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联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春联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春联的散文1:我写春联

文/蓝色之梦

伊春之前,我等淘宝寄我的纸和笔,但校长表弟却送来一叠春联纸,虽是寒冬,心却暖暖。

乆未提笔,提的,都是些个朽笔秃笔,我只随性,给人写春联和本家祖祠联,只要有只笔就行。无法高就,过去是很少临帖的,也很少掺合书界活动,王颜柳米等的高帖也只是看,用心,只在小时候父亲教我枕腕悬腕,顿断刀飘,很少提到名家。

报社文联几次想调我去,务虚。但专业为实,这种爱好就象红杏出墙但不出格,什么叫正业?你把个球球玩精了可去NBA和皇家马德里,那么就玩,别想专家大家,一幅字千万过亿,别骂阿Q,这样,可以是我很爱你却与你无关。意思是不卖,我写了不受约束,合口味就欣赏,不合口味就拉倒。拉倒福字:福到。

有时想门前有竹,种了几年,焉了。也想户旁有泉,喻过鵝池涮笔,但尽是车流当不了水。石泥的房像岩洞,不敢跳,洞仙也不是我,是啥?一介布衣。

秀才难写凤飞家:鳯飛家,我逾秀才了吧?但字儿就是不愿与我一道赶考,也想坐王羲之的考案,苏东坡的也行,但找不着长衫,谁给我备了盘缠?娘子,那个小蛮腰的美眉?哈哈,又怕变了陈世美。

有一片叶子一直悬着,我怕砸晕头。不谙默写也是读,读读黄金屋颜如玉,我知足了,草庐价儿倍增,像蚂蚁被塞进洞洞长期窝居目前宅居,又不准聚会,哪来的绣球?

艺多不养家,思多更无着。我骑神马还是累,有时候一个跟斗之云十万八千里多好?笔走龙蛇和下笔如神的境界远离我,墨砚很香但又不能共枕明月,东一笔西一笔,惊诧了,这也是字?也叫书法,阿门。

关于春联的散文2:春联上的村庄

文/陈晓辉

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是春联。小时候在农村,春节时家家户户门前的大红纸,像给村庄穿了一件新衣裳,把冬天灰色沉静的小村庄打扮得喜气洋洋。

记得那时候,写春联是村里的“重大集体活动”。而且,这活动往往在我家举行。因为全村会写春联的人,只有我“老爷”一个。“老爷”,是我们那里的方言,指爷爷的父亲。一个人能被称为“老爷”,说明这家四代同堂人丁兴旺。

每年从腊月二十六开始,“老奶”总是一大早就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好了桌椅墨汁,再吩咐父亲点一个大火盆放在旁边——这时候“老爷”往桌子前一坐,真的有点“大老爷”的气势。

“老爷”写的大多是些老春联,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国泰民安”;“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这样的春联是往大门上贴的。也有一小部分小清新:“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香”“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这些大多贴在年轻夫妻的门上。

乡下人没有排队的习惯,就聚在火盆旁聊天烤红薯、聊庄稼、聊孩子、聊猪鸡……小孩子拿着烤红薯跑来跑去,随手扔几个小炮仗,红薯的香合着炮仗炸响,于是虽然天寒地冻,但整个小院子里热热闹闹,春节的气氛氤氲渐渐蒸腾开来,浓得像酒。

后来渐渐长大,集市上多了春联一条街,金灿灿的印制的大字,买回去贴在单元门上,很方便,也能营造春节的气氛。但总觉得,印制的春联,比人们手写的,少了某种温度。

就在上次回家,意外地,又看到了手写的春联。

临近春节,集市上照例很热闹。但有一处地方,似乎是热闹的中心。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写春联的。

“给我写个‘人勤业兴’!”“我再写个‘安邦兴世纪,举国庆长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比当年我家写春联的小院子还热闹。

我的同学在镇政府上班,她告诉我,这几年人们的生活好了,精神追求也相应高了起来。印制的千篇一律的春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她们组织了村里的书法爱好者,作为志愿者,义务为乡亲们写春联。

写春联的队伍里,有一位小姑娘格外显眼。她不到二十岁的样子,挥毫泼墨分外专注,额头上居然渗出了汗珠。我的印象里,写书法的小姑娘很少见。同学说,她是大学生,自幼随着父亲学习书法,现在放寒假回家,也跟着父亲一起为乡亲们免费写春联。“你看,旁边那个,带着帽子的,正在给人写‘福’字的,就是她的父亲。”同学悄悄示意。

那个小姑娘的红色羽绒服,和她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生辉,温暖了我的眼,喜悦了我的心。

当年那个写春联的小村庄已经远去。现在集市上写春联的志愿者,使我相信,村庄里的人情并未消失,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以更浓厚的氛围、更美好的形态、更大气的态度,继续存续于家乡——我看见,家乡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丰富的、空前繁盛的时代。

关于春联的散文3:火红春联迎新春

文/钟芳

中国人最快乐的事儿,莫过于过年了。为了除旧布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人们都习惯写春联、贴春联、欣赏春联、品味春联,营造一种浓浓的年味。一副好的春联,词句优美,或讴歌万物更新,或抒发内心情怀,或描绘时代变迁,或憧憬美好未来,给人带来吉祥和欢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把除夕之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桃符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我老家的风俗是“初夕贴春联”。春联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裁好的大红纸上,贴在家门两边,表达新年的祈愿,以图吉利。当家家户户的门庭都贴上了红彤彤的春联,年就来到了,空气中到处流淌着散着墨汁的清香,让人感到温馨而愉快。

春节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习俗,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是在两块长方形的桃木板上画两个叫“神荼”和“郁垒”的神像,钉在大门两旁,借以驱鬼辟邪,求个吉利。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之主孟昶每岁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演变为写春联。而春联的盛行,则始于明朝,《簪云楼杂说》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口须加春联,太祖微行时观。”于是,贴春联开始在民间盛行起来。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文人学士也把题写春联视为雅事。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着较强的生命力,时代传承,长盛不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正如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说的:“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小时候,一到春节,父亲就会提前买好红纸,大年三十在家写春联。父亲上过学堂,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到了春节前这段日子,他就成了村里的大红人,上门求着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父亲写春联时,只见他先把墨汁拿出倒在一个小碗里,再裁好红纸,根据春联字的多少折好格子,然后扎好马步,拿起毛笔,蘸满墨汁,一双刻满岁月痕迹的大手在空中潇洒地挥舞,不一会儿,一副如意吉祥的春联一挥而就。有的是“梅花闹春意,爆竹贺新年”、有的是“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有的是“春风拂大地,红日照家园”等等。拿到了给自家写的春联,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像宝贝一样捧回家。

贴对联是一件隆重的事,吃年夜饭之前,春联是必须要贴好的。我家的对联都是父亲贴的,我们小孩只能打打下手,扶下凳子,递下浆糊。父亲先将去年的老对联清除干净,然后再把上联下联、横批福字,一联联一张张地放在要贴的位置,让我们站在两米开外看着春联是否放正了,如正中了,就用面粉打的稀浆糊认真贴好,每一联每一处都贴得牢牢固固、平平整整。随着崭新的红红的对联贴上大门,家家的门口都有热烈绚丽的色彩映照,都有纯正的墨香弥漫,把整个乡村烘托在了过年的氛围里。

梅开大地红,春联添春色。春联是春节的符号,是春天的请柬,它给人以吉祥、幸福、平安和快乐。让我们踏着迎春的脚步,共创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关于春联的散文4:新春说“福”

文/王俊星

春节贴春联,中国人喜欢把“福”字贴遍家里家外,寓意新的一年里“福”气盈门,“福”气连连。中国人也创造了很多“福”字成语,从这些“福”字成语中,也可以探看出,中国人对“福”的认识和体悟。

“福与天齐”、“福如东海”、“福齐南山”,“福”像高远的天、辽阔的大海、巍峨的山岳,大自然永恒存在的东西和“福”连在一起,可见,中国人对“福”的美好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了。

中国人对“福”的向往,把“寿”排在首位,只有寿命长,才是最大的“福”。“福寿无疆”、“福寿齐天”、“寿山福海”、“福寿绵绵”,这些成语中,把“寿”和“福”放在平等的位置,寿长“福”大,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向往生命长久的愿望。

怎么得到“福”,中国人也有着各种的方法和途径。“福不徒来”,福气不会白白的跑到你的身边来;“福慧双修”,要得到福气,就要修“福德”修“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福”;“厚德载福”,只有“德”厚者,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择福宜重”,人很难做到“番番是福”。“福”,也是要有所选择的;“福由心造”,心地好,多行善事,“福至心灵”,也就得到了“福”;“福寿天成”,只有顺应自然行事,“福”会自至。

中国人也用“福”来指引生活。“全福远祸”,劝人要知进退,一定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进取,要适时的隐退,既得了利益,也远离了祸事;“自求多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求己少求人,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幸福;“容容多后福”,少与人争斗,待人随和,不强出头,一定会有后“福”;“后福无量”,有的人前半生不顺利不得志,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后半生必定有不可限量的“福”;“禄无常家,福无定门”,福禄没有不变的定数,不要为一时的“福”所得意忘形,戒骄戒躁;“无妄之福”,没有期望过的“福”,有时也会突然降临。

另外,中国人对“福”,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中国人对“福”的追求和向往,对“福”的独特的感悟,形成了中国特殊的“福”文化,泽被后世,源远流长,绵绵不断。

关于春联的散文5:春联里的年味

文/老吴所求

腊八一过,浓浓的的年味随着游子的陆续返乡也慢慢袭来。

农家小院,巷陌人家,杀年猪,捞年鱼,做豆腐,打糍粑,打扬尘,贴春联……记忆中,勤劳质朴的家乡人总是把一年的收获浓缩在腊八节后置办年货的喜悦中,而把来年的愿景寄托在门楼下的春联里。因此各家各户,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运达命舛,新春贴春联,也就成为家乡一种代代传承的习俗。

春联中洋溢着节日的祥和喜气,无论是温饱无望的饥馑年代,还是物阜民丰的太平盛世。印象中,我的已经作古的远房二伯是个颇有声望的乡下名流,也是个颇通文墨的写对联的行家里手。二伯随和儒雅,善待乡亲。每到春节,村人求联,二伯自备笔墨,送往迎来,有求必应,且分文不取,有时还要倒贴纸张。因此,每到节前,村人或把二伯请进家里,或乐于找上门来。记得我和姐姐参加高考的头年(78年)春节,家父为了讨个吉利,买了张大红纸送到二伯家,让二伯写副春联。二伯稍作沉吟,裁纸舔墨,大笔一挥,字迹遒劲。上联:庭栽栖凤树;下联:池养化龙鱼。横批:前程似锦。也许是沾得二伯春联吉言,79年我和姐姐同时考取。这件事我在散文《铁算王二伯》中详有记述。

也有不通书道的手痒的新生代主人,一手三脚猫功夫的字,但这不打紧,兴之所至,情之所发,刷刷刷,一副春联就此诞生。贴出春联后,主人不忘自我欣赏一番,乐呵呵地笑。最有趣的是塆里叫发爷的族叔,土地承包后收购乡邻富余的粮食,开起了酿酒的家庭手工作坊,我们这里叫吊酒。发爷父子俩整天忙进忙出。小生意不大,但做得风生水起;银子赚的不多,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年春节来临,发爷都要提壶小吊酒登门酬谢,把二伯请进家里,写上两幅春联,一副贴在门楼,一副贴在作坊。发爷对一副老掉牙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情有独钟。一贴三年,总不更换。偶有乡人善意揶揄,发爷亦能自得其乐。到了第四年,二伯舔墨运腕之际顿了顿问发爷,今年来副什么?发爷憨厚一笑,一脸幸福惬意:老套头,就去年那副吧,那副好,好!。二伯心领神会,当然知道那副指哪副,于是不假思索,一气而成。

春联中也曾浸透着苦涩岁月的辛酸无奈。记得我读小学四年级时过春节,看见村头的本家三叔家腊月二十八就把请二伯写好的春联贴出来,现在忆起当时正值文革,对联似是毛泽东的诗句。奇怪之余就问父亲。父亲叹了口气后,撂下一句话:冇得法,也是逼出来的。我从父亲口中得知,家乡习俗,大年三十清早吃年饭,吃完年饭祭祖,贴春联一般在祭祖之后至晚上转点皆可。春联贴出,预示旧的一年已去,新的一年将开始。贴出春联后,上门讨债的人就知趣地走了。三叔上有老娘,下有五个子嗷嗷待哺的小家雀。家大口阔,入不敷出,掇碗拿筷的多,挣工分的少,年年大缺粮户,公债私款,年年一到腊月讨债的堵上门来。三叔活生生一个杨白劳。实在没法,三叔只好想到这招,挨到来年再说。这不禁让我想起那时家乡一到腊月就溜到大人嘴边的一个词——年关。年关年关,过年就是过关口啊。也让我忆起儿时家乡一句充满美好憧憬而又略带苦涩的俗语:细伢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因为只有过年,小孩才有可能穿上新衣新鞋,吃上口鱼肉荤腥;过完年大人才有可能把未竟的盼头留待下一年。

时代的变迁,总让人觉得有些什么亲切的东西失落在岁月的某个旮旮旯旯。如今,故乡旧宅多换新楼反倒变得清冷,会写对联的二伯和许多老一辈人都已作古,我等昔日少年也年过半百,后辈中的许多人也已落户城里,娶妻生子成了家,置地购房买了车,还有农闲时节外出打工的淘金队伍。每次回到老家,我心中总有一种“乡音无改鬓毛衰”凄惶。偌大的村落,如今不到百号人,那些经年累月坚守在这块故土上的都是些走不掉的拖家带口的家中脊梁。但是,只要有亲人的守望和血缘的牵挂,每到春节,就像迁徙的候鸟,他们中的多数都会不约而同地飞回老家。父母膝下,嘘寒问暖诉衷肠;亲友家中,互道珍重报平安。

自然,贴副吉祥喜庆的春联是忘不掉的习俗。所不同的是,自二伯一去,春节前家乡写春联贴春联的盛事并未萧条,墨迹也变得五花八门。有附庸风雅泼墨涂抹的,有一如既往请人捉刀的,有从市面采购回家的,也有像商业银行、移动电信等服务行业赠送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家乡人对春联的喜爱,对一年美景的回望,对新生活的憧憬。

一年好景堪回首,又到春联绽放时。

关于春联的散文6:过年贴春联

文/枫林雁子

小时候,住平房,带个大院子。每逢过年,妈妈总是早早地买几张红纸,拿上一盒烟或者一些吃的,找人帮忙写春联。然后到了大年三十的上午,就叫我用面粉打一碗浆糊,拿上用高粱穗子做的小刷子,把春联和福字贴到大门上。

那时我个子矮,就端上一个高的木头方凳,放到大门边。贴的时候踩在高凳上,弟弟也在一旁帮忙。过年的时节,正是新疆的数九寒天,外面气温至少也是零下二十多度,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在外面刷浆糊。常常上半截浆糊刷好了,下半截还没有刷,上面的浆糊就已经冻成冰了。

因此,我和弟弟就在家里把浆糊先刷到对联上,然后我拿一条迅速地跑出去,快快地贴在门上,然后再跑回来拿另一条出去贴。有时粘不住,就叫弟弟赶紧把浆糊拿来,再刷一下。常常是把大门上的对联贴好了,手也冻麻木了。

大门上的对联和福字贴好了以后,再贴进入房子的大门,最后是房间里厨房卧室的门,上面只贴一个福字就可以了。我们常常是把福字倒贴的,边贴边大声说“福到了”,爸爸妈妈乐的合不拢嘴。

那时的生活比较艰苦,爸妈是舍不得花钱买对联的,几毛钱买的红纸可以写好几幅对联呢。后来我上中学了,在学校里也学习了写大字,妈妈从此再不求别人写春联了。买了红纸和墨汁,让我写,纸和墨一次用不完,留到下一年用。只可惜我的书法糟透了,不知道是老师没有好好教,还是我没有好好练,反正每周一节的大字课,根本就没有改变我那歪歪扭扭的字,我也懒惰没有多花时间好好练。但是妈妈执意要我写,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写了。

那时候连队里懂书法的人没有几个,路过的人看到我家门上的春联,往往笑着说:“这字是丫头写的吗?没有谁谁写的好,不过也不错,比买的便宜多了。”我听了,非常不好意思。

再后来,我们都出去上学了,就再没有写过对联了。每到年跟前,街上到处都是卖春联的,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而且还不贵。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好起来了,爸妈总是早早地把各个门上的对联、福字和门神买好,单等着我们到大年三十的上午贴上。我们依然会在贴福字的时候倒着贴,并且大声说:“福到啦!”

关于春联的散文7:第一次写春联

文/周子逸

又要过年了,我不由得想起那次过年写春联的事来。

那天,爸爸一大早铺好红宣纸。只见他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汁里蘸了蘸,刷刷刷,一副春联就写好了。我好奇地问爸爸:“爸爸,为什么别人家里都是买的春联,而我们家却是自己写呢?”爸爸笑着告诉我:“傻孩子,自己亲手写春联,比较有意义,还可以送点给邻居和亲朋好友。”

我一听,十分起劲,闹着也要写。妈妈听了,哈哈大笑:“你才学几天书法呀!就敢写春联了。”爸爸说:“人小志气大。好,放胆写,爸爸支持你!”说着,把蘸好墨的笔递到我手里。

我拿起毛笔,心里怪紧张的,连大气也不敢出一口,毛笔在我的手里颤抖,我迟迟下不了手。爸爸微笑着鼓励我:“没关系,就像你平时练字一样。相信自己。”

我屏住呼吸,飞快地下笔,终于写完了!可怎么看都不顺眼。在爸爸的指导下,我提笔再写。看着那一个个娟秀的字,我抹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开心极了,并连续写了好几副,准备送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

终于写完了,我站直身子,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妈妈看着我,“扑哧”笑出声来,我望着妈妈,一脸疑惑。妈妈点了点我的额头,说:“我的小书法家,快去洗洗吧!”我来到洗手间,看到镜中的自己,脸上额头上都是墨,就像一只花脸猫,我也不由得笑了。

我迫不及待洗净手和脸,叫爸爸把春联贴在门上,大家都夸我字写得好。我听了心里别提多美了。

关于春联的散文8:春联

文/许国华

五彩缤纷的烟花腾空燃起,欢快奔放的中国结迎风飘舞,新年来了!新年如盛妆的新娘,一袭火红长裙,带着温馨祝福,带着美好憧憬,款款而至。

这一袭火红长裙,便是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

叔叔写得一手好颜体,端庄雄浑,丰腴遒劲,方圆小有名气,尽管住得与我家较远,但每年年底父亲都要邀请叔叔前来写春联,于是我们村上的人也乘机拿着红纸让叔叔书写。满院子的人聚集在我家,使原本还悄无踪影的年味,随着一副副红红火火的春联而点燃。

叔叔摆开架势,提起斗笔,悬腕泼墨,笔走龙蛇,引得围观人群满堂喝彩。最为称奇的是,叔叔脑海中不知装了多少春联,从来不用翻看《春联荟萃》之类的书籍,全凭记忆书写,每副春联内容均不重复,依据每户的“家情”有针对性地书写。人们满心欢喜地拿着各自的春联回家张贴,火红的春联,点亮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新春串门拜年,逐一读来,云霞满纸,美不胜收:“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这是吟迎春纳福的;“物阜财丰当泰运,地杰人灵际昌期”,这是颂人财两旺的;“一家和顺应归福,百业振兴皆因勤”,这是祈家和兴业的……一副副鲜艳夺目的春联,写尽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幸福安康的期望。

在联趣墨香中迎来了一个个的新年,忽而有一年,我从叔叔手中接过斗笔,也为村民写起春联来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的毛笔字功力不行,布局不佳,简直无法与叔叔功力独到的颜体相比,灵机一动,不得不“藏拙”地写起行书。此时的我,年轻气盛,总是想出新出奇,便自创了不少春联,将求联的姓名嵌入联中,为他们写了不少的“嵌名联”,竟然赢得了大伙的交口称赞,一时不免有些飘飘然。

现如今,几乎机械印刷的春联替代了传统手写春联,除了书法协会组织“送春联下乡”活动外,已经罕见有人用毛笔书写春联了。尽管如今印刷精美的春联琳琅满目,富丽堂皇,但我依然喜欢张扬个性、放飞灵性、散发着自然笔墨清香的手写春联。

我多么想,今年也能像过去一样,摆张桌子,提起斗笔,大伙围在一起,写春联,看春联,品春联,秉承那种文化传统,重温那种氛围与情趣,让殷殷期许飞舞在红红火火的春联上。

关于春联的散文9:在父亲的春联里长大

文/刘希

我的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老实憨厚,话也不多,但他爱看报读书,总喜欢去废品站用零零碎碎的钱,换几本旧书回来读,有时候我半夜醒来,还看见他在灯下“用功苦读”,实在弄不懂,他白天干农活那么累,哪还有这个闲情雅致看书学习?

只念过五年书的父亲,毛笔字写得特别扭,但是每年的春节,他都要兴高采烈地裁纸磨墨,自创一副对联贴在自家大门上。那些“俗不可耐”的语句,再加上歪歪扭扭的字,我们家的对联,是村里人笑谈的对象,而我也成了伙伴们取笑的对象。我多次劝他别写了,或是捧出农家历,让他在上面挑着写,可倔强的他却执迷不悟。

上小学时,我和弟弟的身体很不好,弟弟常年生疮长疖,我长年感冒发烧,母亲为此很是发愁,父亲更是担忧。那些年,父亲把希望寄托在春联里,他在春联里写道:“旧年疾病跟我走愁容满面,新年健康冲我来喜上眉梢”。横批:“儿女健康”。

在初中时,父亲把注意力转在了我和弟弟的学习上。每年的春联,无不是关于学习的,勉励的话一大堆。记得有一年他写:“天下唯有读书高没错,跳出龙门有奔头努力”。横批:“天天向上”。又譬如有一年他写:“书中黄金堆满山,儿女知识满脑海”。横批“努力学习”。

那些年,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父母早出晚归地干农活,也还不能填饱肚子,我和弟弟的学费,多半是从亲戚那里借的。但即使这样,父亲对我们的学习却从没放松,经常检查我们的功课,还买来一堆作文书参考书供我们学习。那时候,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跳出农门,你们才有希望。”

高中三年,家里的春联三年都是:“父盼女成凤考上清华,母盼子成龙升入北大”。横批:“儿女成才”。看到他这副对联,我差点笑得趴在地上。父亲的志向真可大呢,可我和弟弟的成绩并不十分突出,哪能考上清华北大啊。但我们清楚父亲迫切希望我们能出人头地的愿望,只好一头扎进书堆里,挑灯夜读。付出总是有收获的。我和弟弟虽然没能步入清华北大的门,但都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父亲逢人就说,我们的成绩,都得益于他那副春联。父亲哪知道,这副春联给我们的压力是多么大,每次我想要偷懒想要松懈的时候,那副春联就像一个闹钟时时提醒我:“别忘了父母的希望,他们那么劳累,究竟是为什么?你除了努力,还是努力。”

如今,我和弟弟都已经成家立业,回家的时间极少,可父亲仍旧坚持自己写春联。不过,这些年的“笔耕不辍”,让父亲写春联的水平越来越高。他不仅知道了对联要工整押韵,而且学会了写长春联。也难怪,父亲前两年建了新房,大门比原来高出许多,不贴长春联不好看,父亲说这叫与时俱进。

前几天,我问父亲,今年的春联写了吧?他呵呵地笑起来:“小菜一碟,早写好了。”我问,写的啥,念给我听听?父亲沉默了半晌,最后说:“年少盼儿成龙盼女成凤双双飞,年老望儿回家望女回家双双归。横批:你快回来!”

我的泪,倏然间涌出眼眶。我哽咽着回答:“爸,我就回来。”

关于春联的散文10:母亲的自制春联

文/黄小燕

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忙着贴年画、写春联迎新年。在八十年代的农村乡下,提及能写春联的人,可算得上是“高大上”,不但要有学问,还要毛笔字写得好,我的父亲就是写春联的“能人”。

记得我八岁那年,父亲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眼看就要到年三十了,父亲还没有回家,我们都盼着他回家过团圆年,母亲还特意留着红纸让他写春联。哪知,后来父亲叫同乡捎回话说,过年没有买到票,要过了年才回家。一听父亲过年不回家,春联也只有找人写了。

于是,母亲拿着红纸,去找村里擅长写春联的人写。当我们来到写春联的人家里时,只见他家院里围满了前来“求”春联的人,他们手里要么提着酒,要么拿着烟。见此情景,我注意到母亲的手颤颤微微地摸向自己的干瘪口袋,随后又缩回来,拉着我的衣袖,硬是把我拽回了家。

回到家后,母亲自言自语地说:“写春联有啥难的,我不信我写不出来!”母亲要写春联的想法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她没上过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母亲没有理会我的惊讶,吩咐我拿来剪刀和纸。她拿着剪刀,站到家门口看着斜对面刚贴上的新春联,问我那些是什么字。我找来字典查阅了那些字后,说:“横批:吉星高照,上、下联: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母亲点了点头说:“吉星高照,好,就它了!”说着母亲照着字样,用剪刀比划着就剪了起来。母亲是村里的剪纸高手,剪出来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剪出来的花草栩栩如生,而字又没有神态,只要抓住字的骨架就好了,剪字对她来说太简单了。

接着,母亲把剪好的字样按在红纸上,用铅笔沿着字形的轮廓描摹出字的外形,最后用毛笔小心翼翼地将字体勾画出来,这样一幅春联就诞生了。后来母亲用同样的方法将鱼、梅花鹿、兰草等寓意好的动植物也巧妙的装饰了上去。

这样一幅字迹潇洒、图案精美、样式新颖的春联,惹得乡亲们好生羡慕,纷纷猜测是不是我父亲从外面寄回来的。他们怎么也猜不出,如此神采盎然的对联,是出自不会写字的母亲之手。

春联年年挂,意义却不同。那一年,母亲的春联犹如一面明镜照亮着我。母亲用生活的智慧告诉了我,不管境遇多么困难,多么不可能办到的事,只要你用心和智慧去克服,就一定能成功!

关于春联的散文11:忙坏了财神

文/许亮生

年关上街,到处是卖春联鞭炮的临时摊点。往年都是父亲或者弟弟包揽春联的采购,我曾怪他们买的春联总是带发财的字眼,说有多俗就甭提了,我说得除了发财的春联就没有别的可挑选吗。

现在,我就跻身于这热闹的街市,正好可以买春联,由我来做主,要买什么内容均可,但我是不肯再买发财之类的了。我看来看去,要了一联又一联,结果不得不摇头,所有的春联几乎都带有发财和富贵的,我这才明白,也难怪父亲和弟弟买回的春联都是那些了。

我随手展开一对春联:“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还可以嘛,可再看横批却是“财源广进”,不满意。我又拿起一对春联看:“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你看,还是离不开个财字,不过横批还行“家和万事兴”。罢罢,再来一对吧:“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南西北财”,又与财沾边了,我挑来挑去总算挑到一副满意点的,再看横批却是“财源滚滚”,更不对,我不想发财,也不想让财源滚走嘛。唉!看来真难找不带财字的春联。但我就是不信我会找不到一副称心如意的联子,于是换了一个摊点试试。我随手铺展开一对看:“院庭不大聚财富,柴门虽低出人才”,得得,还是换一副罢,但见:“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是怎么搞的嘛,除了财还是财,这财神爷年关真的要忙坏了。再看再选,“灵活经营财源茂盛,薄利多销生意兴隆”这倒像是生意经,但还是离不开财字呀。再换一对,“八方财富八方景,十里春风十里街”,我只好放下,不禁问摊主说,我不是不喜欢发财的联子,只是往年都是贴这些差不多的,今年想换个不带财字的,图个新意。摊主说,那我给你选一个吧。“岁通盛世家家富,人遇年华个个欢”,横批是“皆大欢喜”。摊主说这个不带财字了,总可以了吧。我说,这富字跟财字有什么大的不同呢,财富财富,财与富不分家嘛,你再给选过一个。“两手茧花芳岁月,一身农艺富山乡”,这回,我真的哭笑不得了,要我这个三十年前好不容易“农转非”的城里人再回到农村去种田,我可不干,而且那些农艺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我说,不好意思啊,我只好再遛遛了,我又问,为什么你不进一些不带财字的春联呢?摊主说,带财的春联比不带财字的要好卖。

我算明白了,这年头,人人巴望发财,从日常行为中无不散发着铜臭味,正如司马迁《史记》中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反映在这春联上也就无可厚非了,如此爱财,可真忙坏了财神啰。

关于春联的散文12:写春联

文/耿仁国

春节临近了,大街上摆摊卖春联的渐渐多了起来。这不由使我回忆起小时候写春联的事来。

正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所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的腊月,似乎要比现在冷很多,天寒地冻。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杀猪的,宰鸡的,煮肉的,蒸花糕的,纷纷忙碌起来。小孩子们也放了寒假,一伙一群到处疯跑,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炮,点燃,用双手捂住耳朵,听“啪”的一声炸响。袅袅炊烟中夹杂着肥猪的“嗷嗷”挣扎的嚎叫声,家家户户飘出煮肉的香味。凛冽的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把整个世界搅和得如同一个童话世界,更增添了浓浓厚厚年的味道。

我们村人口不多,姓氏却很杂。村上识文断字的人也不多,过年能写春联的就是当教师的我父亲和东头的在大队当会计的王老先生二人。前些年自认为肚子里有些墨水的刘二愣自己买了笔墨和红纸,呆在家中用毛笔写春联,抄了毛主席语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贴在家门上,大年初一拜年时,几个懂文化的后生看了,当成笑话流传了好些年。弄得刘二楞哭笑不得,后来就没有人敢自己写春联了。

这个时候,陆续有人送红纸到我家来,求我父亲写春联。那时候,红纸两毛钱一张,在我们村的代销点就能买到。我父亲会细心地问清人家有几扇门,几副门楣,来人会很详细地说明情况,连猪圈、鸡窝、地排车等都一一介绍清楚,临走时还一再嘱咐:“多写几张福字。”有的时候,实在闹不清楚门的布局情况,父亲还会叫我去人家实地考察一下。按照门的分布情况,把纸裁好,然后父亲就拿出他的文房四宝和那本破得不能再破的旧式的《帖式大全》,开始写了。有时他也在赶集的时候到新华书店里买一本《新年历》,或是搜集一些报纸上的新春联。每每此时,我就会乖乖地跟在他的旁边,帮他磨墨,裁纸,等他写完一副后就拿起来按顺序摆放到地上去晾干。不一会儿,地上就变成了红红的地毯了。等墨水干了,我再按照父亲的吩咐,收集起来,门心门对横披“福”字一套一套放好,用小纸片写上名字等人家来取。有赶集忙的顾不得来取的,母亲怕耽误人家贴,就差我和哥哥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给人家挨家送去。大伯婶子们会给我们一些糖果或者花炮之类的礼物,那往往是意外的惊喜。

等哥哥和我慢慢大了起来,到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就放手让我们练手了,他只是在一旁指导。一放寒假,我和哥哥就盼着写春联。一方面刻苦地练习书法,一方面在各种报刊上细心地搜集春联素材。每每有叔叔大伯大娘婶子送来红纸,我们哥儿俩就会欣喜若狂,认为是人家看得起我们,认认真真地写,写得工工整整的,然后给人家送去,等待人家的夸奖,满足一下天真的虚荣心。

后来,我和哥哥都考上了县城高中,年底放寒假晚了,回家也晚,也就不再写春联了;年迈的王老先生也已作古。又有一批小弟弟小妹妹握起了毛笔,写起了春联,再后来,时兴起印制的春联来,写春联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了优美香醇的记忆。

又到了贴春联的时候了,我又怀念起那写春联的往事来。

关于春联的散文13:赏春联

文/赵刚

大年初一赏春联,是我老家沣河西岸延续已久的重要习俗之一。

其实,早在除夕之前,春联就迫不及待、红红火火地张贴于各家门前了,之所以将赏联日期选定在大年初一,是因为这一天掀开了新一年的“红盖头”,在这一天集中赏春联,辞旧迎新之意更加庄重。

在我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初期的春联无甚讲究,主人将红纸裁成与门框宽窄相近的条幅,请本村粗通文墨的老先生随性代写,内容大同小异,左邻右舍联语雷同者亦不为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多种经济发展之日新月异,所展示于家家户户的春联亦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变。变化有三:一是对联用纸,从以前简单自裁的红纸变成颇为讲究的洒金红宣;二是对联书写,从以前请粗通文墨的乡村先生随性代写,改为请书家点题代写;变化最大者当属春联内容,从以前张贴谁家都合适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之类大众格式,变成只适合自家独有的“名片”,文化韵味尤其浓厚。

马年大年初一清早,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乡党们穿着节日的新衣,搀老携幼,挨家挨户赏春联,徜徉于龙飞凤舞、赏心悦目的翰墨世界中,品论着浓缩了主人治家经历的春联内容,以及由此引发的逸闻趣事,好似品尝着丰盛的文化大餐一般津津有味。

驻足在“挥毫抒豪情;信步享人生”这副春联前,人们议论纷纷,啧啧赞叹。主人赵占斌是一位退休老干部,返乡后,在后院开辟了一块小菜园,春播秋收、怡然自得之余,拾起青年时期的文学梦,“方田”耕耘,喜结硕果,不仅发表诗文若干,还创作并出版了长篇传记文学《一品百姓》,编剧了20集电视连续剧《村支部书记》。其长篇自传体文学《悠悠岁月》业已完成。“挥毫抒豪情;信步享人生”恰是主人安享晚年、壮心不已的幸福写照。

在大胜家新盖的气派的门楼上,张贴着“顿看平地楼台起;忽送高峰紫气来”。大胜这几年在外跑建筑,从最苦最累的小工干起,以苦为乐,苦尽甘来,去年金秋终于拆掉了年久失修的老宅,盖起了二层小洋楼,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乡党:只要肯吃苦,幸福的日子就在自己的手中。

“春风得意轮影疾;勤劳致富美梦圆”,是二顺家的春联。二顺自部队复员后,和几名战友合资开办了一家车辆租赁公司。得益于西安旅游业蒸蒸日上,中外游客络绎不绝,车辆租赁行业生意兴隆,二顺由此发了小财,一天到晚乐乐呵呵,筹划着年后再增添几辆小商务,以更加周到地满足客户需求,更好地扩大财源。

三丰家的春联是“一园硕果沐春风;万株盛卉映福门”。主人得意地说春联是他家念高中的儿子编撰的,前不久恰逢省上组织艺术家下乡送春联,他就请带队的省书协副主席高继承写了这副。三丰吃得苦,脑子活,承包了河岸边的几十亩荒地,栽种果木、花卉,几年下来,硕果累累销路畅,花团锦簇买家多。故有此联,以祈新福。

在号称“小香港”的村南头商业一条街上,一副别致的长联映入眼帘。上联是:一葱二蒜三姜四醋五酱六盐七碟八碗都齐了;下联是:大舅二大三姑四姨五亲六故乡党邻里请上座。经问询,方知是邻县“八大碗”老铺在此新开张的分店,味美价廉,顾客盈门,令人好不眼馋!

从村东头到村西口,再从村北到村南,一路赏联,一路感慨。在赏春联中,既欣赏了书法艺术,又学习了农家治家经验,更增近了乡党友谊,还多了一份极有文化味的新春之乐!

关于春联的散文14: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

文/曹春雷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谁写的呢?孟昶,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他算是个好皇帝,在位期间,政绩可圈可点,为史学家所称赞的是他刊刻了“十一经”,将《孟子》首次收入诸经之列,为儒学的发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推崇文学,喜欢写诗。公元964年春节除夕那天,他让大学士辛寅逊写两句诗,题在桃符上,挂在他的卧室门上,辟邪纳祥。在古代,人们就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辛大学士绞尽脑汁好不容易写出来了,孟昶看了却不满意,嫌对仗不工整,于是自己亲自下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以红纸代替桃木,民间过年张贴春联的习俗便沿袭下来。

孟昶的这句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有奇异之处。在写完这副对联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攻占了后蜀,将孟昶掳走。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孟昶的“嘉节号长春”可谓是一语成谶啊。

孟昶在位时,深得百姓爱戴,为避免百姓受战乱之苦,他投降北宋,后来被从成都押送到北宋京师汴梁,押送之日,成都有数万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沿路哭着为他送行,长达数百公里,据说哭得恸绝者数百人。到达汴京后,他被赵匡胤封为秦国公。被封秦国公的第七天去世,时年四十七岁,追封为楚王。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至今这副对联在农村还经常见到。孟昶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沉寂了上千年,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却生生不息,这其中,有着他的一份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