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文章

请欣赏思考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思考文章1:“独木桥”的冷思考

文/王雪蓓

在为民学校“山羊过独木桥”的比赛项目中,两名同学互相抱住,转身换位,顺利过桥。此做法一时引发众人争论。

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两名同学合作实现共赢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但细想一想,在比赛中,两队同学都这样去做,那结果必然是全部通过。可这样一来,比赛的意义何在呢?冷思考之后,得出一个结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中国古代便有这样的法令。不因任何人任何地位而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便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王子犯了法同平民犯法一样,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理应受到惩罚。如同过“独木桥”的那两位同学,虽然聪明机智,但毕竟违反了规则,这不是对规则本身有何等伤害,而是对整个比赛的环境和其他参赛选手权力的伤害。比赛规则可以保障比赛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放任他们这种行为,必然会导致比赛的混乱。社会也是如此,规则保障着社会正常运转和秩序。

规则于一个集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抗日战争期间及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解放军纪律严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每一个战士熟记于心,于是造就了一支铁打的部队,终于战胜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正是有了严明的党纪军法,才保证了这支铁的部队所向披靡,深得民心。规则是每一个战士“军令如山倒”的坚持,规则是战场上“违令者斩”的气魄,规则是一个集体和谐严密坚强的基础。

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过马路遵守红绿灯,买东西排队结账,考试不作弊——组成了这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规则无处不在,而遵守规则显得尤为重要。规则约束着我们却也给了我们更多自由,规则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遵守规则,应从你我做起。

思考文章2:无题而题

文/再见、旧时光

站的角度不同,思考的问题也不同,其结果早已差之千里!

再好玩的游戏,玩的久了,都会累、都会厌倦,当初的当初,是那么的幼稚!

我没你们想的那么坚强,也没你们想的那么柔弱,我就是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我不是没有想法,更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一切的一切早已偏离梦想!

我没脾气,但不代表没有个性!

我虽年轻,但不代表没有志气!

我就是我,不跟任何人相比,只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允许略带着虚伪!

对着镜子,看着头上根根刺眼的白发,我狂乱的剪着,只是怎样才能剪断还在萌芽的根?

故意饿着胃,只是在找一个不心疼的理由!

无精打采,并不是病态!

心乱而作、却无题可题!

思考文章3:党员干部时常要换位思考

文/艺佳

换位是一种角色、职位、身份的转换,思考是指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视角上,变换角色位置思考,替对方和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温暖、是一种智慧,更是党员干部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党员干部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党员干部只有时常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把自己摆正位,把工作做到位,把问题解决好。换位思考,是党员干部思路正确的矫正器,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是党员干部团结奋进的粘合剂。

换位思考,是党员干部思路正确的矫正器。正确的思路是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思路正确与否和党员干部经常换位思考是分不开的。但凡时常换位思考的党员干部不被工作所驾驭、不被往事所困扰、不被世俗所浸染,做到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措施得力 、工作到位。反之,党员干部不能做到有效的换位思考,思路不清晰,不能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决策不果断,畏手畏脚,工作不扎实,办事效率上不去,工作任务完不成,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其结果,必然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危害了党的事业,背离了党的初心使命。

党员干部是新时代的奋斗者、建设者、实干者,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于全体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党员干部在筹划工作、制定决策时要善于调查研究、换位思考,避免闭门造车、凭空臆造等问题的发生,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时常要换位思考,用真情换来理解、用真心赢得支持、用真意取得信任,做到决策更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深得民心、科学有效。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这是对换位思考最好的诠释。实践证明,换位思考是做好工作的一大法宝,特别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做到换位思考,往往直接影响其工作的质量高低和成效好坏。党员干部做任何事情都要转变角度,以下属眼光看问题,工作起来就更加切合实际,决策也能尽快执行到位。但时下有的党员干部特别单位一把手喜好热衷于上情,对下情知之甚少,做事不能换位思考,想当然,总想着自己的事,怎能更进一步,心思和精力没有真正聚焦到单位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来,常常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伟大思想家范仲淹曾言:“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说的便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个道理。

换位思考,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源。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建立人心,必须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必须达成广泛共识,心心相通。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因而,党员干部要充分释放干事创业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和攻坚克难的精气神,要在干事创业中时常换位思考,广聚人心、激发合力、凝聚力量,要从内心深处积极打通人的思想之源、生命之脉、精神之钙,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始终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抓重点、抓具体、抓成效, 要敢于破解难点、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乐于担当的态度、善于担当的能力,在问题面前不回避、在矛盾面前不绕道、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要有“反躬自省”的勇气,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工作对事业要富于激情。激情是一种动力,是面对机遇敢于抢抓、面对艰险敢于攻坚、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拼搏的责任、勇气和精神。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把充满激情作为干事创业的“发动机”,保持积极向上的干劲和闯劲,不断创造让组织和群众满意的工作业绩。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凡事要时常换位思考,才能有效保护和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真正对他们多些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他们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要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要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鼓励他们心无旁骛谋事干事、创业创新,要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了解考察干部,清朗选人用人风气和环境,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重视党员干部的身心健康、家庭困难,尽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使想干事的有使命感,能干事的有成就感,干成事的有获得感。

换位思考,是党员干部团结奋进的粘合剂。换位思考是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的一种利器,也是有利于团结的一种表现。换位思考,不仅能增进同事间的友好感情,而且能营造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或遇到重大问题、重点任务、重要事项时会对一些事情和情况认识不清和拿捏不准时,此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换位思考,集思广益,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度感受自己的所思、所欲、所需,从自己心理感受出发去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以此拿出应对的措施和管用的办法,更有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单位和一个集体能否生机勃勃、蒸蒸日上,靠的不是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靠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当下,有一些党员干部和极少数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不善于换位思考、调查研究,在执行重要事项和处理重大问题上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思想主义,不顾及别人的认知感受,身上有点权利不为民所用,只为自己人服务,极大的挫伤哪些踏实做事的老实人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影响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势必会给单位集体工作开展造成负面效应。因而,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时常要换位思考,不断增进党员干部团结奋进的力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

懂得换位思考,会少掉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懂得换位思考,会增添很多本应有的微笑。换位思考,是心灵最宽的尺度;换位思考,是做人最高的境界。换位思考,是党员干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良好作风。

“换位思考”应贯穿党员干部工作始终,成为党员干部做事新常态。党员干部要尽心竭力把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放在谋发展抓落实上,要多一些宽容度量,多一些换位思考,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强大合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奋斗有我的责任感,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凝心聚力。(文/郭三佳)

思考文章4:人生的意义

文/刘行行

好久没有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了,毕竟,我们都太忙了,忙着上学、忙着挣钱,而该思考的事情,我们却总是一推再推……

人生有很多种过法,但其实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赤条条来去一场,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有的人忙于工作,认为给予家庭足够的物质关怀,就行了,人生只有不停地奋斗,不停地忙于自己心中所谓的事业。早出晚归,疲于奔波,辗转反侧,为了所谓升职加薪,为了所谓功成名就,心中只有所谓事业,缺少对家庭的精神关怀。到头来,功成名就倒是有了,而那个所谓的家,早就不在了,家只是自己睡觉的地方,仅此而已,自己只能羡慕别人家和万事兴,自己除了钱和地位,啥也没有。

有的人忙于家庭,认为家是根本,不在乎功成名就,只在乎家和万事兴,工作只是获取经济支撑的工具罢了。这种人,不说大富大贵,但也活得洒脱,活得自然,生活里全是家人,工作吧,随他去吧。到最后,除了没有多少余钱,毕竟家庭这块,收获满满。

有的人不忙于工作,也不忙于家庭,只为追求心中的那一份净土,只为感悟那尘世间的点点滴滴。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宁静致远,安宁康泰,不争不夺,知足常乐。想想这种人也挺快乐的,那终南山的道士,少林寺的高僧,就是这类人吧,没有过多的奢求,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几个字“静”、“净”、“和”、“俭”,所谓“静”,即心境要静,要冷静沉着,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所谓“净”,即心思要净,不要杂念太多,身闲人自远,心净世无尘;所谓“和”,即心态要和,不要争名夺利,有容德乃大,无私心自安;所谓“俭”,即勤俭节约,不要奢靡铺张,毕竟,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有的人,只为游手好闲,闲云野鹤版,不修身养德,只为享受,无一技之长。这种人吧,到头来,人生啥也没有,心性没有提升,家庭与事业皆若一团乱麻,最终只能孤独终老,消失在世界的长河。

人生吧,可能就是这样,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看你如何抉择,对了,幸福快乐,错了,则一辈子忙忙碌碌,无出头之日。

思考文章5:一句话的思考

文/储利民

我时常听见世面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把人家的钱搞到自己口袋里就是本事。

照说,这句话在当今社会是很适用的,也是好多人顶礼膜拜的一种挣钱的思想观念。也是呀,买车、买房、年青人结婚,哪一样都需要大宗的钱。对一般农村人而言,倘若没钱,无论国家城镇化像高铁一样快速前进,你还是在城外徘徊和嗟叹。可见,钱这玩意是少不了的,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然而,我每每听见这句流行语,如鲠在喉,死活不愿与之苟同,总觉得这句话散发着一股馊馊的异味。是不是因为我太传统,跟不上时代潮流?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感觉。窃以为,现实生活中哪一样都需要钱,故而挣钱没错,挣钱应该靠自己正能量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去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换句话说,利用自己带有邪念的智慧和肮脏的双手,去偷、去抢、去骗、去坑,甚至贩毒、拐卖孩童等等不法手段,也能挣钱,甚至挣到很多钱,也可以去买车、买房,过上所谓的好日子,可这种日子能不能久长,难说。

这二种截然不同的挣钱方式和思想观念,孰重孰轻?孰对孰错?现实生活中颇有些混淆,或者说是纠缠不清。勤劳者,口袋里没有多余的钱,过着平淡的日子,比如修地球的普通农民,工厂里的普通工人。坑蒙拐骗者却吃香的喝辣的,招摇过市,花钱如流水。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普通劳动者用汗水获取报酬,继续过着安稳的日子;违法者一旦东窗事发,就会绳之以法,锒铛入狱,身陷囹圄,那些从人家口袋里已经搞到自家口袋里的钱就会在刹那间灰飞烟灭,后半生何谈幸福二字。违法者即便一世逍遥法外,良心可安?怕是听到警车鸣笛,就会心惊肉跳吧?贪官受贿多少亿,欢天喜地地把别人的钱聚集在自家的房子里,堆成了小山,到头来这些沉甸甸的钞票和金银珠宝统统充了国库。清朝一品大员和珅的家财富可敌国,全部家产大概有八亿两之巨,而当时清政府年收入才七千万两白银,比清政府十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最终为自己乃至家人惹来杀身之祸,被嘉庆皇帝赏赐一条白练,悬梁自尽,终年五十岁。要说有钱,没有人比和大人有钱。古人言,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是因果报应。时下富贵病盛行,这种病是日积月累地吃出来的,没钱你咋吃去?竹篱茅舍风光好,粗茶淡饭好养身,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这世上,有人削尖脑袋一门心思地钻进钱眼,累出了一身病,结果是,钱在银行,人在天堂。

钱是好东西,人人都喜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几岁幼儿都会说这句话。可见,钱在幼儿眼里也是个好东西。但是,这钱的来路千万不可是邪念的智慧和肮脏的双手得来,也不可不顾一切地仅仅为了钱而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钞票只是花纸,本身不值钱,便宜钱不可得,得来容易散失。钱这玩意正因为来之不易,才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思考文章6:一个人的行走

文/喜怒有常

我只有走路时才能思考。一旦停下脚步,我便停止了思考;我的心灵只跟随两腿运思。

--卢梭

人类是行走的动物,在生命终止之前,我不能也不会停止行走。行走成为了我的习惯,我生活的一部分。

--余群杰

今夜很适宜行走。在酷暑盘踞了近2个月之后,这个晚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凉爽的夜晚。一个人走在宽阔的汇贤路上,清风拂面,凉意钻衣;草虫轻唱,昏灯照影。自由漫步,思绪像一只小鸟,不时落在一棵又一棵,或大或小的树上。很有点朱自清的感觉:这世界好像是我的,什么都可以想,也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好久没有这么惬意的享受了,受够了这个夏天的下蒸上烤,此时,我的身子明显的感受到了自然的友善。清风携带的凉意,钻进每一个毛孔,周身荡漾着阵阵凉透了的舒爽,仿佛有无数的气泡,要把自己浮到空中。那感受让我想起许多年前的夏天傍晚,浮在洋澜湖湖面上,极目苍穹,湖水轻轻荡漾身体的情景……

我相信,身体的愉悦,定会释放思想的自由。

身后是长长的影子。没有海德堡,没有内卡尔河,没有黑格尔,没有哲学家小道。我只有自己,我得想想这个世上的人。

我想起地球那边,一个叫洛杉矶的地方的郊外,住着一个喜欢行走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做丽贝卡?索尔尼,此时,她该在行走吧?我知道太阳在她们那边。我记得她常常一个人行走,走在加州的峡谷中,走出了她的《浪游之歌》。我比不了她,她读了太多的书,能把行走变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能在行走中思接千载,一会儿在古希腊,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一同散步,一会儿在阿尔卑斯山麓,与卢梭一起边走边探讨人类思想。一会儿行走在太平洋的西岸,跟李白同行论诗,一会儿行走在太平洋东岸,跟新墨西哥的旅游者谈国家地理。

我就是我。今夜,没有芦苇地,我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能从芦苇地中觉解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跟随我的脚步,我的脑子满是行走的身影。

瞧,边走边吟,一路走来,捻断数茎须的行者是谁?行走在巴山蜀水,仗剑东游的年轻人又是谁?骑白马,披袈裟,一路向西的那个人又是谁?他们为何一个个从脑海中走过?

我注定成不了真正的行者,像三毛或者高家小妹(高晓松妹妹)。她们,一行走就惊世骇俗,一个人能走进非洲,走进撒哈拉沙漠。我只能是汇贤路上的行走着。

此时,我的脚下是舒适的沥青路面,我知道我走在了2013年8月底的一天晚上,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我的思绪像一只碰碰球,碰了墙,又弹了回来,落在了离家门不远处……

脚下曾经是一垄水田,或是一口荒水塘,抑或一座小山包、一片乱坟岗,这是我亲眼见过的。它们在这里不知道存在了几百、几千万年了。多少人曾经生活在这里,我们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今天我们成了这片街区的最早居民。山,在我们的见证下,消失了;水,在我们的眼前干涸了;房子,在我们眼前矗立起来了;马路,在我们眼前伸展了开来。但是,历史将不会忘记:汇贤路下,有我曾经荷锄种豆,菜花飘香的园子。

街道依然安静,一个人在昏黄的灯下,一步一步地踱着。虽与历史不曾谋面,却一脚一脚分明踩踏着历史的脊背。

现在,我回到2013年9月1日的家中,写下以上的文字。

思考文章7:让我们一起恨天才

天才们的思考方式总是有些不同的,甚至让人怀疑这帮家伙是不是在故意标新立异,爱惜和维护着人们对他们“天才感”的认知。但是,必须要说,这一点对我非常有杀伤力。我对有“天才感”的一切充满体恤和热爱。比如,遇到一个非常木讷的人,我首先会想到此人会不会身怀什么其他绝技。因为在我的概念里,上天赋予人们能量的总量是一定的。比如你跑得快,兴许数学就不好;比如你长得漂亮,那注定谈吐无聊;上天把太多能量放在了你智慧的能量条上,足够思考时间和宇宙,那你就注定要坐在轮椅上……我这么说并不是凭空说瞎话,在文学这一神圣的殿堂里,有足够多的才华令人匪夷所思却丑到“随心所欲”的姑娘确确实实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才华究竟源于哪里呢?它的燃料又是什么?

这太神秘了。首先,如果才华是一种物质,该用什么样的度量衡去描述它,克拉、牛顿还是焦耳?反正,当你感到一个人有才的时候,在视觉上他是有光芒的。在听觉上,他让你耳朵里痒痒,在味觉上,他让你喉头发甜。如果你妒忌他,真的会有一大口血吐出来。我上学那阵常梦到一个如今已经成名的男作家,做梦做到胸闷。因为才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是高山流水也就罢了,生活中被我憎恶的人,怎么会鼓捣出那么优美的句子来呢?所以,才华的度量衡至少是公允与客观的,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改变分毫,跟衡量财富的数字一样。我以前想过写一个剧本,里面的人们充当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就是才华本身。设计一种伟大的机器,一句唐诗放进去是多少分的才华,一幅画作放进去又是多少分。那样的世界会纯粹很多吧。

才华的来源很可能是物理的。譬如,黑泽明在成年后的一次体检中被告知,他的脑子里有一根血管像问号一样弯曲着,虽然通过手术可以治愈,但异于常人的才能也可能因此消失。所以,即便手术有可能解决他偶有癫痫发作的问题,但由于黑泽明本人对思考形态改变的厌恶,他最终没有做手术。按这段资料说来,物理性状的改变也是“天才感”诞生的原因喽?

解决妒忌天才的方法也就来了,一是你可以高度怀疑天才们终将走进“27岁俱乐部”,变成脱力而死的英年早逝者。或者你可以对着一个“毕加索”唱完一整首《凤凰传奇》,之后明确告诉他:“你身体里肯定有瘤。”

不然,这世界也太没天理了!

思考文章8:“家庭出生”的回味与思考

文/东山峰人

翻看着日历,方知道寒露已经过去了五天,霜降还有几日,但连续几天的小雨和寒风着实使我感觉到初冬将被憨实在心里了。入夜,月影横斜,窗户缝隙中窜进几丝丝寒意,秋风已是起了,秋水泱泱,半轮新月在乌云里飘移隐现,城市的喧嚣终于沉睡了,只有远处一憧憧浅灰色的水泥森林大厦在霓虹灯的闪烁下,静静地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秃废之美。此刻,我则静静地坐在电脑桌前,享受着夜晚极致的宁静和孤独。这正如《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所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我虽不到垂暮之年,但老已的心态或多或少会在现实的时间段里清晰呈现出来,曾经的那一段人生路上,是非常难熬的。就像那阴霾笼罩的天空永远都会显得格外的悠长,载动着心里的许多思考!

面对一辈子的复杂,只有书桌上的茶杯热气和手中的香烟在燃烧着夜晚的寂寞,寂寞又延续着我脑海里的孤独。它给了我思绪万千的权利,用一杯水的单纯,从光阴深处,把岁月中一朝一夕极为稔熟的人生劫数和事件,用文字记录出曾经稀薄的忧伤。

我并非喜欢重复过去那些酸楚灰心的事,只是今夜的孤独中,阴沉的天空和半弯的月亮所揉发出的那种情绪触发我对;1964年政治气氛浓厚热烈的“社教”运动(即“四清”)和即后的“文革”中关于对待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政策的感触和困惑。

为此,有必要将1968年9月21日《解放日报》上刊登的《给出路的政策是无产阶级政策》摘录如下;“无产阶级的政策历来是:第一,注意阶级成分;第二,唯成分论;第三,重在政治表现。”这种‘划分阶级成分’的特定指称,带有彼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复杂的、不易为后世所理解的感性意义。特别是‘重在政治表现’的节点落实到位上仍有它的许多局限性?让经历过的这代人扼腕唏嘘。

当时“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是“文革”期间耳熟能详的党和国家的政策。但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层面,“有成分论”是社会现实,“不唯成分论”则是一句空话,唯成分论成为那个时期主导国人社会生活的主要政策方针。

基于唯成分论,社会上有很多指称“另类族群”的名词,如今我仍能背诵出;“四类分子、五类分子、牛鬼蛇神、二十一种人”。最后一种称谓涵盖范围最大,首先见于1967年发布的“公安六条”。鉴于上述定义,这足以让我这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子女感到恐惧和自惭形秽。

环视四周,普天下,簇拥而来的只有无尽的‘有成分论’的划分,整个社会都是讲究阶级出生与阶级斗争的冷光,除了自己没有任何公平公正的身影。这时的我,就好像是躺在荒原上的枯草,无奈地等待着命运摆弄。

尽管我当时还只有十来岁,但心里早已对现实的政治生态环境噤若寒蝉了。一个沉默失语被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群体,之所以仍屡屡被卷入阶级斗争的政治运动中,成为被整肃对象,实不过是充当了政治纷争的道具。

因此,出门在外,看天的时候,就不喜欢再说话了。当我说话的时候却不敢再看天了。我拼命抓住‘重在政治表现’这句救命稻草的话,漂浮在阶级斗争的漩涡里挣扎。这种挣扎固定了我的话语,回想起来,在我写它时,有一种顺便而议,随笔而流,百感丛生,愀然不乐之感。

那时,在社会生活中,家庭出身、个人成分决定个人的社会属性和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权。红五类子女比其他阶级、阶层出身的子女处于更优胜的社会主流地位,不但在正式的公众生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即使在非正式的人际交往里,都拥有更多话语权。

而黑五类或黑七类(后加、资本家和文革时期的黑帮)子女在入团入党、毕业分配、招工、参军、提干恋爱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视。这种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反作用,大大的强过自身的承受力,甚至影响到生活都举步维艰的程度,那种命途多舛、造化弄人,成了我身后几十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能理解人生中许多苦楚,也尝过社会对我的偏心,亦觉得;过去组织和单位上有意的疏远,甚至还有儿时和青年时机的伙伴关系的终结,究其根本,是我都看清了,那条从前微弱但后来宽深的阶级成分划分和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的深沟。

所以,我知道公平与自由的另一个名字是孤独和卑微。即使年少,于我而言,尚能从浮躁的世界里,能用自己独一无二的年幼视角来观察这个社会政治生态了。

已过甲子之年,按理,早已过了过分关注外貌、年龄、职业和过去的一些坎坎坷坷,但是在我每一次年龄阶段的寻常中,因为创伤贴在心里,偶尔还是会有种岁月的疑惑和沧桑感,可伤感袭来,仿佛快要窒息了,好累,心痛。而最为直接的,就是令人联想起曾经拒绝和批判视野中的蹉跎岁月,尤其是“文革”时代的梦魇年代。

还是童年、少年时代,小学尚未毕业,阶级成分的划分“如火如荼”,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我似乎就变成了一片狼藉。周围,被窥视、冷眼、被窃窃私语,讪笑所充塞的政治空间里让我无所遁形。

在此,有必要将‘划分阶级成份’做一个简单介绍;【划分阶级成份】是土改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即1950年8月20日,政务院公布《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全国农村全部开始划分阶级成份。按规定,凡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而靠剥削为生的为地主。其主要剥削方式是收取地租,占有或租人土地、有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及活动资本,参加小部分劳动但主要以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为富农。占有或租人土地、有相当工具、直接从事劳动并以此为生的是中农。租人土地来耕作、有不完全工具、受地主、受农剥削的是贫农。全无土地和工具、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是工人(含雇农)。同时,《决定》规定:18岁以下的少年和在校青年学生,一般不划成分,只划分家庭出身;地主、富农在土改后服从法令,努力生产,没有反动行为连续5年与3年以上者,可按有关程序改划成份。

新的‘划分阶级成份’政策已经强有力地横在我们的面前,取代了过去社会公平公正价值观的位置,我们被无情地抛在社会的一隅,在阶级斗争的运动中,可以大量地找到他们卑微的踪影。

终上所述,成分的划分即把所有的富人,不管其道德高低,善恶与否,都划分为地、富、反、坏、右;把所有的穷人,也不论其道德高低善恶怎样,一律划分为工人、城市贫民、贫农、下中农。划分的结果是

两极分化?出生好的即所谓‘红五类’。从此,头顶上戴上了一顶家庭出身“好”的光环。而地主、资本家、富农则截然相反,从此头顶一顶“出身不好”的‘黑五类’帽子被重重地压在心理上。

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我,其父母亲能接受高等教育肯定家中有其财力支持,而有财力必定是地主、资本家之类。但我是生长在红旗下,接受的是共产主义教育,思想上一片拳拳爱国爱党之情,真心拥抱社会主义社会,况且连父母亲都鼓励我,好好学习听党的话。多少次,我仰慕‘红领巾’而低头不语,看着‘红卫兵’臂章却羡慕不已,闪光的团徽上淌着我的眼泪,党员的身份更是遥不可及。参军、读书、招工都被拒之门外。此后,我只能充塞在被排斥的环境之中而黯然伤神。

于是,我灵魂般祷告,祈求宽恕带有旧阶级烙印的痕迹不要跟随。然而,昨日的社会沉沦于宿舍、学校少年时代的伙伴们,却面面相觑依旧彼此充满了成分划分的仇恨而表面厮守,背地里却被指指点点,房门口被人贴上了父亲被楸斗挂牌的照片,一句‘你屋里被抄过家’的话,顿时让我肾上腺素猛增,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然后哑然失色,并悄悄的收起年少顽皮打架的习性而处于沉默寡言。

不同于50年代关于划分阶级成份的漏洞和不温不火的措施,阶级斗争的动向此次似乎并不打算再“留有余地”了?经历过最初的徘徊和踟蹰之后,一向对可以教育好子女的怀柔态度,让我‘处易备猝’的事件还是接二连三汹涌般涌来,最终冲垮我年少惴惴不安堆起的心理防线。

事情,变得比《1968》年时被‘抄过家’还要糟糕。父亲被打成旧知识分子、反动军官、逃亡地主关押在单位猪棚里,工资也被扣发,母亲的命运也好不到那里去,检讨、批判会和‘挂牌’少不了她的参加,两个姐姐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家里只剩下我和哥哥两人,每个星期一元钱的伙食费成了我们全部的生活费用开支,就连走路、说话我都得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生怕被别人抓住把柄上纲上线。

记得有一次去附二医院挂号,出门后看见厕所旁围了许多人,后听说是此地出现了‘反动标语’,为避嫌,于是我马上绕道走开,离了这是非之地。即使平常讲话,也得非常小心,必须在前面加个定语,比喻说‘天气’变了,你得说;今天天气会变,而不能说今天‘会变天嗒’,否则就会厄运当头,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自从父亲被关和‘抄家’以后,我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年少的心灵里有种崩溃的感觉。懵懂之年竟要与政治运动的邂逅到再遭遇人性丑陋之间的演变。这一切,让我措手不及,我抬头看着天空,再环顾四周,儿时出生好的伙伴有的都带了红小兵、红卫兵符号,年纪大一些的进了工厂甚至参了军,而他们的家长都是工人驻校‘宣传队’的掌权代表,就连他们在宿舍走廊上走路的声音都带着趾高气扬的响声,而我已是万念俱灰,只能放弃,涂白梦幻的记忆。就连自己身边的母亲也被集中到河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去学习而咫尺天涯。我也只能悄悄地能躲在父母被隔离的日子里偷偷地哭泣。

1972年,初中毕业后,16岁便下农村去当了知青。为了“将功赎罪”,我将从没干过苦力活的身体拼了性命式的图表现,挑比别人更多的土,扛比别人更重的东西,比别人出更多的工,连我回城的鉴定表上记载的(一至十月份出工天数、为286天)。我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是想得到灵魂的救赎。虽然有时候意识处在垮掉的边缘上,但我仍然咬牙挺住体力劳动的摧残。最令我难以忍受的,还是政治上的歧视,精神上的孤独,文化知识的缺乏。

透过那些岁月的真实感受,我感觉自己每走一步都是负重而行,青春还没来得极回眸,却被雨打风吹零落去。历史在身上鞭打出深深的伤口,折射出那个时代对人性欲望和需求的扭曲及压制。我懂的了幸存的可贵,知道只有亲身经历了苦难,才会懂得不让苦难重来是多么重要,才会知道当时社会太多的颠倒黑白和人性随波逐流的堕落。

其实,在输给家庭出身的流年里,我已经完完全全褪去了年少的懵懂,脱去了青涩的朦胧。在劳动的改造中,意想已把旧知识分子出生的烙印放在灵魂炼狱中得到了彻底的净化,仿佛间,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青年农民形象。

说实话,三年的知青生活,数年的世界观改造,还是不适应阶级‘成分划分’的巨大压力,一次次出色表现,一次次信心饱满,却又一次次落入不受信任失败的幽幽深谷。我望着自己入团申请表格的‘泥牛入海无消息’,盼望着想当兵入伍填写的血书,都被满目红叉的‘成分不合格’而抛弃,年代的敏感性在此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无情的委屈,一个个像要张牙舞爪地冲来,闯入我的心扉,将我的自信心一点点的啃噬。

可即便迷茫尴尬,我整个年代里所遭遇的‘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承若都因‘成分划分’变得富含深意。究其因,无非是打上了旧阶级烙印的人,由此而产生到很难或者根本不会被信任,落实到我整个生活背景中却是永恒。所以很难把它从历史中剥离出来了,而且发觉它们势不可挡,以至于我自己渐渐产生了认同,渐渐成为我当时最为悲切和沮丧。

还是那年的深冬,冰雪覆盖了整个山峰,坐在清冷的冬日下,默默泣然,想起自己的家庭出生,不由得摇头哀叹,发现日常生活背后的还是一群群飘忽不定的‘唯成分论、血统论盛行形式’的幽魂,或者说我的一切前途,都被带有封建时代的贱籍的翻版而被堵死。不管我再怎样图表现,再怎样洗涤自己的灵魂,成份论政策的实行,限制出生不好之青年进入社会上升通道,并持续了整个一代人的时间。

前述从我读小学入不了‘少先队’、‘红卫兵’两波摧折高峰如此,到后续入不‘团’参不了‘军’等,也无不如此。

尼采说过;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回归于当下,人变得成熟、自觉以后,逐渐会意识到人生其实从来不曾离开过磨难而只眷顾自己。无论是我的出生、我的成长、我的相爱还是我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苦难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我生命的一隅。我想,生命中,许多人都经历过异样的磨难,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去抵御或者去面对,最后甚至可能还会延续自己的说不清的烦恼。也许,苦难是造化对生命的诅咒,只有理解与包容才是化解的唯一出路。

话说回来,注重出身本来就是这个社会的常态,好歹建国以后的出身论是按照阶级而非具体家庭成员来判定,已经算是一种尝试,如果只是(当事者或是其本人)戴上这顶帽子也就罢了,任其‘自作自受’,然而,可怕的是他们整个家庭尤其是子孙后代却要为这顶帽子“负责”到底。并且从娘胎里呱呱一坠地,“地富子女”、“地富出身”的紧箍咒已经牢牢地套在我们的头上了,闪着“阶级火花”的烙铁就在我们身上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从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入学登记表上“家庭出身”一栏就已经注明了自己的身份,注定了我们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地富出身”也将随着我们的逐渐懂事而日加严重地在我们的心灵上投下愈来愈大愈来愈重的阴影;而在以后的升学、招工、招兵、提干、结婚恋爱等方面更是困难重重,“家庭出身”栏中将永远世袭着我们父辈祖辈的“身份”,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这顶铁“帽子”(档案)将跟到哪里;也不管我们有“辜”也罢,无“辜”也好,只要自己的出生撞上阶级斗争成分纯洁的平台上加霜,平台爆雷之后,我就只能处在惶恐与煎熬之中了。

推此及彼,当我再回首时,沉淀的不只是记忆。那些惨烈如风的往事,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都在冥冥的思索中飘然而去,悲欣交集,人生之感悟。当一个人拥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时,就能看得惯一切事件,以及一切人与事的奇葩,包括更诡异的状况,也能淡定听、看、触摸,不是麻木了,而是善于理性与平静。

历史总是被人写错,因此总是需要重写。实践证明过去‘成分划分论’的政策并不成功,它的终结,掀开了新的一页。这一页翻得太艰难,太痛苦,太波折,太沉重了。

因此我想,那时之所以重视‘成分划分’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但是过于重视就会造成偏激,极端化。从1950年到1979年,我们国家的所有人,一生下来就被定有阶级成分,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家庭出身的概念逐渐淡漠,"黑五类"这一政治用语也不再使用。中央给地主、富农摘帽子,取消地、富子女的阶级成分,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性化大进步。

环视宇内,历史发展的进程,都是起伏跌宕、错综复杂而又漫长,它贯穿了从我少年、青年到拨乱反正,让一个悲剧有了昂扬的走向,有了我们‘黑五类’子女最出人意料的后来。

改革开放长达四十多年。现在,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端正思想路线着手,召唤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一切,即照见着我个人的奋斗之路,又从总体上照见了国家的奋斗征程。

提笔的思绪不由得告别那段坎坷的回忆,85年时,由于政治环境极大的改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入了党,接受了高等教育,拿了大学文凭,又有自己几十万字的文稿,车也换了几部,房子也越住越大,如今,我已退休在家,生活过得比较惬意,因此,我让过去的认识和看法故作鸟兽四散。现在我对‘家庭出生的回味与思考’就是;自己是谁,余生想获得什么,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过去所发生的那些事都是因为历史重现而无法避免的插曲而已。

我这一路走来,心中难免会积累很多遗憾,其实,这都是那时的一种政治社会常态,虽然难以掩饰,但很多时候我无法反抗什么,更无法去更改什么,只能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不停的朝前走去。相信生活不会一直对我捱下去的。

《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政策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我自己也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所转换,对过去有重新的认识,有思想的进步,有对生命更清晰与客观地理解,还有由浅入深的人生转换。人的一生,相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一生也只是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我不介意将自己的经历放在烟火气息里历练,因为这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样子,经得住不断打磨的缘分,才值得一生守护和珍惜。

夜依然深层沉,淡然放下;则眼释怀笑万物,为何还要回眸乱了思绪呢?人尤其是到了晚年,经历过前半生的浮浮沉沉,也应该看透了这世间的落寞与繁华。如果自己还看不惯差异化,大概不是这个世界太缤纷的缘故,而是内心的包容还不够大,骨子里的格局还不够宽,一份智慧和涵养还不足以支撑起纷乱的生活节奏。

最后请记住别林斯基一句话;‘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2020.11.6草于家

思考文章9:思考与感悟

文/王伟萍

不知不觉来到这里已经两个月了,想想自己真的学到了不少知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群可爱的学生们。可能是他们住校真的很辛苦吧,每天起那么早还要上晚自习,上早自习的时候真的都没有精神,那天我说早上就给你们放首歌吧,他们一听就来神了,全班竟然异口同声的说:“谢谢老师!”真的让我不知道了该说什么了,不过他们的早自习的背诵效率真的很高,这一点我还是很欣慰的。

前些天我们举行了月考,月考之前的早晚自习我就带着他们复习第一、二单元的知识,本来想给大家自由复习,因为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我想着是自己按着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复习。可是我发现学生们并不会复习,只是一味的在那里哇啦哇啦的读单词。针对这一点,那天上晚自习的时候,我给大家说,复习一定要有计划,有目标,比如周一周二复习第一单元,周三周四复习第二单元,而且复习要有步骤和策略。我告诉他们,第一步是背单词和词组,第二步熟读课文,第三步看错题,第四步背语法,让他们把这些步骤都写在了书的第一页,每完成一步都画上对勾。可是这些孩子们的基础不是很好,有的单词还不会读,我先带着大家读单词,而且我发现课本的最后几页是整理好的每个单元的词组,又带着大家读了遍,最后要听写。至于课文,我发现他们也是一味的从头读到尾,要是问他刚才读了什么,他也说不上来,所以我就给大家在每一篇课文里都画了重点句子让他们熟读。

我想我现在已经是爱上这群学生们了,有时做梦都是给他们讲课文讲题,要么就是梦见他们捣乱惹我生气,唉,我也真是醉了。

虽然很辛苦,但是办公室的每一位老师都特别认真,互相传染吧。快乐也会传染的,就像这些学生们,我们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这样班里的整体学习氛围也是极好的。

至于我教出来的结果,我也只会和自己来比较,对我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他们的进步与努力,不必要和别的班的来对比,每个班的学生资质都是不同的,或许我这也有种自我安慰的意思,但是,不论是出于哪方面,我最想做的都是让他们以自己为对手,看到自己的进步。

思考文章10:走在不断思考的路上

文/许培良

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在不断地行走,直至生命陨落为止。人降生到世上是一种幸运,一种福气,只有倍加珍惜,才能使短暂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黎明晨起,遥望东方红彤彤一片,我想到了太阳的价值——将光芒散发到宇宙,温暖人间。人活着也要像太阳,将自己的能量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那么这种活法便找到了意义。

行走在路上,看到路旁挺拔的白杨,我想到了它的傲岸与不屈。做人就要像这白杨,不媚权贵不慕荣华,耿直向上。走自己该走的路,不能因为世俗的侵染而随波逐流。

坐在办公室,我究竟该做什么,经营好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良心,无愧于他人。潜心研究工作的思路与方法,让自己的学识融入他人的心田,传播文明与智慧,让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

回家的路上,看到小河荡起涟漪,那种悠闲的神韵,让我想到人生的变数。人生总会有波有浪,只要具有水的柔性,因势而定,就会悄然度过暗礁,迎来光明。

家是温馨的港湾,这里是生命的栖息地。风霜雨雪,时令变换,一切幸与不幸的遭际,都会在这里搁浅。家是思想停泊的码头,我们在这里驻扎,也在这里启程。

人生有驿站,思想却没有终点。穿行在这个缤纷的尘世中,让我们与智慧相伴,与思想同行。一个没有思想的躯体,无异于一具僵尸。思想是伟大的,我们永远在思考的路上……

思考文章11:改变从心开始

此刻很适合思考,人生需要时常反思。

时近中秋,一年已过去多半,发生了很多,影响了很多。工作中风风雨雨,也算是殚精竭虑,结果很好,只是各种辛酸各自知晓罢了。生活一切安好,安静妥帖的不断提高,自从精灵落入凡间,家的温暖倍感强烈,渐渐的总是还会更好。

我是个很容易被影响的人,总是受困于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一些情愫,所以也在不自知时带给他人若干烦恼,自责或自勉不断的反复。我喜欢善意的去理解他人,若是做错了事情也希望尽力挽回,即使于事无补,但求无愧于心。所以我始终是个内心脆弱且敏感的人,为了这些自然花费了很多精力,可悲的是自己尚且不知。

总是希望我身边的人可以一片美好,殊不知过于自私的想法蒙蔽了洞察他人哀怨的眼睛。一厢情愿是自己最最无奈的性格,而且还乐此不疲,我不在乎自己的行为,狂妄的认为内心强大,其实自己是那么的弱小,甚至卑微。没了自知,便失去了自制,也就没了自我。

我时刻引以为豪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工作中做的很好,不断的揣摩与推测他人的需要,也不断的慷慨奉献,强势的掠夺着他人的回报。而生活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心不在焉的敷衍,趾高气扬的挥霍,我始终是个被亲人们宠坏了的孩子,本能的认为我该拥有眼前的一切。

我为我的无知感到不安,为我的无制感到羞耻,为我的无我感到伤心。

到底怎么了,我已经偏离了轨迹,慢慢的消弭着自己的青春,我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工作,可以做更多为了家人福祉的事情,而我却在各种纠结中荡漾徘徊。

我在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为了寻找不存在的彼岸,却让自己身处汪洋。幻想着你会是为我指航的灯塔,到头来只换回了不屑与轻蔑,无论作茧自缚还是自作自受都不足以抵消我心中耻辱的感受。

一切都会过去,是的,一切。

想起了一位HR说过的话,我听,我忘记;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我听到了你,却忘记了我;我做了错事,却学到了悲伤;我教会了他人,却不掌握自己。这些证明了无比混账的我,做了些该死的错事,得到了足够的教训,却丝毫没有悔改。

可贵的便是知耻而后勇,丢掉那些只是看起来很美的东西,坦然的收获自己的生活。不该让自己的意愿去影响他人,更不该为了他人的影响而作践自己。我从不高尚,也不卑微,了解的人,淡定从容,不了解的人,一笑而过。

从此依旧微笑面对,不在需要那些怜悯与施舍,不在需要那些纠结与徘徊,不在需要那些欺骗与伪装。

改变从心开始。

思考文章12:在秋天,思考,思念

文/莠伤

一条路,黄叶铺,一个人漫步,看落叶满天飞舞,仿佛,一个人真的很孤独!

又是落叶纷飞的季节,花曾开过了,亦凋零了,漫山黄叶,又是一次新的轮回。漫步小道,阳光从枝桠间穿透,慵懒地趴在我肩上,很温馨,却也很凄凉。谁曾在夏日摇曳,翩翩起舞;谁又被秋风吹动,簌簌飞落。拾起一片落叶,依然清晰的脉络述说着它的曾经。每一片叶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却都逃脱不了叶落归根的结局。

身边是一棵枫树,一棵古老的枫树,仿若一顶亘古的殷红似血的王冠。却怎奈秋风疾,叶飘落。一叶枫,旋转,旋转,再旋转,却将我卷入那回忆的旋涡。

我循着我们曾走过的小道,找寻你我爱过的痕迹。曾牵你手,却未曾走到尽头。我不敢转头,想像你还没走。我用手抚过每一棵树,找寻你手心的温度,却唯有现实冷酷,将凄凉刻骨。我不想相信秋风鸣奏着的那感伤乐章是为我,却又不得不去接受。好怀念,却只能回忆,现实的你我为什么只能在幻想里一起,不该如此,却无奈。心伤时唯有和煦的秋日相伴,枕着满地的回忆,醉在幻想里。秋风卷起遍地落叶,如回忆散满天,现实仿佛回忆重演一遍我是否该这样沉浸下去?

犹记得离别的那个秋日午后,漫天飞雨构设出的朦胧背景,你却深入。独留我一人,望着眼前的雨幕,好似幸福碎成雨滴飘落,情不自禁伸手挽留。幸福如雨水滴在手心,溅开,滑落,最后一丝被手心曾与你牵手过的残余温度给蒸发。破碎的幸福布满天际,我却未能留住一点。现实如迷雾般朦胧,我伫立许久,害怕迈出的一步,结局不可挽回。你的离去后,我陷入了迷茫,失去你,我该何去何从?

秋风将思绪流连,却带着思念,跨越地平线,找寻你在的地点,而我却只能驻足在回忆的终点,望着遥远的地平线,想象着你的笑脸。素纸上写不尽的思念,唯有寄予秋风,不知你是否曾收到?

入秋了,天凉了,哽咽在嘴角的挂念向谁倾述呢?那遥远的距离外,我当初的嘱咐你是否犹记得?

远方的你是否也和我一样,伴着思念,回忆着过往的幸福。而我却又望着漫山的凄凉场景,伴着回忆的别样感伤陷入了沉思。

一棵树,芳菲去,盼谁来守护,叹世间红尘沉浮,假如,在一起应该会幸福!

思考文章13:历史与民族的思考

文/秦谷涯

一位着名学者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的历史足可以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怀着几分好奇,我走近了那些收藏已久的史书。摸一摸这些尘封的卷册,不禁萌生了几分的敬意,它们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那蜡黄的纸张里承载着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分分合合、兴衰荣辱与性情积淀。于是我试着读它一读。

在夜深人静时,幽幽青灯下,伴随着悠扬的钟声,那久远的记忆开始萌动,一份对民族的斗胆思考渐渐延伸。

思绪是从封建王朝开始的。

中国在过去两千年多年的封建时代,至少领先了世界一千五百年。对这段历史,我们用“辉煌”二字形容,完全能够说得过去,可以说这是炎黄子孙的的荣耀、是中华民族的荣耀。每每谈到这里,一些听到过类似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人,难免会产生一种爱“国”情结,自觉不自觉的将这份荣耀归功于汉族。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汉族与中华民族似乎划上了等号,这种偏见显得是那样的斩钉截铁。其实我也曾在这个思维怪圈中徘徊了许多年。

然而,当我们读历史久了,就会自然发现一个问题:每当提到中国历史上几个强盛的朝代,不得不先把汉族统治者开创的帝国搁在一边,将崇敬的目光投向“蛮夷”,最典型的要算元朝与清朝了。先不论别的,单说这两个帝国疆域之大,就足以让我们望“疆”兴叹了。有人会说,唐朝的辉煌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这总该是汉族人的骄傲吧?然而历史的考证终归是无情的:唐朝——太宗李世民是鲜卑族人的后裔。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最阔气的封建帝国,均是由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建立的。即便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大唐帝国,至少其统治者具备游牧血统的嫌疑。汉族王朝史上最耀眼的一笔,似乎被无情的抹杀掉了。

汉族人开创的封建帝国,总是那么深沉内敛、温和少言,性格中缺乏一种强悍与外放、旷达与高远。除西汉武帝时期外,秦、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两宋、明这些封建帝国的疆域基本上都是在长城沿线以内。他们只要占据中原,北边有了长城作屏障就算是一统天下。之后,开疆括土常被贬称为穷兵黩武。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还是缺乏强健的精神、勇猛的气魄。他们没有信心去征服戈壁的漫漫风沙、高原的皑皑积雪,王朝的步履也就无法冲破黄河长江的羁绊,帝国的征程也只能在抵达长城脚下时便折道南返。在他们看来,长城关外太冷,简直是不毛之地,那里的人茹毛饮血、如狼似虎,还是不要去招惹的好。于是让王朝的军队去漠北探险,将帝国疆域延伸到遥远的大陆深处,也就成了汉族正统史上鲜有之事。

千百年来,江南的和风细雨、中原的谷麦黍稻孕育出汉族温文尔雅、宽厚仁和的民族性格。寻求和平、恪守规范的民族道德观决定了他总是在约定俗成的区域内繁衍生息,不肯逾越雷池一步,这是君子风范上升到民族高度的深刻体现。安定的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人那安定的庭院思想:平民家有院墙,一座城有城墙,甚至一个国家有长城,这些都是庭院思想的行为表现。不难看出,汉族王朝举国上下都在寻求一种身体与心灵的安宁。这些“墙”在用于抵御外敌侵扰的同时也起着约束自己不去侵犯他人的作用。

而那些北方游牧民族呢?生活漂泊不定、风餐露宿、险象环生、饥寒难料,即使是统治者也不能够常常遇到人笑马嘶、肉香飘荡、丰盛祥和的生活场景。相反,他们还在饱受饥寒之苦。他们需要食物,需要摆脱颠沛流离、饥肠辘轳的生活。由于草原牛羊与猎物有限,他们必须不断的争夺领地,只有胜利才能继续生存,不去征服他人就要被他人征服,可只要被他人征服就意味着死亡或轮为奴隶。他们在放牧与狩猎的过程中把骑射技艺发挥到极至,这些娴熟的技艺渐渐形成了冷兵器时代高超的作战本领。劲弓疾镞、骏马弯刀不断用于抢掠与撕杀。所以对于古代游牧民族来说,征战与征服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勇猛尚武的性格特征由此形成。许多游牧民族的英雄——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勃尔只斤铁木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都是在这样生活背景与民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率领着自己的部落逐渐强大,南争北战,所向披靡,完成了中国北方军事征服史上一次又一次壮举。当北方初定,这些已经建立了赫赫武功的军事家又变成了鹰视狼盱的野心家,他们的眼睛盯准了南方,等待机会占领那片肥沃的土地。

就在游牧民族准备铁蹄南下、刀指中原的时候,汉族王朝的大皇帝们正在干些什么呢?汉灵帝刘宏正在设计城市上下水循环系统,宋徽宗赵佶正在风花雪夜、吟诗作画,明神宗朱翊钧正在深宫里吞云涂雾,抽着鸦片烟。

终于有一天,这些“蛮夷”的铁蹄踏破了汉族王朝的夜梦。须臾间,朝廷上下慌作一团,慌乱的结果是屈服、割地或逃遁。在狼烟与战火中,中原慈母的微笑、江南春闺的娇嗔、川巴孩童的歌谣销声匿迹。汉族王朝失陷了,彪悍的游牧民族在中原大地粉墨登场。

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缺憾和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局限性,他们入主中原后,尽管也曾拥有过一派辉煌,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封建时代由此而延长了数百年。虽然他们也曾励精图治,但越是励精图治越是把封建制度中落后的生产关系推向顶峰,新的更先进的生产关系难以存活,从而让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落入万劫难复的深渊。

因此让我们来看一看元朝和清朝。

元朝的确是带着一身蛮气走进中原殿堂的。当时的蒙古人口只有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但这些蒙古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让自己的疆域横跨亚欧大陆。查一查《历史地图册》可以发现,元朝作为蒙古帝国的一支(蒙古帝国另外还包括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窝阔台汗国),领土差不多有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疆域之大亘古未有,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古代军事征服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在中原只完整的存活了89年就退回了漠北。他们的军事力量固然强大,但强大的军事可以用来抵御外侵、开疆扩土,却不能凭之修明政治、兴国安民。游牧民族生存方式所决定的对统治方式的传统认知,让元朝统治者们忽视了一种比蒙古骑兵更强劲的力量,那就是:文明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在对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庞大民族实施统治时,盲目排斥对方的先进文化所带来的自我摧毁力。面对人口稠密的中原大地,面对博大精神的汉族文化,他们没有理智的选择尊重与融入,而是武断的采取了侮辱与抵制。这也许就是这个庞大帝国只能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原因。

在当时,元朝的皇帝不是没有想到要主动彻底融入汉族文化,以寻求长治久安。可当皇帝提出这层意思的时候,立即遭到了蒙古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只能做罢。就连汉族人崇尚的科举考试也推迟到了元仁宗年间,可见蒙古人不仅没有学习汉族文化的意识,连鼓励汉人发展儒学都没有及时做到。最可恶的是,元朝统治者把人分成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色目人杀汉人、南人无需偿命,而汉人、南人杀蒙古、色目人则会处以极刑,相同的法律对不同等级的人适用不一,如此公然极度歧视和压迫汉人,严重的伤害了汉族人的民族自尊,怎能取信于这片以汉民为主的天下。民心尽失,江山又怎能稳坐。于是很快的,在中原各地风起云涌的起义战火中,元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与元朝有所不同的是,女真人建立的清朝却统一中国长达268年之久。尽管在这个王朝的后期衰落到成为历史进程的绊脚石,但大清帝国毕竟还是开创过康乾盛世,这段日落前的辉煌与一千年前唐王朝的贞观之治遥相辉映,成为中国封建史册中值得自豪的一笔。

清朝比元朝聪明的多。满族的统治者知道女真文化对汉族人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于是下定决心学习汉学。他们仅通过让汉人留长辫、穿旗服这种形式来维护自己作为统治者的基本尊严。满族人在对汉族的前期征服与彼此磨合中渐渐发现:军事争服终究是次要的,如果试图改变汉族的文化生态体系,事情就会真正变的麻烦起来。大部分清朝的皇帝都认识到:国家的兴衰,起决定性力量不是军事与政治,而是思想与文化。于是,清朝的历任皇帝都毫不犹豫的选择推崇汉学,并努力学习汉学。康熙帝就是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特别重视汉学的皇帝。他用了60年的时间,一边把自己从父辈手里继承来的江山重新打理一遍;另一边,他纵情于儒道理禅、经史子集,与当时的许多汉学大家进行着水平不低的学术讨论。他亲自主考录用品学兼优的汉族士子,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天盖地。满族统治者们对汉文化狂热痴迷的真诚流露,让那些想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开始妥协,对满人还有多少仇恨,连他们自己也渐渐的想不起来了。清朝以康熙发端后的一百多年间,满族武力的有效释放与对汉族文化的从容吞纳完美结合,形成了大器放达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的驱动,使满族不再凶蛮,汉族不再文弱。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在这一百多年间显得无比的自信、坚定、从容、安详。

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辉煌已经不必再提,然而许多少数民族的赫赫武功同样值得我们自豪。古代汉族人的“驱夷”观念,显然带有严重偏狭的思想局限性。

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开始衰落了。吏治腐败,武备弛废,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摇篮中被扼杀。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不适应社会与历史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西方英法美等国家却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他们趁虚而入,一场殖民扩张、瓜分我中华大地的狂潮从此开始。无奈之下,清政府割地赔款。前后一百多年里,清朝政府被迫割去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赔款数亿两白银。一个昔日强大的封建帝国变得破败不堪、软弱无力。从那时起,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同样遭受着来自欧美列强的深重苦难。国人终于清醒的认识到——瓜分我国的西方帝国主义才是真正的蛮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

此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全面的胜利。我们不仅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且我们的人民在战火与硝烟中重新塑造了刚毅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的个性不再分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而是我们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的性格。

到了社会主义的今天,全国各族人民水乳交融、亲如兄弟,难分彼此,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共同建设着自己的美丽家园,一个和谐安宁、繁荣昌盛的国家正在前进。然而,正当我们各族兄弟热火朝天、亲密无间、团结一致为国家的富强浇注心血、挥汗如雨之时,一些亡我之心不死的西方蛮夷们却在倒行逆施,用一些卑鄙的挑唆手段分裂我们的民族。我们中间一些吃里扒外的蠢货立即趋之若鹜,一撮民族的败类扰乱着社会的秩序,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岂能容得外夷蛊惑人心,岂能容忍自己内部的这些乌合之众肆意捣乱。我们强大了,蛮夷们害怕我们强大,当他们对我们使用这些下三烂的分裂手段时,已将他们对我们的畏惧心理公诸于世。我们的国人要奋发努力,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乘风破浪、快速取得更大的发展。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抛出中国威胁论,我看是中国对他们威胁的不够。当然,我们不妄图去侵略谁、欺负谁,也从没有想着要称霸世界。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郑重宣告:我们对那些亡我之心不死的蛮夷们决不姑息!一切试图让我中华民族分疆裂土的行为不会得逞!一切试图亡我中华的国家、组织和个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思考文章14:懂得换位思考,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

文/哲学君

1

凌晨两点,看到网上有人发帖: “深更半夜跑网约车的人都是怎么想的,真的有人为了钱不顾身体吗?” 一位网友的留言戳中我心:

我没在深夜跑过网约车,但我能理解他们。半夜不堵车,而且可能有深夜服务费,如果可以接更多单,就能赚更多钱。都是为了生活奔波的人啊。

人间百态,各有所难,我们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看不到全貌。仅仅以自己所见到的世界去揣度他人的生活,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前段时间,在一部反映校园暴力的电影的影评中,看到这样一条: “全是瞎编的!我上了那么多年学,也没人暴力我呀。” 我不禁想起一句话:“你没经历过,自然感觉不到疼,但你不能无视别人的疼痛。”

一个人若是没有了同理心,没有了共情的能力,内心何来温暖。这世界上的温暖,正是由人与人之间一点一滴的爱组成的。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是一种善良。

2

看过这样一句话:“上山的人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曾经风光过;山上的人也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他们总会爬上来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永恒的强者,也没有谁是永恒的弱者。今天别人有难需要你帮,明天你也可能有短板需要别人来补。生命是一种回声,唯有懂得换位思考、换位做事、换位做人,才能换得真心。

听过一个演讲,我很赞同主讲人的观点: 一个没有经历过借钱难的人,很难体会囊中羞涩的感受;一个没有抚养过孩子的人,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更要保持一种态度,那就是尝试“像对方一样感受世界”。

这个世上,有人朝九晚五,也有人加班到深夜;有人家庭幸福,也有人遇人不淑。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在用尽全力去生活。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此刻的狼狈,就嘲笑他们努力向上的姿态。

3

懂得换位思考,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

下一次,当你想要吐槽送餐迟到的外卖小哥,想想如果你是那个穿梭在风里雨里的人,会遇到多少不容易;当你想要抱怨走在前面的老人行动迟缓时,想想我们每个人谁不会有变老的那一天。

我们也许不曾参与对方的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善良。换个角度看待彼此,心怀悲悯互相体谅,就是一种善良。人生海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悦和悲伤。这世界啊,美就美在,有人身在等待黎明的夜,有人是照耀他人的光。

孤独不会消失,我们却可相拥。但愿你,就是那一束照亮别人的光。

思考文章15:如果可以换位思考

文/马以鑫

前几天遇到我的一位老朋友,只见他一脸沮丧、心灰意懒的神色。很快,他带着忧伤与不快,同我说起他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朋友家住一个小区高层的顶楼,不久前发现有一个房间的屋顶出现了一块1平方米左右的黑灰色斑迹。显然,那是有水渗漏。于是,赶紧报小区物业办。前前后后去了至少五次,终于,物业办来了一位领导,抬头一看,马上肯定是有渗水。那就赶紧修补呀。但是,领导却反过来说没办法,理由一是业委会换届好久,还是没有换了;主任早就说要辞,但公章什么至今没有拿出来。第二,维修基金的钱在银行冻结了,没法动。最后的意思,那你还是找找还没换下来的业委会主任吧。我朋友似乎看到了一线生机,就去找业委会主任。主任基本重复了上述两点,表示现在维修没法子。当然,他为什么早就说不干了,却不愿把公章之类拿出来这个问题,我的朋友没有说,也不敢说。

那又如何是好?物业办领导给了一个方向:去找居委会,他们有权处理!仿佛又一次看到胜利的曙光,我朋友找到了居委会。居委会领导一听,顿时火了起来:这种事怎么是我们居委会管的呢?他们物业办、业委会是干什么的?他们的问题怎么老是往我们这里推呢?我朋友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很是害怕一不小心掉进一个“琅琊榜”式权力争斗的陷阱,赶紧落荒而逃。但是,屋顶的渗漏,眼看有扩大,于是也就越想越怕。如何是好?现在的房子都是钢筋水泥,哪里是当年木板砖头的旧房还可以自己爬上去动手动脚?无奈之中,他突然想起市民服务热线电话!果然,话务员非常认真,听了他的叙述以后,随即表示,我们会马上让有关方面处理这件事,并且询问要不要“回复”?

很快,一个自称物业服务的电话来了,询问这件事的前后经过。三天以后这个电话又来了,重复的是那两条理由,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无法修。一个平方米的屋顶渗漏,竟然遭到这样的踢皮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想,首先是管理层太多。这几个部门,究竟是谁应该对居民房屋问题最有责任?物业办以为是业委会。我也听说过,居民房屋修缮等问题,业委会要开会并且表决,这还不行;下一步还要在居民中签字画押,必须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然后才能进入实际操作。现在又冒出一个居委会可以干涉业委会的换届之类工作,那就热闹了。三方去扯皮吧、踢球吧。

我以为,还有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谁都没有一个最起码的换位思考。面对居民家中房屋出了问题,这几家谁都没有想到如果是自己家里遇到这种事那又该如何?反正不是我自己,能推的就推,能踢的就踢,摆出一副与我何干的架势。也许,真的到了屋顶塌垮、从一家到几家问题的出现,才会当回事?不过,按照现在这般模样,恐怕到了那一天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的人会更多。事情的奇怪还在于,这个小区的业委会换届竟然要拖延一年多,还迄今没有成功;而扬言辞职不干的主任却又捏着公章不肯放。这可是咄咄怪事、让人不可理喻了。

我对朋友深表同情,就说那你还是找市民热线。我朋友摇摇头,长叹一声:我还是找了。不料,市民热线说已经接到物业服务的电话,说你愿意接受现在的结果。我朋友在电话里大叫冤枉,说我怎么会接受呢?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对方冷静了一会,说我们再去问。很快,物业服务电话来了,说把这件事转告了区房管局。

我朋友把头摇了又摇,说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没想到会绕了这么一个大圈,还不知结果会如何。我真的有些瞠目结舌,但也是爱莫能助;但我还是想发发议论,并且寻思能不能找出一些更深层的原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