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食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美食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美食的文章1:家乡的味道

文/展开

也许,美食的味道让你回味无穷,美景的味道让你流连忘返,而我,独爱家乡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南丰,风韵江南,人和民丰。虽然我7岁时就离开了南丰到市区就读,平时也就是双休日或节假日到老家走走,但家乡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有过年时放烟花爆竹的欢乐,有钓龙虾时收获的乐趣,有小伙伴相聚时玩耍的快乐……最让我铭记的,就是祭拜祖先的风俗。

至今清晰记得五岁时有一次祭拜祖先的情景。那时候我还小,懵懵懂懂地,便有了我记忆中第一次祭拜祖先的场景。

上午10点,全家人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到了将近11点,一股浓郁的菜香味从厨房间里飘出来,纸钱等祭品也堆在一旁,一切准备就绪。奶奶和爷爷先将一张好大的桌子搬了出来,又搬了三张长凳各放一边。再把一盘盘烧好的菜肴端了出来,依次放在桌上。接着,把两支蜡烛拿了出来,点燃,插到香炉里,一会儿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

看着那些菜,我口水直流,爬上凳想拿一个吃,结果被奶奶打了一记屁股。年幼的我号啕大哭,奶奶只好抱着我跪在桌前祷告,至今还能依稀回忆起奶奶的脸:是那么的虔诚,又仿佛带着一股思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了,对家乡、对风俗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刚开始,我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是不屑一顾的,可每次看到奶奶虔诚的脸,我总是不愿忤逆她的意思。再后来,我认可了这种风俗——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一种独特的文化。

关于美食的文章2:美食在精不在滥

文/朱国南

《归田琐记》中《小炒肉》载:杭州某秀才,娶得原明大将军年羹尧家败时遣散的一位侍女为妻。她在年府专司饮馔人员中只管“小炒肉”一菜。他得知小炒肉美味异常,流涎不已:“夫人何不炒来一尝,享享大将军的口福?”夫人笑他:“小炒肉,要取全猪中某部位精肉精烹而成。你一介穷书生,买肉论斤,我何以做得?”秀才无奈。不久,村里神社秀才值会首,分得供神的全猪。他喜冲冲抬回家让夫人一试身手。夫人一看说:“小炒肉用现宰鲜猪方可,此猪宰已近天,怕做不出年府那样的味道了。既你嘴馋如此,我不妨试试。”

她挑来拣去,割得一些精肉勉强为之。小炒肉烹好端上,阵阵奇香扑鼻,秀才谗涎欲滴。夫人说:“你先尝着,收拾一下我再来陪你。”谁知当她回来时,秀才委顿于地,翻着白眼,张口难语,奄奄一息。那小炒肉已吃了精光。也许秀才因其味道太妙不可言,吃得太肆意忘情,囫囵把舌头吞了下去,给噎昏了。

故事虽似夸张,但小炒肉美味之了得亦可想而知。也说明了美食在精不在滥这个常识性道理。我们以美食闻名于世,这倒是一份了不起的荣光。“八大菜系”推陈出新,“满汉全筵”时作炫耀,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但,近些年也渐有了些异化的倾向。吃完鲍参熊鹿又嘴向蛇虫鼠蚁。除了人,地球上凡有生命之物几可入食,越食越滥且越食越粗野:把活猴夹在特制的餐桌中,破头生食脑髓说是滋补;把活鹅赶上烧热的铁板上,取烹烤灼充血肥厚的鹅掌谓之可口;将活驴固牢,随意割取血淋淋的肉作烧烤图是鲜美;将刚生无毛的婴鼠上碟做菜,筷夹、蘸酱、入口各一“吱”,曰“三叫”新奇有趣……这等食法,还有人冠之为“文化”。其实,这是一种茹毛饮血的倒退,是食的野化或兽化,与“文化”绝无关系。

食,不过品味、饱腹。那滥而粗野的食、暴殄天物作趣的食、比奢斗刁铺张的食,是对食文化食文眀的反动。饱腹解决了,多在烹调技艺下功夫,使“味”之精致、精细和精美,才是食文化发展的方向。精烹细脍有专攻、有创新,就可化腐朽为神奇,萝卜土豆猪牛鸡鸭,都可以做出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猪身上一块肉,就可烹出教人把舌头吞下去的精奇美味,这又何必挖空心思海陆空大搜索,有脚无脚一网打尽,去满足这个方圆一寸难厌之欲?

关于美食的文章3:点菜轶事

文/青衫

我好吃,对美食来者不拒,但对点菜却避之不及,能躲就躲。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为那次点菜脸红。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几个女生听说学校附近有一家“三千里烧烤”的冷面味儿极其地道,就动了吃的念头。可是我们那时候穷啊,根本没有闲钱吃一顿奢侈的烧烤大餐,于是我们五个心一横,浩浩荡荡地走进餐馆,往那一坐,目光齐齐望着老大。老大把服务员递过来的菜单轻轻一推,口吐莲花般地吐出四个字:五碗冷面!不一会奇葩景象出现了,只见豪华的餐厅里,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儿,各自埋头吃一碗冷面!

工作后有了钱,一下子应酬也多了起来,同事、同学、公司客户常常相聚,若是我请客,最头痛的就是点菜,一要不失面子,点的菜要档次适中,二要大家伙都开心,点的菜道道要合大伙的口味,所以要事先了解餐馆的特色和客人的喜好,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好。别人请客就好多了,如果主人要我点菜,我自然是推脱,实在推脱不掉,就点一个价格适中的大众口味菜,凉拌菜最好。

最好笑也最解气的一次点菜是某次相亲。和他一见面,彼此感觉不错,他主动提出请吃饭。可能是觉得我们俩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就大方地点了很多菜,说话也随意了。聊着聊着,没想到我们在某个原则性的话题上有强烈的分歧,他在瞬间就感觉到我俩不可能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隐约几次透露出这顿饭想AA。我内心本就是一女汉子,借相亲蹭点好吃好喝的不是我性格,可是看他那副“买卖不成仁义也不在”的小家子气儿,反倒激发我心生“占便宜”的心思,于是我开始演戏,一面狠夸他大方有涵养,一面带着点撒娇的口吻又点了一个最贵的菜!然后他脸都绿了,我笑了!

和老公也是相亲认识的,第一次请我吃饭,问我爱吃啥,我说随便。只见他把餐厅里的“女士菜”点了十几个,然后指着那些菜看着我说:总有一款你爱吃吧。当时我一感动就抢着把单买了,后来才知道老公为啥让我抢单成功,他得意地说:此举一能证明你对我有好感,二是即使没好感,也让我有理由回请你,再给你一次了解我的机会。

最麻烦的是家人聚会,我们姊妹仨,都是已婚的三口之家,再加上父母就是十一口,大家彼此熟悉得连客套都免了,每次点菜没个半小时下不来。这位不吃辣,那位减肥不吃甜,还有吃啥啥过敏的,要顾周全了真不是智商一般的人能应付得了的。

不知从哪天起,家人聚会点菜的事儿落到了我头上,我心里犯难脸上装乐,每点一道菜,总有反对者,也有支持者,无奈我只好折中,难为一下大厨子吧。“这个水煮肉片要少放辣椒,一点点就行。”“牛肉土豆一定要炖得烂烂的,老人牙口不好。”“清蒸鱼千万别放蒜末和香菜,有人吃了过敏。”好容易打发走嘴越噘越高的服务员,我也长出一口气。

常常出去吃饭,见过各种点菜的“精彩”瞬间。有人点菜喜欢喧哗,特别是点一些鲍鱼、海参什么的时候更是高声,还不时地隔着老远大声催促服务员:鲍鱼怎么还不上来?这样的人基本上有暴发户的嫌疑。

那次合作公司的徐总请我们几个营销大王吃龙虾,我才见识了真正的点菜高手。不是说吃龙虾就好,而是徐总点菜的声音语调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大了,显得粗俗,有显摆的意思;声音小了,往往会被认为底气不足,身份不够,或显得不情愿,而徐总在浏览菜单时,不经意间轻吐“龙虾”二字,然后不做停顿,接着点下一道。

龙虾的滋味早已不记得,而徐总点菜的范儿,记忆犹新。看来点菜也是技术活儿。

关于美食的文章4:澳门美食记

文/李烈声

在我少时的印象中,澳门的深秋是一个晚上从松山上吹过来。早上起来上学,街上添了新的市声:“鸭头鸭颈……,鸭翼鸭蹼……热辣辣……香喷喷……”大人们会说:“天冷了,鸭头鸭蹼上市了。”

澳门的深秋,是美食的季节。二龙喉、白鸽巢的树叶,被秋风吹落一地,小贩们踏着落叶,一面吆喝,一面走路。放学时,我们小学生会掏出两三个铜仙买一只鸭翅膀,啃着走回家。马路榕树底下,一副鸭蹼档,长凳上坐着几个汉子,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拿着鸭头,解慰一天的劳苦。

当年澳门街道,容许熟食小贩唤卖。秋意渐深,天气适宜,烧腊店忙着杀鸭制腊鸭饼,余下的鸭头和下水制成各种小食,到市上卖,买卖声哄哄,使市上平添几分热闹。

薄暮时分,街边大排档纷纷摆开,一个个小瓦煲,有腊鸭肶饭、腊鸭肠饭,更特殊的是腊鸭屁股饭,一汪黄油铺满白米饭上,一个个腊鸭屁股翘得老高,香气四溢。秋风吹得好远,使老饕们馋涎欲滴。此外,还有黄鳝饭,禾花雀饭,令人目不暇接。

谈到鳝,我有更多的回忆。珠江三角洲水乡有一种他处所无的“花锦大鳝王”,身长一丈余,粗如壮汉的手臂,身上有着一痕一痕的花斑,骤然一看,以为是蟒蛇出洞,其实,它很温和,从不伤人,平日以青蛙、田鼠为食;春夏之交,勤于摄食,到了深秋,长得很肥,身体胖嘟嘟的。禾稻收割后,便是捕鳝的时机,农民用禾秆燃烧,塞进洞穴,它忍受不了烟熏,走出洞穴,农民便一网成擒。

农民用小船把它载到澳门,待价而沽,几间有名气的蛇王店,大家出“暗标”,不惜付出好价钱来抢购,价高者得。购得花锦大鳝王的酒家,蛇王×特别跑到几间报馆通知社长和总编,家家刊出小新闻:“蛇王×购入大鳝王,定于×月×日劏大鳝,欲认头者,盍兴乎来。”这类新闻,我们都呼之为“鳝稿”。

这就是“认头”一词的来由,据有经验的食家说:大鳝王以鳝头最为美味,胶质最多,且最滋补云云。新闻出街后几个“大马沙”便争着认头,预先落定,作为确认,劏鳝之日,蛇王×簪花贴红,烧串炮仗。鳝壮力大,生死之际,便有一番挣扎,引起街坊围观。然后由蛇王X手起刀落,把鳝头割下,由认头者付款提去。鳝王的身体,论斤而沽,片刻即尽。

澳门虽然位处亚热带,但是,有时寒流来袭,寒风凛冽,冷雨瑟瑟,也会令人吃不消。澳家庭很少安装中央暖气,遇到严寒,难免说:“北大人到了。”这时,街上便传来一阵阵唤卖粽子的声音:“裹蒸粽啰!咸肉粽啰!热辣辣……”工作至午夜的人,深宵饥肠辘辘,都向小贩买一两个;小贩用铁箱子载粽,外覆棉被,接到手中,仍是热气腾腾,吃进口中,甘美丰腴,可算寒宵恩物。

这些美食,偶然想起,仍是垂涎三尺。可惜,这些美好的回忆,都随岁月消逝。寒风如旧,美食不再了。

关于美食的文章5:世上的美食

文/刘远贵

如果问什么是美食,不同的人,他们给出的答案必定是不同的。先不说面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山上长的、水里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单就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基本味道来说,张三李四和王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已经是大相径庭。这就好像有人说“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不过,虽然人之看法各有不同,但稍加归纳便不难发现,这里其实都还是有着可供把握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看重食材和做工。认为不管什么东西,首要的是要食材好,好的食材加上好的做工,做出来的饭菜才香喷喷,食材和做工是美食形成的基本要素。美食家们坐而论道,很多情况下,其实也都是围绕着食材和做工来谈色、香、味和形、意、养。

由此不难看出,在以美食家为代表的多数人眼里,美食绝对是做出来的。

我承认美食是做出来的。再好的食材,如果没有“巧媳妇”蒸、煮、炖、炸,最终都只能算是一盘食物,毫无生气。但我同时又要强调,美食更是吃出来的。做出来的东西,是用来吃,而不是摆着让人看的。只有人们张开嘴巴去吃,吃过之后还赞不绝口,进而大家都能从中获得物质力量和精神安慰,这样的食物,方能称得上美食。

因此可以说,食物美不美,不单取决于胃口,还取决于心境和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心境和情感是我们进食时分享老天给我们亮出来的日和月、光与影。心境不好,再好的食物也食不甘味,吃进嘴里味同嚼蜡;心境好,粗茶淡饭也能把人吃得余味无穷、意味深长,吃得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所以人们都喜欢在良好的心境下进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很多时候不喜欢独食,而是喜欢共享。友人是生活里的一缕阳光,遇着好东西,与友人一起品尝,觥筹交错间,再无聊的日子也光芒四射了。可以想见,无论是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无不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切渴望,在他们眼里,没有友人的出现,再好的美酒也是白水一碗。

而亲情,更是胃口开合的总闸门。因此只要说到美食,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母亲做出来的饭菜,自然要把渴望的眼神深情地投向大年三十那个大家围坐一起、热气腾腾的晚上;而当亲人忧郁落泪,尤其是当父母老了,牙掉光了,再好的东西也不想吃的时候,过去那些我们津津乐道的美食,也都会化为云烟,变得索然无味。

关于美食的文章6:“渔片江”小记

文/蓝雨

在福鼎说到美食,就不能绕过“渔片江”。

初冬的上午,阳光格外温暖,透过玻璃窗门,斜射进渔片江店内的红木方桌上。一种质朴的声音仿佛从木质的香息中慢慢散发而出,给人一种沉静安适的感觉。

光阴是慢慢游走的。渔片江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如今,格调越发精致。

店内的红木桌子,红木椅子,厚重沉稳。瓷砖墙壁上,几幅装饰画,几只银质的鮸鱼像,清新的海洋气息,无不告诉人们,这是大海的世界,鮸鱼的世界。是的,渔片江,是把福鼎的海鲜,把海鲜中的鮸鱼做到极致的典范。

一条鱼,从深海中跃起,从渔夫的鱼篓里拣出,从清晨的早市中挑出。

在老师傅的手中,剔去鱼刺鱼骨,剩下鱼肉,经过反复敲打,揉搓,形成鱼片特有的鲜香,韧劲,爽滑。再把揉好的鱼片,捏成片状,下锅稍烫片刻,捞起,撒上小葱、生姜、香菜,配以酸辣清汤,盛于精致小碗,一碗地道的“江记”鱼片上桌,鲜香满溢,食之Q弹爽滑,过后回味,余香留齿。这种味蕾的体验,如饮茶过后的回甘,是妙不可言的。

江记鱼片的久久回味之妙,是和它整个过程的取材、选材、制作分不开,是与制作者的真诚用心分不开的。

从野生的深海鱼,到黄瓜鱼、鮸鱼,这些拥有大海最深情怀的鱼儿,用它特有的清甜鲜香,从时空的镜子里,从大海的深处来到我们的味蕾之中,并留在了我们生活中。它所带来的不只是简单的新鲜,简单的酸甜辣,而是一种传统的光阴味道,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愉悦。

走进渔片江店,宛若走进岁月的大门。我们所接纳的不只是一碗鱼片或一碗鲳汤,而是一种历史传承的古老气息。

如今,老店已换成新店,但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在最古老的老街里,店内灶台上氤氲蒸汽中夹杂着鱼的鲜香,老师傅在敞开着的里间案板上敲打揉搓,而后把制作好的鱼片下锅,片刻捞起,人们围着桌子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鱼片的情形。

渔片江,是百年老店,但它不会老去,它深深地留在福鼎人的脑海中。

在福鼎,江记鱼片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乡音。凡是福鼎人,没有人没吃过江记的鳗鱼片,酸辣鲳汤。凡是从海外归来的,无不要进店尝尝这满是乡音的味道。很多外地游客,或是在外工作的本地人,也总会把这乡音打包带出。

现在,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别致的装潢,无不体现了江记鱼片古朴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的美学理念。渔片江,把美食与养生、文化结合起来,也为福鼎的饮食抒写了浓重的一笔。“游福鼎必登太姥,吃鱼片必到江记”,也可见其在福鼎饮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于美食的文章7:美食的灵魂

文/王莉莉

“叶有娇姿花有容,三秋过后画图中。清池泥隐寻常见,一品知怀大将风。猜猜这是什么?”我一边给莲藕削皮,一边问孩子。她知道今天做的是经典私房菜——双莲墨鱼汤(莲子、莲藕、墨鱼为主要原料),马上猜到了答案。然后问我:是不是所有的好食材做出来的菜都会好吃?

那可不一定哦!饭菜做得好吃要讲究五味调和及火侯控制。我最崇拜的烹饪高手就是商汤的“宰相”伊尹了。他精通烹饪、医术和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又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烹饪理论来治理天下,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就是来自伊尹。他认为:想要烹调美味只要把握原料的自然性质、水质、适度用火、用心调味,然后就会有精妙微纤的鼎中之变了。也许是工作的原因,干一行爱一行,在商言商,也许万物真有相通的规律可循,我竟然一边起兴地分析着如何制做美食,一边联想到:这不就是协调和管理的艺术吗?伊尹所说的原料自然性质不就是单位职能和人员素质吗?水就是工作标准;适度用火就是把握工作节奏;用心调味就是沟通交流;鼎中之变就是工作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系列片《舌尖》经常表述着类似的故事,那就是:每种食材,经过人们的精心烹饪制作,可以发挥出本身特有的最好的滋味,再经过适当的调和,被引领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这种特有的“味道”就是美食的灵魂。那么,工作中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再经过高水平的协调管理,最后呈现出的必将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工作成果。如果说美食的灵魂是“味道”,那么工作的灵魂就是企业文化、是信仰追求、是伊尹的情怀。

很多人对中国美食的认识只停留在最基础的口腹之欲层次。缺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体会不到那十厘米食道之外更加丰富、更加趣味的感受的。不读《孔乙己》就吃不出茴香豆的滋味,不读苏东坡就不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美妙。让我们重读诗书与经典,品味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然后再去品尝美食,感受工作和生活的馈赠……

关于美食的文章8:云南过桥米线

文/杨苏儿

我爱吃,对美食总是缺乏抵抗力,从小生活在云南的经历又让我的美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说起云南美食,首当其冲便是“过桥米线”了,而我对过桥米线可以用痴迷和狂热来形容。一碗过桥米线甚至可以让我期待一学期,可以成为我暑假回云南的动力。

过桥米线的“灵魂”是一碗浓汤,服务员端上满满一碗浓汤时总不忘提醒“小心烫”,因为盛汤之前的大瓷碗一直在高温的烤箱里存放以致端到面前时碗里的汤还沸腾着,汤面上浅浅地浮着一层油,黄澄澄、亮晶晶,热气腾腾,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趁着热汤赶紧下配菜,说是“配菜”,可内容实在丰富得令人咋舌:薄如蝉翼的各色肉片,脆生生的鱿鱼卷,青翠欲滴的豌豆尖,焦黄酥软的油沫子,甚至还有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生的、熟的分装在一个个小碟子里。下这些配菜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生肉一定要先放,稍许停留后略作搅拌,接下来放入腌制肉片,也是略作停留,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剩余的配菜一一下入碗里,由于汤是滚热的,这些配料很快便会烫熟,最后把主料也就是米线加入已然五彩缤纷的热汤里,一碗考究的过桥米线大功告成,这时你就可以举起筷子大快朵颐啦!淋漓着汤汁的米线滑滑的,透着点晶亮的白,热气顺着挑起的米线蒸腾到脸颊,香味勾起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放入嘴里,好烫!来不及细嚼,那软软滑滑的米线便如小鱼似地往喉咙里钻,美味瞬间在唇舌间绽放。“好鲜!好嫩!”每个初尝过桥米线的人总会由衷地赞叹。而我总会在米线挑完之后把碗里剩余的汤汁仔细地喝完,完全不在乎妈妈嘲笑我是“大胃王”,谁让这碗汤这么美味呢?

浓汤的熬煮据说每个店家各有不同,而关于浓汤的配方更是老字号米线店的镇店之宝,猪骨、鸡骨、牛骨,林林总总,鲜味出自纯正自然原生态。

云南很好玩,云南也很“好吃”,好吃的你别忘了品尝地道的“过桥米线”哦!

关于美食的文章9:端午蛋

文/刘杰

故乡豫南唐河的端午美食很有特色,别处大都是吃粽子,而老家主要是吃“端午蛋”。当时家里生活并不宽裕,能美美地改善改善伙食,对我这样馋嘴的毛孩子来说,无疑是充满期待的。

记忆中,母亲的一双巧手,将“端午蛋”做成了工艺品级的药膳美味。端午节一大早,她就准备好了艾叶、大蒜、腌鸡蛋、四叶草片等材料。用这些食材烹制的“端午蛋”,是端午时节祛病养生的传统美食。

“端午蛋”的烹制程序很繁琐,也很考究,是对耐心和技艺的考验。先把采摘的艾叶用土井水洗净后浸泡,每半小时换一次水,需换水3次;把艾叶放入盛有井水的大铁锅中,大火烧开后减为小火慢煮半小时,用笊篱捞去艾叶,多余的艾叶水倒入大木盆,待温度合适时给我洗澡用。

接着将有足够厚度的四叶草片,放到裁剪好的正方形网纱的中心位置,把有纹理的一面叶子,紧贴着洗净的腌鸡蛋,以便能印上花;再抓起网纱的四个角,把鸡蛋包好、扭紧用棉线扎实;然后将鸡蛋、大蒜头一并放入艾水,用大火煮开后减为小火,调入红糖,再减为文火慢煮20多分钟,直至鸡蛋完全上色;停火待鸡蛋变凉,打开纱布包,就能装盘了。

“端午蛋”色泽橙黄鲜亮,印花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十分漂亮。但这时还不能吃,还要进行家祭仪式。母亲先盛一盘“端午蛋”递给父亲,父亲恭敬地将它摆在堂屋的神案上,燃上几株香。在袅袅的烟雾中,他满满斟上一杯雄黄酒,均匀地涂在我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说是能避邪驱瘟,防止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种毒物的袭扰,再由母亲给我佩戴香包、系五色线、穿上绣有五种毒物图案的肚兜,然后给先辈鞠躬行礼,在表达感恩的同时,祝愿我平安健康成长。

终于能吃“端午蛋”了。先将蛋壳敲开一个口,如雪般纯净洁白的蛋白就呈现于眼前了,用筷子一剜,金灿灿的蛋黄就露了出来,还会冒出浓浓的蛋黄油来。剜一点蛋黄放到舌尖品尝,鲜醇绵长的浓香中透着艾叶的清香味,口感细腻滋润,极能刺激味蕾、调动食欲。夹一点“端午蛋”,就一口馒头,再配一颗煮蒜头,真是童年越吃越爱的美味。

关于美食的文章10:东北美食

文/吴树民

清晨到齐齐哈尔市,想找小摊儿吃点早餐,边走边问,在火车站附近一个小巷里的路边,有一家简易棚搭起的小吃点。虽然天空洒着细雨,排队的人依然不少,我们遂加入队列。这里的糖油饼论斤卖,5元一斤。排了约5分钟,两个过完秤的糖油饼和两碗豆浆,就放在了我们面前的方桌上。豆浆尽管浓香,但是和别地差异不大。糖油饼和普通油饼相似,入口感觉却大不相同,除了外酥里嫩,还有一种绵绵的甜香,似乎像加着白糖,似乎又像加着蜂蜜。香得稀里哗啦吃完后,又买了几个准备途中享用……

在中国最北端的北极村,这儿没有任何污染,所有瓜果蔬菜一律是绿色食品。小甜瓜和西瓜比较贵,每斤8元至15元;有一家说他的小甜瓜隔夜了,又比较小,可以4元一斤处理给我们。我们买了几斤,一吃,又甜又香。再跑去买,没了!乳瓜和黄瓜都挺便宜,清晨刚摘的鲜嫩乳瓜每斤1元,带着花儿的鲜嫩黄瓜每斤0.4元至0.8元,价格几乎是咱内地的一半。

五大连池的水,闻名遐迩,直接饮用,酸酸甜甜像汽水一样,所以做下的豆腐,风味独特。第一天晚餐,我们点了炒豆腐,谁知一盘竟要14元!肚子饿了,也顾不得许多,同时又要了两张软饼,心想今日挨宰也认了。片刻工夫,端了上来,一看,惊得半天说不上话来——那装豆腐的盘子能顶内地两个,炒豆腐又嫩又香,里面还放着不少肉片;软饼是烫面葱油饼,十分可口。这时候,方明白刚才错怪了人家。在这样驰名的旅游点,我们两个人一顿饭吃30来元,实在是既实惠又便宜。次日吃早餐,听说有种咕噜肉不错,就决定尝尝。晚餐,找到那家餐馆,点了咕噜肉和豆腐。那咕噜肉,肥瘦适度,外焦里酥,甜中带咸,十分可口。

到中国最东边的抚远县,凌晨三点拍过东方第一哨的日出,游览过收回时间不长的黑瞎子岛,又回到抚远县城,该用餐了。向当地人打问特色吃食,回答:“深水鱼,特别好吃的叫奥花,就是价钱贵点。”人家特别叮嘱说,餐馆吃太贵,可到鱼市买好去餐馆加工。我俩跑遍鱼市,绝大多数奥花为冻鱼,只有一家有大点鲜活的,一条也就一斤多,每斤最少得80元。鱼行工人说,奥花只有两条,得搭配其它鱼一起卖。我说,我们千里迢迢跑来,就是想品尝一下,买那么多没法弄啊!最后说动了员工,打手机请示老板,老板哼唧好一会儿,才答应卖给我们一条。上秤一称一斤半,120元。提着鱼,找到一家餐馆,请老板安排师傅红烧。不大工夫,端了上来。味道鲜美之极,鱼刺大而又少,很符合老年人的食习。加工费仅要10元,也不算多。这条奥花鱼,要是直接在餐馆点用,最少在240元左右!

大连市以海鲜着称,可是进了海鲜店,一看价位,和内地并无大的差别。当地人怎么享用呢?边转边看,看出了门道:傍晚,在街巷海鲜市场买好鲜活的,拿到旁边地摊上一加工,既新鲜,又实惠。螃蟹每斤10元至15元不等,捡手掌大的活螃蟹买了12个,请一旁摊主加工。摊主清洗净、上笼蒸。一时三刻,送来芥末醋水和热气腾腾的颜色红亮的螃蟹。掰开蟹壳,手抓蟹黄,蘸着芥末醋水,吃得满口喷香……算上8元钱的加工费,一顿海鲜吃饱才花了33元,可谓便宜至极了。小巷里的三鲜虾饺、芹菜肉饺、鲅鱼饺子、海螺饺子……味道都非常鲜美,一盘20个饺子,10元至20元不等,饺子馅儿多个儿大,饭量如我者,每餐一盘足够了。大连海鲜市场的干、鲜水产品也值得光顾。淡水鲍鱼每盒8个10元钱,本想带几盒,商家一听我们家住西安,立马劝告别带,途中易坏。看商家那么实诚,我们在这家买了炮制好的鲍鱼片、干鱼翅和干贝,一下花了500多元。这些东西,赠送亲朋好友,实在是不错的选择。

关于美食的文章11:不负美食不负卿

文/程华

美女悦目,美食爽口。前者养眼,令人心跳加速;后者开胃,让你大快朵颐,两者都让人感觉到生活之美好。按说皆为怡人怡己的好东西,本应和睦共处才是,可二者偏偏形同陌路水火难容。在天下女人眼里,美食就是谋杀颜值的罪魁祸首。于是“既生美女,何有美食”之哀叹此起彼伏,千百年来从未消散过;美食与美女之间的残酷战争,似乎自古以来就绵延不断。

大凡视美食如洪水猛兽之美女多半嗜美如命,为美丽不惜自虐甚至“自尽”。以一曲《昔日重来》享誉全球的卡朋特妹妹,就因为过量节食患上了厌食症,终至回天乏力撒手人寰。每每欣赏其天籁之音,总不免心生惋叹:生活如此美好,倘若昔日重来,她还会毅然选择自绝于美食么?

从上世纪热捧梦露式的丰冶型,到这些年风向一转,时尚指针又“哗啦啦”偏向了骨感型,可苦了普天下爱美食更爱美丽的女人们。不老女星刘嘉玲以一副凹凸有致的魔鬼身材赢得了“长青树”之美誉,成为追星族们疯狂拥趸的偶像,而这身材却是靠着10几年如一日,每日一盘生菜沙拉、两杯无糖果汁、三小块无油无盐的剥皮鸡肉换来的,真的是“一副好身材,十年节食泪”。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影星范冰冰,一直对自己的“微胖界”身材耿耿于怀,走红毯拍硬照稍不留神,那小粗腿麒麟臂便大白于镜头面前,让女神好不尴尬。于是冰冰和冰冰们将瘦身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不惜采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手段也要消磨掉多余的那点脂肪。据说冰冰如今成功减肥,镜头下的她更是袅袅婷婷,不负“盛世美颜”之荣誉称号。

可是,面对五花八门的松露巧克力、哈根达斯、卡布基诺、黑椒牛排、酱烧猪脚、红汤火锅,寻常美女又有几个能拥有刘小姐、范女神们的超强定力?

眼看美食面前底线尽失,缺乏“自律”意识的美女们很是焦急,于是纷纷求助于现代高科技的强大威力,林林总总的减肥药由此卖得风生水起。可这玩艺儿说到底,一是外泻,让你吃多少拉多少;一是内抑,逼着你压根就对美食失去欲望。于是狂吃药物的结局多不美妙,要么几番折腾下来脂肪巍然不动;要么体重下去了血压上来了,外观齐整了内分泌乱套了,腰身纤细了脸皮萎黄了,爬个3层楼都一步三喘,活脱脱一副饥饿难民样,哪里还见一丝自然健康活泼的美态?

与此同时,大小整形美容院里“纤体”、“瘦身”、“燃脂”疗程粉墨登场,抽脂、仪器、按摩、点穴、针灸各种手段应运而生,在许下心动承诺的同时,其高冷价位也让人瞠目结舌。最要命的是,就算几个疗程下来减肥成功,也照样得管住嘴巴还要配合适量运动,否则耗时耗力耗财取得的辉煌战果很快就会化为乌有,一旦体重反弹起来,足以让减肥者们很快又重新回到“解放前”。

这可咋整?

作为算不上丰腴但也绝不骨感的女性一枚,笔者对鸡鸭鱼肉甚至猪蹄充满了与生俱来的热爱。虽然在享用的同时也会稍作克制,比如将原本可以一口气啃下三只的猪蹄减为两只,但绝对不会干坐着眼巴巴望着旁人食指大动,内心被各种无奈苦痛所充斥。那是多么地不近人情啊。连最喜欢的美食都不能享受,那活着的乐趣岂不大打折扣?

因此,对身边不少明明已经皮包骨头却依然减肥不止的现象,笔者感到大惑不解:如果说艺人们自我折腾是为了延续青春守住事业,想来倒也情有可原,可民间美女如此苛待自己又是为哪般呢?为自己看自己顺眼?为异性多看自己一眼?

时尚男女爱挂在嘴边一句话:莫问女人两件事:年龄、体重。笔者偏就十分腻味这种论调,认为既矫情且恶俗。不问?不问你就扭住了青春?不问?不问你就变臃肿成苗条?数据可以含混模糊,外观岂能掩耳盗铃?

民以食为天,亘古不变的真理。若为给予别人视觉上的惊艳而压抑了自己味觉上的享受,那叫自作多情得不偿失;若为讨得身边男人欢心就自我虐待,就更是傻到亏到了骨子里。心气平和、宽厚善良、有品位有涵养的男人才堪称绅士,有哪个货真价实的绅士会过份在意身边女人体重多少三围几何?女人今天就算姿色撩人倍得娇宠,然“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弛”,韶华不再之日,岂不就是沦为怨妇之时?还是不要为一个好细腰的楚王就委委屈屈牺牲健康去争作赵飞燕吧,着实犯不着做这种亏本买卖啊。

但我很欣赏虽然在意自己的容貌却又不会对此过度苛求的女人。她们懂得把握分寸适可而止,比如工作之余去走走路、做做瑜伽,适度靠锻炼出汗来健康塑身;她们懂得适当控制自己的嘴巴,用调整饮食结构来取代无节制的饕餮,既吃得饱吃得好又吃得健康,不用饥肠辘辘也照样拥有纤秾合度的身形。更重要的是,她们懂得内心的修炼比外形的塑造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强大坚韧又温润丰富的精神世界,才是令一个女人真正美丽且美得深邃、美得长久的不二法器。

女人如花。如果花的形、花的味只能择其一,我更愿意选择后者,因为花的形只是转瞬即逝的浅表外在,而花的馥郁才是来自内心的不老魂灵,足以令人沉醉且久久萦绕于生命的记忆中。

美丽是善变的,美食是实在的;爱情是易逝的,美食是永恒的。惟有和美食交朋友,爱她、恋她,就象懂得爱惜和善待自己的女人,才是真正美好、真正可爱、真正会经营爱情、把握人生的智慧女人。

所以,女人们,且听我一句劝:不负美食也不负卿,就从嘴巴开始、从胃开始,不要亏待自己,苦干加巧干,扎扎实实将美食进行到底吧!

关于美食的文章12:美食星球节

文/刘家荪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美食星球节的故事。传说,美食星球每年都会举办美食节,那时,每个星球的人都会带着他们星球上最具特色的美食前来。我心想:要是我们也能去的话,那该多棒呀!

晚上,我早早地进入了梦乡,我梦到自己成了美食使者,和地球上的大厨们一同前往美食星球,参加这个我最期盼的节日。我们中国前往的大厨,有做北京烤鸭的,有做洛阳水席的,有做西安小吃的,有做天津麻花的……其他国家的大厨,有做法国大餐的,有做泰国竹筒菠萝饭的,还有做我最喜欢的意粉肉酱面和比萨的……我们这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美食星球。

美食星球上充满了节日的气氛。街道上、马路上都布置得井井有条,绚烂夺目,一派热闹的景象。这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啊,我们来到了比赛场地,这里可真热闹,其他星球的美食使者也都带着他们的大厨到了这里,真是人山人海。

比赛的时候,大厨个个厨艺了得。切、炒、翻都有模有样,技术娴熟。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比赛,最后只剩下地球和月球的选手。我们中国大厨做的“满汉全席”为地球争了光,而月球做的“月满全球”也毫不逊色。最后,我们以微弱的优势取胜,美食星球的国王亲自把奖杯颁给了我。

正当我笑得嘴巴可以放得下两个鸡蛋的时候,却被一阵“丁零零”的闹钟声惊醒了,我回味着梦中的情景,心想:要是真的有这个节日那该多好,要是我真的能被选为美食使者,那又该是怎样至高无上的荣耀啊!

关于美食的文章13:白河肉糕

文/郁柏年

但凡美食,必要求色香味俱佳,白河肉糕即是如此。观色,上黄下白,黄如金,白如玉,光鲜亮泽;闻香,似荤非荤,似素非素,荤素缠绵,清新淡雅;品味,香软细滑,肥而不腻,筋道十足,口感极佳。不论饮食怎样讲究、如何挑剔之人,在白河肉糕的色香味面前,也只有放下繁文缛节、任凭食欲大开的份了。

往往吃起来大快朵颐,掩盖了美食背后的辛苦。请教做肉糕的师傅,得知原料倒也常见:猪肉、鸡蛋、淀粉和萝卜。只是做法破费功夫。猪肉要选七分肥三分瘦,鸡蛋分离成蛋清、蛋黄。首先将猪肉放在砧板上用木杖槌捣成泥,加入适量的淀粉、蛋清,配以盐和各种作料,用水调和均匀。然后把萝卜切成条块,在蒸笼里摆成长方形模具状,填入捣好的肉泥,蒸上十分钟。待初步定型后,取笼往肉糕上均匀涂抹蛋黄,每蒸五分钟涂抹一次。三次过后,正宗的肉糕才算做成。

虽然精心的配料和繁杂的工序足足用去了大半天的时间,但各有妙处,缺一不可。肉糕的主料是肥肉,由于搭配瘦肉并加入了淀粉,所以吃起来不会觉得油腻,加入蛋清又使得肉糕更筋道。选用萝卜条做模具则让肉糕在蒸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萝卜的清香。而三次涂抹蛋黄犹如画龙点睛,让肉糕色泽鲜亮,惹人垂涎。

当年,白河因汉江水运繁华得以“小汉口”之美誉,往来的官宦商贾、文人墨客在此停留,都会在江畔老街的馆子里小酌。伙计一边卖力地吆喝,一边在桌上摆好三碟四碗,而后厨趁着食客们把酒言欢之际烹饪起拿手的招牌菜——肉糕汤。将大小均匀的肉丸子放在汤盆底,覆上提前切片蒸好的肉糕,再浇上配有胡萝卜、香菇、青菜的鸡汤,便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肉糕汤了。远远看去,先是那红黄绿各色就抓住了食客的眼球;凑近点儿,热腾腾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急不可耐地想一饱口福;真到了举箸时却犹豫起来,不知该从何处开始,先尝肉糕还是先品汤汁?其实,先用什么并没有讲究,即便左右开弓、勺箸齐上又有何不可?关键是糕香汤美振食欲,吃得开怀久难忘!于是,吃过之后,便记住了这一巴山汉水间、秦风楚韵地的小城,以及小城里独有的美食。传而广之,久负盛名,白河肉糕也就成了白河“三点水”席面中的一道名菜。

逢年过节,白河家家户户都要做肉糕、吃肉糕,特别是招待贵客,肉糕更必不可少。一片片黄白相间的肉糕,蕴含着主人对家庭、对未来、对尊客的美好祝福——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关于美食的文章14:家乡的美食

文/蒲佳倪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东南西北个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味,都有自己的特色。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我们沾益味美价廉的烧饵块。

清晨,太阳公公还在懒洋洋地躺在朝雾里,沾益火车站前的空地早已人声沸腾。一眼望去。一家面积大约只有三四平方米的饵块摊十分显眼,一个堆满了饵块和调料的铁架子,两个放着烤网的大火炉,旁边还有一口正在炸洋芋粑粑的油锅……

“来个烧饵块,再加根油条!”“好嘞,要甜酱油么?”“我要两个烧饵块包洋芋粑粑!”“好嘞,要大的还是小的?”这声音此起彼伏,对于慕名来吃烧饵块的人来说,就好比是美妙的音乐。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个如圆盘般雪白的烧饵块,飞一般的被甩到火炉上。等颜色微黄,面皮一鼓起时,给它翻个身,几秒钟后,面皮又鼓起来,就马上起炉,平铺在调味盘里,抹上独家调制的辣椒酱,淋上几滴酱油,撒上花生面和芝麻,最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包上油条或洋芋粑粑。

早已等不及的我,一把接过烧饵块,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饵块糯香,调料醇香,洋芋粑粑脆香,这样搭配起来,就一个字——爽!

只要吃过的人,几天不吃,嘴就馋了。这不,住在省城昆明的姑奶奶每次来我家都要专门到火车站去买烧饵块吃个够。回去的时候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呢,那就是买很多很多的烧饵块带回去,分给亲朋好友。

这看着很普通的烧饵块,可是我们沾益的特色小吃哟!当然,我们沾益还有辣子鸡、带皮羊肉、烧云腿、酸菜鱼、小粑粑、炸洋芋……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老表,热情的沾益人民欢迎您来品尝!

关于美食的文章15:漫话两款美食

文/邓明

河州肉酒

临夏旧称河州,那里有一种独特的小吃,名叫“河州肉酒”。黄酒用黄米酿制而成,其味醇厚浓郁,富含营养。羊肉以栈羊、山羊肉为佳,细嫩鲜香。用铜瓢烧黄酒,将要沸腾沸时,将切成薄片的羊肉投入,扑腾扑腾翻滚时,撒入葱花,即可起锅,舀入碗内,品酒吃肉,大快朵颐。

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日,我到木塔巷拜访张思温先生,请教一些问题。得到先生解答后,他说临夏亲戚送来一些羊肉和黄酒,让我尝尝河州肉酒,他便在火炉上搭小铝锅,倒入黄酒,酒滚时,投入肉薄片,待汆熟后,给我舀了一小碗,口感是嫩而不膻,淡而味长,与寻常所食手抓羊肉、羊肉泡馍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味道,这应该是羊肉的本来味道吧?

后来胡乱看了些闲书,方才知道,这“河州肉酒”大有来头。《水浒传》中记述了多种酒,有荤酒、素酒、透瓶香酒等十种酒。其中以“头脑酒”最为别致。《水浒传》第51回,说李小二带雷横进了勾栏,去听白秀英演唱,而“那李小二人丛里撇了雷横,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这里的“头脑”就是头脑酒。《金瓶梅词话》第76回说:“到次日,西门庆起早,约会何千户来到,吃了头脑酒,起身同往郊外送侯巡抚去了。”这里明确为“头脑酒”。但是《水浒》《金瓶梅词话》,均未曾说明这种酒的内容。着名学者、教授何心(陆澹安)所着《水浒研究》中,引用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的一则笔记,使我们知道了头脑酒的内容、制法及皇帝御赐臣下的情况:“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祖宗之体恤人情如此。想宫中进膳后出视朝,遍用之近侍,推己及人,无内外贵贱一也。景泰初年,以大官不充罢之,而百官及民间用之不改。”说明代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宫都有冬季吃头脑酒的习俗。皇上吃了,还向殿前寒风中站岗的御林军赏赐头脑酒。但是所说“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是什么肉?什么杂味?不得而知。

1957年《水浒研究》出版后,读者郭本堂致书何心,说太原市酒楼饭馆至今仍出售头脑酒。具体的做法是把羊肉数块和藕等放在大碗中,掺入黄酒。吃时,用烤饼佐餐,当地人称为“帽盒子”。初次品尝这种酒,难以下咽,吃的次数多了,则往往爱不释口。这种头脑酒也叫“八宝汤”,即由羊肉、生姜、煨面、曲块、长山药、酒糟、腌韭菜等八种食材及调料烹制而成。

这样看来,河州肉酒渊源有自,从明代的北京,到华北的太原,乃至西北的河州,都有吃头脑酒,也即吃肉酒的习俗。而临夏至今仍有吃肉酒的习惯。其食材主要有二:其一是黄酒,这里酿制黄酒历史悠久,用黄米加酒粬酿造而成,属于陈酿半干型黄酒。其二是羊肉。栈羊、山羊、羯羊,小羊。用铜锅煮,传热快,不变味。河州肉酒比起太原的头脑酒食材较少,这也是河州质朴民风的反映。

佛跳墙

西宁市闹市区立有广告,一个胖胖的厨师,戴着高高的帽子,竖起大拇指,吐出一句话:“砝码呗!”“砝码”是甘青地区方言,有厉害、了不起之意。这原来是一所烹饪培训班的招生广告,罗列一系列青海风味菜肴,意为培训班培养的厨师,厨艺了不起。其中有一款特食,名曰“狗浇尿”,名称甚为粗俗。进饭馆点了一客狗浇尿,一看原来是兰州一带的油胡旋,一名烫面油饼。将白面揉好,擀开,抹上清油,撒上苦豆面子,卷起来,擀成圆饼,在锅里放清油烙制而成。青海广种油菜,花时一片金黄,蔚为壮观。秋后其种籽可搾上好清油。青海人烙油胡旋时,用盛满清油的带小嘴有曲柄的小黑瓷壶,沿锅边四周浇适量清油,饼子翻身后,还要浇,其动作颇有几分狗翘腿撒尿的样子,故名狗浇尿。此名虽不雅驯,但显示了青海人的幽默感。当然狗浇尿甚为可口,酥而不腻,口齿生香,比兰州一带的油胡旋更有风味。

名字粗鄙的面食“狗浇尿”,品尝后余味不忘,于是想为它对个对子,前提必须是食品。一时无佳对。一天看到一款福州名菜——佛跳墙,乃是用绍兴酒坛装入鸡、鸭、羊肉、猪肚、鸽蛋、鱼翅、海参、香菇等煨制而成,有人吃后,有“启坛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之句,打开坛子香味四溢,引得隔壁寺院打禅的佛爷也都跳墙而来,不顾清规,也想尝一口鲜。“佛跳墙”名称甚雅,按词性来说是名词、动词、名词,按声律来说为仄仄平,刚好与由名词、动词、名词构成,为仄平仄的狗浇尿,配为一副对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