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意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诗意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诗意的散文1:诗意芫荽

文/海涛

芫荽本是西域之物,汉代由张骞引入中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芫荽有个别名叫“香菜”,可我还是喜欢“芫荽”这种叫法,闻之即有满耳余香之感。田间地头,农人总将其套播在蒜苗间,等到其豆蔻年华时,模样颇为俏皮,葱茏翠绿的一簇簇,纤细的绿叶边缘呈锯齿状,紫红的根茎生动水灵。轻风拂过,她们在蒜苗间摩肩接踵,欢声笑语不断,充满生机和诗意。

老实说,我小时候是不太喜欢吃芫荽的。长大后方知即使老饕如作家汪曾祺者,也有“原来不吃芫荽,以为有臭虫味”一说。芫荽这种草就是怪,你越厌弃它就越感觉它臭,你越喜欢它就越感觉它香。我倒未感觉到此物有臭虫味,只是觉得那种怪异浓烈的气味不如芹菜惹人喜爱。可是有一年过年,吃得太油腻拉肚子,难受得很,母亲说芫荽健胃消食,她把芫荽切成细末,下点酱油拌了逼我吃下。不出半日,肚子果真好了。小小青蔬,功效竟然如此神奇,自此才慢慢喜欢上了它。

每次看到芫荽都忍不住买上一把,放入冰箱,几天后拿出来仍然苍翠欲滴,油汪汪的似乎能拧出一把春色来。芫荽的吃法多种多样,凉拌芫荽就是一道原汁原味的好菜。但说到底,芫荽还是适宜做配角,和其他荤菜放在一起,其鲜味一下子就跳出来了,让腥膻的肉食有峰回路转之美。许是这不起眼的草蔬吸纳了天地的万千灵气和自然的甘露精华,才有这般独特的滋味。

土豆烧排骨,因酱油的润泽,排骨红彤泛光;土豆则黄澄流油,如金黄的菜花遇到春日暖阳,艳得步步生风;碗碟边沿的油还吱吱冒泡,颇有夏加尔油画之遗风。此时,在热气袅袅的排骨上放几根细长的芫荽略加渲染,翠生生、乌绿绿的芫荽随即让一道普通的菜肴上升为艺术品,排骨的肉香和芫荽的清香双剑合璧,美味直抵肺腑。

凉拌卤牛肉更少不了芫荽。带筋的牛腱肉,煮得略微烂了,切成片,拌以切碎的芫荽,淋少量麻油、酱油拌匀,撒上适量的芝麻,牛肉香混着芫荽香,口味清劲简洁,让人满口生津。

大骨汤熬好后,丢一把芫荽下去,浓白的汤头一下子就被映绿了。从芫荽绿幽幽的茎叶中斑斑驳驳地浮动出来的香气可谓“横行霸道”,汤未入口,味已冲进五脏六腑,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芫荽之于菜肴,一如口红之于靓妆,些许翠绿宛若精妙的收梢,明媚而又生动。

吃芫荽的日子,愉快而又富有诗意!

关于诗意的散文2:给孩子一片诗意的天空

文/王亚莉

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是改编的《白蛇传》其中有个情景印象很深刻:江南小镇,烟雨迷蒙,旧阁楼上, 有一私塾,许仙身着一袭白衫,手持古卷, 带领学生读诗。孩子们摇头晃脑,一首一首地读下去,缓缓踱步的许仙,宛若天人。我被这画面深深吸引住了,私塾中的许仙,远胜那个药店里的呆子。难怪他会吸引住美貌聪慧的白素贞。

这种集体读诗的情景太美了,深深激起我想做一名语文老师的愿望。

做了老师之后,我却发现要享受这样的情景并不容易。我们常常要和功利性的教学目标抗争,考试这个独木桥,稍有不慎便跌入深渊。

我总觉得诗歌是不需要太多鉴赏的,除了考试做题,我们谁能准确判定作者就真的是那种想法?意思过于明确的诗,往往又不是最好的诗。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在一首一首的熟记后,诗歌的美会深深刻入心灵。假如我们抛开考试,来谈谈诗歌对学生的意义。

多数人喜欢诗,是从情诗开始的,你不能否认这点吧,亲爱的成人。你最初的情感萌动,欲说还休的心境,除了诗,还有什么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或许你也在日记本上悄悄写过几首青涩的诗,或许你也珍藏了很多年,一直到本子发黄都没机会给人看。那这些孩子们呢?他们喜欢情诗也是理所当然。

请不要剥夺孩子们喜欢情诗的权利,好的情诗,带给人的绝不是污秽,而是灵魂的洗涤。让我给你讲一件真实的事。上个周我在一名学生的周记中发现了一首写得很好的情诗,让他在班上读一遍,他不敢读,我说别怕。

果然全班哄笑,男孩的羞涩染红了耳根,有人大声嚷道,老师,他写的诗内容不健康!我正色道,哪有不健康?写得很好啊!那首诗,没有一个直白的字眼,婉转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忧伤的情感。我又说,你们不是刚背诵过诗经吗?诗经里面一大半都是情诗,这是很纯净很美好的感情。

亲爱的成人,也许你认为我在提倡孩子恋爱,但请回想一下你的成长过程,如果有人和你坦诚地探讨爱情,告诉你这是美好纯洁的正常情感,你还会有污秽感吗?

人类最初的情感,都是坦率真诚的,否则我们为什么那么怀念心性单纯的年代?诗歌,保留了人类的天真。请让我们的孩子,懂得这些天真,请让孩子们记得一些优雅的古词。

曾经有一名数学老师告诉我,他一听到好的诗歌,就会激动得浑身颤栗。

这世上还有什么表达,能比诗歌的语言更美?当你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当你读歌德的长卷,当你读普希金笔下的冬天,你的心是不是被卷入一种神奇的境界?诗歌,以其形象性和准确性,像钟锤一样敲击着你,把你从淤泥般的生活中拉出来,你重新变得高尚,重新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好的诗歌会像小猫的爪子挠着你的心,像柔韧的青藤缠绕着你,又像汹涌的激流把你席卷而去。

年前,我曾让两名学生在元旦晚会上朗诵王蒙的《青春万岁》,孩子天籁般的声音,激情四射的朗诵震撼了全场,我看到一位老农民擦拭着眼泪,喃喃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这是今晚最好的节目。

亲爱的朋友,诗歌会拉近人心灵的距离,那两个读诗的孩子,一定终生不忘诗歌对他们的鼓舞,终生不忘台下如潮的掌声。

罗曼罗兰曾在小说中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到音乐家的弹奏,唤醒了沉闷小镇上被习俗禁锢的女人,那么诗歌呢,不也是如此吗?

八十年代的时候,有那么一批诗人,他们以金子般的语言,敲响了沉寂的世界。今天,依然有很多学生喜欢海子,喜欢顾城,喜欢食指和舒婷,依然有很多孩子在徐志摩的康桥上驻足,在戴望舒的雨巷里流连忘返。

诗歌,没有时代的阻隔。今天,我们读屈原,读杜甫,依然会义愤填膺。诗歌教导了我们,让我们良善和忠诚,强健了我们的灵魂。一个喜欢诗歌的人,不太可能成为庸俗的恶人。柏拉图说诗人和神的距离最近,大多数的诗歌,都在描述一种理想的生活,都在帮助我们倾诉,帮我们重新回到灵魂的国度。

被诗歌浸染过的心灵,往往更柔软,更容易感受到世界美好的一面。

下雨后,冬青树上一粒粒晶莹的水珠,秋天,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与深蓝天空的相衬,风起时,那一棵不停颤抖的白头芦苇,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诗。

亲爱的老师们,请允许我们的孩子读诗,写诗,爱诗,因为诗歌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假如有一天,你像许仙那样领着孩子们读诗,你一定不会后悔,今生,你曾为语文教师。

关于诗意的散文3:衔着诗意的风雨亭

文/醋建伟

对于亭子,无论是路边,山上,河边,公园里,还是伫立在文学作品里的,我都充满了敬意。这种敬意,深刻的剖析,源于对文学的喜爱。在中国文学作品里,亭子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意象。大凡对于文学敏感的人,对于亭子不会不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愫,不会不产生一种诗意的联想。

单说“亭”这个字,它的外形就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一提到它,也许你的脑海里就会立即浮现出一座飞檐翘角、八面临风、玲珑精致的古典精品建筑,也许傍山依水,也许四面临湖,也许高踞楼台。兰亭,那座还飘散着诗意芬芳的兰亭还记得吗?一千多年前,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会稽山阴旁,一群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社会名流,聚集于兰亭之上,饮酒赋诗,酬唱互答,环绕在他们的身后却是满目青山、悠悠竹林,喧响在耳边的却是清清的激流,映带左右。远离了丝竹管弦,一觞一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不可谓人生之至乐。而在那次集会之上,是即兴而作,还是盛会之后洋洋洒洒写下的,那篇至今让我们永远传诵的千古名文《兰亭集序》,永远的记载了那场千年绝唱,那篇浸染着书圣手汗的名帖从此传唱千年,自此镌刻在了历史文化的碑石上饮誉千年,成为千年以来士子心中的文化殿堂。

至今伫立在美丽西湖岛上的“湖心亭”让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绕,至今因飘荡在耳旁的《醉翁亭记》而着名的“醉翁亭”依然美丽,那“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亭”依然可爱,得之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的“爱晚亭”依然那么璀璨,那在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隐一亭的“放鹤亭”依然那么迷人;兰亭,湖心亭,醉翁亭,陶然亭,放鹤亭……一座座充满着文化符号的亭子,依然挺立在风风雨雨中;一篇篇浸染着历史印迹的亭子,依然挺立在沧桑岁月里。多少年来,或高居于楼台,或耸立于山头,或被绿水环抱的美丽亭台,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褪去昔日光彩,随着时光日益流逝而愈加可贵。

时光荏苒,流年翩然。如今,那些曾经遍布山野、陪伴一条条道路的亭子,已很少见了,成为文人墨客历史的记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多少文人墨客心中钟情的亭子已经演变,成为人们躲避风雨、解困散乏、休闲娱乐的地方,人们赋予它具有诗意的名字,那就是“风雨亭”。

路与亭共着命运,路因人而生,亭为人而长。路与亭曾经的缘分中断了,关于古典亭子的记忆随着历史湮没中断。今天的亭子,虽没有古典建筑的风采,亭子样式简单大方,但还是不免会怦然心动。沿着省道104西千线前行,你会惊奇的发现,些许风雨亭矗立公路旁边,供路人稍事休息或躲避风雨,不仅仅在于数量,更重要的是它们又在路上。红色的彩钢屋顶,方钢立柱支撑屋顶,亭内备有木凳,环绕立柱固定,无需雕梁画栋,多以实用为要。远远望去,格外醒目,已成为美丽公路的一个点缀符号。

公路,是风雨亭的血管和神经,公路没有荒芜,它们就活着。亭子里的人们,或擦汗,或休息,或观赏公路美景,坐在阴光下的男女相互谈笑,天真烂漫的小孩围绕着大人追逐嬉戏,远方来的行人过客停歇亭旁,享受着日光浴的单车、摩托车停靠在亭子旁边,偶尔会有几只流浪的小鸟停歇在亭顶,人间的温暖、温馨、情爱在这一刻似乎浸融升华,路亭相依,相濡以沫。

也许是冥冥之中有亭召唤,人们或远、或近的聚集到了风雨亭。公路养护职工颇为自豪地宣称,风雨亭是美丽公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是的,小小的风雨亭,却蔚为大观。在被冠以历史隧道的古驿道上,它们是一个个承前启后的逗号;在纵横于山野的乡间小路上,它们则是一个个宁静安适的句号;至于坐落在公路旁的风雨亭,那就是一个个感叹号了。

因为早出晚归、人困疲累,因为风云不测、日晒雨淋,公路部门不惜投资耗力建造风雨亭,以抚慰路人的身体,探究风雨亭建筑蕴涵的公路精神和文化意义,不能忽视渗透其间的、表现为体恤的生命意识,更多反映了公路人行善积德的道德心理,风雨亭就成了古典建筑的延伸演化,成了公路文化的一种标志、一种符号。

这就是公路人在路上的情状吗?让亭子存活着,让身体歇息着,让情感娱乐着,让灵魂信仰着?公路与风景浸染成一体,伴着汽车的轰鸣声、路人的谈笑声,依稀洋溢着乡音乡情、民风民俗,这是行人与道路的盟誓,还是公路与风景的约定?大约就是风雨亭的意义所在,延伸存活于公路交通要道上的秘密所在了。当初建造风雨亭,是公路管理部门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服务举措的初衷所在,集中反映了公路人热心公益、服务人民的精神风貌。

丛生茂密的蔓草绿植,含苞待放的格桑花团,整齐挺拔的行道树林,相互休憩依偎在一起,七星河水笼起阵阵烟雾、袅袅升起,缭绕飘过公路旁的风雨亭,晨曦中的阳光映衬出如梦如幻的意境,风雨亭内的人们似入仙境,飘飘渺渺,朦朦胧胧,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定格,停滞在晨雾里,停滞在阳光里,似乎在等待什么。

晨雾、阳光、路人衔着淡淡的、清新的路风穿过,衬托了风雨亭的生命所在,风雨亭用它鲜活的存在,证明着自身的价值。这价值似乎微不足道,不过是行人过客、公路职工躲避风雨、稍作休息的地方;这价值又是弥足珍贵的,高擎着一顶绿荫大伞,炎炎烈日下弥散花香,狂风暴雨中守护生命。

置身风雨亭内,似乎看见等待征归的亲人,似乎看见四海为家的游子,似乎看见期盼春来的少女。她们都像这个亭本身,有些无奈却依然日复一日的等待,等或许是一个令人哀伤的行为,但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怀想,也为人间的情爱增添了色彩,不知不觉的停留在某种思潮里,费尽心机依旧摆脱不了。

置身风雨亭内,似乎听到亭的呢喃,风雨亭伸展着生命赋予的翅膀,极其努力却依然徒劳,既飞不起,又放不下,只停在那里等,是在等车吗?是在等人吗?还是在等什么?依然漫长的等待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仰望着日日初升的太阳,希翼着迟迟褪去的落日,期盼着月月圆月的光华,希望和期望相互交融,梦想和未来相互携手。

谁能想到,正是风雨亭的存在,点缀了美丽公路的梦想;谁能想到,正是风雨亭的存在,成为了路人过客的驿站。这一刻,风雨亭似乎忘却了寂寞的苦恼,似乎忘记了暴雨的侵袭,似乎忘记了烈日的暴晒,义无反顾的守候在公路旁,湮没在苍茫悠长的美丽公路长廊里,孕育着美丽公路的涅盘升华。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停下的,时光也不例外,停不了思索,停不了梦想,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所有情感和坚持都不复存在。想要的情感,想要的梦想,充斥内心激发人们去寻找,不管能否得到,都马不停蹄追寻。人们不会、也不愿意把四大皆空放在嘴上,要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渴望只是空与寂,那与生和死还有什么区别。活一场理应梦一场,那些停驻和等待看似悲苦,那些坚持和追寻看似艰辛,那些情感和梦想的实现何不缤纷和眩耀,怀揣着美梦、怀揣着希望永远要比实现一个梦更有美感,更艺术化。甚至可以想象,一个怀揣着梦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该是多么有味道。

风雨亭也一样有她的渴望,那笔直的立柱、四面的亭角,无一不体现着她拥有的自尊与自傲,那锲而不舍的精神耐人寻味。它的矜持和坚持,没有动机和目的,是一种始终不渝的行为,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惯性,就像格桑花绽放之后,擎起弥漫散发着花香的那么自然,享受这无与伦比的飞扬。

格桑花与风雨亭似乎有着天定的姻缘,坦然面对寂寞和灾难,公路旁的风雨亭,是花路上的风雨亭,花丛中的风雨亭,花朵里的风雨亭。坐在亭子里,闻的是花香,饮的是花香,看着的依然是花香。

若然,镶嵌在公路旁的风雨亭,会不会衔着路风继续守候寂寞,会不会衔着格桑花精神继续坚持,会不会衔着情感美梦继续追寻,会不会和着公路人的梦想共度春华秋实呢?

关于诗意的散文4:小城梧桐

文/姚淑艳

小城的梧桐,是一种诗意的存在。

想起前年去过的青岛,一排排梧桐分列道路两旁,叶片宽大润泽,似乎能拧出水来。海边多雾,少有晴天,细雨,微风,人的心也跟着柔软起来。也多次看到修长的竹,总觉得细竹多清高的风骨,像是骄傲的女人让人难以接近;反倒是这见得太多的梧桐,如同懂事的邻家姐姐,容易让人心生好感。对视或者遥望,想起来亲切,看起来平和,即便是站在树下挥起剪刀手拍照,都没有压力。梦里常出现那个滨海城市,那一排排梧桐是很主要的原因。

家乡小城也有梧桐。虽然土壤气候条件欠佳,这远道而来的朋友还是坚强地扎下根来,以挺立的姿态昭示生命的原本样子。叶片不够宽大不够润泽,但那也是梧桐的叶子啊,迎着北方的阳光,沐浴着北方的风,跟小城的人们对话。她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落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来了,来了就有了一个独特的身份——小城梧桐。小城的梧桐也叫梧桐,她必须活得像梧桐,让这塞北的小城平添几分南国的气韵。

晨光洒在梧桐的叶片上,斑驳陆离。睁开眼睛看叶片之上的蓝天,纯净高远。有人说“洗心一涧水”,这时候说“洗心一片天”也不为过吧?选择了北方,选择了小城,梧桐懂得,直立复绿是她的使命;我也明白,爱她赞她是我的情愫。

生活在小城的人们,日子大多安闲自在。在小城落脚的梧桐也入了乡随了俗一般,享受岁月静好。一位颇为熟识的老艺术家,喜欢每天早晨骑单车把小城绕个遍;朋友圈有个习惯晨练的年轻人,每天都会在生态公园留个影;离公园不远的运动场,像孩童一样轻松滑轮的五旬教师,曾经是我心中的偶像。像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一样,我们都依恋着小城,小城的阳光,小城的风雨,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今,小城的梧桐,它们也一定怀想着远方的故乡吧?

小城梧桐,它们还是习惯了这北国的粗犷与雄浑,也甘心情愿成为这里千万种绿中最专注的一簇。因为它们知道,南疆北国,哪里都是家园。那么,亲爱的,你的心中,有没有生长着一株叫做梧桐的树呢?

关于诗意的散文5:诗意行走的云朵

文/凯宾

我知道,大山是坦诚的,它赤裸着筋骨,以沉默的姿态矗立在天地之间,从来都不想隐瞒什么。只是,那些云朵是一群喜欢做梦的诗人,不甘于大山的直白,常常拖着飘逸的裙裾,孩子般的为它漫吟柔绵迷离的歌谣。

云朵是大山呵护出来的孩子,因此柔软的性情里常常带了些山的野气,有些顽皮,又有些恣意。山谷是云朵形神幻化的道场,在空旷里舞蹈,云朵如一只捉摸不定的精灵,有时,它会飞成一缕缕多情的白纱,缠绕着大山的骨骼,让雄健的力量生出柔曼的情韵;有时,它会如飘逸的羽翼,载着浪漫或淳朴的情思,自溪谷或森林向更高或更远的地方飞去。它渴望太阳驾临,用穿透密林的曦光在其洁白的裙裾上绣上光亮闪耀的金边,那将是一件华光流溢的衣裳,它会披着它散步或起舞,陶醉在斑驳陆离的光芒里,仿佛一个云霞玄妙的梦。这些时候,大山沉寂而内敛的生命,也会滋生出无限遐想,神情愈渐迷离,意蕴愈见丰富。

云朵是大山没有长脚的孩子,天气晴朗、温驯的日子,它可以安静地浮在一根树枝或是一个山头,闲适望远;而风来的时候,哪怕只是一丝轻细的热气,它就会依着飞上山巅,飞上蓝天,飞向更远的地方,风能吹多远,它的视野就有多大。因此,云朵从来不拒绝、也不惧怕风的莅临。在云朵的世界里,风就是它的脚。风行云飘,风停云定,不管来什么样的风,云朵都会以一种乐观的姿态与它同行。因而,无相之风让云朵有了诗意浪漫的行走。行走于四季,云朵常常把柔软的情感交给风,任其春揉成细雨,夏架作彩虹,秋染霞锦,冬凝雪冰,有时,即使遇到了暴戾无比的狂飙,它也坦然相乘,任其抛于九霄之外,被寒冷的气流冰结成灰色的幔,甚至触一触它的衣袖就可以洒出漫天水珠来,它也从来不惧怕,不怨恨,因为,云朵的情怀是大山给的。

人们常羡大山瑰奇旖旎之景,和谐清正之气,广博厚重之怀;却不思山之淡泊宁静之志,谦卑恭敬之为,容大纳小之度。山甘受风霜利刃剑,方见峥嵘威仪;不弃晦明寸光,乃得明媚秀容。不拘小形,乃有气象万千、芸芸众生;不谋私襟,方拥高天厚土,八面来风。不争广原而虚怀自远,不比高天而巍峨无极。遇恶境而不畏避,逢良时而犹沉稳。甘霖久至坦然得,俊鸟迁飞去犹安。头顶九极不辞尘泥之微;身立八荒犹慕苍穹之远。淡定于内、从容于外,大山既是一个勇者,又是一个智者,它生命的禅意,早已在云朵柔软的血脉里植下了生存的偈语。

云朵是一种富于智慧的生命。试想,云以柔弱之身迎暴戾之风,倘迂求直名而强迎其厉,何得仪态万端?若固守虚姿而不承其健,何来风情千种?弱不顺厉趁坚,难见绝境之胜;柔不迂险避峻,难遇清幽之静;不取山之精髓,无凝魂之清气;不观静动之变,难得适宜之安;不明方圆之化,难遇和谐之美;不以变通应恒定,何得潇洒逸于天?不以虚空容坚实,何得平和怡于地?

生于幽谷,却慕山之大相;逸于高天,犹恋谷之空怀;藏坚于内,示弱于外;大勇若怯,大智如愚,云朵不愧是大山禅宗的行吟者,而它悠然的行走方式,又何尝不是一阕优雅而浪漫的诗行?云朵之于山谷,仅仅因了一些情思的自然牵连,就足以构成气势贯通、意蕴丰富的生命诗章,更何况那些承载大气势、大气魄、大气象的茫茫云海呢?

关于诗意的散文6:发现诗意

文/钱奕佳

诗意是什么?它只存在于诗人的经典诗篇中吗?我想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吧,我却不以为然。

正值春末转夏之际,小区广场上,大片翠绿翠绿的草地,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写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由得对它们那些顽强的精神敬佩起来,这不是诗意吗?

再向前走去,一片白色与粉红交相辉映,走近细看,白的是梨花,粉红的是桃花,它们的花瓣落在树下的小河里,点缀着清澈的河水,煞是可爱。漫步树丛中,顽皮的风儿带着缕缕芳香,扑鼻而来,就算是最高级的香水与它相比,一定也会逊色不少吧!记得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这不也是诗意吗?

广场边我的母校,几棵苍劲有力的雪松伫立在那儿,像保护学校的士兵。看到它们,自然想起小学时夏天在大松树下玩乐嬉戏的场景,它为我们遮挡了那热情似火的太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凉的空间,让那时的我们在学习之余放松了心情,我又一次敬佩起它们来,这还是一种诗意啊!

其实,诗意就在我们身边,虽然我们身处喧嚣繁忙的都市,但诗意却渗透了每一点空隙,当我们静下心来去发现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

关于诗意的散文7:属于孩子的诗意

文/徐志会

初春,料峭的寒意伴着淅淅沥沥的春雨飘洒在大街小巷。我冒着风雨,骑电动车带孩子回家。途经卧龙大桥,坐在电动车上的女儿因为调皮把头伸出雨披之外,叽叽喳喳地跟我讲述着班级趣事。突然,女儿望着周围惊奇地说:“妈妈,喝了这场雨,白河就不渴了!”听了女儿的话,我忽然心头一震。作为成年人的我,行走在凄风冷雨之中,心头除了小心地注意行驶安全,剩下的就是抱怨这糟糕的天气了,哪里还有心境去体会白河的感受?而作为孩子的女儿,心中却有着自己的诗意天地,这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我的孩子,继而联想到了我的学生。

我曾经听过许多老师的公开课,自己也讲了很多的语文课,有时我也在深思:面对一篇篇文辞优美,寓意深远的文章,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把孩子圈定在自己设置的小圈子里分析、领悟,如果有个别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老师设置的主线之外,就要立马把他拉回老师设置的思路之中,久而久之,课文外的声音越来越少,孩子们仿佛也变得特别听话了。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却越来越少。孩子们心中诗意的天地哪里去了?孩子们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哪里去了?我想到了我们班的那个小男孩,每次讲课文,他总是侃侃而谈,陈述着自己的见解,不同于他人的声音回荡在教室中。为此,在语文考试中,他的阅读题总是失分最少。我此时明白了,那是因为他的心中有自己的诗意天地,并且他让这份诗意尽情地挥洒出来了。

作为老师的我们,肩负着育人的天职,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智者,不是人云亦云的庸者。我们要给孩子一方原野,让他们尽情驰骋,给他们一方知识的宝藏,让他们尽情挖掘。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

我想,今后我要在课堂上挖掘孩子们心中的诗意之花,并让它们尽情绽放……

关于诗意的散文8:云

文/陈诺

云,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她,如天使般活泼,如花儿般可爱,如露珠般清纯,如鸟儿般自由。她们自由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时而像羽毛,轻柔地在蓝天飘荡;时而像浪花,汹涌地在大海翻滚;时而像羊群,悠闲地在空中散步。

她,身姿轻巧,步履轻盈。她像薄纱,在空中轻轻一扭,便拉下了一段如幻如梦的帷幕;她如花瓣,在风中缓缓一跃,便带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夏天。啊!看,她像极了那巍峨的大雪山,直立云天,让那天地之间的遥远,变得如此亲近。她躲在天边,像一只温顺的小猫咪,似乎在观察着什么。她风姿婀娜,没有一刻保持着相同的模样,在出水芙蓉的妖艳里,以各式各样的姿态飘扬而过。

傍晚,在夕阳的映衬下,纯洁而雪白的云朵突然间化成烈火,金光四射,美不胜收!火烧云像个娇俏玲珑的公主,在颜色的变化中有茄子紫、梨子黄、葡萄灰……真是美妙啊!突然,红彤彤的天空中,跳出一只机灵活泼的小猴,跑到东来跳到西,好像在演杂技似的!又出现了一匹匹骏马齐头并进,一会便消失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群鸭子,正摇摇摆摆地向前迈着脚板。

云啊,你是那样的轻盈,那样的活泼,那样的纯洁。我多想立刻变成一朵云儿啊,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关于诗意的散文9:雨的诗意与失意

文/车所有

窗外乌云密布,云在不知不觉中加厚了,变得昏暗了,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要下雨了。果然,很快,暴雨如注。望着点点滴滴的雨,我沉浸在幻想之中。

我最先想起的是读小学二年级的时侯语文老师让我猜的一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想到雨,便有了许多的问题:雨是从哪里来的?干嘛要下雨?雨水能喝吗?雨最后又跑到哪里去了呢?天上的雨会下完吗?老师就说:“你还太小,说了你也不明白,长大了你就懂了。”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读了一些文人吟雨诵雨的诗句,不再对雨的科学问题感兴趣,却独念那雨之情、雨之韵,确信天上亦有一人如我一般,常常感慨,时时洒泪,便有那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长或短之雨从天而降,向我诉说心曲。

细细体会雨之情、雨之韵,不外有两种:诗意和失意。

诗意是小时候的下雨天,趁父母不注意悄悄溜出去,和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在野外玩耍,没有伞也没有帽子,任雨点随意落在我的头发上,落在我的面颊,落在我小巧的鼻尖,然后流进我甜蜜的心里。现在,每天上班就像在读高中一样,周而复始地三点一线的生活,办公室、食堂、寝室几乎成了我的全部。偶尔,出去走走、看看、聚聚。诗意是雨天独坐窗前,听着歌,随意地切换歌曲,肆意地放声高歌,听琴声、歌声、雨声和心声。

回想读大学期间,更有那雨水化作漫天雪花的日子,和同学在校园里打雪仗、堆雪人,美美地玩上一回,然后,故意踩得雪地咯吱咯吱响,在路灯下看雪花漫舞。雪花落在睫毛上,便有了无限的诗意。

失意,是我遭遇了挫折而天公又偏不作美,大雨噼里啪啦,满世界都是阴暗潮湿,不知何时天光放亮。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心放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下雨的时候,晴也是雨。雨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失意是不知什么原因而惆怅伤怀、痛苦难耐的日子,“举杯浇愁愁更愁”,只好一个人站在雨中,让雨水冲刷着自己的脸,让泪水伴着雨水流。失意是失去了和朋友的联系,亦或是独处异地,被困在雨天,脑海一片空白,百无聊赖地对雨长叹。

雨中的失意,其实也是心中的。孤独的日子,伤感的日子,雨是失意的;痛苦的经历,失败的过程,让你感受到失意,雨当然就是失意的了。

关于诗意的散文10:春江水暖

文/鲍安顺

春江充满了诗意,总是让人浮想联翩。

尤其早春,那春江犹如一串季节的风铃,摇响了浓浓的早春诗意。她的身影,在春的窗口,若隐若现,娇羞含情。她似乎准备织绣一幅旖旎的春景图。那江水吹皱了的波光粼粼,迷醉了刚刚睁开的春之眼睛,岸柳在伸展脖子,在春风吹拂中,仿佛不经意间就掉进了江水的波光里,身影斑驳,倒景婆娑。

老家江南,初春回暖,怡人的春季正在渐渐拉开序幕。在万象更新之时,百花待开,青草蓄势,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征兆像就要揭开面纱的新娘,她就要从冬天走出来的时候,音容倦怠,神情清秀中透出了清粼粼的寒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苏轼所作的《惠崇春江晚景》诗中的前两句,是为僧友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图》作的题画诗。诗中的桃花与鸭子,本是一静一动的两个画中之物,可是在诗人笔下的春江中,用一个“暖”字和一个“知”字,便完全联动起来,从而让诗意充满了丰沛的鲜活之力。

可以想象,数枝猩红桃花,在画面里分外艳丽。春江里,群鸭戏水,那活泼和谐的动态美,突然就触发了诗人的心智,不仅动中取静,而且静中取意,而且还深含着和谐的天然妙趣。这是诗人突发奇想,我感觉也把僧人惠崇的那份清闲与悠然,在闲情逸致中尽显神采。诗人的想像,仿佛像水中的鸭子从江河里游了过来,似桃花绽放,如春江滔滔。在此诗后两句,诗人写到的发芽野菜与上市河豚,都是时令上的春天信物,悄然而至,就像春江水暖一般,不知不觉。

诗人勾画出了一幅南方早春时的景色风韵。读着诗,我突发奇想,似乎看见诗情画意之外的春江水暖,有绿色、鲜花、春风、暖阳、远山……先知先觉,那气象万千的春天意味,悄然深入到春光明媚的人间,如同鸭子浮在春水之中,那生机盎然的春天,似乎就在它们尽情划动的水波间。

我是个性情中人,努力寻找苏轼那随意之笔中,画龙之趣,点睛之彩。我似乎就是一行走在春风里的古代僧人,聆听悠悠清风,弹拨柳枝心曲,伸手翻开翠绿掩盖下的泥土,那是露出嫩青头的绿,眨巴着惺忪的眼睛,朝我张望。这时,我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凿着干邦邦树干的声音,布谷也似乎在树林里哼唱起来了。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早春,像一个苏醒的囚徒从冬的牢笼里就要解脱出来,它渴望春雷,眺望鲜花灿烂,身心开阖,在柳絮轻扬中翩翩起舞,似蜜蜂缠绕绿叶,像粉蝶推波助澜,像春意盎然的世界很快就要豁然开朗。

文希演唱的《春江水暖》中,风吹柔了柳烟,鱼儿戏水,鸳鸯缠绵,母亲摇来的故事,漂荡在水云间。还有,雨滋润了两岸,来了又去的云帆,是谁把情搁浅在了码头,而在一江春暖的水中,隐约有呼唤声,捎走了匆匆时光,把春暖的梦带到了天边。

是呀,春江水暖,这是古老诗画里绵亘无涯的生命情思。正如现代诗人海子所歌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生长在长江边,他却去歌唱大海。然而,他与苏轼一样都在歌颂春天,是春天的魅力,让他们轻松地就走向了人类诗意的圣殿。

关于诗意的散文11:葫芦架下的诗意人生

文/马亚伟

我住的小区南面有几处空地,都被人们利用起来了。有人种了葡萄,有人种了丝瓜,一段时间以后,都结出了果实。在东南角的空地上,有邻居种了一架观赏葫芦,葫芦藤上有刚刚结出的小葫芦。

种葫芦的是一个40岁上下的男人。每当傍晚时分,清凉的风吹来,他就在葫芦架下摆一张躺椅,悠闲地躺着。有时他起身,在葫芦架下左看右看,还哼着歌。我好奇地问他:“别人都种葡萄、丝瓜,你为什么种葫芦呢?葫芦不能吃,也没什么用,种它干嘛?”他笑笑说:“很多东西与有用没用无关,我种的是一种心情。”

他接着说:“我对葫芦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它们的样子。你瞧,小葫芦多漂亮,像个乖娃娃。我小时候,总觉得葫芦就是故事书里说的魔瓶,里面藏着很多宝贝,只要打开它,宝贝就会层出不穷地出来,可我又舍不得打开它,生怕里面的宝贝受了惊……”我听了他的话,不由得再次打量起这个邻居:粗枝大叶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生动的心,其貌不扬却有着诗意生活的情趣。

有一天晚上,种葫芦的邻居和他的妻子坐在葫芦架下聊天,他们身旁的小桌子上摆着茶水、花生、瓜子。我走过的时候,他们招呼我说:“坐下喝点菊花茶吧!”

有趣的是,邻居的妻子也喜欢葫芦,我们喝茶聊天时,她还情不自禁地抒情道:“月光下的葫芦架,挂满了神秘的珍宝!”葫芦架上琳琅错落的小葫芦们,仿佛听懂了主人的赞语,在微风中轻轻地摇动了一下。

在这次交谈中我才得知,其实两年前,他们夫妻俩还是“工作狂”。他们经营一家造纸厂,男人没日没夜地工作,积劳成疾得了一场大病,差点丢了性命。劫后余生让男人顿悟:人一辈子没有必要太拼命,好好生活更重要。人应该要摈弃功利性,做一件事不必过多衡量有没有用,自己喜欢就好。

是啊,自己喜欢就好!给生活松绑,卸下身上背负的枷锁,任何人都可以经营一份诗意人生。再次经过葫芦架的时候,我也会驻足停留,看看这些精灵般的小葫芦。

关于诗意的散文12:诗意词情话端午

文/钟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来临之际,手捧一杯绿茶,徜徉在隽永的唐诗宋词里,品味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感受古代端午节的风貌,享受那份袅袅的温馨和愉悦,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很直白的一首诗,写得大气磅礴,读来朗朗上口,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都是用来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对昏君奸臣的嘲讽和憎恨。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用雄浑而凄清的笔调,把屈原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描写得淋漓尽致,于深沉和悲痛之间悼念了伟大诗人屈原。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馋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宋苏轼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诗中字字血泪,句句哀鸣,表达出了对屈原的无比怀念。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活动,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鼓乐齐鸣,千帆竞渡,场面壮观,扣人心弦,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五月家家过端阳,咸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还要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和喝雄黄酒。唐代诗人郑谷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挂艾条、插菖蒲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在古诗中也有过生动的描绘。大文豪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而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却这样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全诗朴素自然、真实具体,乡村农家过端午节的习俗跃然纸上。面对粽香的诱惑,奋臂投筷,大快朵颐,自然有会心之微笑。

五月的端午,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诗香中过端午,我们心中又会多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芬芳如花。

关于诗意的散文13:诗意与生活

文/何之洲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诚然,在这个竞争激烈、节奏急速的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都挣扎在日复一日的辛劳和痛苦中,这样的生活似乎离诗意很远。但是,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倘若没有生活的风霜洗礼,那种温柔而又美好的诗意又会从何而来呢?如果我们不能从劳碌的生活中找到诗意,那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人生在世既要耐得辛劳,又要富有找到诗意之心。如此,才显得生之可贵。

生活,是诗意之源。唯有生活的石头,方能筑起心中的神殿。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我贴着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手捧一卷墨,心中无纤尘。当我们读到那些清新脱俗、富有趣味的诗句时,怎么没想到这些诗意背后是诗人怎样的生活经历,是怎样的感触让他们写下了这些诗句。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一生只做两件事——飞行和写作。飞行是他的行动,也是他进行思考的方式。他喜欢驾驶着飞机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里:头上是闪烁的星辰,散发神秘的幽光,脚下是无垠的大地,展现着雄伟的美丽。在一次次的高空飞行中,他体味着危险和死亡,宇宙的美丽和大地的牵挂,生命的渺小和人的伟大,在他身上,飞行员与作家的身份相映生辉,笔下的《小王子》才会充满爱与哲思,成为生活的升华。

诗意,是生活的辅料。唯有诗意的晨光,方能点亮生活的黯淡。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陈复礼。”陈复礼是“影画合璧”的开拓者,与普通的摄影师不同,他的作品在表现生活场景的同时,还具有中国画意、书法、篆刻等文化元素。

绘画题材的诗意,使陈复礼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合璧”作品,如香港仔的渔港、漓江的晨色、苏州的园林、江南水乡的春晓景色等。他镜头下的华夏美景,让中国画意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为中国摄影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见人所不能见,闻人所不能闻,感人所不能感。”正如帕斯卡尔所说,我们全部尊严就在于思考,那些懂得用诗意去装点生活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作家张嘉佳说:“平静中要能看出热烈,就算落日,也有一万种红。”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生活,生活也必将用诗意来回报你的虔敬,感恩生活的一点一滴,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材料。

关于诗意的散文14:寻觅诗意

文/编客

生命本是一次孤独的旅行,尽管身外南来北往,人潮拥挤,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走属于你自己的道路,我的灵魂只能踽踽独行。路人总是行色匆匆,天空似乎也疲惫得不见一丝云色,我的心里却静静流淌着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之曲,我和你一起行走在匆匆的都市,一起淹没在如潮的人群。

面对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任何人都没有悲观的权利;但是,只要清醒而认真地活着,始终无法抗拒这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忧伤。李清照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所以常常聆听到孤独之曲,感应到忧伤的主题。面对喧嚣的繁华,热烈的烟火,有时她会觉得自己如置身事外的异客生人,没有属于她的热闹,也没有属于她的忧伤。她的忧伤也曾轻触这同样陌生的红尘,就像一粒渺小的石子投入千古以来安详静默的湖水,泛不起一丝涟漪。可那无人能懂的忧伤,就像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种子,在她的灵魂深处如此倔强地生长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遥远的时空,竟传来如此熟悉亲切的呼唤,震颤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俗世里多少男儿肆意狂饮,一醉方休,又有几人能品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无奈之情?俗人在酒里喝出的是放纵或逃避,词人却品出人生朝来寒雨晚来风的凄凉。俗世里多少女子手捧鲜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又有几人能在花谢之时泪眼问花,滋生“憔悴损”的哀怜之意?俗人只见花的娇艳明丽,词人却懂花的落寞悲情。红尘中多少细雨轻洒,惹来抱怨牢骚无数,词人却听出了万千悲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点点滴滴”的细雨只弄湿了俗人的衣裳,却湿透了词人的心,也悄然淋湿了我的心。

李清照是奇女子,她竟如此懂我。我虽不是女子,但我也能懂她。我们有着相似的忧伤,渴盼着寻觅着能够超越忧伤的诗意。

这份相似的忧伤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也无“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颓废?更非“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的虚无。反而恰恰是因为把生命看得雅致,看得诗意,才会如此冷清地忧伤。

这份忧伤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分凄美地苏醒,冷香袭人。只有在这一时分,你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负累,倾听到了自己最真切的心跳,也飘逸出一缕缕难以抑制的伤感。似乎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该是这样平淡凡庸,自己的青春也不该在这样的烦琐中悄然而逝。你不愿沦陷却又似乎无力超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打开窗子,凝望着这沉沉的夜色,你的灵魂会生出“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寒意。

人间“多少事”,无从诉说,欲诉也无人能懂,只能让人“欲说还休”。就这样从忧伤走向了孤独,在孤独中展开了寻觅诗意的旅程。因为只有诗意的生存才能淡化并超脱这份忧伤和孤独,给灵魂一个安稳宁静的家园。

诗意给我眼睛以灵性,让我从草长莺飞里看到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从夏花秋叶里读出生之灿烂、死之静美。诗意给我的心灵以豁达,让我坐观云卷云舒,笑看潮起潮落,把沧海横流的狂暴弹奏成春风化雨的和谐;让我即使迷失在最荒凉的沙漠,也能驰骋梦想,放飞希望,找到生命的绿洲。

在诗意的生存中,我们肩上承受着人生的负累,心里却敞开花开花谢的风景;我们遭遇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重创,还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前景;我们的心被刺得伤痕累累,还能点燃一盏心灯,用坚强的微笑缝缝补补,让爱涅 重生。就如此刻的我,身处寒气袭人的季节,依然含着微笑相信:有一种真爱正在某个温暖的角落静静地守候着我,像一朵洁净纯美的白莲花,温柔地绽放着……

寻觅诗意的旅途自然是孤独冷清的,正是这份冷清孤独让我聆听到李清照远古的呼唤。她在忧伤孤独中寻觅到诗意,又在诗意中继续美丽地忧伤着、孤独着,而我在这冷清的寻觅中竟不觉冷清了。

关于诗意的散文15:最美月夕

文/范丽飞

“中秋节”有另外一个诗意无比的名字叫“月夕”,听起来韵味绵长。“月夕”二字,犹如一块娟洁的青石,脱俗不染尘。从唇齿间吐露“月夕”的时候,似一阵清凉的风从面容上拂过,沁心丝凉,又如身披轻纱走在青山绿水间,静逸唯美。

我喜欢把中秋节叫做月夕,那是月亮的的节日,在三百六十五个星夜篇章中,月夕实属最美的一页,这一页上的笔墨也最为厚重,这一夜上写满了深情的寄语,这一页上承载了世间最温情的相思。

月夕之夜犹如新娘掀起了面纱,毫不遮掩地把娇羞与妩媚展现在世人面前,那经典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月夕之夜像一朵莲花曾唯美的盛开在众多文人骚客的笔墨里。宋代词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秋》中写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

诗词虽寥寥数语,却把中秋月夜的盛况展现在我们面前。中秋之夜的月光较平常相比要皎洁明亮许多,月光之下,王孙诸侯,交杯换盏,登高楼赏月赋诗,琴声不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清香,火树银花盛景难切。这一夜,温馨浪漫,即便百姓之家也要摆上小小的宴席,与归来的儿女们合欢团聚,庆祝佳节。

陆游笔下的月夕有些寂然静美,“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虽身处深宅,可月夕之夜依旧美的不同寻常。月夕之夜的庭院像是飘洒了一层晶莹透亮的白雪,纤尘不染。微风摇竹簌簌作响犹如曼妙地落雪声,此时此刻如身处佳境飘逸洒脱,“肝肺清”更是道出了月夕之夜的清丽静美!

张九龄《望月怀远》里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知道出多少游子们的心声,明月寄相思,那一刻有多少双眸在凝视,那一刻,月亮是母亲的手,抚摸着远在天涯海角游子们的额头,那一刻,月亮是友人寄来的信笺,把彼此的祝福默默地传送,那一刻,月亮是爱人的密语,把思念静静地吐露……

月夕之夜是一幅千年不褪色的画卷,对它每一次的回眸都百赏不厌,它更像一朵永不凋零的睡莲静静地绽放在人们的心田,脚下虽是天涯,一抬头便好似融进了久违的家!

关于诗意的散文16:诗意的月亮

文/静福山人

中秋的月亮,是诗意的月亮。看月亮思故乡,月亮总是寄托着浓浓的乡愁。从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台湾诗人彭邦桢《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从古至今,诗人们对家乡故土的情怀一脉相承。中秋佳节,凝聚了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情感。

中秋的月亮也寄寓着我们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节、中秋,每逢节日中国人都盼望着亲人团聚。

每年,清远的诗人们都会以“诗会”的方式喜迎中秋,这种诗歌的相约相聚,就是一种美好的缘份。中国有月亮城美誉的有西昌和扬州,我觉得清远也是一座月亮城,山清水秀月更美,清远出诗人,诗人们关于月亮的诗歌让清远的月色更美,赋予了诗意内涵。以诗会的方式迎中秋,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回顾,也是对我们的节日一一中秋的诗意诠释,衷心祝愿各位诗人中秋快乐、花好月圆、诗意长在!

值此中秋,也以一首小诗寄寓内心所感和对故乡的遥思……

还是一个月亮

因为一件心事

而盈满

为了一个人

而消瘦

三十年前是故乡

三千里外叫异乡

月亮,还是一个月亮

今夜,城市里的风

没有你的消息

就用一杆竹子作笔

蘸着浅浅月色

写满秋字

今夜的月亮

从楼顶云层中张望

我好像又看见你

看见一张童年的脸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