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的散文

请欣赏出差的散文(精选13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出差的散文1:冬日况味

文/李毅恒

多年前,出差去外地,在火车上有人问我从哪里来,我说:“青海。”他说:“青海是哪里,是西宁吗?”

当时,青海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遥远和陌生的。随着数码摄影的兴起,青海逐渐成了摄影人的胜地。每到盛夏,人们从四面八方走进青海,来领略这里别具一格的风采,去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2800万人次。

青海,是引人入胜的,它雄奇壮美,民风纯朴。广袤的草原,迤逦的山峦,高耸的雪峰,蜿蜒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均展现出青藏高原独有的特色;它辽阔、纯净、古朴、自然、安谧,空气通透,阳光灿烂,是摄影人的理想天堂。有位江苏的摄友曾感叹:“门源那个小山丘上,成就了多少摄影家啊!”

或许,人们更多地衷情于青海的盛夏,而比较畏惧它的严冬,甚至有人说青海的冬天是“荒芜,干旱,寒风凛冽,一派沉寂”的,笔者想,这只是他们没有体味过青海的冬季,其实,青海的冬天有着它独特的韵味,青海的冬天是充满活力的。

记得第一次跟随摄影群去贵德看黄河晨雾,大家在冬日的凌晨等待着旭日初升的那一刻,当时,浓浓的雾霭在疏密有致的林间蒸腾而起,萦绕在林梢,氤氲出白雾,映衬着有几分黯黑的林木,犹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又似天阙仙境;偶尔,眼前会有一群鸽子飞过,那律动的身影,顿时为清晨寂静的天幕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太阳渐渐升起,阳光辉映着林外的黄河,青碧的河水在蓝天下波光粼粼,有人疑惑地问:这是黄河?的确,在贵德境内的这一段黄河,不像是河水在流动,更像是一湾碧绿的翡翠在闪耀……

每到冬天,有总量超过十万只的几十种候鸟飞越崇山峻岭来到青海越冬,给青海冬季的大自然平添了无穷的生趣与活力。

曾多次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可鲁克湖,领略那里令人神往的冬韵。早晨,当太阳刚刚升起,朝霞绚丽,湖面上水汽朦胧,大天鹅迎着朝晖在尽情嬉戏,它们不时扇动翅膀,抑或又引吭高歌;水中,有天鹅游弋,空中,时而有野鸭飞过,多种鸟儿欢聚在一起,那种和谐的画面令人心醉。

这美妙的冬景常常令人回想起少小时候的冬天。那时生活在农场,当冬季来临时,其实是很冷很冷的,但是,也并没有阻挡住我们热爱自然的激情,盘腿坐在自己动手做出的冰车上,用两只冰锥奋力地划呀划,在河滩的冰面上相互追逐着,小伙伴偶然碰撞了摔出很远,哪怕摔得很痛,也绝不会恼怒,会翻身而起继续追逐,雪花飘落的时候,堆雪人,打雪球,一切都是那么快乐。

从来没有觉得青海的冬天是严酷的,反而感到它是上天恩赐的一份珍贵礼物,让我们有机会感受这不一般的高原风情。或许是因为生长在青海,我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尽管去过很多地方,也领略过许多美景,而根植于内心的故土之情依然最浓最深。

美好的存在,其实并不在于哪一时哪一处,美好在我们的眼眸里,美好在我们的内心里,只要对这个世界有一份爱,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一种满足和向往,就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美好的存在。

出差的散文2:有一些细节能够感动你

文/朱凌

出差途中见到这样一对父女,父亲又黑又丑,女儿长得很是好看。火车站南来北往的人很多,父女俩坐在那里,不怎么说话。天很冷,大厅里的空调好像坏了,这时,我看见父亲将外套搭在了女儿的身上,自己却冷得直搓手。

小区楼下有一位婆婆,有太阳的日子里,总喜欢坐在门口晒太阳。婆婆很老了,老得满脸的皱纹都堆了起来。可她只要是看到楼下有抱小孩的妇女,便会站起来,让给别人坐。

外出去邮局取稿费,当排队排到我时,才发现汇款单后面的有一项内容没填。这时,后面的人开始催了,如果再等,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柜台里的女孩笑着说:“没事,我先帮你兑,等闲下来时,我来帮你填。”

和男友外出约会,每次送我回来时,他总喜欢走在靠马路的一边。一旦有车经过,他势必会拉紧我的手,当车经过后,便会放开。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此时想想,却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一些细节,身处其中的时候,并不觉得怎样。可是当你想起时,却有着些许感动。这份感动,来自于关爱我们的人对我们所付出的爱,让我们每每回想起来,便会感动不已。

在那之后,我尝试着也去用这样的细节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将一份关爱,传递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让自己也能够成为值得别人怀念的人,让他们在想起的时候,也能够会心地一笑。

出差的散文3:尽量不打搅别人

文/陈世旭

出差路过某城市,到达时将近傍晚,有好几个小时等待转车。同行的同事说,我在这里有个好哥们儿,让他请我们吃晚饭。我问事先告诉人家没有,否则很唐突。同事说,你放心,凭我和他的关系,只怕他高兴还来不及。电话讲了很长时间,同事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最后他说,要不我请你,你再忙总要吃晚饭的嘛。结束电话,同事骂了一句粗话。

后来的旅途上一直是我在劝这位同事:也许人家真的忙得走不开;也许有更重要的聚会不便推辞;也许什么事也没有,就是没有心情。毕竟,每个人的私人空间都有自己做主的绝对自由,任何冒昧的“闯入”和“占有”都不能说是天经地义的。你的朋友有拒绝的权利,并没有必须接受的义务。何况人家“忙”,无论真忙还是假忙,都已经给了你台阶,很礼貌了。

为了让同事真正放下这次不愉快,我又把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子猷“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故事做了另一种解读给他逗闷子:王子猷某夜一觉醒来,看到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画家、音乐家戴安道。当即起程上船,连夜去拜访远在剡县的戴安道。船冒着风雪行了一夜,到了戴安道家门前,他却又让船掉头返回。问他这是干吗呢,他说:我是乘着兴致来的,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人呢?

魏晋人物往往神神道道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里记录的这个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表现的自然是王子猷率性任情的名士风度。但我以为,似乎也不能排除不想让朋友笑他轻狂的考虑,再说折腾了这一夜也该消停了。

同事听了,扑哧一笑。

我讲这个故事的真正意思是想说,对真正的好朋友来说,见不见面并不重要。好朋友并不是拿来应酬的,重要的是在你人生要紧的时刻,他的情感和心灵是不是跟你在一起。至于一般意义的朋友就更不应该随意打扰。除非自己渴望见到的人,一个人正一心一意忙着自己的事,忽然被人突如其来地打扰,的确是很不爽的事。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并不缺乏这样的经验。比较恰当的做法是事先打个试探性的电话,得到积极反应才说出自己的行止和意图。如果对方不便,自己也有转圜的余地。

偶尔看到一则关于酒店员工的手册,把“不要在出洗手间时当众系裤带”和“不随意打搅和干扰别人”连在一块说,可见二者性质的相近。有人甚至专门设计出了既不想受别人打搅又不想关机而使自己的手机号码变成空号的办法。可见免受不想开罪的人的打扰成了现代心理的一种。

因此,不随便打扰别人,尤其是不随便打扰不想开罪你的朋友,就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功课。在这方面我是有深刻教训的。有一次得到一位我很敬仰的作家的赠书,受宠若惊,竟至于忘乎所以,觉得书里作家自己画的插图不错,想也没想就去信,要拿自己的字交换对方的画。对方回信,只说眼下没有画画的想法,至于“交换”则一字没提,很婉转很礼貌地给了回绝。我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可笑:别人干吗要给你画画,干吗要跟你交换?这些都没想好就冒失要求,那就只能是一种无理打扰。

小孩读的《弟子规》就有“人不闲,勿事搅”,人家正在休息或做事还去麻烦,人家门上明明挂了“请勿打扰”还使劲敲门,人家已经说了无数遍“好的”还不肯挂电话……之类,都是不得体的。与人交往时,还是应该懂得察言观色,不能只想到自己而不顾及别人。那样最终受伤害的一定还会包括自己。

出差的散文4:胖嫂

文/李海波

出差十天后回到小区,瞧见对面开了家胖嫂素食店,而胖嫂素食店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行善之举。开业那天,胖嫂宣布:本素食店每天将卖出的第一盘素食的费用,捐助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胖嫂大约40岁的样子,给她素食店打工的正是她的丈夫。

之后,人们经常会瞧见这对中年夫妇一起买菜的身影。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令小区人羡慕不已。

后来,听说胖嫂为什么一直钟情于善举的秘密了。胖嫂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不宽裕,父母身体欠佳,她过早地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先是到当地一家幼儿园打工,后又到镇上一家社会福利院做护工。也许是特殊的工作性质,在胖嫂心里,社会上像自己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和家庭还有很多很多。有的需要金钱帮扶,有的需要精神安抚,有的需要力量支撑……

就是从那时起,胖嫂的脑海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省吃俭用,每年都会拿钱捐给希望小学,购买生活用品去救助孤寡老人……

随着素食风行,胖嫂兴奋起来。她想,自己烧得一手好菜,何不开家素食店,利用赚来的钱行善。

一盘小小的素食就是胖嫂追求的愿望,这个愿望很小,但在胖嫂看来,却有着很大的幸福。也就是从那时起,胖嫂开始一步一步实现着自己心中的善举。结婚后,丈夫还算有钱,对胖嫂也很好,男人知道胖嫂的心思。

丈夫说,胖嫂把行善举当作一生的愿望,他也该帮她一把。

在胖嫂的眼里,幸福其实很简单:一盘小小的素菜就可以改变。一盘素菜虽小,却有着其极大的幸福动力。

记得有人说过,儿时幸福是一件实物,长大之后幸福是一种状态,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幸福不是实物也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善举,是一盘被捐助出去且很不起眼的素菜。

出差的散文5:荆芥里的乡愁

文/付小方

一位南方的朋友到河南出差,吃了我们这儿的特色面食:饸饹面,问我,“面里有一种配菜,小叶,绿色,微辛,吃着非常清新,它是什么啊?”我笑了,“那是荆芥。”他很惊喜的样子,说,“我喜欢。”

谁不喜欢呢?我们这儿的人都爱它。黄瓜拌荆芥,浇上油蒜汁,再点上些芥末,清新、爽口,是夏季里最受欢迎的一道凉菜。还有饸饹凉面,配菜中荆芥必不可少,它甚至是点晴之笔,有了它,整盘面的味道才能真正飞扬起来。有极爱荆芥者,干脆凉拌一整盘荆芥,什么也不搭,一顿饕餮。也有最初不喜欢荆芥的,觉得它有点儿苦,吃它总有些战战兢兢的。但试着吃了几次后,他就眉头舒展了,就开怀了,然后越吃越爱,对它上了瘾。荆芥有这个魅力。

荆芥在春天撒种,在菜园一角,或者家门前的旮旯地儿,随意撒下一些,不用怎么照料,过不了多久,就蓬蓬一片。荆芥绿得不浓不淡,正好,叶子可爱娇俏,舒展的样子就如一朵美丽的花。茎笔直。它总是一副欣喜、向上的模样,人见了不觉精神一振,耳目一新。荆芥长老了,会开出淡紫色的花,也观之宜人。

在村里,每到夏天,几乎家家都有一片荆芥。到了晌午,女人们从地里归来,会顺手掐一些荆芥,到了家后,待下好面条,过了冷水,将荆芥在水笼头下冲洗几下,往面条里一洒,放盐、生抽、香油、芝麻油等调料,再拍一根黄瓜搭配,拌好,搅匀,然后一大碗一大碗地捞出来,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荆芥的味道历久弥新,每年吃它,都感到新鲜,也有一种欣喜在里头。然而,它又是古老的,荆芥是何时被发现的,我不得而知,反正听我们这儿的老人说,他们的祖祖辈辈就一直食荆芥,到了夏季,如果不吃荆芥,他们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荆芥成了一种味蕾上的乡愁,而这种乡愁一如荆芥坚韧、繁盛的生命力,那根扎在岁月的深处,一直都在。待荆芥葳蕤,为我们铺开了归乡的路,由它的美味引领我们回家。

出差的散文6:想念家乡的石子馍

文/何红雨

老公出差北京还不到一周,便发来信息,说:“我真的好想念西安的石子馍呀!”

老公喜欢吃石子馍,是有原因的。

几年前的一个深夜,他胃痛,夜里吃了胃药,仍不见好转。早晨出门去医院,楼下热心的王大妈说:“试着吃石头馍(即石子馍),这是土方子,石头馍养胃哩……”

本就不太情愿去医院做检查的老公这下有了借口……回家吃了两片石子馍后,胃痛果真好转。至此,石子馍成了老公的最爱。

因知道北京那边所卖石子馍不够正宗,也因为懂得老公,亦心疼体贴他“娇气”的胃,所以,我给老公寄去了一大包石子馍。

老公打来电话,笑着说:“真好,可是解了我的馋呀!”

石子馍是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的石子上烙制而成,故而得名。

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因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意为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带上石子馍,不至于挨饿。

常常,我们出远门,离开了家乡。总是会分外地怀念家乡的食物。去南方,我们最想吃的是陕西的面条。那一大碗的裤带面或是酸酸辣辣的臊子面,在你面对一派美景之时,若是想起,内心便生出亲切,好想即刻就能有一大碗陕西的面条,摆在你面前。

有年,我去海南,怎么都吃不惯那边的饭菜。在海口的两三天,几乎天天都去一家“陕西饺子馆”吃饺子。至今,都仍旧记得那家饺子馆老板操着地道的陕西话,笑着说:“给你煮上一斤吧!”是呀,我当时每次去他的饺子馆吃饺子,都是要上一斤的。吃不完,可以打包带走,饿的时候,再吃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今,人们在异域,大约也是可以吃到属于家乡口味的食物了。比如,那些摆在大型超市货架上的家乡速食食品。它们,亦是可以代表家乡食物的一些口味和特色。然而,你若用心品尝,却又真的好像少了一些什么在里面。

是什么?是家乡现做食物的温软、熨帖,以及你与家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自然,在你食用那些速食食品时,亦是可以想到家乡的人和事的。但是,那样的想起,远不能与你细细享受家乡现做食物时候的心境相比较的。

出差的散文7:等待

文/杭高泽

上次爸爸出差前,答应给我买辆玩具汽车,等呀等,听说爸爸昨晚要回来,我等得困了也没等到。

今天早上,我刚起床就去找爸爸,爸爸还在睡觉。我轻轻拉拉他的手,他醒了,我着急地问:“爸爸,上次你答应我的车什么时候给我?”爸爸半闭着眼睛说:“等我起来就给你,现在让爸爸再睡一会吧。”我听了很高兴,就自己去玩了。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爸爸房间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知道爸爸起床了,心里一下激动起来,我终于可以拿到我的车了。爸爸走出了房间,来到我身边,慢吞吞地说:“等我吃好早饭再给你吧。”我只好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终于等到爸爸吃完饭,坐到了沙发上,我一下就蹭到爸爸身边,问爸爸要车。妈妈在一边笑着对我说:“其实呀,车早就准备好了,就看你能不能找到。”我听了,可乐了!爸爸会把车藏哪儿呢?仔细看一看客厅,没有,应该是书房、大卧室这两个地方。我急忙跑到书房,快速地扫了一眼,没有;又奔向爸爸房间,一到门口,就发现一个大大的盒子躺在电视柜上。我一把抱起盒子,来到客厅沙发上,爸爸妈妈看了都笑起来。

哈哈,经过耐心的等待我终于得到了我向往已久的飘移四驱车!

出差的散文8:被味道浸润过的流年

文/李丹崖

朋友出差到了合肥经开区,发微信,原野里,一处油菜花倔强开放,旁若无人地绽放着自己的心迹。我看到后,格外想念在合肥上学的那段日子。

忆起合肥师范学院门前的市井,我和女友一起轧马路,吃最美味的铁板烧,荷叶炒饭,还有盛夏里带着冰沙的绿豆汤,附近村庄里的人家熬制,绿豆是地产的,特别清冽解暑;还有一家羊肉板面,老板夫妇是地道的太和人,带着皖北熟悉的乡音,男人谢顶,却爱把一朵油菜花别在耳朵上,他说,油菜花真香,看着你们这些大学生,闻着这样的花香,感觉生活真美好。

——生活就是这般琐细,犹如砂石,正因琐细,才能打磨出时光的亮泽来。

家在皖北,距离太和县仅仅几十公里,然而即便是到了太和县,也吃不出羊肉板面的味道来,仍觉得还是合肥经开区门前的那家好,味道纯正,我把这一感觉说给朋友听,朋友真去试了一次,说,与纯正的太和羊肉板面比相去甚远,只不过我是裹挟了太多的光阴进去,一碗面吃出了一段时光的味道,难免不同。

朋友的话我信。吃惯了合肥宁国路的小龙虾,即便是到了江苏盱眙,也不觉得那里的龙虾比合肥好到哪里去,闲暇的光阴里,吃过的洽洽和小刘瓜子,无论走遍全国各地,每一次吃,瓜子在牙齿之间轰然裂开的瞬间,一段往事也在脑海拉开帷幕。

有人说,恋上一座城市,是一位恋上了这座城市里的人。如此推理,恋上一种美味,是因为恋上了那段光阴里的某个人;对一种味道念念不忘,是因为对一段光阴无法割舍。

开笔会遇见了一位南京的网络小说作家,女孩子长得很清秀,像极了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在餐桌上谈及美食,她却对南京夫子庙的臭豆腐大肆“推销”,仿佛一份臭豆腐里,有着千百年说不尽的逸闻趣事,我问她是哪里人?她答:南京呀,不然,怎么对夫子庙的臭豆腐这么了如指掌?

谁不说咱家乡好,真够奇怪的,一位如此文雅端庄的女作家竟然对臭豆腐一往情深,这就是味道的驱动力呀!

斯人斯味,斯时斯城,我们可能一生都走不出,即便是身体走出了,心灵也一辈子围着它们转。我们都是一种味道的“卫星”,你说呢?

出差的散文9:荆芥里的乡愁

文/付小方

一位南方的朋友到河南出差,吃了我们这儿的特色面食:饸饹面,问我,“面里有一种配菜,小叶,绿色,微辛,吃着非常清新,它是什么啊?”我笑了,“那是荆芥。”他很惊喜的样子,说,“我喜欢。”

谁不喜欢呢?我们这儿的人都爱它。黄瓜拌荆芥,浇上油蒜汁,再点上些芥末,清新、爽口,是夏季里最受欢迎的一道凉菜。还有饸饹凉面,配菜中荆芥必不可少,它甚至是点晴之笔,有了它,整盘面的味道才能真正飞扬起来。有极爱荆芥者,干脆凉拌一整盘荆芥,什么也不搭,一顿饕餮。也有最初不喜欢荆芥的,觉得它有点儿苦,吃它总有些战战兢兢的。但试着吃了几次后,他就眉头舒展了,就开怀了,然后越吃越爱,对它上了瘾。荆芥有这个魅力。

荆芥在春天撒种,在菜园一角,或者家门前的旮旯地儿,随意撒下一些,不用怎么照料,过不了多久,就蓬蓬一片。荆芥绿得不浓不淡,正好,叶子可爱娇俏,舒展的样子就如一朵美丽的花。茎笔直。它总是一副欣喜、向上的模样,人见了不觉精神一振,耳目一新。荆芥长老了,会开出淡紫色的花,也观之宜人。

在村里,每到夏天,几乎家家都有一片荆芥。到了晌午,女人们从地里归来,会顺手掐一些荆芥,到了家后,待下好面条,过了冷水,将荆芥在水笼头下冲洗几下,往面条里一洒,放盐、生抽、香油、芝麻油等调料,再拍一根黄瓜搭配,拌好,搅匀,然后一大碗一大碗地捞出来,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荆芥的味道历久弥新,每年吃它,都感到新鲜,也有一种欣喜在里头。然而,它又是古老的,荆芥是何时被发现的,我不得而知,反正听我们这儿的老人说,他们的祖祖辈辈就一直食荆芥,到了夏季,如果不吃荆芥,他们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荆芥成了一种味蕾上的乡愁,而这种乡愁一如荆芥坚韧、繁盛的生命力,那根扎在岁月的深处,一直都在。待荆芥葳蕤,为我们铺开了归乡的路,由它的美味引领我们回家。

出差的散文10:门外

文/江野

父亲刚出差回家,就有客户打电话来说想请父母到馆子吃顿饭。

父亲有个习惯,只要我这个宝贝儿子在家,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我带上。可这回我打心眼里就不愿去。除了我已20出头,老大不小了以外,还有一个3口人都知晓的原因。

“爸,我不去了!”

“为什么?”爸明知故问。

“我……我有事……”

爸那肯听我分说,抓住我的衣服就往外拽。这是老爸的脾气。

驱车去馆子的路上,我的心情跟车外的天气差不多:铅板似的云层,外加稀稀沥沥的小雨。

客户是个40多岁的胖男人,腆着个大肚子。胖男人的话很多,不过,内容无外乎一个,就是想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求我父亲的公司能进他们厂子的成药。我爸是单位的采购员。可那天,事有不巧,他和老爸的酒喝了还不到20分钟,馆子里呼呼啦啦就进来了一大帮子人,很快知道,这些人正好是父亲原单位的男女同事。

同事们发现了父亲,不由分说,西哩哗啦就把我们拉到了那个大圆桌子旁。

胖子见状,也只有向我老爸就此告别的份了。

“赵建国,你这次出差没能参加曙光厂建厂40周年活动,你肯定会遗憾终生!”一个阿姨的大嗓门。

我爸不屑地说:“有这么严重吗?不至于吧!”

阿姨说:“不信你瞧电视!”

原来,乱哄哄十几桌子人前的大彩电里正放着碟像呢!

画面上是个大水库,水库的山坡上履盖着绿草,水库的水碧波荡漾着,山坡上的人们正满怀豪情地在唱着歌,指挥正是身旁的这位阿姨。

“身在大山望北京,学工想念毛泽东,战斗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心里明……”

摄影师的水平不低,好些叔叔阿姨流泪的镜头他都扑捉到了,泪花在阳光下闪闪烁烁的,映得画面既悲壮又美。

爸爸说,这是他们在三线厂时,学工排排长改编的一首歌,那时他们经常唱;爸爸又说,这个水库是他们常用汽油桶拉水的地方。水库距他们住的油毛毡棚有两三公里呢!

接着饭馆里飞起了现场叔叔阿姨们的歌声:“战斗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心里明……”

看来,他们都很怀念那段大山里的战斗生活,个个唱得都激情似火。

禁不住,我和妈妈竟然也跟着他(她)们哼了起来。

画面上切出了一个油毛毡棚。那位阿姨说,曙光厂搬省城后,那里成了一家民营厂,这排油毛毡棚加固后做了这个厂的仓库。爸爸说,原来有4长排油毛毡棚,是他们厂四个学工排学工的宿舍。

录像里又出现了叔叔阿姨们的身影,他们坐在棚子后边的野草地上,有人在朗读据说是当年三排长的一篇发言稿(三排长有事来不了):“……青年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正是把这最美好的时光,还有我们的激情、汗水和热血献给了那片大地……此时此刻,我怎能不想起,去铁路边运砖,风雨中大卡车上的我们;又怎能不想起我们夜以继日盖厂房、装设备的战斗;又怎能不想起,我们在大山里的友情、困难、欢乐和风雨中的歌声……”

有泪水再一次从他们已青春不再的脸庞滑落……

老爸对我说,4个学工排的排长都是分来的大学生,同他们一起分来的男女大学生有一百多名,还有一批老厂来的职工,爸爸和阿姨他们400多人是从省城和一个专城初中学生中招来的学工,再加百多号的复转军人,组成了这个军工厂。爸爸说,当时很艰苦,住草棚睡通铺;一切的物质用品都要从山外拉进来;晚上生了急病要步行几里野狼出没的山路到设在农村的卫生室去看。

老爸说,拉砖的地方在很远的铁路边上,运砖时常常遇上狂风暴雨。“你瞧,那就是当年运砖的地方!”老爸激动地喊了一声。

屏幕上闪过铁路后,一座烈士陵园的画面进入我们的眼球。老爸说,上世纪60年代初修铁路牺牲了很多战土,他们就长眠在那里,运砖时爸爸他们常去陵园澹仰。

“虽然艰苦、劳累,但我们个个都很欢乐,心里充满了无限豪情。”爸爸这样对我说。

阿姨对我妈妈说:“40年过去了,工厂也搬到了省城,可那里是我们无法忘怀的地方,我们的青春、汗水和热血留在了那里。工厂虽因军品下马而倒闭了,我们还是自发地举办了这次纪念活动。有个癌症患者身体太弱,我们建议她不要去了,可她还是挣扎着爬上了汽车……”

我工大毕业后找工作很困难,不是人家不要,就是我不喜欢,前久找了家又脏又累的建筑公司,他们倒是很欢迎我,可我仍很排斥。而清闲的工作又找不到,这久我心里……

此时的我,心里突然有一股热流在开始涌动……

会餐结束了,我随父母走出门外,门外的行道树被雨水冲浇得一片新绿,上方的云隙后边是可爱的兰。

天晴了。

出差的散文11:列车上的姑娘,很美

文/史连永

我出差,乘坐的普快列车,由于是普快列车,列车上显然多了一些弱势群体。

邻座是一对夫妻,拥着一个孩子,一家三口,看上去穿着很普通,但是全家的旅途很愉快,幸福满满,孩子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俗话说,小孩子的脸六月的天,刚刚笑声不断的孩子,一下子翻转成了哭闹,不知什么原因,大概是环境过于单一枯燥。

孩子的哭闹声,起起伏伏,连续不断。家长用尽浑身解数无济于事,周围的旅客,对于孩子的哭闹,个个冰冷着脸,包括我,充满着反感之意。

倏然,孩子停止了哭闹。我望去,一位邻座的姑娘,手里拿着一块棒棒糖,笑容甜甜的对孩子说:“小朋友,你要不要棒棒糖,可甜了。”

孩子被姑娘的棒棒糖吸引,接过棒棒糖,哭声停止,扑闪着大眼睛,望着姑娘,甚是欢喜。车厢里,恢复了平静和一家三口的和美。

小小的善举,姑娘化解了陌生人之间的冰冷。我不由得再看看她,气质优雅,端庄秀丽,很美,是耐人寻味的美。透过外表,我看到了姑娘的心灵之美。

出差的散文12:幸福非车子

文/刘新昌

去上海出差,姐姐托我去外甥家看看。

外甥和外甥媳妇都很要强,在上海工作才五六年,结婚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地在上海郊区买了套80平方米的房子。年轻的小两口工资不高,前年又生了小宝宝,既要养孩子,还要还房贷,日子肯定艰难。姐担心两口子要强,怕苦了孙子,就让我去看看他们的日子过得怎样,实在不行的话,家里准备给他们一点援助。

外甥买的房子靠近青浦,从他单位到他家得乘两个小时左右的公交车。路上,我建议他们买一辆便宜一点的小车,这样省去许多转车劳顿的辛苦,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来工作。外甥听了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现在还没有买车的实力。”

到家后,外甥媳妇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小宝宝在客厅自娱自乐。从整体环境来看,外甥媳妇应该是个能干的女人,家里打扫的干净整洁,小宝宝也打扮的时尚靓丽,房间虽小,但空间利用却很得当。在他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非常醒目的十字绣,是外甥媳妇亲自绣的,一朵鲜艳的玫瑰花旁竖排着五个字:幸福一辈子,那个“一”很特别,用白色的丝线绣的,簇拥在黄色的字体中,不注意还真看不清。

那晚,外甥媳妇做了一桌丰盛的佳肴,我和外甥对饮,不知不觉我又说到买车的事。我对外甥说:“别人是朝九晚五,你这是起早贪黑啊,还是买辆便宜点的车吧,这样上班你就不会这么辛苦,实在没钱的话,就向你爸妈借点!”

外甥却感激地说:“爸妈也不容易,我们上学时花了不少钱,现在工作了,不能再伸手向他们要钱了。再说我们现在很好啊,我已从基层调到公司总部了,工资也涨了一些,小肖(我外甥媳妇)虽然工资不高,但还算稳定,等再过两年,把房贷还完了,我们会考虑买车的事!”

听完外甥的话,我由衷地替姐姐感到高兴,她不用担心这小两口了,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有理想、能吃苦的新一代形象。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那晚不知不觉就喝高了,第二天起床,外甥他们早就出去工作去了,客厅的茶几上留下了早餐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请舅舅转告我爸妈,谢谢他们的关心,我们现在还年轻,辛苦点无妨,我们会努力工作,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吃完早餐准备离开时,猛然又看到挂客厅的那幅十字绣,眼睛一花,竟然看成了“幸福非车子”,我会心一笑,好聪明的外甥媳妇啊!

出差的散文13:火车跑得快

文/张承永

我还在北京出差,同事小刘就给我打电话:“什么时间回济南,给你接风!”“下午5点G21,6点32到济南西站,开车接我吧!”

下午,提前半小时,在北京工作的同学老薛把我送到了北京南站。挥手告别后,我顺利地登上高铁,准时到达济南西站。坐上小刘的车,到了不远处的一家酒店。一看表,7点过2分。开酒起菜,突然想起该给老薛打电话报个平安。

电话通了,“喂,老薛啊,我已经到济南了,刚坐下准备喝酒呢,你吃饭了吗?”电话里先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然后才听到老薛的声音:“啊?你都开始喝酒了?还是火车跑得快啊,你400多公里都到了,我还堵在西三环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