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散文

请欣赏看书的散文(精选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看书的散文1:我是“小书虫”

文/谢丰潞

我喜欢看书,只要手里有本书,我就可以安静下来。历史故事、科学故事……不管什么书,我都喜欢。

最近,我迷上了《三国演义》,读着关云长张翼德的故事,我似乎不是坐在椅子上了,而是飞到了故事里,看着诸葛亮被请出山、用智慧对抗曹孟德、联合东吴孙权……我看书的时候,就算你大叫“谢丰潞”我也是听不见的,如果你拍我一下,或许我还是爱理不理,眼睛始终离不开书本。除非妈妈“狮子吼”,我才会不情不愿慢吞吞地把书放下。这本《三国演义》已经被我翻了一遍又一遍,可我还是不舍得放下。

如果我手头的书都看完了,那怎么办呢?有时,我会缠着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这时,我就可以一饱眼福了,那么多新书,平时看不到的,都可任我读;有时,我也会让妈妈帮我上网“淘书”。再不然,就把看过的好书再看上一遍,再看上一遍。

书就像是个遥控器。有时让我哈哈大笑,有时又让我泪流满面;有时让我静心思考,有时又让我激情满怀……

这就是书的魔力啊!“书是知识的海洋”,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读遍天下好书!瞧,我是不是名副其实的“小书虫”呢!

看书的散文2:看书与写信

文/包利民

前几日,意外地,在收到的多本杂志中间,竟有一封信。那是一封真正的信,四页的稿纸上,写满了龙飞凤舞的字。一个多年前的朋友,在信中说,她近日重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有些新的感悟,然后,便是她再读这本书时的种种感受。

思绪飘飞,多少年不曾有过这样的感受了。那时还是二十左右岁的年龄,特别喜欢看书,而且通过看书,结识了全国各地好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常常通信,谈各自的读书体会。因为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除了看书,就是盼着收到信。读信的时刻,有一种幸福充盈在心间。

忽然无比怀念那样的时刻,阳光透窗而入,照在我的脸上,就那样半卧着,入神地看着一本书。看到某处,便忽然心动,起身,在身旁的笔记本上,记下自己那一瞬的感受。待得看完,便写信数封,寄给那些朋友,仿佛放飞了一次次幸福。

只是,现在很少有那样看书的时刻了。我知道,许多人已经不再买书,想看的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虽然,我一直保留着看实体书的习惯,特别是每天睡前,不翻上几页书就难以入眠,却很少再记读书笔记,就算读到某一句触动心灵,也只是一时的心动,过后便不复想起。

收到信的那个下午,我翻出了以往的那些读书笔记,它们在岁月中尘封了近二十年。透过那些泛黄的笔记,我才知道,在遥远的从前,我竟有着一颗如此易感的心。

可是,如今的我,看书都没有了最初的心境,更别说写信给朋友分享了。甚至,很多年都不曾写过信了。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话、短信、E-mail……那么多的方式,瞬间便将问候送达。

有时候,有了写信的冲动,却不知该寄给谁。曾经的朋友虽然常联系,可是若要寄信,竟不知道地址。来信的那个朋友在信中说,她因心情不好,去了一个亲戚家散心,很偏远的山区,穷困落后,手机没信号,电脑没网络,幸好带了许多书。她便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看书,渐渐地,忘却凡俗,竟有了年轻时的感觉。她说,她极想像当年一样,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朋友,幸好她带的一本书里,夹有我曾寄给她的一张贺年卡,上面有地址。她说她步行到十公里外的镇上,往邮筒里投信的时候,有着一种时光重叠的感慨……

这是个阳光暖暖的日子,看了一本久违的书。我将心中欲倾述的许多,化为字句于稿纸上。来到邮局门前,那里有很少有人问津的绿色邮筒。轻轻地把信投进去,就像放飞了多年前的那种希望。

看书的散文3:借书惹麻烦

文/李巧林

中午躺床上看书,忽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二楼的老张领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老张说:“乡下的侄女进城来玩,呆家里没事,让我帮她找本故事书看看。我知道你这里肯定书多,这不,就找你来了。”我一听,赶紧将他们让进屋坐下,立马就去书房书架上取了本最新的《故事会合集》交给女孩。女孩翻了翻,欢天喜地地连声道谢,很快起身和老张走了。

老公下班回家吃饭,我把老张来借书的事说给他听,还直夸那女孩好学,说是现在像她那么好学的小青年可真不多见了。老公随口问我借了哪本书,当听说是那本最新的《故事会合集》时,老公神色大变,立马起身去了书房。出什么事了?我跟过去一瞧,只见老公慌乱地在书架上一通乱翻,嘴里还直念叨着“完了”,“完了”。我好笑地问他:“什么完了啊,莫不是那本书里还夹有你的秘密存折啊?”老公气急败坏地低吼:“都怪你,为什么就专门借那本书给她啊?我昨天把刚发的300元加班费夹那书里了!”

联想到中午那女孩翻书时的表情,我立马下楼去老张家,很委婉地把情况说明。那女孩听了满脸惊恐,立即去拿了书在我当面翻看,连连说没看到书里面夹着钱,并说如果有钱,早就交给我了。我不死心,又一连声地问了她好几遍,女孩都是很坚决地矢口否认。

很郁闷地回到家里,厉声追问老公为什么藏私房钱,结果老公恼羞成怒,在书房里就和我大吵起来,还将书架上的书乱扔一气,吓得我赶紧退了出来。等到晚上火气消了,趁老公熟睡,我到书房整理被老公弄得七零八落的书籍,很意外地在另一本《故事会全集》里找到了3张老头票。我欣喜地拿着钱去摇醒老公,证实了正是那300元钱!

我深感自己白天太冒失了,一夜无眠,转天天一亮就跑去老张家道歉。老张弄清是我的敲门声后,连门都没开,就扔出一串冷冰冰的话:“小林,你就饶了我侄女吧,她昨天下午都被你气哭了,当时就乘车回家了……你那破书恐怕不值300元钱吧,你果真想要,我给你300元钱好了!”

看书的散文4:倾听夜语

文/杨柳依依

睡前看书有催眠的作用,可就在思绪趋于迟缓的时候,听觉却敏锐起来。

窗外有一种虫鸣,不,是有几种虫鸣此起彼伏,相互呼应。每一种鸣唱有其特殊的音调与节奏,耳朵可以分辨,文字却难以形容。那是一些我们还未破译的语言,于它们却交流畅快。在白天,这些声音被边缘了,而夜的宁静使它们成了主角。我发短信告诉哥哥:窗外有蟋蟀。哥哥亦未眠,答曰:哪能,是瞌睡虫。其实是什么虫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夜曲听来如此舒缓,虽然不懂其歌词,但自然的韵律足以陶冶心神。

夏夜的虫鸣比较温和,若是飒飒秋风听来则是另一种滋味。“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这段话是欧阳修对秋声的生动描绘,读之如临其境,不由悚然。越过千年的秋风,仍在文字中神似如初,欧阳修的听辨能力非常好,其表达能力亦令人难以企及。

有时候,我觉得月光的流泻也是有声音的。在乡村,晚上10点之后,逢着月明是非常美妙的事。与城市的灯火通明、歌台舞榭不同,那是一个富有禅意的明净世界。乡间的房前屋后通常栽种着一些树,以龙眼树居多。月光从高处倾泻而下,碰到枝叶后洒落满地光斑,声音就在光与影的碰撞和变幻中荡开。风来之时,叶片翻起摩擦,树下光影摇曳,有迷离缥缈之美。行走其间,如漫步时光之上,诗意盎然。

若是雨夜,则可听及花草们的窃窃私语。不要总是被雨淋湿了情绪,靠近草木会是另一种韵味。院子里,微张的玫瑰花并没有沉睡,紧致的花瓣中间,仿佛有一种声音要冲透出来。有句儿歌唱出了它的心思:“下吧,下吧,我要开花。”墙脚下,随意丢弃的枇杷核已长成小苗,青绿的叶片日夜伸展,“我要长大,我要长大”的声音让人不忍心将它拔除。撑把小伞,蹲在花丛,感觉花草们都在拔节生长。细雨沥沥,其润有声,你听到吗,那是春天的呼唤?

声音最丰富的,当属书架。厚度不一的书籍,也常常发出呐喊,在华灯初上的时候,或在我偷懒与之疏离时扑面而来。那是一种类似武侠中的千里传音,明明那么真切,却寻不着具体的方位。而一旦靠近,声音就分散了,“我讲哲理”、“我吟诗词”、“我励志”、“我保健”……没有争执,但声声入耳。吸引我靠近些,再靠近些,最好把它捧在手心,聆听它的智慧与深情。

还有一种声音常常不期而至。只要你不说,就没有人能听到它,但你却能清楚地感知它的内容。它是真实的,或使人惭愧,或让人自豪;有时令人痛不欲生,有时让人幸福甜蜜;可能引人神伤,亦能激人奋进……你一定倾听过的,那是来自心灵的声音。它来如春梦、去似秋云,仿佛不着痕迹,却拥有神奇的力量,足以改变我们的人生。

仔细倾听,夜并非毫无生机的沉寂,而是充满各种律动的丰富世界。

看书的散文5:安静地看书

文/xiangrikui

窗外,天阴着,太阳去了它想去的地方了,凉爽的空气不时进到屋里,窗外的绿色的槐树安静的就像画上去的,那绿色是那样的茂盛浓密,槐树就像年轻人一样,在星期六的早晨安静地睡着,即使这样也充满了生机。

白杨树的叶子在轻轻地摇动着,白杨树什么时候都显得充满了生机,什么时候都显得那样的快乐,无忧无虑。

那年秋天,也是一个阴天,天气很凉爽。母亲带我去一个舅舅家,他是母亲的堂哥,我从未见过面,只是从小就听见母亲时常说起他,他曾经在那个年代同时考上了两个大学,之后又留校了。

到了他们家里,迎接我们的是他的妻子,她个子高高,皮肤很好,眼睛大大的,我能想象她年轻时的漂亮。她大声和母亲说着话,过了一会儿舅舅出来了,很清瘦,很文静,和母亲打个招呼后,他就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看起书来,抱着一本厚厚的字典,我以为舅舅正查找一个东西,一会儿就会放下字典和我们说话的。可他却一直看着书,一直安静着,就像我们不存在一样。

他的妻子不停地大声说着话,一会儿又像母亲说起以前的事情,她怀孕时,舅舅只给她做过一顿饭,是一顿面糊糊,而且锅底烧糊了,黑锅还让她收拾了半天,她说着舅舅的不是,擦着眼泪,舅舅好似一点儿依然没有听见一样,母亲安慰着她。我那时只觉的舅舅很了不起,在那样的环境里看书还看得那样的专心,我那时正上学,我那时要安静才看得进去书的。

舅舅那年本应去苏联教书的,可因为那年女儿要考大学,所以没有去,准备第二年去。

听母亲说,他的妻子是一位国名党军官的女儿,当时也不好找对象,看上了舅舅的才识,和舅舅结了婚的。

舅舅第二年就去了苏联,从此就在那儿定居了,他的妻子一直留在国内。

我时常想起那位抱着字典看的舅舅,他永远是那样的安静,他的心里有着他的欢乐。现在他应该是在遥远的国家的校园里,安静地看着书,安静地散着步,安静地回响着自己走过的路,他的身边应该是有安静的绿树,安静的林荫道。

我曾经很羡慕舅舅,在那遥远的地方可以欣赏异国美丽的景色,可以领略那个不同的风土人情,可以感受那儿变换着的新鲜的空气。

我曾经觉得舅舅很孤单,除了书,他什么也没有了。

现在,女儿也像我以前一样了。我却又觉得舅舅也很潇洒,一个人拥有书其实是最富有的。与其有一位不理解、不欣赏自己的妻子,还不如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生活。

大家都在看