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的文章

请欣赏偏僻的文章(精选9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偏僻的文章1:卑微的母亲

文/九满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大城市工作。每天西装革履,出入高档写字楼,俨然一副精致白领的模样。今年春节回家,感觉一万个“不适应”,道路上尘土飞扬,厕所里臭气熏天,洗个澡还得一桶一桶地提水倒进澡盆。最让我不习惯的是,洗脸的毛巾还得一家人共用。

前天,饭桌上,我道出了自己的不满。

那顿饭,母亲没有再说一句话。

昨天早上,我起身的时候,看见床头的桌上,放着一套全新的洗漱用品。一盆热水早就准备好,等着我一起床就能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脸。看着母亲忙进忙出,还赔着笑说让我受委屈了,我瞬间就后悔了。家里再落后,我不是照样被养大了吗!

现在工作了,能赚钱了,就不可一世地把一张臭脸甩给母亲,告诉她,你错了,你真落后,你真没见识,你真封建。母亲问一些在我看来简单的问题,我倍感烦躁;她说一些我不认同的话,发表一些落伍的观点,也会引起我的厌恶;她花钱买了低档的东西,我嘲讽批评。渐渐的,把母亲的尊严逼到了尘埃里。

被嫌弃的母亲,开始自责、愧疚,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再对我有半点要求,生怕惹我厌烦。即便占理也低头示好。我永远不知道,在母亲唯唯诺诺的表像下,藏着多少难以启齿的无奈。

回头想想,当初读书,找母亲要生活费的时候,她什么时候让我失望过!如今,她却得看我的脸色行事。她,做错了什么?没有!

每一个卑微的母亲,背后都站着一个忘本的儿子。

昨天,母亲准备去姨妈家拜年。我发现她总是在我面前转悠,好像有话要说,又一声不吭。我问母亲怎么了?母亲搓了搓手,又摸了摸脑袋,支支吾吾:“那个,你今天能不能跟我去你姨妈家拜年?你要有事就算了!”

我怔了一下。

曾经说一不二的母亲,如今竟然要小心翼翼地向我提出请求,还怕惹我不高兴,仿佛一个闯了大祸的孩子,我顿时觉得自己是个混蛋!

那些年,为了送我上学,母亲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分两分地省,攒下钱来供我读书。我不愿想象她把毛线衣脱给我,自己穿着单薄的衣衫过冬时的无奈;也不想回忆她在米饭不够分配时,背对着我们随便喝点菜粥时的心酸;更不敢回首她四处借钱受挫时的狼狈。如果当时不是为了供我上学,她本可以穿着光鲜的衣服,可以吃着可口的饭菜,还可以过着骄傲的生活。寸草之心何以报得如山重恩?

在长大成人,从母亲那里获得一切之后,我变得不知足、不耐烦,心底还有点看不起她。这世间最心酸的事莫过于,唯一真心为我付出的人,却对我卑躬屈膝。这世间最悲凉的事莫过于为儿子倾注了一切,却要在自己白发苍苍之后,看儿子的脸色行事。

每一个卑微的母亲,背后也站着一个不懂感恩的儿子。

2010年6月,五哥打电话来说母亲出现幻觉,被医生诊断为老年痴呆。可是,我在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照顾母亲爱莫能助,孝敬母亲那更是一句空话。2014年春节前,母亲的身体开始浮肿,我迫不及待地回家。

一进门,我便扑到母亲身边。她木然地坐在轮椅上,两眼呆滞地望着我,面无表情,任我左一声右一声呼喊“妈!妈!妈啊……”喊得我泪如雨下。

二姐凑近母亲耳边,大声说“妈,九满回来了。你逢人便夸读书成器的满崽,回来看你来了!”

缓过神来的母亲,声音低沉迟缓地说“过几天,他还不是要走,我还不是没有这个满崽……”

二姐边递给我纸巾边劝慰“九满!别哭,你已经尽了孝心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母亲,喂她吃饭,帮她洗脸,推着轮椅到室外晒太阳,凑在她耳边说话。

假期到了,我得走了。临别那天,我紧紧握着母亲的手,一遍接一遍地交代:“妈,你好好听二姐的话,按时吃药,尽快好起来!”我的语气像极了小时候她交代我注意事项的语气。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无情的岁月将母亲变成了孩子,又将孩子变成了母亲。

突然,母亲拽紧我的手,带着讨好的态度问我:“九满,我死了,你回不回来。”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就出来了。我装作抬头看天,让眼泪流进衣领里,温暖我的心。

每一位卑微的母亲,背后也还站着一个没能尽孝的儿子。

偏僻的文章2:承载着岁月的三轮车

文/曹凤礼

在小区偏僻的拐角处,一辆再普通不过的三轮车,静静地停在一隅。说它普通,是说它和别的三轮车没什么两样,又叫“倒骑驴”,也叫人力车。不过,眼前这辆三轮车,却伴随着我们家的生活,走过了二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以至于我几次想卖掉它,妻子总是说:“还是别卖了,留着也是个念想。”望着妻子不舍的神情,我也只好作罢,任凭它默默地停在无人注目的角落。我和妻子几乎每一天都要看它几眼,心中不免有很多的回味,也算是有割舍不了的情缘吧。

那时,我家住在农村的一个乡镇,儿子女儿相继上了中学,靠我一个人的工资,生活难免捉襟见肘。要强的妻子不甘示弱,就想买辆三轮车,做点走村串屯的小买卖,贴补一点家用。经过数次挑选,比较了价位,终于在旧物市场买回了这辆三轮车。车推回家里的时候,妻子喜滋滋地说:“这回就靠它了。”看那样子,不亚于买回了一辆奔驰、宝马。说完,她还骑了上去,用脚一蹬,院子里就留下了一行行歪歪扭扭的轨迹。

每天清晨,妻子就骑上这辆三轮车,往返在镇周围的村屯之间,早上装满一车的瓜果蔬菜,晚上换回来一沓沓花花绿绿的钞票。妻子显得十分疲惫,但脸上却充满了喜悦。一天的收获,都印刻在汗涔涔的脸上。妻子告诉我说:“这三轮车,真赶劲儿,骑上几十里都不觉得累。”

记得一个初秋的晚上,镇里的街灯已经亮了起来,我左等右等,不见妻子回来,就跑到镇子外张望起来。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四面是茂密的庄稼地,天上还没有月亮,我不免着急,就按照往日妻子骑行的路线去寻找。走出大约五六里,影影绰绰看见前面有黑影在晃动,隐隐约约还能听到哼着小曲的声音,我猜想那可能就是妻子回来了吧。黑影越来越近,果不其然,真是妻子!妻子也认出了我,立马从车上跳了下来,还乐颠颠地告诉我,今天骑到亮甲山下面的一个村子,货都卖了。我估算了一下,妻子当天骑出了大约九十里的路程,来回就是一百八十里。妻子还说:“这车,装了五百多斤瓜,越骑越快。”说完,让我坐上三轮车,又骑了上去,用脚一蹬,飞快地朝家里奔去。

记得一年暑假期间,妻子和往常一样又骑上了三轮车,蔬菜瓜果还是装了满满一车。儿子看见了,执意要和妻子一起去卖菜。妻子拗不过他,就同意了。儿子推起了三轮车,试着骑上去,可是三轮车总是不听使唤,骑不上正道。妻子就手把手(其实是脚把脚)教了起来,骑上,下来,走走,停停。功夫不负有心人,妻子终于教会儿子骑三轮车了。儿子脱了上衣,赤着膀子,驮着***,飞快地骑了起来,一串欢笑声留在了三轮车驶过的道路上。看着儿子背上晒起了泡,妻子又是爱怜又是心疼。

就这样,妻子骑着这辆三轮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地穿行在周围的村屯里,带回了不菲的收入,也带来了生活的快乐和富足,同时,也引领着孩子走向远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考上了榆树市实验中学,女儿也考上了榆树一中,我们家搬到榆树市内居住,生活的负担更重了。又是这辆三轮车,与我们一起分担着生活的重担,我们也享受着三轮车相伴的幸福时光。

临搬家的时候,妻子还是固执地把陪伴她几年的三轮车搬上了搬家的车辆。稍作安顿后,妻子和在乡下时一样,每天早上骑着三轮车,奔波在早市与大街小巷。早上还是满满的一车蔬菜水果,晚上照样是一沓沓钞票。妻子数钱的时候,我就在外面收拾三轮车,打气、滴润滑油、拧紧螺丝……看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陪伴妻子的三轮车,我心疼着妻子,也爱抚着给三轮车上了锁。

自从来到了市里,三轮车就与妻子如影随形。可以说,三轮车承载着希望,装载着梦想。不论贪黑起早,不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推起三轮车,妻子就来了精气神。累了,就靠在三轮车旁,歇息一会儿;困了,就倒在三轮车上,睡一小会儿。道路泥泞,推着走;上坡下岭,拽着走。记得有一次在卖菜途中,遇到一个陡坎,妻子用尽了力气也推不上去,就慢慢移动脚步,走到三轮车的前头,想拽上陡坎,可是脚下一滑,连人带车带菜都翻到路边沟里,妻子费力地爬了起来,把三轮车推到平坦的路段,重新装上蔬菜,顾不得擦去脸上、身上的泥水,骑上三轮车,继续赶路。

伴随着三轮车的转动,妻子的脸颊消瘦了,孱弱的身体靠三轮车憧憬着希望和未来。岁月把三轮车的扶手打磨得油光锃亮,风雨把辐条侵蚀的锈迹斑斑,轮胎换了一茬又一茬,而那钢筋焊接的车架却依然不变形、不弯曲,就像心中的梦想与追求。一晃,三轮车与我们风雨同行二十余载,难怪妻子对它有着割舍不下的爱恋。

三轮车在默默陪伴着我们的同时,也给小区的邻居带来了方便,遇到谁家买米买面买秋菜什么的,招呼一声,妻子立马推上三轮车,边说边笑地赶去帮忙。你看,闲置五六年的三轮车还真派上了用场,也成为街坊邻居联络、沟通情感的工具。

奔驰的大货车、穿梭的小轿车,抑或是出摊用的三轮车,都是烧油的、用气的、电动的,唯有我家这辆脚蹬的人力三轮车,一天天,一年年,伴随着我们走过二十余年的春夏秋冬,为我们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回忆,也为我们增添了生活的幸福快乐。五六年前,孩子们都大学毕业了,事业也有了起色,三轮车也该歇息了。但那吱吱的转动声,那一行行车轮的轨迹,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也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以至于孩子从外地回来都说:“真舍不得卖啊?那就留着吧!”

是啊,这辆看似不起眼的三轮车,承载着那段难忘的岁月,给予我们美好的希望与憧憬,陪伴着我们度过了那段艰难而又幸福的时光,不仅带给我们物质上的富足,更带给我们人生历程中永不消散的风景……

偏僻的文章3:故乡腊月

文/费城

我的故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每逢腊月,远近的房舍如同蒙上了面纱,在朦胧的光线中,太阳喷薄出无限生机,将隐没在山间的一个个村落显露出来,使得整个山乡沉静在一片寂静祥和的氛围之中。

山村腊月的早晨,蒸腾的雾气铺天盖地,将高耸的山峰、静静的小河、稀疏的院落包裹得严严实实;沉浸在腊月早晨朦胧之中的雄鸡,拍打着如镶着美丽金边的翅膀,站在稻垛垒高的篱墙上引颈高歌;慵懒的小狗还在草堆里酣睡,偶尔传出几声寂寥的狗叫声;吱呀,咣当,已有几户人家早早推开木门,在灶房内生火做饭,灶膛内炭火烧得通红,将女子勤劳灵巧的身影映照在土墙上。

山村的女子从来不睡懒觉,尤其在腊月,她们起得更早。就在女主人忙碌做早饭的间隙,男主人揉着惺忪的眼睛,响着夸张的咳嗽声走出场院,悠悠地燃着烟卷。

浓雾渐渐散去,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将腊月的山村装点成一幅古朴淡雅的风俗画。男人们吃饱喝足后走出门去,他们不是下地干活,也不用再操心地里的庄稼,让媳妇给他找来出门时穿的衣服穿上,拎着一个帆布袋或提上一只篮子。干什么去呢?到镇上或者县城置年货去。这可是山里男人的专利,每逢腊月二十四五就开始了,他们数次往返于城镇与乡村之间,有时会跑上一整天,就买回几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年画,或买回几张写春联的描红纸。更多的时间,他们是到镇上或县城打散酒和买肉。手上提着一个能装上十斤酒的酒壶,到镇上打上满满一壶红薯酒,再割上十斤肉,嘴上叼着烟卷美滋滋地走在回村的路上,遇见熟人也比平时礼貌多了,频频打招呼,遇到亲戚朋友也不客气,约好似的赶回家去,几个男人往地炉边一坐,不一会儿,媳妇就把小菜摆上桌。此刻,酒也早已温好,几个男人推杯换盏喝将起来。几杯烧酒下肚,潮红涌上面颊,话也多了起来,侃年景,聊收成,说到开心处,不时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酒过三巡,还不过瘾,便开始了划拳行令,“一枝梅”呀,“哥俩好”呀,“四季财”呀,“六六顺”呀,喊声若雷,气势如虹,引得左邻右舍、男女老少也来观战,几个人一直猜到夕阳落山也难分胜负。

腊月山村的黄昏更是迷人,时间仿佛也在一瞬间慢了下来。老人们围坐在烧得通红的老树根旁,闲谈中却处处洋溢着思念和期盼的意味。村前的古槐树下,不约而同地聚集着村中的男女老幼,他们看似平淡地聊着天,其实心里都暗涌着一份焦灼的思盼,父思儿,母盼子,妇望郎,羞涩的村姑则怯生生地站在远处,使劲揪着辫梢,深情地眺望着渐渐模糊的远山,焦急地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

落日已近山边,几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村口的暮霭中,渐渐看清了,是村上外出打工归来的年轻小伙,他们一身西装革履的行头,显得帅气十足。大伙欢呼着迎上来,打量着彼此是长胖了还是变白了。大家热情地聚拢上来,不管是自己要等的人,还是村上其他人要等的人,无论是谁,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高兴,一样的欣喜,孩子们拥上前去,争抢着哥哥、姐姐们从大城市捎回的从没见过尝过的糖果和点心。

憨厚朴实的村民们,把每一个归来的游子都当成了自家的亲人,对每一个在外闯荡的游子,都给予一份真诚的祈祷和祝福:“不管是满载而归,还是行囊空空,只要平平安安回家比什么都好。”

偏僻的文章4:抓车门的小男孩

文/舒仕明

去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游玩,由于迷路,回到通往市里的小镇已经较晚了。但运气还算好,到市里的最后一班公交车正启动马达,还未开走,我们一行人赶忙招呼着冲了上去。车里挤满了人,有说有笑,好不热闹,看来大家都是搭末班车的。

在众人的催促下,司机刚要开走,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冲了上来,紧紧抓住车门,脚却踩在地上。大家立即提醒司机道:“别慌、别慌,有个小男孩抓住了车门……”司机只得对小男孩吼道:“快下去,马上就要开车了。”大家也纷纷谴责小男孩道:“谁家的孩子,这么淘气,快下去,别耽误我们的时间……”见没有效果,有人干脆动手去拉小男孩下车。谁知小男孩却死死抓住车门道:“妈妈,妈妈,我的妈妈……”

原来小男孩在找妈妈,于是众人的目光在车里寻找,有人大声道:“谁是小男孩的妈妈,快来领过去,好好管管,这孩子太调皮了,抓住车门连车子都不能开,大家都急着要走呀!”可是说来说去,却没有人来认领。于是有人干脆对小男孩说道:“***妈在车上吗?快上去找啊,抓住车门干啥呢?”可小男孩却无动于衷,仍死死抓住车门不放。见此情形,司机只得熄了火,想弄清小男孩到底是怎么回事?

正在这时,小男孩却突然惊喜地冲外面叫道:“妈妈,妈妈,快……快点,车还等着,没走!”大家放眼望去,这才看清,一个双腿残疾、矮小瘦弱的女人正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吃力地向公交车走来。众人都明白了,小男孩是为了让车等他的妈妈……

女人上得车来,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带着歉意的笑,小男孩紧紧依偎在她的身边,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刚才还怨言四起的车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到处都有人相互让座……

偏僻的文章5:记忆里的烛光

文/如月之月

我的家乡在赣东的一个偏僻乡镇,乡里的中学有一位名叫“刘文理”的老师,如他的名一般,他任教物理,是我的初中二年级的物理老师。打小学开始我就偏科的厉害,以至于到初中只要一听见“数理化”测试就害怕的不行。纵是把脑袋削尖“钻研”其中,也是茫然失措,毫无方向感。物理课的什么“电路”更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自从刘文理老师调任我们班的任课老师,我却奇迹般地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刘文理老师中等身材,外表俊朗,五官清秀,架一副金边眼镜,像个文弱书生。说话却抑扬顿挫,慢条斯理很有底气,特别是在上课的时候,风趣的语言和富有磁性的声音一下便能抓住你的游离神经,聚精会神地听他的每一句讲词。那时,正值豆蔻年华,一群女同学总喜欢私底下议论刘老师的着装、为人……有些女生甚至因为与刘老师同道去学校食堂打饭而津津乐道,幸福半天。

刘老师爱好晨炼,总会在清晨去马路上晨跑。身穿白色运动服很是阳光朝气。我们这帮女生为了“邂逅”刘老师,总是相约在早读之前结伴去晨跑。一路目光搜索刘老师的身影,待发现目标后便跑到他跟前异口同声地喊声“刘老师好”!然后咯咯笑相互推搡,快步把刘老师远远甩在后边,刘老师总是面带微笑点头向我们示意。

记得有一次晚自习,正值刘老师的辅导课,忽然全校停电,教室里一片漆黑。按照常理我们只能点蜡烛温习功课,那时,乡下的孩子家庭都拮据,几乎没有人身上会有零花钱。刘老师便自己掏钱买来了二十八根蜡烛,点亮五十六位同学的课桌。那晚的教室摇曳着烛光,异常温馨,同学们都鸦雀无声地默默复习,只听见刘老师小声地给不懂的同学讲解难题,烛光下俯身的背影折射在墙上,异常高大。我注视良久,感觉一股暖意流入心底。

那年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我代表班级报名参加五千米长跑。比赛时刻我在跑道起点“待命”,刘老师在一旁嘱咐道:“不要紧张,听好口令……”我点点头,感觉紧张的情绪平缓了很多。待枪声一响,我便像只兔子一样跑的飞快。由于发力太狠,到后来便逐渐落后下来。我感觉四肢无力,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此时刘老师站在跑道外不停地为我加油打气:“坚持就是胜利!加油!”听见他的鼓励,我又似乎找回了力量,咬着牙硬撑地跑了下来,因为我知道不能辜负他的期望。在最后的冲刺关头,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亢奋地呐喊助威。我一鼓作气地冲到了终点,拿了第二名。冲过终点后我便感觉呼吸困难,两眼一黑瘫倒在地上。刘老师见状,急忙跑过来,凭着那瘦弱的身躯把我抱起,直奔医务室。

再后来学校来了位漂亮的物理实习老师,身材高挑,皓齿肤白,一头短发干净利落清新可人。每每这位女老师给我们上课,刘老师便会搬一把木凳坐在我们后面听课。深情的目光盯着女老师看。女老师每次与他的目光交汇后便低首娇羞,浅浅梨涡荡漾,给我们讲课的声音也愈发小声温柔。后来听说此位女老师曾经是刘老师的学生,他们一直保持联系直到女孩考上师范学院,选修了和刘老师一样的专业。他们相约等到女孩毕业便一起恋爱工作。为此刘老师苦等了七年,拒绝一切恋爱的机会,我们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刘老师三十而立之年却依然孤身一人没有家室。女同学们知道真相后都有一些淡淡的失落和伤感,还有一丝的羡慕。我那时心底也天真地幻想:“如果我就是那位女孩那该多好。”直到有一天双休日,我们几个在学校寄宿的女生带着各自的课本和习题去刘老师宿舍请教时,看见门外有两双鞋,其中一双是女鞋。我们不谙世事地敲门,却一直无人应答……

从那以后,女同学们就都不爱请教刘老师问题了,刘老师似乎变的比以前更开心快乐,精神飒爽。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细心辅导,关心我们,给家庭困难的同学生活费,送辅导书给成绩偏差的同学。也就是在我们中考的那个暑假听说刘老师和那个漂亮的女教师喜结连理。

时光荏苒十几载,一切物是人非。刘老师夫妇早就不在此校任教了。我也在另外一座城市安家,每次探亲回归故里,必经学校门前,一些记忆便从深处被唤醒,一幕幕重演回放,烛光里高大的背影、耳边尤响的鼓励……

偏僻的文章6:心田上的百合花

文/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一开始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小小的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啊!”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众多不屑、讥讽鄙夷声里,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珠。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飘扬,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景,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后来,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称赞,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偏僻的文章7:故乡腊月

文/费城

我的故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每逢腊月,远近的房舍如同蒙上了面纱,在朦胧的光线中,太阳喷薄出无限生机,将隐没在山间的一个个村落显露出来,使得整个山乡沉静在一片寂静祥和的氛围之中。

山村腊月的早晨,蒸腾的雾气铺天盖地,将高耸的山峰、静静的小河、稀疏的院落包裹得严严实实;沉浸在腊月早晨朦胧之中的雄鸡,拍打着如镶着美丽金边的翅膀,站在稻垛垒高的篱墙上引颈高歌;慵懒的小狗还在草堆里酣睡,偶尔传出几声寂寥的狗叫声;吱呀,咣当,已有几户人家早早推开木门,在灶房内生火做饭,灶膛内炭火烧得通红,将女子勤劳灵巧的身影映照在土墙上。

山村的女子从来不睡懒觉,尤其在腊月,她们起得更早。就在女主人忙碌做早饭的间隙,男主人揉着惺忪的眼睛,响着夸张的咳嗽声走出场院,悠悠地燃着烟卷。

浓雾渐渐散去,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将腊月的山村装点成一幅古朴淡雅的风俗画。男人们吃饱喝足后走出门去,他们不是下地干活,也不用再操心地里的庄稼,让媳妇给他找来出门时穿的衣服穿上,拎着一个帆布袋或提上一只篮子。干什么去呢?到镇上或者县城置年货去。这可是山里男人的专利,每逢腊月二十四五就开始了,他们数次往返于城镇与乡村之间,有时会跑上一整天,就买回几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年画,或买回几张写春联的描红纸。更多的时间,他们是到镇上或县城打散酒和买肉。手上提着一个能装上十斤酒的酒壶,到镇上打上满满一壶红薯酒,再割上十斤肉,嘴上叼着烟卷美滋滋地走在回村的路上,遇见熟人也比平时礼貌多了,频频打招呼,遇到亲戚朋友也不客气,约好似的赶回家去,几个男人往地炉边一坐,不一会儿,媳妇就把小菜摆上桌。此刻,酒也早已温好,几个男人推杯换盏喝将起来。几杯烧酒下肚,潮红涌上面颊,话也多了起来,侃年景,聊收成,说到开心处,不时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酒过三巡,还不过瘾,便开始了划拳行令,“一枝梅”呀,“哥俩好”呀,“四季财”呀,“六六顺”呀,喊声若雷,气势如虹,引得左邻右舍、男女老少也来观战,几个人一直猜到夕阳落山也难分胜负。

腊月山村的黄昏更是迷人,时间仿佛也在一瞬间慢了下来。老人们围坐在烧得通红的老树根旁,闲谈中却处处洋溢着思念和期盼的意味。村前的古槐树下,不约而同地聚集着村中的男女老幼,他们看似平淡地聊着天,其实心里都暗涌着一份焦灼的思盼,父思儿,母盼子,妇望郎,羞涩的村姑则怯生生地站在远处,使劲揪着辫梢,深情地眺望着渐渐模糊的远山,焦急地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

落日已近山边,几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村口的暮霭中,渐渐看清了,是村上外出打工归来的年轻小伙,他们一身西装革履的行头,显得帅气十足。大伙欢呼着迎上来,打量着彼此是长胖了还是变白了。大家热情地聚拢上来,不管是自己要等的人,还是村上其他人要等的人,无论是谁,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高兴,一样的欣喜,孩子们拥上前去,争抢着哥哥、姐姐们从大城市捎回的从没见过尝过的糖果和点心。

憨厚朴实的村民们,把每一个归来的游子都当成了自家的亲人,对每一个在外闯荡的游子,都给予一份真诚的祈祷和祝福:“不管是满载而归,还是行囊空空,只要平平安安回家比什么都好。”

偏僻的文章8:荷叶粽

文/邓迎雪

故乡那个偏僻的小乡村没有过端午的习俗,我第一次吃粽子还是读初中的时候。

上初二那年夏天,我趁周末跟父亲去县城卖瓜,见到大街上有卖粽子的,我看着稀罕,便多望了几眼。父亲看出我眼中的渴望,转身买了几个。我高兴地接过来,坐在大树下,剥开粽叶,美美地品尝。粘粘的糯米又软又香,里面豆沙裹着葡萄干,香甜可口,我连声夸赞说:“真好吃。”父亲吃得特别慢,他边吃边研究说:“这粽子做法也不复杂。”吃了一个粽子,父亲就不再吃了,说不喜欢太甜的味道。现在想来,父亲哪是不喜欢,只是为了让我多吃一些罢了。

回到家后,父亲便试着做起了粽子。没有粽叶,他用荷叶代替,没有粳米,他用自家稻田里种的普通大米,馅料放的是花生和豆沙。虽然吃起来少了些糯米的软糯,但是雪白的米里有荷叶的清香和甜甜的豆沙,味道也不错。父亲看我吃得很香,慈爱地说:“多吃些,过两天再给你做。”

直到现在,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我总还会想起父亲当年包粽子的情景,也愈加体会到他当年的舐犊深情。

偏僻的文章9:残荷

文/黄玉才

那天我下乡,在石柱偏僻的土家山村偶然发现一池荷塘,曾经轰轰烈烈繁花盛开的池塘,只留下一池残荷,鲜花凋零的残叶,浮在水面上,在初冬冷雨的敲打下,显得冷落残败,但却呈现残缺的忧伤之美。

留得残荷听雨声。池塘的残荷,枯萎的莲枝举着向上的姿态,迎着风雨飘零,有的枯梗虽然褪去了夏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但仍坚强地挺立,并发出盎然的生机。有的枯梗折断插入水中污泥,有的叶片零落破碎,黑色的莲蓬,仍挺起不屈的脊梁,俯仰沉浮的各种姿态,浸泡在雨水里,但它们都守住自己的根,守住自己不朽的风骨,守住自己永不泯灭的信念。

每年春夏,荷塘在一片蛙声中,呈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开始生命的旅程。直到盛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一池塘的荷花,绿伞翠盖,蜂飞蝶舞,一片繁荣景象,沁人心脾的花香,在空中弥漫,让人心旷神怡。

点点滴滴的冷雨,敲打着荷塘里稀稀疏疏的残叶,浮在水上的残叶,雨滴溅起阵阵涟渏。如诗的雨声,顿时响起一片琴弦声,“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人李商隐笔下敲落的晚唐雨,一直滴到今天,那凄楚的雨声,斑斑点点的雨滴,滴在我的心上!是孤苦飘零、情景交融的诉说。淅淅沥沥的冷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楚的、错落有致的声响,为残败的残荷弹奏着谢幕的挽歌,失去红花绿叶的簇拥,残荷的孤独凄楚之美,令人柔肠百折,平添几许怀旧的情绪。清代八大山人,感叹江山换代、人事昨非,作为大明遗老,怀念朱氏江山金鸾宝殿的皇子皇孙生活,喜作孤鸟残荷以自慰,不与大清同流合污,孤傲于世的品格让人敬仰。

在那一池枯败的池塘,我听到了季节的脚步声。奉献了一生的残荷,隐藏在山野田园,残荷之美,美在凄楚;美在婉约纯洁;美在孤独可爱……残荷的一梗一叶,失去了往日“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迎来凋零的冬季,孕育着春天的美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