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着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活着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活着的散文1:母亲,我好好活着,就是爱您

许多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子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列呼啸而来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匍匐在大地上,用饱含汁液的声音,呼唤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然而,这个叫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在为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当冰冷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躯体,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压。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当一个生命从母亲的子宫奔出,这个生命,已经从母亲的子宫上升到母亲的心房里扎根了。

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海子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

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二十一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瞎了双眼。“海生”是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她唇间不停呼唤的乳名。

海生十五岁时,考上了北京大学。整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飞快地迈动小脚,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儿子,面对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笑咪咪的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塞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她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着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八十多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孩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诗坛彗星的陨落。有人赞叹他的诗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慧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只有一个孩子在母亲梦呓里的啼哭。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颂歌的土地里,却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液里、心房中。

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来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于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我认识一个朋友,当乡下的母亲每一次来到县城里,他都会谢绝所有的应酬,回到家与母亲坐在小桌旁一同吃饭。他告诉我,长大以后,母亲这么多年只轻轻靠在他肩上一次。那是他陪母亲第一次上电梯,母亲感到手足无措又微微眩晕的时候,忍不住把头靠在了儿子的肩上。那一次,他一下涌出泪水,滴落在母亲花白的头发上。

朋友说,他头上的第一根白发,是母亲发现的。他睡眠不好引起的眼袋,是母亲看见的。总有一天,他会和母亲在路口松开这一辈子的手。那么再和母亲有限的时光里,就是要好好陪着母亲,好好生活着,让母亲感受到他的幸福而幸福。

所以,他说,在生命里,写给母亲最好的一首诗,依然是:

母亲,我好好活着,就是爱您……

关于活着的散文2:只要活着,一切都是美好

文/刘先琴

人生的每一天里,都有一个时间段与这个世界隔离,那就是入睡。当黎明到来,黑暗逝去,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仿佛拧开一个按钮,激活了所有细胞,光亮、温度、思维才回归身体。

每天,我对周遭的感应,总是伴随那一声“早上好”到来。他爱大声说话,特别是在最后的日子里。

夺去他生命的,是被称为慢性癌症的肺纤维化。起初,出现在家里的是一台放在床头的落地式制氧机,每天睡觉前开启,补充已经失去弹性的肺叶供应不足的氧气。后来,有了第二台放沙发边,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坐下,开启机器。再后来,添置了便携机,外出活动挎在后背。最后,医院改为单间的两路氧气管道,都挂在他的病床边,一路直接挂在鼻孔,一路连起一个面罩,罩在嘴巴鼻子上。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病房,把氧气管接得长一点,不至于坐起来时拉开……实际上,塑料管那头连起的设备,才是维持他生命的真正肺叶,尽量大声说话,是与厄运一次次抗争后,向亲人宣布自己的胜利。

送走他,那片用声音支撑起来的叫做家的天空,一下子坍塌了。

真想永远睡去,无休止的黑暗会了结所有的痛楚。

然而,关于他的一切仍然无处不在,在不知不觉间,一次次点燃了黑暗。

衣橱里,最容易拿到的位置上,一排排悬挂着他的衣服。清一色的户外装上,叠印着180多个国家的风情日月。正是病魔,让他下决心抛开所有正在追求的当下,去做亲历世界文明这一件事情。习惯思考研究的他把旅行做成了学问。他再一次通读了世界史,搜集他将要到达目的地的资料,自己制定路线,详细到某条街道、某座岛屿。为此,平素动手能力极差特别是对各种小器械不感兴趣的他,学会了摄影,各种镜头、药品、调节饮食的电磁炉,以致后来必须携带的小型制氧机,沉甸甸半人高的箱子,伴随他走过包括南北极的大半个地球。他把独一无二的、一个身患重疴的中国人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星球的眼见心悟,写满一张张明信片,盖上那片土地名称的邮戳,留下那个经纬度的时刻,一次次投进邮筒,像他一样漂洋过海回到家中。

书架上,几乎所有的书籍都属于他,一本本是他心路的奠基。他对书页如此痴迷和专注,甚至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无论他在什么地方,只要开口,就会成为话题中心,带来无数惊奇:此人学什么的,记性这么好,知道这么多!如今,这些书一排排站在那里,犹如他随时可以开讲的话题,告诉你,我就是字,我就是书。

是的,他就在那里,那本1988年出版的《河南经济发展史》,是他和几位青年学者在改革开放之初,应当时河南省委书记刘杰之邀,一句“你们能说清河南经济发展脉络吗”促使几个年轻人3天内拿出了5万字的《河南经济发展兴衰隆替》文章,当年,他们就把中原大省数千年经济发展脉络梳理清晰,把这本30万字的书摆上时任省委领导的案头,由此进入省委省政府的经济智囊团,继而进入国家级经济研究机构,亲历改革开放头10年的大潮大浪大事,成为他自己所说平生最感欣慰的“为国谋”阶段。那本书和他后来写成的《中国西部研究》《九十年代县级经济发展研究》《国营商业改革与发展》《中国连锁商业理论与实践》……还有参与制定的诸多国家级省级发展文件草稿一起,静静摆放在那里,隔着透明的书柜玻璃,从那些发黄书页里闻得到缭绕的烟草气雾,看得见夜灯下手写的一行行钢笔字……

他就在那里,不止一次提醒我:人生有限,其实你只要写好这个人,和这个人有关的事儿,你就会成为大家。他说的,是至今居住在北京远郊、潜心写作的学者王小强。这位曾经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上世纪80年代就带领当时经济理论界的青年学人,融入改革开放热潮,出版的系列丛书和鸣着思想解放的钟声。而他本人,却谢绝一切应酬,不求任何回报,甚至辞去所有职务,要把自己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思考化成文字。

他就在那里,一边整理又一次远行的物品,一边又一次提起那个计划:该把去过的地方理一理了,每个地方一组照片,你发挥特长配一个短文,肯定一流!咱们可是亲历,一本用眼睛解读的世界文明,独一无二!

他就在那里,手机眼镜依然放在床头触手可及的地方,急救车把他送进301医院后,他再也没有回家,病床上的30多天里,他已预感到生命尽头的可望可及,每天在手机上写出将近千字,关于家族,关于父母,关于“为国谋”的激情岁月……而他对生的留恋,体现在热爱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病房不让放置鲜花,他从朋友送来的花束中挑出最鲜艳水灵的几支,插在一个空罐头瓶里,用彩带装饰起来,每每置放于那张病床专用的移动小桌上。尽管医生说出了“恐怕你以后只能在医疗环境中生活”的话,他还是联系到为他设计过海景茶台的工人,探讨怎样把客厅书房打通,自己在轮椅上直接到达阳台,看海上日出,听潮涨潮落……

他从小恐高怕动物,早年儿子姑姑家养了一只大猫,他多年忌讳不敢登妹妹家门。可是,他病重准备重返陵水疗养时,却时刻惦记家中那只儿子从国外带回的猫咪小奇。看到家中有人出入,立即提醒,别让小奇溜出去跑丢了,还流露出带它去海南的想法。我们笑话他怎么怕猫变成爱猫,回答似乎漫不经意:“它是个活物呀!”只要活着,一切都是美好的!

是的,他会回来,家门口处,永远摆放着他的拖鞋;餐桌他的位置前,始终有他喜欢的碗筷;我们对坐的大写字台那一面,有他翻阅一半的书籍,做记号的彩色水笔;他的床铺被褥应时更换晾晒,房间保持通畅洁净……

如此,依然能听到爱人的大音大嗓,依然看得见他的身影摇晃。而我,依然活着,直到去往另一个世界,与他相聚。

关于活着的散文3:人生即纠结

文/齐岁仓

人的一生,似乎活着就是纠结,而不是纠结才活着,从出生开始,想吃不想吃,想哭不想哭,想玩不想玩,林林总总的纠结常伴随左右,如影随形,无时不在。有人纠结的难以决定甚至影响生活和工作,医学上给起了个名字叫“决策困难症”。其实生活每天都在不停的面临着决策,只是都是一些不起眼小事而已,比如出门穿什么衣,中午吃什么等等。

闲时读《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这本书,有一个叫杰尼米。边沁的人,属于“功利主义”学派,他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很有意思。他说:“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强有力的主人控制之下:痛苦和快乐。只有他们才能向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并决定会做什么。”他指出:功利原则是这样一个原则,它能增加和减少当事人的幸福和倾向来认可和拒绝一种行为……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一切的纠结便来自于对最大幸福的追求和最小痛苦的拒绝,我们能断然的拒绝吗?能大胆的追求吗?好像也不能。也许这就是我们何以痛苦,何以快乐的根源和症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认为的对的就是对的,也并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一种对选择,有时候,我们对”是”与”否“的决定经常会让我们处于无限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前一阵子说某种商品要断货时,大家认为应该尽快储备足够货源以备生活需要,这也许是种通常意义上的正确的行为,能够大量采购到自己想要采购的商品,不能不说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内心的快乐无以伦比。我们受制于杰尼米。边沁所说的有力的主人“痛苦和快乐”,我们听从了“快乐”主人的指令,得到了最大的心理满足。紧接着我们也将听从“痛苦”这个主人的指令,而无法拒绝痛苦,你会发现屯积的商品不但没涨价,而且货源充足,一切都是商家的炒作,你便开始接受由于储备过多商品而得来的苦苦的煎熬。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总有人前赴后继,跟着去做,兵不厌诈也好,人性使然也罢,一切似乎在做与不做,是与否的选择中,在这个纠结的世界里平平常常的快乐着你的快乐,痛苦着你的痛苦。

回到前面杰尼米。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我们纠结的原因都是来源于我们的功利心态,没有人喜欢痛苦就像没有人不去追求幸福一样,只是我们在这个纷纷绕绕、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无法断定我们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我们也无法断定我们得到的是否如我们想像的那美好,我们总是要在是与否之间做出不知道对错的选择!假定功利主义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根源,那么基于“最大幸福原则”作出选择的快乐却未必就是快乐,所选择的痛苦也未必就是痛苦,反而纠结的我们在这样一个世俗的世界里,每日不得不反复的纠结着我们凡夫俗子的简简单单纠结!

日月交替,天地轮回,世界没有因为我们的进货而增加幸福和减少痛苦,也没有因为我们变得更加智慧和聪明而得到更多、更有用的获得最大幸福和拒绝痛苦的能力,它依然按照自己既有的规律运行,我们依然纠结着我们的纠结!

城南花开,荷塘月色,硕果染秋色,隆冬寒风冷。也许在春去冬来、季节变换这样的一种轮回中,才能去感受和体验我们快乐与幸福,欢乐与悲哀。有一位诗人说过:“如果人生即是遗憾,我则在遗憾中穿行……”

纠结也许是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选择!(2021.11.30. 齐岁仓 于宝鸡)

关于活着的散文4:父母之树

古城老街的小院里,活着一株苍老的苦楝树,也不知是哪家的哪个先人种下的,估计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我的记忆里,这棵树总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小时候每到暑假,孩子们就聚集在它的绿荫下,大点的孩子在石头桌边围成一圈做作业,小孩子们就在旁边弹玻璃球或打纸片。到了晚上,不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在这树下追着跑,一般要玩到很晚才回家。

苦楝树有个毛病,就是在秋天里,它会把满头的黄树叶抖落遍地。每到这时,大人们都会吆喝自家的孩子拿上扫帚打扫院子,你家清扫的次数多了,我家清扫的次数少了,偶尔也会闹出些矛盾来。

刮大风时,树枝还会把房顶的瓦片扫下,那时候家家的收入都比较低,添瓦翻盖房屋是笔不小的开支。大风过后,院里就你一家我一家砍那些靠近自家屋顶的树枝,孩子们的心里虽有意见,但也都敢怒不敢言。

后来我家搬出了小院,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很多年也没有再回过那里。

就在今年春天,我有幸回了一次故乡,临走之前我就打定主意要去童年的老街上走一走,看一看小院还在不在,特别是那棵古老的苦楝树还在不在,多年来它还时常浮现在我梦里。

院里的住户都是新来的,是改革开放后从农村搬进城来住的,以老年人居多,都是孩子们发财后买来给乡下父母住的。

童年的街道没什么变化,房子也还是旧时模样,只是进进出出的陌生面孔,让我有了些物是人非的感觉。

终于,又看到了这棵树,还在原来的地方生长着,树的大部已经枯死,只剩向阳的部分还活着,蓬勃旺盛已长出大片的新绿,紫色的花朵像火焰一样,燃满盎然的枝头。就在花瓣凋落之处,像从前一样,一颗一颗,长出了青涩的苦楝籽,稀稀疏疏的,让人见了,会对这暮年之树,发出情不自禁地感叹来。

我想起了小院的过去,想起了尘封已久的童年,特别是想起了已故的祖母,小时候总见她忙碌的身影,仿佛一刻也没有停过,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没得过一分一厘的回报就离去了。我也想到了父母,在那个动乱的年月,总是想方设法不让我们忍饥挨冻,孩子们长大后,都有了各自的家,只剩下他们孤独的身影,靠辛勤操劳,靠微薄收入来维持简单的晚年生活。

我同样也感叹这些生活在简陋小院里的老人们,富裕起来的孩子们早都用上了煤气,早都有了自己的卫生间,可他们却还要自己劈木材生煤炉,还要赶早出门上公共厕所。

想啊想,我不由得让泪水模糊了眼睛。

啊,苦楝树,我想称你为“父母之树”,你本身就充满苦涩,结出一只果,就增添一份苦,结出另一只果,又增添另一份苦,而你却年复一年,结出了无数的果实,还在枝上长出满眼的绿色,这分明是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啊!

关于活着的散文5:活着就好

文/罗俊士

这天早晨,吕柱老汉起床后,想去外面遛弯,刚出屋门,突然一阵眩晕,双膝跪地,站不起来了。

老大老二和女儿香秀召之即来,麻利拉老爹去了县医院。一系列检查做罢,医生说是中风前兆,开了些降压和软化血管之类的药。吕柱老汉没有回村,而是住到了县城老大家。附近有家个体诊所,有人按时过来打针输液,这样既省了住院费,复查调方什么的也方便。

一周后,吕柱老汉能自己走路了,不是很稳,好在有香秀给他买的那根拐杖支撑着,不至于跌倒。

又过了一个星期,不用输液了,吕柱老汉想回老家。老大说虽然不输液了,但每天还得打针,过几天还要复查,您耐性再住几天。

这天吃罢早饭,老大撂碗就出去了,过12点了还没回来。香秀来了,带来几个灌汤小笼包,还有豆浆。吕柱老汉说,你大哥说朋友有事请他帮忙,这不,出去一大晌,连饭也不回来做,别人的事比老爹还重要呀?香秀淡淡一笑,没关系,往后,中午饭我给您做,我家离这儿不到二十里路,骑电车十几分钟就到了。

隔几天,中午一点多了,香秀还没来。吕柱老汉正心急火燎,老二来了。老二要带他出去吃饭。他说不吃饭了,你立马送我回葫芦嘴!好!老二答应得挺干脆。

车刚开出县城,吕柱老汉就睡着了。车突然停了。吕柱老汉瞅见两旁全是高楼大厦,火了,混球儿!你把我拉市里干嘛?老二说让您去我家享几天清福。吕柱老汉连连摇头,不中!不中!你们上班那么忙,我可不去打搅你们,碍事拉脚的。老二说不碍事,恰逢元旦,学校放假三天,吕舜可以从早到晚陪您。吕舜是老二的儿子,正读高三,吕柱老汉有大半年没见过孙子了,便不再言声,等于默认了。

老二进家就说,吕舜,这三天里照顾爷爷的事,全靠你了。

老二走后,吕柱老汉想跟吕舜说会儿话,吕舜撇撇嘴,我还要写作业呢。见爷爷耷拉了脸,吕舜忙见风使舵,要不,您看电视吧。他打开客厅里的电视机,把音量调到最小,递给爷爷遥控器,交代怎么换台。吕舜老汉问咋调音?吕舜不告诉他,却说,这音量正好,不影响我写作业。那,我不看电视了,音量太小,我听不清里面在说啥。爱看不看!吕舜把爷爷丢在客厅,自顾去他卧室里写作业了。

到饭点,吕舜就打电话让饭店送饭上门。

夜里,吕柱老汉刚睡着,就被吕舜吵醒了。他嫌爷爷呼噜声太响。吕柱老汉说那你先睡,等你睡熟了爷爷再睡。吕舜睡熟不一会儿,又醒了。他找棉花找不到,只得去父母卧室,从小药箱里翻出药棉,分别塞进两个耳眼里,才安静入睡。

三天后,吕舜去寄宿学校了。

当天上午,老二媳妇刘霞回来了。让吕柱老汉寒心的是,原本话少的刘霞,比以前更加冷漠,尤其问到老二这几天为啥不回家,她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因为刘霞夜里在家睡,吕柱老汉夜里不敢睡,唯恐呼噜声吵醒刘霞。每每吃罢早饭,刘霞出门后他才睡,像个睡反觉的婴儿。

数日后,老二回来了。吕柱老汉说你老不回来,不会是出事了吧?吕柱老汉经常看法治在线节目,当官的一栽就是一大串……昨晚他梦到老二被人五花大绑抓走了……老二说爹您想多了,我两袖清风,民主测评成为正处长的。安分做人,安稳做事,您的嘱咐,我都记牢在脑瓜里了。

没出事就好,我要回家,你这就把我送走吧。吕柱老汉恳求道。老二看看表,真不巧,我要出差去外地,火车票已经买好了,回来我就送您走。

半月后的一天早晨,刘霞拎着油条豆沫回来,搁饭桌上,一句话不说就走了,那匆忙劲儿,像有台风追撵着。

吕柱老汉闷头吃罢饭,虚掩屋门,想去楼下转转。不料刚出屋,门就嘭一声,自动碰上了。该死的风,准是从厨房开着的窗口吹进来的。

身后没有退路,只有一层一层往下走了。他一手抓栏杆,一手拄拐杖,总算吭哧到了楼下。然后,颤巍巍往小区外面走,溜达好久,觉得累了,想坐下歇歇,却无长椅或石凳可坐,恰好有辆市内公交车停在身旁,他闪个念,索性上了公交车。接着又转坐长途客车,逃跑了。

回到老家,吕柱老汉才知道,在他去县城住院半月后,老伴患脑溢血,被老二拉到市中心医院治疗了。有人安慰他道,听说,轻度脑溢血好治。那要是重度脑溢血呢?吕柱老汉问。没人吱声。村里有过几个重度脑溢血病人,结果有三:失忆;植物人;死亡。吕柱老汉心里像被猫爪揪着,紧成了一把。

嘀!嘀嘀!一辆奥迪车进村了,很快来到几位老人跟前,嘎!停住。老二开门下车,爹,您咋回事?让我们扑了个空。我娘住院的事瞒着您,是怕您焦虑犯病。本想等我娘出院时接您一块儿回家,没想到,您不辞而别,自个儿回来了。

老伴在香秀和老大的扶掖下从车里钻出来,高声嚷嚷道,老头子,我以为,见不到你了!吕柱老汉嘴唇打抖,老婆子,你没死就好,太好了!啥?老伴说,不能大声点?老伴耳聋,不是先天的,是六十岁以后听力逐年变坏,几乎全聋。我够大声的了!吕柱老汉走上前,嘴巴凑近老伴耳朵,吼叫道,活着就好!听见了吗?老伴说听见了,跟蚊子哼唧似的。一伙人就笑。吕柱老汉也笑了,眼含泪花。

关于活着的散文6:像树一样活着

文/扶贝

作家三毛曾借树表达了自已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树是植物界的强者,不管遇到多大的风雨,它总能以一种安详的姿态面对。

“碧叶遇寒霜,残落葱茏断。人去枝空挺且直,啸傲猢狲贱”,自古以来,人类就在赞美各种树。树不像攀墙的藤条,依靠别人而成长;也不像只开花的根茎植物,速速地成长,等花期一过,就枯萎了。

像树一样活着,懂得在漫长的岁月中坚持。由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也需要经历无数风雨。树的心中有伟大的理想,它们不迷茫,不急躁,知道要将自已变得高大,就必须历经苦难。而我们如果要实现自已的理想,是不是也需要有这样坚忍的心态呢?我们有很多人都怀有自已的梦想,但总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者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如果总是抱着这种心态,又怎么能成功呢?成功总是眷顾那些有着“工匠”精神的人,只有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才能让自已长成参天大树。

像树一样活着,懂得人生路上只能依靠自已。树是植物中的强者,它们从不攀爬,有基础的土壤和水,就靠自已的力量笔直地向上生长。而我们人呢,缺乏的就是这种心态。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长大后却总是不敢独行。我们觉得能依靠的东西有很多,依靠父母,依靠外貌,依靠关系。我们总以为有些东西不用努力就能得到,可到最后,那些没有经过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同样也会失去得很快。我们想依附于自身以外的东西,给了自已退路,从而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像树一样,勇敢地向上生长,才能让自已的生命枝繁叶茂。

像树一样活着,懂得贡献自已的价值。大地给了树成长的阳光和水份,同时,树也懂得付出。在清新空气、装扮大地的同时,树也提供给人们纳凉的场所,还让小鸟在自已的怀里休憩。我们也应该学习树的精神,在享受生命恩赐的同时,努力工作,帮助他人,奉献自已的一份价值。

像树一样活着,你的生命将会硕果累累。

关于活着的散文7:让孩子学会感动

文/陈晓芳

因为活着,所以有感动;因为感动,所以有泪水。我常自责情感的脆弱,为太多的事情所牵绊,时常为身边的人眼含泪花。但是我仍然觉得人活着就要有一些感动,才能够生活得有韵味。连感动都没有的人,他还能够有什么感情呢?我常常和好友感叹:现在有的孩子太自私,对什么都无动于衷,太缺少情感教育了。但今天的语文课,我特别欣慰。

由于感冒,再加上连续上了三节课,我的嗓子疼得很厉害,难受极了。下午语文课,走进教室时,孩子们依然在吵闹着。怎么回事?我感觉一股无名之火从胸口直蹿到头顶,想批评他们,可实在力不从心,嗓子哑得说不出一句话来。我沉着脸慢步走到讲台前,站在那里久久地瞪着他们。或许孩子们也察觉到了我在生气,一个个都陆续坐端正,眨巴着眼睛看着我。

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于是,我用沙哑的声音向孩子们诉说了老师的辛苦……孩子们异常安静,每双小眼睛都盯着我。我知道:此时的他们就像是我的朋友,更像是我的亲人,耐心地聆听着,他们幼小的心灵被老师感动了!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悲哀莫过于眼看着原来天真活泼、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让孩子学会感动。

走出教室,外面阳光依然灿烂,空气依然清新,忽然间,我感到特别轻松,眼睛也湿润起来。其实,感动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让孩子学会感动,真好!

关于活着的散文8:智慧的活着

文/常伟

在非洲广袤的热带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尖毛草。

在刚刚生长的半年时间里,它是草原上最矮的植物,因为干旱,使得它们只敢长出来小指头一般长,半年过后,当雨季来临,尖毛草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半米的速度可着劲儿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就会长到两米的高度,成为非洲草原上最高的“草地之王”。

原来,在最初的半年时间里,尖毛草不是向上生长,而是向下努力生长,长在根部,它发达的根系最长能长到二十八米,它用六个月的时间生长自己的根茎,为将来的“爆发”在默默低调地积蓄养分和能量。

一个人的活着何尝不是如此,在你生活工作心情理想处于低谷的时候,你不要违背自然和规律做事,单枪匹马自不量力在那盲目死抗,单凭一腔热血而没有基础实力能力储备和智力支持,你会败得肝脑涂地,甚至从此消亡。

尖毛草的生存会面临烈日的暴晒、极度的干旱、羚羊的啃噬、象群的践踏,还有野火的烧灼。面对困境和自己的弱小,它能低首隐忍能屈能伸卧心修行储备潜能,一旦雨水充沛机遇到来便厚积薄发而傲视群雄,这是一种多么富有哲意的人生智慧呀!

关于活着的散文9:感恩的活着

文/丁明烨

时常听到人们抱怨生活的艰辛,感叹人生的不幸,诅咒命运的不公,他们把原本美好的生活当作一种劳役,把美丽的过往当成遗憾的累积,把原本迷人的旅程视为一种畏途。每当此时,我总想告诉他们,以感恩的心情对待生活吧,生活就会回报你温馨的笑容。

感恩地活着,首先应该感谢造物主把我们造化为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的人。如果我们是一块石,一捧沙,一抔泥,将千年万载顽冥不化。如果我们是一颗树,一茎草,一枝花,则难免被嫁接、遭践踏。既便是一只动物,不仅要忍受生存的艰难,还要遭受弱肉强食的丛林准则。有幸成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已经够幸运的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父母,抑或我们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不是在偶然的机会相知、相遇然后结合,就不会有我们个体的存在。即便是这样,每个独特生命的诞生,在几千万个精细胞中只有一个才有机会与卵细胞结合,而我们就是这几千万分之一的幸运儿。看来,能成为万物之灵的人已实属不易。

感恩地活着,还应该感谢造物主把我们造化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向老人抱怨自己的贫穷,老人说:“给你十万元钱,把你的双手剁给我你愿意吗?”青年摇了摇头。老人接着问:“给你一百万元,把你的一双眼睛挖给我好吗?”青年仍然不同意。老人又问:“给你一千万元,把你的大脑换给我好吗?”青年当然不会愿意的。老人说:“有一双手能劳动创造,有一个健全的大脑能思考,有一双眼睛能欣赏,这本身就是价值超过千万元的财富”。常常想,如果自己双目失明,不能感受光亮,终生在黑暗的深渊中徘徊;如果自己是一个聋哑人,听不到声音,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将是何等的痛苦和不幸啊。即便是一个耳聪目明的侏儒,在不公面前的辩驳将会显得声嘶力竭,在强悍面前的抗争将会显得多么的势单力薄,真的难以保证,自己的心灵不会在世人嘲弄的目光中变态扭曲,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世界充满仇恨的人,成为一个内心阴暗的人。

感恩地活着,应该感谢生活把我们塑造成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记得饱受疾患折磨的轮椅作家史铁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人有来生,在心灵的残疾和身体的残疾间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现实生活中,由于人格的缺陷,心灵的残疾,许多人对身边的美好熟视无睹,对真情的关爱漠然处之,这种人比起心灵健全而身体残疾的人更痛苦、更不幸。每当看到一个个在生活重压下疲惫不堪的面孔,每当看到一个个为追名逐利辗转奔波的痛苦灵魂,每当看到一个个相互倾轧充满仇恨的眼睛,我都庆幸通过学习和感悟,使自己成为了心灵健全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懂得欣赏的人,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

感恩地活着,应该感谢造物主把一切最珍贵的东西都无偿地赐予了我们。生活必需的阳光,呼吸必需的空气,亲情、爱情、友情,还有梦想和信念,当然还有春风,还有细雨,还有皎洁的月华,还有星光灿烂……这些才是幸福人生的必需品,慷慨的造物主把这些最珍贵的东西,都免费地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

感恩地活着,应该感谢一切在成长道路上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不仅包括我们的亲人、师长、朋友,也包括我们的对手和敌人。正向一首诗中写的那样:“感激伤害过你的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过你的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中伤过你的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感激鞭打过你的人,他激发了你的斗志;感激遗弃过你的人,他教导你学会独立;感激斥责过你的人,他提醒了你的缺点。”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有了点石成金的魔杖,就会发现大自然的壮美,就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健康的可贵,就能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一切诗意与美好。

关于活着的散文10:同是天涯沦落人

活着活着,渐渐就活世俗了,也活明白了许多。

开始知道,很多事情,真相的背后还有真相,有声的背后,还有许多无声无息的事情在进行。有时候,“幸福不过就是三个字——不点破。”

摊开每个人的内心,一定都有很多不堪的不可示人的东西。即便是睡在一张床上的两个人,你也不可能知道,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就象花生里的两个仁,被同一个壳包裹里,却依然是各自归各自。

每一天,我们清晨出发,奔向不同的方向,又在暮色苍茫中,回到同一个地方。你不知道,我跋涉了多少路程,我也不知道,你经历了多少风雨。重要的是,我们又回到了同一个屋檐下,狂风暴雨的夜里,又可以依偎在一起取暖。

已经不再奇怪,曾经深爱的两个人,为何又各自有了新的恋情。如果,每个人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就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执着于一段感情?有多少人一路走来,依然可以心无旁骛?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别人看到的那个样子。我们把握不了他人,也把握不了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只能学会,与自身的以及他人的不完美和平共处。有人说,没有什么是经得起推敲的,美丽都是包装上去的,真的,都不美丽,所以还是不要执着于真相吧。也许,不执着于真相,才可以活得更轻松。

所以,不要相信你看到的,也不要羡慕,那些你不曾拥有的。也许,那不过是一种虚假繁荣,不过是一场绽放在空中的烟花,开过之后,就是无尽的寂寞和寥落。繁华如此爱情也如此。

真爱,也存在着自欺欺人。就算真的爱一个人,也不一定是对方有多么好,而是你在他身上,加上了多少想象,你希望对方是这样的,他就变成了这样的,你爱上的,也许只是自己的想象。那么多寂寞的时光,我们需要有人共度。那么多内心深处的话,我们需要有人倾听。一个人走路太孤单,我们需要有人同行。女人就那样不管不顾地爱了。

女人大都很傻,爱一个人,就象飞蛾扑火。以为那才是她的光明所在。她们在对方身上寻求自身所缺失的,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她们不知道,“对方也是脆弱的有缺失的人,又怎能去奢求他的保护和成全?”可是,女人仍然傻乎乎地以为,她遇上了一片更加丰美的芳草地。或许,在某些事情上,男人的傻,也是这样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说到底,大家不过是上帝抛弃在这个世上的弃儿。除了惺惺相惜,除了原谅和接纳,我们还能做什么?

生活是一只被虫蛀过的苹果,无论外表看上去多么光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的热爱。明知爱情不如想象的那么完美,我们依然要在不完美中信奉着完美;明知生命中充满太多的空虚我们依然奋斗不息;明知人生有太多的风雨,依然要在雨后的天空,寻求那道美丽的彩虹……

关于活着的散文11:像柳树一样活着

文/崔东汇

你知道柳树,未必就知道像柳树一样的人。

我知道。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诗经》里知道柳树与人的情感时,我已坐在了邯郸师专的教室里。我的人生将从此另起一行,与土地的关系也将暂告一个段落。

那时生产队的土地刚刚责任到了我父亲的名下,欢欣鼓舞的父亲为了表述对土地的虔诚,爬上村东老柳树砍了一抱粗柳枝,哼着小曲把它们一字排开栽在自家地头,豪气十足地对我说:用不了几年就能长成檩梁,等你成家盖房的时候就能用上了。

此时正是1980年秋风扫落叶的时候,秋风把我吹进了城市,而柳树丝纹未动。从此,我在这头,柳树在那头。

越来越时髦的城市让土里土气的柳树变得灰头灰脸,就像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乡下人。传统诗词文赋中柳树的风光只能在记忆中的乡村去寻找。那时,柳树浩浩荡荡点缀着荒凉的大平原,是何等的气派。现在想来,倒不是乡下人偏爱柳树,而是因为柳树们性命质朴容易存活,正像我们这些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乡下人一样,不管天灾人祸风雨交加,还都接二连三地充斥了人间,廉价地延续着人间的烟火,卑微而顽强地活着。

我们当然不甘心如柳树一样一辈子任凭风吹雨打,我们也向往生存土壤的肥沃。可高贵的理想之旅比李白走蜀道都难。于是在高考的独木桥上除了老三届外,最拥挤的就是我们这一拨人了。

我们没有五十年代人生逢社会和人心相对的纯净以及后来推荐上大学的侥幸,也没有七十年代人那样赶上生活多样化的选择自由和高考扩招的宽松。我们处在乍暖还寒时节,在初春里蠢蠢欲动而又不时遭受春寒侵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明知春风似刀,我们偏向刀丛拥挤。

受招生数量限制,彼时彼地能顺利走过高考独木桥的只有4.3%,这就意味着95.7%的人要从这独木桥上摔下去。有的摔下去后干脆就永远把理想还给了村边的柳树;有的参军到部队考军校,“曲线救国”;更多的是屡败屡战。我第一年从理科上摔下来,第二年又从文科上冲了过去。而我的一个同学从1979年开始,连考六年,用了两次解放战争的时间才把自己从独木桥上解放出来。

那会儿即使考上了中专,也足以让十里八乡的眼珠子瞪出来,要是能考上大本大专,不是祖坟上冒了青烟,就是柳树上结了仙人果。哪像现在,过了七月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硕士博士满街乱碰头。所以我们对独木桥爱得如痴如醉,又恨得咬牙切齿。在我们眼里,这独木桥就是通往桃花源的必由之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这数十步却漫长得让我们拼死拼活,焦头烂额。而那些非农业户口的同学却优哉游哉地闲庭信步,因为他们考上考不上都无关紧要,反正高中毕业后国家给安排工作。为此,我的同学张庆雨气愤而又无奈地对我说:我要是非农业户口,才不费这龟孙傻劲儿哩!

应该说,我们这一拨人是拽着理想主义的尾巴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与那个百废待兴而又充满生机的年代一样,我们每个人既有转户口求工作的急功近利,也有胸怀世界的理想,都觉得自己将来不是鲁迅郭沫若,就是华罗庚陈景润。学习累了,我们就躺在宿舍大炕上望着屋顶的檩梁椽木,心里默默设计着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的支撑作用。

我们用书本摆渡着自己,虽然吉凶难测,前途未卜,也常常幻想到达彼岸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师专的学习生活稀里糊涂一晃而过。毕业时,几个家在市里的同学留在了城市,像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捞了个文凭和非农业户口又分配到了农村中学工作。

泪水涟涟,“祝你成才”,分别的激动和鼓励我都忧郁地留给了城市,心存不甘而又无可奈何地回到了乡村中学。

父亲栽下柳树后就再也不去打理它了,就像对我一样,把我迎接到人间他就当上了甩手掌柜。并不是我们父子感情淡薄——他不识字,没法在我读书时指导我的学习;他没有权势,没办法为我铺就锦绣前程。他能为我考虑的只是些很具体很实在的问题,比如婚姻。

那时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认为脱离了稼穑劳累,眼前便是万里江山。当我离开村庄行将告别一年四季的臭汗时,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感到灰心,他说:毕业了当个老师也不赖,最起码好找媳妇。

所以我考上学后,父亲长长松了一口气:好树不用砍,好人不用管,你看俺家二小子,我就没管过他。那套无为而治的柳树经成了父亲多年的谈资。

而我在城市的种种经历证明父亲的那套柳树经是片面的,它只适用于柳树和我考学之前。因为城市不是乡村。

一个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周末,我童心骤起,要为儿子拧一个柳笛。走了许多大街小巷,竟没有找到一棵柳树。在经过公园门口时才发现几株柳树势单力薄地被挤压在众多花木之间,而气势汹汹的法国梧桐臃肿地充塞着街道,那窈窕细柳的丝丝拂面已经只是公园里的一个标本了。

一代又一代乡下人从田野走向城市,用柳树的淳朴延续着城市的历史。一茬又一茬的柳树用自己的韧性丰富着城市的风景和人们的情感,折柳惜别、烟柳传情、柳丝寄意——柳树是城市最古老的意象之一。

如今,城市的酥胸粉脸上已没了柳树的印痕。是因为城市的进步和无情,还是因为柳树种类的退化?

不管城市是否欢迎,我们都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城市。我们承袭着柳树淳朴的本性,带着柳树的失落在钢筋水泥间寻觅理想的高贵。与当年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的第一代进城乡下人相比,我们没有疾风暴雨专政手段的强硬;与后来大批招工进城的第二代乡下人相比,我们没有因为侥幸沾沾自喜的知足和驯服;我们凭的是自己的智力,没有颐指气使的资本,也不愿低眉顺眼任人摆布。

那些和我一样的同学在四散蛰伏乡下后不久,许多又寻梦来到了城市。那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腔豪情还在胸中澎湃,见了面总是相互鼓励,认为自己同样是城市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落发耗尽了脑汁,皱纹沧桑了心理,短短十多年,当年的相互鼓励终竟变成了杯盏交错的相互安慰,渐渐学会用酒精来抚平心中的沟壑了。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水土之异让我们先天不足,囊中羞涩让我们的“金”绣前程黯然失色。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不得不这样来安慰自己,纡解尴尬。窘迫的境况已使三个柳绵一样的同学随风而去,刚刚人到中年,生命之花便黯然凋谢,可附在枝上摇摆的我们的芳草依旧远在天涯,遥遥无期。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我们既未得道,又未成器,曾经的舍我其谁的理想鲜馅像汤圆一样在空旷的世俗中滚荡,由庸碌的尘埃一层层缠绕,渐渐变成了一个个适合社会口味的毫无个性的面团,成为陪衬和祭品。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千年前风流词人的无奈难道真的要在我们身上应验了吗?

在乡下人眼里,只要是非农业户口,统统归纳到城市人的行列,不管你在哪里工作。他们认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乡下人被一张“城市人”的金纸包裹着,外表灿烂光亮,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除非这张金纸出现了破洞。张庆雨就是首先出现破洞的一个。所以他也常是高中同学聚会时的话题之一。

张庆雨的破洞出现在婚姻上。

我的儿子开始上小学时,张庆雨的童子身还坚如磐石。不是他心理和生理上有问题,也不是工作单位,而是他自己的承诺阻碍了他的婚姻。他有两个挨肩的弟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为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发誓给两个弟弟成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与他对桌办公的女朋友也曾对他情意绵绵,可对他的家庭条件烦恼不堪,加上长年累月的爱情长跑和庆雨的升迁受阻,终于嫁给了一个局长的儿子。于是性格内向的张庆雨在家庭和婚姻的重压下,精神出现了问题。再见到他时,他已憔悴不堪地在精神病院呆若木鸡,身边是年迈的父母。他一个劲儿向我打听市场上钢筋水泥的价格,说要回家盖一座四层大楼,父母住一层,他和俩弟弟各住一层。我知道他现在而且可能永远也没这个能力,可他出自内心深处的责任感让我几乎落泪。

是啊,我们这些当初拼命跳出农门的乡下人,哪一个没有光辉灿烂的理想?哪一个身后没有光宗耀祖殷殷企盼的目光?正是这刻骨铭心的责任感使我们游移在城乡之间,承受着双倍的压力。

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就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我们像柳树一样努力适应着上苍的安排。受人颐指气使的琐碎一天天掩埋着曾经的壮志豪情,而对情义的珍重却一天天与日俱增。惺惺相惜也好,同病相怜也罢,我们毕竟在同样的境遇中挣扎。所以,当我从门岗登记簿上看到“张庆雨”三个字时,心里就一阵发热。那个在大门外徘徊已久的肮脏的乡下人硬是让责任心极强的门岗给赶走了,只有我熟悉的那三个字可怜巴巴地趴在纸上,已失去了往昔神采飞扬的硬气。不知是他发病时潜意识里对我这个要好同学的惦念,还是清醒后专门从乡下老家来找我倾诉苦闷呢?

十多天后,老家传来张庆雨自缢的噩耗。

赶回老家,我久久打量着村外那棵歪斜的柳树,想像不出两股细绳绞在脖颈时的痛苦。可我相信,庆雨走向柳树时一定是清醒的,他一定想到了自己活着的使命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他的自尊使他不愿成为亲人们的拖累。于是,在硕果累累的秋天,柳树收获了张庆雨。我失去了一个曾经推心置腹的好兄弟。

无心插柳柳成荫。乡间许多坟头前的柳树往往就是人无心而天有意的手笔。孝子的灵幡由柳枝糊制成,逝者下葬时灵幡埋在墓坑的一头,于是柳枝发芽生根,渐成树木。田地上一丛丛野柳往往是一个个生命的注解。而张庆雨的坟头光秃秃的一无所有,他没有后代,没有人为他打幡送魂,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天意的注解。但其实那也只是一种外在的符号,因为张庆雨本身就是柳树的一种写意的注解了。

后来我想,柳树退守乡野,并不能说明城市的冷漠无情,真正的原因是柳树生不逢时的大众化和生存土壤人为的荒漠化吧。正如我们这一拨挣扎在城市的乡下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福祸相倚,好在我们还有这赖以生存的乡野做后盾。可是回到老家,当年父亲栽在地头的那排柳树却在秋风中陌生地摇着头,显然,它把我当作城市人了。

关于活着的散文12:活着,且行且珍惜

文/武小青

我站在先祖的坟冢前,忽听耳边传来一阵压抑不住的悲泣声。转身望去,原来那哭声来自旁边一座新坟,只见一个青葱少年双膝跪地,满脸泪痕,四周的花草树木都为之动容。少年的身边,还有一个因酒精浸泡而满脸臃肿的男人,如同行尸走肉般,麻木地坐在坟前。坟前摆着一个黑框,黑框内是一个瘦弱女人头像,微笑着望着他们父子俩,形成鲜明的对比。

经打听,新坟内躺着的女人四十刚出头,因承受不了男人一直以来给她的压力和暴戾,终于郁闷成疾,在儿子刚刚步入社会时,就迫不及待撒手而去。我有些迷惘,不知道坟内那个曾经寂寞孤单的女人,是否真的安然宁静,或者还是依然载着一颗空洞的心,虚无缥缈地游荡着?我无法理解,是什么让她有这般勇气,飞蛾扑火般奔向死亡的旋涡,难道活着比死去更艰难吗?

少年冷冷地背对父亲,手中燃烧的冥纸腾空飞舞,落在空旷的山头上,落在四周新坟旧冢上,落在每一个活人的心上。一只蝴蝶,静悄悄出现在坟尖上,孤单地拍打着薄翼,如同坟冢里的女人无所皈依的灵魂,在努力寻找出窍的幽门。

呆呆而立的少年,泪水再次凶涌而下,他轻轻地伸出双手,捧起那只蝴蝶,向着阳光,向着尘埃落定的方向托起。蝴蝶穿过金色的花海,蹁跹飞舞,轻松而去。少年的嘴角轻扬起一缕笑意,他为母亲那长期彷徨的灵魂终得解脱而感到庆幸。他淡然起身,深深地对新坟鞠一躬,无视身边那个仿佛已坐化的男人,毫不迟疑地独自而去……

我看了一眼那个仿佛已被抽去灵魂的男人,心中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快意。我很想知道,这个已失去支点和幸福的男人,将怎样走过未来的峥嵘岁月?怎样面对那一双双嫌恶的眼神?回望女人那张凄笑的脸,我竟然惊异地发现,那张脸竟幻化成我的模样,正痛苦地挤压在那黑框的缝隙处,感受着心灵上的疲惫与窒息,还有那奄奄一息的枉然的挣扎……

少年的步伐铿锵而坚定,留下满地零碎的伤感,仿佛在告诫着身后经过的人们——人啊,活着,就要懂得珍惜,不要让轻合双眸走进荒冢的那一刻,才有着痛彻心扉的悔恨!

活着,就且行且珍惜!

关于活着的散文13:胡杨赞

文/朝阳

胡杨是一种坚强的树种,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题记

内蒙古额济纳旗39万亩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

从嘉峪关出发,汽车在无垠的戈壁滩、沙滩边要不停歇地奔跑六个小时,才能到达令人神往的胡杨林。沿途既可以亲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可以感受“千山鸟飞绝”,也可以追寻长风绕战旗,亦可以倾听古乐诉忠魂,还可以闭目养神静候胡杨……总之,有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种胡杨,而它在我的眼中,就是一道风景,一面旗帜,一名战士,一种精神……

一道风景。春天它为荒漠的土地送来希望,夏天它为炙烤的大漠披上绿洲,冬天它为广袤的沙漠遮挡寒风,秋天,是它最耀眼的时节。十月的金秋,它的金黄震颤了游客的眼,一瞬间,一刹那,光的影,叶的景,水的绿,树的形,吸引天南海北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它在阳光照耀下的树叶以湛蓝天空为背景于风中婆娑起舞,或似苍龙腾越,虬蟠狂飞;或如窈窕少女,婀娜多姿;站在它面前美妙绝伦的形态让人为之惊呆,沉醉,哭泣,人们已无法移动双脚,只是深深地陷入它的怀中痴迷忘返,看它亮丽的色彩反差,神奇的光影倒镜,足以令任何语言文字显得苍白无力;也有无数的人选择与它一道风餐露宿,看夕阳西下,听黑河追诉,观大漠日出,沐暖阳东晒。

一面旗帜。它傲然挺立在沙漠腹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它从春到冬,从冬到春,它用年轮一遍一遍粉刷时代的苍桑与它对绿洲无限的眷恋,又用时节耀眼的色彩迎着风风雨雨,百草向它靠拢,沙丘见它缩步,它走在征服肆虐风沙的最前沿,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目标。

一名战士。它守护在祖国西北角,一年又一年,忠诚地守卫,守信地坚持,绿了一片又一片,用生命见证绿洲的奇迹,用岁月刻写千年的神话,从生到死,无论狂风肆虐无论飞沙走石,它都在沉默中凝望祖国,用自己的身躯阻挡一切来犯之敌,它把自己的使命铭记在苍穹之间,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绿化沙漠,虽九死而不悔。

一种精神。走近它,认知它,读懂它,它坚韧不屈的挺立,执着不屈地抒写,当风雨击倒它,它挣扎爬起,当沙尘掩盖她,她奋力撑出,虽伤痕累累,它也用铁铮铮的风骨呈现硬朗朗的本色。它的人生就是奋进,它的岁月就是拼搏。塞下羌苗,微风细雨,雪飞满卷,星辉兰舟……它都不曾细细品过,只是坚持坚持再坚持,每一次坚持都是希望,都是期盼,都是相守,虽身处恶劣环境,但从不自弃,只是在生命长河中静心地坚持,如此悲壮的坚持本身已是绝好的风景,它在等,等拯救它生命火种的行动,它在等,等挽救绿洲的举措,它在等,等绿满沙丘情誉乾坤。

胡杨,这就是它,以独有的气质,独到的柔美,独具的魅力站在人们面前,以风景的形式存在,以战士的形象奋斗,以旗帜的方向引领,以坚强的精神召唤……

关于活着的散文14:活着

文/寒池

夜间,躺在床上准备入睡,刚过五岁的女儿忽然问我“人为什么会死,人为什么要死,你们会死吗?”我有些惊愕,不知女儿为何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我慎重的回答了她,不料她竟大哭,她嚷着不要我们死。我不知如何与她解释这生命的规律,自然的法则。我看见她睁得大大的眼睛里满是惊恐和不安。

人都怕死,但死是活着的宿命!

我亲眼看到春日的百花多越过季节便凋零,一片荒凉;我亲历过那么的亲人和朋友的离开,看见更多的人痛哭流涕,一具又一具的棺木在哭红的眼眶,三步一跪拜下被一一抬出;永远不能忘了父亲为爷爷抚合眼睛时的悲悯,天昏地暗。以至于那满山满坡都住满着我们的亲人。我们所读到的历史和沉淀便是他们曾经的生命。

既然活着最终走向亡,那么我该如何去活?如何让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有存在感,有意义?与你,与我,都应是静下心来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虽怕但又无法逃避。生与死它们是一个循环,是一个完整。

人性本善,之后因权,因钱,或因其他的俗事俗物而生成恶,我们不必愤之,愤之也无用,他们当然拥有了很多,但他们会失去的更多!回归善吧,饿了,给他人一碗饭;天黑了,为他点一灯;跌倒了,扶他们一把……我们会失去什么?但我们收获了什么?!

身体好的时候,我们透支它,生病了再来后悔,世间的所有俗事俗物永远都是这样。就像一树花被路人一支一支折走,扔掉,到最后看不到花的人们就说它是不会开花的怪树,可它原本开的是那么美丽!人活于世,几十年而已,但活着的时候,从不会感觉时光的匆匆,以至于太多的吃喝玩乐消遣着生命,所以,我们无法理解白发苍苍的老者,躺在角落里掰着手指头过日子的那种心情。

我是从死神身边擦过的幸运之人,所以我更加懂得来之不易的生命。那年刚拿到机动车驾驶证,在上海的高架路上因不能应对突发的事件,而致驾驶的车辆在高架上翻滚。还好,重重地撞击到护栏便停止了,还好那天的车辆不多。事后,我在睡梦中经常被那划着地面溅起的火花烫醒,泪珠挂在我醒后的脸上,如果掉下高驾,我该如何面对怀孕五个多月的妻子,我该如何面对年迈的父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如果真掉下去了,就不会有“面对”了。但我肯定是感恩的,感恩这上苍,感恩这世间的精灵们对我的眷顾,既如此,我要更加好好活着,所以我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目光投在实实在在事和物上,我要成为真真正正的“人”!

生为客,逝者归,最终我们都要朝着同个方向走去,成为归人。走向终点的时候也一定会形态万千,也许之前得意大笑之人正在大哭。我们一定要生的让人尊重,死的让人敬畏。人活于世,简简单单,一切心存美好便可,却偏偏生出那么多复杂的活法,或是冷漠的,或是邪恶的,抑或是高傲的……让他人困惑,也迷失了自己。活着的时候,应多多停下来观望走过的一路风景,多与父母坐下来聊聊家常,多牵牵爱人之手,多抱一下年幼的女儿……尽量让自己的一生少一些遗憾!

在人世这条路上,有很多分叉小道,快乐地和不快乐的,充实或虚拟的……,往哪条路上走,走多久,全在于我们自己!没有无缘无故的不满和仇恨,更没有轻易地收获和恩赐,不能让自己活着的时候像死了的一样!

人活着,一定要学会在这个世界取暖,然后再来暖这个世界!

关于活着的散文15:活着就是幸福……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有的让你喜,有的让你忧,有的让你仰天大笑,有的则让你垂头叹息。

开心的事,人们都乐于接受,而忧伤,苦恼之事袭来时,人们往往哀叹人生不幸,命运不公。其实,细细想来,在这生与死并存的世间,只要能好好地生活在这个还称得上美好的世间里,我们就是幸福的。

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喜欢独处一室,或是和其他人聚集在一起,两杯小酒下肚,就开始满腹牢骚,指着这个世界或是自己的生活埋怨起来。咒骂更是司空见惯。有的为上司的一次批评悲观,有的为朋友的一次误解烦恼,有的为丈夫的一次失败埋怨,有的不妻子的一次唠叨愤懑,有的为男友的一次迟到生气,有的为女友的一次犹豫感伤,有的为儿子的一次顽皮叹息,有的为父母的一次管教纳闷——总之,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能听到诸如此类的埋怨声。假如我是一个刚刚来到世间又能听懂这些埋怨的婴儿,听到这些埋怨时,我肯定会因此认为世间只有痛苦和灾难。但我不是一个刚到世间的婴儿,我和大家一样,已经在这世间生活了很多个年头。所以,我知道生活的这个世间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让人恐惧,让人除了失望和悲观外什么也没有。

死亡与不幸随时都会在我们身边发生,这确实是让人心痛的事。完好无损地活着的我们,怎么就不想想我们的幸运呢?谁都知道,在这世间,再也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了。既然我们依然拥有宝贵的生命。我们何不用歌声和欢笑妆点、打扮它呢?妆点生命其实就是妆点我们自己啊!我没有听说过谁是在埋怨自己生命的过程中获得解脱的。因为不断埋怨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而把自己的一生弄得一塌糊涂的人,我倒听说过很多。

作为万物之灵,有了生命,你就已经站在幸福的屋顶上了。所以,在这里,我想对喜欢埋怨和自寻烦恼的人说一句:活着就是幸福。

是的,除了这么提醒自己,你还必须学会爱,学会勤奋,学会坚忍。这样,你就会在原本幸福的屋顶上,获得更多的幸福。

关于活着的散文16:深情地活着

文/张燕峰

朋友虽已年过不惑,但是对生活始终怀着一腔热忱。他无论做什么都非常投入,对亲人和朋友更是怀着浓浓的爱意。

一个初秋傍晚,朋友一个人穿过公园回家,经过一个亭子的时候,看见一个盲人在拉二胡,那苍凉沙哑的乐音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了他。朋友坐在亭子的一角,安静地听着,直至虫声四起,如水的月光给整个亭子撒下了乳白色的薄雾。盲人欲起身离去的时候,他才回过神来,赶紧起身拜盲人为师。于是,整个秋天的夜晚,朋友都跟这位盲人厮守在一起,学习,交流,切磋。

几年过去了,朋友的技艺在整座城市里屈指可数。现在朋友有三把二胡。一把放在家里,装着弱音器,只要关上卧室门,就不会打扰到家人;一把放在办公室,每天他都要早到单位半个小时,如醉如痴地拉一会儿。还有一把花了上万块钱,专用来参加各种比赛。当我们嘲笑他不就是个业余爱好,何必搞得如此隆重铺排,朋友玩笑道:“这三把二胡,让我有一种娶三房太太老地主的感觉,一房用来做饭,一房用来漂洗,一房用来管账……”朋友的话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笑过之后都被朋友对二胡的执着钟情所深深折服。

朋友干起工作来更是拼命三郎。去年,领导安排他美化围墙,结果他在大家下班后,一个人干到天亮。等大家第二天早上到单位后,围墙上已经爬满了亭亭玉立的竹子和藤萝缠绕的花树,绿意葱茏,葳蕤盎然。体育器材旁边,还画上了各种体育简笔画,墨涂得均匀,画面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大家震惊了,赞叹不已。领导也感动地说:“如果找人做,花钱不说,最少得一个礼拜,你慢慢干就是了,何必这样急呢?”

朋友爽朗地笑:“我原本只想干一个小时,结果干着干着就忘记时间了。不经意间抬头,啊,天边已经出启明星了。唉,索性一气呵成,于是就干到天光大亮了。”

朋友对家人更是情深义重。他侍候瘫痪在床八十岁的老母亲四年有余,每天背进背出到院子里晒太阳。对太太更是无微不至,每逢出去应酬,他必定先回家给太太做好饭才放心地去。对儿子而言,他更是一个慈父。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个周末,他必定要陪儿子去公园去电影院或者图书馆。他说:“我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离散,为了心中不留遗憾,唯有珍惜。”朋友的话让我们汗颜,受他的影响,我们中的很多喜欢在外面厮混的人都渐渐回归了家庭。

前几天偶然读到一句话:在凉薄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顿时心有所动,这句话分明是对朋友人生最好的注脚。是的,深情地活着,全身心地投入,心无旁骛地沉醉其间,才能尽享事业的芬芳,亲情爱情的甜蜜,才能品出人生真滋味,才能无怨无悔,了无遗憾。像一棵自由生长的树,像一朵悠然盛开的花,坦坦荡荡,从从容容。

深情地活着,是人生的智慧,更是做人的境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