挂满了各种珍宝、壁画、堆绣等艺术品。神殿内供奉着造型生动的佛祖、观音、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十六罗汉像和神态各异护法神像,虽尊卑有序,但热热闹闹、和气融融地挤在一块儿,仿佛是在讨论佛道的精妙。

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大经堂了。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其建筑面积近2000平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坐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琳琅满目;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屋面装有铜制鎏金的金鹿法轮以及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整个大经堂更显得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威严豪华。

大经堂外,朝拜的信徒颇多,他们磕着原地长头,为防止手掌和膝盖磨出鲜血,每个人身下都铺着一条毯子,手下有一块长方型的棉质护具,膝盖关节处也有护膝。口中念着六字真言,口手并用。“嗡嘛呢叭咪哞”的诵读之声连绵不绝。有一位年轻的女子,衣着鲜亮,长相出众,只是双眉紧锁,眼里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疲惫,但每一次的叩头,触额、触口、触胸都特别虔诚。紧挨着的是几个藏族大嫂,带着身边八九岁的孩子,旁若无人地叩拜着。佛教的信仰是纯粹的,它最终的目的,也是在规劝世俗的人们,管住人性的欲望,敬畏神灵,让自己有一颗感恩向善的心。听导游讲这些叩长头的信徒,为了心中的那个愿,他们廉价地卖掉了全部的家产(牛和羊),并捐献出大部分的收入,仅带着维持基本生存的一点钱物,不远千里、历经坎坷磕着长头去还心中的那个愿。他们双手合十举起头顶, 然后放在胸前,双膝跪下,手撑地面,向前伸直双手,整个人匍匐下来,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他们要完成十万次的跪拜。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一丝痛苦和厌烦,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叩拜的动作让人震憾,叩拜的数量让人瞠目,只要你有点滴触动,你便会泪眼婆娑。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我们无法确定他们中间有多少人会成为信徒或者已经是这里的信徒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刻,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正在向佛靠近,也许,在这一次次的跪拜,他们内心的愿望会不断地挣扎、躁动乃至罪恶,但最终会在反复长久地跪拜中渐渐平静、释然、甚至解脱。信徒们舍其珍宝,甘于贫困,虔诚供佛,让人惊叹。

后来我们去了小花寺。也同样是被挤进去的。小花寺又名长寿佛殿,是为七世达速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故名长寿佛殿。它已形成一个小型院落。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清洁优雅。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小花寺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小花寺外形为二层代檐廊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四角翘起,斗拱精巧明快。无论远看还是近观,小花寺都如一件精美的木雕画。院中央小花坛上供奉着一块涂满酥油、粘满硬币的异样怪石,传说宗喀巴之母当年背水时曾依此石休息。

参观完这些主要景点,我们再次被挤到广场,这时雨早就停了,太阳又出来了,温度也回升了。塔尔寺的上空,瓦蓝瓦蓝的,一团团白云慢慢地飘着。寺院里,那些高高扬起的幡旗、红白相间的墙面,流金溢彩的屋顶,都无一例外地明艳起来。阳光懒懒地照着,风儿轻轻地吹着,更让寺院呈现出几分澄亮清透,幽静旷远的意蕴来。艺僧为了艺术献身,宗喀巴潜心修炼,不成正果决不归的虔诚,信徒为了信仰舍弃财产,完成十万长头的坚毅,都像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不停地闪烁。在涤荡心灵之后,再回首,我们看到的就不再只是一片寺庙了:这里的一切都是藏族同胞的智慧,信仰,文化,精神和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

陕西省镇安县达仁镇 钱家明 QQ: 569131988

心灵散文11:心灵述说

文/杨少校

整整一个下午,独坐在小木屋。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打湿了我的思绪。

推开窗,看一片片落叶带着水珠滑落的舞姿,似形容词、动词的纷飞,蓄满了眸子。

思想的触角植入这些优美的文字,就象匍匐爬地的马鞭草,扎根在心灵的那片沃土里,丝丝入扣,日繁月茂地枝枝蔓蔓起来。

生长出一片精神的绿草地,虚幻着我的快乐。

寂寞的内心好转起来,充实起来。杂念顿消,宠辱皆忘。

保持心灵的一片净土,营造一个特殊的精神境界。

让跳动的光标,在眉宇之下嵌入心扉。乘着笔尖挂着的帆儿,如一叶偏舟,进入单纯的情绪之河。在精神的江湖里遨游。

就象一个老顽童,进入一个自由的王国,成了一个自由的主人。心情变得愉悦起来。灵魂深处每一个角落注满了温情,一缕微笑的阳光在紧抿的嘴角边掠过。

拿起放在桌上的字典,翻看部首,将文字一个个串连起来。织成一张洁白的滤纸,过滤掉在物欲横流,滚滚红尘中,血液中骚动着的焦灼。

心静如水,听渔樵放歌。有人在唱,有人在笑,有人在哭,摇曳在眼花缭乱的霓红灯里。生命的七彩光波,折射在晃动着岁月的酒杯里。犹如映在墙上的影子,相望与我,互为沉思。满目是颤栗灵魂的奇崛。

一艘载着忧伤超渡的船,划出江河湖海。岁月的巨手抹去了苍老的容颜,历史在瞬间凝固。生命在烈焰中毁灭与永生!

远处的地平线上,升起的炊烟,模糊了飘展的旌旗。碑刻的赞誉或抵毁巳斑驳不清。年年葱绿的原野里,来来往往,见到的只有质朴、和善、平凡的面孔。

一轮新月在雨后的天空中慢慢升起。微风钻进窗户,抚拭我的发端。忽然觉得,日子有滋有味,回味无穷。流水有韵,周而复始地流淌在落红点点的烟尘中。看世纪风景,让疯长的思绪翩翩起舞,安详作梦。

记忆中那片毫无虚饰的枫林,经过风风雨雨的洗练,专心为你营造繁衍。岁月的漂洗,抹不掉叶子的红颜。捡拾起生活中一颗颗珍珠,穿连成一个童话,快乐你我!

2011年11月8日

心灵散文12:拥有一颗走向世界的心灵

文/闻石

10月18日上午,正在打乒乓球的我接到县委宣传部一个朋友的电话,告诉我说旅美着名书画家孟昌明回来了,下午3时在文广局五楼会议室有个讲座,让我有空去听听。我心下一喜,这可是多年来不断有消息却不曾谋面的朋友呢!

下午,我提前来到县文广局。当孟昌明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裴彦贵的陪同下走出电梯的时候,我就迎了上去,裴部长不知道我们认识,正要作介绍,昌明就认出我来,我们一下子就拥抱在了一起。

看着身材魁伟,略有发福,人到中年,气质高雅的昌明,我的脑海中立即幻化出那个六七岁小男孩的样子:脸上有灰,流着鼻涕,手里拿着这样那样的东西跟在我后面跑,要不就盯着我好奇地问这问那。1967年的时候,因为母亲是同事,我们两家住在一个单位的大院里,我虽已初中毕业,但“文革”期间停课了,所以,我成了大院里的小孩王,院子里的孩子包括孟昌明兄妹4个,都是我的跟屁虫……

离讲座开讲还有段时间,裴部长、文广局几位领导和我便陪昌明在接待室聊会儿。交谈中得知,这些年来,他先后游历了几十个国家,举办了40多次个人书画展,先后出版了《孟昌明画选》、《孟昌明书法》、《孟昌明现代水墨选集》、《思想与歌谣》、《寻求飞翔的本质》等多部个人画册与着作,有的作品被牛津大学出版的《中国现代艺术史》、耶鲁大学出版的《东方现代艺术讲义》收录,多次受到美、日、法等国家主要媒体的报道,他的艺术成就得到国内众多知名艺术评论家的赏识和肯定。应该说,孟昌明是在海外发展得较为成功的华人艺术家之一。

下午3时,县内书画爱好者以及县城两所中学艺术类的同学们,把个阶梯大厅里挤得座无虚席。昌明做了题为《文化的本质》的演讲。昌明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不时夹着流利的英文单词,整个演讲学贯中西,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妙语连珠,在谈到他看过的那些中西方艺术精品时,可谓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他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上特别是中华文化的比较优势上,阐述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博得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听昌明的演讲,我不时会走神,禁不住想起他的一些旧事。上个世纪80年代初,昌明从部队退伍后在县文化馆当美工,恰巧与邮电局对门。这样,我们接触的机会格外多。那时,他的主要工作是画宣传画、布景和布置展览。他很勤勉,能吃苦,谈吐中,已能明显感觉到他对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后来,我到农村支局工作,与他的联系少了,只知道他后来辞职赴南京求学,90年代初又到美国求学,至今已近20年。

“走向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的心灵。”演讲中,孟昌明感慨地表白说。可以说,如今的孟昌明,已不再是20多年前那个文化馆画布景的小职员,豪放替代了矜持,平和替代了浮躁,大气替代了幼稚,见其人、观其画,你都会被他的睿智、豪迈所感染。也许很多人难以想象一个初中文化基础的人,何以能取得如此的艺术成就。其实,知道他经历的人们一点也不会奇怪了。

1990年孟昌明赴南京求学,初时,他连租房子的栖身钱都没有,大多靠朋友帮忙借住暂时空置的房子。夜晚,他睡的是一张不足l米宽的折叠钢丝床。没有画桌、写字台,他就在地上铺块布,趴在地上画画、写字。一天只吃两顿饭,每顿两袋方便面是常事,外出写生的路费、买画纸颜料的钱都很难拿出,有时还得靠妹妹妹夫支持。他把画了成堆的画用自行车驮着,到公园、到夫子庙、到众人聚集的地方搞画展,有时还扛着画爬火车、挤汽车到北京、广州办画展。为了探求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瑰宝,他曾背起行囊,跋山涉水赴西藏、新疆,去寻找先民们创造图腾的精神本源和宗教的发源之地,饮过牛血,啃过干馍,睡过荒野,形成了他日后刚劲不羁、超然大气的画风。刚到美国时,他连一句英语都不会,硬着头皮一句一句地学,不长时间他竟能用英语跟教授们讨论艺术……

孟昌明的画和他的人一样,在逆境中逐步走向成熟与成功。他的经历让我感悟到,正是因为他从开始就拥有一颗走向世界的心灵,他才能够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世界,或者称之为梦想,可是,我们为走向这个世界、实现这些梦想努力了么?或者说我们的努力程度足够艰难、足够大了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仅仅从这个角度看孟昌明,他的成功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弥足珍贵的。

心灵散文13:心灵的瑜伽

文/李红都

去年冬天,呵气成冰的天气,让我对坚持已半年的室外跑步打起退堂鼓。碰巧附近有健身房在搞营销活动,我果断买进一张年卡,开始体验室内健身生活。

在有暖气的健身房中跑步、跳操、做瑜伽、练器械,锻炼完后冲个热水澡再回家,如此充满活力又温暖舒适的环境,令人心情愉悦。

初来乍到,我劲头十足,每天下班后先在跑步机上跑10分钟热身,然后开始练器械,接着赶紧去有健身操或瑜伽课的教室占位置,准备跳有氧操或习练瑜伽。这样坚持了一个月,一种疲于奔命的倦意越来越浓。终于在一个雪天,我找到了松懈的理由:“今天下雪路滑就不去了吧,等天晴了再去。”结果,这一中断,便是一周。

一周后,我虽然又去锻炼了,却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个月后量腰围、称体重,基本没什么变化!这让我有种健身失败的挫折感。

那晚正在练器械,健身房那位相熟的美女私教笑道:“姐呀,你前些天又没来吧?”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太累,真的难以坚持。”她又笑了起来:“那是你不会锻炼。你没有锁定一个项目,在选择和变换中迷失了初衷,结果少了健身应有的愉悦感,如何能坚持住?”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想起瑜伽室里那几位身材令我羡慕的资深会员,从来没在瑜伽室以外的健身区域见过她们,她们每天固定在瑜伽垫上重复做着那几个肢体拉伸动作,时而收成一朵花,时而展成一棵树……而那些如我一样在健身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多半从未锁定过一个运动项目。我决定回归健身初衷,把时间集中放在之前已坚持了半年的跑步运动上。

如今,当我在跑步机上心无旁骛地迈步奔跑的时候,心灵却像在做一场瑜伽,专注,宁静,轻松,舒逸,身体和心灵也在这简单而朴素的坚持中,日渐变得健美、轻盈起来。

心灵散文14:母亲是家

文/王金驰

母亲是家,是心灵的港湾。

我离开老家多年,回家的次数难以历数,但每一次回家都挺激动。那里有我熟悉的乡村、田园,有亲切的乡音、土语,更难以忘怀的是父母亲情。这种亲情扎根于脑细胞,渗透到血液里,是至死磨灭不了的。

父亲去世早,那时我在国外,直至老人归西也没能见最后一面。每逢思念,不由得悲从衷来,老来尤甚,有时夜深无人,便无顾忌地热泪横流。悲痛之后,似乎哀伤随眼泪一并去了,心灵轻松了许多。

多年来,母亲和妹妹一起生活。妹妹结婚后,母亲便一人过活。虽然哥嫂与她同住一村,大事小情都处理了,在城里的弟弟也常回去看望,但早晚起居都得个人料理,恐怕也有为难之处。

母亲每大一岁,便增加一分思念。虽说身体不错,但俗话说“年龄不饶人”呀!我每次回家,一路上,脑子里总是映着母亲的身影和脸庞。到家后,把提包一放,一切重负、烦恼,随之烟消云散。舒畅、惬意,温馨如昔。衣食住行,说笑谈吐,不用做作,不必拘谨,一切随随便便,如同进入世外桃源,心灵有了一个无限自由的空间。母亲的心情,自然是由衷喜悦。她屋里屋外,进进出出,却不知在忙什么。到家后的第一餐必然是面条,老言语“起身饺子落脚面”嘛!吃饭时,她并不吃,瞅着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直到最后,还说:“瞧!剩这么多!”跟母亲说起话来,没有主题,没有客套,没有避讳,都是一些家常、琐事,听起来却异常亲切、新鲜。晚上往老床上一躺,像似睡在母亲的怀抱。

谁能真正明白“母亲”二字的确切含义和它的准确分量呢?它是一本无私、感人、催人泪下、令人荡气回肠的书啊!

母亲去世以后,我也回去过几次。无论在弟弟、妹妹家,还是嫂子把我安排在侄子家,对我的吃住照顾甚为周到,处处是关心、尊重,没有任何挑剔之处,但我却没有‘家’的感觉。

直到母亲不在了,我才真正体会到:母亲是家!

心灵散文15:润泽我心灵的河流

文/吕志雄

至今,我梦里还常在黄河水中沉浮,或是惶恐不安,或是悠哉乐哉。生于黄河岸边,平生的失落与快意,总是与黄河相关。

小时候黄河离我家很近,黄河似乎就是我的摇篮。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在河汊里泡,捉小鱼捉小虾,小鱼拿回家喂鸡喂猪,而小虾则直接放到嘴里吃了。再大一点,就敢到黄河里游了,在晚春初夏,水未涨时,会游到河中的沙洲上捡拾“河材”——就是上游冲下来的木材或者别的有用的东西。黄河滩原来都是牛皮碱地,不能种庄稼。后来,爷奶、父母他们那两代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上游开凿了黄河渠,有灌有排,将黄河滩变成了米粮川,种出了黄灿灿的玉米、沉甸甸的水稻,收获了金黄的大豆、粉色的红薯。这些成为滋养那一带百姓的主要食物。我现在能记起的少时最美的食物,是大海碗里满是香甜的大米,大米上堆着煮熟的南瓜。

黄河滩还有很多有趣的伙伴。满身尖刺的刺猬偷吃庄稼,我和弟弟妹妹曾捉来两只,罚它们住“监牢”,关到笼子里,但那可爱的圆眼睛,红红的小鼻子,让我们不忍心处罚它们,反而将自个都舍不得吃的美食诸如花生、炒豆来喂养它们。蛇是常见的,给我最深印象的一条蛇,却是没有捉到的。那年夏天,我又在河边玩,惊出它来,弯腰要捉,它飞快地扭动身子爬到河岸,直接坠入河水,沉入水底。正当我们怅惘时,它又透出半截儿身子,高昂着头,倨傲地睥睨着我们。我抓起土块打过去,它又沉入水底,可不一会儿又钻出水面,高昂了头,顺水而下。那一会儿,我惊异于它的豪迈,滔滔黄河似乎是它的坐骑,它稳坐其上,浩荡前行。夏日中午,河汊里的老鳖常爬到岸上晒太阳,我看到了,跑过去,老鳖受到惊吓,快速爬动,到了河汊边的斜坡上,突然将身子侧立,把自个变成个滚动的轮子,眨眼间就滚到水中,再气定神闲地游泳,向我示威。这些“伙伴们”给我欢乐,也让我成长。父亲常骄傲地向人夸奖我聪明,说在我还光屁股的时候,正做木匠活儿的他让我搬一段木头,那段木头很大,我搬不动。他笑着看我,我哼哧哼哧使尽了力量,木头不动地。然而,没一会儿的,他的笑变成了惊异,我竟然撅着屁股去推那木头,不一会儿就推到他面前。父亲夸耀我记不得的事情,让我感知少时的那个我如何开动脑筋,而我时常想,会不会就是因为看到老鳖逃跑,才开启了我最初的心智?

黄河水里不只有欢乐,还有恐惧。曾经跟一群孩子到黄河中间的沙洲去拾鸟蛋。水不深,到腰那儿,我跟在后面走。可前面人走过去了,我跟过去,个儿比人家高,却突然被水没了顶,挣扎,在黑暗中恐惧挣扎,渐听到伙伴们的尖叫声,我被水冲到浅处,吐出肚子里的水,一脸惊惧,同伴们也说我遇到了水鬼。水鬼自然没有,是黄河积沙的河床捉弄了我。老家人称黄河河床上的沙为“晃沙”,人走上去,触动了它,水一冲,就可能冲走一大块儿。所以涉水过黄河,不能一个跟着一个走,每个人都得探出自个的路。家乡人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黄河这习性。曾有父子俩涉水过河,两人说着话,走着走着,走在前面的儿子听不到父亲的回应,扭头一看,父亲不见了。最后在下游找到了尸体,肺都呛坏了。而我那次被淹的经历,可能已经浸入我的潜意识里去了,后来,每当荒废了岁月,或者做错了什么,就会梦到又被水淹了,拼命地挣扎……

黄河多变化,但怎么变化,都是那样雄浑壮观。冬春夏,黄河水少,也清,像水银一样,明晃晃蜿蜒于黄澄澄的河床上面。到了秋天收割大豆的时候,河水涨了,冲撞着两岸,将大块大块的庄稼地冲荡到河水中。家乡人一边与黄河争抢着庄稼,一边看那壮丽的景象:地上,大河奔腾,浊浪排空,像不羁的巨龙,将束缚的枷锁统统打碎;天上,荡起的黄沙也是一条龙,遮天蔽日,夭矫飞腾,让看的人也感觉到自个有一种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力量。

多少年来,每次回家,我都喜欢到黄河边转。然而,由于河坝堆起,原来走半个小时都能到的黄河边,如今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我转而爬村南的邙山,站在山上看黄河。远观去,黄河很安静,很清亮,在两岸葱翠的湿地中间,像一道光,穿越时空,直达人心。每每站在山上看黄河,就感觉到心胸开阔,了无挂碍。有一年,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心里闷,我带她到山上看黄河,给她背诵有关黄河的诗句:“川上常极目,世情今已闲。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女儿却不理会我,只顾看黄河,静静地看,我也就沉默了,从古到今关于黄河的伟大诗篇无数,可黄河真能被那些诗篇描绘尽吗?黄河不仅在诗句中,也是奔流在大地上,奔流在人心里。上山时,女儿不说话,到下山时,女儿有说有笑了。我相信,是黄河给了她安慰,润泽了她的心灵;我也相信,不只是我一个,凡生活在黄河岸边,凡与黄河有接触的人,都能受到黄河的滋养。因为,这条河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河,也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河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