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篱笆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篱笆文章1:安详的冬雨
文/许艳文
一道篱笆,似乎想挡住岁月流逝;几片落叶,仿佛要敲响一串旧梦。
窗里窗外是两种不同的风景:窗里的人安静端坐于桌前,桌面有几张被风吹乱了的素笺;窗外是一方清朗的天空,还有几枝沉郁的绿色或重叠或招展。窗里独坐的人,一颗心穿行于天地的浑然之中,窗外的景色,一点一点浸润到这寂静的书斋。
严冬早已颤抖着向我们走近,晴朗日子里那些素白的云朵飘去了哪里?风,一阵阵地掠过之后,雨就接着来了。淅淅沥沥,点点滴滴,一声远又一声近,声声打在叶上,落在心里。
心在此时动了一下,踌躇间还是推门出去。我不想带伞,难道在雨中真需要伞的保护么?一个人在阴郁的灰色天空下走着,将手松松地斜插在口袋里,仰头任丝丝细雨淋在脸上,还真有几分爽快和惬意呢!我相信自己应该是很洒脱的模样,看看四周沉着而黯然的深绿,庆幸身上的红色棉袄竟然是这个冬季最好的装饰和点缀。
路灯像涂了奶油的果子挂在没有枝叶的杆子上,黄色的光晕在被雨淋湿的路面泛出含糊不清的亮斑来。我的身影一次次在灯光中被拉得颀长,最后消失在前面那片空旷的草坪子里。站在空无一人的地方,一时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我仰起头来,张开嘴闭上眼睛希望能够吸进几滴雨水,似乎这样能够浇化一点心火和焦灼,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邪门了?莫非入冬以来火锅吃多了并不是好事?温暖和烦躁的感觉为什么总是同时出现?
在雨中漫无边际地遐想了几个来回之后,心似乎得到洗涤一般顿时轻松了许多,看看四周次第亮起的灯不断地传达出温暖和光明,不由得伸伸胳膊踢踢腿然后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来――经常这样吐故纳新据说有益健康,何乐而不为呢?当代人最需要的应该是健康和平安,有了这个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至于其他固然重要,但位置还是可以稍微排在后面一点。可惜很多人沉溺于对钱财和权势的追逐之中,往往容易将最重要的东西给弄丢了,未必不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吗?记得香港女作家梁凤仪说过:健康是“1”,美貌、名声、权势和财富等都是“0”,有了“1”,后面积累的数字才会最大,倘若没有了“1”,就什么都没有了。
也真奇怪,就这样在晚雨中走了几个来回之后,心情顿时轻松了很多。当我释放了一身的疲劳和困倦回到书房时,无形中已经将很多个日子积聚的郁闷和不快挡在了门外。寒夜将临,端坐一隅,展开长卷,凝神屏息。扶笔,吟诵,弄弦……忽想起毕加索笔下的鸽子,曾经将那样的温暖与安详带给世人,然在今天这样的茫茫雨夜,该去哪里寻访它们的行迹呢?
我安定了自己的心绪,在灯下读韩少功的一篇《雨读》,凝眉静思颇有些共鸣和感触,希望也能够像他那样于一些书卷中循一些诗句或者散章,飘然落入古人昏黄的心境中去。而且在这样的一个雨夜里,很容易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也很容易认同他的见解:较之西洋文化总体上的外趋势,中国传统文化有总体上的内趋势,比如崇“安”、重“定”、好“静”、尚“止”,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中国人的心态,从中可以感觉到是一种对雨中山林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可以让你充分想象的古人凭窗听雨的情态描写。
我在这个有雨的夜里,不期然而然地读到了一种冷静、悠远、释然和安详。由此更加相信古人在没有电影电视网络和手机等诱惑的情况下更容易天马行空、精骛八极,各种思想和知识以及感怀确实很有可能在雨声中诞生,难怪那么多古诗文中的佳词妙句往往在孤寂的雨中与你相约,伴你在种种设想与期待中与苏子相携“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思绪刚刚在兴头上回旋时,我的手机音乐在寂静的夜里响亮地传过来,那优美而跳跃的旋律在冬日的房子里荡漾,我缓缓放下手中的书本,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从容地接听起来。
篱笆文章2:绿色篱笆
文/卢兆盛
民谚如是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那么,也让我们沿着篱笆点播一些瓜豆吧。
要不了多久,那灰色的柴篱或竹笆将会变成一道绿色的屏风,蜿蜒成夏天迷人的风景线。
将有知了歌唱整个夏天;将有云雀欢呼整个夏天;还会有蜜蜂、蝴蝶、蜻蜓……在这里集会,表演,烘托出一个乐园。
当然也会有少男少女的歌声如青藤缠绕着每一个早晨和黄昏……
而我们,只要在绿色篱笆下随便一站,也会成为一帧别致的风景。
篱笆文章3:拆除心中的篱笆
文/张军霞
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遇到了棘手的事情。她说,多年不曾联系的初恋,忽然打电话来,说想抽时间聚一聚。说实话,这个电话让朋友很郁闷。
当年,他们是同学,原本感情发展很不错,但是对方家庭条件实在太差,父母强烈反对他们的恋情,反复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后来,她权衡利弊,终于顺从父母的意思,放弃了这段感情,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她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生活很幸福。但她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不敢跟初恋见面,害怕他一直记恨自己。这次,她也不知下了多大的决心,勉强同意去聚会,到了那里才发现,初恋根本没有旧事重提的意思,他自己的家庭也很幸福,而这次聚会的主题是为当年的班主任庆祝70岁生日。聚会结束,她给我打电话时如释重负:“我一直把往事藏在心里,并且围起小小的篱笆,轻易不敢靠近。没想到全是我自己心思过重,拆除篱笆的感觉真轻松啊。”
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童话故事。有一个叫美宝的女孩,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她的朋友们每天都来花园玩耍,一起围着花儿唱歌跳舞。忽然有一天,美宝在花园里等啊等,发现朋友们都没有来,她跑出去一看,原来每个人的院子里都有了花,他们都在忙着浇花。美宝气冲冲地跑了,她以为朋友们偷了自己的花,回到家就用砖头把花园全部围了起来。
她以为这样就安全了,可是围墙不仅隔断了小伙们之间的友谊,也把最重要的阳光挡在了外面,花儿们渐渐失去了生机,变得奄奄一息,她再也快乐不起来。直到后来,她发现是风吹走了花籽,满世界都是美丽的花,这才消除了心中的误会,大家一起动手帮她拆掉围墙,也同时拆除了她心中的篱笆,阳光和欢笑一起回来了。
就像我的一位邻居,从来不参加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因为他患小儿麻痹,落下跛脚的残疾,害怕被别人笑话。有一次,幼儿园又有活动,恰逢当妈妈的出差了,儿子强烈要求爸爸去学校,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了,发现老师为了维护他的尊严,特意安排了他和儿子之间用手指游戏来互动,避免他站起来会觉得难堪,他的内心立刻被这样的小细节暖化,从此,再也不害怕去学校了……
很多时候,并非这个世界不美好,而是我们在意的太多,于是不由自主地在心中设了一道篱笆。尝试着学会放下,拆除掉心中的篱笆,才能感受到满世界灿烂的阳光。
篱笆文章4:安详的冬雨
文/许艳文
一道篱笆,似乎想挡住岁月流逝;几片落叶,仿佛要敲响一串旧梦。
窗里窗外是两种不同的风景:窗里的人安静端坐于桌前,桌面有几张被风吹乱了的素笺;窗外是一方清朗的天空,还有几枝沉郁的绿色或重叠或招展。窗里独坐的人,一颗心穿行于天地的浑然之中,窗外的景色,一点一点浸润到这寂静的书斋。
严冬早已颤抖着向我们走近,晴朗日子里那些素白的云朵飘去了哪里?风,一阵阵地掠过之后,雨就接着来了。淅淅沥沥,点点滴滴,一声远又一声近,声声打在叶上,落在心里。
心在此时动了一下,踌躇间还是推门出去。我不想带伞,难道在雨中真需要伞的保护么?一个人在阴郁的灰色天空下走着,将手松松地斜插在口袋里,仰头任丝丝细雨淋在脸上,还真有几分爽快和惬意呢!我相信自己应该是很洒脱的模样,看看四周沉着而黯然的深绿,庆幸身上的红色棉袄竟然是这个冬季最好的装饰和点缀。
路灯像涂了奶油的果子挂在没有枝叶的杆子上,黄色的光晕在被雨淋湿的路面泛出含糊不清的亮斑来。我的身影一次次在灯光中被拉得颀长,最后消失在前面那片空旷的草坪子里。站在空无一人的地方,一时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我仰起头来,张开嘴闭上眼睛希望能够吸进几滴雨水,似乎这样能够浇化一点心火和焦灼,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邪门了?莫非入冬以来火锅吃多了并不是好事?温暖和烦躁的感觉为什么总是同时出现?
在雨中漫无边际地遐想了几个来回之后,心似乎得到洗涤一般顿时轻松了许多,看看四周次第亮起的灯不断地传达出温暖和光明,不由得伸伸胳膊踢踢腿然后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来――经常这样吐故纳新据说有益健康,何乐而不为呢?当代人最需要的应该是健康和平安,有了这个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至于其他固然重要,但位置还是可以稍微排在后面一点。可惜很多人沉溺于对钱财和权势的追逐之中,往往容易将最重要的东西给弄丢了,未必不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吗?记得香港女作家梁凤仪说过:健康是“1”,美貌、名声、权势和财富等都是“0”,有了“1”,后面积累的数字才会最大,倘若没有了“1”,就什么都没有了。
也真奇怪,就这样在晚雨中走了几个来回之后,心情顿时轻松了很多。当我释放了一身的疲劳和困倦回到书房时,无形中已经将很多个日子积聚的郁闷和不快挡在了门外。寒夜将临,端坐一隅,展开长卷,凝神屏息。扶笔,吟诵,弄弦……忽想起毕加索笔下的鸽子,曾经将那样的温暖与安详带给世人,然在今天这样的茫茫雨夜,该去哪里寻访它们的行迹呢?
我安定了自己的心绪,在灯下读韩少功的一篇《雨读》,凝眉静思颇有些共鸣和感触,希望也能够像他那样于一些书卷中循一些诗句或者散章,飘然落入古人昏黄的心境中去。而且在这样的一个雨夜里,很容易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也很容易认同他的见解:较之西洋文化总体上的外趋势,中国传统文化有总体上的内趋势,比如崇“安”、重“定”、好“静”、尚“止”,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中国人的心态,从中可以感觉到是一种对雨中山林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可以让你充分想象的古人凭窗听雨的情态描写。
我在这个有雨的夜里,不期然而然地读到了一种冷静、悠远、释然和安详。由此更加相信古人在没有电影电视网络和手机等诱惑的情况下更容易天马行空、精骛八极,各种思想和知识以及感怀确实很有可能在雨声中诞生,难怪那么多古诗文中的佳词妙句往往在孤寂的雨中与你相约,伴你在种种设想与期待中与苏子相携“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思绪刚刚在兴头上回旋时,我的手机音乐在寂静的夜里响亮地传过来,那优美而跳跃的旋律在冬日的房子里荡漾,我缓缓放下手中的书本,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从容地接听起来。
篱笆文章5:闻袖香
文/此木小王子
草藤顺着一排排篱笆绕的慵懒,行人匆匆,演着已剪辑好的片段,说着不知道练了多少遍的苍白,其中,他也在,立在青灰石板上,透过针叶,张望,等待。
塔楼钟鸣,吓走了云雾,不远处的高阶上,他望见了她,她的丝发亦有了灵气,似乎都在找寻对日后的未知与神秘。她靠近了他,一股沁香侵入每一丝纤维,又钻入每一个待哺的毛孔,夜色下,仿佛所有的月光已经拧成一缕,全部倾泻在她的脸颊,而又显得颇有神韵。
他和她隔着篱笆,微笑着,不语。
此时,梧桐将枝叶压低,按在了肩旁,遮住了光与影,围起了一曲暖意,他抬起手,递过了手心上的沉甸,交出了沉睡已久的思绪。她接了过去,轻轻地放在石台上,又将他的胳膊端到面前,微闭双眸,吸气嗅起,呼气凝神。
天桥下,熙熙攘攘,而这一方青砖之上,冻住了一寸浩然,留住了一尺宁静。
心微沉,身隐离。
他爱上了她。
简单,热烈。
篱笆文章6:外公的竹篱笆
文/春江水
外公是个老实巴交的菜农,有一块赖以生存的三亩见方的菜园。他像慈父给儿女穿衣裳似的给菜园扎上了密密的竹篱笆,竹篱笆高近二米,全用又韧又硬的密竹编扎,篱笆里嵌插着满是尖刺的竹橘李,使竹篱笆密如鱼篓、牢似砖墙。篱笆圈前后开二扇竹门,两门一关,整个菜园分明是座围城。
乡亲们啧啧夸赞外公扎的竹篱笆牢固好看,外公便很得意,得意之余便悠悠地哼着小调:“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外公的小调哼了许多年,最终却被日本鬼子给拧碎了。家乡沦陷后,鬼子常常窜到乡下烧杀抢掠。
那天是小暑节,外公正给青菜上肥,突然竹篱笆外传来一阵“救命”的尖叫声。外公闻声奔出前竹门,只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惊慌地奔逃过来,后面一个矮胖鬼子满脸淫笑地追着。不知道外公哪来的勇气,上前把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姑娘拉进菜园,又拖着她跑到后门,一把将她推出竹门,“嘭”地一声关上门又上了把老铁锁。那鬼子后脚跟进,不见姑娘,端着大枪呜哩哇啦地喊外公,外公不睬他,见吓懵的姑娘还愣在竹门外,便大声催促她赶快逃命。那女孩这才惊醒,拨脚朝前面的大竹林逃去。
鬼子见姑娘逃了,一怒之下,挺着刺刀一刀扎进了外公的小腹,鲜血溅在青菜叶上,滴入土中,外公捂住肚子,忍着剧痛,艰难地朝前门走去。鬼子呆呆地看着这个受伤而又全无惧色的中国菜农,一时竟忘了那逃命的女孩。外公终于把前门关好上了锁,把钥匙甩出竹篱笆外,然后才倚着竹门,怒目扫向鬼子。当鬼子看清这高墙似的竹篱笆时,才明白被关在了菜园里,鬼子气得哇哇叫,端起枪想打死外公,忽见后门不太高,便脸露喜色,直奔后门。竹篱笆门很滑,鬼子腿短,皮鞋在竹片上直打溜,前脚好不容易跨过竹门,正欲收起后脚,没料到外公赶到用手死死地揪住了鬼子的裤脚,鬼子一脚在里一脚在外,惊怒交集却使不出劲,眼见那姑娘已闪入浓密的竹林不见了,便顺过枪来刺外公,忽听“咔嚓”一声大响,跟着鬼子惨叫着,连人带枪翻跌在竹门外,外公隔着竹门看得正清,那鬼子双手捂着下身,杀猪似的嚎叫着满地打滚,折断了的竹尖深深地刺进了裤裆,血流了一地。
那个日本鬼子不知道是怎样离开菜园的,痛晕过去的外公是被娘和乡亲们抬出来的。外公伤太重,伤口烂得如小碗口大,娘哭红了眼,外公反而安慰说:哭啥,我死得也值了,那鬼子伤了下身,不死也落个断子绝孙!外公快不行了,他要到菜园子看看,大家把外公抬进菜园。外公望着菜园,望着竹篱笆,断断续续地说:没白……白扎……外公终于去了,但很安详!
篱笆文章7:篱笆,篱笆
文/董国宾
牵牛花开的日子里,篱笆围成了乡下的院落。一家一户的篱笆墙上,牵牛花一步一步爬上去,红、白、紫相杂的小花朵,给篱笆墙披上了一件花格子衣裳,乡下人简朴的时光中,也便有了意趣和诗意。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由棍子、竹子、芦苇或灌木构成,是用来保护院子和菜畦的一种设施。我家的院落与菜畦,那个时候用玉米秸或竹子围起来。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写道:“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从小绕篱而居,这首篱笆名篇小时候我在课本里读过,诗里逐蝶踏花之趣同样也是我的童年,只是儿时一味寻欢,悟不了这般深意。现在想来,简朴的童年不知不觉便掉进美里了。
滑过一片片樱花的海,回头走进岁月里,篱笆墙的影子像一朵时光的云,又从我的记忆里走出来。那年秋天,庄稼成熟了,一株株玉米在秋色中收获了,一车车玉米秸拉回家中,父亲就用玉米秸围了一个篱笆墙。父亲将一捆捆玉米秸并排立起来,每隔一段栽一根木棍,中间再用横木棍固定住,一个严严实实的篱笆墙就建成了。父亲的活计很精细,围起的篱笆墙可漂亮啦,玉米秸手牵手站在那里,我家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院落。日子一步步往前走,白鸡在篱笆墙边啄食,瓦楞草在头顶上随风摇摆,母亲在篱笆院里晒苞谷、舂米、拉家常。年少的我拿来小板凳,坐在门前树荫下背唐诗,还围着篱笆墙做各种好玩的事儿。小村子一家一户的篱笆墙织成一道道网,篱笆墙的影子晃动在晨曦中,又沐在夕阳里。
那年我家的篱笆墙坏了,父亲拿了砍刀,在水边砍了一根根绿竹,密密地织成一道栅栏,栅栏拐了几道弯,我家又有了渔网一样的竹篱笆墙。父亲站在院子中间,用手指了指,郎朗地说:“我家的篱笆墙又变了模样。”正在长大的我突然感到,篱笆墙围起的地方,最踏实,也最快乐!夏天从四季里跳出来,头顶上枝条交错,小鸟啁啾,燕子欢舞,蝉声如沸,我家的竹篱笆也嘻嘻相欢。牵牛花是乡下最快乐的花,枝枝蔓蔓绕篱攀爬,忘情地爬,甩开膀子爬,竹篱笆墙成了花海。牵牛花枝蔓伸展到哪里,花儿就开到哪里。那一串串张开小嘴的小喇叭花,薄薄的,嫩嫩的,白的透洁,红的热烈,紫的沉静,泼泼洒洒,开满了篱笆,篱笆墙的一角天空下,一片清新自然。一只只蝴蝶飞过来,我一抬脚,摘了几朵牵牛花,就四处逐蝶去了。
儿时的时光里,离竹篱笆墙不远处,有一方我家的小菜园,父亲用棍子建了一个木篱笆,把小菜园围起来。小菜园四周插满一根根木棍,中间也用横木棍固定,木棍与木棍间隔空隙匀称,细心的父亲把小菜园的木篱笆做得整整齐齐,用来阻挡家畜家禽进去弄坏菜畦。父亲在小菜园里种上黄瓜、西红柿和豆角,每到季节,黄瓜藤、豆角秧使劲往木篱笆上爬,牵牛花和其他小花朵也爬上去凑热闹。小菜园里缀满果实,木篱笆上藤蔓相拥,各色怒放的花朵点缀其中,好一派热闹景象。
篱笆,篱笆,在故土扎根,在记忆里疯长。在眼前的樱花的海里,一想到篱笆,我就看到童年甩不掉的影子,还似乎听到父亲劈柴的声音。
篱笆文章8:桂花树和苦瓜藤
文/饶雄伟
门前的篱笆上爬满了苦瓜藤,碧绿的叶子伴着金黄色的小花在微凉的秋风中温柔地摇曳。这是一个有阳光却不再那么明晃而刺眼的午后,我坐在大门口,面对着远处的青山,面对着门前的流水,面对着那片谷穗荡漾的稻田,面对着父母劳作的菜园,面对着这片生机盎然的苦瓜花,什么都可以想,天马行空的思想无拘无束;也什么都可以不想,就那么静静地踏实而又悠闲地坐着。坐在自家的门前,坐在这曾经日夜思念的故乡的怀抱中!
门前的水泥路边,我去年栽了些桂花树和香樟,长势都不错。不过这次回家却让我大吃一惊,本以为生长较慢的香樟却长得异常迅速,倒是那些夹在其间的桂花树也许是被遮蔽了缘故,竟长得很慢。这下倒成了柔弱的苦瓜藤子依附的对象。可怜的桂花树有的被缠绕得苦不堪言,有的被压弯了腰,有的甚至被苦瓜藤完全包围了。我不禁有点心疼起来,要知道当初种下这些桂花树,我是有着美丽的憧憬的:希望它们快快长大,开满浓郁的桂花。如今眼看着它们遭此劫难,我实在是于心不忍,真想去扯下那些细小而又厚实的藤子。
不过,在我欲动身时,母亲的话让我最终还是放下了去动手的念头。
我说:“栽了树,以后就不要再在树下种苦瓜了,这样会影响树的生长。要不,去把那些藤子扯掉吧!”
“没有人在树下播种,那可能是往年掉的种子,种子自己没得选择,沾了泥就会长起来的。”母亲慢慢地说。她既没有阻止我去扯掉那些我原本看似恼人的藤子,也没有叫我去扯掉它们。
“苦瓜要牵藤,只要它的蔓子有一点依托的东西,它们就不会放弃并且很快就会攀得很高,长得很旺……”母亲面对着那些爬满篱笆,爬满桂花树的苦瓜,轻轻地说道。
我听着母亲的话,望着风中的苦瓜,碧绿的叶子,金黄的小花,鲜活的生命尽管渺小,却活得那么恣意,那么坚强,那么美丽。种子一旦沾了土壤,就会拼命地生长,在那一刻,它们都没有高贵贫贱之分。无论是我曾看不起的苦瓜还是我曾寄予厚望的桂花树,它们都是大自然的儿女,都有生长的权利。这样想着,我不禁暗自庆幸刚才没有冲动而去扯掉那些如今看来长势喜人的苦瓜藤子。
苦瓜藤有着它的命运走向,桂花树亦有着它的生命轨迹。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然而在这伟大的大自然面前,我得尊重它们,就像是在那纷繁复杂的生活里,我同样得尊重那一个个鲜活着的人一样!
篱笆文章9:最是多情篱笆院
文/陌陌
乡村的人家,日子过的别有滋味,家家户户的菜园子绝对是城里人眼中的宝贝。“篱落疏疏一径深”,记忆中的篱笆外,总有一条小路蜿蜒曲折,仿佛没有多远,但是却伸向远方。
农家院的篱笆,主要的作用是防止畜禽野兽进来捣乱,给植物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生长小环境,顺便也划清了邻里之间的界限。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有篱笆先要扎好桩,篱笆才能坚固,经风雨而不倒。篱笆桩一般是用粗壮一点的树枝,间隔等同的距离,稳稳地扎根在土里,再加横杆固定住,然后在桩与桩之间固定上一道篱笆夹。
小的时候父母忙工作,家里的菜园子都是奶奶打理,奶奶是个爱美的人,不光给我们缝制漂亮的衣服穿,还把一个单调的篱笆墙,也打理得甚是美丽。奶奶贴着篱笆墙种上一行花草和蔬菜,左边是淡紫色的喇叭花爬满墙,右面是豆角秧子攀延而上,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顺手摘下一朵喇叭花别在发间,蹦蹦跳跳地去上学,放学后,吃着奶奶做的新鲜的豆角菜的情景,三十年后依然清晰如昨。
最美的篱笆墙是秋天,上面爬满各种植物,丝瓜,扁豆,黄瓜,葫芦,藤缠蔓绕,呼唤着清风与阳光,那一墙的姹紫嫣红,谁看了都会眼馋的。这情景就是一首最抒情的诗篇,最唯美的油画,也是奶奶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候。吃不完的蔬菜晒干,收藏起来冬天吃,特别是茄子干儿,泡软之后炖肉,简直就是人间美味。所以现在我也会在夏天的时候买些茄子晒干,冬天的时候和红烧肉放在一起,味道香郁醇厚,被家人列为“家宴首选菜肴”。
篱笆墙仿佛一条线,清晰而又模糊着邻里之间的界限,但是更多的却融合着一份质朴的真情。乡村的篱笆不分你我,左邻右舍的,李家的瓜爬进张家的院,张家的豆结在了赵家的篱笆墙,你只要顺藤摸瓜就好。待做成了美味佳肴,你送过来一碗南瓜汤,我回敬一盆白菜粉儿,真的是近邻似亲啊!
记忆中的篱笆墙永远都那么美,路过的人常常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说:“瞧,这家人日子过得不错啊!”是啊,一道平平常常的篱笆墙,的确能透露出日子的好坏,或者是不是一户过日子的人家。宋代的刘克庄在《岁晚书事》诗之一中写道:“荒苔野蔓上篱笆,客至多疑不在家。” 青苔野蔓“爬”上了篱笆墙,这样的地方,好像没人打理,客来了往往怀疑主人长久不在家,因为殷勤的人家,是不允许野蔓丛生的。甚至有的人家干脆连篱笆墙都没有,仿佛预示着这是个懒惰的人家,会被别人小瞧的。
长大后离开了老家,住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自然也远离了有篱笆墙的日子。城市的围墙越筑越高,割裂了人与人之间本真的情味,虽然在生活上无限方便与轻松,却依旧怀念充满生机与故事的篱笆小院,今生能有一段那样惬意的好时光,便觉世界都丰盈了许多。
篱笆文章10:东篱野菊秋芬芳
文/丁维香
菊花开在篱笆外,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古来入诗的许多菊花,就是以这样的姿势开在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下。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陶渊明隐居南山的日子里,把闲适自得的光阴酿成菊花酒,写成菊花诗。岁月流逝,带走了多少繁华人事,唯独这东篱下一株傲世高洁的菊花,一直开在人间的烟火尘世里。
因了那句“采菊东篱下”意蕴深厚,后来的人们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一看到菊就觉得秋意已深,时近重阳。犹记童年时,我家也有着“似陶家”的篱和菊。后来住在城中,我也老想着要在栏杆外种上一丛丛、一簇簇恣肆生长的野菊花,而不是那种茎肥朵硕、华贵雍容的观赏菊。在明艳的秋阳下,野菊花不争不抢,随意又随性,它们静静地释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在秋天,我喜欢摘下一捧自己种下的芬芳野菊花,想要插在头发上,养在家中清水瓶子里,或者把花瓣夹进书页中,我想要的只是在深深秋天时节满眼都是野菊花小小清秀的色彩缤纷,我想要的是楚楚动人花容背后还能散发出的满室幽香。篱边野菊花,带给我欢乐与美丽。
又快到重阳节,在秋天的城市里,在我们家一楼的栏杆外,我们利用绿化带的空坪隙地悄悄引种了一丛丛野花花茎。在重阳节来临前,它一丛丛、一簇簇昂首傲立,极富这个季节最倔强最生动的野趣。
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在这一丛丛野菊花中变作一朵小小野菊花,“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
篱笆文章11:的篱笆老屋
文/1974翔鹰
不管多少年,多少风风雨雨,都吹不去,打不垮那座篱笆垛起的老屋。
那是父亲,赤着膀子,赤着腿,一脚一脚踩踏着泥巴,建起的家园。
里面有金黄的麦草,金黄的属于父亲的时光,金黄的曦光里的汗珠子。
一座用金质的植被与泥巴,建起的房子,牢不可破。
父亲用铁叉,一下一下,如燕子塑窝一样,一点一点,塑起的一个暖巢。
至今,那巢仍然架在家的枝丫上,令我们回顾。
屹立不倒的廊檐上,始终挂着父亲,伸出去的,温和的目光。
他一直在眺望自己,向上的目光。
在那个饥荒的年代里,居无定所中的飘摇,淹没几许心酸与疼痛。
面对无助的生息岁月,他宁愿用一生积攒的汗水与辛劳,去打捞,去守护。
将曾经破碎不堪的家园,建筑在高于一切的,心灵之上的屋脊。
任风吹雨打,寒风瑟瑟,也侵不透那一袭的平实。
那是父亲,留给儿女们的,最暖,最瓷实的念想。
不管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那暖。
四面的风,四面的篱笆墙,有父亲晃动着的,汗珠子的光与暖。
篱笆文章12:乡村篱笆
文/戚思翠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由棍子、竹子、芦苇或灌木等构成,是用来保护院子和菜畦的一种设施。篱笆,其实也是一种墙,只是它不能承重,只起隔离作用。那时,庄户人家日子紧巴,奢侈不起,只好扎起篱笆。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总有围着不同样式不同材质的篱笆,或精致,或粗糙,或高点,或矮点,将一个个小小世界围在其中。而岁月就在篱笆墙的影子里悄然流逝。
记得孩时,常因猪狗鸡鸭乱跑乱窜,导致母亲与四婶发生口角。一次,我家猴子猪(瘦猴样)竟撞进四婶家“大闹天宫”,还拉屎拉尿,将四婶家里糟蹋得一败涂地。于是,父亲便主动买了鞭炮、红布等去赔礼道歉,并与四叔四婶相商,在两家交界处扎一道厚实的篱笆墙。这样,各家的畜生们就不会乱跑到邻家兴风作浪了。
篱笆扎起来并不难,但也是一道技术活,自然由父亲与四叔亲自去做。他们像工程师一样,手拿绳索、尺子等,一边谈笑切磋,一边比划测量。用铁锹挖出尺把深的小沟。小沟不可太深,太深篱笆墙显矮,挡不住鸡鸭入侵。但也不能太浅,太浅篱笆墙易被大风刮倒,甚至被连根拔起。然后,将一小捆一小捆高大粗壮的植物杆整齐地排立在小沟里,且每隔一段栽一根粗木棍,中间再用横木棍固定住,紧接着,把小沟两边的土扒到篱笆的根部,然后用脚踩实、压紧。一个整整齐齐、结结实实的篱笆墙就建成了。
在这之前,母亲与四婶则领着我们一群孩子四处寻找植物杆,如向日葵秆、江芦柴、青竹子、高粱秆、树枝等,拣出那些看上去粗壮高大的杆,擗掉上面的叶子。然后,把这些光溜溜的植物杆抱到挖好的沟边……记得那时,为了提高扎篱笆的速度,聪明善良的四婶像魔术师一样,从兜里掏出几块红双喜糖果什么的,让我们展开擗叶子比赛,看谁擗出来的杆又多又好,谁就会得到奖赏。但结果,我们人人都甜了嘴,解了馋。
半日功夫,一道长约15米、高2米的篱笆墙就建成了。看着光洁漂亮的篱笆墙,两家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因在这次劳作中体验了快乐与亲情,在合作中感受到了幸福与包容。不久,勤劳的母亲与四婶在篱笆两边种上了各种植物:豇豆、扁豆、丝瓜、葫芦等。而牵牛花总不请自来,枝枝蔓蔓绕篱攀爬,忘情地爬,甩开膀子爬,篱笆墙成了花海。那一串串张开小嘴的小喇叭花,薄薄的,嫩嫩的,白的透洁,红的热烈,紫的沉静,泼泼洒洒,开满了篱笆。难怪有那“牵牛延蔓绕篱笆”之诗句。
篱笆墙,一年四季,青藤缠绕,绿叶婆娑,花开不败。它不仅成了一道绿色靓丽的屏风,更成为两家人的“蔬菜市场”。特别是在割断了鸡鸭猪狗之间的相互窜扰后,两家的和睦气氛日渐增强。每逢佳节,母亲总是将最好吃的饭菜通过篱笆墙的间隙送给四婶,四婶也将自己认为的好东西回赠给母亲。有时,她们隔着篱笆墙一唠就半天,我们这些小孩儿也不例外,充分利用篱笆墙的魅力发挥自己特有的“专长”。两家人虽然隔着一道篱笆墙,但是亲和的笑脸随时都在篱笆墙上呈现。
光顾篱笆墙的还有另外一些小客人作伴,比如红色的蜻蜓,彩色的蝴蝶,吟唱的蜜蜂等,它们安静地在低空里曼舞,累了就停在篱笆上,变成篱笆上一件灵动的饰件,或者顺着篱笆上的藤叶飞过去,让你误以为是一朵红色或其他颜色的花,突然飞了起来。飞鸟却不慌不忙地栖息在篱笆上,用尖细的嘴巴认真地镂雕着瓜果,见人来就嗖地一声飞去。而我们小孩喜欢摘了牵牛花,四处逐蝶……油然想起诗人杨万里诗云:“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里逐蝶踏花之趣同样也是我的童年,只是孩时一味寻乐,悟不得这般深意来,如今一想,质朴的童年不知不觉便掉进美诗里了。
篱笆,在故土扎根,在记忆里疯长。篱笆,乡村的一抹风情,岁月的一阕小令,人在高楼怅然远望时老家上空那缕漫卷的乡愁。
篱笆文章13:篱笆院子
文/周志明
一圈篱笆,绕着一个不大的院坝。
风林婆站在坝子,拿一柄木瓢。傍晚的夕辉落在身上,她年龄不小了,今年六十有余。
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围着她,短脖子伸得长长的,格格地叫,头上一撮显眼的白绒毛随着晃动的鸡眼上下跳跃。
风林婆最快乐的时刻到了,她抓起瓢里的苞米,向着洁白的羽毛一撒,朗朗一笑:乖乖,吃吧,吃吧,都有的,不要抢------
全是名鸡——泰和乌骨鸡,侄女从江西带来的。现代医学发现,它对心脏病、风湿关节炎及哮喘有较好疗效。侄女说,姨妈,这是孝敬您的,您心脏不好。
但三年了,风林婆没动过一只,一则身体不错,二则她哪里舍得!
啄食的声音清脆而急促,声声紧扣。争抢是难免的,鸡嘛,以食为天,于是风林婆开始训话:
春花,就你占强,抢啥子嘛;还有你,蓝蓝,青青是你妹子,你得让着她点;干什么,干什么?鲁老三,你啄梅梅干啥?再啄,饿你三天!
鸡像人,居然有名有姓,这便是风林婆的乐趣。每天站在院坝,撒几把苞米,看动人的啄食,听格格的唱歌,然后,重复内容相似的训话,她感到幸福。她爱它们,视为儿女。
歪斜的二楼窗口,露出一张浮肿的脸。风婆,真是的,喂鸡就喂鸡嘛,跟鸡说什么人话,吵死人啦!
风林婆便笑,先是撒一把苞米,然后向上望一眼说,张婆婆,今天可是好些?
张婆婆本想说,好得了吗?但看了看院坝的“白凤凰”,没吱声。风湿关节炎和哮喘病缠住了她。现在,说话行动都困难了,窗台成了她唯一的依托。院坝有篱笆和菜地,有草丛和老槐,她发现,老槐的叶子越来越黄。
她和风林婆是同行,在收售废旧物资的路上少不了照面。那个雨夹雪的冬天,她病倒在废弃的砖窑边。风林婆背着破烂经过的时候就把她带回了家。病好后,风林婆说,反正你也是一个人,就一起过吧。张婆婆就留了下来。
风林婆从乡下到城里淘生活时已经四十出头,同来的还有一个叫风林的中年男人。那男人死活要跟她成为两口子,她没同意。他们用石头和废砖在这个僻静的地方砌了房子,外加一个小阁楼。风林婆住阁楼,风林住下面。张婆婆走进篱笆那年,刚五十,风林婆有意撮合她和风林,但张婆婆说,风林要的是你,这事就罢了。
后来风林病世了。临终前,他对风林婆和张婆婆说:做好姐妹,不要分开。风林婆点头,张婆婆也点头。不久,风林就在老槐下断了气。
几天后的夜晚,风林婆握着刀,颤抖着来到鸡舍。张婆婆的病不能再耽搁了。城里一位老中医开了处方,老中医告诉她,药与泰和鸡文火炖三时,必有奇效。
一个小时过去了,风林婆还在鸡舍边发呆。春花、青青、梅梅,谁都是她的最爱,她痛苦极了。末了,她打开鸡门,闭上眼睛,听天由命地往里一抓——
青青偎在她的怀里,亲热地啄她的衣裳,啄她的手,格格地撒娇。她不敢再犹豫了,急忙跑到院坝,把刀搁在青青的颈脖上,使劲一抹,一股滚烫的液体淌在她的手上。
她泣不成声:青青,对不起,实在对不起——
早上,眼皮浮肿的风林婆端着药膳鸡汤上了小阁楼,香气弥漫开来。张婆婆坐在床上问,什么东西呀?好香!
趁热,吃了病就好了。
张婆婆朝碗里看了一眼,马上就明白了。
你疯了,那可是——宝贝。张婆婆一激动,立刻大口大口地喘息。风林婆轻轻捶背,待她平息,便问:
我们可是好姐妹?
点头。
那就得。宝什么贝,人才是,鸡算个啥。先试试,要是效果好,再——话未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
冬阳,落在静静的院坝。张婆婆趴在窗台,目送风林婆走出篱笆,背篓在她身上摇晃。张婆婆想,等我好了,第一件事就是给她做件黑呢外套,她那件青布外衣实在太旧了。
篱笆文章14:乡村篱笆
文/张浩洪
在我的记忆里,过去的乡村里没有围墙,有的只是篱笆。篱笆,在我们这里又叫“寨子”、“栅栏”,意即圈空间的遮拦物。
在过去的年代里,篱笆向来是乡村的一道绝妙风景线。笔直的高粱秫秸,一根紧挨一根地深埋地下,然后两边用横秫秸绑紧,又密又结实。那些手巧的人家则是编出花样来,左右相接,环环扣紧,非常好看。这既是一道挡物遮拦,又是一个工艺品。
过去农村的庄户人家,总得要养一些猪狗、鸡鸭,而养它们,大多是散养。早晨起来,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鸡窝打开,那些鸡们就全“咕咕”地叫着,在领头的公鸡带领下,鱼贯而出。只消一眨眼的工夫,稻场边、屋檐下、土堆上,房屋的四周便到处都是鸡的影子。这些无拘无束之物,总是用那两条腿的利爪,从这到那地乱刨一气,寻觅藏在土里的食物和啄食长出来的青苗小菜,直弄得又脏又乱,一塌糊涂。还有那些小猪小狗,也是到处乱跑、乱窜,不仅因为胡乱吃食经常闹病,而且容易在外面惹事生非,咬了这家的小孩,撞了这家的鸡舍,有时因此闹得左邻右舍红头胀脸,大吵大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们就慢慢摸索出了一个限制这些不懂事的畜禽乱跑乱串的办法,就是用篱笆将它们隔离开来。
房前屋后的篱笆围得多了,年年修修补补,久而久之,篱笆就将房屋围成了一个风味十足的农家院落。篱笆围得严实,理所当然地阻挡住畜禽的随意乱出。为了方便一家老小的进进出出,扎篱笆的时候,自然还得在门口处留上一个空当,而这个空当,就用秫秸和四根木棍,编成一个叫做“稍门”的篱笆门。人要经过,顺手一提,随后就势一靠将门口挡好,既方便,又安全。
庄户人家过日子总是惜土如金。开春了,种植蔬菜的时候,人们自然忘不了,顺着蜿蜒的篱笆,沿途还得再点上几窝诸如冬瓜、南瓜、丝瓜、黄瓜、苦瓜、洋洋豆之类的瓜豆,然后,在种植的垄沟里撒上一些草木灰或者粪肥,几场春雨过后,那些瓜秧、豆秧,就比着赛似地开始疯长,没几天的工夫,原先形单影只的篱笆,就全都变成了一道青翠欲滴的绿墙。嫩绿的叶子、盘绕的藤蔓、密密麻麻。可还未等人回过神来细看,一转眼,那青葱的绿墙上,就又四处开满了大的、小的、金的、紫的各色各样耀眼的花。平常不起眼的篱笆,就一下又变成了一道人见人爱的花墙。时日不长,各式各样的花朵上,就转换成色泽鲜艳、令人欣喜的果实。看吧,圆圆的南瓜、长长的丝瓜、带刺的黄瓜、细长的菜豆、一嘟噜一串串的洋洋豆,将一圈篱笆装扮的真正是妖娆多姿、艳丽无比。
瓜豆秧将篱笆墙爬得密不透风,自然成了畜禽随意外出的人为屏障。可是,这丝毫影响不了它们的玩耍与嬉戏。在烈日当头、热浪滚滚滚的夏天,篱笆下的荫凉之处,则成了它们的天堂。它们或蹲、或爬、或在里面唧唧嚓嚓,由于瓜叶藤蔓很密,人们难于寻觅它们的踪影,只是到得跟前以后,听到里面的声音,仔细一看,方能窥到小家伙们的身影。
可能源于篱笆的通风透光,也许根肥苗壮,长满篱笆墙的瓜豆,一旦结果就会没完没了。今天摘了几个南瓜,明天采一篮子豆角,后天再揪一兜子黄瓜。等到最后摘完一遍,最初摘的又长出新的一茬来,真是层出不穷,连续不断。
早在几十年前,粮食缺少,生活困难,农家这些菜蔬,可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早晨的稀粥里,摘下一个南瓜切好往粥锅里一掺,熟了以后一家人都能够吃饱;中午的几块红薯,吃上一大碗熬熟的豆角,又爱吃又省粮食。当然,产的实在太多,家里消费不了,就可以招呼左邻右舍来篱笆上采摘,而后拿回家中食用。
到了秋后,篱笆上的瓜豆秧,随着累累果实的产出,原本稚嫩、碧绿的藤蔓,变得逐渐枯黄衰老起来,叶子脱落,枝条发黄,趴在篱笆上面,不啻一条懒懒的长蛇。不过,值得欢喜的是,枯老的藤蔓上,尚保留着几个又老又黄的南瓜种、吊着的黄瓜种和干枯的串串豆种。时日不多,就会因果实的成熟采摘下来,留作种子,待到来年春天,再在篱笆上重新种植。
篱笆,乡村中最常见的风景,不知与人类相伴多少年代,它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助人服务,圈畜禽也好,长瓜菜也好,都为人类做出过很大贡献。现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各家各户基本都垒砌了砖墙,那些畜禽也都实行了圈养。说起篱笆,只能在老一代人们的记忆中去搜寻。历史就是这样,在前进的潮流里,那些不合时宜的旧物,退出人们的视野,是不足为怪的。今天写出来,权当对它的思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