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的文章

请欣赏平原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平原的文章1:踏歌桃花潭

文/田秀明

地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的安徽泾县,“枕徽襟池,缘江带河”,辖区内的桃花潭风景区,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令人陶醉而神往。金秋十月,应朋友之邀,踏上了桃花潭的赏游之旅。

转道南京,一路向西向南,千年古镇桃花潭已然近在咫尺。桃花潭镇地理位置独特,南邻旅游胜地黄山,西接著名佛地九华山,烟波浩淼的太平湖与之唇齿相依,桃花潭镇素有“一湖挑两山”之说。桃花潭镇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是因了诗仙李白,一首千古绝唱《赠汪伦》,成就了李白,也成就了桃花潭,桃花潭至此成为文人雅士游踵不绝的世外桃源。

唐朝天宝十四年,泾县名士汪伦闻言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汪伦与李白神交已久,遂修书一封,邀请李白来家中做客。书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素来好酒,又有如此美景,李白便欣然前往。李白到了之后,未见书信中所言,汪伦只能告之实情,“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闻言,大笑不止,非但没有责怪汪伦忽悠了自己,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深深感动了。

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李白与汪伦诗酒唱合,流连忘返。临别时汪伦在古岸阁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足,吟唱民间的踏歌谣,李白感其厚意,赋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予了汪伦。而今,昔人已逝,桃花潭却因之流芳千古。

朋友甫见,喜不胜禁,言语间聊得最多的还是桃花潭。朋友在镇子里的一家餐馆安排了午饭,席间打趣地问餐馆的主人是不是姓万,朋友笑着说,这些年来小镇旅游的人多了,餐馆、酒店开了一家有一家,姓万不姓万的不要紧,客人在这里能吃到放心的农家菜、山野菜。

午饭过后,在朋友的陪同下,马不停蹄地赶往了桃花潭。潭面水光潋滟,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耸立,古树青藤纷披,松柏绿韬如毡,石楠似火如霞,飞阁危楼隐约其中,犹如蓬莱仙境,又疑武陵人家。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一步一胜景,一处一世界。

恍惚间,不远处的乌篷船上传来了一声声嘶哑苍凉的歌声,朋友介绍说,这就是踏歌,是用方言唱的,听不懂唱的什么,只看到老船工手拿鼓棰,脚踏响锸,浑厚的歌声随着乌篷船的渐行渐远,在潭面上回荡着,久久不能散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边,曾经演绎着一场旷世亘久的友情。而我与桃花潭,在这个神清气爽的秋日里,更是有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平原的文章2:小村大孝

文/管大江

孙家寨是冀东南平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庄。近年来,这个仅有千余人的小村庄,因“孝心大餐”而闻名乡里。如今的孙家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个个献爱心,人人尽孝道,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天南地北慕名来学者众多,亲临者无不心灵震撼,赞不绝口,羡慕由心底而生。孙家寨人用爱心作柴,孝心为台的一口大锅,蒸出了人间爱与孝的美味,温暖了村里父老乡亲质朴的情怀。

每到农历的初一、十五,孙家寨便为全村老年人支起一口大锅煮饺子。为共享“孝心大餐”,东巷西闾到处是花甲呼古稀应耄耋欣然出门庭的欢快景象。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陆续汇聚到毗邻村委大院的永和公园广场上,少则百余人,多则千余众,免费享受孝心大餐。早餐油条豆浆,兼有八宝粥热气腾腾稻黍飘香。午饭大馅水饺,再加乡艺表演锣鼓管弦相伴。凡逢聚餐的日子,本村的还有外来的志愿者一早就相继赶到,有的和面调馅包饺子,摆放桌凳搞卫生;有的为老人理发洗脚剪指甲,推拿按摩舒筋骨,嘘寒问暖拉家常;有的展才艺吹拉弹唱,奉献精神食粮。不管干什么都主动而为,个个争先恐后,人人满面春风。“孝心大餐”自始至终爱潮涌动,孝意浓浓。老者心安慰笑逐颜开,壮者尽所能志得意满,其情切切,其乐融融,好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同世界。平日里,对鳏寡孤独者和子女外出打工无人侍奉的老人,志愿者一日三餐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跟前,不管寒霜酷暑,刮风下雨,农活多忙,送饭这事从无间断。我暗自思忖,参观者也不时地悄悄议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送一两次饭菜也不难,难的是在孙家寨的“一日三送”已经坚持了五年之多,而且还在继续着。送饭是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但给不沾亲不带故的老人几年不断长久地送,听之者无不动容,看之者多是热泪难噙。吾年过天命,身处孙家寨,心潮翻滚,难以平静。心儿先飞到父母身边,检讨一番多年来尽孝道的缺失和不足,少顷又穿行在大街小巷寻觅孝的踪影,倾听孝的巷议。

人都有老的时候,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老理念。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宠爱幼者众、孝敬老者鲜的倒挂现象。难怪人们常常感叹:人活着不易,老了更不易。正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所言:“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老人安康需要孝,家庭幸福需要孝,社会和谐需要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乎社会的稳定和每个家庭的幸福,所以世世代代倡导孝、推行孝。绝大多数的人们深明孝的大义,且身体力行。代代相传年年积累,人们大多也体味到了尽孝如同酿酒,日久才甘醇。行孝的家庭多和睦,重孝的社会多和谐。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渐渐地也明白了:没有孝的人生苍白残缺,味同嚼蜡;没有孝的世界悲凉凄惨,阴森恐怖。时下“银发浪潮”席卷而来,家庭空巢和社会养老的问题接踵而至。在广袤的农村,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求学和到城镇定居,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再加上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与城市相比养老的问题更加严峻。每个村子里,年迈体弱的父母留守在家,子女常年在外的家庭都为数不少。上了年纪本身就行动不便,如若体弱多病的则需要照顾,而子女在外拼搏创业又不能很好地尽孝,使养老成了这些家庭难念的经、难越的坎,本应轻松自然的事情,却变得揪心挠心烦心伤心了起来。子女在外不安心,父母在家不顺心,养老成了两代人的痛。“孝心大餐”的创办人付宏伟是这种痛的亲历者。

大学毕业在省城已是一位成功商人的付宏伟,因父亲病重住院回家探视,因险些酿成“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终生遗憾而感慨良多。自己年薪百万,工作蒸蒸日上,生活舒适幸福,可父亲患病时不能第一时间赶到身边,同村类似的情况也不少。有思想重孝道的他反复思考,挣钱与尽孝孰轻孰重的问题。好长一段时间,两者像一对实力相当的拳手,在自己的脑海里打来打去胜负难分。最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挣钱失去机会可以再找,尽孝延误时间不能重来,尽孝是比挣钱更重要的事。于是打定主义,回村尽孝,同时也替别人尽好孝道。起初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家人也不支持,但他对冷嘲热讽不管,置世俗偏见不顾,毅然决然从省城返回了家乡,开启了“一口锅,温暖了世道人心”的孝亲敬老之旅。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再加上县乡村的因势利导,如今的孙家寨孝亲敬老蔚然成风,成了名副其实的“没有围墙的敬老院”。老人们都难抑内心的喜悦,将幸福的笑意写在了脸上。有人问他们:“现在感到幸福吗?”老人们都连声称赞,今天的时光好。孙家寨已经为老人打造出“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间天堂,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目前,富含时代新意的养老模式已在县域推广,外地的取经者亦纷至沓来。祈愿祖国大地孝道弘扬,孝行天下,人人都能老有所养,个个活出应有的尊严。

平原的文章3:山水走笔

文/纸墨飞花

1、

生在平原,长在平原,山水常牵绊我的思绪和想象,把我引向蜿蜒的小径,潺潺的流水,氤氲的云雾和苍翠的峰峦。

一条蜿蜒小路,被野花熏得醺然,七弯八绕地盘旋向上。千岩竞秀,草木饱蘸着苍黛色,涂抹在蓝天白云下。细长的树枝,从石隙中伸出手,去摘阳光。小舟划过,一滴水滴撞着另一滴水滴,一浪推着一浪。水波潋滟,像最醇的青梅酒。

郭熙在《林泉高致》论山水时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云烟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樵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樵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你看,水在山之上为云,山之巅为雨,山之峰为雾,山之涧为泉,山之壑为岫,山之峪为岚,山之崖为瀑,山之根为潭。水绕着山,山依着水。山因水的滋润而生机勃勃,水因山的呵护而空灵多姿。

抬头见山,低头见水,胸襟豁然,视觉上的无所羁绊,能渐化为心灵的开阔和舒展。

2、

山和水,是大自然中两种迥然不同的形态。

山执着挺拔,志存高远,简洁是山的风格,它拔地而起,志在青云;水,畅达柔顺,智在深远。勇往直前,是水的个性,它漫地而游,辽阔浩瀚。

山在淡泊与宁静中蕴含着深深期冀。水在自然与随意中隐藏着默默追求。

山是静止的书,可以培养人的细致和耐性;水是流动的书,可以培养人的灵活和敏锐。

上善若水,无际惟山。两种形态显示了两种生命本质。

山,青云直上;水,迂回渗透。顶天,是山孜孜不倦的追求,并凭执着挺拔表现力度;立地,是水忠贞不渝的理想,且借畅达柔顺显示智慧。山性深邃却明朗旷达,像极了仁者的不移;水性沉静却奔流向前,启迪了智者的不息。山的哲学意味着仁厚,水的哲学意味着机智,所以,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其实,山和水是一种互补。

山孕育着水,水滋润着山。山因水而常青,水因山而长流。水瘦,山则穷;水秀,山则明。出山,水则浊;在山,水则清。

林则徐写过一副寄情于山水的自勉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的追求是又有水,又有山,既智且仁,既柔且刚。

山无言而壁立千仞,是为无际自高,无欲则刚也。水无形,其至柔而克刚,上润天,下泽地,其性至灵至坚也。

“人生如山似水。”山使人淳厚,水使人灵秀。人,要既有山的风格,又有水的胸怀。

仁智相辅,刚柔相济,才更为美妙。

3、

山水,赋予了文人不竭的灵感源泉。

谪官隐者,迁客骚人,以山光水影涵容闲情逸志、沉浮悲欢。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其意趣发乎胸臆之中,流乎毫尖之上,溢乎纸绢之外,神韵无穷。地上之山水,画上之山水,梦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三尺绢丝,一方素笺,醇醪的墨香四溢,皴擦点染,濡写勾画,收千里于尺幅。地上者丘壑深邃;书上者笔墨淋漓;梦中者诡谲变幻;胸中者舒卷自如。

文人,通过读山品水,领悟世事的兴衰变迁,寻觅精神家园,在盈然中找到自我。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挣脱尘世牢笼回归田园的自然真淳,临山恍然,悠悠道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维在山涧、在松林、在月下、在摇曳的篁竹声里,寻觅自己灵魂的皈依,深有会心:“兴来每独往,盛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杜甫在春暖花开之季欣赏山水田园景物时,欣然挥洒“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李白却欣欣自许:“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后,也常以山水自娱,到处搜奇揽胜,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写成着名的《永州八记》。

徜徉于名山大川之中,山可樵,水可渔,藏纳于胸,无酒亦当歌。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诗化的山水,就这样在人心中延绵熨帖了千百年。

4、

山水,是中国文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山水,如果没有卷帙浩繁的诗文作墨,那将是如何的苍白?

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把一卷卷山水诗词画轴展开,渐渐铺展出一条幽深蜿蜒的旅程。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三峡如果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千舟已过万重山”的名句,魅力要大打折扣。一片山水,一个地方,只有和文化共生共融,才会显现出鲜活的生命,蕴含无穷的韵味。

依山走笔,随水流墨,其实是人在山水之间,在美好的文字之间旅行的过程。

宋代禅宗大师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

就如,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采菊。

平原的文章4:平原堡情结

文/陈启军

平原堡虽然是我从军后的第二个驻地,但从我一踏上这块热土,便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里是河西走廊最为宽阔的平原地带,地处黑河上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我的青春年华在这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春天,盛开的梨、桃、杏、沙枣花,处处飘香,沁人心肺;夏天,白雪戴帽的祁连山,犹如一座巨大的天然空调,将烈日炎炎的盛夏,调节得如秋天般凉爽;秋天,金色的田野,收获的村庄,硕果累累,处处荡漾着庆贺丰收的欢声笑语;冬天,山川冰封雪冻,村村青烟袅袅,一派北国风光。这里有曾经的首长、战友、房东、朋友;这里的河流、山川、村庄、营房、道路,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和谐,那样的鲜活。

在平原堡,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士兵到军官的转变;在平原堡,我与爱人王晓梅用几包瓜子、几斤水果糖、几包香烟,举行了具有时代烙印的婚礼;在平原堡,我与战友陈杰、张绪胜、隋元昌、杨俊峰等一群快乐的单身汉,在没有电视和收音机的年代,利用节假日,或徒步、或骑自行车、或骑马,走遍了这里的角角落落;在平原堡,我与一起入伍的老同学和同乡岳永升、刘西君、杨卫东、毛智武等,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将当地的红枣、葵花子、蚕豆,以及用沙枣核串的门帘等土特产捎回家中,让家人亲友们分享。

平原堡是我军旅生涯的摇篮。每每忆起平原堡,我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从1969年到1993年的24年里,三进三出平原堡。我从这里起步,我在这里成长,我与这里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这里的水土滋养了我,这里的阳光照耀了我,这里的河流山川哺育了我,这里的组织、首长、战友,培养、教育、帮助了我。我在这里经历了从士兵到团长的磨砺,有辉煌,也有教训。在这里当士兵,我因表现突出被评为五好战士;在这里当新闻报道员,我的文章《学习运用辩证法心红胆壮养军马》第一次用铅字印刷在报刊上;在这里当参谋,我因工作突出立功受奖被评为先进;在这里当营长,我带领全营参加兰州军区组织的比武竞赛,夺得第一名;在这里当团长,我和党委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团官兵在营建施工中创造“大开挖精神”,建戈壁军营乐园,受到兰州军区表彰,被中央媒体宣传。我在这里也有许许多多的失误和教训,失误和教训不断地启迪我奋力前行。

平原堡是我的第二故乡。平原堡令我刻骨铭心。发生在平原堡的那些清晰鲜活的往事,让我魂牵梦绕、没齿难忘。

平原的文章5:初登泰山

文/刘万春

自幼生长在平原,从未见过山,山便对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还是在中学的时候读过李健吾先生的散文《雨中登泰山》,曾经被文章中所描绘的泰山景色所深深打动,每每想起古人“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言,对自己从未登过泰山而深感遗憾。对登山的向往也就日益渐深。

深秋时节,有幸同几位朋友到泰山一游,除饱览了泰山风景外,初次体验了登山的感受。

那日,我们从岱宗坊出发,过一天门,沿着古人开辟的登山石道逶迤而行,步步登高。我们一行人中,除我之外大约都曾等过山,而等过泰山的却是寥寥可数了。初登泰山,那兴奋的劲头是可想而知的。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甩开步子遥遥走在前面,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爬上去,快些到达山顶,去领略那“一览众山小”的景色。谁知没过多久,便感到心跳气喘,汗水早就湿透了衣衫,后面的人相继越我而过。曾经等过泰山的老张对我说,登山是一种慢功夫,是急不得的。他还告诉我上泰山有两条路,西路可直接坐车到达中天门的,然后坐索道滑车直达山顶,那时非常轻松的。我看看自己发胖的身体,心中便有些悔,抱怨老张:你要是早说我们该从西路上山呀。老张说:“那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时,一位挑夫肩负着重载,迈着稳健的脚步,走着之字形,赶到了我们前头。我便很惊奇,如此陡峭的山路,我们空身走起来都感到十分吃力,就别说负载了,看挑夫似乎不显疲累。老张说,他们长年累月往山上挑载惯了,也有了经验。看着挑夫的背影,我很有些内疚。便照了挑夫的样子斜了脚步走之形,果然觉得省力了许多,于是鼓足了勇气往上攀登。

过峰廻路转,到中天门,山路已走了一半,两脚却似灌了铅般沉重,早到的朋友们已等了我多时。对另外一半山路的走法,朋友们发生了分歧,有的主张坐索道滑车,有的则主张攀登,各说各的道理相持不下,最后终于折中,各随其便。于是便分成了两股上山。我虽然感到很累,有过片刻的犹豫,但那挑夫的影子总在我眼前浮现,最终还是加入了登攀的行列。

后半截的山路比前半截更加难登,整个山路似乎直立了起来,窄窄的石阶难以放下整脚,每登一级都要喘一口气。脚下愈苦,心中那登上山顶的欲望就愈强烈,乃至于竟忘了观赏沿途的风景。

终于到达了山顶,然而我的心情却没有了在山下时的激动。初到山下,便向往着山顶。及至站到山顶,其感觉似乎也在平常之中。诚然,山是名山,景是美景,然美的是整座山,而不是一个顶。站在泰山之顶与站在其他的山顶有什么差别吗?忽然我便想到:登山的乐趣不是在到达山顶之上的享受,而是在那登山的过程中。这样想着,我便理解了老张所说的坐车上山没什么意思的真正内涵,从而庆幸自己靠双腿登上了泰山,同时也为那几位坐索道上山的朋友有些惋惜了。

下山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一个人,使我的这个想法更强烈了。那是一个断了一条腿靠拄着双拐登山的人,他走的很吃力,每迈一步都要付出比我们多几倍的力气,那速度却是比我们要慢几十倍了,但他仍是义无反顾地埋了头努力上登。这使我很有些肃然起敬,通过交谈得知,他一不是来拜佛求愿,二不是专为观景,主要是为了体验一下登山的感受,以证明自身的意志。于是我便想,人生在世总是要有追求的,登山,也是一种追求,到达山的顶峰便是这追求的结果。追求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结果如何,而在于追求的过程追求的本身。登山如此,别的呢?

平原的文章6:梁山泊平原水库赋

文/赵德岷

山排巨浪,水接天河,方圆吞覆八百里,港汊纵横遍芦雪。湖险成就宋江勇,杀贪拒剿抒豪歌。惜乎哉,岁月更迭,沧海阡陌,万里凭吊水浒地,汪洋不见现平野。悲乎哉,游客抱憾悻悻去,乡人抚掌叹奈何。霹雳山惊,平地电火,新一届掌舵人慧眼如炬,气贯山岳,巧谋立项,与上契合,二O一三年春月,水库破土开掘。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抢时增速,昼夜不歇。历时一年,大湖告竣,黄河水来,注入清波。煌煌乎,一面仙镜落山底;浩浩然,二千碧水唱欢歌。

晨来山寂虫眠,湖天澄澈,娇花沾露,峰峦嵯峨,霞光初显,莺啼浅荷,鱼跃水面,锦鳞闪烁。夜来流光溢彩,湖耀银波,倩女蹈舞,稚童搅和,壮男潜水,凫游为乐,笙歌四起,犬吠皓月。嗟夫晨昏迥异,四时有别。春和景明,徜徉蝶飞蜂鸣翠柳黄花之幽径,骋目红鲤畅游白鹤翱天之祥和。夏则驻足浔阳楼黄泥岗之侧,似好汉大碗喝酒快意人生;冲浪了望台湖心岛之间,学阮氏横立舟头豪吼渔歌。秋来闻山花芬芳,看万荷摇曳。冬赏蒲苇飘摇银雪漫舞,又兼千鸟飞尽冰清玉洁。噫吁嘻,一湖之景,何其胜哉!噫!昔好汉摇桨争战之地,今作人民悠游逍遥之所,人面桃花,笑漾湖泊,何其美哉!此乃中枢之大功耳。天地俯仰,百感交接,伟绩不朽,歌以咏之。

平原的文章7:麦香

文/赵利勤

我的故乡是平原上一个极普通的小村,最大的特点就是周围都是庄稼地。对世界来说,它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对童年的我来说,它就是我的世界!特别是到了麦季,那悠远的麦香,让我至今难忘……

麦香是汗香。麦穗在骄阳的催促下成熟了,那越来越浓的麦香,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父亲早已磨刀霍霍,然后全家手拿镰刀在麦浪中鱼一样游动收成。直到烈日当头,再用架子车把麦拉到打麦场里。那时生产队只有一台脱粒机,要抓阄排号。轮到打麦,我的任务是把麦秸用木杈挑到远处,堆成麦秸垛。打完麦,趁有风赶紧扬场,除去麦糠,再装到编织袋拉到家里,背到平房上凉晒。这样边割边打,至少要累上10天,但这些天,看着人人脸上露出的喜悦,我知道所有的汗味早已被浓浓的麦香所替代。

麦香是梦香。麦子打完了,打麦场上只剩下一个个高大的麦秸垛。这时的打麦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月朗星稀,凉风习习,我们约好小伙伴来到打麦场里,翻跟头,摔跤,从麦秸垛的高处往低处跳,到处是柔软的麦秸,怎么玩都不会受伤。最好玩的是捉迷藏。把麦秸垛挖一个洞,人钻进去再用麦秸堵上,天衣无缝。只有细心的人,看麦秸垛上有一片麦秸很虚,上去一扒,十拿九稳就抓到了人。玩累了,我们顺势往麦秸上一躺,闻着甜甜的麦秸香,很快就进入了梦境,那滋味比后来睡席梦思都不知要强上多少倍!就是做梦也是想着怎样在麦秸堆里躲藏才不被找到,小小的梦里竟也充满着麦香。

麦香是情香。那时每年春天青黄不接,家里来了客人借左邻右舍几碗面是常有的事。现在麦子收到家了,赶紧磨出白面,第一碗就要偿还别人。借的是一平碗,还的时候总要使劲挖一下,白面高出碗沿一大截,像山尖一样才行。有的当初借了人家一袋麦种,现在要还上人家两袋。被借的人嘴里说着,不用急着还,谁还没有个三慌四急的时候,说不定哪一天我还要借你家的东西呢!借的人会说,现在有了,赶紧还上吧,省得老惦记着,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要不还,你还会借给我吗?借!哈哈哈……在说笑中,麦香在她们之间飘荡,邻里之情更香了!

现在,收麦用上了收割机,没有了当初的汗味;麦秸就地粉碎,麦秸垛无处可寻;人们生活也富裕了,谁还会借面呢?那童年的麦香,也就只能成永远的回忆了……

平原的文章8:走关山

文/任彩虹

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的阎良关山镇,旧名上寨,是临潼、渭南、蒲城、富平四县之交,因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鸡鸣一声听四县”的说法。

关山镇也是关中刀客的发源地之一。1940年,关山镇建成了临潼渭北地区最早的一所中学——四维中学,如今改名为关山中学。

2008年,西安市确立了首批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间流传超过200年历史的关山蹩鼓,榜上有名……

对于关山的最初印象,源于阎良区作家协会主席、《荆山》杂志主编冉学东兄。屈指一数,认识冉兄六年有余,而对于关山的印象,也由最初的大体轮廓,到如今的熟识、熟知,甚感幸运。

五月的一天,跟随西大作家班的老师和同学们赴关山镇实地采风,雨水也跟着我们一起走近关山。温润、舒爽、静美、诗意,这个绵绵雨水的天气,是大自然预备给我们的礼物,使得这座历史悠久的名镇,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走进我们的视野。

我们在关山镇的西北角,看到了东西两条十米宽,三米深的护城壕沟尚存。一段老城墙,一把关山镇产的刀子,一个表演时用的传统器具,一件不起眼的行头……在雨里,在我们殷切的、专注的、欣赏的、赞叹的目光里,古镇豪迈矫健,变化多样。

此时此刻,我们似乎能嗅到一种叫作惆怅的、远古的、神秘的气息;我们也似乎能听到那些物物件件,或高亢、或粗犷、或奔放、或端庄、或沉静、或欢乐地诉说着数不尽的往事和传奇。

我们的脚步再度挪移,颇具美誉与规模的、长在树上的无公害甜瓜种植园,跃然眼前。不说甜瓜的香与甜,单从景致来说,足以舒了筋骨、爽了眼目。这份难得一见的翠绿,丰硕景致间或有蜂蝶相逐,也有淘气的蝶儿在眼前自自然然地打几个旋儿,忽地就没了影踪。真的是令人惊呆、令人迷恋、令人怀恋。

不知是谁切开了几个大小相同的甜瓜,拿一瓣甜瓜在手中,味很正,很醇,色如玉。真的不忍心放进嘴里。我眯缝着眼睛,将这瓣月牙般的甜瓜凑近鼻头,一股妙香摄入我的魂魄。

真醉了,心已是甜的了。

蒙蒙细雨没完没了,我们的脚步依然前行着。一股优雅的、浓郁的、诱人的枣花香,晃晃悠悠的扑面而来,禁不住地深吸了一口,是股捉摸不透的醉人花香。难怪哦,这不是简单的枣花香,它源于这块土地上生长了两百年至两千年以上的古树群。曾经的它们,历经过风雨;曾经的它们,饱尝过沧桑。树龄虽说是久长了,树冠却大,英姿飒爽,香飘万里。

天色渐已暗了下来,雨水依然专情地浸润着大地。这时候,极目远眺,眼前的关山镇,焕发出别样的生机,给人一种恍然入仙境的感觉。

正当我浮想联翩的时候,有人发出了一声浑厚的、悠长的惊叹,真美啊!也真的是美,在夜色、霓虹、雨水的辉映之下,关山如同镶嵌在阎良的一颗饱满的、璀璨的明珠,闪着关山的气韵,就在这无声之中,就在这绵绵雨水里。

这无声的气韵,是关山的动人之处,绝妙之处,非凡之处!

平原的文章9:雾漫故乡

文/李锦

我的故乡在成都平原上。周围不是深山就是高原,阻挡了四方的气流,加上气候温暖湿润,故乡由此四季都云雾缭绕了。

春意渐浓时,雾气却淡了,仿若薄纱轻笼着大地。可这层纱却不曾有半点温暖,而给人以些微的凉意。如若再络绎不绝地飘下雨丝来,那这凄清的意味大概就要弥漫一整天了。

乌云棉被般盖住小山坡,但却不闷,也不热。少时,有微微的风吹起,心头刚一喜,细雨就开始在瓦上淅沥。天色缓缓放明,没有了风,白晃晃的雾开始迷蒙开来。这是夏日里难得的好天气:凉爽,宁静,空气清新。

深秋的雨雾,十足的凄美,是年少时的我最喜欢的风景。雾和细雨一同飘洒,富有哀婉的诗情,尤其是在傍晚。放学的铃声响起,忽感身心疲惫,腹中空空。没精打采地走出教室,但见黑云密布,阴暗了天空,竟以为夜幕已垂。风儿挟带着雨,直往脖子里钻。远望隐没在灰雾中的秃野、荒丘,顿生凄凉。然则,心情又倏忽好转。心里的阴郁似乎已倾泻到雾中,化作一道迷人的秋色,拨亮我那极其阴郁的心空。

冬日里,雾往往有霜陪伴,间或水草中还会出现薄冰。这时的雾常常浓得化不开,双流机场只好暂时关闭。不过,冬雾却使我异常清醒,联想到人生的冷酷、不可测度。

故乡的雾是一幅幅迷离朦胧的幽美山水画。

平原的文章10:大海

文/姚林宝

我生在长在杭嘉湖平原上,小时候没有见过大海。家乡给我的印象是水多、河多、桥多。我的童年除了抓鱼捉虾外,更喜欢在运河里洗澡,一泡就几个时辰,并乐此不疲,那种对水的喜爱难以言表。有时候一边游泳一边在傻想,是不是大海比运河大得多,大海到底是怎么样,如果有机会到海里洗洗澡游游泳,是多么爽啊!到外面世界闯一闯这种愿望和憧憬伴随我成长。

成年后离开家乡应征到部队,在山西古交一带当兵。干旱、风沙、缺雨、缺水、山多、高坡陡、沟深险壑、土地平脊与江南雨多、水多、潮湿、水网纵横、水田成片、土地肥厚形成了天壤之别。南北气候环境差异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在什么地方适应在什么地方,除非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有一年正值盛夏,部队在纷河水库下游野外施工,热浪滚滚,炎热难耐,灰头土脸,汗流浃背,此刻如果到水里洗个澡多好啊!如果去碧波荡漾清凉大海看看更美了。

1984年部队大裁军,铁道兵兵改工集体转业到地方,我在北方工作没有几年就调回了家乡,离太湖咫尺。因此,节假日经常眺望湖面。那水天一色,波光粼粼,一艘艘扬帆的鱼船悠悠地飘浮的画面犹如仙境,美不胜收。便有个念头时常在脑子里闪动:太湖比大海如何?思绪纷杂不由得想起一望无际的大海了。

随着生活稳定和家庭旅游热的兴起,我们和众多中国百姓家庭一样悄然地加入旅行的行列。初始选择旅行目的地,将目光锁定在了海南三亚五日游。从上海虹桥机场坐飞机直接飞到海南三亚。当凌空俯视大地,心里更是异常激动和迫切,心中便油然而生起一股想象:蓝蓝的天,绿绿的树,清清的水,软软的沙,浩浩荡荡的大海在前面等着……

抵达海南三亚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海洋的气息,带着一股海洋淡淡的咸味。异样的味道有异样感觉,兴致特别高。酒店住宿登记好之后,天气尚早,亲朋好友建议,看海去。第一次近距离看大海,他比我想象中的大海不知道要大多少倍。脚踏在柔软的沙滩,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海风迎面吹来,深呼吸,感觉到大海太壮观了。有些激动、兴奋、心急、好奇,一旦看到仰慕对方已久的真面目,如愿以偿品尝到甜蜜玉浆爱情之后,心里的惬意是多么美妙!导游告诉我,这里海滩不是最好的,的确海水有些浑浊,海滩不够寥廓,沙子不够洁白,游客寥寥无几。

第二次来到的地方是风景如诗似画的亚龙湾。白如雪的沙滩,清澈见底的海水,不停翻涌的海浪,游人如织,自由翱翔的海鸥,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碧海蓝天,吹着温柔的海风,此起彼伏激情的尖叫声,都让我震撼,瞠目结舌。的确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那么美的大海,美的令人心醉,美的令人肃然起敬。当然,不肯放弃在海里游泳的机会,换上游泳衣下海尝试,在海里游泳和河里游泳感觉是不一样,进入了茫茫大海的怀抱,心里有些恐慌不踏实,身体好像被大海吞噬似的。短暂的不适应,这是一会儿的事。其实,畅游大海感觉很不错的,细滑柔润的沙,清凉的海水,咸咸的味道,慢慢浸透全身,闭目体验,让我感觉是世外桃源,有种白日做梦的感觉,同时伴随着母亲般的温馨和亲切,又像躺在妈妈的怀里似的。

此刻,我觉得儿时的愿望与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一刻从童年等到了中年,从黑发到了白首。

平原的文章11:念天地之悠悠

文/荒野虫吟

可能是生于平原的缘故,家乡是一本流水账一样的铺展,一杯白开水一样的平淡,一件粗布衬衫一样的无华。每当我读到关于山、关于水、关于海的文字,我总是莫名地感动,感动之后,留下的就是向往和羡慕,向往和羡慕之后就是深深的遗憾和淡淡的恨。

离开了家乡,渐行渐远。我见识了大别山的幽深,燕山的苍茫,领略了太行的震撼,秦岭的心跳。我的心途曾被沧桑的母亲河轻轻地舔砥,我的思绪曾被长江的逶迤揪走,我的兴致曾在湖泊上宿寄漂泊;但那海一直养在深闺,我未识。可能,我人生的脚步一直在流浪,可能就是一直在追寻大海。

2011年5月31日是一个平常在平常不过的日子,人们生活的影子匆忙而有规律秩序,一切亦如往常。那天,连绵了多天的雨终于停下来喘息,久违的阳光姗姗来迟。一个人的梦想,守望酝酿了几十春秋的梦想,经过了几十春秋风雨的洗礼,就是在那一天里,羞涩地绽放了,绽放在蔚蓝欲滴的天空之下,绽放在岁月的悄无声息里。它的花蕊瘦弱卑微,它的清香淡不可闻,在我的心里却是一个世界,足足让一生清香。因为就是在这一天里,在北部湾北海的银滩里,曾经留下了我——一个朝圣大海者的人生足迹;也就是在这一天里我拥抱了大海,我被大海拥抱。

跳下了车,直奔大海,大海神秘的面纱被海风轻轻地撩开。当我终于站在大海面前的那一刻,我惊呆了,而后一直沉默,在心里准备已久的赞美瞬间溃散,我不知道该对它说些什么。浩瀚?壮阔?幽深?苍茫?原野莽莽,群山高耸,在这里都成了弹丸的岛屿;江河奔涌,湖泊波澜,在这里都成了浪花一朵。人,只是一粒沙子,一滴海水;其实一粒沙子也不如,一粒沙子尚和岁月对持;一滴海水尚能托起太阳。我漫步于沙滩上,沙滩并不松软,任海水冲上岸来,冲刷着远方到来的颠簸疲惫;任海风拂面,亲吻着华发的虔诚膜拜。我屏住呼吸,倾听海水拍打岸的声音,那声音源于大地的深部,源于天籁,源于诡秘,源于亿万年时空隧道的沧桑。我不得其解,似乎又若有所悟,懵懵懂懂。

海水并不是蓝色的,鞠一捧起来清澈如盘踞在荷叶里的一汪雨水,不参杂一点的灰尘,也嗅不到一点灰尘的味道。蓝的原因是海水很深,深的就象日子,只能用人生去丈量;深的就象岁月,只能用流逝去形容。也可能是海和天连在了一起,是蓝天把海浸染蓝了。但天的蓝在海的蓝面前也会羞愧,海的蓝一色不染,海的蓝是动态的变化的蓝;应该是海的蓝把天浸染蓝了,有了海蓝才有天的蓝。海不应该会有风平浪静的时候,因为千万条的河流都在向这里进发,亘古不变,日夜不息。大海是他们最终的归宿,最终的依恋。海水可能是太满了,汩汩外溢,荡漾涌动;这便有了海风,有了海浪,有了涛声不息。海风迎面吹来,夹裹着海的气息、海的音韵。海浪千层,层层涟漪。涛声阵阵,阵阵震撼……大海的一切啊,让每一个性情中人魂醉心碎。

如有可能,我只愿做一滴海水,做了海水大海的的所到之处就是我的所到之处,大海的深度就是我的深度,大海的胸怀就是我的胸怀,大海的丰富就是我的丰富,大海的内涵就是我的内涵。我遨游在大海的世界里,和温柔美丽的珊瑚终日为伴,和多情五彩的海螺岁岁相守,和那些海蟹、水母、龟老……迥态各异的鱼类不离不弃。陆地上有盛开着百花奇草,点缀着一个世界。大海的子民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绮丽的色彩,那种色彩你看不到,就绝对想不到,看到也绝对表达不到描绘不到,因为它们都是自然的杰作,自然的杰作没有赝品。那些鱼类是动物也是花朵,四处游走。

大海里面必定也有我家乡的溪水。我不曾理解家乡的溪水,人们盛情挽留,她们却一路叮咚作歌而去,我不知道她们经历些什么,她们去了哪里。遥遥千里,峰回路转,在这里我们意外相逢;我一阵的激动,眼睛有些湿润。她也认出来了,认出眼前的老气横秋就是当年她缠绵过洋溢着青春的少年,她不在矜持,激起浪花扑在我滚烫的胸口,我们又一次地紧紧地彼此相依。我鞠一捧海水痛饮,相思轻轻地一笑,咸涩的滋味留在了心头。

我们乘上了客家的冲锋舟冲浪,我让他全速前进,我没有坐下,而是站立着。冲锋舟激荡起浪花哗哗作响,海风在耳边呼啸而过。渔民驾着渔船正在作业,渔网撒进海里的时候是空的,在收上来的时候就是沉甸甸的。土地需要辛勤的耕耘,大海不贪婪你的一滴汗水。远处一队板船,正在摇摇晃晃。前面飘渺,岸已朦胧。

五岳归来不见山,观海归来,不见岳。我归来,化作尘埃,化作清风,化作虚无。

我来时,我不知道有多少的谁曾来到过这里,他们在什么时候来到这里,我踏着的是他们谁的脚步;我走时,我更不知道有多少的谁会来到这里,他们在什么时候要来到这里,他们会不会踏上我的脚步。那沙滩上层层叠叠累累的足迹,热闹而又孤独,陈旧而又清晰,古老而又鲜活。他们从何而来,又要回到哪里;他们在这里都寻到了什么,他们是否守望,守望什么。大海应该知道,见证着所有的这一切,但大海不语;亿万年的漫长、亿万年的沧桑、亿万年的阴晴圆缺、亿万年的爱恨悲喜一一都化作了痴恋的海风、忧郁的浪花、心碎的涛声、幽深的海天一色……

平原的文章12:又尝槐花鲜

文/祁河

四月底五月初,关中平原及秦岭、北原沿山的院前屋后,高耸伟岸的槐树便绽开一簇簇洁白如玉,芳香四溢的洋槐花。农家餐桌上也就有了儿时年年垂涎的槐花麦饭,每每此刻亦会去农贸市场寻得几许,重温昔日甘醇清香的滋味。

五六岁就有了对槐花忘不掉的记忆。那时居住在雍村圆门,坑底下与机关花房、车队的土崖旁矗立着许多叫“德国槐”的大树。每当花开时节,院子的大孩儿就会拿竹竿绑上铁勾搭,爬上高大的树干采摘那一串串尚未完全绽放的槐花。碎娃们上不了树,就仰望在下面等勾下的花枝,迫不及待捋一把塞入口中,甜丝丝、馨软软,清爽极了。保姆陈姨总是拿她的河南腔嚷嚷:“少吃点生的嘞,孩儿!”接着用水淘净槐花,拌上面粉蒸成麦饭,捣蒜调醋油泼上辣子更能解馋。

搬到坑上边小院,门外也有两棵合抱的槐树。黑黢黢的树干粗糙皱裂,绿茵茵的枝叶浓郁茂密,荫凉遮掩了大半个院子与墙外的整个甬道。这时我已能从院内的苹果树爬上院墙,再站到房顶去勾槐花了,也学样寻得粗铁丝挝成勾搭骑在树杈上,听着弟弟妹妹们在树下欢呼“那一枝繁”,“我要那一枝”。且从陈姨处学会了蒸槐花麦饭、包槐花饺子、炒槐花鸡蛋,来填充饥饿的肠胃与改善寡淡的口味。

弹指一挥。20年后,有回“五一”,几个好友去关山草原。人们已不再为温饱发愁,城里人常到乡村寻找野趣,挖荠菜、掐灰条、折槐花,既开胃口又觅得往日的记忆。出陇县城朝西不久,便远远望见秦岭满山盛开的如雪似玉、妖娆艳丽的槐花,简直就是连天接地的花儿的天空与海洋,让人惊叹不已。那空气中悬浮的甜蜜蜜的芬芳也越来越浓,无数小蜜蜂在花海里穿梭起舞,使游人不得不停车坐爱“槐林晚”,张开双臂拥抱这“争开金蕊向关河”,“骏马怜香撼玉珂”的世界。

后来才知洋槐又称刺槐,为落叶乔木,能长到20多米高,一米多粗,原产北美,19世纪末由德国引入青岛,后来逐渐分布我国,以北方黄土高原、华北和淮河平原为多,用以水土保持,防护林、薪炭林、矿柱林和城市绿化树种,也是主要的蜜源。其四五月开花,花色乳白,花萼钟状,花冠蝶形,花瓣5个,花蕊鹅黄,花托黄绿色,花期约半月。盛开时成簇状,重叠悬垂,洁白若雪,鲜嫩香甜。尤其是那蜂儿酿成的槐花蜜,弥漫着淡淡素雅的清香,绵软细腻,沁人心脾,实为难得的保健佳品。

她不与桃李杏梨争春,只在初夏绽放,又比国槐早开三月,且芳香浓烈。待到怒放时蜂舞蝶绕,落英时如雪花飘洒,宛如身披婚纱待嫁的新娘抑或亭亭玉立情窦初开之少女。尤以身临其境,骑在树杈上或躺在花海中轻轻地、慢慢地品尝嗅闻才能得其真味。

细观槐叶,为椭圆羽状互生奇数,一般有7至10枚。儿时除喜食槐花,还常常采折些小枝嫩叶喂养可爱的小白兔;数那圆圆隽秀的槐叶,一片片揪下来卜运气、定输赢。也时常在树下松软的腐叶残花下寻找土元、蚯蚓、蜈蚣等昆虫喂鸡养鸭,也会在树干上发现花媳妇、臭大姐与七星瓢虫看它们飞翔,还能偶然捉到知了烧烤吃和捡到蝉蜕换钱,或者用槐树枝戏弄爬在枝叶上的草蚧、蚜虫与鼬蜒,看那螳螂、蛐蛐们打架。

如今离开雍村快40年了,那两棵大槐树早已为新盖的楼盘损毁,新搬入的小区包括老城区似乎难寻洋槐的踪影,但不远的白鹿原、洪庆山、墨玉河与终南山及北原上仍有成片成片的刺槐林,却没有雍村的那样高大,而花开依然繁茂香甜,还是那样的摄人心魄。近年几乎都要去踏青看那云卷云舒的槐花海,去嗅那馨香飘逸的洋槐蜜,尝那甜嫰沁心的槐花鲜,沐那婀娜多姿的槐花雨……

这不,槐花又要开了。“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不知谁的诗句,倒也契合自个的思念。

平原的文章13:雾漫故乡

文/天府登岳社

我的故乡在成都平原上。周围不是深山就是高原,阻挡了四方的气流,加上气候温暖湿润,故乡由此四季都云雾缭绕了。

春意渐浓时,雾气却淡了,仿若薄纱轻笼着大地。可这层纱却不曾有半点温暖,而给人以些微的凉意。如若再络绎不绝地飘下雨丝来,那这凄清的意味大概就要弥漫一整天了。

乌云棉被般盖住小山坡,但却不闷,也不热。少时,有微微的风吹起,心头刚一喜,细雨就开始在瓦上淅沥。天色缓缓放明,没有了风,白晃晃的雾开始迷蒙开来。这是夏日里难得的好天气:凉爽,宁静,空气清新。

深秋的雨雾,十足的凄美,是年少时的我最喜欢的风景。雾和细雨一同飘洒,富有哀婉的诗情,尤其是在傍晚。放学的铃声响起,忽感身心疲惫,腹中空空。没精打采地走出教室,但见黑云密布,阴暗了天空,竟以为夜幕已垂。风儿挟带着雨,直往脖子里钻。远望隐没在灰雾中的秃野、荒丘,顿生凄凉。然则,心情又倏忽好转。心里的阴郁似乎已倾泻到雾中,化作一道迷人的秋色,拨亮我那极其阴郁的心空。

冬日里,雾往往有霜陪伴,间或水草中还会出现薄冰。这时的雾常常浓得化不开,双流机场只好暂时关闭。不过,冬雾却使我异常清醒,联想到人生的冷酷、不可测度。

故乡的雾是一幅幅迷离朦胧的幽美山水画。

平原的文章14:俯瞰梁山泊平原水库

文/孔伟健

位于水泊梁山山体南侧的梁山泊平原水库蓄水已经月余,我还没有亲近过她。只是在她身边数次经过,或者,在梁山顶峰俯瞰过她。

盛夏时节,当我一次次登上梁山顶峰,我面向南方,看到了一方平镜似的硕大水面,我知道,那就是平原水库。我俯瞰着她,切实感受到了平原水库吹来的凉爽水汽,登时,我凉爽了很多。同时,也想到了很多。

一弯碧水,不仅会带给世间很多繁茂的生命,还会引发我很多深邃的思索。

我稀罕她,因为她少见,尤其在梁山。

我举起相机,将镜头拉长,将水库最大限度地拉近,我在镜头里看,看到的是一方浓缩的精华,是清澈的水面,是水面之上几艘崭新的游艇,是环绕水面的平整的环湖路,是忙忙碌碌的工人,是尚在完善之中的湖心小岛。

前些时日,我岳父在县医院住院期间,邻床是个老头,家就是平原水库旁边的,每日打完点滴,他就躺在病床上,跟我岳父拉呱儿,说他那里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他每天吃完晚饭都要环湖散步,走上三圈两圈,活动活动手脚,消化消化食儿,觉得所有的烦恼事都没了。

显然,很多人,很多梁山人,把平原水库当成了一处景点,的确,对于这样一座偌大的水库,不论在哪里,都可以作为一处景点。更何况是在降水并不丰腴的平原地区呢?建设这样一座水库,需要多大的领导魄力?需要多少次专家论证?2800亩的占地面积,需要开挖多少土方?需要搬迁多少民居?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实际,从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角度出发,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民生大事,做出了兴建梁山泊平原水库的战略举措,着力提升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对于优化梁山乃至济宁市水资源配置格局、确保城乡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水库的立项、开工,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2013年5月15日,水库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5月26日,水库蓄水典礼隆重举行。一年时间,地覆天翻,一座水面面积达2000亩的梁山泊平原水库赫然出现在世人面前。水库的建成蓄水,梁山无平原水库的历史被改写。同时,也标志着我县有了重大水源工程,标志着我县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改变,巨大的改变,就在脚下,就在面前。每当面对这样的改变,我都会有种心灵被剧烈撞击的感觉。当年,山北水面建成之时,这样的感觉也曾出现过,那种心房的震颤之音至今犹存。

夏日,多刮南风,站在山巅,风总会将水汽送到我面前。即便没有风,我也会感觉到水库的明显存在,也会感到有股沁人心脾的水汽环绕着我。

山,无水不灵。山,无水显瘦。现在好了,水泊梁山,山体之北,有了聚义湖;山体之南,有了平原水库。这山,就被两方明镜夹带着,想照个影就照个影,想梳妆一下就梳妆一下,多么惬意。山,不瘦了。山,灵气尽显,一切还在建设之中。很多习见的平原树木,还有很多配套设施,都在慢慢完善。很多逐水而居的水鸟,都会不请自来。我每次来,水库都会带给我一些变化,她越来越美,越来越俏。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一条河流抑或一方水库,就是她的灵魂。盛夏的水,蒸发的、泼洒的、流淌的、静止的,它们润泽了这个城市,也盛满了旅者的记忆。

蓝天、游云、碧水、湖心小岛,在我的镜头里尽显清晰本色。当我俯瞰平原水库,故乡,又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我的文字。

一切,都在昭示着:水库的建成使用,注定为水泊梁山写下了特殊的一页,为水浒文化平添了一笔亮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