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散文

请欣赏传统节日散文(精选13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传统节日散文1:话端午

文/浦景东

端午,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各有不同。无论是出自东汉《曹娥碑》、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之日,还是龙的节日、纪念女诗人秋瑾的节日,总之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端午——粽子——屈原”似乎密不可分,深入脑海,所以影响我最深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屈原是我国着名的爱国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宏伟的诗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两千多年的岁月,任大江东去,朝来暮往,并没有淡化和减少我国人民对屈原的爱戴和敬仰,诗人屈原的形象依然留在人们心间,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这位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爱国人士。

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让我们想到这个古老的文化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所以端午节除了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夏节、蒲节等称谓,也曾有“诗人节”之称。

端午节的风俗也各有不同。据说河北有“踏柳”,山东有“露水洗脸”,山西有粽子互相馈赠,陕西有“镇病”,江苏、湖北、海南有“龙舟”……真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不同的地方民俗,却有着相同的意义,都是人们表达内心一个良好的、共同的愿望——借以纪念节日,消毒避疫,求得一生平安。

端午节,在传承民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美食节日。说到美食,想起南宋诗人陆游的端午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端午节,以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笑口常开,这种古俗一直流传至今。

时至今日,端午节减少了许多繁冗的细节,然而我们依旧会想到家乡的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当我们端午节插艾织彩挂香囊,喝着北方雄黄酒,兴着南方赛龙舟,同吃那透着浓浓芦叶清香的粽子时,一定不要忘记这端午节的粽子里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要让我国古老文明的文化节失去它原有的意义。但愿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能够继续弘扬,永远激励后人。

传统节日散文2:中秋节

文/娄黎琪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继春节后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处于整个秋季的中间,所以叫中秋。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代表着团圆。

中秋节有个习俗,就是每当中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送月饼。在外的亲人都会回到家乡,以求团圆。而这天的月亮也是一年中最圆的。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人们会在院子中央的桌子上放些月饼、板栗、核桃等,朝着月亮的方向拜月。之后大人们赏月、聊天,小孩们戏耍、打闹。

今年中秋前,妈妈买了几盒月饼和一些礼品送给了爷爷奶奶和亲朋好友,互祝中秋快乐。

中秋节到了,每家都喜气洋洋的。街道上,汽车行人川流不息。可热闹啦!

晚上,妈妈准备了花生、毛豆、板栗、核桃、橘子、梨和月饼。全家人一边吃月饼和水果,一边赏月。真是开心幸福极了!

传统节日散文3:过春节

文/丁思雨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但我最喜欢春节,春节代表着旧年(农历)过去,新年到来,也预示着我们又长大了一岁。

春节的前一天叫除夕,这天妈妈一大早就搞卫生,把家里扫得一尘不染,爸爸则贴春联。到了晚上,爸爸妈妈做了一大桌菜,中间是一条大鱼,表示年年有余,全家人围在桌子旁吃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晚饭后妈妈就忙着准备包饺子,我很好奇,才吃完饭怎么又要包饺子?妈妈笑着告诉我:“这是零点过后要吃的,因为它像元宝,人们吃它象征招财进宝。”然后还要守夜到天亮,叫“守岁”。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了。每个人换上新衣、新鞋,大人会带着我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说一些吉祥话,长辈还会给个大红包。年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

这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真的很有趣!

传统节日散文4:我们的节日

文/岑籼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春节又称年节,始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在除夕这天,家家都忙着贴春联,我们家也不例外,而且每年家里的对联还是由我来贴的。其实这贴对联的学问也蛮大的,你只要一看这对联你就会知道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希望和打算,也会知道在过去一年里这家人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你看这对联神不神呀。

大年初一这天早晨,天空中响起了雷一般的响声,嘭!嘭!嘭!家家户户接二连三地放起了爆竹,爸爸也按奈不住,拿出爆竹,嘭嘭嘭地放了起来。这天,我们一起吃团圆,这也寓意着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能够团团圆圆的。

是的,我们不断长大,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但是,不管我们在外面经历了多少艰辛,每到春节这天,我们总是会高高兴兴地去和我们的家人,亲戚团聚,去道一道这一年来的悲欢。

春节——一个童年里用来诠释幸福、快乐的节日。

春节——一个成年工作后用来承载亲情、友情和乡情的佳期。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习俗源远流长,春节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欢乐的节日,是我们中国的节日!

传统节日散文5:古人的新年

文/汪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春节叫做“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确立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古人是如何过年的?又有哪些民风习俗?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祭灶扫尘、燃放爆竹、插挂桃符和饮屠苏酒等过年习俗。

腊月廿三或廿四叫小年。首先祭灶,然后扫尘。祭灶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腊月廿三的祭灶是请灶神,而除夕晚上的祭灶则是送灶神。灶祭扫尘后贴春联。桃符是最早的春联,古代挂在门上的两块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能辟邪驱鬼,所以选用桃木来做成桃符悬挂门上。五代时候还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到了明清开始兴起纸制的春联。《燕京岁时记》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年前的习俗在古典名着《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有涉及。“已到了腊月廿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腊月三十的晚上称为“除夕”。吃完年夜饭长辈便要给孩子们发放压岁钱,而后一家人共同守岁。压岁钱原本为了帮助孩童辟邪,让其平安过年,后来逐渐演变成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守岁习俗最先见于西晋的《风土记》:“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到了大年初一,首先是迎年。在凌晨燃放爆竹祈愿平安,是迎年的第一件事。《清嘉录》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病,谓之‘开门爆仗’。”接着喝屠苏酒、祭祖叩拜,保佑一年平安吉利。新年第一天还有很多忌讳,如不能动刀剪,不能扫地倒垃圾,妇女不回娘家等等。从初二开始出门拜年。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描写了宋代拜年情形:“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古人过年,始于腊月廿三或廿四的小年,止于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这期间有很多娱乐活动,如投壶、高跷、木偶戏、陀螺、杂技、听戏等。《宛署杂记》中还记载了明代正月赏灯会走百病的活动。清人查慎行的《凤城新年辞》“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写出了在休闲的春节期间,农家女子们飞针走线为家人赶制新衣的热闹情景。

古人过年,上至宫廷官邸,下到民间百姓,习俗众多,年味浓厚。相比如今的春节,古时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与活动让人好生羡慕!

传统节日散文6:特殊的腊八节

文/百草园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了。

这个节日有个温暖、有趣、有哲理劝诫性的民间传说。上苍贤圣者看到人们一年四季南来北往的奔波,离多聚少,节衣缩食,赚钱攒钱,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舍不得花销只想取得最大的利润。到腊月了还不想早日回家过年团聚,仍想着挣钱攒钱,心智盯在利润上。就想如何才能把挣钱、攒钱、舍不得花钱的心智改变一下,让匆忙的人们得到一段休息和消遣的时间,就定了糊心智的腊八节。不论东西南北这一天都吃五谷杂粮做的黏糊、粘稠的食物,就像浆糊一样模糊人们的心智,不再节俭,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的美好和团聚的幸福。所以南方及产米的地方就有了腊八粥,不产米的地方就有了搅团、糁饭。

熬制腊八粥大多用大米、糯米、豆子、红枣、枸杞、花生、薏米、莲子等随意取舍,在砂锅或铁锅里慢火熬制,有加红糖的、白糖的、冰糖的也有不加糖自然甜的,稀稠按各人的喜好。具有商业价值的八宝粥也许就是腊八粥衍生而来,是忙于生计无时间熬制者最好的乡味和记忆思念的告慰。

搅团、糁饭制作主要是玉米面、荞面、豆面、白面、莜麦面按照喜好取量,有的先将各种面混合后加水搅成稀糊糊,等铁锅里水开了后倒入,不停的进行搅拌;有的等水开了后变小火,边搅边撒面,搅拌是关键所在,顺时针逆时针反复不停的搅拌,一则搅拌均匀熟透,二则防止粘锅糊锅,直到粘稠可捞起时熄火。盛盘子里,随着温度越低越粘紧,可以蘸料水吃。蘸水有油泼蒜泥加醋酱的,有油泼辣子加醋酱的,也有把搅团放在用地软、土豆丝、油渣做成的热汤里吃的(也叫连冒搅团)。五谷杂粮的香味加上不同吃法,搅团的滋味丰富,营养齐全,吃一次难以忘怀。

糁饭的用料、做法和搅团如出一辙,也可以用小米熬煮,但可以添加土豆块,增鲜添味促燃。搅拌仍然是关键,比搅团稍微稀一些,然后炒葱花调味。吃法就大不一样了,盛碗里,用凉拌萝卜丝或腌制的莲花白混合胡萝卜丝、芹菜(俗称腌三丝,色鲜、脆爽、味纯),白菜混合白萝卜丁或炒酸菜来下着吃。杂粮的香再配合下菜的独有味道,好吃耐饥且营养全面。

糁饭和搅团这种特有的节日美食,衍生成了黄土高原人喜爱的家常便饭,也成了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和难以割舍的乡愁。

从此后不论南北东西,过了腊八节在外的人们就开始准备回家了,购买各地的土特产,拎着大包小包向着家的方向奔走;而家里就开始杀年猪,杀鸡鸭牛羊,腌制存放各类肉品、鱼虾、笋竹,制备米面油、茶、酒,擦洗门窗、桌椅等等迎新年欢乐、热闹、烟雾缭绕的场面和景象就逐渐的拉开了;穿新衣的孩童欢天喜地的奔跳起来,走东家串西家,嬉戏追逐,交换着各自的甜点、糖果,品尝和细说各家的美食,相互夸耀、欣羡、比对着新衣,如同树梢叽叽喳喳的喜鹊和群飞群落的麻雀,欢快的叫个不停。

在外这么多年了不记得哪一年真正的过所谓的糊心智的节了,好像在这一天没有吃到甜糯爽滑的腊八粥,更没有吃到搅团和糁饭了,虽然在家的日子较多。

不巧到西安遇疫情高发封控出不去了。应该熬制腊八粥,享受节日的古老味道和幸福。刚去查看了一下食料,远远多于八种,下午亲自熬制,要是有虾蟹那就具有广东粥的美味了,那个味道也是难以忘怀的。搅团的食料不全,没有其他杂粮尤其是荞麦面。明天可以用小米熬糁饭了,用料简单做法容易,刚好适合我这个嘴馋手拙的西北人。

特殊时期过个特殊的腊八节,用粘稠来糊一糊没有心智、不会经商、不懂情商、庸庸碌碌、时乖命蹇者的一点寒窗,在解封后过一个开心快乐、充满希望、虎虎生威的新年。

突然想起来前些年读过的《百年孤独》、《半生缘》和《儒林外史》,小说人物夹杂交替,忘却其主次了,不该想起的却突然冒出来,在这个特殊的时日。

心绪有点烦乱,就像腊八粥的杂料一样只有不间断的熬,才能成就可口甜糯的营养品,熬烂、熬粘、熬到融合。假如食料不好再熬恐怕也是浪费。

还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吧,因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022年1月10日 腊八节

传统节日散文7:中秋节

文/缪凤婷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一定没到农村过过中秋节吧!就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

今天是我们姊妹几个盼望已久的中秋节了。一大早,妈妈已在忙着清理院子了。我洗漱完毕时看见爸爸用牛车从地里拉了一车包谷回来,对我和姐姐说:“今天就是中秋了,你们知道吗?”我和姐姐赶紧抬来草墩,坐到拉回的包谷堆里,忙着撕起了包谷皮。十点多,姐姐又去准备早饭,我和妹妹想着爸爸的话,不敢贪玩。下午时,全家向着包谷棒子堆进攻。正如我所期盼的一样,不知不觉我们就把三牛车包谷撕完了皮。金黄的包谷棒子晾在院子里,就像一座金黄的小山。妈妈乐得嘴都合不拢。

妈妈准备晚饭的时间,就是妹妹和我疯玩的时候,包谷须成了我的胡子,包谷棒子一会儿是机枪,一会儿是盖高楼的积木,一会儿又成了妹妹背兜里的娃娃……妈妈做的菜有清汤鱼、酱牛肉、红烧鸡肉、乳饼、金丝包谷,还有昨天我们用牛车拉回来的凉拌黄瓜,又甜又糯的老南瓜煮汤。也许是因为又累又饿,也许是妈妈这久没时间给我们做好吃的,我觉得今天的饭菜真是太好吃,太丰盛了。

我们又在堆成小山样的包谷叶子上玩了一会儿,天渐渐地黑了,月亮也慢慢地出来了,我们坐在门口的大枣树下,妈妈拿出来好多好吃的东西,有板栗,有花生,有核桃,有枣,全是我家地里收回来的!当然,还有我爱吃的鲜花月饼。洁白的月亮从树梢上一跃一跃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奶奶也来到我们家,洗干净手,把好吃的东西摆好后,点上香,对着月亮拜了又拜,嘴里念念有词。全家人边吃东西边聊天,爸爸给我讲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啊!月亮上还有一块白的。那是嫦娥姑娘吧!那一小块黑的,是玉兔吧,我真想和她们会会面,可惜那是神话中的人物,我们是不可能会面的。也许,那黑的是藏着宝藏的山脉吧!渐渐地,月色开始透过花丛,发出温柔、和谐的银光,把周围的一切景物都镶了一层白边,我仿佛置身在银色的世界里。

传统节日散文8:张灯结彩闹元宵

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既有悠久历史,又有奇特传说。据说,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太尉周勃、宰相陈平戡平“诸吕之乱”,朝臣迎立高祖中子刘恒入京师,继少帝刘弘为帝,即汉文帝。刘恒登基这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从此,每年这一天的晚上,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祝。因“夜”在古语中又称“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这一日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最早仅在深宫禁苑流行,起于公元前179年,即文帝元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宫苑之节日,仅在宫苑之内遍挂花花绿绿的宫灯,又让所有灯盏大放光明,亮丽多彩,极逗情趣。刘彻登基为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后,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定为重大节日。从此,张灯结彩于都城,大街小巷门前挂灯,屋角张灯,高处悬灯,行走提灯,有“忙人玩灯、闲人赏灯”之说,人们又称之其为“灯节”;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流行,道教又以天、地、水三官结合农历正月、七月、十月之望(十五日)为三元日: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故元宵亦称“上元节”。

元宵作为万民同庆的节日,从深宫至都城,再流行民间,是在唐朝。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唐朝的皇帝便把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唐明皇李隆基曾命人制作一盏高一百五十尺的彩灯,被人们称之灯楼。“九五之尊”带头,“皇亲国戚”争先,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响应,留下“迥异”记载。王仁裕《开元大宝遗事·百枝灯树》说:“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自此以后,民间形成风俗。

松滋昔日元宵节,一般是前一日准备,后一日落灯,正月十五为鼎盛,通宵达旦无眠夜,灯火辉煌不夜天。大红灯笼普遍挂,间夹花灯五颜六色了眼花,各种各样形状的花灯、彩灯,尽于正月十五之夜赛骄比傲,龙灯、蚌灯、虎灯、虾灯,山兽水族比比皆是;凤灯、鹤灯、鹏灯、蝶灯,飞禽虫羽样样齐全。

松滋民间张灯结彩风俗浓,引致灯笼市场特兴旺,盛产山竹的丘陵地带,篾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乏的艺人。他们中因编织用具不同,而被分为若干类称呼,诸如编制米筛的称“筛篾匠”,制作躺椅的称“椅篾匠”,织就卷帘的称“卷篾匠”,善长做灯笼的称“灯篾匠”等。其中尤以灯篾匠易学赚钱多,学艺者比比皆是,凡属户有竹园的人家,便有人会做灯笼,有的还是一家人做起灯笼来:壮砍竹子老破篾,妇裁灯纸童粘贴。此时做起灯笼来,可谓家家户户无闲人,尽在家庭做篾工,田间没有人做农活,若你想请工,难得雇到人。故有一句俗语形容说:“打起灯笼来,找不到一个人。”

昔日,农村穷苦人占绝大多数,无钱供养子女读书,由于制作的灯笼要题字作辞,这便使一些篾业家庭做成的灯笼只能成为半成品,境内因需而兴起灯笼市场,被称为“灯铺”,春节期间赶集挑灯笼形成习俗,松滋南北十场最热闹。特别是元宵节前一天,销售灯笼最旺盛,尤以“南五场”中的纸厂河集铺为数之冠,有“日销十万”之说。

“纸厂河的灯笼,好话都说尽!”这是昔日流行湘鄂边松滋、公安、澧县、津市、沙市等地的一句俗语。这里灯笼不仅样式是依情变形,颇多二龙戏珠、山川跳马、玉兔望月、观音送子、西天取经、牛郎织女、槐荫结亲、百鸟朝凤、群雀戏雕、金虾跳海等系列组合产品,而且每个灯笼上都有一句吉祥妙语,让人看后心悦眉开:林茂叶盛,鸟语花香;手托金翅,天犬神枪;网落千金,玉浪涌宝;日进万斗,岁岁满仓;六畜兴旺,财满四乡;万事如意,岁岁平安;生意兴隆,财达三江;松鹤延年,百载如春;情深似海,花好月圆;金榜题名,墨香万里,等等。有明一代,朱元璋规定,元宵灯节由三个夜晚延长至十天: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张灯,至十七日晚落灯。在此期间,民间文艺大展开:日里演唱夜玩灯,通宵达旦各尽兴。渔鼓、花鼓、三棒鼓,杂耍、道情、莲花闹,山歌、渔歌、花灯戏,舞狮、舞龙、莲湘舞等等,把元宵节闹得热火朝天。

传统节日散文9:一年又一年

文/程锦弘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喜庆,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期盼的节日。因为这几天,我们可以放下沉重的学习,抛下繁琐的工作,放松自己的心情,和家人一起享受这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

大年三十早上,我没有和往常一样睡懒觉,因为我和爸爸有个重要的任务——在8点18分贴春联。爸爸选择这个时候贴春联是图吉利。因为这时间寓意着来年会交好运,发大财。8点过后,我们拿出春联、透明胶作准备。看着时钟,等到18分,我便和爸爸将春联贴上,随后我大声读起来:“人寿年丰大吉祥,物华天宝长安乐。”我想我们的生活也会像这春联一样吉祥快乐的!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和姑姑一家三口一起到奶奶家吃年夜饭。

我们一进门奶奶就给我和表哥压岁钱,并祝福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更上一层楼。

餐厅的圆桌上已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菜。年夜饭正式开吃了。大家边吃边聊,姑父指了几道菜问我有啥寓意,但是我却回答不上来。奶奶见了,乐呵呵地说道:饺子,像元宝一样,象征有财运;汤圆,表示团团圆圆;红烧鲈鱼,这道菜不能全吃完的,一定要剩下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八宝饭,表示生活甜甜蜜蜜……

吃过年夜饭,我们全家准时收看马年春节联欢晚会。今年春晚的舞台绚丽多彩,变幻莫测的场景是那么的隆重而喜庆,节目更是一个比一个精彩。最后,熟悉的《难忘今宵》响起。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随即拿起手机给外婆拜了个年。同时,我也许下了新年的心愿。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又长了一岁。我觉得长大一岁后,应该比以前更加认真学习,比以前更加孝顺父母,我一定会努力做到的!

传统节日散文10:过年真好

文/方源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节日我都喜欢,但我最爱的还是热闹的春节。

盼春节

春节来临之际,最欢喜的恐怕就数我们这些孩子了。女孩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拽着父母去商店里买新衣,好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男孩子呢,就是放爆竹玩了。马路上,时不时响起“啪啪”的声音。孩子们欢天喜地,而大人们却格外忙碌。超市里、小商店里,各种应节的食物堆积如山,人们的购物篮里都装得满满的。临近春节了,每家每户都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门上都贴了红红的春联,到处都洋溢着只属于年的味道。

度春节

最难忘的莫过于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年夜饭了。晚上六点,圆桌上已经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年夜饭正式开始。一边吃,爷爷一边告诉我每道菜的寓意。吃完年夜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给我压岁钱,并送上了美好的祝愿。

我们吃得正起劲,外面“噼噼啪啪”地在放焰火了,焰火照亮了整个夜空,一颗接一颗地划过夜空,异常美丽。爸爸点燃了五颜六色的魔术弹,有“三角菊花”“大地开花”……各种烟花竞相开放,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放完了焰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午夜十二点,窗外再次响起隆隆的鞭炮声,向人们宣告新的一年的来临。

送春节

一眨眼,我们又在鞭炮声中迎来了元宵节。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似的,红火而美丽。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这的确是快乐而美好的日子。

春节,是美好的,它不仅能够让我们品尝到香甜可口的美味,最重要的是,它散发出了一种亲情的味道。今年的春节虽然结束了,但春天却向我们款款而来。

传统节日散文11:二月花朝软萩香

文/程新意

中国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每个节日都有应景食品。节日因特色食品而生香,特色食品因节日而名扬。二月花朝节前后,罗田人喜欢吃软萩粑。

软萩生长在初春,高约一寸,十多片条形叶子。到了夏季,能生长出三四寸的花茎,开一朵球形白色或淡黄色小花,就凋谢了。惊蛰之后,大地生机勃发,生命力强的野菜早早冒出头来。晴好天气,你会看到,田间地头,山坡荒地,城里穿着时髦的女士、乡下农妇三五相邀,一边谈笑,一边采摘软萩。

软萩粑有黏性,粘米与糯米的比例随各人喜好。罗田农家妇女将一定比例的粘米和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桶或脚盆浸一至两天,水里还要放一把镰刀。人情往来多的人家,要洗浸几十斤米。等米滤干后,就用碓臼舂粉。在二月花朝前后,罗田农家碓臼房里最热闹了。一般是年轻媳妇舂碓,年迈的婆婆筛粉。舂碓是个累活儿,有一人踩的,也有两人踩的。所以,一家舂粉,大家帮忙。出一份力,拉近邻里关系。再说,开春了,汉子们外出务工,孩子们上学,村里只剩下妇女们。大家也就借舂碓的机会,在一起说说话。“吱呀”、“咚咚”的舂碓声,农妇的欢笑声,从碓臼房里不断飘出来。粉舂好了,农妇留一小部分白花花的米粉在碓臼里,加入软萩,和米粉搅合。

太阳下山了,麻雀叽叽喳喳钻进了竹林,农妇们开始了新的忙活。她们首先准备软萩粑的馅。馅料有芝麻糖、豆沙、葱花炒蛋、腌菜腊肉丁等数十种。馅做好了,放一边摊凉。然后,农妇们把舂碎了的软萩米粉团放进米粉里,加水揉。接着,农妇们开始一边包馅,一边烧火烙软萩粑。烧火的,包馅的,烙粑的,开玩笑的,放学的小孩子急不可待要吃软萩粑的,农家小屋热闹到了最高潮。多数软萩粑只要烙六七分熟即可,满满的排开放在簸箕里。忙完了,有时到了深夜。

软萩粑做好了,接着就是分送。送娘家,送孩子,送邻居,送朋友,山路上,河堤上,小孩子提着一袋物品大步前行,老太太拄着拐杖碎步紧赶,不用问,那一定是把软萩粑当做礼物走亲戚的。半生不熟的软萩粑,人们蒸着吃,烤着吃,差不多成了二月的主食。精明的农妇,带一个小煤炉,一口平底铁锅,街头巷尾卖起了软萩粑。二月花朝前后的大街小巷,人们一边走路一边吃软萩粑是最普通的场景。刚烙熟的软萩粑有些烫,打领带的小伙,时髦的大姑娘,顾不了许多,一边吹一边吃,见得多了,人们也就不大惊小怪了。

就这样,早春二月被浸染在了软萩香中。

传统节日散文12:开心过春节

文/马楷恒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喜欢过年,因为春节活动多,气氛浓,热闹非凡!

除夕这一天上午,我和爸爸妈妈去街上买了一件我自己挑选的红黑相间的新棉袄。下午,我们去乡下过年,到了爷爷奶奶家,我看到客厅桌子上放了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的“团圆”,并且爷爷已经在祭拜祖先了,这也是我们多年的传统习俗之一。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七口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桌上放了很多菜,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谈爷爷奶奶的生活,谈爸爸妈妈的工作,谈我的学习;谈过去,谈现在,谈未来。

吃了一会儿,外面放烟花的“砰砰”、“啪啪”的声响又给我们增加了几分过年的气氛。那“噼噼啪啪”的声音仿佛有一股魔力,引我向外张望。啊!我看到了五彩斑斓的烟火在天空中绽放,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一颗颗流星在夜空中滑过,有的像一朵朵花在空中开放,有的像火箭直冲云霄,还有的像笑脸娃在空中欢笑。它们五颜六色,把夜空装点得多么热闹绚丽。我们个个欢呼跳跃,开心极了!伴随着欢声笑语,我们吃完了年夜饭,我拿到了压岁钱,这也是我在春节比较开心的一件事。

在传统的春节里,还有贴春联、挂灯笼、吃馄饨等习俗。呵,春节的习俗真是多姿多彩,我喜欢这样的节日。

传统节日散文13:又见中秋月

文/钟晨予

中国传统节日多,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象征,不同的习俗。中秋,这个节日对于我来讲总有着一种无法揭开的神秘面纱。每年中秋来临的时候,除了盼望一个又一个不同口味的月饼外,更有一种幸福是无法取代的,那就是家庭的和谐、和美和温暖。

每当与祖父母、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齐聚一堂的时候,心中会感到无比快乐。小时候赏月,喜欢坐在爸妈旁边,听他们讲关于月亮的、中秋的传说。那时对月亮特别向往,更对月亮里的嫦娥十分着迷,有时候我喜欢一直坐在窗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圆圆的月亮,生怕在我不经意之间,嫦娥、玉兔那一大堆神秘的人物会逃跑;可每次我都全神贯注的,却都一无所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长大了,明白了那只是孩童时期的一场梦,根本不是现实,于是我不再一心神往的想着嫦娥与玉兔。我开始喜欢坐在窗前,对着明月诉说自己的心事,觉得那月亮会帮我解决似的。如今,长大了一些,我喜欢在月亮下听歌、看书,似乎觉得在那清冷的月光下会使心沉静下来……

再多的变化,也无法改变我对中秋的喜爱,我会想象如果以后有出息了,在远离家乡的他乡,如遇到中秋,我会是如何的感觉,还会如这般年少无忧无虑吗?我还会不会把它当做玉盘、镰刀或者幻想嫦娥在其中居住?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我想即使身居他乡,千思万想,千言万语也都寄托在同一轮明月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