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文学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文学文章1:在疼痛中奔跑
文/落香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给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他说,它写出了女性奋斗平凡而又神奇的故事,写出了那些美丽的女子的现实窘迫和机遇,她们内心的渴望以及与当代流行的价值观搏斗的痛楚,对此我深表赞同。
今年的三四月份,在山师图书馆五楼与它初识,读罢,爱不释手,十一月,再次与它偶遇,于是重新读它,又一次跟随汪洋《在疼痛中奔跑》,也有了新的感受,在此荐之与好友。
在疼痛中奔跑
这是一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年轻女性,身体与心灵的成长史。其实,每次读完一本书,总会去网上看看书评,看看网友对它的评价,当然或多或少也会受到网上评论的影响。唯独这一次没有,因为我怕,怕忽略了自己感受。我不知道怎样表达读此书时的心情,有感动,有泪水,不止一次的随书中的女主角哭泣,甚至把自己当成了其中的芊芊,似乎书中讲述的就是自己。
请原谅我,我要开始用这支拙笔写自己和这本书的点点滴滴。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理想和奋斗。
第一篇:关于亲情。
杨芊芊,美丽,聪慧,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有着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尤其对父亲有一种膜拜。父亲的突然离世给了她生命中从未有过的打击,以至于她说:是的,每个人都要长大,我的成长确实如此直接,从充满阳光的孩童时代,一步踏入满是愁云的惨淡世界,没有一点过渡。对父亲,我也有着同样的依恋,我能想象失去父亲,那将会是失去怎样一方天空,是怎样的一种黑暗,我跟着她为命运的不公而恸哭,为生活的艰难而愁苦。但是,我庆幸她的母亲在,不至于无依无靠。
说到母亲,不禁想说裴裴,芊芊的老公--桑。裴裴,出生于大杂院,寄人篱下,母亲刁蛮,弟弟任性。母亲本是爱她的,弟弟的出生剥夺了她所有的爱,在母亲的忽略中,在弟弟的压迫下,在现实的抗争中,她选择了自杀。命不该绝,但没有亲情的呵护,她的心田里一直缺少着爱的雨露。当然了,桑也是。在单亲的家庭里长大,对芊芊,他爱的扭曲,爱的自私,爱的虚荣。
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丫丫的出生吧。我看到了芊芊身上散发的母性的光辉。在医院断定丫丫是脑瘫的事实面前,在桑的冷漠与打击面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为这个可爱的孩子将暴风雨遮挡。她带着丫丫从从贵州到北京到广州,四处求医,这个年轻美丽的女子,著名主持人,经历沿途的奔波,苦痛,原有的美丽容颜,写满了沧桑,几夜间,变妇人。但苦心人,天不负,她和女儿成功了。有时,我在想,是老天不想再给这个女子磨难了吧,或许是不敢再对这个女子残忍,因为她无所畏惧,对女儿,尤其爱在骨子里。
第二篇:关于友情
这是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芊芊,裴裴,美瑜,三个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却一直相互扶持的女性,书写着友情的力量。
芊芊对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和蔼可亲。芊芊对裴裴,芊芊对美瑜更是珍惜。当美瑜失明,进入人生低谷,芊芊一直在。当裴裴选择死亡,痛不欲生的也是这些好姐妹。突然想到好友告诉我的一句话,女孩子,可以没有爱情,但一定要有友情,同性朋友间的友情,因为只有女人才最懂女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沉迷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之中,或许一句话就可以点破。真的是这样,当裴裴遇到凌逆,爱上凌逆,芊芊的话句句说到她的心里,即使她不想承认。我也一样,在懵懂的爱情面前,能读懂我心思,给予我支持的也一直是自己的好姐妹。往往一句话,点破所有的心结。
第三篇:关于爱情
关于爱情,从桑说起。桑,一个比芊芊大10岁的电视台骨干,在芊芊丧父无助的时候,给了她肩膀。在她懵懂的幻想时代,展示着自己的才情和浪漫。他用谎言骗得了这个女子,又用泪水挽留着这个女子,折磨了她近十年。他爱芊芊,这我不否认。但我对这个男人,更多的是痛恨和可怜。爱,绝不能成为自私的理由,绝不能成为占有的借口。当读到他把芊芊的录取通知书藏起,一次又一次打击芊芊,一次又一次阻止芊芊更美好的未来的时候,我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当他把刀架在柔弱的芊芊的脖子上,我恨不得杀了他。芊芊对桑由原本的欣赏,到最后的绝望和无助,应该更是一种心痛和心寒吧,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她没有抱怨,她不忍残忍的离开,只是绝望,淡漠。但,这种牺牲,算不算一种懦弱?当爱情变成抓不住的水,离开变成了唯一的表情,离开是一点点的割舍,疼痛在所难免,还好,最后他从大洋彼岸来了,带芊芊走进了幸福。
关于裴裴。裴裴是幸福的,平淡的婚姻,木讷的老公,但一直备受老公呵护。当遇到凌逆,她义无反顾的出轨,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这个花花公子,并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对他的爱,如天上的雪莲,知道它的存在便已足矣,并不渴望拥有,是他让我知道自己还有爱的能力。对,也许她出轨是错,但如果没有凌逆,她永远不能抬头做真正的自己,永远会是那个低头的灰姑娘。是爱情给了她自信和力量,他是罂粟,带坏了她,也拯救了她。当误认为丈夫出车祸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对丈夫的依赖,也终于醒悟,她和凌逆必须谢幕,她用自己的微笑点亮了所有的旁观者,照亮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她和丈夫开始了新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在身边的永远不知道好好珍惜。
第四篇:关于理想和奋斗
对于美瑜,我一直写的太少,亲情里没有写到她,友情中也没有,爱情中更是绝口不提,因为,唯有理想和奋斗才是我对这个女子的解读。芊芊是才华横溢的,不甘于售票,认为自己是电视化身,并努力为梦想奋斗,我懂;即使桑百般阻止,她依旧不屈不挠,这我也知道。裴裴在夹缝中求生存,最重事业有成,其中有艰辛,这也不可否认。关于奋斗,我只想写美瑜。
美瑜,自小罹患糖尿病,随时面对死亡的危险。年幼的她在众多小伙伴面前自己给自己扎针,注射胰岛素,这是多大的一种勇气,她在跟命运抗争。大学,她用技巧弥补长期注射胰岛素的身体缺陷,成为了选美冠军,成为了那个高高在上的女皇,然而,现实把她从天堂带入地狱,她失明了。她绝望,她暴躁,她厌恶身边的一切,她不能接受这槁木又黑暗的生活。然而,她又崛起,于黑暗中重新找到自己,她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每一个人关于不屈奋斗的含义。她是柔弱的,被损害的,却是独立的,坚韧的,没有在逆境里沉沦,而是在灰色里寻找亮点,这是怎样一种精神?
喜欢书中的这样一句话:生活像一条平淡平缓的河流,不急不徐的向前,即使溅起几朵浪花,也是微不足道的。和芊芊一样,我也喜欢用笔记录生活,也许真的是在文字的浪尖上进行人生的奔跑,真的是妄图所住记忆,但是,就是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喜欢这种简单的真实。
20岁的年龄,不只有想象中的美好,还有很多的无可奈何,像高考过后一样,在哭过笑过之后,以最美的表情面对风轻云淡。生活还有很多的迷茫,但生活就是浸入了最真实的血和泪,才能锻造出最美的钻石,在痛苦中涅磐,才能幻化凤凰。这三个不屈的女性,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在她们身上,汲取到了对生活的力量。
对这本书,我捧在手里,爱在心里。
文学文章2:文学趣谈
文/许子东
有一个规律性,现代作家的启蒙老师大都是母亲。中国现代文学里面说父亲好的极少。曹禺的戏剧里面写出来的父亲都是周朴园那个德性。巴金《家》里的高老太爷,也是个反面角色。这些作家写的父亲,要么去世,要么很坏,但他们笔下的母亲都是好的,比如鲁迅的“鲁”,就是用了母亲的姓。母亲被作家恨的大概只有张爱玲。
张爱玲后来的小说主题就是“男女战争”——就是男女谈恋爱。但这个“恋爱”是打仗,是计算,是猜疑,是提防,是博弈,从头到尾是在“打仗”。而这种爱情战争最早、最佳的人物原型就是她的父母。
现代女作家有两类,一类是一夫一妻,婚姻稳定;一类是五彩缤纷的感情,惊心动魄的小说。套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女作家的幸福家庭也都是一样的幸福:冰心、冯沅君、凌叔华、林徽因……一般都是嫁给学者。冯沅君写的小说《隔绝》,也是“五四”时“娜拉出走”这一类的小说。她的丈夫陆侃如写《中国诗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教授,非常有名。林徽因不为徐志摩的爱情所动,理智地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是古建筑学家。她后来从事美术、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就是林徽因参与设计的。
鲁迅不是说过吗,娜拉出走以后,要么回去,要么堕落。回去的故事就是子君,堕落的故事就是陈白露。陈白露故事的开头,很像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的结尾。
文学是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泄露作家内心秘密的——真正的文学,比宣言、日记、情话更能宣泄心底的秘密,包括作家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
陈丹燕采访过上海的老黄包车夫,你们当初拉人力车是不是被欺负?那些老人说,是被欺负,坐在后面的洋人都不跟我们说话。要右转也不说“turn right”,只拿一个手杖,在我的右肩一敲,我就得往右转,在左肩一敲,我就得往左转。这个故事很有阶级压迫的内容,作家就继续挖掘,那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推翻这些有钱人,然后大家平等,建立新的社会?老车夫说,我当时是真的想,我立下志气,一定要改变命运。那你做什么?我要坐在车上,让别人拉我。这就是阿Q的革命。他的革命不是要平等,而是要享受成果。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大概就是讲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男人非常喜欢女主人公,她却喜欢另一个男人,但这个男人对她并不是真心,所以女主人公把他也抛弃了。这不只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故事结构,这也是丁玲一生感情道路的基本结构。甚至也可能是现在很多人的感情道路。
也许香港的读者会比较接受沈从文。香港的新界比较像沈从文描写的理想乡村,到现在还是传丁不传女。岭南大学旁边的乡村,一有大事就插很多三角的狼牙旗,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景象。有一次,我请王蒙来岭南大学演讲,车子开到学校边上,他就问我,这里在拍电影吗?我说,不是在拍电影,这旁边就是新界的村庄,他们就是这样,很像中国古代。这在内地是看不到的。
作家有两种,一种是年轻时一举成名,最早的作品就是一生的代表作,比如郁达夫、张爱玲、曹禺。另外一种作家是劳动模范,写很多,改很多,不断地变化,做很多不同的尝试,比如老舍、沈从文。人们说沈从文的《边城》好,但他在《边城》之前走了不知多少大城小城,转了不知多少圈,才走到这《边城》,而《边城》之后长夜漫漫,又走了很多路。曹禺最好的戏都是二十几岁写的,张爱玲也一样, 她最好的小说也写于二十三四岁。
文学文章3:索然无味
文/一个人在路上
作为曾经的文学女青年,以为自己这一生要不停地读书、写作。所有的人生悲欣都是为文学而生。现在想来哑然失笑。
最初纸上写作,各种纸,信纸、稿纸、白纸、小卡片,自己收集,时过境迁,读来感慨。后来写博客,认识了博友,后来联系寥落。再后来,微博、微信,转发鸡汤、养生、笑话,也顺手发表自己的生活。现在开始厌倦。
随着时间、衰老、繁复的方式,反而不知从何表达,也渐渐不愿表达。但是,内心对话越来越频繁,停不下来。
我知道,这是老了的标志。
差不多又回到最初。回到博客。偶尔写几句。一写作,便开始茫然无措。为写作而写作,这样不写也罢。
陷入一段空虚。于是,重新回到阅读。俗世里,耐不下心来细读,好像有鞭子驱赶似的,慌慌忙忙地找寻什么。
究竟找什么?不知道。
写作慢慢放下来了,阅读也陷入僵局。剩下的日子,思考便是唯一可做的事情。将眼前的事情,浸润在情绪里,纵横捭阖,变换角度,翻炒出不同的菜系,一个人静静琢磨,渐成习惯。
这一生不喜勉强。也包括不勉强自己。随心所欲并非想干嘛就干嘛,而是这颗心要经历反复打磨,最后才能随顺心性,际合机缘。
外表看上去,有些人热闹,有些人孤独。就心而言,每颗心都孤独。有时自愿,有时无奈。
深夜无眠,自省大半年来的状态。没有内疚,也辨认得出自己的焦虑浮躁。知道这种心态下,自己适合读什么书来定心。
好吧。我是自己的老中医,望闻问切自己的灵魂。这是岁月的馈赠,亦或是思考所得。
这个月生日。即将52岁。
自问心境,无喜无忧。不揽镜自怜,不强留岁月。这些年喜爱步行。岭南暑热难耐。转眼仲秋将至,又可以开步走。
这座城,风景秀美,江景如画。闲暇时走走。可思考他人,可宽慰自己,将读进去的书再辗转咀嚼,心宽松不少。
这个年纪该有自己的生活、生存、读书和交友方式。但前提是不勉强。
我于是知道,越来越不喜表达的背后,是渐渐静下来的心。于红尘中,慢慢落地成尘。
万物皆然,我当然也逃不过。
文学文章4:我的文学情结
文/罗迦玮
人活到45岁也该算过了大半辈子了,细想自已的生活爱好,除了与朋友偶尔小聚,以酒为乐放松一下自已外,最大的爱好便是至今不忍丢下的业余写作了。
在写作中体味生活,探讨人生也着实让自已收益菲浅。我的第一篇能登“大雅之堂”的习作是一首叫《思念》的小诗,记录了刚上贵师大读书时在病中思念母亲的游子心情,以真挚的感情意外地获得校友的共鸣,在全校的写作比赛中被评为二等奖。接着自己还被冠以《校园》墙报的编辑,在业余时间负责编刊出刊工作。这对于学物理专业的我已是一种荣幸,也让在文学知识上才疏学浅的我惶恐不安。形势迫使我陆续看了一些名着和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免自已的无知招惹笑话。
一个在中学读书时代连作文都不知怎样写的人,上大学后居然成了校报的编辑,别人的不解也一度困惑了我。但冷静思考下来,还是思念母亲的拳拳真情激发了我的写作愿望。提到真情的不由流露,我就会想起在安龙二中读高二时教我们语文的卢云中老师。他在课堂上讲解白话文《窦娥冤》时完全进入了角色,在他忘我之时,我竟瞥见了他的裤门链都没有拉上。但他声情并茂,甚至是手舞足蹈、口沫四浅的讲解容不得我的思想开小差,我随着他的思绪领会了课文的主题,后按他的要求用现代汉语改写的《窦娥冤》居然获得了赏识,在班上由他当“范文”朗读。这可是从小读书以来害怕写作文的我首次在作文上得到的鼓励。或许是卢老师上课时不拘一切的真情演绎激发了我潜伏于心的文学爱好,我的写作情结也由此而生。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母校安龙二中,当上了一名物理老师。此时卢老师已经退休,但我的业余写作仍是热情高涨,利用兼任校团总支书记和班主任的时机办《校园》黑板报和《招堤小荷》油印报,带动了一帮爱好文学的师生。自已不仅在州报上发表了诗文,还把班上学生詹丹志的诗作推上了外省的刊物。一时间名声大噪,在当地只算二流学校的安龙二中也有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现象。我亦有幸应邀参加县里的一些文化活动,结识了龙尚学、陈翰辉、张文林等当地文化名人前辈,相交了杨远康、罗华坤、贺登祥等文朋诗友,受他们的熏陶和影响,我的文学情结不再是单一的写作了,更多的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学习社会历史知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由此对人生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和正确的探讨。
至今回想起来,在安龙生活的最美好记忆,就是与他们的相知相识。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缘于对文化、文学和人生的热爱,大家在交往中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暇就扎堆的“圈子”,即当时颇谓时髦的“文化沙龙”。逢周末或节假日就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没有现在手机的即时邀约,但一个来了另一个也就到了。大家在一起交流写作体会,摆谈安龙人文历史,畅叙人生理想和抱负,其乐融融,互为启迪,我的人生观念也由此逐步形成。当然大家相聚时也非正襟危座,薄酒一盅,淡茶一杯,甚至连半路捡来的笑话也是少不了的互享内容。记得龙尚学老师发起的成语接龙酒令就很有意思,让人在饮酒的同时就温习了成语。你一句“一心一意”,他一句“意气风发”,我一句“发扬光大”……煞是精彩,接不下的就该罚酒了。这比时下的“斗地主”更有一番文化的品味。
当年也正是我们这些人是《绿海》杂志的编辑,所办的《绿海》还是全省县级刊杂中最有影响的,连省外的作者都有投稿。我们常为此感到自豪,也觉得人生充实了许多。在我们的文学圈中,当时远康还在洒雨区中学任教,登祥在兴隆镇任职,华坤与我都同在安龙二中教书,几乎一到周末就聚在一起,或陋室小坐或招堤上漫步,一同交流各自的人生体验和心得,互评对方的文学作品和构思。只要圈中的人又有作品发表,自己就会暗暗努力争取迎头赶上。远康兄更是一个有心人,他把我们当年发表的作品都汇总在一起剪贴成册,至今还保存完好。人生路上,朋友间的这种激励和鞭策是最为宝贵的。如果时光可以回放的话,想必招堤荷畔的缕缕清香也记录着我们当年的激情和向往……
在我们的文学圈中,尚学、翰辉二老都是省内知名的史学专家,他俩潜心为安龙修志十年,对安龙的人文历史了如指掌,娓娓道来就串如珠玑,仿佛一幅安龙的历史画面就生动地展示在眼前。尚学老师搞过行政,对世态有入木三分的见解,不趋名利的选择铸就了他的史学成就。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形象——忧天不怨人,善言不投机,宽容不咎责。这些都是值得我推祟和学习的好品格。
文林老师是全县自学成才的楷模,成名之前走过了一段艰辛的人生。由于家庭出身的关系,安龙解放后他没能继续求学,为了生存,初中一毕业就当上了泥水工。但天性好学的他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掉现实的困顿和世俗的冷暖,一直坚持自学,最终取得函授的大专文凭。从乡村民办老师做起,直至落实政策后当上了省重点中学——安龙一中的骨干语文老师。他特殊的经历,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佩服。我有幸在文化馆的一次座谈会上与他认识,并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那时他己是我父辈的年龄,他乐观豁达的心态缩小了我们间的距离。他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人好学上进,也能包容年轻人的个性和不足,并予以循循的诱导。与他在一起时,他就鼓励我多看多想多写,并列举许多生活的事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文林老师除了和蔼可亲、乐观向上外,还有一颗难得的童心。他教会了我划拳,大家相聚时他要“走”上一转。然后趁着酒意说心里话,其中少不了勉励的言词,他的用苦良心可想而知。记得一天晚上与华坤散步北门坡到了他一中的住处,刚一进门电就停了。他老一句“贵客一到就开烛光酒会”的话把大家都逗来了兴趣,他点亮一棵蜡烛,搬来一张条凳,上面酒碗一摆,我们就一边品酒,一边畅谈人生了。
翰辉老师是尚学老师修志的老搭档,一生笃学厚道,为人真诚,讲求原则,做事低调,不屑与投机异已者为伍。从安龙到贵阳复又回到安龙工作,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故乡的热土上。他严谨的治学作风一如他的做人,不阿谀奉承于人,却又真诚地善待身边的人和事。他看不惯生活中怪异的灯红酒绿,竟然请辞了县文化局局长的头衔。他常自诩要做安龙最后一个“士大夫”,不可因世俗的斑剥毁了一个文人应有的名节!他注重安龙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退休后还奔波于贵阳安龙两地,为县政府当顾问,为安龙的文化旅游开发献言出策。想必“荷都安龙”永远牵系着他的故乡情结!他一篇篇情感真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言词精美的散文只要见诸报端,便成我等文学爱好者争相捧读的精神食粮。读翰辉老师的文章要一字一品,句句饱含着真情和人生的哲理,像品尝了一杯陈年老窖的醇香……让人在回味中久久不忘,在不忘中铭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欣然认同。
远康兄告诉我,在我人生逆难之际,翰辉老师曾为我痛惜不堪,竟当着众人号啕大哭,为我点亮了祈祷的“七星灯”……此事已过去十九年了,但这盏“七星灯”闪烁的善良、真诚和人性的光辉仍照亮着我的心空!我永远也忘不了翰辉老师的教悔和关爱,在生活中做好人学好文,我相信这是翰辉老师的心愿,也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翰辉老师常说,安龙是一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从古至今该有文化的命脉,万万不可断在我们的手上。当年我们那个“文化沙龙”圈子的人除华坤改行从政于安龙外,其他的已陆续离开了安龙。在兴义的登祥己当上了州委常委、副州长,远康兄作为一公司的老总仍笔耕不断,己出版七本个人文学作品专集,当选为中国水利作协的副主席。我呢,则在回归社会历经了造林、挖煤、制药的打工经历后凑齐费用,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获全省第七届“新长征” 职工文艺创作二等奖后加入了省作协,去年又出版了第二本文学作品集,两首诗歌还上了国家级刊物《十月》杂志。虽然我在业余写作上也算小有了成果,但较之远康兄尚差一大截,更不敢与翰辉、尚学等老师比学问了。从他们的身上不仅是学其知识和学问,更值得学的是他们做人的真诚、人生的感悟和治学的严谨。
可以说,我的文学写作情结源自于真情的感染、真诚做人的教悔和人生的真实体验。在安龙生活和工作的那几年,我感谢命运的青睐,让我结识到了良师和益友。他们的教诲、鼓励和关爱,助我走过了岁月的风雨,也让我有了人生的取舍和写作的源泉。其实为人之道就是为文之道,人生就是一部书,用真情讴歌真善美和人性的光辉,人生就有了价值,文学就有了价值!况且写作的过程也是提炼生活、探索人生、不断学习进取的过程,我愿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身在当今讲求经济和物质享受的社会,我常在恐慌中怀念过去。想必一个人乃至社会总得需要文化和思想的支撑。但愿我们当年的“文学圈”是故乡热土的一种造化,也希望这种造化能够在故乡的热土上继往开来!
文学文章5:文学就是一棵小草
文/武志强
文学并不伟大,文学是无名的,平凡的,普通的,属于劳苦大众的,生长在无名人的身上,给着他无名的快乐。文学就是一棵小草,默默无闻的生长着,在家门前的砖缝里,湿地上,在你走过的路旁,甚至就在你的脚底下,是那么平凡、普通,不引人瞩目。
七月的一天,站在区文联门口,偶然发现了这样一棵野草,不是一棵,而是几棵,它们生长在湿润过的泥土上,砖缝里,清早的阳光下,是那么翠绿,那么柔软,那么普通,不想惹人注意,像是要避开我而去,但我还是一下子就心动了,注目了,情不自禁的要怜爱它们,因为在一瞬间它们就牵动了我柔弱的心肠,让我觉到了一丝温暖,仿佛我们是息息相通,惺惺相惜,值得彼此去爱护和关注。
我在等人的片刻,蹲下来,用手抚摸这小草,抚摸它的茎叶和毛茸茸的草絮,心里软软的,几乎在同时就联想到自己所坚持并热爱的文学写作,这么多年,就这么默默无声的坚持着,生长着,在不为人所关注的角落,在异常艰难的时光中,不屈不饶的向上生长着,始终不放弃,靠文学这样柔弱的小草抵抗并战胜着内心的恐惧,让生命向阳光,让心灵向欢乐,让脚步在泥土里扎根,让有灵魂的写作开出花,结出果。
我所期待的并不都能实现,但付出了总要有所回报,在我能感受到小草昂扬的生命气息时,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蓬勃的生命和心灵,无论环境怎样艰苦,都不放弃生长,就像小草这样,在湿地上,砖缝里,在人用脚踏过的路旁,绿茵茵的,可爱可亲的,也是快乐向上的,能够温润你的心灵和情感,给你一些内心的体验和醒悟,也同时让我醒悟到自己的坚持并不孤单,有文学这样的小草陪伴我,走过人生的泥泞和风雨,并且迎接阳光到来的欢笑。在小草身上,能看到一种不惧千百回挫折,忍辱负重,甘愿默默,积极向上的精神,而这正是我写作所需要的。
用心抚摸着小草,我还在想,即使是孤单的一棵草,自己也要生长,即使身边没有了别的草来陪伴,但也还有阳光和风雨的陪伴,还有生活来陪伴你,有喜有忧的生活让你并不孤单,并且日渐丰富着你的心灵,成长着你的智慧,厚实着你的人生。
在我办完事,离开的时候,回首望着区文联门前的这几棵小草,这野生的草,绿绿的草,欢乐的草,默默与它们告别,内心祝愿,珍重彼此,今生有缘相见,顾好各自的前程。
文学文章6:我的文学情缘
文/兰若
不知从何时起,我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是四年级时,爸爸给我订的《小学生作文报》,我被报上一个瑞士小孩的连载故事吸引,至今仍记得故事中那个瑞士小男孩是多么淘气和搞笑;或许是在14岁那年寒假,去三姑母家玩,无意中发现了大表哥有十几本世界名著,震撼惊喜之余,那个寒假我“贪婪”地读着,记得最深的就是《嘉莉妹妹》,这本书至今仍是我的最爱;或许是曾经那些年的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本本语法、文学作品赏鉴、写作等书看下来,我最终真正加入了文学爱好者的队伍。
文学体裁中,我痴迷过宋词,特别是每次品味《蒋勋说宋词》,蒋勋对宋词的见解,字字句句如春雨般滋润心田。我也曾爱慕过小说,废寝忘食地爱过,前苏联的、美国的、欧洲的,最崇拜的是福楼拜、莫泊桑和德莱塞,喜欢他们的冷静和深刻;中国的《红楼梦》是心头最好,张爱玲的也很不错,她的语言风格有《红楼梦》的影子,她的小说永远关乎人性,写得很深刻。然而我最终还是“醉倒”在散文这棵树下。说起散文,初中时,我根本就不曾关注过,记得语文老师说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言情散文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当时听了只觉得头大,尤其是归有光的那篇《项脊轩志》,全文絮絮叨叨,如老妇般啰嗦,尽说些平淡无味的话,老师却说这是一篇著名散文,作者的写作手法达到了散文中的最高境界,朴实无华,在平淡中见真情,感人至深。还记得老师说这些的时候,我听得似懂非懂,半信半疑,而且从此对散文的印象除了漠然外,还感到畏惧,认为散文是最难写的文学体裁。
长大后,独在异乡,工作、成家、生子,起初几年,心理上一直以“异乡人”自居,感觉很孤寂,有时候心境也不澄明,先是疯狂地恋上了三毛,后来不经意间翻起林清玄的菩提,就慢慢地迷上了散文,其春风化雨般的文字,让人渐渐学会放下,而后席慕蓉、琼瑶、琦君、余光中更让人学着放松,尤其是琦君的散文,让人完全融入,也让我真正领略到散文的魅力,记事的、言情的、写景的,都是下笔从容、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触人心扉,思想淡然让人感觉恬静,尤其是她们散文中不声不响流露出对中国的山河之恋、故国之思,让人凄然。而今,我终于懂得了《项脊轩志》,也品到了散文的滋味。于无声处却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说小说是夏天的暴雨,猛烈又刺激;诗歌是秋雨,绵绵而多情;那么散文就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这样的春雨,却又滋润着心田,感受妙处时,不知今夕何夕。
文学文章7:无知的文学
文/追乐居士
最近看了一些名著与名人录等书,激起了一些遐想,也好像明白了些什么。关于"文学"这两个字我一直都弄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起初以为它是讲理论的,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见的。那是小时候的想法,那时的想法是比较模糊的,加上老师上课也不怎么听讲,那时哪里想着听课了,无时无刻都在着玩,总是玩不够;但学习成绩还算可以,大概是瞎蒙的吧!所以只懂得写几个字,到现在还经常写错字,其它的都不太懂。由于读书不多,很多东西都是出了社会才知道的,闲的时候看看书上上网,后来发现了有小说,后来又发现了让我非常兴奋的哲学,逐渐的懂了很多东西;只是让我感到奇怪是直到现在我还不清楚什么叫文学?
之前我以为看名著看名人录会让我懂得很多东西很多知识,看着看着不想看了,因为它们并不能让我懂得什么,不是没用的就是过时的;当然也有让人看了回味无穷的,因为写得太好了。我想用粗人的方式去说一下;所谓的名著就是写得好的小说而已,它的价值就是给人们茶余饭后取乐的,年代久一点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其它对我来说没什么价值可言,不能吃不能喝的 ;当今社会取乐的方式何其多,旅游、聚会活动、看电视电影等等,这些不是更刺激更省时?还有那些诗词、文章,古代的时候写得一篇好文章就可以做状元,就可以做大官,现在呢?虽然我不懂得什么叫文学,更不懂得什么叫艺术,但我懂得这个世界不断的在发展不断的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思想也应该跟着变化。鲁迅先生也一直倡导去旧迎新的,其中"无声的中国"等都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参考的。
在这里我不是要扼杀文学,也没有这个能力和魄力,因为我也喜欢文学,也喜欢看书,我也很喜欢一些文学作品;比如小说的经典《红楼梦》,有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感觉,还有古、近代的一诗词,如《木兰诗》那么多的豪迈,毛泽东的《泌、园春雪》可谓是气破山河、古今全无的,当然也有一些国际上名文名著,托尔斯泰、雨果等等。文学自然有文学的好,只怕误解了它的价值和用意就不好了,或者分不清好坏、弊利。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沉迷于小说之中,甚至已经无法自拔了;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小说也出现五花八门的景象,足以吸引各类人群。因为我喜欢看书所以也看过一些小说,但是我觉得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切是不知道得到了什么。喜欢看书是好事,但这要看是看什么书了,记得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书读好,读好书。"我觉得读一些论理文章、现代哲学、心理学、等一些贴近现代贴近生活的书还好一点,要是专去看那些杂七杂八的小说可就不好了。
最近看了一部叫作心理犯罪的美国电视剧,剧中有一个青年男子由于看了一部科幻小说制造了很多炸弹危害市民,甚至要杀了自己的母亲。那部科幻小说大概是这样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越来越高,各类的自动机器、机器人越来越多,有代替人类、危及人类的可能……"就这样那个男子就用极端的方式去阻止自动化,要求政府停止所有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虽然这是电视剧,我倒得很贴近现实。
根据一些研究机构报道说,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心理病症,只是不明显而已,专业人士称之为亚健康;然而这些通过一定的刺激就容易产生严重的病症,危害身心。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连连十几跳让人听得毛骨悚然,虽然报道不知是否属实,我们暂且就事论事,如果这些人真的是自杀肯是精神有一定问题的,然而引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人刚到这世界大多都是健康,很多思想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各种渠道补充的,其中喜欢读书的人思想可能就会更丰富了,因为文字是最容易传播思想的;如果没有过滤好就什么都流进脑子里去了,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进去了,搞不好就激变了,这也是有的。所以说读书看书不能什么看什么读,不能好的也学坏的也学,有些东西虽无大害,但也没什么利益,反而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过时的我们不要,没用的我们不要,不好的我们不要。
文学文章8:一路上有你
文学,笔划不多的两个字,却是我心中一直仰视的一个女神。从懵懂之初到成熟于世,能做一个与文学走近的人,一直是我的默默追求。
擦肩而过。频频回首。这就是N年来我和文学的关系。买书,频繁地买书,是对自己心灵的抚慰——尤其最近的几年,由于职业的缘故,经常受邀出差交流,每每机场候机之时,最爱逛的是机场的书店。它安静,明亮,不大的空间里罗列着多种类型的书籍:古代、现代、商业、历史、娱乐、竞技,应有尽有。眼睛刚看到王安忆的小说集,余光却又扫到了冯唐的诗作,左手一挑白落梅的散文,右手倒又翻开了周国平的精装本,移动几步,还能感叹角落里《史记》全集的不被春顾,四大古典名着的无人青睐,倒是一些商业竞争,商场技巧,或者八卦黄历占据显眼的位置。有时我会困惑,高大上的文学,为什么被挤到了一边?
时光,就像扬在手心里的沙,不经意间飘走了人上的一半年华,记忆里的那些温暖片段,一路走来,总是有文学的陪伴。小时候爱读书,什么都读,从《山海经》到四大古典名着。爱听爸爸讲故事,新鲜的,老套的百听不厌,爱跟年级大的人唠嗑,学他们说话,经常被人调侃:“人像个蚤,老话不少”。上课的时候,不爱听老师的宜兴话,自己对着字典学发音,练就了标准的普通话,初三时用繁体字写了毕业作文,交给老师,被警告再也不能有下回,最喜欢晨间的早读,所有学习过程中的烦恼和不快在朗读时就能烟消云散。但这一切,皆是文学。她让我获得力量,找对方向,认识了外面的世界,摆脱了平庸。
曾经有个算命的说我要吃钢笔饭,最终我却吃了泥巴饭。谁让我生在一个紫砂世家呢?初心里的梦想,文字总比紫砂温馨。长辈说,文学不能用来谋生,紫砂厂的大门在向我召唤,蠡河的水波记录着一个少女的幽怨心事。无限的憧憬切换成无比遗憾,我做起了紫砂壶。我慢慢知道,泥巴虽然不能说话,但她是有灵性的,泥巴虽不能跟我交流,但她是会带给我快乐的。每一次创作的灵感闪现,我很愿意放大自己的心去找寻作品中文学的影子。紫砂是一门集大成的学问,她赋予诗深圳地产网 1111书画无限的表演空间,从紫砂壶的诞生到现在,每个朝代的文学大家都多多少少的占据紫砂的方寸,却消融自己的情感,感叹无奈的人生。
一部紫砂史也就是一部紫砂历史上的文学史。从供春到明四家,从时大彬到陈鸣远到邵大亨到顾景舟,到百花齐放的现代紫砂。我们有幸看到流传至今的紫砂壶,大多都是极其个性的艺术品,而从这些艺术品上,更好的反映出了一种时代的风尚,文学的坐标。久而久之,我更愿意坚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尘世的浮华,喧嚣,命运的苦难,忧伤,人生的成功失败,在创作中变的渐渐远去,成了可有可无,只愿分享自己作品中心灵与文学的碰撞,不慌不忙的悠然前行。当然,这一切皆是文学。她让我一直拥有着梦想,走向深刻和成熟。最终归于简单,淡泊和安静,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虽然,我看不懂落花飘零的禅意,但我有幸领略了秋叶的绚烂至美。
文学,你是我永远相随的身影。一路上有你,真好!
文学文章9:文字,翔舞的精灵
文/刘满英
老年大学开设文学班以后,我认识了不少文学爱好者。下了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轮流请客,分享创作成果,好不惬意。人以群分,我们像游鱼一样游到同一个水域,惺惺相惜。
喜欢舞文弄墨的人都知道,文字带来的美妙是无以言表的。喷涌倾泻的情感通过文字,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感觉是酣畅快意的。就像歌手自我陶醉式的演唱,整个世界都在倾听你的高歌。此时此刻,心在轻舞飞扬,笔在恣意纵情,指尖绽开芬芳花朵。
李白曾梦到一只妙笔生出花来,可描绘云海苍茫,花木葱茏,“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我痴迷写作,有时晚上写好一篇文章,刚上床睡下,突然想到一个好题目,怕一早起来忘记,赶紧输入手机里,保存好。在梦中,脑海里会时常浮现美妙的文字,醒来,抓起床头的纸笔,记录梦中的碎片。那些文字,精巧如花,美丽如虹,翔舞着,如一只只蜻蜓,飞掠而过时,恰好被我们捕捉到了,其中的满足和喜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文字带给人的愉悦是无穷的。它似一朵莲心开出的馨香,细细读来,润物无声,不惊不扰,仿佛与一段往事相遇,与一个人相隔天涯,与知心好友相携于好山好水,偶念起,意象万千,满页旖旎花朵,沉静优雅,气韵深邃,云烟浩渺的一纸方格,任我惊喜任我忧伤。
文字是异彩纷呈的江湖,可以记东篱菊开,远山枫黄,石溪成潭,花开影落;记春桃吐信,百花成诗,苍松绕云,月开睛窗外;记曲径通幽,峦俯碧水,峰谷含烟,白云萦绕。可以扬鞭策马、快意恩仇,也可以田园牧歌、散淡悠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太多的无奈与困顿,让我们感觉身心疲惫,无路可逃。写作能让人忘记烦恼忧愁,将自由和灵性得到淋漓的抒发。通过文字抒写,使生命多一些清澈,多一些温暖,多一些美好。在岁月深处,文字使人的面相变得温良细腻,长出善长出美好。
文学文章10:人生真相与假象
文/蒋勋
文学其实是一种疏离。你在镜子里看自己的时候,若能够疏离,就能产生文学。但通常我们无法疏离,我们很容易投射,很容易陶醉,很容易一厢情愿,所以会看到很多的“假象”,也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我们一直在观看假象,观看一些梦幻泡影。
许多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事物都可能是假象。譬如说“父亲”,他可能就是一种假设,什么叫作父亲?要如何去定义?是血缘还是基因,或是一种角色?父亲同时是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是不是也符合我们的假设?这些问题很复杂,往往超过我们的理解。
我记得小时候,一到母亲节,就要写一篇作文歌颂母爱。这些文章,现在读起来觉得很空洞。我猜想,如果班上有一个人是被母亲虐待的(我们的确在新闻事件里看到亲生母亲虐待子女),他会在作文里写出事实或者依旧歌颂母爱吗?
他极有可能会用“假象”取代“真相”,因为我们对于假象已经习以为常。
当我们破除一些对于人生的假设,有了悟性的看破时,就可以不带成见地去看一切事物,这才是文学的开始。如果心存假设,例如丈夫看到妻子把包包里的东西倒出来,开始唠叨:“你怎么买那么多东西,怎么放得这么乱?”文学恐怕无处着根了。
所以我说文学是一种疏离,保持旁观者的冷静,去观看一切与你有关或无关的事。
但并不容易,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假象比真相更真实。
小时候我常听到母亲说,台湾的水果难吃死了,西安那个水果多大多甜。等我真正到西安,买了西安的水果,那滋味比台湾的水果差太多了。我的母亲在台湾居住了几十年,但因为乡愁,让她把故乡的水果幻想成不可替代的,最后假象就变成了真相。
我常在想,要不要告诉母亲,西安的水果其实很差很差昵?
这就是一个文学家要面临的问题,他在文学与人性之间游离,好像有点残酷,但绝对不是冷酷,他是在极热和极冷之间。
我常引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形容:“假作真时真亦假”。把假变成真,是一种文学,把真变成假,也是一种文学———就是在游离,不属于任何一者。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部伟大的小说,因为作者很清楚地游离在真与假之间。有的时候他就是贾宝玉,有时候他不是,有时候他比别人更残酷地看待贾宝玉这个角色。他是在游离,所以成就了最了不起的文学。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反复地呈现。
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是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
我母亲因为离开家乡太久,所以把情感寄托在家乡的水果上。她常说西安的石榴多好多好,她说的不是石榴,是她失去的青春岁月,是她再也见不到的母亲与故乡。所以石榴的象征意境越来越大,越来越甜,越来越不可替代;而她每一次在异乡吃到的水果,都变成憎恨的对象。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颗不可替代的石榴吧。我常常问自己:身上背负的石榴是什么?我也会害怕,当幻想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大时,有一天我就没有办法面对真相了。
文学文章11:爱上文学 抒写爱情
文/子抒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爱上文学,开始写作!有人便会问我,你一定很喜欢看书,什么中国四大名著啊,冰心,张海迪的文集啊都应该看过!其实不然,说实话不怕你们笑,我只看过一章节的红楼梦,仅此一章而已!其他的只看过电视剧版的!对于我来说,耐心不够,所以只喜欢短的文章,如故事会,读者之类的还有一些心情文摘等……!
呵呵,其实喜欢文学,喜欢写作,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我不想沉迷于网络,不想沉迷于无谓的聊天之中。毕竟不是小孩子,只知道玩了!也可能是因为我怕哪一天我突然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忘记了爱情,忘记了你们……或许那时,你们会给我看看我所写的东西,也许我就会慢慢记得了!记得曾经的自己,曾经的你们……
我是习惯喜欢用文字来表达的人,并不是说我不喜欢说,我只是觉得通过文字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而已!不管对人,对事,对物也好,我都会用心去体会,用平淡的文字去抒写,保存起来,等待回忆……
对于爱情,曾经有人问我,你那么多同学朋友,怎么到现在还单身呢?我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细细想来。曾经是有那么一两个喜欢过我,但是那时因为读书,而我,那时是一个性格各方面都比较腼腆内向的人,没能迈出那一步,现在想想,确实有点可惜了。没能处理好当时的关系,以至于现在都没什么话说。而现在她们也都有了各自的家,各自的生活。我也没有去打扰过她们,联系她们了!想想那时的性格和现在比起来真的是差好多好多,也觉得自己慢慢变得乐观起来了,不在尘封自己,埋藏自己。更多的是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在你们面前,不再把自己藏起来,不再把爱藏起来,该说出口的就说出口。是时候了,时间对了,勇敢的向前,哪怕是有再多的风和雨,哪怕是失败了,也不后悔!只要自己努力了,我想,终究还是会找到最合适的,最真实的!
在我看来,爱情和友情是很难超越的,友情一旦超越了,那就变质了。好了,就成爱情,不好,连友情也丢了,不值得!所以,在友情里我一直没能去超越自己。我希望爱是简单的,坦诚的,相互的体谅,相互的理解和支持!我不希望爱情躲躲藏藏,好像生活在黑暗里似得,见不得光!当然我也从来不勉强爱情,我觉得值得的我会去付出,不值得的我也不会迈出那一步,保持友谊已经足矣!即使是我非常喜欢的,如果她不爱我,我绝不会强求,不会……
爱要大声说出来,我想,我会大声的说出口,当我遇到了值得等待的人。我会用这辈子来呵护你,保护你!我要谈一场以结婚为目的恋爱,而且是一辈子的!
相逢是阳光穿透水滴的美艳,才有彩虹的出现!
若是缘,再苦味也是甜!若无缘,藏爱在心田!
自此
不再用单车网名
改名为
子抒
笔于某年某月某日
文学文章12:文学需要一颗真诚的心
文/郭雪波
每当我踏上北去的列车,穿过茫茫的戈壁草原,返回故乡深入生活时,我的心就忍不住激越跳动。去年当我知道老家一村,为了让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穷孩子完成学业,全村百姓每家每户捐出一点点钱物帮助那个孩子上学时,我的心受到洗礼。前年我走在沙化的草原上,知道了一个草原治沙站的科学家,为画百草根系图谱,追挖到两米深处,最终被塌方的流沙活埋,我的心受到震动。那一次我回家乡,发现儿时一个伙伴成了“父母官”,为了搞政绩,向当地唯一一条河流排放新开铅锌矿的毒水,致使十几万百姓无水吃,我的心在煎熬。
那个春季,为了修改长篇《青旗》,我再次背着包裹和酒壶,走遍老家科尔沁沙地和草原。近百年来,这片草原是东亚地区风沙的温床。现在那里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了可喜的局面。《青旗》写的正是反对开垦草原的英雄。很多时候,只有当一个作家有了一颗真诚的心,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生活的冷酷以及生活中的高尚和卑鄙。反之,这颗心会冷漠、麻木甚至功利。作家是社会的良知。我们不能陶醉于“大音稀声”“大隐隐于市”,我们的思想不能让苍白、实用主义哲学所代替,文学依然需要高举批判现实主义的旗帜。唯有这样,文学才不会失去尊重,作家也不会为没有读者而牢骚满腹。
文学文章13:恋上文学
文/独孤梦80
一份美好的向往,一个动人的故事……
记得上小学时,我喜欢把优美的语句,抄在笔记本上,虽然大多不解其意,但每次读起来还是那么的专注…… 随着读书的增多,我更加情有独钟于文学。当我怀着迫切的心情读完一篇文章后,我的心中便会涌起许许多多的感想,那时的我,是多么渴望与人交谈,与人交流读书的心得啊!不知是女性的的柔弱,还是激昂文字的吸引,我沉醉于这一过程中,有着用言语难以表达的感觉,非常的强烈,无法自拔。
因为我热爱文学,便于文字成了挚友,写作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他给了我快乐,使我更加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每次闲暇无事时,写点小文字,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将心中的情感随着跳动的指尖飘散开来,原本杂乱无章的思绪也随着一行行文字变得清晰,明理。没有纠结,没有生活中的惆怅……那些优美的文字,悄悄地抚慰着我的心,给灵魂找到一处清凉的歇息之地。
走进文学,就是走进一个神奇的世外桃源,那里有一处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地方,那熟悉美好的感觉,或笑,或泣,或短叹,或长歌,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的令人难忘。沉浸在文字的精神活动中,我感到很充实,感到极其的满足,他给了我一片温馨的天地,让我敞开了抒发情怀的大门。
漫步在文字之中,他奏响了心灵的五线谱,字里行间渗透着真,善,美……我懂了!这世间的确有一种能够让人终身缅想的声音,如某些歌曲,某部电影,或某些精彩瞬间。
爱上文学,写作给了我另一种空间,另一种灿烂生活。我了然了一种作者与读者,知音与陌路的求同存异。同时也知道了,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文学,永远也读不尽……文字给我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一种宽容豁达的心态,也是给自己生命中的一次沉淀和洗礼。每一次完成那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时,身上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心情也会跟着阳光起来。我很庆幸也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写作的过程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属于我们年轻人的激情与魄力。
通过文字,记录人生,也复制完美。将日积月累的喜好和偏爱,量身定做成固定的生活模式,把快乐悠然地发挥到至深至远,是我平凡的日子增加了几分妙曼。更加充满激情!
文学就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我自信,让我快乐!他已于我的生活密不可分,成为了我业余生活中难舍难分的爱人,让我怜惜,让我痴狂……
文学文章14:生花
文/化君
我是在一个文学群里认识她的,她的文如其名,别致,灵动,成为群里一株艳丽无比的花朵。
后来,她讲了她的故事。
和所有幸运的孩子一样,她出生于一个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家庭,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中长大。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从来没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过。
13岁那年,一次体育课,她突然感到双腿疲软,接着便摔倒在地上。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小儿麻痹症。医生说,她将面临着或许从此不能走路的危险。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更没有勇气面对同学看她时的异样目光,只好辍学。
从此,原本活泼开朗的她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父母都不让进。在黑黢黢的日子里捱过一个多星期,她实在熬不下去了,决定了结自己的性命。她决定,临走前,买一束花送给母亲。
母亲用轮椅推着她来到一家花店。店主是一个和她的母亲年纪差不多的阿姨,穿着十分考究,举止优雅可亲。店主热情地把她和母亲请进店里。知道她的意图后,店主问她,***妈喜欢什么花?她回头望望身后的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女儿送的都喜欢。
在店主建议下,她决定买一瓶长寿花的插花。店主问她插几朵,她不假思索地说,十朵。店主便笑,这里的插花有一朵,三朵,五朵……没有十朵的。她奇怪地说,怎么都是单数?双数才是完美的呀。
店主换了一副十分认真的表情说,起初,我和你的想法一样,认为双双对对才是最好的。可是,前几年我去日本学插花,师傅告诉我,一、三、五、七、九是单数,插出来的花叫作“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有希望。而双双对对的插花却被称为“死花”,因为太满了。
她精心挑选了九朵花,并真诚地对店主说了声谢谢。回家路上,她耳边一直响着店主的话。到家后,她急忙打开电脑,将网名更改为——生花。
她说,从此她的生活仿佛变得无比生动鲜活起来。她曾颇为感慨地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生花因为不圆满,所以充满生机和希望。
同样的,有缺憾甚至残破的人生能够唤醒沉睡的心灵,并激发出对生活的激情和向往,从而绽放出最美丽的生命之花。
文学文章15:在文学中感悟
文/杨光
在梦中,我执一书卷,从历史的长河深处走来,品千回百转,笑沧海桑田……
——题记
我是在泛黄的纸张、作者笔下的波澜中成长起来的,它们赋予我灵性,从此我向这个世界投去热切的目光。
轻触·悟情
初迈入文学的世界,看见的是如火星般迸溅的文字中那些或热烈、或哀婉、或明媚或淡然的情感,浸入深处,难以自拔。
当仅一墙之隔、宝玉和宝钗成全金玉良缘、而黛玉气绝之时,我揣摩此墙内外三人的悲喜,远远地哀伤,感叹大观园内的兴盛或衰败;当仓央嘉措漾开澄水之笑,宣告“我要还俗”时,谁又能不为他的“时间若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倾倒!他只想自由,只想爱罢了。当《哈姆雷特》中奥莉菲娅绝望地喊:“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时,我为她呐喊,随她黯然。轻触文学世界,我在红尘徘徊,只为悟情。
细嚼·悟理
愈至深处,愈觉到了文学世界的不同寻常。细细观摩,一些哲理若滑落叶片的水珠,怦然落入心田。
曾经沉醉于《庄子》中的“天苍苍其色正耶?”随着千百年前的那个出尘的庄子思索天外,想着盒子外的盒子;也曾惊羡“竹林七贤”把酒狂歌,月下狂琴,思考着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到了《唐吉诃德》中,则以一个局外人看唐吉诃德骑着老马带着仆人闯天下,知道了脚踏实地有多重要,也暗为他的勇气折服。
细嚼文学中的字句,我在思索,只为悟理。
品味·悟性
然回首,惊觉文学世界与个人品性之联系。王维说“与善不同,则归于美”;我知道了千年前的真善美,发现了它与“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的共同倡导。读书为修身养性,为磨砺人之品行。品味文学中的道德情操,只为悟性。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在文学世界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发现那些璀璨的光。
文学文章16:文学是个神器
文/袁炳发
文学的确是个神器,能让人焕发无穷的创造力。这是我读过王建平电子书稿之后的第一个感想。这是有依据的。王建平集中精力写作小小说也仅仅是几年的事情,集束式发表小小说更是近两年,竟然呈喷薄之势,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出书的水平。真心很为他高兴和喜悦。
我们因文学曾有一段时间频繁互动,从那时起他称我为老师。我向来不喜欢秉持师道尊严,更相信缘分。千里有缘来相会,虽然说的是爱情和婚姻,但同样可以推广至文学范畴之内,就像我今天读他的小小说,因此写下的这些字,其实,一个“缘”字也能道出些因果来。
王建平的小小说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他比较喜欢使用动词反映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如他的小小说《敲门》。描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行为产生怀疑时,围绕探究真相,她欲言又止,不问又不甘心,王建平写到,她“嘴皮儿碰出话来”。一个“碰”字,写出了女人内心的纠结已经不受大脑控制的特征,非常鲜活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石头作证》,父子两人躲雨屋檐下,发现道路淤积雨水严重,父子都判断是排水涵洞被堵,但父亲并未有行动的意愿,这时候儿子“甩过一眼”,这个“甩”字表现“看”的幅度超大,为什么呢?儿子带着批评和质疑的意味,果然,作者接下来写父亲回避了儿子的目光,而儿子冲进了密集的雨帘。我发现富有特色的动词的使用,使王建平描写的那个细节产生强烈的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我们说“栩栩如生”,大概也包涵着这样一种情形吧。
王建平的小小说常有灵光闪现。这个灵光有时出现在选材上,有时体现在结构上。此处我主要说一说后者,就是结构故事的特色。王建平的小小说喜欢用故事套着故事的叙述方法。比如《碗殇》,一个警示故事,通过一个古董碗把一家祖孙三代一个背景下的不同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诱惑》,从一个饭局之后的打包行为,引出一个年少时存在心中的粮食故事。故事套着故事的结构形式,丰富了小小说的内涵,小小说的容量大了,故事因此显得丰盈厚重。而且在形式上也产生了起伏跌宕的姿态,看起来实在是一种不错的手法。
《当一回局长》这一篇有很好的立意,有个机巧在里面;《王五的秋天》写老年状态的无奈,看了挺令人心酸,看得出来作者有生活的观察;《牛有福的冬天》把一个细节写到比较深刻和触目惊心。语言和描写都比较出色;《让父亲微笑》立意很好,励志又温馨。
王建平的小小说映射出他对生活的深度观察和思考。他的小小说追古抚今,题材宽泛,视点繁复,但是尽管如此,也不太有“休闲”式的叙事。他总在小小说中镶嵌自己的人生见识、善恶判断,传递醒目的信息。比如《许二轶事》,讲的是乡间苟且之事,但是笔墨并不在三角或四角关系上,而是极力铺排描写,留下了浓重的伏笔,让读者看到,隐藏于平静生活之下的险恶,不仅存在,而且随时可能爆发,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让人不得不为四个相关人担忧,从而有足够的理由来追问乡间道德重建的迫切性。这也是他的小小说不容易落入俗套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王建平小小说的优长,也是他小小说可读性的保证。同时,我要说的是,文学从来不会给作者心安理得的机会。王建平的小小说,优点很多,可是问题也同样不会少。从这些书稿上看,语言还有粗糙的地方,看起来有些漫不经心。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危险的疏漏。说到底,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所有小说的要素中位居第一,谁忽略它,都是一个遗患无穷的事情。还有就是如何让小小说从容起来,优雅起来。小小说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能“大展拳脚”,但并不是说可以省略和简略,这并不能够用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是一个不断实践获得经验的事情。但无论怎样,王建平小小说显现了作者的天赋、美好的文学追求和脚踏实地的足迹,基于这一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越写越好。
是的,我非常确定。所以,希望读者和我一起,从现在开始关注他吧。因为王建平不会让你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