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书房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书房的文章1:书房夜话
文/许培良
我爱读书,尤其是在夜晚。祛除白昼的喧哗与纷扰,静悄悄的,独自在书房,与书相伴,幸福无比。
静谧的夜晚,捧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名家会心而谈,纵横几千年,穿越数万里,心海徜徉。
我的书房不大也不豪华,一间普通的民房改造而成。依据空间大小,定做的书橱也适得其中,书橱虽简朴,风格却独具。
书房是我心灵的栖息地,也是我精神之天堂。那日积月累荟萃的每一本书,都包含一个个心酸或动人的故事。
难忘那套《追忆似水年华》,法国普鲁斯特的。去县城购买时,正逢天穹细雨霏霏,只好怀揣于胸口,冒雨而归。
难忘我的专着《读书点亮教育人生》,就是诞生在这斗室书房。那一个个披览书刊的不眠之夜,那舞动键盘的清脆激越之声,迄今仍在脑海耳畔萦绕回响。
我爱书,更爱我的书房。书是我的财富,书房是我精神的故乡。那一道道书脊,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长城。坚守在这里,是我一生的梦想。
书房内,不仅有书,还有画与花。画是梵高的《向日葵》,花是自家的迎春花。书香与花香交织,那种享受真是无与伦比。
书房窗户面东而设,每日迎接黎明的曙光。书籍犹如北斗之星,在黑暗中,在泥泞里,指引我前行的方向。书房就是一个光亮的世界。
与书房厮守,人永远都不会老,无论人到中年,还是人至耄耋。书籍让我忘却鬓额的苍白,永远葆有似火之激情。
与书籍同呼吸,与书房共存亡。倘若我的生命即将枯萎,我一定会携着它们,向另一个世界飞去!
关于书房的文章2:读书的滋味
文/朱文杰
夜晚,在书房的阳台上,抬头遥望明月。忽然想起清代读书人张潮那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读书如尘世变幻,点滴之间夺我心。
当我翻开那些十几年前在旧书店、地摊上得来,那些已经出版了近半个世纪的书时,总会生出一种别样的温情。夜灯下亲近这些书,过去的生命信息依然存留于书页之间,不忍舍弃。看着书页上的印记,努力去回味那一段段韶光,以及青春时期的冲动和梦想,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书中。
“书为何味?”——“百味”!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去读,不同时间去读,会品出不同的味道。就拿《红楼梦》说吧,我曾为“宝黛”之间既甜蜜凄美,又痛苦悲壮的爱情而流下同情之泪,也曾责怪那个弱不禁风的病小姐,怎么那么不争气呢?幸福是靠自己争取的,顾影自怜,患得患失,气量狭小,怎么能赢得幸福?二十多年间,反复地阅读使我不断品味着“宝黛”之间甜蜜的爱、“风姐”刺鼻的辛辣、“树倒猢狲散”的凄苦、“外强中空”的贾府的辛酸……红楼上上下下几百号人,各有各的故事,每读一次,体会变一次,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书中的百味人生吧。
百样的书,百样的味。涵泳咀嚼,乐而忘返。
喜欢在书中品读那些小事、乐事、奇事,品味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喜欢在书中品读唐诗、宋词、元曲,品味民族艺术瑰宝的篇章,总感到浓浓的书香之气;喜欢品读诗歌、散文、童话,品味行文的简洁明快、洒脱飘逸、乐观风趣。
在享受阅读之乐时,我也感受到了读书的艰辛。当我捧起书本,就意味着告别休闲娱乐,当别人已酣然入睡,我还在伴灯苦读。圈画、摘抄、咀嚼……在思维体操中,也常会有种无法名状的疲惫,想放弃又想坚持。不过,当我在阅读中与作者达成了某种契合时,就会有无法言说的愉悦。也许,这才是读书的真滋味!
读书的滋味,或浓或淡,或甜或酸,或喜或悲……品书如品茶,工序细而不繁,要细品慢品。品茶时:第一口为之“润喉”,第二口为之“留香”,第三口为之“随意”。品好书也一样。要反复诵读,每读一次都能得到一次升华,每一次的感觉也都不同。书与茶之别就在于,杯中的茶越品越淡,而手中的书则愈品愈浓。
关于书房的文章3:爱是甜蜜的干扰
文/刘亚华
吃过晚饭,我钻进书房做计划书,半小时后,母亲推门进来,手上端了一杯豆浆,殷勤地对我说:“刚打的,趁热喝吧。”刚刚拟好的思路一下子被打断,我有些不悦,便回答她:“妈,不是跟您说了吗?我在书房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我!”母亲“哦”了一下,放下杯子拉上门,出去了。这样的叮嘱三番五次,可母亲总是记不住,总是在我忙活的时候,端来切好的水果、泡好的红糖水,或是刚炸的鱼、刚煮的玉米。
那天,我正在厨房做蛋糕,七岁的女儿跑了进来,对我说:“妈妈,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一边去,你能帮什么忙?纯粹是来捣乱的。”她笑了笑:“那我就在这看看吧。”虽说只是看看,她一会儿打翻牛奶,一会儿玩水,我恼火地说她几句,她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腻在我身边不肯走。
去异地参加同学聚会,老公隔一小时打电话问我到哪了,看着我手机时不时地响,同学们都笑话我。我在电话里埋怨老公,他却说:“我是担心你呀,老想打电话给你。”不久后,老公去外地出差,我的电话一下子安静下来。打电话过去,他不是在谈生意,就是在签合同,匆匆说两句就挂断了,我失落极了,这才明白,有人打扰,其实是一种幸福。
从那天起,我改变了对母亲的态度,当她再次端点心进我的书房时,我满脸堆笑地冲她说谢谢,还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开心地吃起来,母亲高兴极了;我也改变了对女儿的态度,当我在厨房忙活的时候,对偷偷进来的她,我表示热烈欢迎,并吩咐她做这做那,女儿认真地做着,每件事都做得很好;我也改变了对老公的态度,只要他打来电话,我都会尽快接起,然后温柔地倾听他的嘘寒问暖,对他的关心表示惊喜和感动。当我意识到亲人的干扰其实是对我的爱时,我的幸福感增加了不少。
爱是甜蜜的干扰,有人带着一颗关爱的心“干扰”你,是一种幸运。这些被“干扰”的平凡日子,才是最精彩、最真实的幸福。
关于书房的文章4:上书房的故事
文/韩谷雨
今天,我(史成汉)早早的便跑去学校,我家的大狗和小狗还是像往常一样跟着我,到了学校,便发现乔元真也已经早早得到了书房,正拿着我给他的那半本书念着呢?
我走了过去,打了个招呼:“海,乔元真你怎么又这么早来了?”他苦涩的一笑:“没办法呀,我就是喜欢读书,我要证明给我妈看,我一定能念好书的,不然她就不让我念书了。”
(实际上后来乔元真念得很好,但***还是没让他继续念书)“哦!我把我那半本书合在一起吧!不然半本书念不全。”我笑着说。他反而不好意思了:“好啊!但是你怎么办?”
“我没事,我们可以一起念啊!况且我早就背熟了。”一会儿,二黄毛也来了,看我们在一起念书嘿嘿的傻笑:“你们都在啊!怎么我每次都第二啊。”
我大笑“什么第二啊,我才是,你是第三啊!”二黄毛羞的脸都红了“嘿嘿是吗?我还以为我是第二呢?”
正说着,便又见一个人进来了,一看,这是我们的老板‘弄不成’,这个老师也真是可笑,什么事都干不成,理所应当的将‘冯百成’改成了‘弄不成’
“恩,都来啦!快坐好了啊!”说完,还不忘挥挥手中的戒尺,给自己扬扬威,可在我眼里,总感觉他就像个小丑一样。
“好了,现在翻到第13页……诶呀!二黄毛我说翻13页啊!你怎么翻到18页了。”二黄毛则一脸委屈,我和乔元真却大笑起来,结果后来连二黄毛也云里雾里的跟着我们傻笑起来。
“坏了坏了,这课还有没有法子上了。
‘弄不成’老师气得不行了“汪汪,汪汪……”连我的两条狗也叫了起来,二黄毛村里都知道的,他是个傻子,根本不识数,做事还蠢头蠢脑的,这上课,便成了我最高兴的事了。
关于书房的文章5:最爱书房
文/江雪
小时候爱读书,最渴望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小书房,安静、温馨、书香味十足。但那时候住房紧张,拥有书房,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梦想。
村里的李爷爷是位退休教师,有一间宽敞明亮的书房,里面窗明几净,藏书丰富。李爷爷时常戴着老花镜,坐在椅子上,手持一本厚厚的书,聚精会神地看着,室内书香萦绕,文化氛围浓厚。
很多时候,我会来到李爷爷的书屋,捧一本心爱的书静静地读着。我感觉每本书都是神圣的,值得珍惜不容亵渎的。每次去,我都会洗干净手,小心翼翼地翻看,生怕弄皱弄折了书页。看我仔细阅读,爱护书本,爷爷很是喜欢,看我读书一副心无旁骛如痴如狂的样子,李爷爷更是欣赏喜爱,不由赞道:真是个好孩子,这么爱读书,长大了一定文化好,有出息。每次去李爷爷那个神奇的书屋,我都觉得受益匪浅,学到了书里的许多知识,懂得更多了,对书籍更为渴望,能够拥有一间属于自己书房的愿望更加强烈。
因为房屋有限,上学的日子,父亲为我准备了几个大箱子放书本,我把一本本书籍整整齐齐排列在箱子内,放置在床下,有时间,就拿出一本细细读着。书本、课本日益增多,太占据空间,不得已,毕业后忍痛卖掉了一些。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有一间书屋,带着我心爱的书搬新家。
后来的日子,因为居无定所,而又极爱读书,那些精心挑选的书籍被我携带得七零八落,老家的,身边的,沙发上的,床头的,比比皆是。我不讲究吃穿,只盼望那些伴我左右的书本能够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能够分门别类地储存。
工作几年后,终于如愿以偿有了新家,有了一间小小的书房,购置了书橱和简单的座椅后,这么多年一直跟着我辗转的书入住进来,我擦拭分类,摆放仔细,每天在闲暇的时间留恋其间,善待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就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样每天看看这些书本,清除灰尘,使它们纤尘不染,整洁一新。
沏一杯清茗,走入书房,茶香伴着书香在室内袅袅升腾弥漫,神清气爽。书籍,给我力量和信心,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走入书的世界,享受别样的人生。读诗集,读小说,看散文选,阅读各式各样的书。夏日,读书到深夜,冬日,在书房内听寒风呼啸雨打窗棂雪花簌簌飘飞。小小的书房,安静的一隅,是我精神的乐园。
周末的午后,远离一切纷扰和喧嚣,驿动的心渐渐沉淀。独坐书房,一册在手,我是那么满足和知足。能够有一间书屋,一个书橱,与书籍相伴,在书海畅游,是多么美好快乐的事呀!我爱书房,珍惜在书房读书的每分每秒,书房读书,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关于书房的文章6:书房日月
文/史蕾可
我原想感受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轻轻拥抱你,你却让我拥抱了整个世界!
——题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人的气质不在于地位金钱,只要腹有诗书,气质自华。妈妈为了给我营造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应我的建议,给我腾出了一间书房。
清晨的阳光挤满了窗台,那缕缕金辉轻拂着一排排整齐的书本,书皮反射的光芒好像战士的铠甲,为那朴实无华的书架增添了几分威严。
清晨我读诗文,感受李太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领略杜子美“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铮铮傲骨;与白乐天一起吟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机;伴岑参漫步塞外,品那“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远思。诗文的美,在于情真意切,能让我静静感受那份流淌在心灵深处的豪情与哀愁。
正午的阳光从窗口一点一点移开,我在探索西方文艺的博大精深。观“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望《创世纪》里别样的世界,也思“最后的晚餐”里的重重谜团。登《神秘岛》,闯《秘密花园》,凡尔纳告诉我,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总有办法可以解决的。
太阳的余晖渐渐散去,橘色的灯光散发出温暖,我便打开手机,听一段有声的历史长卷。听易中天“品三国”,听单田芳“说台湾”,听刘兰芳讲述大宋朝的故事,也听孙一讲论二战时期的风云人物。说书人打着板,讲得不紧不慢,而我却在“书外”入戏已深。
我的书房里没有任何饰物,因为任何华丽都会在书的衬托下显得苍白无力。书,才是人类最美的饰品——书是世界上唯一不死的东西。它给予我的滋养,又岂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清的呢。
关于书房的文章7:窗前挂张蜘蛛网
文/陈频
书房的窗前,有两株棕榈,一株近点,一株远些,一高一矮,宛若两个兄弟。
读书走神,作文伤神的时候,总喜欢把目光投向窗外,变换的是季节,不变的是景物。
一日上午,一抬头,发现窗外多了一件生动的景物——棕榈树与棕榈树之间,结上了一张脸盆口大小的蜘蛛网,蚕丝一样的蛛丝上,还闪烁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多了一道风景,也就多了一重心思。
黄昏,是蜻蜓们飞翔的最佳时间。红的、蓝的、不红不蓝的。任意地飞,高高地飞过棕榈树的顶端;纵情地舞,低低地舞过月季花的枝下。纵横恣肆,无羁无绊。窗外的上下左右,成了它们的一方天地。就在我看得忘乎所以的时候,一只蜻蜓钻进了蜘蛛网中。几番挣扎,结果是越动越粘,到最后只能一动不动。
就在这一刹那,我蓦地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一幅漫画:一张蜘蛛网上,粘着一只蜻蜓,题词是:“落网多在得意时。”眼前的一切,不正是这幅漫画的真实再现吗?看着这僵直得像标本的蜻蜓,确实有一种温故而知的感觉!
盛夏,一场暴雨过后,立即打开书房的窗户,为的是一探蜘蛛的遭际。
本就是东拉西扯织就的蜘蛛网,怎经得住暴风骤雨的袭击,形同八卦的网儿,只剩下三两根连接在棕榈之间的长丝,耷拉着、摇摆着,用无声表现着无奈。就在我为之叹息的时候,发现从一株棕榈顶端的叶面上,像扯滑轮似地落下一根丝来。丝之尽头,便是这张蛛网的缔造者——一只黑色的蜘蛛。拽着绵绵的银丝,乘着悠悠的清风,荡秋千一般,顺势将自己荡到另一株棕榈树干上。优雅、自若、没有半点仓皇。如是几次飘荡,复又拉起了蜘蛛网的框架,然后便有条不紊地织起网来,一横一横地填充着,比绣花描朵还要精细。
窗外寂静,窗内阒然,冥冥之中,想到了林徽因笔下关于蜘蛛的一段阐述:“好比你是蜘蛛,你的周围也有你自织的蛛网,细致地牵引着天地,不怕多少次风雨来吹断它,你不会停止了这生命上最基本的活动。”我能够比得上蜘蛛吗?玩味林文,禁不住反躬自问。
蜘蛛结网,当然是为了谋生。只是大黄蜂、花脚蚊、蜻蜓、蝴蝶之类的昆虫,全都是自投罗网。
儿时曾读过范成大的《檐蛛》:“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我已是一介老翁,既没有解围的能力,也没有解围的打算,痴痴地想,解围了,蜘蛛将如何活生?
窗外挂张蜘蛛网。与其说它是张网,倒不如说它是一张耐看的画,是一本耐读的书;甚至于还无端地认为正因为有了蜘蛛,才会有“满腹经纶”的成语出现。在书房里除了读书之外,再看看挂在窗前的那张蛛网,也是读书的继续!
关于书房的文章8:紫玉金砂
文/晨曦
书房的案头,摆着一把友人刚刚寄来的紫砂壶。自从调离江苏后,已经很少与艺术大师们接触聊天了。尽管岁月的脚步匆匆而过,但浅浅淡淡的记忆,却似天边的一抹斜阳,静夜的一抹月光,如一首渐行渐远的暮歌,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无声地倾诉着曾经的一切。
我很小的时候就偏爱紫砂,但那时候只是喜欢弄一些漂亮的杯子来喝茶。渐渐长大后知道;紫砂是一种炻器,它质地古朴纯厚,色泽温润,古雅可爱,不媚不俗,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
我最喜欢的是;那紫砂器面上,有一种特殊的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它从从形、质、色、神、气等方面,所显示出的一种儒雅风韵,让我痴迷。紫砂是极其珍贵的。自古便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土一丸”之说。
在我认为;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智慧的沉淀,其中包括泥色与形成的结合,实用功能与外形美观的结合。在设计构思时,要进入一种无我的心境,要在一种自然的心境里取舍。一如在红尘喧嚣中独守着内心的一片宁静。同时还要考虑所采取的工艺过、技法、是否适当。
这些就要求那些艺人们必须要在纷扰中坚守一份平淡;在落寞中坚持一份简单。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的作品达到预期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紫砂土与火的巧妙结合后而产生出特有的艺术效果。因此,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它凝结着陶艺工作者很深的心血。
也许,只有做到月白风清的淡定,人淡如菊的从容,那些陶艺大师们,才能感受到在制作过程中的至善至美的心历。就如在生活中,我们只有不惊荣辱、不计得失,人生的岁月才会充盈,才会精彩。
据查证:最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这就让紫砂陶器,具备了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把人们诗情画意的思想,通过雕刻艺人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刻画在紫砂陶土上的很多历史题材的形象,惟妙惟肖,有的是体现一种思念。似在无奈地诉说着远古时期的,遥遥无望的期待。又似一条,尚未枯竭的河,在生命中浅浅地流淌着。
那些作品,在夜半轻吟着,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在青灯摇曳下,见证着代代文人的笔墨,殇了古今的信笺。还有那轻挽长衫的女子。扼腕轻叹,不知是谁的等待,落寞了她的忧伤。尔今,只看见依窗的月,凄清而静雅。等待的夜,深远而漫长。独处的心,至简而淡然。
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最,他们推动了在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着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近几年,装饰方面又有创新,在紫砂陶上嵌金银丝等装饰新工艺更为光彩夺目、锦上添花。这是一种别样的美。这种美,是有内涵的,是有色彩的,更是有生命的。
壶之魅力,不仅表现在平面外观上的造型之趣,更是得益于空间起伏中的思索之美。紫砂壶一旦有了神韵,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具有了生命。泉眼惜细流,是一种流动的美,它涓然、执着而深远。层林雪尽染,是一种四季的美,它悦目、怡心而浩瀚。小巷撑纸伞,是一种清丽的美,它温婉、隽秀而永恒。这种自然的美,在眼在心;这种气质的美,在感知中体会。这种人生的美,在许多的陶艺大师们的生命积淀中,代代追求着。
紫砂陶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值。紫砂壶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在工作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消除疲劳和烦恼,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紫砂陶以其特有的艺术图样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为人们称颂和珍视。紫砂陶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它是一种自然的气质,是一种生命的豁达,一种真实的美丽。尤其当你与它独处时,这种静美清灵的温馨随之而来。
漫步湖畔,感受一份沁心的清凉,默闻着花香阵阵,手捧一壶香茗,在诗意中解读这份宁静中的明晰。因静而遐思,豁达了心境,馨香了岁月。
此刻,我看着案头的这把壶,造型清秀飘逸,古朴敦厚中不失轻快明朗,线条的粗犷中体现着简雅,再看它的外表;温润如君子。使我不由揉一缕墨香,洒下这一段文字。酌一壶月光,让心静静徜徉在无垠的浩瀚之中,在静美的人生中,若一片云般的飘逸。
关于书房的文章9:小书桌
文/伍柳
书橱和书桌是书房最基本的家具,而这两种家具一经固定位置,就很难更改,因为它们的体量一般都很大,很笨重。单说书桌,位置的选择就颇费心思:既要光线好,又要与书橱保持有效的距离,还要考虑电脑屏幕是否反光等等。要想十全十美,其实很难。当然,位置固定后,也有个好处:就是每当坐到书桌前,你就自然进入读书或写字的状态。
但书桌固定后,问题也是有的。我们读书写字不一定只在书桌前。以我来说,读书写字的地方,时而在书房,时而在沙发前,时而在床前,这时就很希望有个能随时移动的书桌,对它的要求自然是轻便小巧。我想起了学生的小课桌,就挺轻便小巧,这是个很好的启发。于是,我就找来装修时剩下的木料,挽起袖子,自己当起了木工。量尺寸,拉大锯,凿榫卯,接下来是拼接。没多久,一个小书桌的雏形完成了。
从外观看,它很像学生的小课桌;所不同的是,我又做了适当的改造。学生的课桌只有一个书箱,我的小书桌除了书箱,还在桌腿间加了一层隔板,三面用板材半包围,这样就可以放些书本或其他用品。另外,我自认为最得意的地方是将桌面做成可以活动的画板:即在桌面的一边用合页与书箱部分连接,将桌面掀起到一定角度,再用一根木条做支撑,就形成了一个倾斜的画板。
读书写字时做书桌面,画画时就将桌面支撑起来做画板。我的小书桌完成了。
早晨阳光照进屋时,将小书桌放到窗前,一边晒太阳,一边看书写字;晚上看电视时,将小书桌放到沙发旁;生病时,将小书桌放到床前。
小书桌好移动,一方面是因其小巧轻便,另一方面我还给四个桌腿装上了方向轮,这样移动起来就更省力了。
自从有了小书桌,读书写字画画自由多了。但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不愿在书房“正襟危坐”了,这当然也不好,自己还得注意纠正,任何事都不能太偏颇了。
关于书房的文章10:老来闲散书自香
文/宗远
我有一个小书房,一边是孙子睡觉的床;另一边放着三四个书架,里面放满了书。
书五花八门,报摘、杂志、活页等等,应有尽有。其中,有自己已发表的诗词和散文作品的样书样报,还有各种文学奖项的奖牌、奖杯、获奖证书等,占据着两个橱窗,是我特别珍贵的“财富”。另外,那散发着幽幽陈墨故纸香味的一橱线装书,则是逝去的先人留下的遗存,它氤氲着浓浓的爱意和希冀,大大地提高着我这间小书房的品位和分量。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间小书房里盘桓,思考,读书,写作,做着幽雅的梦。我给这间小房子起了个很拗口的名字叫“嚣嚣斋”。
“嚣嚣”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意思是说,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别人理解我,我自得其乐;别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大有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味道。每当我朝这间小屋里一坐,浓郁的书香便会扑面而来,我吮吸着,沉醉着;欣欣然,陶陶然。于是,家国情怀便在电脑的荧光屏上流淌;浓浓爱意便在笔下的稿纸上氤氲。一种无与伦比的愉悦就会弥漫上心头。
有愉悦,也有烦恼,这烦恼来自书虫。书虫,学名蠹鱼,衣鱼,属昆虫纲缨尾目衣鱼科。体长而扁,腹端有两条等长的尾须和一条较长的中尾丝。体被银色细鳞,无翅。常栖于衣服、书籍中,食上面的浆糊和胶质物。它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穿行那样,可以穿越厚厚的书页,并在书页上留下一个个小洞,使一本很好的书无法再读。特别是那些线装书,它从书的一头开始,游刃有余,顺着装订线咬到另一头,一本好好的书便散了架儿。我常想,它是怎么样穿透那厚厚书页的呢?它哪来这么大的力量呢?我什么时候能像书虫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刃有余该多好!想着想着,我又佩服起书虫来,觉得它真不简单,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条书虫。
那天,我读《全唐诗》,翻到武则天的《崇先庙乐章》,只见一条银灰色的小生灵匍匐在书页上,大嚼特嚼,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只一瞬,便箭一样地滑向书的装订线处,消失得
无影无踪。我一看,第三句“奉国忠诚每□”最后一个字被嚼掉而成了一个洞。我以前从未读过武则天的诗,不知道□处是什么字,害得我跑到图书馆查《全唐诗》,才查出那被嚼掉的是一个“竭”字。看来,书虫也不满意这个女人自吹自擂。由此,我灵感顿生,立刻吟成了一首七绝:“愿作芸窗一蠹鱼,遍穿史海万千书。谀词嚼尽留肝胆,信使人间邪气除。”浇溶了胸中的块垒方罢。
小孙子往往趁我不在家的时候打开我的书橱翻来翻去,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常常把书橱里面搞得乱七八糟。他的床头,也堆满了书。他今年10岁,上五年级,正是不知道爱惜书的年龄。小孙子是一条小书虫。
关于书房的文章11:那些年,那些书
文/杨春花
在书房独处的时候,常常满心愧疚,感觉最对不起的不是身边的什么人,而是眼前的这些书——曾经激情满怀地买回来或是借回来,却没有好好读它们;如同千辛万苦把好姑娘娶回家,却没有好好待人家一样而心生不安。
遥想当年,家穷兄妹又多,女娃想读书有点妄想,就跟在哥哥屁股后边“瞎念”。他的好多书被我瞎翻瞎念得滚瓜烂熟,看我背诵得比哥哥还顺溜,父母终于在我十岁那年让我上了一年级。
因为没书可读,就读课本,要不要求背诵的我都会背。
五年级暑假,三大娘的小妹来,带了一本《第二次握手》。把我眼热得不行,我“小姨”“小姨”叫得甜着哩,上山摘野葡萄野山枣给小姨吃,尽管小姨说不适合小孩看,最后还是给我看了。那是我看的第一本“大书”,印象深刻,“丁洁琼”的形象永远烙在我的记忆深处;几年后,偶然在日报上看到“雷洁琼”的名字,我把能问的人都问个遍:“雷洁琼是不是丁洁琼?”没有人能够回答我的问题,那时候没有网络帮助搜索,没有资料可以查询,丁洁琼和雷洁琼困惑了我好多好多年。
第二次印象深刻的“阅读”,是上初二时报纸连载的粘贴本《啊,神童》。那时候的老师爱没收课外书,我们只好在就寝后,熄灯了点蜡烛看,到最后,蜡烛也没有了,穿衣服起来到女厕所看,看了一阵子,被值班老师发现后赶回寝室睡觉,我和寇改静头挨头,用火柴一根接一根,用完了一盒火柴看完了最后几页。
为了看书,我和石伟花还“劈”过一本叫《杨家将》的书。石伟花弄来一本《杨家将》,来我跟前显摆。我抢过来就跑,她在后边追,不小心摔了一跤。我也不跑了,赶紧回来扶她。最后是她下了决心,从二十七回处撕开。我一上来就看《枢密计倾无佞府,金吾拆毁天波楼》。这一回记得贼清,那个“佞”字我不认识,后来专门查了字典,记住了这个字后,也牢记了这个二十七回。没从二十六回处“劈”,一个是因为书是她弄来的,加上她摔了一跤“有理”,她多分一回,我少分一回,这样一来等于说是她比我多了几回,有点类似于现在大股东要持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权一样。(不过,只两天,我俩就交换过来了,都拥有了完整的五十回的阅读权。)
那些年,我的书少,真是如饥似渴阅读,对得起书们;这些年,我的书多了,看书却不那么上心了,很对不起我的书们。那些年,每每看到一本没看过的书,不赶紧弄来读读,就好像吃了很大的亏似的;这些年,看到没看过的书,也是一阵欣喜,却没有那种初恋般的热情啦。
那些年,那样读书,值得点赞。
关于书房的文章12:书房之变迁
文/许培良
学前阶段,我就很爱读书,那时,读的多是小人书。靠零花钱购买书,靠淘小朋友的书,如《敌后武工队》、《战斗英雄任常伦》等,积久,竟也积累了数十本,但苦于家境窘困,没有藏书之处。或许,这是爱书人最大的苦楚之一。
在读书方面,知我者莫如父。看到我日益增多的小人书,父亲也帮忙出主意——制作小书箱。父亲不是木匠,所以,只好临时凑来几块薄木板,从厢房找来刀具铁锤铁钉,三下五除二,一个书箱的雏形即出。
书箱虽是粗糙了些,但毕竟是我的私有财产。周日里,我将所有的大小书籍倒腾出来,分门别类地排列在一起,有序地装进书箱中。掂量了掂量分量,哦,好沉重!
因为正屋空间太有限,没法放置书箱。所以,我只好挪到院中的厢房里。那时,厢房里除了面瓮、瓷盆及农具外,还垛了很多柴草。我端详了又端详,只好将小书箱搁置在厢房的西北角。下面用半头砖堆砌着,以防书籍受潮。就这样,小小厢房,便成为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个书房。
春秋时节,天气还较暖和,人待在厢房内也算安静。夜里,点亮一盏煤油灯,翻阅着散发着油墨香的小人书,一种幸福感溢满心房。偶有老鼠的“窸窣”声传来,感觉倒像是一种伴奏曲。但老鼠也是可恨的,有一次,我发现书箱的一角被老鼠啃噬得露出了书页,怒火顿生:“老鼠可恨,不能毁我书!”
难过的是冬日,厢房西北角墙壁上有裂缝,西北风呼呼地灌进来,躲在里面看书,已经难以忍受。还是父亲主意多,他及时将正屋炕的一边,临时搭起了拐炕,拐炕下面有适度的空间,可以存放小书箱。这里,便是我的第2个书房。
后来,我考上了初中。读书,是我持久的爱好。这期间,在烟台工作的祖父,为我买来不少书,如“样板戏”剧本:《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还有数理化自学丛书,我更是爱之有加,小书箱已经难以容下这么多书籍。这时,母亲也为难了,为了满足我存书的愿望,母亲只好将陪嫁时的大衣橱,给挪出了一定空间。这里,便是我的第3个书房。
读书,促进了我学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我考上了县城重点高中。离开家,过上了寄宿制生活。购书,读书,是我不变的追求。此间,我又购买了诸如《贝多芬传》、《中外名人名言》、《电子科学发明家》、《易懂的物理》、《海边诊所》、《写作通论》等,很多很多书。我读功课书,也读课外书,为自己后来的教学与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很珍爱这些书籍,回得家来,经母亲筹划,只好将紫檀木抽屉桌倒出两个洞,这里,便成为我的第4个书房。
读书,终于改变了我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考上了大专,读得是数学专业。但我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读书的范围很广,文史哲类的书籍更是广泛涉猎。在经济条件比较窘困的情况下,我依然买了不少好书,诸如《中国哲学简史》、《东方文学简史》、《西方文论家手册》、《自然辩证法通讯》、《文学艺术审美》等等。许多书籍涌来,储存再次发生困惑。我只好将其捆绑起来,暂时码放到大衣橱顶端,期待日后妥善安置。这里,暂时成为我的第5个书房。
大专毕业后,我参加了教学工作。教书,读书,写作,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3部曲。有了工资,买书就有了条件。但刚参加工作,工资很低,家境并不宽裕,所以,百年老屋只能是稍加改造。我结婚后,正屋的墙壁拆掉了,安置了一张木质大床。床下空间较大,教学专业书也好,其它书籍也罢,打成捆,按照自己排列规则,齐整地排放在下面。这里,便是我的第6个书房。
要说,书房渐渐发生变化,应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因为女儿与儿子相继出生,家庭成员增多,有限的空间实在是难以容纳,所以,在东借西凑款项的情况下,购买了村里一栋新房。空间的扩大,自然就有了藏书的地方。但因为经费不足,买不起书橱,只好将岳父家淘汰的大衣橱运回家,暂且作为书橱之用。就这样,新房的西两间,便成了我的第7个书房。
书房发生了重大变革,应当从2012年起。这年暑期,我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将新居做了重新设计与整修。这次重修,我将书房建筑纳入了重要的议事议程。为扩大其规模,决定将书房迁移到院内西侧,面东而设。书房与厨房相对,正屋与平房相望,属于典型的乡村“四合院”。书房呈独立一体,内做特大号书橱,学前至今所读之书,皆囊其中。老板桌上摆放着笔记本电脑、“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奖牌、地球仪模型、鲜丽的盆景等,真是赏心悦目!敞开书页,读来幽雅;舞动键盘,心驰神往……哦,这就是我心中理想的书房!
想当年,陶翁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给我启迪。不妨借以发挥,名之为《书房情思》:“端坐新书房,欣然览万卷。心有唐宋词,吻飞数千年!”
关于书房的文章13:我的“小天地”
文/李冰
书房,是我的“小天地”。这里是我最爱,最常来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看的书,我喜欢的小床,还有我喜欢的书桌和椅子……
我的书房坐东朝西,进入我家,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房间,便是我的书房了。
一扇门敞开着,我的“小天地”就在里边了。沿着木门向里走,一股浓浓的书香味儿便扑鼻而来。南面,是我那漂亮而又舒适的小床。小床右面的小柜子上,我的小闹钟在那儿安静地休息着。这个蓝色的小闹钟,是爸爸出差时特地给我带回来的礼物。因为我爱蓝色,所以爸爸就送了我一个蓝色的小闹钟。每天早晨,它都会以饱满的精神,为我早点儿起床做出巨大的贡献。“叮铃铃……”当然,我也让它每天都一尘不染,闪烁着亮丽的光泽。床后那白白的墙上,贴着一张中国地图。这张图让我了解到了祖国各省的基本位置和地形,也让我知道了祖国各省的名称和文化。
再往北走,就是我的小书桌,这里总是整齐地摆放着各种文具、书籍。书桌的主人——我很爱干净,经常用毛巾给它“洗澡”。书桌上还摆放着一盏台灯,它是一只可爱的小企鹅。从我开始读小学的那年起,它便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屈指数来,它已经5岁了。每天放学回家,它都张开嘴巴,打开那明亮的灯,为正在做作业的我,献出它的微薄之力,让我在明亮的环境下“工作”。小企鹅身上很干净,在阳关下,露出了它那漂亮的小身躯。
再朝西走,便是那些让我增长见识的书籍兄弟们的家——书柜。书柜里有许多我爱看的书,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伊索寓言》《西游记》……太多太多的书,让我从小就学到了不少知识。
这就是我的书房,我的“小天地”。我喜欢我那干净、整洁的“小天地”。
关于书房的文章14:我的另类书房
文/朝颜
我打小生在农村,而且是个穷人家的孩子。家中那几间土坯房,除去一间厨房,一间卧室,便只剩一个略大点的饭厅了。显然,谈论书房对我而言太过奢侈。但是没有关系,我爱读书,有书的地方便可以是我的书房。
阴暗的阁楼曾经是我的书房。老屋的上层有一间小阁楼,阁楼里,搁的都是些经年不会打开的旧物件,甚至还有一具令我毛骨悚然的棺木。起初我是不敢轻易靠近的,后来大着胆子跟随哥哥去挖掘“宝藏” ,发现其中一个大木箱里装的居然全是书。那也许是读过几年私塾的祖父留下的藏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等一系列经典名著几乎应有尽有。书籍对我的诱惑大过了棺木带来的恐惧,于是我们兄妹常常趁着父母下地劳作,悄悄地爬上阁楼,各取一本,就着微弱的光线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听到狗儿兴奋迎接的呜呜低鸣声,知道父母归家来了,我们即刻溜下楼去,再装模作样地干起父母吩咐的活计。那些书大多是繁体版本的,那时候我大概不到十岁的样子,天晓得我是怎么半猜半悟读懂它们的。
叠合的箩筐曾经是我的书房。每到收割季节,家里总要安排人在晒谷坪边看谷。一来防止谷子被鸡偷食,二来如遇下雨可及时收谷。这个活计是我最喜欢的,由于家中数我年龄最小,所以往往能得到这个美差。等母亲晒完谷一离开,我立即把塞在裤腰上的书拿出来。烈日之下,无处可躲,我钻进一个箩筐里,另取一个箩筐罩在上面,叠合起来,便有了一个绝好的“书房” 。我个子小,蜷着腿靠坐刚刚好,就着竹篾的缝隙处泄进来的阳光,读得酣畅淋漓。箩筐的妙处还在于,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却可以把外面的情景看得一清二楚。读书之时,只消偶尔朝外瞄上一眼,便可知是否有鸡靠近。若发现“敌情” ,坐在箩筐里高声驱赶,它们便只好无奈地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广阔的天地曾经是我的书房。我承认我是一个对待农活不那么认真的孩子,割草、放牛、翻地……只要没有大人在场,我总要想方设法藏一本书带过去。活儿干得差不多了,就自己给自己放风,随便找个地儿坐下来,翻开书就看。天为檐,风为墙,扁担或锄头为椅,这个书房可谓开阔自由矣。最舒服的是放牛时光,找一水草丰美处,将牛绳系在一棵树上,放长一些,它可以吃个够,我也可以看个够。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从身边移走,等母亲在村边拖着长长的尾音高喊:“归来食饭啰——”一本书差不多已经被我“吃”下去了。我心满意足地卷起书,牵着牛,披着夕阳返家而去。
事实上,我的另类书房远不止以上三个。譬如灶膛前,母亲做饭,吩咐我烧火,我可以捧一本书就着火光看,看到饭已做熟仍浑然不觉,恨不得她再多炒几个菜才好。再譬如夜深人静的被窝里,为了赶紧看完一本借来的书,打着手电筒做贼一样地看,直看到眼皮打架,才扔下书和手电筒呼呼大睡。
可见,真正爱读书的人,何处不是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